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餐文化与礼仪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西餐文化与礼仪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西餐文化与礼仪

西餐文化与礼仪范文1

摘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休闲文化逐渐成为城市社会主流文化之一。咖啡以其独特的审美特质逐渐融入城市休闲文化中来,推动着旅游、会展、餐饮、娱乐等各行业的发展,并不断演绎和扩展着它的形式,丰富着休闲文化的内涵。因此,深入挖掘咖啡文化对发展城市休闲文化的作用具有重大意义,这不仅是满足人们休闲生活、提升城市文化品位的需要,更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咖啡;城市休闲文化;表现形式;和谐发展

中图分类号:B83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09-0273-01

近年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对外开放旅游事业的发展,咖啡文化作为中国闲情文化的主流,很自然地融人城市的休闲文化中来,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休闲生活,也为城市文化注人了更多的色彩和活力。本文从咖啡不同审美价值的利用出发,划分了其在休闲文化中呈现出的不同形式。

一、休闲和休闲文化的内涵

休闲是指人在完成社会必要劳动后,为不断满足人的多方面需求而处于的一种文化创造、文化欣赏、文化建构的生命状态和行为方式。

二、咖啡在休闲文化中的表现形式

(一)咖啡文化为旅游业的发展带来生机与活力

近年来,由于市场对咖啡利用价值的开发和旅游的迭起,咖啡以各种形式融人旅游业中,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咖啡馆留驻游客的闲暇时光

在环境问题日益受到重视,倡导绿色环保、亲近自然的今天,选择与花卉园林小品的造景相结合的咖啡馆,能将这些供休息娱乐的空间利用起来,增强游赏的趣味性。

2、咖啡种植、加工吸引游客驻足

现在中国很多地域为了发展咖啡休闲产业,纷纷加入咖啡种植加工产业的行列,纷纷建立起自己的咖啡植物园,并提供开放式旅游。这样的植物园另外一个重要作用就是进行咖啡的的科普知识宣传。人们可以在欣赏咖啡种植、感受咖啡加工的神奇的同时,增长知识,激发人们对咖啡文化的热爱。

(二)咖啡为西餐业带来商机

随着“咖啡文化”时尚的兴起,咖啡馆同时也成了西餐的代名词。记得早些年都是去吃西餐,大家才知道咖啡,现如今,西餐沾了咖啡的光,大家因为喝咖啡而品尝西餐,现在的咖啡馆不仅喝咖啡、饮品,还可品尝到精致的西餐,甚至中餐,这是如今很多咖啡店流行的做法。同普通的餐厅相比,咖啡店的环境占有很大优势,这是吸引消费者的主要原因,咖啡为西餐业带来了新的商机。

(三)咖啡文化的办公室情结

但凡体面些的Office,总会备有那么两只闪亮的咖啡壶,咖啡是全天候免费供应的。稍微讲究些的,甚至还会专门有一间小小的咖啡厅供员工们休息时享用。可以想象一下,在这样的工作环境中,当你面对着厚厚一摞待处理的文案愁眉不展时;当你刚刚挨了上司的"钉子",心中怒气冲天却不能发作也不敢发作时;当你加了一个通宵的夜班,头昏脑胀可又不得不出席一个重要的会议时,一杯热气腾腾,香气四溢的咖啡无疑是最适宜的调节。如此花钱虽不多却人情味十足的”温柔政策”,员工们是十分买帐的,于是鞭打的痛就不那么难以承受了。但凡Office集中的区域,咖啡厅的生意也肯定红火。

(四)咖啡礼仪与茶文化的惺惺相惜

中国茶文化已经有五千年的历史,深奥的茶文化蕴涵着深厚的民族思想和精华,与儒、道、佛的理念是息息相关的,儒家之礼,佛家之养,道家之闲,在茶的氛围中都体现的淋漓尽致。茶道的环境也一定要清雅幽静,亭台楼阁,松间竹下,茶室庭院,使人陶醉其中。而咖啡文化所推崇的咖啡礼仪也是有异曲同工之妙,去咖啡馆喝咖啡,个人的风度和服装很重要,如何欣赏一杯好咖啡,怎么喝,怎么拿杯,怎么搅拌,都是有礼仪规范的,咖啡的美味总是与温暖的心意并存的,以正确的方式欣赏一杯好咖啡,不仅更容易欣赏咖啡的美味,也不至于辜负冲泡者的心意。一杯好咖啡,应该是清澈明亮的。它体现的不仅仅是一杯咖啡,还有很多生活的内涵和态度。

(五)咖啡文化与艺术的契合

西餐文化与礼仪范文2

《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三五规划》的核心精神,是以全面落实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创新驱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高等教育改革的核心思想就是反思传统的传输式教学模式,创造以学生主动学习和启发创新以及实践能力为本的现代本科教学模式。遵义师范学院作为地方性本科院校,一直以来培养创新型应用人才为地方经济服务为己任。

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2020年,我国年接待国际游客将跃居世界第一位,成为世界第一旅游大。旅游业是贵州省十三五大力发展的重点内容,十三五发展明确强调贵州省应发挥全域旅游资源优势,打造“多彩贵州.山地公园”为品牌的世界知名山地旅游目的地。然而贵州旅游酒店从业人员普遍被反映出的文化素养、以及业务素质等水平不高,影响了贵州旅游业发展的软实力。怎样更好的满足地方经济发展需求,调整人才培养方案,提高教学质量是遵义师范学院教改课题的主要内容。

