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政策方向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经济政策方向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经济政策方向

经济政策方向范文1

【关键词】注水井 钻井 地层出水

开发中后期的油田要实现油田稳产、提高油田储量动用程度,就需要合理布署一定数量的调整井。然而,酸化、注水、压裂等油田开发过程中的一些常规措施都会对调整井的钻井施工产生一定影响,尤其是注水井的影响。目前,大部分油田主要依靠注水开发,注水后,地层压力系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逐渐由单纯的静态压力系统变成复杂的动态多压力系统,其中地层的破裂压力以及地层的孔隙压力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因此,本文主要对注水井导致地层出水而影响调整井钻井施工进行重点探讨,为下步钻调整井过程中遇到此类问题提供应对依据。

1 注水井引起地层出水对调整井钻井的影响

(1)钻井液性能因地层出水后,水中较高含量的Na+ 、Ca2+ 、Mg2+等对钻井液污染严重,而发生很大改变。

(2)地层压力在注水井关井泄压过程中处于不断变化的状态,因而真正的地层压力在发生溢流关井后,难以准确确定,所需要压井的钻井液密度也就难以确定。

(3)卡钻、井漏等复杂情况或事故往往与地层出水并发。主要是由于,地层出水导致钻井液的密度降低,滤失量增大,滤饼受到破坏,从而造成地层坍塌,井壁不稳;一旦加重密度后,钻井液的性和流变性变差,增大了井底压差,因此容易发生卡钻事故。

(4)遇阻、遇卡现象易发生在完井电测时的出水井段。

(5)井涌或井喷主要是在发生溢流出水后,处理不及时引起的;如果对钻井液盲目加重,则容易引起井漏,甚至形成喷漏共存。

(6)固井时,水泥浆窜槽等影响了固井质量的事故也容易发生在出水井段。2 注水井引起压力异常的主要类型

注水井诱发的压力异常容易引起地层出水。其主要类型有:

2.1 层内差异引起的压力异常

水淹程度和驱油效果在同一砂层内部因岩石纵向上的孔隙度和渗透率不同而不相同。注入水在地层中推进的速度与地层的渗透性成正相关;异常高压区主要是由于水层中水线推进速度随注水量增加而越来越快,压力也越来越高而形成的,从而造成同一砂层内部孔隙压力产生差异。

2.2 层间差异引起的压力异常

各渗透层中注入水的推进速度差异主要是由于产层的厚度、渗透率等物性不同,以及产层的井网控制程度和注采平衡程度所导致的。欠压层主要是由于采多注少形成的;而高压层或憋压层是因采少注多或只注不采而形成;常压层则是注采系统相对比较平衡;这样,多套压力层系可能会在同一井眼系统内形成。

2.3 平面差异引起的压力异常

注入水在平面上不能均匀推进,主要是由于砂层平面上的非均质性以及井网对产层的控制和适应情况不同而导致的。,高渗透区水驱程度高是因为注入水在注水井端沿高渗透带突进; 低渗透区水驱程度低是因为注入水在低渗透区绕行,导致开发效果差。在相同层位的高压区和低压区不同平面井点的异常压力,是由于不同水淹程度的交叉分布造成的。

2.4 套管损坏引起的压力异常

(1)一些地层只注不采,憋压形成的异常高压层主要是因为注水井上部套管损坏穿孔,导致注入沿套管损坏部位的非开采层注入而非沿预期产层注入。

(2) 另外一些异常高压区的形成主要是注水井所注的水通过渗透性较好的砂层进入部分因套管腐蚀、错断、变形等原因,不能正常生产而关井报废井眼中,并上窜至套管破裂处,注入地层形成的。此类情况下,如果要钻调整井,钻遇到该该非开采层时,就会出现溢流出水等复杂情况。2.5 断层遮挡引起的压力异常

断层遮挡导致注入水线在推进的途中只能沿渗透性好的某一方向的砂岩层内运动,形成高压层。

3 调整井钻进中地层出水的预防与处理

诱发地层出水的原因与形成异常高压的原因一样,亦有多种,因此必须综合分析钻井区储层特征以及注水特征,分类采取措施。

3.1 低压高渗型地层引起的地层出水

该型主要指日注水量100m3以上,地层渗透性好、注水压力低的注水井。此类井注水压力传播远,钻井时如钻关及时,一般情况下压力下降都会较快,对钻进影响不大。3.2 低压低渗型地层引起的地层出水

该型主要指注水压力一般不超过16MPa的注水井。此类井对钻井的影响较小,调整井300m范围内的注水井停注,并泄压至井口压力不超过3.0MPa,钻进中,可通过提高钻井液密度压稳发生溢流的出水层。3.3 高压高渗型地层引起的地层出水

该型主要指注水压力高,连通好,渗透性好的注水井。此类注水井附近钻井时引起的地层出水量大,但关井降压后,调整井出水层压力下降也快,降压完成后,一次性提高钻井液密度0.1~ 0.2kg/l就可平衡地层压力。

3.4 高压低渗型地层引起的地层出水

该型主要是指注水压力一般在2 8 -40MPa,储层物性差,压力传播困难,已形成局部高压区的注水井。此类井降压慢,对调整井钻井影响比较大,因此,针对此类井需要更早停注降压。

