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控手段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控手段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控手段

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控手段范文1

关键词:宏观经济政策;投资行为;投资效率

企业的投资活动既是公司权益价值创造的驱动力(Modigliani & Miller,1958),也是我国经济整体经济增长的驱动力。其投资效率的高低既关乎企业的成败,也关乎一个国家的整体经济发展水平。

企业的投资效率受到内外部环境的双重影响,目前的大多数研究集中在内部环境。例如公司治理水平、公司特征等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取得了跨越式的巨大发展,对于微观企业的投资效率,国家层面的宏观经济政策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宏观经济政策是国民经济的“调节器”,尤其是我国正处于转型时期,宏观经济政策更是发挥着巨大的导向作用。然而目前对于宏观经济政策是如何影响微观企业投资效率的研究不是很多,出现了一定的割裂现象。本文基于国内外的文献,对于宏观经济政策如何影响微观企业投资效率的文献进行了综述。

一、宏观经济政策

(一)宏观经济政策的定义

宏观经济政策是一个国家采取的对经济进行干预的手段,是政府为了协调和发展整个国民经济而制定和实施的一系列政策。主要有经济周期、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信贷政策、税收政策、汇率政策、产业政策、监管政策以及收入分配政策等。

(二)宏观经济政策的作用

国家实行宏观经济政策就是为了实现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稳定物价水平、平衡国际收支以及实现充分就业。为应对2008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巨大冲击,缓和惨淡的经济局面,我国当局实施了积极的财政政策以及宽松的货币政策,推出了4万亿救市计划并取得了预期效果,我国经济逐渐实现复苏。自2010年以来我国GDP增速逐渐回落,进入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要战略时期,宏观经济政策正逐渐引领中国经济向集约型、质量型转变,不断刺激需求,调整经济结构。

二、企业投资效率

在新古典经济学中,企业的投资取决于投资项目的边际价值,只有边际收益大于边际成本,企业的投资活动才是有效率的。在Modigliani等的完美市场假设中,投资机会是企业投资效率的决定性因素。抓住好的投资机会可以使企业获得巨大的竞争优势。但是我国并不存在完美的市场机制,现实中的投资并不完全取决于投资机会,企业中的非效率投资即过度投资和投资不足现象也广泛存在,影响企业价值最大化的实现,从长远利益上不利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根据资本成本的锚定效应,企业进行投资项目的选择应以资本成本为取舍率,只有企业的投资项目的预期报酬率大于企业的资本成本,投资才是有效率的,才应被管理层采纳。改善投资效率是企业财务管理的主要目标,所以投资效率问题至关重要,引起了国内外学者和实务界的广泛关注。

(一)企业投资效率的衡量

投资效率的衡量是投资决策的核心问题。近年来国内外学者运用数学、计量经济学等原理对企业投资效率的的衡量方法和测度模型进行了不断地探索,主要有:(1)Fazzari等(1988)从融资约束角度提出的投资-现金流敏感度测量模型,基于信息不对称理论,外源融资成本大于内源融资成本。模型中的敏感性程度可以反映企业所受的外部融资约束情况。(2)Vogt(1994)在Fazzari等的测量模型基础上提出了现金流与投资机会交互项测量模型,通过该模型中交互项的符号可以判断企业是受融资约束出现了投资不足还是由于问题出现了过度投资情况。(3)Richardson(2006)基于自由现金流与过度投资的关系提出的残差项度量模型,通过模型中残差项的符号可以判断企业非效率投资的类型。(4)Biddle等(2009)提出的无条件测试模型,首先通过模型测度企业的预期投资水平,然后分行业逐年进行回归,再把残差项按照小到大的顺序分成四组,第一组是投资不足,中间两组为正常的基准组,最后一组为投资多度,再采用Multinomial Logit模型来测度企业投资出现在投资不足或过度投资组的概率,以此来衡量企业的投资效率。

(二)企业投资效率的影响因素

对于企业投资效率影响因素的研究可以分为公司内部因素和外部宏观经济环境因素两部分。

对于内部环境因素,目前的研究主要有公司信息披露状况、会计稳健性、董事会以及管理者特征、公司治理水平、公司异质性等方面。国内外学者比较注重企业内部对于其投资效率的研究,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宏观经济环境与微观企业投资行为的割裂现象,然而随着金融危机的爆发以及国家相关政策的颁布,宏观经济政策对企业投资效率的影响越来越得到理论界以及实务界的重视。外部宏观环境对于企业投资效率的影响主要有环境不确定性、外部治理水平、经济周期、货币政策,信贷政策、以及财政政策等因素。

三、宏观经济政策与企业投资效率

(一)宏观经济政策对企业投资效率影响的传导路径

一个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对微观企业投资效率影响的传导路径主要有两条:(1)通过宏观经济政策导向作用改变企业对国家经济、行业经济的整体判断和预期进而影响投资机会来影响企业投资行为(2)通过宏观经济政策对利率等的影响进而改变企业的资本成本来以及融资约束影响企业投资行为

(二)宏观经济政策对企业投资效率的影响

不同的发展阶段,国家为了更好地促进企业的发展,采取了不同的宏观经济政策来实施调控,但是这对企业的投资效率的影响效果到底如何,引起了学者的关注和研究。该部分依据划分的宏观经济政策影响微观企业投资效率的两条传导路径分别进行了梳理。

1.路径一:宏观经济政策通过改变企业对国家经济、行业经济的整体判断和预期进而影响投资机会来影响企业投资行为

宏观经济周期的变化会加大企业对未来预期的不确定性,影响企业投资机会的发现,加大企业对未来经济活动状况以及信息的判断的难度,进而影响企业的投资支出。经济周期反映了一个国家总体经济发展的波动状况,一般我们可把它划分为扩张和紧缩两个阶段。在经济危机阶段,一般来说企业对经济前景预期会比较差,国家就会相应实施宽松的财政货币政策来刺激投资和需求,缓解投资不足。在经济繁荣阶段,一般来说企业对国家的经济前景预期会比较乐观,国家也会相应实施紧缩的宏观经济政策来抑制盲目以及过度投资来提高企业的投资效率。此外宏观经济政策也会通过影响企业的资本成本和融资能力等因素来间接影响企业的投资机会。