一、体验式教学法在礼仪教学里的应用初探

礼仪,是对社会秩序梳理的呈现,也是社会文明程度的有效体现形式,礼是指对宇宙万物运行规律的臣服,也是指对天地万物的尊重之心,其核心目的是唤起人性的善根,感悟、理解和尊重生命;仪是指通过规范的外在形象和行为表达出礼的内涵。礼仪文化是每个公民所需要具备的基本素养, 礼仪对我们的影响随着中国的社会发展,人民物质条件的提高也显得越来越重要。传统的礼仪课程有主要以讲授礼仪知识为主,并不能够让学生真正理解和感受到礼乐文化的重要性,也不能很好的让学生做到知行合一。另外,以实操课为主的服务礼仪课程也只诠释了仪的部分,而忽略了礼的内涵。没有礼的内涵,仪是没有意义的。

根据礼仪的特征,结合体验式教学的内涵,礼仪教育通过特定的场景再现,特殊的教学设计,教师引导学生亲生体验各个不同的礼仪场景,并做语言引导和知识点梳理,能够有效的引起师生共鸣,产生情感链接。教师和学生亲身体验,能够更有效的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和掌握礼仪知识,刘焱和刘亮认为任何一种通过教师讲授的教学都没有办法去替代个体的亲身体验,只有通过亲身体验加上体悟,才能把所学知识内化为能力。礼仪对学习者而言,关键便是任何使之内化于自身能力以及感悟的问题。因此,学生只有通过个体体验,才能不仅只获得职业知识及技能,更能获得如何尊重顾客、尊重他人的理解与经验,真正构建起职业素质。

《中外礼仪》是遵义师范学院旅游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是一门研究中西方礼仪在不同背景下,在交往中表达敬意的行为规范与其背后涵义的学科。课程对学生的素质培养、理解中外文化差异、以及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有着较大影响。学习《中外礼仪》的含义和来源,使学生理解并尊重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性,发自内心的尊人尊己,用温柔和包容的心积极对待这个世界;也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素养,为今后的就业做准备;另外,是为后续的实操性课程《服务礼仪》夯实理论的基础,令学生领会礼仪的内涵。

《中外礼仪》采用了新型的体验式教学法,是指改变单一的讲授式的传统教学模式,创造了新的课堂环境和氛围。它以学生为主体,以提高学生的礼仪综合素养为目的,以引发和创造创新思维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为驱动,注重认知主体主观能动性的培养,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和环节设计丰富多元的教学方法,从而使学生完全侵润于礼仪规范、细节要求之中,对所学内容印象更为深刻。通过这种教学方式逐渐转变教师和学生的观念,把以老师为主体转变到以学生为主体,学生需要建立主人公意识,从之前的老师教什么我学什么,变为我怎样主动去获取我想要的信息和通过体验把知识内化为自身能力的过程。教师在体验式课堂扮演的是课堂设计师,陪伴者,观察者和引导者等多重身份,不再是把知识传输给学生,而是通过巧妙的课堂设计,陪伴学生体验课堂,观察课堂中发现的行为和问题,从而变身引导者点悟学生。体验式教学下的《中外礼仪》课堂教学氛围良好,富有生命的活力,提高了课堂礼仪教学的实效性。因此,改革传统的讲授型教学模式,构建符合校情、生情的体验式教学模式,积极开展体验式教学研究是提升教学水平和课程效果的重要途径。

通过一个学期的教学实践和教学研究,作者对体验式教学法对《中外礼仪》课程的运用效果进行了评估。评估的主要方式为学生问卷调查、教学效果系统评估和通过教学视频反观课堂氛围以及学生反应,现将课程效果评估结果总结如下。

1.《中外礼仪》体验式双语教学法新颖、独特,有创意,增加了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主创新的意识。

2.该课程体验式教学法增加了老师与同学之间的互动,更好的帮助同学们理解和掌握课程内容。

3.因为实训室没有使用,导致上课的很多训练得不到施展,降低了课程效果。

4.教师上课很投入,同学们有时反应不积极,主动配合老师的情况少。

二、体验式教学法在《中外礼仪》课程应用中出现的问题

体验思想早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就由组织行为学教授 David Kolb提出,但是体验思想在教学中的应用是在近几年才开始的。体验式教学是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通过精心设计的活动或情境,让学生亲身体验教学内容,引导体验者审视自己的体验,积累积极正面的体验,达到对对象本性或内蕴的一种直觉的、明澈的透察,使心智得到改善和建设的一种教学方式。体验式教学法对教师的要求相对较高,需要教师有较为深厚的理论功底,才能准确的设计出体验场景;需要教师有能够把控课程的局面和节奏的组织协调能力。一个学期的《中外礼仪》教授,也反应出了不成熟的体验式教学法在课程应用中出现的一些问题。

1.学生是体验式学习的主角。在体验式教学模式下,学生学习情绪高涨,课堂气氛非常活跃。但是热闹的课堂并不是就等于好的教学。体验环节的关键在于教师如何对整个过程进行组织和控制,以保证主角真正学有所获,而不是停留在课堂热闹、课后遗忘或者说与做割裂的肤浅表象。

