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管理会计的本质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管理会计的本质范文1
关键词:管理会计;企业成本控制;应用策略
市场经济发展越充分,企业间的竞争越激烈,面对不断增长的企业成本,加强成本控制成为提高企业竞争力的关键。管理会计作为提高效率,控制成本、增加效益的主要手段已得到国内外大企业的普遍接受。
一、管理会计概述
管理会计的本质是管理和会计的有机结合,管理会计的主要职责是通过对企业成本的预算、核算、控制,得出科学合理的数据,作为企业管理者决策的有益参考,以促进企业更好地发展。
二、管理会计用于企业成本控制的会计方法
(一)目标成本法
目标成本法是指根据市场需求对产品价格进行定位,在去除产品的目标利润后,确定产品目标成本的一种成本控制方法。在具体的成本控制过程中,先减去产品的周期成本,再不断细化和创新产品工艺,以降低产品成本,达到对产品目标成本的有效控制。例如:某企业生产的A产品的市场价格为30000元/件,企业事先设定的产品利润为每件5000元,则,A产品的目标成本为:30000元-5000元=25000元。在运用目标成本法的过程中,企业管理会计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通过对竞争对手的分析和市场调查,详细了解客户的有关需求,确定产品的特征属性,对产品进行准确的价格定位,充分占据市场优势。二是根据企业的年初预算,对企业的目标利润进行准确计算,然后去除产品目标利润,计算出产品的目标成本。三是对产品进行设计,同时与目标成本进行对照,如果产品成本较高,则利用价值链分析的方法,对产品的生产工艺进行改进,努力将产品的成本控制在目标成本以内。四是投产之后,对产品的目标成本进行有效分解,将目标落实到人,生产过程中不断地改进产品工艺,尽可能地降低产品生产成本,不断提高产品价值。
(二)标准成本法
标准成本法是指以事先确定的标准成本为目标,将实际成本和标准成本进行对比,分析和核算出成本之间的差异,并按照预先确定的标准控制产品成本。标准成本法包括人工成本差异分析、直接材料差异分析、固定制造费用分析、变动制造费用分析等。例如,A企业生产某产品时,消耗材料的标准价格为4元,标准数量为4个,而该企业在生产500件产品时,实际发生的材料采购价格为4.5元,每件产品消耗的材料数量为5个。则:直接材料数量差异=4×(500×5-500×4)=2000元;直接材料价格差异=500×5×(4.5-4)=1250元;根据以上数据,可知企业材料购置价格偏高、材料消耗量较大,需要通过一定措施来加以控制。标准成本法在早期管理会计中的应用较为广泛,通常企业在年初制定出产品成本,并以此为标尺对实际成本的节约和超支情况进行衡量,该种方法适用于生产的产品品种较少且数量较大的企业。
(三)边际分析法
边际分析法是指通过边际分析的方法来实现企业利润的最大化和生产成本的最低化。即企业利用自己所掌握的各种生产中的变量关系和变化规律,采取有效措施,对企业的物力、人力和财力进行最佳优化组合,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作用,以达到企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三、管理会计应用的保障措施
(一)思想重视
企业管理者要高度重视管理会计工作,在应用管理会计控制企业成本时,要从整体上加强对管理成本工具的运用,使成本管理覆盖到原材料的生产、采购、销售以及资金回笼等各个环节。在企业成本管理中,可将企业员工的个人利益与企业成本控制有机结合,实行绩效激励、考核等制度,形成责任、权利、利益相结合的机制,不断提高企业效率,降低企业成本,最大限度地发挥员工的积极性。同时,企业管理者要制定相关制度,协调好各部门之间的关系,理顺工作流程,减少不必要的企业成本。此外,还要严格遵守会计准则,提高企业信息化利用程度,完善企业会计工作机制,为企业决策提供有益参考。
(二)管理支持
企业还应根据实际情况开展财务管理一体化工作,不断优化企业财务队伍,提高企业管理会计工作水平。一方面,要加大团队管理力度,强化岗位设置管理,实现对各部门工作的有效跟踪和指导。另一方面,要定期或不定期地对财务人员进行业务培训,提高会计人员的业务技能和工作水平,加强对财务管理人才的梯队建设,强化企业组织机制和制度管理,想方设法留住人才,提升财务管理队伍水平,避免财务人员流动对企业造成的负面影响。四、结语管理会计更侧重于企业成本的事前和事中控制,它可以为企业决策提供有益参考,有效降低企业成本,提升企业价值,是一种值得应用和推广的科学管理方法,管理会计也必将为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发挥重要的作用。今后,企业要灵活应用管理会计开展成本控制工作,促进企业科学规划、长足发展。
参考文献:
[1]许静.管理会计在企业成本控制中的应用研究——以A公司为例[J].财会学习,2015(14).
