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货币政策的缺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货币政策的缺点范文1
1.西方经济学关于货币政策有效性的争论
在西方经济学的主要流派中,凯恩斯学派和货币学派认同货币政策的作用,而理性预期学派则提出不同意见。
(1)凯恩斯学派。凯恩斯认为,“有效储蓄之数量乃定于投资数量,而在充分就业限度以内,鼓励投资者乃是低利率。故我们最好参照资本之边际效率表,把利率减低到一点,可以达到充分就业”。可见,凯恩斯虽然偏爱财政政策,但也不否定货币政策的作用。
之后,凯恩斯主义者汉森、萨缪尔森、索罗和托宾等人也肯定了货币政策的作用。随着他们对货币政策作用的认识的加深,他们提出了“逆经济周期调节”的“相机抉择”的货币政策主张。
(2)货币学派。货币学派的代表人物弗里德曼认为,“货币政策能够防止货币本身成为经济波动的一个主要根源”,“货币政策能够发挥的第二个作用,是为经济运行提供一个稳定的环境——继续用米尔的比喻,就是使货币政策这架机器运行”,“货币政策有助于抵消经济体系中来自其他方面的主要波动”。由此可知,弗里德曼充分肯定货币政策对稳定经济的作用。
(3)理性预期学派。理性预期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卢卡斯曾提出过著名的“政策无效性命题”。他指出:“当扩张性货币政策反复推行时,它不再能实现自己的目标。推动力消失了,对生产没有刺激作用,期望生产能扩大,但结果却是通货膨胀,而不是别的。”显然,卢卡斯完全否定了货币政策的作用。
2.中国经济学界关于货币政策有效性的观点
对于货币政策能否发挥调控作用,中国经济学界主要有三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货币政策的作用过分突出甚至否定货币政策的有效作用。中国人民大学黄达教授认为,“给人的印象,货币政策得心应手,是极有利的工具。但实践证明,过分高估其效能,不是实现不了设想的目标,就是在强力贯彻实施中带来很大的副作用”。
第二种观点认为,货币政策的作用具有非对称性即通货膨胀得力而治理通货紧缩乏力。对外贸易大学的吴军教授认为,“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我国的宏观经济调控实践,可以证明再经济衰退阶段的恢复经济增长方面,财政政策的强效应和货币政策的弱效应”。
第三种观点对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持肯定态度。南京大学的范从来教授认为,“我国并没有陷入流动性陷阱,投资和消费的利率弹性是存在的,货币政策发挥作用的条件是具备的”。
二、评价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标准
弗里德曼说,“我相信,某一货币总量是目前可得的、最好的、货币政策的直接指示器或评价标准。而且我相信:与选择价格水平的做法相比,具体选择哪一种货币总量所带来的妨害则小得多。”可见,弗里德曼认为评价货币政策有效性的标准是货币供应量。
在国内,李春琦等学者在研究货币政策有效性时,多数也采用货币供应量M2作为评价指标。而崔建军(2006)认为,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体现在货币政策目标及其实现程度。但其是在封闭的环境下,用物价稳定、充分就业、经济增长来评价。
考虑到,在我国货币供应量是否应作为中介目标尚存争议,而且经过线性回归的检验,发现货币供应量与CPI的拟合程度不高。中国经济已逐步与国际接轨,中国的市场已不再封闭。所以本文以中央银行制定的货币政策目标作为评价标准,即“维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发展”。通过分析货币政策在近期调控中发挥的作用,评价货币政策的效果。
币值稳定,包括对内币值稳定和对外币值稳定。本文通过06年和07年的CPI指数和人民币汇率走势,进行考察。而对于经济增长的影响,则通过GDP增长率来评价。
三、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评价
经过数据统计,在这两年中央银行已多次上调存款准备金、年存贷款利率。存款准备金以达14%,创历史新高,冻结了商业银行大部分资金。年贷款利率也调至7.47%,比06年年初上升了1.89%,明显是要控制商业银行的信贷规模。虽然中央银行频繁地实行货币政策,但物价仍呈上升趋势,超过警戒线3%,这似乎与货币政策的调控目标背道而驰。
而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一路上升,人民币持续升值,贸易顺差也持续增长,外汇储备屡创新高。我国实行的是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汇率要控制在一定范围,但现在汇率已上升了一定幅度,中央银行似乎无法控制。
再看GDP增长率,07年第一季度GDP增长率为11.1%,第二季度为11.9%,第三季度为11.5%,第四季度为11.2%,仍成双位数增长,并没有放慢的迹象。紧缩的货币政策并没有影响到经济的增长。
如果货币政策的紧缩效应显著,应该能平抑通货膨胀,且不影响经济发展。虽然货币政策在这轮调节过热经济的过程中,没有影响到经济的增长。但没有成功地维持币值稳定,人民币仍然对外升值,对内贬值,并且日趋严重,所以货币政策的效果不显著。
四、影响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原因
影响货币政策的因素有很多,尤其在复杂的国内外经济环境下,既有货币政策本身存在的缺陷,也有经济环境的制约。主要表现为:
1.货币政策本身的缺点
货币政策存在时滞性。货币政策由制定、执行到产生效果,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在市场较完善的发达国家,货币政策发挥效用需为六个月到一年。在中国,国有商业银行信贷集中,货币政策传导渠道阻塞,由货币政策所推动的货币供给很难达到县域地区。货币市场体系尚存缺陷,市场利率尚没形成,这也影响到货币政策发挥效用。此外,中央银行隶属于国务院,只有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的权力,没有决策权。所以,货币政策的时滞要比发达国家要长。
