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公共突发事件的主要特征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公共突发事件的主要特征范文1
关键词:电力系统;突发事件;应急管理
中图分类号:TM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8-0195-02
一、电力系统突发事件的分类及主要危害
所谓突发事件,也称突发公共事件(public emergency),《突发事件应对法》将其界定为“突然发生,造成或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突发事件具有公共性、突发性、破坏性、紧迫性、系统性等主要特征。
电力系统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的,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电力系统故障,使得系统不能稳定运行和正常供电,需要采取相关措施予以应对的紧急事件。按照突发事件的性质对突发事件进行分类,电力运行突发事件可以分为自然灾害、事故灾难以及社会突发事件三类:(一)自然灾害:地震、冰雹、雷雨、风暴、洪水、热浪、森林火灾等。其中雷击等灾害影响范围小,而台风、地震等造成的影响则严重得多,其特点主要有:影响范围大;一般会造成电网机械性损伤,如倒塔、断线等,恢复时间长、难度大;电网经济损失严重,恢复重建投资巨大;(二)事故灾难:电网事故、设备事故等。由于受损设备较少,故恢复供电的难度不大,时间也较短。但是系统中某一元件故障可能会引起连锁反应,导致一系列其他元件停运,乃至发生电网崩溃的现象;(三)社会突发事件:包括人为破坏、偷盗、战争、恐怖活动等。该类突发事件的前兆少,且危害相对较大。
电力突发事件导致的不仅仅是事故灾难,其引发的次生事件往往成为社会安全事件,或者加重自然灾害。电力突发事件已成为现代社会公共危机的重要诱因,与自然灾害、社会安全事件具有密切相关性、伴生性,必须认真研究、积极应对。国内近年来的多起突发事件对电网的安全运行造成严重影响,如2008年的汶川地震和雨雪冰冻灾害导致全国一些地区电网大面积瘫痪,影响了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给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重大损失。
二、近年来电力系统突发事件基本情况及其主要特点
(一)经过20多年的发展,江苏电网已形成了500千伏“四纵四横”的骨干网架、“北电南送、西电东送”的潮流输送格局和“分层分区”运行的220千伏网络格局,近年来,江苏省在电力负荷屡创新高、电力建设保持较大规模、自然灾害和外力破坏比较严重的情况下,在满足不断增长的全省用电需求、逐步提高电网运行效率的同时,已连续39年保持了电网安全稳定运行,但是近些年出现的一些情况也应引起高度重视。以2008年江苏电网安全状况为例,2008年全省500千伏、220千伏电网设备因各种原因引起跳闸累计121次,其中自然灾害引起的故障次数最多为73次,占故障总数60.3%;其次是设备故障引起的故障次数为20次,占故障总数16.5%;再次是外力破坏引起的故障次数为18次,占故障总数14.9%。2009年6月14日,江苏省镇江地区受雷雨大风袭击,造成500kV江晋5291线5基铁塔倒塌,3条220千伏线路、3条110千伏线路、18条35千伏线路、56条10千伏线路跳闸,导致丹阳大港取水口、大港中学及部分中考考点等重要用户和居民生活停电,属于自然灾害导致的一般设备事故。
(二)通过分析近几年江苏电力系统的突发事件的基本情况,可以发现有以下特点:1、涉及环节多。电力的发、输、配、售是同步的,突发事件可能涉及其中某个环节,使得平衡关系被打破,进而影响电力系统的安全运行;2、电网故障多由恶劣气侯、事故灾害以及外力破坏引起。其中事故灾害、外力破坏以及急发型自然灾害(如地震、火灾等)前兆少,很难预测;而部分自然灾害,如暴雨、雷电、台风、寒潮、高温、大风等恶劣气候则可以预测;3、影响面广。随着人们的生产、生活电气化水平日益提高,对于电力和依赖度不断增强。各行各业都离不开电力,电力与突发事件作为影响电网安全运行的重要因素之一,可能导致电网大面积停电,影响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给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重大损失。
三、当前电力安全存在的主要风险与薄弱环节
公共突发事件的主要特征范文2
关键词:应急物流 绩效评价 指标
1 应急物流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现状
1.1 应急物流概念和特点
应急物流是指以提供突发性自然灾害、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等所需应急物资为目的,以追求时间效益最大化和灾害损失最小化为目标,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整合应急物资运输、包装、装卸、搬运、仓储、流通加工、配送及相关信息处理等各种功能而形成的特种物流活动。应急物流具有突发性、不确定性、多主体参与性、非常规性、多主体参与性以及弱经济性等特点。
1.2 应急物流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现状
周涛等人(2002)认为物流企业绩效主要指物流企业行使采购、运输、仓储和配送等功能的能力,因此,在建立物流企业绩效指标体系时,他们选取了采购功能、库存功能、配送功能、市场实力、客户满意水平及企业凝聚力等指标。Nevem working group等在进行物流绩效评价时主要考虑4个指标:送货时间;送货可靠性;送货灵活性;库存水平。
