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防震减灾研究报告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防震减灾研究报告范文1
关键词:新平 防震减灾 工作 浅谈
中图分类号:P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9(a)-0214-02
防震减灾工作事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事关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全局,它是维护和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在全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经济高速发展,人民生活逐步富裕,社会进步,更需要一个稳定的可持续发展环境和安全的生活空间。人们在享受幸福生活的同时,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珍视生命[1]。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人口不断向城市聚集,威胁人类生命安全的灾害事件的影响越来越大,面对突如其来的地震灾害也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
近年来,随着全县经济发展和城市化水平提高,社会事业不断向前发展,在整个建设“富裕文明生态和谐的幸福美丽新平”的过程中,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加大防灾减灾基础建设投入和建立健全突发公共事件预警应急机制,而防震减灾工作作为其一项重要工作内容来抓,经过一系列的防震减灾工作实践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1 新平县开展防震减灾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1 自然地貌和社会经济概况
素有“哀牢山中绿宝石”“褚橙之乡”和“中国花腰傣之乡”美誉的新平,地处哀牢山脉中段东麓,玉溪市西南部。东与峨山县毗邻,东南与石屏县接壤,南连元江县,西南接墨江县,西与镇沅县相接,北隔绿汁江与双柏县相望。全县国土面积4223 km2,其中:山区面积占98%,坝区面积占2%。现有总人口274005人,其中少数民族占总人口71.8%,是一个典型的山区民族县,境内矿产、水能、生物、旅游资源丰富。新平县群峦叠嶂,林海苍茫,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元江自西北向东南斜贯而下,将县境分为东西两片;哀牢山脉绵亘江西,磨盘、鲁魁雄踞江东。2012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现价)848186万元,人均生产总值29502元,实现工农业总产值1848345万元[2]。
1.2 地震地质构造及历史地震活动情况
新平地处红河断裂带、石屏-建水断裂及绿汁江断裂交错地带,东临峨山-石屏地震带,地势结构复杂;特殊的地震地质构造环境,造成周邻地区是地震多发区。新平历史上曾多次发生过M≥5.0级破坏性地震,周边的多次地震造成不同程度受灾。自1927年新平5.3级地震至今80多年无破环性地震记录,因此,新平所面临的地震形势较为严峻。
1.3 地震烈度
根据《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1990)》划分,新平处于Ⅶ-Ⅷ度烈度区,其中Ⅶ度、Ⅷ度设防面积分别占全县总面积的70%和30%,属于地震设防高烈度区。
综上所述,新平物产丰富,风光旖旎,地震地质构造复杂,历史地震活动频繁。境内山高坡陡,沟壑纵横,地质灾害隐患点居多,地震引发次生灾害隐患较大,地震形势严峻,防震减灾的任务艰巨。为了最大程度减少地震灾害造成的损失,党委政府高度重视防震减灾工作,始终坚持经济建设与防震减灾一起抓,经过多年的努力,防震减灾基础设施逐步完善,防震减灾事业得到了较快发展。
2 新平县防震减灾工作实践
2.1 建立健全防震减灾组织体系
县、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建立健全防震减灾工作组织领导指挥机构,分别成立防震减灾工作领导小组并明确1名分管领导,组织落实好防震减灾各项工作,坚持每年召开全县防震减灾工作联席会议进行工作总结和部署。2011年制定了《新平县防灾减灾“十二五”发展规划》,按照《规划》要求提出了“十二五”防震减灾工作的指导思想、发展战略、规划目标、十三项主要任务、四个重点项目及保障措施。从2013年开始,防震减灾工作纳入县人民政府对各乡镇(街道)年度目标责任考核,使防震减灾工作有人抓、有人管,各项目标任务落到实处。
2.2 加强防震减灾基础设施建设
