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化学知识的应用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化学知识的应用范文1
关键词:前沿知识 科学创新 思维能力
在新课程标准日益普及和发展的今天,我们发现高中化学教材上新增很多诸如“科学史话”、“科学探究”、“科学视野”等内容。而这些内容往往并不是应试模式下的考点,于是如何处理这些知识,成了化学教师一大难题。
现在的高中化学教学,强调开发学生的智力、提高学生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特长,所以我们不但不能回避,反而应该更多地运用这些“前沿知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达到提升学生综合能力的目的。
一、“前沿知识”的概念与内涵
所谓前沿知识中的“前沿”就是指“前部”与“边缘”,即是指对规定授课内容适当延伸或拓宽,这些知识都与每节课学生应掌握的知识密切相关,或是承前、或是启后、或是左右相关。
这些知识若是教师在课堂上稍有提及并且恰到好处,就会让学生受益匪浅。如:有机化学的立体化学可以和几何思维息息相关;元素周期表的发展史会增强学生的记忆;以及在有关章节提到的新型陶瓷材料、相似相容原理、神奇的催化剂等等。这些知识基本上是常识性介绍的,不仅激发学习兴趣,更是自然辩证法教育的好素材。但是如果教师对这些知识视而不见,只是一味地把教学目标要求的考点当作死记硬背的教条,孤立地塞给学生,不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吸收,是违背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的。
二、 “前沿知识”对教育教学的作用
1.有利于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记忆和掌握
对于科学知识而言,每一章、每一节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整个知识体系中的一个环节,所以在讲授每一部分知识的过程中,承前启后、拓宽左右,这样做绝不是画蛇添足,而是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消化,拓宽学生的科学思维。
如在处理胶体的丁达尔效应的课堂上,我先从“科学史话”中的丁达尔发现过程介绍它的原理,然后重点讲述和板书“丁达尔效应的概念和应用”,之后根据粒子直径大小的特征直接介绍胶体发生电泳的现象及原理。这样处理后,学生通过物理学中的电学、光学等原理综合理解了这个知识点,从而增强记忆、促进掌握。
2.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发展科学想象力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前沿知识的讲述就是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提出新问题,营造探究问题的驱动力,激发学生新的求知欲望和对科学的想象力。这样才能激励未来人才对未知领域不断探索。早在初三的化学课上,学生就熟知:与我们密不可分的“空气的组成问题”经历了卢瑟福、普利斯特里和拉瓦锡等科学家前仆后继的研究探索和争辩历程才确定了氧气和氮气的混合存在,直到20世纪,稀有气体及其化合物的逐渐发现才使人类彻底地认识我们身边须臾不可离开的空气。所以学生对科学界的发展进步有着启蒙认知,在高中课堂上,可以不断地循循善诱,发挥学生的科学想象力,激发探究热情。
在讲授选修三教材的原子结构部分时,用了四个物理量,即能层、能级、轨道、自旋描述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我用两课时完成了基本知识的讲解,最后在下课前两分钟告诉学生:核外电子的运动尽管速度很大(每秒钟可绕地球8圈),又没有固定的轨道,但是有一定的规律:可以用数学表达式描述和计算――那就是薛定谔方程。有意钻研化学的同学,在大学可以学到。听到这些话,学生们瞪大了眼睛,无不惊叹于如此复杂、测不准的电子云,竟然可以用方程式去解。像这样的前沿知识,仅用三言两语,就可以极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想象力。
3.有利于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