对于应急物流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主要有钟利军(2009)在应急物流系统运作流程的基础上,构建了应急物流系统运作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将应急物流系统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分为四个方面:协调能力、运行效率、经济效益、影响度。屈龙等人(2010)将应急物流系统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分为七个方面:应急信息系统、灾情、地理位置、交通运输、政府管理、救灾人员、善后事宜。
2 应急物流系统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对于应急物流,从活动主体来划分,可以分成两个层面:宏观应急物流、行业应急物流以及微观应急物流,救灾过程,更多的体现宏观层面;从活动内容来划分,可以分成信息应急物流、实物应急物流以及人员应急物流。尤其是在信息沟通方面,无论是对外的信息介绍,还是对内的信息,都应该是实时的,并且对于各种物资信息也是随时更新,比如棉被、药品、帐篷、大型挖掘机等物资的,让全国的人民知道灾区缺少什么,应该捐赠什么,都应该是非常明确的,给我们的行动指出了明确的范围,这一点是应急物流的核心问题。同时,我们认为应急物流和普通物流的目标的不同,应急物流的弱经济性,使得成本通常不构成系统的目标,而只作为系统的约束条件。应急物流最主要的目标是满足因突发事件而产生的物流需求,保障物资、人员、资金的流动。但同时也应该注意物流成本的节约,避免出现“帕累托无效率”状态。这一点对于我国这么一个资金尚不宽裕的发展中国家显得更有意义。这里说的物流成本是个广义概念,包括经济成本和社会环境成本。
因此,本文认为应急物流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主要包含:应急物流保障能力、应急物流即时响应能力和应急物流综合能力绩效评价指标。
2.1 应急物流保障能力绩效评价指标
本文认为应急物流系统的保障能力,主要包括:人力资源保障、救灾物资保障、交通运输保障、通讯保障。具体指标有:
2.1.1 人力资源保障:应急管理涉及多个学科,需要多种知识,尤其是应急物流涉及到交通、运输、储存、航空等多部门,需要一支专业化的应急物流队伍。衡量人力资源保障的具体指标包含工作能力(物流知识能力、沟通能力)、工作态度(团队合作精神、积极性责任感)。
2.1.2 救灾物资储备:应急物资储备是应急物流的基本要素,它直接影响公共突发事件中应急物流系统的反应速度和最终成效。我国在应对各类重大公共突发事件的实践中,用于救灾的物资主要来源于中央救灾物资储备库和未受灾地区的社会捐赠。而现有的十个国家级救灾物资储备库主要分布在中东部,对西部重大灾害实施快速响应的难度很大。大量安全有保障的物资储备可以大大压缩公共灾害从发生到完成的间隔时间,减少相关成本,最大限度减少灾害的损失。而科学地确定应急物资储备规模,实现应急物资的合理运用就显得尤为重要。同时,物资储备量、救灾储备物资采购、储备、调拨和回收、设备状况、储备物资品种多少以及物资装卸搬运活性和自动化水平都极大的影响救灾的效果。为此,衡量救灾物资储备的具体指标包含了救灾物资储备数量、种类、储备效率(储备物资供应率、储备物资周转率、储备物资收发正确率)、订单满足率、库存准确率、产品破损/遗失率、信息准确率等。
2.1.3 交通运输保障:目前我国救灾物资的主要运输方式是公路运输,其他的运输方式起辅助作用,救灾物资的收集、运输、发放等主要依靠省市各级政府现有的自然灾害应急物流体系。各类物流企业成立应急物流运输车队,保障运力充足、搭配合理。采用GIS、GPS技术等现代化手段对应急物流运输全过程进行实时监控,掌握最新动态。为应急物流运输提供“绿色通道“,实行优先安排计划,优先停靠、优先入关、优先装卸、优先运输、免费通行、优先放行。交通主管部门及公安部门负责管理和指导应急物流运输的安全保卫工作,及时处置可能发生的各种险情,保障运输安全。衡量交通运输保障能力的具体指标包含了运输成本、运输速度(应急物流加快运送的能力)、运输安全性(物资损差率、安全运输率、事故赔偿率)和运输的可靠性(应急物流准确配送能力)。
2.1.4 通讯保障:包括电话、无线通信、传真、可视电话系统等,为应急工作提供多种通讯方式,对应急工作的有效开展、决策制定、组织指挥和灾情处理起到重要的作用。公共突发事件的应急报告是决策机关掌握公共突发事件发生、发展信息的重要渠道,而以实事求是、科学的态度公布公共突发事件的信息是政府对社会、对公众负责的体现,有利于缓解社会的紧张气氛。信息的及时收集和传递是应急物流的重要保障,也是有效救灾的重要手段。信息的流通是非常重要的环节。若救灾信息不够畅通,捐赠组织繁多等原因,除政府储备救灾物资外,社会捐赠物资很容易出现种类、时间上的供需失衡。在灾害救援初期,出现救援真空,而在救灾后期,灾区物资达到饱和,但救援物资仍源源不断地运来,出现了供应过多的现象。具体衡量指标包含信息质量(信息的可获得性、信息的充足性以及信息的顺畅流)、信息网络体系的完善程度、信息系统软、硬件水平、信息系统安全性等。
2.2 应急物流即时响应能力绩效评价指标
从长远看,灾害的预防、控制对减轻灾害损失的作用可能更大,但像地震灾害,我们可能在很长时间内都无法精确预报,应急物流系统的快速反应能力和物流活性十分关键。物流系统的柔性化、规模化、现代化,使得即时响应物流服务的成本能够下降到接近于普通物流服务的成本水平。快速反应是应急物流的主要特征,在规定时间内提供满意的物流服务是应急物流的首要问题。我国近期各种公共突发事件的频发对应急物流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各种应急物资必须在要求的时间段内(如救灾中的黄金72小时)送到应急目的地。
2.2.1 快速响应能力:快速响应能力用于衡量处理应急需求的能力。当发生公共突发事件时,衡量指标不仅包括处理正常业务的快速性,更重要的是对于紧急订单、故障、误差等异常需求的快速处理能力。时间质量维度包括;订货过程效率;递送迅速;按承诺日期交付;确定订单时间短。
2.2.2 物流活性:物流活性是指反映物流系统及时满足客户不断变化的物流服务需求的能力指数。物流活性越大,即时响应能力越强。物流活性的衡量指标由库存活性、运输活性、包装活性、搬运活性和物流信息活性。
2.3 应急物流综合能力绩效评价指标
应急物流的种类是多种多样的,比如,地震、泥石流、山体滑坡、冻雨等自然灾害的应急物流:SARS、甲型H1N1、禽流感等这样的疾病应急物流。考虑各种不同类型灾情的发生情况,我们对应急物流绩效进行评价的时候要有应急物流综合能力的评价。具体衡量指标有:
2.3.1 协调能力:在公共突发事件的紧急状态下产生的应急物流需求,必然要求政府建立相应的指挥机构和运作系统,对各种国际、国内资源进行有效地协调和调用;组织筹措、调拨应急物资、应急救灾款项;根据应急物流需要,紧急动员相关生产单位生产应急救灾物资;采取一切措施协调、疏导或消除不利于灾害处理的人为因素和非人为因素障碍。衡量指标具体包含指挥协调水平和指令执行反应时间、灾害的预报预测与研究、灾情的收集处理和、应急物资的需求预测和措施、应急物资的配送与运输、灾情的应对和处理、应急救灾工作的总结和研究、行使应急法律法规所赋予的其他权利和义务。
2.3.2 经济效益情况:具体包含单位物流成本、节约物流成本率运输成本、装卸搬运成本、成本控制能力、仓储成本、包装成本、订单处理成本、信息处理成本。
2.3.3 服务质量:突发事件往往会对企业造成较大的影响,因此应急物流比常态物流更关系到企业的存亡和声誉,故而在追求快速响应的同时,必须确保服务质量。服务质量主要通过准时装运率、准时交货率、订单完成率、库存准确率等因素来衡量。客户订单周期、信息反馈及时率、投诉处理及时率、故障修复及时率、误差处理及时率、异常需求满足率。
2.3.4 公众满意度以及影响度:救灾物资的发放按照“先急后缓,突出重点”的原则,统筹安排,合理使用。粮食、食品等物资优先发放给受灾严重的群众。饮料、营养品等物资主要保证儿童、病人的补养。物资存放点必须与群众活动场所隔离,并且有合适的物资领取进出通道,避免物资发放引起混乱。具体指标主要包含了群众满意率和群众投诉量。
2.3.5 应急物流回收环节:运输工具将应急物资运往受灾地区后,可以充分有效发挥逆向物流的作用,将灾区的灾民、一些有价值的物资、灾后废弃物等应急物资进行清洁、维修、回收,制定回收制度以约束群众爱惜物资,完善逆向物流网络结构,回收后的物资存储于政府各级应急储备仓库。提高回收率和修复率,将不可修复物品的处理成本降到最小。从而减少运输工具的空载率,减轻灾区的压力。衡量指标具体包含了产品循环利用率、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水资源重复利用率。
3 结束语
应急物流建设事关国计民生,意义十分重大。从宏观上讲,它直接关系着国家社会和谐稳定和国防安全巩固,与国家、各级政府息息相关;从微观层面上讲,则关系着百姓安康、生活幸福,与个人和群体利益也紧密相连。因此,为确保国家经济建设、国计民生能够面对突发事件应对自如,减少损失,我们应站在国家安全战略角度,高度重视应急物流建设,充分发挥应急物流为应对突发公共事件提供物资保障的作用,使突发公共事件的应对,由被动应对变为主动应对、由片面应对变为全面应对、由劣质应对变为优质应对。
参考文献:
[1]王丰,等.应急物流[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7:2.
[2]刘小群,等.应急物流能力的内涵剖析与构成体系[J].灾害学,2007,22(2):123-127.
[3]欧忠文,李科,姜玉宏,等.应急物流保障机制研究[J].物流技术,2005(9):13-15.
公共突发事件的主要特征范文3
关键词 环保公共服务;均等化;评价指标体系;实证研究
中图分类号 X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104(2012)08-0055-08 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2.08.009
长期以来,粗放型增长的背景下,掠夺式、破坏性的开发行为造成的生态破坏与环境污染,不仅成为威胁公众生存健康的危险因素,同时也激发了尖锐的社会矛盾与激烈的群体性冲突事件。而政府的管制不力更使得市场机制在经济利益和生存环境的两个层面对弱势群体的双重剥夺表现得越加肆无忌惮,社会公平和稳定也因此受到极大的威胁和挑战。因此,有必要将环境保护纳入基本公共服务的范畴。
目前国内外基本公共服务研究的理论基础大多来自于公共产品理论、社会契约理论、福利经济理论和权利保障理论等,突出了生存保障性、基本民生性和社会福利性的原则,而对基本公共服务的具体内容和范围的界定尚存在宽派、窄派和适中派的不同观点[1]。另一方面,对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概念与内涵界定也存在着不同的观点,有的强调消费均等,有的强调服务水平的一致性,也有的认为应包括机会均等、结果均等和公众的自由选择权三层含义[2]。尤其对环保公共服务及其均等化的基本概念与内容范围,尚缺乏深入的研究。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评价的已有研究大多是从财政投入均等化[3]和公共服务水平均等化(即结果均等)这两个方面来设计相关指标,例如关于地方政府环保公共服务绩效评估体系的研究[4-5]大多是从投入、产出和效率等方面出发对服务绩效进行评估,还缺乏从过程均等的角度出发的服务均等化评估。因此,对于环保公共服务均等化评价指标体系还需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以期更为全面、准确、客观的掌握环保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现状与主要特征。
本文旨在探讨环保公共服务的范围、内容,研究环保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内涵与目标,以此为基础构建环保公共服务均等化评价指标体系,以便准确、客观的把握与跟踪各地环保公共服务的整体状况,反映环保公共服务均等化推进中的实际问题,为政府决策和管理改进提供科学的依据和参考。
1 环保公共服务的范围和内容
