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防灾减灾的知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防灾减灾的知识范文1
在政治社会学的当代视野里,我国的防灾减灾工作具有广泛的应用空间,它既关乎社会发展,又与社会稳定密切相关。这项工作包括灾害区划、灾情预测、灾情教育、防灾预案制定、防灾工程建设、应急反应机制建设、灾害发生后的社会力量动员、救灾的组织实施和灾后重建等内容。政治社会学强调社会治理的政治性及其效果,使防灾的应急准备、实际救灾能力和灾后重建能力建设成为长期的、全面的思想、技术、组织准备和力量积蓄。本文的写作初衷是从这一新的视角审视灾害和人控制灾害意识的现实关系及处在灾害环境中的人的未来命运。
一、灾害的“族群”与灾害认知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在更高的起点和水平上全面推进,人口和社会财富进一步增长,人们的社会经济活动更加广泛,同时,各种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和几率趋于增大,并成为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种现实的制约因素。从增强公民对各种灾害的忧患意识、强化社会责任感和自我救护的多重视角考量,应强化对两大灾害系统的认识。
(一)深入了解和把握关涉自然灾害的基本理论和知识
目前理论界对自然灾害的分类研究,是我们强化对自然灾害认识的一个重要维度。
地质灾害。地震、火山爆发、山崩、滑坡、泥石流、地面沉陷等属于此类。地震是地球运动的一种表现形式,是地球大规模、迅速地释放能量的结果。地震预测的实质在于对地壳运动状态进行深入的了解和科学的把握,对震前种种异常信息的捕捉和综合分析也是地震预测的重要辅助手段。[1]关于火山爆发,到目前为止,人类对它爆发的时间和原因很难做出有说服力的解释和科学的预测。我国传统的治理滑坡的措施主要包括:排除地表和地下水,防止河水、水库对滑坡体坡脚的冲刷,改变滑坡体外形、设置抗滑建筑物,改善滑动带土质性质等。[2]有学者注意到山体滑坡、泥石流等山体突变灾害多发生在雨季这一现象,把山体突变灾害从理论上抽象成材料科学平面上的一条裂缝。这样做的结果,不仅从理论上找到了山体骤变灾害产生的条件、滑动的准则,而且以该理论为依据为预测这种灾害的发生提供了现实可能性。
气象灾害。暴雨、洪涝、热带气旋、冰雹、雷电、龙卷风、干旱、酷热、低温、雪灾、霜冻等属于这类灾害。学者们普遍认为,多数气象灾害与人们面对自然显示出的傲慢和无节制地利用环境资源有着密切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智慧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问题,人类如果能以爱心对待万物,与万物平等相处,世界将充满生机而又呈现出丰富性和多样性。生命智慧的形式不是“知识”而是“境界”,“境界”是心灵存在的方式,是存在与价值的统一,善待自然是人生的一种境界;境界又是情感与理性的统一。[3]人类生存是动态的,是生命创造与生命的延续与发展,友好地、理性地对待自然是减少气象灾害的基本途径。
生物灾害。病虫害、森林火灾、沙尘暴、急性传染病等属于这整理类灾害。生物灾害实际上是由自然界的生物失衡引起的。在政治社会学的视野里,人在发现、发明、掌握和运用科学技术解决实践中遇到问题的过程中,即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同时也提高了自己的认识水平和实践能力。一方面,科学技术是防治生物灾害、维护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科学技术的革命和创新又使人类活动和追求的起点越来越高。人的本质力量在人类积累新知识、探索新规律、创立新学说、创造新方法的过程中不断增强,当然也就为防治生物灾害提供了更多的新手段和新方法。面对可能发生的生物灾害风险,社会政策更多需要考虑的是,以科技新手段预防和管理这些风险,强调多元、参与、平等、协商和互动。
天文灾害。天体撞击、太阳活动异常等属于这类灾害。对天文灾害的分析应有一个逻辑框架,这一框架必须以客观可见的天文灾害的定向变迁因素为基础,而不应过多涉及主观的、现时的愿望。换言之,天文灾害的客观性,不仅制约着对这种灾害的认识,也规定着人们治理这种灾害的能力,我们只能根据特定历史环境中的天文事件来认识天文灾害。危机与行动主体对危机的快速反应是政治社会学中的重要主题,天体灾害的防控与现代高科技在这一领域的运用有着密切的关系,面对天体灾害所选择的手段是思维多样性、理论多样性和方法多样性的统一,这是应对天体灾害所应予以认真思考的问题。
其他自然灾害。雪崩、冰崩、海啸、鼠害等属于这一类。对其他自然灾害的强调,为人们提供了一种认识自然灾害这种多“族群”实体并使之保持一个整体和互相关联的状态的视角:在一个统一的、正在进行更高水平小康社会建设的广大疆域内,将自然灾害实体看成一个整体,并时刻关注这个整体的另类,其社会效能显然要远远高于只关注其局部、大部抑或某些即使是危害极为严重的灾害个体。雪崩、冰崩与环境变暖有关,鼠灾与生物链的断裂有关,海啸与地球内部的运动有关。对这类灾害监控的关键是要组织人力、运用高科技手段对可能发生灾害的地区进行跟踪监控,注意搜集异常情形的信息并加以分析研究。
自然灾害主要是由自然因素引起的,这类灾害一般都要经过潜伏期、爆发期、期、缓解期、消退期等五个阶段。防灾减灾的中心任务是,发现自然灾害在潜伏期的征兆,以最短的时间控制自然灾害爆发后的态势,缩短自然灾害对人们损害的持续期以及从自然灾害的突发性中吸取教训等。还须注意,自然灾害是自然界作用于人类的结果。自然的突变对人类产生巨大影响,人类反过来又要对灾害产生巨大的反作用。从政治社会学视野里考察防灾减灾工作,才能更有意识地、不断地强化这种反作用;逐步深入认识自然灾害的特点和规律,不断地跟踪、研究、形成具有创新价值的行之有效的对策,消除自然灾害可能给人们带来的灾难性后果。
(二)关涉人为灾害的基本理论和知识深入了解和把握
生态环境灾害。烟雾与大气污染、温室效应、水体污染、水土流失、气候异常、人口膨胀等属于此类。人类在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活动超出了大自然的资源承受力和废弃物降解力,是导致生态环境灾害的最重要原因。人类在科技、经济和社会关系上协调不当,引起了自然关系和社会关系的失衡,从而造成温室效应、热岛效应、环境污染等人为灾害。自然界是生命之源,应当把人与自然界看成是人的生命的整体,人与万物应是生命共同体,万物是“我”的朋友,不是与“我”对立的它者。所以在开发、规划和社会建设的全过程中,应从社会意识角度切入灾害和人的生活层面,重视对公民进行生态环境灾害宣传教育:要选择最有说服力的理论和事例,促使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对生态环境灾害进行现实体验,体会灾害给人们造成悲惨境遇的情景,逐步培养和强化人们人道主义的真诚思想、行为表达和对未来美好社会的追求。