发散思维是指“是指大脑在思维时呈现的一种扩散状态的思维模式,它表现为思维视野广阔,思维呈现出多维发散状”。心理学家认为,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最主要的特点,是测定创造力的主要标志之一。在课堂上“前沿知识”的教学,突破了“填鸭式教育”的固有模式、克服了常规的思维定势,启发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比如学生在学习了“常见金属――铁、铝的性质和应用”已经知道的:铝由拿破仑时代的“皇家金属”变成现代的“家常金属”是因为掌握了电解的冶炼技术,之后再通过阅读“科学视野”部分学生又了解到:钛是继铁、铝之后的第三金属,将在未来的尖端领域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21世纪将是钛的世纪。那么将来的社会是否对金属材料还有更高的要求?金属领域是否还有我们未知可用的材料?已知的金属还有哪些性质和用途是我们没有发现和利用的?这些问题都将带学生们进入更高远的创新思维领域。配合后面章节中“用途广泛的稀土金属――冶金工业的维生素”,学生们会知道原来除了身边常见的材料,金属的世界还那么广大,未来需要探索的材料及用途还有那么多。
三、准确把握“前沿知识”
1.当前新课标要求
就中国学生的特点来说,他们在国际上参加青少年奥林匹克竞赛拿一等奖的不少,但是在科学界拿诺贝尔奖的不多。由此可见,我们的教育不能只注重于说教,更不能为了应试而教学,而是应该全面注重人才综合素质的培养,要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激发兴趣、培养能力、开发智力。许多“前沿知识”虽然并不是考试所需掌握的内容,但是能促进学生对考点的理解和掌握,同时,培养学习兴趣,激发创造力,有时,还是思想教育和辩证唯物主义不可多得的教学资源。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上,对“前沿知识”是绝不可忽视的。
2.把握“前沿知识”对教师的要求
(1)全面了解教材
首先教师要做的就是全面把握教材,深度把握考试大纲,详尽地了解每一章节的知识容量及重难点情况,并能够对前后章节的相关知识了如指掌。只有这样,在时间有限的课堂上,教师首先以完成每一节的教学任务为前提,及时了解和发现学生的接受能力和掌握情况,才能对“前沿知识”的介绍做到有的放矢、环环相扣。
(2)课堂上把握尺度
说起对“前沿知识”教学应该把握的尺度,笔者通过和一些学生的交流和调查,大致分为两方面予以论述:首先是时间方面,在课堂40分钟的有限时间内,除了对教学内容的讲述、教学重难点的处理以及简单的练习,对于“前沿知识”的介绍大致需要多则五六分钟,少则两三分钟的时间,绝不可喧宾夺主,冲击了主干知识。
化学知识的应用范文2
关键词:尝试教学法;中职化学;铁及其重要的化合物
化学是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一门公共基础课,有效的化学教与学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也有助于学生基本知识素养的形成。但是,基础差、自主学习意识差是中职阶段学生的主要特点,直接影响着化学教学质量的大幅度提高。所以,为了改变这一现象,也为了确保化学教学目标的最大化实现,我们开始转变教学方法,开始将尝试教学法与实际教学结合在一起,以确保学生在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究的高效化学课堂中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因此,本文就以尝试教学法在《铁及其重要的化合物》这节课的教学为例进行研讨,以确保学生在自主尝试、主动求知中掌握知识,进而促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
一、导入新课
对于“铁及其重要的化合物”这部分,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有整体上的了解,所以,在这节课导入时,我借助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了生活中的一些“铁”,比如:铁丝、铁板、铁锅、铁钉等等,并引导学生思考:这些“铁”都是化合物吗?生活中是否存在“纯铁”?引导学生对这两个问题进行思考,说一说自己的理由。接着,顺势将学生带入到本节课的正文学习之中。可见,对于基础较差的中职生来说,从熟悉的生活入手,从自己的已有经验入手进行导入,不仅能够顺利的将学生带入到本节课的学习之中,而且也有助于学生积极性的调动,使学生能够快速的投入到尝试教学法的应用之中。
二、出示尝试题
向某晶体的溶液中加入Fe2+的溶液无明显变化,当滴加几滴溴水后,混合液出现红色,由此得出下列的结论错误的是()A.Fe3+的氧化性比溴的氧化性强B.该晶体中一定含有SCN-C.Fe2+与SCN-不能形成红色化合物D.Fe2+被溴氧化成Fe3+引导学生对这一问题进行思考,目的就是要为学生探究Fe2+和Fe3+的相互转化这一知识点的引出做好前提性工作。并引导学生思考:怎样实现Fe2+和Fe3+的相互转化?
