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励实体经济的政策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鼓励实体经济的政策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鼓励实体经济的政策

鼓励实体经济的政策范文1

之一:上市公司不务正业暴露深层次问题

无论从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关系看,还是从财富创造和经济社会发展角度思考,经济是整个社会政治的基础,而实体经济又是整个经济的基础。实体经济是社会财富积累的根本,是虚拟经济之源泉。没有实体经济这个根和源泉,虚拟经济、社会财富最终将会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可以说,这是目前中国社会最令人担忧的事情,也是中国经济最需警惕的危机。

这种恶性状况必须引起重视。首先,对实体经济必须采取减税降费政策,给实体经济创造更加宽松的环境,包括政策环境、金融支持、准入环境等等。其次,对投机性行业的过高回报应该采取税收等手段进行调节,特别是对于高息民间借贷所得要征收高额资本利得税;再次,要坚决打击高利贷行为,彻底整顿理财产品市场的混乱不堪状况,看里面有多少猫腻。调节实体经济与投机性行业、资本倒腾行业的回报率,这是消除上市公司、中小企业不务正业的根本措施,是引导所有投资者偏好投资于实业的根本措施。

之二:宏调政策“预调微调”并不意味着转向

2011年,中国经济受到全球经济不振影响,加上自身转型和自我调控要求,已经连续3个季度回调。运行中一些问题也较为突出:宏观经济环境面临“控通胀”和“稳增长”两难问题。微观上物价上涨压力较大,资金供应比较紧张,出口增幅有所回落,中小企业经济困难加大,金融市场民间借贷潜伏风险,实体实业面临不景气之忧。

在目前“两难”凸显期,宏观经济政策应该切实发挥好财税政策的作用。对总理提出的“完善财税政策,大力推进结构性减税”要求,各地方各部门关键在于抓落实。针对实体经济、针对拉动居民消费的一揽子结构性减税措施应尽早出台。适度的减税降费措施,一方面能够刺激实体实业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可减少商品中的税费刚性成本,降低物价,减轻通胀压力。这是应对“控通胀”和“稳增长”两难问题的关键性措施。

之三:如何看待国际投行唱多中国股市

2011年11月8日的《上海证券报》报道,高盛报告建议买入中国股票,花旗则表示中国股票很便宜。综合得知,其看好唱多中国股市的主要理由:受信贷放松以及政府对小微企业的支持措施提振,未来几个季度中国经济仍将以接近趋势速度的水平增长,中国经济不会硬着陆。

对于股市来说,要承认当前A股估值已经很低,市场处于底部,再往下走的空间十分有限。但是,过分唱多中国股市的观点也是站不住脚的。如果不出意料,中国宏观政策今后相当一个时期解决实体经济“空心化”、实体经济对资本资金吸引力不足问题是主要目标之一。再依靠宏观政策特别是货币信贷政策松动导致大量过剩流动性进入股市炒作已经不大可能。这就是说,股市再现暴涨行情或者短期内大幅攀升行情可能性极小。

之四:须确保4000亿流动性进入实体经济

央行决定,从2011年12月5日起,下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这是继2008年12月25日下调后,时隔将近3年以来的首次下调。根据测算,将向市场释放接近4000亿元左右的流动性。

释放流动性对楼市调控的冲击值得警惕。而关键在于央行下调存款准备金率释放出的近4000亿元流动性能否如愿进入实体经济。如果能够进入中小微型企业里,那么,对楼市调控不会带来多大影响。但是,从目前情况看,中小微型企业受内外需不振影响,受国内产业利润分配不合理影响,短时间里扭转经营困境有难度,其经营回报还不足以吸引资金资本青睐。

资金不进入实体经济进入哪里?被挪作他用又挪向何方?股市、楼市和高利贷是三个目标。而信贷资金流入股市有严格的监管防火墙,同时,股市风险非常大,信贷资金直接流入可能性不大。高利贷风险正在全国全面爆发,银监局正在整顿、摸底和清理信贷资金涉猎高利贷行为。通过排除法后,就剩下房地产领域。而一旦大量资金流向房地产领域,就会形成经济结构更加不合理,以及资产泡沫等状况。资金资本不愿意进入实体经济的关键问题不解决,匆忙放松银根释放的流动性最终还是进入了投机炒作行业和高利贷领域,实体经济资金紧缺问题仍然无法解决。对此,央行应当有足够的心理和措施准备。

之五:“发展实体经济”对股市是长远利好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牢牢把握发展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努力营造鼓励脚踏实地、勤劳创业、实业致富的社会氛围。

首先,政府层面需要进一步出台鼓励发展实体实业经济的政策,包括税收、信贷政策等;其次,要加大对实体经济的资源配置,并通过调控引导各类资源进入实体经济;此外,要出台有力措施,制约和限制各种投机炒作的行为。

之六:资本回归实业的前提是遏制投机

只要房地产、股市以及金融市场等暴利还存在,只要市场还有大量的投机空间,资本就很难回归到实体经济,实体经济的发展就很难回到正常的发展轨道。因此,打击暴利、遏制投机,是资本回归实业的前提。

