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护理专业人才培养计划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护理专业人才培养计划范文1
关键词: 中专护理专业 存在问题 改革措施
由于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对护理专业的毕业生都存在很大误解,认为只有学习不好的学生才会选择当护士。社会偏见让我国中专护理专业教学一直都不受人们的重视,到中专学习护理专业成为很多学生退而求其次的选择。但是近年来,护士这个职业的社会地位随着医疗领域的发展而有所提高,中专院校的护理专业成为学校的大专业。虽然中专护理专业近几年的教学质量逐步提高,但是还需要长足的进步才能满足我国的医疗行业需求。
1.传统护理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1教学计划不明确
制订详细的教学计划应该是学校开展护理专业教学的首要任务,但是我国很多中专院校在开设护理专业之后并没有一套完整明确的护理专业教学计划。没有明确的教学计划导致学校教学内容与医院对护理人员的专业要求有一定差距,很多护理专业的毕业生在毕业以后无法达到护士执业能力的标准。
1.2缺乏教学实践
护理专业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专业,对专业人才的动手操作能力要求很高,不仅需要对理论知识记忆得非常扎实,更需要临场反应迅速准确。但是在传统中专护理专业教学中,使用的教学实践方法单一、时间安排不合理,这就让很多学生无法从实践中得到应有的锻炼,导致很多学生只是记住理论知识,一旦以后需要实际动手操作的时候就容易忘记操作步骤、出现惊慌失措的情况等问题。
1.3临床实践的机会太少
通常中专院校开展护理专业实践课时都是在实验室里,学生在实验室里进行的模拟操作毕竟与以后的工作实际有很大不同,如现实生活中抢救病人的紧张气氛、面对真实病人之后护士的护理态度等,都是在实验室里学生无法真正模拟出来的。所以要培养更优秀的护理专业人才,学校应该给学生提高更多参与临床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实际护理工作中得到更好的锻炼,学到更实用的知识。
2.中专护理专业教学改革的措施分析
认识到传统中专护理专业教学的不足之后,中专院校要对护理专业教学进行积极的改革创新,为培养出更优秀的护理专业人才而不断努力改进。
2.1明确人才培养的目标
护理专业是一门实践型专业,学校培养这方面人才的目的是让更多的专业人才投入我国的医疗事业中。所以,学校在培养护理专业人才时要对人才的培养目标更加明确。学校可以对我国当前的各大医疗机构做详细的调查,把比较常用的护理知识作为医疗专业的教学重点,与医疗机构的实际需求进行对接,制订详细的人才培养计划,当学生毕业之后就可以不用接受岗前培训而直接到医院实习。
2.2灵活的运用专业教材
护理专业的学习虽然需要学生记忆很多专业知识,有一定的理论性,但是比这些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学生的实践能力。所以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对教材灵活运用,不能只是单纯地给学生讲解教材上的理论知识,还要根据书本上的知识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补充拓展,可以当前医疗案例为教学素材,让学生感到自己学习的理论知识在现实工作中是非常实用的。
2.3丰富护理专业教学的方法
使用丰富的教学方法能大大增强教学效果。在我国传统教育中,教学方法是比较单一的,通常只是采用简单的讲授式教学方法,这种方法一度被教育者认为是一种高效的教学方法。但是经过不断教学实践之后,事实证明单调的教授式教学方法使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不高,甚至会导致部分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反感,教学效果远没有预期得那么好。所以,当前中专院校在开展护理专业教学时,需要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采用更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如案例教学法、角色扮演法、问题探究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等。其中的案例教学法应该是老师开展课堂教学时比较实用的一种教学方法,老师在使用案例教学法开展教学活动之前,需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筛选出一些与之有关联的现实医疗案例,用真实的案例作为教学素材,不仅对学生理解知识点有非常大的帮助,而且为学生走入工作岗位之后提供更多的实践经验。这些教学方法都有自己的教学优势,只要老师对这些教学方法进行深入的研究分析,在合适的时机选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就能让它的教学优势发挥到最大。
2.4给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机会
要让中专护理专业的毕业生都成为合格的医护人员,更重要的是给他们提供实践机会,锻炼他们的实践能力,而不是培养出一批纸上谈兵的书呆子。为了让学生重视起自己的动手实践能力,学校可以把日常实践教学与学生的期末考核成绩挂钩,让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各占考核成绩的一半。而且在日常实践教学中,老师要尽量给学生模拟出比较真实的工作环境,可以借助先进的信息技术帮助学生模拟一些现实场景,用视频和图片等形式帮学生融入场景中。除了日常的实践教学之外,学校最好与医疗机构合作,让学生每个学期都参加至少一次真实的临床实践训练,这样对锻炼学生的临床反应能力有很大帮助。
