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突发事件的主要经验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应对突发事件的主要经验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应对突发事件的主要经验

应对突发事件的主要经验范文1

关键词 非常规突发事件;决策行为;系统动力学

中图分类号:C931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

1引言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人类活动的日益频繁、世界经济的不断增长和宗教种族的矛盾愈发加深,非常规突发事件亦日渐频仍。2001年,美国发生“911”恐怖袭击事件,造成纽约世贸大楼倒塌以及3126人死亡;2003年,我国爆发“非典”事件,“非典”在很短的时间内,从广东省境内的一个影响力很小的传染病蔓延到全中国,甚至造成了世界范围内的恐慌;2008年初, 我国南方地区发生特大雨雪冰冻灾害,在我国北方地区已经习以为常的长时间雨雪冰冻天气,发生在了毫无应对经验的南方地区,就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同年5月,我国汶川发生里氏8.0级强烈地震,造成69227人遇难,数十万人受伤;2011年,日本东北部海域发生里氏9.0级强烈地震并引发巨大海啸,造成14063人死亡,同时造成福岛第一核电站的重大核泄漏事故。

近年来,很多学者对非常规突发事件的内涵和特征做了研究。张岩(2011) [1]将突发事件定义为在一定区域内,突然发生的规模大、影响范围广、负面效应强,危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高威胁性、高不确定性、高衍生性的事件和灾难。Craig Calhoun(2004)[2]将大规模灾害、冲突和人类疾病归结为突发事件的主要组成要素。Coady(2004)[3]认为突发事件是一种无法预料的情形,并会对人类社会道德伦理构架形成冲击。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突发事件则被定义为“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

对于非常规突发事件的个体行为研究,大多数学者是以事件当事人作为研究对象。如Dirk等(2000)[4]研究了突发事件下群体恐慌逃逸行为的非理性特征;Caesar(2003)[5]研究了在真正的恐慌状态下人的逃脱行为;Paris等(2007)[6]研究了恐慌状态下行人之间运动的相互作用。但是,对于非常规突发事件的决策者个体行为的研究却十分缺乏。

非常规突发事件的一系列特征固然会影响决策行为,但人是非理性的决策者[7],所以决策者的心理因素也对决策行为产生着重要影响。目前心理学界对影响决策行为因素的研究大致可分成三种:第一、时间压力;第二、个体某些方面的特征;第三、个体情绪因素。其中,时间压力是决策者因为感觉到任务的最后期限将至而产生的一种情绪变化,即焦虑感,这种感觉会影响个体的认知[8]。个体特质影响决策行为主要包含两个方面:坚韧人格和风险偏好。坚韧人格是一组能够帮助人们管理应激的态度、信念和行为的特质[9],它包括投入、控制和挑战三个要素[10]。情绪会影响决策者的认知加工过程,以及决策者接受信息的数量和质量[11]。然而,学者们的研究大多是针对在一般情况下,单一因素对决策行为的影响,并没有对非常规突发事件的情况下,决策者的决策行为的多个影响因素的共同作用做出研究。

综上所述,本文拟对在非常规突发事件情况下,各种主要影响因素对决策行为的共同作用进行研究,从而得出非常规突发事件的决策行为的影响机理。本文后面的部分将依次介绍非常规突发事件情景演化的机理,应对决策行为的影响因素及其相互作用机理,非常规突发事件应对的决策行为系统动力学模型,最后本文将用实验对已建立的模型进行模拟验证。

2 非常规突发事件决策情景演化和决策行为的影响因素

2.1 非常规突发事件应对决策和情景演化的机理

决策者很难对非常规突发事件进行迅速有效的控制。在非常规突发事件发展和决策者应对的过程中,根据决策者的决策行为不同,非常规突发事件的情景会朝不同方向发展,故决策过程可分为多个阶段。根据非常规突发事件的特征,其应对的决策应包含三个维度:决策准确度、决策时间和风险激进程度,其中决策准确度越高越好,决策时间越短越好,而风险激进程度则须根据具体的事件来具体分析。事件情景的发展趋势大致可分为好转、放任、更加恶化。具体说来,如果决策者做出的决策在三个维度上都很优秀,事件情景就会好转;如果决策者对非常规突发事件采取消极应对,甚至不作为的态度,那么事件情景就会被放任,从而事件造成的危害可能进一步扩大;但是,如果决策者采取错误的决策或者太过于冒险,则非但不会让事件情景好转,反而会加速事件的恶化程度。

图1显示了非常规突发事件应对决策和情景演化的机理。其中,S0表示事件发生时的情景;CDij、WDij、NDij分别表示做出有效的决策、做出错误的决策和不做决策;CSij、WSij、ISij分别表示事件情景好转、恶化和放任。在决策的每一阶段中,根据决策者做出决策的三种不同情况,事件情景也会随着三个方向发展,从而形成下一阶段的情景。

2.2 非常规突发事件个体决策行为的影响因素

非常规突发事件的环境对决策者决策行为的影响可归结为外部影响,主要包括:严重后果,指事件处置不力会带来的严重损失。这种可能的损失会给决策者带来很大的心理压力,让他们产生强烈的“不能失败,而又无法保证不失败”的焦虑情绪。另外,非常规突发事件的发生一定会引起广泛的关注,甚至是大量媒体的跟踪报道。这种情况会使得人在做决策的时候考虑多种复杂因素,而让行动趋于保守。非常规突发事件的信息稀缺性和事态复杂性也直接影响决策行为,使决策行为的持续时间变长,而准确性降低。另外,非常规突发事件的决策过程往往是连续的,即情景与情景一个接一个到来,这个过程会使决策者感到疲劳,而不利于决策持续准确地进行。