3.5 边溢边钻工艺的应用

对于受注水压力高、储层渗透性差、压力传播困难的注水井影响而出现溢流现象的调整井,出水量相对较少。出水层位不容易压稳,而其它裸眼层位也随着提高钻井液密度先发生井漏、井涌并存的复杂局面。对此,地层相对较为稳定,如果出水层较深,就可采用边溢边钻工艺。但应注意:

(1)在钻井过程中,尽量控制钻井液滤失量,加强钻井液性能的维护,保证钻井液有合适的粘切力;

(2)起下钻时,通过分段循环,排出地层水。

经济政策方向范文2

2011年,在国内物价上涨压力加大、国际经济持续动荡的情况下,我国将稳定物价总水平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推动经济增长由政策刺激向自主增长有序转变,较为稳妥地处理了控物价、稳增长和调结构的关系,国民经济呈现出增长较快、物价回落、结构调整取得进展的良好态势,巩固和扩大了应对世界金融危机冲击的成果。预计全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9.2%,居民消费价格上涨5.3%,失业率稳定在4.1%左右,经常项目顺差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回落到2.5%左右。一是物价涨幅见顶回落。按照控制货币、发展生产、保障供应、搞活流通、加强监管、安定民生的要求,中央出台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措施。2010年四季度以来,9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共4.5个百分点,5次上调存贷款基准利率共1.25个百分点,2011年11月份广义货币同比增长l2.7%,狭义货币增长7.8%。同时,受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回落的影响,输入性通胀压力减弱。我国居民消费价格7月份达到同比上涨6.5%的峰值后,涨幅呈现回落趋势,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也开始高位回落。商品房限购政策和上海、重庆房产税试点,使房地产投资需求得到抑制,限购城市房价涨幅有所减慢,部分城市房价开始下跌,按照商品房销售额和商品房销售面积计算的全国平均房价涨幅从2011年7月份开始逐月回落。从经济增长和物价波动的周期来判断,始于2009年8月的这一轮物价上升期的峰值已过,其后将逐步回落。居民消费价格上涨水平虽超出年初4%的预期目标,但仍然处于温和可控状态。二是经济增长仍处于合理区间。经济减速是抑制物价上涨必然付出的代价。2011年,经济平稳减速,没有出现大的起落,一、二、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9.7%、9.5%和9.1%,预计四季度为8.8%,全年增长9.2%左右,略高于9%左右的潜在增长水平。三大需求也不同程度出现下降。前1l个月,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同比增长24.5%,增速与上年同期大体持平,实际增长l6.9%,低于上年同期3.9个百分点。制造业及房地产投资增长较快。受汽车购置税等补贴政策退出的影响,全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实际增长ll.4%,比上年同期回落3.6个百分点。出口增长21.1%,比上年同期低l0.7个百分点,但占国际市场的份额进一步提高。三是经济结构调整取得一定进展。从区域结构看,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速度明显加快,1-9月,全国经济增速超过l3%的l8个省区中,东部地区仅有3个,除天津外,增速前l0名的均来自中西部地区。从城乡结构看,得益于农民工工资增长、农产品价格上涨、各项惠农政策实施,2010年以来,农村现金收入和纯收入增幅高于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城乡相对收入差距缩小。从需求结构看,贸易顺差不断减少,内外平衡的状况有所改善。从产业结构看,新能源、互联网等新兴产业发展较快,信息服务、文化等高端服务业提速。

二、2012年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和风险

当前,世界环境更趋复杂多变,我国经济发展中,产业结构不合理、收入差距大、自主创新能力弱、资源环境约束强化、结构性就业压力大等不稳定、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仍然存在,同时,经济运行中又出现了一些引发经济下行的新问题和风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国际经济环境趋于恶化。世界经济复苏前景更加暗淡,我国对外经济发展面临巨大的压力。各国刺激需求增长的政策空间有限,发达国家债务规模高且不可持续,财政政策处于紧缩状态,市场流动性充裕,货币政策几乎没有效果。新兴经济体面对通货膨胀的压力,难以轻易放松其经济政策。贸易保护主义严重,部分国家为保护国内市场和增加就业,实施更多的贸易保护主义措施,对本国货币汇率实施干预。全球新增长点尚不明朗,新能源、生物、新材料等新型产业技术没有实质性突破,对经济的引领作用还未出现,传统制造业普遍存在产能过剩的现象。各国面临着巨大的政治和社会压力,无法实施有利于经济长期发展的结构性调整,如金融体系改革、社会福利制度改革等。按照联合国的最新预测,2012年世界经济增速将从2010的4%和2011的2.8%下滑至2.6%以下,其中美国经济预计增长l.7%,和2011年持平;欧元区经济可能从2011年的l.6%降至零增长;日本经济虽有所恢复,但仍然低迷。其次,我国实体经济运行困难加大。在原材料价格上涨和资金偏紧的背景下,实体经济特别是中小企业的利润减少,经营困难,活力不足,对就业带来压力。一是在货币政策收紧过程中,金融企业定价能力明显增强,实际贷款利率和实体企业融资成本不断上升,对实体企业形成挤压,2011年前三季度,上市金融类企业利润增长27%以上,而非金融类上市企业利润增长不到18%。二是实体经济中的上游行业相对下游行业利润增长加快,上游企业大多是垄断行业,其初级产品的成本上升基本通过价格上涨转嫁到下游行业,导致下游行业利润减少,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利润基本集中在资源性行业中。三是大企业利用其容易以较低成本获得资金的优势,发挥影子银行的作用,以更高成本对其关联中小企业提供资金,对中小企业的利润形成挤压。此外,由于经济增长放缓,特别是出口减慢,部分行业如纺织、家电、钢铁等高度依赖出口和投资的行业产能过剩。再次,成本推动型物价上涨长期化。劳动力、土地、能源资源、环境等成本推动因素对物价上涨的影响趋于长期化。随着人口结构的变化和刘易斯拐点的到来,我国低端劳动力工资进入上升期。电、水、天然气的价格和环保收费长期偏低,也需要进行调整。我国现行的小农家庭经营方式使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较慢,耕地资源持续减少,稳定和提高农业产量难度加大大,难以满足因城市化率提高和农民生活水平改善对食品的需求.农产品价格上涨压力持续存在。第四,金融财政的风险和隐患增加。当前,金融财政领域潜在的风险隐患比较突出。一是金融资产质量风险,金融机构表外业务发展过快,缺乏有效监管,部分资产质量不高;二是民间借贷风险,部分地区金融秩序混乱,非法集资现象突出,违约现象时有发生;三是地方融资平台负债风险,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负债总额超过l0万亿,大多依靠土地收入支撑偿还,2012年将迎来还款高峰,一旦建设工地价格下跌过大和经济下滑过快,局部地区会面临一定偿付压力;四是房地产风险,如果房价较大幅度下降,银行、地方政府都将面临巨大资金压力。这些风险与经济运行存在的问题相互作用,处理不好将影响经济发展,使潜在的风险变为严峻的现实问题。