3.结语
护理专业的毕业生是我国社会上亟须的医护人才,中专院校要对护理专业教学高度重视,积极提高护理专业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护理专业人才培养计划范文2
\[关键词\]高职;护理;课程建设;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712(2014)10-0076-03\[基金项目\]本文系广西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B类课题“以团队为基础的教学法(TBL)在高职‘护士职业基本技术’课程中的应用”(2011B0024)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蒙桂琴(1963―),女,广西柳州人,硕士,广西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副主任护师(副教授),教研室主任,研究方向:护理教育,护理管理,临床护理;蒙湛东(1988―),男,广西柳州人,本科,广西民族医院医生,研究方向:临床医学;黄霞(1988―),女,广西崇左人,本科,广西区妇幼保健院医生,研究方向:临床医学。
一、目前我学院高职“护理学基础”课程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过于强求专业目标的实现,对护生专业综合素质培养的目标不明确
目前,护理专业比较注重培养护生的专业岗位能力,强调专业技能实训,突出专业的实用性和针对性,重视护士执业资格考试通过率。因此,在培养目标的定位上过于强调专业化和针对性,拓展面比较狭窄,这对护生今后职业的可持续发展不利。相关研究表明,科学技术和以信息产业为核心的新经济的飞速发展,尤其是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带来的并不是劳动技能的日益复杂化,而是劳动技能的简化和劳动者综合素质的提升\[1\]。对护生专业综合素质培养的目标不明确,不能适应新经济飞速发展的需要。
(二)教学管理职能不清,理论与实训脱节
理论课与实践课是高职教育课程体系中最主要的课程类型。\[1\]“护理学基础”理论课主要教授护理专业的基本理论和专业技术理论,主要培养护生的护理人文素养、护理专业理论和护理专业技术知识;实践课主要包括学校实训、临床见习、顶岗实习,旨在培养护生的职业能力与操作技能。理论课与实践课相辅相成,共同为培养护理专业高技能型人才服务。但这门课程目前教学管理职能不清,理论与实践课教学分别由护理学基础教研室、实训中心两个部门管理、实施,在教学改革方面比较难达成共识。学生的学习形式主要以课堂教学为主,教学依然以理论讲授为主。理论先行、实践依附于理论的教学策略,将理论课与实训课分开实施,使理论与实践出现脱节现象。学生在课堂上学完理论,上实践课时教师提问相关理论知识时却无法与实践联系起来,造成理论与实训课之间貌合神离、二元分裂的局面,不能发挥二者共同促进护理专业高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合力作用。
(三)单学科分段见习,护生难以掌握护理程序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应用的全过程
单学科分段见习,是在每门课上完部分内容后,由各门任课教师或各教研室自行安排一定的时间临床见习。学生往往有2~3小时的见习时间,只能看到比较简单的疾病护理片段。在相隔一段时间后,当另外一门课再次安排见习时,学生无法将各门相关课程内容联系起来。这对于综合素质要求比较高的护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相距甚远,而临床工作要求护生能运用护理程序对病人进行全程优质的护理服务,学生在单学科分散式见习中无法实现。
(四)传统的教学模式难以满足临床快速发展对护理人才素质的需求
我学院目前主要是采用以讲授为基础的教学模式(lecture based learning,LBL),即传统教学模式和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模式(problem based learning,PBL),这对于高职“护理学基础”课程来说是存在很多缺陷的。护理专业要求护士不但具有护理专业的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要灵活将理论知识运用于临床实践;而临床护理理论及新型仪器的快速发展,也要求护理人员能自觉学习、自主学习。也就是要求护理人员有良好的自学能力,并且具有敏捷的思维能力、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能力,并能灵活运用新知识于实践中。但目前的教学模式制约了学生这些能力的发展,多数学生缺乏评判性思维的学习能力,只限于课本内容和教师怎么教就怎么学,不愿意去思考,不愿意去查阅资料,不会将理论与实践联系起来,养成了依赖教师解答和示教的习惯。
二、高职“护理学基础”课程建设存在问题的对策及建议
(一)以就业为导向,基于护理工作过程确定“护理学基础”课程的培养目标
将“以就业为导向、基于护理工作过程、符合护士技能要求、适应护士执业考试标准、突出高职护理教育特点”的教学理念贯穿于整个课程的建设过程,要经过临床调研,通过与临床护理专家访谈或座谈会等形式,获得临床需求的资料并进行分析,然后确定课程培养目标。护理专业人才培养的规格必须准确定位,根据临床需求调整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人才培养目标对“护理学基础”课程设置起着非常重要的导向作用,同时也直接影响着高职护理教育的课程开发,决定护理专业人才的素质和能力规格与标准。只有紧扣临床需求,深入了解其发展趋势,了解社会发展对护理人才数量、规格等客观要求,才能明确护理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设计出符合护理专业人才培养要求的“护理学基础”课程目标。
