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声乐教学计划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高中声乐教学计划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高中声乐教学计划

高中声乐教学计划范文1

关键词:高中声乐 教学有效性

音乐教育是国民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高中声乐教学在提高国民艺术素养、为高校提供优秀的音乐专业人才、丰富学生学习生活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现在我国部分高中忽视音乐教育,所以保证声乐教育的正常教育,提高声乐教学的有效性势在必行。

一、有效性教学的概念

早在上世纪早起,西方教育家已经开始了对教学科学化的研究,并展开了轰轰烈烈的教学科学化运动,在世界各国教育界引起了广泛关注。早期的研究认为教学是一直艺术行为,结合了行为主义心理学与实用主义哲学的有效应用。但是随着近代科学的不断发展,现代研究认为教学更是一种科学技术,需要科学的方法来执行。通过课堂教育,选择适当的教学内容,运用有效的教学策略,达到提高教学质量与学习水平的目的,即为有效性教学。

二、保证高中声乐教学有效性的原则

高中声乐教学不同与普通的教学,其既是一种科学行为也是一种艺术行为,特别是在新课程的环境下,要保证高中声乐教学的有效性,应遵守以下几点原则:

(一)环境原则。新课程与原来的大纲课程最明显的不同就是在于其改变了以老师为主的教学方式,更注重学生在课堂中的作用。所以要提高高中声乐教学的有效性,就要建立正确的教学环境,给予学生适当的关怀、积极鼓励学生行为、重视学生的学习成果、尊重学生的人格。只有给学生建立科学的学习环境,才能将学生的潜能发挥到最大。

(二)目标原则。方法与过程、技能与知识、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都是不可忽略的部分,同时这三个方面也是教学的最终目标。只有保证了教学目标的完整性,才能体现教学的真正意义。

(三)科学性。提高高中声乐教学的有效性需要的不仅仅是教师丰富的音乐知识、熟练的演奏技巧、丰富的舞台经验,更需要拥有科学的教学方法、掌握课堂的能力、解决突发事件的机制等。只有运用科学的方法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可测性。对于高中声乐教学而言,往往考试成绩不是唯一重要的,学生先天性声音条件,演唱时的表演状态等都应该是重点考虑对象。选择一个适当的标准来衡量学生的学习效果,促进学生的学习,是提高高中声乐教学有效性的有效手段。

三、提高高中声乐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一)处理好变声期的嗓音特点

高中阶段的学生大多还处于青春期,其生理与心理都发生着剧烈的转变。对于学习声乐的学生而言,声带的改变对其学习有着严重的影响。同时对于教师而言,适应学生的声音变换顺利完成教学,高中声乐教学中的难点之一。特别是对于男生而言,由于男生的变声期较晚且较为明显,高中的大部分男生正处于变声期的中期。此时的声带由于长期处于充血的状态,声带的弹性不足,阴郁较窄,如果使用不当,极易出现破裂。只有变声期后期,声带的状态才能逐步稳定、对声带的控制能力才能逐步加强、音色、音域、音质才能逐步改善。此时的女生一般完成了变声,声带的潜力急需挖掘,声音的开发直接关系到以后发展。

因此,高中声乐教学首先要处理好变声期的嗓音特点,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制定合适的教学计划。在训练过程中,避免训练过度,对声带造成伤害;控制学生训练音域的宽度;控制训练的音量,保护好声带,帮助学生顺利度过变声期。

(二)注重基础训练

高中声乐教学不同于先前的音乐课程教学,它具有一定的系统性和专业性,所以对于学习音乐的学生而言,这是自己音乐生涯的起始阶段。学习任何事物的开始都是最难的,音乐的入门也是如此。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基础的练习,从自然声区开始练习,循序渐进加强学习;教会学生最基本安全的发声方法,避免学生盲目练习,对声带造成损伤;纠正学生发音,保证吐字清楚,发音正确等。在教学期间避免学习内容单一,应丰富学习内容。选择歌曲应该是丰富多彩的,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了解各种音乐,加深对音乐的认识,避免学习过度单一的模仿流行音乐演唱。只有打好基础才能保证音乐课程的顺利学习,所以发声方法、吐字、乐理等基础的练习至关重要。

(三)加深理解、鼓励创新

传统的教学方法中,都是老师灌输、学生记忆,学生缺乏主动性和自主性,而新课程要求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自主学习,所以要提高高中声乐教学的有效性,首先要从研究学生自身出发。首先由于现在很大一部分学生选择声乐课程是为了应对越来越大的升学压力,所以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声乐的兴趣,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制定学习内容。其次教育学生了解每一首歌曲的内涵与表达的感情,加深学生对所学歌曲以及音乐的理解。再者鼓励学生对歌曲有自己的认识和理解,把歌曲变为自己的故事。最后鼓励学生的创新行为,教育学生用音乐表达自己的情感。高中声乐教学的音乐不应该仅仅停留着对经典、对名曲的学习和模仿上,更重要的是将音乐变成学生生活重的一部分。加强学生对音乐的情感理解、增强学生音乐的感染力、加强学生舞台表演的历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的思维, 只有这样才能提高高中声乐教学的有效性。

总而言之,高中声乐教学已经成为我国教育中重要的一部分,其教育成果关系到我国音乐高校人才的培养。所以正确认识高中声乐教学的意义,掌握科学的教学方法,提高高中声乐教学的有效性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钟金亮,徐爱珍.浅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音乐教育[J].中小学教材教学,2004,(32).