货币政策的传导主要通过商业银行,而商业银行一般很少给中小企业贷款。所以,货币政策的作用影响不到中小企业,中小企业能够按往常一样进行贷款投资。在我国,中小企业占据市场的大部分。调控不了中小企业,货币政策的效果也减弱。
从货币供给性质来看,目前我国处于转轨经济,同时,我国奉行二级银行体制,中央银行、商业银行体系、企业、居民个人都参与货币创造过程。因此,我国的货币供给同时具有外生性和内生性,而不是纯粹的外生性,中央银行控制的货币供应量有限,货币政策的效果有所减弱。
2.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制约
本次的通货膨胀属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所以货币政策的效果不显著。这次的物价上涨是由食品价格上涨引起的,而食品价格的上涨又引起其他物品的价格上涨。全面的物价上涨,自然引起工资上涨,市场上货币供给增多,从而使通胀加剧。即便中央银行能控制货币的供给,但不管货币政策如何紧缩,人们都不可能将购买食品的钱存入银行。在这种情况下,紧缩的货币政策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
由于我国实行的是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汇率被控制在一定范围内。而人民币持续升值,外界对人民币产生升值的预期,也看好中国的经济发展,所以国内外的投资者都抛出美元,买入人民币。中央银行为维持汇率稳定,被迫抛出更多的本币,使货币供应量上升,流动性加大,通货膨胀加剧,货币政策产生了反效果。
我国的金融体系不完善,利率的种类很多,有基准利率、同业拆借率、存贷款利率、银行间债券利率等,没有统一的市场利率,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利率政策的实行。
3.中央银行实行货币政策的情况
根据理性预期学派的观点,货币政策要超出人们的预期,才能发挥作用。但现在人们对货币政策已有预期,中央银行所制定的货币政策没有考虑到预期因素,所以货币政策没有达到所需要的效果。此时,货币政策在更大程度上只是一种警告,真正的调控作用较弱。
中央银行决定执行货币时,已经延误了时机。市场已存在大量货币,紧缩的货币政策很难控制住这种趋势。而且,每次上调存款准备金或年存贷款利率都是小幅度的调整,到后期才增大幅度,所以货币政策暂时效果微弱。
五、提高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建议
针对影响货币政策的种种原因,本文将从三方面提出改善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建议:
1.尽量减弱货币政策的时滞性
首先,缩短货币政策产生效果的时间。货币政策的时滞性不能完全消除,但以我国目前的情况,时滞性可以减弱。这就要求中央银行提高对经济情况的预见,制定出有预见性的货币政策。而且中央银行的调控要适时,避免货币政策在经济情况发生转变时才起作用。而且,中央银行要有一定的独立性。虽然和建国初期相比,中央银行的独立性有了很大的提高,但还是较弱。我国的中央银行隶属于国务院,没有决策权,执行货币政策要遵照国务院的决定。这在一定程度上延误了实行货币政策的时机。此外,还需商业银行的配合。商业银行的分支机构要深入县级金融机构,并放宽对中小企业的贷款限制,使货币政策得到更有效的传导。
2.改善货币政策实施的环境
继续推进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促使市场利率形成。这有利于我国货币市场的发展,而货币市场的完善则使货币政策的传导更有效。因为中央银行的公开市场业务,主要通过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票据,若利率能够市场化,则利率所反映的市场情况更加真实,有助于中央银行运用货币政策进行宏观调控,制定的货币政策也更有效。
如果财政政策不和货币政策相配合,这也会使货币政策的效果被抵消掉。考虑到现在通货膨胀产生的原因,财政政策似乎比货币政策更有效。通过政府补贴、减免税收、政府限价等措施可降低食品生产的成本,控制价格,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物价上涨的幅度。通过制定对出口的管制,取消部分出口产品的优惠政策,可控制住贸易的持续顺差。财政政策是一种直接调控的政策。所以货币政策应与财政政策配合使用,会事半功倍。
汇率政策是货币政策体系的重要部分。现在人民币被低估,对外贸易持续顺差,造成较多贸易摩擦,人民币面临较大的升值压力。而国内通货膨胀的问题日趋严重,政府可考虑放宽对人民币汇率的控制,以缓解通货膨胀问题。人民币升值,出口减少,进口增加,扩大国内供给,而且也减少了货币供应量,对解决通货膨胀问题有较大帮助。随着中国经济发展,国力增强,金融市场的逐步开放,美元走弱,升值是人民币必然的趋势。或许要人民币一次升值较多会对中国经济和金融稳定造成冲击,但政府可根据中国具体国情,让人民币逐步升值,达到人民币真实的价值。
3.提高中央银行执行货币政策的能力
加强金融创新。目前,一般的货币政策工具主要有存贷款利率、存款准备金、公开市场操作,但这些工具都有各自的缺陷。现在经济形势越来越复杂,中央银行很应该创造出适合当前情况的新货币政策工具,加大对冲的力度。
中央银行实行货币政策要考虑到预期因素,每次的货币政策能超出人们的预期之外,将使调控更有效果,也表明中央银行调控的决心,加大了警告作用。
加大货币政策的强度。中央银行每次上调存款准备金或利率都是小幅上调,效果不大,反而使通货膨胀的情况越来越严重,增加调控的难度。所以,中央银行可以减少调控的次数,但加大调控的强度。有人认为这种做法会造成经济的“硬着陆”。但以现在的经济情况,市场能承受得了较强的紧缩政策。相反,现在频繁地使用货币政策,效果不大,对市场的警告作用也不大。当货币政策产生累积效应时,也同样会导致经济的“硬着陆”。
中央银行也可以尝试使用窗口指导等货币政策措施,加大对商业银行贷款规模的控制,同时督促商业银行承担稳定经济的义务。
六、结语
综上所述,2006到2007年以来,我国的货币政策因其自身缺点和环境影响等原因,所以效果不太显著。货币政策有效性偏弱,对宏观调控十分不利。以现在的经济形势来看,中央银行必须实行宏观调控以稳定经济,提高货币政策的有效性迫在眉睫。所以,中央银行要根据现时中国经济的情况,分析影响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原因,加深对货币政策的认识和研究,克服货币政策的缺点,改善金融环境,提高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以便更好地实现货币政策目标。只有这样,中央银行才能充分发挥调节经济的作用,有效地控制本次的经济过热,维持经济稳定增长。