三、2012年我国宏观调控政策取向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经济环境和国内经济运行的新情况等新问题,2012年,我国将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继续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保持就业和社会大局稳定,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取得新进展,在深化改革开放上取得新突破,切实防范和化解风险,为党的十召开创造良好的经济社会环境。

1.继续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以结构性减税提高经济活力。积极的财政政策特别是加大结构性减税力度,是应对需求收缩、增强经济内生动力的重要举措。预计2012年中央财政赤字规模与上年基本持平,为9000亿元左右。考虑到地方政府债务负担增加和可支配财力有所下降,中央财政可代地方发行3000亿元地方债并纳入地方预算。积极财政政策的执行重点由政府扩大开支转向结构性减税,切实落实对小微企业的减税政策,进一步加大对小微企业技术创新的支持力度;降低服务业的营业税税负水平,促进专业化细分结构升级;加快部分服务业的增值税扩大范围试点,解决现行营业税重复征收问题;资源税由原油、天然气扩至煤炭等重要资源,同时通过适当降低部分行业增值税税率,稳定税负总水平。

2.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完善货币政策操作。稳健的货币政策是兼顾稳定经济增长和稳定物价总水平的必然要求。2012年M2增长目标可设定在14%左右,社会融资总量增长规模控制在14万亿元左右。信贷资金会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中小企业、新兴产业的支持,防止半拉子工程。不断完善货币政策的操作,推进利率市场化,改变贷款利率和民间借款利率、存款利率与理财产品利率间的巨大差距,必要时可通过利率的非对称操作来缓解这一差距。建立适应中小企业发展的金融机构和债券市场,着力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和融资贵的问题。

3.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毫不放松地抓好农业。扩大内需是稳定经济的首要任务,也是防范和化解金融财政出现系统性风险的必要条件。要合理增加城乡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众收入,拓宽和开发消费领域,促进居民文化、旅游、健身、养老、家政等服务消费;要保持适度投资规模,重点抓好在建和续建工程,确保国家已经批准开工的在建水利、铁路、重大装备等项目资金需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增加就业、缓解资源环境压力、完成节能减排目标的基础。要坚持创新驱动,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重点能源生产基地和输送通道建设;发展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壮大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事业蓬勃发展。促进农业稳定发展特别是粮食稳定增产是经济平稳发展和稳定物价的基础条件。合理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加大财政对农业的扶持力度,将农业财政预算优先用于水利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夯实农业发展基础;积极开展“农超对接”,畅通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改善农产品渡通状况,降低农产品流通成本。

4.能源价格体系改革是2012年体制改革的重点领域。多年来,能源产业市场化改革滞后对经济运行的冲击越来越大,价格偏低导致资源使用浪费,能源约束不断强化,油荒、气荒、电荒频繁发生。应抓住我国物价处于周期性下降阶段的机遇,加快我国能源市场化改革,完善电力价格形成机制,调整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建议一旦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低于3%,就启动能源资源的价格改革进程。5.促进房地产市场回归正常发展轨道是改善民生的重要任务。目前,我国已经形成地方财政高度依赖土地和房地产的格局,银行和民间信贷也深深介入了房地产,房地产已成为加剧贫富两极分化的重要因素。日本、美国等国家房地产市场泡沫引发经济金融危机的教训表明,过于宽松的货币政策和投机性购房占比过高,必将带来房地产泡沫,最终引发经济危机;但短期内,如果房地产价格和房地产销售大幅下降,也会打破财政、金融的脆弱稳定状态,形成系统性的经济风险。要促使房地产市场回归正常发展轨道,切实发挥好住房的居住功能,需要实行中性住房金融政策,严格限制投机、投资住房比重。短期内,应继续实行限购政策,同时,应逐步改革财税制度,加快推出房产税,更多地用经济手段调控房地产市场。

