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文化旅游开发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民俗文化旅游开发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民俗文化旅游开发范文1

关键词:云南民俗文化旅游开发;分析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8)01-0188-02

SWOT分析就是将企业内外部环境的各种要素综合起来,分析组织存在的优势(Strength)、不足(Weakness)以及所面临的机会(Opportunity)和威胁(Threat),然后运用系统分析的方法,将各种因素相互匹配,针对分析结论得出一系列最优战略的过程。云南民俗文化旅游在经历了长期的发展之后,面临着很多机遇与挑战。

一、优势分析

1.地理区位优势明显。云南省地处我国西南边陲,与国内的桂、黔、渝、川、藏等省区以及东南亚越南、缅甸、老挝等国相邻,是典型的低纬度、高海拔地区。独特的地理区位和四季如春的气候,使得云南成为我国乃至世界重要的旅游胜地。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云南迅速由内陆省份成为我国对外开放的前沿,成为中国连接东南亚、南亚的绿色通道、友谊通道和合作通道,这对就近吸引南亚和东南亚等地的国际旅游客源具有很大的优势。从交通区位看,云南正在构建国内一流的交通系统。到目前为止,云南省公路的通路里程已达167 000多公里,居全国第一位,形成了以昆明为中心,连接周边省份和国家的公路网。铁路方面,有成昆、贵昆、南昆、内(江)昆以及昆河(内)与四川、贵州、重庆、广西、越南等地区和国家相连,连接新加坡的泛亚铁路也正在建设之中。此外,云南还是国内机场最多的省份,目前,已有2个国际机场、8个省内机场、4个拟建机场和1个直升机基地,共有70多条航线辐射省内外、连接东南亚。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为海内外游客进入云南提供了便捷快速的通道。

2.民俗文化独特多样。云南是我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境内生活着25个少数民族。这些民族以自己的辛勤劳动和聪明智慧,在云南开疆拓土,不仅创造了日益繁荣的物质生产,也创造了极其多样的民族文化。其优美动人的民族歌曲,千姿百态的民族舞蹈,琳琅满目的民族服饰,还有风韵别致的民族乐器,情趣盎然的节日庆会无不蕴涵着别具一格的风味与情趣。在民族构成上,云南更是独自拥有白、怒、傣等15个民族。这些民族形成的奇风异俗,只有在云南才能得以一见,这就在国内形成了“此景只应天上有,人间难得几度闻”的独特局面。

3.民俗文化历史悠久。云南地处西南边陲,地域广阔,地势奇特,地形复杂多变,境内河谷、森林、雪山众多,地理上被分割成许多独立的单元,各民族就在这种封闭狭小的单元空间繁衍生息,这种独特的民族―地理结合体使得各民族不易受到外来文化的干扰与侵袭。体现在日常生活中的民俗文化带有强烈的原生性和神秘感,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观赏价值。

4.资源要素耦合良好。在民族生活的地区,有丰富多样的立体气候,有幽深神秘的河流峡谷,有雄奇巍峨的冰川雪山,也有历史悠久的宗教圣地,还有恬静优美的高原湖泊。这些景观与民俗风情、历史文化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构成民俗文化与自然景观、历史遗迹水融的局面,为吸引各种不同层次的游客提供了优越条件。

5.旅游开发粗具优势。云南旅游在国内起步较早,发展较为迅速,到现在已经具有较好的基础。到目前为止,云南已初步形成了六大旅游片区,上百条精品线路。产品开发也有了较为成熟完备的思想和模式,集中开发出自然生态旅游产品、民族风情旅游产品等旅游产品,形成了体系完善、层次明确的旅游开发体系,使云南逐步成为国际国内旅游者向往的旅游目的地,在海内外尤其是中国西部地区具有较强的竞争能力。目前,云南的旅游竞争力在西部省份中位列第一,在全国也居于前列。因之,进行民俗文化旅游开发具有一定的品牌、市场和形象的竞争优势。

二、弱势分析

1.挖掘利用不深入。受经济和交通条件的制约,云南省包括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在内的许多旅游资源至今尚未得到很好的开发利用。对民族风情的开发,不但存在种类开发不够的问题,也存在着地域范围不够广泛的情况。如丽江地区,目前的民族民间文化开发主要集中在古城区和宁蒗的泸沽湖地区,其他几个县则相对滞后,导致资源利用的不平衡和不全面。其次,对已有的产品开发深度不够,至今仍停留在表面,层次不够深入,对蕴涵其中的深刻内涵和重大价值挖掘不深、不全,导致产品结构简单、品种单一。如昆明市内的民族村,虽然近来开发良好,但也存在只简单重复各民族习俗,而对其文化和历史挖掘不够的情况。另外,民俗旅游产品开发联动不够。已有产品,如司岗里文化节、孔子节、火把节等,各自策划展开,没有整合到旅游线路的整体规划中来,不能发挥联动效应。

2.宣传营销不充分。从旅游开发的实践来看,云南对自身民俗文化的宣传和营销还做得不够,缺乏明确的市场战略和品牌战略。在民俗文化旅游方面,不仅缺乏名气大、影响力强的民族文化品牌,即使有相应的品牌,由于没有形成强有力的宣传推广与营销执行渠道、宣传推广不到位而得不到外界的迅速认可与接纳,影响云南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知名度的扩大与提高。目前,云南政府每年投资近千万元资金用于对外宣传,但作为旅游宣传促销的专项资金,每年只有500万元左右,这对云南这样急需宣传的旅游大省来说,是一个很大的制约。

3.行业发展水平低。云南文化旅游起步晚,底子薄,虽然近来发展很快,但总的来说行业水平还比较低。这不但表现在前面叙及的保护措施难落实、资源开发不充分、市场拓展不到位等方面,也体现在行业管理水平差、人力资源缺乏、旅游企业经营方式落后等问题上。具体表现为,云南的许多旅游酒店和旅行社至今还在沿用传统的小作坊式的经营方式,单位分散,手段落后,难以适应旅游业个性化、多样化、规模化发展的需求;在资源利用上缺乏对民俗文化资源动态、持续地调研和深度发掘;对已有资源的管理存在缺位和错位,缺乏明确的、操作性强的行业规划和指导;在人才的培养方面面临着教育机构和师资力量不足等瓶颈的制约。

