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海洋生态环境问题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海洋生态环境问题范文1
中图分类号:P6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32-0126-02
我国有18 000多千米的大陆海岸线,是中华民族繁荣稳定发展的摇篮;在这富饶的海岸带上,我国国土利用程度最高,经济水平最发达,人口最密集。与此同时,由于海岸带是陆地生态系统和海洋生态系统的结合部,近海岸陆地受海洋生态系统影响较大,部分陆地物种不得不依存于海洋生态系统所存在,因此保证海洋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至关重要,它不仅影响着海洋生态系统自身的生物链,还影响着与其相关的陆地资源,故要大力发展海洋经济的同时实现海洋资源合理利用是本文研究的重点。
一、海洋资源发展的趋势
陆地资源是目前利用率较高的自然资源,但一些地区受限于地形地势等环境因素的限制,开发成本较高,开发前景不明朗,因此,在注重土地资源合理利用的同时,把目光关注海洋资源,尽可能让土地资源和海洋资源都能发挥出极大的经济价值。但是,现代海洋资源在开发过程中展现其巨大经济效益的同时,不可避免地衍生出一系列环境问题。例如,海洋生物多样性与海洋渔业日益发展的矛盾,海洋石油资源开发与海洋环境污染的矛盾,近海岸围海养殖、围填海与海洋生态环境稳定性的矛盾。这些海洋生态环境的破坏和污染,或多或少的影响着沿海地区和内陆地区的经济与社会发展。这就要求实现海洋经济开发和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发展,从“先开发后保护”到“开发和保护并举”的发展趋势。
随着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基于海洋产业所衍生的工业链已经成为中国沿海经济的重要内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沿海地区逐渐形成了大力发展重点海域,合理利用海洋资源的海洋经济产业。沿海地区占13%国土总面积却拥有40%的人口,沿海经济占全国GDP中的比重高达60%。因此,在大力开发陆地资源的同时开发海洋资源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经济来源。
二、海域环境状况
20世纪70年代以前,由于海洋开发不明显,我国的海洋环境未受到较大破坏和污染,海洋生态系统较好。70年代末期至90年代,沿海经济迅速腾飞,近海岸地区海洋开发日益频繁,海洋生物链失调,海水污染严重给海洋生态系统带来巨大压力,与此同时,海洋石油工业蓬勃发展,石油泄漏事件偶尔发生,海洋环境问题日益加剧。至20世纪末,我国约有4万平方公里海域污染较重,20万平方公里的近岸海域受到污染,海洋生态系统受到严重破坏,生物多样性不断减少,自然灾害次数增多。因此,我国需要大力加强海洋环境保护,并利用实时人为监控、合理制定区域规划等方法对与海洋资源息息相关的沿海作业进行严格监测监管,把灾害指数尽可能的降到最低,减少经济损失,在不影响海洋环境的前提下合理开发利用海洋资源,确保海洋资源的可再生循环利用。
最近十年以来,我国海洋环境恶化的势头受到了有效地制约。海洋污染总体上呈下降趋势,全国近海岸海域污染程度略有减轻,但是局部海域尤其是重点海域污染仍未得到有效控制,我国海洋生态环境仍不乐观。海洋石油作业区和大部分河口、海湾地区有机物污染、油污染和重金属污染较为严重,局部区域污染对近海岸的鱼虾类的总量和质量影响较大,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沿海地区人民的日常生活,因此,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和沿海地区经济协调发展是未来十年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实现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三、局部海域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
1.海上污染
海洋石油工业操作失误导致石油污染;化学品运输过程中有害物质泄漏;近海岸地区大量违规倾倒废弃物;围海养殖密度过大,造成海洋生物链失调,局部海水含氧量下降,导致海洋环境失衡。
2.近海岸陆源污染
盲目开发近海岸陆地旅游资源,导致局部生态系统失调;内陆地区在主要入海河流大量倾倒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导致出海和海湾地区水体变质,污染严重;盲目引进某些外来物种,使本地物种安全受到侵害。
3.不合理的开发和管理
渔业资源的过分捕捞,超过了其可再生的能力,导致鱼类总量下降;盲目追求经济效益对沿海地区进行过量围填海,建设大量工业用地或海景房,打破原有的区域生态平衡,破坏海岸带生态环境。
4.全球海洋环境的影响
海水是动态的,不断流动的,某个地区的海洋环境发生变化势必对其他地区或多或少影响着。例如,周边邻国污染物泄露流入我国海域;全球温度的升高,导致南北极冰川融化,海平面升高,影响了海洋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四、海洋污染和防治的采取措施
为了确保海洋生态环境和海洋经济相互协调,共同发展,我们应充分认识到加强海洋环境保护的关键性。因此,我们应采取以下措施来遏止海洋环境持续恶化的势头。
1.加强沿海地区的法制建设
根据不断出现的实时海洋生态环境问题继续完善《海洋环境保护法》,弥补在海岸带管理方面的某些空白,只有不断地完善和加强法制建设,加大执法力度,严格按照制度处理相关问题,才能提高我国海洋保护的依据性和可协调性,为海洋生态系统的保护提供了坚实的后盾。
2.控制陆源污染物和海上污染物的扩散
对工业废水的排废量进行控制,严格审批入海口和排污口;提高污水处理厂的脱氮、脱磷工艺水平,引进先进仪器,淘汰落后的污水处理工艺流程;实现农业的清洁生产,降低农药和化肥的利用率;严格管理海上石油作业的安全性,严格审查携带化学品的过往船只的安全性,尽可能把发生事故的概率降到最低。
3.加强海洋环境监测
全方位海域监测和部分区域监测有效地结合起来,利用人工定点监测和遥感卫星总体监测等方法及时发现污染源或不合理的海洋资源利用项目,做到及时治理,把污染源扼杀在萌芽中,减少经济损失。进一步加大入海排污口、近海旅游度假区和典型海洋生态脆弱区的监测力度。从根本上,处理一切不利于海洋生态环境的状况发生,有效的保护海洋环境。