工程事故灾害。岩土工程塌方、爆炸、人为火灾、核泄露、有害物失控(毒气、毒物、有害病菌等)、水库溃坝、房屋倒塌、交通事故等均属此类。人类对灾害的研究促进了材料科学的发展。在19世纪,钢铁材料在机器和建筑中广泛使用,曾经引发灾害事件,最典型的是19世纪中叶在欧洲多次发生火车车轴断裂造成车毁人亡。对这类灾害的研究,使材料科学理论和材料开发有了重大发展:一种新的试验方法和一个新的分支学科——金属疲劳(Fatigure)学应运而生。到目前,从对金属疲劳的研究又延伸到新的更为广阔的领域,扩展到了陶器、复合材料等方面。我们应该从中获得某种启示:既要从源头上查找工程事故灾害的原因,探讨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又要从设计、制造、加工、使用、监测等多方面堵塞漏洞,预防这类灾害的发生。
社会灾害。球迷骚乱、战争、集团械斗、人为放毒、车祸、海难、空难、毒气污染、社会暴力、动乱、金融风暴等属于此类。这些危害社会的行为如果发展成为特大恶性事件,就可能加剧社会系统的紊乱。政治社会学观点认为,从全局上避免社会灾害的发生,肯定了社会人作为个体的特殊性、意义和价值,实际上就是肯定了多数人;同时,要按照法治的要求社会灾害识别,界定社会灾害的主体,防止制造灾害的行为,以法治理,消除危害。治理社会灾害的道德和法律规范蕴涵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这样的规范如何论证和阐发,体现了国家和民族的能力和风格,我们要不断地提高对社会灾害的理论阐发能力和实际控制能力。
灾害的多元并存格局对防灾减灾工作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同时也为各种防灾减灾观念和方式的创新突破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在新的技术条件下,科学家关注的社会问题的范围极其广泛,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科学家自觉地把自己的研究成果与整个社会的利益结合起来。[4]政治社会学强调社会治理的政治性和相对平衡性,就此提出了一项现实而紧迫的任务:既要让人们从整体上认识各种灾害,进而为灾害治理夯实现实的基础,又要在科技和社会认知领域架起融通的桥梁,在灾害的范畴内保持概念的多元性和层次化,为当下我国的防灾减灾工作提供强有力的分析工具,以便更好地指导防灾减灾工作。
二、灾害的评价尺度
笔者认为,仅仅依据财产损失来确定灾害危害程度具有一定的片面性,应该根据人员和财产损失程度、对本地区造成损害与GDP的比例关系,社会影响大小等进行综合评价。具体地说,应该在以下三个方面予以注意:
(一)根据灾害造成损失的绝对数把灾害分成五类
根据灾害造成的损失对其进行分类,是一种对灾害的基本分级方法。这种方法对灾情的判断最为客观具体,可以直观地看出灾害造成的损失的大小。1.巨灾。死亡10000人以上,经济损失在1亿元人民币以上。2.大灾:死亡1000-10000人,经济损失在1000万-1亿元人民币。3.中灾:死亡在100-1000人之间,经济损失在100-1000万元人民币。4.小灾:死亡人数在10-100人之间,经济损失在10-100万元人民币。5.微灾:死亡<10人,经济损失<10万元人民币。[5]
(二)根据我国东中西部的差异对灾害损失进行评价
虽然以损失和伤亡数为指标,可以给人具体而深刻的印象,但单纯以绝对数划分等级,也不尽合理。在我国东部地区,1000万元不算大损失,而对于国内生产总值仅亿元的中西部的县市则是重大损失。所以在进行灾害损失评估时,首先应测算出其造成的经济损失的绝对数,第二步就是要看灾害损失对GDP总量所占的比重。自然灾害对GDP造成的损失超过35%的,为特重度影响区;对该地区GDP造成的损失在25%-35%之间的,为重度影响区;在15-25%之间的,为中度影响区;在10%-15%之间的,为轻度影响区;小于10%的,为微度影响区。[6]这种灾害评价目的是要考虑灾害给本地区带中国整理来的财产相对损失,对政府科学估算灾害损失和在多大程度上组织全社会力量赈灾具有重要意义。
(三)根据灾害给国家造成的不良影响进行评价
有些突发事件虽然没有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但它们给社会和国家带来了不良影响,有损于我国的政治形象或者伤害了民族大家庭的感情,给人民造成心理创伤,或者引起社会和民众的恐慌等等。这种影响就是灾害的社会危害和政治危害。由此可知,对灾害的评估不能限制在定量分析比较狭小的视野和范围内,必须尽可能地将主体的眼界放宽广些。这样,当灾害来临时,政府才能根据灾情进行科学的把握,以便决定在多大程度、多大范围、多大强度上进行社会动员,组织救援力量。
三、灾害的演变规律与忧患意识培育
政治社会学视野里的防灾减灾工作反映了一种崭新的灾害观,是灾害治理的一种新的理念。它要求人们,既要对灾害进行整体的、科学的把握,又要特别关注不同灾害的特殊性和独特的潜伏及爆发形式;既要强化人们对灾害的整体把握和科学防范意识,又要提高人们坚持以人为本,关爱生命的精神境界。
(一)骤变型灾害更要求人们强化忧患意识
地震、泥石流、山体滑坡和某些工程事故灾害,如岩土工程塌方、爆炸、人为火灾、核泄露、有害物失控(毒气、毒物、有害病菌等)、水库溃坝、房屋倒塌、交通事故等,会以突然袭击的方式对人们造成危害,有的危害后果极为惨重。这种突发型灾害,乍看起来好像猝不及防,事实上事先防范与疏于防范会产生截然不同的效果:南美的智利,在宪法里明确中央政府在处理灾难性事件中的责任。自1977年起,智利的学生每年都会参加三次地震演习。2005年,由于一个关于海啸的谣言,大批居民在凌晨时分逃离家园。在没有任何天灾的情况下,逃离时的混乱造成1人死亡和17人受伤。这种惨痛的教训增强了智利从国家到公民的防灾减灾意识。在这个国家里,所有建筑须符合非常严格的防灾标准,以保证能抵御地震和其他灾害的侵袭。如果你到了这个国家,就会有人告诉你,楼房承重墙在哪里,地震时应在楼房的什么地方避险。2010年2月27日,智利发生里氏8.8级强烈地震,只造成799人死亡。加勒比海岛国海地则是一个在历史上未曾发生过巨大灾难的国家,对灾害的忧患意识就不那么强烈。2010年1月12日,发生里氏7.3级大地震,造成27万人死亡。这充分说明,是否具有防灾减灾的忧患意识,是否针对骤变型灾害开展卓有成效的预防工作,会产生截然不同的减灾效果。
骤变型灾害的发生通常缺少先兆,爆发是突然的,发生的过程历时较短,但破坏性很大,而且可能在一定的时间内重复爆发,对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巨大损失。过程难以控制,但是人在极短的时间内是可以充分利用长期训练积累的经验和聪明才智的。政治社会学强调,对灾害的关注和认知要具有特殊的政治情感和命运体认,这“有助于减少社会上的挫败感,从而提高政治稳定性”。[7]这种从全社会强化人们对骤变型灾害的警惕的内在精神感受和忧患意识应该成为我们全社会的共识,要进行典型经验和教训教育,采取近距离的观察体验以深化人们亲身体验的心理感受。
(二)发展型灾害是渐进积累的结果
