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智能交互发展模式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智能交互发展模式范文1
随着微型化移动计算设备的大量出现,智能可穿戴产品代表一种个人物品“随身化”含义与模式出现,成为新型个人数字移动系统。目前,将设计学应用到智能可穿戴产品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研究成果比较少,很多用户体验问题及设计缺陷不断出现。因此,开展智能可穿戴产品的方法理论研究对指导智能可穿戴的产品设计方法具有重要意义。课题主要探讨如何将用户体验的调查研究成果在智能可穿戴产品设计方法研究中应用,并在实际的设计流程中检验的问题。首先要对智能可穿戴产品的出现做理论铺垫及现状分析,其次探讨用户体验设计方法,帮助指导研究智能可穿戴产品的用户体验设计方法。
关键词:
智能可穿戴产品 用户体验 设计方法
1.智能可穿戴产品的概念及特性
可穿戴产品是一类具有交互持续性的“随身化”数字产品,可被人穿戴和控制。它实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体现了“人机合一”的协同状态,促使“人”“机”关系发生重大变革。可穿戴产品从概念、人机关系、交互方式、功能、应用领域以及设计和开发方法等诸多方面都远远超出了传统移动产品的范畴,这是一种全新的概念和模式。例如:2012年4月Google公司的一款VR技术的智能眼镜(Google Project Glass),它不仅可以用语音来控制视频通话、照片拍摄,以及方向定位,同时还实现连接移动网络、接收电子邮件和处理文字图片信息等技术功能,如图1所示。
可穿戴计算技术作为一个“以人为中心”,追求“人机合一”的多学科交叉和融合的新技术,在人需要信息辅助的任何领域,都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和广阔的应用前景。但是,属于前沿技术的可穿戴计算技术对多数普通用户来说是全新的概念,对其含义尚且没有全面客观的界定,这也预示了可穿戴产品的多样化属性。为此,很多专家学者对可穿戴计算含义的界定提出了自己的研究观点。例如:现任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的教授,可穿戴计算机的创始人史蒂夫.曼恩提出可穿戴计算技术是一类属于用户个人空间的计算机系统,它被用户持续控制,并与用户有持续的交互过程,即“Always on and always accessible”。重庆大学的陈东义将智能可穿戴产品的基本属性特征概括为移动性(Mobility)、可穿戴性(Weatable)、解放双手或单手操作(Hands free or one handed operation)、时间持续性(constancy)、空间私密性或可隐蔽性(1nvisible)、多样性(variety)。具体分析为:移动性是可穿戴产品的基本属性,它也属于智能移动设备的一种属性,并且是智能移动设备的演化,可时刻跟随用户的行动方位移动;可穿戴性是其的特殊属性,表现为人机关系在产品设计上的质变,产品具有了与人更加和谐而紧密的交互关系,像普通衣物般伴随着用户;解放双手是产品可穿戴性的体验,而单手操作则是出于对特殊使用情境的考虑,可见,可穿戴智能产品更适应多样的使用情境;时间持续性是可穿戴产品的移动性和可穿戴性的综合表现,体现了人机关系的不间断性;空间私密性体现了可穿戴产品与用户的关系的紧密性及隐蔽性,开始适应更多复杂的使用场景,一些可穿戴产品已经可以取代一些衣物及饰品,使其像衣物般便于控制;多样性体现在可穿戴产品潜在的多样化趋势。目前,智能可穿戴产品功能分为:健康运动监测、多功能交叉、信息咨询等,依照产品外形,智能可穿戴产品已经以包括眼镜、手环、手表、鞋子、挂件、衣物、背包等多种类型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
2.“人-机”关系的转化
信息时代人们的生活方式可以界定为社会个体或群体日常生活的习惯行为,包括饮食、衣着、运动、作息、交流、嗜好等生活习惯。科技的发展与经济的进步不仅引发移动互联网时代的迅速发展,更改变了人对生活品质的追求,人们的需求理念也开始转向“体验”需求,智能可穿戴产品是这一理念的产物,它的出现也将同时促使“人-机”关系发生巨大转变。在信息时代,人们需要一种新的人机交互方式,那就是通过信息技术扩大人际交往的时空范围的同时,也需要加强现实社会人们在心理上和情感上的交流和沟通。这暗示了一种更为合理、更为灵活自由的产品形式来满足人性化交往方式的需求,产品随身化的概念就是这种需求的产物。
3.用户体验理论研究
“体验”来自于用户的认知和感受,用户体验概念的出现最初来自于“可用性”研究中。可用性研究是产品设计中对用户需求探索的重要阶段,但伴随人们需求层次的增高,用户体验研究开始变得比“可用性”研究更具有理论研究意义。用户体验是用户的一种主观的心理反应,理解用户体验概念首先要了解的是用户观察产品的角度及完成体验的过程,了解用户用来表达认知、情感等体验的方式,而目标就是用户对智能可穿戴产品的用户体验做出的具体说明。
用户体验关心的是用户从自己的角度如何体验交互式产品,其目标是对用户体验质量所做的明确说明(如富有美感、令人舒畅等)。在产品经济时期,为了满足用户基本生理需求,设计者更注重产品的功能性和可用性;在产品服务时期,满足感与安全感成为用户的基本需求;当进入了产品体验时期,用户的体验需求上升为愉悦感和尊重感等更高层次的心理需求,追求使用产品的情感增值体验。这种需求在马斯诺金字塔中表现为最高层的“自我的发展和自我实现”,在整个消费过程中表现为满足的心理和愉悦的情绪,而这种满足的心理和愉悦的情绪就是设计者需要追求的产品的用户体验目标。
4.用户研究
“人”是用户体验研究的核心,故用户研究是智能可穿戴产品用户体验研究的基础。用户研究首先要采用定量、定性的人种志研究方法收集有效的用户信息。主要方法包括:问卷调查法、深入访谈法、任务分析法、情境观察法等。依据用户的需求可将智能可穿戴产品的用户分为两类:过程为主的用户(process oriented end user)和结果为主的用户(result oriented end user)。过程为主的用户追求的目标是体验过程中感官与认知的享受,例如:玩游戏者,他们享受的是虚拟游戏场景给他们带来的视觉、听觉方面的冲击与刺激,他们将自己置身于这种竞技或探索的过程中来实现心理的满足。结果为主的用户重视的不是体验过程,他们需要简洁、明确、快速、高效地完成任务并得到精确的结果。对于结果为主的用户,设计者应重点要设计合理的产品任务系统流程,最大程度符合人理性逻辑的思考方式及认知过程。从人接受信息的角度来解读智能可穿戴产品的用户体验将智能可穿戴产品的用户体验分为:认知、感官及情感体验,如图2所示。Robert Rubinoff经过量化模型的方法研究,将产品用户体验信息分为:感官体验、界面信息体验、可用性体验和情感增值体验,如图3所示。设计者可以将智能可穿戴产品用户研究中收集到的体验信息从这四个方面的体验分支出发理解用户体验,可以更系统地完成用户体验研究,揭示用户目标,把握用户的体验质量。
5.用户体验设计方法
展开用户体验研究前需要通过用户研究过程收集有效而全面的用户群体信息,可以对用户进行分类,将用户界定为初级、中级及专家用户。通过对中级用户及专家用户的深层研究得出目标用户群体,并分析目标用户使用情境、使用行为及使用习惯,得到用户需求目标,为用户体验模型的建立提供依据。在用户与产品交互过程中,用户体验不只是人与物本身之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关系,同时,还受到环境中的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从人机交互的角度来看,对智能可穿戴产品用户体验的研究不仅需要从人机关系出发,关注“人”与“物”两个因素,还要考虑到环境因素,综合三个组成部分才能全面地理解用户体验,其中环境因素包括自然环境、办公环境、休闲环境、公共环境、文化环境等一切人机交互发生的情境,如图4所示。对每一类因素的分析,需要创建一系列词语或者短语的描述来细分影响因素,从而创建更加具体的用户体验。
