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集体经济政策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农村集体经济政策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农村集体经济政策

农村集体经济政策范文1

关键词农村集体经济;特征;困境;对策;广东东莞

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国经济进入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时期,这一转变必将对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特别是我国农村集体经济又将面临一次生存发展的命运抉择 。

农村集体经济在改革开放后,实行了以家庭为经营单位的土地承包制度,农村大部分的集体经济组织放弃了集体统一生产经营;然而,在江苏、广东等沿海地区以及许多城市的郊区农村,一部分集体经济仍然坚持保留着集体统一生产、统一经营、统一分配的经济方式。所谓“苏南模式”“顺德模式”“龙岗模式”“东莞模式”都曾在全国辉煌夺目。广东省东莞市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规模大,工业化、城市化水平高,2008年东莞农村集体经济资产总量为1 134亿元,占了广东全省农村集体经济资产的4成。也是目前全国农村集体资产最多的地区(全国农村集体集体资产约15 000亿元)。但是金融危机后,东莞的农村集体经济遇到了严峻的挑战。中国农村集体经济统一生产经营的经济模式究竟发展前景如何?能不能坚持走下去?笔者以东莞为例,对统一生产经营的农村集体经济模式进行探讨研究。

1农村集体经济的特征

目前我国在沿海地区和城市效区的一些像东莞一样的农村,由于所在的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比较快,农村集体经济在产权形式、经营管理方式、组织结构上都有着不同于农业种植业为主的农村集体经济的特点[1]。东莞农村集体经济在改革开放后,坚持了集体统一生产经营和分配,坚持了走集体经济的道路。这种集体经济的模式促使农村经济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使东莞农村在改革开放中繁荣富裕起来。东莞农村集体经济具有不同于“公社化”时期、也不同于其他农业经济为主的农村集体经济的典型特点,这些特点成就了东莞农村经济的辉煌,也正是这些特点衍生了农村集体经济的内在矛盾。

1.1生产经营上的特点

我国农村集体由于占有着土地资源,因此发展土地和物业出租成为了一些集体生产经营的主要方式。东莞农村集体经济基本上都是以物业出租为主要的经营方式。改革开放后,大量的外资或民营企业进入到东莞农村发展工业和第三产业,农村集体则以集体的土地建设厂房和商业铺位出租,从而逐渐形成了东莞农村集体经济出租物业的经营模式。2007年东莞村组两级集体经营总收入140亿元,其中物业出租收入86.4亿元,占61.7%,还有10.3亿元的管理费和6.4亿元的结汇收入,共占15.1%,这两部分收入也是由厂房和土地出租而带来的收入,实际上东莞农集体经济75%以上的收入是依赖物业出租。

1.2产权制度的特点

我国在改革开放之初,农村实行了家庭土地联产承包制的产权改革,将土地的经营使用权与所有权分离,把经营使用权和收益权给了农民,而集体经济的意义只保留在形式上的土地所有权和一部分用于集体公共产品的提留。东莞的集体经济却走上了另一条不同的产权改革道路。东莞产权制度改革的特点是:一是资产集体所有,统一生产经营。东莞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利用集体土地所有权的权力,将土地集中起来使用,统一进行开发,建厂房商铺等物业,由集体统一出租经营。集体将土地的经营、收益、处置权重新集中到集体手中,而农民只有收益享有权。但集体统一经营的内容已不是过去的农业生产,而是土地、厂房和商铺等到物业资产的经营。二是建立股份合作制。2004年东莞对农村集体经济的产权进行了一次股份合作制的改革,建立了村一级的股份经济合作联社和村民小组的股份经济社,以股份经济合作联社取代村委会成为集体资产所有者和管理者。三是资产量化,股权平均分配到个人。将集体的资产量化,分别建立集体股权和个人股权。个人股权按照合作社人数,平均分配,实行每人一股的平均股权制。四是产权固化。股民的个人股权实行“生不增,死不减”的制度,个人股权也不能转让、流动,实行了固化封闭式的产权制度。

1.3 组织管理结构的特点

在我国农村组织管理上基本上采取了“二合一”和“三合一“的组织管理体制。东莞市农村集体经济采取了行政领导和经济联社领导合一的方式,即村委会主任兼股份合作社董事长,实行的是“三块牌子,一套人马”的领导体制。在党支部的领导下,党支部、村委会、股份经济合作社挂三块牌子,一套人马,统一使用。近年来有所变化,有些村党支部书记不再兼董事长和村委会主任。

1.4劳动生产方式的特点

东莞市农村集体经济内的村民生产劳动方式也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劳资分离。东莞的农村集体经济经营方式主要是物业出租,需要参与管理的人数很少,除少部分人参与股份经济合作社的经营管理外,大多数的股民不参加股份经济合作社的生产,就是说股份经济合作社内的的合作并不像过去的生产队,既是生产资料和资产的合作,又是劳动合作关系,大多数的村民脱离了经济合作社的劳动,劳动就业主要是个人自己解决。

2农村集体经济困境的理论分析

近十几年来统一生产经营的农村集体经济,在全国的发展呈衰退的趋势,以乡镇企业闻名全国的江苏“苏南模式”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的集体企业改革中,集体经济的乡镇企业大多易手私人,广东顺德的集体乡镇企业也在“亮女先嫁”的改革声中基本上消失。金融危机发生后,农村集体经济遭遇更为严重的冲击,经济收入大幅下降,相当一部分集体经济面临生存的严峻考验。目前如东莞这种类型的农村集体经济体制,在实践过程中遇到许多羁绊和束缚,如:生产方式单一化、固定封闭的股权结构、经营决策中的效率、农村公共服务责任等问题。理论和实践上碰到的许多困惑和疑虑,应从理论上深入认真的研究,得出较为清晰的理论认识,减少盲目性,以指导实践的发展。

2.1生产经营方式

首先,应客观地看到,东莞市这种集体经济单一经营方式的形成是客观的历史环境造成的,改革开放初期,迅猛而来的外资企业需要大量的厂房和土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抓住机遇顺势而为,利用这种土地资源优势建设厂房、商铺出租,带动了整个农村经济的发展。这种方式的优势在于投资少、风险小、管理简便、见效快,能迅速带来经济效益。东莞农村集体经济基本上依靠这种方式获得了丰厚的收入,农民也走上了富裕的道路,实践证明东莞农村集体经济当时选择这种生产经营方式是正确的。然而,集体经济这种单一的生产经营方式,它本身就带有它天然的缺陷:一是收入单一。厂房商铺等物业收入成了集体经济主要收入,有一句名言为:“鸡蛋不能放在一个篮子里”,而单一的经营方式恰好应证了这句话,东莞农村集体经济收入在金融风暴的袭击下大幅度下降,单一的经营方式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二是物业收入的升值空间小。东莞的厂房租金30年前8~10元/m2,而30年来所有的物价都升了许多倍后,厂房的租金不升反下降至8元/m2以下。三是自主性差。集体经济掌握的是厂房土地,而生产企业都是外资和民营个人的,生产经营的主体不在自己手上,就不能把握经济的主动权。

