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西方艺术文化的特征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西方艺术文化的特征范文1
【关键词】艺术歌曲;创作;本土性特征
中图分类号:J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6-0095-01
中国艺术歌曲的创作植根于优秀的传统文化,在借鉴了西方音乐创作的基础上,与中国传统音乐进行了良好的结合,从而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艺术歌曲创作。本文主要对中国艺术歌曲创作中的本土性特征进行分析。
一、音乐创作中蕴含着中华文化的深厚内涵
由于各民族长久以来形成的民族文化特点直接决定了其音乐艺术风格,因此,中国艺术歌曲作为在中华民族独有的文化背景之下产生的音乐艺术,中华民族的文化特征直接决定了中国艺术歌曲创作要具有本土性特征。
中国有着特定的传统文化背景,这就对中国艺术歌曲的创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中国文化具有较强的含蓄性,并在农耕文明发展背景下,有着对自然的敬畏和依恋,因此,决定了中国艺术歌曲在创作中有大量的“借景抒情”“寄情与景”等内容。中国艺术歌曲中的歌词也主要以音乐性、文W性相融合的诗词为主,这些都为中国艺术歌曲的创作提供了大量的素材。例如,在作品的表达过程中,能够发现虚实相生、互相呼应的表现形式,这是作品的一种有效的处理手段。而《大江东去》正是借鉴了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虽然歌曲创作者使用了西方的作曲技巧,但是古诗词为其赋予了一种意境上的美感。
在中国艺术歌曲创作中,通过多种艺术表现手法体现中华文化的深厚内涵,使得中国艺术歌曲具有更强的艺术表现力,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本土特征的中国艺术歌曲创作。
二、音乐创作中音乐语言的使用具有民族化特点
音乐语言的民族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在中国艺术歌曲创作中,运用了我国传统的音调和民族和声五声调式,并形成了具有我国特色的歌曲创作风格,这样的风格直接体现了本土性的特征。我国的很多艺术歌曲突破西方大小调以及较为传统的功能和声创作模式,通过我国传统音乐的调式体系,使歌曲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其次,作曲家以具有中国色彩的旋律为基础,对西方浪漫派和印象派的和声语言进行了大胆创新,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旋律与音调和声,这样才更加符合中国大众的审美需求,并且具有极强的色彩和情感表达能力。
此外,中国的艺术歌曲在创作过程中,将中国传统民歌进行了改编,或将其以伴奏的形式出现,能够使中国艺术歌曲的创作呈现更加鲜明的本土性特征。
三、音乐创作中结构的安排表现出特有的意境化
中国的历史文化十分悠久,其中人文精神与西方的传统文化有着很大的差别。中国的艺术歌曲创作是基于传统文化背景之下的,其本身就表现出了十分明显的本土性特征。作曲家在艺术歌曲的创作过程中,在伴奏编配、歌词含义、曲式编排、情感表达、结构布局、作品内涵上无不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一)歌词的内涵与伴奏进行巧妙结合。在艺术歌曲的创作过程中,伴奏与歌词处于同样重要的地位,因此创作者在创作过程中会同时对二者进行构思处理,使歌曲内容与时代精神具有一致性和统一性,并使伴奏与歌唱、音乐语言与歌词之间达到协调。
(二)歌曲的整体布局与所要表达的情感具有一致性。创作者在进行歌曲的整体布局和结构安排时,为了表达特定的情感,会改变传统的作曲手法,将本民族的审美特性与西方创作技法相结合。音乐则主要跟随情感走向进行延伸发展,这样形成了具有本土特征的中国艺术歌曲的创作形式。
(三)将人文内涵隐藏在歌曲编排中。中国艺术歌曲的创作,不仅表现了西方音乐的创作技法和表现形式,也将人文内涵隐藏在歌曲编排中,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音乐风格,能够在歌曲处将作品隐含的情感爆发出来,具有极强的感染力。很多艺术歌曲在创作中都会根据作品内容对歌曲编排、曲式结构进行调整,这是为了将人文内涵与歌曲进行紧密结合,更好地体现出中国艺术歌曲的本土性特征。
四、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艺术歌曲的创作形式。这不仅是对国外先进的音乐艺术文化的融合,更是对我国艺术歌曲本土性特征的认同和发展。因此,中国艺术歌曲的创作必须要在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之上进行创作,以不违背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础,在多样化的艺术形式与表现手段中进行合理选择,使其能够符合中国听众的审美需求,使艺术歌曲具有鲜明的本土性特征。
参考文献:
[1]林娜.浅析中国近代艺术歌曲的创作特征[J].美与时代(下),2011,(11):79-80.