为创建满足多数用户群体需求的产品,需要结合用户使用情境分析及用户使用心理模型研究,创建人物角色模型。人物角色并不是真实的人,但他们是基于我们观察到的那些真实人的行为和动机,并且在整个设计过程中代表真实的人,是在人种学调查收集到的实际用户的行为数据的基础上形成的综合原型(Composite Archetype)。对人物角色的定义并不能称之为一个精确度量的标准,更应该把看作是一种可视化的用来支撑设计和决策的衡量工具。一个系统化的用户体验要素框架是为了构建智能可穿戴产品用户体验模型,因此,得出的主要的体验要素需要被分解成多个体验行为的子集,并需要进一步细分出用户使用智能可穿戴产品时为完成操作而做的一系列动作、行为。用户模型的构建用来帮助研究者明确用户使用目标,把握关键使用流程及关键任务,以此确定用户的主要需求。
在明确了用户需求定位后,需要展开用户情境研究,构建用户的使用场景,采用绘制故事板的形式描述出用户完成任务的过程。同时,将收集的反馈信息统计为相关的图表来确定关键的任务结构。在这一过程中将采用问卷调查、亲和图、用户深入访谈、故事板等方法。要做到总体上把握整个智能可穿戴产品的用户任务,建立智能可穿戴产品用户体验模型,需要将得出的主要的体验要素分解为多个体验行为的子集,这样做是为了将主要任务进一步细化为智能可穿戴产品用户完成操作的一些细节动作、行为。在综合了用户体验模型的基础上建立任务流程图,从而指导智能可穿戴产品的设计流程。
智能交互发展模式范文2
我国农业信息化任重道远,农业信息技术应用的总体战略有待进一步研究。要建立健全农业信息化预警系统,开发建设农产品信息服务、农产品质量安全、动植物防疫等监测预警系统,建立农产品和生产资料交易市场监督管理信息系统,农村科技信息服务系统,探索发展建立农产品电子商务系统。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建立完善市场监管体系。在农业科技信息资源开发的整个过程中,信息化服务与基础建设应同步进行,从而形成相互发展、共同促进的良好局面。目前,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农业科技信息化的管理与应用已进入产业化阶段,在现代农业建设发展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各类农业信息技术服务和相关农产品交易,已经在农业生产和经营管理中得到广泛应用,并为农业现代化建设,注入了强大的科技信息。目前,发达国家农业信息技术应用的核心内容主要有6大类:农业信息处理系统、农业生产管理平台系统、农业政策策服务系统、农业智能化服务系统、农业技术模拟平台系统和农业计算机网络平台等。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美国政府连续每年拨款15亿美元,建成世界最先进的农业信息服务网络应用系统。该系统覆盖了美国46个州。它连通美国农业部、15个州的农业署、36所大学和大量的农产品企业。欧盟建立了覆盖全欧洲的农作物估产体系,建立了农业环境、生态监测网络系统,向集成化、数字化与智能化方向发展。用户可以通过计算机网络等终端设备,了解相关信息资源,咨询相关问题,享受到相关的免费服务项目。所以建设我国农业信息网络并推广应用具有重大的意义。
2建设农村信息化的必要性
信息化是我国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须选择,而全面综合的配套服务是实现信息化的关键。当前,我国农业发展处在一个关键时期,实施农业信息化迫在眉睫。农业自身的特点,决定了对信息技术的极大需求和依赖。农业生产个体规模小而分散,面对复杂多变的市场,农业生产者和决策者都迫切需要信息技术的支持。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科技攻关、成果转化、农业科技成果、专利等项目中包含的丰富的农业信息资源,深入开展信息网站平台自动搜集信息功能、信息自动分类功能、缺失信息补充功能、农业智能专家功能、电子交易系统研究,建设开放式的科技信息分类数据库,为我国农业建设中的信息需求者提供信息、技术、答疑、交易、市场、资金、成果、专利等方面的数据服务,并在提供交互式服务的过程中通过不断滚动积累和更新各类信息资源,为建立更为丰富的农业信息库奠定基础,通过网站作为信息平台的市场化运作,利用多方资源,形成一个科学的运作机制,快速推进我国农业信息化发展。
2.1建立农业网站综合配套信息服务系统,有利于促进农业科技进步,提高农业生产经营能力。农业生产个体规模小而分散,面对复杂多变的市场,农业生产者和决策者都迫切需要信息技术的支持。一方面,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建立不受时空限制的信息网络,以简单易学的方式,全方位、多途径、高效率地将农业科技成果和先进适用技术,源源不断地送到农村和农民手里,加快农业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另一方面,推动农业信息化,使信息化网络服务融入农业产业化的各个环节,农业信息化发展与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相比,具有效率高、成本低、资源利用率高等优点。它引导、控制并改变传统的生产关系配置,农业生产、加工、流通等领域的科技含量有大,从而极大地提高农民与企业的综合性经营能力。
智能交互发展模式范文3
数字家庭是由家庭网络作为核心以连接个人计算机、信息家电、数字影音家电、数字电视及白色家电等消费性电子产品从而形成联网家庭(Connected Home)架构,并通过特定的家庭服务器(Home Server)或家庭网关设备(Home Gateway)以整合相关网络系统,来实现诸如家庭娱乐、家庭信息处理、家庭通信、家庭控制、家庭安防、居家照护、家电远端维修、及数字互动电视等未来e化智能型生活愿景(典型服务见图1)。
随着计算机、通信技术的发展与IP网络光纤通道、有线电视网络、移动通信网络的建设,使3C(计算机,消费电子和通信)融合成为信息产业发展的重要趋势,同时也为家用电子系统产生创造性的新型应用模式。对于3C融合,国际上目前尚无事实标准,但以大企业和企业联盟为主的国际标准团体正在加快相关标准的制定,加速构建新一轮的标准垄断。目前国际上跨国企业联盟在应用层面上的面向前端设备互联互通的标准制定非常活跃,多种标准在蓬勃发展,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标准组织首先有ISO/IEC/JTC1/SC25(信息技术设备互连),另外还包括欧洲和北美洲的UPnP、DLNA,与亚洲的IGRS、ECHONET等。
ISO/IEC/JTC1/SC25是国际标准化组织/国际电工委员会信息技术委员会的25分委员会,主要致力于信息技术设备之间互连的标准。由来自亚洲、欧洲和北美的25个参与国和12个观察员成员组成。中国是其成员国之一。SC25分为三个工作组:WG1,WG3和WG4。其中WG1的研究内容为家用电子系统HES(The Home Electronic System)。该工作组专门致力于制定家庭电子系统领域的国际标准。HES最主要的设计目标是为产品厂商提供软件、硬件规范,使该产品能够与多种家庭自动化网络互连互通。
为了完成这个功能,该工作组的家庭电子系统结构中包含如下一些要素:通用接口;家庭网关;应用互操作性方法和模型。HES还负责研究在商用和商住两用楼中的命令、控制和通信网络中的具体应用。目前SC25/WG1正在进行下列领域相关标准的研究和制定:家庭网关、应用互操作性、宽带家庭网络、家庭网络中的保密、私密和安全性等。
UPnP(通用即插即用)是以微软、INTEL等公司为主要成员,包含国际上700多家企业的国际组织所制定的一个面向家庭的,致力于家庭设备互联互通的标准,目前其1.0版本已经,2.0版本正在制定中。为解决在家庭中UPnP协议对于控制类设备的实现相对复杂、不适合于家庭控制子网的情况,微软联合通用电器公司联合制定了简单控制协议(SCP),用于家电设备的自动控制,其与UPnP主网络通过一个控制子网关进行协议转换和信息传递。
“数字家庭工作组”Digital Home Working Group(DHWG)(现改名为“数字生活网络联盟”Digital Living Network Alliance (DLNA))于2003年6月成立,由Intel、Sony、Microsoft、HP、Nokia、Panasonic、Philips、Samsung等公司发起,目前有190多家厂家参加,包括中国的联想、TCL、华为、中兴等。该组织的目标是使消费者可以通过有线/无线网络,将家中的PC、电视、机顶盒、音响、手机、PDA、DVD播放机等多种设备共享信息。目前该协会已经制定完成了DLNA1.0,定义了具有保存、发送数字内容等功能的DMS(Digital Media Server)和负责数字内容播放的DMP(Digital Media Player)。DMS与DMP之间通过有线LAN、无线LAN、IPv4或UPnP(通用即插即用)等开放标准连接。