首先,要坚持房地产调控不动摇;第二,要加快证券市场改革步伐;第三,要进一步规范金融市场;第四,要营造发展实体产业的良好氛围。按照我国目前实体产业的实际情况,多数实体企业赢利水平较低,如果再税负费负过重,自然会让投资者“敬”而远之。所以,要让资本回归实体产业,让实体企业有利可图,有空间可以发展,必须加大减税力度,加快费改税步伐。

之七:发展实体经济须强化楼市调控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经济环境,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实体经济摆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而引导资金流向实体经济,应突出强化楼市调控,避免楼市成为实体经济的“吸血鬼”。

要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关于发展实体经济的要求,在2012年必须继续坚持对房地产的宏观调控,继续挤压房地产的暴利空间。同时,有待各级政府部门落实相关配套,让各类制造业能够从银行借到钱,从市场赚到钱,缩小制造业和房地产之间的行业差距。如此才有利于实体经济的升温,有利于房地产的健康发展,有利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跨越。

之八:实体经济是一国经济立身之本

首先,发展实体经济是稳增长的基础。我国经济今后能否稳步增长,关键点就在于农业、高技术产业、能源产业等能否正常增长。

鼓励实体经济的政策范文2

关键词:存贷利差:实体经济;影响

中图分类号:F8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92(2013)01-0058-04

一、存贷款利差对实体经济影响分析

(一)存贷款利差水平是调节实体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

存贷款利差是指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水平与存款利率水平的差额,是金融机构利润水平的直接反映。也是金融机构影响实体经济发展的最重要手段。我国存贷款利率变化取决于宏观经济状况,经济过热时,央行调整基准利率以缩小金融机构利差。反之,扩大利差。央行通过发挥资金的价格信号和杠杆的作用调节、传导和稳定经济。通过利率-储蓄-投资的传导机制影响实体经济增长的速度,有效地进行宏观调控以保持宏观经济稳定。图1直观反映了金融机构利差水平与GDP增长变动趋势。二者的变动趋势相反。

从利率政策的实际运用情况看,利率政策一直是我国调节经济波动的重要工具。1998年以来,面对亚洲金融危机冲击和世界经济波动的不利影响,我国采取扩大内需的方针,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宏观经济政策基本稳定,经济平稳较快发展。2003年以后。贷款、投资快速增长,稳健的货币政策不断微调,2005―2007年,货币政策继续保持“稳健”,2008年年初。为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向过热,货币政策为“从紧”,2008年下半年,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货币政策转为“适度宽松”,2011年为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货币政策转化为“稳健”且一直延续至今。在宏观经济政策不断调整的过程中,央行通过调整基准利率直接影响商业银行名义利差的高低。以实现宏观调控目标。1998年以来,我国名义存贷款利差较平稳,始终维持在三个百分点以上。表一反映了2000年到2012年利差水平的缩放,总体上我国存贷款名义利差不断缩小。

(二)存贷款利差对实体经济影响分析

从函数关系看,存贷款利差变化对经济的影响可以用图2予以表示。如图所示。横坐标表示投资和储蓄,纵坐标表示存、贷款利率,R1和R2分别为现行中央银行规定的存、贷款利率,I为投资函数,S为储蓄函数。由于政府对存款利率实行上限管理,对贷款利率实行下限管理,实际存款利率不得高于R1。贷款利率不得低于R2商业银行的存贷款利差至少为(R2-R1)。存贷款利率市场化以后,政府解除对存贷款利率的控制,放开存款利率上限和贷款利率下限,由于银行之间的竞争,存款利率上升至R3,贷款利率下降至R4,存贷款利差缩小为(R4-R3)。由于存款利率上升,居民储蓄也增加了,增加额为(I2~I1)。由于可贷资金增加,加之贷款利率的下降。贷款也相应增加,共同促使投资增加(I2-I1)。由于投资乘数的作用,投资增加使得国民经济也相应增长。

从实际执行情况看,实际利差更能直观反映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水平和实际盈利能力,是衡量商业银行生息资产获利能力的重要指标,通常用商业银行生息资产收益率与计息负债付息率的差额表示,表2是以通辽市为样本进行调查汇总的结果,从中可以看出2008年以来,在国家名义利差较低的同时,地区金融机构通过利率浮动等政策,变相扩大了实际利差。

分行业看,由于农村金融的特殊性。农村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最高可浮动到基准利率的2.3倍。以及逾期、挪用贷款的加罚息政策影响,农村实际存贷款利差水平远远高于正常利差水平。图3反映了通辽市2008年-2012年9月农户存贷款利差与农户人均纯收入的变动趋势。从中可以看出农户存贷款利差逐年走低。但一直在10%以上徘徊,相对应的农户人均纯收入呈缓慢增长的态势。说明通辽市农户利息负担较重,利率负担减负不明显。而从企业发展情况看,由于服务企业发展的主要是国有商业银行,贷款利率浮动权限较小,客户又竞争激烈,迫使存贷款利差降低很多。图4反映了通辽市2008年-2012年9月企业存贷款利差与企业利润的变动趋势,可以看出企业的存贷款利差也是逐年降低,波动区间在6%-5%之间,远低于农户存贷款利差,企业利润呈现稳步增长的态势。说明5年来企业利息负担逐年减低,企业在国际经济危机的背景下仍然实现了平稳增长,实现利润快速增长,但基数较低。

