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突发事件的应对与处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突发事件的应对与处理范文1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1-0021-02
一、高校突发事件的常见类型及高危群体分析
1.高校突发事件的常见类型分析。综合不同研究学者的划分类型,基本可把高校突发事件划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政治类突发事件,如因国际政治和国际关系中涉及我国国家利益的事件造成学生游行抗议等。(2)伤害类突发事件,如师生冲突、群体斗殴、学生不堪就业压力、失恋自杀自残等。(3)安全类突发事件,如建筑事故、校园交通事故、漏电触电事故以及火灾等。(4)自然灾害类突发事件,如洪水、地震等灾害。
2.高校突发事件的高危群体分析。(1)有自杀家族史的,直系、母系、父系和旁系亲属三代以内有自杀史。(2)有人格偏执或人格障碍等情况的群体。此类学生的社会支持系统往往质量低下,密友少、缺乏倾听者,情绪长期低落不与人往来,冲动型人格的人容易做出过激行为。(3)近期遭遇严重生活事件困扰的。比如感情挫折、遭遇重大财务损失、亲人身故、自己或家人患上重大疾病、意外怀孕或近期堕胎、不能如期毕业或顺利就业、家庭极度贫困等。(4)长期患病或有生理缺陷,自感生活能力低下或极度自卑者,如有妄想或其他精神病症状。
二、高校辅导员在突发事件中的角色定位和能力要求
1.高校辅导员在突发事件中应扮演的角色。突发事件具有突发性和意外性,因此必须建立完备的应对机制,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处理方案,科学妥善地积极应对。对待突发事件,辅导员要在第一时间做出反应,在上级部门领导下,细致地开展工作,在事件平息后,努力降低不良影响,认真总结经验教训,进一步健全善后处理机制,把突发事件带来的损失和影响降到最低程度。高校辅导员要从思想上培养成就感,深刻认识自己工作的重要性,才能全心全意地为学生服务。可以说,对辅导员来讲,凡是跟学生有关的事,辅导员都要管,只要是学生的事就是辅导员自己的事情。辅导员应该做到第一时间出现在突发事件现场,能第一时间控制和清除突发事件对学生的危害,维护正常的校园秩序,保障学生的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在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2.高校辅导员在突发事件中应具备的能力。高校学生突发事件类型繁多、成因复杂、爆发突然、扩散迅速、破坏性强、影响面广,辅导员在面对复杂多变的突发事件时,各种难以预测的局面随时可能发生。这就要求辅导员坚持以人为本、教育为先的基本原则,并将其转化为解决事件的战略性指导。一方面切实提高对自身在处理突发事件中应发挥作用的认识,辅导员要以充分的理论知识来武装自己,切实提高应对能力,加强应对突发事件理论知识的学习。另一方面高校辅导员要时刻记着“突发事件无小事”,对突发事件发生后可能带来的影响加以足够重视。
三、高校辅导员应对突发事件的基本程序
突发事件具有突发性和意外性,因此必须建立完备的应对机制,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处理方案,科学妥善地积极应对。对待突发事件,辅导员要在第一时间做出反应,在上级部门领导下,细致地开展工作,在事件平息后,努力降低不良影响,认真总结经验教训,进一步健全善后处理机制,把突发事件带来的损失和影响降到最低程度。
1.爆发前期:快速反应,迅速介入,了解情况,稳定局面。学生突发事件防不胜防,辅导员要在事件发生的第一时间赶到现场,稳定在场人员的情绪,控制场面,防止事态进一步蔓延和恶化。根据现场的情况和事情的性质,采取相应措施,如拨打急救电话或请求学校相关部门的支援。等事态稍微稳定,辅导员应了解事件的原因,掌握第一手的资料,保存现场证据,理清来龙去脉,然后将事件的前因后果、现场情况、处理进展、事态发展和预测趋势一一向上级领导汇报,认真听取处理意见,并采取措施逐一落实,同时,及时将情况整理成书面材料上报给有关领导。
2.持续期间:服从调配,顾全大局,通力协作,稳步开展。突发事件爆发后,有可能会持续升温,蔓延扩散,影响日益扩大。在上级部门和领导介入后,辅导员要把手头掌握的信息一一汇报,认真听取上级领导对事件处理的部署和安排,在思想上、行动上保持高度一致,贯彻上级部门和领导的应对方案和处理意见。在突发事件应对工作小组中,辅导员要根据分工,全力做好职责范围内的大小事务:或是继续关注事态发展,深入学生群体,进一步排查隐情,消除导致事件恶化的隐患;或是照顾和安抚当事人,关注他们的情绪变化和思想动态,进行思想引导,平息当事人的情绪;或是疏散围观者和盲从者,做好解释工作,消除围观人员的疑虑,防止人群拥堵;或是与当事人家长联系,真诚接待,安排好后勤保障;或是协助学校部门开展进一步的调查取证,查明事件起因和情况;或是做好信息统计和资料整理,按时上交汇报等。辅导员在开展上述工作中,要根据领导安排和分工,注意工作细节,保证负责的工作不出疏漏。这一阶段的工作量大,事情繁杂且细致,工作中一个小小的疏忽或遗漏都有可能增加处理的困难程度,因此辅导员要格外细致谨慎,多留意,勤汇报,并要牢牢注意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以妥善解决为目标,遵守纪律,服从大局;二是正确处理好事件中的几种关系,如与当事人的关系、与学生家长的关系、与同级部门及同事的关系等。
3.善后阶段:稳定思想,恢复局面,总结经验,完善机制。在突发事件处理的尾声阶段,辅导员承担着大量的“扫尾工作”,比如当事人关于手续的办理、学生情绪的安抚、家长的送往、物品和资料的整理。为了尽快消除突发事件带来的负面影响和学生的消极态度,辅导员要通过面对面、三级网络和信息技术手段,尽快将事件的正面信息传递给广大学生,让学生对事件有一个全面、完整、客观、正确的认识,消除负面影响,引导网络言论,将学生的主要精力和关注点转移到正常的学习和生活中来。遇到对学生心理产生极大冲击的特殊事件,辅导员可要求学校心理机构对学生进行群体、个体的心理疏导和咨询,组织开展积极向上的文体活动,营造良好的进取氛围。在恢复重建阶段,辅导员也要注重对整个事件的资料整理和对全过程的总结与反思,以专题讨论会的方式,分析回顾、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提出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改进意见,完善预警和应对机制。