[2]郑莉.现代音乐教学理论与方法研究[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4.

高中声乐教学计划范文2

摘要:高职院校的课程建设工作是高职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本文提出,高职声乐课程建设要通过对声乐课程的前期建设的分析,确定课程目标,设置以突出实践技能训练为主的教学内容,改革评价机制,突出课程的职业培养功能。

关键词 :课程建设 调研 创新实践 职业能力

课程建设是高职教育内涵建设的重要内容。课程是专业的基础,只有做好每一门课程的开发建设,才能做好专业建设工作。高职声乐课程是音乐教育专业的核心课程,主要研究声乐的基本知识教学和基本技能传授。声乐课以提高学生综合音乐素质为基本出发点,结合专业知识的学习和传授,把学生培养成适应音乐发展,能胜任社会音乐演出团体和教学岗位的人才。声乐课在整个音乐教育专业中,为相关音乐知识的学习提供必备的知识和技能,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一、课程建设前期调研

1.声乐课程在音乐教育专业中的定位

音乐教育面向社会、艺术团体、文化传播和演艺公司学校等相关行业、企业、事业单位,培养从事声乐教育、演唱、文化创新、演出经济等岗位的专业人才。声乐课是该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学习者要有较好的声乐基础和表演能力。声乐课重视基础知识的传授和基本技能的培养,根据内蒙古地区艺术氛围和文化需求,应加大蒙古长调、草原歌曲的教学和实训,面向当地需求,整合教学内容,调整培养方向,促进专业目标的实现。

2.学习情况的调查

随着上世纪末我国高校大扩招,高职院校的招生人数也逐年上涨。这不可避免地导致生源质量下降。以笔者学院艺术专业招生为例,音乐教育专业每年招收40~70人不等,录取的学生分数低,高中阶段接受正规艺术培养的人数少,基础知识差,技能不过关,质量处于中下等。这些学生入校后,跟不上专业老师讲授的课程,致使老师的教学计划难以完成。这些学生学习习惯又不好,缺乏努力训练、苦练基本功的意志品质,往往遇到困难就退缩,影响了学习的效果。

二、做好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目标

理解声乐专业知识的基本理论和演唱技巧,了解声乐知识随时间的发展而经历的不同阶段和历程,掌握不同流派唱法的特点,并掌握重点曲目的演唱方法。

2.能力目标

学会音乐语汇和声乐内涵,提高音乐表现力和音乐鉴赏审美能力,培养学生的识谱能力和初级演唱能力。

3.素质目标

通过声乐课的学习,培养学生热爱艺术的情感,提高艺术审美意识,提高音乐鉴赏力和表现力,培养实事求是的学风,提高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引导学生学习国内经典作品,进行爱国主义、民族主义教育,培养其尊重各国音乐艺术、理解多元文化的精神,从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三、针对本地区艺术市场需求整合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

针对音乐教育专业的声乐课教学,首先我们要做好教学内容的整合工作。笔者学院处于内蒙古东部,是科尔沁文化发源地,有丰富的民族音乐遗产和浓郁的科尔沁风土民情。当地的艺术文化市场,对民族音乐的推广十分普及。根据上述情况,在声乐课堂上,我们有意识地加大民族声乐内容,选取一些经典的民族曲目,如《嘎达梅林》《诺思吉雅》等。另外,蒙古长调、数来宝等艺术形式也常常出现在课堂上,科尔沁民歌是我们大力推广的。其次,要改革教学方法,坚持理论讲授和技能训练相结合的课堂教学模式,注重技能训练,多为学生争取上台演出的机会,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的机会,增加他们的表演能力。

四、改革评价机制

怎样科学、客观地评价学生学习的好坏和教师工作的优劣,是一门课程建设的另一重要内容。首先要确定评价方法。对学生的评价,要采取对学习成绩和平时表现、实践能力相综合的办法,既注重理论成绩、卷面分数,也注意平时上课及参加实践活动的表现,要定好标准,不能搞一刀切。对教师的评价,传统内容同样重要,如能否完成教学目标、完成工作量、上课不迟到、课堂效果好等,也要加入教师对本门课堂的创造性改进等内容。有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很有思想,结合教学目标,将这门课程重新赋予了生命和活力。对这一闪光点,要充分予以肯定,并加以重视和加大力度推广,这样我们的课堂改革才有持续不断的生命活力。

五、小结

课程建设是高职教育改革工作的基础环节和重点内容,关系到改革的成败,也关系到高职教育质量的提高。我们通过不断努力、创新实践,将高职声乐课程建设成充满活力、不断创新、永保生命

参考文献:

[1]赵国祥.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课程建设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3(11).