四、2012年中国经济发展趋势展望

依据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条件和我国宏观调控政策的基本取向,2012年,我国经济增速会小幅回落,国民经济继续处于软着陆之中,财政金融风险仍在可控范围内。

1.经济增速继续小幅放缓,不会出现硬着陆的局面从出口看,世界经济下行风险加大,多国家对人民币不断施压,国内劳动力、资源等成本增加,中小企业经营困难,一些国家有意识有组织地对我海外资源利用、领土安全等核心利益进行打压,出口将明显减慢。但是,我对发达国家出口的依赖程度逐步降低,在发展中国家经济明显好于发达国家的情况下,我国出口仍将保持一定增长;我国一般贸易出口已明显高于加工贸易,表明我国对外贸易转型升级正在顺利进行,出口竞争力较强。预计2012年出口增长12%左右,进口增长l5%左右,比2011年分别下降近l0个点;贸易顺差1300亿美元左右,比2011年减少250亿美元,下拉经济增长0.3个百分点左右。从投资看,2011年投资能保持较快增长,得益于分别占投资总额35%和25%左右的制造业和房地产投资的高增长,2012年固定资产投资将有所回落。我国制造业投资与出口增长较为密切,出口下降会抑制制造业投资增长,实体企业经营困难、利润增幅下降、部分行业产能过剩也会影响投资,2012年制造业投资预计增长20%左右,低于上年l0个百分点左右。房地产限购政策尚不会放松,房地产开发企业融资难度较大,待售面积处于较高水平,意味着商品房投资将会明显放慢,保障性住房建设数量比2011年减少300万套,也影响住房投资,2012年房地产投资增长不会超过20%。2011年,由于清理地方融资平台、核电站建设暂停、高铁建设大检查等原因,占投资总额25%左右的电力、交通、水利、环境等基础设施投资放缓,前期投资不足导致我国电力短缺现象越来越严重,“十二五”规划中交通、环保、水利等项目已陆续开工建设,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主要来源于政府财政和融资平台融资,为防止半拉子工程,防范融资平台资金链断裂,国家将在控制风险的基础上,继续通过融资平台和基础设施债券等手段支持基础设施建设,预计2012年基础设施投资有望从2011年增长9%左右升至20%左右。总的看,2012年,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左右,比上年回落5个百分点,考虑到价格因素,实际投资减慢幅度不大,下拉经济增长1个百分点左右。从消费看,受刺激政策退出、汽车限购、城镇居民收入增速减慢等多种因素的影响,2011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明显放缓。目前,汽车销量处于底部回升阶段,2012年有望恢复正常增长。农民收入快速增长将促使农村消费继续保持良好势头,预计2012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l7%左右,实际增长高于上年,上拉经济增长0.5个百分点左右。综合分析投资、消费、出口三大需求和结构的变化,预测2012年我国经济增长8.5%左右,比上年减慢0.7个百分点左右,这一增长速度仍处于9%左右的潜在经济增速的合理范围内。虽然经济增速适度减慢,但由于小微企业和服务业发展环境好转,不会对就业造成太大影响,新增就业会达到900万人。同时贸易顺差减少,需求结构进一步改善。产能过剩行业兼并改造会加快,服务业发展提速,产业结构也会进一步优化。产业转移和基础设施投资回升会带动中西部地区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区域经济发展更趋协调。

经济政策方向范文3

关键词:京津冀 空间布局 承载力 要素整合

空间布局是涉及生产、生活和生态空间等不同类型空间在国土空间开发中的反映,是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的空间载体。空间布局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经济发展方式和资源配置效率。在京津冀协同规划发展初期,必须把调整空间结构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内涵中,把空间开发利用的着力点从以占用土地的外延扩张转为以调整优化空间结构、提高空间利用效率为主要目的。

一、京津冀城市群空间布局的特征

(一)京津冀各城市间联系加强,但经济联系量差距明显

利用引力模型的方法,测算出京津冀城市群的经济联系势能。2000―2012年京津冀城市群内各城市之间的经济联系有较大程度提高。例如2000年河北省的廊坊与北京的经济联系势能最高为281.08,同年天津与北京的经济联系势能207.74;2012年天津与北京的经济联系势能增长到1989.46,增幅近10倍,河北省的廊坊与北京经济势能联系为2069.3,仍排名第一。各城市间经济联系势能均有所增加,最高增幅近10倍,但也有城市经济联系势能变化不大,如承德、张家口、秦皇岛,这些地区变化幅度不大而且相对较低,例如张家口和秦皇岛之间的经济联系量只有0.36,而2012年只增长到1.87。这表明京津冀城市群的经济联系量在各城市之间分布很不均衡,而且随着京津冀城市群的经济发展,城市之间的差距进一步拉大。

(二)京津冀三地发展不平衡,呈阶梯状分布且梯度较大

河北经济发展水平显著落后于京、津两地。从产业结构看京津冀三地的产业分布为“322”的特点,以2014年数据为例,北京主要以第三产业为主占比高达77.9%;天津第二产业占比最高为49.4%,主要集中于装备制造、航空航天等;河北第二产业比重为51.1%,但主要以钢铁行业为代表的资源型工业占比偏高。从科技创新能力以及科技创新环境来分析,河北与北京、天津的科技实力有一定差距,形成明显的技术梯度。根据《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中2012年各地区创新能力排名情况,北京综合排名位居全国第三,天津位居第七,而河北则处于第15位。