管理会计的本质范文2
【关键词】 管理会计; 基本职能; 基本要素; 特点
【中图分类号】 F23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5937(2016)23-0062-03
提及会计的要素问题,不管是财会人员还是非财会人员,总会大致说出会计的两个恒等式“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及“利润=收入-费用”并从中归纳出会计的6个要素,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利润、收入、费用。应该说,这种会计观念的普及是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的结果,也是会计学科体系在发展中不断完善的表现。20世纪以来,随着公司制的出现,企业的所有权与经营权逐渐分离,会计学科也分化为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两个分支。相对于财务会计,管理会计的起步虽然相对较晚,但近年来管理会计发展的速度之快却有目共睹。管理会计功能的不断扩展使有些学者坦言,未来的会计将内化原始会计核算的部分并朝着大管理会计的方向发展。管理会计的美好前景可谓令人向往,但不可否认的一个事实是,目前有关管理会计理论研究方面文献的缺乏,使得人们对管理会计的一些基本概念如本质、基本假设、职能、要素等含糊不清。缘由有二:一是管理会计作为一门外来学科,外国“重实践、轻理论”的研究模式无法给予国内研究理论上的参考;二是管理会计作为一门发展中的学科,理论远落后于实践,理论上的模糊有待实践加以明确。但管理会计理论研究作为管理会计学科的基石,不能因为以上现实因素而任之。此点也是笔者撰写本文的原因所在。虽然如葛家澍、余绪缨、李天民、孟焰、唐国平、张兆国等一批国内权威学者涉足此类研究,但目前管理会计学科体系依然很不完善。就管理会计的要素而言,其产生的背景决定了管理会计与会计学科、管理学科存在一衣带水的关系,也造成了当下管理会计要素与会计要素、管理要素相混淆的局面。本文旨在对会计要素进行论述的基础上,从管理会计职能履行的角度结合管理会计自身特点梳理出对管理会计基本要素的拙见,仅供学者斟酌。
一、会计要素概述
要素是什么?《辞海》把要素定义为构成事物的基本因素。按照以上对要素的定义,会计要素即构成会计的基本因素――会计与要素的关系好比高楼之与钢筋、水泥和沙石之间的关系。换言之,没有明确的基本要素,会计学科大厦构建也就无从谈起。会计要素在内容上是会计核算对象的具体化[ 1 ],是会计基本理论研究的基石,是用于反映会计主体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基本单位,也是会计准则建设的核心[ 2 ]。
会计要素在学科分类上可分为财务会计要素和管理会计要素两部分。针对财务会计要素问题,国内外学者对其认知基本大同小异,要素的划分涵盖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三部分,其中以美国的划分方法最为详细(如FASB在1985年12月发表的第六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中,将会计核算要素划分为10个,即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得、损失、业主提款、业主投资、全面收益)。除此之外,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在1989年的关于编制和提供财务报表的框架中,将会计要素确认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益、费用5个。英国的会计准则委员会(ASB)则为财务报表设置了7项要素。1992年我国在借鉴国际会计准则和美国会计准则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情况,在《企业会计准则》中提出了6大会计要素的定义,把会计要素确定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6个。总的说来,以上人们对财务会计基本要素的认识存在差异的原因在于地区经济环境的差异性[ 3 ]。相对于财务会计的要素研究,提及管理会计基本要素的文献资料则少了很多。葛家澍、余绪缨提出:“(管理会计)各种成本报表是由各种性态的成本所构成;而备选方案和业绩评估报告则离不开按货币时间价值折算后的未来现金流量。”[ 4 ]因此,他们认为成本(各种性态)和现金流量(现金流入、现金流出和现金净流量)应是管理会计的两项基本要素。孟焰和孙丽虹在《管理会计理论框架研究》一文中提到管理会计基本要素包括收入、成本、损益、现金流量等,从中强调了现金流量对管理会计的重要作用[ 5 ];在《西方现代管理会计的发展及对我国的启示》一书中又将管理会计的要素细化为:成本习性、本量利分析、变动成本法、规划、决策、控制、责任会计制度、业绩评价等[ 6 ]。陈良华和戚啸艳在《会计学》一书中提到:1972年美国会计学会(AAA)下属管理会计委员会提出了8个管理会计基本要素,它们分别是:计量、传输、信息、系统、计划、反馈、控制、成本习性[ 7 ]。
二、管理会计的要素
管理会计的要素是管理会计对象的具体化,是由管理会计的对象本身及对象的目标、本质决定的。对于管理会计要素的理解,归结起来有三种不同角度:其一是立足于逻辑思维的角度,从要素是对象的具体化、目标的载体出发来谈要素。其二是从管理会计现有的报表体系出发,分析各报表的构成来逆推要素。如前文提到的葛家澍、余绪缨学者对管理会计基本要素的观点即是基于该角度。其三是从管理会计各职能履行的过程出发,来探究管理会计的要素。本文对要素的探讨即是基于第三个角度。
