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科学研究服务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科学研究服务范文1
1.1实验动物科学的概念
实验动物科学(Laboratory Animal Sciences)是以实验动物资源研究、质量控制和利用实验动物进行科学实验的一门综合性学科。在《学科分类与代码标准》(GB/T13745-1992)中,与实验动物科学有关的学科分别是“实验动物学”、“医学实验动物学”、“比较病理学”等,分别归属于动物学和基础医学等。实验动物科学诞生于20世纪50年代初期,现在已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综合性的基础科学,它是融合生物学、动物学、兽医学和医学等科学,并引用了其它自然科学的成就发展起来的。因此这门科学是综合性的,它所涉及到的知识面很广泛,不仅要以生物学、医学、药学、兽医学、畜牧学等为对象,以遗传学、育种学、病理学、生理学、营养学、微生物学等为基础,还要引用机械工程学、环境卫生学、建筑学等科学,对实验动物和动物实验方法进行开发和研究。简言之,实验动物科学是以生物特性、饲养繁殖、遗传育种、质量控制、疾病防治和开发应用的科学。
1.2实验动物科学的研究内容
实验动物学(laboratory animal science)是以实验动物为主要研究对象,并将培育的实验动物应用于生命科学等研究领域的一门综合性基础学科。概括地讲,实验动物学包括了实验动物繁育和实验动物应用两部分内容。前者主要围绕实验动物种质培育和保存、生物学特性、生活环境、饲养繁殖与管理、质量控制、野生动物及家畜禽的实验动物化等开展有关研究,使实验动物品种、品系不断增加,质量不断提高,最终达到规范化和标准化的要求。后者主要以各学科的研究目的为目标,研究实验动物的选择、动物实验的设计、试验方法与技术、动物模型的制造、影响动物实验结果各因素的控制以及在试验中实验动物反应的观察和结果外延分析等,以保证科研教学活动中动物实验的质量。实验动物学研究范畴包括实验动物生物学、实验动物环境生态学、实验动物遗传学、实验动物营养学、实验动物微生物学和寄生虫学、实验动物医学、比较医学、动物实验技术、实验动物福利、动物实验伦理学、动物实验替代方法学等内容。随着实验动物科学的发展,实验动物科学与生命科学、医学、药学、制药工业、化学工业、航空航天、环境保护、生物安全、生态保护等许多学科和行业结合越来越密切,已经起到举足轻重的支撑作用。
1.3实验动物科学的地位与作用
实验动物是“活的精密仪器和试剂”,是生命科学、医学和药学等诸多领域的科技支撑条件,是四大科技支撑条件中最不可控的条件。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世界经济科技一体化进程的推进,设备、试剂、信息已不是科学研究的制约因素,而实验动物已成为生命科学、医学、药学等领域影响研究课题的确立和研究成果水平高低的最重要因素。实验动物科学的发展直接将许多领域的研究引入新的境地。近交系动物的培育为遗传学研究、育种学研究和免疫学等研究开辟了新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手段。免疫缺陷动物的成功培育对于器官移植、组织细胞移植、肿瘤学研究、免疫学研究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基因工程动物使功能基因组学研究迅速发展,生物反应器和人工改造动物成为可能,为比较医学提供了研究基础,也成为揭示生命科学本质和了解病理机制的重要途径。
1.3.1实验动物科学是生命科学进步的基石
实验动物科学是现代科学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生命科学研究的支撑,也是生命科学研究的前沿,生命科学的进步离不开实验动物科学的发展。实验动物科学已经融入到许多前沿科学中,例如,利用基因工程动物进行功能基因组研究;研究新药的靶基因、靶器官、作用机理和毒性作用,通过转基因技术研制现代医药工业的生物反应器等,通过病原微生物的感染动物模型,研究传播途径、传播规律,研究发病机制,研究预防、治疗措施,药物疫苗的创制与开发等。
1.3.2实验动物科学对于人类健康和医药学的进步起着关键性作用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作为医药学研究不可替代的重要支撑,尤其是与医学的进一步融合,比较医学和转化医学的发展和崛起,实验动物科学对于生命基本规律和机理的阐明,对于人类疾病的发病机理、治疗、药物研发所起的作用越来越不可或缺。
1.3.3普及实验动物科学知识
实验动物科技已成为保障现代科学实验研究的重要支撑条件。所以,普及实验动物科学知识,宣传我国实验动物科技成就,管理法制化、质量标准化、技术规范化行业特色,以及实验动物伦理、福利和替代研究进展,引导公众科学认识实验动物和动物实验,感受先进科学技术带给人类的福祉。支持和促进实验动物学发展,营造和谐、创新、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环境。
总之,实验动物科学作为现代科学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衡量一个国家、地区或单位科学研究水平的重要标志,也与人们的生活和健康息息相关、紧密相连。实验动物科学的发展不仅仅是科学家的责任与义务,也是政府和全社会的责任与义务。
2 实验动物学科特点、发展动态、发展模式
2.1实验动物学科特点
实验动物是一种遗传限定动物,是根据科学研究需要在实验室条件下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人工驯养、繁殖和科学培育获得的动物。实验动物来源于野生动物、经济动物、观赏动物,又不同于野生动物、经济动物、观赏动物等“实验用动物”,它既具有野生动物的共性,同时又有生物学特性明确、遗传背景清楚、表型均一、对刺激敏感性和反应性一致的特点。这些自身特点有利于仅用于少量动物就能获得精确、可靠的动物实验结果,并具有良好的可重复性,因而广泛用于生物学、医学及药学科研与教学。
实验动物能复制多种疾病的模型。由于人类各种疾病的发生、发展十分复杂。要揭示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不可能完全在人身上进行,以人为实验对象在道义上和法学上往往受到种种限制。人类的疾病均可利用现代医学实验技术通过实验动物复制和模拟出相应的人类疾病的动物模型,用实验动物模拟人类疾病过程,观察药物及其他各种因素对生物体机能、形态及遗传学的影响,既方便、有效、可比性高,又易于管理和操作。
实验动物作为生命科学研究的基础和重要支撑条件,它的重要性随着生命科学的飞速发展愈来愈得到充分的体现。可以说实验动物科技发展水平在某些领域的研究中,已经成为关键性的制约因素。实验动物科学的发展和水平的提高不断地将生命科学研究推向更高的层次,同时,生命科学的发展也给实验动物科学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为实验动物科学的发展创造出更为广泛的发展空间。在一定意义上,实验动物科学的发展水平,代表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生命科学的发展水平。
2.2国内外实验动物学科发展动态
2.2.1发达国家实验动物学科发展动态
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如美、英、德、法、澳、日等国,对实物动物高度重视,均已实现实验动物生产的标准化、社会化和商品化。他们有完整的组织管理机构,其管理已纳入法制化管理轨道。目前,国际实验动物界共同关心的问题是围绕对动物福利的关注和满足科学研究对高质量的实验动物的需求两个方面。各国也相继制定了各种有关的法律法规。对实验动物的饲养管理与使用提出一系列规范化要求。
发达国家以美、欧、日本为代表,实验动物科学的发展经历了几十年的积累,已经形成了相对完善的学科体系,在科学研究、资源建设、技术平台建设、科学管理等方面都得到了全面发展。基本现状是:常用实验动物及相关产品的生产供应商品化、社会化,标准化质量管理行业化,实验动物保种和新资源开发政府资助的公益化,科学研究资助力度加大化,动物实验技术规范化。尤其在科学研究、保种育种和新资源开发方面,政府投入力度非常大,有利地促进了生命科学研究的发展,取得了丰硕成果。
2.2.2国内实验动物学科发展动态
为加快我国实验动物学科的发展,1988年,我国颁布《实验动物管理条例》,在此之后陆续颁布了10条配套法规,规范了实验动物管理、许可证制度、种质中心、质量检测网络和动物福利等方面。各省、市、自治区也结合各自实际情况制定了相应的管理法规和规章制度。已经形成了具有我国特色的实验动物法制化、规范化管理体制。
为保障实验动物质量,国家资助基本建成了包括啃齿类、实验犬、兔、禽类、小型猪和实验灵长类的国家动物种子中心和种植资源基地网络。成立了国家省市两级实验动物质量检测体系。已经形成低等级小动物使用量不断减少,SPF级、基因工程动物和疾病动物模型使用量不断增加的局面。调查发现,我国实验动物生产量已达到1900万只的规模,使用量也高达1600万只,高于欧盟25国的总和――1210万只,成为实验动物生产和使用大国。国内机构从原来单一的生产逐步向多元化发展,最直接地参与动物实验服务和拓展业务转向其他相关产品和业务。
2.2.3福建省实验动物学科发展动态
我省实验动物科技工作起步较早,在1993年就提出并实施省实验动物公共实验室建设计划。近年来,福建省科技厅先后资助建立了4个实验动物科技平台。动物实验服务体系基本建立。我省在实验动物工作在法制化管理、质量控制、资源建设和人才教育与培训等诸多方面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实验动物科学学科体系基本建立。