4.海洋资源的合理开发
合理开发海洋资源,对一些不利于海洋生态系统的项目工程,少开发或不开发,科学的论证海域使用的合理性,从源头上严格审批海洋资源利用的方案,对正在进行的污染和破坏海洋生态系统的项目加大监管力度,从而有效地保护海洋环境。
5.提高公民保护海洋意识
普及海洋知识,举行海洋保护专题讲座,印发海洋保护宣传册,把最切实的海洋环境问题传达给公众,提高公民的保护海洋生态系统的自觉性。从思想上重视就能在行动上制约。
五、海洋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海洋生态系统稳定与否和海洋生物多样性紧密相关,海洋生态环境稳定则生物多样性趋于平衡,反之,则生物多样性减少,目前的由于海洋生态系统不断受到外来人为因素的影响,生态系统的平衡性已被逐渐打破,海洋生物种类也因此逐年减少,其后果直接影响到当代人的利益,然而更为重要的是对后代人产生了积累性不良后果。因此,我们当代人应肩负起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维护海洋生态平衡,保证海洋生物可再生循环繁衍的历史使命,遏制住海洋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趋势,从保持海洋生态系统稳定性这一前提出发,建立满足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海洋生态环境,即为大力发展海洋经济与海洋环境污染防治相协调的同时,要特别突出海洋生态保护的重要性。因此,应采取进一步的措施和方案致力于加强海洋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1.形成严格的捕捞制度
在大力发展渔业及其附属产业的同时,严格控制渔业捕捞强度,做好渔业资源的增殖和养护,对特定鱼类根据其繁殖特性进行分季节分批次的捕捞,禁止非法大规模持续性捕捞,保证渔业资源的可持续性,与此同时,调整和完善海洋生物资源的养护条件,建立渔业资源保护区,确保海洋生物资源平稳,有效的利用。
2.建立海洋管理试验区
以改善海岸带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为目标,可建立海洋管理试验区,在尽可能不影响海洋生态系统的前提下,合理规划布局,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建立一套海洋管理的指标体系,并根据实验区所呈现出来的问题,不断完善海洋管理,同时深入加强海洋生态环境评价和海域监督管理,提高海洋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3.海洋自然保护区建设
随着海洋经济的大力发展,海洋资源开发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矛盾日益严重,我国已有文昌鱼、斑海豹等多个稀有物种濒临灭绝,因此,应大力加强海洋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合理规划布局自然保护区,提高自然保护区的管理水平,极大限度确保稀有物种的正常繁殖。
4.防护林建设和赤潮防治的监测
防护林建设不仅在防护海潮效果明显,在改善海洋生态环境,维护海洋生态平衡也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赤潮是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海水中某些浮游植物、原生动物等爆发性增殖引起水体变质的灾害,灾害形成时间长,范围广,因此应高度重视避免赤潮灾害的发生,即为建设海域赤潮监测监视预警网络,并对重点海域和赤潮多发海域实施严密的监视监测,减少赤潮灾害所带来的损失,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六、展望
在现代化建设进程中,我们既要大力开发海洋经济也要加大海洋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实现合理、有条不紊、互不冲突的发展。针对重点海域,要进行实时动态监控,确保海洋生态系统的稳定。从先污染再治理转变为先规划再开发,科学的总结历史经验,保证海洋经济开发的可行性,减少海洋环境保护成本。与此同时,我们应制定沿海经济发展和海洋生态环境相互协调的科学发展方针,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不断深化海洋生态保护的思想意识,走一条海洋生态环境和海洋经济发展和谐与稳定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郭院.论中国海洋环境保护法的理论和实践[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
[2]王斌.中国海洋环境现状及保护对策[J].环境保护,2006,(20).
海洋生态环境问题范文2
[关键字] 珠江三角洲 海岸带 城市群 地质生态环境问题 城市化
[中图分类号] P711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3)-1-54-1
近年来,随着沿海经济的快速发展,人类活动对地表改造作用增强,并改变了天然地质作用的过程,城市群海岸带的主要地质生态环境问题也越来越突出。本文通过对已有资料梳理,并结合现场调查,将珠江三角洲海岸带主要地质生态环境问题进行了较系统总结。
1 主要环境地质问题
(1)岸线变迁呈加速态势。全区向海推进面积增加619.23 km2,其中珠江口地段向海增加552.95km2。目前横门外中山市境内已围垦至二十三涌、南沙区境内已围垦至二十一涌,珠海市斗门区白藤湖围垦后导致泥湾门被封闭,珠海三灶岛、大横琴岛等岛屿已与内陆连接成片。(2)港口、河道、口门淤积影响增大。近年来围堤束水和围海造地的影响日趋增大,其结果使水位抬高,水泄不畅;加之中上游水土流失,下游淤塞严重,改变了原来的自然排泄系统,对航道、岸滩、滩涂将会造成严重的影响。如不及早治理,其后果不堪设想。(3)填海造地引起的环境地质问题。近十几年来,珠江口及沿海一带填海造地工程正以惊人速度发展。填海造地一方面带来了极大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也不可避免地对环境形成影响。风暴潮发生的频率的增强与填海造地造成岸线变迁的关系值得高度关注。(4)珠江三角洲海平面上升引起环境地质问题的研究现况与存在问题。海平面上升是威胁三角洲河口区地质环境的重要因素。珠江三角洲地区地势低洼,软地基广布。这将对航道、码头、堤坝等沿海建筑带来诸多问题。