高中声乐教学计划范文3

关键词教育多元化民族声乐高等音乐院校

1.研究我国多元化民族声乐教育的重要意义

我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璀璨文化的多民族国家,56个民族形成了富有特色的音乐文化根基,为民族多元化传承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积极探索高等音乐院校民族声乐教育是推动我国民族声乐多元文化的基石。随着多元文化的融合,西方多元音乐已渗透到世界各个角落,众多清唱剧、音乐剧、歌剧受到我国高等音乐院校学生的追捧和喜爱,同时,如何把我国民族声乐推向国际舞台,是我国高等音乐院校值得思考的问题。

2.我国多元化民族声乐教育的现状

虽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诸多高等院校增设了民族声乐专业,招收了大量民族声乐演唱专业学生,但全国已形成了以西方音乐教育为主的教育理念,而淡化了我国民族声乐的多元化民族特色。从文化遗产角度来审视,民族声乐教育没有形成符合我国民族多元化特点的教育体系,多元化民族声乐特色存在严重的流失,独特的地方戏曲、民间民歌等未能得以延续和流传,正是由于这种长时间的流失,我国民族声乐教育的多元化发展也受到了严重的影响和冲击。从民族声乐教育角度来审视,高等音乐院校民族声乐教育还存在学习西方音乐文化的教育理念,偏离了我国民族声乐多元化教育理念,忽视了我国传统的文化继承,许多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音乐体裁不断被淡化。

3.我国多元化民族声乐教育存在的问题

当前,人民在追求丰富物质生活的同时,对民族文化教育的关注也越来越高,正是这种注意力的提升,使得我国高等音乐院校的舆论关注不断增多,同时我国高等音乐院校民族声乐教育也呈现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3.1从招生生源上分析

第一,我国地大物博,民族习俗各异,地方戏、民间音乐广为流传,在招生中,本省计划持续增长,而外省计划过于缩减,限制了我国多元化民族声乐教育发展和传承,我国特有的多元民族声乐未能在高等音乐院校进行普及和宣传。第二,招生录取不科学,体制机制不健全,个别招生还不符合规程,打球的现象还时有发生,导致众多学生通过各种渠道考录音乐院校,使高等音乐院校学苗质量严重下降,考取音乐院校像跟风一样形成了一个潮流,甚至有的艺校、高中生由于学习成绩差,考不上普通本科院校,学唱几首歌曲,参加相关考前培训等方法混入了高等音乐院校,这样严重影响了我国高等音乐院校民族声乐教育的发展,导致我国多年来没有出现世界一流的歌唱家和艺术团体的现象,从而丧失了我国高等音乐院校培养一流音乐人才的渴望。

3.2从课程设置上分析

高等音乐院校民族声乐专业课程安排还不够科学。第一,对我国传统的民族音乐理论重视不够,严重脱离了传统民族声乐的理论教育,长期以来,高等音乐院校学生追求的新鲜时尚的产物,而淡薄传统音乐知识体系,偏重于声乐演唱而缺少传统理论知识结构的理解,对民族民间文化更是知之甚少。第二,重视西方教育教学理念,在声乐课程设置中,“重洋轻民”的思想难免存在,主要以西方声乐教育体系为主,民族声乐教育体系为辅,对至关重要的民间歌曲、地方戏曲方面的教育知识传授不多,学生视野受到一定的影响。

3.3从教育教学上分析

从教学过程中审视,学生对于美声唱法的学习热情较高,民族唱法的学习热情不高,对传统民间民歌、地方曲艺等歌曲的演唱掌握不够灵活,把握不住演唱风格和特点。从研究方法中审视,高等音乐院校民族声乐教育授课为一对一教学,主要是对教师演唱,学生模仿的教学手段,单一的授课方式严重影响了我国民族声乐的发展。

4.高等音乐院校民族声乐教育发展变革

高等音乐院校民族声乐教育要形成多元化的教学环境,要创新我国高等音乐院校教育体制改革,强化音乐院校在民族音乐的主导作用。

4.1推进民族声乐教育体制建设

第一,探索新的培养方案,我国各大音乐院校、师范院校、综合性大学、高职高专等院校民族声乐培养目标重叠,教育体制结构不够清晰,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在民族声乐演唱中没有层次,高等音乐院校民族声乐教育要在思想观念上积极创新,合理布局定位,为培养出一流的专业歌唱演员或歌唱家提供良好的平台。第二,探索新的办学规模,创新音乐类招生体制改革,扩大外省招生和留学教育。据了解,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学生生源不断减少,导致今后一段时间里,我省各大高等院校将面临招生难的问题,特别是在高等音乐院校,生源不断缩小,因此,加强外省招生规模和招收来华留学生是未来高等音乐院校发展的趋势,这样能控制学校的生源情况,并实现了地域的优势,实现我国民族声乐教育多元化短缺的现状,对推广我国民族声乐是一个很好的突破口。第三,探索国际交流合作,积极推进国外合作办学和国外音乐团体合作,积极探索国内音乐院校与国外音乐院校之间的合作办学,使之“走出去,请进来”的教学模式是我国高等音乐院校未来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4.2构建民族声乐教育课程体系