身为家电王国的日本很早就开展了家庭网络技术和标准的研究。早在1997年由夏普、东芝、日立、松下、三菱等日本大公司共同成立了Energy Conservation and Homecare Network(ECHONET)协会,其研究内容包括用于ECHONET的通信中间件、通信接口、通信协议等。 ECHONET是在家庭监控应用方面具有代表性的标准化组织。截止到2004年4月,该协会共有110个成员。在2002年4月,东芝已开始销售可以上网的冰箱、微波炉、洗衣机。随后,日立、松下等公司陆续推出符合ECHONET规范的产品。在3.0版本中,ECHONET在底层传输媒介中增加了蓝牙和以太网,这样ECHONET标准可使用的传输媒介由此前的5种(电线、特定小功率无线、扩展HBS用双绞线、红外线、遵照LonTalk的小功率无线)增至7种。
2003年7月,经中国信息产业部批准,由联想、TCL、康佳、海信、长城等5家企业发起的“信息设备资源共享协同服务”标准工作组(简称IGRS标准工作组)正式成立。信息设备资源共享协同服务标准(IGRS标准),是新一代网络信息设备的交换技术和接口规范,即在通信及内容安全机制的保证下,支持各种3C设备智能互联、资源共享和协同服务,实现“3C设备+网络运营+内容/服务”的全新网络架构,为未来的终端设备提供商、网络运营商和网络内容/服务提供商创造出健康清晰的赢利模式,为用户提供高质量的信息服务和娱乐方式。
IGRS标准是使不同品牌的电视、计算机、家用电器、手机等设备之间安全便捷进行协同工作的统一标准,它保障了设备之间可以便捷、高效的协同工作,将数字设备的功能尽可能的发挥出来,是未来我们的数字生活将会无处不用到的标准。
IGRS标准工作组在成立及发展过程中得到了包括信息产业部、建设部、国家发改委、科技部和北京市政府在内的各级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目前该工作组成员已达85家,包括学术机构、网络运营商、软件中间件、芯片、终端制造商、内容供应商等,基本涵盖了产业链的各个环节的国内外产业巨头;联盟成员占据中国PC市场份额的41.7%,手机市场46%,电视市场的84.3%,形成了一个非常健康的产业链。目前已有多款产品上市,2006年的产品销量已经达到200多万台,具有初步的产业规模。IGRS标准的体系架构和技术方案也具有行业领先性,其自主知识产权的发明专利数量已达到204项。该标准于2005年6月29日正式获批成为国家推荐性行业标准(SJ/T 11310-2005,SJ/T 11311-2005),成为中国第一个“3C协同产业数字家庭技术标准”。
2004年,在国家建设部,信息产业部和北京市的领导下,IGRS标准工作组参与了《建筑及居住区数子化技术应用》标准的制定工作,并负责完成了“家用电子系统”的编制工作。
2006年9月,IGRS标准提案获得了国际标准组织ISO/IEC JTC1 SC25的立项支持,并已进入委员会草案(Committee Draft)投票表决(ISO/IEC CD 14543-5-1“信息技术 家用电子系统体系结构 用于HES第二、三类的信息设备资源共享协同服务IGRS 第5-1部分:基础协议”,ISO/IEC CD 14543-5-4“信息技术 家用电子系统体系结构 用于HES第二、三类的信息设备资源共享协同服务IGRS(HES第二、三类)第5-4部分:设备验证”)。2006年10月,IGRS标准荣获由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和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设立的首届“中国标准创新贡献奖”一等奖。目前,IGRS标准工作组的核心成员正在积极参与“国家数字社区示范工程”的建设,并于2006年得到了“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大项目――“现代服务业共性技术支撑体系与应用示范工程”这一专项的支持。这一由科技部、建设部支持的项目主要是为了推动数字社区和数字家庭产业的成熟,并计划至2008年,在青岛、济南建设5个智能小区和多个数字社区,这些小区内的家用电子系统和信息管理系统将全部采用IGRS标准进行建设。
中国IGRS标准工作组与日本ECHONET Consortium、韩国Home Network Forum等三方标准组织已于2006年3月签署协议,正式联合成立了亚洲第一个跨地区的家庭网络标准组织“亚洲家庭网络标准委员会(Asia Home Network Council)”;IGRS标准工作组还与其他国际标准组织开展了深入合作,包括CEPCA,IPv6 Forum,DLNA,UPnP等。IGRS标准的国际合作力度与国际影响力正在日益增强。
此外,在相关领域中的国内标准组织包括“家庭网络标准工作组”、“数字电视标准工作组”、“数字音视频编解码技术标准工作组(AVS)”、“中国无线个域网标准工作组(C-WPAN)”等均在数字生活领域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1. 《建筑及居住区数字化技术应用》标准中的家用电子系统应用
在建设部与信产部共同指导下,IGRS标准工作组配合《建筑及住宅社区数字化技术应用》国家标准编制委员会完成了GB/T 20299-2006《建筑及居住区数字化技术应用》标准中的家用电子系统部分。因此,在实现家用电子系统应用层协议时,建议开发者与建筑商遵守“SJ/T 11310-2005”标准和“SJ/T 11311-2005”标准中定义的详细规范性要求。
《建筑及居住区数字化技术应用》标准的家用电子系统服务应用场景具体可分为以下三个方面――家庭、办公和公共移动场所:
(1)在家庭环境中
把计算机(PC/NB)中存储的多媒体文件(电影、MP3、照片等)播放到电视上;
把电视内容录制到计算机上;
手机拍摄的照片直接投到电视上;
用手机遥控家用电器的开关;
通过家庭网关进行设备间的互联(包括连接互联网)。
(2)在办公环境中
笔记本和投影机智能互联,手机控制PPT播放;
笔记本之间自由方便地交换文件;
打印机驱动自动下载安装。
(3)在公共移动场所中
利用手机的摄像功能和笔记本的通讯功能,协同工作召开远程视频会议;
在机场,手机与手机智能连接,玩游戏;
用手机遥控家用电器的开关。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部分:
1. 家用电子应用层协议设备IGRS device
符合家用电子应用层协议的设备。
2.设备标识符device identifier
用于区分不同家用电子应用层协议设备的标识。
3.设备管道device pipe
符合本部分规定的传输设备间交互消息的通道。
4.设备组device group
多个家用电子应用层协议设备遵循本部分规定的交互规则形成的设备群组,包括对等设备组和主从设备组两种类型。
5.对等设备组peer device group
组内各家用电子应用层协议设备为对等关系的设备组。
6.主从设备组centralized device group
组内存在一个家用电子应用层协议主设备的设备组。家用电子应用层协议主设备管理设备组的创建、解散和家用电子应用层协议从设备的加入。组内的家用电子应用层协议主设备与家用电子应用层协议从设备构成主从关系。
7.家用电子应用层协议服务IGRS service
家用电子应用层协议设备提供的符合本部分规定的可共享资源。家用电子应用层协议服务基于本部分规定的模板描述,基于本部分规定的机制,并且能够通过本部分规定的使用机制被家用电子应用层协议客户调用。
8.服务类型service type
家用电子应用层协议服务分为多种类型,实现同一类型的服务程序具有相同的调用接口和事件机制。
9.服务标识符service identifier
家用电子应用层协议设备上用于区别不同家用电子应用层协议服务的标识。
10.家用电子应用层协议客户IGRS client
家用电子应用层协议设备上调用家用电子应用层协议服务的应用程序。
11.客户标识符client identifier
家用电子应用层协议设备上用于区别不同家用电子应用层协议客户的标识。
12.家用电子应用层协议用户IGRS user
