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区别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区别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区别范文1

【关键词】 中西方;餐饮文化;差异;融合;当代餐饮空间设计

西方饮食文化在中国的发展在时期的上海就已经被中国人所认知,但这种认知是国门“被打开”的无奈。纯粹的“拿来主义”,并没有让西方饮食和中国特色相结合。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国人对西方文化以及饮食的认知,已经从原来“被动接受”变成现在的“主动尝试”。这种意识形态上的变化对当代餐饮空间设计上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1.中西方在饮食文化上的区别

①从烹饪角度上看中餐随性,注重口味与特色。西餐则要求精准规范,讲究效率;②中餐多兼具聚会的功能,是中国人交流情感的重要形式。而西餐宴会、聚会明确区别;③中餐注重阶级等级,就餐礼仪繁多,西餐则自由平等,没有过多礼节约束。④中国人在餐饮过程中注重情感的联系,在形式上采用聚餐的形式。西餐则分餐制。

2. 中西方餐饮空间设计上的差异

2.1在经营地点的选择上,西方人在选择餐饮经营空间时会科学地分析经营地的商业环境、潜在消费群、竞争对手情况、交通状况、采购环节甚至市政远景规划等等,也就是所谓的“立地调查”。 而“酒香不怕巷子深”老的经营观念对中国人的影响是很深的,同时中国人骨子里有的从众心理,往往喜欢“择邻而居、扎堆经营”。会自然形成成规模的餐饮群。比如遍布各地的美食街等;

2.2从空间布局上比较,“中国重和合,西方重分别。”西方餐厅设计时,注重空间人流走线的科学分析以及小空间的设计。而中国餐厅设计时,比较注重大厅的设计,座位安排上也会相对比较集中,方便在大型餐饮活动中人们相互交流。除了餐饮习惯不同导致的空间布局上的不同外,中国餐饮空间布局的另一特色就是传统“风水学”的影响,譬如店铺的朝向、楼梯的位置、卫生间的位置、炉灶的设置等等;

2.3在装饰上,西方餐饮空间装饰比较多元化,具体表现上的相对比较直白。中国传统餐饮空间多以字画和应景应节的装饰为主。讲究以少胜多,营造效法自然的充满文化底蕴餐饮意境;

2.4在色彩的运用上,西方人在餐饮空间色彩设计时则会常常使用色相和对比度差异很大的颜色。追求视觉上的刺激,刺激食欲。而中国传统餐饮空间的色彩则比较含蓄内敛。这是中国传统色彩观导致的。多采用材料原本的色彩作为装饰的主色调,间色装饰。有时色彩的象征性往往大于大的装饰性。比如黄色是皇族专属,古时候私用黄色是触犯律条的。在现代的餐饮空间中尤其是御膳类的空间色彩运用时就会大量使用黄色来象征其与皇家的渊源。

2.5在灯光运用上,就餐饮心理来说,从众而内敛的中国人则不太愿意在就餐时成为众人的视觉中心。所以中餐厅一般都会选用普遍的均匀光照,西方餐厅的灯光设计上注重局部照明的运用;

2.6在品牌展示上,西方人重视餐饮品牌的宣传,所以在餐饮空间装饰中随处可以看到品牌标识。相比较而言中国人则更重视消费者的“口口相传”,尤其是餐饮行业更是如此,以消费者的口碑来宣传品牌。

3. 吐旧纳新、融西和合

就像当年佛教传入中国,中国人对于外来的文化从来都不是一棒子打死,或者全盘接收的。本着“和合”的精神中国人会将其消化吸收然后载融合入自身的文化中来。

随着全球化趋势下的跨文化交流使得多样的饮食文化不断的互补与兼容。涮着火锅吃着印度飞饼这样不同国度不同地域的特色相结合的饮食模式已成为当下你我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事情。

如何做才能即与时俱进又不失自身特色?我想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3.1对传统餐饮文化的扬弃:“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将进酒,杯莫停。”李白的《将进酒》透露着酒仙诗仙的豪气,相互劝酒劝菜,从某种角度上体现了相互尊重与礼让。但是从卫生和健康的角度看也是不可取的。另一方面中国餐饮过分讲究礼仪,发展到最后成为一种奢靡之风。在餐饮空间设计中也极尽奢华之能事。造成很多不必要的浪费......

现代中国餐饮空间的设计中应该对传统餐饮文化有所扬弃,在空间分割上保护个人隐私的保护;在装饰上回归简约。

3.2中西结合,以中为本:以传统“和合”的精神为指导。理性的分析具体空间的实际情况以及饮食文化的特征。既要尊重传统不抛弃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精髓,根据不同餐饮空间因“地”而制宜、因“菜”而制宜。

首先,在经营地点以及餐饮空间外环境的选择上。进行科学的“立地调查”。同时重视传统风水学,针对性的对选定地点进行具体分析并采取适当的解决方法。其次,在空间规划和布局上学习西方科学理性的空间分析手段,对人流进行科学的引导。结合传统中餐聚合和西餐厅的开放。多采用屏风、罩或可移动的窗棂门扇进行划分。让这样的空间可分可合,亦大亦小,能够充分发挥空间的灵活性,提高空间的可变性。再有在空间装饰上迎合现代人的审美需求,使用现代构成的手法将传统装饰图案和要素抽象再结构重组,并结合本土的特色成为新的装饰符号。这种装饰手法既提升空间的现代感,也在审美上得到了提高具有了更广泛性和设计感。

色彩运用上应当针对不同类型的餐饮空间对症下药。比如以红绫、纱幔、珠帘配以温雅的色系表现江南菜系和江南文化温婉儒雅的特质;采用大红大绿这些对比明显的“正色”。表现东北菜肴的奔放质朴。

灯光的使用上尊重中国人的饮食心理,在开放空间采用平均光照;在私密空间用局部照明来烘托气氛。在灯具选择上选用具有中国特色的造型灯具,同时注意把握装饰灯具出现的频率和数量,打造一种音乐般和谐的照明效果。

总而言之,在餐饮空间设计时应该从餐饮文化的角度去理解空间,融会中西方餐饮文化中的各自优势,同时保持住“中国特色”。设计出更符合时代要求的餐饮空间。

参考文献

[1]田颖拓《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中国百花文艺出版社.1997年

[2]胡自山《中国饮食文化》时事出版社.2006年

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区别范文2

一、入座的礼仪(Seat etiquette) 

我国饮食文化历史悠久,各族人民有着自己的特色菜肴。相传我国从周代起,在饮食礼仪方面就已形成了一套较为严格的餐桌礼仪制度,这些礼仪从古到今都对人们产生极大的影响。西方餐桌礼仪起源于法国梅罗文加王朝,经过几个世纪的演变,餐桌礼仪与菜单用语变得更为优雅与精致。时至今日,餐桌礼仪在一定程度和范围内在欧美国家还保留了下来。西餐礼仪自清代起传入中国,从此中西餐桌礼仪文化就一直相互影响和发展。 

