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智能的bi时代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商业智能的bi时代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商业智能的bi时代

商业智能的bi时代范文1

关键词: BI 商业智能 IT 网络

bi商业智能软件一般都会提供若干数据整合、数据查询、分析与评价、数据可视化及数据分享的手段,但是在BI项目的构建与实施过程中,如果不按照一定的应用组织思路、数据分析模式及分析流程使用这些工具或手段,呈现给最终用户的将是独立的工具集和离散的分析内容,BI系统的整体应用效果将大打折扣。同时,最终用户也了解数据分析模式及数据分析流程方面的一些常用理论和方法,以便形成自己的分析内容组织思路,从而有效开展数据决策分析工作。这方面目前已有多种卓有成效的理论及实践体系,本文基于既往经历的典型BI/DW项目实施经验及对BI软件规划研发和实施经验,给出一种BI系统中的数据分析内容及分析流程组织思路。

1.整体应用模式

在商业智能项目(DW/BI项目)中,通过梳理和优化现有的指标、报表体系和分析体系,同时整合主要的业务系统数据(业务核心支撑系统、财务系统、HR系统、手工维护的数据如行业数据、竞争对手数据等),从而建立面向总部和子公司的业务及IT等部门,集中使用、管理和维护的BI商业智能系统,以强化信息共享、业务分析、辅助管理决策工作。

在系统构建思路(系统整体应用模式)方面,面向数据分析的BI商业智能系统构建工作应达到如下目标:

2.数据分析模式

在数据分析的原理及模式方面,BI商业智能系统可采取PDCA管理循环理论的分析问题的模式,PDCA管理循环理论起初应用于质量检查与保障优化领域,后来在精细化管理及数据分析与决策领域卓有成效。

应用在商业智能项目(BI/DW类)中时,PDCA管理循环理论的P、D、C、A四个英文字母所代表的意义如下:

1)P(Plan)——计划

包括方针和目标的确定以及活动计划的制定,包括业务发展目标(goal),中期计划(plan),年度、季度及月度预算等(budget)。

计划环节的内容触发了BI商业智能系统应当具有导入并集成计划与预算等相关数据的能力这一要求,而计划及预算的制定工作,一般则是通过在专项的计划与预算管理系统中进行。也有个别BI厂商基于自定义的填报方案为客户提供计划和预算的下发与上报等管理功能。

2)D(DO)——执行

执行就是具体运作,实现计划中的内容。在BI商业智能系统需要对及时、准确的反应业务的现状提供必要的、充分的手段,包括围绕业务整体状况及各个业务面构建的Dashboard、报表、查询、预警及其他数据分析及可视化手段。

有比较才能明了现状,有参照才能进行比较。因此BI商业智能系统还应该提供来自内部、外部的参照体系,比如计划数据、历史数据、标杆数据、竞争数据等,以便对业务现状的健康程度有足够的参照依据。

3)C(Check)——检查

就是要检查并总结执行计划的结果,分清哪些对了,哪些错了,明确效果,找出问题。

在BI商业智能系统中,应提供相应的对比和评价手段,如各类计划的达成情况分析、标杆分析、综合绩效评价、EVA评价等手段,以便对一个业务周期的效果进行分析与评价。

该部分的分析粒度应有所提高(如沿着时间、人员等维度),分析的范围相应缩窄,结合管理及业务现状有针对性对总体及关键业务环节设立专项检查与评价手段,检查评价的内容一般集中在业务效率及财务表现等方面。

4)A(Action)——处理

对上文Check环节检查的结果进行处理,管理人员通过仔细分析内在原因之后对检车结果认可、否定或调整改进相关参数及结果。并利用有效的结果针对性的开展相关商务政策及管理措施等。

比如,在既往实施的多个经销商网络管理商业智能项目中,Action环节落实为相应销售政策、奖罚措施及总部向各经销商、商的利润返还计划,同时也落实为对下一轮业务目标计划数据的调整。

3.数据分析流程

面对一个具体的数据分析需求时,分析人员在BI商业智能系统中综合利用各种手段解决问题的典型分析流程示意如下:

商业智能的bi时代范文2

    商务智能是20世纪90年代末首先在国外企业界出现的一个术语,其代表为提高企业运营性能而采用的一系列方法、技术和软件。它把先进的信息技术应用到整个企业,不仅为企业提供信息获取能力,而且通过对信息的开发,将其转变为企业的竞争优势,也有人称之为混沌世界中的智能。因此,越来越多的企业提出他们对BI的需求,把BI作为一种帮助企业达到经营目标的一种有效手段。