(1)实验动物管理体系现状。1988年颁布的《实验动物管理条例》明确规定,国家科委主管全国实验动物工作,省、自治区、直辖市科技管理部门主管本地区的实验动物工作,国务院各有关部门负责管理本部门的实验动物工作。按照职能分工,福建省科技厅主管全省实验动物工作,负责制定实验动物科技发展规划,印制、发放和管理实验动物许可证,以科技项目经费支持实验动物科学研究。1991年成立的福建省实验动物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省动管会”)由省科技厅等有关政府职能部门领导及专家组成,省动管会主要是宏观上对实验动物科技领域依法实施科学管理的执行机构。近年来,我省强化了实验动物法制化管理,调整了省实验动物管理委员会成员,颁发了《福建省实验动物许可证验收细则(修订)》、印发《福建省实验动物许可证管理办法》等文件,已经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组织机构管理体系、政策法规体系和质量保障体系。
(2)构建了实验动物技术服务平台。近5年来,省科技厅采取“科学规划、统筹协调、激励共享、分期实施、滚动支持”的方式,累计资助1 500万元,先后建立了福建医科大学鼠类动物实验技术服务平台、福建中医药大学兔类动物实验技术服务平台、福建省人口与计划生育科研所非人灵长类实验动物技术服务平台和厦门大学转基因与基因敲除小鼠培育与研究共用技术服务平台。
(3)实行实验动物许可证制度及从业人员岗位资格认可证制度。实验动物许可证经审核合格由省科技厅发放认定,从业人员岗位资格认可证经培训考核合格由省实验动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发放认定,“十一五”期间,累计培训学员1 000余人次,有效提升从业人员素质。实验动物设施内环境指标检测报告由省实验动物质量检测中心出具(该中心于1996年通过福建省技术监督局计量认证,2001年被国家科技部认证为省级实验动物环境检测机构)。
(4)实验动物设施建设和资源发展迅速。截至2012年6月,全省饲育、使用实验动物的单位近50家,其中有34家取得实验动物许可证,生产使用实验动物达10余个品种品系,2011年动物的使用量约12万只,生产量约4万只,其中实验大小鼠用量占85%。全省共有实验动物设施12000m2,通过许可证评审并能正常开展工作的屏障系统以上级别实验动物设施6000m2。其中,福建中医药大学清洁级及SPF级动物实验设施达2100m2;福建医科大学已建成并通过验收的实验动物设施3000多m2,特别是正在施工的1200m2的GLP实验大楼,将为我省新药临床前安全性评价创造了条件;福州总医院1800m2和厦门大学6000m2的实验动物中心大楼已经建成。近期拟提交验收。这些都将为我省实验动物的科研及实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5)建立福建实验动物信息网。经过多年的努力,建立了福建实验动物信息网,实现全省实验动物信息资源的整合;并通过与中国实验动物信息网、福建科技信息网和实验动物许可证管理系统的链接,实现信息共享。目前,实验动物信息网调研收集整理了大量第一手宝贵的资料,可为用户提供信息浏览、产品搜索和信息等服务,信息量包括政策法规、国家标准、许可证专栏、学习园地、知识之窗等12个栏目,现有信息已达20000余条。
(6)充分发挥实验动物学会的作用。我省于1993年成立省级实验动物学会,业务主管部门为福建省科协。实验动物学会作为一个群众性的团体组织,充分发挥学会的专家团队作用,解决了我省专门从事实验动物科学高级专业技术人员不足的问题,极大地发挥学会在学术交流、科学普及、科技咨询等方面的作用。
(7)实验动物科学研究取得重要进展。据不完全统计,近5年我省实验动物科学获国家、省级科研项目(课题)12项,科研经费700万元,发表SCI论文10篇,核心期刊论文30余篇;其中,福建省科学技术厅和厦门大学联合创立的“福建省转基因与基因敲除小鼠培育与研究共用技术服务平台”继之前在省内率先成功完成了多个转基因小鼠品系的创建之后,最近又成功构建了福建省首例基因敲除小鼠,该项目得到了国内外同行的广泛关注与认可。
2.3国内外实验动物学科发展模式
2.3.1发达国家实验动物学科发展模式
发达国家的实验动物在市场经济制约下,已经成为专业化商品,并形成了实验动物产业,这一产业以实验动物的生产供应为主体,同时也包括相关产品如饲料、垫料、笼具、仪器设备及工程设施的商品化、社会化和产业化。这种在市场竞争下所形成的商品化生产供应和社会化服务的发展模式适应市场经济发展,也是我们发展实验动物科技可以借鉴的模式之一。
在美国,生物科学课题投资的40%涉及实验动物,而60%的生物学科研课题需要实验动物,国家卫生署每年用于实验动物的经费是4亿美元,全美有1300个有关实验动物科技工作的生产与研究单位。美国NIH实验动物资源中心和杰克逊实验室,是世界上最大的遗传保种和遗传研究中心,仅NIH实验动物资源中心就维持着250种近交系大小鼠。创立于40年代的美国查理士河公司的产品约占美国实验动物市场60%的份额,欧洲市场80%的份额。该公司在市场经济的竞争中,从一间车库开始,发展成为目前世界上最大规模的实验动物供应商,在18个国家和地区拥有独资和合资的分公司。
欧洲国家已建立全国性的、现代化的实验动物中心、研究中心及辅助用品的生产公司。而在上世纪50年代建立的英国实验动物中心和法国实验动物中心在70年代相继关闭,德国实验动物中心在经过严格审查后才得以保留。在欧洲产生这种局面的原因主要是由于这些机构的发展方向没能针对实验动物自身学科发展要求运转,偏离了对实验动物学科自身的研究,同时也偏离了市场经济的轨道,已经不再从事实验动物的研究。
日本于上世纪70年代起开始有计划地在各个国立研究机构和大学建立现代化的动物实验设施,并且很快实现实验动物的商品化、标准化。2000年5月建成的日本熊本大学动物资源开发研究中心保存有已育成的与人类疾病相近似的病理动物模型417种。在实验动物的生产、培育方面,日本在国际上占有明显优势。全国专门生产实验动物的公司有50多个,大小鼠每年使用数为1560万只,但40%的实验动物仍需要从美国进口。
2.3.2国内实验动物学科发展模式
经过20多年的努力,我国的实验动物科技工作取得长足的进步。目前我国大约有300多家有一定规模的实验动物生产单位,每年生产实验动物达1900万只,大小鼠品系50多个,其中SPF级动物产量占年产量的5%~8%,并逐年增加,在数量上基本满足科研需要。已经建立了国家啮齿类实验动物种子中心、国家实验动物质量检测中心和国家实验动物质量检测网络。各省市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提出并建立适合实际的发展模式,已形成了地区性生产基地,开始向生产规模化、供应社会化方向发展。
(1)实验动物技术服务平台建设。近年来,国家和地方实验动物科技平台建设速度很快,已逐步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国家层面为加快实验动物标准化、规范化,全面提升我国实验动物整体水平,建立实验动物平台为全社会提供资源和技术服务支撑,初步建成的实验动物平台包括实验动物信息平台、实验动物遗传资源共享平台、实验动物种质资源的保存与共享平台、实验动物公共服务平台、灵长类GLP动物实验平台和比较医学技术共享平台。按照国家建立技术服务平台的要求,全国已有17个省(市、区)从本地实际需求出发立项建设实验动物平台,突出为本地产业和企业发展提供服务,突出为本地科技活动的中下游提供支撑,突出区域特色和优势。
(2)中外合资模式。上海西普尔一必凯实验动物有限公司成立于1989年10月,系上海市计划生育科学研究所与英国B&K环球有限公司合资的国内首家生产高质量实验动物的企业。主要从事大小鼠、犬、兔、猕猴等实验动物的繁育生产及全价颗粒饲料的生产,并向社会提供技术咨询服务。该公司每年向社会提供大小鼠达30万只和部分兔、犬、猴等标准化实验动物,并向国外出口,为探索中外合资模式发展我国实验动物产业积累了经验。
2.3.3福建省实验动物学科发展模式
《实验动物管理条例》颁布后,福建省科技厅于1 990年提出并实施实验动物重点实验室建设计划,通过重点实验室建设承担全省实验动物生产供应、检测和培训的发展模式,以期实现到2000年四大实验动物重点实验室联手建成能承担风险,有一定社会和经济效益、自负盈亏、全方位开放,全省性实验动物生产、供应、科研一体化的企业集团。该发展模式预期目标未能实现,但仍为我省实验动物事业的发展起到一定的作用。
为落实福建省“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纲要,规范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与管理,促进科技资源的合理配置与共享,为科技创新活动提供良好条件,福建省科技厅采用“科学规划、统筹协调、激励共享、分期实施、滚动支持”的管理方式,先后扶持建立了鼠类、兔类、非人灵长类和转基因与基因敲除小鼠培育与研究共用四个技术服务平台。通过法律地位确立、政策法规确定和管理办法制定三个要素的有机组合,推动资源整合,促进实验动物生产、使用和研究、开发的有机结合。实践证明,实验动物科学的发展离不开法规制定、政策引导、监督管理和财政的资金扶持和培育。
3 福建省实验动物学科发展趋势预测
3.1实验动物的管理走向法制化
实验动物管理的法制化是推进依法行政的需要。按照《许可法》的要求,完善实验动物的法制化才能为在我省范围内实施实验动物管理行政许可提供法律支撑,这是加强生物安全和社会安全的需要,也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通过实验动物的法制化可以有效促进实验动物产业化和生物技术产业发展。
3.2实验动物种质资源扩大和质量提高
我国自1997年开始,在实验动物种子资源的保存和利用方面投入大量的资金,设立了国家啮齿类实验动物种子中心和分中心,已经初步建立了种子网络体系。用于科研的实验动物种类,从啮齿类、兔、犬到实验非人灵长类动物不断扩大。实验动物使用总量下降,高质量实验动物使用量增加,实验动物品种、品系增加,用于科研方面的啮齿类普及清洁级,部分实验室将使用悉生动物和无菌动物。
3.3实验动物福利