中西方都讲究正式的宴请活动的座次安排。中国人好客,只要遇上高兴的事都喜欢请客。中国人请客传统上用八仙桌,对门为上,两边为偏座。就餐时通常是长辈入座后晚辈才入座;或先请客人入座上席,再请长者入座客人旁,男女主人或陪客者坐下座,其余客人依次入座。如果带孩子,在自己坐定后就把孩子安排在自己身旁。在中国,坐在左边为尊,右边为次;上为尊,下为次,中为尊,偏为次。不过现在中国的很多家庭都用圆形餐桌,请客时大家可以围着桌子坐,完全不用理会那些规定的主宾位置,大家可以面对面坐,比较随意。但有一点要注意的就是不要从客人身边上菜,以免不小心把菜或者汤汁洒在客人身上,因为这是不礼貌的。 

西方人如果在外就餐通常是服务生带位,入座,也没有什么主宾的说法,而且是Go Dutch即AA制;在家请客时用长桌,男女主人分坐两端,然后按男女主宾和一般客人的次序安排座位,即男女穿插安排:以女主人的座位为准,主宾坐在女主人的右上方,主宾夫人坐在男主人的右上方。就餐入座时,每个人都会从椅子左边进入,入座以后身子要坐端正,不可左右摇晃,身体与餐桌保持一个拳头的距离。双手不可以撑在桌面上,腿不可翘着。餐桌上已摆好的餐具也不要随意摆弄。在西方,右为尊,左为次。西方国家讲究“女士优先”的原则,就餐时是男士为女士拉开椅子,女士入座后男士才入座,他们都会表现出对女士的殷勤。 

二、进餐礼仪(Dining etiquette) 

俗话说,一个人要站有站相,坐有坐相,吃有吃相,睡有睡相。这里说的吃相就是指进餐礼仪。要想吃相优雅,就必须懂得中西方进餐礼仪的区别,也有利于我国饮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要弄清中西方的进餐礼仪,得先明白中西餐的上菜礼仪。 

如教学生学习中职英语教材(基础模块)第一册Unit 6“ What’s for Dinner?”的话题时,学生可以了解到西方国家的不同的饮食习惯和礼仪,如正规西餐的常规菜序大致分为开胃菜(starter)、汤(soup)、主菜(main course)、蔬菜沙拉或奶酪(vegetable salad or cheese)、甜品或水果(dessert or fruits)和饮料(drinks)等几道菜式。同时告诉学生中餐的菜序是“汤—菜—酒—水果”。中餐虽然没有西餐那么复杂,但有着丰富的酒文化,因为中国人请客是无酒不成席的。 

学习了中西方上菜礼仪后教育学生注意进餐时的礼仪。中西方人使用的就餐餐具也不一样。首先,学习中餐进餐礼仪。据说从禹王时代筷子就成了中国人摄取食物的主要餐具。这时告诉学生进餐时千万不可用筷子敲击碗或桌子,也不可以用筷子指着别人,更不可把筷子含在嘴里或把筷子插在米饭中,这都是不合餐桌礼仪的。在中餐餐桌上,后辈应让长辈先动筷子,然后自己再动筷一起吃。吃饭时要把碗端起来,不可以不端碗把嘴凑近桌子对着碗吃。夹菜时,应从靠近自己的菜夹起,不要站起来到其他人眼前的盘中去夹菜,更不可用筷子在一碟菜里翻来倒去地“寻寻觅觅”,挑肥拣瘦,眼睛也不要老盯着菜盘子,一次夹菜也不要太多,遇到自己爱吃的菜,也不可猛吃,更不能把菜盘子端到自己面前。如果是在家请客,在吃饭过程中后辈要尽量主动照顾长辈,如果要给客人或长辈夹菜,最好用公用筷子,也可以把离客人或长辈远的菜肴送到他们跟前。别人给自己添饭菜要说“谢谢”,自己吃完后要说“大家慢慢吃”,不可饭碗一推,什么也不说就离席而去,因为这样是失礼的。 

其次,教给学生西餐进餐礼仪。西方人进餐同样讲究礼貌、讲究卫生、尊重长者。他们在进餐时会与左右客人交谈,但都避免高声谈笑。进餐过程中,不能解开纽扣或当众脱衣。西方人用刀叉就餐,使用刀叉的基本原则是左手拿叉,右手持刀或汤匙。切东西时左手拿叉按住食物,右手拿刀切成小块,用叉子往嘴里送。喝汤时不能吸着喝,应用汤匙舀起送入口中。如果吃到一半想放下刀叉略作休息,应把刀叉以“八”字形状摆在盘子中央。用餐完毕后,将刀叉摆成四点钟方向即可。 

除了以上的就餐礼仪外,还有其他一些需要注意的礼仪。如在学习中职英语教材(基础模块)第二册Unit 1“ Nice to Meet You!”时教育学生进餐时不要在餐桌上化妆(not to make up with rouge, powder),也不能用餐巾或用桌布擦鼻涕(not to wipe your nose on the napkin or table cloth);不能用汤或水清洗喉咙(not to clear your throat noisily in public);口含食物时不要说话(not to speak when your mouth is full of food)。不管是中方还是西方人进餐时都要尽量避免出现打嗝、打喷嚏等其他声音,不然的话,就得与在座的人说声“真不好意思”、“对不起”以示歉意。鱼刺、骨头等不要吐在地上,应放到自己面前的碟子里,或放在紧靠自己的桌面上。饮酒干杯时,即使不喝,也应该将杯口在唇上碰一碰,以示敬意。当别人为你斟酒时,如果不需要,可以简单地说一声“不,谢谢!”或以手稍盖酒杯,表示谢绝。作为学生尽量不要喝酒,可以用饮料或茶来代替酒敬长辈,这样做,那些长辈们是不会怪罪的。吃饱后最好不要在餐桌上剔牙,如果要剔牙,就用餐巾挡住自己的嘴巴。同时教育学生在学校就餐时应注意谦让,要在老师的指导下有序地进入餐厅,在规定的窗口自觉排队打饭,安静文明进餐,不挑食,不端着碗走来走去,注意吃相要文雅等。吃饱后,将餐具与剩饭菜一起放在指定的位置,保持餐厅卫生。这样学生不仅了解了中西餐桌礼仪的异同,又学会了自己该如何注意餐桌礼仪。 

三、离席礼仪(The absence etiquette) 

中餐在宴会结束时,其他宾客应在主人和主宾离开座位后才能散席。客人离开时,主人通常在家门口为宾客送行并邀请他们下次再来家里做客,这时客人也会向主人表示感谢,同时客人在离开时也会邀请主人到自己家做客,以示回谢。西餐的离席礼仪则是客人先将餐巾拿起,随意叠好,再把餐巾放在餐桌的左侧,然后起身离座。离席时,帮助隔座长者或女士拖拉座椅。告别时向主人致谢,更为慎重的还可再以电话或谢卡致谢。 