四、高校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的重要意义
1.高校突发事件的应对处置是保持社会稳定的重要环节。高校是思想活跃、信息交汇、人才荟萃的场所,具有独特的社会引导功能和社会批判功能,是引领社会思潮、批判社会现实的急先锋,也是传承先进文化、创新科学技术的排头兵。青年大学生民主意识强、富有激情、善于获取信息,对社会上发生的突发事件会在第一时间做出回应,对社会舆论产生引导,但同时他们涉世未深,价值观未完全定型,也容易被引导,稍有不慎极易激发矛盾冲突,引起社会动荡。此外,随着高校与社会互动的增强,发生在高校的突发事件如大学生自杀事件、学术造假问题、校园安全事故以及学校管理中的一些问题等,都会引起社会舆论的高度关注。所以,高校稳定被视为社会稳定的“晴雨表”,突发事件应对处置效果直接关乎社会稳定。
2.做好突发事件的应对处置,是维护高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和生活秩序、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保障。维护高校稳定是推动高校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做好校园突发事件的应对处置,是和谐校园建设的最低要求。不同性质的突发事件均会给学校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和损害,及时有效地做好应对处置,能够最大限度地减少突发事件造成的损失,防止矛盾激化、事态扩大,避免突发事件可能造成的次生、衍生和耦合事件,从而确保师生安全,保障师生权益,保证学校各项工作有序运行,为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科研、生活创造和谐稳定的校园环境。
3.突发事件的应对处置是加强高校自身建设的有利契机。一方面,突发事件的应对处置是改善和提高学校管理水平的机会。对于高校来说,作为承担着育人职责的社会机构,管理者更应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和能力,以保证学校培养目标得以真正实现。在校园突发事件应对处置的实践中,学校管理层的管理意识、管理水平和管理能力也可以得到检验和提高,进而提高师生服务的水平和能力。另一方面,突发事件的应对处置是高校维护声誉甚至树立良好社会形象的机会。一旦学生发生突发性事件,媒体往往会第一时间重点关注,并进行连续性报道。对于一次突发事件的应对处置结果,很可能对高校社会形象带来直接的影响。对于应对处置得到,则可以化危机为转机,为学校树立良好的形象和口碑。
4.突发事件的应对处置有利于促进高校师生自觉增强危机防范意识,提高危机处理能力。突发事件的处置和预防存在着互动关系。在处置突发事件的过程中会暴露突发事件预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如危机防范意识不强或危机处理知识欠缺、危机处理能力不足等,突发事件的应对处置无疑给人们敲响了警钟,提供了生动的教材,使其在对照、检验、反省后,自觉增强安全防范意识,自觉掌握危机自救知识,自觉提高突发事件处置能力。
参考文献:
[1]郑栋鹏,张芳芳.辅导员在高校学生突发事件处理中的作用和应对机制探讨[J].潍坊学院学报,2012,(12).
突发事件的应对与处理范文2
关键词 大学生 突发事件 应对机制
大学生突发事件是指由自然、人为或社会政治等方面原因突然引起的危害校园安全稳定、教育教学秩序、大学生生命财产安全的事件。近几年来发生的一些大学校园突发事件把社会的关注点转移到了大学生的安全上,这也使得建立健全大学生突发事件应对机制成为了高校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
虽然很多专家学者早已着手于建立大学生突发事件应对机制的研究中,也提出了不少具有参考价值的理论观点。但是传统的应对模式无法适应新形势下高校管理的需求,并且突发事件的突发性、不确定性、威胁性、紧迫性、传播性等特点也使得传统的应对机制无法取得更为满意的成效。
在时代总体发展的大环境下,在我校特定条件下,我们以学生实际情况为出发点,通过理论研究、查阅资料、问卷调查、灾害演习、心理辅导等形式,深刻分析了导致大学生突发事件发生的主客观因素。在此基础上,将原有理论与我校实际相结合,制定了大学生突发事件应对处理预案,使突发事件应对机制网络化、立体化,以期使其发挥最大能效。
1 大学生突发事件事前预防机制
应对大学生突发事件,首先要做到的便是建立大学生突发事件事前预防机制。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以人为本,维护广大学生的根本利益,保护学生生命财产安全,是事前预防机制的出发点和主旨。积极预防并最大限度地减少突发事件所造成的危害,是学校的重要职责。
(1)促进信息传播,建立层次明确的责任分工体系。大学生突发事件由于其突发性,往往会造成措手不及的情况。所以,信息传播的快慢直接影响事件解决的效果和进程。而划分明确的责任体系则会使事件解决起来有依据、有理论、有方法,使事件得到迅速遏制。责任体系中,各层次部门应明确自身职责,掌握常见突发事件的起因、性质、事例、基本解决方法等,使事件发生时可以做出及时准确的反应。另外,应当注重学生工作部门如学生会的沟通作用,以便及时掌握学生动态,建立高效的信息收集和传播机制。
(2)发挥辅导员的指引作用,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根据《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了解和掌握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状况,对学生及时进行教育和引导,化解矛盾冲突,参与处理有关突发事件,维护好校园安全和稳定是辅导员的责任。在同学的日常生活中,辅导员离同学最近,最有条件第一时间知道同学们的心理动态并进行正确引导。尤其是在思想上,辅导员应定期了解同学们的生活学习状况,及时发现问题,使事件在萌芽阶段得以解决。在“以学生为根本,以安全为基石”的理念下,从思想、行动、生活上对同学们进行全方位的教育和引导。
