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网络传播特性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网络传播特性范文1
网络语言符号的形成
意译。网络术语特别是专业术语形成的基本方法就是意译。因为以前在中国汉语中没有能够与其对应的词汇,自译让人难以理解,所以要创造一些新的词汇。比如说网页、下载、域名等。人们对这些语素并不陌生,因此,将外来术语与它们结合后的词语对应时,人们比较容易理解和掌握,而不易发生一些误解和混淆的情况。
自译。自译就是以原词的表面意思为依据,用汉语中已经存在的词语或新造一些词语与之相对应。能够表现出原来词语的意思和特征。比如说网聊、上大学及冲浪等。这些本已存在汉语中的词语,但是在网络中,它们的意义就被赋予了新的内容。比如说冲浪,在网络中并不是说在海上冲浪,而是指在网络中的一些行为。
音意兼顾。在网络术语中很少有能做到音意兼顾的,因为网络术语毕竟是有限的传播范围,而且使用者大部分都是有较高层次知识的人,对于外语汉化,他们的要求并不高,甚至会用原词。比如说奔腾、黑客、雅虎等,这些都是较为成功的译名。黑客一词原来是指比较迷恋电脑。擅长编制程序的人。如果将这个词语自译。不仅会显得生硬杲板,而且也不能很好地将它的真实含义表达出来。用“黑客”一词,则将不速之客,并且是暗中而来的形象充分表达出来了。
纯粹音译。只是纯粹地音译在网络语言符号中是比较有限的,使用这种方式的大多是一些计量单位和版本名称的表示。比如说波特一词,就是音译而来,它的意思是信息传播的速率。比特,原词bite,是对电脑信息最小计量单位的表示。
符号词语。符号词语与其它的一些网络词语不同,它不是通过变化词义或引申和谐音等来表达意思,不能上正式台面,它表达意思是通过一些不一样的组合。这种方法代替了语言符号所具有的能力,在网络语言中是一种比较特别的方式,而且这些符号大部分是表情符号。比如表示吻就可以发一x,非常生气就可以发一7,等等。
其他。还有其他一些形式形成的网络用语,其中就是一些原来的英文形式,因为没有必要将其翻译成汉语,保留英文形式更为妥当。还有事谐音转写,其中一共包括汉字、数字以及混合谐音三种。还有一些是缩略词语,它是现代英语词汇简化的趋势,特别在网络术语中,缩略形式更是常见,因为这种形式符合了当今社会对信息传递快速、简便的要求。
网络语言符号的传播特征
生动有趣。虚拟世界的信息符号就是网络语言符号,人们使用网络交际时,一般都是以平和放松的心态和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的样子是不一样的。另外,创造网络语言符号以及使用它们的人大多数是年轻人,他们的特点是具有智慧和活力,交流中轻松而又机智,而且對诙谐幽默的语言符号比较青睐。对这种风格有着充分体现的有“脸谱符号”,还有一些网虫、美眉和大虾等,都非常的生动有趣。
简洁方便。网络语言符号是在屏面上体现的,它的书写形式及话语形式都体现了它的简明性。尤其是人们上网交流时,希望交流的速度能够和口语交际差不多。所以自然就出现一些简化手段,其中包括,词语音节的压缩,书写符号的更换。从输入程序上来说,英文字母比汉字更加简便,英文的缩略形式要比汉语单词简单很多,所以人们更喜欢用英文缩略形式。总得来说,在能够进行正常沟通的情况下,对键盘上的符号进行充分利用,而且要使在键盘上的操作简化,所以数字和标点符号在网络语言中能够被赋予特殊含义。
形式多样。随着社会价值取向的多元化,人们的思维模式也多元化,而多元化的语言符号形式又由多元化的思维创造。网络语言中的汉字、字母、数字及标点等都可以形成有独特内涵的语言符号。这种新兴的语言符号是极具个性的,而不再拘泥于以往书面语的规范,只要能够保证正常交流,各种可用资源都可以被使用,将它们组合形成想要的词汇,这也体现出了它的随意性。
语义多样。在语言符号系统中,语音和语法都比较稳定,而词汇则有着较『央的发展和变化。基本词语是词汇的核心,在词汇中相对稳定。而一些比较活跃和多变的外围部分包括一些新词、新语及外来词语等。和基本词语比起来,新词新语给人一种比较轻松的感觉,也更加符合现代人们的追求。网络人群的有着很强的创新能力,一些新鲜、丰富的词语总是能被他们不断地创造出来,而且会很快传播起来,这些词汇的意义会随着语境的改变而被赋予新的内涵。
网络传播特性范文2
关键词 网络传播;网络新闻;媒介特性;法律规制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6)161-0048-02
随着网络媒介的发展和人们对网络的认识渐趋成熟。人们在享受网络为信息传播领域所带来的自由、便利的同时,也对如何规范网络信息传播提出了疑问和构想。其中,网络新闻作为具有较强权威性的网络信息,因为更强的舆论导向力,所以对其和传播做出专门的法律规制,也是新闻传播学科在破解网络传播法律规制过程中急需解决的一个基础性问题。