[2]余鑫.论中国艺术歌曲创作的本土性特征[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2005,(01):89-92.
西方艺术文化的特征范文2
一、民族声乐的文化性
我国的民族声乐具有中国民族音乐风格和意蕴,符合中华民族的审美情趣。我国民族声乐由五十六个民族组成,腔词律调和演唱方法都符合中华民族的生理特征,并且赋予了不同民族的人文精神。声乐艺术的组成要求是语言和音乐,语言决定了歌唱艺术的风格,同时又是区分器乐的手段。声乐艺术语言,尤其是方言,决定的民族声乐的地方风韵。民族声乐的音腔变化可以体现为演唱者的音高、音色和力度,音色的变化正好可以塑造人物角色。声乐演唱者通过即兴演唱展现中华民族五千年的人文精神,通过再次创作体系的声乐演唱技术。同时,声乐演唱者还可以通过特色鲜明的地域风格,也可以通过个性化的演唱特色,使声乐作品更具特色,充分体现多样性和鲜明性。我国民族声乐在发展的过程中,集百家之长,通过借鉴少数民族音乐、民间戏曲音乐和西方浪漫音乐等音乐风格,促进了中国民族声乐的再一次飞跃。
二、民族声乐的多元化发展
(一)借鉴少数民族音乐
我国五十六个民族的语言都不同,腔词律调也不同,不同民族演唱声乐或表现声乐的方式也不同,这就让我国民族声乐上有多样性。在我国有名字且有地方色彩的剧种都多达几百种,多样化的戏曲种类形成了地方特色的民族音乐,这就必定让我国的民族声乐具有多元性的特点。另外,地理环境繁杂,生活条件各异,生活习惯不同,语言风格、风俗习惯、思想感情表达就必然不同,这就让我国民族声乐还具有多样性文化氛围。语言习惯和文化氛围的差异性必定形成风格不一的音乐风格和音乐表达方式。例如蒙古人就喜欢唱“长调”,这种长远、低缓和而又沉稳的音乐风格,容易让人联想到广裹无垠的草原,豪迈的蒙古族人民。再如藏族同胞喜欢吟唱“祭祀”歌曲,这种严肃、佛法无边的音乐风格让人联想到远古时期,容易让人产生敬畏的感觉。正是这些民族特色鲜明,文化特征独特的音乐形式,才形成了多层次化、多元化的民族声乐艺术,才有了五十六个民族的大团结,大包容。
(二)吸收民间戏曲音乐
传统戏曲和民歌是我国民族声乐艺术的根基,我国民族声乐艺术在发展过程中,不断的吸引传统戏曲和民歌的精髓,使其具有浓郁特色文化和传统民族文化。这些深厚的声乐基础和浓郁的文化特色正是我国民族声乐创作过程中最有效的资源,是民族声乐的基础和根源。无论民族声乐爱沙尼亚怎样发民展都不应该脱离传统戏曲和民歌这个传统声乐根源,只有这样,才能让我国民族声乐具有民族性,才能长久不衰。因为传统戏曲和民歌是真正劳动者的歌曲,拥有最广大劳动人民的支持,这些歌曲随着时代的变迁,不断的发展和自我创造,但仍然不会脱离劳动人民这个基础。另外,在唱腔及技巧上,戏曲、曲艺等在造型和声音的处理上也赋有变幻性的特征,同时,随着专业歌唱者的真声和假声的互为转换中表达音乐中的情感内涵。
(三)引进西方音乐元素
随着文化发展的大融合,我国民族声乐文化逐渐融入西方声乐艺术,同时西方音乐元素也对我国民族声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西方声乐艺术与我国民族声乐艺术即相通,又互为不相同。例如西方声乐艺术的发声原理与我国民族声乐的演唱技巧是相通,西方声乐艺术与我国民族声乐都强调用呼吸控制气息。但西方声乐艺术强调通过音色的多变和柔美的声音来体现不同的人物角色,我国民族声乐却通过音高,音色的差别来体现不同的人物角色。所以我国民族声乐艺术应该借鉴西方声乐发展中的一些有利因素,区分对等,发扬我国民族声乐的特色。对于我国的民族声乐来说,借鉴的同时应该采用灵活性原则,不能把西方的声乐与我国的民族声乐等同起来,我国的民族声乐可以进一步吸收西方声乐的精髓,为我国的民族声乐的唱法提供有利的指导。