Bloom 等(2007)研究认为宏观环境的不确定性会影响企业管理层对企业信息的判断能力,会更加保守和谨慎,从而影响投资。应惟伟(2008)通过研究证实了经济周期与企业投资的相关关系,不同阶段不同的财政货币政策会影响企业的经营活动和融资环境进而影响企业的投资-现金流敏感性。陈艳(2013)通过实证研究发现企业的投资机会和投资支出与经济危机负相关,而宽松的宏观货币政策会增加企业投资机会以及投资支出从而起到正的调节作用。邱静(2014)实证研究证实了当货币政策比较宽松时,会有较好的投资机会,进而企业投资效率也会比较高。张超等(2015)研究了经济增长平稳时期,货币供给和信贷供给与非效率投资的相关关系,货币政策会提高企业的投资效率。刘放等(2015)实证检验了投资效率的顺周期效应,并且国有企业和处于低经济发展水平地区企业的投资效率的顺周期效应更强。

2.路径二:宏观经济政策通过对利率等的影响进而改变企业的资本成本来以及融资约束来影响企业投资行为

资本成本是企业在投资时所考虑的必须要达到的最低报酬率,也是企业通过有效的管理必须应该达到的价值创造能力。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可以通过影响企业的资本成本来影响投资。而且企业投资与其外部融资能力密切相关,宏观经济政策也会通过缓解企业的融资约束来影响投资效率,其中我国货币政策主要通过企业的货币渠道(又称利率渠道或资本成本渠道)和信用渠道来发挥作用,这两种渠道都是通过影响企业的融资成本以及融资规模来对企业投资效率产生影响。

Mojon 等(2002)通过对欧盟中的法国、德国、意大利和西班牙的研究发现利率政策会通过影响资本成本影响企业的投资行为。我国的彭方平等(2007)研究发现宏观经济政策通过改变政策利率和国债到期收益率等来影响企业的资本使用成本来影响投资,进而说明了我国宏观经济政策微观传导机制的有效性。但是对于我国的资本成本与投资行为敏感性的问题却一直存在着争议,其投资行为与资本成本的敏感性关系并不十分明显,特别是在国有企业中。徐明东等(2012)研究发现货币政策通过资本成本影响企业投资决策的的作用比较微弱,而国有企业对资本成本不敏感。喻坤等(2014)揭示了我国的投资效率之谜,认为我国货币政策加大了国有与非国有企业融资约束的不同,从而非国有企业的信贷资源被国有企业挤出,我国非国有企业的投资效率因此而降低。贺京同等(2015)通过对宽松的货币政策与企业非效率投资行为之间的关系进行的研究得出,宽松的货币政策是否对企业非效率投资行为有抑制作用要取决于企业的产权性质和投资机会。

四、评述与展望

对于企业投资效率的影响因素,目前国内外研究大多还是基于微观层面,从而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宏观经济政策和微观企业投资行为的割裂现象,但是对于宏观经济政策的微观效应也逐渐得到了学者们的重视与深入研究。鉴于此本文对宏观经济政策影响微观企业投资效率的传导路径内分为两条分别进行了梳理。未来对企业行为的研究应该更加注重宏观政策的调控作用,并且应该在宏观经济政策的具体传导路径方面应该更加明确与深化。

对于企业投资效率的衡量模型方面,目前大多采用投资-现金流敏感度测量模型,投资-投资机会敏感度模型以及Richardson的残差项模型,但是这些模型都各有利弊,能否真正测度企业的投资效率,其合理性和准确性都有待于探讨,期待能够建立更加科学的测量模型。

对于企业来说,资本成本是其投资决策时必定要考虑的与其将担负的风险相对应的必要报酬率率,其投资支出对资本成本的敏感性可以检验货币政策的资本成本传导路径是否顺畅。资本成本在公司财务决策中具有锚定作用,但是在我国尤其是国有企业中,资本成本敏感性并不高。因此要深化我国国有企业改革,并且加强我国宏观政策传导的通畅性和落实的有效性。

宏观经济政策要指导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的同时要提高投资效率而不是投资率。在宏观经济政策影响企业投资效率的同时,企业的投资效率也会影响宏观经济的波动和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所以在研究时也应注意投资效率的反作用机制。

宏观经济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会抑制或刺激企业的投资支出,从而影响企业的投资效率。由于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的特殊阶段,针对不同产权性质的企业、不同类型的行业、不同的市场化程度的地区以及不同的现实宏观环境,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不应出现“一刀切”的现象,而是应更加细化。同时中央和地方更应该有效的协调和配合,更好的建设服务型政府,更好地发挥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等的宏观调控作用,以促进我国企业投资效率的提高,实现我国宏观经济政策与微观企业投资行为的更好融合以及协调运转。

参考文献:

[1]Steven M.Fazzari,R.G.Hubbard and B.C.Petersen.Financing constraints and corporate investment[J]. Brookings Papers on Economic Activity, 1988,19(1):141-206.

[2]Stephen C. Vogt.The Cash Flow /Investment Relationship:Evidence from U.S.Manufacturing Firms[J].Financial Management,1994,23(2):3-20.

[3]Scott Richardson.Over-Investment of Free Cash Flow [J].Review of Accounting Studies,2006,11(2):159-189.

[4]Gary C. Biddle,Gilles Hilary and Rodrigo S. Verdi.How Does Financial Reporting Quality Relate to Investment Efficiency?[J].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es,2009,48(2):112-131.

[5]姜国华,饶品贵.宏观经济政策与微观企业行为-拓展会计与财务研究新领域[J].会计研究,2011(3):9-18.