就当前学者的研究情况来看,对网络新闻法律规制的研究多包含在综合性的网络信息政策法规研究当中,少有文章专门就网络传播的媒介特性对网络新闻法律规制情况展开分析。藉此,本文试图从网络新闻的定义及规制的必要性切入,对网络新闻的管理现状做出分析,进而提出一些初步性的对策意见。
1 网络新闻的定义及规制的必要性
1.1 网络新闻的定义
网络新闻的定义是网络新闻法律规制问题研究的基点,只有对网络新闻的内涵给予清晰的界定,才能明确网络新闻法律规制的范畴。
本文在研究中将网络新闻定义为狭义理解上的“网络新闻”,它不是网上泛泛的信息资讯,而是指由专门的网络媒体登载、的新闻信息,内容涉及时政、经济、文化、娱乐、生活等诸多领域,且往往多采用多样化的报道方式,具有更新速度快、传播范围广、易于检索等特征。
1.2 网络新闻法律规制的必要性
就我国目前的网络新闻发展情况来来看,网络新闻的规范性问题也并不乐观,不少网络媒体单纯强调的时效性而放松对新闻真实性的考察,有些新闻网站甚至不惜捏造假新闻来抢夺受众。2007年,李亚鹏北京新浪互联网公司也被媒体炒得沸沸扬扬。新浪网的娱乐频道制作和刊登了李亚鹏与王菲离婚的假消息,并在报道中一度使用“偷吃”“花心”“前科”等诋毁性词语,虽然该案件最终以双方和解收尾,但网络媒体为了追求眼球效应而不顾新闻真实性,自撰噱头,在新闻报道中运用低俗语言等失范行为在该案件中暴露无遗。
同时,加之网络新闻具有的传播范围广,传播速度快等特质,失范新闻的社会危害性较传统新闻也就更大。失范的网络新闻不但可能对公民的名誉、隐私权利,公司的财产权利造成极大的侵害,严重者,甚至会影响社会安定和国家安全,所以对网络新闻的失范问题,必须从法律层面予以遏制,尽可能地减少其发生。
因此,网络新闻的法律法规建设必须重视网络信息公开机制,对公民获悉国内外新闻事件的权利给予法律保障,使网络信息交流平台得以更好地维护,让网络新闻更好地发挥其舆论监督和引导的功能。
2 网络新闻的管理现状
网络新闻区别于传统新闻的最大不同即它所依托的传播媒介不同。在传统媒体里,媒介和内容是同一化经管的,即传媒机构控制传播内容的同时,也可以控制媒介通道的使用。而网络中,媒介的经营与内容的经营却是分开的。通常我们将互联网服务企业分为ISP和ICP,即互联网接入服务提供商和互联网内容服务提供商。电信部门作为接入服务提供商保障、维护网络新闻的传播渠道,网络媒体作为互联网内容服务商充实网络新闻的传播内容。
我国目前虽然还没有出台专门的新闻法,但这并不意味网络新闻的传播不受限制。其中,《宪法》对新闻活动给予了方向性指引,对公民从事新闻活动的权利给予了法律保障;多部基本法律、法律及其司法解释,也包含了许多与新闻传播活动相关的条款[5]。在现行的《刑法》中,与传播活动相关的罪名就达20条,如虚假广告罪,侮辱诽谤罪,传播物品罪等。
除了对网络新闻传播内容所做的禁止性规定,基于网络新闻的多媒体性,广电总局于2004年《互联网等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管理办法》,对互联网视听节目的传播内容作了限制。《办法》指出,通过信息网络向公众传播的新闻类视听节目,只限于境内电台、电视台、广播电视台以及经批准的新闻网站制作、播放的节目[ 6 ]。
3 网络传播法律规制的困境和难点
根据以上有关网络新闻法律规制情况的梳理,可以看出网络传播的法律规制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难点和困境:
第一,网络传播的法律规制须在遏制不良信息传播的同时,兼顾网络平台的自由,规制的衡平难度大。在针对网络传播的法规建设中,如何能找到一个平衡点,既使网络不良的传播内容得到合理的规制,又不会对网络所提供的言论自由平台造成束缚,这成为了网络传播领域的立法者需要考虑的首要问题。
第二,网络传播的法律规制协调内容庞杂,涉及部门繁多,监管难度大。如何对网络传播监管部门的权责进行明晰的划分,既不产生监管机构的叠加冗余,也不留下网络传播监管的真空地带,也是当前网络传播法律规制的难点所在。
第三,网络信息的诉求不一致导致网络传播立法进程缓慢。纵观国内外网络传播领域的立法情况,几乎每一部相关法律法规的出台都会引起部分受众群体的意见反弹。不同受众群体的信息诉求难以做到同时兼顾,成为了网络传播立法迟缓的重要因素。
第四,互联网技术的日新月异,网络传播法律规制的延续性和适用性难以保障。这也就使网络传播的法律规制无法确定明确的方向,与此同时,还对现有法律规范的适用性和持续性都提出了极大的考验。
4 克服网络传播法律规制困境的相关建议
第一,建立明确的网络传播内容权责体系。网络传播主体对其内容的合法性具有审核义务,一旦网络信息内容对公民或法人的合法权利造成侵害,网络传播的主体应付全部责任。与此同时,对网络媒体介入网络内容传播的情况做出限定机制,只有在传播内容会危及社会稳定,国家安全时,网络媒介方可进行介入,对不良信息加以清除,而一般情况下,网络媒介不得干预网络信息的传播。