(3)进行安全意识教育,未雨绸缪。信息时代的高度发展一方面带来了科技的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也增加了同学身边的安全隐患。为及早消除可引起突发事件的不利因素,加强学生的日常管理是重要一环。加强学生基础工作,增强预警分析,做好预警演练、心理辅导、交流沟通,提高学生防范意识,有效控制危机,力争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控制、早解决,将突发事件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
2 大学生突发事件处理救援机制
(1)迅速启动大学生突发事件应对处理预案,成立专门工作小组。当突发事件发生后,学院应快速启动大学生突发事件应对处理预案,根据预案的职能分配,挑选具体人员迅速成立专门工作小组。如此一来,一是使信息传达迅速及时,二是小组内部分工明确,提高了工作效率。有关人员赶赴现场后,首先要对事件现场进行管理和保护。对违规违纪行为进行制止,对受伤害者迅速进行救助,对其它学生进行隔离和保护。其次,广泛收集信息,分析事件性质,妥善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及时疏散聚众人员,防止事态恶化和对其他学生造成不良影响。
(2)灵活应变,科学应对。突发事件有着强烈的不确定性,一方面是时间的不明确,另一方面是性质的不准确。专门工作小组人员要坚持实事求是和为学生服务的原则,综合各方情况,区分事件不同性质,全面、彻底解决问题,并及时消除安全隐患。针对妨害学生安全等事件,要及时与学生的监护人取得联系,以使其配合事件的解决。对事态严重、影响恶劣的事件,要在处理解决的同时上报上级教育主管部门。
3 大学生突发事件事后恢复机制
(1)与事件当事人及时沟通,争取最佳协商途径。突发事件发生后,应针对事件性质及时划定三方责任。对于有学校责任的,学校要保持积极态度,和当事人进行合理协商,万不可推卸责任。对于学校没有责任的事件,学校要做好心理辅导工作,并对当事人进行合适帮助,以保障同学的合法权益。
(2)加强学校信息安全,避免宣传不当。随着科技的发展,信息传播速度日益加快。尤其是社会高度重视的大学生,倘若信息安全措施处理欠妥,对外宣传不当,很容易让事件复杂化,引起社会恐慌和议论,从而增加了事件的解决难度。再者,也使学校的声誉和稳定性受损。另外,对一些可公开的突发事件,一定要保持公开透明原则,避免无端猜测,从而使事件放大化和扭曲化。对于不易于公开的事件,学校学院要采取严谨的态度,尽量减少信息的传播,以保护当事人的利益。
突发事件的应对与处理范文3
关键词 高校 思想政治教育课 突发事件 教育现状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Educational Status of Colleg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to Train Students' Ability to Respond to Emergencies and Countermeasures
HUANG Jiping
(Guangxi Engineering Vocational College, Baise, Guangxi 531400)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our campus emergencies increasingly diverse and frequently exhibit the characteristics, not only a serious threat to an individual's health and life, back to harm the entire social life and influence. This article from the status quo of college students start to respond to emergencies analysis, detailed analysi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of university students the ability to respond to emergencies education status, and starts from improving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o explore college education countermeasures to respond to emergencies.
Key words colleg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emergencies; educational status
1 当前高校大学生应对突发事件的现状分析
当前,面对高度频发的高校突发事件,大学生在应对这些突发事件时表现出诸多的问题和不足:(1)对突发事件的认识不清楚、不准确。很多大学生认为突发事件发生在自己身上或身边的概率很小,所以即使学校开设了相关的课程或组织相关的训练,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也不高。这些都反映了大学生在对突发事件的态度上存在严重认识不足的问题。(2)缺乏处理突发事件的基本常识和技能。受到中国长期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大多数学生的知识受到很大的限制,而且往往无法将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应用到实践当中。加上相对安全的校园环境,使学生对于学习和掌握处理突发事件基本常识和技能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无法深刻体会和准确认识。(3)对突发事件的识别和判定能力差,价值选择易出现偏差。缺少社会阅历的大学生,没有足够的判断力,容易受到有心人士的煽动和影响,从而将一些错误的行为当成准则,价值选择出现偏差。(4)没有做好应对危机的准备。当突发事件出现时,由于没有足够的准备,很多大学生都表现出极度的惊慌,有时甚至是夸大了事件的危害程度。(5)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严重。当代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生活的相对安逸使他们的独立性、受挫能力、意志力等相对较差,且他们片面强调“个性张扬”、事事以自我为中心等一系列因素使得大学生心理疾病在大学校园有愈演愈烈的倾向。
