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新闻传播概论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网络新闻传播概论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网络新闻传播概论

网络新闻传播概论范文1

二、前言:

二、第一部分:问题的提出和研究的维度

三、第二部分:理论基点----网络传播特点与网络新闻编辑基本规律

四、第三部分:宏观视角----网络新闻编辑思想与网络新闻受众的需求

五、第四部分:中观视角----网络新闻编辑策划与网络新闻受众的需求

六、第五部分:微观视角----网络新闻编辑实务与网络新闻受众的需求

七、结束语:

八、索引与参考书目:

中文摘要

网络媒体-----这一二十世纪最后几年才出现的全新媒体,被人们称为继报刊、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它的出现给传播领域带来全方位的深刻变革。一个全新的媒体、一个全新的传播领域正吸引着学界对它的深入研究。“网络新闻编辑学”是网络传播学众多研究内容中的一个重要且实用的方面。本文选取它作为研究的主题,以受众的多元需求作为研究的出发点,文中的所有考察都与受众密切相联。

本文从三个层面:“宏观视角----网络新闻编辑思想与受众的多元需求”、“中观视角----网络新闻编辑策划与受众的多元需求”、“微观视角----网络新闻编辑实务与受众的多元需求”进行分类研究。提出网络新闻编辑应该具有“全历史”、“全社会”、“全受众”“全天候”的编辑思想;指出“‘开放式’是网络新闻编辑的基本规律”;此外,本文还从“网络新闻策划的内容”、“网络新闻策划的功能”、“网络新闻策划的特点”等几方面入手,探讨了经济功能在网络新闻策划中的“度”的把握的问题;本文微观方面,通过对网络新闻编辑“内容建构”、“形式呈现”两方面现状的考察,提出相应的内容与形式的良性建构标准。

主题词:网络新闻编辑规律、编辑思想、编辑策划、编辑实务、开放式、受众的需求

Abstract

Emerginginthelastdecadeof20thCentury,INTERNETisregardedastheFourthMediaafterPress,RadioandTVandnowleadingawide-rangerevolutioninmasscommunication.Moreandmorestudiesandresearchworksconcentrateonthenewformofmediaandthenewsector.InternetNewsEditingisoneofthemostimportantandpracticalaspectsofthestudies.Staringfromthediversifieddemandsofaudience,thisarticledealswiththeInternetNewsEditingwhichiscloselyrelatedwithaudience.

Thearticletakesthreepointsofviewstocarryoutitsclassifiedstudies:a)amacrostudywhichfocusonPrinciplesofInternetNewsEditingandthediversifieddemandsofaudience;b)anintermediate-viewstudywhichfocusoninternetnewsplanningandthediversifieddemandsofaudience;andc)amicrostudywhichfocusoninternetnewseditingpracticeandthediversifieddemandsofaudience.Theprinciplesofhistoricalfull-coverage,whole-societycoverage,entire-audiencecoverageandall-timecoverageshouldbeappliedtotheInternetNewsEditingsince boundlessnessisthebasiclawineditingnewsaccessinginternet.Furthermore,studiesaregiventothefunctioningcontrolofeconomicroleinInternetNewsEditinginrespectsofthecontents,functionsandcharacteristicsrelatingtointernetnewsplanning.Thestandardsofwell-designedandwell-writtennewsareproposedinthisarticlethroughmicro-studiesgiventocontentsstructuringandpagelayout.

KeyWords:BasicLawofInternetNewsEditing,EditingPrinciples,EditingPlanning,EditingPractice,Boundlessness,DemandsofAudience

前言

网络传播是一个全新的传播模式,基于“技术”而生的网络特点赋予网络传播一些全新面貌,对网络传媒这样一个“崭新的、上升的”媒体进行研究有着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

本文在网络传播学众多的研究方向中,选取其中一个方面-----“网络新闻编辑学”作为研究主题;在众多的研究方法与研究视角中,选取目前网络传播研究中选用较少的心理学视角,从受众的多元需求出发,探索网络新闻编辑规律。

为了全方位反映“网络新闻编辑学”的各个方面,本文从三个层面:“宏观视角----网络新闻编辑思想与受众的多元需求”、“中观视角----网络新闻编辑策划与受众的多元需求”、“微观视角----网络新闻编辑实务与受众的多元需求”进行分类研究。在研究的过程中,注重“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的比较研究”、注重“传受双方‘良与不良’的互动研究”、注重“传播理论与新闻实例相结合的研究”。

本文第二部分,通过对网络传播特点的深入分析,提出“‘开放式’是网络新闻编辑的基本规律”这一论点。文中各个部分的论述都是基于对这一基本规律认识的基础之上的。

本文第三部分用了大量篇幅探讨网络新闻编辑工作中“编辑思想”的重要作用,提出网络新闻编辑应该具有“全历史”、“全社会”、“全受众”“全天候”的编辑思想”。

本文第四部分对于“网络新闻策划”的研究是网络编辑研究中一个崭新的领域,学界目前对这一命题的研究还显不足。文中从“网络新闻策划的内容”、“网络新闻策划的功能”、“网络新闻策划的特点”等几方面展开论述。特别注意到了“经济功能对于网络新闻策划的要求与影响”、“网络新闻策划中如何实现经济与社会双收益?”“网络新闻策划的特殊形式”等问题,尝试通过粗浅的论述探索“经济功能在网络新闻编辑策划中‘度’的把握”这一命题。