第二,以“媒介融合”为契机加强监管部门的整合。目前,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正在向宽带通信网、数字电视网、下一代互联网演进。网络传播的监管部门也可以趁此契机确立明晰的层级关系,进一步明晰各个部门的规制领域。
网络传播特性范文3
网络传播的主要目的是要实现社会的信息化,这也是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所呈现出来的必然趋势,信息化的实现能够使人类的一切文明成果以最便捷的方式进行传递,促进了人类社会的共同繁荣,这也是人类进入信息化社会的主要标志。与传统大众媒体相比,无论是从形态上还是特性上,网络传播明显克服了传统媒体存在的某种不足,它不仅兼备了新闻传媒的具体特点,也突出了自身的传播优势,这种优势也是网络传播的时代特征。其一,网络不但是传播信息的重要工具,还是存储信息的基本载体,网络传播能够在不同程度上满足受众对新闻信息的多种需求,传统的新闻媒体强调的是“内容为王”,网络上的信息浩如烟海,用户完全可以搜索自己想要的信息,从这一意义上讲,网络传播真正满足了受众的个性化需求;其二,网络传播具有交互性的特征,它将彻底改变传统媒体单一性的传受关系,在网络传播中,用户不再仅仅是信息的接受者,只要他愿意,随时随地又可以成为信息的传播者,受众的主体地位得以显现;其三,网络传播的信息主要是以数字形式存在,它具备了报纸文本传播的优势,广播声音传播的优势,电视图像传播的优势,使用起来更为高效、便捷,其竞争力也不言而喻。
二、网络传播对新闻采编的影响
(一)网络传播对新闻采编的正面影响作为一种新型的信息传播方式,网络传播具有传统媒体无可比拟的优势和条件,它成功地弥补了传统新闻传播在某种程度上的不足,其对当前新闻采编产生的正面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网络传播实现了新闻采编的多媒体化和立体化,网络传播改变了传统模式下信息传播方式的单一性,它不仅能够将文字、声音、图像结合起来,还可以将传统模式下的多种传播形式同时使用,更有助于受众对所传播信息的全面把握和掌控;其二,网络传播能够将新闻传播的时效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传统的新闻采编非常注重新闻的时效性,但是因时常受到某些不确定因素的影响,新闻的跟进性难度很大,鉴于即时采编与远程传播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矛盾,一些新闻报道很难在第一时间完成,而网络传播完全可以摆脱这些因素的限制,且能够充分实现即时采编与远程传播的统一;其三,网络传播能够突破原有信息传播载体的容量限制,大幅度提升新闻传播的信息量,例如,报纸就容易受到版面的限制,编辑的信息很难将新闻的全貌呈现给受众,相对而言,网络则可以实现无线连接,确保新闻报道内容的全面性。
(二)网络传播对新闻采编的负面影响网络传播对新闻采编产生了很多正面的影响,但因其自身的随意性、复杂性以及难控性等特点,也给新闻采编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对新闻传播造成了一定的负面效果,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网络传播使新闻采编的严谨性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挑战,与新闻的时效性一样,严谨性也是新闻采编的基本原则,是新闻媒体的生命线,但是,网络时代下信息传播速度非常快,信息容量也要比传统新闻媒体大得多,这就加大了对信息的甄别难度,使新闻报道的质量难以得到有效保证,与传统的新闻采编相比,无论是文字措辞,还是对信息准确度的掌握,都缺少一定的严谨性,加之网络信息的难控性,虚假信息屡见不鲜,都给新闻传播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其二,网络传播在新闻评论方面过于肤浅,与传统新闻媒体相比,新闻评论深度不够,尤其与纸媒相比,传统纸媒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良好的新闻评价体系,且拥有一大批高素质的新闻采编人员和评论人员,新闻评论深度能够得到充分保证,网络传播由于缺乏深刻性,受众对其信任度也就有所下降。
三、结论
网络传播特性范文4
一、网络传播的优势与特征