金融危机发生后,东莞农村集体经济原有的生产经营方式逐步陷入了困境。分析起来原因在于:一是以出口为主的中国加工制造业随着美国等发达国家生活消费方式的转变,进口商品的减少而下降,而寄生于加工制造业的厂房出租也走到了尽头,以厂房出租为主要经营方式的农村集体经营方式也就陷入了困境。二是国家产业发展和城市发展规划的制约。东莞经过一段快速工业化发展后,有了一定的工业基础后,对产业发展有了更高的要求,过去那种“村村点火、处处冒烟”的粗放式的发展方式被限制;而城市也逐步走上园区集中发展的道路,农村集体经济小规模分散发展的路子越走越窄。三是国家土地政策的收紧,用地指标严格控制,使农村集体经济土地开发的空间越来越小。四是东莞农村集体的土地资源已经不多,面临着资源瓶颈。东莞以物业收入为主的农村集体经济收入,近几年来增长不断下滑,已经预示着这种生产经营方式的生长力已经衰减。

2.2集体产权制度

我国农村集体经济在近十几年来建立了一些类似东莞的股份经济合作社,围绕农村的股分经济合作制度的产权问题,出现了几个难题,如:如何看待平均分配的股权模式?如何看待股份产权的固定化、封闭式问题?

农村集体股份合作制度的建立,有着它积极进步的意义,一是社员享有了收益分配权,从根本上解决了长期以来集体经济产权对于社员主体的虚置和集体经济与社员利益关系不紧密的问题,提高了农民对集体经济的关注程度。二是一人一票的决策权的配置,使得农民的民主权利得到了体现。三是农村干部的权力受到了制度的约束和民意的监督,增强了工作的责任感和事业感,较好地克服了决策的主观性和随意性,抑制了铺张浪费,保障了集体资产的保值增值。

然而,从这种股份合作制的本质来看,它是建立在一种农业经济的基础上,集体股份合作社的主要经济基础是土地,然后是依赖土地建设的厂房等物业。土地的所有权是集体共有,那么构成这个集体的每一个社员个人都平等的享有,股份合作社的股权设置理所当然是按人平均,每人一股。所有权决定分配权,集体的收入分配按照平等的股权来平均分配,也就是顺乎逻辑的事了。平均股权和平均分配的产权制度对于一个以土地为经济基础的合作组织来看有它的合理性。然而,它本质上没有脱离小农经济的平均主义巢臼。过去东莞农村集体经济在这种制度下能顺利的走过来,集体经济能够很好的发展,主要是得益于土地资源的丰厚地租红利,以及它主要是出租、收租式的比较简单的管理方式,平均主义的产权制度还能适应这种经济方式的发展的要求。但是如果是进入激烈的市场竞争,进行复杂的生产经营管理,这种平均主义的产权制度就显得软弱无力。其原因一是平均主义的产权制度是没有效率的。公平和效率是天生的一对悖论,股份合作社无论男女老幼、贡献大小,股权和收入一律平均分配。这种产权制度在实现公平的同时也牺牲了效率,调动不了个人的积极性,形不成有效的激励机制,也就难以形成集体经济组织的高效率。二是股份合作社按每人一票的方式来决策,降低了经济组织的经营效率。现代市场经济以及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实行所有权和经营权的“两权分离”使公司董事会在日常经营中有决策权,而东莞的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一人一票的决策机制,凡重大决策必须要通过全体股民投票,董事会成员也是一人一票,无法通过董事会的风险承担机制和灵活的随机决策来提高经济组织的决策效率。因此,也造成了东莞集体经济基本上是保守型、物业出租型的经营方式,除了个别村外,绝大多数村都无法直接经营企业和多元化经营,平均股权的弊端显露无遗。

股份经济合作社的“生不增,死不减”的不能转让,不许流动的固定封闭的产权制度,其初衷是想保护原村民的利益不受到侵蚀,但是在一个日益开放的市场经济环境下,保守的保护手段是否能有效呢?固化封闭的产权制度是里面的出不去,外面的进不来,其后果是资源不能通过流动整合发挥其最大效率。资源要在市场不断变化的环境下不断的重新整合,才能在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比如合作社的一成员,有一更好的投资项目,如果能将本人在股份合作社的股份转让转化为资金,而将资金投入到自己创业的项目,就能使自己的这一份股份资本发挥了更大的效果。同样,外部的资本如果能进入,为股份合作社带来新的项目、新技术和新的管理理念,可以给股份经济合作社带来新的活力。由于东莞的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固化封闭的产权制度使得集体经济缺乏活力,在生产经营上无法突破单一的物业出租模式,生产经营上闯不出一条新路子来[2]。

东莞这样的农村股份经济合作社组织,从上面对它的产权和分配方式、管理方式的分析来看,它本质上应该是一个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它不是一个现代市场经济的企业。合作制作为一种比较保守和稳定的体制在一些农村会长期存在下去,但是从经济日趋全球化、现代化、市场化的大潮流下,不走向现代化的企业体制的企业是没有生命力的,从东莞集体股份经济近几年的发展趋势来看,似乎也看到了这种体制日渐颓势的迹象。1989—1998年的10年间,集体经济纯收入年均增长27.5%,1999—2003年的5年间,增速降为8.3%,2004—2008年的5年间,增速进一步降至3.4%,2009年前三季,同比为-6.0%。截至9月底,收不抵支的经联社将达359个,占全市559个经联社的64.2%。当然,集体经济的发展的境况恶化,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不可否认产权问题是其中的最重要的原因。