[6]应惟伟.经济周期对企业投资影响的实证研究-基于投资现金流敏感性视角[J].财政研究,2008(5):30-34.

[7]陈艳.宏观经济环境、投资机会与公司投资效率[J].宏观经济研究,2013(8):66-72.

[8]邱静.货币政策与我国上市企业投资效率研究[J].财经理论与实践,2014 (5):34-39.

[9]张超,刘星,田梦可.货币政策传导渠道、宏观经济增长与企业投资效率[J].当代财经,2015(8):108-119.

[10]刘放,杨峥,杨曦.宏观经济周期性波动与公司投资效率-基于金融危机的自然实验[J].财会通讯,2014(7):85-88.

[11]彭方平,王少平.我国利率政策的微观效应-基于动态面板数据模型研究[J].管理世界,2007(1):24-29.

[12]徐明东,陈学彬.中国工业企业投资的资本成本敏感性分析[J].经济研究,2012(3):40-52.

[13]喻坤,李治国,张晓蓉,徐剑刚.企业投资效率之谜:融资约束假说与货币政策冲击[J]. 经济研究,2014(5):106-120.

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控手段范文2

关键词:循环经济;宏观经济政策;经济发展

循环经济视角的产生,源于人们对经济发展方式进行思考转变,属于新兴经济发展视角之一。循环经济想要更好更快的发展,必须要依靠可持续发展,所以可以将绿色发展与发展过程中的环保程度作为基本指标。从循环经济的视角下思考宏观经济政策所能起到的作用入手,让经济发展政策与可持续发展、环保观念相互结合,保证社会更好更快的发展。

一、循环经济基本原则

循环经济理念的提出,是为了保证经济发展给环境带来的影响最小化,所以循环经济在实际发展过程中,必须要遵守“减量化原则”、“再利用原则”以及“资源化原则”。

1.减量化原则

减量化原则是最为重要的环节,为了减少经济增长与环境之间的冲突,工作人员必须在生产的源头上考虑如何节省资源,提升资源的整体使用效率。可以通过改造生产技术、实施生产清洁的方式来减少污染物排放。

2.再利用原则

再利用原则属于控制性原则,理念是让生产工作者可以多次使用相同物品,或者让同一物品在多种环境下使用。也可以将再利用原则视为延长产品寿命的一种原则,通过这一模式来减少资源整体使用量以及废弃物品的排放数量。

3.资源化原则

资源化原则属于输出端控制原则,让废弃物变废为宝,转换为可以二次生产的原材料,投入到生产过程中产出新的产品,将新产品再次投入到生产或者是市场中,通过资源二次利用的方式来减少废物的排放量[1]。

二、循环经济视角下宏观经济政策的作用

1.促进经济发展

从循环经济视角的角度入手思考宏观政策可以起到的作用。循环经济模式属于我国经济发展基本模式中的基础性思考模式与追求模式,不仅可以提升经济发展速度,同时也可以减少经济发展给环境带来的影响。宏观经济政策可以对经济整体发展态势进行调整与掌控,将二者相互结合,通过循环经济的模式制定宏观发展的经济政策,让经济社会实际情况与经济发展相结合,实现经济高速发展[2]。

2.提升经济发展质量

从循环经济的角度思考宏观经济的作用。循环经济可以改善社会经济发展的质量,这一要求不仅符合我国当前基本国情,同时也符合经济增长的内在要求。在保证经济增长速度的前提下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将经济发展速度与经济发展质量相互协调,提升宏观经济政策所需的可持续性,保证社会发展质量[3]。

3.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统一

循环经济可以将宏观经济政策和环境保护相互融合。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的影响下,国家对经济发展的认同程度较高,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却很少关注经济发展所带来的负面影响。随着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提出,相关从业人员更多的关注经济发展过程中对自然经济的保护以及节约资源的重要性,减少经济发展给社会带来的负面影响。

4.完善宏观经济政策的方式

宏观经济政策在国家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只有保证宏观经济政策的科学性与合理性,才能保证国家整体经济发展指标不会偏离国际整体发展趋势。让循环经济与环保发展理念相互融合,从二者的交集中寻找宏观经济发展目标的制定方向,提升经济发展的整体质量与速度[4]。在 2010 年以后,国家出台了一些政策扶持经济发展,如表 1 所示。

三、结束语

从目前我国的基本情况入手进行分析可发现,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比较片面,不能对循环经济的未来发展起到指导性作用。宏观经济虽然可以带动经济增长,但是对环境的影响也是巨大的,所以宏观经济政策对循环经济的发展没有太大的推动作用。循环经济的整体目标不够明确,所以采用的政策与手段也与循环经济的基本需求相差甚远,这一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就是循环经济这一辅质的政策不能完全融入到宏观经济政策中。根据这一实际情况,可以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首先可以推展循环经济的政策目标,比如在财政政策上,可以将激励政策与惩罚政策相互协调。比如在产业政策方面,可以纵向的拓展目标,优化产业结构,将其调整为市场行为。对资源和环境等方面的政策来说,需要转变我国政策偏移力度,多关注环境与资源,形成长久的发展机制。为了保证循环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从财政政策、产业政策、环境及资源政策和金融支持政策等方面入手,制定政策清单。采取多方相互协调的模式对循环经济的发展进行宏观调控,促进循环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林纯萍.循环经济视角下的绿色技术创新战略与政策研究[D].武汉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14-16.

[2]赵君.循环经济视角下我国公司环境责任的法制化[D].新疆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05-07.

