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传播的意义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网络传播的意义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网络传播的意义

网络传播的意义范文1

【关键词】信息网络传播权 侵权认定标准 适用法律

一、引言

信息网络传播是指着作权人采用有限或无线的方式,在互联网上向公众提供作品、表演或者录音录像制品,使公众可以自由选择欣赏作品的时间和地点的权利。信息网络传播权是着作权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着作权人享有的一种专有性权利。例如着作权利人享有利用网络分享自己作品的权利、有授予他人利用网络分享自己作品并获得报酬的权利、也有禁止他人没有经过许可利用网络传播自己作品的权利。信息网络传播权的确立不但保护了着作权人的权利和权益,而且实现了网络环境下着作权人、信息网络服务提供者以及社会公众之间的利益平衡。但是在司法实践中因使用标准的混乱和适用法律的不同,导致同案不同判、上诉率高居不下的现状产生。

二、信息网络传播权侵权司法适用标准之争

查看与信息网络传播权侵权类案件,对侵权案件中适用何种标准在理论上和司法实务中存在很大的争议。现笔者就几种观点进行评述。

1.服务器标准

“服务器标准”是现有理论上略占优势的“主流”观点。这种标准主要从现有的技术角度,从客观上来认定连接行为是否侵害权利人权利。换句话说,侵权的认定应当从信息网络传播权认的服务器上来判定深度链接行为的法律性质,即以该链接内容是容是否存在于设否由设链者“提供”为侵权判断的依据。在理论争议的过程中,服务器标准的支持者为了证明该标准的可适用性,他们试图从扩宽适信息网络传播行为和传播主体的范围来解决服务器标准的缺陷。笔者认为,“服务器标准”虽然从客观上来判定行为人的提供行为是否侵权,但是对于一种纯技术标准,一方面它存在的前提是技术的存在,当这类技术被淘汰后,则会丧失存在的基础;另一方面,面Χ嘌化的提供行为,它并不能全部予以覆盖。因此,“服务标准”并不是解决信息网络传播行为侵权认定标准的最终方法。

2.用户感知标准

“用户感知标准”认为设链行为的外在表现形式来作为深度链接行为侵权的判断标准。换句话说,用户感知标准主要是以普通用户的主观感受作为判断标准。从用户感知标准的构成来讨论,其范围并没有突破直接侵权认定的法学逻辑,即只有信息网络传播行为才是构成侵权的“行为”要件,而且只可能构成直接侵权,当该行为被认定为搜索技术服务提供行为时,则只可能构成共同侵权或者通过不正当竞争法来予以解决。笔者认为,用户感知标准即使是从事实出发,但是因其系从用户主观出发,且主观标准没有具体的把握尺度、随意性大、对侵权的过错认定过于宽松等不足,使得信息网络传播权权利限制等相关制度无法适用。所以,对于一种不具备法律价值的“工具”仍将其作为侵权认定的标准显然不具备实际意义

3.法律标准

“法律标准”即立法的角度出发,在适用的过程中通过对特定事实的评价作为侵权行为的认定。从对事实的认定时同时适用评价因素时,评价因素可以作为事实因素扩张和限缩的依据,这就解决了认定“提供”范围受限等等问题。正如李颖和最高人民法院知识产权挺法官王艳芳认为,对侵犯信息网络传播权的认定还要考察信息网络传播权得真正含义,不能仅看我国着作权法的中文字面含义,而必须追根溯源,考察国际公约对信息网络传播权定义的英文含义――“making available to the public”,确定“使之处于公众可获取的状态”是界定“提供”行为的结果。笔者认为,信息网络传播行为侵权认定采取服务器这种纯技术标准并不能应对科技发展的变化,在复杂多变的信息技术面前总是表现了它力不从心的一面,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再者,如果以用户感知标准来认定信息网络传播行为侵权,也过于不能对复杂多变的信息网络传播行为进行完整的评价 ;因此,为了实现著作权人、权利相关人以及社会公众之间的利益平衡,应当支持信息网络传播权侵权行为认定从事实标准向法律标准的回归。

三、信息网络传播权适用法律之争

在司法实践中,我们可以看到与信息网络传播权有关的案件存在两种不同的法律适用的现象。如一些案件中,法院选择《反不正当竞争法》来作为判决适用的法律,而另外一部分判决中则适用《着作权法》、《侵权责任法》。从法律保护的对象来看,《着作权法》、《侵权责任法》的核心在于保护权利人对其着作权作品的控制,具体到信息网络传播权来看,则是对作品的网络传播行为的控制。而《反不正当竞争法》的适用角度则是对权利人权益的保护,其重点在于权利人经济利益的保护,属于一种事后规制。因此,在这类案件中直接适用《反不正当竞争法》所解决的只能是个案,且这种判例不具备太大的参照价值,如果在其他案件中直接适用这种判决,则会有法官造法之嫌。笔者认为,虽然在司法实践中适用《反不正当竞争法》可在涉案链接行为不能被《着作权法》保护时,以回避侵权认定标准的方式时所采用的权宜之计,但是《反不正当竞争法》从其作用上来看只是权利人权益保护的兜底性条款,若要解决信息网络传播过程中的侵权问题,还需要将链接行为放置《着作权法》体系内进行规制。

小结:科技的日新月异,产业模式的变革和法律政策变化,导致着作权法的变迁,使得人们需要跟随技术发展的步调不断地审视着作权内容保护的新形势,并且调整相应的法律法规适用的合理性。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保护权利信息网络传播权,平衡权利人、权利相关人、社会公众之间的利益,以促进网络着作权产业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孟兆平.网络环境中著作权保护体系的重构.北京大学出

版社,2016.