因此,开展海平面上升对珠江三角洲地区基础设施及城市规划的影响与对策研究极为重要。(5)局部岸段海滩侵蚀和海岸沙坝向岸位移,伴生滨岸地质灾害。据有关报道,珠三角局部岸段原来离岸线距离数百米的村落如今离岸线仅数米。另外,一些淤蚀平衡地区在人为改变了原有动力系统后,海岸侵蚀有加剧的趋势,造成了一些景观资源的破坏。以及过度挖沙使部分海域的海床越挖越深,甚至造成海岸侵蚀,出现海堤崩塌。(6)海水和地下水之间的动态平衡被打破。滨海平原和三角洲地带地表附近主要为第四纪松散沉积层,透水性强,地下淡水与海水之间水力联系通畅。且这里一般地势低平,地下水位相对于海水水头没有明显的优势。在自然状态下,含水层中的咸淡水维持相对稳定的动态平衡状态。但是这种平衡可能由于人为或者自然的原因而改变。人为因素是过量开采地下水,使内陆淡水地下水位下降低于海平面,平衡状态被打破,咸淡水相互作用的过渡带就要向内陆移动,造成了海水入侵。自然因素是在地表水补给不足的旱季,海水相对于内陆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强势加强,并增大潮水沿河口的上溯距离。长远地看,全球气候变暖、相对海平面上升,也使得海水相对于内陆地表水和地下水更加处于强势。
2 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1)海岸带生态破坏严重,红树林大量损毁。征用岸线和滩涂多数未根据资源功能特点进行开发,岛屿开采沙石、修建海岸工程、盲目围海造田、填海造陆的现象十分突出。由此造成珠江三角洲地区海岸带生态破坏严重,近几十年来红树林面积大幅度减少。(2)海洋渔业资源衰退,生物多样性降低。珠江三角洲现有的海洋渔业捕捞能力已大大超过了资源的再生能力,加上海水水质不断恶化,湿地遭受破坏,电鱼等违规作业等原因,使渔场环境变迁或面积缩减,该区生物多样性不断降低,有些优质种类几乎绝迹。加之外来物种入侵的威胁,生物多样性保护形势严峻。(3)近岸海域富营养化加剧,赤潮频发。随着工业经济高速发展和城市化速度的加快,大量由未经处理的工业废水、城市生活污水和流失的化肥、农药组成的陆源污染排入江河,进入海洋,对沿岸海域生态环境造成巨大压力。致使沿岸海域尤其是河口区和半封闭式港湾的有机污染严重,无机氮、磷等主要污染物质严重超标。
3 人的作用,海岸带城市化对环境的影响
海岸带原本就进行着特定的各种自然过程,其中某些过程对于人类的生产生活产生不利影响成为灾害。同时,城市化迅速的地方,自然状态和进程被人类活动改变,从而加剧某些自然灾害的强度和损失,也会引发新的灾害。产生这些局部环境影响的人类的活动主要如下:(1)过量抽取地下水。海岸带的城市化过程,必然伴随着水资源利用的大量增长。在河口三角洲地区,过量抽取承压含水层地下水的主要影响,是导致地面沉降和地下海水入侵。(2)地表的工程和经济活动。在经济快速发展的沿海地区,人类活动对地表的改造作用强烈,使得地质作用的进程改变,导致滑坡、泥石流、河口洪淤及海岸蚀退灾害等自然地质灾害加剧。人类的工程和经济活动也往往使地表植被遭受破坏,加重水土流失。研究表明,地面水土流失的强度和人类活动强度成强烈正相关性。各种河口及海岸带的挖填围挡工程,改变海洋与河流的水动力环境,直接影响到河口与海岸地带水下物质侵蚀-搬运-沉积作用的平衡。特别是在海平面上升、地壳下沉及暴雨的三重因素共同作用的河口环境下,河口的洪淤作用与海岸蚀退灾害都可能更为强烈,这将使河口和海岸带防潮能力衰退,陆地后退速度剧增。其结果是可利用海岸带土地减少、防护能力降低,地质灾害增强,对沿海河口城市的发展和安全构成威胁。在河口三角洲地区,沉积层中夹有大量的软土,作为地基也对岩土工程造成威胁。
海洋生态环境问题范文3
关键词:海洋资源;生态环境;环境保护;海洋事业;环境污染
1我国海洋概况
我国海洋面积约300万平方公里,海岸线延绵达1800公里,海岸线资源异常丰富,具有得天独厚的渔业资源、旅游资源、港口资源和辽阔发展的空间。有极其丰富的海洋生物资源,海洋生物物种多达26000多种,鱼类3000多种、浅海和滩涂生物资源2200多种,长久以来在平衡生态环境,保持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发挥着极大的作用,当然我国的海域划界也存在着激烈的争端,在黄海、东海、南海与周边各国均存在着或多或少的管辖权争议。在资源日益枯竭的今天,因为科学水平的因素,被保存完好丰富的海底能源,将会为国家发展提供巨大的资源保障。目前,其他国家在清洁的可再生能源方面投入颇大,海水也是不少可再生的能源,如潮汐能、浪能、水温能、盐度差能等。随着开发的深入,我国也前所未有地污染和破坏着海洋生态环境,海水富养化、物种多样性快速减少等问题,使海洋保护工作迫在眉睫。
2海洋环境保护现状及原因分析
2.1我国海水受污染情况非常严重
2.1.1海洋环境问题的首要表现就是海洋水体遭到污染,随着近海岸海域富营养化程度的不断加剧,赤潮现象频频发生,且不断扩大规模,不断出现新的赤潮生物种,给海洋生态环境、人民群众健康和海洋经济造成了重大危害。2.1.2在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的同时,作为能源战略的石油在陆续大量建设开发,海上运输石油频繁如织,开采石油规模不断扩大,风险源更加分散分布更广,风险源强度更大,溢油的潜在风险也在不断增加,发生突发性溢油污染事故的概率也在大幅增加。近几年,我国油船溢油事故和海上开采石油的泄露与井喷事故迅速攀升,每年石油排入大海约12万吨。渤海湾“7•16”溢油事故和山东蓬莱“19-3”重大溢油事故更是给海洋生态环境以沉重打击同时给人们敲响了安全的警钟。2.1.3海运航行和作业中的船舶所产生的污染物源源不断的排入海洋,也可能发生事故,如碰撞、爆炸等,所产生有害物质排到海水中,使海水再次受到污染。2.1.4海洋环境保护的主要因素并不是这些源污染物,一半以上的污染物来自于陆地废弃物的排放。人类在日常的生产、生活中,不经处理随意排放废弃物和污水,直接进入河流系统;农事生产所用如农药、化肥等化学成分污染物,经过雨水浸泡,流入地下暗河,随着河流和地下水,最终进入大海,海洋环境受到了污染,海洋生态遭到了破坏。海水的自净能力是有限的,更需要漫长的时间消化,无限度流入污染物,海水自身净能力必然会入不敷出而导致水体污染。
2.2过度开发海洋资源,生物多样性减少
我国海域内海洋生物种类繁多,还有很多珍稀品种,过度的捕捞极大地破坏了海洋物种资源的繁殖能力,致使海洋生物极速减少,严重的甚至濒临灭绝。与此同时,环境质量下降,生态系统异常,致使鱼、虾、蟹和贝类以及有保护水环境功能的大量藻类等因无法适应环境而快速消亡。虽然采取休渔期的政策,投放鱼苗、虾苗,但在利益的驱动下,仍然出海作业的大批渔民将还未长大的鱼、虾、蟹捕捞上来,其既无法从数量上的增长形成种群,之后便出现了更加尴尬局面,原本数量不多的海洋珍惜物种濒临灭亡,而数量众多的物种将成为珍惜海洋生物。