新平县防震减灾基础设施薄弱,自2009年出台《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关于全面加强预防和处置地震灾害能力建设的实施意见》以来,新平县狠抓防震减灾基础设施建设,2009年新建防震减灾业务用房和数字化测震台并投入使用;2010年陆态网新平GNSS基准站和地震信息节点建设完成并投入运行;2013年新平极低频电磁观测台竣工验收并进入观测阶段;2014年完成七套地震烈度仪安装并投入使用。通过不断加大投入,防震减灾基础设施得到明显改善。
2.3 加强队伍素质建设,提高监测预报能力
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抓防震减灾队伍建设,2008年增加人员编制,引进专业对口、爱岗敬业的3名高校应届毕业生,为防震减灾部门配强配齐专业技术人员;全县共设有16个固定宏观观测点并分别配设1名宏观观测员,12个乡镇(街道)分别配设1名防震减灾助理员,123村(居)民委员会由副主任兼任防震减灾联络员,确保防震减灾事业持续、平稳、较快发展。
牢固树立“震情第一”的观念,坚持24h震情值班,每年制定《新平县震情跟踪工作方案》,加强群测群防工作,做好宏微观异常核实上报、震情会商及震情通报等工作。2009年制定了《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地震宏观观测员、防震减灾助理员、防震减灾联络员的工作职责》和《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地震宏观观测员考核细则》,每年召开一次工作总结暨业务培训会,保障了各项业务工作的正常开展。
2.4 抓工程质量,提高建筑物抗震能力
2.4.1 加强建设工程抗震设防监管工作
防震减灾部门不断加强与发改、工信、住建、水利、交通等项目主管部门的联系协作,2010年新平县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正式纳入基本建设管理程序。加强对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审核确认,对重大建设工程、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的工程和属必须开展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范围的,必须开展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并按照地震安全性评价结果进行抗震设防;不属必须开展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范围的,必须按照国家颁发的地震动参数区划图规定的抗震设防要求进行抗震设防。建设工程预可行性研究和可行性研究报告中抗震设防要求的采用不符合相关要求的项目审批部门不给予立项批准。加强施工图设计的审查和施工质量监管,对达不到抗震设防要求的建设工程不给予验收,确保新建、改扩建的建设工程依法按抗震设防要求设计,按设计施工,达到抗震设防要求。
2.4.2 全面提高房屋建筑的抗震能力
新平县人民政府把校安工程、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彝族山苏安居工程、地质灾害搬迁安置工程和农村危房改造工程作为保民生、保稳定和提高全县房屋抗震能力的重要工作来抓,本着“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施工、统一管理”的原则,确保工程质量和抗震达标,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房屋建筑的抗震能力。
2.5 强化宣传教育,增强群众的防震减灾意识
创新工作思路,扩展宣传渠道,从简单走向多元,从单一走向多样,不断地把防震减灾宣传工作引向深入。一是以“5・12防灾减灾日、全国科普日、11・6云南省防震减灾日、科技活动周、群众赶集日”等活动为契机,在县城和各乡镇人员密集点进行集中宣传,展出展板、悬挂横幅、印发宣传资料和解答群众咨询。二是利用新平电视台、新平防震减灾网和新平气象电子屏等媒体开展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播放防震减灾短片及宣传标语、刊登和滚动播放防震减灾知识。三是按照防震减灾宣传进机关、进学校、进企业、进社区、进部队、进农村、进家庭的要求,2010年以来,深入到机关、企业、学校、社区开展防震减灾知识专题讲座50余场次。四是根据《关于开展学校防震减灾知识宣传教育活动的通知》(新教联发〔2012〕1号)的要求,对全县中小学及幼儿园教师进行了系统的防震减灾知识培训。五是新平县把防震减灾知识列入各中小学校安全教育课程,由于缺乏相应的教材,2012年组织人员录制300套《防震减灾知识光盘》发放到全县各中小学及幼儿园,并在安全教育课让学生们观看学习。六是为落实《新平县防灾减灾“十二五”发展规划》提出的“十二五”期间每户家庭发放一本防震减灾知识手册,防震减灾知识普及率达95%的目标,2013年组织人员编撰《防震减灾知识手册》,印刷9万册发放到全县每户家庭,户均一册。七是2014年古城街道办事处锦绣社区创建地震安全示范社区和新平县第三小学创建防震减灾科普学校通过县级和市级验收,将充分发挥地震安全示范社区和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以点带面的示范作用和“小手拉大手”效应。
