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舆情传播机理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网络舆情传播机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网络舆情传播机理

网络舆情传播机理范文1

关键词:大学生;主体;网络舆情

大学生网络舆情指在一定的时间空间内以大学生为主体,社会上热点事件为客体反映,在一定社会空间范围内产生影响。网络论坛是网络舆情形成的一个重要平台。对高校而言,高校BBS已成为在校学生学习和生活必不可少的重要部分,它既是学生学习和思想交流的平台,也是交友、娱乐、休闲的聚集地,更是高校网络舆情形成的重要平台。它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每位大学生的成长。所以我们应变被动管理为主动预防,在保证大学生言论自由的前提下维护校园的和谐稳定。

一、大学生网络舆情的形成、发展

大学生网络舆情的形成与发展与网络舆情的特点有重大的关系。

1.者的真实身份具有隐匿性和虚拟性

在网上热点信息,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众人的关注焦点,对信息的真实性我们可以考证,对者却知之甚少,可能某些居心不良的人随便造谣或者是以自己的观点来叙述某件事情,都可能在一定程度上误导众人。

2.互联网信息的开放性

相比其他媒体而言,互联网信息有其独特的开放性,这种开放性也是大学生喜欢互联网的原因之一。在这里网民们畅所欲言,正是这种开放性推动了舆情的形成、发展。

3.信息传播的快速性和群体性

网络上信息传播十分快速,可能在事发过后2~3小时就已经在网上有传播了,庞大数量的网民对热点消息的关注、传播使得可能在24小时后就到达第一次讨论,以后可能还会达到新的关注峰值。图1是天津市蓟县大火舆情走势图:

4.大学生对热点事件的情绪化看法

对于网上热点事件,大学生的态度多是情绪化的、非理性的,更多大学生的观点会随着他人的变化而变化,从而推动了舆情的发展。

5.对政治敏感问题,大学生观点偏向于个人主义

针对网络上的政治敏感问题大部分大学生都会关注,然后发表自己的观点,但是每个人都是按照自己的认识来评判,这些评判往往因为认识不足有很大的局限性,但却极大地推动了舆情的发展。

二、大学生网络舆情可能产生的后果

大学生是对社会现象、问题反应最敏感的群体之一,他们具有思维独立、勇敢、有强烈的自我肯定意识等优点。但是由于他们人格尚处于完整健全阶段,同时思想和价值观还具有不稳定性,更重要的是他们还未真正踏入社会,社会阅历不丰富,极容易受到不良舆论的误导、煽动,进而产生游行、罢课和罢餐等扰乱社会秩序的,严重影响了校园的和谐稳定。

三、大学生网络舆情预警机制的构成及其重难点

大学生网络舆情机制的构成:信息收集、信息处理、信息传递传播、校与校的联动预警机制。

1.信息收集

在多数人都能发表言论的论坛、BBS和帖吧等监测和跟踪热点信息发展态势,可以通过检测点击率、热度和相关度来实时监测。

2.信息处理

信息处理,包括识别和判断,识别是在大量信息中筛选。其中的难点就是在大量的信息中做到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判断就是通过对舆情信息进行定性定量的分析,把握得出舆情信息可能的发展趋势和影响范围。其中定量分析数据的真实性直接影响着大学生对信息的判断。

3.信息传递传播

通过信息传递建立反馈机制,如图2所示。

本阶段关注的重点和需要解决的难点主要是传递传播的有效性。

4.校与校的联动预警机制

同城高校之间舆情信息共享、预警机制共享等,首先不仅仅是节约了资源方便了管理,更重要的是促进了高校之间及时、有效地进行预警管理,但同时也暴露出了新的问题,高校之间的舆情管理协作关系也影响着预警机制发挥应有的作用。

四、高校网络舆情管理现状分析

1.高校忽视了学生的申诉

在国内高校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求学生服从教育,虽然是加强了道德教育的量化,但却缺少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尽管大学是一个比较自由的团队,学校忽视了给予学生申诉的机会和途径。这时学生往往会通过网络来宣泄自己的不满,如果学校、社会处理不当可能就会导致的发生。

2.高校监控预警机制不完善

高校的监控预警机制不完善的原因:高校对大学生网络舆情不够重视,认为没有出过事就没有必要去浪费人力、物力、财力,或者是有但却缺乏及时地更新维护。

3.高校缺乏合适的引导机制

高校是青年完整健全人格养成的重要环节,在高校范围内进一步讨论如何加强网络舆情管理工作显得尤为重要。要变被动管理为主动防御,对学生的引导教育显得尤为重要。高校应重视学生在网络舆情形成传播中的作用,教育学生理性地来看待对待问题。

高校是大学生心智成长完善的重要环节,在这期间大学生很容易受到不良的诱惑和误导,所以建立健全大学生网络舆情管理十分重要,引导大学生学会理性地、客观地去了解事实,网络舆情可以作为大学生的意见表达,但是要知道的是它只是民众意见交流的产物,和国家的政治建设无关,国家的政治是建立在公民的合法利益上的。

参考文献:

[1]李罡.大学生网络舆情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对.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2.