2.过程中容易出现课堂纪律混乱、游戏过程中脱离教学目的,教师经验不足还不足以把控课堂走向等情况。

3.体验式教学要借助于场景设计,实训室设备不完善,会对课程效果大打折扣,例如西餐礼仪章节,如果少了优美的西餐摆台和餐具的使用,很难让学生从图片上真实体验西餐的优雅氛围也很难进行实际的体验式教学。

4.体验式教学需要教师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设计和布置场景,考虑课堂细节,对教师自身的沉淀和综合素质要求高,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可广泛推广的可能性。

三、体验式教学具体运用中的实施办法

(一)精心设计体验式教学的各个环节

一般而言,一个完整的体验式教学模式应该包含以下四个环节,即问题引入、情景模拟、协作互动和归纳总结。

1.问题引入。教师首先收集与寻找能够包含相关理论知识的案例,然后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并提前布置作业,要求学生了解相关安利的背景材料,并给学生提出相关的思考题。这样也是避免学生不能融入课堂的措施,因为理解才会产生共鸣,产生共鸣才会更有兴趣去深入了解。

2.情景模拟。情景模拟不仅是教师导入知识点的环节,也是体验式教学中常用的重要教学方式,可以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动机。通过学生亲身体验场景,领悟学习内容。 David Kolb认为”学习是通过经验转化为知识的过程。知识源于掌握经验和转化经验的结合体”。情景模拟法是围绕某一教学主题创设模拟情景,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将事件发生过程呈现出来。再通过教师语言和态度的引导,不仅让扮演的同学,也让观看的同学领悟到其中的学习内容。使学生对抽象知识的理解显性化、感性化。

3.协作互动。协作互动是体验式教学的重要特点。它是转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的重要行为。通过协作互动,教师和学生的地位会更加平等。教师从单纯的讲授者向多元化角色转变,是课程的设计师、学生的引路者和陪伴者。

4.归纳总结。每次体验式教学结束时教师都要进行总结归纳,让学生结合预习内容对所体验到的知识进行提升,达到把握重点和加深理解的目的。归纳总结是教师充当引路人时惯用的手法,是引发同学们学会用已掌握的知识触类旁通和举一反三的重要手段。

(二)加强实训基地的建设

加强实训基地的建设能有效配合教师的课程设计,减轻教师创建情景再现所花费的精力和时间。实训室基地的建设应该考虑到不同课程所需要使用的功能。一旦建好可以重复和覆盖使用。有了完善的硬件设施,体验式教学的推广和普及型就为大幅度提高。

(三)D变观念,建立新的体验教学评价模式

西餐文化与礼仪范文3

【关键词】情景;教学;英语

1 什么是情景教学

情景教学是一种寓教于乐的教学模式,是指教师在教学课堂上,有目的地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而具体的场景,从而引导学生最真实的态度体验,用这种方法帮助学生学会知识,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情感以及心态都得到了发展。情景教学包括:课堂游戏、才艺展示、角色表演、游览观光等。学生在游戏中不知不觉地学会了知识。

根据英语这门学科的特点,情景教学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

2 情景教学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2.1 创设情境、实践体验

高中英语教材中有很多章节是关于西方节日与文化的,对于生活在中国的学生来说一定对这些文化习俗很好奇,他们也希望能够过上西方的节日,切身体会到当中的快乐,教师在讲解到这些章节时,可以创设一个节日课堂,让同学们参与其中。

拿西方的传统节日万圣节(Halloween)为例,教师最好把这节课的讲解安排到晚上,因为根据这个节日的风俗,晚上的气氛会更有助于学生理解所学内容,从而掌握书本知识。

首先,教师要向学生系统地介绍这个节日的风俗习惯,历史背景,以及发展历程,并把在这个节日中将要学习的生词教授给学生,学生首先能记住单词,对所学内容有一个初步掌握。

其次,教师组织学生在课前准备好一些南瓜面具和一些水果作为礼物,再把学生分成小组,一个小组代表一个家庭,不同的组分别准备各自的水果,根据水果的不同给自己的家园命名,比如apple house, grape garden, orange box等,每个家庭选出一名代表戴上南瓜面具,把教室里的灯关掉,走向其他各个家庭,叩开房门,说出“treat or trick”, 要求学生用英语和对方展开对话,进行激烈的劝服工作,争取对方心甘情愿地拿出水果,在对话过程中鼓励学生尽量应用这一课所学的单词和语法,比如,动名词的使用。最后进行评比,看哪一组得到的水果样式最全,数量最多,教师可以对最后的获胜者进行奖励。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学会了应用课本知识,而且也对万圣节有一个真实的了解。

2.2 角色表演,切身体会

角色表演也是情景教学中一个非常有效的教学方法,学生通过说英语台词,深入角色的诠释,会对知识产生刻骨铭心的记忆。比如,在讲到music和movie这些章节时,不妨让学生走向表演的舞台,鼓励学生唱经典英文歌曲,或者在讲到Magee’s present(麦琪的礼物)这一课时,安排学生两人一组分别扮演麦琪和他的丈夫。这样学生不仅对课文内容有了熟练的掌握,对于知识的学习也会深刻、透彻。

2.3 课堂游戏,奖惩激励

传统的英语教学中,老师站在讲台上对着书本讲解,学生在下面一边听,一边抄笔记,这样的课堂显得沉闷、枯燥,毫无生气。为了能更好地活跃课堂,教师可以为学生组织一些小游戏,并形成游戏分组竞争的制度,对于落后的小组,用才艺展示的方式进行惩罚。