现有基本公共服务的范围和标准的相关研究主要分为四类:一是从政府的性质出发,认为政府所有的工作都是公共服务;二是认为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是同义的不同表达;三是从政府职能的角度出发,认为除经济调控、市场监管和社会管理之外的工作就是公共服务;四是认为除了有形的公共产品之外的、政府为民众提供的无形的消费服务就是公共服务[6-7]。可以看出,以上四种观点中,第一、二种观点属于较为广义、宽泛的界定方法,而第三、四种观点则属于较为狭义、有特定性的界定方法。在环保公共服务的内容中,所提供的诸多有形的公共产品与无形的公共服务之间往往具有密切的关联性而难以分割,如排水、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环境基础设施运行中提供的服务与安全、清洁的饮用水、空气、环境等公共产品之间的关联性,又如环境监测设施等公共产品与企业排污监管、环境信息的公开等公共服务之间的关系,都具有此类的特点,因此,对于环保公共服务内容的界定应采取较为广义和宽泛的界定方法。
环保公共服务旨在为公民提供安全、舒适的生活工作环境所必需的基本保障。根据环境生态问题的现实紧迫性以及各类服务所涉及的公共利益的重要性,环保公共服务的核心内容可以界定为环境监管服务、环境治理服务和环境应急服务这三项[8]。另一方面,环境监管、环境治理与应急服务的效率和产出并不仅仅取决于政府的投入以及硬件设施等的提供,在很大程度上还有赖于相关政策与制度的建设、环境信息公开、公众参与与社会监督以及环境宣传教育中企业、社会环保意识与努力程度的提高。因此,为保证服务的有效性、综合性和完整性,从政府履行环保责任的角度出发,对于环保公共服务的范围与内容的界定,需要将环境治理和环境保护的整个过程中政府所应提供的公共产品与服务都纳入其中。基于这样的认识,环保公共服务的范围还应该包括环境政策服务、环境信息服务、环境教育服务。
(1)环境政策服务是指环境保护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规划与标准的制定,为行政部门履行职能,以及为公民维护权益提供法律依据。
(2)环境监管服务是指对于各类社会经济活动及其产生的环境影响进行监管,并对其中造成严重污染的行为,依据法律法规进行必要的惩戒和处罚。其中主要包括环境监测、建设项目的环境许可与审批、政府决策与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估、行政诉讼、行政复议、行政处罚和环境犯罪等环境法制、行政监督与社会监督的内容。
(3)环境治理服务是指建设各类环境基础设施对环境污染进行预防、消减和恢复。主要包括排水、污水处理、垃圾收集与处理等环境基础设施的投资、运行与管理、环境污染治理等方面的内容。
公共突发事件的主要特征范文4
【关键词】 供应链;脆弱性;灵活性;柔韧性
一、认识企业供应链的脆弱性
(一)脆弱性分析模型
一个公司对破坏性冲击的脆弱性,可以被视为破坏性事件的发生可能性与后果严重性的组合。公司可以通过回答下列三个基本问题来评估企业的脆弱性:(1)什么能出错?(2)该事件发生的概率如何?(3)如果该事件确定发生,后果如何?为了回答上面的第2个和第3个问题,图1提供了一种分析破坏性事件发生概率和后果严重性的框架,例如神户地震或者菲利浦工厂的火灾。图中竖轴代表破坏性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横轴代表破坏性事件影响的严重程度。
图1冲击后果分析图
脆弱性变化繁多,存在诸多细微差异,并且评估影响因素的工具太过笼统,不能把影响因素轻易地划分到一个“预期脆弱性”模式,这里采用的方法是将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和后果重要性的乘积进行分类。图1四个象限中的每一个都有具体的含义。当可能性和严重程度都高时,脆弱性是最高的,相反,当可能性和严重程度都低时,脆弱性最低。一系列中等影响的脆弱性看起来在商业计划方面可能有很少共性,一方面包括发生可能性但后果严重的事件,另一方面也包括可能性高但后果轻微的事件。发生概率高但后果轻微的事件是日常经营管理的一部分,是商业运营的成本。这种事件可能是需求方面的小幅波动,或者是没有预料到的低生产力、质量问题、缺勤问题以及其他类似的相对普遍的事件。发生可能性低但后果严重的事件则要求企业具备日常经营活动之外的计划和反应能力。
(二)区分并优先解决薄弱环节
考虑到现代供应链的复杂性,它们可能遭到多种形式的冲击。尽管供应链的每个独立环节不大可能同时受到特别罕见的事件的冲击,供应链整体受某一事件影响的机会是存在的。图2使用可能性与影响后果二维四象限分析框架来比较不同公司受特定冲击的脆弱性。企业脆弱性关注焦点是帮助特定的公司将可能面临的冲击归类,然后加以区分对待。对于任何公司来说,准确估计每种冲击的可能性和后果十分困难,图2描绘了一个虚拟的生产企业的企业脆弱性图解,这样的图示强调按照二维分析框架来分析相对脆弱性,使企业将精力放在最需要的地方。
图2企业脆弱性分析
这里可用两个方法来分析管理者对冲击的处理。第一种方法是列举并对能导致冲击的事件按照轻重缓急排序(例如地震、飓风、罢工以及人为破坏)。第二种方法是列举冲击后果(例如减少的生产能力、关键部件的短缺和严重的运输中断)。第一种方法对减少冲击发生概率更有效,因为它探究了问题的起源。第二种方法对冲击中恢复更有效,后果及其严重性比原因更重要。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后果严重的突发事件并不像想象的那么罕见。只有当集中于冲击的单一类型,例如某一特定地方的一场地震一样(5.12大地震),发生概率才是低的。从整体上看,对依赖全球范围复杂供应链的企业来说,某类冲击可能定期地降临在某处。在诊断各种冲击的可能性和后果以及加强安全性投资之外,公司应着重富有柔韧性的供应链设计、流程管理以及企业文化建设。
(三)预测冲击并分析冲击事件的发生概率
冲击的最主要特征是它们几乎很少是由一个孤立因素引起。一场大规模的冲击通常是多方面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冲击到来之前,往往有迹可循,像火山爆发前的震动一样,有一些征兆预示着即将来临的灾难。管理者们经常错过或忽视这样的征兆,导致一个小概率的事件演变为真正的冲击。当这些征兆逐渐呈现时,也许你不知道其发生的时间、地点和方式,但它却已近在咫尺。宾夕法尼亚大学的研究人员概括了使用来自迹近错失分析的数据以防止重大事故的七步法。这些步骤包括:(1)辨认一个意外事件;(2)事件披露和存档;(3)事件数据共享;(4)探究事件根本原因;(5)提出解决办法及改进建议;(6)传播解决办法及改进建议;(7)后续工作。报告一个迹近错失事件启动了正式调查过程。采用迹近错失系统的管理人员不应该用报告数量上的减少来作为安全性增加的指标。为了鼓励迹近错失事件的报告,管理者可以接纳匿名的报告方式。