[2]王灵芝.高校学生网络舆情分析及引导机制研究.中南大学,2010.

[3]史伟.关于大学生网络舆情的维度思考.重庆教学院学报,2012-03.

[4]于江宁.浅析大学生网络舆情与高校政治教育工作.世纪桥,2010(21).

网络舆情传播机理范文2

市场营销对于企业的市场定位,企业如何发掘市场潜在需求,进而确立消费者品牌归属感,最终明确市场

>> 基于从众心理的元胞自动机模型 基于元胞自动机的桁架结构分析 基于元胞自动机的装饰图案设计 基于GIS和元胞自动机的物流系统初探 结合元胞自动机的果蝇优化算法 基于元胞自动机的水质分析预测系统的研究 基于改进的元胞自动机的网络舆情传播模型 基于扩展元胞自动机的在线零售站点的自适应 基于元胞自动机理论的紧急人员疏散模拟 基于一维异步元胞自动机的网络病毒传播研究 基于元胞自动机方法的金融市场仿真研究进展概述 基于元胞自动机理论的快速公交系统能耗研究 基于元胞自动机的金融创新扩散优化 基于Repast和元胞自动机的地铁通道双向行人流仿真 基于元胞自动机的分布式水文模型研究 基于回归分析的元胞自动机模拟精度改进 基于元胞自动机的股票投资模型研究 基于元胞自动机人员疏散模型的分析研究 基于元胞自动机的地震触发崩塌滑坡分布规律 基于元胞自动机的舆情演化模型仿真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 Bernard S.Blacka,Antonio Gledson de Carvalhob,?rica Gorga.What matters and for which firms for corporate governance in emerging markets? Evidence from Brazil(and other BRIK countries)[J].Journal of Corporate Finance,2012,8(4):934-952.

[3] Marina Martynovaa,Luc Renneboog.Evidence on the international evolution and convergence of corporate governance regulations [J].Journal of Corporate Finance,2011,17(5):1531-1557.

[4] Cristina Alexandrina.Disclosure and transparency in corporate governance codes comparative analysis with prior literature findings [J].Procedia-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2011,24:1302-1310.

[5] Duane Windsor.Tightening corporate governance [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Management 2009,15(3):306-316.

网络舆情传播机理范文3

关键词: 金融舆情;舆情要素;舆情演化

金融业宏微观运行的基础为信用。金融业的信用化特征,使其受社会信用舆情的影响尤为深重,舆情对社会信用关系有着较为直接的影响。如舆论通常关注的通货膨胀水平、CPI数据,以及商业银行理财产品“投诉门”、证券市场“忽悠门”、保险市场“高保低赔”、民间借贷危机等事件,无不显示了社会舆论对金融经济形势的关注,以及对金融机构业务的意见。从中可以发现,小到个别金融机构的风险事件、声誉风险,大到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系统性金融风险,以及投资消费预期、通货膨胀预期、系统金融机构运行、国家货币政策制定与实施、金融监管政策效果无不受到舆情传播的影响。从诸多案例也可以发现,如果不能及时关注和应对小的信用危机,有可能酿成金融危机事件,甚至可以通过监测舆情把握预期管理的节奏

学术界对舆情的关注研究在2006年以后开始增多,主要随着网络、手机等新型舆论传播媒体的广泛使用而引起,在理论与实证研究领域都尚未成熟,尤其对于金融舆情的理论研究几乎为空白,通过中国知网文献检索系统使用金融舆情主题词进行文献检索,目前只有12篇文献,而且多为央行、监管机构和商业金融机构近期的工作实践总结,因此,对于金融舆情这一专业舆情领域进行系统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管理实践意义。张世晓2011a;2011b;2012;2014)认为金融舆情源自公众对于特定金融事件或金融运行形势趋势所发表的评论、观点和意见,能够通知一定的作用机理对实际的金融市场、金融机构甚至宏观金融运行产生现实的影响,因此,出于维护金融市场、金融机构和宏观金融运行秩序的目标,需要金融管理机构对金融舆情进行监测调查与管理;同时还研究了金融舆情的监测管理机制;研究了金融舆情与金融机构声誉管理机制的关系;研究了金融监管机构重视金融舆情并将其纳入管理体系的理论依据与实施策略;提出了区域金融舆情监测管理的有关理论与实践管理策略。

我们所要研究的金融舆情指各类金融相关信息主体基于各自观点,就某种主题,通过各种信息传播渠道进行信息,引起不同主体间信息互动的状态;金融舆情的演化指在金融信息传播中各类主体关注程度、传播内容、传播观点等的变化过程。金融舆情要素和金融舆情演化及金融舆情演化的阶段、模式、模型是金融舆情研究的主要方面。金融舆情及其演化应该具有舆情的一般规律,但是,由于金融活动对经济具有特殊影响力,金融活动对舆情信息传播具有特殊的敏感性,因此,金融舆情及其演化必然具有其特殊性。