说起网络传播的优势特征,有人把它比喻为:网络媒体擅长的是多兵种合成作战的“大规模立体战”、“闪电战”,而不是单兵种的“游击战”。网络作为一种新媒体,其优势在于集多特性于一身,其集合优势所显示出的威力远远超出这些特性的简单相加。网络媒体的优势在于前三类媒体特征不同程度的综合。时间上可即时、随时播报,可长期使用,一经上网可随时查阅;空间上,容量无限大,覆盖全球,使全球性信息海洋真正成为现实;媒体与受众的关系上,一改此前媒体受众的被动地位,第一次实现了相互间的平等。而这些,其他三类媒体是目前所不能及的。
具体来说,互联网传播的特点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是传播内容的数字化。数字化是互联网传播存在的前提,这一技术的发展大大促进了信息的交流和传播。由于数字化技术的优势,使网络传播不仅便于复制和传输,而且便于不同信息之间的相互转化,可以在文字、声音和图像之间方便地相互转换。数字化又赋予网络“海量”信息。由于互联网特有的超文本和超链接特征,网络信息不仅量大无穷,而且形式丰富多样,网民不仅在网上可以看到最新的新闻信息,而且还可以搜索相关报道、相关资料乃至相关网站。由于数字化传播的领先优势,时效性成了网络区分于其他媒体无可比拟的特征,特别在一些突发事件的报道中,网络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二是传播方式的多样化。与传统媒体相比,网络传播速度飞快,信息来源广泛,制作信息便捷。因此,网络传播可以随时新闻,特别是在突发事件和连续性事件的报道中,网络可以随时“刷新”信息,在实效性上远远超越传统媒体。同时,由于数字化传播的特点,网络集中具备了报纸、广播、电视三大媒体的综合优势,实现了文字、声音、图片、影像等手段的有机结合。时下流行的“流媒体”技术,更是把广播、电视节目完整地搬上了网络,以“数字流”的方式向受众传输,接收便捷,选择自由度高。这种多媒体技术的传播特点极大地改变了人民接受信息的方式,同时还使人们之间的交流方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面对面的亲身传播逐渐减少,取而代之的是“虚拟化个人传播”方式的盛行。
三是传受关系的交互性。交互性是指围绕新闻事件,传媒与受众之间的信息双向沟通和传输,反映着受众对社会生活的关注度和参与度。互联网使新闻的传受双方互动交流真正成为了现实。交互性是网络媒体区别与传播媒体最大的优势之一。尼葛洛庞帝曾对网络作过形象的描绘:“数字化会改变大众传播媒体的本质,推(pushing)送比特给人们的过程将改变为允许大家(或他们的电脑)拉(pulling)出想要的比特的过程。这是一个剧烈的变化,因为我们以往的媒体的整个概念是,通过层层过滤之后,把信息和娱乐简化为一套‘要闻’或‘畅销书’,再抛给不同的‘受众’。”②与其他三类媒体相比,匿名化所带来的平等性特征使得交互性在网上大放异彩,在网上凡有BBS(电子公告板)、聊天室、在线游戏等的任何一处,你会发现都是人来人往,不亦乐乎。网上论坛就是发挥网络互动功能、增强网民参与意识、了解社情民意、加强舆论引导的重要手段,也是互联网的独特优势。交互性同样给网络媒体注入了不少的活力,使其在编读往来方面无论是内容和形式都有了新的发展和突破。互联网的强大的互动功能还催生了互动性新闻。在这网上,受众既是新闻的消费者,又是新闻的"制造者"。受众对新闻事件的参与不仅提高了新闻的社会关注度,而且丰富了新闻的内涵。
二、网络传播加速受众分化
网络传播以其巨大的传播优势,极大地推动着传播方式和媒介形态的变革。其中,网络传播与大众传播的最大差别还在于传受关系上的嬗变。网络传播加速了受众分化和个人传播的发展趋势。
首先,网络的技术优势加速了受众分化,使个人传播成为可能。个人传播要成为可能,必须要有一个能够接近并自由控制的“信息平台”,网络就为受众提供了这样一个平台。网络技术使人们期待已久的大众传播过程中的互动不再那么艰难,并以其开放式结构和海量存储能力为各种讯息意见的进入与碰撞提供了包容空间。比如在“博客”虚拟社区中,每个人都可以凭借简单的网络知识注册一个“属于自己的”园地,依据“博客”提供的平台,自由地编辑和自己的信息和作品。
其次,网络对传播最大的改变首先表现在传受关系上的嬗变。对于受众来说,网络技术最大的意义可能在于提高了他们在传播过程中的地位,他们由被动的接受者变成主动的参与者。随着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和媒介技术的进步,受众的分化趋势是难以避免的。影响受众分化的因素很多,主要有社会价值观的日益多元化、受众接受心理以及媒介形态的变革。而网络传播的发展,不仅是媒介形态上的巨大变革,更拨动了受众心理上最敏感的神经。