自然灾害中的暴雨、台风、洪水和社会灾害中的战争、集团械斗、人为放毒、车祸、海难等属于此类。与骤变型灾害相比,发展型灾害在爆发之前有一定的先兆,往往是某种灾害渐进积累的结果。这种灾害发展比较迅速,但是比骤变型灾害要缓慢一些,因而其过程具有一定的可控性。“每个人的主要生活内容都总是属于某一系统的,人们的共同活动的适当方式也就体现在社会生活体系中”。[8]面对发展型灾害,各主体承受感的强化是政治社会学关注的基本问题之一,要使社会不同群体的思维和行动发生积极的变化,在全社会实现关注重心的下移,深化公民对人的生存和精神状态的认知,力争将发展型灾害控制在潜伏期和预备爆发期。
(三)持续型灾害表现为连续地对人类造成危害
旱灾、涝灾、传染病、生物病灾害等就是以持续性方式对人们造成危害的。灾害爆发后,持续的时间可几天、半年到几年。在中国千百年防灾减灾的历程中,由于受思想观念和技术条件的规约,在过去很长的时间里,对持续型灾害的防治缺乏自觉的政治关怀和灾害意识。党坚持以人为本,才使防灾减灾工作真正成为为人民解除痛苦、维护社会稳定和改革发展成果的重要手段。我们必须懂得,在现实生活中,国家的政治法律只是为公民预防各种灾害提供间架,具体内容需要由各级政府和公民进行创造性填充。预防持续型灾害必须以创新观念为牵引,处理好政治法律的规定性和措施的创新性之间的关系。形式的规约对于内容的创新提供了保证并发挥激励作用,防灾减灾内容的变革则是创造力的源泉。要进一步培养和强化人们负责任的生活方式,引导人们积极主动地为社会承担防灾减灾义务并使之内化为社会的主流价值标准;要积极地将防灾减灾的思想理论成果运用于实践中,以持之以恒的精神对持续型灾害进行防治。
(四)环境演变型灾害通过对环境造成危害危及人的生存
沙漠化、水土流失、冻土、海水入侵、地面下沉、海平面上涨、以及区域气候干旱化等环境灾害是以演变的方式对人类构成危害的。环境演变型灾害的发展是一种长期的自然过程,是自然环境演化再加上人类不当行为造成的结果。因其进程缓慢,不易引起人们的重视而采取有效措施,更何况有些措施需要人类共同合作才能完成。不过,这类灾害具有统计意义上的可预测、可预报性。如二氧化碳倍增可能引起全球气温升高1-3℃,这在理论上比较容易计算出来;它导致的区域干旱化和海平面上升的后果,人类也可以比较准确地加以测算。
我们要发挥政治社会学的学科整理优势,强化人们对灾害的强烈的关注和应有的问题意识。政治社会学提出了一个长期被人们忽视却又值得认真思考的问题:要根据人与灾害的矛盾焦点,更为广泛地、内在地触及民心民意,从中清理出那些具有价值或值得吸取的教训,渐进地推进各种措施的落实,把现实和历史、理论和价值统一起来。应设立科学的灾情防御标准,以便在灾害发生后,政府能够确定在多大程度上动员和组织社会力量进行救灾;还应强化全民族的防灾教育,使防灾知识教育以及实地演习走进人们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成为生存培训的基本内容。这样,当灾害发生时,灾区的政府和社会组织才能从容应对,企业、学校、社区才会更为积极地配合,而个人则有可能快速调节心理状态以适应突如其来的危急情势。
参考文献:
[1]焦双健等.城市防灾学[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68.
[2]全国重大自然灾害调研组.自然灾害与减灾[M].北京:地震出版社,1990:306-307.
[3]蒙培元.追求生命的智慧[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14-15.
[4]邹农俭.社会学的视野[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492-493.
[5]原国家科委国家计委国家经贸委自然灾害综合研究组.中国自然灾害综合研究的进展[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9:60-140.
[6]高庆华等.中国自然灾害风险与区域安全性分析[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5:63.
防灾减灾的知识范文2
关键词 可持续发展 灾害 治理
自20世纪80年代可持续发展思想提出至今,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方面乃至人类社会未来发展模式的共识。可持续发展思想的精髓是,既要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不要以牺牲后代人的利益为代价来满足当代人的利益。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人类社会历史上特别是自工业革命以后形成的灾害救治思想与措施实质是一种不可持续性的灾害治理模式,其根本原因是没有认识到灾害现象具有的社会经济双重属性,不能从人与自然物质变换与循环角度去理解灾害与社会经济互为影响关系,忽视致灾的社会、经济和政治等制度性背景,过于依靠技术性解决措施来解决问题,即以技术性力量平衡自然―社会变异造成的生态经济系统不平衡。
一、可持续性灾害治理的提出
由于长期以来人们将环境问题造成的灾害仅仅视为技术问题,如按照“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对水污染进行治理,在末端治理污染的工艺、技术和设备、建设污水处理厂等。事实证明,这种末端治理模式不仅耗资巨大,而且往往留下二次污染的隐患,经济活动的增加又引发更多新污染源,末端处理方式陷入了“污染―投资―再污染”的循环怪圈。可见,某些防灾减灾措施仅仅是推迟了灾害的发生,而由此积累导致的灾害后果将是更具破坏力的。例如,河流修建的蓄水工程只是基于前期历史数据设计的工程技术标准,在此保护下人们将视此区域内为适宜人类居住、生产安全地带,带来密集的人口和积累庞大社会财富,但是,洪水流量与强度本身具有不确定性,一旦河水流量超过现有水利工程的设计标准,堤坝崩溃将造成更大的灾难。究其原因,许多防灾减灾措施并没有充分考虑对当地社会经济的长远影响,仅仅满足于达到当前效益,这将导致潜在致灾因素的增多甚至加大灾害造成的社会经济损失。
可持续性灾害治理模式与传统灾害救治方式的最大不同之处是可持续性原则。可持续发展原则要求经济发展必须与环境资源可承载力相适应,不断提高人们生活质量,满足当代人需求而不损害后代人的需求能力的满足与福利,满足一个地区或国家的人们需求而又不损害别的地区或别的国家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灾害问题本质是一个发展问题,降低或消除灾害对人类社会发展的负面影响也是为了解决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归根结论,灾害问题的解决最终是为了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治理不同于传统的统治、管理、管制,它是指各种公共和私人机构管理其共同事务的诸多方式的总和,使相互冲突的不同利益者得以调和,并且采取集体行动使之得以持续的过程,治理既包括有权迫使他人服从正式制度和规则,也包括各种符合人们共同利益的非正式的制度安排,也就是约束、协调和控制。灾害的治理要求不能仅仅依靠政府的权力和权威,而要更多地强调多方利益相关者的参与、协调和行动,注重信息交流与分散决策。
二、如何应用可持续发展思想指导灾害防治