2 高校思政课培养大学生应对突发事件能力的教育现状分析
(1)高校思政工作人员与学生的师生比不断扩大,使得思政工作的开展力不从心。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进程,各大高校扩招人数不断扩大,各高校的在校生人数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学生增加了,但学生思政工作人员却未相应增加,致使思政工作人员与学生的师生比不断扩大,思政工作就显得有些力不从心了。
(2)高校思政课教师应对突发事件能力的专业化程度不尽理想。目前高校的突发事件频发,并呈现出突发性、危害性、公共性、扩散性及复杂性的特点,这就要求高校思政课教师不仅要具备较高的政治理论素养、较宽的学科背景及较高的教学水平,更需要具有对突发事件高度敏锐的洞察力、应对力及传授力,才能够同时满足思政课理论与实践教学的需要。而目前高校思政课教师应对突发事件能力的专业化程度并不理想,表现在上课的主要是兼职教师和年轻教师,受知识结构、年龄、阅历等因素制约,加上授课教师缺乏应对突发事件能力的系统化和连续化的专业培训,使得思政课教师在培养学生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教育方面不尽如人意。
(3)高校思政课教学内容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教学,使得学生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极其薄弱。长时间以来,高校思政课程体系中,高度重视对学生理论知识的传授、政治理论素养的塑造与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但对实践教学不够重视,尤其在培养学生应对突发事件能力教育方面更是少之又少,使得学生在面对突发事件时,惊慌失措,无法应对,以致造成严重后果。
(4)高校思政课在培养学生应对突发事件的应急心理健康教育方面不够重视。目前许多高校思政课在培养学生应对突发事件的应急心理健康教育方面不够重视,加上大学生对突发事件没有明确的认知,也没有做好必要的心理准备,致使突发事件一旦发生就容易对大学生心理造成极大的冲击与伤害,还会在大学生心里形成阴影进而发展成为严重的心理问题。
3 高校思政课培养大学生应对突发事件能力的教育对策
(1)加强源头建设力度,选拔思政教育工作者,提升思政教育工作者应对突发事件能力的专业化程度和教学水平。选拔思政教育工作者是应对突发公共事件队伍建设的前提条件,提升思政教育工作者应对突发事件能力的专业化程度和教学水平,是提高大学生应对突发事件能力的必要保障。高校各部门应按照业务水平高、政治敏锐性强、心理素养过硬的标准和要求,选拔优秀思政教育的管理者,同时通过系统化和连续化的专业培训提升思政教育工作者应对突发事件能力的专业化程度和教学水平,为增强学生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教育奠定坚实的基础。
(2)完善思政教育内容,增强大学生应对突发事件的日常性与时代性。根据高校突发事件的时代特征,及时补充和拓展思政教育的内容。一是要补充应急教育知识,特别是增加新的应对危机的技巧与技能知识,提高实际应用性和可操作性。二是要开办学校独具特色风格的课程,针对突发事件的突发性、复杂性和破坏性特点,积极探索一些“突发灾害紧急避险”、“应急危机政策法规”和“应急事件处理机制”等独具特色的课程体系,提高大学生面对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能力。三是增加应急实践教育课程,开展诸如火灾、地震、食品安全和群体冲突等突发事件的模拟演练实践活动,进一步提高突发事件的实际应对力和处置力。
(3)完善应急教育培训,促进大学生思政教育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实效性与针对性。高校思政课要丰富和完善应急教育培训力度,提高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实效性。一方面要经常性地开展内容丰富和形式多样的应急培训活动,将应急理论知识内化到实践中,提高大学生面对突发事件的处置能力。另一方面要不断改进和创新教育培训方式方法,牢固树立创新意识,增强思政教育的吸引性、针对性和有效性。
(4)完善校园网络宣传,开辟高校思政课培养大学生应对突发事件能力教育的新阵地与新渠道。网络媒体技术广泛普及为高校思政教育提供了新的教育模式,各高校可通过校园网站、校园网络论坛、应急教育专栏、QQ群等形式,开辟思政课培养大学生应对突发事件能力的课外课堂,为学生提供对策服务咨询与应急技能咨询,在一定程度上可有效控制和预防突发事件的发生与发展。
(5)加强大学生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心理健康教育。高校可通过突发事件操作训练、模拟突发事件演练、心理疏导及突发事件处理总结座谈会等形式,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引导,从而提升高校大学生应对突发事件的抗“危”和抗“挫”能力。
项目名称:“高职院校大学生应对突发事件能力教育研究”,项目编号2013JGA461
参考文献
[1] 孙斌.学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6.12.