   

    上海博科资讯股份有限公司顺势推出国内第一套自主研发的博科BI商业智能解决方案,通过对数据有效的分析,从而获得各种统计结果和分析资料,进而做出高明的决策,成为帮助决策者和管理者达到目的的强力武器。

   

    数据的困扰

   

    一个企业的信息分布在不同的部门和分支机构中,甚至分布在不同的财务软件、ERP、CRM系统中,随着企业的发展,这些电子数据也在逐步膨胀。但往往,收集的海量数据被沉淀,变成了难得再访问的数据档案。从不同系统或不同数据库中提取所需的数据正变成一项令人头疼的繁琐的手工劳动。重要的决定,不是基于数据库中信息丰富的数据,而是基于决策者的直觉,因为决策者缺少从海量数据中提取有价值知识的工具。如何从纷繁复杂的系统数据中迅速地找到数据与数据之间的关系,快速准确地把握风云变幻的市场脉搏?成为每位企业管理者所急需解决的问题。

   

    1、数据监控失效,业绩无法分析

    某汽车工业销售总公司是一家集汽车营销与服务为一体的大型企业,拥有15家分布在全国各地的分子公司,由于使用着不同的软件系统,各分子公司的数据结构异常,每到各分子公司上报报表时,不仅上报时间无法统一,而且,总部财务人员还需通过手工汇总后再给企业管理者。由于是月度汇总报表,总部难以查询每个分子公司的实际历史发生数据,对财务预算差异、数据异常变化难以真正实现实时监控。数据监控的失效,无法使企业管理者对公司业务数据进行灵活多样性的分析,无法预测业务的发展趋势,直接导致公司的战略决策总是滞后于市场的变化。

   

    2、数据分析不及时,难以消除决策盲点

    某焦化有限公司是一家典型的大型化工企业,下设多个分厂、实业公司。企业管理层重视信息化建设,先后实施了财务核算系统、生产成本核算系统并采用EXCEL电子表格进行企业财务预算。但是,在积累了大量财务数据及业务数据后,对数据的重组与分析仍然要手工进行,虽然投入了巨大的人力,但用作决策的数据仍然无法按时送达到企业管理者手中。

   

    3、异质数据整合困难,管理监督缺乏依据

    某市卫生局,作为政府行政部门对所辖的医疗机构行使监督管 理权,其基层单位包含医院、防疫站、疾控中心、卫校等等不同性质的分支机构。由于分支机构众多,上报到卫生局的财务数据量非常大,而且,都是固定的格式,市卫生局需要手工汇总这些数据,并按规定的格式整理出需要的数据进行工作指导和向上级单位汇报,在普遍没有合适的汇总分析工具的前提下,手工的工作量及工作强度巨大,人力资源严重不足。由于目前的这种报表方式普遍采用手工,卫生局无法对历史数据进行反向查询,每个分支机构表汇的口径以及真实程度难以有效控制,数据不存在可比性。对出现的异常情况难以分析具体的问题的症结。这样,直接导致历史财务数据利用率低,管理监督缺乏有效依据,对整个系统的发展趋势的分析、差异控制更是难以有效把握。

   

    商业智能打开数字迷局

   

    商业智能(BI)是20世纪90年代美国分析师所创造出来的新名词,不过,它并不是一个凭空冒出的东西。BI是在ERP等信息化管理工具的基础上提出的,是基于信息技术构建的智能化管理工具,它实时地对ERP、CRM、SCM等管理工具生成的企业数据进行各种分析,并给出报告,帮助管理者认识企业和市场的现状,做出正确的决策。

   

    商业智能是在不断提供完善的技术同时,还提供整体应用的解决方案,即系统整体设计思想,这一设计思想已将未来的决策分析需求纳入系统;利用分类技术将信息消费者使用的决策支持对象分门别类,帮助业务人员解决每天业务运转可能出现的各种主要问题,从而简化对业务信息的访问。从技术上说,就是按维度与层次对主题建立数据分析模型;支持对所有形式的业务信息进行访问,而不仅仅是支持对存储在数据库、数据仓库中数据的访问。因为企业仍然有相当数量的信息保存在办公或工作组里,或保存在企业Intranet和Internet上的Web服务器中;为企业提供强大的报表功能,比如在同一时间显示多个不同业务指标的记分卡式多指标报表、用户按维度分类分析并作比较的关键特征指标(KPI)报表、固定需求的状况报表以及即时报表。而且,对所有报表具有良好的管理和分发机制。

   