本文第五部分将研究聚焦于“网络新闻编辑实务”这一微观层面,通过对“网络新闻内容媚俗化倾向”的分析,提出了相应的“网络新闻编辑内容建构标准与规律”;通过对“网络新闻形式呈现方面不良现状”的分析,提出了相应的“网络新闻编辑形式呈现标准与规律”。文中还首次提出了一些基于技术而形成的网络新闻编辑中的特殊手段-----“邮发之最/阅读之最---新闻之上的新闻”、“推销内容”等。

[page_break]

研究过程中,注重“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的比较研究”、注重“传受双方‘良与不良’的互动研究”、注重“传播理论与新闻实例相结合的研究”。

第一部分问题的提出与研究的维度

一、问题的提出:

本文论题的选定与论述的确立基于这样一个现实层面:自1995年因特网在全世界出现,此后数以万千计的大小网站雨后春笋般地成长、发展。尽管各网站主营内容、经营模式纷繁复杂,但是提供信息与服务几乎是所有网站共同的目标。在这期间,诞生了一个全新的职业:网络新闻编辑-----以向受众提供信息及信息服务为工作任务的全新职业。伴随着新兴事物而来,学术领域可能更为关心“受众的需求对网络新闻编辑工作的影响”以及“受众的需求在网络新闻编辑过程中的具体体现”这一命题。具体来讲,就是要求学界从受众需求的角度对以下问题展开研究:“什么样的信息及服务是受众关心的?怎样提供这些信息与服务被证明是有效的?有没有一些切实可循的标准可供参考?网络新闻编辑应涉及和不应涉及的领域是哪些?涉及的深度、广度是怎样的?网络新闻编辑过程中所涉及的受众、传者(编辑)、传播技术、信息等诸要素之间是何种关系?如何在它们之间形成一种良性互动?

研究网络新闻编辑----这一网络传播中的重要内容,源于现实的需要与紧迫性:

一、网络传播是一个全新的事物。对于整个互联网来说,它至今仍然处于儿童期(从1995年到今天,不足6年),相对于传统媒体来讲,缺乏经验的累积与规律的探索。全新的事物犹如空白的纸张,充满着待垦的诱惑。

二、网络传播是一个上升的领域。全新充满着悬疑,而“上升趋势”则意味着研究更有价值。不论从全球还是我国范围来看,整个网络事业仍然处在一个迅速发展的阶段,网民数量连月增加、网页内容不断翻新、网络普及范围日益深广。这一切都说明,对于网络传播的研究有前瞻与实际意义。

三、网络传播的研究依然不足。相较于传统媒体,对于网络传播这样一个全新领域,,国内外的研究都比较薄弱。台湾学者在1997年曾经做过一项对“全球资讯网传播学术资源”的研究,他们利用关键词查询“与大众传播相关的网站”,在亚太地区共找到56个中英文传播研究和教育网站,其湾有38个,澳大利亚有9个,香港有3个,新加坡2个,日本2个,泰国1个,新西兰1个。至于中国大陆则未找到任何网站。[1]虽然到目前国内也有了类似“中国传播学评论”的传播学术网站,但关于网络传播的学术研究与日益增多的网络传播现象相比,在研究的深度与广度方面依然显得不足。

心理学视角研究网络新闻编辑规律有自身优势与独特性。本文在研究网络新闻编辑规律时选择心理学视角,从受众多方需求的角度审视网络新闻编辑工作,在论述中,更为关注受众需求的多样性特征、传受者的心理互动机制、以及网络新闻编辑工作在满足受众需求方面的“足”与“不足”等问题。

我们知道,技术赋予网络的交互特征,使得传、受者的心理互动较之传统媒体而言更为经常更为深入,而传受者的心理互动深刻影响着网络传播过程的各个方面,因此,从这一视角研究网络新闻编辑规律更易贴近与深入问题的实质。从另一方面来讲,目前学界对于网络传播的研究仍较多地停留在宏观层面的理论探讨上,例如: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1)探讨第四媒体对大众传播理论的影响;2)探讨第四媒体与传播新闻传媒的关系;3)探讨新闻媒体网络的建设与经营;4)对国内外网络法规的评介;5)调查新闻从业人员使用网络的状况。”[2]而对于微观层面,比方说用心理学视角、从受众需求的角度对网络传播实务进行的研究还不是很多。本文则试图从这一角度进行一些学理意义的尝试性探讨。

由于技术的密切介入,与传统新闻编辑不同,网络新闻编辑从诞生之日起就决定着它的内容、趋势等都将更多也更密切地受到技术的影响,网络新闻编辑工作将随着技术的进步而不断发展变化,每一次技术的革新都将影响网络新闻编辑工作的内容与方式方法。这种影响可能表现为渐进式,也可能表现为瞬间突破性。正是技术的深度介入,使得网络新闻编辑工作表现为更多的动态性、开放性。因此,对它的研究也必然应该选取动态、多维、开放的视角。

二、研究的维度:

传统意义上的编辑研究一般关注报道方针、报道策划、报道实务等三方面。这三方面立体地构成了编辑学的全部内容。网络新闻编辑虽然是一门全新课题,但对它的研究依然离不开上述三个层面的内容。因此,本文在研究维度的选择上采用了传统编辑学的方法,从宏观---网络新闻编辑思想、中观---网络新闻编辑策划、微观----网络新闻编辑实务三个层面进行研究。

宏观----网络新闻编辑思想和受众的多元需求:

本文将“编辑思想”做为论述的一个重要方面,除了“编辑思想”是传统编辑学研究的一个方面的原因外,更重要的是,在网络传播过程中,“编辑思想”一度被人忽视或者说从来被人重视不够,这或许由于网络传播的“技术决定论”或许是“传播主体多元化”导致的网络编辑工作的“唯技术”或“人人皆为传者,无需编辑”的现实倾向;而对网络编辑工作理解上的错觉与误读已经并且还在给现时的网络编辑工作带来不利影响。正本清源-----从源头上的重新认识将有助于网络新闻编辑具体操作的良性发展。本文从“更好地满足受众多样性需求”出发,提出“全历史、全社会、全受众、全天候”的网络新闻编辑思想,着重强调了网络新闻编辑应该具有的对历史、对社会、对受众的全面负责态度。

中观----网络新闻编辑策划和受众的多元需求:

长期以来,对于编辑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新闻策划的研究一直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近些年来,随着媒介产业化进程,这一问题又重新进入学术研究的视野。毫无疑问,对于网络新闻编辑研究来讲,网络新闻策划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网络新闻策划的目标是为了让自己的新闻产品能被更多的受众接受、喜爱,因此,对于它的研究一定是基于对受众的心理特点、多元需求仔细分析基础之上的。

网络新闻从诞生之日起,就始终立于媒介产业化的前沿,较传统媒体而言,它带有更强的商品属性、经济功能。这使得网络新闻策划在功能与模式上都有自己的独特之处。本文试图探讨“经济功能对于网络新闻策划的要求与影响”、“网络新闻策划中如何实现经济与社会双收益?”“网络新闻策划的特殊形式”等等一系列问题。目的就是尝试通过粗浅的论述探索“经济功能在网络新闻编辑策划中‘度’的把握”这一命题。

微观----网络新闻编辑实务和受众的多元需求:

对宏观编辑思想与中观编辑策划的研究,目的是勾勒出网络新闻编辑工作应有的一种宽广视界与胸怀,它们是隐性的、稳定的,更多的表现为一种常态。而具体到“每篇稿件的选择、每个网页的建构、每条链接的设计”这些属于编辑实务方面的具体编辑工作,则更多表现为显性的、动态的、受众能够直接感受到的编辑成果。因此,对它的深入研究最具现实指导性。

通过对网络新闻编辑内容选择方面的“长与短”、“新与旧”、“软与硬”、“深与浅”“真与假”、“原创与整合”的研究;通过对网络新闻编辑形式呈现方面的“网页空间”、“信息编排”“版面色彩”“导航结构”的研究;通过对基于网络技术而形成的特殊编排手段----“新闻之上的新闻”、“推销内容的编辑手段”等等专题的研究,有助于更好地回答“什么是受众讨厌的?”“什么是受众喜欢的?”、“如何满足并提升受众的喜好?”等一系列问题。从而为传受良性互动与网络新闻的高效传播找到实现途径。

网络新闻传播概论范文2

关键词:网络新闻 把关人 自我把关意识

高了,在广大网民中形成了良好的口碑,才能吸引更多的网民参与这家媒体的信息选择与传播。可是要想让广大网民认可你,提升网民对自身的认知度,就需要媒体的自律,即传播者的自我把关来提高自身的公信力。

如何提高网络新闻把关人的自我把关意识

要提高网络媒体自律意识,就要从提高把关人的自我把关意识开始。网络信息把关人应从以下几方面提高自我把关意识:

培养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媒体的舆论导向作用对一个社会的稳定与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是媒体工作人员做好工作的先决前提。网民在保证信息准确、坚持个人原则的基础上,还要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担起自己应负的社会责任,不传播的同时也监督别人不传播错误的信息和对社会或其他人造成恶劣影响的言论。

努力学习提高自己。面对飞速发展的社会环境,媒体从业人员要跟上时展的步伐,就必须努力学习,丰富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开阔自己的视野,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只有在工作中不断地充实自己,才能紧跟新闻信息传播的发展。

披露社会发展中的矛盾。媒体工作人员站在时展的前沿,是社会发展的瞭望者与观察者。媒体工作者有责任和义务将社会发展中出现的矛盾披露出来,并呼吁大家对矛盾的解决提供建议。随着社会的发展,广大受众参与社会言论的程度日益提高,受众通过网络来参与重大事件的讨论更加广泛化,从某种意义上说,网络信息的传播者其实也是社会的观察者、监督者,在传统媒体新闻记者没有触及的地方,发生的大小事件,都可能被网络受众上传到网上,与广大网络受众分享讨论。

转贴于

维护网络信息的真实性。新闻工作重要的原则是真实性原则,媒体不仅进行舆论监督,还要向广大受众传递信息,如果媒体传播的都是不真实的信息,那么这个社会到处充斥着虚假的信息,将会对社会的发展造成恶劣的影响。在大众传媒业发展至今,新闻的真实性更加重要。网络信息把关人在创造、整理和编写新闻性信息材料时,真实性仍然是第一标准,只有客观公正地传播真实的事件,才能维护网络环境的良好秩序。

总之,要提高网络新闻把关人的自我把关意识,除了网络信息传播者自身的自律外,还需要有他律与之相互配合,例如,加强相关网络法律法规建设、提高网络技术水平等。

注释:

①屠忠俊、吴廷俊:《网络新闻传播导论》,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②吴风:《网络传播学:一种形而上的透视》,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4年版。