三、机遇分析

1.区域合作发展的机遇。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持续推进、川滇藏联合建设“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滇黔桂三省(区)旅游合作以及“泛珠三角”9+2区域合作的发展,有利于整合包括云南在内的西南、华南、华中以及香港、澳门等国内市场,促进各地的资金、人员流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的深化,将有力地推动双边和多边旅游合作及客流互动,使得云南同时面临着国内和东南亚这两个全球增长最快的客源市场。另外,新农村建设与旅游开发结合的趋势也给民俗文化旅游开发提供了新的契机。

2.信息化带来的机遇。虽然目前云南的旅游信息化尚处于较低的水平,但只要积极准备、迎头而上,加大建设力度,加速推进旅游信息化,将面临着重大的机遇。首先,信息网络的普及,将为民俗文化旅游业的研究者、管理者、决策者以及从业人员带来大量快捷、有效的信息和知识,使其素质得到快速的提高。其次,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将给民俗文化的管理、规划、决策、开发以及民俗文化的保护提供包括管理信息系统、地理信息系统、多媒体技术在内的新技术平台和手段。再次,信息网络的普及和信息技术的运用,将会使云南民俗文化旅游的信息传递到海内外各个角落,扩大云南民俗文化的影响和知名度,使得民俗文化非但能以旅游资源、文化资源的形式创造价值,还可以信息资源要素实现本身效能的增值与扩大。最后,信息技术的应用,将能实现企业信息的整合和实时传递,建立企业间的网络联盟,并通过企业经营的电子化、数字化最终朝着旅游电子商务的方向发展,在取得积聚、联合效益的同时,创造更广泛的市场需求。这些必将促进云南民俗旅游开发整体效益的提高。

3.个性化旅游带来的机遇。当今时代是一个多元化、个性化的时代,追求个性、自由和特色越来越受到欢迎并促使旅游形式迅速朝着多样化和细分化方向发展。信息社会的发展,信息网络的延伸,使得地球成为一个村落,人们足不出户即可饱览天下秀色。这时,旅游行业的竞争,已不单单是技术物理层面差异的较量,深层次的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异质文化成为吸引游客的关键因素。云南民俗文化以其独特性、原生性、丰富性形成与异地文化的巨大差异,很能满足人们“求新、求异、求真、求美”的旅游心理,对游客具有强烈的吸引力。个性化旅游的兴起,将为云南民俗文化旅游的发展创造大量的市场需求,加速民俗文化开发的进程。

四、威胁分析

民俗文化旅游开发范文2

民俗旅游我们可以把它理解成人们享受各地特色文化和了解民族风情为目的的一种旅游活动,民俗旅游我们也可以把它认知成民族风情特色的文化旅游,让人们在旅游中了解各地特色文化、在畅玩中学习知识,从而提升了旅游的价值。潍坊市有着悠久的历史,积累了丰厚的文化旅游资源,在当今的旅游发展中,逐步体现出旅游者要求更高层次的精神文化,例如旅游者需要把各地的自然景观、民族文化、科学考察、宗教等等旅游项目结合在一起,既能享受各地的风土人情又能欣赏各地的自然特色。潍坊地区的旅游实践中,存在着一些问题,例如我们可以在潍坊文化旅游资源的研究、开发、实施和新闻媒体,网络宣传等方面加大力度,让人人知道我们潍坊的特色,了解潍坊,这样才能更加稳步快速的促进潍坊地区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是实现潍坊地区旅游业快速发展、潍坊文化快速传播的工作重点。

一、潍坊民俗文化的界定

民俗文化,广义来说就是指各地广为流传的风土人情、是民众风俗生活文化的总称,所以有些学者也指出民俗文化本身就是一种生活文化。民俗文化所包含了口头语言、社会组织、物质文化和意识形态四部分,它具有普遍性、地域性、传承性、民族性和变异性等特点,是人民在生产生活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一系列物质的、精神的文化现象。

潍坊地区在历史发展中积累了丰厚的文化旅游资源,大致可以归结为历史古迹类、民风民俗类、宗教文化类、园林类、名人文化类等。以人为载体的民俗风情是文化旅游的重要资源,作为特定文化精神的凝结,满载历史沧桑的历史遗址、古建筑、古石刻等都是重要的文化旅游资源。古潍坊素以民间手工艺发达著称,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风筝、木版年画的产地。在潍坊文化的发展过程中,一年一度的国际风筝节举世闻名”、潍坊的饮食文化、园林文化、宗教文化等都使的潍坊市的旅游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被称为民间艺术“三绝”的高密剪纸、泥塑、扑灰年画等民俗艺术享誉中外。文化是旅游活动中最富有内涵和魄力的部分,民风民俗可以级大地满足旅游者对异地文化的认知需求和心理需求。

二、潍坊在民族特色旅游资源开发中的问题

截止到现在潍坊在文化旅游上已经扩大了发展内容,在形式上也是多样化,也形成了具有一定知名度的民俗旅游品牌和民俗旅游区,虽然取得了一些成就,但就目前的现状来看,潍坊地区的民俗旅游业也存在一些必须及时解决的问题。

(一)潍坊地区在文化内涵挖掘方面是欠缺的,民俗旅游资源开发规模比较小,在旅游规划上缺乏长远的目光。潍坊地区部分现有旅游景点的分布较为不集中,,各部门之间缺乏统一规划和协调,不利于旅游资源的综合开发。开发中体现出了景区对旅游资源的依赖性强的特点, 旅游资源的开发还只停留在表面上, 直接将原始的资源作为游览的项目是一些景区都存在的问题。资源开发缺少深层,,组合缺乏一定的品位和层次,潍坊文化历史资源的丰富性上还远未得到充分的展示。