管理会计的职能是指管理会计在特定的环境中应当具有和发挥的作用。它是管理会计的内在功能,主要回答了“管理会计能干什么”的问题。那么,管理会计的职能具体包括哪些呢?李天民认为管理会计具有四方面的职能,即规划、组织、控制和评价[ 8 ]。任素芳和高俊英则提出管理会计的职能可概括为:预测经济前景、参与经济决策、规划经营目标、控制经济过程、考核评价经营业绩等[ 9 ]。孟焰(2004)更是将管理会计职能作了细化,指出管理会计的职能主要是预测经济前景、参与经济决策、规划经济活动、控制经济过程、分析经济效益、考核经济责任、反馈经济信息、参与协调组织等。对于职能的认识,个人比较同意隋志纯和蔡永鸿归纳的管理会计的职能是会计和管理两种职能的继承和发展的论述。从管理方面而言,一般认为现代企业的管理活动具有决策、计划、组织、指挥、控制、协调等基本职能。从会计方面而言,会计活动在长期实践中逐渐具备了对生产过程的事后反映和监督两种职能。而管理会计承担着事前、事中会计管理的职能,正是由于管理会计的两重性,使得管理会计的基本职能成为会计职能和管理职能的综合与发展。因此,管理会计的基本职能是对企业经营活动进行规划(未来)、控制(现在)与评价(过去)[ 10 ]。当然,管理会计作为一门发展中的学科,其职能仍处在不断发展中,所以会不断催生出一些新的职能,如有些学者提出“资源整合”“创新”等管理会计的新职能概念即是为了适应当下经济环境对管理会计职能的新要求。但总的说来,当下管理会计的职能从大的方面讲主要有“计划职能”和“监督职能”。计划职能包括预测、决策(预算)职能,监督职能包括控制、考核和评价报告职能等。
而管理会计工作的过程即是其职能履行的过程――职能履行结束,管理会计的工作也就宣告结束。那么管理会计职能履行所体现的要素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反映资源的要素
管理会计的工作伊始即需要对企业的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当下,资源的概念并不是某一单一资源的概念,所以应注意与会计意义上的资产要素相区别。会计上的资产是指企业过去经营交易或各项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从资产的定义可以看出,资产仍属于资源的范畴,但其空间范围仅局限在企业内部并为企业所拥有或控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管理会计意义上的资源早已突破了资产的范围,不单单仅为企业所拥有或控制,往往涉及几个乃至多个跨地域的企业。除此之外,管理会计所涉及的资源类别也更多,囊括了人力、物力、资金以及信息、技术、管理等各个层面。从这个意义上讲,会计的资产要素就不适用于管理会计。那能否找出一个类似于资产的词来替代上述各种资源呢?笔者认为,既然管理会计涉及资源种类众多,而且这些资源是针对某一特定项目而发生的,何不以经济学上的投入一词来概括。投入指的是为了达到某一目标所投入的生产要素。如:要“生产”披萨饼――所需的鸡蛋、面粉、热能、烤炉以及厨师的熟练劳动即是投入。投入基本可以涵盖项目所需的所有资源。至于以投入一词来概括是否恰当,有待后来学者加以验证,本文仅提供一种研究思路。
(二)反映资源耗费的要素
会计上某一目标的完成,一方面表现为产出增加或商品数量的增加,另一方面表现为原有资源的消耗。管理会计在其职能执行过程毫不例外也要消耗资源,那么如何对资源消耗要素进行行之有效的定义呢?当下能较为全面体现资源耗费的概念有成本、损失、负现金流量等。
成本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成本即我们熟知的费用概念,而广义成本一般被定义为企业价值的支出、牺牲或放弃。如1956年美国会计学会对成本的定义为“企业为了取得或创造有形或无形资源而有意放弃或将予放弃一定量的价值”即是属于广义的成本概念。广义的成本概念看似与管理会计意义上的资源耗费相近,但其不足之处在于只立足于过去和当下而未能有效考虑资源耗费在时间上的前后差异性。从历史经验看,管理会计的发展已经相对弱化了会计年度分期的标准,认为以特定项目的寿命期限作为分期更具合理性。即,一个项目有可能短于一个会计年度也有可能跨越几个会计年度,与之相应,特定项目资源的消耗可能发生在寿命期的任一时段,因而资源耗费的要素应当考虑时间价值因素。故以成本来定义管理会计的资源耗费要素显然存在缺陷。而损失虽然也表现为价值的丧失,但其含义从某种程度上更侧重于经营失败的结果,本身含义较为狭隘,显然也不可行。负现金流量概念是从组织内部现金流出的角度来定义耗费。虽然组织内部某些资源的消耗并不一定在当期直接表现为现金的流出,但是其资源耗费追根溯源表现的即是组织内部现金的流出,且现金流量能较好地对资源消耗的时间性进行解释,所以不妨将负现金流量作为管理会计投入耗费的要素。
(三)反映业绩方面的要素
任何项目的完成,不可回避的一个流程就是要对项目的业绩进行考核和评价。业绩的考核与评价不仅体现项目执行的最终结果,而且对于某些可持续性项目的后续工作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因此,管理会计的要素应当体现反映业绩方面的要素。一般意义上反映业绩的要素有利润、损益、利得、净现金流量等。会计上的利润也称为净利润或净收益,具体表现为收入与费用上的差额;损益则包含减少和增加两部分。以上二者均反映的是企业在特定时期的经营成果,区别在于呈现经营成果的方式不同。而一般意义上的利得则是与损失相对应的概念,是指由企业非日常活动所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流入。净现金流量是企业特定时期现金流入量与流出量的差额。