比如,在manners(礼仪)这一课,可以先把学生分组,然后,让学生围绕桌子坐下来,成一个圆圈,每名学生手持一副西方餐具:刀、叉等,再在桌上摆上真实的西餐,把课堂真实地拟造成一个西餐盛宴,这时候教师可以开始讲解课文中的礼仪内容,用英语逐一讲述每个礼仪细节,并且一边讲一边让学生追随去做,如果哪个学生做错了,就让他站起来仔细阅读课本,重新为同学讲解,对于连续三次做错的学生,要求他背课文,或者抄写英文句子,以此来加深他的记忆。

2.4 借助网络,形象展示

现代网络信息技术对于英语教学也产生了巨大影响,对于某些无法身临其境的活动,我们可以借助网络图片或视频来得以体验。

比如,讲到Travelling around the world(环游世界)这一课时,我们无法真正地带领学生出去旅游,但是,可以组织学生集体上网,教师根据课本内容事先设计好图片或者视频,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必须把要学的生词或短语加入其中,比如,对于各地风俗习惯的解释,各地名胜古迹的名字都要用英文标注。在老师带领同学们游览完世界各地之后,要求同学们针对某一地区作英语报告,用英语描述当地的景色,所见所闻,说出都学到了什么,为什么喜欢这个游览胜地,对比当地文化与中国文化有什么不同。同学们在这一过程中,不仅学会了运用生词,还饱览了当地的风土民情,对西方或国外的风俗有一个更深刻的了解和认知。

3 情景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学生在情景教学课堂中确实尝试了新意,体会了快乐,但是,高中应试教育的根本目的还是要学生学会基本的语言知识,提高英语语言能力,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注意任务分配,以及加强作业检查力度,防止学生只注重陶醉在游戏中,却忽视了学习任务的完成。

西餐文化与礼仪范文4

[关键词]蒙古国文化;“一带一路”;草原文化;国别文化

[中图分类号]G1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6)10-0005-05

蒙古国地广人稀,与中国山水相连,有着深远的历史和文化渊源。公元1206年,铁木真统一蒙古各部创立蒙古汗国,其后人经过多年征战,由忽必烈创立“大元国”,所控制地区包含了大部分中国地区,1267年定都金中都城(今北前,推行汉化,蒙古文化与汉文化交融。满清时期,蒙古国隶属满族统治。1911年,在苏联支持下蒙古国宣布独立,为了割断蒙古国与中国的文化联系,苏联主导了蒙古国的文化改革,中蒙两国蒙古族传统文化出现差异。苏联解体之后,蒙古国与中国的关系开始缓和,中蒙两国交往日益密切。2005年,两国联合申报蒙古长调民歌进入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2011年,中蒙两国达成战略伙伴关系。虽然中蒙文化交流更加频繁,但是直到今日,仍没有消除两国民众在文化认同上的差异。

2013年,访问蒙古国、哈斯克斯坦和印度尼西亚时提出了共建“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称为“一带一路”。在这一时代背景下,研究周边国家文化,特别是作为“一带一路”中线上的蒙古国文化,有利于知己知彼,消除国际交往中的文化冲突,打造中国与其周边邻国文化包容的利益、命运、责任共同体,让文化交流成为中蒙经济合作、政治互信的重要支撑。本文正是在此背景下,以中国知网收录的文献和已出版的研究著作为研究文本,梳理中国对蒙古国的文化研究观点,以期有所裨益。

一、中国对蒙古国文化研究动态

中国对蒙古国的研究多着重于政治、经济和外交三方面,相应的对蒙古国文化的研究较少。喀尔喀蒙古族约占蒙古国总人口的8096以上,所以蒙古国文化主要体现为蒙古国境内的蒙古族文化。目前,中国有很多对蒙古族的文化研究,但大多数将研究地域范围局限于中国境内,如《蒙古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2010)、《蒙古长调的演唱风格及特点》(2012)、《论赤峰蒙古族民俗文化》(2013)等。有的学者已从跨境民族视角去研究中蒙两国民族问题,如《试析内蒙古与蒙古国的跨界民族问题》(2013)、《中蒙跨境民族基础教育历史与现状研究》(2012)。专门以跨境的视角研究蒙古族文化的仍然不足,但也有学者进行了相关研究,如《蒙古族的服饰文化特点》(2005)、《蒙古族长调:跨界文化形态申遗的典范》(2006)、《跨境民族的文化交流和身份认同》(2015)。中国学者的研究主要建构在“文献的想象”上,以蒙古国发表的新闻、著作为研究文本,缺乏对蒙古国的实地文化调查。有着蒙古国文化考察经历的著作多是以游记的方式呈现,如《苍茫蒙古国》(2002)、《走进蒙古国》(2007)等,这些生动介绍蒙古国文化的著作却缺少学术性。