决策者自身性格特质和能力也会对决策者的决策行为造成影响,这些可归结为外部影响。其中很重要的就是时间压力,它是时间的限制被个体主观知觉到并且引起了相应的情绪反应而形成的[12]。非常规突发事件的情景决策会让决策者感到时间压力。而时间压力会根据非常规突发事件具体情况的差异而不同程度的降低决策行为的质量[13]。同时,时间压力会使得决策者的决策信心下降,并使他们更多的关注负面信息[14]。从而,决策者在时间压力下会倾向于规避风险[15]。决策者在进行非常规突发事件决策前,几乎不可能经历过完全相同的事件,因此没有直接的经验来借鉴。决策者只可能经历过其他事件,而借鉴其中部分类似的经验,因此决策者是否有或者有多少类似的决策经验,是影响其决策行为的关键因素之一。决策者在进行决策的过程中,会慢慢适应该事件的特征、找到较好的决策方式,其适应能力的高低会导致适应速度的快慢,从而影响决策效果。在非常规突发事件的决策中,有时会遇到风险决策的问题,想要最终的决策效果较好可能须承担较大的风险。风险偏好分为风险喜好型、风险中立型和风险厌恶型,代表了个人对待风险决策时的态度。显然,决策的风险偏好会影响其决策行为。由于非常规突发事件往往造成人员伤亡和其他严重后果,所以会给决策者带来消极情绪。而决策者的消极情绪会增加其从事风险活动的概率[16]。事件带来的巨大损失已经产生,而决策者的任务是尽可能将后续的损失降到最低。“前景理论”[17]认为,决策者在损失领域偏向去寻求更大的风险。在非常规突发事件的情景下,个体的应激能力会影响决策行为,应激过程可分成五个阶段:事件出现,评估解释,提出反应和策略,应对以及应对的结果[18]。而应激水平很大程度上受到个体的坚韧人格的影响[19]。

因此,非常规突发事件中,个体决策行为的影响因素可由图2表示出。其中包括5种外部因素和6种内部因素。

3 非常规突发事件应对决策行为的系统动力学模型

3.1 系统因果图分析

在非常规突发事件中,不仅各种内外部因素会影响决策行为,这些因素之间也会相互影响。将一系列影响因素及其相互作用看成是一个反馈动态性复杂系统。利用系统动力学思想对其进行分析,则须首先分析这些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做出系统因果关系图。

第一,决策误差度受到时间压力、经验缺失、适应能力、信息稀缺、事态复杂和连续决策造成的疲劳的影响:时间压力会提高决策误差度;经验缺失则与决策误差度正相关;适应能力越强,决策误差度会越低;信息稀缺、事态复杂和连续决策造成的疲劳都会导致决策误差度上升。第二,决策时间受到消极情绪、经验缺失、适应能力、信息稀缺和事态复杂的影响:消极情绪会使决策者更多的注意事件细节,从而延长决策时间;经验缺失会延长决策时间;适应能力强会缩短决策时间;而信息稀缺和事态复杂则会延长决策时间。第三,风险激进程度受到风险偏好、多方关注、时间压力和消极情绪的影响:风险偏好与风险激进程度正相关;时间压力与风险激进程度负相关;消极情绪则会促进风险激进程度;多方关注同风险激进程度负相关。第四,消极情绪受到坚韧人格和连续决策疲劳的影响:坚韧人格会增强决策者抵御消极情绪的能力,即坚韧人格与消极情绪负相关;而连续决策带来的疲劳也会促进消极情绪的增长。第五,时间压力受到严重后果的影响:决策失败的后果越严重,决策者感受到的时间压力就越大。第六,事件造成损失受到决策误差度的影响:决策误差度越高,事件所造成的损失就越大。

3.3 系统流图和主要关系表达式

根据图3的因果关系,分析主要的路径和变量,进一步绘制系统流图,以进行定量研究。将事件总损失定为流位变量将总决策时间定为流位变量,并以这两个变量作为主要研究对象。

图4描绘了非常规突发事件个体决策行为系统的流图。其中,本模型假设:随着时间的推移,决策者收到的非常规突发事件的相关信息会越来越多,信息稀缺程度就会降低;同时,决策者对该事件的应对经验却在逐步积累,即经验缺失降低。进一步地,设置各变量之间的关系表达式如下:

其中,kij为参数,代表相应变量的权重,随着具体事件情景不同,相应变量的权重也可随之变化。

4 实证分析

4.1 实验对象和过程

选取某大学EMBA班的5名志愿参加实验的学员进行测试,被试者均为企业高层管理人员或地方政府机关重要领导,他们都有过处理突发事件的经历。实验工具是用平台编写的“加减乘除二十四”游戏,被试者在进行游戏中,会看到在计算机屏幕的右下角有一个倒计时时钟,并且该倒计时时钟会随着剩余时间的减少而逐步从绿色渐变为红色。这样做的目的是让被试者直观的感受到时间越来越少,从而形成时间压力。程序还会自动记录被试每道题的正误以及所用时间。在被试大致熟悉实验平台后,就开始第一轮实验,时间定为4分钟,被试者被告知“只需尽可能的做,做得不好也不要紧”。在第一轮实验结束后,马上告知被试“现在才开始真正的测试,测试的目的是为了考验你的应急管理能力,一般人能做10题左右(按照预实验的结论,大多数人最多只能完成5题),看看你能否达到一般水平,测试结果会对其他人公开”,紧接着开始第二轮实验,时间为2分钟。这样一来,相比第一轮实验,第二轮实验给被试的时间压力明显提升;同时,由于被试者更加熟悉测试的技巧,所以经验缺失度降低了。