[2]孔祥俊.网络著作权保护法律理念与裁判方法.中国法制

出版社,2015.

[3]石必胜.认定网络服务提供者侵害知识产权的基本思路.

科技与法律,2013(5).

[4]李颖.快看影视APP盗链侵权案审理思路和相关思考.中

国版权,2016(4).

网络传播的意义范文2

【关键词】互动网络;营销传播;创意

随着互动网络营销传播环境的不断变化,营销创意传播活动的相关要素也在相继转变,因此,必须对互动网络营销传播的创意有比较透彻的掌握,才能相应的改变服务方式、服务内容和经营模式等,以适应社会和满足客户的实际需求。

一、品牌雕塑与品牌活体相关分析

根据广告公司的运行情况来看,创意部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创意人员需要严格执行各种广告策略,才能确保广告创意能够成为真正的事物,最终在达到客户要求的前提下呈现在消费者面前。因此,消费者接触、接受和购买一个产品,并认可这个产品,需要广告公司提供可行的创意,才能真正传播产品、品牌的内涵和真谛,最终满足客户的要求、获得消费者的支持与信赖。在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不断推广的过程中,广告创意人是大众传播时代中各种品牌构建的主要负责人,他们需要通过不同的创意手段来实现广告传播相关策略,真正塑造一个品牌,才能达到推销这个品牌的目的。因此,品牌雕塑需要通过创意人来进行精心雕刻、打磨等,才能真正创造出符合消费者心理和满足客户要求的品牌。在互动网络营销传播过程中,品牌的传播需要为消费者提供一定空间,让消费者自己想象和修缮,才能符合时代的发展要求,以通过消费者的参与实现品牌信息传播、共享等,从而使消费者成为品牌塑造的主要动力。由此可见,在品牌雕塑中,消费者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品牌塑造的一个活体形式,并且,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其也在发生各种各样的变化,如消费者通过分析、编辑各种信息和将其在互动网络平台上,可以为企业的品牌价值提升提供一些参考意见,从而促进品牌价值、资产不断增长。

二、管理沟通方面的相关分析

在大众传播时代,广告创意人主要负责的是根据客户的要求进行各种品牌的塑造,需要体现创新、与众不同等特性,才能确保客户的品牌可以长久传播下去。因此,传统的广告创意人总是将思维限制在感性和理性之间,对创意想法、传播策略、创意手段和呈现方法等非常看重。但是,在互动网络营销环境中,品牌的传播需要对互动网络创意形式、内容等给予高度重视,才能推动更多消费者去分析、传播和再创造等,以适应社会多元化发展的实际需求。所以,在营销创意传播中,管理是创意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通过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交流,消费者与企业之间的互动能够变得更强,是实现消费者心理需求的有效途径之一,对于引起消费者与企业的共鸣、获得消费者的认可和支持等有着重要影响。在相关研究和分析中指出,互动网络传播中想要实现与消费者共创品牌的重要文化价值基因,则是对消费者与品牌之间的合作进行有效管理,从而实现消费者与品牌价值共创的动态循环、交互循环。在这种情况下,通过妥善管理消费者与品牌之间的沟通要素,有利于两者在空间和时间中相遇,并使创意更加贴近品牌形象,从而促进品牌创意不断创新。目前,创意传播管理中的沟通要素与互动网络平台中品牌传播的价值有着直接联系,并且,其在传播的过程中是可以复制的,以便更多消费者接受和参与,从而实现消费者与品牌的协同创造。通常情况下,沟通要素可以存在与广告公司的内部,以对品牌和消费者直接的价值层进行有效沟通,也可以存在与消费者与品牌构建的相关内容中,以便对品牌传递的主题进行有效的监测,最终确保其可以在互动网络平台上传播。由此可见,通过恰当地进行创意管理和沟通,消费者与品牌的协同创意可以源源不断地发掘出新的点子,从而提高品牌构建的整体价值,真正促进企业经济利润快速提升。