(1)提高环境质量,保护生态环境与资源的可持续性。灾害是由人与自然关系不协调导致的自然―社会变异现象,它与人类社会传统的生产方式以及粗放式、消耗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密切相关,不管是自然灾害还是人为技术性灾害都可以从中找到渊源。随着人类社会发展,科技水平提高,人类支配自然、改造自然能力的提高,灾害已经严重影响到社会经济的发展速度与质量,成为制约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解决灾害问题就是为了消除它们对于人类自身可持续发展的束缚,因此从终极目的来说,灾害既然产生于发展之中,也需要通过发展的方式来解决,解决的原则、方式、措施也应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实现人类社会与自然界之间协调、统一。
(2)保证代内与代与代之间使用资源与环境的公平性。实现同代人之间、代与代之间资源环境的公平性使用,是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根本要求。这不但意味着当代人消费使用资源不影响下一代人对资源环境需求能力的满足,更重要的是,不能因为不合理的使用方式、消费观念,而给后代人遗留下潜在的致灾因素。可持续性减灾的根本目的之一,就是要时刻关注后代人的利益,不能将灾害防治的成本转移给后代人,保持代际资源与生态资源的平衡性。代际公平的原则还要求实现当代不同地区、文化、性别等群体之间承担灾害风险的公平性,因为当代人风险承担公平性决定着下一代人承受灾害风险的均衡状况。
(3)基于多方利益相关者积极参与下的公共治理过程。灾害产生于人类社会作为一个整体与自然界之间物质变换与循环过程中,从来就不是一种个人行为。近代工业革命以来,随着环境问题引发的环境公害、产业技术公害的增多,自然灾害与环境问题互为影响,界限日益模糊,灾害影响的社会经济性越来越明显,特别是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下,国与国之间环境问题联系更加紧密,原来局部、个别的环境公害已经跨越国界成为全人类共同面对的问题,如气候变暖、温室气体排放等环境问题,它涉及国与国之间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等方面更为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所以,传统的依赖国家政府一方的减灾防灾工作模式越来越不适应未来需要,因为没有任何一个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拥有解决综合、动态、多样性问题所需要的全部知识和信息,也没有一个个体行动者有足够的知识和信息去应用所有有效的工具。新的形势下政府部门调整自己在传统灾害防治模式中的角色定位,则单方控制转变为议程设定,创造适宜多边协调、沟通机制与平台,鼓励公众、社区、利益相关者参与进来,包括建立多维最终目标体系,设立具体的行动目标,制定实现具体目标的政策;选择政策的方式,建立执行政策的机制;建立参与机制,明确参与者的权利和义务。
参考文献
[1] 史培军,邵利铎,赵智国,黄庆旭.论综合灾害风险防范模式――寻求全球变化影响的适应性对策[J].地学前缘,2007(06).
[2] 关贤军,徐波,尤建新.城市灾害风险的基本构成要素[J].灾害学,2008(01).
[3] 王绍玉,孙研.大力促进社会与公众的合作 有效应对灾害风险――2008瑞士达沃斯国际灾害风险大会综述[J].城市与减灾,2008(05).
防灾减灾的知识范文3
关键词: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1.地质灾害常见的类型
地质灾害就是指各种天然和人为的因素诱发的地质作用,对于人民的生命财产和国家的建设造成重大的影响。从地质环境地质体变化的速度的快慢来分,可以分成突发性的地质灾害和缓变性的地质灾害这样两种类型。突发性的地质灾害,像崩塌、滑坡和泥石流以及地面出现塌陷和出现裂缝的情况,这也就是狭义的地质灾害。缓慢性的地质灾害,像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等,又叫做环境地质灾害。还有其他的分类方法,依据地质灾害出现的区域的地理或者是地貌的特征,可以把地质灾害分为山地地质灾害,像崩塌、滑坡、泥石流等,还有一类是平原地质灾害,像地面沉降等。
1.1滑坡
滑坡就是指在斜坡上的土体或者是岩体,因为受到水流的冲刷和地下水的活动,以及因为一些地震之类的人工进行切坡等因素,这些都会导致一些滑坡的出现。一些滑坡在发生之前是有预兆的。比如在滑坡的前沿会出现横向以及纵向放射状的裂缝,还会出现前沿的土体隆起的现象。还会有一些滑体的后沿裂缝出现急剧的增长,新的裂缝不断的出现,一级出现滑体的快速下落的情况。四周的沿土体出现一些松弛的现象。这些可能出现小型的滑坡现象。还有一些滑带沿土体因为摩擦错动,从一些裂缝中冒出热气或者冷气,还有些动植物都会出现异常的现象。
1.2崩塌
所谓的崩塌就是在陡峭斜坡上的岩体或者土体因为受到重力的作用,出现的突然脱离母体的现象。崩塌在发生之前也是有前兆的,可能出现一些小崩小塌,出现一些裂缝加大加深的情况,或者是出现一些新的裂缝。岩石出现崩塌之前,一般可以听到摩擦声和撕裂声以及一些破碎声,这些都是崩塌出现的前兆,还可能出现热、水、气等异常的情况,有些植物可能出现异常,家禽出现恐慌等,这些都是崩塌出现的预兆。
1.3泥石流
泥石流是指在一些山区沟谷或者是在一些山地的坡面上,因为出现了一些暴雨、冰雪融化出现大量的水流,导致大量的泥沙石块在水流和地面之间流动出现一些土、水和气的混合流。泥石流很多时候是随着山洪一起发生的,它和一般的洪水的区别是它里面的泥沙石的含量最少是15%,最高的是80%左右。因此,它比洪水拥有更大的破坏力,泥石流的发生也是有前兆的,一些河沟的正常水流突然出现断流或者是洪水突然增大,还伴随着一些柴草和树木。上游的山谷中可能出现一些轰鸣声,可能出现轻微的震感,一些动物有异常的反应。
1.4地面坍塌
地面的塌陷就是指地表的岩石、土体在一些自然和人为因素的作用下,向下陷落的情况,并在地面形成塌陷坑的一种地质现象。这样的灾害没有出现在人类的活动区的影响就不够大,如果出现在人为的区域,就会形成一种地质灾害。出现塌陷显然是由一些因素导致的,一般可以将塌陷分为两类,自然塌陷和人塌陷两种。自然塌陷是地表的岩石和土体因为地震和降雨等原因,在自身重力的影响下出现,人为塌陷是在一些工程施工和开矿中出现的。地面的坍塌发生也是有前兆的。可能出现一些井和泉的位置突然上升,或者是地面出现一些换环状的裂缝,地下可能出现响声。
2.灾害的防治措施
2.1水的综合治理
首先,要做好的工作是截导地表水。在地面进行水沟的修建,地面的水在顶部实施拦截。对于截水沟的设置,需要依据实际的地质地貌等情况进行不同的划分和设立有条件的做好把水排到现场之外的地方,不能及时进行排水,需要在地面做好浅水浅排。在地面修建截水沟是防止地面水对边坡造成破坏的重要的保护屏障。
其次,需要疏排、截堵地下水。建造水平排水孔工程,改善边坡稳定的状况。还要做好疏干井。在有充足水源的地方,用潜水泵把水抽出来,从而降低水头,减少水在边坡体的渗流。还需要实施帷幕截流,在局部地下水丰富的地方,范围不是很广的地方实施注浆帷幕,对地下水进行有效的截流。
2.2支挡和灌浆工程