一、金融舆情的要素

金融舆情演化要素主要包括:金融舆情主体、金融舆情主题、金融舆情载体、金融舆情内涵等方面。

(一)金融舆情的主体

金融舆情演化的主体即金融舆情信息的或传播者,包括自然人和组织,其或传播行为可能有明确的目的或者出于随机的意愿。

1、金融舆情主体类型

金融舆情主体类型包括自然人和组织两大类。金融舆情主体的组织类型又可以分为法人组织、非法人组织;法人组织包括机关法人、企业法人、事业单位法人等。

2、金融舆情主体目的

金融舆情传播主体的舆情信息传播目标各异,可以分为有明确目的的目的性传播与无明确目的的非目的性传播。目的性传播带有较强的主观倾向性,往往有失真实性;无目的传播更有可能保持事实的真实性,但也会受到个人认识特点的影响。

(二)金融舆情的主题

金融舆情的主题是定义特定金融舆情传播的主要特征。金融舆情主题可以有多种多样,可以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进行类型划分,如果按照宏微观影响的特征,可以分为事件主题和话题主题两类。事件主题是以金融机构、金融市场中发

生的特定事件为舆情传播主题,表现得更加微观;话题主题则是以影响宏观经济金融运行的因素变化为舆情传播主题,如通货膨胀、物价水平、利率和汇率变化趋势等。

(三)金融舆情的内容

金融舆情传播的具体内容主要体现为观点、事实、逻辑等方面,即有相应的事实依据、通过特定的逻辑思路、得到相应的观点看法,所以在金融舆情的内容中,事实是基础、逻辑是框架、观点是总结。

四)金融舆情的载体

随着计算机、通讯、互联网等技术的发展,金融舆情的载体正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除了传统的街谈巷议、口口相传等非正式媒体以及报刊、广播、电视等正式媒体外,出现了基于互联网的论坛、博客、微博等新媒体、自媒体形式,使得金融舆情传播速度、范围得到大大提高。

二、金融舆情的发生

金融舆情的发生可以根据金融舆情主题类型的不同进行类型划分。金融舆情主题可以分为事件舆情和话题舆情,事件舆情发生于金融机构、金融市场上具体事件的发生;话题舆情则往往发生于影响宏观经济金融运行因素的变化。

三、金融舆情的演化

我们认为金融舆情是以特定“主题”形式形成和演化的,因此,我们的研究将以金融舆情“主题”为基础。该部分研究将建立课题研究的“主题”概念基础,对金融舆情定“主题”的形成进行界定。金融舆情演化的过程同时包含着金融舆情主题演化、金融舆情密度演化、金融舆情速度演化、金融舆情长度演化、金融舆情力度演化、金融舆情广度演化、金融舆情强度演化等不同特征和维度。

(一)金融舆情主题演化

金融舆情主题的演化即在金融舆情传播过程中,主题从最初的形式演变为随后的其他主题形式,如从商业银行理财产品风险事件演变为金融机构信任危机、从一般物价上涨演变为通货膨胀预期等等。

(二)金融舆情密度演化

金融舆情密度演化变现为量的特征,即一定时间段内,在某一特定金融舆情主题下各类载体信息传播量的大小变化,一般会呈现出倒U字形变化特征,即初期密度小,之后逐渐增大,最后又趋于减小。

(三)金融舆情速度演化

金融舆情演化速度基于各种因素的影响而各有不同,并且会在舆情演化的不同阶段发生变化。有些呈现两阶段速度变化,如在初期迅速传播,随后初步放慢,或者初期缓慢传播,后期加速;有些呈现三阶段速度变化,如初期缓慢,中期加速,后期又放慢,或者初期迅速传播,中期加速,后期再次放慢等等;有些可能呈现四阶段甚至更多阶段的速度演化。

四)金融舆情长度演化

金融舆情的传播演化长度可以用时间来衡量,即特定主题金融舆情传播演化的时间长度,有些舆情传播的时间较短,可能以天甚至小时来衡量,很快因为其影响力、有关方干预而衰减、消失;有些可能以周、月、季度,甚至年来衡量,持续较长时间才逐步消失;更有特殊舆情主题则是长期存在,只是内容有所变化,如有关通货膨胀预期的舆情便是一种常态化的金融舆情,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内容特征。

五)金融舆情力度演化

金融舆情力度演化表现为质的特征,即关注和传播特定主题金融舆情的媒体本身具有或高或低的关注度与影响力,参与金融舆情传播的主体具有或高或低的关注度与影响力,这些特征的变化构成了金融舆情力度演化的主要方面。

六)金融舆情广度演化

金融舆情广度演化指金融舆情传播的区域、行业、人群范围,常见大多为扩展型传播,即从最初的小范围传播扩展为较大范围的传播。

网络舆情传播机理范文4

〔关键词〕交互规则;HK模型;卷积;时间记忆;仿真

DOI:10.3969/j.issn.1008-0821.2016.02.002

〔中图分类号〕G20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0821(2016)02-0008-04