大众传播是一种点对面的单向的传播活动,即由传播者主导的面向广大的受众的有组织、大规模的定向活动。大众传媒的拥有者和使用者同时又是信息和舆论的控制者,谁掌握了媒介谁就可以控制信息和舆论。在大众传播的过程中,传播者充当“把关人”的角色,把持着信息流动的“窗口”。经过把关人的过滤和筛选,剔除那些被视为不符合群体规范或把关人价值标准的内容,而将那些已包含着自身价值观念和主观态度的信息传达给受众。
网络传播改变了传播者与传播工具之间的关系,受众与传播者站在了“平等”的位置上。受众上网,犹如进入一个偌大的信息的超级市场,信息不是从传播者那里“推”向接受者,而是由接受者从传播者那里“拉”出来。互联网上的信息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和条件如思维方式、兴趣爱好、资料类型等任意分层组织自己的信息,而网上的信息获得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兴趣任意选择其中每每一条信息。网络传播是一种典型的个性化的传播方式,既有点对面的传播又有点对点、点对面、多点对多点的传播。网络传播意义上的“受众”,不再是一个只有一种性格的整体(单数),而是无数个个体的相加(复数)。从技术上讲,互联网络无非是将世界范围内属于不同群体和个人的计算机、计算机网络以及外设联结在一起,实现其相互间的通信。网络传播是对所有“以传播者为中心”的传播模式的解构,在网络这个全人类共同拥有的信息平台上,传播者和受众处于完全平等的地位,互为信息传播的主体。传播者与接受者相互承认、相互沟通、相互理解,相互影响,共同分享着信息和经验。尼葛洛庞帝说,“后信息时代的根本特征是‘真正的个人化’。”“大众传媒将重新定义为发送和接受个人信息的系统。”
这种“真正的个人化”正适应了当前价值观多元化的趋势。社会阶层的变迁,利益主体的分化,加之消费时代受众对传媒的心理期待升值,造就了价值体系的多元化,进而促进受众需求的分化与多元化。传媒自觉或不自觉地成为社会政治体系中的一部分,互联网就是这种环境中的一分子,“孜孜不倦”地推动着受众继续分化。由于网络为小范围的受众提供了和获取信息以及“发言”的平台,小众传播逐渐成为可能。
再次,网络传播的交互式的特征赋予受众更多的“自由”权利。在转轨与转型同步的社会整体性变迁过程中,经济结构、社会结构的分化整合、社会各阶层利益格局的调整与平衡、整个社会运行机制由行政主导向市场主导的转变都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上进行。在这样的环境下,需要有一个“社会减压阀”,为公众提供交流与呼喊的空间。
虽然大众传播理论中也引入了“反馈”的概念,传播者可以根据受传者对传播者发出的信息所作出的反应来检验传播的效果,并据此来决定采取进一步的行动,以实现传播的目的。但由于受这种单向线性的传播方式的局限,大众传播的反馈大多是滞后的,缺乏即时性和直接性,传受双方不能很好的沟通和交流。而网络传播是一种双向的交互式的传播,传播者不仅可以在网上面对面地进行传播,而且彼此可以在角色进行互换,传播者可以成为受传者,同样,受传者可以成为传播者,网络传播克服了大众传播单向线性传播的局限,信息在传播者和受众之间自由的双向的流动,实现了传受双方的互动,使信息交流变得更加轻松、方便、快捷、自由,极大地提高了传播的效率。网络传播中的受众是网络传播真正的主体,在网上他们享有与信息者完全相同的权利,这些权利包括:(一)知晓权(therighttoknow),受众有权通过网络获得有关自身所处环境及其变化的信息,了解国家的立法、司法和行政机构等公共权力机构的活动(如利用政府网站对政务进行知情和知察);(二)传播权(therighttocommunicate),受众有权将自己的经验、体会、思想、观点和认识通过网络特有的方式(如BBS、Email、个人网站等)表现出来并加以传播;(三)传媒接近权(therightofaccesstomassmedia),这项权利赋予了传媒向公众开放的义务和责任,受众有权通过网络阐述主张,发表言论,开展各种社会文化活动,如参加网络媒介组织的各类讨论。
这种“参与自由”与“互动自由”和正是迎合个人传播的最大吸引力。网络传播打破了传统媒介的信息准入特权。传统媒介作为庞大的信息机构,人们赋予了它监视环境职能的同时,也赋予了它选择的职能。他们拥有信息准入的特权。符合把关人利益的信息被传播,符合公众利益而与把关人利益相违背的信息则可能被遏止,把关人(媒介)利益超越于公众利益之上。这样的结果可想而知,强势力量可以利用媒介,处于弱势地位的声音难以接近媒介。③版权所有
三、“博客”与个人传播的新发展