(二)加强课程建设与改革决策的科学性,重视护生专业综合素质的培养
课程建设与改革是职业学校教学改革的重点、难点和突破口,也是提高职业教育质量的关键。\[1\]由于高职护理教育具有趋向性较强的特点,课程设置必须由医疗行业或临床科室等提出对护生素质的要求,包括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和各项具体的技术指标。课程建设与改革必须紧密结合临床需求,用人单位往往是“技术专家”,同时改革也要符合学生的学情,所以,课程的设计、编制和实施的决策,应该由用人单位代表、教师代表、行政部门代表、学生代表组成决策团队,对课程建设与改革方案进行科学的决策。课程建设与改革方案中要突出对护生专业综合素质的培养,从学生入学开始就应该制定明确的护理人才综合素质培养目标,强化护生专业综合素质的培养,适应新经济飞速发展的需要。
(三)实行多学科综合的整体见习,让护生掌握护理程序在临床工作中应用的全过程
为了更好地培养与临床接轨、紧贴临床的高素质技能应用型人才,应该对单学科分散式见习进行改革,实行多学科综合整体见习。即在学校基本完成专业教学后,让护生临床进行为期1~2周的整体见习,与医院共同制订整体见习计划,护生按5~6人为一组在内科、外科轮转,将“护理学基础”“护理管理”“康复护理”等课程内容整合在一起,安排见习,使学生能全面、系统地了解临床的实际工作任务、过程和情景,以及对患者疾病获得感性认识,了解常见疾病的发展变化及护理,掌握护理程序在临床工作中应用的全过程。
(四)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以适应临床护理快速发展的需求
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将LBL、PBL、TBL(以团队为基础的教学,team based learning)\[2\]、TBL理论-实训一体化教学、启发式教学、案例导学法等灵活运用到教学中,或几种教学方法相结合。开展TBL教学同时也能促进教师不断学习以充实自己,提高教学水平。\[3\]建立校内、校外实训基地。在校内建设具有综合性和先进性的实训基地:实训仪器及设备要与临床相吻合,满足护生技能操作训练需求。实训基地要模拟与医院尽可能一致的工作环境,在高度仿真的环境中进行护理技能训练与职业素质的培养,使学生掌握的知识和技能与医院的需求紧密结合。在校外建设实训基地:学校要与医院联合办学,深化院校合作,主动适应医院就业市场的需求,探索“订单式”培养。如与医院签订并联合培养“急诊科护士”“ICU护士”“手术室护士”。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联合教学方法,即学校教师到临床参与学生的见习、实习带教及管理,临床教师到学校参与指导教学,形成校内校外稳固的理论-实训教学基地,联合开展教学科研、攻关克难,增强教学活力,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动性。
(五)采取院校联合评价,形成学校、医院、学生立体评价体系
改革传统考核评价方法,以职业能力标准作为测试学生最终成绩水平的基准。\[1\]不仅仅以书面考试成绩判定学生学业水平,而是对学生的能力也进行考评,还要对学生学习过程进行考核,包括学生在模拟工作场景的综合案例考核。此外,组织医院护理专家对学生的理论、技能、人文关怀、沟通等综合能力进行考核。学生可相互充当技能操作考官,在教师的指导下相互考核,在考核中相互学习、共同提高,同时对各项操作的评分标准更加熟悉,有利于对操作流程的巩固,使学生学会评价自己、评价他人、评价教学,从而提高学生的评判性思维能力。
三、小结
高职“护理学基础”课程建设,应从课程人才培养目标、护生专业综合素质培养、教学模式、教学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改革,以提高护理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走院校合作之路,这样才能培养适应社会快速发展需要的临床护理高素质技能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肖飞.校企合作背景下的高职课程建设与改革\[J\].职教通讯,2012,(3):4-6.
护理专业人才培养计划范文3
关键词:中高职;护理专业;基础医学;课程对接;
作者简介:鲜于丽(1974-),女,湖北宜昌人,硕士,副教授。
随着我国健康服务业的迅猛发展,护理人才的需求量在逐年增加,提高护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是发展规范标准的护理服务的关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指出“要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打通从中职、专科、本科到研究生的上升通道;深化产教融合、工学结合,推动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强化职业教育的技术技能积累作用”。但目前我国多数中高职院校护理专业课程模式创新不足,课程设置多按生物医学模式,以学科为中心,缺乏学科的融合和衔接,导致课程教授出现重复、脱节和遗漏[1]。因此,做好中高职护理专业课程设置、课程内容对接,尤其是专业基础与专业技能课程的对接,是提高中高职护生人才培养质量的重点,也是基础医学教学改革的核心。本课题组拟通过调研护理专业基础医学知识的应用情况,做好护理专业中职与高职基础医学课程设置、课程标准、课程内容有效对接,提高职业教育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采取整群抽样方法,选取从事医学教学和临床护理工作的96名人员进行问卷调查。基础医学教师16名、临床护理教学教师22名、三级甲等医院临床护士58名,具有高级职称39名、中级职称50名,初级职称7名。