从民族文化的角度思考,声乐课程体系的建设一定要以民族多元化音乐为基础,在多元化民族声乐教育的今天,民族声乐教育要在最大限度内保留地域性和民族性特征,在教学计划的制定上要充分认识和体现这一点。从民间特色的角度思考,在学习经典民族声乐作品时,尽可能多地选择一些具有民间特色的声乐作品,多种视角来理解民间特色歌曲的内涵,并从中感受歌唱艺术的共性与个性,形成学生自己的演唱风格。

4.3创新民族声乐教育实践教学

创新民族声乐实践教育是构建多元化民族声乐最根本的实践教学方法。从实践方法上看,加大校外实践的课程安排,民族声乐教师走出校门,聘请地方民间歌唱者作为学校的特聘教授,开设专门课程对民族声乐的学生进行授课,形成多元化互动,让教师和学生更直接地接触到真正的民族民间唱法,体会到民间歌者的演唱方式和风俗习性。从教学模式上看,学校要提供更多参加音乐会或校外演出的机会,加强学习交流,特别是学校与学校、学校与音乐团体、学校与民间团体、国内学校与外国学校互访等方式的实践教学方法,启迪创新实践教育思维模式,拓展实践教育新的视野。

4.4科学选取实用性教材

高等音乐院校民族声乐教材不应仅限于曲谱教材,要利用音像音响教材和曲谱教材相结合的方式实现教学目的,增强学生对作品的理解,不同的演唱方法供学生参考,这样有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

4.5探索民族声乐教育合作机制

高等音乐院校民族声乐教育要想实现多元化发展,必须注重学校与社会对接,充分利用资源与歌舞团、艺术团、歌剧院等相关行业建立合作机制,签订合作协议,探索定向培养及合作意向,研究行业的需求是否与学校培养目标一致,也可以按行业的需求来制定学校的培养方案,有效与行业接轨,在人才培养的同时,加强了学校的就业渠道。小结我国高等音乐院校是培养民族声乐人才的瑰宝,高等音乐院校民族声乐教育是中国近现代艺术发展的精髓,民族声乐教育需要借助我国悠久的民间音乐中的宝贵元素来丰富充实自己,利用专业理论知识技能改变我国民族声乐教育在世界上的地位和影响力,本着继承与创新的精神,不断探索多元化的发展路径,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历史,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注入新的血液。

参考文献

[1]戴定澄.音乐教育展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余笃刚.声乐艺术美学[M].北京: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6

[3]王霭林.论中国民族声乐学派[J].文化学刊,2007

[4]冯坚.对原生态民间唱法走进高校声乐教育的思考.歌海[J],2009

[5]周丽娜.中国民族声乐发展现状研究[J].艺术百家,2011

[6]夏毅,马琰.关于民族声乐发展的几点思考[J].铜仁学院学报,2007

[7]陈泓茹.对我国民族声乐发展的思考[J].中国音乐,2006

[8]蔡多奇.民族声乐的困境与未来[J].艺术百家,2011

[9]赵金霞.论民族声乐艺术的多元化[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

[10]石惟正.论中国民族声乐的发展道路[J].人民音乐,2003

[11]解丽,刘明健.民族声乐发展的路径选择[J].江西社会科学,2006

[12]孙晔.民族声乐的现代化[J].艺术教育,2012

[13]刘婕萍.谈我国民族声乐艺术的现状与发展方向[J].音乐生活,2010

高中声乐教学计划范文4

    关 键 词 :音乐课程标准 培养目标 实践课

    《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以下简称《音乐课程标准》)的制定和出台,转变了原有音乐教育中的一系列固有观念,提出了以审美为核心,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作的全新教学理念。在上述改革的推动下,作为输送合格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工作者的基地——高等音乐教育院校,提出以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扎实音乐教育理论,广博的音乐教学及相关技能,全面的科学文化知识、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一定教育研究能力的高素质的音乐教育工作者作为其新的培养目标。培养目标的实现,主要是通过学校所设置的课程而达成的。①基于此,以改革高师音乐实践课作为突破口,我们将对高等音乐教育课程设置进行全面改革,这将为基础教育改革的顺利进行产生深远的影响。

    一、高师实践课存在的问题

    当前,高师实践课包括实践性课程与实践环节两个板块。回顾基础教育改革要求与高师培养目标,从当前高师实践课现状来看,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首先,实践课教学往往注重技能技法训练,忽略教学“育人”的本质,强调教学性,忽视教育性。

    其次,实践课教学内容脱离现实。教学中以学科为中心,强调自身内在的严密与完整,灌输给学生的也是本学科的重要性及将来向专业发展的观念,②导致高师实践课教学内容失去“师范性”特征,转向“专业性”培养。同时,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封闭的学习环境,不了解中小学教学改革动态、实际问题。