2.3政企合一的组织体制

农村股份经济经济合作社的产生,使农村在党支部和村委会的基础上又多了一个经济管理组织,而且多数村采取了“三块牌子,一套人马”,或“三块牌子,两套人马”的组织结构,形成了人们常说的“政企不分、社企不分”。实行这种体制的好处是,机构精简,机构人员少,党政企组织之间协调容易,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决策的效率,党政和社会组织可以从经济合作社取得经济资源的支持,党政和社会组织有了资金保障。然而,随着农村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日益发展,原有的组织管理体制却逐渐显得不合时宜了。外来人口的增多使人员构成复杂化,人们的利益多元化。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使管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三块牌子,一套人马”的组织机构在小生产的农业经济时代,有着精简、节约、便于协调的优点。而对于工业化、城市化水平比较高的农村却显得不合时宜了。党支部、村委会、经济合作社各个组织的性质、职能不同,如果政企不分,不能各自独立,分工运作,就必然会互相牵扯,互相制约。以行政干预企业,不利于企业的发展;以企业的方法来管理社会,也会造成社会管理公平、自治的原则的丧失。社会管理是追求公平、关爱、和谐,而经济合作社是以追求赢利为目标,不同的职能和目标的组织合在一起,随着管理的幅度和深度的加大加深,会产生越来越多的互相掣肘的负效应。比如在在收入分配上,村委会作为行政和社会管理组织,想通过分配实现公平平等、济困救难、同享福利、社会和谐的目标,而经济组织却是想通过分配实现奖勤罚懒、激励先进、提高效率的目标。两者的目标是相互冲突的。

2.4农村社会公共服务责任

从东莞农村的公共服务的情况来看,目前农村的公共服务资金主要靠集体经济承担,据东莞2007年提供的资料表明,东莞农村集体用于社会教育、治安、环境卫生等的支出达40亿元,占农村集体经济收入分配的51% ,全国其他经济发展比较快的地方的农村集体情况都有类似情况。我国长期以来农村的公共服务由农村自己解决,成了天然合理的原则。今天以新的统筹城乡发展的观点来看这个问题,就值得商榷了。自中央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的发展目标后,打破城乡二元发展结构,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促使城乡居民平等享有社会公共服务,已成为社会和政府的共识,为农村居民提供平等的公共服务应该是政府不可推卸的责任。再从公共财政和公共服务的关系来讲,谁掌握税收和公共财政,谁就应该为公民提供公共服务。而村级组织不是政府组织,没有征缴税收的权力,没有能力也不应该承担公共服务的责任。另外,再从东莞农村的人口结构和经济结构来分析,目前像东莞这些工业化、城市化发达的农村,已经由农业经济转为工业和商业经济,大量的工商企业在村里需要提供大量的治安、环境卫生、文化教育、城市基础设施等公共服务,还有大量的外来人口的管理和公共服务,这些公共服务对于村集体经济是沉重的负担,以至造成农村外来人口的公共服务长期不能较好的解决。

3对策

后金融危机时代的中国必然会面临一次实质性的经济调整,发展还比较稚嫩的农村集体经济肯定会遇到严重的冲击和挑战,如何走出困境?选择什么样的改革发展路径?先要从理论上对农村集体经济的改革发展问题思考透彻,有一个明确清晰的方向。东莞农村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组织作为我国集体生产经营的一个样板,既有它的实践意义,也有它的理论研究意义,风阳县小岗村重新回归集体统一生产经营的道路,很有启示意义。集体统一经营的发展模式全国和东莞都有成功的经验,发展集体经济,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应该是继续坚持和探索的方向。但是,像东莞这样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必须要不断的改革创新,才能适应现代工业化、现代城市化的发展。

我国农村广阔,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目前我国实际上存在着完全不同性质的2种集体经济,一种是以农业种植为主要经济收入来源的集体经济,另一种就是如东莞这样的以工业和第三产业为主要收入来源的、城市化水平比较高的农村集体经济。不同的经济结构和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了经济管理体制也不同。对于像东莞这样的农村,未来发展的方向究竟是保持原来的农村发展路径还是城乡一体化,或是现代城市化,其方向决定着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改革发展的路径选择。显然,像东莞这样的农村应该逐步去“农村化”,不应总是按照建设农村的思路来发展。应该朝工业化现代化和现代城市化的方向走,按照这样的方向和思路来思考和选择改革和发展的路径。

3.1建立现代产权制度

农村集体股份经济产权制度主要存在3个方面的问题需要改革,一是平均主义的股权问题,二是股权的固化封闭问题,三是决策机制的效率问题。要解决这几个问题可以考虑从破除平均股权结构来改革:可以在保留原有的个人股权不动的情况下,拿出一部分集体的股份,出售给个人,可以让村干部和一些能人购买更多的股份,打破平均股权制度。可以让股权通过转让流动起来,股票在流动中自然会打破原来平均分配的股权结构。可以对外吸收一些资金进来,扩大合作的范围。外来资金进来不但带来资金,同时还会带来新的经营理念、新的技术,给企业带来活力。通过股权结构的改变,使企业内形成利益和效率机制,然后建立董事会的经营决策机制,改变过去每人一票的分散低效率的决策机制。

3.2改革生产经营方式

东莞农村集体经济生产经营的主要问题是“单一化”,即有2种意义上的单一,一种是单一的物业出租,一种是单一的工业生产。这种模式在实践中证明是不稳定、风险高。改变单一的生产经营方式,实行多元化经营[3],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尝试。一是改出租为经营。过去只是将厂房商铺出租收取租金,今后应该考虑将厂房商铺物业进行经营,参与管理,提供多种服务,增加物业收入的附加值。比如,把商铺物业整合成专业市场,进行经营管理,为市场提供各种服务,如商务服务、物流服务、中介咨询服务、技术服务等,通过开拓多种服务来扩大经济收入来源。二是开展合作经营。农村集体经济过去也曾尝试过自己办企业,由于技术和管理水平低,效果不好。现在可以尝试与人合作经营,通过参股,与比较有发展实力的企业合作经营。随着市场经济体系的逐步完善,各种社会中介和监督机制也逐步建立和完善,给企业经济合作提供了保障。三是大力发展服务业。东莞的农村经济工业发展很快,而相对服务业发展滞后,通过发展服务业来改变单一的产业结构。特别是为工业服务的物流运输、商务会展、技术服务、商品检测等服务业有非常大的发展空间,可以利用过去的旧厂房进行改造,来发展服务业。

3.3改革组织管理体制

在农村工业比较发达、城市化水平比较高的农村,“三快牌子,一套人马”的组织管理体制已经不适应了,改革的思路应该是逐步向现代城市的管理体制过渡。实行政企分离,党支部、社区、股份公司各自独立,各尽其责。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的改革应该根据各个地方、各个村不同的情况来采取不同的改革方式。从东莞农村的情况来看,各个村的经济发展情况差异很大,不可能一刀切,只采用1种模式,至少应该有3种模式可选择:一是集体经济基础较好的村,可以选择向现代股份公司制改革,建立规范的现代股份公司制,将企业推向市场做大做强。二是集体经济有一定基础,但是实力还不是很雄厚,向现代股份企业制度改革的条件还不具备,可以考虑保持原有的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制度。三是集体经济非常弱小,甚至于集体经济负担沉重,资不抵债,集体经济无发展前景,这种集体经济也可以采取“休克疗法”,取消集体经济组织,将农民纳入城市居民管理,为他们解决基本的社会保障,使他们尽快转变为市民,融入城市,避免这类农村被“边缘化”[4]。