中国与蒙古国有着密切历史联系和地缘关系,对蒙古国的研究也自然离不开中蒙两国的对比。这类文章或著作多以中蒙关系作为研究对象,主题涉及政治、教育、农业、经济等诸多方面,如《中蒙国际贸易依存度比较分析》(2007)、《中蒙经贸关系的研究》(2010)、《中蒙关系的现状与前景》(2013)、《中蒙战略伙伴关系的建立及其影响》(2013)、《21世纪初蒙中关系的研究》(2014)、《东亚秩序与中蒙关系》等,在这类论文中也提及研究蒙古国文化发展对促进中蒙两国政治、经济和外交方面的积极作用。也有学者从蒙古国文字的改革出发,强调蒙古国政治对文化的影响,如《蒙古传统文化与文字改革》(1999)、《蒙古国文字:一个文化传承与政治取向的问题》(2008)、《从文字改革看蒙古国外交战略的变化》(2012)、《试析文化安全战略框架下蒙古国回鹘式蒙古文的复兴》(2014)等。在中国以蒙古国文化为主题文章较少,仅有《鼻烟文化扎根蒙古国》(2006)、《那悠扬的蒙古族长调》(2009)、《从草原到城市――乌兰巴托》(2014)、《蒙古国传统文化――礼法型市场经济》(1999)、《蒙古国那达慕的起源与发展》(2012)等,其中很多是新闻性报道。这与中国对日韩、东南亚等相邻国家文化的研究成果相比,对蒙古国的文化研究成果就显得格外不足,并且也缺少专门性、整体性、学术性的以蒙古国文化为探讨主题的研究论文或著作。

从目前中国知网的搜索结果来看,研究蒙古国文化的学术论文多以硕、博论文居多。并且有很强的地域性,主要集中在与蒙古相邻的和吉林两地区,其中又以内蒙古大学和吉林大学两所高校为主阵地。虽然对蒙古国文化的研究在学者层面没有受到重视,但是中蒙文化交流的重要性在国家层面被重视起来,这主要体现在一些纸质媒体的报道中,如《人民日报》刊发文章《掀开中蒙文化交流的新篇章》(2010)、《中国文化报》刊发文章《“中国文化风”金秋遍吹蒙古国》(2012)、《光明日报》刊发文章《中蒙文化交流日益频繁》(2014)、《内蒙古日报》刊发文章《推动中蒙文化交流走向国际合作层面》(2015)和《用文化架起中蒙友谊桥梁》(2015)等。这说明在新时期中蒙文化交流日渐频繁,对蒙古国文化学术研究的政治时机已经成熟,但是中国学界却没有将对蒙古国的研究注意力放在文化领域内。

二、对蒙古国文化本体的研究

在中国的研究著述中,多以见闻游记、新闻报道等勾勒出蒙古国文化特征:蒙古国的文化体现出传统和现代的交融。蒙古国传统文化就是草原文化,是蒙古国牧民为适应草原生存而形成的生活方式、、礼法习俗等。其中那达慕、长调、马头琴是蒙古国草原文化中牧民生活艺术的精彩体现。信仰喇嘛教和萨满教,以狼为图腾。这些文化因素又共同塑造出散居在草原上的蒙古人宽容、勇敢、深负民族感的性格。蒙古国又是一个注重礼仪的国家,哈达、敬酒、敬茶以及鼻烟文化构成了民族文化的传统象征。

蒙古国的民众信奉喇嘛教(藏传佛教)和萨满教,有着很深的文化传统。自蒙古国人民革命以来,民众信仰也出现了变化。图门其其格、斯林格认为,以此为起点到20世纪80年代末,蒙古国对宗教的态度发生变化,政教关系经历了由相互协作、利用到相互排斥、敌视的几个阶段。其中以政压教的关系一直持续到苏联解体。之后,蒙古国开始推行西方的民主体制,在包含文化意识在内的一系列改革过程中,旧有的意识和体制颠覆。在图门其其格、斯林格、黄莹等学者看来,正是因为旧有体制和意识的改变,使民众的信仰危机出现,借助佛教安慰心灵,恢复传统文化和复兴佛教的呼声出现。到目前,佛教已进入民众生活的各个方面,自由的恢复也给蒙古国的发展带来了好处。王洪涛、耿学刚和赵儒煜总结为:蒙古国佛教和萨满等传统宗教的恢复对于稳固民众国家意识、丰富人民精神生活、传承民族文化、建构独立民族国家、强化国民身份认同发挥着应有的作用。同时在国家自由政策下,赵儒煜也看到越来越多的蒙古国年轻人开始信奉非传统宗教――基督教的一些流派。

图腾崇拜是蒙古人信仰的另一面。蒙古国人将狼作为民族图腾,在蒙古族文化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韩英、徐东海认为:“以狼为图腾,崇拜苍狼是游牧民族的一个特点。”作家姜戎也坚信“狼是蒙古人的兽祖和图腾”,并认为蒙古国作家创作的《天狗》就是这一观点有力的佐证,蒙古人崇拜狼,忌讳将狼称为“狼”,而是唤作天狗。

那达慕、长调、马头琴不仅是中国蒙古族的重要文化遗产,也是蒙古国草原上重要的文化符号,它们是中蒙两国蒙古族文化共有的杰出代表,但是中国多以国内的那达慕、长调、马头琴作为研究对象,缺少从跨境民族的视角研究这些艺术的起源发展、特色和社会功能。蒙古国的那达慕是蒙古族草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搏克、赛马、射箭等项目组成,蒙古国举行那达慕是国家强大的象征。苏叶、刘志民、包呼格吉乐图详细介绍了蒙古国那达慕的各项内容,并认为蒙古国那达慕每一个步骤都具有蒙古特色,保持了蒙古族那达慕传统的原汁原味。