网络新闻传播概论范文3

关键词:网络 新闻娱乐化 受众 授众

受众是网络新闻娱乐化的始作俑者

传统的传播学理论认为,受众是信息传播的“目的地”,是传播效果的“显示器”。在网络传播里,受众被赋予了更加丰富的内涵。由于“国际互联网不仅具有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介的一般功能,而且具有数字化、多媒体、实用性和交互性的独特优势,是有别于传统大众传媒的新型媒体”①,因此,受众不仅仅是受传者,即接收信息的人,同时也是传授者,即传播信息的人。以往新闻在大众传媒中的传播路径是,专门的新闻从业人员采集编码信息,通过集团垄断或者政府控制的大众媒体传递到公共领域,人们在这里获得新闻并给予不同程度的反馈。而网络传播中,新闻传播不再是掌握在少数人手中的“权力”,任何人通过论坛、博客、个人主页甚至官方网站等公共信息平台都可以传播新闻,因此网络新闻与受众之间具有更为紧密的内在联系。

网络新闻娱乐化中的“受众本位”

在自由经济环境下,观众是媒体的生存之本。电视媒体关注收视率,网络媒体关注点击率。“受众本位”逐渐进入学界和业界的研究命题。网络上的受众,即网民,由散落在世界各地的独立个体组成,他们的社会面貌可以千差万别,意见表达匿名自由,群体聚合力可以无比强大。他们的影响力以及影响他们网络行为的因素可以从受众的内环境和受众所处的外环境来看。其中,受众构成和受众心理是研究受众内环境的基础。

(一)受众角色的内环境

受众构成对网络新闻的影响。与传统媒体相比,网络的介入门槛最高。不仅需要满足电脑、网络等硬件要求,而且操作者本人也需要具备一定的电脑知识和操作技能。随着近年来互联网络覆盖率迅速上升,上网已经不再是什么稀罕事,网络以其超强的渗透力走进了中国四分之一人口的生活。根据CNNIC(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自1997年以来做的10次调查为基础,说明中国网民的构成情况。②例如,从受众性别看,互联网在中国普及之初,网络几乎是男性“一统天下”,但近年来,上网的男女比例逐渐走向平衡,目前中国上网的男女比例保持在6∶4。从受众年龄来看,20世纪90年代末网民主要集中在18~24岁的学生族和上班族,而近年来网民的年龄构成逐渐向两头扩散,18岁以下网民数量激增,40岁以上老网民也呈上升趋势。从受众的文化程度看,超过半数的网民拥有大专以上文凭,而这些年增长最快的是文化程度为高中及以下人群。从受众的网络需求看,男女需求有较大差异,男性网民主要以网络游戏、网上交友、新闻资讯为主,女性网民以娱乐新闻、美容时尚、影视休闲为主。高收入人群更倾向于时政财经类新闻,而低文化人群的主要网络需求是游戏娱乐、网上交友。由上述可见,受众本身的差异对于网络新闻的需求不尽相同。

受众心理对网络新闻的影响。1.受众的注意力。有人说现在是“注意力经济时代”,媒体想尽一切办法赚取受众的注意力,再靠收视率、发行量、点击率等指标将受众注意力转卖给广告主获取经济增值。因此,受众注意力是媒体最宝贵的资产。受众的注意力可分为无意识和有意识两种类别。网络上,受众关注网络新闻,多数是付出了有意识的注意力。例如,传统媒体报道某个社会焦点,受众为了获得更加详尽的信息而到网络上有意识地寻找相关新闻来满足自己的信息缺口;或者在无意识的状态下被某一新闻吸引,有意识地打开其他新闻链接。受众在网络上能够主动探求自己需要的一切信息,兴趣成为受众的注意力导向。“海量的阅读对象与自主的阅读方式使得选择性接触、选择性记忆、选择性实践成为网络新闻受众的普遍行为,也决定了受众点击方向的多变性与网站忠诚度的下降。”③而每个人的注意力都是有限的,即使网络用户基数在不断扩大,有意识的受众注意力仍然是网络新闻媒体争夺的稀缺资源。2.受众的接受心理。首先引入费斯廷格的认知不和谐理论。受众在遇到与自己的观点和立场相悖的信息时,就会产生不和谐,“由于产生心理上的不舒服,会促使人试图减轻这种不和谐感,以达到和谐”,并且“除了力图减轻不和谐,人还将积极地回避接触会增加心理不和谐的情景和信息”。④网络信息自由化程度高,为受众规避认知不和谐提供了极大的可能,受众在选择网络新闻时更倾向于与自己的世界观、价值观、兴趣取向相一致的新闻。另外,“有证据表明,对娱乐的选择是典型的‘冲动型’的,在于‘一时高兴’或‘自发而为’,而不是深思熟虑的‘选择性接触’。也有研究证实,人们似乎是根据他们的情绪,直觉地去选择娱乐”。⑤可见,无论是冲动性选择还是直觉选择,娱乐化新闻内容都更容易被受众接受。3.受众的求新心理。新闻,顾名思义就是报道新情况、新事物、新经验、新问题等各种新信息,并且要求在时间上是最新的,在内容上具有新意。总之,新颖性和新奇性是受众的心理需求。在网络新闻传播中,新闻机构不断推陈出新,从内容和形式上寻求突破。例如,时下许多门户网站都喜欢做新闻专题,网易2005年推出的一种新的专题模式,置于新闻专题栏目之下,起名为“恶搞专题”。网易的“恶搞专题”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新闻的娱乐化制作,但是由于专题内容的特殊性,又使这种“娱乐化”带上了批判的色彩。⑥“恶搞专题”无疑是门户网站为了满足受众求新求异心理的一次大胆尝试。而受众在网络中的“授众”身份,赋予了受众更多创新的权利。随着网络知识的普及,更多人掌握了网上文字、图片、音频以及视频的处理技术,采编播一体的新闻操作模式在网络上更加容易实现。