学完了以上内容后,为了检测学生是否掌握了中西餐就餐礼仪,可安排一节课让学生们自由组合,模拟中西餐的就餐仪式进行练习,并邀请英语组的老师作评委,对学生所学知识和运用能力进行测评,给表现突出的学生一定的奖励。 

其实,西餐与中餐一样,是一种饮食文化,是文化必然就会有传播和交流。我们在英语教学中应进行礼仪教育,塑造中华民族“文明礼仪”的新形象,培养文明有礼的新一代,努力做到礼仪文化教育与培养语言能力同步进行。我们应在坚持自己的优秀文化传统的同时用一种客观、尊重的态度对待西方饮食文化,不应该盲目地追随和模仿西方文化。 

【参考文献】 

[1]陈琳.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国家规划教材——英语(基础模块)第一、二册[M].上海: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 

[2]王俊霞.跨文化交际与中西文化差异[J].学术交流.2007(2) 

[3]中华文明与现代礼仪(中学版)[M].桂林:漓江出版社出版,2009 

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区别范文3

关键词:武汉饮食文化;翻译问题;研究与策略

一.前言

1.1研究背景武汉,位于华夏中部,非南非北。武汉饮食文化,包罗万象,融汇南北。人人都说,武汉饮食:杂而有味。确实,武汉人,什么都尝,什么都学着做。但是做出来又总带着一股子武汉味。因此,武汉饮食文化也成了中国饮食文化中必不可少且独具特色的一部分。然而,武汉饮食文化的翻译却存在着大大小小的问题。以下是几类较突出的问题。

二.武汉饮食文化的翻译问题

1.1小吃名菜的翻译问题1.1.1翻译版本多样化,缺少统一性有的武汉食物有很多种不同的翻译,有的翻译甚至相差甚远。直到现在都还没有一个较为统一的翻译。以武汉热干面为例,热干面有将近9种翻译。如:WuhanNoodles(武汉面条);Han-CooNoodle(汉口面条);Chinesestyledrymixface(中国风格的混合面);HankouStyleNoodle(意思是汉口风味面),是武汉大汉口食品公司生产的方便装热干面出口欧美包装上的英文翻译;WuHanHotNoodleswithSesamePaste(意思是加芝麻酱的武汉热面),这是上海世博会对热干面的官方翻译;HotDryNoodles(热-干-面),是日常生活中用的翻译;SoCoolNoodle(非常酷的面条);Hot-CoolNoodle(谐音“好酷面条”);以及ReganMian(热干面的汉语拼音)。为了促销进口,所以采用了HankouStyleNoodle(意思是汉口风味面)这种意译,这种翻译表明了热干面的所属地,但忽略了热干面的原材料,人们只能想到是一种面,具体如何,则无法得知。因此,出现了WuHanHot-NoodleswithSesamePaste(意思是加芝麻酱的武汉热面)这种译出了热干面的主料以及调料的翻译,此种译法则是为了介绍热干面而服务的;而作为一个武汉人,我们日常生活中一般是采用HotDryNoodles(热-干-面)这种字对字的直译,这种翻译使用起来更为简洁方便,但外国人看见此译后可能会误解为一种辣的干的面。而SoCoolNoodle(非常酷的面条)和Hot-CoolNoodle(谐音“好酷面条”)这种翻译则和热干面相差较远,而且此译很容易误认为又热又凉的面条。而最新提出的由台湾东吴大学的曾泰源教授提出的ReganMian(热干面的汉语拼音)这种翻译又重新掀起了热干面翻译的争议。曾教授主张为了将热干面推广出去,热干面的翻译应采用音译法,并专有名词化。再以豆皮的翻译为例。豆皮有Threefreshbeanskin、Threedelicacieswrappedintofuskin、Tri-delicacydoupi(ChangjiangWeekly上的翻译)、Seafoodtofu(舌尖上的中国的翻译)、Freshbeancurd、Friedtofuskin、Beancurdsandwish、Beancurdsheets等多种翻译。豆皮是由面皮和熟糯米两部分组成一种食物。表层是脱皮绿豆和大米磨成的糊做成的金黄色的脆皮,底层则放置夹有豆干,肉干,脆笋块等食物的熟糯米。Threefreshbeanskin这种翻译是字对字的翻译,虽不见的能表明豆皮的特征,但好在简洁。Threedelicacieswrappedintofuskin这种翻译主要是通过形容豆皮的外形来翻译豆皮,但tofuskin对应的食物应该是豆腐皮,而不是豆皮。Curd是指牛奶凝结后的胶状物,虽然可以形容豆皮表皮那种嫩嫩软软的口感,但是完全忽略了豆皮底层的熟糯米。Sandwich虽然和豆皮有点像,都是一层叠一层,但是原料不同,借用起来有些勉强。以上种种翻译都各有其特点,每种翻译的产生都是有其使用价值的。但是,大部分翻译未经过深思熟虑,简单套用,往往忽视了原物的特征,原材料等重要因素。另外这种翻译不统一的现象会带来多方面的问题。国际上,这种不统一的翻译,不利于武汉饮食的宣传和推广。国内,这种现象会使本就尚未成熟的翻译市场愈加混乱。1.1.2中翻英忽略地方性,套用不当有些食物可能存在于全国各地,因选材、制作、外表等的差异而形成了地方特色。这种称呼相同,但实际上并不是完全相同的东西最容易引起错误套用。如:武汉烧麦就和北方烧麦以及广式烧麦不同,虽同叫烧麦,但北方烧麦和广式烧麦重肉馅,北方烧麦多以牛肉、羊肉为馅,加以大葱,萝卜等东西,而广式烧麦多以鲜虾为主,武汉人却喜欢以糯米为主,掺以肉丁的重油烧麦。但是烧麦的翻译多以以下形式出现:steamedopendumplings、steamedporkdumplings、steamedcrabdumplings、shelledshrimpsravioli、steameddumplingwiththedoughgatheredatthetop等形式出现,可以发现,以上翻译多对应北方烧麦或广式烧麦,并不适应于武汉烧麦的翻译。武汉豆皮和恩施、孝感的豆皮就有所不同,虽然各地日常都称其为豆皮。恩施和孝感的豆皮是用米粉和淀粉经过烙制出的一种粉,成品色泽乳白,有淡淡香味。因此上文所说的Freshbeancurd、Beancurdsheets更多的可能是指的恩施或孝感的豆皮,而非武汉豆皮。但是,当你在网上搜索豆皮翻译时,多会出现这类翻译,大家也图方便,未经考究就使用此种翻译,最终使用错误,贻笑大方。还有同是糍粑、年糕一类的“糯食”,苏州糕团就习惯重油厚味,武汉却使用少量的糖和油,在淡淡的甜味中引出本味来。糍粑的翻译多以以下形式出现:cíbā,cookedglutinousricepound-edintopaste、glutinousricecake,年糕的翻译多以以下形式为主:ChineseNewYear'scake、ricecake。很显然这种翻译只翻译出了事物的原材料却无法翻译出糍粑和年糕作为一道菜时的不同,这种不同主要表现在吃法上。1.1.3没有可靠翻译,文化领域有较大空白总所周知,武汉人把吃早饭叫做“过早”,将早饭的食物称作“早点”。武汉早点种类丰富,多以米食为主;过早的地方一般是分布在街边小巷的早点摊。清晨,你可以看见,武汉人穿行于各街各巷,或随手买一些饼子边走边吃,或坐在街边小摊上吃早点。因此,过早也成了武汉的一大饮食文化特色。“过早”一词在百度百科上的翻译时havebreakfast,这种翻译虽然能让大家知道过早的主要意思,但是完全丢失了武汉“过早”的文化内涵,和文化特色。甚至,在查找“过早”的翻译时,找到了大部分单词是对应过早(即提前)的意思。“煨汤待客”是武汉的又种特色饮食文化,是指吃饭之前,先给客人盛一大碗汤。武汉人讲究煨排骨汤待客。如果贵客来了没有排骨汤,那是很失礼的,好像降低了待客的规格,对客人不够热诚,大方。作客的也会觉得没有受到盛情的招待。因此,每逢客人将至,武汉人都会用沙吊子煨一大罐汤招待客人。但是这种本应人人知晓的武汉饮食文化却难以找到稍好的英文翻译。只是在百度等翻译软件上查到一些机器翻译:Simmersouphospitality。2.烹饪方法的翻译问题烹饪方法的翻译存在随意应用的现象,缺少可辨性。有的翻译直接借用了非英语的外来词汇,如“熘”有sautéed这种翻译,很显然sautéed是一个非英语词汇,它可能对应该语言中的“熘”的单词,但不一定和中文中“熘”的烹饪方法完全对应。有的英文翻译还是比较完善的,但是专业的网站,书籍或者字典等其他媒体的宣传,普及度不够,人们很难简单的接触或寻找到这类翻译。如煎:fry、炒:stir-fry、爆:quick-fry、炸:deep-fry、扒:fryandsimmer的英文译文都以”fry”(本意是Tobecookedinapanoverdirectheatinhotoilorfa)这个单词为基础,然后配以一定的单词,从而来区分这些烹饪方法的不同。再比如说最具武汉特色的“煨”这种烹饪方法,英文解释为simmer:tobecookedgentlyorremainjustatorbelowthebolingpoint.中文解释煨:用温火烧熟或加热。两者释义非常贴近,着实是一个很贴切的翻译。但是,煲、炖、焖、煮的英文翻译也是simmer,那外国读者应该怎样区分这几种烹饪方法呢?而且你看见simmer时能首先联想到武汉烹饪方法“煨”吗?因此,这种翻译缺少可辨性,也不能体现武汉特色,缺少地方性。3.厨房用具的翻译问题厨具的翻译存在忽略实物差异性,用词不贴切的问题。就拿最有武汉特色的沙吊子为例。沙吊子是武汉的方言称呼,在普通话中称为砂锅。砂锅有以下几种翻译:earthenwarecookingpot、casse-role、earthenpot、marmite、belliedstewpan。earthenwarecookingpot这种翻译,译出了沙吊子的材料以及用途,但pot既可以指壶也可以指罐,一般是指那种口大较浅带盖子的罐子,而沙吊子属于那种容器肚子较两头粗,比较深的一种砂锅。因此此译仍需改进。casserole,指的是法式的砂锅,一般用陶瓷或者玻璃制成,可以放入烤炉的一种厨房用具;和中式的用石英、黏土等烧制而成的砂锅是完全不同的东西。Marmite比较符合沙吊子的形象,但有时这种砂锅是用金属做的,这又和砂锅的材料产生了矛盾。belliedstewpan,bellied带有肚大的意思,stew有炖肉的意思,但是pan则指的平底锅,和沙吊子较深的形象不符,另外,此译也无法表明砂锅的制作材料。煨汤时和砂锅搭配在一起的还有煤炉子,一般翻译为Coalfurnace或Coalstove。第一种翻译中furnace指那种在内部加热的熔炉,和武汉这种外部加热的煤炉子不太相符。第二种翻译中stove:Anapparatusinwhichelectricityorafuelisusedtofurnishheat,asforcookingorwarmth.这个词搭配coal很简单的就表明了煤炉子的用法以及使用材料,而且stove一般是指在表层接触加热的炉子,这种翻译就要优于第一种翻译,但是中西方炉子外形有较大差异,西方一般是壁炉,或者是金属的长方体型的炉子,而武汉的煤炉子则是圆形的。因此,此译仍不完全准确。

