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互联网传播趋势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互联网传播趋势范文1
关键词 传统广播;覆盖特点;移动互联网广播
中图分类号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5)137-0161-02
近年来,4G技术迅猛发展并被普及应用,各大运营商为了推动自身的发展,进一步降低了数据服务的资费,再加上用户习惯的改变,促使移动互联网的普及率得以加快。在广播覆盖方面,用户逐渐转变为通过移动互联网来收听广播,比如通过微信、微博、各类APP等平台收听广播。据相关统计结果显示,与2012年相比,2013年用户通过手机终端收听广播的听众比例达到47.8%,提示传统广播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收听广播的人群被分流。在这样的情势下,需要对两种广播覆盖方式进行对比分析,以期探索广播产业在当前格局下的发展路径。
1 传统广播与移动互联网广播的覆盖特点
1.1 传统广播的覆盖方式特点
就传统广播覆盖情况来看,由于较少人收听其短、中波覆盖的广播,所以文中的传统广播覆盖以调频覆盖为例。从其覆盖方式特点来看,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1)收听成本低。用户要想收听传统广播,其成本如下:一台收音机(价格为几十到几百元)、电池(几块到十几块),而广播信号免费,总体收听成本非常低。用户若想收听移动互联网广播,则需要购买智能手机终端,价格至少几百元以上,耗电量大,且收听时产生较大的数据流量,在流量计费的背景下,用户的数据流量费用较多。
2)收听效果好。传统广播历史悠久,在广播覆盖中,主要通过FM发射,发射台的信号源基本上属于模拟信号,可以通过调频直接收听,无需压缩和解码;即使通过卫星接收、转播,为了方便用户收听,大多数电台采取的、也是比较低的编码格式压缩比,信号损耗小,借助卫星直接转发,耗时短,用户采用收音机接收,不会出现受网速、带宽等影响而产生的困扰,音质好、实时性强。而在移动互联网广播中,为了用户可以良接收信号,采取比较高的编码格式压缩比,信号损耗大,且其中的中转环节较多,受网络带宽影响,出现延时情况,且声音变化大,失真度较高,若太多用户同时在线,缓冲延时会更严重。
3)听众较稳定。在移动互联网广播的收听人群中,大多是年轻人群,他们接触新媒体较快,人群的个性较分明,对节目要求较高,风格多变,比较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很难固定某一个电台。而在传统广播的收听人群中,大多是车载人群、学生、中老人、农村老百姓等,收听广播的时间较长,会固定收听广播的习惯,对感兴趣的节目比较忠诚,不易转移。因此,传统广播具有相对较为稳定的听众。
4)特殊职能的无可替代性。传统广播除了满足人们的娱乐、新闻等功能外,还具有另外的特殊职能,即对特定人群的公益及公共服务和主流宣传,比如农技卫生服务、应急广播等(面向广大农村百姓和特殊时期的特殊人群);及时宣传党的方针政策(面向新疆等边疆省市),在维护民族统一等方面的职能尤为突出,这些都还是优势之一。
1.2 移动互联网广播覆盖的特点
1)更高的互动性。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大大提高了移动手机终端的智能化程度,市场上的广播收听软件的数量、功能日益增多,且用户与广播的参与性较传统传播明显增强。移动互联网广播为用户提供广播节目时,给用户带来了更多的个性化服务:比如用户关心的美食、导航、上门一对一服务等,还可以点播回放自己喜欢的节目。转变了传统广播的单向、被动的接收模式,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海量、即时性地参与到节目当中。
2)更广的覆盖范围。为了提供自身的市场份额,国内的各大运营商不断改善服务,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进行建设,比如在信号覆盖方面加大基站建设。目前,只要有人到达,都有无线通讯信号的相伴。随着4G技术的普及,各基站原有的信道、带宽均得以扩充。在这样强大的数据服务下,用户可以通过移动手机终端随时随地收听自己感兴趣的音频。由此可见,与传统广播相比,移动终端有声产品的覆盖范围更为广泛。