用该游戏来模拟非常规突发事件,事态复杂和信息稀缺的因素不太明显,而由于游戏时间短,连续决策疲劳的因素影响也不大,而经验缺失、适应能力和消极情绪是影响被试的决策行为,即游戏表现的重要因素。由这些原因,对于该试验而言,可设k11=0.1,k12=0.1,k13=1,k14=0.1,k15=0.3,k21=0.1,k22=0.1,k23=1,k24=0.9。在本实验中,将不考虑被试者的坚韧人格的差异,而统一将其设为“1”;将一道题目看作是一个事件情景,被试做错或者空白的题目表示该情景产生了损失(假定损失值恒定);另外,该实验暂不考虑决策的风险激进程度。

4.2 模型仿真结果分析

在第一轮实验中,根据被试者的实验结果,可以确定各自的计算能力,即经验缺失度,以及适应能力,从而可进一步设被试者一:SE=1.0,k3=1.50;被试者二:SE=0.9, k3=1.50;被试者三:SE=0.9,k3=1.30;被试者四:SE=0.8,k3=1.25;被试者五:SE=0.6,k3=1.50。设k4=0,表示该轮实验未给被试者强加额外的时间压力。

图5和图6分别显示了第一轮实验的各情景决策时间和各情景造成损失的模拟情况。从图中可以明显看到,随着决策过程的进行,各情景的决策误差度会逐步降低、各情景的决策时间渐渐缩短。

表1显示了第一轮实验模拟值和真实值。其中,DT实际值为被试者一分钟内每道题目思考时间的平均值; EL实际值为被试者一分钟内做错或空白率;DT模拟值为已建立的系统动力学模型预测的一分钟内每道题目思考时间的平均值;EL模拟值为已建立的系统动力学模型预测的一分钟内做错或空白率。从表中数值可以看出,实际值与模拟值的变化趋势相同,但部分残差并未控制得很好,这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本实验忽略了被试者个体的坚韧人格等特质的差异。

在第二轮实验中,继续沿用第一轮实验确定的每个人的适应能力参数值k3,而该轮实验的时间压力较第一轮增加,因此设时间压力参数值k4为0.1。同时,因为被试者的经验缺失程度降低,所以设被试者一:SE=0.5;被试者二:SE=0.4,;被试者三:SE=0.4;被试者四:SE=0.3;被试者五:SE=0.2。

显示了第二轮实验模拟值和真实值。类似于第一轮实验,表中数值显示模拟值的变化趋势与实际值相同,少部分残差偏高。在加入被试者人格特质等方面的限制后,残差会得到更有效的控制。

5 结论

非常规突发事件有着与一般事件不同的决策特征,主要包括时间压力、严重后果、多方关注、信息稀缺、事态复杂,以及连续决策等,这些因素都会对决策者的决策行为产生影响。同时,决策者个人的特征,包括经验缺失、风险偏好、消极情绪和坚韧人格等,也影响其决策行为。本文综合考虑了这些因素,结合心理学和应急管理学者的研究成果,构建了非常规突发事件应对决策行为的系统动力学模型,并将各种影响因素和作用关系量化成表达式,最后通过实证分析验证了该模型的正确性,得到了随着决策过程的进行,各情景的决策误差度会逐步降低、各情景的决策时间渐渐缩短的结论。本文的研究成果明确了影响非常规突发事件个体决策行为的影响因素,并将有助于改善非常规突发事件的应对决策机制。本文的不足之处在于尚未考虑决策群体的相互影响作用,在以后的研究中,将进一步研究群体决策对非常规突发事件个体决策行为的影响。

参考文献

[1]非常规突发事件态势演化和调控机制研究[D].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1.5

[2]Craig Calhoun. A world of Emergencies: Fear, Intervention, and the Limits of Cosmopolitan Order[J]. The Canadian Review of Sociology and Anthropology, 2004, 41(4): 373-395

[3]Coady,Terrorism, Morality, and Supreme Emergency[J]. Ethics, 2004(7):114.

[4]Dirk Helbing, Illes farkas, Tamas Vicsek, Simulating dynamical features of escape panic[J]. Nature,2000, 407(6803):487-490

[5]Caesar S, Gay J P, Giovanni T, et al. Self-organized queuing and scale-free behavior in real escape panic[J].PNAS,2003,100(21): 11947-11952

[6]S Paris, J Pettré, S Donikian. Pedestrian Reactive Navigation for Crowd Simulation: a Predictive Approach [J]. Computer Graphics Forum, 2007,26(3):665-674

[7]Kahneman D. Prospect theory [J]. E-conometrica, 1979, 47(2):263-292

[8]Svenson O, Edland A. Change of preferences under time-pressure: Choices and judgments[J]. Scandinavian Journal of Psychology, 1987, 28: 322-330

[9]Kobasa S C, Maddi S R,Kahn S. Hardiness and health: A Prospective Study[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82,42(1):168-177.