动物实验替代方法的3R理论已被愈来愈多的科学家所接受,并在实际研究工作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对推动生命科学以及相关学科研究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探索能够达到相同目的或获得相同结果的动物实验替代方法是今后我省实验动物工作的发展趋势。
3.4实验动物标准化建设
实验动物标准化建设是实验动物科学发展的重点,质量管理是实验动物管理的核心。我国通过立法,实施实验动物的许可证制度和统一的国家技术标准,提高了实验动物的质量,保证了人员安全,也保护了动物福利,推动了实验动物学科的快速发展,但是,伴随着生命科学发展,实验动物标准化管理体系不健全等深层次的问题仍然存在,迫切需要加以系统研究和完善。
4 福建省实验动物学科面临的挑战
21世纪,科学技术的持续发展和世界经济一体化,对生命科学、医药研究提出了新的要求,为实验动物学的发展提出了挑战,当前我省实验动物体系存在品种资源短缺、创新能力不足、政策法规和质量标准体系不健全、保障体系薄弱、共享机制不完善等诸多问题。
4.1实验动物资源不能完全满足科学研究的需要
我省常用实验动物品种品系单一,规模偏小,有时需要从外省引进,实验动物资源不能完全满足科学研究的需要。
4.2实验动物标准化管理存在漏洞
实验动物法律法规体系不健全,个别单位存在有法不依、有标准不遵守现象。实验动物福利伦理认识程度低,缺乏实验动物福利伦理审查规范和机制。
4.3实验动物及其相关产品产业化、商品化、市场化程度低
符合质量要求的常用实验动物及相关产品的生产供应不足,缺少政府的扶持和资助,难以保持,更不能形成产业化局面。
4.4从业人员素质有待提高,高水平创新型人才匮乏
具有一定实验动物专业知识的技术人员,是保证实验动物科技工作质量的先决条件和基本保证。虽我省实验动物从业人员逐年增加,由于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和缺乏专业系统教育,省内符合第一任职要求的实验动物科技工作者少,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匮乏,有必要集中省内优势技术力量和资源,建立健全系统而科学的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从而提高实验动物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
5 福建省实验动物科技面临的机遇
5.1时代机遇
随着比较医学和转化医学的发展和崛起,作为生命科学、医学研究不可替代的重要支撑的实验动物科学,对于人类疾病的发病机理、治疗、药物研发所起的作用越来越不可或缺。发达国家大型实验动物资源匮乏、动物实验成本高、动物保护主义运动影响以及动物福利和伦理学的要求,动物实验特别是大型实验动物临床前研究呈现出向中国、印度等发展中国家转移的显著趋势,为我国承接国际医药动物实验业务带来了机遇。
5.2政策机遇
目前,科技部正在努力打造科研基础平台,加强科研基础条件建设,以满足科技创新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为宗旨,加强我国实验材料资源的收集、抢救、整理、整合、保存,根据实验材料的描述标准和规范,实现实验材料的数据化,建立E平台,实现实验材料资源的信息共享和实物共享。我国科技规划中提出:在“十一五”期间,建立以国家实验动物种质资源中心为核心、20~30个功能独特的实验动物种源单位共同形成的结构完整、功能齐全、技术先进并与国际接轨的中国实验动物种质资源网络平台。在保证实验动物质量和实验动物品种(系)与类型多样性的基础上,实现实验动物种质资源共享。这无疑是实验动物科学发展的强大推动力。
5.3产业机遇
医药生物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为实验动物科学发展提供了机遇。在发达国家,人口、健康和医药卫生高新技术发展迅速,其产业规模和产值迅猛增长。我国生物技术的应用和发展取得显著成绩,国家“863”计划、科技“攻关”计划都将生物技术列入重点支持领域。而医药、生物技术日新月异,对实验动物科学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6 福建省实验动物科学发展思路和目标
6.1发展思路
以提高我省生命科学研究和生物医药技术产业发展为目标,以实验动物技术服务平台建设为重点,大力推进实验动物资源整合和优化配置,加大实验动物科研及质量监控力度,完善法制建设,努力培育我省实验动物产业,走出既符合国情,又有福建特色的实验动物科技发展道路,为我省生命科学发展提供保障。
6.2发展目标
(1)到2015年,建立能生产并满足全省大动物和常用清洁级以上实验大小鼠需求量的供应体系。合格实验动物生产量达10万只,其中清洁级以上实验大小鼠8万只,普通级实验兔1万只,实验用猴和实验比格犬3000只。建成能满足我省生物医药产业发展需求的动物实验技术服务和信息服务平台,基本实现实验动物保种、繁殖、生产、供应与使用的标准化和社会化,为我省生命科学和生物医药发展提供有力的基础条件保障。
(2)实验动物质量保障体系基本建立。实验动物质量检测体系进一步完善,实验动物质量检测的快速诊断技术及其应急系统基本建立;基本形成实验动物检测、自检和抽检相结合的质量检测体系。
(3)实验动物科研水平显著提高。闽台实验动物科技创新暨转基因培育与研究技术服务合作基地的建立,转基因培育与研究共用技术、保种与生产能力进一步提升。到2015年底,基因工程小鼠达300种,开展转基因大鼠或转基因猪等转基因大动物的创建与研发;福建黄兔人工种群的生物净化暨实验动物化研究及应用取得实质性进展。
7 福建省实验动物科学发展的战略任务
7.1实验动物法制化管理体系的完善
法规制度体系建设。争取在2013年将《福建省实验动物管理办法》列入省政府立法计划项目,“十二五”期间完成省政府立法并实施;同时完善和修订相关管理制度并实施。
法制化管理体系的建设。充实和调整福建省实验动物专家组,真正发挥专家组在我省开展实验动物发展研究、为我省实验动物法制化管理和相关政策法规的制定等方面的指导和咨询作用。
建立管理信息系统。在现有的福建实验动物信息网页上增加实验动物学会活动窗口,加强实验动物信息网后台管理建立实验动物信息网的专业信息平台,加大实验动物科技宣传力度,使社会各方全面、准确地理解和执行国家实验动物管理条例。
实施应急反应体系。为控制实验动物疫病的发生和传播,保证实验动物质量及其动物实验结果的准确可靠,建立和完善与相关部门联动机制,制定和重大实验动物疫病控制应急预案,形成全省性的重大动物疫病控制应急体系,保证和促进实验动物持续健康发展。
7.2加强行政执法管理力度
在科技计划立项、成果管理活动中加强有关实验动物质量和动物实验条件的审核,强化监督管理,切实有效地发挥其职能。应用不合格实验动物或未取得实验动物使用许可证进行的科学实验、检定,其实验、检定结果无效,科研项目不予以立项。
加大实验动物质量管理力度,优化资源配置,完善省实验动物质量监督检测体系,建立实验动物质量抽查和报告制度。全面推行实验动物许可证制度,严禁未取得生产许可证或不合格的动物进入流通渠道。
加强本省行政区域内实验动物行政执法工作力度,建议设立实验动物质量监督员、实验动物信用管理、实验动物质量通报和信息公开制度,接受社会监督。
7.3健全实验动物质量保障体系
7.3.1规范实验动物质量检测管理。省实验动物质量检测中心必须进一步规范质检工作,加强实验动物监测与管理,严格执行许可证制度,开展实验动物质量检测新项目、新方法、新技术的研究。
7.3.2全面实施实验动物国家新标准。为保证对新版标准的贯彻实施,应开展实验动物国家新标准宣贯会,全新解读新版国家标准内容和标准编制中规范性技术要素的确定,推动实验动物质量的提高及动物实验技术的创新和发展,以满足实验与科研工作的需要。
7.3.3加强从业人员队伍建设。我省缺乏掌握实验动物科技管理技术的高端人才和复合型人才;从业人员的学历层次、专业化水平和整体素质有待提高。必须进一步加强从业人员队伍建设,努力提高从业人员的政治思想素质、职业道德水准和业务技能,建立技术力量雄厚、人才结构合理的创新团队,为我省实验动物科技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7.4实验动物技术服务平台建设
7.4.1建立闽台实验动物科技创新暨转基因培育与研究技术服务合作基地。随着海峡两岸整体经济水平和科技能力的提升,生物技术领域和产业领域等也将逐步提出对转基因/基因剔除小鼠模型动物的需求。所以,开展转基因培育与研究共用技术、保种与生产,供应生命科学研究所需要的特种实验动物、以满足实验动物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需要。
7.4.2建立开放系统动物实验技术服务基地。随着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省内对大动物实验的需求将逐年增加,所以,开展大动物(犬、猪、羊)动物实验技术服务、动物实验技术培训、实验动物共享数据库、实验动物设备设施共享、大动物调剂供应,以满足省内动物实验所需的大动物(犬、猪、羊)逐年上升的需求。
7.4.3建立福建实验动物科普、伦理和远程教育基地。通过该基地建设,提高实验动物管理工作质量和水平,维护动物福利,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适应科学研究、经济建设和对外开放的需要。同时向公众开放陈列室和其他场地、设施,举办讲座和提供咨询。
7.4.4建立实验兔繁育及福建黄兔实验动物化研究技术服务基地。在省内使用量较大的单位建立生产常用实验兔基地,承担我省实验兔的生产、供应和满足福州市区实验兔调剂服务及周边实验兔的需求,以解决目前全省所使用的实验兔不达标的问题。同时,开展福建黄兔人工种群的生物净化暨实验动物化研究及应用,提升福建实验动物科技水平。
7.4.5加强常用动物和饲料的生产供应。充分利用鼠类技术服务平台现有条件和人才优势,在其生产清洁级实验大小鼠的基础上,通过加大扶持力度,形成年产超5万只清洁级以上实验大小鼠的生产能力。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建立5万只以上规模的实验兔繁殖基地。依托有条件的单位建立标准化实验动物饲料的生产车间,年产各类实验动物饲料500吨,以满足科研、生产及部分教学工作的需要。