    最后,实践课教学模式较陈旧,不利于知识有效、长期的掌握;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意识远无法满足当前中小学校对音乐教师人才的要求,阻碍基础教育改革的实施。

    二、高师音乐实践课改革的有效途径

    高师的培养目标是“为中小学培养合格的人民教师”。在《音乐课程标准》的影响下,加快高师课程改革的步伐,应采取整合、增设、量化、渗透四个途径,对音乐实践课程与实践环节进行积极的探索和革新。

    1.实践课程的相互整合

    通过整合一部分的专业实践课程,为实现实践类课程的多样性与实践环节的充裕性,加大实践选修课程和实践环节的比重,增加学生实践机会提供了可行性条件。

    例如,歌曲写作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歌曲创作的基本方法,具备谱写单二部及单三部结构歌曲的创作能力。歌曲写作教学提供了学生自行创作的素材,通过电脑音乐制作完全可将这些素材进行加工整理。因此,原有的歌曲写作与电脑音乐制作两门课程是可以进行学科整合的。通过整合节省出教学时间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学生获得了知识技能的融会贯通,提高了综合实践能力。

    另外,根据中小学对音乐教师钢琴水平的要求,可将钢琴教学与钢琴伴奏教学进行整合。在高师钢琴教学中可采取分层小组教学模式,通过分层小组教学,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提高,竞争意识得到加强。

    2.实践课程及教学内容的增设

    首先,应当在原有高师课程设置中大量增设实践类选修课程,如创作表演课程、舞台动作设计课程、简单器乐(道具)排练编配课程、音乐与相关文化综合课程等。改变目前实践类选修课程在专业选修课中的比重,加快实践类课程的更新速度,使教师培养最大范围地发挥师范生的个性和特长,有效提高他们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

    其次,在实践类课程的教学内容上,必须添加人文素养教育,使实践课程教学不仅涉及教学性问题,更包含教育教化的功能。套用艺术理论关于艺术功能的论述方法,即认为音乐具有认识、教育、审美三大功能。③

    3.实践环节的量化工程

    当前实践环节包括教育实习、音乐活动实践、毕业论文三个部分。根据《首都师范大学教学计划与课程简介一览》,该校高师音乐专业教育实习的学时数为六周,仅占到总学分比例的3.4%。④因此,笔者认为应该在原有的六周教育实习基础上,增加教育实习的周数,提高教育实习的效果。在音乐活动实践安排上,应充分利用寒暑假及业余时间,开展课外实践性课程。学校还可以考虑写作学期论文。学期论文既体现了学生的学习心得,又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激发学生科研的主动性。同时,有利于学生学习过程中问题的思考、解决,有助于今后学习更具针对性。

    4.实践教学的全面渗透

    在不改变原有课程时间分配的情况下,可通过学科内部及外部的交叉综合,以达到增加实践教学的机会。高师音乐专业课程设置中,专业实践类课程包含钢琴课、声乐课、合唱指挥课、钢琴伴奏课等。以声乐课为例,在进行声乐教学的过程中,除了掌握基本的发声方法,还应穿行实践能力培养训练。在进行声乐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适当地传授学生一定的舞台技巧与经验等,以便学生可以更好地适应未来的工作。诸如钢琴、声乐、合唱指挥、即兴伴奏等专业实践类课程都可相互渗透。

    中西方音乐史、基本乐理、复调基础、曲式与作品分析等可囊括在专业理论类课程中。上述课程的授课方式普遍采用一对多的大班教学,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往往只作为信息的接受器、存储器,由此,让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渗透实践教学内容,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

    由此可以看出,学生通过真实的情境,积极参与实践,主动性得到发挥,改变了原有的被动局面。更为重要的是,通过亲身实践,学生可以在今后工作中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组织教学获得的间接经验。唯有如此,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在未来的工作岗位上才能厚积薄发,肩负起推进基础音乐教育改革的重任。

    注释 :

    ①施良方.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②王锐.实施音乐课程标准,改革高师音乐教学[J].中国音乐教育,2002(5).