通过上述分析,得到如下结论:随着存贷款利率的调整及利率市场化程度逐步深入,商业银行的存贷款利率之间的差距将越来越小。存款利率逐步取消上限管理,将吸引更多的存款作用于实体经济:贷款利率逐步取消下限管理,有利于降低实体经济的融资成本,释放有效投资需求。支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同时,也为金融机构提供了更大的自主定价空间。而通辽市金融机构实际存贷款利差变动与名义利差变动趋势不一致。资金市场供求关系决定价格的机制得不到体现。随着存贷款利差逐年拉大,实体经济主体融资成本增加,经济增速有所下降。因此,应推动商业银行经营模式从同质化向多元化转型,开展差异化竞争,调动其服务实体经济的积极性,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发展的水平。

二、存在的问题

(一)存贷款利差较大,“三农”、中小企业等实体经济主体融资成本高

1.现行信贷利率政策导致“三农”、中小企业等实体经济主体融资成本高。辖内金融机构为充分利用现有信贷额度,实现信贷规模约束下的效益最大化和风险最小化,一方面上收信贷审批权限,统一配置信贷资源,另一方面提高贷款门槛,重点支持“信用等级佳、风险调整回报高”的优质客户和项目。通辽市中小企业贷款利率执行普遍偏高。如:通辽市某中小企业于2012年4月14日向工商银行通辽分行贷款900万元,贷款期限1年期,贷款利率上浮30%。利率执行8.528%,到期应支付利息76.75万元,与大企业贷款利率下浮10%相比多支付利息23.61万元。涉农金融机构对涉农企业的贷款利率执行基准利率的2.3倍,一年期贷款利率达到15.088%,农户贷款利率也达基准利率的2倍以上,在存款利率相同的条件下,“三农”、中小企业等实体经济主体存贷款利差较大,融资成本较高。

2.融资渠道狭窄,信贷产品创新缓慢。通辽市为欠发达地区,适应中小企业、“三农”等实体经济融资需求的金融产品创新不够,为覆盖其贷款成本和风险,金融机构运用利率定价手段,以较高的贷款利率向风险较大的中小企业、“三农”等提供贷款,实体经济主体被动接受利率价格,利率难以充分发挥资金供求和资源配置的杠杆作用。

(二)涉农金融机构存贷利差过高。金融竞争能力削弱

当前,通辽市涉农金融机构的存贷款利差达到10%以上,即每发放1亿元贷款就有1000万元的利差收入。由于这种政策红利极容易获得,使涉农金融机构可不用金融创新、不用成本控制即能轻松经营,创造财富原动力丧失,金融竞争能力削弱,且不以较低的贷款利率定价。不通过扩大支农信贷总量和覆盖范围来实现经营利润。使支农信贷增长速度相应放缓。

(三)商业银行对大型企业议价能力下降,服务实体经济动力不足

由于大型企业规模大、信誉好、风险低、效益好。在贷款的取得和资金的价格上仍占有较大的优势,是金融机构竞相争夺的对象。在贷款的利率定价上,各银行业金融机构要与企业商定,银行对大型企业的贷款议价能力持续下降。随着大型企业盈利能力增加,资金来源渠道拓宽,大企业集中偿还贷款情况出现。银行的盈利能力降低。对于单纯依赖存贷利差获利的金融机构。在议价能力下降的同时,商业银行经营利润减少,服务实体经济动力不足。

(四)外部环境不佳,抑制存贷款利差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1.通辽市经济基础脆弱,风险补偿机制缺失,影响存贷款利差对实体经济发挥效用。一是农村保险发展滞后。农业保险品种只涉及玉米、葵花,全市农业保险覆盖面仅占全市种植面积的36.30%。二是融资担保体系不健全。截至2012年9月末。通辽市仅有小企业担保公司9家,担保能力不能满足实体经济的担保需求,在商业化经营的前提下,商业银行为了争夺优良的客户,更愿意向资信好、规模大的企业发放贷款,金融服务“三农”、中小企业等实体经济意愿不强。

2.金融生态环境欠佳,影响商业银行对实体经济信贷投放。截至2012年9月末,辖内金融机构发放中小企业抵(质)押贷款86.31亿元,仅占中小企业贷款的35.86%。政府有关职能部门服务收费价格较高,中小企业需要为融资付出相应的抵押登记费、中介评估费,加重了融资负担:金融机构处置抵押资产需要缴纳高额的评估费,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金融机构发放抵押贷款的积极性。

(五)实体经济主体自身薄弱,获得贷款成本较高。

“三农”、中小企业等实体经济主体经营风险较高,有效抵押物不足,通辽市部分中小企业通过租赁破产、倒闭企业的场所或设备从事生产,无自有生产场所、设备及银行认可的有效抵押物。商业银行为维护自身利益,将其承担的风险以溢价的方式。通过提高贷款利率转移给实体经济主体。