二、降低企业供应链的脆弱性
1.减少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冲击可能是随机引起,或是意外发生,或是蓄意导致。减少冲击事故就意味着要加强安全措施,所有安全措施的首要原则是:它们必须同公司的主要使命――开展业务和创造利润相一致。公司是由负责这个使命的执行者来运营,对于企业内负责安全的专业人员来说,他们所面临的挑战是如何进行投资以减少这种破坏的可能,并使这种投资为企业谋利。当这些投资作为整个企业的一个有机整体并且能支持企业的主要任务的时候,为企业谋利就会相对简单些,并且此时所安排设计的防范措施就更可能被严格执行,并更加有效。
2.加强企业之间的安全性合作。企业之间的合作对减少供应链断裂有两个重要作用。首先它使企业相互借鉴学习,是它们能充分利用现有的经验,进行安全的运作。其次由于很多供应链的中断是由企业的外部因素引起,或者是与供应链中的其他企业相互影响的结果,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合作在贸易伙伴之间起了协调预防的作用。合作对供应链的柔韧性也是至关重要,当供应链中某处出现错误时,能够及时提供预警;当供应链中断时,则发挥协调缓解的作用。
三、构建企业供应链的灵活性
1.替代能力孕育了供应链的灵活性。企业终极灵活性意味着在任何情况下都拥有可行的其他选择。部件、流程以及生产系统的标准化使得这些要素变得可以替代,从而在出现短缺的时候多一些选择。在遇到供应链中断时,公司可以使用替代部件或者部件供应商,分离出去已经被损害的部分,使用替代的流程,或者是重新设计公司的业务流程。标准化创造了可替代性,后者又创造了灵活性以应对突然的冲击。标准化的工厂(如英特尔和通用),标准化的设备(如西南航空和瑞安航空),标准化的部件(如朗讯和戴尔),使得公司可以有效地应对供应链的中断。公司可以转移员工、在工厂之间转移生产任务(甚至是供应商的工厂),或者更换部件和服务的供应商。
2.延迟战略创造灵活性。延迟战略允许公司满足多种消费者群体,同时也利用了生产中的规模经济以及外包队成本的降低作用。它是建立在重新设计产品和生产流程的基础上,以使一系列不同产品的通用核心部件首先生产出来。生产基本部件的重点在于成本,可以进行外包生产,如果可行的话,还可以将固定资产在加大的批量中分摊。然后顾客需要的产品就在基本产品的基础上根据订单的要求进行生产,而不是根据预测来生产。延迟化策略不仅仅作用于供应链的下游和客户端,也在供应链的上游给应对需求变动带来灵活性和柔韧性。延迟化有一点特别的益处:基础产品可以在不考虑最终的变动的情况下大量生产。这就是说原材料可以在多个工厂多个生产者处加工,这在产能和技术上同时兼顾了可重复性和灵活性。
3.客户关系管理。企业从突发事件中复苏的主要行动是使客户不受事件的影响,或者帮助客户尽快地恢复。企业面向客户的职能部门(尤其是销售、营销、配送和公共关系)在维持客户关系、与客户(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沟通,并且在发生突发事件时安排服务序列等方面起到关键性作用。不仅如此,高效的回应为企业提供了重新赢得客户的机会。与客户的牢固合作关系可能会有助于保证彼此双方在困境来临时互相帮助,留有余地。客户的反应可以被视为公司是否能够重新振作的差别,主要客户表示出的信心对于其他客户、供应商、金融机构和投资者来说很可能是公司继续经营的信号。
4.建立富有灵活性的企业文化。从某种意义上说,文化就是“我们为人处事的方式”。文化的有形要素是可在任何组织中找到的人工事实和遵奉的价值观。人工事实是指可见的组织结构和流程,如语言、着装、仪式、办公室布局,以及会议召开的方式。遵奉的价值观包括战略、目标、宗旨、信条以及使命。丰田公司对人的尊重是“丰田模式”最重要的原则。汽车必须是可靠地(因为这是顾客想要的),丰田公司尊重这一点,从而创造出极强的顾客忠诚度;对供应商的尊重带来了真正的伙伴关系,激励供应商与丰田分享他们的创新,并在必要时与丰田站在一起表示支持;对员工的尊重意味着员工有权利做出单方面的行动,提出改进建议,并互相支持而非像颗替换的机器人那样工作。柔韧性的精髓在于对冲击的遏制并从中恢复。当意外来临时、当正式的组织政策无法处理手头情况或者在反应上过于迟缓时,文化通过赋予员工一整套原则来做出合适的反应,从而提高组织柔韧性。文化指出了采取正确行动的道路。
四、结语
在今天不确定的市场环境中,许多使企业成功的特性同样使他们变得更有柔韧性。先进的供应链设计能够敏捷地回应需求与供应的波动,也能帮助他们果断地应对冲击。企业文化使公司能在激烈竞争的环境中成功,也能被用来激励雇员,应对冲击带来的挑战。与贸易伙伴之间的合作和风险共享使企业更快进入市场,抢在竞争者之前上市新产品,也是冲击后的复原力量源泉和资源。视冲击为机遇,加强灾难预备工作来提高柔韧性,就如同把柠檬榨成柠檬汁。为企业带来精简的流程及灵活的供应链的强化安全措施使企业更关注柔韧性以及对其的投资。创造柔韧性的优点不同于强化安全和业务持续计划等其他重要活动,柔韧性并不是从对特定威胁的分析开始的,相反,它是一种特性,能够在任何冲击的浪潮中使企业拥有生存力,提高企业日常运营的机动性,以面对一个变化越来越快、越来越不确定的世界。
参考文献
[1]王海林.企业供应链风险控制分析[J].财会通讯.2009
[2]周南洋.供应链风险源分析[J].财务与金融.2008
[3]刘伯超.供应链风险特征与预防措施分析[J].商场现代化.2009
公共突发事件的主要特征范文5
任仲平是“谁”
2008年有人在互联网上发帖,题目就是《任仲平是谁》。顾名思义,大家都以为任仲平是人民日报某一个评论员。任仲平是“人民日报的重要评论”的谐音缩写。1993年12月22日,人民日报在一版发表了《从到十四届三中全会》,这是人民日报第一次以“人民日报重要评论”的谐音任仲平为名刊发评论。到目前为止,任仲平同志发表了大概60多篇文章。人民日报社长张研农对他的解释是“他是一群新闻人的思想,是一张报纸的社会责任”。它之所以如此引人注目,因为在选题、结构、语言上较早期党报评论有着重大的突破。
任仲平的三大突破
(一)选题上,观点表达的突破
任仲平的文章之所有受到很多专家的赞赏,被许多同行所借鉴,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在选题方面。任仲平选题广泛,但有两个共同特点:一是题材重大,如对重大时刻、重大事件、重大节日和重要问题的论述。二是具有强烈的政治性,紧扣时代的脉搏,具有深刻含义。
