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艺术交流及策划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文化艺术交流及策划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文化艺术交流及策划

文化艺术交流及策划范文1

    10月17日,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收到中国音乐著作权协会诉北京中欧阶梯文化艺术交流有限公司、河南日报报业集团、河南大河传媒咨询策划有限公司表演权侵权纠纷案件。

    原告中国音乐著作权协会诉称,原告是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版权局批准成立的音乐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是依法代表音乐著作权人行使权利的组织,根据其所获得的香港作曲家及作词家协会的授权,可以自己的名义从事著作权的授权及参与诉讼。

    上述三被告于2005年7月22日在河南省郑州市清华园体育场(航海体育场)举办了名为《beyond的故事2005郑州演唱会》。三被告在未获得原告许可,未缴纳著作权使用费的情况下,公开演出了《大地》、《愿我能》等19首由原告管理的音乐作品。原告发函交涉后,被告仍拒绝与原告协商解决著作权问题。现原告请求法院判令被告赔偿原告著作权使用费及合理支出共计人民币34万余元。

    目前,此案正在进一步审理中。

 中国法院网·高福勇 姚岚

文化艺术交流及策划范文2

一、活动目的及意义

一年一度的班级风采大赛是光电学院独具特色的比赛交流形式。它是一个班级与班级之间文化艺术交流的平台,呈现了班级这个学生团体,团结,进取与创新的一面,它以丰富多彩的节目形式展现各班不同的风貌。通过比赛,可以增强班级荣誉感,凝聚力,促进了班级之间的交流,也丰富了同学们的课余生活。同时,给了大家一个展示自己艺术特长与发挥创造力的舞台。

二、活动主题

本次班级风采大赛的主题是“继承五四精神 展现青春风采”。2019年,在这个生意盎然的春天,我们即将迎来伟大的“五四”运动90周年的纪念日。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我们应该大力弘扬五四精神,铭记光辉历史,展现出新时期青年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让我们以生动的艺术形式,展示我们的火热青春,努力创造具有鲜明时代特点,深受大学生欢迎的五四节日文化。

三、参赛对象

光电学院大一、大二各班。

四、活动形式及内容

各系每班准备1~2个节目,形式不限,人数不限。内容尽量贴近本次大赛主题,突出本班特色。每班至多有一个节目代表本班参加大赛。具体节目编排由各班班长和文艺委员负责及组织,然后经过策划组审核。节目出场次序由策划组决定。

五、活动策划

光电学生会文艺部

六、比赛时间

2019年4月25日 晚 19:00 ~ 21:00(暂定)

七、比赛地点

模拟法庭

八、活动各环节安排

1)幕布设计征稿:大赛幕布的设计于四月初向本学院同学广泛征稿,由宣传部打板宣传。各班宣传委员向本班同学加强宣传。

2)主持人选拔:主持人2名,男女各一名。由策划组选择形象气质兼优,表达能力、应变能力和责任心强的同学。

3)特色节目:由光电艺术团准备1~2个节目,为此次比赛增加亮点,同时树立光电艺术团的品牌,展现艺术团文艺人才的风采。

4)派发请柬和邀请函:赛前一周由秘书处写请柬,邀请院领导、各级辅导员、各院学生会主席。由策划组负责邀请评委老师,并于赛前一周制作好节目单。

5)场地布置:赛前由宣传部负责背景、幕布以及场地的布置。

6)场务及后台工作:比赛现场由文艺部负责场务,并在体育部的协助下做好后台的后勤工作。

7)现场秩序:由自律部负责维持现场秩序。赛前半小时由各班班长带领本班同学有秩序的进入会常

8)赛程记录:由信息部负责比赛全程的摄影工作。

9)颁奖活动:由院领导向获奖班级颁发奖状和奖品。

10)场地卫生:大赛结束后由秘书处和生活部负责清理场地。

11)赛后整理:由信息部将比赛现场精彩环节和图片及时到校园网上。

九、活动准备阶段日程安排

班级风采大赛宣传 3月26日~4月7日

向各班下发通知说明比赛的具体事宜 3月26日~3月29日

文艺委员上报各班初定的节目 4月7日

节目负责人向策划组汇报排练进度及存在问题 4月10日

节目初审 4月12日~4月14日

总体节目彩排 4月18日~4月19日

赛前彩排 4月25日 15:00~17:00

* 活动现场准备

16:30 场地布置

18:00 演员及主持人到场

18:20 所有观众开始有秩序入场

18:50 评委老师及嘉宾到场

19:00 主持人宣布本次班级风采大赛正式开始

十、奖项设置

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三等奖3名,优秀奖若干名,最佳组织奖1名。

十一、经费预算

场地租借费 900元 舞台特效 200元

节目单 2元/张*20=40元 一条横幅 50元

舞台布置 200元 购买请柬 50元

购买奖品 150元

其他费用支出 200元

活动预算总计 1800元

文化艺术交流及策划范文3

甲方:

乙方:

经双方友好协商,本着公平的原则,达成一致协议如下:

自 年 月 日起, 转让给 ,在此之前的债务与乙方无关,在执照转让期间甲方应配合乙方完成变更工作,变更时间为两个月(根据变更内容适当调整时间), 在变更过程中乙方不得擅自利用甲方资料作违法活动,否则一律后果由乙方自负,变更完后由双方点清资料交接完毕,一次付给预先定好的价格( 元)交付甲方,变更工作完成后,该企业的一切账务与甲方无关。

此协议双方签字有效

附件:A

1, 营业执照正副本原件。

2, 税务正副本原件

3, 组织代码证正副本原件及IC卡。

4, 银行开户许可证原件

5, 验资报告。房屋租赁协议。

6, 公司章程。

7, 公章、财务章、合同章、发票专用章。人名章

8, 发票领购本和支票领购本,银行存款密码。银行对账单。未用完的支票及发票。

以上资料是甲方需提供给乙方的。

附件:B

营业执照变更通知书、税务变更通知书、变更后的营业执照复印件,(以上资料由乙方在变更后交给甲方)

甲方:

乙方: 交接时间:

第3章第5条 为: 法律、行政法规、国务院决定禁止的,不得经营;法律、行政法规、国务院决定规定应经许可的,经审批机关批准并经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登记注册后方可经营;法律、行政法规、国务院决定未规定许可的,自主选择经营项目开展经营活动 修改为: 组织文化艺术交流活动;承办展览展示活动;设计、制作、、广告; 企业策划;机械设备租赁。(以工商局核定为准)(未取得行政许可的项目除外

第2章第4条 为: 北京市海淀区白塔庵汉荣家园1号楼201室 修改为: 北京市海淀区丰慧中路7

法律、行政法规、国务院决定禁止的,不得经营;法律、行政法规、国务院决定规定应经许可的,经审批机关批准并经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登记注册后方可经营;法律、行政法规、国务院决定未规定许可的,自主选择经营项目开展经营活动

文化艺术交流及策划范文4

在国外,欧洲自1983年开始就有“欧洲文化之都”(European Capital of Culture)的评选活动,用以推广当选城市的文化及发展内容。而英国则是由文化传媒体育部组织策划每四年评选一次“英国文化之都”(UK City of Culture)。又比如,自2011年以来,法国巴黎市政府与法兰西学院合作,每年与一个全球城市联合,在两个城市共同举办一系列跨文化活动以开展交流与对话,这些城市包括阿根廷的布宜诺斯艾利斯(2011)、德国的柏林(2012)和塞内加尔的达喀尔(2013)等。除此之外,巴黎市政府在2015年还特别强调以可持续发展路径重塑巴黎作为欧洲城市与国际合作伙伴城市的关系,尤其是突出通过组织“欧洲日”和“巴黎欧洲”等推广活动来唤起青年巴黎人对欧洲议题的关注。再比如,作为巴黎的友好城市,纽约在2016年启动了“2016巴黎―纽约串联”(2016 ParisNew York Tandem)活动,着力于加强两个城市在艺术、戏剧、音乐及创意方面的交流和相互了解。

在国内,以城市为中心的对外文化交流活动是各个城市文化、外事及外宣工作中的重要部分。北京市在对外交流中持续打造特色文化品牌,已成功打造“欢乐春节”“北京之夜”等文化活动品牌,其中“欢乐春节”活动已连续14年在30多个国家和地区举办。上海市则注重从产业出发,鼓励创意企业“引进来、走出去”,以交流带动企业对接,形成了以产业驱动文化交流的模式。

南京市则在2002年提出“文化南京”战略,并坚持把“以人为本”作为实施“文化南京”战略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自2011年起,南京坚持打造“现代化国际性人文绿都”。南京持续开展国际交流的成效不断凸显,在新华社《t望东方周刊》组织的“中国城市国际形象调查活动”中,南京与成都的国际形象排名并列第三,仅次于上海、北京。