三、自学课本
在组织学生对尝试题进行思考之后,引导学生对教材进行自主学习,并对教材中所用的实验器材进行思考和分析。如:Fe2O3、Fe3O4、FeCl2溶液(加铁钉)、FeCl2溶液(不加铁钉)、FeCl3溶液、硝酸、还原铁钉、KI淀粉溶液、新制氨水、KSCN溶液等进行分析设计,并尝试着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得出结论。可见,这样的自主学习、主动探究不仅凸显了学生的课堂主体性,提高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而且,学生在研究实验、自主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也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进而在全面提升学生实验素养的同时,也有助于学生化学学习能力的提高。所以,在这一环节中,教师要相信学生,要在保障实验安全进行的同时,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研究实验中重新认识到化学学习的价值,进而以积极地学习态度走进化学、学习化学。
四、尝试练习
在学生结束了自主学习教材后,我再次组织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相关练习题以及相关问题进行思考和尝试解答。即:思考:提供试剂:FeCl2溶液、FeCl3溶液、KI淀粉溶液、硝酸、新制氨水(Cl2溶于水中)、铁粉、KSCN溶液。选择合适的试剂,设计FeCl2和FeCl3相互转化的实验方案。组织学生结合教材内容对这一探究问题进行思考,这样一来能够检验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二来也能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以及化学思维逻辑能力的培养都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之后,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这些问题进行交流讨论,明确Fe2+与Fe3+之间是怎样进行转化的?以帮助学生突破这节课的难点,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五、教师讲解
教师讲解放在学生尝试学习和尝试解答之后也是尝试教学法的一大特点,目的就是要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做好教师课堂地位的转变,以确保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所以,在教师讲解的环节,我们要明确重点,找寻学生尝试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的进行点拨和讲解,并与学生在互相交流中突破疑难问题,以确保本次课堂教学目标的最大化实现。综上几点可谓是尝试教学法应用的核心部分,尝试练习题的设计、学生自学环节的存在都有效的落实了“以生为本”的课改理念,学生尝试、教师讲解也做好了师生课堂地位的转变,确保了高效化学课堂的顺利实现,也为学生基本化学素养的全面提升做出了相应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许英姿.中职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
化学知识的应用范文3
关键词:职业院校 化学课 情境教学 模式策略
引言:情境教学方式相对比传统的教学方式来讲,情境教学注重的是学生的参与性,并且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充分的体现出学生处于主体地位,在生动有趣的课堂中,促进学生积极、自主的去完成学习目标。对于职业院校的化学教学来讲,因为学生与学科存在的问题造成教学效果存在一些问题,但在全面应用情境教学法带来的优势下,对相关问题提出优化措施。
一、当前职业院校化学课教学现状
职业院校学生具有基础文化不高与知识掌握度不够的特点,特别是在概念性和理论性较强的化学学科中,没有一个良好的基础,想要加深对知识的学习更是难上加难。这就致使在教授化学知识时结合学生的实践情况,再选取教学方法,来满足学生对于不同层次的需求。在当今职业院校的教学方法,大多是硬式灌输法和填坑式,这样传统的教学方法,对于教授化学时是不适用的。因为化学是一门抽象的学科,必须利用实践与理论相结合才能有效的提高学习质量。就目前的职业院校教学特点来看,在应用实验教学方法的学科非常少,甚至没有。这一现象的存在很大的原因是资金不足,另一方面是对于实验教学方法没有足够重视,将主要精力放在理论知识的学习上,导致学生失去了创新性与积极性,阻碍学生的思维发散能力的运用。
二、职业院校化学课运用情境教学模式的作用
(一)满足职业院校学生学习特点和需求
职业院校相对于本科院校而言,其基础知识不高以及学习能力不足,在学习方式上也是不同的,职业院校的学生的特点主要有活泼、好动,因此在职业院校教授化学课程时,要注重实践方法的应用,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不能将学生的学习质量提高最大化,还会阻碍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对于情境教学模式的运用,在设置真实情景下,学生处于一个真实的环境中,这对于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很大的提升,为优化教学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在培养人才的目标来看,主要是对创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注重学生的创新与实践能力。所以,对于传统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完善后,转换出了情境教学模式,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保障学习效率。情境教学模式的应用为学生提供一个学习的氛围,可以将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发挥到最大化,对于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得到有效满足。
三、职业院校化学课中情境教学模式的应用措施
(一)营造化学课有效的情境教学环境
为实现情境教学模式在职业院校教授化学中高效利用,首先应做好教学环境,教师以教学内容为前提,做好环境营造的准备,包含硬环境与软环境两方面。对于硬环境就是利用课堂上的教学设备进行情境布置,比如在运用多媒体技术,向学生充分的展示出化学实验的原理,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热情。在软环境中就是依据师生之间的交流,推动情感激励法,了解学生学习遇到的困难,通过与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正确的引导学生学习化学方法,共同完成化学知识的学习。
(二)应用生活实例建立生活化情境
真正的落实情境化教学,教师可以结合日常实例运用情境教学方法,来构建生活化情境。抓住生活中的日常素材,让学生由具体到抽象的情境过渡。选取学生在生活中常见的事物,特别是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在其中凝练有关化学的知识点,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会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例如在讲解生理盐水时,教师可以对学生提出疑问,我们每天食用食盐的摄入原因与必要性。让学生纷纷进行抢答,再对答案进行整理归纳,从而引入到医用的生理盐水的知识上来。比如正常的成人对于氯化钠的需求是在4.5―9.0克之间,而钠元素的吸收量在什么范围内,以及有患者出现缺钠性的脱水,需要医生输入生理盐水来补充钠离子。经过生活化情境的引用,对于学生在学习、接受、理解化学知识上有着重大提高。
(三)利用信息技术构建教学情境
应用现代化网络技术来建设教学情境,可以加强化学知识的趣味化与形象化,极大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接受并了解复杂以及抽象的化学知识。与此同时,一些具有较大难度的实验或是存在较大危险的化学实验是无法利用实际来进行的,通过应用信息技术对情境的建设,使学生可以直观的对化学原理以及现象进行学习,以此提高教学效率。以CO、NO、NO2等有毒气体产生的实验为例子,在操作实验过程中会出现有毒有害的馓澹对于学生操作化学实验存在着极大的隐患,即使严格控制实验过程也会出现一些不可控的因素。为此,利用多媒体对实验过程进行呈现,学生也同样了解各个化学物质的特点,从而增强在实践中的注意程度。
四、结束语
在职业院校教学中,科学的应用情境教学模式对于化学课程教学方面上存在重要的作用,对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优化教学效果等都有极大的帮助。因此,各个职业院校在化学教学过程中,全面充分的对生活情境的利用以及信息技术情境教学方式的利用,在开展教学时结合实际反馈,对教学模式进行实际优化。使学生具有更浓厚的学习兴趣,在学习方面的积极性、目的性以及自主性更加的清晰全面,以此保障了学生在化学课程中良好的学习状况。
参考文献:
[1]韩君伟,职业院校化学课情境教学模式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中旬刊) ,2015( 3) : 246 -247.