(二)旅游资源的盲目开发现象严重。市场的需求力影响推动着旅游资源的开发, 潍坊的旅游旅源开发没有打造出过硬的旅游品牌,缺乏每一次开发之前先进行市场预测性的分析, 要想真正地懂得游客的心理需求,抓住游客的消费特点,必须要对现有市场进行彻底地调查论证分析,否则会盲目的跟随潮流,开发一些不适宜潍坊地区特色文化的项目, 不考虑自身条件及客源情况, 只能造成巨大的浪费和损失。盲目的开发,从时间和形式上都无法使游客深刻体验到潍坊市的历史文化,难以获得难忘的旅游经历。比如游客在景区逗留的时间短, 无法进行一些参与性的活动等。

(三)潍坊民俗文化旅游宣传力度不够,在传播媒介中,能长期系统地宣传活动比较少,针对的传播面教少,总体上缺乏健全地分销渠道和网络销售渠道。

(四)潍坊民俗旅游产品种类复杂、档次不高,缺少包装和宣传的创意性。潍坊市在旅游资源的开发过程中深受我国旅游资源开发模式的影响, 旅游没有特色产品并且资源本身和当地的居民接触很少, 旅游产品的包装缺乏档次和特色,很难满足游客的购买需求,导致游客参与性不强,造成资源的闲置,不利于潍坊文化旅游的传播。

(五)在对旅游资源的管理上缺乏综合有效的措施。潍坊很多地方的景区只注重开发, 不注重管理,这样就造成了景区资源的枯竭。同时也缺乏后期的深入开发,造成了资源闲置,在项目也缺乏创新,导致吸引力降低。在具体的细节管理上,专业人才缺乏,旅游从业人员的素质不高,在某些环节上也影响了旅游文化的传达。

一个地区的旅游发展,若要吸引旅游者,必须要体现出不同的文化特色,才能促进当地的旅游消费。有效地研究、开发潍坊市文化旅游资源,可以更多地吸引游客,提升潍坊市旅游业的竞争力。

三、潍坊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的原则

(一)文化性。民俗旅游活动活动就是一种文化旅游,潍坊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首先要具有较强的文化意识,更要熟悉潍坊市的文化发展和特色,才能有效地促进民俗旅游的发展,潍坊民俗旅游景观的设计上,也体现出了一定的潍坊民俗文化内涵。获得深刻的文化体验和感受是文化旅游的关键,要使旅游者能有所获,在民俗旅游项目的开发上就要创造和实现民俗文化氛围,把潍坊地区民俗文化的精华充分表现出来。

民俗文化旅游开发范文3

我国具有五千年悠久文化历史,更是四大文明古国,在历史的长河中流下了许许多多文化遗产。这些文化遗产所蕴含的文化精髓、文化符号让景观变得更加人文化、历史化,吸引更多的游客去了解、欣赏、研究它们。文化与旅游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是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因此发展特色旅游的关键就是要把民俗文化融入进去。同时文化与旅游又是相互依存的关系,文化借助旅游得以传承和传播,旅游本身就是文化性很强的产业。当今世界软实力—文化产业,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因为文化不仅带动当地的旅游产业、增加经济收入,同时它赋予一个城市、一个国家更加人文化、历史化色彩,感染着一个城市、一个国家的人们,同时也吸引更多的外来旅游者去认同它们的思想、理念、文化。

2潍坊特色民俗文化

2.1潍坊杨家埠民间艺术大观园

潍坊市A级景区发展到65家,居山东省第一,而杨家埠是潍坊特色民俗文化聚集地,潍坊杨家埠民间艺术大观园是潍坊民间艺术的代表。潍坊杨家埠民间艺术大观园内容丰富,设有多个场馆,包括风筝博物馆、年画博物馆、文物馆、民俗馆、嫦娥奔月台及杨家埠明清时期古村落等等。进入杨家埠民间艺术大观园,旅游者可以感受到杨家埠特色的民族风情、民间艺术和历史气息。

2.2潍坊杨家埠木版年画

潍坊杨家埠木版年画具有非常悠久的历史,起源于明朝,在清朝达到鼎盛时期。其蕴含吉祥、祝福之意,在民间广泛传播,然而在现代化的今天其发展受到了很大的挑战。山东文化保护中心曾采用建设民间艺术大观园的形式,对其进行保护,然而年画本身所带有的实践性、动手性的特点,仅仅参观无法对其进行更好的传承。

2.3潍坊风筝博物馆

潍坊是风筝的起源地,国际风筝节就设立在潍坊,建立了潍坊风筝博物馆,每年吸引大量国内外风筝爱好者。博物馆中陈列了古今中外风筝的精品和关于风筝的资料,博物馆设有历史文化展、潍坊风筝精品展、世界精品风筝展、中国精品风筝展、潍坊国际风筝展等大厅。从风筝的结构、取材、风格等能够了解潍坊的民族风情和历史,同时也是对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3潍坊民俗旅游开发的SWOT分析

旅游开发的SWOT分析,即对所开发的旅游项目进行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的分析。潍坊民俗文化的旅游开发的优势主要有,首先潍坊的民俗文化悠久醇厚,这是潍坊旅游开发的根基,只有充分利用这一点才能让潍坊旅游业得到长足发展,才能找到突破口。其次潍坊具有诸多民俗文化景区,可以利用这些景区形成旅游链,让国内外的旅游者可以更多的一次性欣赏和了解当地的民俗民风、历史遗产。最后是潍坊的地理位置,潍坊地理位置优越,方便游客达到,同时依山傍海可以获得独特的天然优势。潍坊民俗文化的旅游开发的劣势主要有民俗文化继承人缺乏,很多民间艺术由于无法与现代艺术相结合,进而被淘汰,而民间艺术者为了生计也不得不转业,这对于民俗艺术的传承带来了很大的冲击。潍坊民俗文化的旅游开发的机遇是其国家、国际社会对文化的重视以及大众文化素质的提升,这对于潍坊民俗文化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机遇但同时又充满着挑战,因为面对世界多极化、全球化的格局,如何将其特色发扬出去,受到认可是旅游工作者和文化保护者们共同遇到的难题。