[10]Maddi S R. The Story of Hardiness: Twenty Years of Theorizing, Research, and Practice [J]. Consulting Psychology Journal: Practice and Research, 2002, 54(3):173-185.

[11]傅健鸥. 决策行为中的预期情绪与即时情绪[J].中国集体经济,2011(3):99-102

[12]Dan Zakay. Attention and duration judgment[J]. Psychology Francoise, 2005, 50: 65-67

[13]Payne, J. W, Bettman, J. R, Johson, E. L. The Adaptive Decision Maker [M].U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3

[14]Payne J.W, Bettman J.R., Johnson E.L. Adaptive strategy selection in decision making[J].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Learning,Memory, and Cognition,1988,14:534-552.

[15Ben-Zur,H., Brenitz.S.I. The effect of time Pressure on risky choice Behavior [J]. Acta Psychologica, 47:89-104

[16]Johnson E J, Tversky A. Affect, generalization and the Perception of risk[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83,45:20-31.

[17]KahnemanD,Tversky A. Choices,Values, and Frames,Cambridge [M]. U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0.

应对突发事件的主要经验范文2

关键词:高校 突发事件 应急管理

1.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能力研究的理论意义

评价研究是应急管理系统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从构建理论研究体系角度思考,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研究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能力的评价研究。

2.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能力研究的现实意义

(1)为高校正确认识其应急管理状况提供重要途径

高校可以找出自身应急管理工作的优势及不足。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评价是全面性系统指标评价,可以科学地分析高校在应急管理过程等方面的具体表现是强还是弱,这样能充分“知己”,只有对自身的现实状况有客观真实的了解,才能进行下一步的管理决策等工作。

(2)为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相关政策提供依据

教育主管部门可以评估和检查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能力,可以更好地掌握高校在应对突发事件时其应急管理的基本情况,可以科学合理地制定相关政策以及改革的措施等,从而达到促进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工作发展的目标。

(3)能够提升高校应急管理能力

根据“木桶”理论可知,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综合能力的大小并不是其自身的长处所决定的,反而是短处决定了其能力大小,正是由于受限于这样的短处,所以其综合能力得不到有效提升。因此,通过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研究来发现高校自身的“短板”,然后付诸实践,制定相应的提升措施,从而促进高校应急管理综合能力的提升。

3.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内容分析

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是高校的教育管理者在面对紧急突发事件所构成的威胁时,为了能有效地减少突发事件给高校带来的不利影响,通过一系列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的应对措施,如组建管理机构、制定相应应急管理预案等行为进行动态管理的过程。用最短的时间控制事态,把损失降到最低范围,并做好和全校师生的沟通工作,获得师生的有力支持,尽力维护好高校的稳定与发展以及高校的荣誉,这是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目的。突发事件一旦发生,时间因素非常关键,最主要的任务就是减少损失,高校教育管理者应尽可能控制事态,将突发事件的损失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在事态失控后则要争取重新控制住。

一般可以将突发事件的发生过程理解为事前、事中和事后这三个阶段,那么相应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就可分为事前、事中和事后三个阶段。此划分有助于理解及实际操作。事实上,突发事件的发展演变和应急管理是一个循环的过程,没有间断期。

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相应地也可分为事前积极预防预警、事中快速处置、事后迅速恢复并总结学习等内容。高校突发事件虽然具有突发性,但如果平时做好预防预警工作,及时捕捉到一些突发事件发生前的预兆信息,那么就可以减少突发事件发生的数量,抑或减轻突发事件所造成的危害,它是高校主动应对突发事件的重要手段,也是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重要内容。根据高校突发事件的特点,我们可以把高校应急管理的预防工作分解为以下两方面的内容:组织与人员建设和规章制度体系;将预警工作分解为信息管理体系以及应急预警建设等两方面内容。

应急管理处置是应急管理比较关键的阶段,一般包括应急组织,应急指挥,应急控制和应急协调等四个方面。

高校突发事件平息之后的恢复与总结学习也非常重要,因为一般在短时间内突发事件造成的危害难以消除,需要及时恢复,妥善处置,并认真思考突发事件带来的机遇以及负面影响,总结经验,改善管理。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恢复学习工作可以分为善后处置、恢复建设以及经验学习等内容。

综上所述,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内容可以分为:预警过程(组织与人员,规章制度)、预警过程(信息管理、应急预警)、处置过程(应急组织、应急指挥、应急控制、应急协调)、恢复学习过程(恢复建设、心理辅导、经验学习)

4.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分析

(1)完善相关组织人员与规章制度的建设

高校应设有相关应急小组,小组成员应设置在师生平时接触较多的地方,切实保障校园安全。要对相关应急管理人员和全校师生以各种形式,通过多种渠道加强培训。目前部分高校仍然没有具体的校园突发事件管理方案,相关应急保障制度不够完善,相关设备比较落后。所以,加强组织然人员和规章制度建设势在必行。