化学知识的应用范文4
【关键词】美容美发;化妆品化学;项目教学法
1、前言
近年来,职业技术教育办学规模在逐步扩大,职业教育的地位也在逐步提高。职业教育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化社会的重要支柱。我国早在上世纪90年代认识到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落实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的重大举措,是提升国民素质,提升国家综合国力的必然要求,对推动社会经济发展、促进就业增长都有着重要作用,为此将发展和改革职业技术教育作为规划面向21世纪教育和培训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目前,越来越多的职业学校采用了项目教学法,根据项目教学法的理论,研究化妆品化学课程项目设计方案时,对方案选择,信息收集,应该从实例入手,要对项目执行中的技术问题及成果进行评价、探讨和分析。
2、项目教学法在美容美发专业化妆品化学教学中策略与应用
2.1项目设置的目标要明确
专业理论课的教学不同于实操课,理论课在注重理论基础的同时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职业能力,所以,从现实生活中选取学生们感兴趣的事物而且有学习和研究价值的课题中选取,这样学生能从亲身经历中获得经验,更容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锻炼自己的实际工作能力。在教学过程中项目的选取是教学成败的关键,项目的设计要求能体现实际工作环境的特点。
项目设计应该围绕着专业方向和培养目标进行设计,围绕着用完整的实际工作流程训练学生综合设计制作能力的目标进行项目开发,即按照实际工作“调研策划创意设计制作提交审核”的流程进行教学设计;项目的设计理念应当是以培养学生完成实际工作任务的职业能力为目标,但设计的项目不一定非要来源于企业。本文涉及对象是美容美发专业新入校的学生,他们还没有积累多少美容美发方面的专业知识,为了顺利实现课程的教学目标,需要学生用一定的时间去弄清化妆品行业的相关专业知识,也可采取将虚拟项目按照真实项目完成的形式进行教学设计,或者利用每一次小项目导入来解决美容美发行业的问题。这样通过项目训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团队精神。
2.2项目设计要注意来源于生活
项目设计中最重要的是实践性,能够联系实际完成项目内容,要具有一个轮廓清晰的工作任务说明,以保证学生可操作,并有收获。项目设计采用结构化的方法,自上而下,逐步细化,在学目标的任务框架下,将大目标分解为一个个小的目标任务模块,通过掌握一个小的目标任务来实现大的学目标。设计任务时要注意任务的大小、任务知识的含量、前后模块之间的联系,要注意分散每个任务的重点和难点,任务太容易会使学生感觉没有挑战性而倦怠,而难点相对集中又会使学生产生畏难而退的心理。
如化妆品PH的测定,这一项目贴近学生的生活,易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该项目可分解为化妆品的成分、化妆品显酸性原因等若干子项目,通过这些项目的实施,丰富了教材中的知识内容,减少原有课本知识的繁琐,教师和学生改变了原有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学生在兴趣的驱动下,掌握了许多感兴趣的新知识,同时增强了操作技能,提高了自身的综合能力。
2.3项目设置的生活化趣味性策略,契合职业高中生的学习的心理
在项目的实训部分,设计贴合实际的项目任务,既可以吸引学生兴趣,又可以与就业要求充分贴合。如在选择适宜化妆品这节课,教学内容包括走进理发店,牙膏的选用、护肤用品的选用,既体现实用性,内容上也具吸引性。再如洗发香波的制作,教学内容包括洗发香波的成分、洗发香波各成分所起的作用、实验过程中成分用量变化,引起香波性能的变化等,让实验内容更好地贴合实际,是项目教学的一个显著特点。
2.4项目要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和现有能力设置
选用什么样的项目才适合中职生,既要考虑它的可操作性,又要兼顾学生的专业发展和国家课程标准,这是进行项目教学面对的首要问题。参照了2010年国家最新的《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表》中“美容美发专业”的内容,在“专业(技能)方向”中,化妆品化学涉及的领域是:美容店、美发店和化妆品行业,根据中职生的学习特点,所设定的项目应为短期项目,这样实施方便,学生易于完成。
本文将化妆品化学的教学内容设立为多个项目模块:化妆品基础、皮肤与毛发的结构、皮肤用化妆品、毛发用化妆品、美容用化妆品、化妆品质量检查等,学生在项目学习中,理解和把握课程要求的知识和技能,在项目实践过程中,学习过程成为一个人人参与的创造实践活动,以期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从中体验创新的艰辛与乐趣。而教师应该根据任务的大小,顺序,安排好这些教学内容,使得任务之间是互关联,任务的完成过程就是循序渐进"螺旋式"上升过程,便于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一个系统的理解和认识。项目教学法能有效的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让课堂知识在学生的课堂实践过程中轻松获得,学生在实践中注重的不是最终的结果,而是完成项目的过程。