三、保持适度利差促进实体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人民银行应继续发挥窗口指导作用。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

引导金融机构合理调整信贷结构和投放节奏,通过实施差别化信贷政策和利率政策。增加对小微企业、“三农”、再就业、助学等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信贷投放,加大对扩大内需、产业结构升级、文化产业、自主创新等实体经济的金融支持力度,将资金投向与符合市场发展趋势的产业政策相结合,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坚持“有扶有控”的信贷政策。支持产业结构升级,引导金融机构支持低碳环保、高新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鼓励多元化金融资源及多层次金融产品进入现代服务业,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排放和产能过剩行业资金流入。

(二)优化金融生态环境,建立有效的风险分散转移机制

1.建立多层次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和风险补偿机制。鼓励各种经济成分的资本参与担保公司投资,建立权威的信用评级和担保评估机构;政府部门应在财政资金、税收优惠等方面对运作规范的担保公司加大扶持力度,鼓励其对符合产业政策要求,具有发展前景,但担保抵押品不足的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担保。

2.加快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农村企业和农户信息库,丰富信用信息资源;加强信用村镇建设,通过创建信用村镇、评定农户信用等级,提高诚信意识,并给予以小额信用贷款额度、利率等方面的优惠。

3.建立由规范运作的社会中介机构组成支持服务体系,为实体经济提供政策咨询、法律咨询、信息服务、人才培训、投融资服务、资信评估、市场开发和技术交流等服务。降低企业资产评估、抵押登记、担保手续费等融资中介费用,减轻企业融资负担。

(三)创新信贷产品,突破传统存贷业务模式

积极研发适销对路的金融创新产品,优化信贷管理制度和业务流程。加大配套金融服务,确保资金投向实体经济。在有效识别、计量、控制风险的前提下,分析实体经济对金融服务的有效需求,针对不同经济主体对金融服务的需求开展信贷业务创新。推出适应市场需求的信贷工具和个性化的理财产品。如:虚拟银行、财务顾问等业务。根据实体经济发展需要,探索多种担保、抵押方式,可尝试无形资产质押贷款、动产抵押贷款、仓单质押贷款、个人委托贷款、自然人担保贷款、企业联保互保贷款和信用共同体贷款等融资方式。解决中小企业贷款中抵押、担保缺乏的难题:可采取联合保证、机器设备抵押、保证抵押等方式,满足种养殖大户、专业农户、经济合作组织的资金需求。

(四)金融机构应主动将自身发展规划融入国家发展战略,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

商业银行应主动承担支持服务实体经济、防范金融风险的重任。积极贯彻落实信贷支持“三农”、保障性安居工程、大学生村官创业富民等弱势群体政策。在加强风险管理的基础上,适当放宽贷款条件,延长贷款期限。扩大信贷规模;加快短期贷款的审批速度,提高短期贷款周转次数,尽可能满足企业的流动资金需求,特别是生产性企业的流动资金需求。适当降低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导向、具有发展前景的优势产业和重点项目的利率水平,降低其融资成本。

(五)健全金融组织体系,拓宽实体经济融资渠道

1.加快培育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如:村镇银行、资金互助社等,引导社会资金投资适应“三农”需要的新型金融组织,利用其贴近农户、资金灵活的特点,为农户提供小额、分散的短期资金,满足农业产业化对短期信贷资金的需求。

2.积极发展民营和中外合资文化企业,在政策允许范围内。积极吸引民间资金和外商投资文化产业。积极申请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争取世界银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洲开发银行等国际机构的信贷支持,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多样化的融资渠道。

3.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一是提高直接融资比例。建立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解决融资难的问题。选择一批有发展潜力的产业化龙头企业进行重点扶持,争取在创业板上市;二是鼓励企业发行短期融资债券,有发展潜力的企业可通过市场发行企业债券融资:三是利用股权投资等多种方式,鼓励吸引更多的民间资本投资于产业化龙头企业。

(六)实体经济主体应进一步优化资产结构,提高竞争能力

一是要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健全企业内部的经营管理制度,提升自身素质,增强决策的科学性和前瞻性;建立规范的会计账务核算制度,增强会计信息的透明度和可靠性。严格执行借款合同,切实履行偿债责任。按时还本付息,规范经营行为。二是积极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立健全各种规章制度和运行机制。完善内部管理,增强专业合作组织对农牧民的利益联结机制。三是设立股权融资机构及产业投资基金。依靠风险投资专家理财和咨询的优势,改善公司治理结构和经营管理水平,为实体经济主体创新组织结构、业务方向、财务管理等方面提供智力支持。