新闻评论是一种观点立场的表达,不同于新闻本身,它带有很强的主观色彩,体现了新闻评论者的主观意愿,以及新闻评论发表者的立场。作为人民日报的重要评论,在重要观点上表述不能随意,必须全面准确地表达党的理论、方针、政策。任仲平秉承这一宗旨,在观点上更加鲜明透彻,更倾向于用政治的视角去观察和分析各种问题,并以政策性、指导性、权威性为其文章主要特征。
人民日报评论类型很多,有社论、评论员文章、今日谈、人民论坛、人民时评等。这些言论、评论各有特色,都很精彩,其中“人民论坛”、“人民时评”、“今日谈”多次获得中国新闻名专栏奖。不同的评论专栏,有不同的定位,因而对选题也有不同的要求。“今日谈”以短小精悍著称。“人民论坛”和“人民时评”虽然均以新闻事件和社会现象为载体及时阐明观点,发表评论,鞭挞不良倾向,但“人民论坛”侧重思想性,其主要读者对象为党员干部,“人民时评”则内容和选题更具有大众性,其读者大多为普通受众。相比较而言,任仲平文章倾向于政治性、具有重大意义的选题,评论更具有权威性、影响力。对于重要时刻、重大事件、重量级的选题,任仲平注重引导舆论,及时发表观点,体现一个大报大型政论文章的立场,阐明国家的政策方针。
(二)结构论述模式的突破
1.结构模式的突破
任仲平文章在结构上区别传统党报社论的“三段式”,主要表现为多段落、短句子,呈语落式地展开。由于任仲平文章较长,其大部分用数字进行标示分成好几节,每节又包含多个段落,节与节之间没有小标题,但每节开头设中心句,类似于小标题,对本部分起着概括和引导的作用。段落多,主要缓解了视觉疲劳,加强阅读的节奏感。其结构还有一个优势就是以短句取胜,使受众的阅读轻松。短句子,一方面可以增强言语的力度,另一方面可以避免长句子给读者造成的压迫感。长期以来,很多人都认为言论中用短句子,其表意不如长句子全面和深刻,其实在针对广大普通受众时,太专业、太冗长的表述容易造成受众本能的排斥和反感。
2.论述模式的突破
与传统党报社论相比,任仲平文章一改“命令”口气,用人们普遍接受的知识与伦理体系进行说服诉求,具有协商语气,论述时思辨性增强,更多地采取一种“新闻”取向与“评论”发言,而非“政策”取向与“学术”表达。任仲平文章往往针对社会中的一些错误思想进行说服教育,从不回避问题,而是积极面对问题,以哲学角度作论,以世界眼光看问题,对错误思想的处理往往并非全然批判,而是通过对关键概念的阐述,让人们明白其中的差别。①
(三)语言表达的突破
任仲平文章在语言风格上取得很大的突破,跳出了就事论事的樊篱,思接千载,想越万里,富于思想启迪和情感感染力的故事、格言、成语、诗词信手拈来,融入文章。虽然其文章字数多,篇幅较长,但其恢弘大气的语句,生动优美的字词,跌宕起伏的正反论证,富有哲理,看完之后不会觉得累,反而给人力量、震撼心灵、发人深省、很受鼓舞!
任仲平文章突破的深层原因
(一)宣传模式向新闻模式转变
早期党报的新闻传播主要表现为一种新闻的宣传模式。随着改革开放、解放思想的深入,以及传媒逐渐重视新闻规律、新闻价值的转变,新闻的宣传生产模式开始发生变化。党报开始从“以传者为中心”向“以受众为中心”的转变。在“传者为中心”的传统模式下,传者往往忽视读者的意愿和参与,受众的需求较少被考虑到,使得受众敬而远之。在“受众为中心”的模式下,把受众的需求作为“第一选择”,从办报思想、栏目设置、新闻选题、报道形式、版面处理到作者的作风、文风,都突出受众的地位。任仲平文章一改早期党报评论的晦涩与枯燥,无论是语言的生动优美,还是在结构上的语落式、论证过程中的思辨性等方面的突破,都考虑到受众读报的兴趣。
(二)党报社论逐渐进入公共领域
传统党报社论影响力的退化,与党报言论总是与公众保持距离,在很多舆论事件上的“失语”是分不开的。尽管很多党报言论由于严肃性和特殊的工作性质,决定了不可能什么题材都能成为论说的对象,但是很多党报把这种严肃性过度“政治化”、“神圣化”,往往导致其在很多公共事件中“缺席”。②目前,很多党报社论最大的变化就是加大了对社会新闻、突发事件、网络公共热点话题的跟踪和评论力度。从选题到写作更加贴近群众。比如“路边摊解禁”、“高考加分”、“群众满意度测评作假”、“学术剽窃”、“醉酒驾车”、“开胸验肺”等过去不为党报所重视和关心的话题,都成为人民日报的评论和发言的主题。从任仲平的选题也可以看出,对“非典”等公众关注的热点事件不回避,在汶川地震等重大事件发生后及时发言,引导舆论。
(三)社会转型:“以国为本”转向“以人为本”
社会转型期,民主化进程慢慢展开,社会整体从一个“以国为本”的社会进入到“以人为本”的社会。③教育文化的发展,使得人们的思想意识受到猛烈的冲击,改变了原有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逐步从受教育者向公民转型。社会的发展开始以人为中心,把人的发展作为社会发展的最高目标。新闻媒体及其评论在转型期思想影响下,逐步转变角色,坚持以人为本,服务民众。在新闻评论创作时,逐步增强内容的针对性、服务性和吸引力、感染力,个性化地宣传解读党和政府的各项政策,真实地反映民众的心声,从而更加及时和有效地反映和引导舆论,发挥党报评论的作用。
注释:
①赵振宇 胡沈明:《“任仲平”文章新闻评论属性探析》[J],《新闻大学》,2010年第3期
②刘学义:《话语权转移》[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③吕尚彬:《中国大陆报纸转型》[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参考文献:
①张研农:《任仲平在路上》[J],《新闻战线》,2009年第1期
公共突发事件的主要特征范文6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政府从“全能政府”向“有限政府”的转变。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已经成为政府的四项主要职能。其中,市场监管职能是政府在经济领域十分重要的职能,市场监管职能的发挥好坏与否直接关系到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关系到国计民生和社会福祉。但是,在我国经济处在转型时期,一方面市场中两种体制交织产生体制的磨擦,由此产生信用缺失、假冒伪劣、竞争无序等各种现象时有发生:另一方面政府履行市场监管职能还是习惯性地依赖传统的方式方法,通过各种专项整治行动来监管市场。面对纷繁复杂的市场问题,运动式市场监管模式难以适应市场经济自身的运行规律。因此,市场监管模式如何转型?如何使市场监管与市场经济运行规律相一致、相适应?这些都是政府和各职能部门必须面对的重大课题。