家用电子应用层协议设备和家用电子应用层协议客户的拥有者。
13.用户标识符user identifier
家用电子应用层协议用户的身份标识。
14.测试设备test devices
能够发出、接收、校验符合家用电子应用层协议的基础协议规定的网络消息的实体。
家用电子系统应用层协议实现要求
1.概述
参考SJ/T 11310-2005《信息设备资源共享协同服务》系列标准中的要求,家用电子系统应用层协议实现时应该参照以下描述:
家用电子应用层协议的目标是在企业、公共场所、个人以及家庭所涉及的设备互连时,通过遵循共同资源描述及功能服务接口标准,使设备能够有效实现资源开放及服务协同,提高设备间功能的互操作性。从而最大限度的利用各个设备所拥有的功能,同时创造更多的单个设备所不具备的功能。
家用电子应用层协议本身是一个应用层的协议,支持各种底层的物理连接介质,包括WiFi,蓝牙,以太网,UWB,PLC等等,因此适合于家用电子系统的应用与实施。家用电子系统通过实现家用电子应用层协议可以简化各设备之间连接配置的复杂性,同时可以在各个设备之间共享彼此的资源,为客户提供更多更新的应用体验。
多个信息设备通过家用电子应用层协议构成家用电子应用网络。家用电子应用网络的最小构成元素为设备,各个设备上具有一些可被其他设备所共享的资源。各个设备上所具有的可共享资源在家用电子应用层协议体系中划分为两类,一类为以计算为中心的共享资源,称之为服务,一类为以数据为中心的共享资源,称之为数据集合。家用电子应用层协议将会对常见的服务和数据制定相应的类型及接口标准。用户通过和相应类型的服务或数据相匹配的服务或数据客户端即可使用家用电子应用网络中各个设备上的共享资源。
家用电子应用层协议层次结构如图5。家用电子应用层协议支持各种设备通过有线局域网、无线局域网、蓝牙等网络连接,传输与网络协议基于TCP/IP协议,设备交互消息框架基于HTTP/1.1,设备发现与资源共享基于家用电子应用层协议的基础协议,设备协同服务基于家用电子应用层协议的应用框架。
设备连接、传输与网络协议以及设备交互消息框架采用现有的并被广泛应用的网络技术,家用电子应用层协议的
基础协议、家用电子应用层协议的应用框架及家用电子应用层协议的基础及扩展应用构成了家用电子应用层协议的主要内容,其中家用电子应用层协议的基础协议定义了家用电子应用层协议设备间的组网和客户与服务间的交互机制,在基础协议的基础上,家用电子应用层协议的应用框架为各种家用电子应用抽象并定义出相应的标准服务和交互逻辑,而各种家用电子应用可以基于对应的家用电子应用层协议的应用框架进行标准化实现,保证互操作。
2.家用电子应用层协议的基础协议
家用电子应用层协议的基础协议规定了家用电子应用层协议设备间相互发现及资源共享的机制,包括设备相互发现机制、设备间管道创建机制、服务发现机制、设备组管理机制、会话管理机制和服务访问机制。
设备相互发现机制定义了家用电子应用层协议设备在网络上宣告自身及发现其他设备信息的机制,设备管道创建机制定义了两个家用电子应用层协议设备间建立可靠的交互管道的机制,设备组管理机制定义了多个家用电子应用层协议设备形成特定的设备群组的机制,服务发现机制定义了家用电子应用层协议客户发现家用电子应用层协议服务的机制,会话管理机制定义家用电子应用层协议客户访问家用电子应用层协议服务时的会话创建和维护的机制,服务访问机制定义家用电子应用层协议客户调用家用电子应用层协议服务的交互机制。
3.家用电子应用层协议的应用框架
家用电子应用层协议的应用框架是基于基础协议、面向最终应用而定义的一系列应用交互规则,如面向家庭多媒体应用的音频/视频应用框架定义家庭场景中各种音频/视频相关设备为实现音频/视频应用所应具备的家用电子应用层协议服务与家用电子应用层协议客户间的配合关系。
4.家用电子应用
家用电子应用基于家用电子应用层协议的基础协议和家用电子应用层协议的应用框架,包括家用电子应用层协议的基础应用和家用电子应用层协议的扩展应用两种类型。家用电子应用层协议设备按用途可分为多种设备类型,家用电子应用层协议基础应用是家用电子应用层协议规定的与具体设备类型相关、具有家用电子应用层协议设备功能的标准应用,某种类型的家用电子应用层协议设备上存在某些标准的家用电子应用。家用电子应用层协议的扩展应用是应用程序开发者基于家用电子应用层协议的基础协议和家用电子应用层协议的应用框架开发的符合家用电子应用层协议的应用,以更好地发挥家用电子应用层协议设备功能。
一个家用电子应用层协议应用由一个或多个家用电子应用层协议服务和一个或多个使用家用电子应用层协议服务的家用电子应用层协议客户交互完成。典型情况下一个家用电子应用层协议应用交互如图6所示:
5.家用电子应用层协议与其他标准之间的关系
智能交互发展模式范文4
1. 概述
家用电子应用层协议设备交互模式(图1)描述了一个家用电子应用层协议设备从加入网络,发现其他家用电子应用层协议设备,加入某个家用电子应用层协议设备组,发现设备组内其他家用电子应用层协议设备上的服务并进行服务调用,到最后退出网络的全部过程的典型示例,包括14个步骤。
2. 设备在线
家用电子应用层协议设备在正常工作期间,应以一定的时间间隔向所连接的各个网络中按指定的组播地址发送设备在线宣告信息。设备在线宣告信息中包含设备名称、设备类型、设备安全属性需求、设备详细信息获取地址等设备信息。
3. 设备(组)发现
家用电子应用层协议设备可通过在指定的组播地址上侦听设备在线宣告信息以发现网络上存在的家用电子应用层协议设备(组)。
家用电子应用层协议设备可向所连接的各个网络中按指定的组播地址发送设备(组)查找请求,收到请求的符合查找条件的家用电子应用层协议设备(组)应向发起查找请求的家用电子应用层协议设备返回设备查找响应。
4. 设备管道创建
家用电子应用层协议设备之间除了基于UDP的组播查找与单播响应这一交互过程无需事先建立设备间的连接关系外,其余设备间的各种交互均应建立在设备管道基础上。
家用电子应用层协议设备发现网络中的目标家用电子应用层协议设备后,可通过家用电子应用层协议中的设备管道机制与目标家用电子应用层协议设备建立可靠的设备管道。
家用电子应用层协议设备管道机制封装并简化了家用电子应用层协议应用交互过程中TCP连接的创建和管理过程。任意两个家用电子应用层协议设备之间在同一时刻只存在一条设备管道。
家用电子应用层协议设备可通过设置允许接入的家用电子应用层协议设备列表以及最大的管道并发数目来控制其他家用电子应用层协议设备的管道创建请求。
设备管道分两种:
安全设备管道:两设备间有共同支持的安全机制,并基于该机制进行了相应的鉴别交互而建立的设备管道称为安全设备管道;
非安全设备管道:两设备间无共同支持的安全机制,没有经过相应的鉴别交互建立的设备间管道称为非安全设备管道。
家用电子应用层协议设备应在设备在线宣告消息中包含本设备在设备管道创建过程中所使用的安全机制和相关参数。家用电子应用层协议设备可通过解析目标家用电子应用层协议设备的在线宣告消息从而选取合适的安全机制与目标家用电子应用层协议设备建立安全设备管道。
家用电子应用层协议设备间管道机制包括设备管道创建、设备管道维持机制。两个家用电子应用层协议设备通过安全设备管道创建过程形成相互的信任关系。
两个家用电子应用层协议设备之间创建设备管道后,可通过设备在线状态检测请求与响应消息进行交互检测对方的在线状况。
5. 设备组创建与加入
家用电子应用层协议设备组分三种类型:全局对等设备组、特定对等设备组和主从设备组。
家用电子应用层协议设备在线后默认处于一个全局对等设备组中,所有的家用电子应用层协议设备属于全局对等设备组。
家用电子应用层协议设备可通过设备配置来创建或加入对等设备组。同一个对等设备组的各家用电子应用层协议设备间的交互规则应通过家用电子应用层协议外的安全通道协商确定。
用户可以创建主从设备组,指定某个家用电子应用层协议设备为该主从设备组的主设备。主设备负责以一定的间隔在网络上发送主从设备组宣告消息主设备可配置允许加入的设备列表和设备组内最多设备数目以控制其他设备的加入。
家用电子应用层协议设备发现网络中存在的主从设备组后,可向该主从设备组的主设备发起加入设备组请求。由主设备根据规则判断是否允许加入。
家用电子应用层协议设备可以创建和/或加入特定对等设备组和主从设备组,但并不必需创建和/或加入特定对等设备组和主从设备组。
家用电子应用层协议设备可以同时创建和/或加入多个特定设备组和主从设备组。
6. 服务发现
家用电子应用层协议客户可通过在指定的组播地址上侦听服务在线宣告信息发现网络上存在的家用电子应用层协议服务。
家用电子应用层协议客户也可向目标家用电子应用层协议设备发送获取设备详细描述文档请求以获取设备详细描述文档。设备详细描述文档中包含该设备的服务列表,服务列表中记录了各服务的名称类型及指向服务描述文档的URL地址。