2.6 加强地震应急救援能力建设
2.6.1 地震应急预案制定
2013年,县人民政府新修订了《新平县地震应急预案》,完善了地震应急救援工作领导机构和机制,调整了地震应急响应级别,实现了与国家地震应急响应级别的有效衔接,明确了各级各部门的职责任务。全县12个乡镇(街道)、县防震减灾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和医院、大中型企业制定和修订完善了各自地震应急预案。
2.6.2 规划建设应急避难场所
依据《新平县城总体规划修编(2010-2030)》,充分利用现有公园、绿地、广场等布局应急避难场所,经过完善供电、供水、排污等配套设施,划分相关功能区并配套制作安装相应的标识牌,2012年桂山公园、溪湖、民族广场、中心广场建设成为县级应急避难场所,总占地41.697公顷,震时可疏散安置避难人口10余万人。
2.6.3 建立地震应急基础数据库
2013年完成了新平县社会经济、交通、人口、电力、通信、水利、城建、卫生、教育、地质灾害、房屋建筑等相关数据的统计、整理和建档入库。
2.6.4 组建应急救援队伍
2010年党委政府决定依托公安消防大队、武警、民兵常设应急分队组建一支装备精良、训练有素、英勇善战的新平县综合应急救援大队,各乡镇(街道)组建了民兵应急分队,配备了相应的救援装备;卫生部门依托县级医疗单位组建了县级地震灾害医疗队伍;2013年依托团县委组建防震减灾志愿者队伍。
2.6.5 实施防灾应急“三小”工程
2011年新平县实施防灾应急“三小”工程建设示范活动,为全县约9万户家庭发放1本防灾应急小册子,配备1个小应急包。小应急包配备了手电筒、口哨、多功能钳、绷带、压缩干粮、矿泉水等物品。
2.6.6 开展地震应急疏散演练
自2008年汶川地震后起,全县各学校每学期开展地震应急疏散演练;从2011年开始,每年组织县内机关、企事业单位、医院、村(居)委会开展1~2次防灾应急小演练。2013年11月6日,县人民政府举行了新平县地震应急演习,先后开展了县抗震救灾指挥部聚集及桌面推演、地震应急疏散、人员搜索营救、地震次生灾害抢险、自救互救等实战演练。
2.6.7 加强应急救援物资保障和应急通信能力建设
积极开辟多元化抗灾救灾应急筹资渠道,建立政府、企业、社会各方面相结合的应急保障资金投入保障机制;加强救灾物资储备库建设,建成了县级救灾物资储备库。2009年,县人民政府办公室配备了5部卫星电话,县应急办和县防震减灾局分别配置了一台无线短波电台,县公安、国土、林业等部门及各乡镇(街道)配置了能覆盖全县上下的对讲机。
3 结语
通过多年的努力,新平县防震减灾事业有了长足的发展,但防震减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我们要未雨绸缪,把防震减灾工作作为一项长期任务持之以恒地抓,建立健全防震减灾工作长效机制,引导全社会共同关心、参与防震减灾工作,努力建设富裕文明生态和谐的幸福美丽新平。
参考文献
防震减灾研究报告范文2
200x年我局在焦作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在省地震局的精心指导下,认真贯彻落实江总书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解放思想、开拓进取、转变职能、干事创业。积极建立健全监测预报、震灾预防和紧急救援三大工作体系,全面推进我市防震减灾“十五”规划的落实和监测管理工作,使我市的防震减灾综合防御能力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现将200x年度监测管理工作总结如下:
地震监测预报是防震减灾的基础和首要环节,对提高防震减灾工作实效,具有重要的作用。一年来,我们依靠地震科技进步,不断探索新的理论和新的地震预报方法,认真搞好地震监测管理工作,并且对焦作及周边、河南及邻区地震预报的中期、短期、临震作了一些大胆尝试和有益探索。并且平息了谣传,稳定了社会,当好了政府参谋。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继续完善地震监测手段
我市有地震台一个,主要进行测震、地形变观测;有4口深水观测井,其中有2口属于国家地震局深井观测水网,有14口浅层水位观测井,4台β—r射线自动测试定标器,5台电磁波脉冲电脑自计仪,还有地温、地倾斜、磁偏角、气象观测等手段。从2003年到2004年陆续在全市新增了断层气观测手段和电磁波、地温、地电数字化观测手段十多台(套)。出色完成了省地震局交给的对08、09井的管理任务。
2004年建立和完善了焦作市地震前兆动物宏观观测网络,55个地震宏观观测点覆盖全市六县四区,均具备固定观测场所、观测对象、联系人、联系电话四个基本条件。规范对全市测报点的管理,推行了“三个一”,即一块铜牌、一套制度、一名责任人,局监测管理科绘制了焦作市地震监测网点分布图、一览表和地震前兆综合动态跟踪研究图表,对其实行动态管理。