传统市场监管模式也称之为运动式市场监管模式,是指政府以及各市场监管职能部门按照传统的思维定势和做法,对市场经济运行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用临时性的突击整治予以处置的方式方法,,传统监管模式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被动性;市场监管不是建立在对市场秩序深层问题的研究分析判断上,是针对市场某一领域的突发事件而被动采取的整治行动,只能治标而无法治本:二是临时性:对于市场秩序的监管缺乏计划性、长期性,而是因某一偶然、突发事件而临时采取专项行动,带有一定的盲目性:三是成效的不确定性:每一次专项整治行动后,没有一个可以量化的市场秩序综合评价指标来衡量市场秩序的好坏,导致工作成绩无法考核、评定。
当然,传统市场监管模式由于其资源集中、见效迅速而更容易赢得政府和公众的支持和认可,这也是其被习惯使用的重要原因。但从整体而言,传统市场监管模式有其无法回避的缺陷和先天不足。一是执法成本高。每一次某一地区出现市场突发事件,如食品安全,全国都要开展专项整治行动,不管该区域是否有这类事件都必须采取统一行动,这种作法浪费大量执法资源。二是难达到治本的效果。传统市场监管模式以开展运动式的整治行动为主要表现方式,这种方式见效快、收效明显,但由于市场秩序中深层问题没有得到解决,难以达到治本效果。往往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同类问题可能会在其他地区出现。三是成效难以评估、量化,每一次整治行动的成绩都是以查处了多少违法物品、罚没多少金额,但这个区域市场秩序是否好转,没有一套科学、量化的市场秩序综合评估体系进行评定。
二、监管模式转变的必要性与迫切性
要有效解决纷繁复杂的市场秩序问题,摆脱不断加剧的监管力量约束困境,必须走高层次、高效率、高水平、低成本的市场监管之路,监管模式转变已成为必然:
(一)国内外市场变化对监管模式转变提出了必要的要求
我们面对的是一个动态、发展的市场环境。随着后WTO时代的来临,现今世界成为一个以信息的飞速传播为主要特征的统一的全球化市场,经济全球化趋势的进一步发展,国际、国内统一大市场加速形成,国内外市场要素流动加剧,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崛起,中国大市场已成为全球市场中一支不能忽视的力量:国内市场规模迅速扩大,市场主体日益多元化,流通渠道、经营方式日新月异。商品升级换代不断加快,再加处在经济转型期,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和服务相对滞后,市场秩序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了贩私走私、外贸企业诈骗、通信市场监管、零供矛盾等问题,而且这些问题将会更突出、更综合,呈多样化、专业化、复杂化趋势,加剧了政府监管市场的难度和成本。在这种情况下,转变传统市场监管模式已成为迫在眉睫的实现需要。
(二)工商部门的现状与改革创新工作为市场监管转变提供了实现条件
第一,工商部门“管办脱钩”后,从兼有市场开办者的身份转变为单一的市场监管者,身份、角色的转变,为市场监管模式转变提供了基本前提和广阔空间。第二,1996年以来,工商行政管理实行了大中城市区局改分局、“管办脱钩”、省以下垂直管理、总局机构升格等多项改革举措,有效促进和推进了工商事业发展。第三,工商部门行政执法资源严重不足与市场主体不断扩张的矛盾日益突出。以深圳市工商局为例:深圳市工商局按现有编制2388人计算,每人要监管255户,如按基层所1257人计算,每人则要监管485户。所以继续沿用传统的监管模式和理念,市场监管工作将长期处于被动的局面。第四。全国工商干部长期战斗在市场秩序整治工作的前沿,对市场秩序中存在的问题十分了解和熟悉,有十分丰富的实践经验,为我们实现市场监管模式转变提供了成功经验和启示,使我们更有条件拓宽监管领域。追求更新、更高的监管层次。
我们的现状和市场监管中存在的诸多问题要求我们必须做出这样的选择:一方面能舍弃的要肯于舍弃,另一方面该管住管好的一定要管住管好。明确和强化核心职能,剥离关联性不强的职能,形成工商部门市场秩序监管的核心竞争力。
三、实施常态化监管模式是履行职能到位的关键
所谓常态化市场监管模式,是指政府各职能部门以一定的理论为支撑。深入分析把握市场经济运行的规律,全面掌控市场秩序中存在的深层问题,对市场主体的各种经营行为实施持续、有效、规范管理,并科学、量化评估市场秩序好坏的一种样式或方法。常态化市场监管模式严格按照法律、法规的要求办事,既遵守实体法的规定,又遵守程序法的规则。同时在市场监管的过程中,强调对综合信息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并尽可能形成制度化管理,有一整套事前预防、事中处理、事后补救的管理机制。
当然,建立常态化市场监管模式并非一朝一夕之功,特别是在政府职能转变的进程中,社会普遍对市场经济运行规律的认识还有待深化,提高市场监管效能还存在体制和机制上的障碍,掌握市场信息的手段还较缺乏。因此,探索市场监管模式转型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一)强化市场监管理论与学科建设
市场监管理论是研究市场监管内容、对象、特点、方式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是指导市场监管机制建设和实践的依据。但就现阶段我国市场监管的理论现状而言,专门研究机构和人才匮乏,已成为制约市场监管理论形成独立学科体系的瓶颈,市场监管理论明显地表现为市场经济理论和法学理论的简单重叠和相加,缺乏针对市场监管领域相关问题的深入探讨和研究。市场监管缺乏基本理论支撑,是市场监管模式滞后的理论根源。因此,必须站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高度。加强市场监管理论建设。要充分依托高等院校,以专家