盛丽在蒙古国的音乐调查中认为,长调是草原人特有的语言,能够反映出蒙古民族的历史文化、人文习俗等,蒙古国民歌长调有着重要的文化功能,“是流淌在蒙古人血脉里的音乐”。赵儒煜主编的《蒙古国――从传统走向现代的草原之国》一书中也认为,长调是具有游牧文化和地域特征的独特演唱形式,与蒙古风俗有很大联系,歌词内容多以草原文化为主,如骏马、羊群、水草等。巴特尔在蒙古国的长调调查中了解到,“每当遇到各种仪式、庆典、婚宴、那达慕、建新蒙古包时,牧民们都会邀请当地有名望的民间歌手前来演唱,一唱就是几天几夜”。

蒙古草原文化包含着民族音乐文化,马头琴是蒙古民族音乐中另一个代表性符号。赵儒煜认为,马头琴不仅是蒙古族乐器,也是一种被敬仰和尊重的文化象征,它代表着安居乐业、吉祥如意,蒙古国人将其放在家中最重要位置。张劲盛从国家文化安全的角度分析了中蒙两国马头琴文化交流的三个阶段,提出马头琴是中蒙两国跨境音乐文化形式,在文化中应实现共赢,但在当下,蒙古国马头琴文化对我国传统马头琴文化形成强烈渗透。

蒙古国有着独特的风俗礼仪。《蒙古国――从传统走向现代的草原之国》总结了蒙古国敬献哈达、唱祝酒词、敬神、敬酒、敬茶等历史和习俗,并认为敬献哈达是蒙古人表达对长辈和贵宾的尊重,唱祝酒词、敬神、敬酒、敬茶的礼仪则体现出蒙古人粗狂的性格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在蒙古牧区,还流传着一个古老的见面问候方式是互递鼻烟壶。郝利锋认为,鼻烟是蒙古国民众不可缺少的生活习惯,蒙古国形成了鼻烟文化,敬献鼻烟壶成为牧民交往的见面礼,蒙古人相信鼻烟壶可以防病祛疾,在使用鼻烟壶时,也有需要注意的礼节。不仅如此,在育群看来,“鼻烟壶不仅是在结识朋友、会见客人和节日里表示对客人的欢迎,它也是曾经闹过纠纷的人们言归于好的一种方式”。

蒙古国国民中流行着深深的祖先崇拜文化,这使成吉思汗成为蒙古国重要的文化形象。罗洁在蒙古国的游历中看到,从该国货币到雕塑、纪念品、邮票、宾馆、食品俯仰皆是成吉思汗的影子,蒙古最好的酒店和最大的广场都以成吉思汗命名。蒙古民族崇祖,强化与先辈的联系,已经渗透在蒙古人的日常生活中。傲登其木格认为,蒙古国的蒙古族以成吉思汗的子孙自称,有父子连名的习俗,这都是一种崇祖观念的体现。李梅认为,蒙古国人对炉灶有特殊的称谓,用以表达对祖先的尊敬,炉灶还代表着与祖先一脉相传的薪火关系,非常神圣。

当然,在蒙古国文化中,也有很多其他的习俗和禁忌,如爱讲吉祥语、进门先迈右脚、不能乱摸蒙古包中央的立柱、将黄色视为最尊贵的颜色,这些习俗和禁忌与中国境内的蒙古族文化基本相同,这也体现出中蒙两国蒙古族同根同源。

三、对蒙古国文化认同的研究

西餐文化与礼仪范文5

关键词:大学英语;跨文化;成才;能力培养

文化是语言的内核,语言是文化表达的载体。不同的生存环境、风俗习惯、和思维方式使得世界各地的文化各有千秋。了解异域语言运用应该在关注文化发展的基础上,深入了解文化的发展以及运用的价值意义。学习一种语言更需要在了解其文化发展内涵的基础上,熟练掌握文化的使用规则,使得语言表达更为精准。现行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往往只在《英美文学》等学科中要求学生了解跨文化,对一些相关语言文化现象缺乏“细水长流”的引导熏陶,使得学生的语言文化存量不足。

一、英语教学中跨文化缺失现象

我国高等教育在英语中使用的教材多与西方的生活相关,反映了西方风土人情和习俗、生活习惯和道德价值观念。教师在教学中则认为学生跨文化了解学习是一种内在学习行为,无须过度重视,这样的意识容易产生一些负迁移影响:①注重语法知识运用,忽视文化的变迁发展,使得语言表达“文采丧失”。②学生缺少起码文化礼仪运用知识,像很多大学生对西餐饮食文化知识了解不够,在对外运用中往往“不知所然”。③缺少语言运用的灵活性和地道性,语言运用停留在中方的思维基础上,产生中式英语。

二、英语教学中跨文化缺失原因

教师在英语课程教学中,往往忽视了跨文化知识的传输,给学生产生“文化只是语言学习的附属物”误导,让学生不够重视。学生对课程中提及到的相关语言文化知识只是“浅尝辄止”,对文化是浅学死用,造成了语言知识与文化运用相脱节。