3.4改革公共服务方式

统筹城乡发展,政府为城乡居民提供均等的公共服务,已经成为政府改革的基本方向。而且像东莞这种类型的农村未来的发展方向是城市化,那么理所当然,集体经济组织承担的公共服务应该逐步转移给政府。问题是政府财政可能会负担加重,一时难以承受。可以通过对农村集体经济的配套改革来解决政府的财政负担问题。农村集体经济既然是一个经济组织,有着一定的经济收入,就应该承担纳税义务,政府可以通过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征税来解决政府的财政负担问题。如果农村股份经济合作社朝现代股份公司改革,按照企业的性质纳税,那么政府的财政收入就会增加,其财政负担也就减轻了。

4参考文献

[1] 祝俊峰.把东莞城乡一体化水平提升到更高层次[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9.

[2] 陈荣平.跃进大未来——东莞发展模式转型研究[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8.

农村集体经济政策范文2

关键词: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核算;管理;问题;对策

近几年,经济管理体制的改革促进了农村经济的高速发展,管理人员不仅要规范自身管理能力和管理水平,也要建立更加健全的管控制度,提升财务管理的稳定性和科学性。但是在实际项目运行过程中,财务管理人员的素质和制度成为了影响财务管理工作的根本原因,相关人员要对其提升重视度,从而助力农村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一、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核算管理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核算管理人员思想意识淡漠

农村多数地区的财务管理人员由于受到自身素质和知识能力的影响,本身对于财务管理项目的了解并不多,眼界和能力也十分有限,这就导致其在推进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核算管理项目中缺乏主动性,甚至是出现管理混乱的问题。另外,由于村干部本身思想意识淡漠,对农村财务的会计核算工作只是留于表面,缺乏对管理项目的认知,就导致整体工作质量和实际工作效率下降。也就是说,地方财务管理人员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核算管理项目缺乏清晰的认知和重视,就导致该地区整体管控机制和水平下降[1]。

(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核算管

理事务操作制度缺失要想实现整体财务运行结构的完整,就要保证制度运行完整,但是,部分农村地区缺乏有效的会计核算制度,也就导致整体项目运行结构发生严重缺失,没有相关部门能针对具体问题建立有效的管理机制。还有些村级会计部门并没有配备较为正规的专用发票,也没有对相关工作建立具有针对性的验收管控环节,就导致款项进出管理机制形同虚设[2]。由于管理制度的缺失,直接影响了农民的实际利益,不仅内部构造结构较为松散,整体项目运行控制结构也非常片面,农村财务管理组织缺乏对财务部门重要性的认知,甚至是导致财务管理人员的职能被弱化,也是导致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核算管理项目失去应有效力的主要原因[3]。

二、优化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核算管理的对策分析

(一)提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核算管理人员的思想认知

管理人员要针对具体问题建立具体的管控措施,从根本上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素质,提高其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核算管理项目的认知,积极贯彻落实国家的相关规定,确保整体组织结构和项目运行框架贴合时展的社会需求。财务管理人员要在日常管控工作中,确立农村建设发展的新目标,积极践行会计核算制度以及财务审计制度,提升管理时效性的同时,确保经济政策结构的有效落实。另外,管理人员要发挥自身的学习力,吸纳先进的财务管理理念,积极构建更加完善的会计核算体系,从群众基础出发,实现整体管理效果的升级。也要在实际工作中,积极践行现代化财务管理行为,切实按照岗位责任制度规范财务行为,建立一支具有高素质高水准的财务管理团队。

(二)健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核算管理的管控机制

在实际工作运行过程中,地方财务管理人员也要建立健全完善的大会决策制度,确保民主化管理框架。并且要集中完善村部的会计核算机制,建立健全完整的管控机制,保证财务管理干部能积极贯彻会计制度,实现财务工作的顺利践行,从根本上提高规范管理项目的实效性。另外,财务管理人员要针对实际情况建立科学且合理化的资金管理制度,确保集体资产的增值,实现最大化的经济收益和社会收益。除此之外,要想充分践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核算管理制度,就要集中精力健全农村财务审计的监督约束机制,确保整体管控工作在规范化标准流程内有效实现[4]。管理人员可以利用审计部门对财务支出以及基础建设项目的财务数目进行综合审计,将其工作质量和经济责任结合在一起,提高财务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从全局角度实现财务管理体系的健全完整。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要想优化运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核算管理机制,就要建立健全完整的规范化运行机制和管理手段,在强化监督机制和管控措施的同时,提高地方财务管理人员的基本素质,从农民的切身利益出发,为农村财务框架优化运行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冯淑梅.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核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4,14(08):202-202,203.

[2]黄智妍.关于规范村集体经济组织土地会计核算的探讨[J].中国集体经济,2013,14(36):16-18.

[3]任延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土地资产会计核算的思考[J].中国经贸,2014,14(04):155-155.

农村集体经济政策范文3

关键词:农村;邻里关系;陌生化

中图分类号:D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23.085

1 农村陌生化现象概述

在传统的农村社会中,“善良”、“纯朴”、“热情”是农村社会的主要特征,在这种价值理念的作用和影响下,乡村社会的人际关系一直是一种温情脉脉的关系,邻里之间也一直保持着一种“不是亲人但胜似亲人”的亲密关系。但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农村社会正在默默发生变化着,传统农村那种邻里守望、互帮互助的淳朴乡风正在逐渐地消失,农村社会正在由“熟人社会”向“陌生社会”转变。

2 农村陌生化现象的主要表现

2.1 集体意识淡薄,更加强调个人利益

在市场理念的影响下,在城市文化的熏陶和感染下,农民的思想观念也在发生变迁着,一些农民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扭曲变形,理想信念模糊,集体观念淡薄,集体观念已不再是他们的坚定信仰,相反,对个人利益越来越重视,为了尽快发家致富,有的甚至不惜破坏资源、破坏生态,盲目追求自己眼前的利益,以牺牲集体利益来谋取自己的私利。