三、协同创意方面的相关分析

在互动网络营销传播中,品牌构建需要注重创意服务,对协同创意给予高度重视,才能真正调动消费者的购买欲望,从而实现各种资源的整合和有效利用,对于提升企业的品牌塑造价值和创意管理水平有着重要影响。在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应用范围不断扩大的现代社会中,通过网络实现消费者与品牌的协同创意,是当前品牌构建的主要途径,也是社会不断发展的必然需求,对于全面推广品牌和提高品牌的销售业绩有着极大作用。在充分利用互动网络平台的情况下,品牌的变化具有多样性和多元化,因此,品牌构建需要注重传播方式、沟通要素、执行策略等的合理调整,才能在第一时间掌握品牌运行的实时情况,从而满足客户提出的各种要求。在广告公司创意部工作模式和工作形态等发生快速转变的过程中,部分企业已经将解决客户的市场问题作为营销传播服务的重点,以实现策略整合、媒体和创意的一体化。在互动网络不断变化的新环境中,消费者与品牌的协同创意与消费者对品牌的看法、认知和自身经验等有着直接联系,想要通过消费者的特色感受来进行品牌构建,需要将上述几个方面的内容转化成创意想法,才能真正实现互动网络营销传播管理。例如:某手机准备上市时,与视频网站优酷合作,由于优酷网站拥有很多粉丝,因此,通过粉丝使用该款手机拍摄一些视频,将某些场景的震撼效果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给观众非同一般的享受和体验,从而达到推广和吸引更多消费者的目的。在这种互动网络营销传播方式下,消费者之间相互传递、转发等,可以是消费者的力量得到充分调动,并实现各种资源的整个,从而极大互动网络的应用效果,是实现消费者与品牌协同创意的真实体现。在该视频播放一个月以后,其播放次数达到了650万,站外转发次数达到10万,有百分之九十的消费者给予高度评价,并且收藏该视频的消费者超过200个,给该品牌继续投放广告提供了重要支持。对上述案例进行分析来看,参与协同创意的消费者数量不多,更多的消费者是参与分享、关注这个视频,从而使更多消费者对该品牌的关注度直线上升,是激发消费者购买欲的重要途径。根据相关调查和数据显示,有98%的消费者在购买某个产品前,会通过互动网络对该品牌的信息进行搜索,并对网友的评论进行分析和参考,有75%左右的消费者会对该品牌的介绍、博客等进行阅读,有65%左右的消费者会搜索相关视频和广告,而有60%左右的消费者会对该品牌的相关互动游戏感兴趣。因此,广告公司在采用消费者与品牌进行协同创意的时候,需要根据不同类型的消费者制定不一样的策略,才能真正调动他们的参与积极性,从而为各种品牌推广活动提供参考意见,以实现创意管理的多元化发展。在互动营销传播不断变化和发展的新形势下,广告公司的服务模式已经发生较大转变,他们在迎接各种挑战的时候必须对创意传播、客户需求等多个方面给予高度重视,灵活处理当前或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才能真正提升广告公司的服务水平,最终促进广告公司整体效益不断增长。综上所述,在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不断加剧的情况下,消费者和品牌的协调创意是互动网络营销传播不断发展的实际需求,需要将广告、广告人、广告媒体、消费者等紧密联系在一起,并加强创意管理、网络平台互动等,才能真正实现各种资源的整合和有效利用,最终实现品牌构建的真正价值,对于促进广告公司整体效益不断增长有着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程琰.基于创意传播管理理论的企业网络传播营销研究———以聚美优品为例[J].传播与版权,2015(08)

网络传播的意义范文3

我非常欣赏这本刊物的探索精神。按说,这本杂志是有自己的宣传任务的。但是,能否在这个前提下,把刊物办得具有可读性,探索性,把宣传与研究结合起来,这就需要办刊人的本事了。

我感到,这样一本篇幅并不是很多的杂志,办得很有朝气。它能把各个方面的信息组织得井井有条:既有方针政策法规方面的,可以供大大小小的网站学习参考,更有问题探索方面的,比如它的“前沿”、“观点”、“动向”、“文字影响”、“随笔”、“24号BBS”等栏目。这些文章,我很喜欢看,因为它们言之有物,而且文章作者中,不仅有专业人士,也有熟悉网络的作家学者,他们那些以普通网民身份对网络的思考,我读起来感到很亲切,其中表达了很多我想说而没有说出来的想法。

这本杂志的另外一个特色,是它以网络为主,兼顾与网络问题有关的当代文化问题,比如它发表的一些与传媒有关的书评,就没有单纯局限于网络,而是讨论了很多更重要,甚至很有学术价值的重要问题,作为一个学者,我对这方面的讨论更有兴趣。

希望《网络传播》越办越好,让更多的人阅读它!

(北京 尚杰)

对《网络传播》的希望与建议

《网络传播》的英文名称为New Media,希望《网络传播》能从新媒体的特征出发,用动态的、多元的、专业的、人性化的、世界眼光的办刊方式,为不同层面的新媒体读者群,提供丰富的信息、观点、分析和思考,以贯彻政府决策,推动业界发展,促进学界交流,满足大众需求。

网络是今天新媒体的一种表现形式,但新媒体是动态发展的;随着技术发展和社会需求,网络形态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网络与有线电视的结合,网络与移动通讯的结合,使网络传播在原有的数字媒体、海量信息、动态交互、不断更新的特征基础上,催生了宽频和移动这两大新特征。希望《网络传播》能拓展视野,适当增加宽频和移动相关的内容。