3)较大的自主选择空间。移动互联网具有开放性特点,用户在收听广播节目时,可以打破传统广播的地域限制,只要用户所在的地区可提供数据服务,就可以任意收听自己感兴趣的节目、频道、有声产品等,并且可以自由选择和组合,形成个性化的定制应用。但是,传统广播则具有较强的地域性,要想收听自己感兴趣的广播节目,需要在当地有信号覆盖的频道,而且频道的数量有限,大多是CNR(中央人民广播电台)1-2套,或是当地各电台自办的节目等,基本上都是一些固定的广播节目,广播里播什么,听众就只能听什么,自主选择空间较小。
2 传统广播的未来发展趋势
无论是传统广播还是移动终端的有声应用,都是时展的产物。正如“立体声”的出现催生了“音乐广播”;“固定电话”的普及催生了电台热线节目;“手机”的出现促动了现场连线报道和短信互动平台;“互联网”的出现推动了类型广播浪潮;“3G移动终端”乃至“4G”的普及也正在从根本上改变着传统广播、乃至传统媒体的生态。回望历史,广播的每一次革命性变革、都是由“技术变革”推动和引发的。因此,在未来的发展中,传统广播可能会出现以下情况。
2.1 二者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会处于并存状态
从上文的分析来看,传统广播的覆盖方式具有收听成本低、收听效果好、听众较稳定、特殊功能的无可替代性等优势;而移动互联网广播则具有互动性高、覆盖范围广泛、用户自主选择空间大等优势,二者各有自身的特点。就目前情况来看,虽然移动终端有声应用的发展势头良好,但在短时间内还不能解决音质、成本、延时等问题。因此,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传统广播与移动互联网广播会处于并存状态,为不同的收听人群提供类型化的服务,满足各种用户的不同需求。
2.2 二者的优势会更加凸显
随着网络的不断普及和社会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接触和喜爱网络技术带来的各种便利。在移动互联网的推动下,广播事业会朝着多样化、便捷化、个性化、互动性方向发展和完善,与未来的广播收听人群的需求日益吻合。因此,收听移动终端广播或有声应用的人群会越来越多,在市场上所占的比例也会逐步上升。与此同时,由于广大农村受众等类型人群受各自的收听习惯、收听成本等因素的影响,仍然会选择传统广播覆盖来收听音频节目,传统广播也有为这些人群服务的责任和义务,因此,其主流宣传、公益和公共服务的职能仍会继续凸显。
2.3 车载人群是移动终端发展的推动者
车载人群具有目的明确(当地交通广播提供的各类对象化信息服务)、忠诚度高等特点。但是,在比较偏远的地区中,干线公路的传统广播覆盖不够完整,而且很多乡村公路还接收不到,给车载人群的广播收听带来了不便。对于这种情况,如果移动互联网广播的收听成本能够下降,达到人群可以承受的心理预期之后,这类人群就会选择无线上网的方法进行广播收听。这样一来,借助车载人群的作用,就可以有效地推动广播移动终端的发展。
3 结论
传统广播和移动互联网广播覆盖各有自身的优势,而技术的革新才是推动人们生活、工作方式改变和前进的动力。因此,在未来发展中,二者虽然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处于并存状态。但随着4G技术的升级,收听成本的下降,移动互联网会给广播收听人群带来更大的便利。相信人们会越来越趋向于移动广播终端,满足多方面的订阅与推送的音频消费需求。
参考文献
[1]安远.移动互联网时代新闻广播的大胆尝试――浅析浙江新闻广播FM98.8[J].视听纵横,2014(6):55-58,1.
[2]王春美,王岚岚,葛文婕.国内外广播发展动向及趋势[J].中国广播,2015(2):43-46.
[3]安远.移动互联网时代广播App的发展与传统广播的转型[J].视听纵横,2015(1):106-109.
互联网传播趋势范文2
关键词:移动互联网;信息平台;移动终端媒介;新闻传播
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是移动阅读产生的前提,“一种新媒介的长处,将导致一种新文明的产生”。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催生了可随时移动互联的手持终端设备,这一技术使得任何个人都可成为手持移动媒介的持有者,一部ipad、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电子书、MP5 等移动阅读终端就是一个个人化的媒介。移动互联网技术还融合了互联网的连接功能、无线移动功能以及智能移动终端的计算功能,并呈现出数字化发展特点。其优势在于不受时空条件限制,用户通过移动终端设备就可随时随地接入移动互联网。可以说,移动互联网技术催生了新媒介――移动终端媒介,更确切地说是手持移动终端媒介,而这一新媒介又导致伊尼斯所谓的“一种新文明的产生”,也就是移动阅读的产生。在媒介融合背景下,未来的新闻出版业发展将更多受到移动阅读发展的影响,而移动阅读将成为主流。