〔Abstract〕How to design the opinion interactive model in line with the actual situation,makes the simulation results more authentic,is the core problem of network public opinion research simulation.The major research of international opinion process is only considered the influence of the neighbor to the formation of the opinion,neglecting the impulse of individual opinion attitude towards the current comments on the historical moments.Based on carding,analyzing the classical opinion interactive model,considering the time memory problems of individual opinion evolution,combining the convolution theory to establish the opinion rules of interaction model with time cumulative effect based on HK model,and implementing the algorithm.The results of the simulation show: In a moment of netizen opinion value of network public opinion is not only affected by the surrounding neighbors at the time,its own historical memory will also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Key words〕rules for the interaction;HK model;convolution accumulation;time memory;modeling and simulation

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微博、论坛、博客等社交工具越来越普及,人们可以在网络上随意发表自己的言论,但是由于网络言论的匿名性,网民发言时不仅自由随意,而且泥沙俱下、鱼龙混杂。许多不满或失望的情绪很容易通过互联网这一渠道进行宣泄,网民从一开始的各抒己见到随意抒发不满或失望的情绪、再到通过互联网进行大肆的宣泄、互相攻击、谩骂等非理性现象十分突出,这些现象极大地妨碍了司法运行的正常秩序,对社会稳定也产生了不利的影响。因此,分析网络舆情的演变规律,尤其针对网民意见迁移的内在机理展开研究,建立更符合现实情况的意见交互模型,分析网络舆情的演变规律,进行网络舆情的预警预测,帮助政府更好地管理网络空间,成为当前网络舆论研究的热点。

目前,网络舆情演变的交互模型研究主要基于经典的选民模型(Voter Model)、多数统治模型(Majority Rule Model)[1-2]、Sznajd模型[3]、边界信任模型(Deffuant模型、HK模型)及其扩展,讨论了在规则网络和复杂网络两种交互环境下,网民意见的演变过程。例如:涂育松等人[4]改进了一维Sznajd的规则,得出意见演变依赖于初始意见分布和外界噪声强度的结论。王茹等人[5]基于二维[6]的Sznajd舆论模型探讨了不同初始状态中赞成个体密度对舆情演变结果的影响,认为舆情演变到一致反对和一致赞同的状态概率与初始赞成个体密度大小存在一定比例关系。苏俊燕等人进一步地考虑到人际之间的亲疏关系,基于加权网络上的Sznajd模型,研究加权网络的磁化率和权重(表示人际之间的亲疏关系)对舆论演化的影响[7],认为不同邻居对个体的影响程度不一样,使得个体不容易明确自己态度,权重越大越不利于一致意见的形成。

现实生活中个体的意见值不是“非此即彼”的二元情况,而是在某个区间上连续的。因此,以研究连续观点著称的有界信任模型[8]――HK模型和Deffuant模型被不断拓展。例如:陈桂茸等人提出了基于影响力和信任阈值、具有双重选择的意见交互模型[9],认为个体影响力和自我坚持度会影响舆论演化结果。杨雷等人[10]基于Deffuant模型,研究个体个性的意见交互规则,认为不同个性个体数量的变化对群体意见演化影响显著。

但是,近年来,对于仿真研究中的意见交互模型,无论是基于元胞[11]、HK、或者Sznajd[12]等基本模型还是修正模型[13]进行的演化仿真研究,个体在进行意见交互时,都仅被动地受到当前周围邻居的影响,而忽略了很多其他因素。基于此,本文拟结合信号处理中的卷积理论,引入时间记忆因素,不仅考虑周围邻居的当前意见值对其产生的影响,也将自身性格特点等纳入考虑范围,以期构建一个更符合现实情况的网络舆情演化过程中意见转变的交互模型。

1具有时间记忆效应的意见交互模型的构建

HK模型是一个连续观点动力学模型,其观点的分布可以是[0,1]区间上的任意值,与Sznajd等二元观点和离散观点舆论模型相比,HK模型可以更好的反应个体对某个话题的赞同或反对程度,因此本文选择HK模型作为研究基础。

HK模型个体被动地受到周围邻居的影响,忽略了个体自身特点[14]对意见形成的作用。考虑到记忆对个体意见形成的促进关系,和信号与系统的相互作用表现得极为相似,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HK模型的意见交互卷积模型,将每一次记忆看作一次冲激,与当前个体的意见值卷积,得到受到时间累积影响的意见值,作为此刻个体的意见值。

1.1卷积的物理意义及数学表达

1.1.1卷积的物理意义

卷积的物理意义为信号和系统的相互作用[15]:系统的响应不仅与当前时刻系统的输入有关,也跟之前若干时刻的输入有关。之前若干时刻的输入信号经过一种过程(这种过程可以是递减,削弱,或其他)对现在时刻系统输出产生影响,计算系统输出时必须考虑现在时刻的信号输入的响应以及之前若干时刻信号输入的响应之“残留”影响的一个叠加效果。