三、结语
西方艺术文化的特征范文3
【关键词】中国传统建筑;西方古典建筑;风格
1.西方古典建筑的基本审美特征
古希腊时代的著名建筑是西方建筑的代表,古希腊建筑风格从根本上影响了欧洲建筑的风格。对科学与哲学的热爱与研究,使得古希腊人一开始就就在其建筑上打下了独特的科学与人文根基。由于希腊多山,盛产大理石,由此,激发了他们使用石料建筑房屋的灵感。其逻辑严密的思维方式促成了逻辑严密的建筑方式,产生了对后世影响深远的柱式造型,例如:代表男性美的陶立克柱式,具有男性的雄壮之美;代表女性美的夏奥尼克柱式,婀娜多姿、婷婷玉立;极具装饰趣味的科林斯柱式,具有装饰之美,代表了丰收的成功与欢乐。这三种代表古希腊建筑风格装饰模式。明显得益于古希腊人发达的逻辑思维和科学精神。使得古希腊建筑具备了西方古代建筑无法取代的独特的建筑艺术之美。
巴特农神庙是古希腊建筑的代表。她用高大垂直的线条,空阔的透视效果,表现出一种开拓与雄浑的盛世气概。他们独特的立柱设计,把每根柱子的三分之二加粗,把一切水平线的中段向上提,把一切垂直线向中央倾斜,在原来正确的数学关系上造成一种适应人眼的错觉而变得更加完美的视觉效果。那一根一根的柱子用力地向上伸展,高大挺立,宛如一个个奥林匹亚山上的神。健美壮硕、沉静文雅。从这座雅典娜的古老神庙里,我们清楚地可以看见古希腊人严密的逻辑思维和科学对称精神。给我们一种超越、向上、刚强、脱俗的无法替代的艺术之美。
2.中国传统建筑的基本审美特征
中国的建筑代表了中国传统的哲学与伦理思想。他们追求伦理教育,崇尚自然之趣,将“儒、释、道”三家的思想完美结合。将高超的土木结构建筑技术与深邃的文化哲思相结合,表现出人与自然的 和谐统一的时空意识。将重视伦理教育、倾向恋木“情结”、“达理”而“通情”等四项特点完美结合。体现自然美、曲线美、均衡美、象征美、阴阳美等五种美。将儒、道、释的哲学理念聚敛浓缩于建筑艺术的审美理念上,将“中和”、“伦理”、“天地”三种精神凝聚于建筑之上。
2.1“求中和”
《中庸》说:“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孔、孟认为人处于“天”、“地”之间, “致中和”是其最好的存在方式,这种理念决定了中国传统建筑在选址、规划、布局和形制的特点就是“求中”,以“中”为规划建筑的标准,所有的建筑以中线为标准展开。
传统建筑选址首先要观察地形,以求得地理之“中”。卜辞有“立中,允入风”之说,选地于“中”,便得地理之便,得地理,得风水。因此国家首都需立于中,皇帝之陵需立于中。城池、家宅民舍都必须立于中,中华称为中国,国中所建具以求“中”为建筑的根基。可见“致中和”之精神是中国人在建筑上必须首先考虑的问题,这也符合中华民族中庸和谐的共通审美心理。
2.2“重伦理”
中华民族注重伦理教化,封建帝王将教化子民作为统治的基础。因此,伦理教化体现在建筑上,便成为中国建筑的一大特点。宗庙、宫殿、陵寝等规划必须符合礼制,除谨守其严格的伦理与阶层规矩外,在建筑式样和建筑装饰上极力体现封建伦理纲常。连常见的三合院民宅建筑,都以供奉祖先牌位的正厅为中心,两边依次排列为祖父母房、父母房,儿女房位居边,与最低下的厨房、仓库为邻;这同样以伦理纲常为基础,强调礼教规矩、强化儒家人伦教化,成为中国传统建筑特有的审美特点,在建筑的装饰上,常常以忠义廉耻为基本内容的书画充斥其间。使中国建筑呈现处庄重和谐、平稳兼蓄的秩序特点。
2.3“敬天地”
中国人敬天,因为天决定国族社稷的兴亡,天子顺天而行,国家则兴旺发达,逆天而行,则亡国灭种。因此,敬天地则成为国家头等大事,这一思想便自然地反映到建筑上来。因此,国家建都 “地址寻访必须依循四时来定方位,庙堂规制必循伦常以订礼制,庙宅陵冢形有所别以分阴阳,梁柱檐阶取材自然以尊天地”。“敬天地”是中国传统建筑必须考虑的问题之一。