2、建设地震信息通讯系统
我局与省局无线电台始终保持着联系,电台工作正常,能保证应急通讯的需要。目前我局拥有10部电台、8部对讲机,形成了一个独立的无线通讯网络,满足了地震应急通讯的需要。我局计算机网络上联省局网络中心,及时从网上获悉省局有关文件材料、信息,每周至少与网络中心连接一次,及时下载有关材料,今年通过网络完成了向省局传送年度会商报告、异常报告和地震应急基础数据等工作。2004年完成了部分县市区地震办与市局地震信息计算机网络的联网工作,通过计算机网络向市局传送相关资料信息。2004年完成了焦作市十五项目信息节点的硬件准备工作,初步完成了地震信息网络机房的调试,目前由1台服务器与两客户机组成一个地震信息局域网。与县市地震办通过电子邮件方式进行资料传送;
对焦作市地震信息网站进行了实行的更新与维护。上半年增加了地震科普知识进农家专栏
3、认真做好震情短临跟踪工作
1)坚持周、月、季会商,有异常情况紧急会商,上半年共编发震情会商纪要6期,编发震情8期;
2)坚持按时收集、报送、分析数据,2004年上半年,全市六县共新增高了几十项前兆观测手段,加之原有的前兆观测手段,共30多项。监测科在工作人员少,工作量大的情况下,克服困难,加班加点,坚持建立了地震观测资料数据库,每周绘图分析资料。对豫08、09井资料指定专人负责校核,于每月10日前报送省地震局;
3)坚持异常零报告、日报告制度,上半年共发送震情零报告、日报告182期;
4)
积极同兄弟省市地震监测部门互换观测资料,同濮阳、安阳等地市交换地下水等前兆观测资料,与四省联防区的地市交换震情会商意见;
5)对全市地震宏观测报点进行了检查,调整了部分宏观测报点,并上报省地震局;
6)对一些前兆异常进行及时落实,做到了落实异常不过夜。上半年先后对修武地温异常、地震台地倾斜异常进行了认真的落实;
7)对市直测报点进行维护与维修,上半年共到测报点检修仪器4次,对豫09井重新更换了测绳,对豫08井进行了测绳标定;
8)5月初,对市直测报点、断层气观测点及部分县微观观测手段进行了检查;
9)
编写完成了焦作市2004年中地震趋势会商意见,参加全省地震趋势年中会商会,在会上提出了我市异常项目及趋势判定意见;
10)较好地完成了测报点的管理工作,及时发放测报点补助,及时购置断层气观测管,保证了断层气观测点正常运转;
4、组织局、台业务技术培训
针对我局年青干部多的特点,2004年度我局组织了全局专业技术人员培训班,聘请地震监测预报专家授课,传授地震监测、分析预报等业务方面的知识,提高了我局整体专业技术水平。另外,我局还派出人员参加国家和省局及兄弟省地震局组织的专业业务知识培训班学习,取得了预期的效果。
5、工作成果显著
2004年度,我局高度重视地震监测预报工作,制定了短、临地震预报工作方案、震情跟踪预报方案,修订完善了各项地震监测制度,确保了我市地震观测资料的准确性、连续性,在全省评比中获得好成绩。我市地震台的测震、地倾斜、地磁观测资料在省地震局组织的评比中,均获得优秀奖;市08、09井在省局地下水观测资料的评比中均获优秀奖;编写的《焦作市2004年度地震趋势综合研究报告》获省地震局评比第三名。各县市区测报点的观测资料都达到了市局要求。市地震局每年都要召开评比会,对县(市)区资料进行年度评比验收及县市区防震减灾工作进行评比,鼓励先进。
6、群测群防网络建设运行良好
我局在河南省群测群防网络建设中,早在92年率先在河南省完成无线电台通讯和电磁波观测网建设。目前我市群测群防网络建设可分为宏观和微观两个网络。微观网络可分为两种形式,其一是市地震局负责管理的市直观测网络和县(市)、区地震办直接观测的微观手段,其中有电磁波、地倾斜、盖革记数器、地温等手段,其二是县(市)、区自己管理的以水井水位为主的手段,目前也形成了水井观测网。
宏观网点,目前已建成宏观观测点55个,这些动物前兆观测点基本具有五大要素,即一定的观测规模、固定的观测场地、有固定联系人员观测人员、有通讯地址和联系电话、有管理规章制度。
7、完成了焦作市地震台台站改造工作
根据宋瑞祥局长关于“要把焦作市地震台建成全国一流台站”的指示精神,我局多方争取资金70万元,用于市地震台环境和硬件改造,使市地震台的软硬件设施有了彻底改观,市地震台已成为集地震监测、河南省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焦作市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三位一体,面向社会开放,具有地方特色,集多种功能于一身的崭新台站。
防震减灾研究报告范文3
一、逐步建立、健全地方抗震防灾法律、法规,使抗震防灾工作逐步走向法制化、规范化轨道