1.2方法
1.2.1调查内容
(1)调查湖北省部分中、高职院校护理专业开设的基础医学课程科目、教材、授课计划、理论及实验学时数。(2)调查基础医学课程授课内容在护理专业课教学及临床工作中的应用情况。(3)调查各基础医学课程在护士执业资格考试中的分值和比重。
1.2.2调查工具
采用自行设计问卷进行调查。问卷内容为湖北省某高专院校2014年护理专业开设的7门基础医学课程的授课计划,让被调查人员对调查表中每门基础医学课程的授课内容,按自身工作使用情况分很常用、常用、少用、很少用4个级别进行评价。问卷多次征求有关专家的意见,并进行了预调查,反复修改而成,其中Cronbach’α为0.884。
1.2.3调查方法
(1)统计部分中高职院校2014年中职和高职护理专业开设的基础医学课程科目、教材、授课计划、理论及实验学时数。(2)发放调查问卷前,先进行填表相关情况说明,发放96份,收回96份,收回率100%,收回问卷均为有效问卷。(3)整理2011—2014年护士执业资格考试试卷共8套,请具有高级职称从事各基础医学课程教学的教师共16名(每门2名),分析各课程在试卷考题所占分值。
1.2.4资料处理方法
(1)统计每门课程授课内容分别被评价为很常用、常用、少用、很少用4个级别的次数及占总评价次数的百分比。如人体解剖学共106学时,53次课,96名被调查者给予评价,评价总次数为53×96=5088次,其中“很常用”的评价次数为1788次,1788÷5088×100%=35.14%,从而得出人体解剖学“很常用”知识占授课内容的百分比。(2)统计2011—2014年护士执业资格考试试卷中涉及各基础医学课程的分值,通过求百分比来了解各课程在试卷中所占比重。所有数据应用Excel2007和spss20.0进行统计学处理。
2结果
2.1部分中高职院校中职与高职护理专业基础医学课程设置、教材使用及学时分布情况见表1
表1数据显示,传统中职与高职的基础医学课程设置基本相似,虽然所使用的教材为人民卫生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高职规划教材,但从教材内容、授课学期、理论及实验学时分配比较,中职与高职均有较多的雷同之处。这种课程设置使中职护生升高职后,在知识、技能、素质3人方面没有显著提升,不适合各阶段人才培养需求,不适应现代职业教育的需要。
2.2统计7门医学基础课程授课内容在临床护理工作中的应用情况见表2
表2统计数据显示:基础医学课程中很常用和常用知识所占比例排名前3位的课程依次是药理学、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生理学,临床很少用的知识排名前3位的课程依次是遗传与优生、生物化学和病原生物与免疫学,人体解剖学排名居中。评价药理学中抗菌药物、病理生理学中发热、缺氧、休克等为很常用的知识的人数均超过80名以上,将遗传的细胞学基础、遗传信息的表达与调控、蛋白质的分子组成与结构、核酸的结构等内容被评价为很少用的人数均达到88名以上。由此可见,基础医学课程的部分内容在后续课程学习和临床护理实际工作中确实很少用到。如何优化中高职护理专业课程体系,整合基础医学课程,删除很少用且偏深偏难的学科知识,是进行中高职课程内容对接的重要方面。
2.3基础医学课程在护士执业资格考试中的分值所占百分比见表3
表3显示,所有基础医学课程在护士资格考试中所占分值不超过30%,其中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药理学所在比例最大,分析原因是这两门课程涉及到疾病的临床特点及护理用药,其他基础课程如遗传与优生、病原生物与免疫学、生物化学、人体解剖学、生理学所占分值均很低。因此,中职删除部分基础医学课程,高职删除部分基础课程知识点,对中高职护生参加护士执业资格考试,获取执业资格,以及对学习后续临床课程影响不大。
3讨论
护理教育应注重护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注重创新意识和创造力的培养,应建立以护生为主体,以专业系统知识和核心能力为中心的课程观[16]。护理职业教育必须以医院临床护理实际工作需要为中心,以就业为导向,以岗位任务引领教学实践,将岗位职业能力要求反映到教学中[17]。做好护理专业中职与高职基础医学课程对接,应遵循“必需够用,工学结合”的原则,应按照人才培养的规律,以临床护理工作过程为核心,整体设计中高职衔接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从课程设置、课程标准、课程内容3个方面对接,提高职业教育水平。
3.1课程设置对接
中高职基础医学课程设置对接应摒弃传统思想,按工作需要创新和重构,以专业提升和从业需求为目标,进行一体化设置。中职基础医学教育应以护生获取护理执业资格证、中专升大专为培养目标,以“必需够用”的原则整合课程,并重视人文素养的提升[18]。高职教育应以护生从事中高级护理工作和专科升本科为培养目标,在中职教育的基础上适当加深加宽基础医学理论知识,并充分将人文教育融入基础医学课程教学[19],加强知识、技能、素质的综合培养[20]。具体对中高职基础医学课程的创新设置见表4。
3.2课程标准对接
课程标准是学时标准、内容标准和结果标准的统一。目前我国尚无护理专业中高职衔接的课程标准,国家应组织护理专家从宏观层面入手,以护理职业岗位任职能力为基础,从知识、能力、素质3个方面制定全国统一的中高职课程目标。并遵循学生从中职到高职认知规律及职业成长规律,将课程标准与工作标准对接,基础医学课程按照“满足岗位工作基本知识需求和后续课程学习需求”的原则,以“护士资格考试大纲、技能高考大纲、专升本考试大纲”确定课程标准[21]。中职基础医学课程标准应密切联系临床初级护理需要,强调理论知识的实际应用,轻理论重技能。知识目标应掌握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具有一定的分析、解决问题能力[22]。例如人体各系统重要器官的结构、功能与代谢;常见病原微生物的致病性;常见疾病的基本病理变化和常见的病理过程如发热、缺氧、休克等;护理用药的基本常识等。技能应侧重于基本操作的规范化和标准化。改革现有的技能教学方法,多运用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法[23]。例如找出人体的一些特殊体表标志;如何正确测量和判断人体的生命体征如体温、脉搏、呼吸、心率、尿量、血压等;如何正确按医嘱给药等相关知识。高职基础医学课程标准应在中职教育的基础上重知识亦重技能,重点学习从事中高级护理工作所需要的较深理论和较难技术。例如中枢神经系统的结构与功能,人体免疫学,心、肝、肺、肾四大衰竭等中专未涉及的较难知识。并尽量避免与中职内容的重复,全面提升护生综合能力。