2.3水域面积缩减、海岸侵蚀状况严重
大量海岸因受经济开发的影响,人为改造滩涂在不断增加、自然的原始景观在逐渐缩减、很多重要的海湾面积在不断缩减;大量的填海造地投入其中,更是兴建了大面积的海参、鲍鱼养殖场,疏于管理的大面积养殖场,使海滩面积和海岸湿地急剧减少,养殖场内的污染也十分严重,污染物随着潮汐进入海中,海水受到了污染。另外,开发海洋工程建设、石油、天然气的海上开采作业、海洋生物制药等化工产品的开发过程中产生的污染物,都从侧面给海洋环境以沉重打击。
2.4法律体系的不健全和缺失的管理机制
我国海洋的环境立法工作发展较晚,相关法律体系相对滞后,然而在海岸线的立法管理方面有很多漏洞。海洋环境的政府管理部门责任不清,职能重叠现象、推诿扯皮、效率低下等问题极易出现,与之相关的监测预警、监督管理机制不健全,执法队伍需要进一步提高水平,以上均严重影响着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是环境保护的基本法,明确了在保护海洋环境方面的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是1983年颁布施行的,是我国专门保护海洋环境方面的法律,在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方面,科学合理开发利用海洋资源方面意义非常重大。法律体系中保护海洋方面的,是以《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为根本,以《海洋环境保护法》为中心,三个辅法律:(1)《防止船舶污染海域管理条例》《海洋石油勘探开发环境保护管理条例》《防治海岸工程建设项目污染损害海洋环境管理条例》《海洋倾废管理条例》《防治陆源污染物污染损害海洋环境管理条例》《防止拆船污染环境管理条例》六个相关法律法规;(2)和海洋防治法相关的法律法规,如《水污染防治法》《大气污染防治法》;(3)有具体执行标准的保护海洋环境性法规,如《海水水质标准》《渔业水质标准》等。以上法律、法规、准则构成了在保护海洋生态环境法律体系的基本框架,在保护海洋生态环境中起到了法律支撑的作用。由此不难看出海洋环境保护的法律体系并不健全,并不能适应新时期保护海洋环境的重任,且相比其他发达国家对于海洋的立法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完善。
3我国面临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的不足与对策
目前,在大力发展海洋经济之时,保护海洋近岸生态环境与前者成为了不可调和的利益矛盾点,承受着继续破坏和污染不断加重的巨大压力,有些部分重点地区海洋环境受损情况触目惊心,已无持续发展的后劲可言。所以加强产业结构性调整、优化产业部局,严控污染源,在减轻沿岸近海和流域污染现象之时,进一步加大海洋生态保护力度。提高生态系统的自我保护功能和的抵御灾害的综合能力,保持生物基因多样性、恢复海岸自净能力、逐渐提升海洋生态环境安全防卫能力,具体措施:
3.1加大建设海洋环境保护设施和机制措施力度
3.1.1要大力兴建国家级保护区,各地也要以改善海洋环境,保护海岸带生态系统为目标,建立生态保护区或海岸生态隔离带,极大保护及恢复海岸生态系统,加强海岸生态建设。3.1.2恢复海洋岸线原生态景观,在沿海重点旅游区、经济开发区,加大力度修复沙滩海岸、退耕退垦还滩还海,建设原生态自然景观和廊道,让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构建蓝色空间和愉悦、唯美的滨海景观。3.1.3加强污水处理水平,控制海洋污染,建立污水排海标准,制定统一污水、废水排放浓度标准,排放污染物要定时监测、申报登记、控制入海污染物总量等,以保证海产品质量,保护群众身体健康。3.1.4建立评估海洋生态环境风险体系,开展海洋生态环境安全风险评估体系建设,对海洋安全事故的发生、发展、消除及生态恢复都至关重要。3.1.5加强海洋环境应急处置能力。把深入开展海洋环境灾害的防治工作和应急处置管理机制有效融合,在多样性的海洋灾害频发的形势下,严重威胁了人们的日常生产生活。为了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根据发生生态灾害种类如赤潮、绿潮和海洋生物病毒病害、重大海上安全生产突发事故等,有针对性地开展监测防控工作,设立监测点、完善浮标、探头,利用航拍、卫星遥感技术建立全方位立体化的监测系统,提高预警机制和应急响应能力,在发生海洋环境污染事故或生物灾害时,能够及时解决问题,最大限度地降低事故灾害造成的损失。应急工作要常备不懈,宁可备而不用,不可用而不备。
3.2建立适应新时期发展的法律体系
3.2.1应当适时出台一些法律法规来填补法律空白,又能解决新问题。在建设大量人工养殖场以用来替代和缓解渔业资源枯竭压力,而随之产生了许多问题,如生态环境被破坏、海水被污染、生物链严重失衡等,需要法律制定科学合理的标准来规范养殖行业,严格禁止养殖密度过大,坚决防治养殖疾病等,建立高标准人工养殖场;同时重视生物入侵,越来越多的生物入侵案例,惨痛的表明同样是破坏生态的重大因素,这些问题的逐渐凸现,迫切的需要用法律手段进行制约。3.2.2海洋的经济价值与海洋的生态价值相比后者更应得到重视。在取得经济价值的同时,而损害生态价值是不可估量的,应当完善、强化、细化相关法律法规,制定完善的补偿制度,海洋环境生态保护区的建设制度,所有的海洋经济行为都应在合法的前提下进行,保存好生态环境,保持物种多样性和基因品类多样性的生态环境。3.2.3持续加大海洋执法监督力度。制定的法律能否保护海洋环境,关键就是要执法必严,如执法监督力度不够,就会导致其形同虚设变成一纸空文,而且还应该有完善的处罚措施,使触碰法律的自然人、法人心生畏惧,法律所赋予的责任、义务,严格按照规定执行。
4结语
我国现已进入经济体制改革的深水区,社会发展的战略机遇期,使得资源环境的约束与发展之间的矛盾更加显现。为突破陆地资源环境短缺的瓶颈,保护海洋环境,可持续开发利用海洋资源显得极为重要,要使其具有更为广阔的前景,就要立足当前,放眼未来,不谋万世者不足以谋一时的眼光看待海洋生态环境问题。统筹兼顾,合理布局,科学谋划,构筑蓝色的海岸生态屏障,树立海洋道德意识、海洋文化意识、提高蓝色国土意识,促进文化强国、海洋强国建设。
参考文献
[1]刘伊娜.浅析我国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现状及对策[A].中国环境资源法学研究会论文集[C].2014.
[2]马凤媛.我国海洋强国战略视角下的海洋环境保护题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4.