7.5实验动物信息服务平台建设
7.5.1数据信息服务平台建设。以国家科技基础数据平台为基础,开发福建实验动物专家数据库、相关联企事业单位数据库、实验动物品种品系资源数据库,整合信息资源;建立实验动物管理、科研、生产、使用或经营管理集成性网络服务平台,提供远程、互动、及时、高效的网络服务;根据服务对象的具体需求,开展查新、咨询、策划、信息、实验动物及其相关产品推介、交流合作等多方面的个性化信息服务。
7.5.2实验动物、饲料供需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建立市场调研系统,对实验动物进行分类市场调查,定期向相关服务群体提供行情报告;建立网络性的共性市场开发平台,接受供需双方的委托,对服务群体及服务需求进行市场调查分析,组织实验动物及其相关产品的供需信息。通过信息平台,协调解决实验动物来源和供应问题,合理引导和培育实验动物市场。
7.5.3实验动物从业人员远程培训和上岗考试平台。通过该平台的建设,将提供最优秀的实验动物科技培训资源,该平台只要有因特网的地方就可以接受培训和考试,不受时间、地点限制,同时结合从业人员水平层次的不同,提供个性化学习和课程答疑服务。该平台根据福建实验动物科学管理的工作要求,结合实验动物从业人员上岗管理实际,主要用于实验动物从业人员培训和上岗资格认证考试,到2015年底,使我省实验动物从业人员的持证上岗率达到95%以上。
8 福建省实验动物学科发展的战略对策
8.1加强法制化管理
贯彻国家有关实验动物法律、法规,建立和完善福建省实验动物科技管理的法规性文件,加大执法力度。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协调,在省科技、教育、农业、医药卫生等行业坚决按实验动物许可证制度的要求,在科研立项、成果评价、、新药研究、行业验收与认证工作及安全性评价等工作中逐步实行实验动物一票否决制。
8.2加强实验动物从业人员培训
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稳定现有的实验动物从业人员队伍。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和规范实验动物技术人员的培训和考核,提高实验动物技术队伍的整体水平。为从事实验动物的管理人员提供学习机会,尤其是对单位法人或主管领导进行必要的实验动物法规和基本知识培训,促进科学管理。
8.3加大投资力度,统筹规划,合理布局
我省每年用于实验动物生产、新品种的培育及动物模型的研究经费十分有限,制约了实验动物学科的发展。应开辟资金渠道,通过地方匹配投资、争取国家财政经费和吸收社会资金等多种方式,加大实验动物的投入强度,逐步形成实验动物多元化投入格局。建议设立实验动物专项发展基金,纳入省级科技计划,以不断加大财政投入,为实验动物科研和实验动物学科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提供坚实的资金支持。
8.4在省科技计划项目中报指南中增加实验动物科学研究内容
为进一步提升实验动物研究水平,加强和完善实验动物技术服务平台的功能,推进我省生命科学研究和生物医药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建议将实验动物科学研究内容列入省社会发展科技项目支持重点、软科学研究项目和省基金项目资助范围。
8.5建立确保平台良性运行的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
平台必须制定科学的管理制度,明确平台建设单位的权利和义务,制定相应的绩效考核和评价制度,采取优胜劣汰的动态管理方法。日常运行经费应通过开展各类创新服务和承担企业、政府委托的科技项目,以及当地政府支持和企业资助等途获得,通过平台良好的服务和管理,来获得平台自我发展的资金保障。
8.6重视学会的工作,支持学会开展工作
省实验动物学会是实验动物与动物实验人才集中的地方,学会要积极努力,将省内从事生命科学研究的专家组织起来,开展多学科的学术交流与培训活动,取长补短,共同促进实验动物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同时,还应加强彼此之间联系与协作,使实验动物事业更好地为生命科学研究服务。
8.7加强闽台间的学术交流,追踪国际发展趋势
通过近年的努力,我省的实验动物工作已取得长足的进步,从而为我省开展闽台间实验动物科技的交流创造了条件。我省应加大宣传力度,利用现有资源的优势,吸引更多的项目,包括高科技项目到我省进行实施,以利于追踪国际生命科学的发展趋势。
科学研究服务范文2
关键词:社会服务 本科 产学研 应用型
新世纪人才的培养宗旨是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作为21世纪的大学生,除了要有广泛的知识和良好的创新意识外,还必须具有扎实过硬的实践能力和技能,能够熟练应用现代测试仪器与技术进行科学研究和生产实践活动。本科教学培养计划中,很难寻觅到系统的与社会服务联系紧密的相关环节。所以,有必要研究和探讨社会服务对本科教学的促进作用及实施方法。
1.本科生参与社会服务的可行性和意义
1.1社会服务的可行性
目前,各专业实验条件完备,能够保证完成教学和大部分科研需要,并能够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备更新。新专业实验室正有条不紊的进行建设,所购仪器设备均是专业办学中较先进的、较精密的,具备很强的实用性,其中一部分达到了重点实验室的精度要求。
1.2社会服务的意义
根据专业设置特点和实验教学条件,与社会实践相联系,提供一定范围的社会服务,既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又可以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形成“产学研”的有机结合,合理的补充了教学,同时为学生学习知识、提前接触社会实践、积累经验提供了良好的操作平台,对“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形成了强有力的支撑。
2.本科生社会服务的实施方案
提出对实践教学进行合理补充,组织学生提供社会服务的理论条件基本上成熟,需要补充的主要是实践的组织管理体系和部分硬件设施,以形成“产学研”有机结合的教学模式。
2.1社会服务体系的构成
(1)社会服务对象和范围
依据本科生培养计划中的业务范围,确定社会服务的对象;同时,根据实验室的设备情况,确定合理的相对全面的社会服务范围。
(2)社会服务组织管理体系
要保证各年级间社会服务的可持续性,必须形成科学合理的组织管理体系。拟以三年级学生为主,二年级学生积极参与,各班级抽取部分品学兼优的学生和困难学生,形成部分带动整体,共同参与社会服务的良好效果。
(3)社会服务实践技能的培训
指导教师负责实践技能的培训,不仅教会学生仪器设备的使用,而且要达到独立操作和应用的程度;同时,作为一个服务团体,要培养良好的服务意识和团队协作意识。
(4)社会服务实践设备的完善
进行仪器设备的不断更新,在学校教学体制和设备建设总体规划下,结合实验课程的实际需要,购买部分新仪器,这样既增强了教学科研实力,也增强了社会服务能力。
2.2社会服务的实施
考查分析专业特点,结合特定社会服务,对可行性进行充分分析和论证,确保实施方案的合理性和科学性。由专业教师和实验人员组成培训和管理小组,对学生进行技术培训。实验室仪器设备应该较齐全,可以保证社会服务的可执行性,并适时的依据实验室具体需要和学校建设基金的情况购置新设备。
具体实施方案可分阶段进行,第一阶段:明确服务对象和范围,组建服务管理体系;第二阶段:进行社会服务实践技能的培训;第三阶段:组织进行社会服务实践。
综上所述,这种基于实验室教学仪器设备的社会服务体系,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同时充分利用了学校教学仪器设备服务于社会,形成经济效益,真正实现了“产学研”的有机结合,培养了“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3.结论
本科生社会服务,将实现学校在人才培养模式上的实质性突破,即“产学研”的有机结合。这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要考虑多方面的影响因素,包括专业自身的特点,合理的服务对象和范围,实验室仪器设备情况,服务团队的组建、培训与管理等等。在尝试性实施阶段,可在各方面条件较具备的个别专业进行试点,重点为确定服务对象和范围,服务团队的组建、培训和具体工作的实施。
社会服务的实施,将会使最大范围的学生受益,他们能够积极主动高效地完成社会服务任务,使自己强化了对专业的认识,培养了从事本专业工作的兴趣,建立了就业优胜信心。同时,能够带动整个班级向更好、更高的层次进步。专业教师也将以此为契机,不断提高专业的在教学科研方面的水平,形成优势专业。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7]2号文件).
[2]教育部.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07]1号文件).
[3]王守义,王建华等.农学专业实习教学的改革与探索[J].实验科学与技术,2005,12:86-87.
[4]郑玉刚,范栋华.关于促进高校实践教学改革的若干思考[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2(8):151-154.
[5]毕建杰,叶宝兴等.改革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综合能力[J].实验科学与技术,2005,12(4):83-84.