1.1.2卷积的数学表达

2具有时间记忆效应的意见交互仿真

本文采用MATLAB R2014a软件进行仿真实验。在模拟过程中,网络中的个体根据上述模型规则进行意见交互。通过仿真得到未考虑时间记忆效果及考虑了时间记忆效应的意见平均值变化曲线,并对两条曲线进行对比分析。

2.1仿真准备

2.1.1交互邻居范围

2.2HK卷积模型仿真

由于信任阈值越小收敛速度越慢,为了更好地观察网络中所有个体的意见值每一个时刻的平均值变化,选择信任阈值较小(ε=0.3)的情况对HK卷积模型进行仿真。

选用2 500个随机个体进行演化。演化200步,使最终系统收敛到一个稳定的状态。

从图1可以看到,处于初始分散状态的格子经过逐渐演化,相同颜色的格子聚集到一起,且黑色格子的数量明显减少。

2.2.1未考虑时间记忆效应的情况

根据演变过程,画出意见平均值的变化情况,个体意见平均值保持在0.5左右,仅有缓慢的上升趋势,并没有发生明显的极化现象。

使用MATLAB拟合工具箱,对图2的意见平均值变化曲线进行拟合。拟合后的结果如图3所示。

拟合后意见平均值变化曲线的函数表达式为:

y(t)=0.4857t^0.1238(13)

2.2.2考虑了时间记忆效应的情况

根据1.2.2小结中HK卷积模型,对图3拟合后的意见平均值曲线进行卷积。

从如图4可以看出,卷积后意见平均值的变化整体趋势与卷积之前的意见平均值变化相同。但是卷积后的曲线,收敛的更快,更快地到达一个稳定值。

2.3结果分析

(1)个体经过HK模型的演变规则演化之后,系统中意见相近的个体发生交互,意见值相近但是持不同意见的个体可能会被持其他意见的个体同化。即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经过意见交流之后,会使自己的意见向周围意见相近的邻居意见靠拢。

(2)时间积累效应能够延缓或加速某时刻的意见形成。如果某个人在当前时刻之前的时刻持有的意见持续为赞成,但是这段时间周围能对他产生影响的人持有的意见都是反对,那么这个人由于时间积累效应会延缓将意见由赞成改变为反对。如果某个人在当前时刻以前的时刻持有的意见持续为赞成,而且这段时间周围能对他产生影响的人持有的意见都是赞成,那么这个人由于时间积累效应将会加速将意见的赞成程度加深。

3结论

意见交互模型是网络舆情演变过程研究的核心问题。本文通过对国内外文献资料的研究,发现现阶段研究多数仅考虑外界周围邻居对意见形成的影响,忽略了人类具有的主观性,即很少考虑过去时刻个体的意见态度对现在意见形成的影响。本文将时间记忆因素引入到意见交互模型中,考虑个体意见演变的时间累积问题,利用卷积理论建立基于HK模型的具有时间积累效应的意见交互模型,并使用MATLAB软件对模型进行仿真实现。得到意见转变不仅受到周围邻居影响,自身历史记忆也将对决策起到一定作用的观点。为网络舆情演变中意见交互研究提供新思路。

参考文献

[1]刘云,丁飞,张振江.舆论形成和演进模型的研究综述[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2010,(5):83-88.

[2]Galam S.Contr ar ian Deterministic Effects on Opinion Dynamics:the Hung Elections Scenario[J].Physica A,2004,333:453-460.

[3]Katarzyna Sznajd-Weron,Jozef Sznajd.Opinion evolution in closed community[J].Int.J.Mod.Phys.C,2000,11(6):1157-1165.

[4]涂育松,李晓,邓敏艺,等.一维Sznajd舆论模型相变的研究[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3):5-8.

[5]王茹,蔡勖.推广小世界网络上的Sznajd舆论模型[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1):7-10.

[6]刘慕仁,邓敏艺,孔令江舆论传播的元胞自动机模型(1)[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20(6):1-4.

[7]苏俊燕,孔令江,刘慕仁,等.加权网络上Sznajd舆论模型研究[J].广西科学,2008,(1):44-46,51.

[8]张伟,何明升,白淑英,等.基于Weisbuch-Deffuant模型的网络舆论演化模式研究[J].情报杂志,2013,(7):43-48.

[9]陈桂茸,等.网络舆论演化的高影响力优先有限信任模型[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13,47(1):155-160.

[10]杨雷,习鹏.决策者个性混合群体观点演化的仿真[J].工业工程,2011,(2):23-27.

[11]王根生,勒中坚.小世界效应的网络舆情演化迁移元胞模型[J].小型微型计算机系统,2011,(12):2523-2528.

[12]潘新.基于复杂网络的舆情传播模型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10.

[13]P.Chen and S.Redner Majority Rule Dynamics in Finite Dimensions Phys.Rev.E 71(2005)036101.

[14]朱军芳.网络上集体行为的动力学研究[D].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0:56-57.

[15]崔彩霞,胡学文,张帆.离散信号卷积的简便运算方法[J].兰州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1):48-51.