突发事件的应对与处理范文4
【关键词】 领导干部;公共突发事件;应对能力;必要性;对策
一、提高领导干部应对和处置突发事件能力的必要性
领导干部处置突发事件不力因素有多种,正是有这些不利因素才是我们当前阶段不遗余力地提高领导干部处突能力的原因,这些不利因素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1、缺乏鉴别的敏锐性
有的领导干部不能从复杂的、多维的现象中观察事物,不能从蛛丝马迹中及时准确判明情况;也有的领导干部平时注重“大事、要事”而忽略了群众反映强烈的“小事”,从而导致社会矛盾不断积累升级,本来可以把矛盾化解在基层,最终发展到了不可掌控的局面;有的领导干部面对突发事件采取敷衍态度,规避矛盾,处置不及时,从而酿成大祸。
2、缺乏掌控全局的能动性
表现在面对突发事件,没有掌控大局,不能分清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不能准确判断突发事件的成因、性质及发展趋势,遇到事情不能冷静对待,顾此失彼。
3、缺乏信息公开的及时性
面对突发事件,一些领导干部采取回避、隐瞒、掩盖的方式,缺乏信息的透明度和对公众回应的力度,从而信息传播错误,使事态扩大。
二、提高领导干部应对和处置突发事件能力的措施
提高领导干部应对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应从三个大方面入手:
1、提高依法行政能力
针对,领导干部要严格依法按政策办事,要坚持严格、公正、文明执法,大量事件证明,引发社会矛盾和突发事件,第一位的是利益冲突,预防处置突发事件,第一位的也是处理好利益冲突。在制定出台或修订完善涉及群众利益的改革方案和措施时,必须坚持科学民主依法行政。只有这样才能杜绝发生的诱因。
2、提高现场决策指挥能力
领导干部对处置不当,是造成事件反复甚至扩大升级的主要因素,要做到“及时发现、及时处置”,依法果断处置。其一,领导干部要及时亲临现场,发生突发事件领导干部要第一时间赶赴现场指挥,和群众面对面的交流。其二,基本属于人民内部矛盾,针对人民内部矛盾要慎用警力,强化教育疏导,分化瓦解,决不能随意动用武力,采取合理的方法及时果断处置事件。其三,做好善后工作,对群众提出的问题尽快解决,坚持回访,及时发现新问题,对策划者、煽动者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3、提高综合信息协调与沟通能力
现代社会的突发事件,往往突发性强、频度高、发展演变快,这就要求各职能部门必须在第一时间内做出正确反应,要求我们保持信息畅通,时刻做好救援准备工作。要正确善用媒体,善待媒体,面对新闻采访既不能随意安排无节制采访,也不能随意对其封堵。在现场一定要重视对信息和新闻媒体的管理,建立新闻发言人机制,适时召开新闻会处理好与媒体和公众的良好沟通关系,尽量减少突发事件造成的社会负面影响。
三、应对突发事件的综合性要求
1、突发事件发生后对政府的要求
在突发事件发生后,政府需要采取的具体措施是:首先,制定完善的应对计划,做出预案。其次,建立高效的协调机构,要建立一个应急指挥中心。再次,建立应对网络,包括国际、国家、地区层面上的应对网络,最后是充分发动群众实施自救。
2、突发事件发生后对领导干部的要求
面对突发事件,领导干部要提升个人素质,来为自己减压,用以妥善处置和应对突发事件。那么怎样提升个人素质呢?第一,要培养稳定的个人情绪,要求领导干部不能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要清醒地对待突发事件。第二,要果断地做出决策,领导干部在遇到突发事件时,要根据性质明判,第一时间做出决策。第三,要有勇气和自信,要有能把事件处理好的信心,而且要有勇气承担责任。
3、提高领导干部应对和处置突发事件能力的基本素质要求
一是要具备合格的政治素质,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始终保持政治上的清醒,善于从政治上认清和判断形势,审时度势,把握全局,具有敏锐的政治鉴别力和判断力,这是领导干部处置好突发事件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二是要具备科学的思想素质,领导干部成熟与否关键在于他的思想素质。领导干部要加强理论学习,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思想,要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重视实践、调查研究,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这是提高处突能力的根本保障。
4、提高领导干部应对和处置突发事件的基本能力要求
(1)要有敏锐的洞察力。只有具备了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辨别能力,领导者才能深谋远虑,临危不惧,从容应对突发事件。实践证明领导干部应对各种突发问题判断的敏锐性非常重要,敏锐的判断和评估是应对各种可能出现的情况从最坏处准备争取最好结果的必要保障。
(2)要有快速的反应力。突发事件是事发突然,所以处置需要紧迫的时间做保证,快速反应力是领导作出处置的基本能力,若能及时处置、快速反应,就能够最大限度地降低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
(3)要有深刻反思力。善于举一反三,提高认识,通过对的处置工作及时总结,反思不足,汲取教训,转危为安,促进工作的再完善,使团队的凝聚力再提高,是更好处置突发事件的力量源泉。
5、提高领导干部应对和处置突发事件能力的基本对策
(1)要有充足的思想准备。各级领导干部要冷静、理性、平和,应对、处置好突发事件。这是我们党执政为民的重要表现,是提高行政能力的重要方面。因此,我们各级领导干部要从政治的高度,从全局的高度不断增强领导干部处突能力。
(2)切实做好善后工作。善后收尾工作做不好,就可能再次引发事端,还有可能引起更强烈的社会反应。善后工作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要帮助群众解决困难和问题,杜绝类似事件再度发生。
(3)要不断加强学习和实践。一些领导干部处突不力,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学习力不够,实践能力不强。因此,平时要注重学习,提高实践能力,不断拓宽知识面、优化知识结构,积极参与各类处突知识和处突实践课程培训。
四、结语