3.3课程内容对接
护理专业人才培养计划范文4
关键词:培养;技能型人才;途径;研究
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实质,就是为生产和管理培养大批高素质的劳动者和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具有“职业性和应用性”的特点。通过对国外护理专业进行研究,了解到世界各国大多通过增加临床见习课时数、实习课时数来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在我国虽然也强调了实践技能培养,但只增加了实践课的比例,大多实践课还是采用传统教学法,与临床有一定的差距。而且大多数院校只注重基础护理的操作内容,对专科护理的操作内容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以至于学生到了临床不会评估病人,不知道如何与医生配合等。护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实用性很强的学科,娴熟的技术操作是医院及社区卫生用人单位最为欣赏的能力[1]。本项目研究的目的就是要制定比较规范的护理操作规程,加强校内和校外实训课教学环节,使学生掌握全面的先进的护理技能。
一、 加强实训基地建设
1.校内实训基地建设
高等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根据专业岗位工作要求实施人才培养,因此校内实训基地应该系统模拟实际岗位技能操作的训练场所。实验室建设要做到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在规模上要能满足每个学生都有动手机会,以帮助学生不断提高技能熟练程度和技术应用能力;在实用性上实验设施及布局要贴近临床,尽可能地使护理实训室与临床“零距离”。让学生即使在校内也能感受到医院职场氛围和受到多样化职场训练。教师要充分利用校内实训场所,采取多种手段提高实训课的效率,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2. 校外实训基地建设
校外实训基地是学生进行教学见习、实习,将校内所学知识、技能在一线工作岗位获得补充、内化的场所。对高职教育而言,在校外实训基地开展的教学活动是专业人才培养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校外实训要能提供校内实训基地不能模拟的实训项目,保障学生全面体验护理工作岗位所需承担的任务,获得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护士执业资格考试所涉及项目的实际训练。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1.加强专职教师的培养
制定专业带头人培养计划、学历提升计划、青年教师下临床锻炼计划。定期选送教师到国内著名医院进修或出国研修,鼓励教师进行教学改革和开展护理科研工作,要积极引进护理专业硕士或博士等高层次护理人才充实师资队伍。努力建设一支适应技能型护理人才培养的高素质的师资队伍。
2.加强兼职教师的培养
引进医院一线护理骨干教师作为兼职教师,与专职教师联合开展教学研究,共同进行课程、教材建设。兼职教师主要参与实践教学和更新教学内容,使课程教学内容与临床实践紧密对接。兼职教师还要负责完成学生毕业实习阶段的考核。
三、完善技能考核标准,规范实验教学
1.制定完善的技能考核标准
聘请三甲以上医院的一线护理人员参与考核标准的制定,我院专业教师同一线护理人员合作,共同制定护理技能操作要领。所选项目要实用,尽可能地贴近临床。并将考核要领录制成教学光盘,对于一些专科护理的护理操作规范,学生可以通过观看光盘来不断加深印象,以利于学生能尽快地融入临床护理活动中去,为学生有效学习打下基础[2]。
2.制定严格的技能考核制度
教师在期中和期末考试中严格执行考核标准,并且要提高技能考核在总成绩中所占比例,同时要求技能考核成绩不合格者不能参加期末理论考试,以引起学生对技能考核的重视。
3. 改革实训室管理机制
充分利用具有高度仿真性的护理实训中心平台,全面模拟医院临床服务技术,加强对学生的技能训练和能力培养。校内实训基地是为学生成长服务的,要面向学生开放。除了按照教学计划安排的实践教学外,还应延长开放时间,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基础条件。这一举措虽然会增加实验耗材、加大学校投入,但提高学生实践技能的效果明显。
四、结论
通过加强护理专业实践教学,大大提高了学生的技能操作水平,为护理实习及临床护理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重视校内和校外的实训环节,增加学生动手能力的训练,强调规范化操作,注重师资队伍建设,是培养技能应用型护理人才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韦焕能.新形势下高职院校护理专业学生的能力培养[J]. 职业教育研究,2007年 第8期.
[2]徐利云等.以实践能力培养为主的高职护理专业课程改革[J].现代医药卫生,2007年 第11期.