据CNNIC《第3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调查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6月底,中国手机网民规模达到6.32 亿。从使用频率上来看,手机网民规模5.27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46.9%。网民上网设备中,手机使用率达83.4%,首次超越传统PC整体80.9%的使用率,手机作为第一大上网终端的地位更加巩固。同时,CCS预计,2014年全球手机总出货量将达19.5亿部,其中12.4亿部为智能手机;预计到2018年,全球手机总出货量将达22.9亿部,其中智能手机将占18.9亿部。继游戏娱乐类应用之后,新闻阅读类应用也成为最流行的移动应用类型之一。而且随着微信、微博、新闻客户端以及云报纸等的不断流行,以及各大互联网公司不断开发各类信息类APP,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全球,移动互联网都将成为最便捷最主流的新闻信息平台。
一、移动互联网的定义及信息平台主要应用的分析
1.移动互联网的定义
移动互联网是移动通信技术、互联网技术、计算机技术等技术相互融合下催生的产物,主要指由蜂窝移动通信系统通过移动便携终端接入访问互联网络。移动互联网的主要功能是能使用户实现随时随地访问互联网,从而获取互联网上无限丰富的信息资源,享受到互联网上各种各样的应用和服务。虽然移动互联网与桌面互联网共享着互联网的核心理念和价值观,但移动互联网有实时性、隐私性、便携性、准确性、可定位的特点,日益丰富智能的移动装置是移动互联网的重要特征之一。从客户需求来看,移动互联网以运动场景为主,碎片时间、随时随地,业务应用相对短小精悍
2.移动互联网信息平台的主要应用分析传播
学者麦克卢汉的观点“媒介即讯息”在移动互联网媒体身上体现的十分明显。在中国,支撑移动互联网产业链的主要有移动终端、运营平台以及应用。移动终端类型只要包括手机、Pad、便携笔记本、具有上网功能电子书、广电CMMB等便携式移动智能终端。应用主要包括传统媒体以及门户网站的新闻客户端、即时通信类应用(QQ、微信等)、微博客、社交网站、UGC生产内容(User Generated Content,即用户生成内容)、OTT应用(如ITV)、LBS应用等。在这里,我们专门拿出两个在移动互联网媒体应用中占据前三名中的微信和新闻客户端。微信是2012年移动应用领域的最大亮点,截至2014年5月,用户已突破6亿。微信是一种社会化媒体,它的活跃用户正在成为信息的源头。去年4月1日,“央视新闻”官方微信正式上线,据悉,“央视新闻”官方微信账号将主要呈现央视新闻频道、综合频道、中文国际频道的资讯,每天会五条左右,内容均为当天的热点新闻,微信用户点击标题,既可看到简要的图文内容,也可转到网络电视台直接观看视频新闻。各类媒体(包括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开发推出的新闻客户端是各种媒体在移动互联网平台上的拓展和延伸,它们借助其母品牌的强大影响力将新闻力量更进一步向移动终端方面扩展。在新闻客户端领域做得最好当属搜狐了,去年6月19日,继《央视新闻》、《人民日报》后,央广《中国之声》也正式入驻搜狐新闻客户端。至此,电视台、平面、广播三种媒介形态全部融合于此,而搜狐将改写移动媒体传播模式。从新闻传播过程的五要素即5W模式或“拉斯维尔程式”的过程模式来看。这五个W分别是:Who(谁)、Says What(说了什么)、InWhichChannel(通过什么渠道)、To Whom(向谁说)、WithWhat Effect(有什么效果)。而目前,移动互联网媒体作为新的播载体,虽对传统媒体的冲击不大,但移动互联网由于其天生具有的传播特性以及着其传播模式的不断改进以及用户习惯的不断变化,因此,在新闻传播领域,相比传统媒体和桌面互联网,其具有更大的传播优势。
二、移动互联网对新闻传播的优势分析
1.从传播者来看,移动互联网媒体扩展了传播者的主体范围
在传统媒体和桌面互联网媒体中,传播者一般都是专业媒体机构的新闻工作者,由他们单方面的设置议题,而在移动互联网背景下,传播者和接受者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受众的主动性增强,传播者中不仅包括专业的新闻记者还有作为一般意义上的受众,在信息传播过程中,每一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传或受的中心,既是信息的发送者,也是新的接受者,并处在不断地转化之中。而且,传受双方也不再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因而具有一种开放的互动传播特征。