例如在《洁肤类化妆品》的教学过程中,在设计项目任务时应考虑到这一章教学的总目标是通过分析护肤化妆品的成分及功能,学生学会正确选用护肤化妆品。在项目设计中要求合理掌握成分、功能、用途、比例、优缺点等因素,对学生完成此项目的要求是能够多角度考虑各设计元素之间的关系,最终成为和谐、统一的项目方案。
2.5项目设置中要以养成学生的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核心。
传统教学中,教师把自己的实践经验传授给学生,把易错易混淆的知识强调多遍,教师认为新知识的讲解是整节课最关键的部分。而项目教学法中易错易混淆的知识应该是学生自己在实践中发现的,不是教师给予的。项目设计能够使学生在独立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发现知识、解决问题、提高技能。学生的实践经验不是教师灌输的,而应该是学生自己解决项目过程中摸索总结出来的,因此,项目教学法是通过简单的例子来解决繁琐问题可行的方法,教师讲解应该包括对重点教学内容的讲解,其过程应该精炼。这样,学生才便于理解和掌握,也为学生独立设计项目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例如:《化妆品原料》的学习过程中,所涉及到的知识点繁多,具体内容包括油脂原料、粉质原料、胶质原料、溶剂原料、防腐剂、杀菌剂、香料、抗氧化剂、保湿剂等诸多物料,如果运用传统教学法,要求学生具有强大的记忆功能和分类能力,而且课堂氛围会平淡无味,如果用项目教学法,将每类知识点设立一个子项目,学生在课程进行过程中观察各类化妆品的成分,再经网上查找相关资料,小组合作,归纳总结自己感兴趣的一类原料并互相进行交流,这样培养了学生的独立创作能力和与人合作的能力。
化学知识的应用范文5
作为“人类文化的继承者与传播者”[1],教师身肩着几代人的希望,同时教师的职业特点要求教师要具备丰富的知识和一定的应变能力,因此教师这个职业责任重大而又富有挑战。本文从大学化学知识与高中化学知识综合考虑,将大学知识与高中教材有机结合,探索出一条更有利于学生学习和理解的教学方式方法。
一、大学化学知识在高中教学活动中应用的必要性
首先,化学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在不同阶段的教育内容既相对的自成体系但又彼此联系、相互影响,知识呈螺旋式上升发展。高中化学知识作为化学教育的基础,条理清晰、通俗易懂,而随着认知水平的提高,大学化学知识既有对原有知识的理论深入、知识技能拓展,也有高中化学教育未曾开发的其他知识与技能。将大学知识与高中教材有机结合,即从大学知识中寻找高中知识的生长点,这样可以形成良好的知识体系,又可以为教师的教学提供必要的素材,从而达到教学活动中的深入浅出、应对自如。
其次,教师的特殊功能就是把知识传授给学生,扮演一个知识的传递者和信息源的角色[2],这样的角色特点要求教师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技巧。教师作为知识的传递者与信息源,我们不能简单地照本宣科,而应该在剖析教材的基础上进行充实与加工。大学化学知识的有效引入不但可以简化知识的难度,更能在逻辑上寻找到该知识的理论依据,从而对知识进行合理的处理,为学生扫除知识障碍,避免歧义,突出重点,把握难点。
最后,大学知识的部分引入,顺应时代的发展。随着科技的进步以及时代的日新月异,要求教师要与时俱进,教育观念、教育方法、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技巧都要紧随时代的步伐。将大学化学知识部分引入,不仅使学生知其所以然,有效地抓住要领,融会贯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的进一步学习化学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帮助学生顺利实现中学化学到大学化学的过渡,而且提示学生知识的无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更为学生的进一步学习化学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帮助学生顺利实现由中学化学到大学化学的过渡。
二、教师如何做好大学化学知识在高中教学活动中的应用
首先,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具有明确的学习目标。以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发展学生能力、培养学生思想道德为己任的教师来说,教育是一个复杂而又长远的过程。它需要教师不断的积累与实践。
其次,要熟知高中化学教材与大学化学教材,并有效地结合起来。随着新课改的进行,为了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需要,高中化学课程分为必修和选修。从内容上看,必修模块内容注重基础性,而选修模块内容更注重专业性,难度加深,为学生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3]