至于哪个更能全面概括管理会计的业绩评价,笔者认为,既然管理会计最突出的特点是将时间价值因素引入决策,从而使决策更具现实指导意义,那么对业绩的反映自然也不能脱离时间价值的范畴。利润、损益、利得不管是基于何种角度对业绩进行考核评价,不可避免的弱点在于无法有效考虑时间价值,这是管理会计工作所不能接受的。故以净现金流量作为反映业绩方面的要素相对更为合理,其中道理不言而喻。
(四)反映经营组织责任的要素
组织安排生产的过程是组织在组织内部多个部门之间将总目标细化为子目标并加以执行的过程。目标执行的结果不可避免地会与预期结果存在差异性。管理会计的差异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可能是生产前后的产品产量差异、质量差异;也可能是当期产品市场销售数量差异、市场份额差异等。而对差异的分析则体现为管理会计事前、事中、事后控制职能的发挥。通过对目标执行结果的差异分析,可以发现差异产生的具体原因和节点,从中落实组织内部各方的经营责任最终达到矫正差异的目的。因此,管理会计要素中反映经营组织责任的要素也是十分必要的。具体来说,对于经营组织责任的理解,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得到反映:各级部门对上级所分派资源的充足程度、执行过程的尽责程度、子目标的实现难易程度、意外发生的控制程度等。故经营组织责任本身更多体现在主观层面。那么如何定义经营组织责任的要素也就必须作进一步考量,这里,不妨将满意程度作为经营组织责任的要素。此满意程度是一个涉及多方的概念,不单包括上级对下级的满意程度,也包括下级对组织内部各单位的满意程度。当然满意程度的具体划分标准应以各个项目组织的客观事实为依据。
三、管理会计要素的特点
(一)货币计量要素与非货币计量要素相结合
管理会计作为会计学科的一个主要分支,虽然随着经济发展其职能逐渐偏向于管理,但不可否认的事实是管理会计仍然与会计核算息息相关。其管理的过程,不管是资源的投入、消耗,还是经营组织的业绩评价依然离不开货币的计量。不同的是,原有会计具体核算过程的一部分已逐渐被内化为管理的基础,成为实施管理的最初阶段,如管理会计预、决策阶段的预算编制即以以前年度财务数据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作为基础;另一部分依然在管理会计的管理过程中发挥作用,如控制阶段的经营组织责任落实以当期财务数据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作为基础。除此之外,管理会计实施管理的过程还突出了非货币计量的方式。如人力资源要素、环境资源要素的计量,组织内部责任要素的计量等,均采用的是非货币计量方式。因此,管理会计的要素从计量方式上看,是货币计量要素与非货币计量要素的统一。
(二)要素是一个体系,具备层次性
《现代汉语词典》认为对要素的理解应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要素是构成事物必不可少的因素,如词汇是语言的基本要素;人物、环境、情节是小说的三个要素。另一方面要素是组成系统的基本单元,要素具有层次性。具体来说,要素相对它所在的系统是要素,相对于组成它的要素则是系统。同样,管理会计的要素也是一个体系,具备层次性。首先,就上文阐述的管理会计职能履行方面所体现的要素而言,从资源的投入、资源的耗费、业绩考核到组织经营责任的归属,前后要素在时间上即体现为层层递进的关系。具体来说,没有资源的投入后续资源的耗费就无从谈起;没有对组织的业绩加以考核也就无法有效落实组织内部各部分的经营责任。所以管理会计前一阶段职能履行所体现的要素应是后一阶段职能履行所体现要素的基础。其次,就单个管理会计要素的内部而言,各阶段的要素可根据情况进一步细分为若干更为具体的子要素,如资源投入要素可进一步划分为人力资源要素、技术资源要素、资金资源要素等;资源耗费的要素可进一步划分为购买原材料现金流出、设备使用现金流出、职工工资现金流出等;经营组织责任的要素也可进一步划分为对上级所分派资源的满意程度、执行过程的尽责程度、子目标的实现难易程度、意外发生的控制程度等等。
【参考文献】
[1] 唐国平,孙贤林.会计要素及清算会计要素[J].会计研究,1999(3):55-56.
[2] 孙兰婷.会计基本要素的探讨[J].齐鲁珠坛,2005(3):12-14.
[3] 杜兴强.关于会计要素几个问题的思考[J].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学报,2007(4):30-37.
[4] 葛家澍,余绪缨.高等学校财经类专业核心课程教材:会计学[M].四川人民出版社,1990.
[5] 孟焰,孙丽虹.管理会计理论框架的研究[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4(10):67-70.
[6] 孟焰.西方现代管理会计的发展及对我国的启示[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
[7] 陈良华,戚啸艳.会计学第2版[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8] 李天民.管理会计研究[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1994.