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控手段范文3

然而,颇有趣味的是,在最近的一段时间,无论是说起当前的宏观经济形势,还是论及明年的宏观经济政策,人们总是要提到减税。在具有一些经济学常识的人们那里,还总是免不了使用结构性减税一词。

这样一个至少使用了十几年之久的老概念,结构性减税在今天之所以引起了人们的强烈关注和期待,显然同当前国内外的经济形势及其政策选择有关。

人们已经看到,最近几个月来欧美经济形势的持续震荡,对处于缓慢复苏中的全球经济形成了极大的冲击。这种冲击,在短期内尚难有根本性改变。由此而形成的辐射影响,必将拖累中国经济,甚至使得未来一年的经济运行充满变数。面对复杂多变的宏观经济形势,在明年,中国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已成定局。

不过,所谓“继续实施”,并不意味着将今年以来的政策内容“全盘复制”到明年。中国的宏观经济政策历来有“名”“实”之别,在相同的政策提法下,往往蕴含着不同的实际内容。其间,有着很大的回旋空间。单就积极财政政策的布局而言,鉴于国内外经济形势已经发生实质性变化,2012年的操作肯定不同于2011年。其中,最可能出现也是最大的一个改变是,在2012年,“减税”而非“增支”将成为积极财政政策的重心所在。

形成这一判断的主要依据是:

第一,从迄今为止的这一轮国际金融危机的运行轨迹看,2008年末和2009年初无疑是中国经济最为困难的时期。将其作为参照系并仔细审视处于震荡中的欧美经济态势,可以确认,尽管外部的不确定性会给中国经济造成拖累,但从总体上看,这种不利影响不会高于2008年末和2009年初。故而,我们尚不需要推出类如2008年末和2009年那样的超剂量、大规模的扩张性措施。当前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是预调和微调,其扩张性操作可以相对从容。作为实行预微调的一种可选择的手段,减税的优越性不言而喻。

第二,在经历了主要依靠增加政府支出和扩大公共投资的反危机操作之后,其“粗放型”扩张对于经济结构的负作用已经逐渐凸显。较之于危机前,调结构的任务显得更为紧迫。故而,即便经济下滑趋势已经有所显露,即便当前宏观调控的着力点之一在于增加财政刺激力度,其扩张性操作也必须着眼于“精细化”,在保增长与调结构之间寻求平衡。在此条件下,减税无疑是一种适当的选择。

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控手段范文4

关键词:理性预期;货币政策;宏观调控

1 理性预期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20世纪70年代,西方各国陷入了严重的通货膨胀、大量失业和经济停滞的困境,流行多年的凯恩斯主义的经济理论和政策发生了危机,“现代货币主义”学派的经济理论在改变停滞膨胀局面时也没有出现人们所期望的效果。这种形势下,理性预期学派产生发展起来。该学派以理性预期的概念改造宏观经济学,以预期问题为突破口,全盘否定了凯恩斯主义经济学,被称为宏观经济学中的理性预期革命。加之该学派理论上逻辑严谨,运用现代计量经济学的方法分析经济问题,因而理论影响迅速扩大,为西方经济学界普遍接受。加之该学派理论上逻辑严谨,运用现代计量经济学的方法分析经济问题,因而理论影响迅速扩大,为西方经济学界普遍接受。

在理性预期理论的代表人物中,罗伯特•小卢卡斯、萨金特和华莱士等人是第一代代表人物,典型理论是货币周期论;巴罗和普雷斯科特等人是第二代代表人物,他们发展了小卢卡斯等人的理论,建立了实际货币周期论、财政政策分析和政府决策行为分析等新的理论。

2 理性预期理论的微观基础与基本假设

小卢卡斯与凯恩斯主义的分歧始于他为凯恩斯主义寻找经济基础。他认为,宏观经济现象不过是许多个人经济活动的总和,宏观经济学中一切涉及人的行为的假定应该有微观基础。他在为凯恩斯主义宏观计量经济学模型中的工资,价格部分提供微观基础的过程中发现,凯恩斯主义的宏观经济学与新古典经济学确定的微观经济行为者是理性人的假定相矛盾。在凯恩斯主义与新古典经济学发生冲突时,小卢卡斯转向了新古典主义。他试图寻求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基础,并从局部均衡转向一般均衡。所以,理性预期理论的宗旨是建立与微观经济学一致的宏观经济学。为此,理性预期理论的主要代表人提出了三个分析的基本假设:理性预期假设;彻底的货币中性假设;自然率假设。

(1)理性预期假设。

理性预期是在长期动态分析下,经济活动的当事人以完全的、相同的信息为基础,他们能对未来作出准确的预期,做出合乎理性的经济决策,即他们能对未来做出理性预期。

(2)彻底的货币中性假设。

货币中性假说是指经济总产量和就业的实际水平和自然水平同包括相应地对商业周期发展作出反映的货币和财政活动无关。

(3)自然率假设。

自然率假说的要点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有其内在的动态平衡,外界力量能暂时打破这种平衡,但不能根本改变它;政府应该顺应这种动态平衡。

3 理性预期理论的政策主张

一是政府应制定长期不变的政策规定,消除政策规则的任意变动性。理性预期学派坚持古典经济学的信条,认为过多的政府干预只能引起经济的混乱,为保持经济繁荣,唯一有效的办法就是尽量减少政府对经济生活的干预,充分发挥市场调节的作用,因为“市场比任何模型都聪明”,它始终是使各种生产资源得以合理配置和充分就业的有效机制。理性预期学派坚持认为,政府的作用只是为私人经济活动提供一个稳定的可以使人们充分了解的良好环境。因此如卢卡斯所说,“我们需要的是稳定的政策,而不是积极行动主义政策。”政府干预越少,经济效率也就越高。

二是政府政策目标必须注意长期性和稳定性,并且着力解决通货膨胀问题,政府的决策不能对一国经济的产量、就业和其他实际变量产生影响,但可以对一般物价水平等名义变量产生具有规则性的效果。因此,政府应该把最理想的一般物价水平作为唯一的政策目标。