(二)受众所处的外环境

由于各地区经济政治文化发展存在很大差异,导致网络普及程度的差异,势必带来数字鸿沟(Digital divide),即“在信息时代因地域、收入、教育水平和种族等原因而形成的在数字技术掌握和运用方面的差异,以及由此导致的不同群体在社会中面临的不平等现象”。⑦互联网的使用程度不同加深了信息富有者和信息贫困者之间的鸿沟。网络中蕴涵浩瀚的信息,网络天生就是新闻的自由市场,而网络新闻娱乐化是整个社会大环境决定的。“社会、文化、体育等软新闻的娱乐化趋向,硬新闻纯新闻的软性化生活化日常化走势,并不完全是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所致,而是整个社会背后的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的强劲折射与激烈反弹,大众传媒与大众口味的合流是天经地义情理之中的事情”⑧,所以网络新闻媒体走上大众化道路是时代的选择,是社会文化发展过程中必须经历的过程。

另外,网络新闻中传统意义上的“把关人”缺失以及网络新闻规范和新闻伦理建设滞后等客观因素同样放任了网络新闻娱乐化的自由发展。受众的猎奇需求滋长了新闻娱乐化的气焰,而充斥着“黄色新闻”的媒体环境反过来又“民意”。“可以说,网络新闻的边缘化趋向,是网民与网站互动的一个结果:网民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网站对于新闻的选择与编排方式,而这些选择与编排又反过来刺激了网民的阅读欲望”。⑨

受众在网络新闻娱乐化中扮演的角色

网络新闻娱乐化中的受众和“授众”。网络传播与传统媒体在大众传播路径上已有明显不同,它不再是单向的线性传播,而是“在总体上形成一种散布型网状传播结构,在这种传播结构中,任何一个网结都能够生产、信息,所有网结生产、的信息都能够以非线性方式流入网络之中”。⑩网民正是网络传播中的一个个网结。因此,大多数网民同时扮演着接收信息――受众和授予信息――“授众”的双重角色。这里提出“授众”的概念,是指网络情境下特有的受众存在形态,他在传播模式中不仅具有接收信息和反馈信息的传统角色功能,而且在信息二级传播中充当传播者的角色。可以说,“授众”既是信息解码者,同时也可以是信息编码者,包括一级信息源的编码以及对一级信息的解构和再编码二级信息源。另外一种情况是,“授众”以网络新闻传播者脑海中的“潜在受众”存在,间接左右新闻的内容选择和报道形式。其中,“使用与满足理论”或“认知不和谐理论”可以为“授众主导新闻娱乐化”这一观点提供理论支持。

网络新闻娱乐化中的“单向度的人”。作为单一受众角色存在的网民并非不存在,也就是马尔库塞所说的“单向度的人”。(11)就是那种一味认同现实的人。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沉迷于网络,陶醉于流俗娱乐,满足于网络世界的“虚假的需求”。这类人在网络新闻娱乐化的诱导、欺骗下,追逐适应网络强加于个人的“需求”,成为屈从网络而又麻木地自感幸福的单向度的人。这类单向度的人在低文化网络用户群体中占大多数。而对于文化程度较高的人来说,由于自身知识结构和价值观相对完整,对网络新闻娱乐化的负面影响具有一定的抵抗力,相对而言不容易被网络异化成为单向度的人。

网络新闻娱乐化中的“弄潮儿”。网络新闻娱乐化中的“弄潮儿”通常是指那些乐意把自己推到风口浪尖的网络活跃分子,他们不满足于新闻评论者的角色,而是运用自身条件积极创造新闻价值。例如芙蓉姐姐,她最初在清华、北大的BBS上疯狂张贴个人“玉照”,并在传统媒体跟风报道中大出洋相,乖戾的行为举止一时成为网络热点,然而反偶像的定位终归无法获得社会主流文化的认同。芙蓉姐姐可以说是“前无古人”,但后有大批来者。在网络评选出的“年度十大网络红人”中,有三位女性以大胆出位见长。无论是自我炮制新闻想出名的人还是无意间成为新闻焦点的网络红人,都具有草根性、娱乐性和偶发性的特点,网络新闻娱乐化中绝对少不了这些“弄潮儿”的身影。

网络新闻娱乐化中的“把关人”。当然,网络中理性睿智的网民也大有人在。受众的参与意识逐渐增强,也形成了网络生态和谐的“原生”保卫力量。“台湾首家网络原生报《明日报》于2000年4月推出了‘个人新闻台’服务,即提供现成制作模板及存放个人主页空间的服务,很快吸引了上万网友的参与。11月,‘新闻台’又发展成具有社群功能的《逗阵新闻网》,培养了一批高素质的网友。”(12)让有一定专业背景和文化素养的受众参与媒体把关,这对于网络新闻娱乐化具有长远的建设性意义。提升受众媒介素养,培养受众主人翁意识,不仅有利于受众自身规避网络新闻娱乐化所带来的不良影响,而且可以借助受众的力量来监测娱乐化走势,叫停恶俗网络新闻。

注?摇 释:

①雷跃捷、辛欣主编:《网络新闻传播概论》,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1年版,第54页。