科学研究服务范文3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 嵌入式学科服务 嵌入性理论 社会网络
[分类号]G252
编者按:近些年来,国内高校和专业图书馆十分关注并积极推动学科馆员制度与学科服务,特别是cALIs三期项目连续举办4期学科馆员培训班,进一步推动了学科服务的创新与发展。为及时总结当前学科服务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和最佳创新实践,本刊从来稿中选取4篇文章以专题形式发表,反映当前关于嵌入式学科服务、学科服务的模式以及学科服务的实践探索,以便于读者集中地了解这一领域最新进展与变化。
1、引言
在当今的客户经济时代,以用户为中心的理念不断发展,对图书馆的各项服务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强调以用户为中心、嵌入用户环境提供服务的嵌入式学科服务日益受到关注。ARL以Transforming LiaisonRoles为题了年度报告,研究新环境下学科馆员的新定位,提出学科馆员应该嵌入用户的研究、教学和学习过程中,建立参与用户学术行为的新模式。这体现了美国图书馆界对于深化学科服务、嵌入用户的关注。国内外不少图书馆都推出了嵌入用户的学科服务,包括嵌入用户物理空间的信息素养教育、科研支持服务,嵌入用户计算机桌面的信息服务工具等等。嵌入式学科服务实践尽管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其理论研究目前还比较有限。嵌入式服务多局限于对用户物理空间和数字空间的嵌入,主要从用户使用层面研究嵌入用户个人信息环境的问题。本文引入新经济社会学中的嵌入性理论,从社会网络的角度提出嵌入式学科服务的创新模式,以期为其深入发展提供新思路。
2、嵌入性理论及其对学科服务模式创新的启示
2.1 嵌入性理论研究概述
新经济社会学领域中的嵌入指的是“经济的社会嵌入”。人类学家Polanyi最早提出这一概念,认为经济行为是嵌入在社会关系中的,经济行为的动机是由各种非经济因素造成的。新经济社会学家Granovet-ter将其外延和内涵进一步扩展,指出“经济的社会嵌入包括经济活动在社会网络、文化、政治和宗教中的嵌入,对经济问题的研究除了交易成本以外,还要考虑人际互动和信任等社会情境对经济行动的影响”。所谓社会网络,是指一组行动者及联结他们的各种关系(如友谊、沟通和建议等关系)的集合。关系嵌入性与结构嵌入性是嵌入性理论中最为经典的分析框架。前者的研究视角是基于互惠预期而发生的双向关系,研究其网络关系的特征,强调的是网络中作为共享优质信息机制的直接结合关系;后者的研究视角是网络参与者间相互联系的多维总体性结构,研究关系结构的特征,强调网络的密度、企业在网络中的位置对企业的行为和绩效带来的影响。
嵌入性理论建立了一种研究经济行动的新视角,即从社会结构或社会网络的角度来研究经济生活的“合法性”。随着对嵌入性理论研究的深入,它已经突破了社会经济学领域,被应用到产业区域、市场渠道、组织适应等多种社会活动中,并逐渐得到图书馆学、情报学界的关注,被用于分析和解释信息服务与情报研究、图书馆社会网络等方面的问题。
2.2 嵌入性理论对学科服务模式创新的启示
学科服务是服务于科学研究和社会经济的,同样处于复杂的社会网络中。嵌入性理论的研究视角、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对于学科服务创新具有重要启示。
2.2.1 嵌入性理论研究方法的启示在研究方法上,嵌入性理论采用的是关系分析。它并非将研究对象看作孤立存在的“点”,仅描述“点”的各种属性,而是关注研究对象之间的关系特点或关系结构。嵌入性理论研究的是网络结构而不是地位结构,前者强调个体在社会网络中与其他个体的关系及所处的位置,侧重分析对社会资源的获取能力;后者强调的是个体的属性特征和社会地位,注重分析对社会资源的占有程度。嵌入性理论的这种独特的研究方法,有助于从社会网络的更高层面上分析学科服务中个人、群体和组织间的互动关系。采用嵌入性理论的视角观察,我们会发现学科服务同样存在于复杂的社会网络中,其成败同样受到它所嵌入的社会关系网络和制度环境的影响。站在社会网络层面运用关系分析法和网络结构观,有利于更加全面、准确地揭示和解读学科服务团队与用户个人、群体和组织之间的关系,甚至学科服务团队内部的关系,以及外部社会资本的获取、信任等非正式制度的建立。这些有助于拓宽图书情报学研究的视野和空间,推进学科服务的创新。
2.2.2 嵌入性理论研究理论成果的启示嵌入性理论中提出的关系嵌入性、结构嵌入性等多种嵌入类型等研究成果,对于学科服务与用户的融合、建立与用户的良好互动关系、提高用户忠诚度,提供了可参考的理论和方法。嵌入性理论指出社会资本是个人所拥有的表现为社会结构资源的资本财产,社会资本由构成社会结构的要素组成,并为连接内部成员提供资源。学科服务中同样需要关注社会资本,应该努力利用图书馆和图书馆员的社会资本,为学科服务提供资源。结构嵌入性主要考察经济行为者问相互联系的结构及其对交易关系的作用,并关注社会网络中的结构位置。这也为学科服务的创新提供了理论支撑,学科服务中可以努力嵌入用户的组织结构和工作机制,从而为建立与用户的深入合作关系提供制度保障。
3、基于嵌入性理论的学科服务创新模式
Shumaker等将图书馆嵌入式服务模式分为三种:物理嵌入、组织嵌入和虚拟嵌入。初景利等认为学科服务的嵌入包括目标嵌入、功能嵌入、流程嵌入、系统嵌入、时空嵌入、能力嵌入、情感嵌入、协同嵌入8个方面。笔者认为嵌入式服务一方面须从用户使用的角度嵌入用户个人信息环境,提供物理空间的嵌入和数字空间的嵌入,另一方面则可以从社会网络的角度嵌入用户和组织的联结,开展社会关系的嵌入和组织结构的嵌入。物理空间嵌入和数字空间嵌入的相关研究较多,以下仅作简要论述。
3.1 物理空间的嵌入
OCLC 2006年的一份研究报告表明,即使在数字化时代学生将图书馆作为聚集场所的需要并没有减少,他们仍然把图书馆看作是获取信息、提高素养和支持研究的场所。对于物理空间的嵌入仍然是学科服务的重要阵地。物理空间的嵌入指将学科资源和服务嵌入到用户信息获取的物理空间和现实情景中,用户不必离开自有物理环境即可直接利用学科服务。
这种嵌入是双向的。对内而言,通过图书馆空间与服务的调整,引入更多传统图书馆服务之外的项目,包括针对学生的论文写作支持、软件使用帮助、就业指导等,针对教师的教学支持服务,以及音乐会、展览等文化活动等,甚至接受其他单位在图书馆中提供受
用户欢迎的服务,从而将图书馆营造为一个多元化空间,集自主学习、协作研究、社会交往、休闲娱乐为一体,满足用户多层次的需求。这样,既将更多的用户吸引入图书馆的物理空间中来,进一步拓展了图书馆的服务,同时也使图书馆更好地融入用户学习、教育、研究和生活的过程中,进一步密切了与用户的联系。对外而言,通过馆外空间及服务的拓展,可将学科服务的阵地延伸到图书馆建筑之外。实际上,不少学科馆员经常走出图书馆到用户经常活动的空间去提供服务。服务地点包括实验室、办公室、院系会议室、教学楼,甚至是食堂、病房,等等。向图书馆建筑之外的拓展,不仅增强了图书馆在校园中的可见度和亲和力,使图书馆服务更好地融入校园生活,更能够提高服务的主动性和针对性。
3.2 数字空间的嵌入
在海量信息的网络中,任何一个图书馆要想成为用户的信息门户都是不现实的。图书馆不能固守在自己的网站和应用系统中,而须按照“用户在哪里,图书馆就在哪里”的原则,向外拓展进入用户所在的数字空间和常用系统中,使用户在进行学习、教学和科研等活动时,不脱离自有的数字空间,即可实时地直接获得所需要的资源和服务。
嵌入用户数字空间的方式很多。从嵌入的信息平台来看,主要有嵌入个人计算机和嵌入移动设备两种。从图书馆方嵌入的主动性看,包括主动将信息推送至用户的信息平台上和嵌入用户日常应用系统等待用户利用两类。从嵌入服务的内容来看,目前主要有资源与服务动态信息提供、馆藏目录和电子资源查询、信息咨询服务等。从嵌入实施的主动方来看,有用户驱动的,如Rss、浏览器工具条等,用户需要安装插件或进行定制后才能享用图书馆的服务;有图书馆驱动的,如将学科服务和图书馆资源嵌入学校网站和Google中,用户可以直接利用。从嵌入系统应用的方式来看,主要包括嵌入桌面应用、嵌入浏览器、嵌入常用网站、嵌入其他应用系统和嵌入移动设备等。
3.3 社会关系的嵌入
图书馆处在错综复杂的社会网络中。提供优质信息服务,可建立与用户问稳固的服务关系甚至合作关系;通过与用户的情感交流,可建立与用户的友谊与信任。这都将有利于增加用户的使用粘度,使学科服务与用户之间飘忽不定、学科馆员为主导的关系转变为稳固长久、双向互动的关系,更加深入地嵌入用户的社会关系之中。
3.3.1 学科服务嵌入的用户关系分析
学科服务与用户的嵌入关系是多重关系的集合。图书馆员在为用户提供信息资源与信息服务中形成信息服务关系。二者之间还可能存在着复杂的社会关系。特别足高校图书馆中更多地存在与用户的亲人、同学、朋友和熟人等关系。这些社会关系为学科服务提供了可利用的社会资源。
在图书馆服务实践中,社会关系与信息服务关系的互嵌和转化很常见。不少学科馆员在与院系建立联系之初多利用个人的社会关系,首先为熟人提供信息服务,在社会关系之上建立信息服务关系。而在逐渐扩展的信息服务中,通过交流既能建立感情,又可以使原本没有任何社会关系的用户成为朋友。随着信息服务的深入,二者的感情可能越来越深,建立亲密的社会关系。
3.3.2 通过关系营销建立良好的用户关系
学科馆员虽然努力建立与用户的良好关系,但效果往往并不理想,表现为较为缺乏稳定的双向关系。在已建立的关系中,以学科馆员为主动方的关系较多,临时性的单向关系较多,稳定的合作关系较少。通过学科服务的关系营销,实现与学科用户的互动和双向沟通,则可以促进了解和合作,建立与用户的良好、稳定的关系。
学科服务关系营销需注意以下4点:①建立用户档案。图书馆各个部门都应参与用户信息的收集和整理工作,建立内容详尽、部门间共享的用户档案数据库。②进行用户细分。在用户档案基础上,通过数据挖掘等方法进行用户需求、用户行为和用户心理的分析;根据用户的不同特征,区分不同的用户类型。比如根据用户信息保证的级别,可分为一般用户、重点用户和特殊用户;根据用户使用图书馆的频率和忠诚度,可分为潜在用户、现实用户、支持者和忠诚用户。③实行差异营销。针对细分的不同用户群体,实行不同的营销策略。例如对学生群体可以采用形式活泼的互动活动,如以有奖问答、知识竞赛等方式吸引他们参与。通过建立与学生社团的长期合作关系的方法,解决学生流动性大、难以建立稳定关系的问题。④建立用户忠诚。对于重点用户,需花大力气改善和发展与他们的关系,尽可能为他们提供周到、快捷、满意的服务,提高他们的满意度和忠诚度。他们的满意将会为图书馆带来良好的口碑效应。对于潜在用户和很少光顾的用户,需要分析阻碍他们利用图书馆的原因,有针对性地进行图书馆资源和服务的宣传,吸引他们利用图书馆。