管理会计的本质范文3
关键词:价值链 价值链会计 成本管理
一、价值链会计概念
价值链会计的理论最开始是用来分析企业的竞争优势,教授在著名的竞争优势中指出,将企业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竞争上的优势,竞争的优势来源于企业在设计以及生产等等的过程的辅助,兵挨饿有着很多相互分离的活动,每一个企业都是这些活动的集合,价值链就能够表示这些活动。根据价值链的理论所阐述的,能够将企业的整体生产经营活动分为基本和辅助的活动两种,基本的活动能够涉及整个服务和销售的各种活动,能够分为几个主要的类型,也就是能够将内部的后勤工作以及生产经营等等几个主要的类型分为几个主要的活动,对于辅助的活动也可以分为企业基础设施以及技术上的开发等等。
价值链最先开始于对原材料的采购的活动,在产品的销售活动中结束,在企业的经营的整个活动中都有。所以,可以将其描述为企业内部价值链。需要指出的是,将主要活动和辅助的活动进行区分,根据主要的特点和战略进行的不同而不同。企业所创造的价值也是由各个不同的活动相互联系所构成的,在价值链中的各个主要的组成部分的经济效果有很大的不同,最终决定了各个企业在成本的方面具有相对的竞争优势,能够让具有竞争优势的企业获得更大的竞争优势,在纵向的价值链上,还处在相同地位的企业之间形成了一种新的内在的联系,这种主要的联系还没有明显的接触点,但是确实是存在的,这种主要的联系构成了各个企业之间内在的联系,这种联系最主要的效果能够决定各个企业的内部的竞争,这就在纵向的基础上形成了横向的价值链,最重要的就是竞争对手的价值链,这是各个企业制胜的根本。
二、价值链会计在成本管理中的运用
(一)价值链会计为成本管理提供分析支持
价值链会计的成本分析指的是会计人员使用专业的手法提供企业以及竞争对手的一些资料,能够帮助企业的管理者形成企业战略,进而能够创造出自身企业的竞争的优势,进而使得企业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价值链的会计成本的分析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能够将企业的发展以及业绩贯穿在价值链会计的整个过程之中,通过企业的成本的控制以及成本的行为控制,进而能够寻求长久的竞争的优势,总之,价值链会计的成本分析就是为了企业能够获得很多的竞争优势,进而能够对成本进行分析和管理,使得企业能够适应更加复杂的生存环境,能够帮助企业确定竞争优势,并且能够采取和竞争战略相配合的管理制度,使得企业能够立足于不败的地步。
价值链会计成本分析和管理的基本的要求就是要明确的要求企业的成本管理在企业战略中具有一定的定位,开展企业价值链的成本分析以及控制成本,进而能够使得成本利用最大化。价值链会计通过将价值管理作为主要的中心,进而能够在工作的各个环节,提供价值增值的状况,给企业提供管理上的支持。
(二)价值会计链能够找到价值产生的最主要的活动
在进行成本分析的时候,不是将整个企业的成本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而是将企业内部的价值链作为主要的参考对象,进而能够使得企业在经营环节中不断的发现问题,进而油画这些主要的作业的环节[4],进而能够去除一些没有作用的环节,通过对这些环节的油画,尽可能的完善价值链,降低企业的成本,进一步进行企业内部的价值链的成本的分析。在企业的各个价值活动之中,不同的作业收到成本的影响,需要很多不同的企业进行价值环节的分析。
三、价值链会计在成本管理运用中的问题
(一)存在应用障碍
管理会计进行定量分析开始于科学管理的时代,进而发展了很多的定量的分析,设置定量模型开始应用在各种各样的管理问题,应用的很多的分析技术包括线性或者非线性等等[5],这些模型应用很广,但是很多的企业都能够保证他能够稳定企业的整体趋势。管理的意识有很大的提高,因为长期受到经济体制的制约进而能够使得传统文化以及观念的影响,使得我们国家的很多的企业能够在管理上存在一些严重的问题。
(二)管理意识需要提高
我们国家管理理论研究比较的滞后,和实践还缺乏一些有机的结合,进而能够造成我们国家企业管理的基础非常的薄弱,信息技术在企业管理之中的应用还不够[6],对于战略的实施还没有完全实行。对于财务的信息管理系统还需要进一步完善,特别是我们国家的价值链会计管理的认识还不是很多,还仅仅有一部分的管理水平进行了提高。因此,需要企业无论是规模大小,还是价值观念的正确与否都能够在价值链中找到自己的准确的位置,成分的发挥自身的优势。
四、结束语
价值链管理的理论自从被提出的那一天开始,就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在理论和实践的层面还不是很成熟,对于很多的问题都需要学术界进一步的进行探讨。
参考文献:
[1]马天.浅谈价值链会计理论下的业绩评价指标体系[J].中国管理信息化(综合版),2005年10期
[2]周红缨.关于价值链会计几个问题的探讨[J].企业经济,2005年12期
[3]刘秀丽,许彩燕.基于泛会计概念的价值链会计研究回顾[J].财会月刊,2009年27期
[4]杨怀宏.价值链会计在现代企业中的实用策略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2009年10期
管理会计的本质范文4
一、价值链会计成本管理的作用