②⑦彭兰:《网络新闻学原理与应用》,新华出版社,2003年版,第67页,第75页。

③胡钰:《试论网络新闻传播的受众观》,《当代传播》,2001(1)。

④赛福林、坦卡德[美]著,郭镇之等译:《传播理论――起源、方法和应用》,华夏出版社,2000年版,第166页。

⑤臧海群、张晨阳:《受众学说:多维学术视野的观照与启迪》,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78页。

⑥陈力丹、李彦:《试论网络“恶搞专题”的合理性与非主流》,《声屏世界》,2007(3)。

⑧仲志远:《网络新闻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69页。

⑨彭兰:《主流化与边缘化――网络新闻发展的双重轨道》,《中国记者》,2004(5)。

⑩匡文波:《论网络传播学》,《国际新闻界》,2001(2)。

(11)房苏敏:《新闻娱乐化对精神生态的影响》,《沈阳大学学报》,2007(6)。

(12)乐程:《简析网络传播中受众角色的变化》,《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5(5)。

网络新闻传播概论范文4

【关键词】网络传播 传统媒体 信息 新闻

一、网络传播的特点

1、传播速度快,时效性强,摆脱了时空限制。与传统的印刷媒介和电子媒介不同,网络媒介的新闻信息可以实时更新,摆脱了版面印刷和定点播出的传统模式,提升了传播的时效性。

通过现代化的通讯和影像设备,网络记者、采编和制作人员可以在第一时间、第一现场对正在发生的事件进行现场直播。特别是在突发性事件的报道上,在与传统媒体的竞争过程中,网络显示出了明显优势,做到了“NOWNEWSNOW”。同时,网络编辑充分利用海量的网络信息资源,整理背景资料,让受众及时了解事件的相关信息。网络传播的时效性和快捷性使新闻摆脱了地域限制,拉近了传播者和受众间的距离。

2、海量存储,资源无限。互联网庞大的数据库使信息储存几乎没有容量限制,拥有丰富的信息资源。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的最新统计,截至2009年12月,中国的网站数,即域名注册者在中国境内的网站数(包括在境内接入和境外接入)达到323万个,网页数量达到336亿个,而且还处在不断增长之中。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网络信息量还将会继续增长。

3、手段丰富,增强了传播效果,受众能够更好地接受信息。数字技术将多媒体轻松带入互联网空间,各种文本、图片、音频、视频、动画的不同组合让信息的方式更加灵活,传播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自由组合,让事件变得形象具体。同时,受众也有了更多途径去了解事件。多媒体让网络传播摆脱了传统媒体单一的表现手法,使网络新闻具有了新的活力。

4、受众明显分化,呈现出“小众化”趋势。与传统媒体不同,网络让大众传播逐渐走向小众化、个性化。受众在网络世界中逐步摆脱了过去被动、消极的角色,变成了具有自主性的独立个体。他们可以按照自己的好恶选择信息、信息,不再受传统媒体单向性的制约。根据受众的不同需求信息,“个性化”、“小众化”已成为一种趋势。

5、交互性,传受双方平等的交流成为现实。互联网将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和超文本技术融为一体,同时具有和交流的功能。它支持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等各种交流模式,而且可以用来交替的“说”和“听”,实现传受双方的互动。这种不断从传统大众模式向现代私人通信模式的转变,密切了不同地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使得分布在全球各地的受众可以同时就许多不同的话题发表意见。

二、网络传播带来的影响

进入21世纪,网络以惊人的速度发展,互联网像空气和水一样影响人们的生活。

(一)网络传播的有利影响

1、拓宽了信息传播的渠道,开创了新的信息接受方式。网络凭借其先进的技术优势,在与传统媒体的竞争中显现出了强大的优势。首先,在传播方式上有了更多的选择,网络传播集多媒体于一身,图文并茂、绘声绘色,使得传播者有了很大的发挥空间。传播方式的多样化也使受众受益,受众可根据自身的状况进行不同的选择,改进了传播效果。

2、为不同思想文化的交流提供了空间。在以报刊为主的时代,约翰・弥尔顿曾指出报纸应该成为“观点的自由市场”。 网络的普及为思想文化的流通和文化融合带来了新的契机。在各种网络社区里,受众可以对各种话题发表见解。面对海量的网络信息,尤其是文化的多元化,人们需要一个交流平台以整合各类见解,促进不同文化间的融合。

3、为个人意见的发表提供了平台。网络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民众参政议政、发表个人见解的障碍。通过网络,政府部门可以了解公众对公共服务的要求,对相关政策的看法,对重大事件的态度,从而有利于政府部门提高办事效率,加快信息的处理,更好地为公众服务。

4、带来了全新的生活方式和全新的生活理念。步入网络时代,加上全球化浪潮的不断涌动,人们利用网络可以在全球范围内进行资源的协调和分配。网络购物、B2B电子商务、网上招聘以及网络广告等现象已经在悄悄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根据艾瑞咨询的调查,2009年网络购物用户规模达到1.08亿人,较2008年增长45.9%;在线旅游预订的使用率为7.9%,用户规模3024万人,较2008年增长77.9%;网络支付的使用率达到24.5%,用户规模9406万,较2008年增长80.9%,网络炒股用户规模为5678万人,较2008年增幅67%。

(二)网络传播显现的弊端

在网络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它也带来了一些负面效应:

1、可信度较差,假新闻泛滥,影响了媒介的公信力。网络新闻的低门槛,使一些记者单纯追求轰动效应或速度,热衷于报道一些缺少事实依据或尚未证实的独家新闻,使得网络信息的整体可信度不高,对网络新闻的规范管理已迫在眉睫。