3.3.3 基于社交网络打造学科社区社交网络是一种数字化的社会结构、关系和资源的整合环境,是现实社会人们交互作用的结构、环境和空间在网络世界的延伸、拓展和重构。在互联网领域,社交网络通常指社交网站、社交软件工具和社交服务。社交网络的独特魅力为学科服务嵌入用户社会关系提供了有力的工具。社交网站具备的巨大用户群,可以为学科服务拓宽与用户的交流渠道、完善网络服务功能提供有效途径。社交网络能够帮助人们方便地构建、维护和加强个人的社会关系,有利于学科服务更好地嵌入用户,密切与用户间的信息服务关系和社会关系。社交网络的高交互性、参与性和依存性,极大地提高了用户体验,有助于提高学科服务的用户忠诚度。
基于社交网络建设学科社区、提供学科服务的模式主要有以下三种:①将图书馆资源及服务有机嵌入社交网站中,在用户最常用之处提供学科服务。例如在学科资源与服务推介方面,可以利用人人网等社交网站建立图书馆的用户小组,进行相关资源与服务的介绍和讨论。②利用跨界合作技术从分散的社交网站中获取信息源,在图书馆网站上整合提供社交网站的相关服务,从而丰富图书馆的服务内容。例如丹麦的State and University Library建立了集成检索系统Sum-ma。Summa利用AJAX集成了用户界面的外部服务,包括获取亚马逊网上书店的图书评论等信息以及文学网站上的作者信息等。③利用社会网络原理构架学科信息服务体系,形成学科社区。可以参考社会网络的系统设计、运行模式来优化与架构学科信息服务系统,更好地鼓励用户参与学科服务,增强系统的开放性与吸引力。
3.4 组织结构的嵌入
对于用户组织结构的嵌入,不限于用户个体或学科服务提供者个人,而是通过在中观层面上研究用户团队与学科服务团队在组织结构和工作机制上如何相互嵌入,从而在制度上保证学科服务更为密切地与用户相结合,更好地满足用户需求,提高用户忠诚度。
3.4.1 外部化――主动嵌入用户组织结构 Shumak-er等曾提出图书馆服务的组织嵌入方式,认为组织嵌入指服务经费由用户方提供,甚至由用户方直接进行
管理。笔者认为由用户方提供经费甚至直接管理是一种受限制较大的方式,更多情况下学科服务可以通过以下形式嵌入用户的组织结构。
・通过人员嵌入使学科服务人员成为用户团队成员。这是嵌入用户组织结构最理想的方式。美国匹兹堡大学东亚图书馆(下称东亚馆)成功地做到了这一点。东亚馆主要面向匹兹堡大学亚洲研究中心提供服务,与其形成了良好的关系,并俨然成为其有机组成部分。亚洲研究中心在其网站上将东亚馆及其专业馆员与自有的研究项目及研究人员并列。东亚馆的部分服务项目直接作为亚洲研究中心的活动由亚洲研究中心进行推介。亚洲研究中心主办的活动也常常与东亚馆合作开展。与用户融为一体,自然能促使东亚馆的学科服务更加到位。国内高校中院系资料室和学科分馆,往往面向某个特定的院系设立,服务对象专指性很强,具备嵌入院系组织结构的条件,应该努力争取被认可为院系的成员。我国有些高校为高级职员配备学术秘书。学术秘书承担了部分学术信息搜集和处理的职能。实际上,学科馆员具备学术秘书所需的专业素质,也承担了学术秘书的部分职责。如能争取学校支持规定学科馆员兼任学术秘书,将学科馆员嵌入到院系的学术研究团队中,不失为学科服务嵌入用户组织结构的好方法。
・通过服务嵌入使学科服务成为用户工作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学科服务人员嵌入用户团队,能够在组织机构上保证学科服务的密切结合,但实施起来困难比较大,而从工作机制上的嵌入则相对容易。学科服务中应建立与用户的深度合作关系,通过各种方式嵌入用户的工作流程中,并使之制度化,成为用户工作中离不开的环节,而不是依靠人际关系飘忽不定、偶尔为之的服务。比如取得学校主管部门支持,建立学校机构库存储用户的科研成果和工作文档,即可保证学科服务嵌入用户的研究和信息交流环节中。
3.4.2 内部化――邀请用户嵌入学科服务 用户内部化是将用户这一外部环境要素导人图书馆内部,成为学科服务内部的重要要素。用户内部化的意义体现在两个方面:①“内部化”了的用户,因利益纽带将其与图书馆捆在了一起,进而会产生一种责任感,主动地把自己以及他人的需求反映给图书馆;有助于图书馆及时了解用户的需求变化,快速调整服务方式和营销策略,真正实现用户满意。②用户内部化会使广大用户潜移默化地接受图书馆的理念和文化,自觉地将自己与图书馆融为一体,产生对图书馆的亲切感和依赖感。这种特有的“图书馆情结”,会使其成为图书馆的宣传者和忠诚用户,长期不会改变。
用户内部化可以通过两种方式实现:①聘请兼职员工。为促进与对口学院的联系,深化学科服务,不少高校图书馆尝试在学院师生中聘请兼职员工。例如清华大学图书馆在对口院系聘请图书馆教师顾问,在研究生会和学生会中聘请图书馆学生顾问;武汉大学图书馆在院系中设立重点教师参加的文献资源建设委员会;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在学院科研团队中聘请信息专员。这类图书馆兼职员工尽管称谓不同、工作范围各异,但工作职责多为资源建设、图书馆宣传、建议与反馈、指导学科服务等。深入在用户群中的图书馆兼职员工不仅能起到桥梁和纽带的作用,而且可以达到用户内部化的目的。因为受聘人员无论从道义上讲,还是从制度约束上讲,都要履行必要的职责,提供应尽的义务。这就会使其不知不觉地在感情上、行为上向图书馆倾斜,最终成为图书馆内部化客户,成为图书馆的忠诚用户。②建立用户利益共同体。图书馆需要寻求合作伙伴,通过互惠互利的方式,构造利益共同体,共同推进学科服务。例如在高校中有不少活跃的学生社团,是学科服务很好的合作伙伴。学生社团了解学生需求,他们参与服务的设计能使学科服务更加贴近学生的需求。同时学生社团也愿意参与学科服务的相关工作,希望在工作实践中锻炼自身能力和提高社团的影响力。在互惠双赢的基础上,图书馆可以寻求类似的合作伙伴,构造成利益共同体,从而使用户成为学科服务的稳定使用者、需求信息提供者、服务方案设计者和服务质量监督者。
4、4种服务模式的关系
科学研究服务范文4
高校图书馆作为信息比较集中的地点,在充分发挥好自己的相关优势以及强化服务功能方面外,把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将教学的科研服务有机整合起来,从而进一步的强化了教育教学的科研服务功能[1]。高校图书馆的工作人员一直以来对于如何制定好符合新疆教育学院教学的战略方案非常的关注及重视,所以从现阶段来看,新疆教育学院的图书馆是正在发展中的高职院校图书馆,其主要的发展方向是在多元化的,在图书馆中文献资源的建设与发展是高职院校图书馆的发展核心。另外,文献的资源建设水平的高低好坏与图书馆的采编工作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所以,高校图书馆的采编工作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
一、高校图书馆采编部的教学科研服务职能
高校图书馆的采编部决定了图书馆的整体质量以及整体的结构,从而能够进一步的影响到教育教学的科研活动,采编部应该树立好业务的观念,进一步的加强教学科研之间的活动与联系,从而增强高校图书馆采编部门的教学科研服务职能[2]。采编部应该积极主动参与到学校安排的各种教研活动当中,从而能够更加密切的关注到与本院的信息相关的教研知识和动态。在此基础上,根据学校的发展基本特点,不断丰富图书馆的基础结构,在文献以及图书的相关信息上密切配合学校的教学科研工作。图书馆的主要文献功能在目前来看,一直在不断的被其他功能所击垮,因此充分发挥好图书馆内部的采编部门工作是学校一直以来的愿望,进一步的发挥好教学科研的服务职能,同时也是图书馆生存的必然要求。图书馆的采编部门对教学科研提供更好的服务有利于提高图书馆内的相关文献的利用率,实现图书馆的使用价值;但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教学科研的活动对图书馆的采编部门也提出了相应的要求与服务。采编部门的相关负责人只有牢牢的把握好学院在进行科研教学时所需要的相关文献资料,在此基础上不断的引进新的概念,创新与改革相关实践手段,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才能在更高的程度上满足全校老师及学生对于相关文献资料的基本需求,保证科研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3]。
二、创新发展高校图书馆采编部门的文献信息服务功能
1.采编部门的文献信息建设方面的功能
文献信息的相关建设相对而言是一项比较有序化的组织活动(相对于一次无序化的文献活动来说),采编部在相关文献信息建设的过程中有着连接以及引导的作用,其主要的引导方向自然而然就是教育教学的科研服务项目,与此同时也是科研人员的重要帮手和导向。采编部通过一系列的建设文献信息资料库的基本手段可以让该校的学生和老师更好的利用文献信息的检索功能,在此基础上,更好以及更快的获取自己想要的相关文献资料信息。另外,采编部还把散落在文言文以及一些比较难以理解的古文进行中文的再搜索与重新编排,让此类文献资料能够按照易行的分类原则进行更加快速以及合理的整理,把一些重要的索引以及题录等信息编制进信息文献资源库里面。上述所提到的相关文献信息可以为读者提供更加准确以及可靠的信息资料,从而更大程度的提高读者对于其所需要的信息资料的利用程度,全方位以及多角度的体现了其服务教学的科研功能。
2.高校图书馆采编部的文献信息的相关开发途径
高校图书馆采编部在选择不同的研究课题时对于图书的选择、报刊杂志的选择等都会比较自主,从而对其进行适度的整理以及编辑,加强组织与保管的手段,让其特色能够更加的突出,从而形成一系列可供参考的文献资料,这些文献资料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文献资料:其一,音像方面的文献;其二,纸质方面的文献;其三,数据库方面的文献;其四,电子出版物方面的文献;其五,数据资料库方面的文献;其六,网络类型方面的文献。最重要的是特色资料文献的专区,对于一些比较重要历史价值的文献来说,应该对其进行科学合理的编辑,营造出具有自己特色文化的领域,从而更好的为该学校的老师与学生服务。另外,高校图书馆的采编部应该密切重视和引进文献的基本管理体系,让图书馆的整体资源能够得到更加全面以及客观的发展,从而建立好一个比较完备的综合性文献信息资料网络平台[4]。文献信息在建立的过程中采编部的任务比较重,因为采编部既要根据学校发展的基本规划,也要打造出有自己特色的文献信息资料专区。从而发挥好图书馆的文献资源优势,在此基础上结合高校人才比较聚集的天然优势,制定出适合该学校发展的相关战略以及方案,打造好属于自己本校特有的教学科研服务模式以及开发平台。