三.武汉饮食文化翻译的研究与策略

针对以上武汉饮食文化翻译的几类问题,笔者通过借鉴一些饮食文化翻译研究者的方法,加以个人观点,总结出了如下三种较有针对性的翻译方法。3.1巧用小吃名菜原材料,确定菜名中心词任何翻译都讲究一个“信”。对于食物更是如此。为了更好地将食物介绍给译者,在翻译时借用食物的原材料不失为一个好办法。一道食物,一般都由主料,配料和调料组成,因此,可以将主料作为中心词,将配料,调料以分词或形容词的形式放在中心词前后作定语,有时也可以将烹饪方法译入其中,如以上的热干面的翻译,写者个人就比较欣赏WuHanHotNoodleswithSesamePaste这种翻译。这种翻译以HotNoodles为中心词,以地名作为前置定语,再加上with连接的酱料作为后置定语,没有见过这种面条的读者也基本可以猜想到是怎样的一种食物。有人可能会说,热干面是一种碱面,和noodle大不相同,但是为了使翻译更加简洁,有时可以省去一切不太重要的成分,如果确实要翻译出来,也可以在加上备注,注明该面条的成分,以示和noodle的区别。以后碰见这类食物的翻译,都可以借用“地名+中心词+调料”或其他搭配中心词的方法。3.2小吃厨具重视地方性,与具体实物相对照针对那种具有地方特色的厨房用具或食物的翻译,我们要多方查找,求证实物,明确其外形,原材料等差别,不要因为在汉语中的称呼相同就直接借用。多找找其相同点,确定不同点,着力修改不同点。用英语的形似来替换汉语的音似。如上文中武汉烧麦的翻译,由于各地烧麦外形基本相同,都是顶部有一个花型开口的“包子”,但是使用馅料不同,并且是以重油为主。因此,我们可以在馅上做文章。试译武汉烧麦为steamedoiledstickydumplings。以后碰见这类食物的翻译,是采用三步走模式:一去掉相同点、二确定不同点、三换掉不同点。3.3关注风俗文化,试创其翻译很多饮食相关的武汉文化现象都难以找到对应翻译,写者觉得对于情感性较弱的特色饮食文化,我们可以用汉语拼音翻译这些文化风俗,然后加以简短的备注。如过早可试译为:GuoZa-o(thesamemeaningaseatingbreakfastinWuhandialect);如“靠杯酒“这种武汉人之间相互表义气,增感情的文化现象可试译为:KaoBeiJiu(anspecialWuhanactivitythatgoodfriendsusuallymengetheredtodrinkshowsfriendshipbetweenthem)。”煨汤待客”这种表现武汉人对待客人热情友好的文化现象,可以试译为:WeiTangDaiKe(aspecialWuhancustomforshowinghoster’shospitalitybytreatingguestssomedelicioussoup)。而对于蕴含某种特定的情感因素的饮食文化,我们可以借用英语中一些对应的典故或单词,加以中心词的翻译。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此类饮食文化现象都能在英语找到对应的典故,因此这类翻译同样也可以使用汉语拼音加备注的方法,今后,这类翻译可以试采用:汉语拼音(备注)的方法;或者是接典的方法。