4 理性预期理论及对我国货币政策的启示

(1)应充分考虑并正确引导微观主体的理性预期。

不得不承认,我国微观经济活动主体的理性预期能力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正日益增强。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实施应充分考虑公众的理性预期,考虑微观经济主体的理性选择。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公众的理性预期又是不断提高我国宏观经济政策效应的一个前提条件。中央银行要提高货币政策调控的有效性,就要准确地公布通货膨胀指标和失业率,利用信息优势,通过舆论导向,准确披露决策相关信息,加大宣传力度,及时引导经济主体的预期,正确引导公众预期,让公众及时了解这种政策目标的变化,增强其信心。

(2)应充分认识到货币政策对宏观经济调控的局限性。

在理性预期条件下,货币政策对宏观经济的调控作用是有限的。

当前我国经济运行所面临的是诸如结构调整、制度转轨等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单纯的货币政策在短期很难起到明显的改善作用,因为具有理性预期的公众对此是很清楚的,所以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控难以得到公众的响应。可以说,货币政策不是调控经济的万能手段。不仅仅因为货币政策传导过程本身需要宏观经济运行环境的支持;更因为货币政策本身在经济活动中具有局限性。

(3)政府的政策应具有长期的稳定性,以期提供一个稳定的经济环境。

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原则是为了使微观经济个体顺利地从事经济活动,充分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从而稳定经济,促进经济增长。所以,政府的政策要想得到各种经济成员的积极配合,使各项经济政策取得预期的效果,还必须取信于民,避免“朝令夕改”。因此政府的政策应具有长期的稳定性和符合经济活动当事者的预期规律,可以使经济活动的当事人从根本上摆脱由于政策的频繁变动对其造成不良后果的担忧,从而无需寻求应变之策,而尽力去寻求自己利益的最大化和经济行为的最优化。

总而言之,微观经济行为主体的理性预期对宏观经济政策的效果有着重大影响,政府在采取宏观经济调整政策时必须充分考虑微观经济行为主体的理性预期并引导这种预期朝着政策目标的方向发展。我国发展市场经济离不开经济政策调控,这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点之一。今后,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我国微观经济活动主体的理性预期能力日益增强,我们必须转换思路,注意把握宏观经济调控与微观层面理性预期的结合点,谋求经济政策、经济主体的预期与行为及经济运行三者的和谐与稳定。

参考文献

[1]杨玉生.理性预期学派[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

[2]杨丽彬.理性预期观点的评价[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5,(16).

[3]王志伟.现代西方经济学流派[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控手段范文5

关键词:宏观经济;股票市场;传导机制

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和规范,我国股票市场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已经具有一定规模。无论是从股市规模大小,还是在经济中所发挥的作用来看,股票市场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已成为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一、理论分析

宏观经济发展水平和状况是影响股票价格的重要因素,宏观经济政策调整影响宏观经济发展水平和状况,通过对股票价格和投资者心理的影响,进而影响整个股票市场。文章主要讨论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市场利率和价格水平这四大宏观经济政策对股票市场的影响。

(一)货币政策对股票市场的影响

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对股票价格有直接的影响。货币政策是政府重要的宏观经济政策,中央银行通常采用存款准备金制度、再贴现政策、公开市场业务等货币政策手段调控货币供应量,从而实现发展经济、稳定货币等政策目标。中央银行放松银根、增加货币供应,资金面较为宽松,大量游资需要新的投资机会,股票成为理想的投资对象。一旦资金进入股市,引起对股票需求的增加,立即促使股价上升。反之,中央银行收紧银根,减少货币供应,资金普遍吃紧,流入股市资金减少,加上企业抛出持有的股票以获取现金,使股票市场的需求减少,交易萎缩,股价下跌。

(二)财政政策对股票市场的影响

财政政策是政府通过财政预算收支平衡或赤字、财政税收和补贴、国债政策等手段影响社会总需求,促进社会总供求平衡的宏观经济政策。财政政策对于刺激或者减缓经济发展速度有相对直接的效果。财政指出下降会直接减少对社会产品与劳务的需求,税率上升也会立即减少消费者的收入,从而导致消费的快速下降。财政支出减少,税率下降,则会产生相反的效果。

(三)市场利率对股票市场的影响

1、绝大部分公司都负有债务,利率提高,利息负担加重,公司净利润和股息相应减少,股票价格下降;反之则上升。

2、利率提高,其他投资工具收益相应增加,一部分资金会流向储蓄、债券等其他收益固定的金融工具,对股票需求减少,股价下降;反之则上升。

3、利率提高,一部分投资者要负担较高的利息才能借到所需资金进行证券投资。如果允许进行信用交易,买空者的融资成本相应提高,投资者会减少融资和对股票的需求,股票价格下降;反之则上升。

(四)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对证券市场的影响

通货膨胀对股票价格的影响较复杂,它既有刺激股票市场的作用,又有抑制股票市场的作用。在物价上涨时,股东实际股息收入下降,股份公司为股东利益着想,会增加股息派发,使股息名义收益有所增加,会促使股价上涨。当通货膨胀严重、物价居高不下时,企业因原材料、工资、费用、利息等各项支出增加,使得利润减少,引起股价下降。严重的通货膨胀会使社会经济秩序紊乱,使企业无法正常地开展经营活动,同时政府也会采取治理通货膨胀的紧缩政策和相应的措施,此时对股票价格的影响更大。

二、实证分析

(一)时间序列数据的选取

1、货币供应量。考虑到股票市场的虚拟性和数据的有效性,本文选取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作为货币货币供应量的指标。M2=M1+企事业单位定期存款+居民储蓄存款+证券公司客户保证金+其他定期存款。

2、经济产出指标的选择。为了更全面地反映我国产出状况,本文选择收入法计算的GDP绝对量作为度量经济产出的指标。

3、市场利率。本文在考察货币政策与股票市场的关系时,选用的利率指标是银行间市场形成的7日拆借利率RATE07,这是由于这个利率对货币政策的操作敏感,且易受市场的影响。