鼓励实体经济的政策范文3

【关键词】实体经济;金融支持;制度障碍

一、引言

实体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础,金融是现代经济发展的核心,二者之间具有相辅相成、相互依存的关系。常态下,金融在经济发展中的核心地位没有改变。实体经济是社会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尤其在新常态下,稳健的实体经济是一国社会和谐健康发展的保障。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增长趋于放缓,同时加之金融改革迅速推进,金融资源供给有所增强,但在服务实体经济中的深层次问题也凸现出来,金融在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障碍依然较多,除了传统的渠道不畅、激励不足,还面临经济增速下降与社会融资多元化的挑战。另外,金融供给不平衡的问题普遍存在。尤其是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凸显,社会资本脱实向虚、虚拟经济过度膨胀风险频繁。鉴于此,本文尝试对新常态下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现状进行分析,进一步指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难点和侧重点,并从政策调控、产业优化升级、增强内生动力等几个方面提出金融支持的政策建议。

二、新常态下我国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难点

总体来看,我国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水平逐步提升,但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存在一定制度。目前我国正规金融占整个社会融资的绝大部分,但正规金融在支持实体经济尤其是服务中小企业方面还存在诸多不足,传统商业银行限于自身体制原因,对中小企业支持不够,而地方金融机构资金来源有限,服务能力有待提升,不能有效满足中小企业多样化需求,造成间接融资渠道不畅。与此同时,我国直接融资渠道还在发展过程中,大部分中小企业尚无法通过直接融资获取资金,与此同时,我国民间融资有待规范,服务实体经济发展也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国家虽然支持民间资本进入金融业但相关制度细则未出台,使得民间资本受到严格的进入管制。

其次,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不够的主要表现为渠道不畅。目前,符合条件的银行业金融机构作可以发起成立中小金融机构,但同样由于银监会对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的政策规定缺乏一定的可操作性,实施效果有限,造成针对中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供给不足。从渠道看,由于制度性的规范,民间资金极易偏离实体经济发展方向而过度追求投机性,以致演变成犯罪行为,反而易造成实体经济和金融发展的不稳定因素。

再次,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存在激励不足的问题。一方面,民间融资具有天然的逐利性,更像是一个完全竞争的市场,表现为近年来房地产和艺术品收藏市场的虚假繁荣问题严重,投机性的资金需求持续攀升,社会资本脱实向虚的问题产生,导致民间资金无法有效进入实体经济行业,加之外部需求的萎缩,中小企业的生存环境持续恶化。究其原因,在于民间融资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缺乏相应的回报激励。另一方面,正规金融体系也因为民间融资市场的变化而产生了套利空间,正规金融体系资金通过各种方式流向民间融资市场,使得原本获取信贷较难的实体经济更难生存。综上所述,当前实体经济领域的融资无法形成对正规和非正规金融资源的吸引力。

三、新形势下加强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思路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金融改革日益向纵深推进,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撑作用需要继续加强。总体来看,目前无论是制度,还是渠道不畅和激励不足的问题,都是在传统的金融体系以间接融资模式为主导、风险投资和资本市场发展不足的大背景下产生的。正确的思路应该是在加强上述体系的同时充分发挥间接融资的作用,提高金融服务水平,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主要思路如下。

一是加强政策调整,遏制社会资本脱实向虚。要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适时破除体制机制约束,拓宽资金流向实体经济的渠道,提高实体经济收益水平。既要发挥好正规金融体系作用,又要引导民间融资体系服务实体经济。要重视顶层设计,进一步放宽金融机构准入,在完善监管的前提下继续鼓励民间资本进入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相关领域,要综合采取各类手段降低直接融资门槛,支持创业型中小企业,降低债券发行门槛。规范民间融资发展,尊重民间金融等融资方式在小微企业融资中的作用,引导民间资金设立相关投资管理机构,遏制虚拟经济的严重泡沫化。

二是优化财政和市场支持手段,支持企业产业结构调整。加大对转型升级领域企业的支持力度,完善相关调控手段。积极运用财政手段,促进金融机构提高风险判断和定价能力,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加大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财政补贴力度,有效吸引金融资源流向实体经济。要完善市场资源配置机制,促进市场正常利润率回归。

三是增强内生动力。要继续调控房地产政策,完善调控机制,引导楼市健康发展,加大处罚违规炒作行为,完善市场监管,强化市场流动性管理。积极运用市场化手段减轻企业负担,加快落实营改增各项要求,清理不合理收费项目,降低实体经济经营成本,切实增强企业自身的发展能力。

四是督促金融机构改进金融服务。要适应当前经济发展对金融的新需求,推进服务创新,金融功能服务。要创新信贷理念,加大加大信贷投入,支持生产流通型骨干企业发展,大力提升小企业信贷服务水平,积极探索和改进小企业贷款管理方法,多渠道支持商户群体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许伟,陈斌开.银行信贷与中国经济波动:19932005,经济学(季刊)(第8卷第3期),2009年4月

[2]周小川.金融政策对金融危机的响应―宏观审慎政策框架的形成背景、内在逻辑和主要内容,金融研究,20lla,第1期

[3]周小川.金融业要注重支持实体经济,金融时报,20llb,12月21日

作者简介:

鼓励实体经济的政策范文4

关键词:实体经济;经济结构;战略调整

中国经济发展的动力在于勤劳创业和实业致富,发达稳健的实体经济,对提供就业岗位、改善人民生活、实现经济长久繁荣和社会稳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当前,我国正处于结构转型的关键期,经济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矛盾和问题仍很突出,经济增长下行压力和物价上涨压力并存,部分企业经营困难。笔者认为,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大力发展实体经济,对提升经济质量、有效扩大内需、控制物价涨势、增加社会就业、提高生活水平都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实体经济的进一步壮大,既是筑牢经济的根基,也是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必要前提。