2.从传播内容来看,移动互联网的传播内容更加丰富、创新和个性化
首先,移动互联网上的传播内容更加丰富。不仅包括网站固有信息,也包括传统媒体信息,不仅将传统媒体以及桌面互联网的信息搬上移动屏幕,也包括以“用户+网站”、“用户+网站+平媒”、用户自身等多种组合形式为内容生产者所生产的信息,自媒体及融合媒体成了信息来源的主要渠道。其次,移动互联网上的内容形式更加创新和个性化。可以融合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借助网状式和原子分裂式的传播模式,以多样性和立体性的产品组合,精准地向受众传播,实现了受众碎片化时间的整合利用。可以从技术上根据个人的需求和爱好实现个人定制,从而更加本地化、个性化。
3.从传播渠道来看,移动互联网传播平台拓展了传播渠道,使传播与互动的方式更加即时化和碎片化,带来了全新的传播体验
与传统媒体单一且单向的传播途径相比,移动互联网的传播渠道更加多元,同样的信息经过适合媒体特点形态的再加工就可以放置于不同的传播渠道上。受众可以随时随地接受信息,同时还增添了互动性,受众可以自行定制,并发表自己的观点,使得传播和互动的方式变得更加即时化和碎片化,更有利于用户体验。
4.从受众来看,移动互联网信息平台增强了受众的主动性,而且也在慢慢改变着受众信息接受方式
随着时代的发展,受众的民主意识逐渐觉醒,渴望表达自己的观点,而这时移动互联网恰好能给予受众的发声机会,在这样一个“人人都是麦克风”的时代,受众的主动性会不断增强。同时,这样的传播环境也会慢慢改变传统的受众单一接受信息的习惯和注意力分配,手机看新闻已经成为大多数人每天必做的事情之一。
三、新闻传播未来发展的趋势(以手机新闻客户端服务个性化及体验精致化)
新闻出版业未来发展需要为受众打造个性化的阅读内容与形式。如个性化、区域性的搜索平台,提供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的内容等,还要为受众提供可循环、可存储、可携带的产品,做到无论何时何地均能为读者提供即时和延时阅读的便利。针对市场碎片化现象,新闻出版业要将内容要素、渠道要素和时间要素结合起来,发挥内容+多渠道的效果,形成基于各渠道的个性化的内容,以赢得在市场上的比较优势。个性化要求在市场定位、客户分类与选择、产品设计等方面,根据自身的实力和优势进行运作。“用户体验是用户在使用一个产品或系统之前、使用期间和使用之后的全部感受,包括情感、信仰、喜好、认知印象、生理和心理反应、行为和成就等各个方面。用户体验有感官层面、情感层面及生活方式体验三种”。以国内用户量排名第一的搜狐新闻客户端为例,搜狐新闻客户端是搜狐公司出品的一款为智能手机用户量身打造的“订阅平台+实时新闻”阅读应用,是全国首个提出个性化阅读服务的新闻客户端。以“上搜狐、知天下”的旗号,通过将优质媒体资源聚合成适合方寸之间阅读的图文报纸并定时推送,让智能手机用户随时随地“搜狐新闻 先知道”。
综上所述,新时期背景下的新闻传播媒介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这种改变带动了新媒体的发展,同时,新闻传播也因此产生变化。新媒体的出现是新时期背景中最明显的特点,这个特点导致新闻传播在传播内容、传播途径、传播效果、传播反馈方面都有着与以往截然不同的发展趋势。新闻传播的这些发展趋势,直接影响到了新闻传播的宣传效果和对社会文化发展的影响力。移动互联网时代移动终端媒介是新闻传播的未来发展趋势。新闻客户端的服务更为重要,新闻客户端服务个性化及体验精致化的体验将成为每家新闻共同努力的方向。使新闻传播继续发挥其应尽的社会职责。
参考文献:
[1] 赵高辉.“优化体验”与“强化合作”:视频网站深层竞争策略分析[J]. 新闻大学,2012(5):103.
[2] [加] 伊尼斯. 传播的偏向[M]. 何道宽,译.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3.
[3] 魏 江. 移动互联网背景下的移动新闻媒体生态研究[D]. 渤海大学文学院, 2012.
互联网传播趋势范文3
【关键词】网络传播 移动化 视听化 数据化 网络舆论
一、互联网的发展趋势
1、移动化趋势进一步显现,移动互联网将成为主要的信息传播通道
首先,从通信技术来看,移动网络从3G向4G升级将真正开启移动互联网时代。3G技术的出现及使用,为移动互联网提供了良好的承载,但由于通信技术不够成熟、商业模式不清晰等原因,3G时代的移动互联网在中国并未迎来真正意义上的全面爆发。但4G网络获得了政府的高度重视并投入大量人力物力,未来4G网络将对下一代互联网形态产生深刻影响。4G网络最典型的特征是网络速度大幅度提高,能够以高达100Mbps的速度下载,在有高速传输网络的保障下,过去一直受到网速困扰的视频电话、手机电视等应用将获得解放,所有能够上网的业务,都将摆脱网速的限制,实现无线上网。