[16]付会凯.卷积积分运算方法探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25:5.

[17]李泽涛.卷积与相关的比较研究[J].涪陵师范学院学报,2005,(5):75-77.

[18]于春龙.网络环境下群体决策的动态演化研究[D].南京:南京理工大学,2014.

[19]陈月,解焱陆,周照莲,等.基于卷积记忆模型的汉语知觉训练分析[A].中国中文信息学会语音信息专业委员会、中国声学学会语言、听觉和音乐声学分会、中国语言学会语音学分会.第十二届全国人机语音通讯学术会议(NCMMSC2013)论文集[C].中国中文信息学会语音信息专业委员会、中国声学学会语言、听觉和音乐声学分会、中国语言学会语音学分会,2013:6.

[20]袁铁柱,王磊.基于记忆模型的两阶段Web服务发现算法[J].计算机工程,2010,18:250-252.

[21]易非易,任力锋,谢嘉平.学习与记忆模型研究[J].数理医药学杂志,1997,10(2):105-108.

[22]江志恒,刘乃芩.论遗忘函数――关于记忆心理学的数学讨论[J].心理学动态,1988,(3):56-60.

网络舆情传播机理范文5

关键词:承压类设备,系统性风险,检验

1、引言

系统性风险原本是指一个事件在一连串机构和市场构成的系统中引起一系列连续损失的可能性,可以使得整个市场或系统崩溃的风险。经济领域的系统性风险的演化过程经历银行机构的系统性风险、金融资产市场的系统性风险、基于广义市场行为的系统性风险和全球化背景下的系统性风险四个发展阶段。Kay Giesecke 和 Xin Huang 等人对市场背景下金融机构的系统性风险的定量评价进行了建模分析。

系统性风险的研究延伸到市场监管范畴,市场监管的系统性风险是由于职能设置、履行不当造成系统失灵而导致监管缺失并丧失社会公信力的风险,是涉及整个行业的全局性风险,它与市场监管部门职权的整体配置、制度设计、价值导向相关联。徐扬对市场监管中食品安全系统性风险的特点及防范措施进行了一些理论分析,食品安全系统性风险是指食品市场、食品经营主体以及食品在生产消费过程中可能引发的风险。任小铁对特种设备安全监管模式和系统性风险防范进行了探索论述,对于特种设备的风险监管,不仅要考虑设备发生失效后的危害与发生的可能性和失效后果,同时还要考虑失效对政治、经济、生态、外交等环境以及整个社会带来的冲击和影响,在传统的风险评估中引入风险冲击力或社会影响力因素,就构成了系统性风险评估体系。

特种设备的传统风险由失效可能性和失效后果组成。失效可能性是由于设备本身、运行、管理、人为等因素引起的失效概率,失效后果一般通过经济损失或影响面积来量化。对于特种设备的系统性风险而言,某一特种设备事故发生后一旦通过各种媒介曝光后,将会由区域性和带有偶然性的事件,变成全民关注的公共话题,甚至变成需要政府出手干预的公共事件,这就形成了一种社会影响力。互联网已经成为当今主流媒体,通过网络获取某个事件信息的网民都会影响网络舆情的发展,网络知情人数越多,舆情影响越大,即事件的影响力越大。事件的社会影响力可有多种量化指标,为了便于分析,本文将网络知情人数和事件影响力联系起来。

2、设备系统性风险

目前,还未有对特种设备事故的影响力进行定性、定量描述和建模的报道。由于承压类特种设备风险理论相对成熟,本文针对承压特种设备,引入失效事件对社会的影响力修正因素,即影响力强度,对失效后果进行修正,从而建立系统性风险模型,以解释同一类特种设备在不同场合的系统性风险不同等多种现象,同时为特种设备的监管提供理论依据。

失效越大,说明发生事故时周围人群相对密集,初始获取事故信息的人越多,越容易导致事故的信息传播和扩散,即事故的影响力越大。实际上,事故发生后的损害严重程度与事故发生地的人群密度有密切关系,通常用社会风险值来量化事故损害区域内居民受到致死性伤害的严重水平。事故损害程度与知情人数初值可能存在相关关系,但本文的重点是针对与事故的信息传播有关的人群。

系统性风险等级结果分析借鉴风险矩阵方法,以传统的风险作为纵坐标,以影响力强度作为横坐标,对这样形成的矩阵进行区域划分,并赋予一定的风险级别,从而形成系统性风险矩阵图。风险等级分为高、中高、中、低 4 个等级。根据表 3 的计算结果,将影响力强度分为 4 个等级。由传统风险和影响力强度,最终形成 4 ×4 的系统性风险矩阵。