(三)京津冀三地经济结构互补性强

北京作为全国的科技、文化、教育中心,在高端人才培养,新技术研发、设计和推广方面具有显著优势;天津的先进装备制造能为北京的科研创新提供坚实的创新试验空间;河北能为京、津两地提供较为低廉的土地、劳动力、矿产资源等,具有生产要素成本比较优势。生产要素的禀赋互补性,是京津冀三地空间布局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三地若能形成优势生产要素互补合作的局面,将有利于发展各自比较优势,从而持续增强区域经济整体竞争力。

二、京津冀城市群空间布局的优化方案

结合目前京津冀地区空间布局和各地区发展现状,以及《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对各城市功能定位,本文设计了京津冀空间布局方案,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一)京津冀地区主体功能分区

王雅洁(2014)利用Moran指数分析北京市、天津市及河北省11个地级市之间制造业空间相关性,分析中显示京津冀三地制造业并非相互独立变化而是存在地区间的空间溢出和扩散效应,作者根据局部空间自相关类型将区域单元划分为“高―高、低―低、高―低和低―高”4种数值类型。计算结果如图2所示:北京、天津、唐山、廊坊属于高―高集聚型,不仅自身产业发展好对周边地区能产生不小的辐射和集聚效应;只有石家庄属于高―低集聚型,自身发展水平较高,但周边地区制造业发展水平较低,应适当缩小这种差距;秦皇岛、承德、沧州属于低―高集聚型,这三个地区制造业发展水平相对较低,但其周边地区发展良好,这些地区属于“低洼地区”;张家口、保定、衡水、邢台、邯郸属于低―低型集聚型,这5个地区自身制造业发展慢而且周边地区发展状况也不好,属于制造业低级发展阶段。

为协调三地产业发展,实现更好的溢出和扩散效应,应强化主体功能区的分区作用,根据各地区自身发展情况及承载力情况明确功能发展定位。

1.优化开发区域:是指资源环境承载力出现饱和的地区,主要分布在北京和天津的核心功能区以及河北的唐山、廊坊。针对这些地区要率先转变空间开发模式,适度控制新增用地规模和开发力度,加大生态空间和农业建设。这部分地区应在保持原有竞争优势的基础上继续增加自身实力,提升参与市场竞争与分工能力。

2.重点开发区域:是指资源环境承载力仍具有较大潜力的地区。主要分布在冀南、冀中地区的石家庄、秦皇岛、保定、沧州、邯郸、邢台。石家庄作为唯一高-低集聚型地区将作为未来河北省产业集群发展的增长区和崛起区,是未来发展的重中之重,应最大限度挖掘石家庄的发展潜力使其扩散效应更好地发挥出来。另外,秦皇岛、保定、沧州、邯郸这些地区具有一定发展潜力,应因势利导,在现有产业的基础上,以重点产业、特色产业为主,积极提升自身产业实力,一方面要强化产业和人口的集聚能力,另一方面适度扩大产业和城镇空间,优化农村生活空间。

3.限制开发区域:是指资源环境承载力较弱,生态敏感地区。主要分布在冀北的承德、张家口以及冀中南地区的衡水。这3个地区受自身历史发展基础和地理区位条件限制,发展相对落后,根据产业布局均衡原则和资源有效分配原则,应考虑立足本地资源优势,重点维护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稳定。

(二)京津冀地区空间布局框架

根据京津冀产业空间关联性分析,在现有布局态势基础上,为促进形成网络化空间格局,发挥核心功能区的辐射带动作用,构建“两圈一带”的空间布局带动同城化发展:“两圈”是指环首都发展圈,以北京楹诵模包括廊坊、保定、张家口、承德;冀东南发展圈以石家庄为核心,包括邢台、邯郸、衡水。“一带”是指以天津为核心的沿海产业带,包括唐山、秦皇岛、沧州。“两圈一带”各自形成集聚区,三个集聚区整体联合发展见图2。

1.环首都发展圈。根据上文承载力分析:北部的承德、张家口等地生态环境承载力大,社会资源及经济承载力低,是首都圈的北部生态屏障,建议改善土地生态环境,发展特色农业和生态经济产业,推广绿色生产和消费;廊坊、保定及唐山部分地区生态环境条件弱,建设用地空间有限,但首都核心地位明显,应强化突出政治、文化、商贸服务的地位。

2.冀中南发展圈。包括石家庄、邢台、邯郸、衡水,提升石家f中心城市功能,加快正定新区建设,辐射带动邢台等市发展;通过城镇发展、产业园区、农业生产及居住区建设,保证重点项目用地和居住区用地,加快绿色空间及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区域发展品质和形象。

3.沿海发展带。依托天津、唐山、秦皇岛、沧州4个城市,发挥开放程度高的优势,以天津自有贸易试验区、河北秦皇岛、唐山、黄骅三大港口基地为重点,建设以高技术产业和商贸物流业为主的综合发展带,统筹环渤海地区产业布局,据各地所生成货源和港口各自不同的特色、优势,整合港口资源,形成优势互补、分工合理、合作竞争的格局。