参考文献:
[1]崔建军.金融调控理论[J].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
[2]崔建军.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问题研究[Z].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
[3]孟建华.中国货币政策的选择和发展[Z].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
[4]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X].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5]陈共.财政学[C].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6]童适平.中央银行学教程[Z].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货币政策的缺点范文2
【关键词】存款准备金率 股票市场 利好消息
一、近年来我国存款准备金调整情况
2006-2008年6月,国内出现流动性过剩、通货膨胀加剧的现象,国际贸易持续保持大额顺差,因此,央行为了抑制商业银行信贷规模过快增长,连续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但是,在2008年9月后,为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损失,保持商业银行信贷规模平稳增长,提高国民就业率,又开始连续4次下调准备金率。当经济形势总体回升,国内却也出现一些问题,信贷规模以及货币供应量增长又开始过快,CPI指数也增长较快,央行继续采取9次上调准备金率政策,来以致过剩的流动性。
时隔三年,国家经济在政策引导下存在缓慢增长现象,各个行业领域发展尤为艰苛,资本市场处于疲软阶段,应对这一现象,央行决定下调来放松货币政策。放松银根后,商业银行信贷投放快速增长,银行体系流动性充裕。央行希望增加货币供给量来刺激资本市场的投资,来带动实体经济的发展,改变当前疲软市场的状态,注入新兴活力。
2016年这次存款准备金率的下调,银行方面,可贷规模比例是最大受益者,因为流动性大大增加。在大宗类商品方面,有色板块的波段沪港通中套利机会、投机频率都会有所增加。相对而言,始终能够保持高分红比例的蓝筹股,其持有价值将有所突出,降准会更加利好股市中蓝筹股板块。
二、存款准备金作用于股市的理论分析
(一)宣示效应
宣示效应的研究侧重于股民的心理预期,在央行作出调整准备金率宣告之前,根据当时经济形势,股民、学者乃至一些金融机构常常会对央行的举措作出预测,从而从心理层面影响市场参与者的决策,进而影响股票市场的价格。一般企业出于对自己公司营运的考虑,在作出预测后,会及时调整自己的资金链计划,以免在政策出台后对企业造成太大波动性影响;而普通股民也会对其政策方向做出一定推断,例如,当央行宣布下调存款准备金率这样宽松的货币政策时,货币供应量的增加会使利率下降,人们预测股价可能会上升,纷纷买入股票,而股价的上升又反过来证明了人们的预期。因此,调整存款准备金率会对整个社会产生很大的心理预期效应。
(二)市场利率效应
股票作为一种虚拟的资产,其价格变动有其独特的运作机制,股票价格变动与股票预期收益成正比,与利率大小成反比。当存款准备金率下调后,其他可控因素不变的条件下,货币供给量就会增加,反过来作用于利率水平就会下降,降低了融资成本,投资者便会买入股票,使得证券市场的有效需求增多,股票价格上升。相反,利率上升会导致股票价格呈下滑趋势。
(三)市场结构效应
由于不同类型的上市公司在证券市场挂牌交易,这些不同类型公司所需营运资金、对于资金的依赖程度是有所区别的,所以,当存款准备金率调整影响到对货币供给量变化时,会对不同类上市公司产生不同影响效应。存款准备金的调整对资本密集型企业影响较大,如房地产、金融业、重工业等行业,不同板块不同公司对货币政策反应程度是不同的。受直接影响的金融板块以及高度依赖信贷资金的房地产板块在每次调整中受冲击最大。
对于房地产板块来说,降准以后银行后续资金将更加宽裕,房贷有望继续宽松,面对当期地价高和买房热,消费者可能会抓住好时机,刺激了他们的购房意愿。房地产由于能筹集更多的营运资金,加大开发规模,行业利润可能会上升,此时,相应的就会出现股价上涨趋势,带动上下游建材行业板块股价上升。而对于金融板块来说,整个金融体系的贷款扩张能力增大,在货币乘数作用下,提高了商业银行派生存款能力,进而形成一种循环性放松。上市银行债券投资收益将会增多,也促进其股价上涨。如今年3月首次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后,上证指数上涨11.75%,但后期呈现出高开低走态势,4月份沪指下跌概率为2.18%。
三、政策建议
依照我国目前的发展状况以及宏观经济走势,预期未来还会再次使用下调存款准备金率的货币政策,为了提高其工具对股票市场传导的有效性,减弱货币政策的滞后性,基于理论分析,本文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继续推进利率市场化进程。现今中国金融市场不断创新以及影子银行的发展,金融自由化逐步拓宽,我国频繁使用存款准备金工具仍有各种不足,难以持续在市场中实施,从本质上说,若央行只使用数量型政策工具去调节货币供给量,就不能从根本上就解决流动性泛滥或短缺的问题,应不断推进利率市场化进程,充分调动价格型政策工具的优势,来调控宏观经济。
(2)多元货币政策结合。每种货币政策工具有其自身的优缺点,相互结合可以扬长避短,对其缺点进行部分抵消,使其优势也能加倍显现。基于我国当前宏观经济发展的复杂态势,结合不同的货币政策是非常有必要的,一种单一货币政策长期实行,一定会产生不利的经济影响。
(3)完善股市交易机制。在股市发展过程中,我国股票市场成熟度以及规范性有了较大的发展,但是相较纽交所等国外股票交易市场来说,仍然存在很大的完善范围。这些未改善的弊病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货币政策效果的有效性,因此,我们要改善存款准备金制度的传导机制,即改善股市的交易机制来提高政策效果。
参考文献:
[1]焦倩芳.存款准备金率政策对证券市场的影响研究[J].经营管理者, 2016,(1).