2.2 邻里关系淡化,交流互动机会减少

为了生计,农村大部分青壮年会选择进城务工,只有假日时才偶尔回家一趟,在城市文化的潜移默化下,他们的交往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更加依赖于手机、网络等虚拟的交往,面对面的直接交流互动减少。而留在家中的一般也是中老年妇女、老人以及未达到入学年龄的孩子,留在家中的老人或忙于帮子女照看孩子,或忙于农活,闲暇时间非常少,和邻里之间的互动也非常少。

2.3 村干部权威下降,农村基层矛盾增多

国家对农业税的全面取消,不仅减轻了广大农民的负担,也为过去的“要款”时代画上了句号,但伴随着“要款”时代的远去,村干部的权威面临着非常严峻的挑战,他们在调节农村家庭矛盾以及村民之间邻里纠纷方面的作用明显下降,村干部对村民的号召力和影响力明显减弱。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征地拆迁的进行,村民与村干部之间的摩擦与矛盾有增无减,村民与村干之间的关系甚至不如以前。

2.4 宗族关系疏远,小家庭意识增强

在传统的农村社会中,宗族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宗族势力的大小,成为衡量个人能力与关系网络的重要体现,只要是涉及到家庭之间的合作,同一个姓氏的家庭就会首先联合起来,然后才会考虑其他成员,家族的内外差在人们的观念中根深蒂固。然而,随着农村社会的发展与变迁,如今,农村居民的宗族观念逐渐淡薄,小家庭意识越来越强,宗族内部成员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少,宗族的作用在减弱。

3 陌生化的影响

陌生化的邻里关系虽然能保障人们的隐私,但却阻碍了邻里之间的信息和情感交流,对农村以及村民有着很多消极的影响。

3.1 对农村稳定的影响

在传统的乡村社会中,“人情”在人际交往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在良好关系的维系方面发挥着重要的功能,而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和进程的加快,人们之间的交往正逐渐由“人情”为主导转变为以“利益”为主导,人们重义轻利的思想观念正在受到严峻的挑战,他们的价值观越来越更多地倾向于受经济理性的支配,功利化的趋势比较明显,邻里之间因为利益而产生的摩擦越来越多,从而增加了农村的不稳定因素。同时,由于陌生化社会对人们的行为失去了监督作用,使违法犯罪现象有所增加,进一步影响了农村的稳定。

3.2 对村中农民的影响

陌生的邻里关系,不仅对农村的发展有着消极的影响,对生活在农村中的村民也有着消极的影响,我们每一个人都是社会人,都有着人际交往的需要。陌生的邻里关系会对孩子的成长产生阻碍作用,导致他们亲密感和安全感缺失,从而造成他们对社会认知产生偏差和社会责任缺失,陌生的邻里关系也会增加老人的孤独感,影响他们晚年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4 农村社会陌生化的深层原因分析

4.1 市场经济的冲击

自20世纪80年代实施市场经济制度以来,市场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市场经济取得的巨大成就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认可,市场经济的竞争、公平、公开、平等、统一、开放等理念也早已深入人心,市场化的浪潮已经渗透到农民的生产、生活以及日常交往等方方面面,在利益的驱动下,不少农民把现实利益和直接的经济收入作为支配他们活动的准则,利益原则已经成为人们之间交往的一个重要砝码。人们对实现利益最大化的需求比情感慰藉的需求更为迫切,这就促使了重利轻义观念的形成,使得彼此之间的交往活动,不再以往亲缘、地缘和业缘为基础的关系纽带,而是以利益为纽带,从而加剧了人际关系的陌生化。

4.2 农业技术的进步

在传统的农村,由于农业技术比较落后,农业耕作基本靠人力和畜力完成,农业生产率非常低下,所以遇到像收割、插秧、耕地等农忙活动时,单靠一个家庭很难完成,往往需要邻里几个家庭通力合作才能得以完成,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邻里之间的互动与交流,促进了邻里守望、互帮互助的淳朴乡风的形成。而随着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以及农业机械的广泛使用,大大地提高了农业的生产效率,解放了农村的劳动力,使得农业生产靠单个家庭也可以顺利完成,而单个家庭的经营模式使得农民共同劳作的机会大大减少,促进了邻里关系的陌生化。

4.3 农村集体经济的衰落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三农”问题的重视以及新农村建设的推进,使得农村的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面貌得到了很大的改变,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然而,由于目前发展村集体经济的意识不强、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基础比较薄弱以及村干部的能力素质等方面的原因,使得目前大多数的农村集体非常薄弱,甚至在有的地方村集体经济就是个空架子,严重制约了农村各项事业的发展,也削弱了村民对所在村的归属感,使得村民之关心自己发家致富,对村里其他事情很少关心。

4.4 农村空心化的影响

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大量的农村人口尤其是青壮年劳动年龄人口不断“外流”,农村的常住人口逐渐减少,在很多村庄出现了“人走房空”的现象,并由人口的空心化逐渐演化土地的空心化、产业的空心化和基础设施的空心化。“外面像个村,进村不见人,老屋少人住,地荒杂草生”成为了农村空心化的真实写照。空心化的农村,使得现实中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机会减少,造成了村人之间的感情联系淡薄,使得熟人社会逐渐向陌生化社会转变。

5 对农村社会陌生化的认识与思考

由于我国农村经济全面进入结构转型、机制转轨、利益调整、观念转变和向中等收入国家迈进的加速转型时期,在这一发展过程中,农村社会由熟人社会向陌生社会转变可以说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种必然现象,但我们应该使农村的人际关系更加的和谐,不应该完全抛弃农村旧有的那种温情脉脉的关系,而应该继续保存着邻里互帮的守望精神,共同守望着精神家园。

5.1 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增强吸引力和凝聚力

农村集体经济是村域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物质基础,也是增强农村吸引力、凝聚村民的物质基础。集体富,村民富,集体穷,村民穷,集体空,民心散,发展集体经济,不仅仅意味着村民负担的减轻和收入的增加,在很大程度上也意味着农民福利的增加和改善,只有农村集体经济壮大了,才有能力发展公益事业,农民的医疗、教育、社会保障等问题才能得到较好的解决,也才有实力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才能增强村庄的凝聚力与向心力,增强村民对村集体的归属感和依附感。因此,必须清楚地认识到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的重要性,根据自身实际,积极利用本地的优势资源,立足现实,放眼长远,积极培育和扩大集体财源,拓宽增收渠道,不断增强集体经济实力。