(2)细化并动态化应急预案

目前国内很多高校虽然制定了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相关的文件,但比较笼统,没有具体的实施方案。突发事件种类繁多,属于动态发展,相对应制订相关应急预案也应该是动态的。因此,高校可以将制定的预案更加具体化,可在预案中详细列出在突发事件发生时各级应急小组、各个部门、相关应急负责人等应做的各项工作内容以及各种事件的处理步骤,这样才能保障在处置工作时预案启动与执行的快速有效性,将突发事件处理得有条不紊。同时,应根据以往的相关处置经验和最新动态,对预案进行修改补充,随时保持预案的时效性。

(3)及时严肃做好善后处置工作

高校应注重以人为本,但对突发事件的责任处理不可草率行事,应慎重处理,根据相关法律法规或校规校纪对当事人作出合理的处置。目前,国内部分高校在事件的善后处理工作方面还有待提高,应科学评估突发事件对高校或社会造成的损失,严肃对待,不可纵容或包庇,以防突发事件再次发生。

参考文献

[1] 向宇,陈德军.浅析高校突发性事件的特点、原因及其对策[J].保卫学研究,2006(1):85 -86.

[2] 王鹏程.高等学校突发事件预防与应对机制研究[D].南昌:南昌大学,2007.

[3] 凌加泉.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系统建设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10.

应对突发事件的主要经验范文3

1提升新闻记者的人文主义精神和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

突发事件会发生,是因为新闻记者“打交道”对象的不确定性,也就是人的不确定性,而这种不确定性使得采访或新闻挖掘过程不会那么顺利。再者突发事件多为自然灾害或具有破坏性的事件,而在这一紧急情况下,要做到保护自己的同时,敢于深入第一现场,而且保证自己的采访过程等,不会影响到正常的救援活动。当然,自己需要掌握必要的急救措施,能够以人为第一位,体现人文主义精神。并且要从人性的角度,抓住重要信息,判断有新闻价值的点,更要在突发事件中表现出强烈的责任感,先做社会公民,再做记者,否则急功近利的采访会令人失望,既使新闻价值高,也只是反映出了自己的无知和冷漠。所以,面对突发事件,要表现出人文主义精神,让受众感受到记者所代表的新闻人的力量,通过自己的行动和实际报导,让更多人能参与到突发事件应对中。并且分析突发事件应对不佳的原因,给受众一些正确的自救常识等,传递社会正能量,让更多人感受到社会的温暖。

2提高新闻记者的敏感度和应对突发事件的“嗅觉”能力

突发事件之所以如此命名,是因为事件是突然发生的,是没有预兆的,新闻记者要体现出自己的职业素养,达到职业要求,需要从提升敏感度开始。新闻记者必须有高于一般群众的新闻敏感度,能通过新闻“嗅觉”来察觉事情的发生和意义。虽然没有预兆和准备,也能在第一时间判断其新闻价值,并进入第一现场,尽快弄清来龙去脉,开始有价值的采访。社会上每天的突发事件很多,并不是每一件都值得采访,如果因为“捡了芝麻,丢了西瓜”,那也着实可惜。在正确的时候出击,是正确面对突发事件的处理态度。尽快进入对突发事件的采访角色,弄清事件的类型、发生原因、目前的结果等,给公众一个答案,并且通过分析判断来对事件进行定性,还要将主要事件剖析出来,围绕主脉进行报导,体现事件的突发性。很多时候,突发事件只是因为一个偶然因素引起的,新闻记者要根据自身的知识和经验,进行快速判断,并且考虑政治、社会等因素,在照顾公众情绪的同时,进行公平报导。如果是持久发生的事情,要采用连线报导的方式,及时传递消息。

3提高新闻记者的采编能力和应对突发事件的“编辑”水平

突发事件是突然发生的,要求第一时间进行快速报导,这就需要记者提高快速编辑能力,在短时间内完成编稿任务,而且要保证质量。编辑的首先任务是采编,即从众多信息中获得有价值的信息,或者是对事情的前因后果做客观调查等。一些非突发事件,记者会在事先进行资料搜集工作,但突发事件是没有足够时间的,再加上如果是电视媒体,可能要求的时间要更加紧张一些。此外,由于突发事件的关注度更高,报导也就更有难度,更要做到科学采编,对事情有准确的判断,呈现出真实的消息。这要求新闻记者在平时观看一些优秀的突发事件采访和处理案例,从中学习经验、寻找灵感,更弥补自身的不足。只有注意日常积累,才能在真正遇到问题时适时“出击”,获得较好的采访效果。

总之,新闻记者在突发事件的处理过程中,要保持冷静,更要有自己的道德坚持;要有敏锐的新闻嗅觉,更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要看到自己的权利,更要明确自己的义务。这些都有助于提升其在突发事件中的职业素养,净化新闻市场。

作者:宫玉忠 单位:黑龙江省黑河日报驻孙吴记者站

参考文献:

应对突发事件的主要经验范文4

关键词 高校 外事工作 应急机制

中图分类号:G472 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校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各种外事交流活动数量逐年增加,外事工作已经成为现阶段国内高校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高校外事工作水平不仅仅是院校科研、教学、管理等综合能力的重要体现,也是我国外事工作水平的一次集中展示。因此,提高高校外事工作水平便显得尤为迫切。

众所周知,外事工作是一项十分复杂的事业,突发性事件的发生概率非常之高 。对于外事部门来说,必须要具备处理突发性事件的应急机制作为保障。高校外事部门并不具备外交部门处理突发性应急事件过程中的各项保障条件,但是高校外事工作同样要面对各种突发性事件。因此笔者认为,今后一个阶段构建和完善外事工作突发事件应急机制是高校外事工作的重点。