但纵观国内外以城市为中心的对外文化交流活动,我们发现,南京的对外文化交流在策划、实施过程中,总体上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本文主要针对南京近年来开展的对外文化交流活动,探讨文化交流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可能性以及实施路径,并就可持续发展模式的完善提出具体建议。

一、对外文化交流可持续发展概念的提出与阐释

近年来,随着国际经济及文化交流的日益增多和深入,一个城市的对外文化交流能力已经成为评价城市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指标。各个城市的对外交流已经在长期实践中形成了一整套非常具有城市特色的运作模式。这些模式各有所长,但总体来看,是否能培养出具有自发性、产业性和社会性的聚合力量,推动并实现对外交流的健康、有序和持续发展,应是考察以城市为基础开展对外文化交流活动的重要切入点。

城市对外文化交流的自发性。主要体现在,对外文化交流的内容必须是从城市内部自发地生长出来,符合本地文化和社特点,同时又能符合国际推广与传播要求,能为国内外大众所理解和接受。不能强制性、自上而下地去推广和建设一些本地不具有的“特色文化”,而对本土文化的特色和需求不加重视。尤其是对于政府职能部门而言,必须从对外文化交流的内容生产上确保议题设置、舆论引导的精准性和面向国外一般受众接受时的普遍性,要在这个平衡点上把握分寸,同时还要确保内容是从本土文化中自然而然生长出来的,符合地区气质,适合本地土壤。

城市对外文化交流的社会性。主要体现在,对外文化交流需要社会力量的参与、支持和凝聚。城市对外文化交流所呈现的对象,是物质的城市,也是抽象的历史、文化,更是无处不在、无所不显现的城市精神。这需要强而有力的政府,富而知礼的群众,更需要无数社会主体的聚力。在当前全球化形势下,对外文化交流已成为一项系统工程,如何激发非政府组织、媒体、智库、民间机构、文化团体、社交平台和公众等社会主体参与到文化交流中来,需要自下而上地动员社会力量,尤其是青年的力量参与推动城市对外文化交流,创造对外文化交流的广阔空间。

城市对外文化交流的产业性。主要体现在,对外文化交流的驱动力在于产业。产业必须要参与到文化生产的过程中来,甚至成为文化交流的主力军和主要方式。文化交流必须依托于具体的项目,并能在项目执行和操作的过程中,固化成文化产品。只有经得起市场检验的文化产品,才可能是有传播效力的文化承载物。仅仅以媒体为载体的展示性、宣传性、走马观花、交流感情型的对外文化交流活动无法形成文化交流的持续性,同时还会造成文化的“空心化”;灵机一动的选题,临时搭班的组团,匆忙寻觅的伙伴,造成的是不具品牌内涵,更不具国际竞争力的文化游击队,且勿论能产生任何深远、持久的国际影响力和城市美誉度。

二、对外文化交流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与原因

对外文化交流对于推动经济发展、促进中外文化理解和提升南京的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是一个很有效的抓手,发挥着重要作用。在调研中,我们认为,如何利用已有的历史文化资源,通过创新性的途径和方式,促进城市品牌形象的传播和推广,关键在于要解决对外文化交流中遇到的“名不符实”“路径单一”和“短期效应”三大难题,形成一条涵盖内容生产、参与主体和项目运营的系统化路径,从而推动南京城市对外文化交流活动的可持续化发展。

(一)“名不符实”问题:对外交流中存在内容生产与受众需求的不适应性,缺乏精准到位的内容策划

对外文化交流的成效从根本意义上讲,取决于内容。南京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底蕴深厚,但南京留给公众的却是一种特色不浓、个性不突出的城市文化形象。我们认为,这是由于在对外文化交流时,文化产品开发过程中对文化消费者的重视不够,造成了文化交流中内容生产与受众需求的严重脱节,使得文化交流效果并不显著。在对外文化交流中,最重要的是意义的表达。而意义的表达需要物质符号载体来传达。本土文化是具有排他性的,具有自身所独有的符号系统,文化交流过程中如果没有转换成外界可以接受的符号体系,这种意义的传达就会失败,更不可能产生持续性效果。因此,在文化“走出去”的过程中,不以受众为导向生产内容、开展交流,就会导致对外文化交流活动无法真正地“走进去”,造成对外交流效果的不可持续性。