5.2 培育和谐的农村文化,营造睦邻友好氛围

不论社会发展到何种程度,以邻为伴,与邻友善,注重睦邻友好、和谐的邻里关系永远是人类社会所需要的。农村文化是农村居民在长期的生活居住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精神状态,农村文化是农村的灵魂,没有文化认同的乡村不可能实现真正的和谐。良好的社会风尚、共同的生活愿望、高尚的道德情操和丰富的文化生活,是破解社区邻里关系陌生化困境的重要内容。因此,在建设农村文化过程中,要积极以倡导睦邻友好、互助互爱为精神核心,帮助村民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邻里观,引导大家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使广大农民知荣知耻,倡荣摒耻,知仁知信,施仁守信,鼓励大家相互关爱、相互帮助、相互体谅,打破邻里关系淡漠的坚冰,保持村庄那种邻里守望、温情脉脉的良好关系。

5.3 加大对农村的投入,缓解农村空心化问题

农村空心化是工业化、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一种阶段性的现象,农村空心化的核心是人口的空心化,如何使务农的吸引力越来越大,使农民留在农村的欲望越来越强是破解农村空心化的关键之所在。因此,要加大对农业农村的投入,尽快实现“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政府财政税收和其他经济政策向农村倾斜”的目标,发展新型农业,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转型优化,努力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加强农村福利及各种社会保障建设,完善农村基础设施,使农民在家门口就能实现就业,使他们真正愿留下来、想留下来、能留下来,为农村留下劳动力,也为农村的老人和孩子留住依靠,从而,以人的去“空心化”带动农村土地、房屋、公共管设施的去“空心化”,使农村重新恢复生机与活力。

5.4 开展各种文化娱乐活动,增加邻里互动交流机会

目前,大部分的农村地区文化设施非常匮乏,相当多的文化设施形同虚设、有名无实,被挪作他用的现象时有发生,甚至相当普遍,文化娱乐活动相当匮乏,很难满足村民的精神需求,农村居民闲暇时一般只能选择在家看电视或者上网等,与邻里互动较少。因此,我们应该开展各种文化娱乐活动,吸引广大群众的参与,为村民之间的交流互动创造条件,为他们之间的沟通搭建桥梁,加强彼此之间的了解,消除彼此之间的陌生感,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增强邻里之间的感情,形成和谐、融洽的邻里关系。

参考文献

[1]赵娟娟.关于从熟人社会到陌生人社会的分析与思考[J].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社会科学版),2011,(02).

[2]孙健.城市社区邻里关系陌生化困境的路径选择[J].哈尔滨学院学报,2010,(04).

农村集体经济政策范文4

一、管理体系

村财务在不改变存资金所有权、使用和核算单位的前提下,由办事处农村财务服务中心为各个行政村分别设立银行账户、并分别建立账簿、分别核算财务收支情况。实行财务服务中心和村双方印签共同管理。

农村财务服务中心严格执行农业部颁发的《村合作经济组织财务制度(试行)》、财政部颁发的《村合作经济组织会计制度(试行)》和《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财务管理办法》。

二、管理内容

农村财务服务中心管理内容包括:村集体直接经营收入;对外投资分利收入;集体企业、土地、机井、塘库、果园和固定资产的出租费,承包款收入;国家支农专项资金拨付到村的部分;有关单位拨给补贴收入;以工补农款和村集体资金融通的收益及应归村集体的所有其他收入。

三、管理方式

1、集中、统一建账、开户。

各行政村不再设立会计、出纳岗位,只设一名报账员,负责现金的代收代付工作。有服务中心为各个村分别统一建账、统一在银行开户。

2、实行定期报账制度。

各村报账员对本村发生的经济业务要持经办人签署事由的原始凭证,经村主任(村民理财小组)审批后于3日内到中心报账,对1000元以上的收支应在审批后5日内报账。上月财务未清的村,本月停止办理。

3、集中管理、分户核算。

财务服务中心根据跟村报账员提供的已经审核过的原始凭证在所属村组下及时处理账务工作,做到记录无误、核算准确、账证、账款、账账、账表、账实达到物相符。

4、实行定期财务公开制度。

农村财务服务中心必须认真编制区农村合作经济经营管理站印制的“村合作经济组织财务公开明细表”,及时进行财务公开。

各村报账员必须在季度末在各村公布季度及年度财务收支情况。上季度末公开的村,本季度支出停止办理。

农村集体经济政策范文5

不少基层干部在谈论如何开展新农村建设时,不约而同想到的都是先建设“富村”。在有的乡镇,“后进村”的群众常年喝不上一口干净水,干部们却在讨论选择一个“先进村”开展亮化、美化工程。

西部地区一位基层干部介绍了当地新农村建设示范点的三个选择标准:一是有特色产业支撑,二是村集体有较强实力,三是大多数村民有较多的经济收入;在河南省,一位乡党委书记告诉我们,他们正准备选择一个群众生活比较富裕、建设规划较好的村庄,集中全乡之力搞好试点,做到“以点带面”。然而具体到如何利用“点”来带动“面”,这位乡党委书记却茫然不知所言。

建设新农村,很多方面需要规划先行、试点起步、稳步推进。但是,如果只抓“试点”,不做好“面”上的基础工作,急于树“形象”出“政绩”,缺乏科学发展观,对新农村建设的艰巨性、复杂性和长期性缺乏深刻认识,则往往会走偏,以至于出现用行政力量“垒大户”,把有限的资源过分集中在少数试点上,从而造就一批“好是好,就是学不了”的典型,甚至人为地造成农村内部的“二元分化”,这就背离了新农村建设的初衷。

问题二:部分地区举债搞建设,农民负担反弹

中央明确要求,新农村建设要坚持量力而行,不能举债搞建设。但在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中,一些乡村干部和农民正负新债搞建设,部分地区的乡镇政府和干部随意向农民集资摊派,农民负担出现反弹。

与此同时,随着近年农民税负减免、收入提高,加上今年以来新农村建设的政策引导,各地农民建房数量大增,由此拉动砖、水泥、工价大幅上涨,许多建房农户不堪重负。

问题三:基层政府缺少发展农村经济的切实办法

谈到新农村建设,县乡干部往往热衷于村庄整治、改厨改厕,或是忙于招商引资,而对于如何发展农村经济,则有畏难情绪。发展农村经济,面临行政推动不灵、工作没抓手等难题。

这些年,在发展农村经济上,政府的行政推动力度不可谓不大,为何效果不好,关键是如何用市场的办法引导群众发展经济这道难题没解开。由于硬办法不行,新办法不明,一些县乡干部对乡镇发展农村经济的职能产生怀疑。

河南省商丘市一位乡镇党委书记说:“在发展农村经济上,乡镇政府作用不大,反作用倒不小。从我们乡的实际看,无论结构调整也好,农民致富也好,有多少是乡里扶持的?这些年,乡里搞了好多示范区,成功率连10%都不到。”