对于师范院校的专业课设置,为使师范生更好地应对将来的课程教学,深入理解把握教学内容,师范院校化学专业课包括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专业课理论性比较强,内容抽象,注重实验,难度较大。在知识内容上大学化学知识与高中化学知识有一定的重叠但却不重复,如酸碱电离理论、原电池反应、电解池反应、杂化理论等,在高中和大学根据学生的接受和认知能力,进行了拓展与深入的研究。同时大学化学知识也有高中化学知识拓展的领域,如溶液的渗透压、缓冲溶液、电极电势等,这些知识并未被在高中教学中提及,但在大学里得到进一步的认识与深入的研究。可以说高中化学知识是基础,而大学化学知识则为其升华,二者相互影响。对不同类型的高中知识采取不同方式与大学知识结合,在具体教学活动中收益特别明显。
最后,要注重实践。教育教学活动针对的是一个个有生命的鲜活的个体。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必然会面对各种各样的问题。这时便需要教师在面对问题时灵活处理,在相关教育原则及方针的指导下,根据学生的具体认知情况、学生的领悟效果,做出相应的有效的回应,积极探索出一条适合学生发展的新思路、新方法。
三、应用策略
在高中,由于学生认知水平和心理发展水平有限,很多知识只给了相关概念定义却没有理论的形成过程,造成一部分学生的认知障碍,如酯化反应为什么是酸脱羟基醇脱氢?为什么1mol任何粒子数均为6.02×1023个?为什么1molFe(OH)3胶体中胶粒数小于1NA?……这类知识既是对我们所学知识的深入理解,更是涉及到了我们不曾熟悉学习过的化学知识,如果处理不当就可能为以后的学习留有隐患。处理这类问题时首先要求教师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能够用光波的知识解释学生的疑惑。其次处理方式要灵活,教师可以采取提问、作业、学生课外查证、学后感等形式了解并解决学生的疑惑,有针对性地为每个学生疑惑答疑。如解释酯化反应时大学知识的引入不仅说明了酯化反应的本质原因,其中第三醇酯化的引入[4],更是提醒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注重知识的严谨性,不能将知识教死,为学生以后的学习扫除知识障碍。
在高中,有些物理量间的关系只是硬性给出,并未说明原因,造成学生认知上的误解,对知识模糊不清。如反应热与焓变的关系,得失氧、化合价升降与氧化还原反应的关系……在解决这类问题时,教师要意识到知识的逻辑联系对学生的重要性。很多学生不明白不理解为什么焓变可以表示反应的反应热,甚至造成焓变就是反应热的误解。为什么初中用得失氧判断氧化反应高中就用化合价升降判断氧化还原反应,不明白二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这些都要求教师不但要有过硬专业知识能解答类似问题,同时也要相应调整教学内容,帮助学生理解清楚。对于概念或原理可以按照化学发展史串联起来,如人们首先根据得失氧命名了氧化还原反应,后来随着科技的进步以及人类认识物质种类的增多,人们根据得失氧的过程中必伴随着化合价的变化这一特点将氧化还原反应的定义扩展为凡是有元素化合价升降的反应就叫做氧化还原反应[5],也可以采取“提出问题-分析讨论-相关查证”的思路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学会采取多种方法积极解决问题。
随着新课改的进行,部分大学知识被增加到选修模块中,更早地让同学们了解相关知识。如何处理看待这些“下放”的知识对于师范生既是一种挑战也是一种必备的储蓄。如电子的能级排布、价层电子对互斥模型、轨道杂化理论[6]……处理这类问题时,首先教师要对相关知识了解清晰透彻。教师不但要了解清楚高中化学中的相关知,也应该熟知相应的此类知识在大学中的讲解,对知识有全面的了解与把握。其次这类知识通常在高中化学的学习中选取的难度并不十分难,但理解起来困难。这时教师要灵活处理适当把握处理的方式方法,既要使学生能理解又不要引入过多过难的相关理论。
化学知识的应用范文6
关键词:知识共享化;学生;知识管理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03(2013)13/15-0035-03
一、时代背景
随着网络信息化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信息充斥到我们的面前,瞬息万变的信息给了学生更多更广阔的空间,但同时网络空间的自由性让学生更容易陷入表面的谜团中,网络的自由与开放让渴望展现自我的学生更加的肆无忌惮。同时,面对知识的碎片化、信息超载以及信息的惰性化,学习者心浮气躁容易养成浅薄阅读的习惯,怎样进行有效的知识信息提取和管理成为了当前亟待关注的问题,而通过集体知识共享化增强学习者的意识形态和批判性思维能力、个人知识管理能力、洞察力和学以致用的实践能力,是网络时代学习者减少信息超载、知识碎片化和知识惰性化的“法宝”。[1]
二、知识管理