家用电子应用层协议客户也可按指定的组播地址向网络中的所有家用电子应用层协议设备发送服务查找请求,在服务查找请求中可包含待查找的服务类型、名称、其他属性等。收到服务查找请求且拥有符合查找条件的服务的家用电子应用层协议设备应向发起服务查找的家用电子应用层协议客户返回服务查找响应。
家用电子应用层协议客户也可通过设备间管道向指定的家用电子应用层协议设备发送服务查找请求,收到服务查找请求的家用电子应用层协议设备应根据请求中的查找条件返回相应的查找结果。
处于主从设备组中的家用电子应用层协议设备上的家用电子应用层协议客户也可通过设备管道向指定的家用电子应用层协议设备发送服务在线离线事件订阅请求,在订阅请求中描述订阅条件。
7. 会话创建
家用电子应用层协议客户通过服务发现机制发现目标家用电子应用层协议设备上的服务后,可在设备管道基础上通过会话创建机制建立后续服务访问的支撑环境。
家用电子应用层协议服务可从家用电子应用层协议客户所在设备和该服务所在设备之间的关系以及该服务允许访问的用户列表两个维度实现服务访问控制。家用电子应用层协议服务可设置最大的并发访问数量。
家用电子应用层协议设备间的关系包括设备是否处于同一个设备组内,家用电子应用层协议客户所在设备是否为家用电子应用层协议服务所在设备的可信设备,家用电子应用层协议客户所在设备是否为家用电子应用层协议服务所在设备的指定可信设备。
家用电子应用层协议服务所在设备在会话建立过程中获取家用电子应用层协议客户所在设备信息、相应的用户身份及用户鉴别信息。根据上述获取的信息检查家用电子应用层协议客户的访问权限,同时根据家用电子应用层协议服务的并发支持能力实现并发控制。在同一时刻家用电子应用层协议客户与家用电子应用层协议服务之间只能存在一个会话。会话建立成功后,家用电子应用层协议客户可对家用电子应用层协议服务进行调用、数据查询及数据获取等操作。
8. 服务调用
家用电子应用层协议客户与家用电子应用层协议服务建立会话后,应根据家用电子应用层协议服务在服务描述文档中描述的各种接口,通过规定的服务调用机制实现对家用电子应用层协议服务的调用。
9. 会话结束
当家用电子应用层协议客户结束对家用电子应用层协议服务的使用后,家用电子应用层协议客户可结束与家用电子应用层协议服务之间的会话,反之,家用电子应用层协议服务也可以主动结束与家用电子应用层协议客户之间的会话。
10. 设备/服务在线离线事件订阅
两个家用电子应用层协议设备建立设备管道后,任何一个家用电子应用层协议设备上的家用电子应用层协议客户可向对方发起设备/服务在线离线事件订阅请求。收到订阅请求的家用电子应用层协议设备可决定是否接受订阅并通过事件订阅响应消息将结果返回至家用电子应用层协议客户所在的家用电子应用层协议设备。
家用电子应用层协议客户可向目标家用电子应用层协议设备发起事件订阅请求订阅目标设备上的服务在线离线事件。
家用电子应用层协议客户可向主从设备组中的主设备发起事件订阅请求订阅设备组范围内的设备/服务在线离线事件。
事件订阅的有效时间由接受事件订阅的家用电子应用层协议设备决定并在订阅响应消息中通知发起订阅的家用电子应用层协议客户。家用电子应用层协议客户可在有效期内发起续订请求。如果在订阅有效期内,家用电子应用层协议客户没有发起续订请求,接受事件订阅的家用电子应用层协议设备应该删除相应的订阅纪录。
11. 设备/服务在线离线事件通知
收到家用电子应用层协议客户的事件订阅请求的家用电子应用层协议设备在检测到有符合订阅条件的设备/服务在线离线事件发生时,应通过设备管道向家用电子应用层协议客户发送通知消息,在通知消息中描述事件内容。
12. 设备/服务在线离线事件取消订阅
家用电子应用层协议客户向目标家用电子应用层协议设备进行设备/服务在线离线事件订阅成功后,可在事件订阅的有效期内通过设备管道向目标家用电子应用层协议设备发送取消订阅请求以结束本次事件订阅。
13. 设备管道断开
两个家用电子应用层协议设备间的设备管道创建成功后,在下列情况下管道断开:
(1)一方设备离线:设备管道建立后,任何一端家用电子应用层协议设备检测到另一端家用电子应用层协议设备离线后,应立即使得两个设备间的管道断开;
(2)管道空闲超时:设备安全管道建立后,如果基于该管道没有会话存在,且如果在一定的时间内两个家用电子应用层协议设备间没有发生除设备在线状态检测消息外的设备交互,则任何一端家用电子应用层协议设备应使得该管道断开;
(3)一方设备主动断开管道:设备管道建立后,任何一端设备在离开网络前、断电前或由于设备管理等方面的因素可发送管道断开通知消息给管道的另一端设备。收到该消息的设备应立即使管道断开。
当设备管道断开后,如有基于原安全设备管道发送的消息,应与发出消息的设备进行新的安全设备管道创建过程。对于安全设备管道,上述的3个设备管道断开条件均为应实现内容;对于非安全设备管道而言,(2)为可选条件,(1)和(3)为应实现内容。
14. 设备组解散与退出
同一对等设备组内的所有家用电子应用层协议设备都退出该设备组后,该对等设备组解散。
主从设备组内的主设备可根据管理的需要解散该设备组。主设备解散主从设备组时应向网络中组播宣告设备组解散通知消息。如果主从设备组内的家用电子应用层协议从设备收到设备组解散通知消息或通过设备在线检测机制判断主设备已经离线,则表明该主从设备组已解散,从设备从该主从设备组中退出。
在下列情况下设备组内的家用电子应用层协议从设备将主动退出设备组:
(1)设备离线:如果家用电子应用层协议设备由于网络连接断开、设备断电或设备管理等方面的因素不再定期向网络中发送设备在线宣告消息,则认为该设备离线。设备离线意味着该设备已经从其加入的所有设备组中退出;
(2)主动退出:主从设备组内的家用电子应用层协议设备可通过设备管道向设备组中的主设备发送退出设备组通知消息主动退出设备组;对等设备组内的家用电子应用层协议设备退出对等设备组只是家用电子应用层协议设备本身一个属性的变化,无需和组内的其他设备进行交互。家用电子应用层协议设备退出对等设备组时应向网络中发送一个设备在线宣告消息,并将退出的对等设备组信息从在线宣告消息中相应的字段中删除。
15. 设备离线
家用电子应用层协议设备A在收到家用电子应用层协议设备B的设备离线宣告消息或者未能在IRGS设备B的在线宣告有效周期结束前再次收到家用电子应用层协议设备B的在线宣告消息,则家用电子应用层协议设备A可认为家用电子应用层协议设备B离线。
设备在线宣告基于组播机制。由于组播机制的不可靠特性,可引入设备在线状态检测机制来可靠检测设备是否在线。两个家用电子应用层协议设备之间建立设备管道后,任何一端家用电子应用层协议设备可通过设备管道发送设备在线状态检测消息检测另一端的家用电子应用层协议设备是否在线。收到在线状态检测消息的家用电子应用层协议设备应向发起检测消息的家用电子应用层协议设备返回设备在线状态检测响应消息。如果发起检测消息的家用电子应用层协议设备在一定时间内没有收到被检测设备的响应消息,则认为被检测设备已经离线。
主从设备组内的家用电子应用层协议设备如果收到主设备发来的包含某个设备的离线事件通知,则认为该设备已经离线。
具体协议规范及相应消息格式请参照SJ/T 11310-2005《信息设备资源共享协同服务》(闪联IGRS)系列标准第一部分:基础协议中所定义的技术要求。该部分标准规范了包括家用电子系统各设备间实现资源共享和协同服务的体系结构、设备间相互发现并组成设备组的过程和消息、以及设备间实现资源共享的过程和消息和设备的描述格式及其所提供服务的描述格式。
系统应用层互操作性测试
1. 设备测试验证的目的
参考SJ/T 11311-2005《信息设备资源共享协同服务》系列标准中的要求,家用电子系统应用层互操作测试验证时应该参照以下描述:
家用电子应用层协议的基础协议在各种家用电子应用层协议设备上都必须得到支持和实现。不同的厂家可以有不同的实现,但是所有的实现都应该与家用电子应用层协议的基础协议的规定相一致,以保证在使用家用电子应用层协议的的网络上的所有设备之间能够正确通信。由于家用电子应用层协议的标准基本上是以自然语言描述的,实现者对于协议的不同理解会导致不同的协议实现。因此,为了保证来自不同厂家的设备之间能够成功地进行通信,需要对协议实现进行测试。
家用电子应用层协议设备验证是一种黑盒测试,对家用电子应用层协议设备必须和可选支持的交互消息规定了一致性测试集及对测试结果进行分析、判定是否通过测试例测试的准则。
2.测试环境及方法
如图2,被测设备与一个或多个测试设备都处于局域网同一个IP广播域中,且其有唯一的地址。
根据测试例的不同,测试设备构造相应的家用电子应用层协议消息向被测设备发送,并接收被测设备发来的消息,判断该消息的正确性。