网络传播的平台很宽,比网络新闻的范围要大很多。目前的网络传播空间涉及到的内容至少包括:网络新闻、网络教育、网络科技、网络学术、网络游戏、网络营销、网络论坛、网络博客等不同的领域。面对这样一个纷繁的世界,要做到既不迷失方向,又有合适的发展空间,是一件颇费心思的事情。建议以网络传播为核心业务,在内容上多元发展。

全国与网络相关的杂志很多,但多数以商业或技术为办刊主旨。除了《网络传播》,目前还没有一本从传播的角度来观察和分析网络内容的专业刊物。希望我们的杂志要推动理论研究、学术思考。对不同的学术观点有讨论的空间,有争鸣的园地;为出思想、出人才创造条件。同时要注意培养公众的媒体素养,营造积极的舆论环境,提供多方面的信息服务。

杂志的服务对象是读者,新媒体杂志的服务对象是与新媒体相关的读者群。这批读者群的特点是活跃、互动、接受新事物快,有自己获取信息的渠道和能力。因此,如何做到针对特定读者群的人性化服务,是发展和稳定基本读者队伍的重要工作。建议在版式上略加调整,增加插图和少许漫画,增加链接和信息块,增加独家信息栏目,营造互动空间。

网络世界是现实世界的反映,网络世界又有其独特的存在方式。这是一个全世界都在研究和思考的前沿课题。中国网络传播在空间上是全球虚拟空间的组成部分,在时间上是与发达国家同步发展。发展中国网络传播的理论与实践既要考虑到中国的国情,更要有世界的眼光。建议网络传播杂志适当介绍一些国外的发展动态,业界经验,代表人物、学术观点。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以上是个人的一孔之见,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还望海涵。

(北京 熊澄宇)

聚精会神打造网络的最后一公尺

《网络传播》其实应该是《传播网络》,网络最后的一公尺其实是无法用网络本身来达到的,大多数网友虽说一直在上网,但始终跟不上网络技术和网络文化的瞬息万变,应知应会的地方多多,网友可开拓可进入的空间很大很大,从这一视点来考察,本刊是做得好的,及时综述和分析网络前沿,对业界和公众都大有裨益。问题却出来一本关于“网络”的“网络杂志”的自身形态和风格上。

“上网”和“下网”是天然相悖的。网上的知识和东东自有网上传播的途径和方式,关于网络的内容,一旦变成传统杂志的模样,不但读上去怪怪的,(譬如,太像工作报告和报纸特写了),而且“见光死”,网民对杂志性的网络文章不感兴趣,从而使《网络传播》失去了自己的最后一公尺,无法到达广大网民的手中。讲俏皮话,如果把每期的文章都嵌在某一人气旺旺的门户网站里,看的人定会成十倍百倍地增加,这就要我们切实解决“最后一公尺”的问题。我建议:

首先,要以本刊为导向,认真探讨网络状态下,关于网络的杂志的形态问题,《网络传播》从封面到版式到文风都要重新策划、呈现和包装。这实质上是一个网络传播的纸面传播相匹配的“蒙太奇”问题,像当初发明互联网一样,大有无中生有的原创可能性。

其次,是对网络上新技术新事件新现象新状况的权威综述,要害洞察,多维剖析,智慧展望,是一种“第三度”的报道和分析,网络新到那里,热到哪里,封面和内容做到哪里,而且深一步超前一步,成为网上网下有关“网络”一切方面的风向标和探测器,树立信息的可靠性、前沿性和权威性。

同时,必须深深认识到,网络是一种Matrix(《黑客帝国》的原文名,意为一种无穷链接的母体一种“互灵全”,通过相互“灵接”,形成“大全”的状态)每时每刻有可能产生意想不到的新东西、新人物、新事件,《网络传播》要有特别的预见性和超前的决断能力,可以有意识物色具有灵见(Vision)和体验的人士(尤其一代新人),让他们以此为园地,播种自己的真知灼见和想象愿景,从而吸引业界和非业界的一切网络相关者到此汲取创意和启示。

最后,据我始终不断的 跟踪观察,发现现在各种纸面媒体和门户网站虽则广泛使用了网上资料,但至少有三分之二以上的重要网上资源,未被注意。《网络传播》要组织和打造特有的“网闻记者”(我们正准备编一种《网闻报》),形成特别的方法论,做好网上资讯的二度开发利用,从而,使本刊与网络对接,使网络也成为本刊的最后一公尺,让网民通过《网络传播》之传播网络,而无限地进进出出!