    曾经有人这么说过,国内软件厂商谈到技术,国外厂商都笑了。不可否认的一点是,由于我国软件产业起步晚、投资小、经验少,与国外软件相比,带来了功能件有待完善、行业参数需要积累等问题。但是随着这两年的高速发展和国家对信息产业发展的高度支持,这个差距正在快速缩短,国产软件无论在技术上、还是在功能实现上,都在飞跃式发展。由国内高诚信度专业权威研究机构计世资讯提供的“2004年度中国国产商业智能软件应用研究报告”指出:截止2004年4月,国产商业智能软件应用市场中,由上海博科资讯股份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商业智能软件,其市场占有率第一,品牌认知率第一。

   

    博科资讯商业智能解决方案是基于万能接口、数据仓库、在线分析和数据挖掘等信息技术构建的智能化的数据管理工具,它能够实时地对企业中不同部门、不同区域、不同时期、不同信息系统中的数据进行采集、抽取、整合、和转化,进行多维、深度分析,找寻出隐藏在数据与数据之间的潜在关系,从而满足各种不同类型的业务人员的分析需要以及管理层的决策支持应用。博科商务智能产品的核心技术为博科商业智能技术,此项技术是由博科资讯历时多年自主研发而成,这是由国内公司自主研发的中国首套商业智能技术,解决了国外技术与国内所有主流财务及管理软件不易兼容的难题,不仅填补了国家此类技术的空白,同时,改写了中国商业智能软件借鉴国外技术的历史。

   

    挖掘数据价值,实现管理飞跃

   

    目前,博科商业智能的已成功的应用在数千家企业中,与国外软件相比,博科资讯的优势在于,其一,提供的管理软件能够符合中国企业本土化的经营特色,其二,性能接近国外产品,而价格不到他们的1/5甚至1/10,如此高的性价比,对于中小企业和政府机关、事业单位等具有非常高的吸引力;其三,博科商业智能软件产品的实施、应用难度很低,业务操作人员只需简单的培训即可进行熟练操作民生银行、上海卫生局、杭州卫生局、上海闸北、普陀教育局、上海焦化、上汽销售总公司等就采用了博科资讯的商业智能,以前需要数天、数十天的数据统计、分析工作只要数小时即可完成。从这些企业的应用成果来看,博科商业智能实现了企业发展的以下目标:

   

    1、实现多角度监控,提高企业运营效率

    某汽车工业销售部公司在应用博科商业智能后,以前需大量财务人员完成的汇总报表,现在可实现智能生成各种报表,工作人员工作量大大减少,同时,可生成对子公司、产品、部门、时间等多角度分析报表,快速直观,便于及时了解市场风险,做到快速、准确的决策。总部多角度监控子公司实际财务数据变化和子公司各类营运数据和业务状况,保证公司整体收益最大化,提高企业运营效率。

   

    2、智能分析,管理升级

    某焦化有限公司的企业管理人员在使用博科商业智能后不再向财务人员、业务人员催要各种数据,而是在自己的用户界面中随意钻取自己所需的数据。财务人中员不再加班加点计算数据,从而可以真正的参与企业的资金运等财务管理。商业智能将分散在账务系统、EXCEL电子表格以及成本等系统中的数据以统一的标准整合在一起,用户可以在统一的界面中对已有数据进行挖掘分析。与此同时,上海焦化还将各个岗位的绩效指标定义到商业智能中,使用者可以随时查看自己的指标数据,从再实现了公开、公正的量化考核。

   

    3、改善现金流,提高资金利用率

    基于卫生系统现状,博科商业智能解决方案不仅强化各医疗卫生机构内部财务数据分析监控的同时,还加强各卫生局对所辖区域的卫生机构进行合理及时的财务监控,从而全面提高卫生系统的财务工作的效率、准确性和及时性。借助博科商业智能,卫生局可以将上报的报表汇总合并后直接导入到BI系统中,对所有的下属医疗机构的数据进行挖掘分析,加强了对业务的监管力度。统一的分支机构的表汇口径,实现了对历史数据的分析,当指标发生变化时,通过数据详细钻取,即时找出问题形成的原因。轻松实现变化趋势分析以及对比功能,并迅速通过报表等体现出来,实现有效的预警管理、全面的预算管理,改善现金流,提高资金利用率。

商业智能的bi时代范文3

云计算彻底解决了海量存储和并行计算的问题,为IT浪潮继续向移动互联网、物联网演进建设了基础设施。社交化等大众智能的加入扩展了云计算的含义,云计算突破了图灵计算的范畴,是图灵计算和大众计算的集合。云计算因而成为推进IT浪潮演进的新平台。