首先需要做好对抗滑挡墙工程的建设。尤其是在一些化滑坡的规模不大的地方,还有在出现滑坡征兆的地方,在下部修建一个够起阻挡作用的刚性抗滑挡墙,对于滑体进行适当的支挡和加固;其次,建抗滑桩支挡工程。对于一些滑坡体较大的滑坡和变形体,在滑移段进行钢轨抗滑桩或者是工字钢混凝土抗滑桩,从而形成对滑移段的抗滑变形的能力;还需要建立锚杆加固工程。对于一些岩性软硬度相间,以及在岩层陡倾倒转而出现倾斜滑移的区段,运用锚杆进行加固,从而增加岩层叠层的总厚度,实现增加复合抗弯刚度的能力,减少出现滑移的情况;再次,进行液灌浆工程。运用气压和液压,或者是运用电化学原理,把一些能够启动化学反应的固化的浆液,注入到滑移变形的岩体的裂缝的缝隙之中,从而实现对岩体的力学强度进行增加的目标,实现提高岩体的抗滑移变形的能力;还需要进行上部的减重工程施工。通过对上部的减重,实现对滑体外形的改变,从而实现对于下滑力的减少,让滑体的中心向下部转移,从而实现对于边坡稳定性的改善;最后一方面是回填压脚工程。把排废物料排到滑体的下面,实现给下部的增载,依靠排弃物的自身的重量来抵抗滑移出现变形的情况,常常需要和上面的减重的工程进行联合使用。
结束语
对于地质灾害的防治,需要做好对于地质灾害发生的原因以及发展的规律进行研究,实现良好的地质灾害预测,还需要做好预报和进行合理的防治,从而实现防灾减灾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不断增强对地质灾害的准确预测和预报的能力,实现政府和专业队伍共同努力,总体综合防御的道路,才能达到防灾减灾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汪耀武.常见地质灾害防治措施研究[J].河南建材,2010(6)
[2]范昆琨,范柱柱,肖彬,睦素,王瑞兵.宾川县地质灾害特征及防治措施[J].中国水土保持,2011(3)
[3]殷实.某建筑场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J].企业技术开发(下半月),2009(10)
[4]巴岱,李涛,李辉,马长慧.新疆巴楚县工业园区地面塌陷工程地质条件分析与治理[J].西部探矿工程,2011(7)
防灾减灾的知识范文4
种植蒜苗的时间多在10月份,此时的气候比较凉爽,对植株的生长很有帮助,如果种植时间太早,高温和强光很容易损伤到幼苗。但如果是在温室种植的话,对时间就没什么要求了,在冬天都可以播种。
2、蒜头处理
蒜苗要用蒜头种,通常选用老蒜,发芽的更好,比新蒜的成活率更高,而且蒜头越大蒜瓣越少,它就能长得更壮实。将蒜瓣慢慢剥下,小心去掉外皮,过程中一定不要伤到它,不然会影响以后的生长。
3、配制盆土
种植蒜苗的土一般用园土,但要加入适量的有机肥,为其生长提供一定的养分。为了保证土壤有良好的排水性,可以在盆底铺上碎砖头,这样能起到预防积水的效果。另外,种之前最好将土壤晒一晒,通过高温进行消毒。
4、上盆栽种
防灾减灾的知识范文5
关键词:公路工程,施工,地质灾害,防范措施,建议
Abstract: due to the highway engineering in the construction process we often cause some geological environment destruction, this can lead to a geological disasters occur, however geological disasters of the highway construction produce certain effect, such as processing enough timely is likely to construction schedule and construction quality caused serious influence to a vicious circle,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highway engineering in the construction process of geological disasters common analysis, and put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geological disaster prevention measures, for the geological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puts forward relevant Suggestions.
Key words: highway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geological disasters, preventive measures, suggestions
中图分类号:X73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由于公路工程是一项建设类工程,因此在施工过程中经常出现挖方与填方施工操作,致使地质环境受到严重的破坏和改变,因此,极易出现地质灾害现象,地质灾害的产生不但影响公路工程施工阶段的施工进度,还对建设单位的经济效益造成直接影响,另外还阻碍了公路工程的安全生产,因此必须保证在施工过程中采取有效的地质防护措施,以免出现严重的地质灾害影响。
一、公路工程施工过程中常见的地质灾害的成因及其主要危害
公路是一种极容易受到地质灾害破坏且十分严重的一项工程建筑,同时公路也是一种跨越多种地貌的建筑物,因此,公路所面临的地质环境通常情况下都十分复杂,公路在施工过程中常见的地质灾害也多种多样,另外,地质灾害不但会对公路施工造成严重影响,还会对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构成威胁。
1、滑坡灾害。所谓滑坡主要是指露肩的斜坡掩体由于受到重力的影响而出现整日向下滑动的现象。我们可将其成因概括为以下几方面:
(1)地质条件因素:滑坡通常情况下是由滑滑坡壁、滑动面、滑坡体等几部分构成,不同的滑坡规模会造成不同的破坏,大型的滑坡会造成公路严重损坏,河道阻塞、水库淤积等现象,从而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其具体地址因素表现为由于受到斜坡岩石重力的影响,由于岩体周围的土质过于松散,加之坡面较陡、水流侵蚀等应影响,从而出现滑坡现象,除此之外,地震也是触发滑坡的重要因素之一。
(2)施工过程中的人为因素:由于在公路工程施工过程中,施工人员由于地址环境保护意识不足,会常常进行不合理的爆破和施工,另外排水工作做得不及时也会导致滑坡现象的形成。
2、崩塌灾害。崩塌灾害主要发生在斜坡的陡峭处,由于受到土体的重力影响,与公路母体之间出现断裂,从而出现滚落崩塌等现象。在公路工程施工阶段,如在进行管道挖方过程中不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很容易出现崩塌现象,通常情况下崩塌现象的出现是没有预见性的,倘若崩塌事故发生很可能导致挖方坑中的施工人员和仪器被埋,或造成坑外的施工人员和仪器坠落到挖方坑中,造成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其主要形成因素如下:
(1)地质因素:崩塌现象的形成是由于较大的地质高差和坡度,土壤和岩层等情况出现不同,由于受到重力的影响,导致不同土层和岩层之间出现纵向断裂,从而产生崩塌现象,另外,地震也会直接造成公路工程施工阶段的坍塌现象。
(2)人为因素:在公路施工或改造过程中,由于大量的在坡脚处挖掘土壤或大爆破施工,会直接加大坡度和高差,从而造成崩塌现象。
(3)气候因素:气候上出现物理风化现象会促进崩塌现象的发生,由于其后过于干燥,干旱会导致地区出现较大的温差,促进了岩体的风化,从而造成了岩体强度降低,从而造成了崩塌现象。另外连日的暴雨会对岩体产生侵蚀作用,也会促进崩塌现象的发生。
3、泥石流现象。所谓泥石流现象实质上就是含有大量的泥沙和石块等物质的固体流动现象。泥石流的爆发过于突然,并没有任何预兆,通常情况下都是瞬间爆发,破坏力极强,较大的泥石流现象不但可以摧毁公路,甚至会吞并村庄,毁灭城镇,2010年8月的舟曲泥石流相信大家并不陌生,那一场灾难造成了1500余人遇难,失踪300多人,直接经济损失巨大,在此不便详说。因此,泥石流的危害万万不可轻视。泥石流危害巨大的主要原因在于其剥蚀能力很强,搬运和沉积作用十分强烈。造成泥石流的主要因素有:1、大量的固体碎屑,例如砂石等。2、水条件充足,原因在于谁是你十六中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3、地质条件。一般在山区坡度较大的地段十分容易出现泥石流现象。
除此之外,在公路施工过程中常见的地质灾害还有地面不规则沉降变形、采空区出现塌陷、地面出现裂缝、砂土液化等,这些地质灾害虽然没有上述几种的危害大,但在公路施工过程中,也不可对其小视。
二、公路施工过程中的常见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地质灾害的出现,无论是对施工过程中还是竣工后公路的正式投入使用期间,都具有较强的破坏力,不但影响着公路的正常施工和使用,还会对施工人员和其他人员造成直接的生命财产威胁,因此应加强地质灾害的防护工作。具体地质灾害的防范措施有以下几方面:
1、滑坡的防范措施:(1)在公路工程施工过程中,应对现场的地质情况进行详细的勘察,对容易出现滑坡现象的地段进行重点防护和检测,并尽量减少人为影响,在施工过程中有效地防止滑坡的措施有:及时的排除地表水、进行滑坡易发地段的支挡防护工作等。(2)对地下水和地表水进行及时的排放,以保证坡面康华能力得到增强,从而有效的防治滑坡的发生。
2、泥石流防护措施。主要采取堤坝防护工程,在泥石流已形成的区域建筑V型固床槽,使山体得到稳固,另外还要定期的清理容易产生泥石流的固体碎物,多梯次的修筑拦截提拔,当泥石流发生时,各阶梯堤坝可以对泥石流产生层层阻拦的作用,削弱泥石流的强度。在泥石流易发地点种植大量的植被,通过植被的根基生长来稳固山体。消除泥石流发生的根本条件。
3、崩塌的防治措施:在公路工程施工阶段,应对崩塌易发生的地段进行重点监测,尽量避免坡脚瓦房和大量的爆破,并在容易发生崩塌的地段设立相应的安全警示标语,并对容易造成崩塌的堆积物进行及时的清理。并设置挡土墙和防护钢丝网等设施。
三、对地质灾害的防治提出的几点建议
1、在公路工程施工之前,应对相关地段的地质条件进行详细的勘察,并进行有效的工程规划工作,制定细致的地质勘察计划,并落实。
2、施工过程中应将地质环境保护工作与公路施工工作同步进行。由于公路施工对环境的破坏较大,因此应在施工过程中尽量的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并采取有效的环境环境保护措施,将地质灾害从根本上实施有效防治。
3、建立公路地质灾害防治小组,并通过先进的环境保护技术来加强公路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使地质灾害防治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4、提高施工人员的地质灾害防范意识。应组织施工人员进行定期的地质灾害防范意识教育讲座,使施工人员在主观意识上充分明确地质灾害防治的重要性。
结束语:
总而言之,地质灾害对公路工程施工环节的影响是十分严重的,这些地质灾害既有相似之处,也有一定的区别,这需要施工单位在进行施工过程中,注意对公路所处的地段进行相应的地质环境保护措施,从而使恶性循环现象有所打破,同时还需要施工单位在施工过程中对地质灾害带来的安全隐患进行及时排除,并对地质灾害可能造成的安全事故进行评估,制定有效的应急预案,以保证公路工程施工阶段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吴桂华.公路工程中常见地质灾害的分析及防治[J].科学之友,2011,(07).
[2]魏强,刘飞.对公路工程中常见地质灾害的分析及防治[J].价值工程,2011,(09).
[3]徐伟,张兵,李翠玲.公路工程常见地质灾害分析[J].学术交流,2008,(06).
[4]张东.公路工程常见地质灾害分析[J].交通建设与管理,2008.(06).
防灾减灾的知识范文6
关键词:芳香植物;商业空间;植物配置
中图分类号:Q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6)23-0104-04
1 引言
芳香植物是兼有药用植物和香料植物共有属性的植物类群,其组织器官中含有芳香油(Aromatic oil)、香精油(Essential oil)、挥发油(Volatile oil)、或难挥发树脂状分泌物等芳香物质,具有芳香气味[1,2]。芳香植物分为两类:木本芳香植物和草本芳香植物,我国传统的芳香植物大多属第一类,如桂花、荷花、梅花等;而薰衣草、迷迭香等大多数草本,主要用于制作精油。芳香植物可以通过茎、叶、花、果等各部分散发出香味,有一定的药用价值,并且具有很高的观赏性,可净化空气和杀菌消毒。芳香植物的挥发物质基本上可以分为萜类、醇类、酚类、酮类和酯类五大类,且含量高于其他植物,可用于提炼天然香精、医疗制药、化妆品生产、食品加工、盆栽观赏及绿化香化环境等[3,4]。
2 国内外芳香植物的应用历史
早在五千多年前神农氏就发现了植物的芳香性。在殷商时期就有焚香艾叶、菖蒲来驱疫避秽。先秦时期,人们将芳香植物主要应用于祭祀。《诗经》中就记载了“周人尚臭”,指周朝人在祭祀祖先神灵时喜欢使用芳香性植物如白蒿、香茅等,这其中包含了古代人对先灵的敬畏及对来年丰收的期望。春秋时期,芳香植物本身的香气和保健功能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古代宫廷女性都流行“香汤沐浴”,并将一些芳香植物和药草植物放入袋中,做成香囊随身携带或制成香。《周记》、《礼记》、《史记》、《养生论》、《神农本草经》等书籍中均有芳香植物相关记载,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的芳香草本植物就有56种,香木35种,可见芳香植物在我国使用和发展的历史悠久[5~9]。