其次,从用户规模及用户习惯上看,用户逐渐向移动互联网迁移。首先,中国移动互联网用户规模增速明显,根据CNNIC的数据,通过手机上网的比例保持较快增速,从69.3%上升至74.5%。随着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终端价格不断降低,越来越多的用户开始通过移动互联网获取信息和通信交流。截止2012年12月底,我国手机网民规模为4.2亿,在整体网民中所占比例增长至74.5%,第一上网终端的比例更加稳固。智能手机上良好的视频、阅读体验,使得越来越多的用户从PC端向手机端转移,挤占电脑上网时间和传统媒体时间,互联网移动化的趋势势不可挡。
2、视频分享日益流行,移动视频将成为主要的传播内容
目前,手机视频和社交网站、微博和门户网站等其他网站的互动分享及应用合作极大推动了手机视频服务的发展。在美国,随着4G网络正式商用并积累了巨大的用户规模,手机视频分享APP随之崛起。成立于2010年的手机视频分享应用Viddy,用了18个月左右的时间便积累了4000万用户,公司市场估值10亿美元。在以Instagram为代表的图片社交取得巨大成功后,视频社交开始崭露头角。
其次,智能手机朝大屏幕高性能方向发展,提高了手机视频观看体验,促进了手机网民的使用。在三星公司Galaxy系列手机的引领下,大屏、多核及高分辨率逐渐成为手机的标配。笔者在中关村在线手机频道中搜索,手机屏幕在5.0寸及以上的手机,共有292款产品;屏幕分辨率在1280*720像素及以上的手机,共有237款;四核及以上手机,共有342款。2013年1月,华为在美国举办的电子消费展上推出了目前为止全球最大屏幕的智能手机——华为Ascend Mate配备6.1英寸高清大屏、四核1.5GHz处理器、4050mAh(典型值)超大容量电池。手机性能的高速发展,迅速缩小与台式电脑的差距,在未来甚至具备取代后者的可能。
最后,互联网解决方案提供商思科公司的预测数据也支持未来的移动世界,视频将成为主流的观点。思科在《视觉网络指数(VNI)》报告中预测,到2014年,移动视频数据流量将比2012年增长22倍,占所有移动数据流量的66%,而在2012年年底,这一数字仅为52%。可见,手机视频服务将在未来的发展中迎来春天。
3、网络传播数据化,移动互联网成为大数据的主战场
早在1996年,美国学者尼葛洛庞帝在《数字化生存》一书中提出,人类生存于一个虚拟的、数字化的活动空间,在这个空间里人们应用数字技术从事信息传播、交流、学习、工作等活动,这便是数字化生存。今天,全球互联网正以庞大的规模和数据流,昂首迈入“大数据”时代。在“大数据”时代,我们的行为、位置,甚至身体生理数据等每一点变化都成为可被记录和分析的数据。随着移动智能设备日趋普及,Android和iOS成为主流的移动设备操作系统,4G网络解决移动信息传输的带宽束缚,移动互联网将成为大数据应用的主战场。而移动化和社交服务的结合,将带来更多的用户数据,能更完整和更生动的去描绘了一个互联网用户的生活轨迹。对这些数据进行挖掘,不仅可以知道人们在过去干什么,现在正在干什么,还可以预测趋势,判断人们的喜好。
二、4G时代网络移动化、视频化、数据化对于网络舆情带来的深层影响
1、传播渠道移动化,信息从即时传播演变为实时传播,从大众传播发展为个人化传播
首先,信息传播发展成为实时化传播。移动化实现了信息对用户的全面包围,线上线下的概念开始变得模糊。在信息传播实时化的趋势下,随时随地的“公民报道”成为可能,正在深刻改变社会舆论的生成机制。通过手机等移动终端,实现对“突发事件”的现场直播,每个人都可以轻而易举地成为信息者。而移动传播同时融合了人际传播、大众传播以及群体传播三种特点,在一个社会议题引起关注后,信息迅速借助人际传播、大众传播和多级传播的模式扩散,导致越来越多的个人和组织加入对议题的讨论,引发大规模的群体互动。现阶段,种种社会问题使网络言论常显得十分尖锐,加之移动互联网让信息传递变得更加迅速,因此网络舆情监管的难度便大大增加了。
其次,信息传播从大众传播发展到个人化传播阶段,舆论非中心化特征更为明显。随着信息传播技术的日益成熟,“数字鸿沟”在移动互联网时代进一步消弭,用户参与信息生产与传播的门槛不断降低。以2012年8月23日正式上线的微信公众平台为例,微信公众平台是腾讯公司在微信的基础上新增的功能模块,通过这一平台,个人和企业都可以打造一个微信的公众账号,并实现和特定群体的文字、图片、语音的全方位沟通、互动。从用户的角度上来说,用户可以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关注相关的微信公号,随后既可以被动地接受所关注公共账号的信息,也可以主动发出指令索取信息。同时,用户还可以自己创建微信公共账号,经营自己的媒体平台,在进行信息的采编后,推送给订阅用户。