3.中西方古典建筑艺术比较
中西建筑风格的不同,从根本上应理解为中西文化的不同。
1)建筑材料的不同体现了中西方物质文化、哲学理念的差异。从建筑材料来看 ,中国古建筑以木架构著称,墙体不起承重作用,这样门窗可以开得很大,以取得虚空的效果。而西方较为普遍的采用砖石结构体系。以致门窗面积相对较少,承重结构以墙体为主,形成了较为厚实的印象。中西方的建筑对于材料的选择,除由于自然因素不同外,更重要的是由文化、理念不同导致的结果。西方重物的求智求真的理性精神,强调逻辑、科学。中国崇尚伦理自然,强调的是 “礼制教化”。
2)建筑空间的布局不同,反映了中西方制度文化、性格特征的区别。中国建筑是封闭式的群体的空间格局,用院落努力去占有更大的空间,所谓“内闭”性格在建筑上的体现,长城可以说是中国最大的院落。这是中国人平和自守、防范求安的内向、封闭性的文化心态在建筑上的反映和体现。与中国相反,西方建筑是开放的单体的空间格局,它努力向高空、外界发展,它没有院墙,它的院子伸向更大的空间,这是所谓“外拓”性格。
西方艺术文化的特征范文4
关键词:英美文学作品;语言艺术;探究
世界上的语言作为一门工具,它是人与人之间交流互动的一种方式,也是所有文化的不同表达方式。在不同的地域文化背景下,文学作品中的语言艺术也不尽相同,可谓各有各的魅力。通过大量阅读西方文化原著,可以深深领会其他国家独特的语言艺术。在地球村的大背景下,尝试从跨文化的角度,学习区别各个国家文学作品的表达是非常有必要的,尤其是对英美两个国家的文学作品使用语言的赏析探讨,有利于提高我们对跨文化的语言能力的运用。
一、学习西方英美文学名著的注意事项
(一)正确面对文化差异客观存在的现实
不同民族存在着不同的文化风俗,即风俗差异,价值观差异以及思维方式差异。当中,风俗就是指各个民族在长期的聚居,以及经常的经济交流中所留下的独特思想。关于价值观,中西方也是各有不同。比如,在英美为代表的西方文化作品中,所体现出来的个人主义并不是我们所认为的贬义词,它代表所谓的民主,比较倡导自由平等博爱,这与我国儒家文化所提倡的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畏有相似之处,也有本质不同。例如,在英美国家“Loveme,lovemydog.(爱屋及乌)”一句中,dog(狗)不是贬义词,但是“dog”在我国的风俗里是个不好的代表,比如像猪狗不如等等,是用于对他人的辱骂。这些文化差异是真实存在的,所以我们一定要正视文化差异,从而尊重不同的文化。
(二)要并重交际性和实用性
交际性是指文化的交际能力,在跨文化视角下,研究英美文学作品时,语言作为一种交际手段,是我们了解西方英美文化的工具,,它是英美文化特征的重要载体。通过学习研究英美主要文学作品,可以提高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如果通过赏析英美文学作品,深入了解各国的文学体系以及日常用语的使用习惯及使用语境,便于在与对方交流之时避免产生不必要的误解,体现了我们对其他国家文化的尊重。
二、 英美文学作品中语言艺术的特征
(一)重视对经典的引用和发挥
引经据典,作为西方英美文学名著中的一个主要特点,体现了宗教文化在西方文化体系中的广泛渗透。它的历史性,哲学性,通过简单的语言,传达给每一个读者。例如,在《威尼斯商人》一书中,鲍希娅,被称作“但尼尔”。书作者引用了西方知名作品《圣经》中的名字,并且提到了他们的典故,这样也衬托了说话者此时的心理活动,呈现出了显著的艺术特效.