首先,运用价值链会计理论分析成本管理,来找寻整体或统一化的方法,企业的整合就是指企业在生产和销售自己的产品时兼并其为它提供原料的一方,或者是兼并对自己产品进行出售的一方,整合战略有向前整合和向后整合两方面。特别是当企业处于竞争劣势的情况下,企业整合可以为它提供原材料或者是生产产品所需要的其他投入物的企业,这样就能够节省开支,有利于企业与其他同产品企业之间的竞争,通过价值链的分析,企业就能够对自己企业的情况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和认识,通过整合的方式,可以降低企业成本,有利于形成竞争优势。
其次,通过价值链会计理论的分析,可以利用企业价值链之间的联系来减少不必要的浪费,企业当中随处可见的不必要的不增值作业[2],大大增加了企业的成本,不利于企业的最大经济效益的形成,企业在对产品的销售时,可以利用价值链的优越性,对消费者直接销售,省去供应商的中间环节,节省开支。例如在对成品水泥的销售中,一般水泥都是用纸袋包装然后卖给消费者,在纸袋包装的问题上就会存在严重的浪费行为,通过价值链的成本分析,企业就可以直接用罐装车直接将水泥送给消费者,免去了中间包装的环节。这样既大大节省了成本的费用,使双方都得到便利,又节约了国家的资源,为建设节约型社会做出贡献。通过价值链的会计理论分析,可以找出企业内的不增值作业,达到降低企业成本的目的。
最后,通过对竞争对手的产业价值链分析,找出自己的不足。企业可以在自身发展的过程中,了解其他竞争对手的成本运转情况、所占市场份额的数量等,客观的评价自身企业在整个企业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直面自身的优点和不足,从而能够更加客观公正的评价自身,制定出更利于企业发展的战略计划。
二、价值链会计在成本管理中具体的运用和运行措施
第一,企业价值链会计在成本管理中的分析,可以增加企业各合作者之间的沟通和信任,从而达到降低企业生产总成本的目的,实现企业利益的最大化。众所周知,企业价值链会计的最大目的就是实现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整合,加强企业价值链之间的合作,成为企业能否成功的关键。企业价值链之间的相互合作是建立在彼此的相互了解和信任的基础之上的,企业内部之间,各项生产活动都离不开各工作部门之间的相互信任,在相互了解的基础上实现对企业生产材料、成本分析、企业管理和产品销售的分析,通过对实施的企业成本管理价值链分析,各合作伙伴就可以公平公正的对自身的价值链做出评价,得知成本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复杂程度,进而形成更加科学有效的企业价值链会计理论,促进企业的成本管理。
第二,价值链会计理论的正确运用,可以促进企业的管理者对企业的运行情况做出正确的评价,制定出合理科学的运行决策[3]。价值链会计理论的运用,使企业的管理者在对企业的运行进行分析的过程中,不仅注重企业内部的相互合作,还注重企业外部消费者或者客户的总体需求,对价值链中的成本因素、资源因素、作业因素进行分析,灵活高效的运用价值链会计理论为企业谋求经济利润,针对不同的客户所出的价格来提供相应材料的产品,一方面在保证消费者满意的情况下,另一方面还要为企业盈利,准确的成本管理分析,能够有利于企业价值链会计理论的完善,正确的企业成本管理信息有利于企业做出正确的管理决策。
第三,企业价值链会计理论的高效运用,还要求不断提高企业内部员工的自身素质,不断加强企业各部门工作人员的职业道德和素质建设,对价值链会计理论的加强与完善有重要的作用。
管理会计的本质范文5
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为求得生存与发展,企业都在试图建立自己的竞争优势。在这种努力中,加强内部的成本管理,不仅是行之有效的,而且越来越成为创立竞争优势的主导力量。从总体上说,成本管理中两方面的工作是非常重要的:一是制定成本决策,二是实施成本控制,进行业绩考评。现代成本决策对于决策成本信息的相关性和可靠性的要求越来越高,传统的以数量为基础的成本核算方法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现代成本决策对信息的要求。作业成本会计的出现与运用,是提高决策成本信息质量的一种有效手段,也可以说是对传统成本核算方法的一场革命。然而,决策成本信息相关性的提高,要求辅之以有效的成本控制过程,而这个控制过程是要花费代价的。成本的高低,取决于控制过程的复杂程度,越是复杂的控制过程,所花费的控制成本就越高。因此,就作业成本会计来说,不仅是提高了决策成本信息的质量,而且也是对现代成本控制的一个有力的挑战。在成本效益原则下,对成本决策与控制的选择给企业管理当局制造了一个不小的困境,并且它直接关系到对会计信息输出质量水平的定位问题。
一、现代成本决策对成本信息的具体要求
一般地,企业成本决策与控制的短期目标在于经营改进,其长期目标在于战略成本管理。对于后者本文暂且不论。单是为了实现企业经营改进的目标,管理上就要求必须确保责任体 (管理者,雇员,分部等 )得到更有效地履行作业职责的成本信息。这些成本信息的质量具有如下特征:
(一)及时性
及时性即信息在作业完成后不久就被获得。如果信息反馈太早或太迟,企业的经营或改进都不能取得最优。反馈太早,会导致成本信息不能使得责任体容易地察觉任何已做出的改进成果;而如果反馈太迟,那么,责任体将不得不注意确保每一个反馈期的信息输出只是单因素变动的结果,否则多因素变动的结果将会被复合在一起。这样责任体很可能将不能鉴别其采取的措施与业绩产出之间的任何关系。因此,及时性要求的关键点在于将信息反馈期与作业周期相一致。