提高领导干部应对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是我们党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一步,领导干部作为处突的骨干力量,领导能力的强弱,直接关系到我们党在复杂的国际形势中能否站稳脚跟,直接关系到党和国家的生死存亡。必须要不断提高领导干部应对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居安思危,具有忧患意识,不断提高领导干部的自身素质,提高应对复杂局面和处置复杂问题的工作本领,最大限度保证灾害发生后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实现国富民强。
【参考文献】
突发事件的应对与处理范文5
关键词:高校 思想政治教育 突发事件
一、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突发事件应对中的应用现状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在高校突发事件应对中没有得到足够重视
高校突发事件往往指那些难以预测、受不可控因素影响深刻且危及师生人身财产安全的事件,这些突发事件大多会影响高校形象、甚至破坏高校的安全稳定。针对此类事件的特殊性,高校通常会采取事后控制、安抚等方法平息事件。然而高校突发事件的应对不仅仅是保卫部门、学生工作部门的职责,更是所有高校工作者乃至全社会的责任所在。对思想政治教育作用认识的不足,忽视思想政治教育在突发事件处置中的引导整合作用,是目前高校突发事件应对中的薄弱环节。
(二)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突发事件应对中的运用形式单一
在高校突发事件的应对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的预防、引导、整合等功能往往被忽视。对于一般高校来说培养学生突发事件的应对能力这一方面还十分不完善,教育形式多以说理为主,缺乏长期的应对突发事件的战略部署。对大学生来说,由于教育形式的单一性,不少学生缺乏应对危机的正确认识和心理准备,很多学生对突发事及如何预防和应对显得手足无措难以应付。
(三)高校突发事件应对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机制尚未完善
目前,校园突发事件的危害性和偶然性都要求高校能迅速介入事件的处理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在应对高校突发事件的过程中能起到舆论导向的作用,通过辨别真伪信息、开展相应的舆论宣传使正面情绪成为主流舆论才能更好的引导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而在现实情况下,由于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存在导致了很多高校没能及时介入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过程中,其中思想政治教育的程度和深度往往成为了关键环节。
二、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突发事件应对中的必要性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导向作用有利于降低高校突发事件的危害程度
利用思想政治教育的导向功能一方面可以提高应对高校突发事件的可操作性,对思想和行为目标的设定可以给高校教育工作者在突发事件发生前、发生过程中以及事件发生后的行为、方法指明道路,从而尽可能的控制危机事件,将其危害程度降到最低。另一方面,利用思想政治教育的导向功能可以起到价值引领的作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大学生从积极方面看待突发事件,避免因为突发事件的遗留影响给学生个体带来负面情绪,造成对个体的危害。
(二)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学习有利于减少高校突发事件的发生频率
高校突发事件的发生会使多数师生会产生较大的情绪波动,处于一种心理危机状态。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和老师都应主动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学习。一方面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加强理论学习,能够使其掌握主动性,有效监控相关人员的思想状况,对那些思想意识薄弱的学生积极展开工作。另一方面,学生加强思想政治理论学习,能够使自身以一种正确、健康、积极的心态面对现实中出现的问题,从而减低高校中自杀、他杀、抢劫等事件发生的频率。
(三)思想政治教育的制度建设有利于完善高校突发事件的应对措施
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机制,能够提供健全的预警机制、导向机制、沟通机制,为高校突发事件的应对搭建平台。首先,在突发事件发生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做好预警工作,把较为抽象的理论内容融入学生教育管理的日常工作中去,做到防患于未然。其次,在突发事件发生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进行全面的沟通协调,及时听取多方意见,注意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及时进行正面引导。第三,在突发事件发生后,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持续的跟踪观察,将那些可能发生的次生危害扼杀在萌芽状态。
三、进一步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突发事件应对中的作用
一般说来,高校突发事件分为潜伏期、爆发期和恢复期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各自有着不同的特点,而矛盾的特殊性要求我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此,对突发事件的各个环节进行具体分析,是我们进一步强化高校突发事件应对措施的必要环节。
(一)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突发事件发生前的引导作用