(二)英美文学作品受西方文艺复兴影响
英美文学名著受欧洲文艺复兴思潮的影响巨大,在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冲击之下,诞生了很多文学巨制,比如《双城记》,《雾都孤儿》。西方文化作品更擅长对人的心理活动的细致刻画,这与他们的飞速的近现代科学发展领先于中国,有很大关系,比如哈代的小说,汲取了佛洛依德的精神现象研究的一些成果,所以作为学习者,首要前提就是要认识和了解英美英语语言文化,然后再理解和欣赏文学作品中表达出来的显著艺术魅力。文艺复兴之后,西方的文艺作品呈现出百花齐放,大开大合的景象,更加关注个体的人性,破除了原来教会组织对人们的束缚。
(三)注重对戏剧性独白的使用
在学习英美文学作品时,我们常常可以看到作者显著使用戏剧性独白,这就是英美文学作品的魅力所在。在诗人索恩伯里的作品,就曾经出现过部分诗歌被认为是戏剧性独白。戏剧性独白直指人心,他是人们与自然,与天地直接沟通的最原始的方式,是人找到人类情感最初起源的一种途径,也是文学艺术灵感的源泉,更是一切文学艺术发展的根基,作者对书中人物的解读,可能不具备权威性,却留给读者的却是不同的想象空间。
三、结语
综上所述,不同的文学作品,都有其独特的语言艺术。在英美文学作品中,语言艺术的独特性,主要表现为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也常常受西方文艺复兴思潮的影响,作者常常引据经典,通过引证常用的经典故事,再加上对直指人心的戏剧独白的合理使用,形象表达出作者生活的时代风貌以及栩栩如生的人物特征,思想感情,给读者以强烈的情感冲击,让我们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因此,在阅读英美文学名著之时,我们要以跨文化的背景下,了解英美文学作品,以促进中西方文化之间的交流,并逐渐掌握系统的文学鉴赏技巧。
作者:李亚格 孙雅莉 单位:石家庄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参考文献:
[1]蔡玉辉.论英国文学教学中的文化传递[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2]赵宏宇,胡全生.《索绪尔语言学对20世纪西方文学批评理论影响原因探微》.外语与外语教学,2008年第6期.
西方艺术文化的特征范文5
陶瓷肖像画以写实为基准,发展之后以审美性为大众服务。参照陶瓷肖像画的发展历程便可总结陶瓷肖像画的审美特征,基本上可以分三方面来进行论述。首先,从以纪实为目的早期陶瓷肖像画创作为例,陶瓷肖像画的审美性主要与纸质肖像画相较,相比纸面肖像画陶瓷绘画有着更为生动的写实性,这源于陶瓷釉料的强大模仿性,可以最大限度的模仿油画的技法及效果。并且能最大限度的将油画写实技法与中国传统绘画精神结合,体现东方绘画精髓,凸显东方审美特征。其次,瓷面肖像画在空间的占据上,比较布面油画或纸本绘画有着更好的展示性。在一定的空间中,无论是纸本绘画还是布面油画,其所占据的空间都不及陶瓷油画的空间体积感强烈,陶瓷油画有着更为出色的空间占据感。最后,陶瓷肖像画在时间的跨度上也有更为长久的保质期。综合这儿方面的装饰特性,陶瓷肖像画的独特审美性自然跃然纸上。陶瓷肖像画不仅满足世人的审美需求,更是愉悦大众的审美心理,考虑大众审美情绪。
二、艺术特征
陶瓷肖像画是将西方的写实油画艺术与中国的传统瓷器文化相结合,聚东西方文化精髓而成,散发着独特的东方意味。西方传统油画艺术强调写实性,注重对对象的真实性的把握,而东方绘画注重以形写神,强调人物神韵在肖像画作品中的重要性。陶瓷肖像画成为独立的装饰题材,出现在陶瓷绘画领域以来,便由其独特的装饰效果引起广大陶瓷工作者的广泛注意,陶瓷肖像画创作者在创作作品时,更加注重对人物精神内涵的表达。造成此种不同的呈现效果,本质上是由于东西方不同的文化背景造成。西方油画史与西方雕塑史相互影响而发展,所以在西方传统艺术风格的影响下,西方肖像画更加注重画面的写实性与细节性,画面客观性很强。而在东方文化影响下的中国陶瓷肖像画,在技法上虽然借鉴了东方油画的写实风格,但是其实质性的精神传承于中国古代传统文人肖像画。顾恺之提出的“以神写形”的绘画观点,不仅是对肖像画本身创作的规范点评,也成为我国传统绘画创作的主旨性追求。故此根据东西方不同的文化艺术背景。陶瓷肖像画具有比西方写实肖像画更为传神的艺术特征。