一、实体经济发展的现状

2012年,受国内外宏观经济整体下行态势的影响,中国实体经济运行下行压力加大,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加重。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12年度,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0%左右,比2011年度的13.9%回落了近4个百分点。2011年温州高利贷危机爆发,表象是高利贷危机,实质是中国实体经济的空心化危机。紧缩的货币政策、不断上涨的原材料成本、人力成本、通货膨胀及高额的融资成本和税负导致实际负利率,使企业无心实业生产,越来越多的资本选择更容易保值增值的金融、房地产等虚拟经济。实业投资越来越困惑,实业经济与虚拟经济愈发失衡,实体经济的“产业空心化”正动摇着中国经济长期、稳定、可持续发展的根基,我们必须直面“产业空心化”这一事实,把握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实行更加有利于实体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只有这样才能够实现中国经济持久稳定的发展。

二、实体经济发展“空心化”产生的原因

一边是如火如荼的虚拟经济,一边是举步维艰的实体经济,是什么原因让曾经撑起“世界工厂”的中国制造业步履艰难呢?

(一)资本的逐利性

近年来,经营实业的企业利润被一再被压缩,甚至出现了亏损,许多中小企业不愿再做实业,而虚拟经济高利润、高回报,与实体经济领域形成反差,资本自然逐利流向高利润、高回报领域,导致资本在虚拟领域的过度循环和过度膨胀。

(二)产业结构滞后,转型升级缺乏动力。

我国产业结构以低端制造业为主,处于产业链和价值链的低端,以温州为例,企业参与配套多局限于产品包装和劳动密集型加工环节上,属于劳动密集型、较低技术含量、较低附加价值的生产制造活动,加工环节少,工序单一,平均利润只有5%左右。大部分企业缺乏核心技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薄弱,产品趋同现象非常严重。

(三)融资缺口大,融资渠道不畅通

资金是企业维持日常生产经营的最基本要素,畅通、便捷的融资融道、适度的现金流、科学的资金管理制度是企业良性经营的前提。但融资难的问题一直困扰着中小企业,成为严重束缚中小企业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中小企业融资难,有其自身的原因也有外部体制的原因,产品要创新,人才要培养,规模要扩大都需要资金的投入,资金效益直接影响企业效益,没有足够的资金支持、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成本上涨,都直接影响了企业经营效益,这种资金的低利润低回报又形成恶性循环,导致资金进入实体意愿不强。

三、推动实体经济发展,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对策

影响当前实体经济增速放缓和企业效益下滑的因素,既有世界经济衰退、外需持续低迷萎缩带来的影响,又有国内有效需求不足、部分行业产能过剩造成的影响。中国经济运行进入新的调整期,针对当前经济运行出现的新情况新变化,要把稳增长放在重要的位置,大力发展实体经济,着力改善经济运行环境,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年度宏观经济政策重点仍要突出稳增长,努力使经济运行特点变化平稳过渡;同时要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加快推进经济体制改革。

(一)、政府支持。

在积极应对金融危机、破解实体经济转型升级瓶颈的过程中,政府必须打破行政体制障碍,强化市场导向功能,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1、政策引领和财政支持。在金融危机和转型升级的多重压力仍未明显缓解的情况下,政府应该继续加大对实体经济的财政支持和引导力度,坚持市场调节和政府引导相结合,制定适合国情、地情的财税政策,在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的同时,加强国家产业政策引导,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不断提高服务业比重和水平,大力推进重点产业调整振兴。

2、金融支持和税费减免。加强政企银的沟通,创新金融服务方式,支持实体经济,支持新兴产业发展,鼓励国有商业银行贷款向中小实体企业倾斜。引导和鼓励民间投资流向实体经济领域,以支持经济转型和结构调整的良性循环。

(二)、企业自强。

实体经济精神的回归、技术创新、人才培育等是实体经济转型的重要途径,实现实体发展由外部驱动向自身驱动转变,是我国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所在。

1、实体经济精神的回归。创业容易守业难,企业要持续健康的发展,首先,企业家要静下心来,戒骄戒躁,要耐得住寂寞,抵制得了诱惑,静心做好实业。

2、技术创新。技术创新指生产技术的创新,包括开发新技术,或将已有的技术进行应用创新。科学是技术之源,技术是产业之源,技术创新建立在科学道理的发现基础之上,产业创新主要建立在技术创新基础之上。只有不断创新技术,才能增强企业核心竟争力,才能做大做强企业,才能成为行业或产业的领军人,屹立在世界激烈竟争的舞台不倒。

鼓励实体经济的政策范文5

  关 键 词:实体经济

  关键数据:央行下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将向市场释放接近4000亿元左右的流动性。