(上海 顾晓鸣)

《网络传播》的两条腿

《网络传播》是一个起点很高的杂志,这一方面是因为它的主办单位的地位,另一方面在于,它是国内第一个专门定位于“网络传播”这一新兴领域的专业杂志。我个人以为,《网络传播》这一品牌具有一种与生惧来的价值。但需要更好地培育、发掘与拓展品牌价值。

网络传播本身是一个内涵十分丰富的领域,它横跨各种学科,既面向理论,又面向实践,这使它很容易成为一种无所不包的“筐”。《网络传播》杂志的编辑显然意识到这一点,因此,极力想让杂志的主要目标指向实务界。但是,这却无形中为网络传播研究中最活跃的一支力量(即学术研究机构和教育机构的研究者)的加入,设置了一种障碍。因为这些研究者更多的研究旨趣在纯学理的研究,虽然这未必是实务界急需的,但却是整个学科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一部分。如果《网络传播》这样一个杂志不能为他们提供一个广阔的舞台,不仅对研究者来说是一种缺憾,对杂志自身,也可能会失去一个很重要的抢占这一新研究领域制高点的机会。

我个人以为,《网络传播》也许可以采取两条腿走路的方式,例如,开设理论版与实践版两个版本,同时出版或交替出版。这样可以在更大程度上吸纳网络传播领域各个方面的专家与研究者,使他们参与到杂志的建设中,促进杂志影响面的扩大,尤其是通过高校体系使杂志进行更广泛的渗透。理论版与实践版也可进行有效的互动,实现资源的共享与相互支撑。

网络传播的意义范文4

关键词:传统纸媒;微博;时间位移

一.前言

自从1995年以来,互联网用户开始激增,个人电脑能无限上网并与高速互联网结合使得在2000年到至今互联网经济在中国得到大力发展。2008年,互联网用户的惊人增长,使得中国人民花在在线阅读的时间超过了2000年的一倍以上。几乎80%的互联网用户通过互联网来获得他们感兴趣的信息,44%的互联网用户每天使用互联网来了解新闻信息。(零点调查,2010)。互联网的发展已经引起了很多学者的关注,他们担心在互联网的威胁下,传统媒体可能会消失。

随着在1940年代后期电视的兴起,时间位移的研究开始增加。通过研究电视的位移影响,学者普遍认为电视大大减少消费者花费听广播,看漫画书籍,并参加影院的时间(卡尔,2005)。然而,如今互联网和传统媒体之间存在互相替代结果之间的关系,互联网是否取代或补充传统媒体使用是研究的焦点。作为一个迅速变化的媒体,多媒体电脑的使用,使得在在不同的研究在不同时间对用户评估,可比性的产生差异性的结果。

本研究探讨性质的位移影响,特别是新兴的微博媒体对传统媒体的影响,通过互联网的二十来的发展,确定了其时间位移的关键点。此外,它解释之间传统媒体和微博的竞争和共存的经验证据,以及微博与传统纸媒媒介生态位重叠之间的竞争优势关系,揭示未来微博传播趋势和传统纸媒的新闻消费发展方向。

二. 文献回顾

在本研究中位移是指在永久更换一些时间特定功能介质的另一个的介质。例如,电视通过肥皂剧取代电台的位置。但是电台电视共够共存在于其针对消费者的不同功能。位移不是一个介质暂时更换另一个介质,位移是一个永久的替代介质。一段时间时后替代的介质被认为在同样的功能下,它更能能满足消费者的功能需求。换句话说,公众选择新媒介是因为它有一个更好的功能替代(Kayany and Yelsma,2000;Lee and Leung,2006)。时间位移有二个概念,狭义上是指人口正常的更新替代,广义上指有竞争力的替代。在大多数媒体的位移研究中,位移通常是衡量减少使用一个媒介中的原因是使用另一种介质的替代。

在此基础上,人们把有限的时间花花费在不同的媒体上,位置研究者认为,在收益和消费者的竞争中,不同媒体的消费只是一种零和博弈。换句话说,观众或读者关注一个特定的介质就会导致花费另一种媒介的时间大量减少。引入一个新的媒体形式的引入降低了消费者个人分配给现有的媒体的时间数量,最终导致现有媒移现象发生。

以往的研究以往的研究互联网对传统新闻媒体的时间位移主要基于时间预算理论。基于时间预算理论媒体研究提出了在市场中不同媒体的一种竞争方式:提供各类丰有竞争力的项目来捕获人们的时间。根据时间预算理论,一天被固定为24小时,更多的时间从原有活动中花费到新活动中,换句话说,新兴媒体上所花的时间必须以牺牲其他活动,包括使用传统的大众媒体,这是基础位移的研究。

三.传统媒体与在线微博的时间位移实证分析

(一)假设

这项研究用时间位移分析传统纸媒与互联网的替代关系,并根据一年的微博使用体验,深入研究时间位移的发生。

首先,对时间位移的假设进行推导:假设在收入和教育水平确定下,花费在传统纸媒的时间随微博媒体使用经验增加而减少。

(二)研究方法

这项研究是通过邮件和问卷调查,在西部兰州2011年9月至12月抽样所有的各类人口,(1)通过本地纸媒兰州晨报提供兰州居民的数据。(2)在西北民族大学的学生。大学生样本的选择在于虽然他们没有固定的家庭地址,但他们有更倾向使用互联网的经验。 从兰州居民数据库中随机抽取1499份问卷,总共有688份有效问卷,其中329人是兰州居民,369名是西北民族大学的学生。受访者被要求他们对纸媒和网络微博的使用情况以及家庭信息。