三、高校图书馆采编部在采编的过程中所遇到的相关问题
1.采编具有盲目性
高校图书馆的采编部在进行采编的过程中,一般没有具体的工作计划,如果资金投入的比较多,那么采编的时候就会多买一些;相反,如果资金的投入比较少,购买的就比较少,也有可能会停止订购相关计划。上述现象会导致有些出版物的连载跟不上市面上的更新速度,从而使得图书馆的馆藏没有很好的系统性科学性。
2.采编具有随意性
部分高校采编部的相关工作人员不是固定的某个人员,这样在进行采编的过程中很容易因为人们的主观因素而进行购买行为,采编人员对自己喜欢的书籍或者相关文献资料会多购买些,对于自己不喜欢的书籍则会少购买一些。因此,根据上述现象来说,采编这项工作具有很强的随意性。
3.采编具有矛盾性
高职院校教学初衷就是为了培养更多的人才,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以及专业的技术能力,从而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让学生能够有更多的机会来选择自己喜欢从事的行业。因此,这就需要学生有着广阔的知识,让大学生的阅读面能够更加的广阔。但是,还有部分学校其基本的投资与规划对图书馆的工作还不够重视,对其资金的投入也在逐渐的减少,所以与这大学生的基本需求形成强烈的对比。
4.采编的渠道具有单一性
一般情况下,购置新的图书资料是与以往常联系的书店进行单线之间的沟通,由于有些热门图书在柜台内早就销售一空,因此会造成图书馆的书籍不全面,订单的时间比较长,导致的采编流程时间耗费的比较多,最终导致图书馆的馆藏的相关文献资料比较慢。
四、提高高校图书馆采编部服务的教学科研能力的相关措施
1.缩短与读者之间的距离
要想缩短采编部与读者之间的距离,在本质上来说就是缩短相关文献资料与读者之间的距离。其中采编部的工作人员要做的主要事情就是缩短与科研教学活动之间的距离,让相关教学科研人员能够主动的参与进来,给采编人员以具体的建议或者意见,从而更加深刻的认识到专业的设置和课程的相关安排。对基础的课程清楚了解之后,可以科学合理的分配好需要购买的书籍以及文献[5]。
2.建立具有特色文化的文献格局
根据不同的学校选取不同的特色重点科目,从而进行重点的建设,形成有自己文化特色的文献分布格局。对于一些具有特色文化的文献需要提供更加深层的服务,部分使用率比较高的文献资源进行数据的处理,从而更深层次的满足读者对于相关指定的文献需求。另外,特色文化需求需要在更深层次的服务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数目的数据库方面;其二,学科导航的方面;其三,专题的资料库数据方面。在此基础上,维护该图书馆的馆藏优势,为学校的教学科研提供基本保障。
科学研究服务范文5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学科建设
高校的学科建设,是高校办学定位和办学特色的重要标志,是衡量高校办学水平和办学质量的重要标准之一,是实现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是展示高校的教学力量、科研水平及发展潜力的重要平台,是实现高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学科建设能够提升高校的科研水平和科研能力,吸引高学历人才,提高教学质量,进一步增强办学的综合实力和社会竞争力。
高校图书馆作为高校的文献信息中心,是为教学和科研服务的重要部门,在学科建设中起着重要的文献保障作用。因此,高校图书馆应根据学校的学科建设规划和学科发展目标,构建符合学科发展要求的文献资源保障体系,制定科学有效的学科文献资源建设规划,创新服务模式,加强学科服务工作,以促进学校的学科建设。下面着重从学科服务工作的特点以及服务中遇到的困难和障碍等方面,分析学科服务与学科建设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关系。
一、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的特点
高校图书馆开展学科服务是图书馆参与学科建设的重要举措。学科化服务,就是以学科为基础,以学科馆员为核心,并针对用户专业及学科,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展开的介于信息服务和知识服务之间的一种新型服务模式。[1]这项工作主要是依靠学科专业素质和图书馆业务素质等综合素质较高的学科馆员来实现和完成。
1.1学科服务具有学科性、专业性特点
学科建设的重要性已被越来越多的高校所重视,学者梁传杰[2]认为,学科建设包括了高校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师资队伍建设等主要内容,即学科建设涵盖了高校办学最为核心的内容。学者魏燕[3]认为,只有高水平的学科才能在社会中产生信任感、认同感,因而才有可能承接重大科研项目,产生重大科技成果。可见,学科水平成为高校办学水平、办学特色和社会知名度的重要标志。这就要求学科服务工作要进行认真的学科文献调研工作,广泛征求学科专家、学者的意见,针对学科专业特点,及时提供学科服务,为学科建设的决策提供有学术价值的参考依据。因此,学科服务工作具有很强的学科性、专业性,对于学科建设和图书馆的发展,有着深远地意义。
1.2学科服务是具有主动性、个性化特点的深层次信息服务
学科服务的主动性,不仅体现在与对口服务院系的主动联系上,还体现在学科馆员主动围绕对口服务院系的学科建设的实际需要,将分散的、不同载体形式的学科信息进行科学的收集、整合、分类、加工,形成适合学科专业需求的二次文献。例如:编写目录、索引、文摘等,还可以自建学科文献、二次文献数据库等,打造本馆的特色馆藏和特色数据库,满足学科专业用户的个性化需求。例如:中南民族大学图书馆有重点地对女书的文献内容进行深度加工和标引,编写《女书文化研究论文索引》、编制文摘、简讯、内容提要、综述等[4],有着很高的学术价值,成为本馆的特色文献。为高校图书馆创建特色服务、编撰二次文献起到很好的借鉴和示范作用。
关于个性化服务的说法很多,学者张琴[5]为个性化服务做了较恰当的定义,个性化服务(Per sonalized Service),指的是基于信息用户的信息使用行为、习惯、偏好和特点来向用户提供满足其各种个性化需求的服务。学科服务主要是由学科馆员主动到对口服务院系,了解专家、教授、学科带头人以及专业教师的文献需求,有针对性地宣传推广图书馆的资源,在深度和广度上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的学科服务。可见,学科服务工作不仅使图书馆的服务功能得到充分发挥,也有助于高校的学科建设和办学特色的鲜明体现,有利于高级专业人才的引进,形成良性循环的办学机制。
1.3馆藏资源呈现出网络化、数字化的特点
伴随大量电子文献的涌现,图书馆仅依靠纸质文献已无法满足用户需要,网络资源、数字资源不仅信息容量大,还具备纸质文献无可比拟的优势--便于检索与获取的特点,极大的提高文献获取效率。图书馆应发挥计算机网络技术优势,将馆藏纸质资源转化为数字资源,将网络资源和数字资源转化为馆藏资源,还可根据学校的学科建设及专业教学的需要,购置文献数据库,以丰富馆藏资源和提升文献的利用率。例如:民族学院图书馆先后购入了“CNKI中国知网”、“万方全文数据库”、“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数据库”、“维普网”、“全国报刊索引数据库”等电子期刊数据库;购入了“读秀(中文学术搜索)”、“超星图书包库”、“时代圣典”、“书生之家”等电子图书数据库;还购买了部分多媒体、视频、光盘等数据库,自建特色数据库--藏学数据库,丰富和充实了馆藏文献资源。
1.4服务模式呈现多样化的特点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信息量的急剧增加,传统的服务模式--坐等读者上门的“被动式”服务已无法满足网络信息环境下的读者需求,图书馆及时推出学科服务,有效地服务于学科建设,最大限度的满足学科建设的文献信息需求,构建较为完整的学科服务体系,创建学科馆员和学科专业人员的交流平台。例如,学科馆员通过虚拟参考咨询平台、电话咨询、电子邮件、QQ等方式和途径,进行一对一、一对多的学科信息咨询服务,根据用户的不同需求,采取灵活多样的服务方法,发挥技术优势和文献资源优势,打破传统服务的时空局限,为用户提供高质量的学科服务,通过学科服务工作的逐步深入,促进图书馆的学科馆员队伍素质的不断提升,从整体上带动图书馆的发展,为更好的服务于学科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学科服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学科服务自1998年引进中国高校图书馆以来,做了许多探索和尝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也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学科服务的专业性、学术性、个性化等特点决定了这项工作的难度是很大的,这些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学科服务和学科建设的发展。
2.1学科文献资源匮乏,难以满足学科建设的需要
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图书馆的馆藏仍以纸质文献为主,电子资源和数字资源相对贫乏。据CALIS提供的数据显示,目前我国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料购置经费的20%左右用于购买电子文献,80%的经费仍用于购买印本文献(国外图书馆80%的馆藏为电子文献,20%的馆藏为印本文献)。[6]为了满足学科建设的需要,高校图书馆应转变馆藏资源建设重点,加大电子资源和数字资源的建设力度,建立学科文献信息库和相应的学科导航,注重创建本馆的特色馆藏。学科建设的文献信息需求,在客观上促进了高校图书馆的文献资源建设,切实提高文献信息的保障能力和学科服务的工作质量。例如: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在资源建设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资源采访工作采用“三一三余一”的指导性原则(简称“三一”原则),用在采访工作上就是指文献资源建设必须由采访专业人员、学科馆员、院系教授或科研团队三方共同负责,共同协商制定采购计划,上报由馆务会和校文献资源建设领导小组讨论决策。[7]这一做法,使得文献采购在专业性、时效性等方面的把握更加精准,使有限的图书经费最大限度的发挥作用,满足学科建设的文献信息需求。