*省委、省政府历来十分重视抗震防灾工作,**年代以来,多次召开专门会议;文件,及时研究解决抗震防灾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年*月常熟地震以后,省和重点监视区的市、县各级人民政府都建立了防震抗震领导小组,设立了抗震管理机构。目前,全省**个省辖市中,有**个市**个县(市)建立了抗震办公室;设立正规编制和配备了专职人员,其余市、县配有专(兼)职人员管理日常抗震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颁布实施以后,*人大、省政府根据《防震减灾法》和*实际情况,组织制定了《*防震减灾条例》,于****年**月省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条例》明确了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与地震等有关部门的职责分工及工程抗震防灾管理的基本要求,解决了建设与地震部门长期以来职能交叉,职责不清的问题。为了进一步贯彻《防震减灾法》和《*防震减灾条例》,省政府进一步加快了抗震防灾立法工作。在有关部门的协调下,前不久,省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建设工程抗震防灾管理规定》,即将以省长令形式颁布施行。*防震减灾及抗震防灾法规、规章正在逐步建立、完善,并与国家出台的法律、法规、规章配套,形成了较完整的抗震防灾行政法规体系,使抗震防灾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有力推动了抗震防灾工作深入开展。
二、搞好调查研究,力争尽早完成抗震加固任务
自****年唐山地震以来,我们一直把抗震加固工作作为抗震防灾工作的重要内容始终不渝地坚持常抓不懈。在国家和省财政的大力支持下,并动员企业自筹一部分资金,加固完成了各类建筑****万平方米,约占需要加固面积的三分之一,共投入资金*.**亿元。但由于原有未设防的工程面广量大,欠账太多;限于财力物力,不可能在短期内把所有工程加固完毕,也不应当无限期拖延下去。根据国务院、省政府有关文件要求,参照首都圈抗震加固工作做法和经验,我们设想;为了确保原有重大工程的抗震安全,也为了尽快完成抗震加固任务,必须加大对抗震加固的投入。对重大的必须确保的工程,以国家补助为主,企业适当自筹,限期完成加固任务。为了作好前期调查研究工作,当好政府的参谋和助手;我们一方面组织市、县对所在地区重要工程进行排队摸底;另一方面,组织有关专家根据调查资料进行分析整理,提出了《**坑震防灾重点工程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作为向省政府建议的基础资料。该《报告》对抗震防灾重点工程建设的重要性、必要性、紧迫性、立项依据、建设目标与主要任务、已具备基本条件及项目实施方案等,均作了比较充分的论证。据初步分析,列入*需要完成的重点工程项目为*项,预计总投资需*亿元。其中,重大工程、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工程及有重大文物价值和纪念意义的建筑物、构筑物约需*.**亿元。我们向省政府作了报告以后,已批转有关部门研究处理,并责成省政府办公厅督办。这项工作刚刚开始,还有待有关部门进一步协调和省政府批准。
三、加强新建工程抗震设防管理,建成以工程抗震为中心,抗震设防为重点的震灾防御体系
加强新建工程抗震设防管理是确保工程抗震能力的关键。对此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给予了高度重视。去年全省共审查新建工程项目****个,约***万平方米,经审查有**%左右工程不同程度的质量问题,约有*%的工程违规或超规范设计,存在严重的抗震质量问题:有的开发公司片面追求大空间、利用率,方便出售,任意取消承重结构,给工程留下抗震隐患。通过审查及时发现问题,予以纠正。加强抗震设防管理我们主要从三个方面着手进行。一是加强抗震设防标准管理。如宿迁市位于郯庐断裂带发震断裂层上,属*度抗震设防区。省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多次要求降低抗震设防烈度。我们认为象这类重大问题,必须得到国家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批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随意提高或降低。该市至今仍坚持按*度进行抗震设防。二是建立、健全抗震设防审查制度。一般工程由所在地区抗震办组织审查,中央、省属工程及超限建筑工程由省抗震办组织审查,符合抗震设计要求的工程,发给抗震设防审查证书。省、市成立了抗震设防专家委员会,建立符合工作要求的审查程序,编制审查质量标准,确保了审查工作顺利进行。施工图审查工作开展后,抗震审查与施工图审查进行协调,合理分工,各负其责,尽量减少建设单位负担,又要确保审查质量。三是抗震设防管理贯穿于工程建设全过程。施工单位必须按照抗震设计和施工规范进行施工,监理单位必须按照抗震设计进行监理、有的市已实行全过程监督检查,跟踪监督直至工程竣工验收。对新建工程进行抗震设防把关的同时,加强对现有工程抗震能力维护。根据省政府要求,现有工程如需加层改造,建设单位必须报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进行抗震安全审查,防止乱拆乱改,保护好现有工程能力。
四、村镇抗震防灾工作进一步深入开展