家用电子系统应用层互操作测试验证规范(家用电子应用层协议设备验证)不考虑因为网络链路传输等原因引起的测试设备和被测设备发出的消息丢失、组播消息跨子网以及对非IP网络家用电子应用层协议设备一致性测试的情况。
3. 验证要求
根据家用电子应用层协议的基础协议所定义的各项功能的实现要求的不同,测试集中的测试例分为两个类别:必须和可选。任何一个家用电子应用层协议设备必须通过所有类别为必须的测试例测试。当一个家用电子应用层协议设备实现了家用电子应用层协议的基础协议中所定义的可选功能时,还应该通过测试集中相应的类别为可选的测试例测试。
应用层协议设备测试集结构
1. 测试集结构
家用电子应用层协议一致性测试集的结构划分为两层(如图3):第一层根据家用电子应用层协议的基础协议的主要功能进行划分,分为设备组网、资源共享两组测试集;第二层针对协议的每个主要功能进行细化,得到更加详细的子功能测试集。
2. 测试集结构简要说明
(1)家用电子应用层协议设备组网测试集
本分组主要针对家用电子应用层协议设备的设备组网功能进行测试,可以划分为七个子功能测试集:设备宣告一致性测试集,设备管道一致性测试集,获取设备详细描述文档一致性测试集,设备组创建一致性测试集,设备查找一致性测试集,设备在线离线事件订阅一致性测试集,设备组查找一致性测试集。
(2)家用电子应用层协议资源共享测试集
本分组主要针对与家用电子应用层协议服务相关的资源共享功能进行测试,可以划分为六个子功能测试集: 服务宣告一致性测试集,服务查找一致性测试集,服务在线离线事件订阅一致性测试集,获取服务描述文档一致性测试集,会话一致性测试集,服务调用一致性测试集。
(3)测试集描述规则
家用电子应用层协议子功能测试集的描述分为以下两个部分:
该测试集涉及的消息;
测试例集:包括前提条件和测试例。前提条件中列出本测试集中各测试例所需要的测试条件;测试例包含测试目的、验证内容、测试过程描述、类别和测试通过条件五个部分。
具体测试集规范、验证要求及相应消息格式请参照SJ/T 11310-2005、SJ/T 11311-2005、《信息设备资源共享协同服务》(闪联IGRS)系列标准第一部分:基础协议和第四部分:设备验证中所定义的技术要求。该部分标准规定了支持包括家用电子系统信息技术设备实现资源共享和协同服务的基础协议的设备验证方法,确定了设备验证系统的体系结构,描述和规定了测试设备和被测设备间需要进行的交互过程和消息及对消息进行判断的规则。
示范小区实例
1. 下一代数字家庭网络和数字小区产业化及服务示范工程建设
近年来,数字社区与数字家庭的发展非常快,但也存在不少问题,如果不能及时解决,将制约进一步发展。其中主要问题是对于数字社区与数字家庭的建设缺乏整合。因此,在数字家庭和数字社区的建设中,采用家用电子系统应用层协议,构建智能互联、资源共享的数字家庭和数字社区管理与服务平台,整合数字家庭网络和数字社区服务,为社区居民提供一体化的智能信息服务,从而推动整个中国数字产业的发展。
IGRS标准工作组的核心会员正在以家用电子应用层协议为基础,在山东省青岛市和济南市进行基于下一代数字家庭网络和数字社区的示范工程建设,本项目计划于2008年在青岛、济南建设5个智能小区和多个数字社区。
2. 数字家庭网络和数字小区解决方案
在家庭内部,建立以家用电子应用层协议智能互联标准为核心的网络家电框架结构,集成多种物理传输介质的高速多媒体网络和白电控制的低速控制网络,并与安防控制、移动通讯技术紧密结合,提出基于智能互联标准的整套家庭网络解决方案。
通过对家用电子应用层协议关键技术和平台技术的研究,研发完成基于家用电子应用层协议的系列网络家电系列产品,所有产品要求保持对下一代互联网的兼容性;通过对数字社区、数字家庭的网格化技术研究,完善适用于数字家庭内部及数字社区的系列智能互联、资源发现、资源共享的通信协议标准;完成数字社区和新型智能小区解决方案。通过建设100户-500户规模的示范工程,形成基于家用电子应用层协议的智能家居、智能家电和新型通信一体化服务体系。
家用电子系统以应用层协议协议栈为核心,采用多媒体处理技术、数字电视技术有线/无线网络技术、网络流媒体技术、通讯技术。在家庭内部组建低速控制网络、高速多媒体网络和无线信息网络,通过家用电子应用层协议智能互联技术,将不同的网络融合为一体,形成家庭内部的资源共享和协同服务。基于家用电子应用层协议的系列网络家电产品开发,包括媒体中心、家庭网关、网络机顶盒、网络冰箱、网络空调等。
智能交互发展模式范文5
关键词:三度一体;科学技术;服饰审美;设计创新
1科学视角下的传统服饰审美思维
设计是艺术与科学融合的产物,当今时代,艺术与科学之间需要更深入、多广度地交流。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将对人类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造成前所未有的影响,甚至会对整个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研究范式、研究手段引发颠覆性改变[1]。服饰审美和科学技术的联合协作,使艺术的设计美转换为现实的物质美。当代服饰审美与科技的融合既是创新路径,也是现实需要。服装强国不断输出时尚力量,而科学技术的进步影响了大众对于设计输出物“时尚”的认知方式变化,这种变化是服装设计领域中“技术伦理”更新的过程。从科学的维度论述当代服饰审美与设计创新的问题,要始终站在美学“精神”的研究维度,尝试探索出一条既符合文化科技交互发展、又适应当代服饰审美的研究道路。新理论已经开始渗透到传统审美研究领域,服饰审美不仅要结合当代艺术审美导向,更要呈现多角度、广视野、跨学科、跨领域的研究新势态。在当代多元化服饰审美的推动下,科学视角下的传统服饰审美得以更好地传承与发展,如采用科学的工具方法、思维理论、技术材料引导,提升了服饰审美的精神性、崇高性、科学性、美学性。1949年至今,服饰领域科学的发展推动了互联网、大数据与服饰的深度融合,因此,纺织服装企业将工业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进行融合,构建了完善的纺织服装品质追溯、绿色生产体系。在新材料方面,也更加注重新纤维、纺织品以及具有美感和功能的高科技材料的研发。智能科技服装集多科学前沿技术为一体,符合时展的同时,也兼顾了服装的色彩、款式、细节、舒适性等方面要素,并且迎合了新时代人们衣着审美理念的改变。
2当代科技在服装材料上的审美应用
随着人们审美的不断更新,服装材料的创新设计已成为设计师的一个新突破,服装设计不再只是一种传统的设计理念,消费者开始追求智能服装,尤其是服装的色彩和款式,正在从实用型向技术型转变。因此,科技原理、科技纤维、科技染料制造技术的应用在智能服装中受到人们的青睐。
2.1发光材料的定义及应用
发光材料是发光纤维通过光照或紫外线照射吸收能量,进而转化成光辐射的特殊纤维,一般以涤纶、锦纶或丙纶为基材,添加稀土长余辉发光材料和纳米级功能助剂,通过特殊的纺丝工艺制成的光转化功能纤维[2]。该纤维会随着可见光的变化来调控自身色彩,这种材料可利用稀土元素的特点将电子活动转化为光能,从而向观众展现多彩的光效。运用当光材料不仅可以确保服装会发光,还可以展现服装的造型以及线条,使用光线的方式来丰富服装设计内容,呈现出具有较强美感的服装造型。
2.2形状记忆纤维的定义及应用
形状记忆材料是指具有原始固定相的特殊材料,是在特定外界环境(如热能、光能等物理条件或酸碱度、相变反应等化学条件)的刺激下,对其力学参数进行调整,可以恢复到原始固定相的特殊材料,主要包括形状记忆型聚合物、形状记忆型合金、形状记忆型陶瓷以及形状记忆型凝胶[3]。如今,服装设计师要想设计出具有科技感的服饰,运用形状记忆纤维也是一种创新。形状记忆纤维属于绿色环保纤维的一种,拥有较强的记忆功能,这种科技材料的使用可以帮助服装产生一定的形状变化。形状记忆纤维不仅可以应用于服装产品的外观变形,还具有防高温以及防烫伤的功能。
2.3人造蜘蛛丝的定义与应用
人造蜘蛛丝又称“微丝”,是使用酵母、糖、水,经过发酵产生大量蛋白质,从而形成液态丝纤维,再经过湿法纺丝制成纤维。人造蜘蛛丝的性能类似于人造丝和丙烯酸纤维,坚韧且具有弹性,因为是从蛋白质转化而来,所以可以被生物降解,通过发酵蛋白工艺生产100%可生物降解人造蜘蛛丝的技术。
3科技给服装带来的审美意蕴
苏联物理学家米格尔提出:“科学的美在于它逻辑结构的合理匀称和相互联系的丰富多彩。”具有科技美的服饰特点在于构造合理,且有新型科学技术作为支撑。
3.1美的主要形式