在突发事件发生前,思想政治教育应以引导为主,建立相应的动态预警机制。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是了解大学思想动态的第一人,他们与学生接触广泛、联系密切,学生不愿和家长分享的成长经历往往愿意与老师吐露。
(二)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突发事件发生时的疏导作用
校园突发事件发生时,除当事人之外还会对校园内的其他人群产生一定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思想政治教育要及时发挥其疏导作用,对相关人员的思想和行为进行引导,协调多方情况,让事件各方和普通学生明确自己的责任和义务。校园突发事件如果没有妥善处置不仅会给当事人带来损害还会导致一系列衍生灾害的发生。因此,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突发事件中的疏导作用,一方面要做好当事人的思想工作.另一方面还要加强对其他学生群体思想行为的疏导,维护校园的和谐稳定。
突发事件的应对与处理范文6
关键词 地铁,突发事件,应对体系
地铁作为大容量公共交通工具,安全运营是其首要目标和基本原则。随着我国地铁建设的来临,地铁突发事件应对体系的建设也要跟上。本文根据地铁发生突发事件的特点,建立了突发事件应对体系的框架,并对该框架的细节进行了思考和设计。
1 应对地铁突发事件的原则
近几年来世界上多起地铁突发事件发生,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①公众应对突发事件的自我保护及逃生技能较差,一旦发生紧急情况往往行动混乱,导致疏散困难及踩踏事件。②地铁的结构设计、相关标识的设置及列车材料的选择对于应对突发事件考虑不周。如地铁通道复杂,使人们难以疏散;有些地铁列车装饰材料燃烧后产生有毒烟雾等。③已有的安全、消防设施难以对付突发事件。④专业的救援、消防系统不能与地铁突发事件应对系统实现无缝衔接。
基于以上的所列举的原因,制定应对地铁突发事件的体系时,需要考虑以下原则。
1.1 重视预防
谈及地铁突发事件的应对体系,往往就会把重点放在当发生突发事件时如何应对。但突发事件毕竟不是常态。如果预防工作做得好,其实也是在应对突发事件的发生。因此要意识到“预防”在构建地铁突发事件应对体系中的重要作用,并把预防突发事件纳入到突发事件应对体系中。
1.2 以大系统的观点设计应对体系
以往地铁突发事件的防治工作往往只着眼于在地铁系统内部发生突发事件时的应对措施,多强调单独某个硬件设施的设置和完善,而没有从系统和全局上去认识。地铁是一个庞大复杂的系统,其正常运行涉及到多个环节。因此地铁突发事件应对体系的构建要从系统和全局上综合加以考虑。
1.3 加强硬件和软件两方面的建设
面对无法预料的突发事件,地铁需要配备先进监控系统、报警系统、消防系统等各项硬件设施。这是应对地铁突发事件的物质基础。然而从近几年来国内外地铁发生事故的案例来看,一些先进的硬件设施不能够有效地应对突发事件,还需要从软件方面的建设入手使硬件设施发挥最大的作用。
1.4 重视指挥协调的作用
一个完善的地铁突发事件应对体系需要人来指挥、协调。一旦地铁发生突发事件,往往需要多个部门通力合作。因此建立一个高效的调度指挥机构是十分必要的,以便在紧急状态下充分的调动各种人力、物力等资源,沟通协调各个相关部门,将突发事件可能带来的危害降低。
2 应对体系与运营状态的对应关系
一般而言,地铁运营系统存在着三种运营状态:正常运营状态、紧急运营状态和非正常运营状态。而地铁突发事件的发生过程可划分为事前、事中和事后三个阶段。地铁突发事件应对体系即根据这三个不同阶 段进行配置,起到对不同阶段的突发事件预防和控制作用。地铁突发事件应对体系与三种运营模式存在着一定的对应关系,如图1所示。
在地铁正常运营状态下,启动突发事件预防应对子系统,对地铁的各种情况进行监控,对公众进行如何应对突发事件和自救知识的宣传和教育,对地铁的各项软、硬件设施进行检查、完善、更新、维护。
当发生突发事件时,由监控系统通过报警系统来启动突发事件紧急反应子系统。突发事件一经确认,地铁进入紧急运营状态。紧急反应子系统包括疏导人群、自动灭火系统、联络其他相关部门等环节。
突发事件发生的事后,需要快速恢复地铁正常运营状态,然而这时由于突发事件的影响,由紧急状态恢复到正常状态是需要过渡的。同时也要查找突发事件的原因、总结经验教训。突发事件事后恢复系统将协助完成这一步,使地铁重新正常运营。
3 应对体系的细节设计
3.1 地铁突发事件预防应对子系统
目前进行地铁突发事件的应对体系建设,往往把重点放在突发事件发生后的紧急应对方面。笔者认为,为了保证地铁运营的正常进行以及突发事件发生后减少各种损失,地铁突发事件的应对更多的是从预防入手,努力控制危险源,将各种突发事件可能造成的危害在事前降低至最低点。
3.1.1 完善地铁应对突发事件的硬件设施
在地铁的内部设施建设中,有些重要的设施易被忽视,而这些设施往往对于应对突发事件起着重要作用。
地铁要有救援专用通道。救援通道与地铁通道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如果没有专门的救援通道,当突发事件发生时,救援人员及相关的救援设备就无法及时地进入地铁进行救援。救援专用通道也可对站内的乘客进行分流,使其能尽快地疏导到安全区域。
从地铁100多年的历史教训来看,地铁灾害中发生频率最高、造成损失最严重的是火灾,因此地铁的消防设施是十分重要的。地铁消防设施一般包括列车上的灭火器,站厅及站台上的消防栓、灭火器、自动水喷淋装置,车站和区间隧道内的排烟装置、防淹门等。特别是在车站的出入口附近应设有与外部消防车接口的消防栓,方便外部救援力量的支援。这些设施要经常检查是否可用并及时更新。另外,可以设置安全屏护门等,可在发生火灾时起到阻隔火焰、控制烟气流动的作用;还可及时排除烟气,为乘客撤离和消防人员进入提供足够的通风量,为灾情的控制和人员逃生创造条件,并可避免爆炸发生时人群因为拥挤而发生意外的情况。
其它硬件设施还有列车监控系统、列车报警按钮、紧急报警电话、车门紧急解锁手柄、司机室与车厢通道门的紧急拉手、列车头部紧急疏散门、车站紧急停车按钮、车站智能烟感探头、车内的紧急照明、通风系统、供电系统和诱导疏散系统等。
3.1.2 进行突发事件的预演以及对公众加强应对突发事件的宣传和教育
突发事件是难以预料和根本杜绝的,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应急预案的制定。应事先制定多套突发事故应急预案,增强突发性事件的应急处理能力,力争把事故与灾害所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降到最低程度;还需定期组织工作人员和消防人员进行事故应急处理模拟演练。