护理专业人才培养计划范文5
近年来,随着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迅速,对高职护理专业人才的培养也有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能够熟练掌握护理专业的基础护理技能和先进的护理理念、知识和技术,还能够用英语进行人际沟通和交流,以满足社会对国际护理人才市场的需求。因此,高职护理专业英语课程设置要更科学更合理,更贴近社会发展的需求。高职护理专业英语教学是高等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满足高职护理人才对英语需求度的关键。目前“高职护理专业英语教学”因学生英语水平达不到要求,不能很好地实现“高职护理人才适应市场的需求”。本文根据国家教育部教育司2000年颁布的关于《高职教育英语课程基本要求》,结合高职护理专业学生英语水平和教学现状,分析了高职护理专业英语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高职护理专业英语课程教学的策略。
一、高职护理专业学生英语水平和英语课程设置现状
1.高职护理专业学生英语水平现状
目前高职护理专业的生源主要是来自省内各市区县镇的普通初中毕业生,这些学生英语学习起点不一,对英语词汇的掌握基本停留在初中英语的水平。以我校为例,根据2011年至2016年的统计数据显示,经过在校几年的英语学习,绝大多数学生能通过全国公共英语等级考试一级,平均通过率90%;很少一部分学生通过全国公共英语等级考试二级,平均通过率8%,个别学生能通过全国公共英语等级考试三级,平均通过率3%;而通过全国医护英语等级考试一级、二级和三级的平均过关率为86%、47%和17%。
2.高职护理专业英语课程设置现状
(1)高职护理专业英语课程的培养目标
根据教育部高教司2000年颁布的关于《基本要求》明确了高职专业英语课程的培养目标:在掌握基础知识技能和具备一定听、说、读、写、译的能力基础上,能借助相关英语资料,在涉外交际的日常活动和业务活动中进行简单的口头和书面交流,并为今后进一步提高英语的交际能力打下基础。因此,高职护理专业英语课程的培养目标旨在通过在校三年的学习,让学生具备一定听、说、读、写、译的能力,熟练掌握公共英语和护理专业英语知识,在工作中能用英语与医生和病患进行一定的交流,以适应护理专业人才教育的国际化。
(2)高职护理专业英语课程设置情况
以我校为例,高职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将英语教学时间安排在高职的前七个学期,总学时总共344课时,理论教学238课时,实践教学106课时,具体课时数为:第一学期至第三学期周课时4课时,第四学期至第七学期周课时2课时。教材主要使用全国英语等级考试标准教程(一级和二级),医护英语一级教程、医护英语二级教程和江苏省职业学校英语教材第一册至第四册。
目前高职护理专业英语课程所使用的英语教材较多,既要完成江苏省职业学校英语教材第一至第四册的教学,也要完成公共英语和医护英语第一二册的教学,课时少,内容多,大大降低了英语教学的课堂效果。最终培养的护理专业学生的英语水平很难适应岗位的要求,难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
二、高职护理专业英语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1.教材与课时安排有矛盾
以我校为例,英语作为一门公共基础课程,要求学生掌握英语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一定的听、说、读、写、译能力,要求学生能用英语进行与护理专业工作相关的口头和书面交流,鼓励学生报考并通过全国公共英语等级考试和全国医护英语等级考试第二、三级。目前,护理专业英语课程需要在七个学期内完成这些教材的教学:全国英语等级考试标准教程(一级和二级),医护英语一级教程、医护英语二级教程和江苏省职业学校英语教材第一册至第四册。这就使得教师在安排英语授课时间和英语授课内容上产生了较大的矛盾,完成了全部教材的教学,学生可能不能充分理解教材的内容,达不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反之,教师在课堂上安排好的上课内容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却又不能完成全部的英语授课内容。
2.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较单一
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使用得当,会让英语教学事半功倍。但在护理专业的英语教学中,仍然有一部分教师所使用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单一,课前不能充分备课,上课时照本宣科,不会使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和网络教学资源,上课只带一本书和一台录音机。在这样以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只能停留在哑巴英语的水平,与护理专业英语课程的培养目标相差越来越远。据了解,在英语课堂教学调查中,大多数学生希望教师改变现有的教学模式,能更多地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充分利用网上资源,让英语课堂成为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
3.师资力量和教学设施不足
有力的师资队伍和先进的教学设施是英语课程设置的重要保障。目前,高职护理专业英语课程的培养目标要求英语教师具备广博的英语专业知识,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并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同时,还应该具备一定的护理专业知识。据了解,目前很多高职校并没有对公共基础课的英语教师进行护理专业知识的相关培训,这将使英语与护理教学相脱节,使教授的英语内容与专业内容不能相联系,在护理英语教学中,教师教授的护理英语知识也没有专业课教师专业,学生对英语课的兴趣不高。此外,先进的教学设备和设施在英语课程设置中也极其重要,学生的英语听力和口语需要运用一定的教学设备进行练习和考核,这对提高学生的英语口语和听力有很大帮助。
4.护理专业学生英语素养和学习积极性不高
据了解,在校护理专业学生中有八成来自乡镇,英语基础薄弱,对英语学习没有兴趣,不能充分意识到英语学科的重要性,一些学生在英语课堂上往往因跟不上英语教学进度而失去学习英语的信心,选择不听讲或做其他与上课无关的事;由于大多数学生英语基础知识掌握不牢,英语口语较差,在课堂上又羞于开口,对英语课堂上口语表达没有足够的信心和勇气,英语学习的积极性不是很高。
三、高职护理专业英语课程教学的策略
1.合理安排英语课时和教材内容