云计算推动IT产业模式继续向服务交付转移。云计算将IT资源(包括计算,存储,数据,应用)打包成服务进行交付,推动IT产业的商业模式从卖硬件,到卖软件,到卖服务进一步演进,IT服务的种类和比重加大,未来可能出现各种提供某种IT能力的服务中心。

云计算对IT产业带来深远影响。云计算模式下,企业IT投资实现弹性化、轻量化,IT产业运行效率提高;同时IT行业门槛降低,创新得到促进。而IT业者需适应云计算下开发模式和新的产品质量要求。

企业界纷纷战略转型,顺应云计算潮流。国外互联网大厂Google,综合解决方案商IBM及Oracle,终端商Apple,软件商Vmware等纷纷推出云产品和方案,顺应云计算潮流;国内网络设备商华为,应用软件厂商用友、金蝶,互联网厂商阿里,运营商中移动等积极实施云计算战略。云计算源于产业内部,进展乐观。

投资策略

云计算下的投资机会

云计算影响到整条IT产业链:内容服务,软件开发,系统集成,硬件设备等。看好新兴软件、服务和以内容为中心的应用,硬件商和传统软件商或受冲击。由于利用率提高,硬件和传统软件供应商或受到冲击;而以内容为中心的互联网服务业或更加百花齐放,之前受IT能力影响的云应用可能加速;集成和应用实施服务商存在受益;提供云时代的基础产品和方案的公司成长明确,如虚拟化产品、商业智能软件和数据挖掘软件供应商等。A股上市公司中,一些公司已公告募投项目大举进入进军云计算,一些公司内部全面启动云计算战略进行转型,我们从公司积极应对的情况和云计算趋势下受益的方向两方面来进行梳理。

(一)公开披露进军云计算的公司:1、募资公告投资云计算项目的公司:浪潮信息、华胜天成、滨海能源;2、正在实施云计算路线的公司:用友软件、东软股份、星网锐捷、华东电脑。

(二)云计算趋势带来发展空间的公司:1.互联网公司,因为互联网公司具备天生的云计算的需要和应用空间,符合云计算潮流:乐视网、大智慧;2.产品技术市场空间增加的公司:网宿科技、卫士通、启明星辰、东方国信、拓尔思;3.应用云具备巨大潜力的相关公司:卫宁软件、易保网、国电南瑞、启明信息。

重点关注个股点评:

商业智能的bi时代范文4

缺乏应用点导致项目善始不善终

几年前,商务智能正当红时,笔者所在的公司也投入数百万的资金启动了BI系统的实施。项目组对这个项目报以很高的期望,梳理各种业务数据,组织进行数据建模,设计各类报表,当一张张制作精美,动感十足的仪表盘出炉时,项目组成员信心满满, 笃定管理层会非常喜欢我们的BI系统。果然,在系统上线仪式上,管理层对系统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实时的数据能让企业的经营管理透明化,能帮助企业更加高效地决策。

然而,好景不长。两个月后,项目组在分析系统运行状况时,发现系统的登录人数急剧下降,从开始的每天几十个人下降到后来每天只有4、5个人,而且这4、5个人还是负责BI系统数据导入的工作人员;管理层在开始的几天登录后,对这个系统的热情就逐渐消退。

项目组马上组织进行原因分析,是数据不准确?不是,核对后发现数据还是非常准确的。是界面不美观?也不是,调查后得到的反馈非常正面。是系统运行速度慢?更不是,测试后每个页面的加载时间几乎以秒计算,绝对能被用户接受。排查了各种可能性后,项目组逐一对使用系统的高层进行访谈,希望了解他们不愿意使用系统的原因。最后汇总得到的答案让项目组成员大跌眼镜,高层反馈BI系统对他们没什么作用。比如销售的领导不用登录BI系统,也清楚公司销售的总体情况,而且他也无需掌握某个城市、某个网点的具体销售情况;采购的领导也是如此,整体的采购情况,他本来就心中有数,无需登录系统查看,而具体到某个零部件的采购价格,他也用不着去关心,因为这是具体负责的采购员要处理的事情。

逆袭的关键在于创造新的商业价值

系统何去何从?传说中的热门技术为何在企业得不到很好得应用?是热门技术太高大上不接地气?还是企业管理尚未达到需要应用这一新技术的水平?项目组经过多次头脑风暴,认为缺乏应用点是项目面临窘境的原因。