在公共场所加强宣传,唤起公众对突发事件的重视,让公众了解在紧急情况下如何逃生自救的方法,这对于减少突发事件的危害也是一条有效途径。
3.1.3 社会支持体系
通过国家立法,或有关行政管理部门、行业管理机构、地铁运营企业等,组织制定有关防灾安全的法规、方针、政策、规范、标准和条例等,以求共同遵守和规范系统地运作,形成全社会支持体系。这是地铁乃至其他公共交通安全运营的有力保证。通过学校和家庭教育,提高人员的整体素质,加强个体的安全意识;通过完善社会福利保障制度,关怀社会弱势群体需求,化解民族和宗教矛盾等,消除社会不稳定的内部因素,减少地铁突发事件的发生。
3.1.4 建立专门的地铁突发事件调度指挥机构
由政府部门成立专门的指挥机构,联合地铁运营公司、公安部门、消防部门、医疗单位、通讯部门、新闻媒体乃至民众,统一调度,进行地铁灾时人员疏散预案的制定和定期的突发事件演练,以及突发事件时的调度指挥;同时监督地铁运营公司内部的安全管理,定期对各种设施进行检测、更新,可以起到更加直接的突发事件的预防作用。
3.2 突发事件紧急反应子系统
整个紧急应对子系统涉及列车运营、人流疏导、启动防灾救援硬件设施和调度指挥等四个方面。
3.2.1 列车紧急运营状态
地铁列车可能会由于人为、自然灾害等原因进入紧急运营状态。这部分的预案已经比较成熟,在本文中不再详细叙述。
3.2.2 组织疏导人群
一旦发生突发事件,工作人员必须据实报道灾情,拦截其他乘客进站,及时疏散站内人群;同时立即中止本区间的列车运行,相邻隧道也应立即停止正常行车。以下根据突发事件发生地点的不同分别予以阐述。
1)站台或站厅发生突发事件:车站站台或站厅发生突发事件时,车站工作人员通过广播系统,通知车站滞留的乘客进行疏散,乘客可利用车站楼梯、出入口迅速撤至地面。相邻车站要对在该段区间隧道中行驶的列车下达停车或者返回的指令,以减少人员的伤亡。
2)列车在车站发生突发事件:列车在车站发生灾害时,司机、幸存乘客或车站工作人员应向控制中心报告,停止本站列车服务;车站工作人员通过广播系统对站台上滞留的乘客进行疏散,并及时拦截外部乘客进站;紧急调度指挥机构联系专业援助人员进行救援工作。
3)列车在站台附近发生突发事件:此时列车一般处于刚离站或即将到站的状态。一旦此时发生突发事件,司乘人员要及时向车站通报灾情,车站工作人员赶到站台做好组织疏散和救援准备工作。若事态不是很严重,司机可将车开至就近的站台,和车站工作人员一起组织乘客进行疏散。若列车烟雾较大,司机应立即断开外部电源,启用备用电源,维持车厢内的照明;同时,车站救援人员应立即开拖车将列车拖至站台,迅速开门疏散乘客。若灾情非常严重,则由车厢内幸存人员向车站通报。
4)列车在区间隧道中部发生突发事件:此时列车离两端站台的距离都较远,来不及将列车开往车站。车头发生灾害时,乘客在车停稳后从车尾下车后步行至后方车站;车尾发生灾害时,乘客从车头下车后步行至前方车站;列车中部发生灾害时,乘客从列车两端下车后步行至前、后方车站。此时,隧道通风系统迅速启动,排除烟气,并向乘客提供必要的新风,形成一定的迎面风速,帮助乘客安全撤离。
3.2.3 开启自动消防救援引导设施
车站火灾自动防护系统就是一项重要的硬件设施。在建立地铁突发事件应对体系中,车站火灾自动防护系统不再是孤立的地铁火灾防治系统,而应纳入整个突发事件应对大系统。车站火灾自动防护系统的监控器、报警器,与突发事件应对系统整合。当监视器检测到发生意外时,报警器被激活。一并激活整合到大系统里的还有救援引导设施,同时灭火系统开始工作。以前独立的车站火灾自动防护系统反应过程将与整个突发事件应对系统完全同步。
3.2.4 联络相关部门进行协助
地铁突发事件的应对不能仅靠地铁运营部门的努力,而应构建一个从政府部门到各相关执行部门(包括地铁运营部门、公安、消防、医疗、通信、新闻媒体、环保单位乃至民众)的全面的地铁突发事件应对体系。进行联络的主要任务由地铁突发事件调度指挥机构来承担。
3.3 突发事件事后恢复子系统
尽管突发事件的预防、紧急应对十分重要,但事后恢复正常运营也不能忽视。地铁突发事件的事后恢复子系统包括:①突发事件的信息;②善后及重建;③突发事件事后评估及总结。
灾后重建和恢复通车是事后恢复子系统的主要任务。可以通过组织专家和有关人员对车站、区间隧道、地铁列车等的受损情况进行详细的清查和评估,对受损区段的结构进行修复和重建,消除突发事件留下的安全隐患等工作,尽早恢复使用和通车。同时应立即调查突发事件的起因,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并提出应吸取的教训和改进的措施,以对今后的地铁设计和防灾提供借鉴。
这里需要重点提出的是突发事件的信息。从近几年的经验看,突发事件给民众带来的心理恐慌超出了人们的预想。当发生突发事件后,地铁主管部门及运营部门要及时向社会公众相关信息,只有以这种管理意识和理念来指导应对突发事件,才能及时消除社会恐慌。如果一味地隐瞒,不仅仅侵犯了广大民众的知情权,也将不利于乘客的疏散、逃生和求援等工作的顺利开展。同时,新闻媒体要多做公共安全宣传,发生突发事件时,客观如实地对情况进行报导,事后多做正面报导,和地铁运营部门一起努力重建公众对地铁安全度的信任感。
4 结语
中国争取到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主办权,这对我国来说是值得骄傲的,同时对我国的地铁突发事件应对体系也提出了较高要求。为此仍需在以下方面开展深一步的探索和研究:
(1)地铁车站的建筑布置应有利于突发事件时的逃生和救援。新建地铁的设计方案要考虑应对突发事件的需要。对既有地铁可采取相关的改善措施,并及时总结,为今后的建设积累更多的经验。
(2)结合在地铁进行突发事件的应急演练,收集相关的数据和资料,对在非开放空间里人们的疏散模型进行研究。
(3)建立高效的应急联动反应机制。地铁是城市大交通的组成部分,地铁的突发事件应对体系要纳入到城市大交通应对体系中去,这对建立高效的应急联动反应机制又提出了新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刘铁民.地下工程安全评价[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1.
[2]范文毅,殷锡金.城市轨道交通车站设备[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0.9:79-86.
[3]何文凯,刘剑,王金桃.基于危机事前管理的城市轨道交通安全管理[J].城市轨道交通研究,2006(6):14.
[4]蒋雅君,杨其新.对地铁火灾防治的新认识[J].城市轨道交通研究,2006(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