(二)“路径单一”问题:对外交流中存在政府“包打天下”的主体单一性,缺乏自发主动参与的社会主体

欧洲国家很早就开启了对外文化交流活动,并且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其中非政府组织在这些国家的对外文化交流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例如法国的“法语联盟”、德国最具实力的文化机构“歌德学院”、英国最大的国际文化交流组织英国文化协会都是各自国家具有强大力量的非政府组织。很多国家在对外文化交流中注重调动社会各界的力量,将高校、企业、艺术机构、媒体等社会主体紧密结合。南京市在对外文化交流的很多项目中已经开始探索新模式,注重由“政府主办”向“政府主导”转变:从主要依靠政府力量,转向更加重视发挥民间组织和渠道的作用,着力提高参与度。比如2009年立的“双百”品牌,即百家对外文化交流基地和百家对外文化交流使者评选,通过统筹国内与国外、官方与民间等资源,大力开展公共外交。但需要指出的是,政府是文化发展和管理的主体,而目前政府职能尚未能完全从“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其他非政府组织或者单位还不能充分发挥作用,造成项目进行时资金、人力等资源经常出现匮乏的现象。

(三)“短期效应”问题:项目生命周期短暂,缺乏形成以品牌为目标的系统化运作

继2015 年成功举办米兰世博会“南京周”活动后,南京市委市政府决定在“十三五”期间,每年选择一个世界知名城市,举办“南京周”系列活动,推动南京文化、创意和南京企业走出去,呈现有品质、有温度的南京故事,提升南京国际知名度和城市美誉度。然而,之前所指出的仅仅以媒体为载体的展示性、宣传性、走马观花、交流感情型的对外文化交流活动,在南京的对外文化交流活动中依然存在。南京市不少文化交流项目在国内外开展时,能在当时引起一定的轰动效应,成为人们一时谈论的重要话题;但是活动结束后,影响力较难持续。这是由于项目运作缺少可持续发展战略,缺少品牌的固化和产业的催化。类似的项目对某个特定国家或地区的民众来说,不构成持续的影响力,不足以形成深刻记忆或者品牌效应,交流的长期效果不能保证。

三、对外文化交流可持续发展路径的探索与建议

对外文化交流是参与国际文化竞争,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手段,但是对外文化交流的实效如何,从根本意义上讲,取决于可持续发展能否实现。近年来,南京市委外宣办通过开展朝天宫装置艺术展、国际设计师驻地计划、中意画家交流、中英云锦交流等一系列驻地计划活动,在破解对外文化交流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难题和困境方面进行探索尝试,梳理总结了对外文化交流可持续发展实现路径。

(一)构建“国际化、现代化”的传统文化表达“语境”,将本土文化与全球视野相结合

传统文化的“国际化”表达,就是在对外文化交流中要注意考虑国外受众实际,尽量做到“中餐西做”“中国故事,国际表达”,促使中国传统文化以多样化的话语表达与外国受众无缝连接、全面贴近,使之更好地理解接受中国文化。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表达,就是创新文化的表现形式,把最新科学技术成果主动融入文化表达中,利用技术手段增强文化感染力,提升文化传播力,充分展示中华文化魅力。

在2016年10月举行的第七届南京历史文化名城博览会前夕,南京市委外宣办邀请国内外设计师驻地中外市长论坛举办地――朝天宫,以实现历史文化的时代表达、中华文化的国际表达为主旨,创作了“浮阁”“宫影”两大艺术装置。“浮阁”将丝绸、榫卯、云锦、金箔等非遗元素通过当代艺术形式重新呈现,装置整体在展示中国传统建筑木结构柔性美丽的同时,与现代建筑极简意味进行了有机融合,金箔门钉方阵则呈现了精美的南京金箔非遗工艺。“宫影”以“窗格”和“万花筒”为灵感,装置选取朝天宫、天妃宫、静海寺等“一带一路”相关的历史建筑细节,以万花筒视角幻化出斑斓视觉效果,由亚克力材质制成大成殿窗格围合形成光影走廊。

从此案例可以看到,要想实现文化交流的可持续发展,本土文化与全球化观念的融合十分重要。对外文化交流还包括将国际元素融入本土文化,在该过程中,许多流入的文化元素经过综合和嵌入过程,在新的本土语境中获得转型。不同文化元素的本土碰撞创造了一种新的文化形态、生活方式、表现方式,文化的流动并不是单纯的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而是相互影响、相互塑造,这种创意性融合为本土文化注入新的生命力。因此,在全球化语境下,文化输出不仅要在物理层面上“走出去”,更要在效果层面上“走出去”。