海洋生态环境问题范文4
渤海海域面积为717万km2,平均水深18m,小于10m水深的海域面积约占总面积的26%,海岸线总长6584km,占全国海岸线的20.6%。近年来,辽宁省的“五点一线”沿海经济带、河北省的“曹妃甸循环经济示范区”和“沧州渤海新区”、“天津滨海新区”和山东省的“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等开发规划将进一步加大渤海环境压力,渤海开发与保护的矛盾日益凸显。根据国家海洋局的《中国海洋环境质量公报》和《渤海海洋环境质量公报》,2001—2011年,渤海未达清洁海域水质标准面积总体呈增加的趋势,影响渤海环境质量的主要问题有近岸水体富营养化加剧、高温高盐水大量入海、陆源污染入海严重、海源污染增多,严重影响了渤海水体环境和生态系统健康。
1、近岸水体富营养化加剧
随着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沿岸海域开发活动增多以及近岸海域集约化和半集约化养殖的兴起,大量的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农业污水、养殖污水等排放入海,渤海近岸海域污染日趋严重,以渤海三湾和部分城市近岸海域污染为甚,海水富营养化程度不断加剧。氮磷比作为水体富营养化的重要指标,一般海水中正常的氮磷比值为16∶1。在20世纪80年代初,渤海海域氮磷比为2∶1~3∶1,在90年代初为5∶1~10∶1,在90年代末升高为16∶1~24∶1,2004—2006年氮磷比均值约为50∶1,至2008年渤海海域氮磷比达到67∶1,局部海域高达200∶1,其中无机氮含量日益升高,渤海海域营养盐结构由氮限制演化为现今的磷限制。水体的富营养化使得赤潮发生的概率大大增加,渤海赤潮灾害发生的频率和规模也确实在不断上升。据不完全统计,渤海有史以来记录到的赤潮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每年仅为0.1次,年发生面积90km2,进入90年代后平均每年发生赤潮2.7次,年发生面积超过1750km2,21世纪初年平均发生赤潮11.4次,年发生面积超过2830km2,2011年发生赤潮13次,累计面积为217km2。
2、高温高盐水入海,直接影响渤海水体环境环
渤海地区经济发达,地处海河流域、辽河流域、黄河流域下游和山东半岛、辽东半岛,是我国水资源最为紧张的区域。为缓解淡水资源短缺的压力,各省市大力发展海水淡化项目,至2010年,环渤海地区主要海水淡化工程的海水处理能力已达到36万t/d,在淡化海水过程中大量浓缩的高盐海水排放入海,对渤海近岸海域的生态系统造成一定负面影响。而且近些年来,各地都出现不同程度的地下水超采、地面沉降、地下水资源被破坏等问题,使得入海径流大大减少,尤其是黄河流量大幅减少,这些都是造成渤海海洋生态用水量逐年降低,海水盐度不断升高的原因。环渤海燃煤电厂已有40余座,均采用海水直流冷却方式,大量的温排水涌入海中,加之渤海湾内水动力条件较差,温升扩散相对开放型海域较差,温排水的影响使得近岸海域的生物群落结构、主要生物物种和种群密度等都发生变化,浮游生物、底栖生物、游泳动物等的生存环境也随之改变,改变了原有的生态系统,并造成一定程度上渔业资源的损失。
3、陆源污染严重,损害近岸海域生态系统
陆源污染物入海是海洋环境污染的主要影响因素,在近岸海域,约为90%的污染物来自陆地,2009年《渤海海洋环境公报》的数据显示:渤海沿岸实时监测的陆源入海排污口共100个,工业排污口32个,而这些沿岸排污口超标排放现象严重,75%的监测排污口存在超标排放现象,40%的重点排污口邻近海域水质劣于第四类海水水质标准,27%的重点排污口邻近海域生态环境有所恶化。2011年,排入渤海的主要污染物总量达到97.4万t,包括化学需氧物质、石油类、营养盐和重金属、砷等,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农业耕作产生的含有机污染物污水也被冲刷或直排入海,多种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开始被检出,666、DDT的检出率均较高,部分排污口有机氯农药的含量明显高于我国近岸海域的平均水平(<10ng/L),海湾、河口、湿地滩涂等典型的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由于海洋经济发展的潜力和空间巨大,各地政府向海要地的欲望越来越强,港口码头、人工岛等涉海围海造地工程不断上马,沿岸地区海岸线不断被拉直,水动力条件大幅改变,围垦、泥沙淤积及过度开发利用等因素导致岸线缩短、自然湿地面积大幅萎缩,其中以盘锦滨海湿地、天津近岸湿地和黄河三角洲湿地破坏最为严重。海岸工程的建设还影响到环渤海区域生态防护林体系的建设,分布不均、林龄老化、林种和树种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凸显。
4、海源污染增多,生态环境严重受损
随着环渤海经济的快速发展及港口建设的加快,船舶流量逐年提高,海上倾废、港口及船舶污染都在影响着海洋环境,同时因石油运量增加,船舶发生事故性溢油的风险加大。渤海海域现有20个海上油气田,165个海上石油平台,海上油气田与沿岸的胜利、大港和辽河三大油田,构成了中国第二大产油区,产量占全国50%以上,但在近两年里也是事故频发,尤其是在2011年6月4日和6月17日,蓬莱19-3油田在钻井过程中相继发生两起溢油事故,导致大量原油和油基泥浆入海,河北省秦皇岛、唐山和辽宁省绥中的部分岸滩发现来自蓬莱19-3油田的油污。受溢油事故影响,污染海域的浮游生物种类和多样性降低,海洋生物幼虫幼体及鱼卵仔稚鱼受到损害,底栖生物体内石油烃含量明显升高,海洋生物栖息环境遭到破坏,对渤海海洋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损害。
二、当前污染治理的主要措施
面对渤海海域日益严重的污染状况,从海洋行政管理部门到环保部门,从海洋专家学者到广大从业人员都在集思广益讨论着渤海污染的治理方法并付诸实施,为恢复渤海海域生态环境、推进环渤海地区海洋经济发展做着不懈的努力,主要有以下几项措施。
1、严格管控陆源污染物入海及区域排污总量
近年来,《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渤海环境保护总体规划(2008—2020)》等的颁布实施,为保护和改善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海洋资源、防治污染损害、维护生态平衡、保障人体健康提供了法律保障。但面对渤海越来越严重、越来越复杂的海洋环境污染问题,要按现行法律法规严格管控陆源污染物入海,关停和淘汰污染严重、技术落后的企业,处理违法排污单位,鼓励绿色清洁生产,从源头上切断污染源;加快工业、农业、生产生活污水处理和垃圾处理等环保设施建设,沿渤海区域的工业污水、生活污水进行集中处理排放;按照河海统筹、陆海兼顾的原则,测算各海域环境容量,确定各海域污染物允许排入量和陆源污染物排海削减量。加强监控、核查和监测污染物排放,严格控制污染物入海总量,继续推行海洋节能减排政策,完善涉海工程排污申报和排污许可证制度。促进近岸海域海洋环境质量的改善,实现海洋生态环境良性循环。
2、保护海洋生态系统,积极推进生态修复