一、 高校外事工作中突发事件的类型和特点

笔者根据实际工作经验,总结出当前国内高校外事工作中突发性事件的基本类型和特点,并列举如下。

1、国际交流活动中的突发性事件。国际学术会议、论坛等国际交流活动是现阶段高校外事工作中突发事件的高发区域。由于会议规模较大,参会人员较多,经常会出现各种突发事件和情况,如参会人员各种证件遗失、突发性疾病、会议交通及后勤保障问题等等。2007年某高校举办了一次大规模国际性学术研讨会议,与会专家来自7个国家和地区,会议临近结束时,某国高校4名专家在外出参观途中将护照遗失,导致不能按期归国,影响到了会议的日程安排。2009年某高校举办的一次国际学术年会中,来自某国的几名专家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水土不服性急病,不得不中途退会。

笔者认为,这类突发事件的成因是多方面的,因此也很难采取有效的事前防范措施,只能根据突发事件的严重程度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将突发事件的负面影响降至最低,尽量保证外事活动能够完成计划中的各项议程。这类突发事件的应对机制都是被动式的,同时也是对高校外事部门处理突发性事件能力的一次全面检验。

2、留学生管理工作中的突发事件。目前,国内高校在校留学生数量十分庞大,留学生来自世界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具有文化、生活习惯、信仰等的巨大差距。留学生在高校学习和生活的时间较长,而留学生的管理模式也不同于普通的在校大学生,因此留学生管理工作中经常会出现各类突发性事件。2010年,北方某高校十余名非洲留学生在外出期间与社会闲散人员发生冲突,并演变成群体殴打事件,冲突中非洲留学生将一名闲散人员打伤,非洲学生也有一人身负重伤。该事件引起该国驻当地领事馆的高度关注,当地公安部门也介入调查,并作出了最终的处罚决定。此外,留学生在校期间因各种原因与教师、管理人员等发生冲突的突发性事件也时有发生。

这类突发事件的主要特点是事发突然,后果比较严重,并且往往会牵扯到经济赔偿和纠纷,有些还会演化为外交事件。高校外事部门在处理这类突发事件的过程中,需要具备熟练的外事工作技巧和良好的沟通能力 。

3、外派人员交流活动中的突发事件。现阶段国内高校外派人员进行国际交流活动的数量也在逐步增多,大量的国内教师以访问学者的身份到国外高校授课或接受培训,这些外派人员在国外期间也容易发生一些突发性事件。例如由于语言障碍或习惯问题,易于当地高校产生意见分歧或冲突,由于生活环境改变导致突发性疾病等等。

虽然这类突发事件可以求助于当地使领馆,但是大量的协调沟通工作还是需要高校的外事部门承担,而这对于外事工作人员来说也是个难题。

二、 高校外事工作应急机制的含义和特点

1、高校外事工作应急机制的含义。笔者认为,所谓高校外事工作应急机制,是指高校外事部门根据本校外事工作的发展规划和外事工作的主要特点,结合本校实际制定出的用于防范和解决外事活动中各类突发性事件和问题的制度化工作方式。这种规范化和制度化的体制机制是提高高校外事活动应急处理能力的根本保证。

2、高校外事工作应急机制的主要特点。一是高效性。外事活动突发事件处理要以高效率为前提,面对突发事件,只有在最短时间内采取最有针对性的措施,才可能将突发事件的负面影响降至最低。通过建立突发事件应急机制,外事部门将改变以往事件发生后责任主体不明确、措施制定和实施时效性差等问题,做到权责统一,分工明确。二是有序化。以往高校外事部门在处理突发事件的过程中,往往都是采取层层报告的方式进行,最终由校领导拍板制定应对方案,这种方式不但降低了处理效率,而且主观性和随意性非常强,容易因个人原因导致事件处理不当。通过建立应急机制,各部门和个人的责任得到明确,在各类突发事件发生之时,都会根据岗位职责实施相应的行动,以保障事件得到妥善处理。

三、如何构建高校外事工作应急机制

笔者认为,构建高校外事工作应急机制,主要应当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充分动员校内资源。处理外事工作中的突发事件不仅仅是外事部门的职责,也需要校内各单位给予配合,因此高校在制定外事工作应急机制的过程中,应当将各行政部门、院系等等作为责任主体,承担相应的职责。二是建立外部沟通协商机制。对于高校外事部门来说,要建立和完善外部沟通协调机制,熟练掌握各项政策法规,与有关涉外部门建立工作联系,保证在突发事件发生时及时联系主管部门,得到及时有效地处理。三是充分借鉴外交机构的经验和做法。外交机构是外事活动的主管部门,自身具备一套完整的处理突发事件的应急机制。对于高校外事部门来说,必须要借鉴外交机构的先进经验,提高本校外事活动突发事件应急机制的水平。

(作者:辽宁大学国际交流处副主任科员,研究生学历)

参考文献:

应对突发事件的主要经验范文5

关键词:新闻记者;能力;素养

一、新媒体环境下新闻记者的能力现状

(一)获取新闻线索能力的缺乏

新闻线索是在生活中存在的,一个优秀的记者能够随时发现,但是有的记者就是缺乏这种发现新闻线索的眼睛,他们获取新闻线索稿件主要是依赖传统的新闻线索从媒体的热线电话或者通讯员提供的线索中获取。