四.小结

一直以来,武汉特色饮食文化的佳译寥如星辰,本文参考借鉴各种文献资料以及《舌尖上的中国》等翻译,对武汉的饮食文化的翻译现状进行了宽泛的搜集和整理,选取最具代表性的翻译案例,旨在简洁明了的指出武汉饮食文化翻译中出现的一些主要问题,以望能引起广大翻译界人士的关注,并提出了一点个人观点,为促进武汉饮食文化翻译的规范化贡献绵薄之力。

参考文献

【1】刘晓航.老小吃、老味道.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

【2】熊正安.武汉饮食文化地域.武汉商业服务学院学报.2006(9).

【3】付巧玲.从武汉饮食观武汉文化.

【4】刘清波.中国菜名英译的技巧和原则.中国科技翻译.2003(11).

【5】李芳.热干面英译应统一为Ren-ganMian.长江日报2014(3).

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区别范文4

[关键词] 跨文化交际 旅游英语 文化导入

一、旅游英语教学目标定位

旅游英语属于专门用途英语(ESP)的范畴。专门用途英语与一般用途英语(EGP)相对,是指从事某种特定行业或学习、研究某一特定学科所用到的英语。根据Jordan的观点,专门用途英语分可为职业和学术英语两大分支,学术英语又可再分为专门类学术英语(ESAP)和一般类学术英语(EAP)。而旅游英语涵盖了职业和学术两个层面,如饭店英语和导游英语属于职业英语,旅游学英语则属于学术英语。

旅游管理专业属于应用性很强的专业,其培养目标是要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合格、称职的旅游工作者。作为一名称职的旅游工作者,应该是一个文化大使,不仅要通晓我国上下五千年的文化,也要通晓客源国的文化,要能在陪同接待外国游客的过程中进行两种或多种文化的比较。目前我国旅游业的发展亟需一大批既有扎实的英语基本功,又熟练掌握从事旅游工作所需的旅游英语,还通晓旅游业务的复合型人才。因此,旅游英语教学应以职业英语为主,学术英语为辅,在教学中还应当导入文化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提高其跨文化交际能力。

二、将文化导入旅游英语教学中的必要性

1.语言与文化相互影响,相互依存

语言是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又是文化的载体,文化的传授和传播要借助于语言。语言受文化的影响,反过来又对文化施加影响,两者相互依存,不可分割。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学习一种语言就必须了解这种语言所承载的文化,掌握这种文化的独特品质以及它与母语文化之间的差异。不了解目的语文化,便无法正确理解和运用目的语。反之,越深刻细致地了解目的语国家的文化知识,就越能理解和准确地使用这一语言。

涉外旅游接待主要是为外国游客提供各种服务。良好的交际与沟通是服务的基础。而语言是沟通的基础,或称之为语言服务。这种语言服务不同于一般情况下两个不同国籍人之间的交流与对话,允许有一些错误,比如语音、语法错误,或者是文化方面的错误,双方一般是可以理解的。但对于旅游工作人员来说,是不允许的,这直接影响到服务质量。因此,旅游英语教学不仅仅是语言教学,更是文化教学。

2.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需要

不同民族的文化都有自己的独特性,一个国家的哲学、信仰、伦理、心理结构以及政治体制等诸多因素确定了该国的文化特点和人际交往规范。对于一个讲母语的人来说,本国这些约定俗成的规范已成为其日常生活中极其自然的事情,而对于不熟悉这一文化背景的外国人而言,则会形成文化障碍。旅游活动是一种跨文化交际的文化交流过程,而旅游英语则是直接沟通这种跨文化交际的有效媒介之一,对推动文化传播、消除文化差异、避免文化冲突等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在旅游英语教学中进行文化导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是跨越文化障碍、提高交际能力的需要。

3.旅游的跨文化交际性要求旅游英语教学中必须导入文化

旅游的本质是文化,旅游活动是一种特殊的跨文化交际活动。旅游和交际,尤其是和跨文化交际的密不可分是由旅游活动本身的性质决定的。另外,旅游者对异质文化的追求是旅游具有“跨文化”属性的重要原因。由文化的“异”引起的游客流动是国际旅游的主流。世界旅游组织预测,202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一大旅游目的地。国际旅游者选择中国作为旅游目的地就是为了体验古老的华夏文化。在旅游接待中,旅游工作者尤其是导游肩负着传播中国文化的重任。因此,在旅游英语教学中,教师不仅要重视语言教学,导入语言所承载的文化,还要注重主体文化的导入,不能忽视主体文化(母语文化)对交际能力的影响。

4.适当的文化导入能够丰富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适当地进行文化导入,也是组织课堂教学的需要,把文化融入课堂教学,能丰富教学内容,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提高学习效率。同时,适当的文化导入和文化差异对比能拓宽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旅游英语教学中文化导入的内容

文化的概念非常广泛,它可以是指一个国家和民族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文明的总和。由于文化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不同学科对它的概念和范畴的研究常带有明显的倾向性和侧重性。旅游英语作为一门交叉学科,既涉及到语言教学,又涉及到旅游文化的教学。因此,本文提到的文化教学不仅包括语言所承载的文化,也包括主体文化。