货币政策的缺点范文3
【摘要】常备借贷便利是当前我国央行进行货币政策操作、调控宏观经济运行的重要工具,也是央行传导货币政策意图的重要手段,对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与常设借贷便利工具进行了比较分析,并探讨了新常态下我国常备借贷便利应如何应用。
【关键词】常备借贷便利 结构性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工具
一、常备借贷便利在我国产生的背景
一国中央银行通常会被赋予一定的货币政策目标,并通过一定的货币政策工具和货币政策传导路径来实现这一目标。我国传统的货币政策目标是“保持货币币值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而今,我国央行一直在强调实施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灵活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维护流动性基本稳定,实现货币信贷及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并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和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我国中央银行调节和控制货币供应量的货币政策工具是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再贴现政策和公开市场业务,同时,央行也会根据实际经济发展需要,为保持银行体系流动性总体平稳适度和支持货币信贷合理增长,根据流动性需求的不同期限、主体和用途,不断丰富和完善工具组合,以进一步提高其利用货币政策工具进行宏观经济调控的灵活性、针对性和有效性。
中国人民银行于2013年初创立了常设借贷便利这一货币政策工具。并在《2015年一季度常备借贷便利开展情况》中明确提出,探索常备借贷便利利率作为货币市场利率走廊上限的功能,清晰地勾勒出了以利率走廊+中期政策利率的价格型调控机制为基础,从而构建“利率走廊”的调控模式,其目标在于最终推动我国货币政策调控从数量型向价格型转变。
常备借贷便利是中国人民银行调节金融机构之间流动性的一个重要渠道,其作为央行的一个重要货币政策工具,主要目的在于满足金融机构中短期限的大额流动性需求,而对象主要为全国性商业银行以及三大政策性银行。常备借贷便利通常是由金融机构主动发起,通过向央行以抵押的方式申请贷款,抵押品一般为优质信贷资产或高信用评级的债券,必要时也可通过采取向央行信用借款的方式为市场注入流动性,常备借贷便利的利率水平通常由中央银行通过综合考虑货币政策调控、引导市场利率等因素来决定。常备借贷便利的利率被视为央行构建的货币市场利率走廊的上限,当货币市场利率超过央行常备借贷便利利率水平时,金融机构可通过常备借贷便利利率向人民银行拆入资金,从而增加市场流动性,降低市场利率水平,反之,则进行逆向操作,从而稳定资金价格预期,以降低短期利率的波动率,提升未来政策利率的市场认可度和基准性,为利率的有效传导提供基础。
二、使用常备借贷便利的利弊分析
自常备借贷便利这一货币政策工具被创立以来,为加快建设适应市场需求的利率形成和调控机制,探索常备借贷便利利率发挥利率走廊上限的作用,央行在不同时期会结合具体的流动性形势和货币政策调控需要,使用常备借贷便利来调节金融市场间的流动性供给,并逐步减少对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的依赖。
比较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和常备借贷便利,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对货币供应量有着极强的影响力,见效时间快,调控力度大,因此一直是中央银行传导货币政策意图的有力工具。但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也因此存在明显的缺点,由于货币乘数的影响,微小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变动会影响到整个货币市场的流动性供给,造成其产生巨大波动,因此不能成为日常调节流动性的工具。此外,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影响的是全体存款性货币金融机构,但规模不同的金融机构对相同的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会有不同的应对方式,从而不利于央行进行定向流动性调节,即使我国中央银行通过定向降准来体现自己的货币政策操作意图,其对金融市场产生的波动也比较巨大。
常备借贷便利的主要特点在于:一是金融机构可根据自身流动性状况来决定是否向中央银行申请常备借贷便利;而是央行开展常备借贷便利操作可以与金融机构一对一进行,其针对性强;三是常备借贷便利虽然有一定被动性,但其交易对手覆盖面仍比较广,基本覆盖存款类金融机构,对于这一工具本身的运用有着较大便利。常备借贷便利作为原有的央行公开市场操作常规工具的重要补充,是典型的相机抉择手段,具备很强灵活性。常备借贷便利有利于当商业银行体系流动性出现临时性波动时,中央银行有效调节市场短期资金供给,熨平因金融市场流动性问题而引发的经济波动,从而稳定市场预期并有效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
常备借贷便利被视为控制短期利率,并熨平其波动的有效工具,并且在近几年的实践中也验证了这一点,以常备借贷便利的利率为利率走廊上限有效促进了我国利率体系的稳定。但是对于央行而言,常备借贷便利的运用太过频繁等同于变相鼓励银行在准备金的管理上更榧そ,而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一直被认为是控制银行审慎经营、防止银行倒闭的最后一道防线,当前我国虽然已经建立了存款保险制度,但存款保险制度只是银行审慎监管的一个补丁,防范和控制金融风险,必须对银行的审慎经营加强管控。
三、新常态下的常备借贷便利
中国自进入新常态以来,经济发展面临更大挑战,由于金融稳定对于经济稳定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央行灵活运用货币政策、调控宏观经济、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职能也就更为凸显。而常备借贷便利作为央行创设的一个常用的货币政策工具,必须不断对其进行优化创新,规范使用方式,更好的发挥其作为实际上的利率走廊上限的功能,以进一步完善我国货币市场利率走廊体系,也为人民币国际化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王倩,路馨,曹廷求.结构性货币政策、银行流动性与信贷行为[J].东岳论丛,2016(08):38-52.
[2]蒋先玲,赵一林.基于SVAR的常备借贷便利工具传导机制有效性研究[J].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16(04):105-116.