4结语

文化与旅游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是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因此发展特色旅游的关键就是要把民俗文化融入进去。潍坊具有悠久的文化历史,诸多的名胜古迹代表性的有潍坊杨家埠民间艺术大观园、潍坊杨家埠木版年画以及潍坊风筝博物馆等。本文对潍坊民俗旅游开发进行SWOT分析即分析其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等,更好地发展潍坊文化旅游产业。总之,文化的传承和传播需要旅游产业,依托旅游产业可以让民俗文化得以壮大和发扬,同时旅游产业需要以文化为内涵,只有赋予旅游产业以文化气息,才能获得长足、持久的发展。

作者:张月婷 单位:潍坊工程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刘敏,潘贵渝,张荣,方新芬,杨泳江.民俗旅游与生态旅游比翼双飞———浅论黔西南民俗文化产业的开发[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5,05:176~179.

[2]郑小艺.潍坊乡村文化旅游产品开发创新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5.

民俗文化旅游开发范文4

一、民俗文化与民俗生态旅游的界定

“民俗”一词在中国学术界出现较晚。原意是民众的知识、民间的智慧。民俗是具有普遍模式化的生活文化和文化生活,是一定的区域里的一定群体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以共同的心理结构为依托,民族群体为载体,为适应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而形成的一种模式化的行为习惯和程式性的生活方式,是靠口头和行为传承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积淀。民俗具有典型的地域性、群体性、民族性、历史性、传承性、原始神秘性等特殊属性。

民俗文化旅游把民族文化作为基调,以一种新兴的生态旅游形式而出现。而笔者认为,民俗文化旅游只有与生态相融合为民俗生态旅游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据国、内外有关旅游发展的相关报道,目前尚未对民俗生态旅游做出一个统一的界定,可民俗生态旅游己经是一个客观的存在。民俗生态旅游应该包含了“生态旅游” 和“民俗旅游”两个方面的概念。

所谓的生态旅游,是1983年由国际自然保护联盟特别顾问谢贝斯?拉斯喀瑞首次提出的。它有两个要点,一是生态旅游的对象是自然风貌;二是生态旅游的对象不受到损害。近年来,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这种回归大自然,多接近于自然旅行或绿色旅行的生态旅游已成为一种席卷全球的大趋势。而民俗旅游则是一种新兴的生态旅游形式,它以民族文化为基调,为原生态资源的开发与保护找到了一个新的平衡点,是促进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据国、内外有关旅游发展的相关报道,目前尚未对民俗旅游做出一个统一的界定,可民俗生态旅游己经是一个客观的存在。而将民俗文化与自然生态资源旅游进行整合,是科学的。他们之间的关系是包容的关系。生的兴奋联系起来。这既可以增长见识,又可以激发游客游览观赏的兴趣。最后,从社会价值来看,合理开发民俗生态旅游资源为人文学科――社会学、历史学、考古学、民间文学、歌舞艺术、建筑艺术等提高了研究场所。反过来这些研究又有助于民俗文化的保护、历史与古迹的保护、原始自然资源的保护,避免因开发不当所引起的局部或毁灭性的破坏。总之,合理开发民俗生态旅游资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二、合理开发民俗文化资源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从资源的角度来看,合理开发民俗文化资源对悠久的历史文化具有传承作用。从架构上来分析,富含历史文化积淀的民俗文化资源的形成是一个持久的问题。而民俗文化资源历时弥久,如果没有合理的传承,很容易受到破坏,一旦遭到破坏就难以复原。随着人们审美观的改变、科技发展、交通的便捷,使得人们看到了独特的民俗风情对于地方经济发展的促进性,欣喜的同时,需考虑到对其传承也需具有持久性。其次,从经济效益的角度来看,民俗文化能够跨越区域自然条件和生存状况的藩篱,将文化资源转化为经济资源,将文化生产转化为财富生产,使一个地区的经济社会呈现出产业驱动、全面提速、快速发展的生动局面。可以说,民俗文化产业“通过满足人们的文化需求和消费,创造大量的社会财富,起到增加就业机会、创造价值、刺激消费、涵养税源的作用,逐渐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它是我们今后一个时期进行文化产业研究的重要方面。

三、黔西南民俗生态旅游开发的条件

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和多彩的民俗文化资源是旅游业发展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黔西南州地处珠江上游黔、滇、桂三省(区)结合部,奔流不息的南北盘江环抱着这片神奇而又美丽的土地,素有“金三角”之美誉,为旅游的可持续性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只有注入文化内涵,用文化提升旅游,旅游才能绽放出独特的魅力。黔西南的民俗文化是黔西南旅游资源之“魂”,文化的内涵决定着旅游的品位;黔西南生态旅游资源是黔西南旅游资源之“体”,生态资源是承载黔西南旅游文化内涵的重要载体。生态与文化融合,必定会迸发出旅游新的活力,催生出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近年来,黔西南州采取有力措施,扎实推动民俗生态旅游开发,生态与旅游齐飞,文化与旅游融合,黔西南旅游业在正蓬勃发展,势如破竹。

(一)瑰丽迷人的自然生态资源

自然生态资源良好的环境,有别于城市中的环境,体现了原始特色的生态旅游资源的稀有性。因此,富有特色的自然生态资源是进行开发的一个重要条件。据统计,在黔西南州密集地分布着国家级风景区:万峰林、马岭河峡谷旅游景区和双乳峰景区、省级风景区7个、国家地质公园1个、国家森林公园1个、全国工业旅游示范点1个、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2个、全国少数民族婚俗博物馆 1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7处、省级自然保护区4个、水利风景区1个。得到了“中国最佳休闲旅游城市”、“中国观赏石之乡”、“全国红色旅游点”,“国家地质公园”“中国最美乡村“等盛赞,是中国西部一个开发前景喜人的黄金旅游区。