衡量的指标和方法包括(1)传统纸媒与微博媒体的使用。为更好的衡量微博媒体对传统媒体的影响,应比较在提供一样的媒体内容是否引起位移。受访者被要求填写每周花费在不同的媒体上的时间,测量在研究的减少使用某一个媒介而增加中所使用的另一个媒介的时间位移。(2)互联网经验网龄。受访者被要求写多少年他们使用互联网的网龄。他们的互联网使用经验越多,更可能的产生位移。

(三)分析结果

根据假设受访者花费在传统纸媒的时间随微博媒体使用经验增加而减少,检验二者的

关系发现受访者花在传统纸媒与网络微博呈现负相关的关系(r=-0.15,p

从表1可知,无网络经验者大部分时间都花费在传统纸媒上获取信息,而又网络经验者花费更多时间的通过网络微博来获取信息。在无网络经验的与新上网者有显著区分,同样有网络经验与富有网络经验者也有区别。这显示了网络微博收益递增,传统媒体的使用在减少。假设1得以成立,互联网对消费者的时间花在传统媒体的位移的影响成立。显而易见,随着互联网经验的增加,在这个新闻内容获取上,受访者的时间花在网络微博上的时间是大大增加的。

四.结论与建议

基于以上研究结果,本文发现年轻受访者的大学生对互联网使用远远高于上一代。随着这个群体的增加,越来越多人使用网络微博,而使用传统纸媒的受访者在总人口的基数比重下降,将导致传统纸媒的使用会大大减少。根据研究,网络微博与传统媒体在属性上没有排斥,因此,随着越来越多的有经验的互联网用户,我们可以预测网络微博将有传统纸媒所没有的满意替代性,网络在线的使用和传统纸媒的使用中位置现象将表现的更加明显。

由于这项研究是一个区域的研究而不是一个整体的研究,结果不能推广到中国的所有用户。但也分析了媒体属性对评价传统媒体与在线微博的时间位移有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Dutta-Bergman,M.J.,plementarity in consumption of news types across traditional and new media.Journal of Broadcasting and Electronic Media 48(1),41–60.

[2] 邓建国 速度与深度:Twitter对美国报业内容生产流程的重构[J].媒体时代,2011年08期.

[3] 董青 微博与报纸的互动传播应用[J].新闻窗,2011 年01期.

[4] 徐佳?微博传播及其对专业新闻媒体的影响[J].新闻战线,2010年06期.

[5] 王雨霏??基于媒介、技术融合视角的微博新闻传播特征探究[J] .商业文化(学术版),2011 年01期.

[6] 张建军??传统媒体如何开微博?——媒体微博应用的战略和战术[J].新闻战线,2010年03期.

[7] 雷博涵 传统媒体应用微博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以新浪微博中的纸质媒体微博为例[J] .新闻世界,2011 年01期.

基金项目:本文由西北民族大学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传统纸媒与微博传播方式的对比研究”(批准号:YCX12087)资助。

网络传播的意义范文5

关键词:网络时代 文艺传播 美学特征

从1994年互联网进入中国以来,网络文艺已成长为中国当代文艺一股强大的新生力量。网络生存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内容,并且改变着人对生活的体验和表达。网络文艺是中国人生存状态真实影像的审美折射,是人与世界对话的主要途径之一。作为一种新兴的文学形态,他冲击着传统的文学样式。在此形势下,人们有兴趣探究网络文艺传播的美学特征也就成为必然了。

一、网络时代电子传媒语境的表现特征

1.电子传输信息的丰富多样性、无限性、易复制性和多媒体性等特性。电子传媒语境是由多种媒介交互作用共同构成的,这使得信息量无限丰富多样。尼古拉・尼葛洛庞蒂认为信息社会的基本要素是比特。比特没有重量,易于复制,可以极快的速度传播,在传播时可完全消除时间障碍。他说:“比特会毫不费力地相互混合,可以同时或分别地被重复使用。声音、图像和数据的混合被称作多媒体。”使多种媒体的功能在这里得到整合,传播信息的功能得到极大地发挥。电子传媒的这种超高速超容量的传输特征,有人称之为“信息超级高速公路”。马克・波斯特在《第二媒介时代》中描述了电子传输信息的特性,“文字与图像以光速穿梭,其繁殖之快令人类难以驾驭,按德勒兹和仅塔里的术语说,它们不是按树型方式(arborially)繁殖,如在中心化的工厂中那样,而是按根型方式(rhizomically)在任何一个非中心化地点繁殖。”根型方式正是对电子信息传输丰富多样性、无限性的形象说明。

2.电子传播速度的迅捷性和传播时空的消融性。在电子传媒语境中,传播速度异常快捷,文字与图像都“以光速穿梭,其繁殖之快令人类难以驾驭”。信息传播也不受意识形态、地理位置和时间的限制,洛特非・马赫兹有过一段精彩的描述:“在穿越这些辽阔的现在可以接触的空间时,不再留意边界,并无视垄断。”好像地理位置和时间在电子传媒中消失了一样。这种传输的迅捷性和时空消融性催生了传媒主体的交互性,也就是说,在电子传媒语境中信息在传播主体与接受主体之间以双向互动的方式传播。传播主体在传送信息给接受主体的同时,接受主体也及时地把自己的意见反馈给传播主体。