学者和专门机构为主体,并发挥工商系统现有学会、科研机构和理论工作者的积极性,大兴学习和研究之风,认真总结改革开放二十多年进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实践经验,大胆学习借鉴当今世界市场经济发达国家的市场监管理论成果,强化有中国特色的市场监管理论建设,为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市场监管机制和模式提供理论保障。
(二)加强市场监管领域的法制建设
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市场监管模式,从根本上说,就是对传统市场监管模式的打破、改革与创新,必然涉及到现行市场监管法律法规的废止、修订和完善。一是按照建立和完善市场经济基本要求对法律法规中不合时宜的、明显带有计划经济色彩的、保护行业特权权益的规定予以废止,消除政府在市场经济中既充当运动者,又充当裁判的现象。二是按照市场经济发展的水平和市场监管的规律、特点和要求,及时出台相关法律法规。促进市场秩序健康、有序发展。三是改变现行市场监管法律法规授权交叉、分层级执法的现状,从根本上消除多头执法的制度基础。
(三)以专业化为目标,以信息化为手段,实现市场监管模式“两个转变”
实现传统市场监管模式向常态市场监管模式的转变,必须做到“两个转变”。一是监管对象由低端向高端转变。由过去以个体工商户监管为主转向以企业监管为主,由查处无照经营等简单执法行为为主转向对市场主体经营行为的全方位监管,提升监管层次。二是监管方式由简单、粗放、表层监管向科学、精细、深层监管转变。即通过创新体制、机制、方式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提升监管精度和深度,提高监管水平。“两个转变”的核心是市场监管模式由传统的运动式、被动式、灭火式向常态化、制度化转型,将市场监管的重心真正从针对具体对象的执法活动转移到针对整个市场构建长效监管机制上来。
当然,市场监管模式转变是一个动态、渐进的历史过程,需要经历思想观念的转变、现实条件的积累和市场经济不断成熟等条件,不同历史阶段市场监管模式转变有不同的重点和内容,监管模式可以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调整转换,但历史阶段不能跨越。
在实现市场监管模式的“两个转变”过程中,深圳市工商局重点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尝试和探索:
一是强力推进“专业化、信息化”建设,全面提升队伍素质。深圳市工商局根据深圳市市场秩序的基本特点和队伍的基本情况,强力推进“专业化、信息化”改革工作,为市场监管模式转变提供组织和队伍保障。成立“两化”战略推进指挥部,统一领导全系统“两化”战略推进工作:组建“两化”推进办,成立了引进外脑招标谈判、数据库清理、网格化监管和电子地图与移动执法四个项目推进小组:成立行政执法类公务员管理试点工作领导小组。目前,已进入业务梳理阶段,准备用一年半到两年时间完成“两化”任务。
二是整合社会资源,构建消费维权新机制。多年来,消费维权耗费了基层工商所大量的精力,目前的现状是工商部门不分层次、不分轻重的承担了大量的消费纠纷、投诉和调解等任务,基层工商所1/3的精力都用于处理消费维权,其他更重要的监管任务则分身无术。深圳市工商局从2006年下半年开始研究新的思路,基本方向就是要从口常的消费调解中解脱出来,能回归社会的回归社会,能回归企业的回归企业,工商部门决不再包打天下。根据这样一个基本思路,分三步构建消费维权新机制:第一步,制订实施了《深圳市12315/12358统一接听登记若干规定》:以规范性文件的形式,明确了消费争议和解存先和分级调解的原则:第二步,选择三家大型商业服务企业设立消费者权益服务站试点:第三步,在试点取得经验的基础上召开现场会,在全市推广:在商业服务企业设立消费者权益服务站,实际上是经营者、消费者、监管者共建了一个三位一体的沟通平台,创建了一个和谐消费的窗口,也是经营者社会责任的一次回归,实际效果十分明显:据统计,二季度商品类消费投诉比去年同期下降86%。
三是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提升广告和商标监管服务水平。为解决行政资源不足、监管专业性不强等问题,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把监管执法中纯粹技术性业务委托给社会专业机构操作,借助专业机构的专业力量,提升广告、商标监管水平和服务质量。2006年深圳市工商局委托深圳大学建立了广告监测预警系统,对该市24家主要媒体、门户网站进行全天候监测,以广告监测数据为基础,准确统计和分析媒体广告总体情况,发现典型违法广告,定期形成广告监测通报,由工商部门对违法广告公开曝光,对广告违法行为依法严肃处理。据统计,今年深圳市各媒体的列入国家重点整治范围的五大类广告总量,与2006年同期相比,减幅为58%:违法广告量减少了9384条次,减幅为28%。市局商标预警及服务系统也委托专业公司操作,为政府部门、驰名著名商标企业、中国名牌企业、商标拥有企业提供及时的商标预警服务。截至2007年4月份,共发出预警报告2980份,2127份报告被权利人采纳,占71%。
四是努力向重点行业推行格式合同示范文本,把市场监管向高端领域延伸。目前,房屋买卖、通信消费、二手车交易、供货商与零售商的矛盾是老百姓关注的消费热点、难点问题,也是最大的民生问题,多年来,由于人力不足、执法手段缺乏、执法专业性不强等原因,恰恰使这些领域成为了“被遗忘的角落”,成了监管的真空地带。2006年以来,深圳市工商局把目光紧紧盯住老百姓关注的、真正迫切需要我们介入的这些高端市场。从治本人手,向重点行业推行格式合同示范文本。目前我们已经推出了一手房买卖合同示范文本,8月1日将推出《深圳市二手房买卖合同》(2007版)和《深圳市二手房预约买卖及居间服务合同》(2007版)示范文本,并将陆续推出房屋装修、零售商供应商供货、二手车、物业管理服务等新的格式合同示范文本,从规范合同人手,规范交易行为,有效治理“霸王条款”,减轻监管执法的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