(二)识别信息真伪能力的缺乏

年轻化的新闻记者群体缺乏经验、经历。政策水平存在的问题也需要提高,经验、经历通过自己或者间接获取别人的经验,但是我们大多数记者不重视这方面。可以通过学习来解决政策水平的提高,但是我们的一些记者感觉政策跟自己没有太大的关系,以自己很忙为由忽略学习政策。部分记者为了第一时间抢发新闻,对新闻信息不加以核准,致使经常有假新闻公布。这就是记者为了急于抢新闻而没有对信息去核准造成的,记者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去伪存真的能力。

(三)下基层与百姓沟通能力的缺乏

记者只有和接触的百姓打得火热,有话可聊,才能及时发现多种新闻线索,有针对性的选出好题、写作好的新闻作品。 反之,部分记者走入基层后会发现没有话题可聊,走马观花的过场无法找到有创意的新闻,即便写出作品也缺乏新意。

(四)新闻记者沟通能力的缺乏

很多年轻作者过度依赖网络,通过搜索网络新闻,稍加修改完成任务。长久以往,他们必定缺乏直接沟通能力,无法将工作与实际生活相结合。还有的记者遇到采访对象不善言谈,不能主动引导问题发掘出有价值的新闻内容。

(五)人文关怀的缺乏

部分记者为了引起轰动效果,对相应报道加以放大。报道过程根本不顾及当事人的心里感受,有可能对当事人造成严重伤害。还有甚者,会直接问及当事人的痛苦回忆。这些情况都不应发生在新闻采访工作中。因此,采访过程需要更多的体现出记者的人文关怀。

二、煅炼新闻记者能力的相应对策

新闻记者在新媒体环境下,要提高自身的能力。笔者就如何炼记者能力总结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相应对策。

(一)如何获取新闻线索

新闻记者的能力相对有限,但必须具备捕获新闻线索的基本能力。记者要锻炼自己从其他渠道寻找新闻线索的能力,现在的网络发展如此迅速,要利用人们经常使用的微信、博客、论坛等寻找新闻线索,能从平凡的生活当中找到题材,也可以锻炼在一些记者报道过的事件中找到新的新闻点。

(二)如何辨别新闻线索

记者每天会从媒体热线中获取大量的新闻线索,但是这些大量线索中有一部分是没有新闻价值的,还有的线索是假的。这就要求记者依靠自己积累的经验去伪存真,必要时去实地考核它的真伪。

(三)如何提高记者随机应变能力

随机应变的能力是合格记者的基本能力之一。面对各种突发事件和不同的场合,记者需要应对自如。因此,记者要提高自己的应变能力,应对各类突发事件,避免意想不到事情的发生,特别是伤及自身事件的发生。

(四)增强记者人文关怀的心

记者要在采访时要保持一颗善良、怜悯的心,特别是采访受到伤害的对象时,尽量不去伤害采访对象,即不要一味的对采访对象造成二次伤害。在撰写稿件时尽量不去用血腥的场面,以避免当事人陷入痛苦的回忆当中。

(五)如何增强记者的口语文字表达

新闻报道成功的重要表现是连线记者、电视台出镜记者在出镜时口语文字表达能力的表现。记者出镜时口语的表达要逻辑性强、发音清晰,能清清楚楚的把事情发生的经过表达出来。这就需要记者在平时苦练普通话、多练口才,锻炼自己的语言组织能力。

三、电视新闻记者在处理突发事件时应具备的职业素养

基于以上对当前电视新闻记者在应对突发事件时的能力问题分析,笔者认为要想提高突发事件报道效率和质量,必须从提高电视新闻记者的职业素养方面着手。

(一)电视新闻记者应当具有快速反应能力和新闻敏感性

对于突发事件而言,通常是不可预料的,在发生事件之前,电视新闻记者是没有任何准备的,可以说是始料未及的;当突发事件发生以后,需第一时间赶往事发现场采编,这要求电视新闻记者必须具备快速反应能力和高度的新闻敏感性。在各类突发事件发生时,作为电视新闻记者应当有直观的价值判断,并且能够准确衡量该突发事件报道的新闻价值性,能够快速捕捉有效信息。作为一名电视新闻记者,评价其能力高低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面对突发事件时的综合判断能力,同时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所报道的突发事件质量。从某种意义上来讲,电视新闻记者的第一职业素养就是能够及时、准确地捕捉有价值的突发事件。

(二)高水平的新闻采编能力

较之于普通的新闻内容而言,突发事件有其特殊性,尤其表现在其不可预料性方面,因此在突发事件新闻报道时,根本没有事前准备;对于各种始料未及的问题和突发状况,电视新闻记者应当有过硬的采编能力,能够客观、准确地对突发事件进行撰写。第一,应当确保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客观性;第二,应当有正确的社会舆论导向。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社会公众对突发事件提高了关注度和警觉性,电视新闻报道的效率是电视媒体高收视率的保障,所以在争分夺秒的报道过程中,主观臆断以及道听途说现象难以避免。实践中,应当对此加强重视,避免出现民众恐慌、不和谐因素。电视新闻记者在面对各种类型的突发事件时,应当从整体上对突发事件的本质进行全面的审视,从大局出发,对突发事件进行理性的报道;同时,在报道过程中应当根据事件的重心做出适当的调整,以此来增强新闻报道的深度、广度。