作为一种信息传播的手段,网络中信息的传播同传统的信息传播具有很多共通之处,它们一样切合信息传播的规律。拉斯韦尔所提出的"五个W模式"依然可以适用于网络,只是这五个W要素在因特网传播特性的塑造中已变成了五个W’ever要素(whoever,whenever,wherever,whatever,whomever),也就是说因特网创造了一种任何人在任何地点、任何时间、与其他任何人进行任何形式的信息交流的形式④互联网作为一种新媒体,其带来的不仅是技术上的进步和传媒形态上的变革,同时还有思想观念上的嬗变。互联网的核心思想是“没有控制的中心”,这种“去中心化”(decenterlization)特点从侧面反映出两个方面的变化:一是媒体呼唤更加开放和自由的传播环境。二是公众渴望得到更多自由与权利,包括“话语权”、“知情权”、“民主参与权”等。网络传播的兴起,在迎合这中思潮的同时,也进一步促进了个人传播的发展。2002年8月“博客中国”()网站的开通,标志着以网络为平台的个人传播的飞跃。
与“大众传播”相比,“个人传播”是个全新的概念。它是指在网络传播背景下,个人凭借一定的网络知识,自主掌握一个属于个人的“媒体”,自主接收和传播各种信息的一种传播方式。它与大众传播相比,最大的特点在于传播者角色的变化:大众传播是一个小群体对一个大群体的传播,个人传播是单独的个人掌控一个媒体,既可对个体也可对群体的传播;大众传播中有着层层的“关口”与控制,而在个人传播中,传播者既是信息的接收者同时又是自由的信息传播者。以“博客”为例,稍懂网络知识的人便可轻易地注册一个完全属于的“博客”,然后,个人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与价值趋向往上面粘贴内容,个人可以随心所欲地编辑、更新所传播的内容,这种特殊的传播形态甚至稀释了“把关人”和“编辑”的作用。
网络传播特性范文5
网络的世界性与残疾人问题的地方性结合
从西方北京残奥报道的网络传播来看,网络传播具有世界性的特点,它不受电波传递、纸媒发行的限制,只要有网络,就能够清楚地看到网络内容。然而,西方网络传播的残奥会报道并不满足于这种特性,而是根据残疾人问题的地方性特点,拿到世界性的坐标中来考察。这是一种挖掘本土问题意识与发展具有本土性的理论构架,是一种解决问题的理论态度。也就是通过残疾人生存状况在世界范围内的优劣对比,寻求解决本土残疾人问题的途径。
《纽约时报》网站(简称“时报网”)作为西方最有影响力的新媒体,9月6日以“残奥会运动员将公平纳入目标”为题,指出美国残疾人运动员与世界其他国家的对手相比,受到本国的不公正待遇。文中指出,美国残疾人运动员在美国国内没有得到像常人运动员的待遇,“美国残奥会选手声称,因为在加拿大和英国这样的国家,国家为残疾人运动员提供与正常运动员完全相同的待遇;后果是他们不得不与这些高训练的残疾人运动员同台竞技,故美国残疾人运动员奥运成绩一直不佳”。报道中还专门列举一位在伊拉克战争中致残的老兵科特尼・克莱蒙斯,他说:“在保护这个国家的时候,我们做出了最大的努力;但我们却得知,其他国家为自己的残疾人运动员提供良好的福利与资助,但我们国家却没有。这多么令人失望”。
纽约时报网的残奥报道的思路很清晰,把网络传播融入到美国一个边缘性的社会问题上:残疾人待遇。这种新闻思维是在报道的时候力求本地化,着眼于找出本地问题,放在全球大背景里面,与其他国家相同的人群相比较,找出问题所在,并朝着解决问题的方向做探讨。这种网络传播的世界性与残疾人问题的地方性结合,还表现在对他国弱势力的关怀,多是西方残疾人问题做得较好的国家,其网络媒体的这种倾向较为明显。
德国之声电台网站9月9日以《中国人残疾事业有长足进步》为题,指出“关心残疾人在中国社会还不多见,北京残奥会有助于强化人们重视和关心残疾人事业的意识”。文中以数据说理指出,中国有8300万残疾人,其中43%是文盲,因为受到歧视从来都没有上过学;900万残疾人失业,一些人不得不以乞讨为生,这在社会文化较为多样的西方还不多见。文中还指出,因为残奥会的推动,“公民的积极倡议与中国政府过去20年的行动,确实强化了人们对残疾人事业的关心”。文中还引用《南德意志报》的评论指出,“现代化的北京建有宽敞的街道,比老北京更适应残疾人生活,故此,一种新的意识正在形成”。大框架中的比较推出问题之后,又回到寻求问题的地方化解决途径上。
残疾人状况的世界舞台展示与挖掘地方问题意识,成为西方网络媒体的显要传播思路,这也是北京残奥会在西方网络传播的现状,可能是我国未来残疾人网络传播的发展方向。
网络的平民身份对残疾人“权利”的考察
残疾人信息传播研究初期,传播管道、特别是传统大众传媒的渠道霸权与公权力优势,关于残疾人资讯所包含的观点毋庸置疑,成为树立民众残疾人观念与规避风险的重要指南。然而,网络媒体的出现改变了信息源的渠道霸权,因为网络传播改变了普通民众对于媒体信息来源的可接近性。按照美国新媒体学者安德生的观点,网络传播的背后有一个巨大的平民长尾市场。平民最接近于像残疾人这样的边缘人群,在北京残奥会的报道中,网络媒体亦充满对残疾人话语权、生存与发展权利的角逐。