与发展农村经济“冷”形成反差的是,一些乡镇对招商引资越来越热。“一切围绕项目转”、“人人头上有指标”的现象较为普遍。一些乡镇干部为了引资,长年在外奔波。

据分析,当前乡镇兴起的招商引资热驱动力来源于两个方面:首先是市县下达硬指标,层层分解到各个乡镇,最终形成了干部“全体招商”的局面;其次是农业税取消后,乡镇政府陷入财政困局,为了维持自身运转,迫切需要寻找新的税源。

问题四:基层干部作用难以有效发挥

农村富不富,关键在干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离不开强有力的基层班子。新农村建设需要规划、布局、调整、发展,必然会产生一些新矛盾、新问题,这都需要基层干部来组织和协调解决。目前基层干部在诸多方面处于窘迫的地位,如何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是很现实的问题。

在新农村建设中,相当部分乡村干部感到苦恼。一是为经费短缺苦恼。他们认为,搞建设需要钱,可目前不少乡镇政府正常运转都难以维持,没有实力进行投资建设,上面下达任务,执行起来却苦于没有资金,对上对下都难以交待。

二是为管理力不从心苦恼。一些乡镇干部反映,“从管理的角度来讲,乡镇这一级政府不出台政策,只负责贯彻和落实,对上级来说,省、市、县都可以指挥乡镇,可乡镇能指挥村吗?”村委会主任是民选出来的,如果不听乡镇的,乡镇也拿他没办法。同样,乡镇政府对“七站八所”能指挥得动的也没有几个,因为以前的“块块管理”已改为“条条管理”,都让县里的职能部门把管理权限收上去了。取消农业税后,乡村干部对农民缺乏约束能力,一部分农民只讲索取,不讲奉献、不尽义务,而乡村干部拿这部分农民没有办法。

问题五:新农村建设规划存在五种不良倾向

在制定新农村建设规划中,一些地方出现五种不良倾向:一是以村容规划代替新农村建设规划,在内容上忽视发展生产;二是以城市住宅小区规划代替农家群落规划,忽视了庭院经济和民族风俗特点;三是以新产业开发规划代替当前主导产业发展,忽视粮食生产;四是以政府官员的意图代替村民自愿,忽视农户的家庭支出能力;五是关注宅基地整理后的土地开发,忽视原有宅基地和承包地农户的产权和承包经营权。

这些倾向集中反映出规划者农村基本经济政策观念的淡薄。新农村建设规划是一种社会经济发展的综合规划,其基础是农村土地的集体所有和家庭承包经营,以及农民家庭、家族生产的自然条件和生活习惯。搬用城市规划的方法和程序搞农村建设规划,搬用城市居民小区的图纸搞农村民宅建设,显然脱离实际。

这里还有一个规划的法律依据问题,目前国家只有城镇规划方面的法规,没有农村建设规划的法规,在制定新农村建设规划中只能依据当前的农村基本经济政策,依据农村生产、农民生活的需要探索编制。

问题六:“项目式”建设受惠村很少

目前各级政府支农建设以项目为主,争取不到的地方公共设施长期落后。

一些乡村干部认为,以往有的支农项目是上级对下级的“钓鱼项目”,谁有关系、谁跑得勤,项目就给谁,这样很不公平。在新农村建设中,如果还要通过“跑项目”来进行,基层干部压力很大。希望新农村建设有一个公开、公平的政策环境,免除村干部“跑项目”之苦。

问题七:“撤乡并村”中不要忽视自然村

近年来,为了方便管理,减少财政供养人口,许多地方进行了撤乡并村活动。在新农村建设中,撤乡并村的遗留问题已经凸显出来。例如,进村的路修到哪里?新农村建设的村确定在哪里?

调查发现,撤乡并村只是行政区划的调整变更,并不是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合并,也不是农户住宅的迁移。所谓撤并,只是镇政府、村委会管辖区域的变化,并不代表农户与以原生产队为基础的承包关系的变化。在大多数地方,还是原生产队的农户承包原生产队的地。这就是说,并村以后,政府法定名单上原有的村名没有了,但是原有的农户居住群落并没有变,原有集体经济组织与原有成员之间的承包关系没有变。

新农村建设本来是基层的社会经济建设,如果仅仅是按照撤来并去的行政区划,把工作做到“行政村”村委会,新农村的许多事可能架空。

问题八:农村人才出现“断层”现象

由于很多村年轻农民多数外出打工,在家留守者以妇女和老年人居多,导致农村人才“断层”现象突出。

许多基层干部担忧由于年轻人大量离乡,后备干部选拔、党员发展都面临年龄段、知识结构“断层”问题。目前农村党员干部老龄化、整体素质偏低。现在要在农村选一个年轻干部、有文化的干部太难,不少地方农村党员队伍严重老化,出现了青黄不接的现象。

问题九:出现违规调整土地承包经营行为

随着村办企业的大量倒闭,村组“机动地”基本取消,农村集体经济变成了“空壳”,原有“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已“名存实亡”,在基础上的经营体系如何构建,是发展农村经济的又一道难题。

许多乡镇干部把双层经营体制的重建理解为扩大土地经营规模或占地办工业,实现“园区加农户”或“工厂加农户”。在这种观念影响下,不少地方提出重新调整土地承包关系,出现违规调整土地承包经营行为。

结论:新农村建设必须坚持量力而行

农民负担反弹的重要原因来自于新农村建设的“政绩冲动”。不论是修公路,还是让农民建新房,贪新求洋不可取,必须从实际出发,有多大力量办多大事,尽量多办事。要通过广泛宣传,并在政策制定中考虑农民的“配套资金”的承受能力。

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各地政府应当根据各地的自然资源和经济发展水平,以当地农民的特殊需求为导向,因地制宜地推进新农村建设工作,要在不同地区探索符合当地情况的新农村建设路径与做法。

农村集体经济政策范文6

关键词:城乡协调发展经济政策财政政策

1城乡发展不协调的主要表现

1.1城乡居民经济收入不协调

2004年,中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9422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仅为2936元,城乡收入差距为3.23。城市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的人均纯收入的比率,还不能真实地反映城乡之间的实际收入上的差别。首先,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指标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指标的统计口径存在较大差距。农民人均纯收入不仅包括实物性收入,而且还包括用作生产资料的投入,如果仅考虑货币收入,剔除农民纯收入中的实物部分,按现金收入计算,目前的城乡收入差距将扩大为4倍多。其次,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指标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指标没有反映城乡居民在福利方面的差别,城市居民在住房、社会保障、公共卫生、教育等方面享有国家的补贴。如果考虑到城乡在这些方面的差异,城乡居民真实的收入差距将进一步扩大。第三,从现行的统计调查制度的实际情况来看,由于存在样本偏误,高收入户难以涵盖,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存在一定的低估。若考虑城市居民的各种福利性补贴,城乡居民实际收入差距将进一步拉大到5~6∶1。