结论

综上所述,新闻记者必须随着新闻媒体的不断发展来提升自身综合能力。但是,记者的这些能力是需要平时积累、锻炼得来的。电视新闻记者应当第一时间深入事件发生现场进行客观、准确的采编和报道,从而树立正确的深化舆论导向。作为一名合格的电视新闻记者,应当担负起社会媒体工作人员的责任。

参考文献:

[1]欧阳华.《浅谈电视新闻记者在突发事件中应具备的职业素养》[J]新闻传播.2013

应对突发事件的主要经验范文6

关键词:高校突发事件 应急管理 特征 原因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1079(2008)10-0200-01

作为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承担着教书育人培养人才的重要作用,更需要稳定与和谐。随着改革开放以及社会发展,影响学校安全的不稳定因素增多,高校各类突发事件时有发生,并有逐步增加的趋势。众多突发事件带来的是人身和财产的损失,严重影响了高校的正常教学和生活秩序,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问题逐步突显出来。因此,加强高校应对各类突发事件能力,消除管理中存在的盲区,建立应急管理体系,实现应急管理工作的科学化,是高校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对维护高校稳定,保障社会安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转型期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内涵与特征

(一)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内涵

高校突发事件是指:由于自然的、人为的或社会政治的(某种具体或者综合的)原因所致,在高校内部忽然发生的,大学生起主导作用的,并可能迅速演变或者激化为较大规模,不以高校管理者的意志为转移的,对学校的教学、工作、生活秩序造成一定影响、冲击或危害,进而危及社会安全和政治稳定的事件。或虽未发生在高校,却与高校中的人或事有相当联系的,事前难以预测、作用广泛且对高校甚至社会造成一定威胁和危害的公共事件[1](P113) ,[4](P131-132)。

(二)高校突发事件的特征分析

高校突发事件主要有以下特征:

1.社会热点[3](P274-275)。近几年我国高校突发事件不断发生,已成为新闻媒体、社会公众关注的焦点 ,意外突发事件的后果和影响都很大。

2.公共性[4](P51)。学校突发事件多集中在学校管理、学生管理、教学管理、后勤管理、科研管理、校园治安管理、对外拓展及与外部公众的沟通等领域。

3.紧急性。许多突发事件一般情况下不易预测,从而使学生管理人员与广大师生猝不及防。

4.危害性。突发事件一旦发生,往往会造成连锁反应。除人财物受到损害之外,还会造成学校形象受损、声誉下降等后果,甚至带来政治上的影响,影响到学校的稳定。

5.扩散性。科技的进步,信息的发展,突发事件一旦发生,消息会通过学生口头、网络和社会媒体迅速传播,很容易以假乱真,以讹传讹,造成人心惶惶,教学秩序混乱。必然会给学校带来负面影响。

二、我国高校突发事件频发的原因分析

(一) 突发事件的发生,在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都无法完全避免。

(二)开放式办学,使得学校与社会联系更加直接。

(三)互联网的负面影响。

(四)国际国内重大事件的影响[6](P44) 。

(五)少数学生心理素质较差,法制观念淡薄,由此引发许多治安问题。

三、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几点对策性思考

根据高校突发事件发生的原因,对症下药,我认为处理此类事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3](275-279),[7](P73-75),[8](P8-9),[9](P337-351):

(一)建立健全应急管理机制

有效应对各类突发事件,最理想的目标是控制其发生,为了应急管理能立即有序展开,使各项工作协调运转,学校必须事先建立起比较完备的重大突发事件的保卫工作应急管理机制。只有这样,才能在重大突发事件爆发时做到有备无患、处惊不乱。

1. 建立健全应急管理组织。

2.建立应急管理工作机制。

3.制定处理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4. 加强大学生应对突发事件的教育和演习训练。

(二)突发事件发生后必须采取及时、有效的救治措施与处理措施

当学生伤害事故发生后,由于学校负有法定的管理教育保护义务,因此,不论在何种情形下,学校必须立即启动应急预案,采取有效措施对学生或伤者、患者进行救治。 要及时做好宣传、教育和引导工作,沉着应对,防止谣传讹报、误传,引发恐慌情绪,维护学校秩序,保持学校稳定。

(三)及时查明原因落实责任,总结经验

事故处理后,学校要及时查明原因,分清责任,并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及学校规章制度对直接责任人和相关责任人进行处分,落实责任制度。总结经验,完善与修订规章制度,防止类似事件的再次发生,并妥善做好相关完整归档证据资料保存。

总之,高校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阵地,高校的稳定直接关系到国家和社会的稳定,随着中国社会高速发展,高校面临的内外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突发事件不可避免,关键是我们要深入研究这一问题,加强高校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构建一个稳定和谐的校园,保证师生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保障学校正常的教学科研秩序,确保高校和谐健康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 赵中建.学校经营[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P131-134.

[2] 陈丽.学校发展策划:理论、方法与实践[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5,P274-279.

[3] [美]塞缪尔亨廷顿著,王冠华等译.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北京:三联书店,1989,P77-78.

[4] 操光亮,吴有云.高校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分析与思考[J].保卫学研究,2006(1) ,P44.

[5] 孙斌.学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6(12),P73-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