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古代礼仪文化常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古代礼仪文化常识范文1
首先,中国古代通过饮食礼仪体现等级区别。
礼产生于饮食。在中国古代,在饭、菜的食用规格上都有严格的规定。如王公贵族讲究“牛宜秩,羊宜黍,象直穆,犬宜粱,雁直麦,鱼宜涨,凡君子食恒放焉”。而贫民的日常饭食则以豆饭藿羹为主,“民之所食,大抵豆饭藿羹”。有菜肴二十余种。“凡王之馈,食用六百,膳用六牲,饮用六清,羞用百有二十品,珍用八物,酱用百有二十瓮”。这告诉我们,进献王者的饮食要符合一定的礼教。
《礼记·礼器》曰:“礼有以多为贵者,天子之豆二十有六,诸公十有六,诸侯十有二,上大夫八,下大夫六。”而民间平民的饮食之礼则“乡饮酒之礼,六十者三豆,七十者四豆,八十者五豆,九十者六豆,所以明养老也”。乡饮酒,是乡人以时会聚饮酒之礼,在这种庆祝会上,最受恭敬的是长者。
其次,古人讲究饭菜的摆放方式和宾主的坐席。
自周代开始,在贵族阶层设宴招待宾客的场合,尤其讲究餐具、菜肴的摆设规则,相关记载见于《礼记·曲礼》、《礼记·少仪》等史料中。席间,他们席地而坐,餐具直接放在席上。饭菜要这样摆放:左边依次为带骨的熟肉、主食(饭),右边依次是大块的熟肉、酒和饮料;在最里边放酱酪调料,外边放烤肉,右边放着蒸葱;干肉铺类的菜肴,弯曲的在左,挺直的在右。若是烧鱼,以鱼尾向着宾客;若是干鱼,则以鱼头向着宾客;冬天鱼肚向着宾客的右方,夏天鱼脊向着宾客的右方。
为什么要有这些讲究呢?原来这是为了敬客、尊长,以及食用方便。这些摆设次序,在家里以尊长的座位为准;宴请客人时,则以最尊贵的客人所坐席位为准,宴饮开始之前,要进行进食的礼仪,宾先主后说一些互相激励祝福的话。然后再行祭食的礼仪,以报答先祖,表示不忘本。
再次,古人喝酒时也有很多礼仪。
无酒不成席。传统礼仪中,有专门的筵席礼仪。酒在筵席中不仅是礼的需要,更起着乐的作用,是故有“依酒成礼”、“借酒助兴”、“以酒作乐”等说法。《尚书·酒诰》就有如下规定:“饮惟祀”(只有在祭祀时才能饮酒)、“无彝酒”(不要经常饮酒,平常少饮酒,以节约粮食,只有在有病时才宜饮酒)、“执群饮”(禁止民众聚众饮酒)、“禁沉湎”(禁止饮酒过度)。周朝对此有更细致的规定:进门不脱鞋,边喝酒边聊天是为“礼”,脱鞋席地再喝,是为“宴”;能喝者喝,不能喝者不喝,这叫做“沤”;大家一起喝,是为“沉”,喝得出不了门,叫“湎”。君子可以“礼”、“宴”,可以“沤”,但不可以“沉”、“湎”,也就是说前三种做法符合礼节,后两者是喝酒时应该严格禁止的。
古人在宴席上总是离不开酒,自然喝酒时的礼仪规范也不少。宴席上在祭食礼仪后,便接着行饮酒的礼仪。主人举杯向宾客敬酒,叫“献”;宾客回敬主人,叫“酢”;主人先自饮酒,再劝宾客饮酒,这叫“酬”。饮酒时,要小口细品,而不能大口喝酒,更不能喝得酩酊大醉,否则就会大出洋相,甚至召来杀身之祸。
最后,用筷礼仪也是古人饮食礼仪中的主要内容。
筷子是中华民族饮食文化所独有的一大特色。古代用筷礼仪很多,客人不得持筷过“河”夹菜,也就是不要将筷子伸得老远去夹饭桌对面的菜肴,宁可不吃。
古代礼仪文化常识范文2
《现代汉语词典》中对“文化”的解释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中国古代文化就是指古代中国人民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如古人在科技、思想、文学、艺术、体育、教育等诸多方面所取得的成就。
语文新课标对7~9年级学生提出了“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 的要求。中国古代文化博大精深,教材中的古诗文无不蕴含着灿烂的古代文化,只是显得有些散乱,因此,在古诗文教学中有必要对古代文化常识进行分类梳理,以利于学生的积累。
一、重要作家所代表的思想文化的了解和积累
对重要作家所代表的思想文化的了解和积累,可以分两个阶段进行:一是日常教学,二是中考复习。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是儒家思想、墨家思想、道家思想和法家思想等。在日常教学中,我们除了要重视对课文注释的了解积累外,还要适当补充介绍该作家所代表的思想。如学习《〈论语〉十则》,就要补充介绍孔子的儒家思想,如孔子的“仁爱”、“礼义”思想;学习《〈孟子〉两章》,要补充介绍孟子的“仁政”、“民贵君轻”、性善论等儒家思想;学习《公输》,要补充介绍墨子的“兼爱”、“非攻”、“尚贤”等墨家思想;学习《〈庄子〉故事两则》,要补充介绍庄子的“天道无为”的道家思想、朴素的辩证思维和唯心哲学;学习《智子疑邻》,要补充介绍韩非的以法为本,“法”、“术”、“势”三者结合,“好利恶害”的人性论等法家思想。