加强海岸带的生态保护,严禁破坏海洋生物生存环境的项目开展,防止海岸的侵蚀、挤占,切实加强海岸线、海滩的保护;沿海地区尤其要注意不得超采地下水,节约使用地下水资源,防止海水的倒灌和入侵,保护好近岸海域生态环境;加强对海洋渔业生态环境的保护,防止过度捕捞,在内湾或浅海处选择性养殖海带、裙带菜、紫菜等大型经济海藻,既可净化水体,又有较高的经济效益,使资源能够再生和持续发展;加强对现有自然保护区的投入,努力搞好沿海地区生物多样性的保护,积极开展海洋生态修复、人工鱼礁建设等工作,加大受污染滨海滩涂、湿地的整治力度,减少或避免海洋生态系统受到侵害;建立相应的影响评估模型,评价沿岸开发利用海洋资源活动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程度,切实提高海洋生态系统的健康水平。
3、改变现有管理机制,集中海洋执法力量
环渤海区自北向南分布有辽宁省、河北省、天津市和山东省,涉及13个地市,行政区域跨度大,海洋与环保管理部门多,涉及各方利益复杂,协调联动机制不够完善。要改变渤海污染的现状,必须要建立区域性的陆海统筹污染防治机制。各相关省市政府、环保、海洋、海事、渔政和交通等涉海部门须确立共同的目标,将各部门执法力量集中起来,建立联合联动共享的机制,共同开展海洋环境监测与执法监察工作,把治理渤海污染、保护渤海环境放在首位。加强海上巡查,对海洋石油、海上航运和港口码头单位发生的溢油漏油及违规倾废等行为进行严肃处理。建立健全重大海上污染事故应急机制,当发生严重污染事故时,能及时采取相关措施进行污染处置,降低污染损害。
4、以渤海环境问题为契机,完善法律制度
《海洋环境保护法》《海域使用管理法》《环境影响评价法》和《渤海环境保护总体规划(2008—2020)》等有关海洋环境保护方面的多部法律法规、规划相继颁布实施,但对于渤海这类区域性与综合型并存的海域尚缺少针对性法规和配套的实施细则,当发生污染损害事故时,不仅涉海管理和监测部门各行其是、缺少协调,在执法和损害赔偿方面更是各自为政。因此有必要对环境保护相关法律法规进行重新审定,对《海洋环境保护法》相关的实施细则、配套法规和环境标准进行编制出台,以解决渤海的环境问题为契机,以期能推广并解决其他此类海域的环境问题。
三、强化海洋环境保护的几点思路
渤海的问题受到环渤海区各省市和国家有关部委的高度重视,各方面通过推进法律法规建设,加强海洋执法管理,控制污染源排放,开展生态修复等方式和手段加强渤海海洋环境的保护,污染状况有所好转,环境质量有所改善。为进一步实现渤海环境治理的目标,构建和谐渤海、生态渤海,提出以下几点思路。
1、加强对海洋从业人员的培训
海洋经济的发展,给海洋产业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其中2010年全国涉海就业人员3350万人,新增就业80万人,2011年全国涉海就业人员3420万人,比2010年增加70万人。保护海洋环境,人是最为关键的因素,不仅从事海洋行政管理、海洋执法和海洋环境监检测人员要熟悉有关法律法规并了解海洋环保知识,更多的涉海从业人员,如沿海企业责任人、海水养殖户、涉海工程建设者等非专业技术人员,也要对法律法规等知识有所了解,因此对这部分涉海从业人员进行相关的培训很有必要,使其掌握一定的海洋环保知识,提高其海洋法律意识、环保意识,在工作中身体力行的将法律法规落到实处,推进海洋环保,才能逐渐改变只向海洋要经济效益、却把海洋当作垃圾场的意识,让海洋环境保护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对海洋环保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建立海洋(涉海)工程环境监理制度
目前海洋(涉海)工程在建设过程中的海洋环境保护与管理一般采用建设单位联合施工单位和施工监理单位设立工程环境管理机构和专职人员,其中施工环境监理工作是由工程建设单位委托具有工程监理资质并经环境保护业务培训的单位负责,但在实际当中一般是施工单位环保员负责具体的环境管理工作,施工监理单位则主要负责施工进度、工程建设质量等方面,在海洋环境保护和管理上存在着重视程度不高、专业水平不够等问题。为此,应该考虑建立并完善海洋(涉海)工程的海洋环境监理制度,要求施工监理单位及施工单位环保员必须经过海洋行政主管部门组织的技术培训并获取相应的资质后方可负责海洋环境监理工作,如在施工过程中出现重大海洋环境污染事件,除追究施工单位责任之外,还要对监理单位予以问责和处理,从而明确并规范海洋工程的海洋环境监理与保护工作程序和内容,确保海洋工程海洋环境保护措施能得到有效的落实。
3、完善海洋生态损害补偿机制
目前在海洋领域实施了一些广义生态补偿范畴的海洋开发利用收费制度,如“排污(倾废)收费制度”、“渔业资源增殖保护费制度”。近年来,渤海沿海部分省市探索性开展了海洋生态补偿的实践工作,2007年山东省确定了生态补偿的对象和标准,2009年1月的《渤海环境保护总体规划(2008—2020年)》及其他一些与渤海社会经济与环境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均把建立生态补偿机制作为渤海治理的新的途径和手段。但与陆地生态系统相比,海洋生态补偿的系统研究较少,且尚未从产业开发的角度,运用市场手段来真正建立补偿标准。尤其是当发生诸如蓬莱19-3油田溢油灾害事故时,对渤海的海洋生态环境、海洋自然资源和海洋养殖等相关产业造成巨大损失,但是根据《海洋环境保护法》所作的补偿金额十分有限,进行生态损害补偿又缺少相应的法规和标准支持,索赔工作进展处于尴尬境地。因此对有关法律法规进行补充修订,完善海洋生态损害补偿机制,更多的关注公众利益可以说是迫在眉睫。
4、提高海洋产业开发技术标准
目前在渤海区除了海上油气田和海上石油平台之外,还有11个热点开发区,19个海水增养殖区,5个大型海水渔场,7个倾倒区。作为河北、辽宁、山东三省和天津市海洋产业开发利用的热点区域,在推进法律法规建设、加强海洋执法管理、完善生态补偿机制等的同时,应提高行业准入“门槛”,进一步提高海洋产业开发的技术标准,提高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率,涉海产业开发企业的资质和技术水平等必须符合标准要求,确保在用海过程中能做到科学开发、综合利用,不会对海洋环境造成二次污染、后续污染。
5、积极推进海洋环境文化建设
海洋生态环境问题范文5
关键词:生态环境;风险决策;跨期决策;社会两难决策
中图分类号:X24文献标识码:A
为本文通讯作者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增加,中国也经历着世界范围内的各种环境危机。仅以2011年为例,中国人经历了日本核泄漏危机带来的恐慌、哈药六厂污染环境带来的困惑以及康菲石油公司漏油事件带来的愤怒。日本地震是天灾,难以避免,但是将核废水排入海中却是人为,核废水是否会污染海洋还没有定论,也许几十年之后结果才会显现,对沿海各国的影响也不一定相同,那么,在不能确定危害是否存在、何时发现后果、对谁产生影响时,该如何决策?哈药六厂投巨资装修和做广告,但是对多年的污染问题却一推再推,2010年该公司的环保投入仅是其广告投入的1/27,那么,在面对即时的金钱收益和延迟的环境危害时,人们会如何取舍?中国渤海湾康菲钻井平台漏油事件造成渤海的严重污染,众多专家给出了很多的解决方案和建议,除了技术因素,还需要考虑短时效益和长期影响,各种方案的风险性等等。从以上几个例子可以看出,环境问题是极为复杂的,是典型的多维度事件,它涵盖3个基本的偏好维度:风险、时间与社会性,环境问题的特点是发生在一定时间之后,以某种可能性发生在某个特定的地方,使得某些人群受到影响[1]。那么,生态环境决策可以看做是包含风险决策、跨期决策和社会两难决策的多特征决策。要研究如何促使人们做出亲环境的决策和行为,就不能从单一的维度囫囵吞枣地进行探讨和分析,而需要结合生态环境决策的多特征属性进行分析。生态环境决策是对几种生态环境的状态进行评估和判断,进而对产生这几种生态状态的行为进行选择的过程。目前,研究环境保护行为的影响因素的研究较多,但是从决策的角度进行生态环境保护研究的还较为少见,本文将对这方面的研究做一梳理和综述,为今后的实证研究打下基础。