村镇建设抗震防灾工作,首先是抓好村镇抗震防灾规划。建设部在我省召开村镇建设抗震工作现场会议以后,认真贯彻了建设部《关于加强村镇建设抗震防灾工作的通知》和现场会议精神。各市根据村镇建设发展要求及时调整工作思路,与村镇建设部门密切配合,在小城镇、中心村的建设中落实抗震防灾措施。其次是抓好农房抗震。针对苏中、苏南地区空斗墙较普遍的特点,省政府、省建委多次发文,明确规定农民新建二层和二层以上房屋不得砌筑空斗墙和毛石砌体。有的市在试点的基础上对村镇建设助理员进行培训,加强技术指导,农村建造空斗墙的越来越少。据统计,“九五”期间,全省农村房屋抗震设防率达到**~**%。
五、建成一批隔震减震试点工程,新材料、新技术得到推广应用
提高建设工程抗震能力是项技术含量高、难度大的工作。从目前的抗震措施来看,主要是提高工程结构承载能力、刚度和变形能力,达到“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防御目标。但是,地震具有不确定性,一些地震往往超过当地地震基本烈度,按目前的抗震设计方法,抵御更大地震的潜力是有限的。同时,还应注意到,现代建筑内部仪器、设备以及装璜价值已大大超过了建筑本身,采用新的隔震、消能减震技术来减轻结构的地震反应和损伤显得十分重要。为了新技术顺利推广应用,保证工程抗震质量,我厅成立了“*建筑工程隔震减震技术专家工作委员会”,制定了章程,实行了建筑工程隔震减震新产品市场准入制度。每项工程都进行了抗震设防专项审查。到目前为止,宿迁、徐州、南京、南通等市已完成试点工程**项,约**万平方米。去年*月,我厅与省科技厅联合在南京召开了隔震减震新技术推广报告会和现场会,总结推广隔震减震工程试点经验;进一步推动了全省抗震新技术试点工作开展。
今后工作打算:
*、进一步宣传、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和国务院、建设部有关会议文件精神,制定地方配套法规,继续完善地方抗震防灾行政法规体系。加强法制宣传,加大执法力度,把我省抗震防灾工作再向前推进一步。
*、进一步落实《*》措施和对策,提高综合抗震防御能力;抓紧组织编制苏北地区(徐、淮、连、盐)区域综合防御体系,建立、完善全省综合防御体系框架。继续抓好城市抗震防灾规划修编,以适应城市规划和建设需要。
*、继续加强新建工程抗震设防管理工作,与施工图审查密切配合,总结交流审查工作经验,提高审查质量,把好抗震设防质量关。
*、加强对抗震加固工作的管理,管好用好省财政补助的抗震加固经费,确保加固重点和加固质量。主动与有关部门协调,争取*抗震防灾重点工程早日批准实施。
*、进一步深入开展村镇抗震示范小区试点工作。村镇抗震工作基础较好的市,开展镇抗震防灾规划编制,总结交流经验;逐步推进村镇抗震防灾规划编制工作。以规划为龙头,落实抗震防灾措施,提高农房抗震设防率,增强农村抗震防灾能力。
防震减灾研究报告范文4
一、地震安全性评价,是科学、合理地确定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的基础性工作,直接关系到建设工程抗震的能力,直接影响震后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情况。市地震部门应依法行使抗震设防监管职责,认真执行《省建设工程地震安全性评价分类》和《关于加强建设工程抗震设防有关工作的通知》精神,将抗震设防要求核定纳入基建工程审批流程(见附件2)。对重大建设工程和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的建设工程,要监督建设单位依法做好地震安全性评价,进行抗震设防,并根据地震安全性评价的结果,确定抗震设防要求。
二、市发改委对重大建设工程和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的建设工程在审批、核准和备案建设工程项目时,应将抗震设防要求纳入建设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或项目申请报告的审查内容,对可行性研究报告或项目申请报告中未包含抗震设防要求的项目不予批准。
三、市规划和建设部门在对重大建设工程和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工程,在审查相关内容时,应包括由市地震部门所出具的抗震设防核定意见。
四、工程建设单位在进行场地选址勘察、图纸设计、施工建设时,必须主动到市地震部门进行登记并自觉接受监督管理。对应当做地震安全性评价而未做地震安全性评价或者虽已做地震安全性评价但其评价报告未经国家、省地震安全性评价评审委员会评审通过的建设工程项目,市地震部门不得审定批准,规划部门不得颁发工程项目规划许可证,设计部门不得进行工程设计,建设部门不得核发施工许可证。
五、对开展地震安全性评价的项目,市地震行政主管部门应参加工程项目竣工验收。凡应当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而未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或未按照地震安全性评价的结果进行抗震设防的重大建设工程和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的建设工程,不予竣工验收。