一般而言,冲击力等级对系统性风险的影响,要大于风险等级对系统性风险的影响,这也是当今世界各国对系统性风险的防范远高于一般风险防范的缘故。换句话说,影响力强度的权重要大于传统风险的权重。考虑风险心理承受度,特种设备系统性风险等级划分结果。影响力强度是网民对事故关注程度的体现,从信息的角度对事故严重程度进行判断。可以看出,经过影响力强度修正后,使传统风险等级提高。即使在风险等为低的情况下,影响力强度使得系统性风险达到中或中高等级。风险等级为中或中高的情况下,影响力强度使得系统性风险达到中高甚至高的等级。

传统的风险分析,核心在于对风险源本身的防范和控制,重点放在降低单台、单机设备,单一环节甚至单一企业的安全风险,很少考虑风险的社会影响力合社会心理承受力因素,因而容易形成同样的设备风险一样,同样的环节风险一样,同样的企业风险一样的结论,也常常得出诸如正规出厂设备安全风险低于自制设备风险,大企业安全风险低于小企业风险,管理严格的企业风险小于管理不严格企业风险等结论。事实上,近年来大型企业的特种设备安全事故频发且社会影响力非常大。通过引入影响力强度,风险等级为低的情形,当事故等级较高,较大时,将具有更大的社会影响力,系统性风险增大。但一个事故的关注度高,人群比较密集时,使影响力强度增大,导致系统性风险也增大。即对于同样的设备、同样的环节或同样的企业,当其所处的条件、环境和人群密度不一样,其系统性风险就可能不一样。

3、结论

通过引入影响力强度,对传统的风险进行修正,形成了承压类特种设备系统性风险模型。影响力强度 不仅与最大增长率有关,同时与知情人数上限 Nmax和知情人数初值有关,影响力强度既反映事故等级,又反映了民众对事故的关注程度。当事故等级较高,对应的较大时,将具有更大的社会影响力,系统性风险增大。当事故发生地的人群比较密集时,网民对事故的关注度高,也使影响力强度增大,系统性风险也随之增大。这很好地解释了同一类特种设备在不同场合的系统性风险不同的现象。

现代通讯技术及互联网的普及为信息的传播及风险的溢出创造了条件,某个事故的状态发展会通过网络迅速得到蔓延,影响到人们对事故的关注程度,从而产生社会影响力。系统性风险的存在使风险较低的事件可能演变成具有巨大社会影响力的事件。为了使事件保持风险的原本影响,监管部门急迫需要掌握特种设备系统性风险的特点及其规律。

参考文献

[1]智强,李西新,谢祥. 系统性风险的演化及启示[J].财会研究,2011,31(1):77-80

任小铁.改革旧模式-适应新需要—探讨特种设备安全监管模式与系统性风险防范[N].中国质量报,2010-6-25( 3)

网络舆情传播机理范文6

关键词:社会危机事件 公共危机管理 主体网络建构 过程两端延伸

我国公共危机管理研究呈现以下三大特征。

第一,立足于我国社会发展中遇到的各类危机事件的需要,清晰界定了研究对象,明确了研究重点,正在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研究框架。

近年来,我国社会的各种问题导致了部分人对社会和政府的不满,这些不满情绪在一定突发事件的“导火索”作用下,就可能生成破坏性的危机事件。公共危机管理理论研究则充分响应了管理这些危机事件的需要,逐步确立了以政府为主导的社会危机管理网络建设为研究核心,以各行业领域危机专项管理为具体研究对象和危机过程管理为研究重点的研究框架。民族地区的危机管理成为当下研究的重点和热点,其模式建构既需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又不能单靠外援式或政府强制式推进,而应将民族传统文化与现代高科技相结合,发挥民族文化多样性优势,发掘和利用民间传统智慧,让民族地区的危机管理成为内源式的危机管理。

当前社会中出现了各种形式的公共危机管理的研究机构,包括高校成立的专门研究中心,隶属于政府的专门研究所和社会的一些风险评估和研究机构等中介组织。如清华大学成立的危机管理学术委员会,创立了“清华大学危机管理论坛”。已经成立的政府应急办公室,不仅是危机发生时最高的权威领导和协调应急力量的机构,更肩负着平时研究危机发生机理的框架研究和信息动态采集、整理、分析和评估的艰巨任务。各大企事业单位尤其是金融业、各大国有商业银行、保险信托机构、国内外投行纷纷成立自己的研究机构,定期向社会公布机构对国内经济和金融运行状况的监控数据和分析看法。市场上专门从事危机公共的企业公关服务机构,专门为中小企业提供专业化的危机公关服务。

第二,实现公共危机管理主体的多元化,应当更加重视国内社会和国际力量的参与,构建以政府为核心的多边合作网络成为共识。

在危机管理过程中,政府不仅要组织各种社会力量和资源共同参与,还要对各种社会组织机构和人员进行统一的指挥、协调、调度,有秩序地处理各项应急事务。从这个意义上说,公共危机管理主要是政府危机的管理。然而,在近几年我国共公危机呈现出多元化、复杂化和国际化等许多新特点的新形势下,许多学者认为建立在我国政府统一领导下的,有非政府组织、国际社会组织和他国政府参与的多边合作网络是应然也是必然的选择。