同时要学生注意这些思想的现代意义,比如与当前建立和谐社会的联系等。在课外拓展阅读时可以选择与这些代表人物有关的文言片段进行阅读,使学生加深对这些思想家的学说的了解。中考复习时,教师可按作家的思想文化倾向进行归类,如儒家思想代表人物,有孔子、孟子等,并了解这些人物的共同思想及在不同时期的发展变化,了解积累儒家的经典著作如《四书》《五经》等。也可按朝代分类,了解各个时期的文化思潮,如“唐宋家”,不但要知晓“唐宋家”对散文的共同主张,尤其要了解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轼等散文的不同风格。“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思想是古诗文中经常出现的,从上古到近代,如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杜甫的《石壕吏》、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欧阳修的《醉翁亭记》、诸葛亮的《出师表》、墨翟的《公输》等,无不闪耀着爱国主义思想的光芒。但由于所处历史时期不同,他们的爱国情感也深深地留下了时代的烙印,教师在让学生积累其核心的爱国主义思想时,也需要让学生注意其时代的局限性,如诸葛亮的狭隘的忠君思想。
二、成语典故的了解和积累
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定型词组或短句”;“典故”是“诗文里引用的古书中的故事或词句”。成语典故是民族文化的积淀,成语典故的了解和积累从一个方面反映出中学生的文化素养。现行中学教材古诗文中有许多成语和典故。据初步统计,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成语有:
明察秋毫、怡然自得、庞然大物、怡然称快、夏蚊成雷(《童趣》);不亦乐乎、温故知新、见贤思齐、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善而从、任重道远、死而后已、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十则》);历历在目(《山市》);磨刀霍霍、扑朔迷离(《木兰诗》);刮目相看、吴下阿蒙(《孙权劝学》);世外桃源、豁然开朗、怡然自乐、鸡犬相闻、落英缤纷、与世隔绝、无人问津(《桃花源记》);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爱莲 说》);水落石出、历历可数(《核舟记》);天下为公、选贤与(举)能、老有所终(《大道之行》);如履平地(《观潮》);山重水复、柳暗花明(《游山西村》);不求甚解、环堵萧然(《五柳先生传》);犬牙差互(《小石潭记》);政通人和、百废具兴、浩浩汤汤、气象万千、一碧万顷、心旷神怡、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岳阳楼记》);峰回路转、水落石出、山肴野蔌、醉翁之意不在酒、觥筹交错(《醉翁亭记》);汗流浃背(《满井游记》);鸿鹄之志、披坚执锐(《陈涉世家》);如鱼得水(《隆中对》);三顾茅庐、妄自菲薄(《出师表》);舍生取义(《鱼我所欲也》);一鼓作气、辙乱旗靡(《曹刿论战》);门庭若市(《邹忌讽齐王纳谏》)。
有些古代寓言、神话故事或议论短文的题目就是一个成语,如《智子疑邻》《塞翁失马》《夸父逐日》《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愚公移山》等。对于这些成语,教师要在日常教学中使学生理解其意思,学会运用;中考复习时,再加以系统整理。
在初中古诗文中还有许多典故可以让学生了解和积累。如: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杜牧《赤壁》;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李白《行路难》;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李白《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李贺《雁门太守行》;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李商隐《无题》; 因思杜陵梦, 凫雁满回塘——温廷筠《商山早行》;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崔灏《黄鹤楼》;亲射虎,看孙郎。