货币政策的缺点范文4
因为,对于南方十几个省出现的雪灾,不仅在于其短期性、局部性,而且对于巨大的中国经济来说,所造成的损失也是十分有限。只要中央政府在雪灾后,加大对受灾省份财政补贴的力度,尽快地帮助这些受灾地区人民与企业恢复生产、重建家园。比如说,目前这场雪灾造成550亿的损失,中央政府通过财政的方式给这些地区补贴550亿。如果说,中央政府能够对这些受灾省份的灾情全额性的财政补贴,那么雪灾后,这些地区的生产能够在短期内恢复与重建。当地的经济秩序很快就会得到恢复,而且中央政府强劲的财政投入还可能成为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一个新的增长点。
至于目前有一种解释,认为由于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巨大变化,由于资本市场的动荡,由于中美两国利差的缩小,因此,为了避免中国经济也进入衰退,中国要重新审视既有货币政策,从而在根本上改变目前从紧的货币政策。
对于这样的论调,当然每一个人都能够从其角度发表不同的观点,这是市场经济的基本法则。但是,每一个人的言论都是意见,关键问题这些意见是否反映了现实的经济生活,是否与现实经济生活相符。如果这些观点与现实经济差距大,那么这只是意见而已,不必太多关注。如果它反映了经济生活的现实及内在规律性,那么,市场与政府就得注意了。
对于中国经济来说,尽管中国经济经历了30年的高速增长,但是这种增长并没有结束,而且这种快速增长仍然会保持在一个较长时期内。在本文看来,中国经济在未来30年内仍然会保持在一个持续快速增长水平上,除非出现,但这种战争出现可能性几乎为零。因为,尽管目前中国经济经历30多年发展已经达到一个较好的水平上,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差距很大,其发展潜力巨大;同时,中国是一个巨体经济(而不仅仅是一个大国经济),其内部经济发展相当不平衡或存在很大差别。这种不平衡既是缺点也是优势。如果能够通过好的制度安排把这种缺点转化为优势,那么中国经济发展潜力更是巨大。
因此,对于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变化,中央要审时度形势,既要看到问题的严重性与复杂性,也要从中长期的角度来认识。如果国内央行也顺美联储那样采取宽松的货币政策,那么不仅政府几年来的宏观经济调控会付之东流,而且会让国内刚刚有所收敛的两大资产价格的泡沫重新又吹大,让国内物价水平快速飚升。而当这种情况出现,最后到政府醒悟时,可能为时已晚。所以,从紧的货币政策不可动摇,这是保证目前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
货币政策的缺点范文5
关键词:新凯恩斯模型;货币政策;外在习惯形成
中图分类号:F8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29-0008-02
前言
当解释可观测经济结果时,新凯恩斯模型的一个最主要缺点是没有一个生成的持续性机理,没有资本积累,通胀和消费产出震荡多变。因为模型中不包含内生变量且没有相关冲击,所以它不能解释通胀和产出数据中存在的持续性。为了克服这些缺点,大量学者研究推广可以包含习惯形成、工资、价格粘性和价格指数等特征的模型,这些特征可以清晰描述数据持续性。但是,大量研究表明,新凯恩斯模型只使用一般的混合的数据后,最终只是简单地给参数赋值(Erceg,et al,2000;Amato and Laubach,2000)。从而,混合模型可以有比该权威模型更有说服力的内容,这些内容不一定充分描述可观测宏观经济结果,但可将问题停止在结论上再将政策惯例引出。
模型不再采用单方程估计法而是使用完全信息极大似然估计法(FIML)建立一个体系估计。使用体系估计模型不仅易获得有效利润,而且能估计出单方程法无法识别的参数。应用FIML法必须对货币政策的制定做出假定。我们可以简单地设定一个利率规则,假定货币当局可根据最优支配原则制定政策。因此,我们可以假定货币当局具有客观功能,可以解决货币规则的时续性,估计货币客观功能参数与优化约束的结构参数。
在Volcker-Greenspan 时期,我们为合理的通胀目标估计找到了利率平稳的证据,但是平稳性产出的证明并不可靠,我们也没有找到通胀偏差的证据。在内在消费习惯形成和外在消费习惯形成模型中,估计结果显示只有大概10%的公司在每个季度能优化他们的价格。总而言之,在新凯恩斯最优政策模型中利用消费数据比产出数据运行地更好,因为广泛应用和调整产出缺口范式其最终结果是显著的。
一、数据选取
在这里使用5个测算口径:3个产出口径和两个消费口径。第一个产出口径1
t其中实际GDP是国会预算局测算的潜在产出,同Rudebusch和Svensson(1999)在研究最优货币政策中使用的方法。利用对产出口径的测算可以提供一个从我们的结论到Rudebusch和Svensson的研究框架的一个桥接。用HP滤波法构造下一个产出口径2
t和消费口径1
t。为了与家庭最优问题的典型特征一致剩下的两个口径3
t和2
t用单位劳动生产力测算产出和消费。
我们最后用HP滤波分离log(产出/劳动力)和log(消费/劳动力)变量序列,使之平稳。
数据截取的是1965年第一季度到2013年第二季度时间序列。大体上讲,3个产出口径变量变动时是有规则的,早期1980年和1990年的金融危机中显而易见,但当用国会预算局测出的潜在产出1
t构造产出口径时,得出的结果明显不如其他两种稳定。2
t和3
t之间的相关系数是0.97,1
t和2
t或3
t之间的相关系数只有0.77。依据时间和大量产业循环两个消费变量序列表述了与产出序列相似的特征。尽管2
t比1
t平稳性差,它们的相关系数为0.95,但这些变量序列说明了美国经济从1984年以来的稳定状态,正如早期讨论的那样,趋平稳化可能是由于需求波动变化的减弱导致的。
二、模型估计
习惯指数假定依据两个消费参数变化,表示为:
Ht=y1Ct-1+y2Ct-2,|y+y2|
方程(1)由程式化因素构成,是由两个产出口径的再生形式的方程(1991年King,Plosser,Stock和Watson;1992年Gali)。通过方程(1)描述的习惯形成比使y2=0的简单方程更能令数据立足。由于这个原因,如果这两个口径习惯形成范式没能反映出产出/消费的动态规则,则对新凯恩斯最优政策理论造成有力的反驳。
产出基础方程和消费基础方程估计y1和y2的是系统的,表明它们不止是对产出去趋势过程的结果。造成产出基础方程和消费基础方程差异的原因有很多,但最明显的因素应该是投资和资本形成过程。权威新凯恩斯模型和标准一般化权威模型将投资作为简化策略,同时遵循资本形成长期运转结果可用来研究宏观经济短期稳定性这一原则。依据资本积累测算资金股本进而估计模型是相当困难的,2001年Dupor的结论中强调满足泰勒原理的政策规则在模型中容易产生投资不确定性,说明忽略投资对货币政策的制定有重要的影响。