2、视频化:视频更具冲击性,在社会化分享的情况下容易产生动员式传播,形成大规模群体互动
视频本身具有较高的真实性、冲击性以及现场感,更容易点燃社会情绪。美国教授山德尔(S.Shyam Sundar)实验也证实,视频同时使用声音和图像两个通道进行传播,同时刺激人的视觉和听觉,因而有可能得到最佳的传播效果。相比于文字或图片,视频的背景信息更为完整和立体,网民能够全方位、多角度地感知事件,导致大众对于议题的卷入程度更高,增加了议题的传播效果。在高速移动互联网传播下,视频可以像文字、图片一样快速传播,对政府的舆情控制将带来巨大挑战。借助影像的力量进行的视听传播,这种穿透力是语言、文字、声音、图片等等叠加起来也无法达到的。2011年的佛山“小悦悦事件”,视频中18个路人的冷漠刺激着公众神经,引发媒体的持续关注和社会各层面的强烈反应。
3、网络传播数据化,让网络行为管理和网络舆论管理结合,网络舆情具备更强的可预测性
目前的网络舆情研究主要集中在监测,主要是对一些显著性事件的舆情动态,包括传播范围、影响力等进行监测和研判,只知道事件发展的过去,不知道事件发展的未来。大数据的核心是预测,可以通过分析处理整群数据,而不再大量依赖随机采样,通过自然语言处理、模式识别以及机器学习等人工智能技术,结合人工经验,未来实验舆情的预警,研判未来舆情发展的态势和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实现超出人类经验范畴之外的精准化预测。
三、网络传播新形势下的网络舆情应对建议
1、实时化传播导致网络舆情危机应急时间大大缩短,政府针对事件的表态要迅速,但调查过程更要慎重。政府应保持一种开放态度,回应各种质疑。
2、视频化传播导致舆论监控难度加大,可以利用关键帧提取技术来抽取网络视频中的关键帧,建立相应的垃圾视频关键帧匹配库,通过视频关键帧匹配算法和模式,从高速的视频流中监测出不良信息。另外,在视频化传播时代,政府应主动融入这一潮流,转变思路。过去的“广播式新闻播送”思维已经无法满足广大受众的信息需求,政府要学会站在受众的角度,了解受众在互联网移动化、视频化下的信息消费习惯,主动抢占视频舆论阵地。
3、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网络舆情监测将不再仅限于网民话语表达的表层,而是转向更为深入的社会话语表达、社会关系呈现、社会心理描绘、社会诉求预测等。利用大数据挖掘技术,对互联网海量信息进行筛选、分析和总结,了解舆情现状,并预测趋势。
参考文献
①《CNNIC 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2013-1
②喻国明、王斌、李彪等,《传播学研究:大数据时代的新范式》[J].《新闻记者》,2013(6):22-27
③马兵,《大数据时代舆情服务的机遇与挑战》[J].《中国记者》,2013(6):116-116
互联网传播趋势范文4
1.1是顺应消费客户行为变化的需要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和应用,极大的改变了消费客户的行为习惯,手机作为移动互联网的一个最主要的客户终端,其成为多数人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根据工信部最新的统计数据显示,当前我国移动互联网用户每天接触手机互联网媒体的时间是5.8小时,而且随着大批90后和00后的成长,其在移动互联网用户中占据的比例达40%,而传统的电视、报纸计算机互联网作为信息传播渠道方式的比例正在逐渐的缩小,这种趋势的发展使得房地产营销不得不重点关注移动互动互联网。
1.2移动互联网有效的推进了全民营销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其搭建的全民营销的平台,打通了开发商、营销商以及消费者之间的壁垒,极大的推进了全民营销的进程。特别是例如微信等自媒体工具的发展,不仅实现了信息的实时传播,对于现代电商的发展也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而在房地产行业利用移动互联网的传播的广泛性和全民性开展营销,可以有效的发挥移动互联网的优势,优化房地产营销,促进其发展。
1.3移动互联网成本低、传播速度快
移动互联网的推广,有效的解决了时间和空间的问题,相对于传统的计算机互联网,其有着很大的优势,而且随着移动电商的发展,微信营销等移动端的营销方式的日益普及,房地产行业的也可以说是全面的进入了移动互联网时代,对于房地产营销也有着深刻的变化。
1.4移动互联网还有利于提高客户的推广度