语言教学中的文化背景知识按功能划分可为知识文化和交际文化两种。知识文化是指一个民族的政治、经济、教育、宗教、法律、文化艺术等文化知识;交际文化是指两个文化背景不同的人进行交际时,那些影响信息准确传达的语言和非语言因素。它包括问候、致谢、称呼等习语和委婉语、禁忌语等。由于旅游活动是一种跨文化交际的文化交流过程,旅游英语教学中在英美文化导入时首先要加强交际文化的导入。在让学生回忆和总结以前学过的问候、称呼等交际语言的同时,还要适当地让学生了解非语言交际的表达方式,如手势、体态、衣饰、对时间和空间的不同观念等。此外还要尽可能地让学生接触和了解相关的英语国家的政治、经济、史地、文学及当代社会概况,了解和体会中西方价值观念和思维习惯上的差异。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涉及到民俗、艺术、古建筑和园林、宗教、饮食等很多方面。在旅游英语教学中,笔者设计了中国传统节日、古建筑和园林、中国民间工艺、中国主要传统艺术、宗教、饮食六个专题用英文向学生介绍,重点让学生掌握中国文化有的词汇的英语表达。

四、旅游英语教学中文化导入的方法

1.情景教学法

情景教学法在语言学习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能让学生在模拟情景和真实情景中锻炼、强化和提高运用语言知识的能力。

笔者在旅游英语教学中的情景创设主要是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展示,多媒体教学有助于语言与文化习得的同步进行。电影语言情景教学给学生带来增强跨文化学习意识的优势,是其它任何教学手段所不能比拟的。例如在Arrival这一单元,笔者借助英文原版电影《Terminal》的片段给学生展示机场情景,让学生从中学习一些机场用语;在Hotel这一单元,借助《走遍美国》中的《二度蜜月》为学生展示酒店预订、抵达,客人遭遇尴尬服务到后来另换酒店并享受优质服务而圆满完成假期的全过程,让学生在生动、逼真的视觉情景中学习酒店服务用语,深刻体会提供优质服务的诸多细节,从中还可以学到美国酒店业的一些先进理念。

另外,笔者还经常运用图片来说明、解释某一个“文化现象”。如在介绍中国传统节日时,除了汉民族的一些传统节日,还会增加一些少数民族节日,如傣族的泼水节、彝族、白族、纳西族等少数民族的火把节,针对这些节日,笔者会用一些图片和自己亲历时所拍摄的一些短片向学生展示庆祝场景,并配以英文解说。

2.课堂融入法

教师结合课堂教学融入相关的文化知识。如在Restaurant这一单元给学生补充中国饮食文化的相关内容;在Sightseeing这一单元补充中国古建筑和园林的相关知识;在Shopping这一单元补充中国民间艺术和传统艺术中的绘画和书法等内容。

3.中西文化对比法

教师在教学中通过对比两种文化的差异来导入文化,是较实用且有效的文化导入法。例如,在导入中国饮食文化时,就引导学生思考并总结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在Sightseeing这一单元还会让学生列举一些中国非常有名的景点并用英语简单描述,好多学生会提到长城,并描述她像一条腾飞的巨龙蜿蜒在中国大地,这时笔者就会将中西方对龙(dragon)的不同看法讲给学生,并且提醒学生表述时可以用Chinese Dragon(中国龙)来区别西方象征邪恶的龙。通过这种方法,可以让学生既熟悉了本国文化,又了解了英美传统文化。

在一些情景模拟中,学生在问候用语,甚至一些体态语言的表达方面会犯一些文化错误。针对出现的错误,笔者会运用中西文化对比法对学生进行阐释,例如在接团时,要表示对对方的关怀和尊重,不能说“You must have been tired now”(您一定很累了)、“You have had a hard time”(您累坏)或“You have had a tiring journey”(您一路辛苦了)。如果这样说了,会适得其反,让对方受到伤害,因为他觉得在你眼里好像是“弱不禁风”似的。一般情况下应该说“How was your trip”、“Did you have a pleasant trip”或“Welcome! I have been expecting you”。在体态语言方面,如果想确认“您是在叫我吗?”中国人常用食指指向自己的鼻子,而美国人用手心指向自己的胸口;伸出食指和中指,中国人表示“二”,可西方好多国家表示“V”(胜利);中国人用大拇指和食指表示“八”,可是“八”字造型在美国人的眼里却是“二”。学生只有正确掌握了中西文化的这些差异,在涉外旅游接待中才不会犯各种各样的文化错误。

4.阐释法

阐释法要求教师结合所学教材内容对有关的文化知识加以注释,做到语言知识讲到哪里,文化知识诠释到哪里。这种方法比较灵活,可以根据需要随时插入教学之中,有助于学生透彻理解和掌握课程难点,丰富他们的文化知识。

五、结束语

总之,旅游是一种文化,其中包含多元的文化,用文化教学指导旅游英语教学尤为重要。教师作为文化导入的设计者、组织者、鼓励者和协助者,在旅游英语教学过程中进行文化导入时,应遵循适时、适量、切合实际的原则,努力把学生培养成为文化导入的积极参与者和探索者,从而提高他们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参考文献:

[1]王友良.专门用途英语(ESP)研究综述[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6).

[2]何谨然.旅游的跨文化交际性研究[J].理论月刊,2007,(7).

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区别范文5

[关键词] 服务营销; 服务方式; 服务营销策略

服务营销的相关概述

1. 1 服务的概念及其特点服务,是酒店服务营销学的基础概念,主要可以从区别于有形产品的角度来理解。北欧学者格鲁诺斯 ( Grnro-os) 提出 “服务是指或多或少存在无形特点的一种或一系列活动,通常产生在顾客与服务的供给者及其有形的资源、商品或体系彼此作用的过程中,以便解决消费者的有关标题。”菲利普·科特勒将服务定义为 “一方提供给另一方的不可感知且不导致任何所有权转移的活动或利益。”实际上,服务就可以理解为是酒店无形和无价的商品,随时随地地向客人出售。服务也可以说为满足他人的需要而付出的智能和必要的劳动。本文所说的服务,都是建立在这个定义层面基础上的。

服务的特点分为无形性 ( 亦称不可感知性) 、不可分别性、异质性 ( 也称易变性或差异性) 以及易逝性 ( 或称不可储存性) 等。这些特点体现了服务的特色分别为与有形产品差异明显; 难以评定服务品质; 服务提供者提供服务的随机性,即同一服务人员不同时间提供的服务质量可能差别迥异,同一顾客不同时间需要的服务也大不相同; 生产和销售同时进行等。

1. 2 服务营销概述

服务营销是指企业在充分认识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前提下,为充分满足消费者需要在营销过程中所采取的一系列活动。

营销学家布姆斯 ( Booms) 和毕特纳 ( Bitner) 根据研究,将服务营销组合分为 7P,即产品 ( Product) 、价格( Price) 、地点 ( Place) 、促销 ( Promotion) 、人员 ( Peo-ple) 、有形展示 ( Physical Evidence) 和过程 ( Process) 。

1. 3 服务营销的策略体系

服务营销的策略体系,从 “克服服务基本特性对服务营销不利一面”的营销策略和 “利用服务基本特性对服务营销有利一面”的营销策略两个方面出发,主要可以分为有形化营销策略、技巧化营销策略、可分化营销策略、关系化营销策略、规范化营销策略、差异化营销策略、可调化营销策略以及效率化营销策略八个特性。