六、因我市位于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动参数六度区和七度区,对其分界线两侧各八公里范围内的大中型建设工程,必须按照重大建设工程和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建设工程的抗震设防要求核定程序执行,在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后,核定其抗震设防要求。
防震减灾研究报告范文5
按照改善投资环境、减少办事环节、优化审批流程、提高行政效率的原则,将建设项目涉及的21个部门的行政审批事项,按建设项目全过程分为用地、环保、项目、规划、设计施工及验收、商品房预售、产权办理7个控制节点,由市国土局、市环保局、市发改委、市规划局、市建委、市房管局等6个部门牵头,实施并联审批,减少环节、缩短时限、提高效率。真正做到有重点、有步骤地推进我市建设领域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二、并联内容
在7个控制节点上,具体并联的审批事项如下:
(一)市国土局牵头的用地手续节点上,在土地招拍挂或办理土地划拨手续前,并联市规划局确立的规划设计条件,组织完成项目涉及的文物勘探和保护工作及电力部门供电容量配套。
(二)市环保局牵头的环保手续节点上,完成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审批。
(三)市发改委牵头的项目手续节点上,完成可行性研究报告审批和企业投资项目核准(如属技改项目,则由市经委负责),并联市防震减灾局的地震安全性评价审定。对于政府投资项目,项目建议书与可行性研究报告合并审批。
(四)市规划局牵头的规划手续节点上,完成用地规划许可、工程规划许可;并联14个部门和单位的相关事项:将市林业园林局的古树名木保护、市国土局的土地整合、市城管局的广告位设置、市安监局的安全设施设置、市交管局的道路开口、市文化局的文物保护、市国安局的涉及国家安全事项、市水务局的涉水事项、市卫生局的涉及可能产生职业病危害的项目及涉及自来水、燃气、供电、通讯、地铁等与项目相配套的相关事项,一并纳入规划设计条件。
(五)市建委牵头的设计施工及验收节点上,在设计施工阶段,并联建委、规划、消防、卫生、人防、广电、水务、气象、安监等部门完成设计文件行政部门审查(对涉及国家安全事项及户外广告设置的项目,市建委根据市规划局定点意见确定增加上述部门参与设计审查),并将质量监督备案、安全监督备案、招投标备案作为施工许可的内部环节;在建设工程竣工验收阶段,并联规划、消防、环保、卫生、人防、安监、水务、气象、广电、林业园林、国安、城管等部门验收后,完成竣工验收备案。
(六)市房管局牵头商品房预售许可和房屋产权办理2个节点。
(七)由于供地方式的不同,并联审批的流程也相应分为招拍挂土地的项目和非招拍挂土地的项目两种。具体情况见《*市建设项目并联审批一般流程简图》(附后,其中(一)为招拍挂土地;(二)为非招拍挂土地)。
三、工作制度
节点牵头部门和各相关部门按照“统一受理、分头审批、限时完成、集中回复”的原则,通过推行并联审批工作制度,保证行政审批有效实施。
(一)牵头部门和相关部门应按并联审批的要求,商定本节点内并联审批的程序、方法和具体工作制度,明确牵头部门和相关部门在本节点内各自的职责。
(二)牵头部门负责统一接件、统一回复办理结果,并履行本节点内并联审批的牵头、协调职责。各相关部门依据法律法规的规定和本节点并联审批的流程,在牵头部门要求的时限内,出具相关的审批手续给牵头部门,由牵头部门通过窗口统一回复申办单位。限期内未回复则视为同意,由此产生的责任由逾期单位负责。
防震减灾研究报告范文6
移动传媒终端的特点及其问题
相对于传统媒体,移动传媒有空间的无限性、主体的二元性、客体的广泛性、经济性和时效性等优势。其特点可以归纳为:传播方式从单向到双向的转变,接受方式从固定到移动的转变,传播实时化,从单一到交融。这里笔者想强调移动传媒终端的另一个特点,即收视的强制性。与传统的电视不同,移动传媒终端没有给受众自由选择的空间。比如对早起乘坐公共交通工具上班的人来说,只要乘坐了某路公交车,就意味着他必然会看到预设的节目。而受众一直处于“你播我看”的被动地位,这限制了观众随时更换频道或关闭声音的权利,有利于预设节目的传播效果。但是,这个特点一旦被误用,也会导致很严重的问题。
根据易观国际的中国移动电视市场研究专题报告,2009年上半年,中国移动电视广告收入达到7.88亿元,同比增长56%。主要移动电视运营商无论是销售收入还是广告主数量都有一定比例的增长,大广告主的数量及投放力度均有较大提高。??这说明移动传媒终端的广告效益十分明显,但也从侧面说明,移动传媒终端广告时间过长。正如CCTV移动传媒联合CTR市场研究的《中国16城市移动电视收视研究报告》中描述的那样:“2008年中国移动电视行业的广告收入将近13亿元,比上一年增长了1倍多。”②传播从来就不是单向的,必须要考虑到受众的状态,但是如此频繁的广告播放频率,必然使移动传媒成为一个“广告播放器”,公司获得了广告收益,而公众收获了什么?