客户的推广度是评价营销成效的一个重要方面,有效的客户推广,增加了客户之间的粘性,提高了客户的成交基础。随着微信、微博等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可以有效的实现开发商和消费者之间的互动,在营销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宣传一些优惠促销的方式,吸引意向客户在移动互联网上的转播,推荐给更多的客户,提高了项目的价值的传播,提升了关注度,营销效果自然也就更好。
2.移动互联网时代开展房地产营销的实施要点
基于移动互联网开展房地产营销的必要性,下面是笔者结合自身的工作实践提出的一些关于移动互联网时代房地产营销的实施要点,具体的有以下几点:
2.1建立健全一个有效的移动互联网营销平台
从当前移动互联网发展的趋势来看,移动终端可以说已经逐渐成为未来信息传播的最主要渠道,因此,房地产企业搭建完善自身的移动终端营销平台是其必然的选择,也是实现移动互联网营销首先要做的,通过移动微博、微信的公众账号的开通,或者自主开发APP,结合大力宣传自身微博、微信以及APP的二维码,通过提高下载率,提升关注度,推广企业的知名度来开展营销。
2.2设计形式多样且内容丰富的宣传内容
搭建好宣传平台之后自然就是设计形式多样而且内容丰富的宣传内容,这一过程既需要根据企业自身的企业文化,结合企业产品的特点进行设计,另一方面,也需要了解当前消费者对于房地产商品的喜好等设计宣传内容。另外,对于客户与营销方的沟通,要以方便及时为主要前提,通过实时互动进一步的加强对于购房者的购房动力。在设定信息推送以及互动游戏时,需要以吸引客户浏览为前提,提高客户的到访体验,增加成交率。
2.3做好线下与线上的配合
虽然移动互联网可以有效的提高房地产营销的效果,但是毕竟营销的成功都需要线下来做最后完成,这就需要不仅完善线上的各项营销工作,还需要对线下营销进行一定的调整,做好现场的体验活动,确保在展示区和样板间的体验感受要高于线上体验,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客户的满意度,另外还有就是做好接待活动和服务水平,这一环节也是非常的重要,因为如果这一环节没有做好,出现负面的信息,那么线上的宣传有时甚至会导致相反的效果。
3.结束语
互联网传播趋势范文5
“精众化”需赋予品牌更多探索意义
今天,大众市场的碎片化加剧,市场正在被瓦解与分化,消费者因生活方式、兴趣爱好、价值观而呈现出精众化聚合的趋势,而互联网思维进入各个领域,互联网思维深度浸入大众市场,带来的是潘渴谐〉募度繁荣。原有的消费秩序正在被瓦解,而有品质的消费市场目前还处于稀缺阶段。消费群体的重新聚合,在推动产品和品牌的升级与转型,品牌需要去思考如何激活和创造精众消费的新需求。
对于面向精众时代的产品和品牌而言,不仅仅是要解决产品是什么的问题,而是要解决为什么的问题,中国很多品牌在过去主要面向大众市场,解决了“是什么”和“怎么样”的问题。但是,面对精众市场却缺乏吸引力。
很多引领趋势的品牌,则重点把精力放在了“为什么”上面,例如,苹果的“Think Different”就是很好的例子,在未来中国很多本土品牌都要思考如何解决精众消费者对于产品和品牌的终极价值的追求。
另外,对于精众而言,消费不简单是一种需求的满足,更成为一种探索,以及发现自我的过程。例如,这几年在旅游行业,自助游、自驾游兴起,旅游服务行业正在面对精众市场做新的产品定义,核心点在于为精众创造更有体验感的探索,发现新的内容比看到更美的风景对于他们而言会更有意义。
再比如,华为手机对其品牌进行升级再塑,推出主打爵士人生的Mate7,使华为在精众手机市场牢牢站住了脚,对于精众而言,他们需要和品牌建立“更具品味的生活”以及“创造了一种新的与众不同的科技体验”的联系。
品牌需融入“年轻化”的语境
如何能够融入年轻化语境,使用年轻人所习惯的沟通方式,是品牌年轻化升级的首要任务。对于85后、90后人群更加个性化的需求,品牌与产品需要具备三个要素,第一,需要有独特风格;第二,需要具备有情感态度的表达;第三,需要具备高颜值,无论是在产品包装上,还是在广告内容传播上,都需要展示极致和简洁的品牌形象。
同时,在品牌融入“年轻化”语境的过程中,品牌需要关注和了解年轻人的流行文化,在他们特有的“文化”中寻找品牌立足的机会。现在的年轻人更加关注自我,品牌所塑造的形象,一定不能高于他们,品牌需要与消费者玩到一起,建立相互的认同与匹配。
如今的年轻人已经无法被品牌所标签化和符号化,他们所需要的品牌,一定是能够让他们可以深度表达自我、展示自我。对于新形态下的年轻营销是让年轻人自己加入到品牌传播战役中来,发挥他们的才艺和特长,用他们喜欢的方式成为品牌传播的一员。不管是高逼格,还是高大上,让他们自己去定义,让年轻人为品牌做创意,让年轻人来塑造他们所需的品牌,而品牌只需为他们提供平台和产品,以及肯定与认同。
品牌如何应对互联网商业?