(二)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资源

黔西南州是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居住着汉、布依、苗、彝、回等35个民族。厚重的历史文化与淳朴浓郁、绚烂多彩的民族风情构成了黔西南州多彩的文化资源,使得民俗生态旅游发展潜力巨大。俗话说“一方一俗”。民俗文化涉猎物质文化领域与精神文化领域,如建筑、民族工艺、饮食服饰、民间文学、舞蹈音乐,节日庆典、婚丧嫁娶、待客礼仪等。“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这对于追求“异地情调、异域风味”的游客具有巨大的吸引力。民俗文化作为一种不可多得的文化旅游资源,像一颗璀璨的明珠,在众多旅游资源中显得耀眼夺目。原汁原味的民族文化、独特的建筑艺术、古朴典雅的工艺美术、独具风味的饮食文化、多彩多姿的民族歌舞、富多彩的民族节日都重要的开发条件。

四、得天独厚的政策开发优势

(一)国家层面的政策开发优势

为促进旅游业转型升级、加快发展,丰富旅游内涵,提升旅游档次,近年来,国家相应出台和制定了许多政策方针。贵州是我国西部多民族聚居的省份,也是贫困问题最突出的欠发达省份。2012年1月12日国务院《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2〕2号文件)首次从国家层面明确了贵州旅游业的战略定位“文化旅游发展创新区”。针对贫困和落后是贵州的主要矛盾,加快发展是贵州的主要任务。文中指出贵州发展既存在着交通基础设施薄弱、工程性缺水严重和生态环境脆弱等瓶颈制约,又拥有区位条件重要、能源矿产资源富集、生物多样性良好、文化旅游开发潜力大等优势。提出“文化旅游发展创新区,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探索特色民族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新路子,努力把贵州建设成为世界知名、国内一流的旅游目的地、休闲度假胜地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并指示按照“黔中带动、黔北提升、两翼跨越、协调推进”的原则,大力支持“三州”(黔东南州、黔南州、黔西南州)等民族地区跨越发展,重点发展文化旅游、民族医药等打造具有国际影响的原生态民族文化旅游区,构建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

(二)地方政策开发优势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2012〕2号文件的战略定位,《贵州生态文化旅游创新区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明确了贵州未来8年旅游产业发展的战略方向和实施路径,引领全省旅游发展顶层设计。提出建设“国家公园省”总体定位,明确国家公园省的要素支撑体系和生产力布局,确定了“国家公园省?多彩贵州风”品牌营销宣传口号。提出重点打造以观光旅游为基础,文化体验、生态养生为特色,休闲度假为重点,专项旅游为延伸的旅游产品体系。而《黔西南州“十二五” 旅游业发展专项规划》提出的到期末要把黔西南州建设成祖国西线优美的旅游目的地、优秀的布依族文化体验中心、体育与旅游相结合的优秀旅游示范区的宏伟蓝图也因此得到了国家和省政府的政策的强有力的支撑。

民俗文化旅游开发范文5

关键词:民俗文化;体验式设计;国际旅游岛;海南

中图分类号:F5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19-0143-03

建设海南国际旅游岛的核心问题是把海南岛建设成为独一无二、充满魅力的热带岛屿,而海南岛除了拥有灿烂的阳光、绵延的沙滩、蔚蓝的大海、精致的岛屿、挺拔的椰树……其最大的独特性还在于我们对于海南岛独特民俗文化的诠释,让来到这座岛屿的人们感受到别处无法感受到的民俗文化魅力。

一、民俗文化在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中的重要

地位

1.民俗文化元素是海南旅游国际化的重要标志。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海南岛要真正走向国际化,对民俗文化的整理和开发是一个关键性因素。一个地域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独特的文化传承形成特有的民俗文化特点,海南岛更因其岛屿的特殊地理位置,保持了相对原生态的民俗文化特点。这种原生态的民俗文化也正是海南挖掘独特文化魅力的源泉,也正是海南旅游走向国际化的基石[1]。

2.民俗文化元素是海南度假旅游的核心吸引力。海南以其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吸引了海内外众多的度假游客,但是度假模式相对单一,更缺乏独特文化元素的主导。这就对度假旅游的可持续性发展产生潜在的威胁,因为仅仅是阳光+海水+沙滩的度假模式在全世界范围内可谓竞争激烈,而阳光+海水+沙滩+独特海南岛文化的感受之旅却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可见对海南民俗文化元素的深度保护和挖掘才是培养海南度假旅游的核心。

3.民俗文化元素是海南人文生态工程的核心基础。建设国际旅游岛应从人文生态视角将海南的民俗文化元素重新构建,将其纳入海南人文文化建设体系,形成独具特色、可持续发展的人文生态系统。一个区域人文生态的丰富多彩和延绵传承,形成这一区域的个性魅力。构建海南岛良好人文生态环境,有利于推动海南岛经济持续协调健康发展,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展示海南岛文化内涵和个性魅力,增强亲和力和吸引力,优化自然生态环境。构建海南岛良好人文生态环境,应以彰显地域历史文化及民族文化内涵、构建重点人文景观保护区域、凝练人文精神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为重心,形成特色的海南岛“名片”。

二、海南民俗文化资源旅游开发的体验性弱

海南民俗文化资源丰富多彩,神秘而充满魅力,但是在现阶段的开发模式中,游客在旅游过程中更多感受到的不是神秘而是野蛮,不是魅力而是排斥。其中非常关键的原因还是海南民俗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形式体验性不强,例如,游客在旅游过程中也许能看到像竹杆舞表演,甚至还能加入到跳竹杆舞的队伍中,但是这种体验却是片面没有系统的。这种片面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不是所有来海南的游客都有机会体验,对海南岛的民俗文化理解自然不相同;另一方面,游客即使体验到了这样一种竹杆舞的形式,可能并未能体验其他各种民俗文化而对海南的整体文化形象认识有偏差。