另外,节目过于陈旧也是移动传媒终端存在的一个问题。有些移动传媒终端把电视上播放过的节目直接拿过来播放,敷衍了事,这违背了传媒的时效性原则。长此以往,移动传媒终端播放的内容不再是受众上下班路上的开心果,而是一个负担,更别说它应该承担的科技传播功能了。
根据以上两个问题可以推导出第三个存在的问题,那就是专业人才队伍的缺乏。正是因为专业人员的不足,才导致节目的更新速度跟不上,而为了有节目可播,广告必然成为替代品。这一方面满足了客户的需求,获得了经济收入,另一方面也弥补了节目出现断档的不足。
如何利用移动传媒终端
进行科技传播
200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公布实施,其第十六条规定电视台应当开设科普栏目或是转播科普栏目,从此电视的科普功能被法制化。??这说明电视作为传媒的重要组成部分,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方法是义不容辞的责任。移动传媒终端开展科普节目是其发展的一个方向。那么移动传媒终端如何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精神?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首先,科技传播制度化是先决条件。《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把大众传媒承担科学普及任务的条文明确写入国家法律,而《全国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则把加强大众传媒科技传播能力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程,更在《关于加强科普能力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提出了一系列加强大众传媒科普能力建设的意见和建议,直接指导大众传媒科普的发展。2003年,等七部门的关于进一步加强科普宣传工作的通知中要求“通讯社、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各级各类大众传媒,要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切实担负起科普宣传的责任。”??2006年,全民科学素质工作领导小组《关于转发〈大众传媒科技传播能力建设工程实施方案〉的通知》中对于新兴媒体的科学传播内容、形式等进行了明确规定,同时也对相关单位进行了分工。??随着新媒体的兴起,我们应该抓紧制定针对新媒体科学传播的相关规定,以便于提高新媒体的科技传播功能。
其次,把握科技焦点是收视的保障。张荣科、崔薇撰文指出,“2008年科普日这天,全国各地几乎不约而同都开展了针对‘三鹿奶粉’事件的婴幼儿奶粉及食品安全科普宣传。‘5・12’汶川地震之后,民众对防震减灾的重视达到了空前的程度。一时间,相关内容成为电视、网络、移动手机报等各媒体传播的主要信息……这些事件彻底展现了新媒体时代强大的网络传播力。‘三聚氰胺’深深刺激了公众食品安全意识,继而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全民科普浪潮,从其入围‘2008年度中国十大科普事件’足见其影响力之深远。从公共安全事件,到由此引发的全民科普,这一过程和结果,不得不承认新媒体的能量巨大……”??因而,从这个角度来说,把握科技焦点是提高收视的保障,也是提升公众科学素质的一个重要途径。由于移动传媒终端的受众群体广泛,传播范围也会更大。
第三,资金投入和人才队伍是保障。移动传媒终端成为“广告播放器”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节目制作资金投入不足,由于科普类节目并不能带来直接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因而重视程度不足必然导致资金投入不足。加大资金投入是保障科普类节目质量和播放时段的题中之义。另外创作队伍的人才匮乏也是导致移动传媒终端无节目可播的一个原因。
最后,社会效果是终极目的。提升公民科学素质是一项系统的社会工程,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移动传媒作为新兴媒体之一,传播科学知识,提升公民素质是义不容辞的责任。虽然公民科学素质的提升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但是移动传媒终端还是应该把社会效果作为其科普节目的终极目标。
由清华大学传媒经济与管理研究中心编写、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2010中国传媒产业发展报告》(又名《2010传媒蓝皮书》)认为,移动传媒与互联网成为传媒产业双驾马车。而《中国16城市移动电视收视研究报告》也指出,“80%以上的公交受众比较接受或非常接受CCTV移动传媒,近70%的受众认为在CCTV移动传媒投放广告有助于提升品牌形象和影响力。此外,除去在一线城市惯有的数据优势之外,CCTV移动传媒也在多个重要城市的收视到达率处于领先地位,南昌、天津、长沙、杭州、青岛等城市的总体收视率和到达率均在75%以上;收视份额亦居于领先地位,其中长沙超出70%,天津、杭州、南昌均超出60%。”③因此我们坚信移动传媒终端等新媒体在未来的科技传播之中必然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如何充分发挥新兴媒体的科技传播功能是一个值得研究并付诸实践的课题。
(作者单位:中国科普研究所 江西电视台)栏目责编:邵满春
注释:①《中国移动电视广告上半年收入7.88亿 同比增56%》,中国财经网,2009/09/03。
②③《CCTV移动传媒》,人民网,2008/12/04。
③颜燕,陈玲:《我国电视科普的现状及特点》,《第六届亚太地区媒体与科技和社会发展研讨会论文集》,第535页。
④《关于进一步加强科普宣传工作的通知》(中宣发[2003]2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