3.信息接受的自由性与个体性。在电子传播语境中,接受主体可以在自己许可的时间与地点接受信息、消费信息,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和爱好自由选择个性化的信息服务方式。

二、网络时代文艺传播的新的美学特征

1.文艺传播两大主体的非同时在场性。日常生活中的交流双方是面对面的,两个主体是平等的,同时在场的,信息流动呈现出双向互动的对话性特征;而在文艺传播中,传播者和接受者往往具有不同时在场性。这种主体的不同时在场性使得双方的地位也并不对等;在某个传播节点上,文艺信息也呈现出单向性流动 。文艺信息或文艺产品是为那些基本上不在生产与传播现场的人们生产的,接受者参与或介入传播过程的能力极其有限,从而也就很难影响传播的内容。文艺信息传播并不像日常交流那样具有即时性和现场感。比如,“读者对一部小说的评价,可以看作是读者与作者之间的交流,但这种交流至少发生在读者阅读欣赏了作品之后”。不过,文艺传播主体的非同时在场性在电子传媒语境中有所改变:不仅接受者与文艺作品之间,接受者与创作者之间也可以相互交流与互动,呈现出“日常交流”的态势。

2.传播信息的非确定性和流向性。信息是“消除不确定性的东西”,是对不确定性的减少或消除。但是,文艺信息是“不可靠”和“非真实”的。它是与认识文艺情况有关的音信、情报和知识的总和,是创作主体饱含着感情接收和获取的、并以自己的审美经验以艺术的方式通过符码进行加工整理的信息。因此,生产出来的文艺信息总是关于一个多少变形了的世界,纵使这个世界也许和真实的世界十分相近。文艺不承诺人们可以寻得历史事实和作品内容之间严格的对应关系。作为“刻意编造”的信息而非信史,文艺以生动感人而不是确有其事为成立的指标。因此,文艺传播的信息具有明显的非确定性。这种非确定性为其信息的解读提供了多种可能,反过来增加和丰富了文艺信息的内涵和所指。

在文艺传播活动中,文艺信息具有明显的流向性。一般来说,它总是由强势语境向弱势语境传播。何谓强势语境传播、弱势语境传播呢?根据廷图米的定义,弱势语境传播是指那种“具有线性的逻辑互动、直接的言语交流、公开的意向表达以及传者的价值取向等特征的交流方式”,而强势语境传播是“一种具有螺旋性的逻辑互动、间接言语协商模式、微妙的非言语辅助符号、对意图的反应性推断以及以释码者的敏感为价值取向等特征的交流方式”

3.文艺传播劝导作用的间接性和隐含性。劝世教化功能历来被看成文艺最主要的作用。在西方,早在古希腊时期的柏拉图就看到了文艺作品对青少年健康发展的重要性,“我们不是应该寻找一些有本领的艺术家,把自然的优美方面描绘出来,使我们的青年像住在风和日暖的地带一样,四周一切都对健康有益,天天耳濡目染于优美的作品,像从一种清幽境界呼吸一阵清风,来呼吸它们的好的影响,使他们不知不觉地从小就培养起对于美的爱好,并且培养起融美于心灵的习惯吗?”而我国,早在上古时期的尧、舜时代,统治者就自觉利用音乐的特点来施行政治教化。可见,劝世教化是文艺本身就具有的功用。勿庸置疑,传播具有协调社会内部力量适应环境,促使人们选择行为的功能,具体表现为劝服和诱导的作用。

4.文艺传播内容的混成性和娱乐性。文艺传播内容的混成性是指它不是单一的、纯粹的某一门类的知识,而多门类知识的合成品。人类传播促成人们交换消息,借鉴经验,传递文明成果,获得各种知识、社会生产与生活技能。在这方面,文艺传播无可厚非也承担着重要的角色。在人类的早期,由于精神生产依附于物质生产,传播内容未及细分,文艺信息和其他非文艺信息是结合无间的,天文地理知识、历史知识和宗教、道德劝诫、哲学观念混合于文艺性的想象创造中。文艺传播出现后,虽然经历了和非文艺传播的明显分化,但文艺信息中仍常包容着大量人类生活的经验与知识。《红楼梦》这部旷世奇作就有中国封建时代的百科全书之说。可见,文艺传播的经验与知识通常不是以严谨的理性规范和学理抽象的形式出现,而是活生生地撒布在生活形态的反映里。文艺传播给我们的最集中的一种知识,乃是人类多种多样的世俗状态、心理过程、情感表现和审美感知方式。文艺传播必然具有极强的混成性。