(二)高精度
高精度即没有重大的计量错误被导入。因为任何重大的计量错误都将使得责任体鉴别其对全部公司业绩的贡献难以完成。因此,如果计量的精度不够,对责任体进行业绩改进的刺激就很难办到。因为没有办法使得责任体在业绩的真实变化与计量过程错误之间进行区分。正是基于这一点,我们说间接成本的分摊对于经营业绩的改进是具有反作用的。即使它们的分摊是以导致该间接成本发生的原因为基础,这样分摊也不可避免地将在计量过程中导入难以接受的错误程度,而且,它们还能使得信息反馈过程变得延误,以致难以接受。例如,如果以交易成本动因 (比如,机器的调整准备次数 )来分摊一个既定类型的交易成本,那么,加工效率的任何改进、交易成本动因都不能及时反映。只有当使用一种新的成本动因时,这种改进才能被反映出来。但是成本动因通常仅周期性的被重新确定,而不是每一次经营改进发生后立即被修正。
(三)纯粹性
纯粹性即各责任体的实际资源消耗信息被分别获得,而不是被混合在一起。如果我们要求责任体对业绩变化的贡献予以明确,那么信息认定的纯粹性是必要的,否则只能计量混合的改进信息。因此,没有信息反馈的纯粹性,改进提高的激励将会降低。而且这种负面影响如果不及时加以纠正,其危害将会在整个企业中蔓延。
以上所有这些特征都是提高决策水平所必须的,也是为了保持高质量的决策信息而对管理控制过程提出的更高要求。所以,企业经营改进的最终目标定位,取决于决策与控制的制衡,它同时也为会计信息输出质量规定了现实标准。
二、决策与控制对会计信息输出质量的约束分析
为了满足决策相关信息的上述具体质量要求,管理当局必然要改变企业旧的生产管理和控制方式,建立新的符合决策信息要求的控制过程。会计信息系统的输出,既要满足决策之需,又要达到控制要求。通常提高会计系统的决策能力会降低它作为控制工具的效能;同样,使用会计系统作为一个控制机制也会损害该系统的决策功能。以作业成本会计为例,作业成本会计能够提高会计系统的决策能力(如定价决策和产品设计),但它同时也给该系统有效地发挥控制机能带来一定的困难。如前文所述,为了提高信息的精确度,分析和鉴别成本动因,并相应地增加成本动因的数量,对于间接成本的分摊将是十分有利的。
在不考虑管理控制成本的前提下,单纯的成本动因数量的增加在成本效益原则下,也有一个限度问题 。在考虑管理控制成本的前提下,其最优成本动因的数量将减少。这是因为随着成本动因的增加,下级管理者对被选为成本动因的分摊基础,有了更多的控制权。下级管理者通常对存在于他们部门的成本动因有专门的了解。
增加成本动因就意味着给管理者更多控制成本系统的自由权,而其业绩却恰恰由这些系统来计量,增加由该成本系统评估的管理者的自由处理权,会降低该系统对其行为进行监督的能力。因为这些自由处理权会给予这些管理者操纵其业绩计量的机会。这种机会主义的存在,使得较少的成本动因或者即使不精确的产品成本也是值得的。更加精确的产品成本信息,如果会导致恶化的决策控制,那么,这样的信息对于高层管理者来说是值得的。一般地,我们将决策信息质量水平为横轴,成本管理价值为纵轴,在成本效益原则下,可以确定一个最优的决策信息质量水平,在该水平上所得到的成本管理价值为最大。这也就在理论上对会计信息输出质量作了具体定位。
管理会计的本质范文6
[关键词]价值链;价值链会计;成本管理
价值链会计是对企业价值信息及其背后深层次关系的研究,即收集、加工、存储、提供并利用价值信息,实施对企业价值链的控制和管理,保证企业的价值链能够合规、高效、有序运转,从而为企业创造最大化的价值增值和价值分配的一种管理活动。
传统的成本管理只是力求企业内部成本的节约,着眼于公司内部成本管理,是一种注重短期效益的成本管理方法。对于现代企业而言,企业不能再将眼光放在短期利益的增加之上,而是要着重培养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保持长久的竞争优势。这就使得传统的成本管理模式难以满足现代企业管理的需求。所以将价值链会计相关理论运用于成本管理是现代企业所寻求的新型成本管理模式。
1 价值链会计与成本管理结合的优势
当代价值链成本管理改变了企业成本管理的空间范畴和时间观念,并在方法和手段上有所创新,它将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中的作业分解成既分离又相关的活动,并对影响这些活动的动因进行解剖分析,根据分析结果,从顾客价值出发,消除不增值作业,增强差异化的作业,使企业明确自身及竞争对手的优势及劣势。价值链会计下的成本管理从企业内部扩展到整个价值链,包括企业内部价值链、行业价值链、竞争对手价值链。
与传统成本管理模式相比,基于价值链会计的成本管理能适应内部和外部环境的变化,能更好地对供应商、分销商和最终客户之间的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实施有效控制。能够使企业较好地管理由物料到产品加工再到成品销售过程中与整个价值链相关的成本,更好地优化核心企业业务流程,提高客户满意度,增强企业的竞争力。这种把传统静态的成本管理发展成为对动态流程的管理思想,有利于实现整个价值链产业增值的目的,提高成本的利用效益,也将为管理者提供更加准确、可靠的成本信息。
2 价值链会计在企业成本管理中的应用方法
价值链会计通过以价值管理为中心,进入价值链条上的各作业环节,提供它们的价值增值情况,为成本管理提供支持。
2.1 企业内部价值链