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西北望,射天狼——苏轼《江城子 ·密州出猎》;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范仲淹《渔家傲》;骊山四顾,阿房一炬——张养浩《山坡羊·骊山怀古》,今日又南冠——夏完淳《别云间》;隔江犹唱《花》——杜牧《泊秦淮》等等。对于典故,不但要让学生了解其出处,还要理解其含义,领会运用典故的好处,以使学生在日常的写作中学会运用典故,体现自己的文化素养。
三、民俗文化、礼仪文化等的了解和积累
1.古人纪日的方法和纪时的方法。
古人纪日最常用的是“月相纪日法”,通常用“朔”(初一)、“望”(月中,小月十五日、大月十六日)、“既望”(望之后的一天)、“晦”(每月最后一天)。在《观潮》中就出现过“既望”一词。如“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古代的纪时法有“五更”纪时法:一更(19-21点)、二更(21-23点)、三更(23-1点)、四更(1-3点)、五更(3-5点)。如张岱《湖心亭看雪》中出现过“更定”一词:“是日更定矣” 。另外用“平明(清晨)”、“日中“(正午)、“日暮(黄昏)、“夜阑(深夜)”纪时,如: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陈太丘与友期》);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灏《黄鹤楼》);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2.传统的节日文化。
如“除夕、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等。写除夕、春节的,如王安石《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写元宵的,如欧阳修《生查子·元夕》:“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写清明的,如杜牧《清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写七夕的,如杜牧《秋夕》:“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写中秋的,如苏轼《水调歌头》 :“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写重阳的,如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3.古代的礼仪文化。
古代礼仪文化,有吉礼,主要指祭祀神和祖先的礼仪,如“牺牲”:古代祭祀用的牲畜。《曹刿论战》中有:“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有成人礼,有关个人成长的礼节,主要是“冠礼”和“笄礼”。所谓冠礼,是指男子的成年仪礼,男子20岁行冠礼。笄礼则指女子的成年仪礼,女子15岁行笄礼。《送东阳马生序》中有:“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古代礼仪文化常识范文3
【关键词】礼仪教学旅游专业
随着时代的发展,新的社会现象和思潮不断涌现,加上中职学校的学生层次参差不齐,这就要求我们在培养丰富的专业知识的同时,又加快培养世界各国的礼仪文化的知识和中职旅游专业学生的礼仪素养,从而树立良好的形象,赢得更多的游客和世界的关注。
一、 在旅游专业中实施礼仪课教学的必要性
孔子把“礼”作为治国安邦的基础,他主张“为国以礼”、“克己复礼”,并积极倡导人们“约之以礼”,做“文质彬彬”的君子。可见,礼仪在古代交往中的重要性。
1.1礼仪课的课程性质和教学目标
通过礼仪教学,学生能很好地掌握旅游接待人员礼仪行为规范、仪容仪表仪态、宴请活动礼仪、旅游从业人员的语言修养、我国少数民族礼仪、我国主要客源国和地区的习俗与礼节、宗教礼仪常识、国际礼宾礼仪等。因此,礼仪课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业务能力,更好地规范学生的职业礼仪。
1.2 礼仪课能帮助学生“知己知彼”和自身能力的提升