1.海南民俗文化开发的区域性明显。海南在旅游开发过程中,对东线的开发是较早也是较成熟的,现有的民俗文化开发项目也大都集中在东线上,比如黎村苗寨、槟榔谷。这就对全面而整体的展示海南岛的民俗风情提出了挑战。而且民俗文化展现的形式大都局限于景区内,出景区门则很难从周边的村落和环境中感受到景区内的风土人情。但是民俗文化的强大魅力是一定要人置身其中去充分体验的。单一的依靠范围有限的景区让人们来了解整个海南岛的民俗文化是不现实的。

2.海南民俗文化开发的功利性太强。海南民俗文化旅游开发项目相对于自然风光的旅游开发项目,还处于相对较弱的位置。特别是像黎村苗寨这样的项目,重复性很高,为什么重复性会这么高?利益驱使。为什么有利益?正是源于海南民俗文化的魅力,而我们在开发过程中,却被利益主导,利用游客对海南风俗民情的好奇心理,采取了一些不妥当的手段。例如,进入黎村苗寨,体验婚俗的一个项目,在游客不知情的情况下,强行让游客体验黎族婚礼,最后强行收取一定的费用。这会给游客留下非常不好的印象,从而扭曲对海南民俗文化的理解。这种形式的体验不仅不利于民俗文化的开发,反而造成体验错觉。

3.海南民俗文化开发的可介入性弱。海南民俗文化具有神秘、原生态的特点,在开发过程中如果没有以人及生活形态为载体,民俗文化的开发就很容易走入低俗、野蛮的窘境。民俗文化的开发旨在向人们展示海南岛人民的生活艺术和文化,如果加入过多的商业开发成分,例如为了赢利,在景区内设置与民俗文化展示格格不入的文化元素,把民俗文化展示变成了大杂烩,只要有赢利的项目都可以上。如何介入并引导海南的民俗文化到一条和谐发展之路,正是我们要思考的问题。

三、体验导向的海南民俗文化开发系统设计

(一)设计的核心基础:海南民俗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海南民俗文化开发系统的设计旨在对不可再生的民俗文化资源进行保护与发展,以推动海南民俗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和所有民俗文化的保护一样,海南的民俗文化保护同样面临传承问题。究其根源,主要是现代生活方式的巨大冲击,年青人向往现代都市生活,并没有认识到民俗文化的价值所在。而对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结合的传承方式也缺乏政府主导,让年青人看不到传统文化的魅力与价值之所在。政府需要给予相应的政策及经济支持,使得海南民俗文化不仅能得以传承,还会增加海南的国际化魅力,从而促进民俗文化本身的发展,进入良性循环的轨道。

(二)设计的基本理念:突出海南民俗文化的体验性

海南民俗文化传承的关键在于人,而人之所以传承一种文化是出于生存的需要或是热爱。民俗文化之于海南,是形成国际化形象的立足之本,生存之需。但是现阶段民众缺乏对传统文化意义的理解,一部分人对传统民俗文化并不了解,一部分人热爱传统民俗文化却迫于生计不得不放弃,陷入无人承继的局面,这就需要通过引导让人们了解文化的价值、体验文化的魅力,并且通过政策引导让民俗文化在展现魅力的同时缓解文化传承者的生活压力。我们通过一定的开发模式,让更多的游客来体验这种民俗文化,参与其中,让他们更加了解这种文化,同时也为文化的传承提供了经济的支持。

(三)设计的主要策略:保护优先、重点突破、市场介入、大众参与

1.保护优先:全面整理和保护海南民俗文化的各类载体。海南岛具有稀缺的岛屿文化和民族文化,但是稀缺的文化资源却没有被充分、完整的展现给游客,没有形成核心的文化竞争力。海南岛也致力于对这些民俗文化的保护,目前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有12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有53项。但是这些民俗文化都面临载体――人的缺失。为什么这么稀缺优秀的文化资源却面临这样一种无以为继的尴尬局面呢?因为生存与文化之间,人只能先选择生存,如果我们认识到文化的价值,并通过合理有效的渠道使文化转化成经济发展的动力,那么这些宝贵的资源才能保护下来,并得以发展,而文化的载体――人也得到了最好的保护[2]。

2.重点突破:开放一些有特色的少数民族聚居地区。海南的黎苗风情是其民俗文化中十分重要且最具特色的部分。而目前海南展示少数民族风情的旅游景点和项目,有些不但没有让游客接受和热爱黎苗文化,反而心生恐惧;有些项目向人们尽可能全面、客观的展示黎苗文化,却缺乏体验性项目让人们走马观花,缺乏深入的理解,更谈不上将黎苗文化打造成为海南岛特有的文化核心竞争力。可以加重力度建设一批古朴、充满民族特色的村寨,让游客能全方位的体验海南特有的生活方式。

3.市场介入:将民俗文化融入高端度假旅游体验之旅。海南岛目前主要以观光和度假休闲旅游为主,其中自然包括一些对民俗文化进行了解的项目,但是没有高端的民俗体验线路设计,而这样的线路设计,一方面可以吸引更多高端客户,另一方面也对海南的民俗文化进行最广泛和有效的推广。当前,三亚崖洲古城的保护与开发是一个很好开端,能成为补充三亚及海南民俗文化旅游产品的不足,再现海南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和独特魅力[3]。

4.大众参与:用群众运动确保海南民俗文化的传承与传播。我们要改变民俗文化传承通过个别的传承人,通过限定的景区来实现的观点。民俗文化的传承首先要有这个地区民众的深深热爱,然后要有丰富多样的载体和表现形式。如果少数民族的歌舞随处可见;如果琼剧、海南八音、崖洲民歌能相随耳畔;如果有幸居住在船型屋;如果能穿上黎族姐妹织的黎族服饰;如果能参与海南特有的节庆活动……对游客来说这就是最快乐的旅行,因为在旅行的过程中体验了一种文化,并参与和传承了这种文化。