西方艺术文化的特征范文6
关键词: 中西古典园林;艺术;简述
0 引言
园林是指在一定的地域运用工程技术和艺术手段,通过改造地形或进一步筑山,叠石,理水,种植花草树木,营造建筑和布置园路等途径创作而成的美的自然环境和游憩境域。而所谓园林艺术,是指在园林中运用典型形象反映社会现实,表达作者的审美情趣和思想感情的一种艺术门类。不同的园林艺术特征需要通过不同的园林形态来予以表现。在世界园林艺术的发展史上,中国古典园林艺术和西方古典园林艺术以其分别具有的鲜明艺术特征而著称于世。
中西方园林艺术由于中西文化的结构、形态,或是文化形成的哲学基础、思想观念的不同而形成了两大不同的类型。人们习惯于将以中国为代表的自然式园林称为东方古典园林,将以法国为代表的规则式园林称为西方古典园林。中国园林建筑与西方园林建筑相比,由于各自所处的自然环境、社会形态、文化氛围、审美追求等方面的差异,造园中使用不同的建筑材料和布局形式,表达各自不同的观念情调和审美意识,产生了东西方园林艺术的差异。
1 中国古典园林的审美特征
中国古典园林,是把自然的和人造的山水以及植物、建筑融为一体的游赏环境。中国园林是中国建筑中综合性最强、艺术性最高的一种类型,是中国古代建筑中的珍品。
中国古典园林具有非常突出的审美特征,是一种蕴含着非常丰富和谐而又具有自然韵致的景观体系。中国古典园林还被赋予了深致的精神内涵,中国文化中的人格精神、哲学思想、宇宙观念等等都可以通过园林这个艺术方式而予以表现。
追求诗画意境是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理念中最基本的组成部分。自从文人参与园林设计以来,追求诗的涵义和画的构图就成为中国园林的主要特征。谢灵运、王维、白居易等著名诗人都曾自己经营园林。历代诗词歌赋中咏唱园林景物的佳句多不胜数。画家造园者更多,特别是明清时期,名园几乎全由画家布局;清朝许多皇家园林都由画师设计。园林的品题多采自著名的诗作,因而增加了它们的内涵力量;依画本设计布局使得园林的空间构图既富有自然趣味,也符合形式美的法度。
注重审美经验,通过多种手段调动审美主体的能动性是造园艺术家的不懈追求。园林毕竟是人造的景物,不可能将自然美完全逼真地再现出来,其中的诗情画意,多半是人的审美经验的发挥,即所谓借景生情,情景交融。观赏者的文化素养越高,对园林美的领会越深。东晋简文帝入华林园说:“会心处不必在远,翳然林水,便自有濠濮间想,觉鸟兽禽鱼,自来亲人。”(见《世说新语》);明计成《园冶》论假山说:“有真为假,做假成真”,都是强调在园林审美活动中主客观的密切关系。为达到调动审美主体能动性的目的,造园艺术家往往特别注重利用两种手法:一是叠山理水。因为假山曲水比较容易模仿自然,形成绘画效果;二是景物命名。通过匾、联、碑、碣、摩崖石刻,直接点明主题。两者都能较有力地引起联想,构成内在形象。
创造无穷的空间效果是园林艺术设计特别注意要达到的目标。在中国古典园林的类型中,私家园林面积都不大,而皇家宫苑又是私家园林的集锦。要表现出诗情画意的美学内涵需要某种连续委婉的曲线流动。为达此目的,必须运用曲折、断续、对比、烘托、遮挡、透漏、疏密、虚实等手法,取得山重水复、柳暗花明的无穷效果。像清朝学者沈复在《浮生六记》中所说的那样,中国古典园林艺术就是要达到“套室回廊,叠石成山,栽花取势,又在大中见小,小中见大,虚中有实,实中有虚,或藏或露,或浅或深”的境界,造成无穷空间的意象。
中国古典园林是一种综合性的空间艺术,为了达到突破视觉局限,与天地融通的要求,造园的过程中还非常强调借景。借景包含借入与屏出两个相反相成的部分。《园冶》指出:“借者,园虽别内外,得景则无拘远近,……俗则屏之,嘉则收之”;有“远借、邻借、仰借、俯借、应时而借”等种种手法。中国园林运用借景手法创造了许多著名的美的画面,如江苏无锡寄畅园借景锡山宝塔;北京颐和园画中游、鱼藻轩借景玉泉山和西山;河北承德避暑山庄锤峰落照借景磬锤峰等,都是这方面最成功的例子。
2 西方古典园林的审美特征
西方园林艺术与中国园林艺术迥然不同。西方园林的造园艺术,完全排斥自然,力求体现出严谨的理性,一丝不苟地按照纯粹的几何结构和数学关系发展。“强迫自然接受匀称的法则”是西方造园艺术的基本信条,追求一种纯净的、人工雕琢的盛装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