所有的传统企业和本土品牌都想拥抱互联网,而目前互联网更多的是被用于品牌营销的通路与平台。对于部分传统企业而言,互联网成为它们线上销售的渠道,将线下的产品搬到互联网进行电商销售。这样的模式对于企业而言其实是把双刃剑,如果只专注于提升线上的销量,反过来又将会冲击到线下经销体系,其中利弊需要企业主平衡把握。
互联网传播趋势范文6
【关键词】互联网;导演模式;网络传播
中图分类号:J90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8-0127-01
在互联网时代,科学技术已经深刻改变了导演模式,因此,对于当代导演而言,要充分掌握互联网中的各种文化元素,特别是围绕信息化手段,针对当前导演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技术性调整。自媒体导演设计方式相对比较独特,这些也深刻影响了导演对于各种元素的把握,所以导演模式要进一步进行调节,以适应互联网时代对于导演模式的各种要求,特别是影视艺术新的发展趋势等,这些都需要互联网技术对于导演模式的调整,以此促进导演艺术的发展。只有通过多种途径的调节,导演模式才能够更好地兼容互联网时代的各种文化,从而提高其对于时代的适应能力。
一、网络传播对于导演模式的影响
首先,网络传播扩大了导演模式中的表现空间,特别是在传统的导演模式中,往往受到各种时间和空间等具体条件的约束,这些都需要进一步优化。因为互联网技术是不受到时间和空间的约束,它让视觉空间和物理空间能够双重结合,从而形成一种创造性的表现形式。过去,观众无论是观看节目或者影片,都需要遵守播放时间或者播放地点,而网络时代的传播技术打破了这种空间和时间上的局限,让原来相对狭小的播放时空得到了更大的拓宽。因此,在这样的条件下,导演应该更进一步地打破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适应这种多元时空之间的调节,以此让观众可以享受到跨时空的观看感受。
其次,网络传播的传播方式也是具备开放性的,这种开放性让传统创作过程和欣赏节目的过程也不需要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真正意义上让观众在更加开放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观看节目。每一个互联网的使用者,不仅是节目的观看者,也可以通过网络直播等方式,成为节目的创作者,这也是当代导演所需要关注的一个重要方向。网络让传播模式没有固定的限制,展现在观众面前的节目也应该是包含全新的思想,这样才能够让观众更进一步体会节目的内涵,不断丰富和扩展影视节目的受众群。
再次,网络传播也具备交互性的特点。交互性包含了互动的特征,这也是当代影视作品里面最为重要的一个标志。影视类作品主要特征是制作者对现实发生事件进行艺术性的改造,通过艺术性的手段进行呈现,对于人类以及社会进行深入解读等。所以,电视节目或者其他影视作品,都应当具备艺术氛围。网络让影视节目本身的艺术性和特点得到全面发展,影视节目本身的多元互动特征和各种资源的交互性,也让导演模式更加注重和观众的互动,通过贴吧和各种留言板等互动平台,实现导演与观众的互相交流,这也是对传统单向的导演模式提出了革新要求,代的导演模式必然是双向交流互动的。
二、互联网下对导演模式的反思
第一,互联网时代要求导演不能过分依靠明星吸引观众,而是应该注重影视作品本身的内涵,从而让观众更进一步关注导演的作品。一些影视艺术类作品的低俗性或者是过度娱乐性,都不应该是互联网时代导演模式的主流。因此,导演要积极地探索如何让作品更进一步地反思世界和思考现实,并且与导演模式相互结合,真正调动导演模式中的各种积极元素,让观众关注到这些作品本身所具备的思想价值,而不是盲目地依靠猎奇或者制造明星效应来吸引观众。
第二,互联网时代的导演模式,还应该避免同质化,避免盲目跟风。因为导演过程中,往往在节目内容的设置和调节等,会出现互相之间参考和学习,但是这样的状况容易导致电视作品出现雷同的现象。所以,导演应该注重对人文内涵的挖掘,对人的自我意识和各种社会现象进行全面思考,多加入独创性元素,并且让各类元素更好地体现在作品上,让电视影视类作品都能够真正反映现实和民生,从而创作出更加优秀的艺术作品。
三、结语
导演模式实际上是一种兼具技术性和艺术性的模式,所以导演在结合互联网时代所出现的文化动态和发展趋势,要充分分析,从深层次的角度出发,解读人间百态,真正反映社会现实,以此调动观众的积极性。所以,导演模式不能够盲目跟风,要具备内涵和思想,真正创作出大众喜闻乐见的作品。导演模式要充分吸收互联网时代的一些积极向上的元素,充分挖掘现实社会人文价值和各类元素,进而推动导演模式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斌,顾兴彦.传统民族音乐对现代流行音乐的影响分析[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6,(01):175-176.
[2]陈思如.全球化语境下电视节目发展模式研究[J].文艺生活(下旬刊),2013,(02):153.
[3]金玉萍.作为物、技术与媒介的电视――托台村维吾尔族电视使用研究[J].新闻大学,2012(03):59-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