2、淡漠了现实中的人际交往。网络把个人和世界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密切了人们间的交往,促进了不同地域文化的交流。但是在这个依赖网络连接而成的“地球村”中,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往往被人与机器之间的交流所取代,现实中的人际交往日益淡漠。

3、网络不良信息对青少年成长和社会稳定构成了潜在威胁。网络传播具有高度的开放性,这也就为一些不法分子提供了可乘之机。网络信息内容庞杂,、暴力等不良信息充斥其间,严重威胁着青少年的身心健康。■

参考文献

①杜俊飞:《网络传播概论》[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8(2)

②李良荣:《新闻学概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12)

③崔保国:《中国传媒产业发展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3)

网络新闻传播概论范文5

关键词:网络舆论;引导;方法

中图分类号:G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6-0-02

一、何谓网络舆论

所谓网络舆论,也称网上舆论,有学者将其定义为:“在互联网上流行的对社会问题的看法或言论”也有人这样定义网络时代的舆论——“舆论是一种事实或意见通过公共论坛传播与运动并被广泛接受的状态,公共论坛是各种形式的开放的言论管道或集散地,可以是广播、电视、报报纸等传统媒体,也可以是新兴的互联网”笔者认为,舆论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分成不同类型,所谓网络舆论主要是一起传播形式来区分的一种舆论形式,实为社会舆论的一种,指公众通过网络媒介所传播的信息而形成的舆论。套用陈力丹先生关于舆论的定义“所谓舆论,是指公众关于现实社会以及社会中各种现象、问题表达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表现的总和”我们可以将网络舆论定义为:公众通过网络传播,对现实社会以及社会中各种现象、问题表达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表现的总和,是网络中的公众所表达的意见的总和。

二、网络舆论中存在的问题

网络传播主体的多元及其匿名性等特征使得舆论的客体异常丰富,现实生活中的任何事件都可能成为网络舆论关注的对象;舆论主体的积极性的空前提高,使众多舆论场交错存在进而导致了网络舆论环境的复杂。这一方面为公众舆论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有助于加快社会民主化进程;但另一方面也带来了诸多的舆论问题。

(一)负向舆论的影响增大

传统大众媒介的一项主要功能是反映并引导舆论,营造健康的舆论环境,以发挥舆论的积极作用。负向舆论一般不会得到大众传播媒介的过分关注,因此也不能得到大规模传播。但是在网络环境下,公众言论的自主性已大大提高,每一位网络用户都可以利用网络媒介来组织和制造舆论。这一方面使民意能借助网络传播优势迅速转化为强势舆论;另一方面也为谣言、流言等形态的负向舆论的形成与传播提供了温床。

(二)舆论质量不高

舆论的质量是指舆论所表达的价值观、具体观念及情绪的理智程度。传统媒介中的舆论多是社会中多数群体舆论的反应,这些舆论一般都会经过一定时间的谈论与过滤,因此此类舆论理性成分较多,舆论质量较高;网络的传播的去中心化特征,使得每个网民都有了公开意见的机会,个人的意见并不需要与他人的讨论、交流,只要网民愿意就可以,另外匿名的特征也使得网民可以摆脱现实因素的制约,随心所欲地宣泄个人意见,甚至是谩骂和人身攻击。当然网络舆论中也有一些冷静客观的意见,但是还是被众多的非理性的意见所掩盖。

三、网络舆论引导的方法

(一)新闻报道引导

1、加强信息把关,增强新闻的可靠性

对于网络新闻把关,学者们还存在着争议。有人认为,网络高度的表达自由,导致了把关已经失去名存实亡了。其实,把关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个层面是微观的,即个体网站的内容把关;另外一个层次是宏观的,整个网络传播环境中的把关。作为新闻网站的新闻把关属于前一种。这种微观的把关不会因网络的自由开放而削弱,反而对随之加强。

人人都获得在网络上进行传播的可能,并不意味着任何在网上传播的信息都是有价值的,相反信息太多太滥,更会唤起人们对高质量的可靠信息的要求。“因此人们对信息传播的要求会经过一个很有意思的循环。当传统媒介传播的信息不足时,人们对网络传播的大量信息抱以希望,而当网络传播的信息量大大超过需求时,人们又会渴望用经济的方式获得最有价值的少量信息。这是一个从少到多,又从多到少的过程”[4]这也恰恰说明一个问题:尽管互联网存在着近乎无穷尽的网站,但网民经常登录的往往是少数的几个网站,这其中大部分会有传统媒体背景,因为这些网站依靠其传统媒介的背景延伸的可信度拥有了比一般网站更高的权威性。

2、快速反应,把握主动权

传统媒体往往具有某些信息的优先权和控制权,从而有效地引导公众舆论。但是在网络传播中,拥有这种特权对于绝大多数新闻网站来说已经不再可能。一条重要的新闻信息,网站稍一迟疑,就很可能失去制造舆论的先机,在引导舆论的过程中导致被动。同时,存在的大量商业网站,往往将时效性作为彼此竞争的利器。网络新闻竞争不在于看你有没有报道这则新闻,而是能否比竞争对手更快的速度报道。优秀的新闻网站应该具有极高的新闻敏感,能够及时探查到竞争对手的当前动向,抢在竞争对手之前做出正确的反应,才能有效引导舆论,成为社会的守望者和泄压阀。