文艺传播信息的非确定性和流向性、文艺传播劝导作用的间接性和隐含性、传播内容的混成性又展示出文艺传播的自由娱乐性。文艺以它的美学设计得以创造一个不同于现实的世界,使我们得以在现实规范之余闯入、感受另类人生。换句话说,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无法轻易进人别人的私生活,但在小说和戏剧中却可以;我们的一些行为和情绪涉及现实的社会禁忌,但通过电影、美术、雕塑和歌曲等都能得到某种程度的表达。我们于实际人生中的感情缺失,可以在文艺欣赏中获得由想象替代的补偿。这就是文艺学家姚斯(H.R.Jauss)所谓的“艺术的解脱作用”,即文艺的娱乐性。正是这种文艺性的解脱娱乐性提供了一种让个人与社会、幻想与现实在对峙中调适的心理空间,在这种空间里,文艺传播得以发挥其特殊的现实认识、潜移默化的劝喻和文明教化的功能,从而以娱乐的特殊方式完成着平衡一般传播和丰富人生的功能。正如黄会林指出的:“在娱乐文化中,文化的政治功能、认知功能、教育功能,甚至审美功能都受到了抑制,而强化和突出了它的感官刺激功能、游戏功能和娱乐功能,快乐成为凌驾于一切之上的文化标准。”

[基金项目:衡阳师范学院科研基金项目“网络文学文艺美学研究”(编号:2006C01)]

参考文献:

[1].欧阳友权:《数字化语境中的文艺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

[2].吴风:《网络传播学:一种形而上的透视》,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4。

网络传播的意义范文6

[关键词] 船舶供应商 评价体系 遗传算法 神经网络

选择合适的供应商直接关系到船舶企业降低成本、提高企业竞争力。现有的平价方法在确定指标权重时存在主观随意性,评价结果缺乏客观与公正。BP神经网络具有容错性、自适应性等特点,解决了评价过程中指标权重随意性和人为因素。本文构建了BP神经网络的船舶供应商评价模型,并针对BP神经网络收敛速度慢的缺点,采用遗传算法对构建的BP神经网络模型进行优化,从而构建评价船舶供应商遗传神经网络模型。

一、船舶供应商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原材料供应商和船舶配套企业的产品质量性能以及管理水平等都会对船舶企业的正常运行带来重大影响,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盈利能力。因此,构建科学的合理的供应商评价体系,是船舶制造企业综合评价供应商的依据。

周期长、成本高等特点决定了船舶是一种特殊的产品,需要结合船舶自身的特点来构建船舶供应商评价指标体系。综合学者的研究成果与船舶公司实际状况,本文认为应该从质量、成本、交货、柔性、财务与信誉状况以及服务与管理水平6个方面构建船舶供应商的评价指标体系。

二、基于遗传神经网络的船舶供应商评价模型

1.BP神经网络在船舶供应商评价中的应用

BP神经网络模型是一个分层型网络,具有输入层、中间层和输出层。供应商评价指标由输入层到输出层的传递是一个前向传播的过程,若输出结果与期望结果的误差超过允许范围,则误差反向传播,并根据各层误差的大小来调节权值,寻找最佳权集,实现正确输出。基于BP神经网络的船舶供应商评价模型结构及学习原理如图2所示。

2.基于遗传算法改进的BP神经网络模型

BP算法是沿梯度下降(平方误差函数)来指导搜索的,学习过程收敛速度慢,易陷入局部极小点。而遗传算法对于全局搜索具有较强的鲁棒性和较高的效率,克服了BP网络的局限性。将遗传算法与BP网络相结合,可以达到全局寻优和快速高效的目的。

遗传算法改进BP神经网络模型的步骤是:(1)确定网络参数;(2)设定的种群规模N,产生初始种群;(3)求N组网络权系数,得到具有相同结构的N个网络;(4)求N组网络权值对应的N个网络输出;(5)网络性能评价;(6)若不满足评价条件,由对染色体进行遗传选择、变异和交叉操作,产生新的染色体,直到满足评价函数;(7)选择一个最优染色体作为网络权重,进行网络的训练和评价。其工作流程如图3所示。

三、应用仿真算例

以中船公司的25家供应商数据为基础,采用matlab7.0编程,建立三层遗传神经网络模型。

将前15家供应商作为训练集,训练该网络;其余10家供应商作为测试集,模拟待评价的对象。设置误差精度为0.00001。首先用遗传算法,经过450次优化,得到全局最优的网络权值。然后以前15家供应商的二级评价指标为样本,经过BP神经网络4700次训练,得出对应的6个一级评价指标的训练样本;再以所得出的输出值为样本,经过BP神经网络4450次训练,训练出最终的遗传神经网络模型,并用于综合评价工作。输入后10家供应商二级评价指标值,得到其一级评价指标的输出值,以该输出值为输入,计算出10家供应商的综合评价结果。见表。

四、结束语

基于遗传神经网络的船舶供应商评价模型借助BP神经网络的容错性和自适应自学习能力克服了传统评价方法在指标权重赋值时存在的主观随意性问题,并用遗传算法的优化解决了BP存在的收敛速度慢的问题,为评价船舶供应商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

参考文献:

[1]金朝光 纪卓尚 林 焰:船舶企业选择供应商的策略研究[J]. 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2003,9(10):886~890

[2]马士华 林 勇 陈志祥:供应链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