国外对于芳香植物的应用历史同样悠久。在古希腊和古罗马时代,人们认为在浴室撒播香气有益于健康[10]。古埃及人用纯粹草药、桂皮以及乳香等芳香植物作为防腐剂制造的木乃伊,在金字塔里保留至今[11]。17世纪,英国流行黑死病,而在英国的伯克勒小镇却因种植着大量的薰衣草,空气中总是弥漫着薰衣草的药香而奇迹般地避免了此病的传染、流行、蔓延。在法国,凡尔赛宫周围配置了迷迭香、鼠尾草、百里香、牛至等芳香植物,这样的田园风光成为了当时贵族们的乐园[12]。意大利人食用鼠尾草、罗勒和牛至等芳香植物的历史已久,甚至形成了一种文化。
近现代,国外学者在芳香植物的医疗保健功效方面作了大量的研究和探索,1926年,法国化学家Gattefossé首次提出了芳香疗法(Aromatherpy)的概念,其机理是进入体内的挥发物或精油的某些成分,产生生理、心理反应,从而达到治疗、减轻或预防疾病、感染和不舒服等症状的方法[13,14]。现在,芳香疗法在西方国家已被广泛认定为是代替近代医学的自然法中最重要的一项,在美国,芳香疗法是补充与替代医学体系中的一个重要门类,用于治疗患有智能不足、脑性麻痹、自闭症等病症的人群。1980年末,日本钟纺公司推出了采用微胶囊技术开发的芳香织物,芳香纺织品内衣以香味杀菌等综合作用为主,外衣通过香味刺激起到镇静、安神、觉醒及各种特殊作用为主[15]。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的薰衣草、玫瑰、橙花、柠檬、侧柏等精油,能够使人放松,消除疲劳,给人以爽朗、愉快的感觉。芳香疗法在近代欧洲得到快速发展,并逐渐推广到世界各地。SPA馆及一些医院能够提供芳香按摩或治疗,如将芳香疗法用于孕妇分娩中,能起到镇痛作用[16]。芳香植物的抗氧化作用在食品、医疗和保健等方面都有广泛的应用[17,18]。
3 芳香植物的特性
芳香植物除了自身具有的观赏性外,还具有芳香性及健康保健性。这三种特征决定了芳香植物的应用优势和前景。
3.1 芳香植物的视觉观赏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园林艺术已经由传统的形态美升华到意境美,视觉享受是园林造景的一个重要方面,更多的要求进行深层系的观赏。应用观赏性的芳香植物造景,能提升城市整体景观层次,恰好到处的诠释了天地与人和谐的真实感觉,直抒胸臆,达到了园林中的意境美的境界,实现园林艺术从形态美到意境美的升华。故在园林绿化中应用芳香植物,首先要考虑其观赏性。
芳香植物的观赏性可分为观花、观叶、观果等。草本芳香植物由于植株矮小,故观赏的是草本植物的群体效果。很多芳香植物因其花形奇特,应用于园林造景独特,且有的叶片的颜色也会发生改变,观赏特性较强,如鼠尾草、月季、薰衣草、玫瑰等。木本芳香植物可以观赏其树姿、花形、不同质感的枝叶以及各色的果实,常见的如白玉兰、广玉兰、桂花等。桂花小而集簇的淡黄色花朵,紫黑色的核果及光亮的绿色叶片在初秋的季节都有观赏价值。作为中国传统的芳香植物,中国人在观赏桂花时会带着传统文化的意识,想到“双桂当庭”,想到古人那份悠远的情怀。
3.2 芳香植物的芳香性
能散发香气是芳香植物的最大特征。这里的芳香既是指花香,也指叶香、果香及枝干香。花香是人们最熟悉的一种,如木兰科、蔷薇科、腊梅科、木犀科等科属植物中的大部分植物取其花香等。叶香的植物散发的香气没花香浓烈,只有近距离接触时才会闻到香味,如通过揉搓藿香的叶片,手上就会留下藿香的气味。果香是指果实在成熟过程中散发的一种香甜的气味,如园林绿化中应用木瓜、枇杷、柑桔、佛手等就是取其果香。枝干香是指植物的根茎能散发香气,香樟、松柏类、茶属等即是取其枝叶清香。
3.3 芳香植物的健康保健性
芳香植物通过挥发性物质,对人类的生理和心理等方面发挥作用,从而达到保健作用。侧柏、孔雀草、薄荷、驱蚊香草、番茄等芳香植物能通过分泌挥发性物质驱除蚊虫等侵害生物,形成病菌隔离区,直接或间接达到保健作用[19,20]。油松、白皮松、桧柏枝叶通过释放VOCs能降低人体的心率、收缩压和舒张压,使人体处于放松状态,情绪松弛、缓解紧张[21]。薰衣草的香气可以缓解神经衰弱;水仙花的香气可以使人感到放松;艾叶的气味有明显的降压作用;天竺葵的香气有镇定的作用;香蜂草对提升记忆力有帮助。和薄荷香气可激发儿章的智慧和灵感,使之萌动求知欲和好奇心,故在校园绿化中可以、薄倚等作为主要配置材料;对长期从事脑力劳动的人,应在其工作环境附近配置水仙、柠檬和茉莉等芳香植物以减轻大脑疲劳,提高工作效率。
4 芳香植物的作用
芳香植物的特性决定了芳香植物作用,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①芳香植物能净化空气,改善生活的环境,能增加景观植物的多样性,具有生态作用。②芳香植物能够散发有利于人体健康的微量元素,具有保健作用;③芳香植物是精油的主要来源,可以促进新产业的发展,具有经济作用。
4.1 芳香植物的生态作用
芳香植物挥发物如苯甲醇、芳樟醇、香茅醇等可杀灭多种有害微生物,其强烈的杀菌、消毒作用,是绿色的、无污染的天然杀菌剂,如松柏具有杀菌作用[22],紫茉莉分泌出的气体对白喉、结核菌、痢疾杆菌等极具杀伤力[23]。同时,芳香植物能吸附灰尘,吸收SO2、CO2、及土壤和水中的重金属污染等功能,对空气、土壤、水环境进行净化。刺槐可吸收氟化物[22],月季、木槿、紫薇、米兰、栀子等芳香植物能吸收SO2、HCl、氟化物等有害气体,铁线蕨、常春藤能吸收苯类污染物[24]。城市的人口众多,空气污浊,种植芳香植物不仅能起到绿化装饰环境,也能改善空气质量,创造出一个宜居舒适的城市环境。
芳香植物的种类丰富,从低矮草本到高大木本植物,从四季常绿到秋季落叶,各色的芳香植物被应用到景观设计中。芳香植物中的很多品种均花色稀有,如薰衣草的紫色、迷迭香的蓝色、百里香的紫红色等,这类芳香植物的使用极大丰富了景观植物的种类。不仅如此,有些草本芳香植物适应性强,在北方地区也能种植。如2007年,北京成功引种薰衣草、百里香、芸香等芳香植物并用于城市园林绿化。这些芳香植物经多年引种筛选,具有耐寒、耐旱的特性,适合我国北方地区大面积种植和城市绿化[21]。随着科技的发展,将培育、引种、驯化更多具有良好遗传品质的芳香植物,对于增加植物品种多样性起到重要的作用。
4.2 芳香植物的保健作用
随着人们对环境要求的不断提高,构建适宜人们生活的园林型城市成为必然。许多芳香植物因其含有抗生素和具抗病毒作用的挥发性化学物质,通过呼吸系统或皮肤进入人体,起到防病、抗病、保健、增强机体免疫功能等作用。在不同的空间适当配置不同的芳香植物具有不同的保健作用。如白兰、黄兰、串钱柳、海桐、含笑、九里香等植物不但挥发油含量高,同时对呼吸系统有保健作用;人心果、白兰、串钱柳、含笑、鹅掌藤等植物富含一些对心脏有保健作用的挥发物质, 对心血管系统有保健作用[24,25]。
芳香植物的色彩对于人的心理亦影响深远。红色能使人愉悦,充满活力;蓝色让人感到安静、忧郁;绿色给人充满生机的感觉;黄色让人温暖舒心;紫色给人压抑沉重的感觉。故在城市绿化空间配置过程中,芳香植物的应用既要体现芳香植物的保健作用,同时应考虑其香气和颜色对心理的影响,根据不同的目的选择芳香植物。
4.3 经济作用
我国芳香植物资源丰富,已发现的芳香植物分属100余科200余属共500多种,约占世界上已知芳香植物的18%[26],其中富含精油的芳香植物达370余种[27]。应充分开发和利用我国的芳香植物资源,研制不同种类的精油,促进精油产业的发展。芳香植物除提取芳香油外,还具有药用、食用、林用、果品观赏等功能。芳香植物亦可提取生物碱、单宁、有机酸、色素等成分,故在加工利用同时,须充分考虑资源的综合利用,完善芳香植物的产业链。