高中声乐教学计划范文5

关 键 词:高师院校 教学改革 声乐教材

教材是体现一定教学内容与思想的载体,是师生教学活动的主要工具和基本依据;是教学理论发挥功效与实践媒介;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全面提高教学效率与质量的关键因素。教材建设是一项宏伟复杂的系统工程,既要涉及教育外部,又要涉及教育内部;既涉及各个学科问题,又涉及教学心理领域;既有科学求真问题,又有技术革新与美学意义;既有理论探索问题,又有实践问题;既有教与学的问题,又有管理的问题;既包括教材的自身建设问题,又包括教材的教学工作;既有教材的研制问题,又有教材的出版发行问题。那么,如何加强高师的教材建设,编写出适合学生身心发展,满足教学和社会需要,突出高等师范教育特点的教材,这是高师院校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高师院校声乐教材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高等师范教育发展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学校的规模更大了,数量少了,专业设置多了,办学条件更好了和招生人数更多了。然而,作为高师院校基本建设之一的教材建设,却滞后于高等师范教育发展的步伐,以至于许多高师院校的学生缺乏适用的教材,这势必影响高师院校的教育质量,也不利于高师教育的进一步发展。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有些教材建设发展缓慢,教材的编写组织管理不力,以致高师教材不能自成体系;二是有些教材内容陈旧,缺乏科学性、先进性与针对性;三是由于一些教材的缺乏,有些院校不得不采用一般本科院校的教材,而这些教材往往与学生的能力、要求不相符合,与实际不相符;四是有少数教师不愿选用高师教材。许多高校教材的选择权在教师,教师使用老教材驾轻就熟,而使用新的高师教材往往要受到一些主客观条件的限制。有些院校选用的声乐教材是由教师根据个人的演唱特点及欣赏习惯自选出来的,以一对一的单兵训练方式教学;有的教材将声乐理论、声乐教育理论与歌曲集混合编排,有的教师对声乐教学中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有自己的取舍与偏爱,这些因素增加了教材内容选用的随意性。由于两种唱法教材的使用缺乏必要的系统性,造成有些学生只学技巧,不爱学文化的现象,这与高师音乐人才的培养规格、培养目标、知识能力的结构很不一致。这样,必然导致教材无法贴近高等师范教育的培养目标和规格的实际。

二、声乐教学改革与教材建设探索

(一)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探索出一条符合高师音乐专业特点的教学方法

广东外语艺术职业学院音乐系声乐教研室的老师经过长期的努力,探索出了一条符合高师音乐教学特点的声乐教学道路,摸索出符合高师音乐专业特点的教学方法。如针对学生的程度和嗓音特点的不同,课时分配和授课形式也有所不同,采用分级教学的手段来制定具体的教学目标,从而达到“上不封顶,下要保底”(通过声乐四级考试的要求)的量化标准的教学改革目的,促使每一位学生完成学分。教学当中采取集体课、小组课、个别课相结合的授课方式,把声乐技能训练、演唱、作品讲解、分析研究、理论知识、教学方法融为一体,达到了课程的整合。然而,在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其突出表现在教材不够规范、进度不够明确、考核不够严格等方面。这些问题存在,涉及传统教学模式本身,一定程度上束缚了声乐教学质量的提高,对教学有着不容忽视的消极影响。随着教学规范化要求日益广泛地得到重视,教学的量化管理和教材的系统、规范已成为不容忽视的问题,这要求每位教师在执行教学的过程中,既要把教学大纲、教材、教学进度表、教案、授课内容保持一致,又要求老师们在教学思想上、教学方法上、教材选用上、考试形式上施行行之有效的改革,从而达到人才培养的目标。

声乐教学要遵循其教学规律、教学目的、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知识结构、年龄等因素,突破“声乐教学有法而无定法”的模式。声乐教师要设计以学生为主体的声乐教学大纲、声乐教学计划,教师要选择接近学生性格的曲目,能使其很快地进入“角色”,从发声练习中有意地从情绪上引导学生,从歌唱站姿、呼吸、打开喉咙、共鸣、咬字、吐字、声情并茂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引导,培养学生良好的歌唱意识、创造能力和舞台表现能力,创造性地发挥他们的想象力与歌唱技巧,增强对作品的想象、理解能力,使技巧与情感和谐地融合在一起,表达真实自然的歌唱情感。这样,通过挖掘培养学生的歌唱情感,为学生提供富有创意的课堂设计和生动丰富的教学内容,不断更新教学理念,推出如“启发式”“生成式”“互动式”等多种教学模式,遵循教学相长的原则,提高了学生的音乐文化素养,使每位学生都能有所获、有所得。

(二)根据学生的不同水平,探索出一条符合高师音乐专业特点的考核方式

声乐分级教学不以年级划分教学进度,声乐考核不以年级区分专业水平,而以学习程度划分等级,体现循序渐进教学要求的规定曲目的程度分级教学、分级考核。该教学模式按学生的程度和声音条件,划分为女高音、男高音、女中音、男中(低)音,民族女高音及民族男高音六大声部八个级别,每个级别、各个声部均按4首中国作品、4首外国作品的标准来制定曲目,力求教学作品在声乐教学中具有代表性和典范性。这是制定分级教学规定曲目的基本原则。作品的遴选,着重注意选择高师音乐专业声乐教学经常采用的优秀中外传统民歌、艺术歌曲及歌剧选曲。这些作品经历长期教学实践的验证,表现了鲜明的专业特征和突出的教学价值,较充分地显示出艺术性与技术性的统一,是进行声乐技巧训练,提高歌唱能力的典型教材。考核方式可针对声乐理论、声乐训练和演唱等内容进行评价。要评价对声乐理论知识掌握程度,可采用观察、谈话、讨论、问卷法、小论文习作展示等方法,以终结性评价为主,形成性评价为辅。对声乐训练和演唱的评价,可采取观察法、论文式测试、调查问卷法、等级量表法、会谈讨论法、声乐艺术成长档案袋的运用等。在考试中采取集体评分与主课老师评分相结合,独唱与重唱、小合唱相结合,他人伴奏和自弹自唱相结合,课外艺术表演和实习相结合等多元化考核方式。教学中结合典范作品的学习,融系统的声乐理论于严格的声乐技能训练之中,最终通过作品演唱,表现出学生对歌唱技能的娴熟运用程度。明确划分声乐作品的程度,实行科学合理的声乐分级教学。当然,按不同程度分级教学的办法,主要为了方便高师音乐专业声乐教学系统规范地选择教材,科学合理地把握进度。同时,通过学习情况和教学质量的分级考核检测,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教师的教学责任感,引导声乐教学的激励和制约机制,促进声乐教学质量的提高,因而能够作为声乐教学改革的有效途径。