观察其他参数,外生习惯形成方程跟内生习惯形成方程接近,隐形通胀目标值估计为2.29%~2.96%之间,客观因素值估计为0.93。从外生习惯形成方程中得来的只有在10%的置信度下或以消费数据估计时才显著。
在政策客观功能分析参数中,估计结果也与内生习惯形成相似。利率平稳性权重显著不为0,但产出/消费稳定性的权重不显著且没有任何通胀偏向的依据。一般来说,v的点估计在外生习惯形成模型的估计中较小,早期研究中利率平稳性的权重在3月期国库券的估计比联邦基金利率估计的要大。
三、脉冲响应
当根据3个信息准侧估计人均消费2
t和3月期国库券利率RT
t时模,型拟合的最好。为了更好地展现新凯恩斯最优政策的框架,模型估计了πc
t,2
t和RT
t,并比较它们的脉冲响应。根据VAR模型我们也可以构造置信度为95%的VAR脉冲响应。
通过比较新凯恩斯模型与一般模型的VAR脉冲响应,可以帮助判别那些新凯恩斯模型不能完全反映出的数据,反映VAR模型的脉冲响应产生于“供给”、“需求”和“政策”的冲击,并参照递归识别法。但是,新凯恩斯最优政策模型不是递归的,因此,为确保脉冲响应函数之间有效的对比,在VAR模型中我们要以同样的排列方式和同样的递归识别法来辨别对模型的冲击。特意地,我们采用新凯恩斯时间一致方程。
D0Pt=d+D1Pt-1+D2Pt-2+st (2)
观察VAR模型的脉冲响应,通胀和货币政策依需求消费标准差分别上升和紧缩,响应利率的上升,消费和通胀同事下降,最终返回到基础线上。而供应方面的冲击,VAR模型反映出通胀上升而利率随之上升,利率上升则导致消费下跌到基础线以下,进而通胀有所缓解。随后,利率下降,消费回升到基础线以上。
参考文献:
[1] 齐鹰飞.新凯恩斯主义总需求理论的微观基础――一个基本模型及其在货币政策中的应用[J].财经问题研究,2007,(6).
货币政策的缺点范文6
景长新(1981-),男,西安交大经济与金融学院研究生。
摘要:普勒基本分析表明了在目标产出方差最小化的前提下,确定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一般决策规则:若随机冲击主要来自货币市场,应该选择利率作为中介目标;若冲击主要来自商品市场,货币供应量则是较好的选择。本文以该理论规则为基础,把1994―2005年分为两个阶段利用季度数据对我国中介目标选择的适当性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两个阶段我国的基础性冲击都主要来自于商品市场,按照该规则,货币供应量作为目前的中介目标仍具有理论上的合理性。但是,通过对前后两个阶段的产出方差波动进行比较,得出的结论是最近几年中介目标的有效性在逐渐降低。
关键词:货币政策;中介目标;普勒基本分析;基础性冲击
中图分类号:F8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1428(2006)09-0033-04
一个有效的货币政策操作框架,其中介目标的选择是个重要的环节。从理论和实践上看,这一目标选择主要是在利率和货币供应量之间展开。普勒基本分析证明了在目标产出方差最小化的前提下,确定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一般决策规则,即:利率和货币供应量哪个更适合作为中介目标取决于一国经济波动的特定结构。倘若经济波动主要来源于货币需求方面,应采用利率这一指标;反之,如果货币需求稳定,面临的经济冲击主要是能源危机、投资消费结构变化等实质性冲击,此时应更多的采用货币供应量指标。
一、普勒基本分析理论介绍
一般说来,能够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有货币供给量和利率。但是,在信息不完全条件下,货币政策当局通常不能准确观察并预期引起货币量或利率变化的随机冲击的来源。在这种情况下,货币政策当局将面临着是选择货币供给量还是选择利率作为中介目标的难题。普勒(Poole,1970)的经典分析(普勒基本分析)给出了货币政策当局在这种随机状态下进行决策的一般规则(普勒规则)。下面给出普勒基本分析:
令对数形式的基本模型的简化形式为:
yt=-αit+μt
mt=-β1it+β2yt+νt
其中yt为总产出,it为利率,mt为货币需求,μt和νt分别为实物部门与货币部门的随机冲击(支出冲击与资产冲击)。出于简化,假定μt和νt是服从均值为零且彼此不相关的连续过程(实际上,通过后面的数据分析我们也可以看到μt和νt,二者的均值和它们之间的协方差是极其微小的,近乎为零)。yt=-αit+μt是简化的IS曲线,货币需求方程是简化的LM曲线。货币政策当局的最优决策规则是选择能够使产出方差最小的变量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即:货币政策当局遵循最小化方差准则。
如果货币政策当局以货币供给量为操作目标,由简化的IS―LM基本模型可知,均衡产出为:
yt=(αm+βμ-αν)/(β1+αβ2)
设定货币供给量m,使E\[y\]=0,则均衡产出为:yt=(β1μ-αν)/(β1+αβ2)
目标函数值为:Em[yt]2=(β21σ2μ+α2σ2v-2αβ1σμ,ν)/(β1+αβ2)2
如果货币政策当局以利率为操作目标,则总产出主要受随机变量μ(支出冲击)的影响。设定利率i,使E[y]=0,则:Ei[yt]2=σ2μ
根据最优决策规则,货币政策当局是选择货币供给量还是利率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取决于两种选择的方差期望值的大小。因此,
若Ei[yt]2<Em[yt]2即:σ2μ<(β21σ2μ+α2σ2ν-2αβ1σμν)/(β1+αβ2)2
则利率操作程序优于货币供给量操作程序,因而货币政策当局应当选择利率作为中介目标。相反,若Ei[yt]2>Em[yt]2即:σ2μ>(β21σ2μ+α2σ2ν-2αβ1σμν)/(β1+αβ2)2
则货币供给量操作程序优于利率操作程序,因而货币政策当局应当选择货币供给量作为中介目标。
也就是说,从随机冲击角度看,如果随机冲击主要来自货币市场,即货币需求冲击的方差(σ2ν)较大,则应当选择利率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如果随机冲击主要来自商品市场(实物部门),即总需求冲击的方差(σ2μ)较大,则应当选择货币供给量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