《基本要求》明确了高职专业英语课程经过180-220学时的教学,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技能和具备一定听、说、读、写、译的能力,并能借助英语资料进行简单的生活或专业方面的交流。因此,高职护理专业英语课程设置旨在通过七个学期的英语教学,让学生具备一定听、说、读、写、译的能力,熟练掌握公共英语和护理专业英语知识,在工作中能用英语与医生和病患进行一定的交流,以适应护理岗位对专业人才的需求。根据高职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对英语课程的教学时间安排,将高职护理专业英语课程的课时与教学内容进行合理安排。在设置高职英语课程时,第一学年的两个学期里教师通过课堂授课和课外选修的形式进行全国公共英语二级和江苏省职业学校英语一二册的教学,让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提高英语口语和听力水平。通过有计划地安排英语教学内容,逐步拓宽学生的英语知识面,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英语交际能力;第二学年的两个学期里教师通过课堂授课和课外选修的形式进行全国医护英语一二级和江苏省职业学校英语三四册的教学,让学生掌握护理专业相关词汇和各项护理操作表达的同时,培养学生对英语语法和医护词汇表达等知识的理解与记忆;在第三学年和第四学年的三个学期里,教师通过护理实训教室和医院场所进行全国医护英语三级的教学,训练学生在模拟场景和真实的医院场所中与医护人员和患者之间进行交流,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同时,在场景模拟教学中,教师向学生讲解东西方护理理念和原则的异同,使学生在以后的医护工作中能够更好地与外籍患者进行有效的沟通与交流。
2.运用适当的教学模式和有效的教学方法
高职护理专业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遵循“边学边用,学用结合”原则,把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课堂地位的主体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在英语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网络教学平台、教学视频和相关信息化教学手段,适当地组织、引导和帮助学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多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难易程度和学生的英语水平,采用分层教学模式、自主学习教学模式、以内容为基础教学模式等进行教学。在医护英语的教学中,为适应社会,培养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教师应本着“以学生为主体,以应用为原则”的教学理念,运用听说法、交际教学法、任务型教学法和内容型教学法等进行英语教学。例如,在运用以内容为基础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时,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一定的使用英语围绕主体内容进行话题讨论的真实语言环境,教师既要关注学生对专业内容的学习也要注重英语技能的提高,所以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应采用能够调动学生英语学习积极性和引起学生英语学习兴趣的方法,让学生在英语话题讨论的过程中习得语言。
3.提高师资队伍素质和改善教学设施
在高职护理专业英语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将应试教育观念转变为素质教育观念,更新教育教学理念,始终将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以学生发展为本,引导学生在课堂上积极主动参与、合作和交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其次,教师应具备广博的知识和不断学习护理专业知识的能力,要有探索精神,将基础英语知识和护理专业知识进行有效结合,贯彻到英语课堂教学中,运用有效的教学设计,以学生发展为核心,引导学生掌握学法,通过探究获取知识提高能力;最后,教师应加强教学研究,提高自身业务能力,在英语课堂教学中,以研究的眼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把在英语教学中所遇到的问题及时进行研究并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此外,更好地教学设施对于提高英语教学质量事半功倍。英语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设备会让学生学习更有兴趣,英语课作为一种语言课程,注重学生听说能力的培养,因此更需要完善网络教学平台和现代化多媒体设备,其具有可视性强、能随时互动,信息和知识覆盖面全、传播速度快、信息资源共享等特点,能够激发学生英语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学生英语学习的效果。通过改善教学设施,运用现代化教学设备,采用适合学生的英语教学手段,吸引学生喜爱学习英语,调动英语学习的积极性,激发英语学习的兴趣。
4.采用适合学生的多样化评价方法
高职护理专业学生的英语能力测评,不仅要看基础英语的卷面考试成绩,还应将护理英语专业词汇的掌握情况纳入考核之中,同时还应该对学生课堂表现以及模拟情景教学中的英语口语表达能力进行测试打分,通过对学生进行多样化的评价,将以上各项纳入最终英语能力测试成绩中,将对学生的学习起着引导性作用,直接影响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和上课的积极性。例如,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将课堂前十分钟的小组情景模拟纳入最终考核成绩中,这会引导学生在课前督促自己和小组成员进行认真练习和准备,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养成英语学习的习惯,提高了学生英语综合运用的能力。
总之,高职护理专业英语教师应充分认识到英语基础知识和护理英语专业知识对培养护理专业学生英语综合能力的重要意义,只有科学合理地设置英语课程的教学内容,将基础英语和专业英语教学进行合理安排,遵循“边学边用,学用结合”的原则,本着“以学生为主体,以应用为原则”的教学理念,运用适合学生实际的课程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才能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满足社会对护理专业人才的需求。
护理专业人才培养计划范文6
根据中职护理专业培养“技能型、服务型高素质劳动者”这一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结合护理人才金字塔结构理论“中专护士主要从事临床、社区一线的基础护理工作,本、专科护士因其知识丰富、能力强,应多从事临床教学、科研、管理性和系统化整体护理工作”。我校根据中职护理专业学生年龄小、文化基础薄弱、可塑性强等特质,加强“三观”教育,丰富他们的文化、专业理论知识,锻炼他们的基本操作技能。
2以课程改革为抓手,形成专业品牌特色
我校从2008年开始全面启动护理专业课程改革,根据岗位需求和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市场调研信息,以“必需、实用、够用”为原则,遵循教育部《关于制定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文件精神,参考由全国卫生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组织编写的2007版《护理专业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以及省教育厅2008年组织实施的《广东省中等职业学校护理专业教学指导方案》,结合本地区实际,对我校主干专业(省重点建设专业)———护理专业的实施性教学计划进行修订,从而拉开了护理专业课程改革的序幕。