(三)反复实践和组织,精心编写高师声乐教材

高师声乐课是音乐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通过声乐教学,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声乐基础理论知识和技能技巧、具备一定的范唱能力,能够较准确地理解和演唱不同类型的声乐作品,胜任中小学音乐课的教学任务和声乐辅导工作。声乐教学是一门授课艺术很强的专业教学,既要求把学生训练成声音优美、可以灵活调节、自如控制的“乐器”,又要培养他们成为具有较高的文学艺术修养、敏锐的音乐感受能力、准确的艺术处理表现的“演奏者”。声乐教学集理论性和实践性为一体,熔理性讲解、技能训练、情感表现和艺术创造于一炉,因而形成了独特的因材施教的授课方式。正是基于承认客观上个体嗓音条件、心智状况、音乐感受和接受能力上的差异,承认学生入学时专业程度的差异,承认同一年级存在着授课要求和教学进度的差异,所以因材施教成为声乐教学的突出特征。分级教学改革了传统的声乐曲目汇编的形式,制定了按程度明确分级的规定曲目,并以此作为声乐教学的选材依据。规定曲目的制定是对二十多年来学院音乐教育专业(广东省示范专业)教学的不断认识、不断提高的结果,体现了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的全新思维,有利于声乐教材的系统化和规范化建设,从而为形成规范化的声乐教材奠定了基础,这对于声乐教学的学科建设无疑具有长远的影响。

转贴于  在音乐艺术领域,声乐作品以其“短、平、快”的优势,紧扣时代的脉搏,迅速直接地反映各个历史时期的社会现实、精神风貌、大众心态和民俗伦理。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声乐创作的发展,声乐分级教学规定曲目也将不断更新,日臻完善。

三、加强声乐教学改革,促进声乐教材建设

一直以来,在高师院校中,培养人才是根本任务,教学工作是中心,教学改革是各项改革的核心,提高质量是教学管理工作永恒的主题。狠抓学生的专业基本功,以人为本,一切为了学生,已成为高师院校的办学理念。声乐教学改革与教材建设两者应紧密结合起来,教学才能落实在教材上,教材才能有针对性。

(一)改革传统的声乐教学方法

声乐是一门复杂的艺术。在教学中应建立“教学——研究——演唱——进修”四位一体的教学模式,避免教材功能与培养目标的脱节,打破教学观念与教材选择的局限性,协调好学生水平与教材内容,平衡教学时限与教材的使用,改变考核与教材使用的单一性。

(二)按照师范性的要求去培养

要培养高素质的中小学音乐教师,必须加强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和相关学科知识方面的教学,学会科学地“教”,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在基础训练过程中,要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声乐理念,形成正确的、良好的歌唱习惯,培养学生良好的音乐感受力,始终把情感的表达放在首位。高师声乐教学首先要增强师范性,按“师范”的培养目标去培养。把握知识结构的合理性,循序渐进,注重教学技能、教学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努力贴近学校音乐教育教学工作实际。必须体现教学内容与师范音乐教育人才培养规格、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原则,提高中国传统声乐作品学习的质量,使之系统化。

(三)教材要选择合适的曲目

选择曲目要适合学生声种的声乐作品,也适合学生学习的程度,要符合大纲的要求,针对学生的条件和问题,不选择高难度的声乐作品;要掌握一定的方法和手段,要基于学生的实际水平选择曲目,从着重于声乐技术的基础训练到考虑一些音域比较宽、曲式结构较复杂的歌曲来演唱;要在声乐技巧难度上有所区分,如对气息的控制、声音位置的把握、声音音色控制、作品力度、歌曲的音域等。因此,要选择得当合理的声乐曲目,首先切合高师学生的实际情况,还要让学生在循序渐进中不断提高自身的演唱能力,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和艺术修养。

(四)增强教材的传统文化意识

出版的声乐教材内容应做到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特色各具。但特色、优秀的音乐教材也应体现音乐艺术的审美功能、文化教育功能、声音训练功能,应包括必唱曲目、浏览曲目、欣赏曲目,同时注意中西教材的合理搭配,在传统文化中革故鼎新,把声乐教育看成是文化知识和艺术修养课程,并将民族文化与民族唱法的特点体现并运用在教学上。