3、加强信息整合,增强舆论力度

由于目前的商业网站没有自己的新闻采访权,所以很难有自己的独家新闻。一些专业性新闻网站常依附于传统媒体,缺乏独立性,也缺少独家报道。同时,在网络上推出独家新闻的难度也越来越大,一旦有好的选题,几分钟之内就会被人复制。但是,网络的突出特点在于对众多信息的整合,当然这种整合也并不是信息的简单堆砌,而是通过信息的有机重构,将意见巧妙蕴涵于信息之中。新闻网站必须在新闻报道中选择新闻角度,学会在日常题材中找到新意与深度,从而在自己的新闻报道中多增加自己原创的东西,最终扭转自己在新闻报道中的附属地位,增强自己的舆论影响力。

(二)评论引导

复旦大学李良荣教授认为现代新闻媒介对舆论的引导,主要体现在两点:一是通过持续不断的信息流,构筑现代信息环境,作用于人们的认识,引导舆论;而是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意见表达引导公众意见。[5]传统媒体如报纸、电视都拥有自己的评论栏目及舆论专家,每当发生重大事件,都会第一时间发出评论。人们往往也首先看这些媒介的言论,从中获知个人意见及行为的指南。传统媒介正式通过占据此类言论占据意见的中枢,左右着公众舆论。

网络新闻媒体要想占据意见的中枢地位,达到引导舆论的目的,也必须拥有自己的专业评论员和评论栏目。尽管网民的自主意识强烈,但是并不影响其接受网络中的某些观点。相反,由于网络高度的开放性和信息的海量性,使得网民认为网络中的意见或评论更加符合现实情况,进而接受其意见。加上很多新闻网站都拥有传统媒体背景,其传统媒体的公信力也会自然地移植到新闻网站,这样,网络中的评论在获得公众认可的可能性大大提高了。针对突发事件或敏感事件,网络应充分发挥自己时效性强的特点,第一时间关注时间的发展;然后根据受众的需求,及时给出有见地的言论,吸引网民的广泛参与,形成舆论场,促使舆论的理性化,从而形成健康的主流舆论。

(三)利用网络互动进行引导

互动是网络媒体相对于传统媒体的优势,新闻网站应该充分利用这一优势进行舆论引导。网络中,如果一味灌输自己的观点,忽略网民的个性存在,只能使一部分网民转而利用其他方式表达个人意见。因而,要想在网络世界中成功引导舆论,必须充分调动网民的积极性,使他们参与到问题的讨论中来,让他们表达出自己的心声,倾听他人的意见。

现在很多新闻网站在每条新闻末尾,都提供就此新闻发表评论或到BBS参与讨论,或者策划各种网络舆论调查等方式,方面网民及时表达意见,为网站编辑了解社会舆论及有效引导舆论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总之,在网络传播中,网站既要尊重网民发表意见的自主性,又要适时地对舆论进行引导,发挥自己的舆论主导地位。

参考文献:

[1]谭伟.网络舆论与大学生“三观”的形成[J].湖南商学院学报,2002,(1).

[2]陈彤旭,邓理峰.BBS议题的形成与衰变——对人民网强国论坛的个案研究[J].新闻与传播研究,2002,(1).

[3]陈力丹.舆论学——舆论导向研究[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9:11.

网络新闻传播概论范文6

哪些文科专业就业前景好网络与新媒体专业

国家重点新闻网站、各级报社、广播电台、电视台、传媒集团等国有新闻单位、网络媒体、各级企事业的信息化管理宣传部门、文化传播公司、广告公司、各企业的市场部、音像电子出版社、杂志社、教育推广公司、教学软件开发公司、远程教育机构、科研单位、咨询策划公司、展示展览公司。通过系统学习毕业后能在各级党政机关、部队、院校、企业等从事网络新闻宣传与媒介传播优化等工作,在各级报社、广播电台、电视台及其网络平台、大中型网络媒体等从事媒介内容生产与媒介经营管理等工作。

会计专业

据统计,我国目前共有注册会计师7万多名,而根据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需要,这个数字还差了至少35万。巨大的人才需求缺口,使注册会计师成为未来几年我国炙手可热的人才,尤其是熟知专业业务和国际事务的会计师。

心理学专业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竞争的加剧,人们的生活与工作节奏也越来越快,这让我们每一个人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心理压力,“心理健康”这个词也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重视。因此,心理咨询师将成为一个新兴的热门职业。很多人认为心理学专业是专门面向理科生的,但其实,很多师范类大学的“应用心理学”专业是文理兼收的。

教育学专业

主要学习心理学、教育概论、教育史、教育哲学、教育管理学、教育社会学、教育法学、教育经济学等课程。

一部分人从事教师职业,但教育的职业范围已拓展到了许多专业领域,如:指导咨询、图书管理员、媒体专家、学校的社会工作者、人力资源管理、新闻媒体等。此外还可自主创业,开办各种教育培训、考试培训机构等。

英语类专业

主要课程:基础英语、高级英语、报刊选读、视听、口语、英语写作、翻译理论与实践、语言理论、语言学概论、主要英语国家文学史及文学作品选读、主要英语国家国情等。

就业目标:教师:在中小学任教 ;翻译:到外事、经贸部门从事翻译工作 ;导游:在国际旅行社当导游 ;其他:在各类涉外企业从事翻译及文秘工作。

专业未来发展。要了解未来的发展趋势,选择一个前景比较好的专业,可以让自己未来的道路更加平坦。上大学是为了更好的就业,如果选择的专业很难就业,那么大学的意义就变得很小了。对于一些热门专业,我国每年都有很多人报考,这就导致了市场人才饱和,毕业生就业将会面临很大的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