4、通货膨胀。本文选用消费物价指数CPI作为通货膨胀的指标,这既考虑了我国一直将居民生活消费物价指数当做通货膨胀的重要指标的习惯,也考虑了数据的可得性和连续性。

5、股票市场发展状况指标的选择。为了更好地反映股票市场的发展状况,并考虑到数据的可得性和连续性,本文选取上证综合指数SHIDX作为衡量股票市场状况的指标。

(二)模型的设定及其估计

1、模型的回归。由于我国在1996年以后才有统一的同业拆借市场,考虑到7日拆借利率的可得性和向量自回归模型对样本容量的要求,本文选取1996年第一季度至2009年第四季度的季度数据作为研究对象。为消除异方差性,先对数据取对数,由于所有数据是季度性数据,并对取对数后的数据采用X11季节调整方法进行季节性处理。取LNSHIDX为被解释变量,取LNM2、LNCPI、LNGDP、LNRATE07为模型的解释变量进行回归。建立回归模型进行分析,得到如下结果:

LNSHIDXSA=2.437462 + 0.138152

LNM2SA-0.027573RATE07SA+0.229312LNGDPSA+0.212944LNCPISA

(0.281627)(0.698909) (-1.064092)(1.903626) (0.105674)

R2=0.535278 调整的R2=0.498829 DW值=0.323607F值=14.68574

2、异方差性的检验与其解决方法。采用怀特检验,由检验结果可知,P值较小,为0.0018,则拒绝不存在异方差行的假设,认为模型存在异方差性。利用加权最小二乘法(WLS)进行修正,取权数W1=1/LNe2,LNe2=Log(RESID^2),再进行回归,回归结果如下:

LNSHIDXSA=-38.25849 + 0.521529LNM2SA-0.008387RATE07SA+0.279626LNGDPSA+7.821285LNCPISA

(-2.0315)(2.334475) (0.160211)(2.120128) (1.784208)

R2=0.993777调整的R2=0.993289 DW值=0.447194F值=2036.116

修正后的模型R2值很高,说明模型的拟合优度有了大幅度提高,对修正由后的结果再次进行怀特检验,修正后的模型P=0.43,表明已消除了异方差性。所以上述方程既是得出的回归方程。

3、自相关性的检验与解决方法。在已经消除了以方差性的基础上,D-W值=0.45根据残差的偏相关系数检验进行自相关检验,检验结果如图1所示。

由图可知,第一、四期偏相关系数的直方块超过虚线部分,说明存在一阶和四阶自相关性。通过迭代估计法对自相关进行修正,得到如下回归结果:

LNSHIDXSA=1.027508+0.4487375LNM2SA-0.008265RATE07SA

0.005972LNGDPSA+

(0.086756)(2.778751) (-0.242321) (0.100739)

0.092418LNCPISA+1.006322AR(1)-0.260160AR(4)

(0.034431)(13.05799) (-3.084327)

DW值=1.67。说明已经消除了自相关性。因此上述方程即为最后模型的回归方程。

4、结论。通过实证分析可以看出,货币供应量对股票价格产生较显著的正向影响;同业拆借利率对股票价格的影响从长期来看是呈反向影响的,但作用较弱;国内生产总值对股票价格产生正向的影响,说明经济增长变化对股票市场变化存在显著影响;消费价格指数对股票价格产生正向的影响,说明物价变化会会影响股价变化。由实证分析可以看出,宏观经济政策正如理论部分所叙述的一样,对股票市场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三、政策与建议

宏观经济政策通过股票市场的传导进而对总需求的效应大小及程度首先决定于股票市场在宏观经济中的比重,规模狭小的股票市场对总量经济的作用也必然是有限的。我国上市公司数与经济总量的比重、股票市值与经济总量的比重、交易额占经济总量的比重、直接融资额比重、筹资额占固定资产投资比例等指标与发达市场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发展空间,市场容量总体偏小,与经济总量不相称,这必然制约宏观经济政策通过股票市场而对实际经济产生应有的作用。根据实证分析,主要提出以下政策与建议:应考虑采用市场化利率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货币政策操作应适当关注股票市场;逐步扩大资本市场规模;改善宏观经济环境,稳定投资者预期。

参考文献:

1、陈鹏.中国股票市场对货币政策传导效率的实证分析[J].金融经济,2007(2).

2、王劲松,韩克勇.股票价格与货币政策调控目标[J].经济评论,2008(1).

3、黄慧芳.中国股票市场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实证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09(19).

4、马进,关伟.我国股票市场与宏观经济关系的实证分析[J].财经问题研究,2006(8).

5、李冻菊.股票市场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J].金融研究,2006(9).

6、梁琪,藤建州.股票市场、银行与经济增长:中国的实证分析[J].金融研究,2005(10).

7、温军,赵旭峰.我国股票市场、房地产市场与经济增长的关系[J].统计与决策,2007(20).

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控手段范文6

一、我国经济增长中外部需求因素的冲击

近期从影响我国经济增长的外部冲击因素看,主要是外需的不确定因素。其中最大的不确定因素,来自于金融危机后几大经济体去杠杆化的行动,去杠杆化将会使得经济增长低于过去的平均水平。全球金融危机后美元量化宽松的政策,推动了石油等国际能源价格上涨,进而对美国和世界经济产生负面影响。此外,金融危机的负面影响还未完全清理干净,美国和欧洲等国经济的潜在风险还在加大。此前美联储主席伯南克进行过估计,金融危机所导致的贷款损失在500亿~1000亿美元之间,一些经济学家业通过测算得出结论,如果全部损失由美国来承担的话,将会拖累其经济下滑1%左右。如果经济损失由美国、欧洲和日本来分担的话,则会使世界经济增长降低0.4%。过去30年,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外需的支撑,如果美欧日这些中国注意的贸易合作伙伴陷入衰退,则中国经济的进程将受到极大的阻力。虽然在金融危机爆发后,美、欧和日本等国迅速采取了救市措施,一定程度上稳定了市场预期,保持了国际金融市场的基本稳定。但是应该注意到,金融危机的影响正在从金融部门向实体部门扩散深化之中。如美国出现房地产价格持续下跌和失业率增加的现象,由此产生的财富效应正在影响美国消费的增长,美国经济出现明显好转的势头并不显著。反观欧元区和日本,相同的问题同样存在,尤其是日本的核辐射和地震等问题将拖累日本经济进入一个较长的缓和期。此外,在美元贬值预期的驱动下,以石油和大宗商品为代表的国际能源和重要原材料价格接连飞涨,近期国际原油价格已屡次突破每桶100美元大关,美国经济可能在高油价的影响下在趋于减速,并进而波及欧洲和日本,世界经济面临下行的危险。另外,全球经济发展失衡的问题依然存在,贸易保护主义盛行等问题也威胁世界经济的发展。总的来说,在世界经济增长不容乐观,我国经济增长所受到的外部冲击将大大增加。