(二)构建“社会发起、政府跟投”的“精准自动化”活动组织模式,将政府与社会多种力量相结合

在这里,“精准自动化”特指政府与社会主体共同参与、分工不同的联动模式。“社会发起”是“精准自动化”组织模式的起点,依靠民间、社会力量自主地产生交流动议,拓展对外文化交流的空间。“政府跟投”是“精准自动化”组织模式的支撑,积极参与和支持由社会主体发起的对外文化交流,最大限度地形成政府与社会的合力。

2015年以来,南京市委外宣办支持了由南京大学艺术研究院发起的“跨越边界:中意文化艺术交流活动”以及由贺福传媒公司发起的“苏格兰云锦:中英云锦设计交流活动”,实践了“精准自动化”组织模式。中意文化艺术交流活动以“政府-高校-艺术机构”三方合作模式开展,市委外宣办负责整合资源,统筹协调;南京大学艺术研究院负责邀请意大利艺术家来宁驻地采风创作,安排与南京本地艺术家、学者、学生及老百姓进行交流互动,以及活动传播推广及后续延展;方山艺术营负责具体承接意大利艺术家驻地。中英云锦设计交流活动则以“政府-传媒公司-文化机构”三方合作模式开展,市委外宣办同样负责整合资源,统筹协调;贺福传媒负责邀请英国设计师来宁驻地创作及在英国定制云锦礼服,并对该活动在中英两地开展的全过程进行跟拍、记录并剪辑制作非遗主题纪录片《苏格兰云锦》,还有传播推广及后续延展;云锦研究所则负责具体承接驻地,组织中外设计师共同创作交流。

从此案例可以看到,对外文化交流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通过建立有效的组织模式,调动社会各方力量的广泛参与就显得极其重要。这也提出了加强规划和顶层设计的迫切任务。基于设置议题、引导舆论的考虑,在政府参与的对外文化交流实践中,我们必须始终坚持“政府主导”原则。但是坚持“政府主导”原则,并不意味着完全由政府出面怼鞍打天下”,导致过于浓厚的官方色彩,反而容易使文化的对外传播效果大打折扣。因此,我们应进一步淡化官方立场,更多地联合社会主体,采取商业往来、民间友好交往、高校学术交流等形式,协同推进中华文化的对外传播。

(三)构建“交流在前,产业跟进”的“兼容”发展机制,将文化交流与产业发展相结合

对外文化交流的可持续性还要靠具体项目运营过程中统筹文化交流与产业发展的系统路径。文化产业具有文化属性,要进行文化产品生产;文化产业又有经济属性,要进行文化输出获取利润。因而,文化产业一头连着文化产品,一头连着文化输出,可以说,是对外文化交流的动力之源。其实,文化交流与产业发展是互为支撑关系。文化产业为文化交流提供内容和资金支撑,体现在提供大量富有创意的文化产品,以及将所获得利润转换成经费支持;文化交流则主要为文化产业提供信息支撑,包括市场需求信息、创意理念信息和不同民族的审美习惯信息等。

文化艺术交流及策划范文5

展览通过对参展威尼斯双年展20周年文献脉络的细密梳理,映射出在这20年间,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与国际影响力的提升,西方世界对于中国文化的接纳态度的变迁,以及中国当代艺术尤其是新绘画所作出的贡献。“历史之路”策划组通过一年的努力,找寻这二十年来威尼斯双年展的亲历者,以历史梳理、访谈、视频、文献集等方式呈现出这二十年来西方世界对于中国文化接纳态度的转变,以及中国当代艺术在世界上所做出的贡献。作为本次展览的中国策展人,吕澎向我们讲述了此次展览及其策划组的工作内容及其背后的故事。

2011年底的一天,在中国生活了数年、对中国当代艺术不乏了解的美国人温成在北京重复咖啡馆里找到我,他说他想做一个关于中国艺术家参加威尼斯双年展的研究项目,需要一些经费(大约40万人民币左右),我没有犹豫就答应了。回到成都之后,我完善了一个想法:如果我们能够利用2013年威尼斯双年展期间举办一个回顾与纪念中国艺术家参加威尼斯双年展历史的展览,将文献与艺术家的新作品集中放在一起,不是更为完整吗?结果,成都当代美术馆(Chengdu MOCA)首先为这个研究项目准备了一百万的经费,以便能够将收集的历史资料与文献以及研究著作全部出版。