随着文化交流的扩展与深入,礼仪成为人与人交往时的桥梁和纽带,也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礼仪课教学为学生构筑了一个了解客源地和接待地的文化背景、民族风情等的平台,使学生更多地与形形的客人接触,开拓了视野,拓宽旅游文化知识,培养了专业技能,从而做到“知己知彼”,免得落下话柄。
旅游专业的学生将来属于第三产业的“服务型”人才,因此,旅游礼仪是旅游专业学生必须具备的专业素质。通过礼仪课程的学习,有利于强化学生的服务意识,训练学生的服务技能,规范学生的职业礼仪,能合乎礼仪、自如得体地面对客人,使学生进入工作岗位时就能赢在起跑线上,从而展现出良好的职业风采,同时,也一定会让不同层次的游客如沐春风,让他们游得开心、放心。
二、旅游礼仪教学问题应运而生
礼仪,是人们步入现代社会文明的“通行证”, 它与文明相伴而生,它的演变有着漫长的历史,但是在旅游礼仪教学的过程中还存在着问题,须待有效地解决。
2.1 礼仪课教学教材的短缺问题
教材是开展教学的载体,没有教材,课堂教学便成了“无源之水”。目前,我国高校使用的礼仪教材还是原版的,这与国外的教旅游礼仪课的内容相差较大,导致学生的学习过程与现实的习俗和风情有些区别,在为客人服务和接触时,造成小小的尴尬。
2.2礼仪课教学师资的短缺问题
礼仪课的教学,教师是关键。教师不仅必须精通学科内容,而且老师本身就是旅游礼仪文化专业的“形象大使”,是学生学习的楷模和典范;阅历丰富的老师,举止文雅的老师,都会让学生可敬又可畏。目前,我国旅游专业的礼仪教学师资知识结构单一且整体水平不高,这就造成中职类院校的困惑。
2.3学生缺失礼仪实践的环境
礼仪课教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它强调理论与训练实践的有机结合,训练内容主要包括职业标准的坐、立、行等举止体态、仪态仪表、职业用语、旅游业各岗位的规范服务礼仪等等。但由于学生缺失实践的环境,导致学习的理论知识不能很快的有效运用。
三、礼仪教学的积极探索
在经济全球化的21世纪,要想取得人生事业的成功,必须具备两种素质:一是合乎礼仪的形象;二是合乎形象的礼仪。
3.1创设情境教学,挖掘礼仪教学的元素
在礼仪课上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创造教学情境,使学生在模拟情境中学习礼仪的同时,激发道德情感。例如在“客房服务礼仪”中,让学生模拟迎接客人和送客人服务、茶水服务、洗衣服务等情景,指出客房服务礼仪是为客人创造“家外之家”的第一步,也是客人对客房人员服务质量评价的重要一步。通过模拟表演令学生感同身受,对知识点迅速从“理解”转换到“使用”中去。
3.2优雅的举止,渗透礼仪教学的直观性
作为旅游专业的教师,在课堂教学和学生的日常接触中,无论是知识的传递,还是情感沟通上,老师的一言一行,都是学生效仿的模版。所以旅游专业的老师不仅要拥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还要具备职业形象的“显性”和“隐性”特征,要不浓妆艳抹,不带夸张的配饰,所穿的服装端庄、大方,为人要具备优良的职业道德。中职学校的学生本就活泼、好动、模仿能力强、观察力和想象力丰富,优雅举止的老师、仪态大方的老师,都是对学生现实教学礼仪知识的最好素材。
3.3 把自设情景融入礼仪教学
在给学生布置作业时,要注意选材的合理性、教育性、规范性、针对性。如开展一些“文明礼仪”竞赛活动----自设礼仪情景实践课,多以校园美好、我爱我的顾客、我是小小礼仪员等主题,让学生自主构思设计情景,充分开发学生想象空间,进而培养学生热爱校园、热爱他人、热爱生活的品质。在“校园美好”这一主题情境中,不同程度的展现了“校园同学间互助互爱”、“尊师爱师”、“接待学校重要客人”、“与客人接打电话”等等情景时的礼仪。这些情景的创设生动、自然,把旅游礼仪演绎的活灵活现,同时,也表达了学生对本专业、本节礼仪课程的认真体会和揣摩,更为他们步入社会以礼貌的方式待人接物、严格要求自己,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总结
古代华夏族正是以丰富的礼仪而受到周边其他民族的赞誉。而旅游业被称为“殷勤好客业”,“殷勤待客”是它的特征,旅游专业的学生通过学习礼仪这门课,认真体会它包含的对远来客人的体贴、关怀、发自内心的款待,并将自己优雅的举止、端庄的仪态、合体的服饰制作成无声的名片呈送给对方,从而让客人在您优雅的礼仪修养中放心、满意。
参考文献
[1]杜军.教你游刃社交的26招.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
[2]周思敏.你的价值百万.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9.