有些学者从我国社会力量参与的应急管理不足的情况出发,指出其主要原因是政府没有把社会力量作为主体和伙伴,还未建立社会力量参与应急管理的机制,还把我国社会应急的力量划分为:非营利组织、营利组织、基层自治组织、外部智囊和社会公众,从各方面探讨了他们参与危机管理的途径。危机中的公众参与同样扮演重要角色,有着“自救”、“共救”和“公救”等不同的层次。“自救”的意义在于公民如何在危机中迅速辨明自己的处境和角色,在不影响他人的情况下采取措施保护自己;“共救”的意义在于共处于同一危机状态下的公民,如何通过相互体认和帮助,共度难关;而“公救”则需要全社会对于处于危机环境中的公民的帮助与扶持。

由此,基于各类社会组织自身的特点和长处,如何在应对危机过程中给予恰当的角色和功能定位从而建立统一指挥,各取所长,优势互补,相互协调的危机管理主体多元结构成为首先要解决的重点问题之一。现在多元主体协同上研究存在三重三轻现象,重微观轻宏观,重横向轻纵向,重静态轻动态,尤其对多元主体协同机制研究薄弱。

第三,在应对危机的过程当中,从中段对危机事件的及时反应和紧急应对向两端延伸,在前段的风险预警信息管理和后段的危机心理救助方面开创出了更为广阔的研究空间。

前些年,我国的公共应急管理研究焦点主要集中于危机事件生命周期理论的中段,即危机事件发生时的及时反应和紧急应对上。由此,许多学者的笔触更多地集中于对政府和社会组成的应急组织系统,统一指挥、分工合作的管理体制,相互协作、反应迅速的应急机制,广泛的应急保障系统和应急管理法规上。这主要是因为政府公共危机管理的实体组织架构和工作机制所形成的体统是应急管理中及时反应的物质基础和力量来源。但是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公共危机的频发,事后处理付出的高额成本,使我们意识到必须从总体上转换面前公共危机被动应付的思路。许多危机事件的最终爆发始于某种矛盾的不断积累直至临界点的到达,由此启示在许多危机事件爆发之前留给了我们一定的时间去察觉和感知它。应该把好公共危机管理的预防关,进行有效地风险管理以降低其发生的频率,进行有效的信息管理机以降低其发生时的不确定性,进行有效地预警防护以降低其造成的损失。于是风险预警信息管理就成为整个危机管理管理的起点。学者们以风险预警研究和危机管理为分析对象,具体探讨了二者渗透与整合的可能性与现实途径,包括概念、理论、方法、议题以及研究力量的整合,企望走出一条社会预警机制和应急管理体系研究相结合的新路。风险管理依赖于有效地信息收集、整理、分析和评估。社会风险是来自于外部的、由传统和自然的不变性和固定性,或由人们的生产活动对世界造成的影响等原因而导致的社会失序、社会动荡的风险,其主要类型包括制度风险、技术风险和文化风险三种。风险管理与评估的流程主要有五个步骤组成,即风险识别,风险分析与评估,风险处理,风险监控和贯穿全过程的风险沟通组成。公共危机的大规模爆发往往伴随着危机信息的逐级传播与扩散。如果政府信息披露滞后导致权威信源出现真空,传媒管制政策的误区造成主流舆论僵化失语,公众急于知情而缺乏回应,就会引发流言产生与传播,网络舆论“把关人”机制的钝化加剧了危机爆发的强度。在网络信息社会的背景下,政府应该加强舆情监测,力争第一时间信息,切实掌握危机信息传播的话语权;主动设置议题,有效控制危机信息传播的主导权;注重危机沟通协调,重建危机利益相关者的关系;充分利用多种信息沟通渠道、工具和新闻发言人的作用,以迅速有效应对危机。

在危机管理过程的后端即重建和恢复阶段,这不仅意味着回复危机中受损的东西,也意味着恢复和重建危机中受害人的心理和精神。对灾后心理危机进行主动的干预、疏导和救治,帮助处于危机中的人顺利度过精神危机是非常重要的。

公共危机管理研究过程的向两端延伸,实现了从常态向危机状态转换的无缝隙链接,进一步完善和深化了公共危机过程理论。也充分体现了要把公共危机的应对能力的培养整合进政府常态管理中行政能力的提升当中的构想。而后端的危机心理救助则更加突出了政府管理的人本理念和人文关怀。

参考文献

[1]薛澜.危机管理[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37

[2]梁宏志.公共危机管理中的社会力量参与[J].城市与减灾,2007(1)

[3]乔毅.我国公共危机管理中的公民参与[J]消费导刊,2007,(8)

[4]杨安华.民族地区危机管理研究、现状、意义及思路[J].开发研究,2007,(5)

[5]刘智勇,刘文节.公共危机管理多元主体协同研究述评[J].2012(5)

[6]童星.社会学风险预警研究与行政学危机管理研究的整合[J].公共管理高层论坛,2008(6)

[7]刘冀广.我国主要社会风险及商业保险参与社会风险管理研究[J].上海保险,20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