1生态环境决策的风险性
由于人类认知能力的局限性,无法确切知道某个环境问题是否一定会发生,环境问题的出现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人们只能以概率的形式对环境危害的发生做出估计,故而,在以不同概率出现的环境问题之间做出选择就是一个风险决策。一般来讲,人们会偏好概率大、收益高或者损失小的选项,否则,人们会在概率与损益值之间做出权衡。
在进行生态环境决策时,人们常常要在金钱和环境之间进行取舍。相对于环境问题,金钱的损益金额是更容易确定的,环境风险决策面临的大部分问题是要在"获得较多的经济利益或者损失较少的经济利益,但是有较大概率对环境造成破坏"以及"获得较少的经济利益或者损失较多的经济利益,但是有较小概率对环境造成破坏"之间进行选择。关于风险倾向的研究发现,概率维度上越远(可能性越小)的事件越不被重视,人们认为其影响会随着概率的减小而打折,只关心较有可能发生的事件,即存在一种概率折扣的现象。因为几乎所有环境问题都不是确定可以发生的,那么人们对于有可能造成的环境危害就不会特别在意,而会在环境问题上冒险来获得相对更为确定的经济收益。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人们为什么会牺牲环境利益来换取经济收益。
2生态环境决策的跨期性
大部分环境事件对人类的影响都有延迟性,比如自然资源耗竭或者温室效应,不会引起严重的即时效应,但是从长期来看会导致非常严重的后果。有些环境问题兼具短期和长期负效应,比如城市交通造成的空气污染可能导致当下的嗅觉困扰以及长期的健康问题。通常,环境问题由污染或破坏的慢性过程组成,因此不能确定某个特定负面结果发生的时间点。在不同时间点发生的结果之间做出选择及其过程就是跨期决策。一般来讲,人们对于一个即时的积极结果的偏好要大于对一个延迟的相同值的偏好,这称为积极时间偏好;对于消极结果,人们则希望它能较晚到来,这称为消极时间偏好。绝大多数跨期决策需要权衡的问题是在一个较小较早到来的收益(或损失)和较大较晚到来的收益(或损失)之间做出选择,这会让人们感到困难。
相对于环境问题,金钱的损益发生时间是更容易确定的。一般来讲,环境跨期决策面临的大部分问题是要在“获得较多的经济利益或者损失较少的经济利益,但是在短期内对环境造成破坏”以及“获得较少的经济利益或者损失较多的经济利益,但是在很长时间后对环境造成破坏”之间进行选择。人们对金钱和环境问题都存在着对其效用的认识随时间而打折的现象,有研究表明在这两个领域的时间折扣率差异不大[2],同时也有研究者认环境问题的时间折扣率低于金钱[3]。因此就存在着一个问题,按照金钱的折扣率,200年以后的任何事情对于现在的人们而言都微不足道,那么还有多少人会为了200年以后的环境问题而损失当前的金钱利益呢?但是的确又有很多人在为了保护环境而做出贡献,那么人们对于环境的认识是不是不同于金钱呢?又有什么办法可以减小人们对于环境问题的时间折扣,从而认为很久以后的环境问题也很重要呢?这是亟需研究者们解决的问题。
3生态环境决策的社会性
做出环境保护或者破坏行为的个体和承受该环境后果的个体常常是不同的。环境友好或者不友好行为的后果可能对本人没有影响,但是会影响世界上遥远地区的人群或还没有出生的子孙后代。因而,人们常常要面对需要他人承担环境后果但是本人承担经济后果的环境事件,并做出自己的判断和决策。与环境风险决策和环境跨期决策一样,人们在进行环境社会决策时,由于环境危害承受者的人际距离不同,也有可能存在对环境危害效应打折的现象。而当决策者感受到折扣越小时,就会更能站在承受者的角度做决策,从而做出更加利他的决策;折扣越大时,对他人的利益越漠视。但是如果对环境问题像金钱问题一样,决策者仅仅认为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件才严重才重要的话,那又怎么会有人为保护环境或他人利益而做出贡献或牺牲呢?事实上,人们面对牵涉他人利益的事件时,并不总是站在自己的立场去考虑问题,也会从同情心、社会规范、道德原则等角度去考虑。正是由于环境保护决策的社会属性,使得价值观层面的变量非常重要,使得人们不仅仅考虑个人的得失,也会考虑行为的社会意义。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人口增多、资源减少、环境污染、气候恶化等引起的公共资源两难问题引起了社会学家、经济学家和心理学家等越来越多的关注。公共资源(common pool resource )是指向社会开放的,每个成员都可以利用和获取的资源,包括数量有限、或在有限范围内可再生的自然资源,如森林、渔业、土地、水、能源等资源和环境等,公共资源管理要求社会成员本着互利合作的原则,按照一定的规则有节制地获取资源,公共资源的供求才会平衡[4]。公共资源两难的核心是个人经济利益与社会整体利益的矛盾。如果人们都只顾个人利益最大化,无视整体利益,过度使用资源,后果将类似于使用同一牧场的牧人所面临的悲剧:在一个公共牧场中,每个牧人都出于自己的利益,尽可能多地饲养牲口,而这种行为导致的长期后果是牲口的总数超出了牧场所能容纳的极限,草资源很快枯竭。所有的牲口也因为没有足够的食物而面临饿死的境地,牧民为此而品尝了他们过度竞争的苦果。
4小结
面对日益突出的环境问题,人们不得不做出生态环境决策,而生态环境决策不是一个单维度的决策,它涉及概率、时间和社会等多个维度,具有多特征的属性。基于时间维度特征的决策可以用跨期决策的范式来研究,基于概率维度特征的决策可以用风险决策的范式来研究,而基于社会维度的决策可以用社会决策的范式来研究。此外,还需要对同时具有概率、时间和社会等维度特征的环境问题进行研究,探讨人们面对这样多特征决策时更看重概率维度、时间维度还是社会维度的特征,是综合比较各个维度上的特性来进行决策,还是把某个维度赋予最高的决策权重,以这个维度特征的优先级来做决策。
总之,从决策的角度对生态环境问题进行梳理,有利于深入了解环境问题和事件的特征,为今后进行生态环境决策的影响因素实质研究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佘升翔,陆强.环境风险知觉和评价的整体框架[J].生态环境学报.2010,19(07),1760-1764.
[2]Carson,R.T.,& Tran,B.R.Discounting Behavior and Environmental Decisions.Journal of Neuroscience,Psychology,and Economics,2009,2(02):112-130.