古代礼仪文化常识范文4
【关键词】高职 礼仪教育 礼仪意识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1)05-0086-02
【Abstract】The improving civilization in the modern society inevitably calls for people’s higher quality. The etiquette education helps not only the students’ morality i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but also the overall improvement of the whole nation’s quality, so it can not be neglected in the quality education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By analyzing the contemporary phenomenon of the students’ lack of etiquette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this paper discusses about the necessity of etiquette educa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And some effective approaches are explored in the paper to improve the students’ etiquette literacy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Key words】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Etiquette education Etiquette awareness
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构建合理的现代高等职业教育体系已成为建设高等职业教育科学体系的方向之一。而高等职业教育体系内涵建设中又要注重学生的素质培养,礼仪教育又是素质教育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在其中发挥着重大作用。
礼仪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社会风貌、道德水准、文明程度、公民素质的重要标志。礼仪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孔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这里所说的“艺”是指“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这是当时学习的具体科目,其中就包括我们今天所说的德育、体育、美育,但我们现在最重视的还是德育。礼仪教育作为现代德育教育的一个方面,不论你从事什么职业,都不可或缺。我们应以礼仪为基础,遵循孔子教育的根本目标,把受教育者培养成有完美人格、有高尚精神境界的“君子”,从而能承担重大的社会责任,能够对社会做出贡献。
一、现代高职学生礼仪缺失的现状
现代的高职学生大多为90后,这一年龄段的人普遍的特点是以自我为中心,礼仪缺失。老师们都会有这样的感触,有的女生爱打扮,所以身上穿的衣服常是“五颜六色的”、男生会着西装穿运动鞋、见了师长不知所措、不会正确地递剪刀…… 现代高职学生缺乏一些基本的礼仪知识。
1.与人相处
有不少学生不同程度的表现出“自我封闭”的倾向,时常出现“孤独寂寞”、“没有朋友”的反面情绪,在人际交往过程中表现出“依附于人”、“利用他人”、“个人中心”、“求全责备”等倾向,偏离友谊“无私、平等、尊重”的根本原则,而且,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也不善于了解他人的情感和思想,缺乏共同的兴趣和爱好。另外,还有些学生对待自己的朋友很真诚,但是这种真诚没有把握好限度,如打听朋友的隐私、干涉朋友的行为、强行朋友做自己喜欢的事,这些都导致他们总是感到孤独寂寞,缺少朋友,以至于形成一些心理障碍。
在与异往时,往往分不清什么是友情什么是爱情,也有一些学生在公共场合过于亲密,搂搂抱抱,严重破坏了当代大学生的形象。