为了找准BI系统应用的切入点,项目组根据公司下属基地业务相同、相互之间可比性非常高的特点,将BI系统定位为企业内部各业务单元进行横向实时对比的“经营绩效管理模型”,下属10余个业务单元的职能部门可以登录系统查看自己所负责的业务在整个集团的排名情况,集团最高的是哪个单位,最低的是哪个,形成相互对比、相互学习、你追我赶相互比超的氛围,实现了集团领导提出的“赛马不相马”的管理理念。经过项目2期的实施,系统的用户从原先的每天几人迅速提升到每天几百人,几乎每个中高层管理者都养成了每天登录系统查看自己分管的业务在集团中的排名情况的习惯,集团高层也被吸引了进来,每天浏览企业各类指标在各业务单元的执行状态。

从原来无人问津,到现在无法离开,BI系统的大逆转正是因为应用切入点的转变,所以信息系统重要的不是系统的界面是否华丽、里面的功能是否花俏,而是是否为业务提供了新的价值。

事有凑巧,近日,笔者有幸与《大数据时代》的作者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共进午餐,并聆听了他对大数据的见解。在如何看待正确新技术上,他跟我持有相同的观点:无论是大数据,还是商务智能,甚至是其他新兴技术,都只是一种工具,运用这些工具,为企业创造出商业价值才是真正的目标。

商业智能的bi时代范文5

(一)利用SAP制定的业务流程体系

制造业成本管理是贯穿于采购、生产、销售及成本核算全过程中的,要实现企业成本的动态化管理,就应该在企业管理系列软件的应用下,针对各环节业务制定相应的流程体系。例如,企业设置采购模块(MM)、生产制造模块(PP)、财务会计模块(FI)、成本管理模块(CO)、销售分销模块(SD)以及基础数据模块,将企业的整个经营活动与这6大模块相融合,便能实现企业供—产—销链条的集成化,促进企业成本管理与控制的效果。

(二)SAP系统下的成本管理流程

在SAP系统的应用下,制造业成本动态管理的流程如下图所示。SAP系统既是一种先进的管理软件,又是一种融合了企业最佳实践和先进的信息技术的新型管理工具,更是一种先进的管理思想,它的成功在于将供应商和企业内部的采购、生产、销售以及客户紧密地联系起来,对企业成本链上的所有环节进行有效的管理,实现企业成本的动态控制和各种资源的集成与优化。

(三)成本动态管理与控制在SAP中的实现

SAP为企业提供了统一的信息平台,由于在一个统一的平台上,整个集团公司采用了同一系统,制定了统一的业务流程,只要为相关人员设定权限,便可根据权限随时登陆系统,查询和处理相关成本信息,实现了成本控制及信息共享。信息共享不仅减少了工作量,而且提高了信息数据的准确率和成本控制的效果,减少了成本管控的繁琐度和失误率。SAP系统提高了企业成本信息的质量。在SAP环境下,财务模块作为整个系统的核心部分与企业各业务模块之间形成了无缝联接,各部门只需在后台做有关成本方面的信息配置,录入有关成本的业务数据,这些数据就会通过SAP集成到财务模块,系统自动生成各产品成本信息,自动完成财务结算,确保成本的及时准确。SAP系统承袭成本管理理念,对成本的归集更精细,对成本核算更准确。因为SAP将每一物料的领用均能够准确对应到成本承担的成本中心上,确保工时的发生与费用的归集一一对应。同时,SAP对工厂的制造费用也可谓管理到位,职责明确。笔者所在企业利用CO模块的内部订单功能实现工厂维修费用的管理与控制,按照工厂不同的维修区域用内部订单的方式计划、收集、监视和结算工厂的维修费用。内部订单的费用成本计划功能用于监视实际成本并和计划成本对比分析,确保企业实施成本的事先控制并且优化了管理流程;实现了各个环节的、事前与事后、包括关键的事中控制,从而确保了成本的受控状态,并且找出成本动因,采取对应措施,达到维修费用控制的目的及为管理决策者提供依据。SAP系统是一个强大的系统,它对成本的管控的空间应该是无限的。至于目前使用的局限性,不是系统本身的问题,而是SAP使用者的问题。SAP的使用者要有新的管控思想与方法,SAP的应用才能达到新的境界。

二、BI(商业智能)系统在制造业成本动态管理中的应用

(一)BI系统的功能

BI系统按照功能可以分为数据仓库、OLAP报表工具、ETL工具等。

(1)数据仓库指能够支持管理层决策过程的、具有主题导向、整合的、因时间而变异、不变动的数据集合。

(2)OLAP报表工具是多维数据分析工具的集合,在建好数据仓库的前提下,利用OLAP复杂的查询、数据对比、数据抽取、报表对数据进行探测式分析。(3)ETL工具是一种集合了提取、转换与加载功能的编程工具,通过提取功能,从一个确定的源数据库中读取并提取出需要的数据,然后通过转换功能,将提取的数据转换成理想的状态,最后通过加载功能,将转换产生的数据写进目标数据库中。