实体经济是指物质的、精神的产品和服务的生产、流通等经济活动。实体经济直接创造物质财富,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发展、一个国家社会财富和综合国力的物质基础。通观中外经济发展历程,可以得出一个基本结论:实体经济是经济发展的坚实基础,是一国经济的立身之本。发展实体经济,是一国经济的核心内容,是稳增长的基础,是扩内需的保障条件,也是控物价的有效手段。实体经济借助于虚拟经济,虚拟经济依赖于实体经济。实体经济衰退,导致的直接后果是就业减少,失业增加;居民预期收入减少,消费信心严重受挫,消费支出增长停滞;企业投资信心低沉,住宅投资继续大幅减少,产业活动趋弱。历史的经验教训一再表明,只有发展实体经济,壮大实体经济,社会的基础才会扎实,经济发展的动力才会强劲。在此次国际金融危机中,凡是实体经济厚实、坚固的国家,受冲击和影响的程度相对比较轻,也说明了实体经济的重要。

当前,中国经济增长仍然偏热,还处于传统的增长方式,经济结构进一步失衡,其病根在于地方唯GDP观还比较盛行,科学发展观在发展方式转型中并没有得到很好落实,一些地方转方式、调结构“雷声大、雨点小”,仍然流于形式,经济增长仍主要由投资推动。地方政府投资占用了大量金融、能源等资源,挤压了中小企业的投资空间,导致中小、民营企业的经营环境持续恶化。另外,随着劳动力、土地、原材料以及初级产品价格上涨,生产要素不断提高,利润率越来越少,许多原来靠实业起家的中小企业纷纷“逃离”实体经济。11月19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企业调查报告显示,目前全国“停产”“半停产”的企业占17.6%,比2010年又提高了6.4个百分点;从不同规模看,小型企业“停产”或“半停产”比重为20.9%,明显高于大型企业和中型企业。目前中小企业亏损面还在上升,特别是这轮宏观调控和货币紧缩,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再次暴露,中小企业目前向银行贷款已经非常之难,只能从民间信贷市场拆措,有的地方利率甚至高达到50%!这种结局是与调整结构的初衷是相背离的。

中央提出发展“实体经济”,是基于国际国内环境综合考量的结果。从外部看,要吸取2008年金融危机的教训,夯实实体经济基础。经历金融危机之后,美国等发达国家提出“再工业化”概念,政策关注点再次转移到制造业上,将影响全球制造业的产业布局,竞争格局也有可能产生重大变化。在此次深度调整当中,各国都非常重视工业制造业,而我国的传统优势也在工业,我们要保持工业的竞争优势,就必须重视实体经济的发展。从内部看,随着国内劳动力、土地、能源和资源等要素成本的快速上升,我们的既有比较优势在削弱,要形成新的比较优势,必须做大做强实体经济,依靠创新驱动提升价值点,形成新的竞争优势。

当前,贯彻中央经济会议精神,发展实体经济,难点在解决六个“必须”:

一是必须确保4000亿流动性进入实体经济。宏观政策微调消息披露后,一些地方政府、开发商和专家学者将房地产调控拼命往微调上靠拢,释放流动性对楼市调控的冲击值得警惕。如果资金不进入实体经济被挪作他用,股市、楼市和高利贷是三个目标。能否落实好中央经济会议关于发展实体经济决策,关键是必须确保4000亿流动性进入实体经济。

一是金融机构必须更好服务于实体经济。从目前情况看,中小微型企业受内外需不振影响,短时间扭转经营困境有难度,其经营回报还不足以吸引资金资本青睐。12月18日至19日,视察江苏提出,银行要切实解决不合理收费和附加贷款条件等问题,不能把企业当成唐僧肉。金融机构要同企业更好地联系,金融机构有两个任务。一是为企业克服困难主动服务,二是为控制资产泡沫、防范风险而加强管理。

一是必须遏制投机让资本回归实业。近年来,炒作投机兴盛,实体经济空心化越来越严重,社会大量资源包括资金、资本等都弃实业而进入投机炒作行业,这种状况恶化了中国经济结构。如果不铲除暴利性和投机性,中国经济振兴将难以回归正道。打击暴利、遏制投机,是资本回归实业的前提。政府层面应进一步出台鼓励发展实体实业经济的政策,加大对实体经济的资源配置,通过调控引导各类资源进入实体经济。

一是必须尽快出台减税扶持实业政策。一项对1166家企业的调查显示,目前企业最大的困难,主要是人工成本上升、资源材料价格上升,以及社保和税负过重,利润低,分别占到调查企业的80%、60%、48.8%、40%。在国内流通领域,税负负担重,企业经营困难,难以承担降低价格的责任。商务部研究室主任张向晨报告建议,国家税务和其他有关部门,下一步要尽快研究更多的减税和支持企业发展的措施。

鼓励实体经济的政策范文6

[关键词] 金融危机 金融安全 实体经济 金融体系

各种经济现象表明美国次贷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仍在蔓延并持续恶化。那么我国应该从一下六个方面加以应对才能更好地发展经济。