在每天都有数十个展览的今天(而昨天,例如1995年之前,中国现代艺术和当代艺术在国内的展览机会少之又少,1996年,黄专在北京中国美术馆策划了一个有价值的当代艺术展览《首届当代艺术学术邀请展》,可是在展览即将开幕的时候被强行要求不得开门),老一代的批评家正在退出历史的前台,而刚刚入世的年轻批评家大多数转向了策展,巨大的经济压力使得他们很少有人能够有条件推动学术研究的进程,当然,关于当代艺术的研究从官方艺术机构那里仍然难以获得实际支持的机会,这样的背景继续促使着我们不得不寻找民间的力量,以便为以后的艺术史研究者准备最基本的材料。在当代艺术圈普遍反省问题和回顾历史的时候,通过对中国艺术家参加威尼斯双年展的二十年(1993-2013)进行研究是一个重要的历史角度。

在几乎2012年整整一年里,温成带领他的助手黄诗云去了数个城市,走访了大多数参加过威尼斯双年展的艺术家,这个工作使得我们拥有了那些参加威尼斯双年展的艺术家第一手口述资料,并以《历史之路:威尼斯双年展与中国当代艺术20年(访谈录)》为书名出版,这部文献收集了超过70位参展艺术家及相关参与者、推动者的访谈以及从1993年以来中国当代艺术与威尼斯双年展有关的文章,这可以向读者提供丰富的历史资料;与之同时,不少历史原件和复印件也让我们获得了关于这段历史的图像与手稿资料,当我们从这些图文资料中看到和读到中国艺术家过往的思想与经历时,难以抑制内心的感慨,经过温成和他的团队的精心编辑,我们也出版了一份有丰富图片的画册资料。实际上,阅读了这些材料之后,我们更清楚,正是国内和国外的中国当代艺术家、批评家以及那些热爱艺术的西方策展人的共同努力,构成了一部非常有价值的中国当代艺术史。

为了让今天的读者和观众能够及时地了解中国艺术家参加威尼斯双年展的这段历史,深入地认识与理解威尼斯双年展的历史性质和作用,我也让中国美术学院硕士研究生王洋编写了《历史之路:威尼斯双年展与中国当代艺术20年》,在一个物欲横流的时代,在历史新的一页即将翻开的时候,年轻的研究者对之前的历史研究应该是必要的和意义多重的。当然,针对本次展览,我们专门编辑出版了一本画册,参展艺术家中大多数已经参加过不同届的威尼斯双年展,但是我们也选择了没有参加过的艺术家,同时,我们也选择了一位年轻的艺术家参加本次展览,其中的含义是显而易见的:中国当代艺术一定是承前启后、不断发展的。

此次与我共同联合策划“历史之路:威尼斯双年展与中国当代艺术20年”展览的奥利瓦(Achille Bonito Oliva),正是他在1993年将中国当代艺术带到了威尼斯,让世界开始关注中国的艺术和艺术背后的命运;在2012年的初春,我在威尼斯问奥利瓦:“当你第一次将中国艺术带到威尼斯在国内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时,有中国批评家提醒说,‘奥利瓦不是中国美术的救星’,你怎么看?”他回答道:“当然,我不过是一个热爱艺术的意大利人。”这个回答给我了很深的印象。

文化艺术交流及策划范文6

天公作美,艳阳应着喜气洋洋的氛围,备受瞩目的2013年度中国广告设计特别贡献奖的颁奖典礼在人们的期待中顺利举办。中国科学家协会成员、亚洲科技创新会员、广告行业的重量级设计师及各大媒体均悉数到场,亲眼见证了这荣耀的时刻。经过了半年的反复审核、用心甄选,最终评选出北京典章盛世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创始人、VI设计大师级人物、互动体验式推广的首创人荆琳先生为2013年度中国广告设计特别贡献奖的获奖者。

据主办方介绍,中国广告设计特别贡献奖的举办和评选旨在为全国的广告公司、广告设计公司、品牌推广策划人员以及设计师和广告主提供一个平台,使他们能够获得对各自成就的恰当评价,并从中选出影响行业发展、为推进产业变革做出最大贡献的人,以此表彰,树立模范标杆。整个的评审过程复杂和缜密,委员会不仅会综合考量参选者的设计、策划能力,同时还会听取广告界、艺术界、教育界、媒体、企业等社会各领域代表的意见,这意味着,评选标准不仅仅是要求参赛者的设计有较高的艺术和实用价值,能够承担起企业文化的推广功能,还要求参赛者对整个广告业做出过突出的贡献,在推动行业发展和变革上有着别人无可替代的地位。