(三)京津冀地区政策协作与联合

1.发挥市场与政府的协调机制。京津冀空间布局方案应由政府制定统一的、权威性的一体化发展规划,可参考东京相关经验,为确保计划的稳定性和弹性,对一体化发展计划每5年左右进行一次修改。通过尝试政府间纵向与横向转移支付并行的改革,加大专项转移支付比例,科学制定财政支出决策。另外,政府给予重点发展区域适当政策支持,加强该部分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水平提升;合理布局形成地区间的产业梯度,避免产业雷同形成的恶性竞争。

2.发挥地区间的共享协调机制。在产业转移过程中合理定位,形成产业合作、产业转移的创新分享模式,以当前产业转移过程中海淀区与秦皇岛市的税收分享政策为例:采用的是“442”的利益共享模式,转移企业产生税收4成,留给北京海淀区4成,上交秦皇岛市2成,作为产业扶持资金对企业进行返还。这种分享机制激励了双方政府促成产业转移的积极性,产业扶持资金也为企业转移发展提供了保障。

3.发挥区域合作协调机制。打造世界级城市群要求构筑功能一体、空间融合整体性规划,培育区域通运输、服务、贸易、创新、旅游等特色职能,形成以区域中心城市为核心、功能节点城市为纽带、乡村地域为支撑,生态空间开敞、城乡风貌各异,紧凑型、网络化的整体区域性发展体系。

参考文献:

[1]顾朝林.京津冀城镇空间布局研究[J].城市区域规划研究,2015.

[2]张耀军.京津冀城市群空间布局及协同研究[A].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展望与思考――2014年京津冀协同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北京: 2014.

[3]顾雯娟.基于要素流的长三角城市群空间布局[J].热带地理, 2015,(6).

[4]姚晓东.美国城市群的发展经验及借鉴[J].天津经济,2012,(12).

[5]王德利.京津冀区域产业转移与空间整合研究[M].北京:区域蓝皮书, 2016.

[6]阎东彬.京津冀一体化进程中重点城市综合承载力研究[J].国家行政学院报, 2015,(2).

[7]肖金成.京津冀一体化与空间布局优化研究[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 2014,(5).

[8]徐达松.促进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的财税政策研究[J].财政研究, 2015,(2).

经济政策方向范文4

关键词:经济转型;发展方式;政策取向

中图分类号:F1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117(2012)01-0085-01

一、我国经济转型结构的主要特征

我国在经济转型时期其经济结构矛盾的主要特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矛盾综合性,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开始,我国的宏观经济运行过程中一直存在结构性矛盾,只是该矛盾在这一时期主要表现在产业结构、产品结构等内在形式方面;随着经济体制的不断发展,这种结构性矛盾逐渐外化,主要表现在地区经济发展失衡等方面。第二,矛盾的深层次性,经济转型结构之所以会呈现出这一矛盾特征,完全是制度性缺陷的产物。我们可以从宏观与微观两个方面加以说明,基于宏观体制而言,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已以初步形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过依然存在旧体制遗留的矛盾,即宏观经济调节过程中,处于主体地位的仍然是政府的行政手段和计划职能;基于微观体制而言,非公有制经济发展速度过慢,未完全形成多元化的市场主体,以及国有企业的改革不彻底等问题,使得产业结构、技术结构以及产品结构的优化失去了内在的根基。第三,矛盾的萎缩性,过去是在经济扩张过程中出现结构性矛盾,而现在经济转型时期则是基于经济萎缩状态出现的,属于萎缩型结构性矛盾。从总需求的角度来看,萎缩现象表现也十分突出,投资需求萎缩、收入分配差距过大、邓防性动机增强以及储蓄超常增长等等,这些问题均表明我国现阶段的经济结构还处于一个单一的、较低的水平。

二、基于政策取向的经济结构优化与调整

(一)需求结构的调整

要对需求结构做出调整,需要我们在增强居民消费率对经济增长作用方面做长远、整体性的规划。近期而言,各级政府出台的刺激消费需求政策需要全面落实,想方设法提高城乡居民的收入,加大保障就业的力度;汽车与住房销售可以作为经济发展的重点项目,对相关政策做出调整,促使房地产开发商调整住房价格;搞活了房地产市场与汽车市场,则一系列的消费就会被带动起来;此外,还要积极培养文化消费与健康消费的理念,引导消费结构全面升级。着眼于长远来讲,要对我国的收入分配结构做出全面调整,社会保障体系要做进一步完善,发展城乡统一的现代流通市场等。

(二)产业结构的调整

调整产业结构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不同阶段调整的要求与任务也各不相同,其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具体而言,推进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升级可以从以下几着手:首先,以调高、调优为原则,推进新型工业化产业的发展,中央所提出的十大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就是确保工业发展、提高产业水平的综合性方案,其作为引导中国走出经济低潮的重要引擎,是政府扶持的重点内容。其次,要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的脚步,现在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重心早就从制造业转向了现代服务业,相应的产业结构也开始向服务型经济转变,我国也不能只局限于世界工厂,从某种程度而言,现代服务业将是促进我国未来经济发展的一大产业。最后,农业的巩固与发展是我国经济结构转型的根本,实现农业经营的专业化、高效化、品牌化以及专业化与机械化,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率以及劳动生产率。