亚里士多德认为美是“秩序、匀称和明确”的。形式美的内容是抽象的、不确定的、含蓄的,具有独立的审美特性。Anrealage2017春夏高级成衣系列(图1)运用了可溶性的纸质面料,展现了一系列高科技与服装的奇特结合。本系列设计较为丰富,茧形大斗篷及裙摆、未来科技感的印花,像是从电视机里跳跃出来的数码服装。服装以立体感的方式呈现,并且上面的褶皱均匀有序,看起来轻盈而有空气感,将3D打印技术与OLF光学反光镜进行强强联合,在超强的视觉冲击下又具有迷幻晕眩的效果,整个系列的色彩丰富且具有美感,如同传统剪纸艺术一般趣味横生。图1
3.2服装科技的节奏韵律
服装科技所表现出的节奏韵律是在动态过程中有韵律、有秩序、富于变化的一种动态连续美。侯赛因·卡拉扬的新作(图2)加入了LED、树脂和记忆纤维等特殊材质,形成了装置艺术和雕塑性时装。金属贴片的裙装可以自动开合,模特穿着五彩缤纷的裹胸裙,且吊带裹胸裙会变化图案。LED发光管有暗有亮,颜色有渐变、交替和重复,可以形成不同的图案,优美的图案加上丰富的颜色,使服装呈现出具有节奏韵律的视觉美感。
3.3多样化的印染科技艺术形式
随着时代的发展与科技的创新,印染科技艺术形式为人们的穿着提供了多样化的自由选择空间,也给服装产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印染在工艺上运用抽丝、珠片、立体镂空等装饰,不仅充分体现了科技面料的特性,而且更好地诠释了服装与人体之间的造型美感。现代设计师在印染科技的创新方面通常运用一些具有廓形感的造型设计,突出印染工艺与人体穿着服饰之间的层次感,或是运用拼接的、涂鸦的印染手法,体现印染艺术色彩、印染艺术图案与印染艺术工艺等;此外,还有印染工艺特征在服装设计中的综合应用。印染工艺的创新不仅保留了传统手工扎染的艺术特色,还在一定程度上汲取了时尚潮流元素。这种根据肌理走势与组织结构的印染工艺,一方面增添了面料与服装之间的层次感,另一方面体现了服装艺术独具的时尚气息以及对服装面料的重塑,运用先进的智能控制系统提高印染质量,并将其色彩、图案、肌理变化作为重点设计对象[4]。当这些经过印染工艺处理的服装被赋予了更高的审美价值时,其产生的社会经济效益也会迈向更高的台阶。开启新时代的服装“智能可穿戴”,绿色纤维材料的深入创新,正在推动可持续时尚的流行。随着科技的不断革新以及市场环境的瞬息万变,人们接受新信息愈加频繁,消费者也开始追求个性多元化[5]。在此前提下,服装审美想要适应时展,需要快速接收和整合科技信息,提高自己的反应能力,提升产品的设计审美与创新能力。在市场审美需求多样化的今天,新材料产业既是战略性基础产业,也是高技术竞争的关键领域。
[参考文献]
[1]陈巍娣.浅谈科技服装[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78-80,88.
[2]易莉莉.人工智能与服装设计的融合模式及其要求[J].毛纺科技,2017(10):81-85.
[3]胡金莲.形状记忆纺织材料[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6.
[4]王思懿.3D打印技术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研究—评《3D服装设计与应用》[J].印染助剂,2020(5):66.
智能交互发展模式范文6
关键词:云计算;价值链;B2C;电子商务
中图分类号:F71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28(2017)02-70 -03
从2007年开始,“云计算”作为新一代IT技术,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同时,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推广和交易模式的不断完善优化,电子商务已渗透到人们生活中,行业内竞争激烈。电子商务的服务质量优化、经营业绩改善以及风险控制,成为电子商务健康发展的关键问题。Business-to-Customer(B2C)是电子商务领域的重要发展模式之一。在B2C领域由于缺乏有效的价值链优化和风险控制措施,我国电子商务服务现状并不理想,阻碍了电子商务行业的快速发展。云计算技术的产生,为电子商务企业带来了资源合理分配、生产规模化运营和动态数据存储服务模式,从基础活动风险、支持活动风险、外部风险、价值链构成、价值链风险及优化多个层面促进了电子商务的发展,本文主要阐述了基于云计算的B2C电子商务企业的价值链优化。
一、概述
(一)云计算
对于云计算的定义尚未统一。美国国家标准官方定义:云计算是一种按使用量付费的网络计算模式,这种模式提供可用的、便捷的、按需的网络访问, 进入可配置的计算资源共享池(资源包括网络,服务器,存储器,应用软件,服务),这些资源能够被快速提供,只需投入很少的管理工作,或与服务供应商进行很少的交互就可以得到自己想要的各种服务。云计算可以理解为是一种基于互联网的计算模式,它是将存储于个人电脑、移动设备和其他设备上的所需的大量信息的集中处理,协调工作,形成巨大的计算能力资源池。
云计算的前身是“网格计算”,是由Google首席执行官埃里克施密特在2006年的搜索引擎大会上提出的概念,它是一种新型网络计算模式。云计算的类型及其服务模式也有很多。云计算按部署模式分,可以分为公有云、私有云和混合云;按照服务模式可分为三类:将基础设施作为服务的IaaS、将平台作为服务的PaaS、将软件作为服务的SaaS。层次结构如图1所示。IaaS为用户提供计算机硬件和网络设备等基础资源,用户可以按需要量来申请和释放硬件资源,并且按照使用量付费。PaaS为用户提供应用程序运行的环境,用户必须使用特定的编程环境并遵照特定的编程设计模式,借助相关平台开发需要的应用程序,这个适合用户解决难解决的计算问题。SaaS为用户提供特定的应用软件功能,用户无需开发应用程序,由SaaS为用户提供专门的应用服务。
(二)电子商务
到目前为止,电子商务还没有一个具体的国际标准定义,人们对电子商务的接触还不算是很了解,只是初步上的理解为在网上交易的一系列活动。但可以对电子商务概念初步理解为运用电子计算机手段运用到传统商务活动中的一系列交易过程。近年来,电子商务发展规模迅速,尤其是在发达国家。根据商务部的数据表明,截至2015年初,我国网络购物用户规模趋于6亿网民,主要的B2C电商企业展开平台化、开放化战略,企业间竞争态势显著。
电子商务已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第一,人们不断追求高质量生活,而电子商务改变了传统的生活方式,方便了人们的购物,让人们足不出户就可以方便买到自己喜欢的东西,明显提高了生活质量;第二,电子商务的发展需要现代技术的支撑,这样电商推动了科技进步,对科技和工程的发展做了贡献;第三,电子商务的发展使得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更加紧密,无论是思想、创造力还是情感的支撑都得以提高,提升了整个社会的凝聚力。
电子商务的发展给电子商务企业带来了新的市场开阔空间,从传统的交易模式跨越到了网络交易模式,是一次转折性的变革。网络交易由于数据业务量比较大, 实时性较强等特点,企业面临的挑战巨大。随着云计算技术的诞生,给电子商务企业带来了新的技术机会,提高了交易效率和信誉度,间接降低了企业经营成本,促进了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
(三)价值链理论
价值链理论是由美国哈佛大学教授迈克尔・波特(1985)在其著作《竞争优势》中提出的,他认为企业价值创造过程由两项相辅相成、互相关联的活动构成(如图2所示)。这两项活动分为基础活动和辅助活动,基础活动包括内部后勤、外部后勤、生产经营、市场和销售服务等,辅助活动包括采购、技术开发、人力资源管理和企业基础设施等。这些具有显著不同但内部又紧密相连的各种活动综合构成一个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价值增值过程,即企业价值链。企业的竞争不是单纯的某个价值链环节点的竞争,而是基于整个价值链各个环节协调运作上的竞争,整个价值链的运营绩效决定了企业的综合竞争实力。
二、传统电子商务企业价值链体系
(一)B2C型传统电子商务企业价值链构成