种种严格条件的叠加,最终评选出荆琳为2013年度中国广告设计特别贡献奖的获奖人,是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的。评委会专家介绍说,“荆琳的成就绝不仅仅在于他在设计上、在活动策划上的成功,也不是他所带来的巨大经济效益,而是因为他独创的互动体验式推广和新媒体推广为广告业提供了全新的模板和更开阔的发展空间,由他所撰写的三本书《VI设计大师之路》、 《标志与VIS设计》、 《标志设计讲解》也被各大高校列为教材进行研读学习。他独创的品牌推广模式和VI设计的新思维影响着一代广告人,为推动行业变革起到了无可取代的作用。”会后,荆琳接受了记者的独家专访。

对话荆琳:

记者:荆先生您好,虽然我们都是熟知您和您的典章盛世的,但是还是得请您跟我们的读者做一个自我介绍。

荆琳:好的。北京典章盛世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是由我于2005年创立的,是一家专注于广告商标设计制作, VI设计,网页设计,企业形象设计策划,文化艺术交流策划、企业整体品牌策划等广告推广策划的专业服务机构,也是我这些年奋斗的地方。虽然身为总经理,但我仍然以首席设计师的身份带领着典章盛世的团队进行着设计工作。自2005年起,我针对不同的案例进行不断的策划实践和学习研究,逐渐形成了一种全新的营销策划风格与模式,将设计和推广相结合,让包括logo、产品展示、宣传等一系列活动都与品牌战略息息相关,能为品牌形象加分。我的这些理念都写到了我的书里。典章盛世的办公室可以算是互动体验式推广和新媒体推广模式的出处了。

记者:您刚刚荣获了2013年度中国广告设计特别贡献奖,表现的还是很淡定的,是势在必得的吗?

荆琳:不是的,实际上,我还是很激动的。毕竟这是大奖,可以说是我从事广告事业以来这么多年获得的最大的认可。广告界高手如云,我没有想到自己真的会获得这样的大奖。非常感谢评委组能将这个奖项颁给我,这是大家对我的认可。就像我刚刚在领奖的时候说的:“所有的努力都是值得的!我很骄傲!”不过冷静下来想,奖项都是对过去的肯定,而我是一个始终走在创新道路上的人,我更注重的是未来,一个奖项给我带来的成就感远没有比做一个成功的设计或者教会一个上进的新人来的更强烈。

记者:您策划的活动类型很广,除了企业的商标设计、宣传的活动外,也有一些文化艺术的交流策划,这些不同类型的活动在做设计和策划时,有什么区别,您是怎么把握分寸的?

荆琳:大家可能认为给企业做策划需要更商业,更注重经济效益,做文化艺术的策划活动就比较偏向于公益性,更注重社会效益,这些活动的目的性完全不同,肯定也会是不同的策划方向。但实际上,它们策划的基本方法是相同的。策划人做工作前都需要先了解活动的受众,活动的目的性,战略定位和战略方向等等信息,然后针对目标受众的审美偏好、参与习惯、消费能力等做出相应的方案。根据具体的需求“量体裁衣”,是一切成功策划的核心。

记者:我们刚刚从中国广告设计特别贡献奖的评委会那里了解到,本次的评选过程吸收了企业、消费者等社会各阶层代表的意见,在这一环节上您收到了多家企业的好评。这些企业在提及您的策划优势时,有一个共同点引起了我们的注意,那就是您的设计不仅富有美感和视觉冲击力,同时还能兼顾品牌的形象推广,反映企业的价值观念和文化特征。这种设计与推广相结合的策划是打动他们的原因。

荆琳:能让客户满意也是我的荣幸。我是作VI设计出身的,对于活动的效果和设计的作品有较高的自我要求,我不能容忍哗众取宠,单纯为了吸人眼球的空洞的设计,而是偏爱有内涵、有灵魂的作品。进入广告界这么多年,经手过这么多案例,我开始慢慢尝试着赋予设计更多的功能,比如,将设计和和企业的经营理念、价值观的传播绑定起来,用原创的设计将客户的形象与其他企业区分开,传达出客户的经营理念和企业文化,然后再以自己特有的视觉符号系统吸引公众的注意力并产生记忆,使消费者对客户所提供的产品或服务产生最高的品牌忠诚度,为企业打出良好的印象分。也是经过了反复多次的实践,目前这种策划的方式算是比较成熟了,能够适应当下广告的发展需求,实现企业的推广目标。

记者:您的意思是,不具有推广功能的设计就不能算是一个好的设计?