在与长辈交往时,往往忽视了对长辈最基本的尊重。如,不要在休息时间打电话给长辈或是提前预约;办完事以后不要忘记说“谢谢”与“再见”;不要在长辈办公学习处长时间逗留;见到长辈时要主动问好,说话声音要诚恳亲切等。
在与少数民族同胞或外籍朋友交往时,由于对其文化、风俗习惯、、生活准则等的不理解,往往造成人与人之间的隔膜,不利于人际交往的进行。
2.处理生活中的矛盾
处理生活中的矛盾不理智。当矛盾产生后,许多学生不能正确地认识自己的错误,并及时改正,而是对同学或舍友乱发脾气、大声吆喝、出口骂人,有的甚至出手伤人。在谈及敏感的话题时,丝毫不顾及同学的自尊,有些还故意夸大同学的隐私,或是因为矛盾而向老师打小报告,最后导致同学关系破裂。
3.社会心理承受力薄弱
大多学生在走向社会时存在一些心理困惑,如,走上工作岗位后如何与领导、同事打交道;如何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如何进行自我形象设计;如何尽快地适应社会生活等社会交往问题。据一些刚就业的学生反映,在参加重大交际活动前,他们常会出现惊慌恐惧、心神不定、坐卧不安的状况,有的在交际活动开始后,甚至会出现心跳加快、四肢颤抖、说话声调不正常的现象。如果是一个具有良好的心理承受力的人,在交际活动中遇到各种情况和困难时,都能始终保持沉着稳定的心理状态,根据所掌握的信息,迅速采取最合理的行为方式,化险为夷,争取主动。
4.校园内的一些行为
课堂礼仪:上课迟到早退,旷课心安理得,无视课堂秩序,随便说话,接发手机短信,甚至睡觉等。
图书馆礼仪:在馆内大声喧哗,接听电话,任意毁坏图书或是占为己有。
食堂礼仪:就餐时任意插队,就餐结束一片狼藉。
寝室礼仪:起床后不叠被,室内卫生状况差,晚上熄灯后大声喧哗,浪费水电。
校园穿着:仪表不整洁、不得体,在公众场合着奇装异服。
二、提高高职学生礼仪素养的途径之我见
1.礼仪意识“进头脑”
从意识着手,让学生认识到礼仪的重要性。卡耐基说:“一个人的成功,15%是靠专业知识,85%是靠人际关系与处事能力。”社会是由形形的人所构成,人与人之间的交际构成了社会交际,而任何社会的交际活动都离不开礼仪。在人际交往中通过言谈举止、衣着服饰等均能展示个人独特的魅力和风度。有的学生认为没必要学习礼仪,认为要从事像礼仪小姐这种工作的人才需要学礼仪;有的学生则觉得礼仪和自己的专业关系不大……我们要让他们清晰地认识到学习礼仪的重要性。比如,可以通过举在一些杂志上看到的关于面试时,因为面试者未敲门或未捡起倒在地上的拖布而与工作失之交臂的例子来让学生意识到“莫以善小而不为”。总之,一定要在学生的心中播下“礼仪重要”的信念的种子。
同时,高等职业院校要加强对高职学生进行礼仪素质教育的重视。校方应出台相应制度,以保障礼仪教育的进行。甚至可以全院号召,全员动员,形成重视礼仪教育之风。
2.礼仪教育“进课堂”
根据不同的标准,礼仪教育可以有许多不同的分类。但从我国目前礼仪教育的现状来看,基本可分为礼仪知识普及教育和职业礼仪教育。我认为就高职礼仪教育而言,可以以礼仪普及知识为基础,职业礼仪教育和专业相结合,双轨进行,可平行也可交叉。
要想将礼仪教育引进课堂,教师要率先垂范。从教师着手,注重礼仪。教师可以将礼仪教育融入到教学过程中。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根据所承担的课程,根据本专业的特色,将礼仪教育与本专业的特色相融合,在课程教学中体现、渗透。如任汉语专业《古代汉语》课程的教师可以首先把对我国古代最早也是最重要的礼仪论著――“三礼”的《周礼》、《礼仪》、《礼记》的介绍融入到教学中,也可根据教学的内容对知识进行扩展,融入《小学》、《三字经》、《训蒙文》等涉及古代礼仪的相关知识。
礼仪教育“进课堂”还可通过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根据专业的差别,设置不同的礼仪课程体系来实现。可在必修课程中加入与专业相关的职业礼仪教育,在选修课程中加入常识礼仪教育。如,酒店管理、文秘、旅游、商务、护理等专业的礼仪课程应包括公共礼仪课和专业礼仪必修课;而对于一些理工科的专业,如煤化工、仪器仪表维修、计算机等专业的礼仪课程应开设社交礼仪基础课程和以讲座的形式开展关于就业的相关主题讲座。总之,高等职业院校的礼仪课程设置要本着理实一体的原则。
3.礼仪教育“进校园”
礼仪的教育和培养靠有限的课时是难以达到较好的效果的。可能学生在课堂上可以做到彬彬有礼,但随着课程的结束或者回家过寒暑假,言行又逐渐回到了学习礼仪之前的样子。所以我们不仅要让学生在课堂训练的过程中掌握礼仪的知识,更重要的是为学生营造良好的礼仪氛围,使学生在生活中准确运用:上下楼梯知道右行、遇人知道礼让、在聚餐时知道坐在合适的位置等,久而久之,便会潜移默化地形成一种习惯。校园礼仪氛围的营造还可通过学生社团活动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如成立礼仪小姐培训班,常参加校内外的各种接待活动;组织礼仪知识竞赛;进行职业礼仪专项展示表演等,这样就可以更好地将礼仪教育融入到我们的校园生活中,渐渐的,就会使更多的学生和教师主动参与到礼仪教育的行列中来,也会促成学校良好的礼仪学习之风。