大面积地种植芳香植物可促进旅游业的发展,可以借鉴法国普罗旺斯的成功经验,值得注意的是在学习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当地土壤、气候环境以及经济和交通条件等各方面的协调发展。植物对于土壤、气候、光照和水分等生长条件均有要求,只有充分合理地、因地制宜,才能达到经济、人文、环境和谐。
5 芳香植物在城市商业空间中的应用建议
5.1 引进芳香植物,增加嗅觉感受
芳香植物作为植物界的特殊群体,可以美化环境,创造绿意空间。而芳香植物区别于其他植物的最大优势是芳香植物散发的香气可杀虫抑菌,起到身心保健的作用。对于开放式的商业空间如步行街、商业广场而言,因处于整个城市的大气环境下,故各种污染性气体充斥着整个空间,配植芳香植物可以起到过滤、净化空气的作用;封闭式商业空间如百货、大型商厦,空气不易流通,加之人流密集,CO2浓度较高,配植芳香植物不仅能吸收CO2,且能带来宜人香气,同时香气中的各种化学物质亦可起到消毒杀菌作用。据研究,万寿菊能吸收大气中的硫化物,米兰、栀子花能吸收CO2,茉莉、蔷薇、玫瑰及桂花的香气能抑制结核杆菌、肺炎杆菌、葡萄杆菌等生长繁殖;桂花、腊梅等吸收汞蒸气[28]。
在选择芳香植物时应注意几个原则。①因地制宜的原则,植物均有适宜的生长环境和气候条件,在选择芳香植物时要充分了解各种植物的生长习性。上海的气候是春暖夏热秋凉冬冷,四季分明,故其适生的基本条件是喜阳、耐寒;上海的空气质量不佳,因此,植物应具有耐污染、抗污染能力。若选择不适宜生长的芳香植物,不仅养护麻烦,景观效果亦会被破坏。②整体效果好的植物景观不在于所配植的植物物种稀有或附属物昂贵,而在于整体景观效果是否和谐。商业空间因其空间有限,在配置芳香植物时应考虑植物所能展现的景观效果。如薰衣草不适宜单独种植,需有一株主景植物;桂花则不适合大面积种植,更适合做主景植物或与南天竹、置石,与草本植物搭配种植。③香气的选择控制。不同芳香植物散发的气味不同,在配置时应考虑香味搭配及浓度控制。一般来说,配置时种类不宜过多,一到两种芳香植物为主,否则会造成香气紊乱。香气浓度较高的植物占主导地位,其他辅助植物应选择香气淡或无香气的植物。能闻到香气是因香气在空气中的传播,故在设计过程中应充分利用地形、建筑物和不同的植物进行围合,并要考虑不同季节的风向,以创造一个空气与风向均利于香气传播的空间。一般来说,应在人流密集的上风向区配置芳香植物。室内空间,香气难以发散,故香气浓烈的植物应设置于远离人群的角落,香气清雅的植物可在人流相对距离较近的地方种植。
以南京路步行街为例,可选择薄荷或鼠尾草等草本芳香植物替换原先的沿阶草;灌木可选用藿香、栀子等;盆栽植物可选择迷迭香、铃兰、茉莉等植物,这些芳香植物无论是乡土品种还是经外来引种驯化的品种,均能较好地适应上海的土壤及气候环境。重新配置后,不仅增加了植物物种多样性,亦丰富了空间立体层次感和美感。
5.2 巧用藤本芳香植物,创造多重感受的立体化空间
商业空间是立体的,故在建筑立面绿化设计时应配置藤本攀援类芳香植物,可实现视觉、嗅觉与触觉的三位一体的立体空间感受,如香水月季、木香等,只需搭建一些o助设施,就能美化建筑立面,增加绿色空间。在建筑外立面周围设置花坛,其内侧支起一些构架,配植蔷薇等攀援类芳香植物,并用草本花卉修饰,比配置单一植物品种绿篱要有趣、美观得多。
上海商业空间中种植栽培的部分芳香植物种类及其在各类型商业空间发挥的景观作用调查(表1)。
参考文献:
[1]王羽梅.中国芳香植物[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5~10.
[2]刘志强,刘士敏.芳香疗法在园林中的应用研究[J].辽宁林业科技,2006(4).
[3]郑九森,孙 磊,唐宇力.杭州地区芳香植物及其在园林绿化中的应用[J].安徽农业科学,2009,37(35):17752~17553.
[4]姚 雷,张少艾.芳香植物[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5]陈 辉,张 显.浅析芳香植物的历史及在园林中的应用[J].陕西农业科学,2005(3):140~142.
[6]姚 雷.观赏芳香植物待开发[J].中国花卉园艺,2004(10):6~7.
[7]金 涛.寻觅芳香的世界[J].知识就是力量,2005(2):56~59.
[8]刘斯能.芳香植物在华南园林绿化中的应用[J].安徽农业科学,2013(9):3970~3971.
[9]张彦博,钟国华,胡美英,等.植物挥发性有机物数据库的建立及应用[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11,30(5):604~608.
[10]Gammage R B,Berven B A.Indoor air and human health[M].Boca Raton:CRC Press,1996.
[11]王群红,李宏建.芳香疗法与芳香油的临床应用[J].国外医学-中医中药分册,2001,23(6):326~330.
[12]吴凌峰.四种芳香植物自然香气的助眠作用初步探究[J].上海农业科技,2011(4):22~24.
[13]Gattefossé M.Aromatherapy [M].London:C.W.Daniel Co.Ltd.,1993.
[14]杜 建.芳香疗法源流与发展[J].中国医药学报,2003(8):454~456.
[15]熊 葳,顾 平.香味保健纺织品的开发现状与微胶囊生产技术[J].现代丝绸科学与技术,2009(4):29~31.
[16]王春玲,胡增辉,沈 红,等.芳香植物挥发物的保健功效[J].北方园艺,2015(15):171~77.
[17]陈小强,张 莹,于雪莹,等.植物源食品抗氧化剂的筛选与研发趋势[J].特产研究,2011(1):72~75.
[18]殷 倩,俞益武,薛 丹,等.芳香植物资源在园林保健中的应用现状及研究进展[J].北方园艺,2012(5):182~185.
[19]林 琳.孔雀草等五种园林植物对蚊的驱避影响及挥发物的成分鉴定[D].成都:四川农业大学,2008:16~20.
[20]顾亚东,张西西.芳香植物及其在城市园林中的应用[J].北京园林,2010(4):37~40.
[21]高 岩.北京市绿化树木挥发性有机物释放动态及其对人体健康的影响[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05:32~40.
[22]齐晓萍,施 冰,陈与霞.香草植物的园林绿化中应用探讨[J].园林科技,2010(1):13~16.
[23]陈 明.观赏芳香植物在园林绿化中的作用与应用分析[J].广东科技,2014(14):231~232.
[24]肖 军.浅谈杭州西湖园林芳香植物运用研究[J].科技向导,2014(36):32.
[25]孟清秀,刘毓,刘媛.芳香及药用植物在城市园林绿化中的应用探析[C]//中国风景园林学会.中国风景园林学会论文集.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3:968~970.
[26]黄隆建.10 种园林植物挥发物的成分分析及生态保健功能[D]. 广州:华南农业大学,2008.
[27]刘方弄,彭世逞,刘联仁.芳香观赏植物观赏与栽培[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