2.1顺应岗位需求,抓好理论教学体系的改革
理论教学体系改革的重点是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的改革。
2.1.1调整课程结构与设置一是构建新的课程体系。按照护理人才培养目标和护士执业资格考试要求构建护理专业的新课程体系,包括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选修课、考证辅导课等模块体系。二是本着删繁就简、推陈出新、合理兼顾的原则构建综合课,既进行学科之间的横向淡化,也进行学科之间的纵向淡化。如将人体解剖学基础、生物化学基础、生理学基础3门课整合为正常人体学基础;将心理学基础、精神病护理两门课整合为心理与精神护理;将内科护理学、外科护理学、妇产科护理学、儿科护理学、五官科护理学整合为护理专业技术实训等。三是新增心理与精神科护理、护理伦理、卫生法和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应试指南等与护士执业资格考试有关的课程。
2.1.2优化与重组教学内容一是优化内容结构。把原来课程教学内容划分为重点和一般的二级内容划分法调整为掌握、熟悉和了解的三级内容划分法,便于教师传授知识点和学生快速掌握考试点,利于提高教学效率和护士执业资格考试通过率。二是以文化基础知识“必需、够用”为度,适当减小其课时比例,精选教学内容,减轻学生学习负担。三是按照理论知识以“必需、够用”为度,适当增加人文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课时比例,将临床护理一线广泛应用的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新设备等及时在教学中介绍,突出人文课的职业素质培养,注重基础课的基础性与应用性,凸显专业课的护理特色,从而实现“与临床工作零距离接轨、与护士执业资格考试零距离接轨”的教学内容改革目标,确保我校护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2.2强化专业技能,抓好实践教学体系改革
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重点是实践教学内容与教学模式的改革。
2.2.1落实实践教学内容一是依据护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护理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及大纲,在护理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带领下,我校出资近20万元编写出版了《护理专业实训教学计划及大纲》、《实训大纲与实训指导书》和《临床实习计划与大纲》,明确规定护理专业实践课与理论课课时比例超过1∶1,并根据护理工作项目、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要求设计了护理专业各专业课程的实验、实训、实习项目。据统计,2012—2013学年,我校护理专业实验、实训课应开201个项目,实际开出201个项目,开出率为100%。改革护理实践教学内容,即在演示性、验证性实验的基础上,增加与护理有关的设计性与综合性实验,逐步形成基本实践能力与操作技能、专业技术应用能力与专业技能、综合实践能力与综合技能有机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
2.2.2改进实践教学模式一是改革护理实践教学步骤,即将传统的示教—模仿—练习—小结的实践课教学模式改为按护理程序的评估—计划—实施—评价4个步骤组织教学。二是改革护理实践教学安排方式,即将原来的“三段式”模式改成“渐进式”模式。三是打破理论与实训课的界线,实现理论与实训教学一体化。
2.3落实课改要求,不断提高应对护士执业资格考试的能力
考试是教学过程中十分重要的环节,是保证教育活动、实现教育目标的一种手段,任何教育都不能缺少考试。为提高护士执业资格考试通过率,应认真落实课改要求,不断提高学生应对护士执业资格考试的能力。
2.3.1加强考证辅导课模块教学一是以“新生入学教育”为起点,树立正确的专业思想和学业目标,即通过入学教育,让新生了解护理专业以人为服务对象的专业特性,明确学习内容多、任务重、理论学习和操作技能要求高等专业特点,牢记毕业后必须通过国家护士执业资格考试才能合法上岗,引导新生树立正确的专业思想和指导新生学会新的学习方法。二是以职业生涯规划和职业道德课堂教学为切入点,指导学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让学生从步入校门开始即明确毕业后的去向,并引导学生树立爱岗敬业、热情为病人服务的职业理念。同时要求专业课教师将护理职业理念教育融入课堂教学中,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其学习主动性。三是上好护士执业资格考前辅导课。我校从2009年起,在学生毕业前专门集中安排了5周的考证辅导课,重点选定内科护理学、外科护理学、妇产科护理学、儿科护理学及护理学基础5门课程,由辅导教师根据《全国护士执业资格考试指导》对考生进行专门化分科培训。各科辅导教师均是学科带头人,能仔细钻研并充分领会考试大纲要求及历年护士执业资格考试的出题规律、答题方法及技巧等,辅导时抓住重点,对于考试大纲要求的重点章节做重点讲解,同时注意突破难点、疑点,对于以往考试中学生易出错的题目做专门分析讲解。同时,由教务处考试管理人员对学生开展应试技巧指导和学校心理咨询师对学生进行应试心理素质训练。
2.3.2注重培养学生应对护士执业资格考试的能力一是认真贯彻落实护理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及大纲。为适应护理岗位需求和就业需要,新修订的教学计划及大纲做到了与国家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国家职业技能证书考试无缝衔接。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认真学习、研讨、落实新计划及大纲,切实做到以岗位需求和护士执业资格考试为中心的专业教学。二是选好教辅材料。常规教材保障课程教学按照大纲要求贯穿各章节的知识点,以利于专业培养目标的实现。同时,选择能够启发学生思维和提高学生应试能力的教辅材料,如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全国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护理学)》等。三是力求专业课程考核方式与护士执业资格考试方式接轨。考生的考试成绩除了与知识点掌握的牢固程度有关外,还与考核方式、考试题型和对考试氛围的熟悉程度有关。为此,对与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密切相关的课程进行了考试改革,无论是专业课程的结业考试,还是毕业学历考试和执业辅导考试,均采用单一选择题题型的护士执业资格考试方式进行模拟考试,包括试卷设计、题型、考场要求、答题方法等均与护士执业资格考试相同。每次考完后各科教师分析考试情况,向考生讲解审题、解题方法和技巧,指出考试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如未按要求填写答题卡、漏写姓名等。模拟考试可使考生对自己的情况有的放矢地进行查漏补缺,也可给考生适度的心理压力,促使其考前冲刺复习。同时,还可通过模拟考场气氛,使考生有效地克服紧张心理。
3课程改革结硕果,专业品牌特色终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