知书达理、以礼待人,应是我们当代高职学生的一个基本素养。礼仪教育应是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在高职教育中,礼仪意识的培养应贯穿在整个高职教育阶段,从入学阶段到专业学习阶段再到就业指导阶段。在高职院校,礼仪教育要靠院校的领导阶层、学生管理阶层、教师、课堂教学等不同方面共同努力才能实现培养出真正具备“礼仪意识”的学生,高职学生的整体素质才会逐步提高。
参考文献
1 金正昆.大学生礼仪[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 叶 朗、朱良志.中国文化读本[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8
古代礼仪文化常识范文5
第二,进餐时,先请客人、长者动筷子,加菜时每次少一些,离自己远的菜就少吃一些,吃饭时不要出声音,喝汤时也不要发出声响,最好用汤匙一小口一小口地喝,不宜把碗端到嘴边喝,汤太热时凉了以后再喝,不要一边吹一边喝。有的人吃饭时喜欢用劲咀嚼食物,特别是使劲咀嚼脆食物,发出很清晰的声音来,这种做法是不合礼仪要求的,特别是和众人一起进餐时,就要尽量防止出现这种现象。有的人喝汤时,也用嘴使劲吹,弄出嗦喽嗦喽的声音来,这也是不合乎礼仪要求的。
第三,进餐时不要打嗝,也不要出现其他声音,如果出现打喷嚏、肠鸣等不由自主的声响时,就要说一声“真不好意思”、“对不起”、“请原谅”之类的话,以示歉意
第四,如果要给客人或长辈夹菜,最好用公用筷子,也可以把离客人或长辈远的菜肴送到他们跟前。按我们中华民族的习惯,菜是一个一个往上端的,如果同桌有领导、老人、客人的话,每当上来一个新菜时,就请他们先动筷子,或者轮流请他们先动筷子,以表示对他们的尊敬和重视。
第五,吃到鱼头、鱼刺、骨头等物时,不要往外面吐,也不要往地上扔,要慢慢用手拿到自己的碟子里,或放在紧靠自己的餐桌边,或放在事先准备好的纸上。要适时地抽空和左右的人聊几句风趣的话,以调和气氛。不要光低着头吃饭,不管别人,也不要狼吞虎咽地大吃一顿,更不要贪杯。
第六,最好不要在餐桌上剔牙,如果要剔牙时,就要用餐巾挡住自己的嘴巴。
第七,要明确此次进餐的主要任务。现在商海如潮涌,很多生意都是在餐桌上谈成的,所以要明确以谈生意为主,还是以联络感情为主,或是以吃饭为主。如果是前者,在安排座位时就要注意,把主要谈判人的座位相互靠近便于交谈或疏通情感;如果是后者,只需要注意一下常识性的礼节就行了。把重点放在欣赏菜肴上。
古代礼仪文化常识范文6
但是,在现实的教学过程中,“梳理探究”却处于一个很尴尬的状态:一方面是课程理念、教材编者的高度重视,另一方面却是高考没有直接涉及或涉及甚少。所以很多教师认为既然高考都不考了,那也就可以不教了。于是“梳理探究”便形同虚设,俨然成为应试教育和高考指挥棒下的一个牺牲品。
那么,该怎样对待“梳理探究”这一部分,该用何种方式来教学“梳理探究”?这本身就是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这里,笔者结合自己平时教学中积累的点滴体会,对“梳理探究”的教学方法作一浅探。
一、态度要重视
既然新教材中设置了“梳理探究”这个部分,那就自有其合理性和科学性。且不说高考考不考,考的比例有多少,就是五个模块中安排的15个专题,其内容精彩纷呈,意趣盎然,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本身也值得学生去了解去探究,这也是对学生课外知识的一种拓展,对学生语文素养的一种培养。且探究能力的培养对学生终身学习和个性化发展都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笔者认为,切不可对“梳理探究”置之不理,首先应该从态度上高度重视它,把它提到与“阅读鉴赏”“表达交流”同等的地位。在这个思想认识的前提下,“梳理探究”才不至于被束之高阁,才不至于流于形式。
二、结构要了解
“梳理探究”共有15个专题,每个必修模块各安排3个专题,分别是:必修1:优美的汉字、奇妙的对联、新词新语与流行文化;必修2:成语――中华文化的微缩景观、修辞无处不在、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必修3:交际中的语言运用、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语文学习的自我评价;必修4:逻辑与语文学习、走近文学大师、影视文化;必修5:文言词语和句式、古代文化常识、有趣的语言翻译。