(三)贸易结构的调整

基于应对世界金融危机、实现我国经济持续发展的考虑,我国对贸易结构的调整理要侧重于出口留下易结构的调整,具体而言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首先,推进出口商品的结构升级。我国很多企业由于缺少自主知识产权与相应的创新能力,所以很多出口商品不仅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也比较低,因此要在这方面不断努力,加大投入,在政策方面,给予自主品牌、高附加值产品出口的扶持,提高机电产品、高科技产品以及装备制造业产品的出口率。其次,在政策方面支持具备相应条件的企业走出国门,争取更多的国际市场,尽管获取更多的资源、能源的开发权与勘探权,增加海外投资,从而带动一系列的地质勘探、资源开发以及技术劳务的出口;大力鼓励企业发展海外加工贸易,从而带动原材料、零部件的出口。最后,促进加工贸易的转型与升级别,逐步转移产品的产地,从现在的沿海加工转变为内陆加工;转变经营方式,由委托加工转变为自主加工;转变生产方式,由物耗型加工转变为清洁化生产;转变营销方向,由单纯的海外出口转变为内外市场。

(四)企业结构的调整

现在我国的企业结构呈现出规模小、技术含量低、产品质量差等特点,而要推进我国经济体制的转型,主要由企业转型的进展与效果来决定,所以要调整企业结构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首先,调整、优化产品的结构,根据国际市场与国内市场的需求,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与附加值,提高产品结构调整的针对性,特别是生产成本低、附加值高、生产效率高、资源消耗小且拥有自主产权的品牌产品,要作为政策扶持的重点对象。其次,调整企业的组织结构,针对行业自身的特点,提高企业组织结构的科学性与合理性;根据市场原则与规模化要求,在政策方面支持大企业利用资产、品牌以及资源优势,进行跨区、跨行的重组、兼并与企业联合。

三、结语

经济转型与发展方式在体制约束条件下拥有相同的本质,其核心即为结构转变,而市场选择则决定了结构的转变方向与路径。不过无论如何,探讨经济转型与发展方式的转变仍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

参考文献:

经济政策方向范文5

近年来,关于哈尔滨市绿化建设的研究逐步深入。陈俊瑜等较早地对哈尔滨市园林树种及常见树种进行调查,发现常绿树比例及乔木、灌木等树种比例失调,建议在不同功能区种植不同的树种,适当引入外来树种,完善城市绿化结构[2]。赵佳、缪雪莹等通过建立绿化乔木单株自然形体信息系统并运用群落生态学理论分析哈尔滨市园林植物分布及结构特征,得出园林植物群落结构及物种单一,建议丰富园林树种选择,建立多功能化园林景观和城市森林[3-4]。华德尊、范文义等指出落实绿化政策、创新绿化结构、推进现代园林产业建设是提升城市生态效益的重要途径[5-6]。此外,张小虎等、牛爽、常琳娜等进一步指出实施乡村绿化工程、发展生态农业、优化土地利用结构等应成为哈尔滨市绿化建设的重点规划项目[7-9],进而较全面地论证了哈尔滨市绿化建设的发展方向。本文在分析哈尔滨市绿化现状基础上,基于环境生产要素理论,探讨现行绿化政策,并针对未来政策方向提出建议。

1国内外关于环境生产要素理论的研究进展

环境生产要素理论产生于全球生态环境趋于恶化的背景下,依托传统生产要素理论,对现有政策及经济方式展开新的探讨。SedlacekT运用环境生产要素理论分析农作物生产环境需求,得出地区自然条件的改变成为制约小麦营养价值发挥的重要因素[10]。Antkowiak I et al以奶牛生长差异为例分析环境生产要素理论在畜牧业的应用,得出在营养摄入量均衡的情况下,外部环境对奶牛生长质量具有重要影响[11]。此外,Aegerter B J、HalstvedtCamilla Blikstad et al也从植物学和生物学视角探讨环境生产要素的外部作用[12-13]。可见,国外已实现利用环境生产要素理论指导具体生产活动的阶段。

相比之下,环境生产要素理论的研究在我国起步较晚,且多集中于工业产业及商业服务方面。黄蕙萍、方时姣较早地提出环境要素应纳入国家生产要素禀赋体系,成为经济发展的内生变量[14-16]。汤天滋、赖宝成等在探讨生产力要素时指出,全社会对生态环境的重视使得环境要素与劳动、资本等实体要素一样,构成了生产力运行的基础[17-18]。李利军等系统地提出环境生产要素是在大自然地理环境观的基础上,承认整体环境的稀缺性和价值性,依据可持续发展对环境系统与经济系统融合的要求,对环境做出的有利于改良环境管理和经济活动理念的性质界定,对企业生产、政府宏观调控、绿色经济核算及环境补偿机制构建具有重要意义[16,19]。

综上所述,环境生产要素是在传统生产要素基础上,考虑整个环境的供需能力、资源稀缺、产权界定等因素,形成规范环境生产的理论,涉及三大产业等多学科领域,核心目标是环境可持续发展。