(四)设计的核心领域

1.视觉体验系统设计。海南的特色要通过视觉展现给游客的主要是独具岭南风格的回廊式建筑和少数民族服饰。我们应该通过政府的主导,将一些古建筑群进行修缮和整理,将海南乡村的船型屋、城镇的岭南回廊式建筑为标志的建筑特色展示在游客眼前。海南有黎族、苗族和回族,在民族聚居区域应鼓励少数民族保有自己的服饰文化,并通过全民的参与,让游客感受到海南的与众不同。海南现有的岛服文化是一种非常好的视觉体验典范,这使得游客非常有参与和认同感,但是岛服文化的内涵有待深度的挖掘,也需要更多元化的产品。

2.听觉体验系统设计。海南有很多的民间音乐戏曲非常具有地方特色,其中有很多都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崖州民歌、儋州调声、临高人偶戏、琼中黎族民歌、黎族竹木器乐、海南斋醮科仪音乐、琼剧、海南八音器乐、文昌公仔戏(三江公仔戏)。如果通过整理能将这些音乐戏曲向游客展示,一方面让游客通过音乐了解海南民俗文化,另一方面也使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问题得以解决。

3.味觉体验系统设计。海南美食继承了南方饮食的特点:清淡、讲究原汁原味,同时也结合了海南的地方特色,不仅有美味的小吃,更有已经为大家所知的四大名菜“文昌鸡、嘉积鸭、和乐蟹、东山羊”,如果我们能把这些饮食资源与民俗文化展示进行整合,例如,专门开辟一条海南美食街,将海南的小吃、名点,著名菜式以快捷、卫生、物美价廉的形式呈现给游客,想必大家都会非常愿意去品尝,从而更深入的了解海南的饮食文化。

4.行为体验系统设计。很多游客来到海南不仅为了领略海南的岛屿风光,更是想体验海南的热带生活方式,尤其是黎苗等少数民族的生活方式,这就需要我们建设一批能展现海南特色的农场、村寨,提供给游客充分体验海南民居生活的场所和机会,就像云南的丽江、湖南的凤凰等等这样的古镇,通过一种生活方式来吸引更多的游客。更可以通过对少数民族特有节日的节庆活动,让游客真切感受海南的民俗文化。

5.精神体验系统设计。精神体验系统的设计旨在通过文化作品,包括文学、影视等形式向社会大众传播海南清闲、自在、快乐的精神。首先是收集与海南有关的古代文学作品,整理出不同系列让人们感受历史长河中的海南,其次创作出现代影视作品,让海南通过荧幕走向社会大众,让没有来过海南的人向往海南,让来过海南的人留恋海南,让海南岛不仅存在于一个地理位置,更存在于人们心里的某一个角落。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所在,旅游是文化的载体之一。海南民俗文化体验性开发需要从建设海南国际旅游岛的高度实施“政府主导、民间参与、企业投资、社会收益”的总体策略,以实现经济、社会、生态等多种效益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建国.国际旅游岛建设要挖掘本土文化[J].新东方,2009,(6):14-19.

[2]李壮丽.如何做好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在保护中实现有序开发[J].民族论坛,2009,(1).

[3]张军.对民俗旅游文化本真性的多维度思考[J].旅游学刊,2005,(5):38-42.

How to Develop Hainan Folk Culture Under the Context of Hainan International

Tourism Island――Design by Experience

WU Jue

(Hainan University,Tourism College, Haikou 570228,China)

民俗文化旅游开发范文6

关键词:德昂族;茶文化;民俗风情;文化资源

旅游资源开发是旅游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旅游资源开发不仅是对各种旅游资源和旅游服务设施的开发,还带动了旅游地相关产业的开发。

一、族旅游资源的文化特性

首先,它对旅游者来说应具有一定的吸引力,能激发人们的旅游动机,能使旅游者得到一定的物质享受和精神满足。“旅游资源的理论核心是吸引力因素”,同时,吸引力也是评判旅游资源质量高低的关键性指标。其次,旅游资源具有可利用性,对旅游业具有一定的经济、社会和文化价值,即旅游资源的开发能产生不同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最后,旅游资源(现在的某些人造景观除外)是客观存在的一种实在物,有的表现为具体的实物形态,如自然风景、历史文物等,有的则为不具有物质形态的文化因素,如地区民俗风情等。绝大多数旅游资源都是先旅游业而存在,并不以人们的开发利用为转移,即使是现代形成的旅游资源,如城市风貌等,也是在其形成之后,被人们所认识,并为旅游业开发利用的。因受文化特殊性的影响,一个民族在理解一种旅游资源的旅游价值时,可能会产生明显不同于另一民族的判断。一种自然存在或社会现象是否会成为旅游按,会因民族文化的差异而不同。“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就旅游资源而言,与旅游者通常的生活习俗、文化背景、和居住环境差异越大,特色越鲜明,内容越丰富,影响越广泛,对旅游这来说,就越感到独特,对他们就越具有吸引力。

二、德宏州德昂族旅游资源的民族文化性

德昂族是我国云南省与缅甸的跨境而居的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传统。芒市三台山乡是德昂族居住最集中的地方,被列为德昂族乡。德昂族有自己的语言,属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佤昂(前称佤崩)语支 。德昂族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他们的诗歌、民歌、民间传说、神话故事、音乐、舞蹈等都是人文旅游资源文化内涵中最让人着迷的一部分,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他们的茶文化,茶文化主要体现了德昂族的文化精神以及社会影响力,这点从他们的社交礼仪中便可看出。从以上这些不难看出德昂族旅游资源的文化特性。旅游活动归根到底是一种文化活动。文化的差异是旅游资源吸引力的源泉,也正是有文化的介入,旅游资源才更具魅力。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是十分丰富的:既可以满足人们对美的事物的观赏,又可以使人们通过旅游获得丰富的知识;既可以满足人们休闲疗养,松弛身心的需要,也可以给人以猎奇探险、发现自身潜能的经历;既可以从辉煌的古代建筑、历史遗存中追寻古老的文化,又可以从身边的一点一滴、平凡生活中体验民风民俗等。开发德昂族地区的旅游资源不仅可以让人们体验到少数民族的民风民俗,还可以让德昂族传统文化得以保存并传承下来。