这15个专题中,前7个专题侧重于梳理,侧重于对语言现象和语文知识进行梳理;后8个专题侧重于探究,侧重于对文学现象和文化现象进行探究。从纵向的模块来看,各模块间的3个专题内容有一定的关联性,且呈逐步提高、循序渐进的形式,编排的意图十分明显;从横向的内容来看,有的侧重于对以前所学的语言、文学、文化等方面的知识进行梳理,以便在平时积累的基础上进行巩固和整合;有的则通过自主思考或合作研讨,培养探究能力。了解了“梳理探究”的内容结构形式,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才能统筹安排,循序渐进,采取有效的教学手段。
三、教法要灵活
“梳理探究”毕竟不同于“阅读鉴赏”等,态度上固然要同等重视,但时间上却又无法与之平分秋色。所以在教材处理、教学设计、时间安排和活动形式等方面都要作灵活处理。
1.教材处理要有弹性
每个必修均设有3个“梳理探究”专题,按照教学计划,每学期要完成两个必修模块,也就是每学期有6个“梳理探究”专题,如果要求学生全部完成,显然是不现实的,其结果很可能是有量无质。因此,在实际的教学中,可以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选择某一个专题,在一个专题内部也可以再进行分工,真正做到自主、合作、探究。
就某一专题本身的各个活动环节而言,也要作灵活处理,剪裁取舍,把握弹性。例如,在必修5“古代文化常识”的教学设计中,我让学生先安排课外时间自行阅读这一专题内容,然后交给他们梳理探究的具体任务:在 5个必修模块中,我们已经接触到一些古代文化常识,如《滕王阁序》中“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的“弱冠”,《过秦论》中“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的“山东”,《赤壁赋》中“壬戌之秋,七月既望”的“壬戌”“既望”,《张衡传》中“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的“公车”“郎中”等等,分别涉及年龄、地理、纪时、官职等古代文化常识,请4个小组的同学分别从“天文地理”“纪年纪时”“姓名字号”“礼仪制度”中选取一个角度,以小组为单位,对5个必修模块中涉及的相关古代文化常识进行梳理。最后安排一节课进行成果展示。结果表明,学生梳理得很具体,这等于是对文言文的一次复习。考虑到学生的梳理只展示现象,而缺乏理论,我结合本人开发的校本课程《语文趣味知识集锦》中的一个单元――古代文化常识说略,分别梳理了“古人称谓简说”“古代年龄称谓小集”“古代地理常识知多少”“文言文中职官的辨识” “‘左’‘右’孰尊”等方面内容,提供给学生参考。这些内容,既有理论说明,又有例子佐证,而且都跟文言文有一定的关系,对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的提高有一定的帮助,学生探究的欲望就更强烈一些。
2.教学设计要有科学性
“梳理探究”教学设计要遵循语文学科的特性,要注重教学策略和教学思路的安排,要突显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在一次观摩课中,我开设了必修2中“成语――中华文化的微缩景观”这一专题。教材中这一专题的内容包括三大部分:成语的来源和结构,成语的运用,成语与文化。其中第一和第三部分侧重于文化的角度,知识性比较强;第二部分侧重于运用,趣味性比较浓。要想在这短短的一节课内完成这样丰厚的教学内容,显然是有很大难度的,我的教学思路是:本着知识性与趣味性兼顾的原则,采取删繁就简的方式,整个专题分两个部分进行,第一部分侧重于运用方面,先在课堂上引进游戏活动和分组竞答的做法,以激发学生的浓厚兴趣;第二部分再侧重于文化方面,分派课下的梳理探究任务。这样由感性到理性,由趣味性到知识性,符合学生接受知识的规律和过程。
具体的教学环节设计是:(1)激情诱趣,导入本课;(2)追本溯源,成语常识;(3)集思广益,成语游戏:①用十二属相填写成语;②成语猜谜;③成语对联;④成语接龙;(4)咬文嚼字,辨析误区;(5)牛刀小试,课堂训练;(6)学以致用,课外延伸:①梳理:误用频率较高的“不”字成语10条;②探究:成语中的谦敬现象及其文化内涵。
3.时间安排要有合理性
“梳理探究”的活动主要靠课外进行,而不是靠课堂上教师的讲授,课堂只是学生展示学习成果和交流学习心得的舞台。而且也不能集中安排,应该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宽度。为此,每个必修模块教学开始之初,我就根据实际教学进度排出“梳理探究”的学习时间表,让学生选定自己感兴趣的专题,认真准备,并明确限定完成任务和展示成果的具体时间。
4.活动形式要有多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