2环境生产要素视角下的哈尔滨市绿化政策分析

2.1环境补偿政策

目前,哈尔滨市绿化工程主要包括重点区域退耕还林工程、农田防护林工程、村屯绿化、城市绿化、公路绿化和江河湖渠堤坝绿化。其中,环境补偿政策是指对村镇地区参与退耕还林工程的农民进行政策补偿,具体包括将湿地保护区核心区内的耕地、大中型水库及重要水源地周围的耕地及居民点视线范围内坡度15°以上的坡耕地及其他地区坡度25°以上的超坡耕地改造成林地,依据适地适树原则,营造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和商品林。2008—2012年,计划对农民的补助标准为苗木1.5元/株。为顺利完成退耕还林任务,政府鼓励农民调整种植结构,营造经济林或速生丰产林,并给予苗木补贴,保护农民合法权益;依法将非法侵占林地的土地予以还林;采取股份合作、租用等方式,获得造林用地[20]。哈尔滨市政府将退耕还林工程与城市绿化紧密结合,立足于城市,深化激励措施与环境补偿制度,确保城乡绿化建设同步进行,有效地改善了农村产业结构,推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

2.2公共参与型政策

公共参与强调重视公众群体的力量,使公众成为城市绿化的主动参与者,并扩大绿化建设成果的惠及范围,提高社会综合效益。首先,哈尔滨市政府鼓励社会各类投资主体参与植树造林,引导非公有制经济以多种形式参与生态建设,推动森林、林木、林地的合理流转,维护森林、林木所有者合法收益,调动森林经营者的积极性。其次,加快绿地、森林公园、湿地等景观建设,最大程度地满足公众对环境质量改善的需求[20]。再次,构建繁荣的生态文化体系,弘扬生态道德和生态文明,利用多种传播媒介使社会形成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从多方面提升公众参与程度[21]。

公众参与是现代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促进社会公平的必要手段,政府通过积极有效的政策激励公众参与城市绿化建设,有利于高效地完成政府工作规划,并使公众共享绿化成果。

2.3技术指向型政策

技术要素在城市建设中的作用日益显著,技术进步可以有效实现清洁生产和物质循环利用。城市绿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一方面,哈尔滨市政府坚持依靠科技,实现种苗生产区域化、供应基地化、质量标准化等目标,确保苗木供应满足造林绿化需求,同时制定造林绿化科技保障方案,推广新型树种和珍贵树种;另一方面,坚持科教兴林,开展林业科技创新,提高林业人员科技素质,加大林业科技支撑力度,推进林业增长方式转变[20-21]。

哈尔滨市依托高等院校研发先进技术、推广先进理念、挖掘高水平人才,实践产、学、研结合的发展模式,使机械化作业成为城市绿化的主要方式,绿化产业实现转型升级。

2.4法制化的市场运行政策

环境生产要素理论强调健全的法律体系是市场运行的重要保障,城市绿化建设中常出现政府部门强制征用私人用地和等违规行为,损害了政府形象和公众利益。林木管护是确保造林绿化成果的重要保证,哈尔滨市政府依据35项法律法规及政府文件,健全管护机制,严厉打击乱砍滥伐的违法犯罪行为,切实加大林业执法力度,推进依法行政,对出现重大问题的责任人进行责任追究,并开展公众监督和全民监管工作[20-21]。

综上所述,哈尔滨市绿化政策印证了环境生产要素理论关于城市可持续发展所提出的要求,即以公众参与为手段、以规范立法为保障、以技术服务为支撑、以循环经济为目标,基于现有政策框架,哈尔滨市绿化工程体现出向科学化发展趋势。

3发展方向

近年来,哈尔滨市绿化工作取得较好的成效,但仍需完善,为进一步完善城市绿化政策,基于环境生产要素理论,笔者建议如下。

3.1提高沿江沿街绿化覆盖率、改善中心城区热岛效应是优化环境结构的必然选择

经济政策方向范文6

经市政府批准,现将1999年出售公有住宅楼房的成本价及有关政策通知如下:

一、1999年1月1日起,出售公有住宅楼房取消标准价,一律实行成本价城近郊区(东城、西城、崇文、宣武、朝阳、海淀、丰台、石景山)新建楼房的成本价为每建筑平方米1485元。远郊区县新建楼房的成本价,由区县房改办会同区县有关部门按规定测定,报市房改办批准后执行。

按成本价出售公有住宅楼房的房价计算公式,付款方式,以及成新折扣、工龄折扣、调节因素、装修设备价、提前付款折扣计算等办法,均按(94)京房改办字第054号文件的规定执行。其中,房价计算公式中的标准价高限按成本价的94%计,负担价中的工龄折扣率为0.9%;现住房折扣率下调为1%;提前付款月折扣率为3.15‰;封闭阳台按成本价的70%计算,未封闭阳台按成本价的50%计算;复式住宅的价格计算按(98)京房改办字第179号文件的规定执行。

二、其它有关政策

    1.西藏内调人员购房的,按京组通〔1997〕78号文件的规定,购房人凭市委组织部出具的证明增加购房优惠,夫妇一方属内调的,优惠5%,夫妇双方同属内调的,优惠10%。

2.教师购房的,按(96)京房改办字第075号、(97)京房改办字第057号文件的规定增加购房优惠,夫妇一方是教师的,优惠5%,夫妇双方是教师的,优惠10%。

3.各产权单位出售公有住房按规定的计价公式计算后,实际售价(不含提前付款折扣)低于每建筑平方米211元的(含阳台),均以211元计。

4.公共维修基金的交纳标准调整为每建筑平方米52元,交纳方法仍按(94)京房改办字第054号文件的规定执行。

三、本通知未及事宜,仍按《北京市职工购买公有住宅楼房管理办法》(京政发〔1992〕35号)等有关文件的规定执行。

四、任何部门和单位都不得在出售公有住宅楼房过程中增加收费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