三、破解跨文化缺失的策略

(1)多读,了解文化。阅读是学习英语文化知识的有效方法,能让学生在积累语言知识的基础上,更为全面了解英美异域文化。通过阅读理解,能够让学生的文化学习意识更为深刻。China Daily、21stCentury、China Today等报刊都是学习跨文化的很好读物。学生通过这样深入阅读,不仅能够了解有关文化的历史渊源,还能够在自主阅读和理解记忆的过程中不断深化认知感悟。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学习跨文化中,要能够紧扣语言与文化的发展价值来深化阅读学习方法运用。在阅读中,可要求学生将文本中的有关文化现象予以搜集,形成一定的文化知识宝库,积淀文化知识。同时,要求学生在阅读学习过程中能够运用发散性思维,找出与此文化相关或者相似的现象,让学生能在举一反三的学习中深化认知感悟。

(2)多观,学用文化。读是学生了解文化,认知文化现象的一种方式。通过观看来深入了解文化,则会更能吸引学生的眼球。学生在观看中,能够更好刺激自己的语言学习感官,形成一定的敏锐学习印象,提高学习运用效果。大学生对语言学习更为喜欢直观形象感知,即通过观看和欣赏来了解英美文化,能够让学生的文化学习意识更为浓厚。引导学生通过观看与文化相关的影视片段资料,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加深理解记忆,还能够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灵活运用。例如,在观看西方人对“Merry Christmas(圣诞节)”有关片段资料基础上,会发现,由于地区差异,美国人生活在北半球,圣诞节时值冬季,给人更多的是“Gray skies and warm fireplace”,而澳大利亚人生活在南半球,则恰恰相反,更多的是“The blue sky and vast beach”。通过这样观看欣赏,让学生有更为深刻的感知印象。

(3)多思,鉴赏文化。学生在对比学习中的方法运用,更能够让学生有深刻的感知印象,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思维,提高语言表达运用的能力。多思,让学生通过中西方文化的对比,使得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思维有着深刻而全面的认知。建立在多思和对比学习中进行文化运用,使得学生的学习不再成为一种负担,而成为一种自觉主动学习行为。例如,What’s the difference food between China and American?引导学生对比“中西方饮食文化区别”的学习过程中,可从中国人喜食鸡肉、鱼和海鲜,美国人爱吃牛排等方面予以比较。像在英国,喝茶中“红茶”被翻译成“black tea”,而非“red tea”。这是因为,中国人注意的是茶水的颜色,故称“红茶”;而英国人则相反,往往注重于茶叶本身的颜色是黑的。这是这样的差异,会给学生产生一种错觉感知。这就需要学生在学习中多比较学习,以深化理解感知。建立在这样深刻认知基础上的鉴别,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加深记忆,更能够提高语言文化运用的精确度。

如上所言,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注重跨文化的运用,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运用能力,不仅能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准确性和地道性,更能够让学生以世界的意识来审视认知外语,提高学习的能动性。从文化的缺失中探析解决策略,是对课程教学的有效深化,能促进学生知识技能内化生成,满足学科综合素养的发展需要,培养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冯晓玲,康光明.大学英语写作中跨文化意识的缺失与培养

[J].泰安教育学院学报,2011(1).

[2]唐智霞.英语教学中应关注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J].

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7(6).

西餐文化与礼仪范文6

关键词: 文化背景 促进 英语教学

中等职业学校英语教学大纲规定,英语课程教学目标为:“注重培养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和继续学习的能力;了解文化差异,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增强世界意识;为学生步入社会和进一步学习打好基础。”要实现这一目标,除掌握一定的词汇和必要的语音、语法知识外,还必须重视语言的文化背景知识。

语言蕴涵着文化。语言是文化的镜子,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该语言民族的历史、地理、政治、经济及风俗习惯等文化侧面。同时,语言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不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要学好英语是不可能的。教师在英语教学中不仅要传授语言知识,而且应传播文化知识,将英汉两种语言文化进行对比,以此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文化习得意识和交际能力。

一、文化背景渗透的必要性

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之中,因此,人的一切行为不可避免地要受到社会文化模式的制约,言语交际行为也不例外。教师在英语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基本技能的训练,是为了培养学生进行跨文化交际活动的能力,这种交际的成功与否,除了取决于英语的运用能力外,在很大程度上还受制于对异域文化的敏感性和容忍度,即了解对方思维习惯、认知模式、合作态度等的程度如何,当然也包括对交际对象的文化背景、风俗习惯的了解。因此,就中国的英语学习者而言,其最终的交际能力的高低也取决于他对英美文化的了解程度。

外语教学专家认为,交流中的错误主要有两种:语言错误和文化错误,且认为后者的性质更为严重。西方学者认为:“语法错误可能使人不愉快,或影响交际,但至少在规则上,它们是清楚的,听话人会立即感觉到它的存在,而且一旦意识到说话人的语法功能较差,对其是比较宽容的。然而,语用失误则不然,如果一个非本族语者说话流利,对方不会把其明显的不礼貌或不友好的行为归因于语言缺陷,而会认为是粗鲁无礼或恶意伤害的自然流露。语法错误可能反映出说话人的人格有毛病。”换言之,如果一个人的语言能力越强,但它缺乏相应的语言运用规范常识,即缺乏对对方文化背景的了解,那么他的跨文化交流活动的失败就越惨痛。重视文化知识的渗透,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而且有利于学生了解英语文化和汉语文化之间的差异,对其具有一定的敏感性和鉴别力,在跨文化交际中能够正确理解和运用,使交流和沟通不至于受到影响,以达到良好的交流效果。