(二)BI系统在制造业中的应用策略

制造业利用企业资源计划(ERP),将所有资源进行整合集成管理,形成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全面、一体化的企业信息管理系统。而企业信息系统与BI系统之间有着互补互助的关系,因此,便可以在企业信息系统上建立商务智能系统,为企业提供接入、分析、报告以及分享存在于企业信息系统中的信息工具,最终达到管理控制企业成本的作用。制造业成本管理中BI系统的应用策略,主要可通过如下几点来完成:

(1)向供应商、分销商及时提供购买信息,优化供应链管理,促进企业的工作效率及反应速度,实现经营成本的降低;

(2)不断分析产品历史,以保证产品的质量,同时不断更新和优化质量目标,使产品更能满足市场需求;

(3)提供纵贯制造企业整个供应链的库存可见度,以促进JIT(准时生产)管理,进一步降低库存投资;

(4)实时、动态地跟踪了解客户的购买行为,预测客户的需求趋势,对快速变化的市场要求做出准确、快速的反应,以此来改善企业与客户之间的关系,增加客户价值;

(5)跟踪分析供应商在订单交货时间、质量及准确率等方面的绩效指标,及时进行管理与优化;

(6)动态分析企业内、外部数据,智能地选择及应用先进性技术,为企业经营与成本管理实现最佳效果;

(7)利用系统对订单交货时间、利用率等指标进行分析预测,以提高计划和预期水平,降低风险。

(三)制造业成本管理中的BI架构

对于制造企业而言,对于成本的动态管理主要体现在以产品为基础的采购、生产、销售、库存四大方面,因此,基于成本管理的BI架构,也应该围绕上述几方面来展开。以作者所在制造企业为例,在实际工作中,笔者利用BI系统开发设计了对于成本管理控制的标准化报告,例如对于直接成本及制造费用的管控报告、原材料价格通胀报告、库存管理报告,等等。对于主要数据源,可以从ERP组群系统为核心的数据库中提取,同时还可提取其他如外部Web文件、Of-fice文件、文本文件为数据源开展报表展示、预测、分析等工作;可根据功能、模块、流程等方式对数据信息进行分类,也可根据企业要求将信息共享给不同部门;企业工作人员通过访问企业信息门户,以获取自己所需的数据信息,通过信息分析,在工作中做出正确的预测和判断,以此来提高工作效率,降低企业成本。

三、结语

商业智能的bi时代范文6

【关键词】商业智能 企业信息化 竞争力

随着全球信息化的发展,在世界各地、各行各业已掀起信息化的浪潮,信息化的层次也在不断演进,从MRP,MRPII,ERP到CRM,从数据仓库到数据挖掘,每一次变革都极大地推动着企业信息化的升级和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功能强大的、面向事务型的信息系统在各个行业中大量应用。然而,这些应用都集中在前端的数据查询、存储和简单处理方面。现在企业已积累了大量的业务数据,有研究表明,平均18个月信息量就翻一番,但是能分析的数据估计只有7%。如何将大量的数据转换为可靠的信息以挖掘潜在的商机,已成为人们越来越关注的问题。由此,商业智能(Business Intelligence,简称BI)技术应运而生。本文就商业智能如何提升企业信息化以及在现实企业中应用模式进行探讨。

1企业信息化阶段模型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里查德·诺兰(Richard.Norlan)首先提出了信息系统发展的4个阶段,即开发期、普及期、控制期和成熟期,这是按时间顺序建立的四阶段模型。到20世纪80年代后期,信息系统的用途不断扩大,此时诺兰又提出了六阶段模型。即初始期、普及期、控制期、整合期、数据管理期和成熟期。这样诺兰模型已成为说明企业信息化发展程度的有力工具,是一个比较成功的模型,它在概念层次上对企业进行信息系统总体规划,对信息化的计划制定过程和衡量企业处于哪一个信息化发展阶段等方面提供重要参考。但是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人们发现诺兰模型有其局限性,不能只是从计算机技术发展和人们接受使用计算机的水平来评价管理信息系统进程,而要从信息资源的有效配置、数据有效管理、系统有效集成,甚至还要从具体企业的信息化实施过程出发,所以就出现了业界普遍认可的企业信息化四阶段模型,这四阶段分别是:单一部门信息化,跨部门信息化,企业级信息化,产业链级信息化。如下表:

从这四阶段模型看,都是基于企业实现信息化过程,企业可以按照自己的具体情况实施信息化,不必按部就班按照诺兰模型的六个阶段。在现代企业信息化过程中,必须结合技术、管理、文化因素渐进地进行,使新的智能技术融入到企业管理中。

2 商业智能内涵

商业智能这一术语1989 年由Gartner Group 的Howard Dresner 首次提出,它描述了一系列的概念和方法,通过应用基于事实的支持系统来辅助商业决策的制定。Data warehouse Institute组织认为“BI是将数据转换为知识并将知识应用到商业行为上的一个过程”; Gantner Group则认为“BI是将数据转换为信息的过程,然后通过发现将信息转化为知识”。简单地说,商业智能是对商业信息的搜集、管理和分析过程,目的是使企业的各级决策者获得知识和洞察力,促使他们做出对企业更有利的决策。其实,商业智能不是什么新技术,它只是数据仓库、OLAP和数据挖掘等技术的综合运用。为此,把商业智能看成是一种解决方案应该比较恰当。要深入认识商业智能,必须了解商业智能组织架构体系。

商业智能组织架构体系主要由数据仓库、OLAP以及数据挖掘三部分组成。

按照W.H.Inmon这位数据仓库系统构造方面的权威设计师的说法,“数据仓库是一个面向主题的、集成的、时变的、非易失的数据集合,支持管理部门的决策过程”。这个简短而又全面的定义指出了表明数据仓库主要特征的四个关键词:面向主题的(subject-oriented)、集成的(integrated)、时变的(time-variant)、非易失的(nonvolatile),将数据仓库与其他数据存储系统(如关系数据库系统、事务处理系统和文件系统)区别开来。

联机分析处理(Online Analytical Processing,简称OLAP)是一类软件技术,它帮助分析人员、管理人员或执行人员能够从多种可能的观察角度对从原始数据中转化出来的、能够真正为用户所理解的、并真实反映企业维度特性的信息进行快速、一致、交互地存取,从而获得对数据的更深入理解。

数据挖掘是按照一定的规则对数据库和数据仓库中已有的数据进行信息开采、挖掘和分析,从中识别和抽取隐含的模式和有趣知识,并利用它们为决策者提供决策依据。数据挖掘的任务是从数据中发现模式。模式有很多种,按功能可分为两大类:预测型(Predictive)模式和描述型(Descriptive)模式。

3 商业智能技术提升企业信息化程度

企业信息化进展到一定程度,数据量激增,面对海量数据,人们感慨数据丰富,信息贫乏。许多国内外企业纷纷决定采用商业智能技术解决出现的问题,从而提高企业的信息化水平。

3.1 提升企业管理决策能力

在传统的经济环境下,企业老总往往可以参考不多的信息凭借经验直接给出决策。在网络经济环境下,这样制定出的决策往往是偏颇的。而现在事实上很多决策者仍在采用此种方法,因此提升战略决策者的洞察力是非常必要的。如果企业应用商业智能,战略决策者能够冲破自身的局限性,产生有意义的深远的洞察力。这是因为:决策者通过商业智能提供的图形、图表、表格等工具来陈述问题。图形和图表是一种直观的问题陈述方式,它强调数据之间的关系,管理者可以对图形或图表中的数据进行分析。相比传统的报表,管理者更能够尽快作出反映,提升分析问题的洞察力。有研究表明,26%以上的决策者不能够恰当的选择问题陈述工具以辅助问题解决。这种不恰当的选择,导致问题解决时间的延长及结果的偏颇。图形等陈述手段对决策者的启示作用是有限的,为了解决问题,进行相关信息的推理是非常重要的。它为决策者提供一个开始通过搜索或分析开始数据探索的出发点。这种向导式的分析,通过借助储存的专家系统可以给决策者带来新的理念,更新决策者的思想。向导和决策者间的交互激发了知识的产生,即决策者洞察力的产生。

3.2 整合企业信息,提高报表分析

商业智能从技术层面上看,都是以数据仓库为基础,利用OLAP或数据挖掘技术根据决策者的需要从中提炼出各种表或视图。大致有几种类型。①企业级报表,这类报表生成器用来生成很好的格式化的静态报表,如财务报表、企业销售报表等。②立方体分析,它是基于立方体的商业智能工具向业务经理们提供简单的切片和钻取分析能力。③任意查询和分析,如关系型OLAP(R OLAP)工具供超级用户对数据库进行任意的访问,对整个数据库进行切片、钻取,从而分析到最细粒度的交易信息。④统计分析和数据挖掘,它是通过统计分析和数据挖掘工具,可以使用各类模型进行预测或者寻找两个变量之间的因果相关性。⑤报表分发和预警,它是基于报表分发机制,可以根据订阅、调度或者数据库中的触发事件向大量的用户群发送整个报表或者告警信息。