海洋生态环境问题范文6
关键词:生态环境;监测;环境治理
Abstract: with the deepening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i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work in the increasingly important position. Ecological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in a brand new concept, is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environmental ecology guarantee and technical support system. In this paper,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monitoring of the basic concepts and principles, tasks and features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ndex system, ecological monitoring technology and method, ecological trend prediction were introduced, combined with China's ecological monitoring work proposed future work some suggestions and prospects, for colleagues reference
Key words: ecological environment; monitoring; environment management
中图分类号:TK01+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前言
环境监测是随着环境污染的形成而产生,并随着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而发展的。作为环境保护工作的基础,环境监测既是环境管理的重要手段,也是环境决策的重要依据。目前, 环境问题不仅包含排放污染物引起的健康问题,而且包括自然环境的保护、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的资源问题。这促使人们重新审查环境问题的复杂性,用新的思路和方法了解和解决环境问题。本质上看,环境保护是以减少或避免生态系统的破坏为终极目标。对环境监测, 目前单纯的理化指标和生物指标监测存在很大的局限性,而生态环境监测则可弥补传统环境监测的不足。整体来说,生态环境监测是生态保护的前提,是生态管理的基础,是生态法律法规的依据,所以,生态环境监测不容忽视,要抓好每一项工作措施。
一、生态环境监测概述
1.1 生态监测,又称生态环境监测,目前的定义不很一致。有学者提出“生态监测就是运用可比的方法,在时间和空间上对特定区域范围内生态系统或生态系统组合体的类型、结构和功能及其组合要素等进行系统地测定和观察的过程,监测的结果则用于评价和预测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为合理利用资源、改善生态环境和自然保护提供决策依据,这一定义似乎从方法原理、目的、手段、意义等方面作了较全面的阐述。
1.2 生态环境监测是环境监测的拓宽,除了新的理论、技术和方法外,生态环境监测的理论和实践必是生态监测得以发展和完善的基本保证,并且生态环境监测是采用生态学的各种方法和手段,从不同尺度上对各类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时空格局的度量,主要通过监测生态系统条件、条件变化、对环境压力的反映及其趋势而获得。
1.3 众所周知,环境监测是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基础和技术支撑,是环境管理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环境监测信息是否准确,分析的结论是否客观,将直接影响到环境决策的正误, 而环境监测数据、信息是监测工作最重要的成果,是分析判断环境问题最基本的前提,获取真实有效的监测数据和信息是环境监测的直接目的。重视监测全过程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的工作氛围,将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抓紧抓实。
二、生态环境监测的现状分析
全球环境问题趋于恶化,出现了以全球气候变暖、生物多样性破坏等为主要特征的第二代环境问题。因此,全球要面对以工业污染和生态环境破坏为主要特征的第一代环境问题和具有全球性特征的第二代环境问题相互交织复杂的局面。30多年来我国的环境问题呈现出局部好转、整体恶化的局面,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环境污染非常严重
在我国环境监测中,对自然生态环境破坏和恶化的监测与环境污染监测相比,仍处于落后状况。我国的环境污染主要有大气污染、水污染、海洋污染、土壤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等。目前,虽然我国局部地区的污染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控制和治理,但总体上看,污染程度依然居高不下,而随着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生活垃圾每年以 10%的速率增长。不少城市由于垃圾得不到及时处理而受到“垃圾包围城市”的困扰。与此同时,由于农业生产造成的水源污染及土壤污染、小城镇和农村聚居点的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产生的生活污染和乡镇企业布局不当、治理不够产生的工业污染等等,使得我国农村的污染问题也越来越突出。
2.2 水土流失严重
我国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国家之一,由于特殊的自然地理条件,水蚀、风蚀、冻融侵蚀广泛分布, 局部地区存在滑坡、泥石流等重力侵蚀。随着城市化和工矿业的发展,地表扰动、 植被破坏等进一步加剧了水土流失。根据全国第二次水土流失调查, 20 世纪 90 年代末全国水土流失总面积达到 356 万平方公里,目前水土流失已经成为我国的头号环境问题,给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带来严重危害。
2.3 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破坏
由于人口的急剧增加和对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加之环境污染等原因, 我国的生物多样性遭受的损失也非常严重。目前大约有 200个物种已经灭绝, 估计约有 5000 种植物处于濒危状态, 约占我国高等植物总数的 20%,有 398 种脊椎动物处在濒危状态, 约占我国脊椎动物总数的 7.7%左右。
三、环境监测问题的解决方案
3.1把环境监测做为工作重点
环境监测站承担的环境质量例行监测和为环境管理服务的污染源监督性监测、 建设项目竣工验收监测、 污染物减排监测等任务十分繁重, 在保证任务完成的同时, 要十分重视监测的质量保证。在环境监测工作的各个环节从监测方案制定、 环境监测布点、 现场采样、 样品制备、 分析测试、 数据评价和综合报告、 数据传输等全过程均应实施质量管理。
3.2建立健全环境监测工作体系
环境监测的质量管理说到底就是监测质量体系文件的建立、持续改进和严格施行。 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 按照质量体系要求全方位、 全程序、 全过程、 全要素的开展质量管理和质量控制工作,实现环境监测的规范运行, 持续提高环境监测质量。
3.3加强监测基础能力建设
大力加强环境应急监测能力建设,搞好环境监测能力建设项目的储备,以项目实施带动能力建设,提升环境监测技术设备水平。推进监测装备和技术体系的现代化,构筑先进的环境监测技术体系,实现环境监测由“粗放型”向“精准型”的转变。要加强对环境监测仪器的研究,加快监测仪器的国产化,做好仪器设备选型,制定科学的装备配置计划,选择适合实际工作的仪器装备。
3.4加强环境监测网络建设
要进一步优化网络结构,建立起既符合我国国情又能与国际环境监测接轨的环境质量监测网络体系,增强环境监测的整体实力。要在科学优化的基础上建立并完善全国环境监测网、生态环境监测网,沿海地区近岸海域环境监测网,长江、淮河等各大流域环境监测网,区域应急环境监测中心网, 全球环境监测系统(GEMS)中国网等,形成以中国环境监测总站为龙头的全国环境监测专业技术中心体系,为全国以及区域和流域的环境管理提供有针对性的、多种形式的监测报告,在有条件的地区逐步开展环境质量预测预报工作。
四、结论
总之,环境问题是当今国际社会的普遍问题,环境污染这一问题在我国尤为突出,因此环境监测工作人员任务非常艰巨。只有加强环境监测,才能有效遏制影响人民群众生命健康的生活环境,进而促进经济社会永续发展。由此可见,加强环境监测已经是势在必行、极其重要。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资源、环境问题的日益严峻,单纯从理化、生物指标监测来了解环境质量已不能满足要求,生态监测是环境监测发展的必然趋势,它必将被广大环境监测工作者逐步认识和掌握。 从国内已有工作来看,许多现代化的技术和手段, 还没有在生态监测中发挥作用。多数工作尚属研究性质,环境监测意义尚的常规生态监测工作尚在起步和酝酿中,急待开发和实施。 目前,特别需要一套操作性强的指标体系和方法,并且对各种生态类型监测的技术路线和要求有一个统一的规划,以便大范围普遍开展生态监测工作。
参考文献:
[1]奚旦立、孙裕生、刘绣英.环境监测(第三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年.
[2]《环境监测质量管理规定》.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环发(2006)114号.2006-7-28
[3]尹常庆.对环境监测工作定位的探讨[J].中国环境监测,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