二、文化知识渗透的方法与尝试

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是不可分离、相辅相成的。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我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文化背景知识的渗透。

1.结合词汇教学渗透文化内涵

词汇是表示意义的最小单位。一个词包含音、形、义三个方面。这三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与词的发音、词的外部形式相比,词义在英语教学中更为复杂,因为在两种不同的语言之间,绝对的对等词比较少,同一个词,其意义可能会因语言的不同而不同。例如:汉语中的“叔叔”,是指父亲的弟弟或比父亲年轻的长辈,而英语中“uncle”一词的意义范围要大得多,它既可以指父亲的兄、弟,也可以指母亲的兄、弟。类似的称谓用词还很多,像grandfather,grandmother,father-in-law,cousin等。这些表现了两种语言概念意义上的区别。又如,汉语中的“狗”常带有“令人讨厌、卑鄙”等贬义,像“走狗”、“狗奴才”、“狼心狗肺”等,而西方人对“dog”却情有独钟,把它作为宠物(pet)来养,认为dog是人的忠实朋友(man’s best friend)表示“忠实”、“友好”、“可爱”等意,将它视为宠物,倍加爱护。这也体现了两种语言内涵意义上的区别。

对于此类的词汇,在外语教学中若不结合目的语的文化背景因素来进行传授,是很难达到使学生能正确地理解和恰当地使用这些词汇的目的的。因而只有完整了解该词的概念意义、内涵意义和搭配意义才算真正了解了该词的全部信息,才能适当灵活地运用它。

2.结合课堂模拟交际渗透文化差异

交际能力的培养是使学习者在与对方交流中,根据话题、语境、文化背景讲出得体、恰当的话。即“Who speak what to whom and when.”的能力。在日常对话中,学生最容易出现语法正确而语用失误的现象。这不仅因为对话涉及交际用语的规范使用及礼仪习俗,更由于在具体的言语交际中,语言形式的选用总是受到时间、地点、话题、交际双方的情感、个性、社会角色及其文化背景等语境因素的制约。因此,成功的对话课,除了要让学生记住相关的交际用语,传授必要的文化背景知识,还应该设置特定的交际语境,灵活选用适当的训练方法,鼓励学生进行口头或笔头、双边或多边的言语实践活动。

例如,表示歉意,可以说:“I am sorry.”也可以说:“Excuse me.”,但使用范围不同。自己迟到了可以说:“I am sorry that I am late.”向别人问路一般说:“Excuse me,can you show me the way to the station?”而不说:“I am sorry.”由此可见,什么话语在什么场合使用,这是由民族文化决定的。再如,在别人要求你做一件事时,表示这件事很简单,你完全可以轻松完成,英语可用“It is a piece of cake.”,若不理解其内涵,就容易误解为“这是‘一块蛋糕’”的意思。

3.结合现行教材介绍文化背景知识

现行的英语教材选材广泛,大部分语篇都涉及英语国家典型的文化背景知识,为学生了解外部世界提供了生动鲜明的材料。在语篇教学中,我们不但要让学生把握文章的内容主旨,学习语言知识,提高语言技能,而且要引导他们随时随地地挖掘其中的文化信息,使学生在习得语言的同时,拓宽自己的文化视野。

例:学习“At a table”(Book 1 Unit 6)时,老师可以让学生先阅读文章,了解西方一些独特的餐桌礼仪,然后开展餐桌文化对比的讨论,找出中西餐桌文化的差异。通过餐桌文化的对比,激发学生了解和学习中西方餐桌文化的兴趣。最后可让学生展开讨论:“Suppose you had a dinner with an American family,how would you behave at a western dinner party?”通过这一系列的讨论就可使学生对中西方两种文化的差异有更深的了解,这样就把学生课堂学习的过程和文化沟通的过程融为一体,实现对课文内容的全面而深层次的把握。

4.结合语法现象让学生体会文化差异

语法揭示了连字成词、组词成句、句合成篇的基本规律。文化背景不同,语言的表达方式各异。英语注重运用各种连接段达到句子结构和逻辑上的完美,如要表达“他是我的一个朋友”,不能说“He’s my a friend.”,而应该说“He’s a friend of mine.”,双重所有格准确地体现了“他”与“我的朋友们”之间的部分关系。又如“If winter comes,can spring be far behind?”(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一看到if,两句的语法关系便了然于胸。汉语则未必如此,“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还怕没办法?”这句脍炙人口的名言,看上去像是一连串动词的堆砌,几个短句之间无连接词语,但其上下文的语意使它们自然地融为一体。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英语重形合,汉语重意合,西方人重理性和逻辑思维,汉民族重悟性和辩证思维。我们应让学生了解这种思维习惯上的文化差异,体会其对语言表达方式的影响,对于学习英语语法,减少Chinglish(中国式英语)的错误是有帮助的。

对于外语老师来说,最大的挑战不在于语言外加上文化知识的讲解或另开一门文化课,而在于如何将语言和文化融合在一起来教授。我在教学中进行了一些尝试,希望能够在教学中赋予学生们文化与观念融合的自由空间。

参考文献:

[1]关世杰.跨文化交流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2]英语教学中文化教育的作用.中国网,2006,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