2.2学科服务未能体现学科性、专业性的特点
学科服务的工作内容、形式等方面,应根据图书馆的馆藏资源与技术、人员的力量,制定符合高校学科建设的服务目标,不能脱离本馆实际,盲目效仿、甚至照抄照搬其他馆的做法,导致图书馆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精力,却不能达到理想的服务效果。目前,许多高校图书馆开展学科服务工作,仅停留在学科资源建设(根据专家、教授及专业教师提出的购书要求采购部分专业图书、报刊等文献);开展读者培训以及一些常规性的参考咨询和文献检索服务(为专家、教授及专业教师查找一些学科专业文献)等层面上,学科服务的深度还很不够,对用户的科研很少参与,没有体现学科服务工作的学科性、专业性的特点,这对学科建设将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和制约。
2.3用户信息素质教育工作做的不够
学科服务的对象是高校的专业教学人员、科研人员和部分有学科服务需求的在校大学生、研究生,其中包括许多学术造诣很高的专家、学科带头人,他们在各自的学科领域,刻苦钻研,由于不了解图书馆的文献资源情况和检索方法,在文献的收集查找过程中遇到很多困难,耽误了许多时间,使他们的科研、教学工作受到很大的局限,对学科建设将造成很大的影响。为了提高用户信息素质,学科馆员要走进对口服务院系,面向师生宣传介绍图书馆的文献资源和检索方法,举办关于各类数据库特点及使用方法的讲座,开展形式多样的用户信息素质教育活动,帮助用户掌握和提高信息检索技能,提高用户的信息意识和文献的检索获取能力。
2.4急需组建高素质的学科馆员队伍
学科馆员是图书馆与各院系信息沟通和交流的信息传递员,只有具备深厚的学科专业知识和图书馆的业务知识,有着丰富的读者服务经验,才能够胜任工作。因此,组建一支高素质的学科馆员队伍至关重要,这是开展优质学科服务的基础。学科服务加速了学科馆员队伍优化的速度和服务质量等方面的全面提升,学科馆员应加强学科背景知识和图书馆专业知识的学习,全面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要精通图书馆的业务工作,熟练掌握本馆的信息检索技能和使用方法。目前,学科馆员队伍中普遍存在学历低、知识老化、学科专业素质较差、对口服务专业与学科背景不一致等现象,同时,多数学科馆员是在承担着本职工作的基础上兼职学科服务,在时间和精力上无法专注投入,这些都是制约学科服务工作开展和质量提升的重要因素。
2.5图书馆与教学科研机构的协作不够深入和默契
学科服务工作要在图书馆与各院系之间紧密联系与密切配合下实现和完成,学科馆员应与教师与科研人员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开展“嵌入式”学科服务,实现提供深层次、专业学术含量较高的学科服务目标。由于用户对图书馆的资源与服务不够了解,所以对学科馆员的宣传推广工作缺乏主动性,甚至认为学科馆员的到来增加了他们的工作量,产生抵触情绪,导致学科服务工作的深入开展十分艰难。我们相信,通过学科馆员的不懈努力,随着用户对图书馆认识和了解的不断加深,逐渐体会到图书馆资源的优越性,他们将会对图书馆产生信任和依赖。因此,学科服务拉近了图书馆与学校各院系之间的关系,促进了图书馆服务能力的提高和高校学科建设的更快更好发展。
2.6缺乏科学的服务体系和管理机制
学科服务的价值是通过为用户提供高质量的文献信息服务得以体现的,学科服务的终极目标是帮助用户获取有价值的文献信息,要切实提高和保证服务质量,就要制定科学的服务体系和管理机制,加强团队意识与合作意识,协调图书馆与对口服务院系间的合作关系,明确图书馆内部各部门间的分工协作关系,以保障学科服务工作科学有序的进行,及时做好学科资源建设规划、课题跟踪、文献传递等工作的服务跟踪记录,重视收集用户的反馈信息,及时总结工作经验和教训,为今后的工作提供参考,使学科化服务工作的质量得到不断地提高。进而使图书馆的服务团队整体素质得到提高,进而提升学科服务的质量和读者服务工作的整体效率,更好的服务于学科建设。
结语
科学研究服务范文6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4年9月至2016年1月期间本院收治的行骨科Ⅰ类切口手术治疗的80例患者,采用随机分组方式,将其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包括24例男性和16例女性,18岁至63岁为患者年龄区间,(31.6±10.89)岁为患者平均年龄。实验组,包括21例男性和19例女性,21岁至60岁为患者年龄区间,(32.9±9.83)岁为患者平均年龄。所有患者均通过骨科Ⅰ类切口手术治疗,且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P>0.05)。1.2方法。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实验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药学服务,具体而言,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1)临床药学服务:临床药师以临床药学技术规范和疾病药学常规为依据,结合患者药学服务级别,以医师制定的诊疗方案为指导,开展药学服务工作。临床药师通过药学监护,分析患者病情变化情况,一旦发现问题,需及时与医师沟通。加强对患者的巡视,重视对患者用药后病情变化情况的观察,以患者实际情况为依据,了解用药反应,为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提供依据,结合患者身体状况,开展药学服务活动,指导患者安全用药。(2)床前用药指导:第一,针对发药药师,以医嘱为依据,全面把握患者用药情况,药袋核对无误后,将药物下发至病房,核对口服摆药单和药袋的病区、姓名和床号等,将药物送至患者处,并简述用药方式。第二,详细观察患者用药后的具体情况,适当开展用药安全教育活动,其中,药名、用药、剂量、最佳用药时间、不良反应等均属于用药安全教育内容。第三,树立较强的整体药学服务意识,以患者健康状况为出发点,加大对患者服药情况的监督力度,避免出现错服、漏服等现象,增强与患者间的交流和沟通,向患者介绍用药的目的、注意事项以及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获取患者信任,促使其积极配合各项工作的开展。1.3观察指标与疗效评定。详细观察并记录患者感染情况,同时对比两组患者手术效果。手术效果:(1)优:术后无感染,恢复速度快;(2)良:术后伴随有轻微感染,术后恢复相对较慢;(3)差:术后感染现象严重,恢复效果差。1.4统计学分析。将本次研究的相关数据录入EXCEL表格中,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予以卡方()检验,而计量资料则用均数(±s)表示,予以t检验,以P<0.05作为统计学有意义的标准。
2结果
2.1术后感染。对比两组患者术后感染情况,实验组感染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1所示。2.2手术效果。对比两组患者手术效果,实验组手术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药学服务,指由药师提供的,以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为主要目的的相关服务,其中,合理药物治疗是其关键所在[1]。全程化药学服务,是将药学服务贯穿于整个医疗卫生保健过程,无论何时、何地,为公众提供与药物相关的服务,达到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2]。因此,医院应在规范药学服务工作的基础上,提高药学服务整体水平,临床药师以患者身体实际情况为依据,结合病情和用药具体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药学服务方案[3]。适宜的抗菌药物是加速伤口愈合的关键,是控制术后感染的有效措施。针对骨科Ⅰ类切口手术,其具有创口大的特点,术后易发生细菌感染,以葡萄球菌为主。然而,针对葡萄球菌,磷霉素抗菌活性较强,因此,临床药师应推荐奖磷霉素作为预防用药。针对手术期,药学服务,有助于规范预防抗菌药物的使用,充分发挥抗菌药物的作用,控制术后感染[4]。本次研究以80例骨科Ⅰ类切口手术治疗患者为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实验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药学服务干预措施。结果,实验组术后感染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同时,实验组手术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综上所述,针对骨科Ⅰ类切口手术治疗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药学服务,效果显著,值得广泛推广。
作者:易红梅 单位:湖北省潜江市渔洋镇卫生院 药剂科
参考文献
[1]陈碧,李文华,陈尚志,赖飞凤,李辉,李洁,王静宇,左益檠.药学服务对骨科Ⅰ类切口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干预效果研究[J].中南药学,2011,05:390-394.
[2]吴涛.药学服务对骨科Ⅰ类切口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干预效果研究[J].中国医药导报,2012,13:114-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