与《纽约时报》纸媒一样,时报网的报道思想在西方新媒体传播中具有开导风气之先的作用。在北京残奥会前后,该网络关注残疾人运动员在美国维权的活动。它以系列报道的形式,报道托尼・伊利格斯等三名残疾人运动员状告美国奥委会,因为他们给美国常人运动员与残疾人运动员不同待遇。残奥运会结束快一个月的10月6日,时报网以“法院让权力方美国奥委会获胜”为标题,指出美国政府对残疾人运动员与常人运动员使用两个标准,残疾人运动员直接资助少得可怜,几乎没有健康保险机会。也没有多少训练费用。时报网引用托尼的话说:“判决很让人失望”。“我们会寻找其他途径继续战斗下去”。
时报网的报道并不想把此变成一家之言,最后引用美国奥委会新闻官戴利尔・希波尔的话说:“自从2001年美国残奥会成立以来,我们一直在寻求争取残疾人权利的机会”。残疾人需要有常人平等的权利,而时报网就是通过贫民的视角,把残疾人权利纳入社会框架内进行考察,使得网络传播脱离了中性的载体,成为从话语权力到残疾人人身权利的角逐场。
在北京残奥会报道中,西方网络传播把残疾人的维权话语,进一步扩展到残疾人内部的不平等。在英国的《泰晤士报》网上,9月12日刊载了路透社残奥会不平等权利的问题。文中指出残奥会本来是展示残疾人精神风貌与体能的盛会,有些运动员展现了本色,有些运动员则出现舞弊现象。有些残疾人运动员使用利器刺激自己在比赛中获胜,从而出现了残疾人之间的竞赛不平等。文中引用奥委会官员的话一再警告,这样即造成对其他运动员的不平等,也会出现死亡现象,且比赛过后一旦发现就取消比赛成绩。
西方的网络传播还善于从制度化的思维中寻求残疾人维权的途径。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网(简称箴言报网)9月9日以“残奥会暴露中国残疾人的境遇”为题,认为中国对残疾人的观念转变非常慢,官员与残疾人全力倡导者希望北京残奥会能够成为一个变化的契机。文中认为,中国政府做了很多旨在消除对残疾人歧视的法律,使残疾人在受教育与就业方面享有同等机会。并引用人权观察组织亚洲部负责人索菲・查理森的话说:“中国政府在立法方面值得表扬”。意味深长的是,在这则报道的旁边,就是托尼・伊利格斯等三名残疾人运动员状告美国奥委会的消息,箴言报网的用意明显:美国残疾人问题不妨可以仿照中国做法。
相对传统媒体来说,网络传播的声音是多元的,信息渠道是多样的。网络时代的受众更多地具有某种后现代文化的特质,对传统媒体在形象构建方面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反叛。因此, 网络时代的传播要想达到某种效果,需要适应受众的这种心理特征。北京残奥会西方媒体就注意到这种网络民主,着重残疾人权利的考察,也是对残疾人话语权利的一种角逐。
网络“中枢神经”与残疾人形象塑造
西方的传播学泰斗马歇尔・麦克卢汉有句口头禅:“媒介即信息”。麦氏认为,传统媒体的纸媒造成了人类感官的分离,思维的线性;机器把人与人际关系分割与肢解;而电子媒体是人脑“中枢神经系统”的延伸,把人的各种感官重新整合起来。各种传统媒介因表现形式单一而作用于大脑的部分区域,从而造成人的畸形发展;而电子媒体把视听等大脑区域全面利用。重新使得人类各种感官达到平衡。也就是说,在北京残奥会的报道中,网络媒体需要利用各类表现形式调动受众的不同感官,既可以表现残疾人运动员的现场感与不亚于常人的各个侧面,还能够适应受众在网络传播面前的“中枢神经系统”认知规律,让残疾人运动员可贵特质更有说服力地传播给受众。这是网络传播的富媒体优势所在,是其他传统媒体所不具有、或不甚明显的特征。
多媒体运用首先是画面的运用。画面的网络传播不同于其他平面媒体在于,它的画面可以是静的,也可以是动的;它静态的画面容纳量是普通平面媒体或电视媒体所无法比拟的;且网络图片也可以被随意拉伸、停留、剪辑。9月2目的纽约时报网刊载了一组图片对比的报道:“研究发现,无论有无视力,骄傲就是骄傲”。文中指出,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与旧金山大学心理学教授,联合对37国盲人运动员无意识反应进行研究,发现“盲人运动员在获得胜利或失败时的表现,其做出的姿势与有视力的运动员姿势极为相近”。报道的结论是:“这些发现提高了这样一种可能性,与骄傲和羞愧相关行为的反应在人类中可能是一样的”。为了更形象地说明这个假说,网络运用多组图片,把盲人运动员与常人运动员庆祝胜利、沮丧失败的图片进行对比。胜利者都是把胳膊伸向天空,得意洋洋地做出一个“V”字形;失败者皆为垂头弯腰的认输状。时报网的这组图片报道用意明显:从心理机能上,残疾人与常人没有不同。
网络传播特性范文6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网络媒体开始兴起,对当今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网络媒体带来的网络传播的出现和发展,拓宽了传播的广度和深度,打破了以往人类多种信息传播形式的界限,它既可以实现面对面传播,又可以实现点对点的传播。当信息面对多个上网用户传播时,网络传播可谓大众传播工具,而个别独立的上网用户之间的交流可谓点对点的人际传播。所以毫无疑问,网络传播已成为报纸、广播、电视等原有三大传统大众传播的强有力的竞争对手。