上面所述普勒基本分析是在严格假定F下展开的,忽略了通货膨胀、预期、总供给冲击等因素的作用,但是,萨金特和华莱士(1975)、布兰查德和费希尔(1989)对普勒基本分析的拓展证明,即使考虑到这些因素的作用,普勒基本分析得出的决策规则也是成立的,并且在许多不同场合下都是非常有用的(弗里德曼、哈恩,2002)。
二、对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进行两阶段实证分析
中国人民银行从1994年开始监控并向社会公布货币供应量,从1996年起正式采用货币供应量与贷款量一起作为中介目标。1998年取消贷款规模,使货币供给量成为唯一的货币政策中介目标。但是,有些人认为,我国的货币供给具有内生性,以货币供给量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是无效的,因此主张放弃货币供给量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而代之以利率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或者直接钉住通货膨胀。
但是,根据普勒基本分析,改变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基本实证依据,应当是基础性冲击的根本改变。因此,如果以利率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其基本前提应当是货币市场的冲击方差大于商品市场的冲击方差,即货币市场的失衡超过商品市场的失衡。货币市场的失衡是否超过商品市场的失衡,需要根据普勒基本分析进行判断。
如前所述,普勒基本分析给出的是在目标产出方差最小化的前提下,确定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一般决策规则。这一规则与我国寻求保证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努力,在原则上是一致的。因此,可以运用普勒基本分析来判断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是否有效。
(一)样本区间、变量以及资料来源说明
1.样本区间的划分:把1994年第1季度―2005年第4季度分为两个明显的阶段。第一个阶段是1994―1997年,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在这段时期是处于由信贷规模向货币总量过渡的阶段。第二个阶段从1998―2005年,自1998年起,央行取消对国有商业银行贷款规模的限额控制。在形式上,货币供应量正式成为我国货币政策唯一的中介目标,货币供应量成为央行调节宏观经济的主要控制变量。
我们以政策调整的时间(1998年)为界分为两个阶段进行研究,目的是为了更加清晰地对比货币供应量作为中介目标的有效性问题。
2.变量选择:
(1)货币政策中介目标:代表变量为M2。1996年我国正式将货币供应量M1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同时将M0、M2作为观察目标,但随着金融创新的不断发展,M1越来越多的表现出可控性不足的缺点,而M2的可控性相对较强,更多的观点倾向于用M2代替M1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让M1成为观测目标。因此本文选择M2作为中介目标的代表进行分析。
(2)货币政策最终目标:代表变量为GDP(单位为亿元)。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可归结为促进经济增长。GDP的增加最能反映一国经济的运行态势,因此将GDP作为衡量经济增长的指标。因为GDP指标是按当期价格计算的名义值,而产出应该用实际值(用RGDP表示)。所以,要把名义值换算成实际值。这里用名义值除以消费价格的季度定基比指数得到。由于我国没有公布定基比指数,这里首先用我国公布的消费物价月环比指数构造月定基比指数(以1993年12月为基期,因为样本数据从1994年开始),再把每季度三个月的消费价格月定基比指数用几何平均的方法计算出定基比季度指数。GDP名义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年鉴》。
(3)利率代表变量:我们采用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非市场化)、银行间七日同业拆借利率(市场化)分别进行计算。用CR表示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CJR表示银行间七日同业拆借利率(利率单位为%)。数据来自《中国人民银行统计季报》以及中国人民银行网相关数据计算。计算随机冲击Ut、Vt数据时采用的利率是CR,Utc、Vtc采用的利率是CJR。
3.数据处理:
(1)季节影响的调整。由于本文采用的是季度数据,因此,在进行分析之前先采用移动平均季节乘法(Ratio to moving average-Multiplicative)分离出季节影响(利率除外)。该法的核心思想是高阶移动平均,通过多次迭代,最终分离出原序列的趋势成分、季节成分和不规则成分,得到剔除季节成分调整后的序列。本文在分析中所使用的数据都是经过此方法进行季节调整后的数据。
(2)对季节调整后的序列以及利率序列再进行对数调整,得到分析时所用的数据序列。
(二)运用普尔规则对我国中介目标的选择进行实证分析
首先在简化的IS-LM基本模型下,运用普勒基本分析来判断我国的基础性冲击,然后对比前后两个阶段的产出方差变化情况。
下表是进行第一阶段(94.1-97.4)实证分析时所用的原始数据以及通过回归得到的随机冲击变量数值。
[1]当采用的利率为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时,基本模型的各参数符号以α、β1、β2、σuν(Ut、Vt的协方差)表示。
[2]当采用的利率为银行间七天同业拆借利率时,基本模型的各参数符号以αc、β1c、β2c、σuc,νc(Utc、Vtc的协方差)表示。
[3]Em[yt]2:表示以货币供应量作为中介目标时总产出的方差。
[4]σ2u、σ2uc分别表示:以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作为中介目标时产出的方差、以银行间七天同业拆借利率作为中介目标时产出的方差。