旅游资源文化内涵体现在两方面:一个是自然旅游资源文化内涵,另一个是人文旅游资源文化内涵。从德昂族旅游资源来看既融合了自然旅游资源文化内涵又有人文旅游资源文化内涵的因素在里面。德昂族居住于山区或半山区,村村寨寨无一例外都种茶,故随处都可看到一片片郁郁葱葱的茶林。有的村寨,至今还能看到几百年树龄的老茶树,它们被称为“茶王”,德昂族居住的地理环境体现了自然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而德昂族透过茶体现出的那种已经渗透到社会文化和生活习俗的各个方面的一道绚丽的人文景观――德昂族独特的民俗文化,更是民俗爱好者所向往的。把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有效的结合在一起就能够很好的开发德昂族旅游资源。

三、德昂族茶文化在德宏州民俗风情旅游文化资源开发中的重要性

一个地区想要真正的把旅游业发展起来,除了自身独特的旅游资源外还必须要有品牌效应做支撑。比如说:一提起石林我们的脑海中就自然会浮现出那些形状各异的石头;一提起元阳,一层层的梯田仿佛已经印入了我们的眼帘;一提起楚雄,热情如火的彝族姑娘似乎已经围绕在我们周围;一提起西双版纳,那温柔似水的傣族女子已翩翩跳起了傣家舞蹈。这就是所谓的品牌效应。德宏州想要把当地的旅游业发展上去就必须要开创属于自己的旅游品牌而不是一味的模仿和“炒冷饭”。然而为什么说开发德昂族茶文化可以对德宏州旅游业带来影响,那是因为德昂族在人类历史长河中形成的这些优良道德传统,虽然古朴,具有原始的韵味,但却闪耀着古老的文明,反映着现代文化的光辉,是当今精神文明不可缺少的道德基础。其次,在德昂族的传统观念中,认为只有茶才可能意到。所以,德昂人在生活中不论办什么事都离不开茶,探亲访友茶叶是必不可少的见面礼。宾客所至,首先煨茶招待,认为这比招待家宴更为重要。男青年求婚:首先送女方的礼物也是茶。婚丧嫁娶,邀请亲友光临,一小包茶叶就是主人的请柬。做错事欲求得到对方的谅解,送去的也是一包茶叶,以表示其悔改的诚意;若是送钱或物反而会把事情弄糟,会被对方认为是无诚意,不懂得德昂人的礼节。德昂人的这些风俗习惯,不仅特色鲜明而且内容丰富,能给旅游者带来独特、新颖的感觉。能够把德昂族茶文化真正的做起来并做好,对德宏州旅游业带来的影响是很大的。首先打造了德宏州的旅游品牌,一说起民族特色的茶,人们就会想到德宏州三台山来逛逛,不仅品尝一下这里的茶还可以感受这里浓郁的民风民俗。当然这样的发展肯定是有个过程的。只有对德宏的民俗风情文化旅游资源进行科学的分析,比较自身的优势和劣势,抓住机遇,做出科学正确的战略决策,打出旅游品牌,才能使德宏旅游业得到新的发展,真正走出旅游冷区域。

四、德昂族茶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进一步设想

(一)提高德昂族茶文化的知名度

前面的一些例子证明德宏州三台山德昂族茶文化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但知名度为什么不能与之相般配呢?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发掘不够,发掘不深;二是宣传不够,流于表层。对茶文化进行的研究总体看来投入的力度是有限的,对这一领域也没有给予足够的观注。这可能与人们对德昂族的茶的认识不足有关。针对这一不足,可以让当地旅游局和电视合起来专门给三台山德昂族茶文化做一期或连续几期介绍,通过电视广播宣传和报纸杂志的报道这些渠道来提高德昂族茶文化的知名度,这样才能吸引更多的游客。

(二)建立三台山德昂族茶文化展馆

德昂族茶文化是以其深厚的神话传说和独特的民族风俗为基础来衬托它的独特性和民族性。如果光凭导游的叙述和旅游小册子里的介绍,游客肯定不能全方面的了解德昂族茶文化。我们可在三台山乡政府旁建一个德昂族茶文化展馆,展馆里不仅展示和德昂族茶文化有关的古诗歌、用老茶树干雕刻而成的佛像还有不同风俗茶泡制过程的展示区,如:择偶茶、提亲茶、定亲茶等。这样一个茶文化展馆对促进当地旅游经济,增进人们对少数民族茶文化的了解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三)茶文化旅游商品开发

文化旅游产品是指以文化旅游资源为支撑,旅游者以获取文化印象、增智为目的的旅游产品。开发茶文化旅游商品必须要以市场为标准,结合文化旅游资源特征,以文化为导向,开发出具有市场吸引力的文化旅游产品。拿茶文化旅游商品来说,我们可以在茶文化展馆的一角另辟一区域,把茶叶按不同的风俗装包,把其风俗特征写好放在茶包里。待游客参观完所有和茶文化有关的资料、佛像和表演后,既可到这一区域来购买自己喜欢的茶。

(四)游客体验服务

游客体验不仅可以带动游览氛围还可以让游客对此次旅游记忆犹新。游客来到三台山首先由当地导游带领其参观德昂族的茶园,参观的同时解说制茶过程,特别是德昂族最有特色的酸茶。参观完毕到指定的德昂人家中游客开始自己制作酸茶。该景点不仅负责保存游客制作的酸茶,制作完最后一个步骤是在发酵酸茶的坑旁,写上此坑酸茶是由谁制作的。这样你就有可能吃到亲朋好友制作的酸茶,可以刺激游客故地重游的愿望,从而促进当地旅游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高峻 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 [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泰勒 原始文化 [M] 1871

[3]余接成, 借旅游之力壮茶业经济 [J].中国茶叶,2005,5: 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