从社会和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角度看知识管理,是指研究人类获取、传播、共享、利用和创新知识的活动规律,管理有关知识的各种连续过程,以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理论与实践。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集体智慧,通过头脑风暴将每个人的隐性知识显性化,然后再经过知识的共享推动信息价值的提升,促进学习和交流,提高交流能力、辨别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而我们要让学生进行有效的知识管理,可以从下面途径分析。
(一)信息来源的选择
学生的网络选择渠道可以多样化,博客、新闻、网络视频、数字图书馆等,但是选择的渠道一定要具有权威性,包括权威性专家学者、核心期刊、专业论坛等。
(二)学校创建人性化网络管理
网络的超文本结构和超链接组织管理的非线性使得信息横向与纵向交错,非正式人员对原始信息的篡改和有意模糊删改使得很多有价值的原始信息失去了本源,信息价值的缺失,冗余信息的泛滥,造成信息时代人与人之间交流的不信任,最终导致人们对互联网的信任危机。因此,学校要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创建人性化管理,营造学习型氛围,进行有效组织文化的建设,开展积极有效的引导,对信息重组,对信息源所含的知识内容进行分析,提高信息价值,实现对学生进行二次引导。例如:与学生互动交流的教师要注重教育观念的转变,进行正确的引导,利用各种策略帮助学生进行交流共享。
(三)引导学生进行信息知识共享
共享是将学生获得隐性信息知识显性化后,在进一步内化信息知识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共享和讨论,能够将碎片化信息进行汇总,同时,学生可以获得多渠道的信息进行评价,然后完成最终的筛选。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获得信息知识写进自己的博客中,然后定期进行个人反思、小组评价和教师审阅等来对所学知识和所获得信息进行有效的评价;也可以利用概念图对信息知识进行管理,增强信息的直观性和逻辑承接性,即学会对信息知识进行有效管理,因为,个人知识管理和学以致用的实践是减少乃至消除知识碎片化和惰性化的必然选择。
三、集体知识共享化的理念与方法
卡尔.费拉保罗认为“知识管理是激发集体的智慧来提高应变和创新能力”。[2]其强调的是团队知识的共享,是一种促进知识与绩效提高的手段,根本目的在于创新。同时,共享教学法――作为一种新兴教学法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成为了数字化学习一种新思路,与笔者认为的集体知识共享化的应用观本质上是一致的。而概念图和博客是通过集体知识共享化促进学生知识管理的有效途径,针对课堂内外的特点,在课堂上主要采用概念图引导学生进行知识共享,达到个人知识的完善和深入的理解,调动集体智慧使知识显性化。课堂之余,学生博客是一种非常有助于团队知识管理的工具。[3]通过博客,学生可以自由表达个人的所思、所想,是反映学生知识积累的过程,超越了传统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促进学生个人将知识显性化,共享于他人。博客充分发挥了时间和空间管理上的优势。
(一)概念图
1.概念图涵义
概念图是组织知识和表征知识的工具,是一种知识与知识之间关系的网络结构图形化表征,可以通过主题概念、命题、连接、层级结构等来进行思维知识可视化分享。在运用过程中节点表示概念,连线表示节点之间的关系,箭头表示节点关系间的指示方向,连线间可以用词语标注进一步描述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
2.利用概念图促进知识管理
概念图的提出者美国著名学者诺瓦克,认为通过概念图我们可以了解到学习者对中心概念和相关事物的理解程度。所以,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根据设计出来的活动制作一个可以全局预览的概念图,了解他们整个学习中知识结构的缺陷,从而进行及时补充和指导,不断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这样既达到了加深学生们对学习建立一个概念性的全局认识又能让教师把握学生的制作思路进行及时教学调整。此外,还能将学习者的隐性知识显性化,通过知识的共享来做出正确的判断。即先让学习者根据自身的需求筛选信息内化成自身的知识,使得整个学习过程由显性化知识经过思考后成为个人的隐性知识,通过头脑风暴利用概念图将个人知识显性化、集合化,然后达到多元化的共享,最后个体再根据共享的知识信息建构更高层次的知识结构,达到知识转化的双赢和互惠原则。具体环节如图1所示:
3.案例展示
笔者根据一些研究经验进行了个别教学主题设计。例如:在引导初中学生设计“饮用水安全”的项目学习中,先在生活中找到与学生息息相关的话题“水龙头中潜伏着多少危机?”[4]的相关新闻,水是生命之源,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因此,水质污染事件对我们生活的影响不言而喻,且无论是物理、化学还是其他学科内容都涉及到了水资源问题,因此,这样的话题既让学生们能很好参与到讨论当中,激起学生们的热情。最后在充分讨论后提出问题“我们的饮用水安全吗?”