4 企业信息化中商业智能典型应用

4.1商业智能典型应用

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中,那些企业需要具有商业智能的软件,主要集中在竞争激烈的数据密集型的生活消费品行业和零售业以及金融服务业:如银行、保险等。使用商业智能都可以立竿见影地带动销售,这一点在零售业表现最为明显。这就是商业智能中的销售管理,它通过系统存储的产品销售信息建立销售模型,分总体销售模型和区域、部门销售模型,对产生不同结果的销售模型分析其销售量和销售策略,进行销售影响的因素分析和评估,根据不同的销售环境对相应的产品销售方案进行改进和创新,及时落实产品上架和下架计划,提高企业营销额。通过对历史数据的分析还可以建立提高销售量的预测模型。但是国内的生活消费品行业和零售业利润薄,信息化程度低,资金实力不强,没有足够能力实施。反而是电信、金融、航空等行业被商业智能厂商们看好,因为在国内这些行业的信息化程度高,并且这些行业从某种意义上都是服务业,客户的需求在这些行业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准确、科学地把握客户的需求是身处这些行业的企业决策者们孜孜以求的东西,所以利用商业智能建立客户关系管理尤为重要。建立以客户为中心的数据平台集成客户信息,能有效保证客户信息的集中、统一和规范并从中挖掘出有价值的信息,就能获得更多的利润,帮助企业在适当时间、通过适当渠道、为客户提供适当的产品和服务。同时,通过发展曲线企业及时发现市场和顾客异常情况,快速采取措施,降低企业风险提高企业收益。如信用卡分析,银行、保险等行业的欺诈监测等。

4.2 商业智能应用案例 ——中国光大银行国际结算系统

光大银行的国际结算系统于2001年正式运行,是光大银行的重要的业务,业务品种主要包括进口开证、到单、付汇、信用证通知、议付、结汇、转让信用证、出口托收、进口代收、进出口押汇、贴现、包买票据等,并实现了与SWIFT、会计系统接口。国际结算系统上线运行一段时间后,面临的问题是无法解决有效地利用数据进行分析,为决策提供强有力的支持。所以急需建立一套强大的报表和统计分析系统,提供给光大银行总行和各分支行的业务人员、管理人员对国际结算业务的经营和收益进行深入分析。

光大银行建立面向国际结算部的数据分析系统,该系统利用光大银行国际结算系统积累的大量有价值的历史交易数据,国际结算统计分析系统真实地反映光大国际结算业务的经营状况、揭示其发展的规律和趋势,提供高质量的统计数据和报表,并且支持OLAP验证式分析功能。光大银行国际结算统计分析系统基于数据仓库和OLAP技术,提供一个易用、灵活、快速的,集成了分析、统计、报表、数据挖掘的商业智能系统。国际结算统计分析系统是一个全行集中的分析系统,分支行无需配备该系统的维护人员,最大限度地降低光大银行的维护成本;而且各级业务人员无需科技部门的协助就可以自己定制各种报表和分析报告。

国际结算统计分析系统:(1)提供及时、方便的信息获取的方法,涵盖国际结算业务系统统计分析需要的全部数据,以及汇款柜台系统的部分数据,保证数据的质量和及时性,可以通过多个角度、多个层次进行信息查询。(2)可以让业务人员方便地定义各种报表,得心应手地在报表中嵌入分析结果,并且支持报表下钻功能,最大限度的降低开发和维护成本。(3)支持快捷地绘制各种指标的走势曲线、对比柱图、占比图形,对数据进行内在关系和深度挖掘,为决策者作出正确的决定提供有力的依据。可以从机构、行和客户等角度分析国际结算业务的收益情况。(4)能够及时地对异常的情况进行告警,使决策者随时掌控全局。分级的等级评估更是预警、各种比较的有效方法。

光大银行国际结算统计分析系统为光大银行国际业务部的决策管理工作提供了强大的查询、统计、分析、数据挖掘、报表定制功能,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并且减少系统的维护成本,达到较高的投资回报率。用户可以随时、随地掌握业务的变化和收益的变化,帮助用户从“市场占有率”观念转变为“利润贡献度”观念,从而在未来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