在全球金融市场动荡和经济发展中不确定性因素上升的大环境下,这必然对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

由于中国金融开放的程度有限,如资本账户仍然受到管制等,全球金融危机对国内金融市场的影响并不大,金融机构直接的风险暴露较低,投资人并未出现美国那样严重的金融恐慌现象。但普遍存在的对未来中经济放缓和企业盈利降低的预期,影响了中国内地股票市场投资者的心理和情绪,这从我国2010年初即显现的股市震荡格局可窥一斑。2010年我国经济仍然保持了10%的增长,但当年A股市场的涨幅却位居全球倒数第三位,两者严重不匹配。大规模经济刺激的政策效应已经逐步消退,而作为一个出口依赖型经济体,我国出口依存度约为36%,其中40%以上的出口面向欧洲和美国,这导致世界经济的放缓势必将使我国进出口受到这些国家经济减速的影响。如2011年2月份我国进出口出现了罕见的逆差现象,表明全球经济增长放缓对我国的影响正在逐步显现出来。同时,出口很大程度上还将受到可能的汇率加速升值、国内人力等生产成本增加以及其他经济结构调整政策的影响,尽管这些影响可能会被不断加速提升的生产率所抵消。例如企业盈利主要取决于经济状况的制造业部门,美欧日等国经济增速的减缓,加之劳动力成本上升的前景,可能会降低社会对制造业等出口部门的投资的意愿,再传递到整个宏观经济层面。

总的来说,中国未来可能面临相对严峻的外部经济环境。可以预料,金融危机和世界经济一波三折,受到美国经济不确定性、欧元区经济明显减速、日本经济低迷等因素的叠加,将使中国出口受到的负面影响在未来快速放大。近期的宏观经济数据显示,由于成本上升压力和人民币升值加速,出口增速已经开始出现下降。而尽管受到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因素的影响,进口额却仍然表现为增速,并超过出口。出口的大幅减速以及进口的增速,使我国从2011年1月份的贸易顺差显著下滑,直接进展到2月末的贸易逆差,未来经济陷入低迷的可能性进一步增加。这无疑敲响了警钟。总的来说,如果中国经济发展不解决增长模式和结构失衡的问题,国内的内需在中期不承担经济增长稳定器的作用,则外部需求的减少将使得经济发展通过依赖于出口拉动的模式难以持续,中国经济增长下滑的势头将难以抑制。

二、正确应对通货膨胀和资产泡沫风险

2010年以来,国内通货膨胀和通涨预期呈加剧趋势,CPI指数节节上升,全年上升的速度超过了此前政府设定的3%目标。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11年1月份CPI同比上涨4.9%,2月份CPI同比上涨4.9%,3月份同比涨5.4%,物价全面上涨的势头已经显现出来。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的环比上升,以及由于央行未能充分提高利率所导致的负利率局面的持续,带来了通胀预期的强化这资产价格的泡沫,通常而言,通胀持续时间越长,居民的通胀预期就会越强,通胀的治理难度也会越大。应该注意到,通货膨胀预期的增强是当前经济运行中的一个重要特点,我国出现较高的通胀率已有一年时间,目前居民的通胀预期不但比较高,而且比较稳固,宏观经济已经出现了螺旋式通胀的某些迹象。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如不采取主动措施,指望短期内通胀白行回落不切实际。需要注意的是,中国经济在没有大规模的产出缺口和失业率高企的情况下,过长时间维持负利率和宽松的货币信贷政策,将带来宏观经济系统性风险的繁衍,导致资源错配和资产泡沫。这不仅对政府稳定物价和抑制房地产价格的目标不利,将来对整个经济和金融系统的危害更是难以估量,必须积极应对。

造成此轮通涨的原因各方都有不同看法,如货币型、输入型、结构型等。很多经济学家认为是汇率改革不到位和货币发行过量所致,在通涨的表现形式上,政府部门则强调是短期和结构性通涨,为了找到解决的方案,有必要厘清这一问题。对于结构性通胀的说法,有观点认为,鉴于自2010年以来CPI的上涨主要由于食品价格加速上涨所致,可以认为本轮通胀是结构性通胀。但事实上通胀本身指的是价格持续而全面的上涨,部分价格的上涨并不能称为通胀,如若只有食品价格的上涨,那么还不能称为是通胀已经发生。因为食品价格的上涨,将使居民增大对其消费的同时减少其他物品的消费,从而对别的商品价格产生下行压力。结构性通胀指的是劳动生产率增长速度的不同而导致物价持续攀升的压力,而不是指部分产品的价格上涨,因而这种解释从学理上讲不通。而输入型通胀认为,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传导到国内,造成了通胀。但实际上,国际原材料、能源和资源产品价格上涨内生于中国国内需求,因为中国对于精炼铜、