一、把握好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的平衡

格林斯潘曾经在2002年称赞复杂衍生工具能够使风险得以分散。但这场危机证明,当金融衍生品成为逐利的手段时,它非但难以分散局部风险,反而会产生庞大而复杂的系统风险。高收益率、高杠杆率从来都是和高风险相伴而生。但不能就此因噎废食,不能把金融创新作为导致危机爆发的“替罪羊”。要看到,和美国发达的金融体系相比,目前我国金融创新尚处于较低层次,金融产品单一,金融体系运作效率较低,运营体制和监管模式落后,还不能满足实体经济快速发展对金融巨大而多样化的需求。要根据我国国情和经济发展阶段,以国际化、市场化、系统化为方向,积极稳妥地推进金融产品、金融工具和金融技术创新,在创新中加快推进体制改革和制度完善。同时,进一步加强金融监管特别是对表外资产的监管,加强金融衍生品的信息披露和风险警示,有效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真正做到“防患于未然”。

二、金融必须根植和服务于实体经济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血液,其根本功能是为实体经济提供资金融通服务,降低经济运行成本,推动经济更好更快地发展。因此,金融必须根植于实体经济并服务于实体经济这一根本,其价值创造必须源于实体经济的真实价值。这一点是至关重要的。这次危机已经证明,金融一旦脱离实体经济这个元神,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虚拟的金融资产就会迅速膨胀,最终在肥皂泡破灭的同时,也会对实体经济造成巨大的伤害。要着眼于促进实体经济发展,推动重点产业振兴,加强货币政策、信贷政策、财税政策与产业政策的协调配合,进一步提高金融服务水平,加大金融支持力度。特别是当前形势下,要着力把金融资源配置到真正能够创造财富的行业,配置到真正具有成长价值的企业,配置到资源能够发挥最大效用的领域,立足于做大做强实体经济,不断夯实经济发展的“实体基础”。

三、必须维持国际收支基本平衡和人民币汇率相对稳定

长期以来,美国奉行低储蓄、高消费的发展模式,实行巨额贸易赤字和财政赤字政策,2008财年美国财政赤字达到4860亿美元,贸易赤字连续三年超过7000亿美元。新兴市场国家则通过购买美国国债等方式,进行资金回流,来弥补美国巨大的“双赤字”。这次全球金融危机也可以看作是对美国巨额双赤字、新兴市场国家巨额双顺差所导致的全球收支失衡的一次硬性调整。随着我国资本与金融账户的逐渐开放,维持国际收支平衡更加重要,也更加复杂。当前,要抓住国际能源原材料价格大幅回调契机,加快进口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建立我国的战略要素储备体系;抓住国际金融危机导致技术、人才从发达国家大量溢出的机遇,加快引进我国亟须的先进技术、关键设备和高端人才,进一步提高引进外资的质量。要按照主动性、可控性和渐进性的原则,进一步完善人民币汇率市场化形成机制,增强汇率弹性,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基本稳定。

四、宏观调控必须加强国际协调,重建国际金融体系

经济金融全球化在带给人类极大便利的同时,也使得在美国爆发的金融危机扩散迅速超越国界,影响到几乎所有的国家和地区。面对危机的肆虐,任何一个国家的力量都是有限的,各国必须联起手来,加强宏观经济政策协调,扩大经济金融信息交流,深化国际金融监管合作,稳定国际金融市场。这次危机充分暴露了现行世界金融体系和治理结构的缺陷,目前世界金融体系最大的问题是如何改变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形成的由不受约束的美元所主导的金融体系,建立一个新的世界金融体系,把美元发行置于国际监管之下,促进国际经济金融秩序向多极化发展。提高金融市场运作的透明度,努力推动全球金融新秩序的形成。

五、实行积极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确保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当前主要发达国家已经集体陷入衰退,世界经济增长明显减速,我国经济下行的压力也明显加大。为此,必须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进一步发挥金融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充分发挥财政政策在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方面的重要作用,进一步扩大政府投资规模,促进企业投资和居民消费;加大对低收入家庭补贴和救助力度。充分发挥货币政策反周期调节和保障流动性供给的重要作用,保持银行体系充裕流动性,促进货币信贷稳定增长;鼓励商业银行发放中央投资项目配套贷款,支持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产业发展,增强贷款利率下浮弹性;拓宽企业融资渠道;支持开展汽车消费信贷业务,积极扩大农村消费信贷市场。

六、加快中国经济转型,转变发展方式

全球化也使金融经济体系中积累的问题在中国经济体系中得到反映,中国经济内部失衡和外部失衡日趋严重,储蓄率和投资率过高、消费率过低导致的内部失衡与国际收支盈余过大、人民币升值压力剧增导致的外部失衡是中国经济宏观失衡的基本特征,这种失衡和美国经济的内外失衡方向相反、互为补充,共同构成当代世界经济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随着要素边际收益的下降和资源环境约束的日益强化,传统的粗放式的增长模式已难以为继。要加快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一方面限制淘汰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行业的发展,另一方面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推动产业结构高度化,加快形成服务经济为主、三二一产业融合发展的产业结构,不断增强经济的抗波动性。

参考文献:

[1]李 成 马凌霄:金融危机理论研究及其给我国金融安全的启示.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