然后让学生进行头脑风暴,知道我们家庭现在的饮用水是否安全对初中学生们来说有一定的挑战,因为这一主题要涉及到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知识,现阶段很大一部分初中生对水只有常识性的了解,但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11岁以上的儿童或青少年能够根据可能的情景进行思维,能够在头脑中设想出没有自身经验的许多可能的想法,开始学会思考抽象的社会问题。所以,教师可以先组织学生们进行思维发散,尽可能罗列与饮用水安全相关的知识,然后建构初步的概念图(如图2所示)。
通过概念图的帮助将学生讨论的意见和想法进行外显共享,利于直观教学同时有助于理清操作步骤和思路,让学生不断对自身信息知识结构进行修改完善,然后达到一个新的层次水平,这也是通过教学不断创造新的最近发展区的一个教学理念。在这些环节的作用下,我们可以看到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得到提高。
(二)博客
1.博客涵义
博客由“Blog”一词翻译而来,意指在网上发表日志或感想,分享经验思想等,但没有具体明确定义,除了涵括个人日志变体外,也是基于某个特定主题或共同利益领域的集体创作,成为集体知识管理沟通的桥梁。
2.利用博客促进知识管理
庄秀丽认为“博客是以个人感悟为主,从整个互联网络的视野,精选和记录个人在互联网上看到的精彩的有价值的内容以及个人的所思所想,为他人提供帮助,使其具有更高的共享价值。”“博客让网络世界有了知识积累和文化志向,由粗放的数字化生存到个人化精确的目录式生存。博客使这个混乱的网络世界第一次出现了思想共享。”可见,博客有助于知识共享,打破传统时空间隔的弊端,提供思想交流的自由平台。另外,通过博客有助于锻炼学生的反思性学习能力和扩展学生知识面,积累学习素材,提高学生写作功底。因此,积极倡导学生运用博客进行学习思考,是使知识显性化、共享化而完善自身知识,促进知识管理的有效途径。
首先,教师可以作为引导者直接关注学生的博客,筛选学生一些精华博客日志进行点评,由于话题的提出者是同龄人,更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再者引导其他同学加入阅读和讨论,可以形成多元化的学习思考和评价总结,发挥学生集体智慧和团队学习意识。
其次,教师也可以将课堂中悬而未决的问题延伸到博客中,围绕学习主题对有关文章进行转载交流、学习等,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获取信息,更新信息知识,避免课本知识老化与社会发展需求脱节的弊病,学生能够在已有知识框架上进行知识补充,对疑惑的知识点在吸取其他学生的观点上加以重组和整理,达到知识的意义建构。
最后,学生可以定期通过博文回顾来对自己的学习行为中存在的“缺失”和“问题”进行审视和修正,不断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也可以将工作、生活和学习融为一体,通过博客及时记录并日常思想,便捷提取并链接自己所需要的信息资源,学生更多的时候是能够零距离、零壁垒地汲取他人共享的知识和思想。学生博客日志既可以使学生相互之间进行协作和交流,也便于学生形成个人知识体系,从而对个人知识进行有效管理。
四、总结
通过概念图和博客的运用,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拥有自身独立思考空间,尊重学生个人观点、立场等;另一方面,可以让集体知识显性化,突破学生孤军奋战的局面,形成相互学习支持的团队意识。通过交流和分享,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促进团队知识共享化,让学生可以对原知识信息进行有效管理和二次构建。
[参考文献]
[1] 郑小军,张霞.高效网络化学习:理念、路径与策略[J].中国电化教育,2012,(10):42-45.
[2] 李文庭.概念图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12,(2):99-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