2 西餐厅服务环境分析

2. 1 行业环境描述2. 1. 1 无形性前面提到,服务具有无形性。当然,这也是餐饮服务行业提供的 “服务”的特性。西餐厅作为餐饮业的一部分,也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生存的。

餐饮服务企业提供的无形服务很难描述和陈列,它通过服务的传递提供给顾客的利益。无形商品的销售通常容易效仿,因此,餐饮业的服务商品较少出现专利。加之餐饮服务业资金回流较快,使得餐饮业成为投资者的宠儿。

2. 1. 2 非储存性和非运输性

餐饮服务行业所提供的无形商品还具备非储存性和非运输性。这个特性使得它的价值的实现,只能是通过在限定的时间里推销给顾客来完成; 如果限定时间内得不到顾客肯定,那无形商品也就随之失去价值。因为无形商品并不像有形商品那样,可以事前储存下来等待顾客到来随时创造推销机会,而是只有当顾客上门的时候, “现产现用”的即时商品。

2. 1. 3 生产与消费同时进行

餐饮服务行业还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生产与消费同时进行。有形商品的生产与消费是可以分离的。它的生产时间和消费时间可以不同步,而且绝大部分的有形商品的生产和销售都是分离的。有形商品先通过集中生产,然后销往不同地点进行销售。而餐饮服务行业所提供无形商品并不具备这个条件,它的生产时间与消费时间一定是同步的,即生产过程和消费过程同时进行。这就对餐饮服务业的生产者和消费者是否紧密配合有着严格的要求,这是无形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能否实现的基础。

2. 1. 4 西餐与中餐服务营销的差异在地域、气候、环境、风俗等的影响下,中西方的餐饮产品在原料、口味、烹调方法等方面呈现出的不同程度的差异。餐饮产品也正是在这些差异的影响下,才带上了强烈的地域色彩。中西文化差异是中西饮食文化的基础,而这种差异的根源是中西方处世哲学的差异。西方人坚信“以人为本”,中国人信仰 “天人合一”。

而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就直接导致了中西方餐饮业服务营销方式的迥异。就最简单的结账方式来说,中国人讲究先消费后埋单,而西方人 “不付账不干活”。在就餐服务这方面,中国人注重就餐氛围的文化气息,西方人则重视客人就餐时的舒适程度。中国人普遍认为,吃的不仅仅是饭,更是一种文化,相比之下,更注重的是味觉的感受; 而西方人则更加讲究的是吃下的东西是否能够让人真正的吃得 “饱”,这是基础,其他任何东西都是在“饱”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 2 西餐厅服务方式分析

2. 2. 1 意式服务在罗马帝国时代,意大利曾是欧洲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虽然后来意大利落后了,但就西餐烹饪来讲,意大利却是始祖,可以与法国、英国媲美。意式西餐的特点是: 原汁原味,以味浓著称。烹饪注重炸、熏等,以炒、煎、炸、烩等方法见长。意大利人喜爱面食,做法吃法甚多。其制作面条有独到之处,各种形状、颜色、味道的面条至少有几十种。因此,意式西餐的服务也是西餐服务的始祖,所有其他西餐服务方式都多多少少受到意式西餐服务的影响,带有意式服务的影子。

2. 2. 2 法式服务

在所有西餐服务中,传统的法式服务无疑是最豪华、最细致和最周密的。法国餐厅的装饰以豪华和高雅著称,以东欧宫殿为特色,连餐具都采用的是高质量的瓷器,甚至是银器,酒具则最常见的是水晶杯。通常会采用现场加热和调味菜肴及切割菜肴等方式为顾客服务。法式服务注重服务程序和礼节礼貌,注重服务表演,注重吸引客人的注意力,服务周到,每位顾客都能得到充分的照顾。

2. 2. 3 俄式服务 俄式服务是西欧西餐服务的代表。俄式西餐的服务方法不同于法式,讲究的是优美和文雅。其中, “大浅盘”是俄式西餐的标志性餐具。俄式西餐通常使用大浅盘将整齐且美观的菜肴端给所有顾客,让所有顾客在欣赏厨师精湛手艺的同时,刺激顾客的食欲。因为每一个餐桌只需要一个服务员,所以俄式服务以服务的方式简单快速著称。

但是由于俄式服务也使用了大量的银器,因此并没有“跌份”,反而增添了餐厅的气氛。

2. 2. 4 美式服务

美式服务广泛应用于咖啡厅和西餐宴会厅。因为美式服务讲究的就是简单和快捷,一名服务员可以看数张餐台。美式西餐服务所使用的餐具和人工成本相对来说都比较低,空间利用率及餐位周转达率则比较高,是西点和西餐宴会理想的服务方式。

2. 2. 5 英式服务

英式西餐服务因其温馨、体贴、周到的特点,又被称为家庭式服务。其主要的服务方式是服务员从厨房将烹制好的菜肴传送到餐厅,由顾客中的主人亲自动手切肉装盘,并配上蔬菜,服务员把装盘的菜肴依次端送给每一位客人。调味品、沙司和配菜都摆放在餐桌上,由顾客自取或相互传递。英式服务的家庭气氛很浓,许多服务工作由客人自己动手,用餐的节奏较缓慢。

3 西餐厅服务营销策略建议

3. 1 服务营销策划的步骤3. 1. 1 准确细分与定位顾客群细分服务营销的方法与传统商品营销有所不同。服务营销的细分,注重的不仅是顾客的需求,还有顾客的期望。通过细分之后,可以按照服务成本把顾客分成各个等级,掌握并管理顾客参与服务的提供过程。

3. 1. 2 掌握顾客的期望

顾客感觉到的服务质量并不完全等价于实际的服务质量。而是要受到顾客期望的服务质量的抵消。把焦点放在最重要的顾客身上,并找出西餐厅的优异服务与顾客的期望有何差异,再通过努力减少这种差异。

3. 1. 3 设定顾客的期望

拟订一整套沟通计划,使顾客所期望的服务水平略低于西餐厅所能提供的服务水平。

3. 2 服务营销策略中的注意事项3. 2. 1 “没有满意的员工就没有满意的顾客”员工的满意度和情绪会直接传染给顾客,时刻影响着顾客的满意度。对于西餐厅来说,优秀的员工是能否赢得和保有优秀顾客的关键。首先, “没有忠实的员工作基础,是不可能拥有忠实顾客的。”西餐厅的服务营销应该以人为本。其次,因为 “管理是一种服务”。所以,只有对内的服务上去了,对外的服务质量才能提高。以满意的员工提供给西餐厅客人满意的产品和服务,最终赢得客人的满意。

3. 2. 2 产品是服务的基础,更是维持餐厅形象的服务基础服务应该围绕产品而开展,这是塑造企业形象的最简洁、最直接的方式。而围绕产品进行服务,主要表现为对微观产品的利益直接附加,量变激励质变,最终营造西餐厅的附加利益。