下表数据给出的是通过回归分析得到的第一阶段的普勒基本分析的参数估计值。
根据表2给出的数值结果,计算Em[yt]2=(β21σ2u+α2σ2ν-2αβ1σu,ν)/(β1+αβ2)2,并将计算结果与σ2u(σ2u=0.012313;σ2uc=0.016676)进行比较,若存在σ2u>(β21σ2u+α2σ2ν-2αβ1σuν)/(β1+αβ2)2,则货币供给量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有效,否则利率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有效。计算结果如下:
(β21σ2u+α2σ2ν-2αβ1σuν)/(β1+αβ2)2=0.007276
(β21cσ2uc+α2cσ2νc-2αcβ1cσμucνc)/(β1c+αcβ2c)2=0.0075
由计算结果可知,显然存在:
σ2μ>(β21σ2u+α2σ2ν-2αβ1σμν)/(β1+αβ2)2
σ2μc>(β21cσ2uc+α2cσ2νc-2αcβ1cσucνc)/(β1c+αcβ2c)2
同理,对第二阶段(从1998第1季度―2005年第4季度)的数据进行分析。
下表是进行第二阶段(98.1-05.4)实证分析时所用的原始数据以及通过回归得到的随机冲击变量数值。
通过回归分析得到的结果见下表:
根据表2给出的参数数值,同理计算Em[yt]2=(β21σ2u+α2σ2v-2αβ1σu,ν)/(β1+αβ2)2代入数值得:
(β21σ2u+α2σ2v-2αβ1σuν)/(β1+αβ2)2=0.09477
(β21cσ2uc+α2cσ2νc-2αcβ1cσucνc)/(β1c+αcβ2c)2=0.0785
计算结果与第一阶段(1994―1997)相同
σ2u=0.18647>0.09477;σ2uc=0.12831>0.0785
这就证明,在样本期两个阶段的基础性冲击(随机冲击)都主要来自商品市场(实物部门)。根据普勒基本分析所确定的决策规则,在这种情况下,货币政策当局(中央银行)应当选择货币供给量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即采用货币供给量操作程序而不是利率操作程序。
下面我们对前后两个阶段我国总产出的方差波动大小进行一下对比。对比分析所用的数据包括名义产出(用NGDP表示)、无季节调整的真实产出(用RGDP表示)、进行了季节调整后的真实产出(用RGDPSA表示)三个变量,分别计算它们的标准差(用B表示)、均值(用J表示)、相对波动系数(标准差/均值,用X表示)大小,例如BNGDP表示名义产出的标准差;JNGDP表示名义产出的均值,其他类同,其计算结果如下(见表5)
由上表可知,整个样本期间(1994.1-2005.4)的三个变量的相对波动系数最大,1994.1-1997.4(第一阶段)的产出波动无论从绝对值还是相对值来看都是最小的。第二阶段(1998.1-2005.4)的产出波动(相对波动系数)要远远大于第一阶段(1994.1-1997.4)的产出波动。这就表明,虽然我国的基础性冲击没有发生变化,仍然主要来源于商品市场。但是,货币供应量作为我国目前的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有效性在逐步的降低,在发挥其作为中介目标的作用性方面已经大打折扣。
三、实证结果与原因分析
以上通过简化的IS-LM模型下的普勒基本分析表明,我国以货币供给量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在1994-1997年是非常理想的,通过对第二阶段(1998年-2005年)的实证分析,表明我国的基础性冲击仍然来自于商品市场,按照普勒基本分析,货币供应量作为中介目标仍然具有理论上的合理有效性。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与当前经济运行环境有关。由于目前我国的金融市场没有完全放开,金融机构的规模和效率并不高,金融工具以及可供投资的金融品种相对比较单一,居民和企业的金融资产仍以银行存款为主,这种简单的金融市场结构使货币供应量具有一定的可控性和可测性,货币供应量与最终目标之间具有长期的稳定关系,将其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具有合理性。
但是,通过对比前后两个阶段的产出波动,可以看出货币供应量作为我国的中介目标其有效性在逐步的降低。根据普勒基本分析,如果必须以货币供给量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则应当使利率能够内生地自行调整,以降低来自产出方面的不利冲击。但是,我国到目前为止利率没有实现完全的市场化,成为货币政策传导渠道中的一大障碍。同时,公众预期变化也会导致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失灵。并且由于我国消费体制与收入体制改革不同步、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等未来不确定性原因,公众的消费和投资行为相对谨慎,这就增加了预防性动机的货币需求,使得储蓄增长和贷款投放速度减慢。因而,央行增加的货币供应,多数会被银行体系被动的吸收,这样的结果必然导致银行存贷差额的增加和货币流通速度的下降,这就是货币“渗漏”到银行体系的情形,相应的货币供应量的可控性以及与最终目标的相关性都会有一定程度的下降,从而使得最近几年中介目标的效力在大打折扣。
参考文献:
[1]巴曙松.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经济学分析.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
[2]卡尔・E・瓦什.货币理论与政策[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3]本杰明・M・弗里德曼,弗兰克・H・哈恩.货币经济学手册[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
[4]Meltzer A H.The Transmission Process In Deutsche Bundesbank.The Monetary Transmission Process:Recent Developments and Lesson for Europe.Palgrave,London,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