荆琳:可以这样讲。不管是一个企业的logo还是一个文艺活动的标志,都不能是孤芳自赏的,它需要加入更多的精神内涵来引发人们的认同感。我们也是经过反复实验,然后收集数据进行对比研究,发现将设计与推广相结合的活动效果,比单纯的设计要好很多。

记者:也是经过很多的实践,然后不断的完善才有了如今这样比较成熟的理论?那最初有过不成功的案例吗?

荆琳:倒不是说这是众多失败的经验积累出的成功,只是在最初尝试着实施这样的策划时会比较辛苦,我和典章盛世的团队都是在活动期间全程待命的,随时了解活动的情况,以便及时调整方案,或者加以补充完善,这才慢慢总结出如今这样比较成熟的理论。互动体验式推广和新媒体推广也是这样一步一步研发出来的。

记者:说到新媒体推广,虽然新媒体的“覆盖量”是传统媒体所无法比拟的,但是新媒体的公信力一直饱受争议,很多企业、设计师都不敢“轻举妄动”,您却做得非常出色,能与我们分享一下经验吗?

荆琳:新媒体传播是大势所趋,而且这么庞大的“覆盖率”也是我们不甘心放弃的。那么想要利用新媒体推广营销,首先要做的是转变营销思维。体验性、沟通性、差异性、创造性、关联性,是新媒体的特征,也是我们在策划时需要考虑的营销方式。在前不久,我为某知名食品网站做策划时就是利用了新媒体的这些特征,结合互动体验式的推广方式,让消费者体验产品,了解产品,然后产生与其他人分享的欲望,通过人际关系来达到口口相传的效果,也是取得的不错的推广效果。因为很多时候,比起商家消费者会更愿意相信自己认识的人。

记者:除了VI设计师、典章盛世的创始人,您还是三本书的作者和客座教授?

荆琳:是的,有时间我就会去做客座教授,把我的设计理论传授给广告专业的后辈。

记者:其实不用您亲口传授,也有不少同行企业在效仿您的VI设计方式了。您为什么都不介意被模仿呢?是不是有自信别人都无法超越您?

荆琳:(笑)倒也不是有自信,只是我相信,知识是相互交流才能收获更多。时代是每一刻都在进步的,如果想要跟上时代的步伐,我们要做的绝不是守着自己已经知道的这些知识、经验,而是要不断的探索新的领域,创造新的价值。而且,如果真的能够推动整个行业的进步和革新,那是每个人至高无上的荣耀。

记者:您已经做到了,您所撰写的三本书《VI设计大师之路》、《标志与VIS设计》、《标志设计讲解》已被选为大学推荐教材,影响着每一位学子的设计理念和思维。

荆琳:还是要感谢大家的赏识吧。

记者:您在写作时,有没有料到会被选为教材?

荆琳:当时肯定是没想那么多,只是想把我的设计理论写出来,因为所有其他的书上都没有,我希望能对其他做设计的人有帮助,希望能给行业的同仁、晚辈一些帮助。我认为当下设计已经步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它在不断发展、创新。如今的VI设计已不再是可有可无的装饰手段,而是企业、团体、机构形象的重要构成部分,是与产品、销售、活动等具有同等地位的经营要素。单一媒体的设计表现已成过去,全方位、系统化设计的时代已经到来。于是我在书中记录下我的设计方法、原则、和大量的成功案例,用有创意的案例来引导创新思维,没想到会帮助到这么多人。

记者:何止是帮助,您的设计、您独创的设计理论已经深深的影响了如今的整个广告行业。对于梦想步入广告行业的后辈,您有哪些想要叮嘱的?

荆琳:未来的广告业,会愈发需要企业策划能力与美术能力兼具的综合型人才。所有的设计必须有深度有内涵,才能不会被很快遗忘。我建议有天分的策划人去学些美术设计知识,立志VI设计的美术专业人士下决心好好学学策划,这样才能默契合作,做出最完美的设计。

记者:典章盛世、VI设计、写书、客座教授,未来您也还是会在广告行业如此忙碌吧?

荆琳:当然。VI设计、策划推广,这是我热爱的事业,未来我也还是会坚守在广告领域,去开拓广告更多未知的可能。

记者:再次祝贺您今天获得大奖!我们期待您在广告界更大的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