1.2城乡居民社会保障不协调

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在我国,已初步对立起覆盖城市人口的社会保障体系,但农民由于“身份”的制约,没有真正享受到国家应当为他们提供的基本公共产品。经济社会发展归根结底是为了人的发展,要给人们以更多、更切实的“人文关怀”。由于改革发展实践中的某些偏差,农村的社会发展出现某些十分突出的问题,主要是养老、医疗和贫困问题。一是养老问题,我国已进入人口老龄化国家的行列,约有1亿老年人生活在农村,缺乏生活来源,养老问题十分突出。二是医疗问题,农村医疗条件差,农民看病难。1998年全国卫生总费用为3776亿元,其中政府投入为587.2亿元,用于农村的卫生费用为92.5亿元,仅占政府在城市投入的15.9%。三是农村贫困问题。我国还有3000多万贫困人口,其中80%生活在农村。因此,必须建立农村社会高度,为农民的的生存提供最基本保障。

1.3城乡居民享受教育不协调

长期以来,我国在文化教育领域采取城乡分割的教育投资模式和不公正的高校招生政策,在教育资源的分配上大大向城市倾斜。据统计资料显示,1997年,农村和城市学生平均受教育年限比是1∶1.39;1998年,每百万人口中的在学校学生数比是1∶2.21。另据一些学者的抽样调查,1995年城镇职工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为10.58年,而农村从业人员平均受教育的年限仅为6.66年。同样数量的初中毕业生,在城市能够升入高中的比例大概是60%左右,而在农村却只有30%左右。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农村人口中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占39.1%,远低于城市人口占65.4%的水平。农村人口主要由受过初中和小学教育的群体构成,城市人口主要由接受了高中及其以上教育的群体构成,这足以说明中国城乡之间居民享受教育不不协调。

2城乡发展不协调的主要原因

2.1国家对农业的投入偏低

首先,建国50多年来,我国财政对农业投入的总量约5000亿元,仅占财政总支出的6.5%左右。其中,解放初期占财政支出的5%左右;其次,在“二五”时期和国民经济调整时期,财政对农业的支持有所增加,达到10%左右;再次,在“”时期又有所下降,比重大约在8%左右,以后的10余年间,财政支农的力度又有所加强,提高到了10%;但20世纪90年代以后财政支农的力度逐步减弱,特别是最近几年相对数降到了历史最低点,仅为财政总支出的3%~4%,无法保障我国农业健康快速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据统计,发展中国家财政对农业的投入一般保持在10%左右,像印度、泰国、巴基斯坦等发展中国家,财政对农业的投入要占到财政总支出15%以上,大大高于我国的水平。2.2农村居民缺少社会保障

目前,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主要在经济发达的城市进行,农民的保障方式主要是家庭保障、土地保障和集体保障,但这三种保障方式都存在问题。一是家庭小型化使得家庭保障能力下降,由于我国实行计划生育国策,家庭人口规模小型化,保障功能下降,特别是养老负担过重;由于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大量的农村劳动力涌向城市,家庭保障功能更加弱化。二是土地保障,由于我国人均耕地少,再加上农产品价格低廉,靠种地收入不可能解决养老、医疗等社会问题。三是集体保障,少数经济发达的农村,已经建立起和城市相似的社会保障制度,但由于我国90%以上的村集体负债经营,成为名符其实的“空壳村”,村集体已丧失了过去的养老、医疗等功能。

2.3农村教育经费紧缺

中国农民在中国工业化进程中已经做出了很大的牺牲,在城乡分割教育投资体制的作用下,各种教育资源越来越集中到城市学校,农村学校却窘困到发不出教师工资、缺乏正常办公费用的尴尬和寒酸的地步。尽管社会各界不断呼吁,中央政府也多次采取措施,企图解决长期拖欠教师工资、挪用教师经费这一顽症,但往往事倍功半。几百万农村教师难住了国家财政,教师的工资无着落,农村骨干教师大量流失。据统计,1992年全国大约流失45万名中小学教师,且大多数是青年骨干,流失的教师又大多集中在农村。据统计,2002年,全国共计新欠中小学教职工国标工资22亿元,中西部25个省份尚有中小学危房4000万m2。一些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紧张。目前,中西部农村地区有贫困学生2400多万名,受到各种资助的人数有限。

3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经济政策

3.1加大财政支农的力度

各级财政部门都要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的要求增加农业投入。中央和地方各级财政预算内每年用于农业支出增长幅度要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每年财政支农支出的增长水平要高于上年财政支农支出的增长水平。中央和地方各级财政支援农业生产支出、农林水利气象部门事业费、农业综合开发资金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要逐年提高。另一方面要提高农业自我积累和发展能力并积极利用外资。积极引导农村集体和农民增加对农业的资金投入,国家财政对农业的投入,在一定意义上说,是为集体和农民增加对农业的投入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国家财政资金可以引导农民和集体明确农业投入方向,而贴息或补贴性投入又对农民、集体投入给予一定的经济刺激。农村集体和农民投入是农业投入的大头。通过国家财政引导,使农民对农业的投入有一个合理的回报,以增加投入的积极性。

3.2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在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应尽快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使之与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中,需要建设的具体制度很多,就目前而言,广大农民群众的基本要求和愿望是实现“老有所养,病有所医,生有所靠,因而农村养老保险、农村医疗保险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三项制度的建设是其重点:一是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主要包括社会保险的实施范围、筹资模式、保险形式和管理体制等。二是建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指在政府的指导下和集体经济的扶持下,以农民为保障对象,按照自愿、适度与受益的原则,通过多种合作形式建立的满足基本医疗需求的医疗保险制度。在目前情况下,政府的财政

支持是关键,各级政府要有适当的财政投入,作为农村合作财政支持是关键,各级政府要有适当的财政投入,作为农村合作医疗的启动资金,特别是对贫困地区这就显得尤为重要。三是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指国家和社会为保障收入难以维持最基本生活的农村贫困人口而建立的社会救济制度。保障对象一般应包括:因缺少劳力、低收入造成生活困难的家庭;因灾因病及残疾致贫的家庭,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及无法定抚养人的老年人、未成年人、残疾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