总之,教材建设的规律是教学规律和教学原则在教材编写过程中的具体体现。声乐教学教材内容应按着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去选编,有一定的涵盖面,同时贯彻“少而精”的原则,认真精选内容。声乐教材要体现高师教育特色,不偏重理论知识,不使用质量不高的成人高教教材或一些教师自行编写的低劣教材。教材内容要新,要与实训内容相结合,教材内容与职业资格证书相衔接。编写教材时应重视启发性原则,重视学生创造性思维、科学性研究方法的培养,教会学生科学的思维研究方法,提高他们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把教材内容体系建筑在培养学生能力为主的主旨上来。

声乐教学改革最终应落实到教师的素质提高,声乐教材建设最终应落实到学生技能的发展。教师要转变观念,要转到高职教育的理念上来,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编好、选好、用好高职教材,坚持以理论知识的应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实施教学,为培养新世纪创新人才服务。

参考文献

[1]刘兰芝.高校教材管理理论与实践[M].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2).

[2]刘大巍.高师声乐教材编撰的设计思路[J].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129-133.

[3]吕环.高等师范声乐教学改革之探讨[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06(1):132.

高中声乐教学计划范文6

一 歌唱中学会知识,培养技能

歌唱的教学,在许多音乐课上真的只是歌曲的学唱。特别是一些城郊或农村的高中,由于学生的音乐知识和能力相对较低,音乐教师为了提高所谓的效率,省去知识和技能的教学,只是以教师教唱学生模仿的形式进行教学。虽然这样的教学使学生学习一首新歌的效率提高了,但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没有掌握新的知识,再遇到另一首新的歌曲时,学生仍然束手无策。因此,高中歌唱教学的整合显得尤为重要。一般,可分两个部分完成教学任务,即欣赏和实践。把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融入欣赏和歌唱实践中,在欣赏和实践中掌握、巩固和提高知识与技能。例如,人音版《歌唱》第三单元“芳菲田野”。欣赏曲目为《渔歌》《春之声圆舞曲》,知识和技能为合唱艺术的种类及歌唱的共鸣与咬字、吐字,实践曲目为《踏雪寻梅》。根据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三个维度目标,在欣赏的同时注意引导学生比较两部作品的风格特征、文化背景和艺术表现力。歌唱的“共鸣与咬字、吐字”则在《踏雪寻梅》的歌唱实践中学习、体验并掌握。笔者所在学校每年都会举办艺术节、“红五月”合唱比赛等活动,笔者就充分利用这些活动进行教学实践。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实践同样重要,当学生站在舞台上为一首合唱作品贡献着自己的美丽声音的时候,音乐教学的美感就已渗透入实践当中去了。

二 歌中带情——培养学生音乐表现能力和审美能力

1.在欣赏过程中,感受、体验人声丰富的表现力和美感

歌唱模块里的欣赏为优秀的声乐作品。在欣赏过程中,要注意模块的特点,重点引导学生感受人声丰富的表现力和美感,引导学生用健康的审美意识规范自己的歌唱实践,例如,人音版《歌唱》第二单元“赞美祖国”里的《祖国颂》,A段“太阳跳出了东海,……”4/4拍,旋律缓慢而开阔,展示了壮美山河的意境;再现的A段变为6/8拍,意境更为壮丽,充满了民族自豪感。前者重在描绘意境,后者则强调抒发民族自豪感。其节奏由前者的平稳变成了后者的富于动感。在此,可以结合欣赏过程,让学生用歌唱表达意境,抒发感情。通过实践,掌握一定的歌唱技能,在实践中享受到美的愉悦,得到情感的陶冶与升华。

2.歌唱活动包含歌唱技能的学习、训练和歌唱实践活动

歌唱活动包含歌唱技能的学习、训练和作品的歌唱实践活动。对于歌唱模块来说,过程和方法对歌唱学习非常重要。乐谱的学唱,可以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视谱能力好的同学带头,相互学习。例如,在学唱《故乡的亲人》一曲时,练声曲即为歌曲。二声部视谱采取由能力强的同学教及教师帮忙的办法学习。歌唱作品时,注意引导学生感知和分析,得出歌曲的主题——怀念故乡,怀念故乡的亲人;歌曲的情绪——怀念的,伤感的。引导学生用不同的速度、力度、音色表达不同的情绪、情境。如在唱“我的故乡在斯瓦尼河畔,多么遥远”一段中,“遥远”的情绪是伤感的、惆怅的。应用缓慢的速度,弱的力度,暗淡、飘渺的音色歌唱; 在学唱《让世界充满爱》一曲时,二声部的视谱采取了由能力强的同学教及教师帮忙的办法来学习。歌唱作品时,得出歌曲的主题——让世界充满爱、和平,从我做起;歌曲的情绪——深情的、激动的、感伤的,第二篇章深情、缓慢,第三篇章欢快、激动。

三 唱与法合——合唱为主,过程和方法融入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