纵观传统大众传播史,我们不难看出,当新的传播方式出现的时候在带来较大的冲击之后总是会有平衡的一个阶段,接下来就是新旧传播方式的调整,在到后来的相互整合。如此循环反复且不断发展。当广播出现时,有人认为那是报纸的末路,当电视出现时,有人断言,广播将从此衰落。但是,时至今日,报纸仍在,广播仍在,他们在竞争中不断探索、改变,自身的优势不断强化,反而逾老弥坚。像他们一样,网络也不能完全替代电视,但是,彼此的融合和发展却势在必行。在现今,我们已经越来越多的看到他们的互动,网上的热点会不时出现在电视节目中,而好的电视节目更是第一时间成为网络热点,不断刷新冲高点击率。电视上的代表权威观点专家、业内人士也都要在自己的博客、微薄上继续与受众交流互动,更全面的阐释自己的观点,或者为那些仍有疑问的粉丝答疑解惑。网络与电视与其他媒体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从冲击的融合、发展慢慢走向合作的局面。网络传播具有信息量大,使用方便,可对信息进行各种处理,检索快速便捷,图文并貌,交互性强,剩去了报纸的装订、印刷、储运、发行等环节,并且成本低,出版的周期段,内容量大不受版面的限制;优与广播信息单向不能互动的弊端,时间单一。同时信息通过计算机比电视高速传播,具有获取快、传播快、更新快等特性;同时计算机具有检索功能,超文本功能,使之成为强有力的传播媒体,给人类社会带来了深刻的影响。网络传播允许读者与作者之间进行网上交流,能及时反馈,改变了传统学术交流方式。
具体地说,网络传播是一种数字化传播,它将一定的信息转化成数字,经过传播,数字在操作平台上还原为一定的信息。网络传播可以通过湖联网高速传播以及实时更新;可以像电视台,广播电台一样进行实况转播,从这一点看来显然优于传统的传播方式;网络传播速度快,时效性强。他不受印刷、运输、发行等因素的限制,信息上网的瞬间便可同步发送到所有用户的手里。网络传播的更新速度快。网络传播的更新周期可以用分秒来计算,而电视、广播的周期可以用天或者小时来计算,纸质报纸的出版周期以天甚至周来计算,纸质期刊与图书的更新周期更长。网络的快捷带来好处多多,却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保护知识产权的难度,从图书到音乐,著作权的纷争不绝于耳。同时,尽管时代飞速前进,一本好书在手,还是对那些渴望慢生活的人造成不可抗拒的诱惑。
并且在更大程度上凸显出网络的负面效应。包括游戏在内的网络依赖,造成的伤害越来越被人重视。健康的网络是大众对它的新期待。网络的迅猛发展、激烈竞争为这种期待提供了各种可能。
应该说网络传播在新闻信息传播速度上,符号效果上,传受互动性上都优于传统大众传播,能及时了解民意,反映民意。而传统的大众传播在受众人数,信息权威性方面远高于网络传播。在中国以及一些经济欠发达的地区和国家由于互联网络的普及程度运不如dylw.net 电视、报纸、广播,并且网络传播在管理制度上尚未完善,当所有人都可以成为信息的者,那么一些消息的真实性着实得需要一定的推敲。所以网络传播要想在一定的时间内普及开来还是有一定的时间限制的。
总而言之,因特网的出现确实给传统的大众传播界带来了一场新的冲击波,但是这种影响不会持续太久,最终它也许会被自身的缺点和弊端所淹没。反而会更一步加速传统大众传播对自己的传播手段进行改良和创新。如今,3G手机已经开始逐渐普及,甚至有人在实践互动网络电视,虽然网络兴起迅猛,但传统媒体会不断借鉴它的优势,实现自己的“触底反弹”。虽然网络传播并不是一个十全十美的传播机制,它不会将其他传播方式的优点都囊括其中,所以也就永远不会出现网络传播代替传统大众传播的可能性。但是,传统媒体会试图把它的优点为我所用,而网络媒体在这方面也从来没有固步自封。在未来的发展中,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的融合仍会继续。在新旧传播发生较大的冲击之后,传统大众传播应该根据自身的特点和优势积极的调整个性化的定位和发展空间,在因特网上建立自己的网站,做到消息报道独家化,这样才能更好的使自己的对家新闻在第一时间播报发表出去。而网络传播也应在今后的日子里加强对自身管理制度的规划和治理。这样,新旧传播方式的相互融合互动最终会形成一种信息传播的新的平衡状态,使得新旧媒体在市场激烈的格局变化中互利互动,共同繁荣服务于众。
参考文献
[1]苏志武.科技与传播——现代传播文集[M].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386-3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