原铝、石油铁矿石的消费量在全球总量中占据一个较大的比重。由于我国对资源和其它初级产品的需求占国际市场总需求的比重较高,中国对资源和初级产品的需求增长在很大程度上作用于世界总需求,对国际价格的影响非常明显。这实际上意味着,我国的需求对国际产品价格产生上行压力,而不是被动接受国际产品价格。一个直观的表达是,我国产品价格的变化规律与香港那样的小型经济体完全不同,不能套用输入型通胀的说法。本文认为,成本推动是造成我国通货膨胀压力的最重要原因,现行通涨是基于成本推动型的通涨。引起成本推动的原因是多重的,工业化城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各类要素成本将会上升,这是很多国家在发展过程中都会经历的一个过程。

从整个宏观面来讲,我国正在进入一个生产要素成本周期性上升的阶段,成本推动的压力趋于加大。我国经济发展到目前这个阶段,特别是人均GDP超3000美元以后,多种生产要素价格走势都出现了拐点,价格的提升是一个自然的过程。比如土地价格、能源、资源包括水资源价格都在大幅上升,但最典型的还是劳动力成本的上升。经济学原理告诉我们,人均GDP提高后将意味着劳动力成本会有相应的上升,特别是现行《劳动合同法》实施后,中国人力成本的上升将成为一个难以扭转的趋势。其他要素成本也存在同样的趋势。其次,我国部分生产要素价格体系离市场化的目标还有相当大的差距,由于政府管制造成的价格扭曲的状况还普遍存在。比如近年来国际原油价格一直在上涨,目前已经突破每桶100美元大关,但由于价格管制,国内成品油价格远低于国际成品油价格,导致炼油环节出现亏损,政府只好通过财政补贴的方式保持炼油企业的积极性。为了控制物价涨幅,我国对粮食、成品油、电力、天然气、公共交通等产品和服务的价格实施严格管制,实际上,由于广泛存在的价格管制,目前的通胀数据并没有完全反映市场中实际的物价上涨要求。可以想象,一旦价格放开,这一局面将发生重大转变,这必将最终引起企业的成本加大,并进一步传导到物价上来。此外,随着中国、印度以及其他一些发展中国家工业化和经济发展速度的加快,对全球初级产品的需求量不断上升,导致初级产品进入一个成本上升的周期,粮食、原油、铁矿石等价格已经进入周期性的上升阶段。目前在我国对外开放度已经较高,初级产品对外依赖性加大的背景下,全球初级产品价格的上升必然导致国内初级产品价格的上升。总的来说,我国未来将在较长时期内面临着要素成本持续上升的压力,这是推动我国目前通货膨胀最重要的也是最难对付的因素。

当然,也应注意到,国内货币环境的过度宽松,目前过多的货币存最和央行超发的大量货币是通货膨胀的重要推手,要控制通货膨胀和资产价格泡沫,必须消除背后的货币基础。2011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各地政府发展经济的积极性高涨,土地财政的观念还未淡化,通胀预期的强化可能引来资本流入的增加,我国面临的通货膨胀和资产价格泡沫问题将日趋严重,政府必须采取切实的措施解决这一问题,以便防止在未来中国经济的硬着陆。

三、下一步宏观经济政策的选择

当前中国宏观经济面临内外两大挑战:一是通货膨胀和资产价格高企导致的压力,二是中国经济进行结构转型的压力。两大挑战的重要影响是毋庸置疑的,但都蕴含着积极的结构性变迁。目前在以防通涨成为宏观经济主要政策目标的形势下,从货币政策来看,中央银行数度上调法定准备金率和存贷款利率,实施从紧的货币政策。但目前看来,宏观经济政策面临一些问题。首先,从紧货币政策在控制通货膨胀上效果有限。面对当前货币存量过多,以农产品价格上涨和要素价格上升为主要触发点导致的通货膨胀,货币政策实施的空间和有效性。虽然从金融风险管理的角度看,根据目前的经济形势,从紧货币政策仍然是必须采取的措施,事实上央行也数度上调了存款准备金政策,并借助于中央银行票据等数最型货币政策工具回收市场流动性,但价格型政策手段的相对缺失,仍然使货币政策的效果暂时没有体现出来。其次,现行宏观经济政策中对于财政政策的运用并不到位。实际上财政政策可在控制通货膨胀中进行反向操作,宽松的财政政策可以降低通货膨胀导致的社会成本。一方面,通过减税措施可以通过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降低生活必需品价格上涨对公众生活水平的冲击。另一方面,财政支出具有增加供给和调整结构两大功效,可以为今后的经济竞争力奠定基础,符合我国经济结构转型的目标。尤其是面对汇率升值可能导致的产业竞争力下降问题,通过财政政策和产业政策实施结构调整已是不得不为的政策抉择。

从目前世界经济形势着眼,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当前实际情况人手,未来的宏观经济政策必须考虑一些新的问题,并在政策手段上注入一些新的元素。如面对通货膨胀问题,有效遏制通胀所应采取的措施,政策选项有人民币升值、加息、提高准备金率、公开市场操作、行政性价格管制等。但在当前我国经济工作已经以防范通胀预期进一步强化为主要目标的局面下,消除物价上涨的货币基础,控制住货币供应量增长应是当务之急。这需要多种政策工具的综合运用,而其中的权衡取舍则是对货币政策制定者智慧的考验。鉴于短期内物价上涨压力仍然较大,货币当局应合理发挥从紧货币政策的作用,立即采取价格型工具在内的政策措施,稳定未来的通货膨胀预期,防止前期通胀的传递和扩散效应加剧未来的价格快速上涨。考虑到我国当前通货膨胀的前期货币超发基础,必须尽早回收过多的流动性,并在适当的时候进行价格的管制。如果能管住货币,价格将有升有降,但如果在调整价格的同时不管住货币,则可能引发全面通涨。目前,由于世界金融形势动荡,美元量化宽松政策导致全球流动性泛滥,导致中国人民银行利用利率杠杆调节国内总需求的空间受到压制,央行货币政策工具的选择上侧重于数量型工具。实际上自2010年以来央行多次使用准备金、央票等数量工具,而利率这一价格工具使用较少,正是对中美利率倒挂局面倒逼国内货币政策操作受限的合理反应和权衡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