3. 2. 3 良好的第一印象是完美服务的基础良好的第一印象除了餐厅装潢等外部硬件表现外,更重要的是服务人员的态度和精神面貌。无可厚非的,礼貌与热情是基础中的基础,周到的服务和贴心的问候是为餐厅增光添彩的服务项目。良好的企业形象是西餐厅得以生存的基础。

3. 3 服务营销的创新

3. 3. 1 麦当劳 “不是餐饮业,而是娱乐业”早在 20 世纪 60 年代初,为了节约广告开支,麦当劳CEO 克罗克决定购买白天相对便宜的电视广告代替晚上昂贵的广告时段,而当时白天在家的大多是 3 ~ 8 岁的孩子。于是克罗克针对孩子的特性,将孩子们设定为麦当劳的目标人群。麦当劳是第一个设定儿童为目标顾客的公司,不仅赢得儿童们的喜爱,而且将他们的父母,甚至祖父母都变成了顾客。就连麦当劳的 “形象代言人”麦当劳叔叔都是小丑的形象,非常商业化但也十分可爱。孩子们是典型的感性消费者,他们不讲逻辑,只有喜不喜欢。麦当劳歪打正着,给孩子们带来欢乐,从而赢得了小朋友乃至整个家庭的喜爱。麦当劳将快餐化的西餐厅完全当做娱乐产业来发展,麦当劳人所信奉的 “麦当劳不是餐饮业,而是娱乐业”,用娱乐吸引孩子们,现在看来,大获成功。

3. 3. 2 星巴克 “介于家与办公室之间的第三空间”星巴克创造的商业奇迹,以及它所创造的品牌价值,并不能用固有的思维方式去理解,因为 “星巴克是以一种商业教科书上没教过的方式创立了自己的品牌。”霍华德·舒尔茨如是解释他的成功。“第一个是家,第二个是办公室,星巴克则介于两者之间。在这里待着,让人感到舒适、安全和家的温馨。”这正是星巴克教父舒尔茨所推行的全新 “咖啡生活”。星巴克主张为顾客营造舒适温馨的咖啡感受,星巴克出售的不是咖啡,而是人们对咖啡的独特体验,这是星巴克的价值理念。拥有这样西餐文化的咖啡馆,就不能仅仅称之为

咖啡馆了,它所能为顾客提供的无形商品 ( 服务) 才是值得我们去深入研究的。

参考文献

[1] 谢亚峰 . 现代酒店经营与管理 [J]. 中国商业,2011( 11) : 1 -2.

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区别范文6

英文报纸具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知识性强、针对性强和可读性强的特点,在英语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由于我平时在阅读英语报纸、杂志时常常会发现有许多自己感兴趣的知识或优美的语言、图片等对自己教学极有帮助的内容,但是时间一长,当需要用到它们时,却很难再找到。再加上我身兼班主任工作,时间比较紧张,于是偶然产生了把报纸精彩内容做成剪报的形式。所做剪报的内容从新闻(如阿连入NBA,春运战大雪,影视圈的新闻人物等)到文化背景知识(如各国各类圣诞节、母亲节等的文章,从来历到风俗,再到国外的节前商家策略等),从各国的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到英语国家的饮食习惯甚至是一些小谚语我都会剪下来作为我的资料。当然这其中还有名师与专家的教学方法、教学体会、优秀的课件、论文等等。例如,在给学生讲母亲节的来历时,运用这些精彩的知识可以适时地进行感恩教育,鼓励学生在那一天在家多做家务,多对父母说声“我爱你”。通过这样的教学,不仅拉近了父母与孩子的情感距离,而且消除了父母与孩子之间的隔阂。

众所周知,英语词汇在长期的使用中积累了丰富的文化意义。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对英语词汇文化意义的介绍,以防学生单纯从词汇本身做主观评价。对这些具有文化背景意义的词汇,除讲清其概念意义外,还要介绍它们所包含的文化背景知识,有时还可适当扩展知识内容,顺便讲一些相关的外国风俗习惯等。如教dog一词时,我通过剪报上的介绍还给学生适时补充了下列知识:在语言意义上,中国的“狗”与英美国家的“狗”没有区别,但两个文化群体里的“狗”的文化意义却相差甚远。“狗”一词在中国人看来贬义的,汉语中常用“走狗”、“丧家犬”、“狗仗人势”等来形容所厌恶的人。但是英语国家的人对狗的看法与我们截然不同,他们认为“狗”是人类最好的朋友,忠诚可靠,所以“dog”在英语中往往含有褒义,如:Love me, love my dog.(爱屋及乌);A lucky dog(幸运儿)。又如,breakfast的词汇意义是“早餐”, 但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对它会有不同的理解和产生不同的联想。对西方人来说其内涵是牛奶、咖啡、面包;而对许多中国人来说都意味着稀饭、馒头、油条之类。

此外,breakfast本身是由“break”和“fast”构成的,在英语中“break”是“打破”的意思,“fast”是“禁食”的意思,所以西方人把“打破禁食”的第一餐称之为“早餐”是有其文化背景的。这些使学生听得津津有味,因为这些知识不仅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而且提高了他们的兴趣。课后学生告诉我说:“老师,听您的课,总觉得时间过得太快了,我们都盼着上下一节英语课呢!”

又如,学习JEFC教材You’re supposed to shake hands这一单元时,课本上提到在日本为了表示对所做面条的喜欢,吃时要发出很大的声音,而在中国却被认为是失礼之举。看着学生对这一单元非常感兴趣,我又从剪报上找到了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更多的文化背景,并对他们说:作为当代的中国人,我们要努力成为一个有礼貌、有修养的中国人。这就要求我们了解中西方餐桌礼仪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A. 入座的位置。

B. 上菜的顺序。在中国第一道菜是汤,紧接着是主食辟如干饭,再则是餐酒,最后一道菜是水果,以促进消化;西方国家的上菜顺序一般是菜和汤、水果、餐酒、主食,最后是甜点和咖啡。

C. 餐具上的不同。在中国,餐具较简单,一般只有杯子、盘子、碗、碟子、筷子、匙羹等几种;而西方国家有刀叉匙杯盘等,刀叉又细分成很多种,茶杯、咖啡杯为瓷器并配有小碟,水杯、酒杯多为玻璃制品。

D. 表示停餐方法的不同。在中国,筵席中暂时停餐,可以把筷子直搁在碟子或者调羹上。如果将筷子横搁在碟子上,那是表示酒醉饭饱不再进膳了。在西方略事休息时,刀叉的摆法不同意思不同,刀叉以八字形状摆在盘子中央意味着要略作休息;若刀叉突出到盘子外面,不安全也不好看,边说话边挥舞刀叉是失礼举动。用餐后,将刀叉摆成四点钟方向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