B2C型电子商务企业所面对的对象是用户个人,是借助互联网将企业的商品展现在网站上,供用户在线购买。B2C型电子商务具有交易的灵活性、频繁性和低成本等特点。近年来,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网民数量的剧增,B2C电子商务迅猛发展。近年来的中国电子商务市场交易额高达几万亿,网络零售市场交易规模高达几千万亿元。随着网络交易环节的逐步完善和设备的不断升级,B2C电子商务企业凭借物美价廉的商品供应和良好的售后保障,已经逐步成为传统的线下交易模式的重要竞争和互补力量。正如传统制造型企业一样,B2C电子商务企业创造价值的过程,是由企业的一组相关的生产活动构成,其企业价值链如图3所示,B2C电子商务企业的价值链包括一系列的采购商品活动、仓库的存储管理、物流配送、在线网上交易、技术支持与售后服务等基本活动;以及网站基础设施的维护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企业网站后台运营维护等辅助活动。
(二)基于价值链分析的B2C型传统电子商务企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传统B2C型电子商掌笠档募壑盗瓷希存在的主要障碍与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1.基础设施的运维
B2C电子商务企业的网站基础设备的管理维护,老旧设备升级换代,以及扩建新版本的系统硬件和升级底层软件,需要一定量的资金和技术上的支持,在电商企业的建设。运维成本中占有较大比例。B2C的用户规模较大,只要用户在某地接入互联网,就可以享有不受时间地点约束的商品购买。而高企的网络建设和运维成本,成为中小企业迈入了电子商务领域的重要制约因素。
2.巨大的仓储成本
目前,电子商务在中国发展迅速,竞争激烈。如果B2C电子商务企业要想获取较多的利润,就必须注重规模经济,也即企业要建设布点较多的仓储中心预留商品,这样才能满足规模较大的即时性全球交易需要。建设运营一个大规模仓储中心所需要的花费成本也是影响B2C型电子商务企业价值增值活动的重要因素。
3.物流效率
网络上订购的商品依赖物流的配送,选择一个好的物流配送平台,是一个B2C电商企业能否取得好的经济效益的关键因素所在,影响用户网购体验,低效率的物流配送效果直接影响用户的购买意愿。在我国,发达的现代交通运输和合理的能源分配也只限于城市区域,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乡镇交通的便利问题和能源基础设施的分配问题。滞后的现代物流管理方式影响用户的购物体验,不能满足用户的需求。低效率的物流配送导致物流相关的各项费用偏高,影响B2C型电子商务企业价值增值。
4.网上交易成本
B2C型电子商务企业的商品一般是通过企业网站上或借助知名的交易平台,如淘宝、京东等来宣传自己的商品,这样能够增加用户的关注度。商品是否能引起用户的关注,很大程度上直接取决于企业如何更好地利用网络资源优势,将商品更好地展现给用户看,以此来吸引用户关注并形成购买意愿。同时,由于商品的交易和资金的流动都是借助互联网方式的在线交易,因此在线支付的安全保障与及时,也是制约用户是否购买的关键因素所在。网上交易成本也成为影响B2C型电子商务企业价值增值的重要环节。
5.售后服务成本
电子商务企业交易主要是在网络上进行交易,是建立在网络上的一个虚拟交易平台,因没有实体店的存在,售出的商品的售后服务质量是直接影响用户的购买行为的重要因素。良好的高质量的售后服务能够促进用户长期的购买意愿,为企业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和赢得良好的价值口碑。
三、建立云计算环境下B2C型电子商务企业价值链
(一)云计算环境下B2C电子商务企业价值链整体架构
近几年,随着计算机技术与网络技术的相互发展,网速的明显提高和网名数量的急剧增加,给企业电子商务的发展带来转折性的改变。电子商务交易模式明显得到改变,交易空间明显扩大。在此同时,云计算技术的发展,给电子商带来了新的技术支持,把云计算运用到电子商务上,给企业运营带来了新的价值创造机会。尤其是在B2C型电商企业领域里,云计算技术为企业带来了价值利益和发展空间。
云计算可以看做是并行模式的网格计算和均匀分布式的计算模型。云计算覆盖了互联网绝大部分的网络有用资源,通过模块化的程序方式将这些资源进行分类和处理,并借助云技术进行分析、计算和归类,通过网络反馈给用户。具体来说,云计算的特点主要有:动态交互的资源配置平台、智能自助式的需求服务体系、网络化的服务中心和丰富的资源池存储等。这些环节嵌入并形成了B2C电子商务企业的新型价值链,从而构成了云计算下的电子商务价值链架构,如图4所示。云商务平台架构包括基本活动模块与技术支持模块两大块。基本活动模块包括在线销售、企业推广、安全认证、电子支付等基本活动环节;技术支持模块包括云计算技术应用接口模型和云资源池两大块。
(二)云计算环境下B2C电子商务企业价值链运营模式
企业在B2C型电子商务的实施过程中面临着电子支付、安全、信用、物流等一系列潜在问题。在云电子商务技术的支撑下,电商服务智能化服务体系,为电子商务运营模式提供了一套快速、便捷、实用的解决方案。
在这种运营环境下,云计算技术提供了这种服务模式所需的客户端的安全系数,以及高数据运算处理速度,节省了用户的请求时间和降低了客户端对设备配置的要求,不需要用户使用高端设备才能进行云端访问,而只需要普通的移动终端设备即可实现服务访问。云资源池轻松地实现了对所有用户数据的共享、知识共享、资源合理分配。这种运营模式完全不同于传统的电子商务运营模式,基于云服务平台,用户想得到的资源就变得很容易了,云存储能在用户随时需要时调取资源池里面的资源反馈给用户,让用户随时随地得到所需的计算资源,云储存提供了无限多的空间和服务。电子商务企业在这种运营环境下实现网上交易、安全支付认证、网络营销推广、商务活动洽谈、SEO搜索引擎优化、商务化的论坛沟通等一系列功能实现平台。“云平台价值链”是电子商务企业实现资源整合、提供优质服务的基础,这也是云电商取得又一成功的经营模式。
四、结论
云计算技术的产生,给电子商务行业带来了新的契机,推动了B2C电子商务企业服务的智能化、集约化、协同化转型,是对传统服务理念与应用模式的创新与拓展。云计算技术的发展将极大地改变互联网的发展趋势,同时也将改变传统的企业生产经营方式和人们的购物方式。由于其廉价的商用特性和高速度的计算能力,将极大地促进电子商务的发展,这既给B2C电子商务企业带来了机遇,同时也带来挑战,B2C电子商务企业应该积极适应环境的发展,不断优化企业价值链的各个环节,从而保持企业价值链上各个价值创造过程的高效运作。
参考文献:
[1]王文清.CALIS数字图书云服务平台模型[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9,(04):13-17.
[2]吴卫华.“云计算”环境下的电子商务发展模式研究[J].情报杂志,2011,(05):147-151.
[3]罗庆容,翟大昆.基于云计算的电子商务模式[J].现代经济,2008,(08):49.
[4]王倩,潘 郁.云计算平台下的电子商务[J].电子商务,2009,(11):63 -66.
[5]张为民,唐剑锋.云计算深刻改变未来[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12):34-190.
[6]王之冉.基于服务的电子商务价值链优化研究[J].商业时代,2010,(18):50-53.
[7]迈克尔・ 波特,著.陈小悦,译.竞争优势[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37-39.
[8]张红亚,郑利华.云计算环境下的信息安全探讨[J].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2010,(10).
[9]张冬青.云计算对未来电子商务发展的影响[J].学术交流,2011,(04):137-138.
[10]李艳华.云计算技术研究现状综述[J].电脑知识与技术,2009,5(22): 6314-6315.
[11]许晓冯.浅谈云计算及其应用[J].信息化研究,2010,(11):50-53.
[12]钟伟彬.云计算终端的现状和发展趋势[J].电信科学,2010,(03):50-53.
[13]王倩,黄景贵.未来电子商务发展受云计算的影响研究[J].科技资讯,2011,(08).
[14]张巍,汤立.我国云计算技术发展策略的思考[J].中国铁路.2012,(10):132-135.
[15]马晓慧,王红等.云计算及其应用探讨[J].中国校外教育,2010,5(12): 114-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