企业内部价值链是指企业内部的产品设计、生产、市场策划、市场营销、售后服务等全部过程的价值作业活动的集合。每个价值链在产生价值的同时也在消耗资源,通过对企业内部价值链成本分析可以找到最基本的价值链,消除那些不增值环节,明确企业内部价值链分布情况,做到有的放矢。
进行企业内部价值链成本分析可以分三步进行:①找到企业价值产生的主要作业活动。找出企业的主要作业环节,剔除低效、无效的作业环节,组织、协调各种有效作业,使其紧密相连、环环相扣,形成符合企业需求的作业链,以便高效完成每项作业,保证企业的竞争优势。②对每项主要的作业活动进行成本动因分析。企业应该对每个主要的作业活动进行分析,记录其成本和收入,并对成本动因加以分析,及时地获得成本控制所需要的各种信息,为管理者提供信息的同时也有助于增强管理者的成本意识。③进行竞争优势分析。竞争优势分析是为了寻找各种降低成本的可能性以达成竞争优势,具体的做法就是通过识别企业内部的优势和劣势、企业外部面临的机遇和威胁,采取相应的战略决策和措施来巩固企业的地位,使企业在与对手的竞争中赢得竞争优势。
2.2 行业价值链
行业价值链也叫纵向价值链,是指从最初原材料到最终产品到达目标消费群的整个过程,包括企业与上游供应商和下游顾客之间的相互影响和关系。企业旨在通过将有价值的生产作业活动和企业的供应商和购买商联系起来,明确企业在整个行业价值链中的地位,通过前向和后向整合,以达到扩大企业竞争优势的目的。价值链理论认为,顾客是价值链的一部分,对上游供应商、下游顾客价值链进行分析的最终目的还是帮助企业降低成本,以获取成本优势。
进行行业价值链成本分析,首先,确定行业价值链环节,找到行业价值点;其次,分析各种活动之间的联系,尽可能地解决或化解合作企业之间存在的问题,帮助企业与其上、下游企业建立战略合作伙伴的关系,使得企业价值链合理对接,从而形成一条稳定的供销渠道,包括企业各价值活动对供应商、客户价值活动的影响及供应商、客户价值活动对企业各价值活动的影响。
2.3 竞争对手价值链
竞争对手价值链也叫横向价值链,主要解决企业的竞争优势问题,即企业与相同地位的竞争对手相比,如何提高竞争能力。竞争对手价值链成本分析的目的是为了明确企业较竞争对手而言所具有的相对成本劣势或优势。通过对竞争对手情况的深入调查、具体分析、模拟测算等,掌握竞争对手产品的成本水平和成本构成及成本各个项目支出情况,将这些情况与本企业产品进行对比,找出差距,采取有效措施,以保持企业的竞争优势。
进行竞争对手价值链分析,首先,识别和找到竞争者的价值链,并对该价值链具体价值活动进行分析,总的来说就是要知道竞争对手在“做什么”和“怎么做”;其次,企业通过了解竞争对手在生产价值链的每个环节上的成本情况及完成任务情况,将结果同本企业的价值链分析结果进行对比,了解本企业与竞争对手相比所处于的地位,挖掘出可降低价值活动成本的有价值的信息和方法,从而采取一定的战略行动,消除成本劣势,创造成本优势。
3 价值链会计在企业成本管理中应用的保障措施
目前,价值链会计在成本管理中的应用还不是很普遍,大多数企业仍处于关注和筹划的阶段。一些先行企业在对其进行应用时不可避免的会出现很多问题,这就需要采取一些措施保障其运行成效,为今后价值链会计在成本管理中的广泛应用提供条件和保证。
3.1 建立完善的价值链会计理论体系
自从阎达五教授在2003年第一次提出价值链会计理论后,我国学术界对其展开的讨论和研究多集中于一些基础概念和基础理论,一直没有建立起一套完整的价值链理论框架。通过对价值链会计的应用可以帮助企业找到适合其生存、发展之路,最大限度地发挥企业的资源优势,以获得独特的竞争优势。这就需要进行大量的研究工作来不断地完善价值链会计的理论体系,使其更加有效的指导实际工作,只有这样才能使价值链会计理论在企业成本管理中得到更好的发挥和运用。
3.2 转变成本管理的传统观念
传统的成本管理只注重企业内部成本的减少而没有深入到价值链活动、作业及成本动因层次的管理,使管理者很难发现成本发生的真正原因,难以实施有效控制。
基于价值链会计的成本管理方法不再是盲目的降低成本,而是通过对企业内部价值链、行业价值链、竞争对手价值链进行详细分析,对企业发展进行长期的谋划,创建持续发展的竞争优势。所以只有转变了成本管理的传统观念,才能使价值链会计理论在企业的成本管理中得以顺利应用。
3.3 提高企业员工的整体素质
若将价值链会计理论在成本管理中进行广泛应用就意味着对企业员工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无论在工作态度上还是在业务水平上。如果员工素质未达到一定程度,企业成本价值链上的很多有用信息可能会被忽略,这就会阻碍企业管理目标的实现。所以,进行有针对性的员工培训、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提升员工的整体素质以便更好地适应实践需要是当务之急,也是价值链会计在成本管理中广泛运用的人才保障。
参考文献:
[1]陈素云.作业成本管理在价值链会计中的应用[j].财会通讯(理财),2008(2):96-97.
[2]阎达五.价值链会计研究:回顾与展望[j].会计研究,2004,4(2):30-31.
[3]王磊.基于价值链会计的战略性作业成本管理[d].天津:天津大学管理学院硕士论文,2005:7-11.
[4]王波,姜峰秀.价值链会计实务研究[j].会计之友,2008(2):36-37.
[5]陈晶晶,徐伟峰.我国价值链会计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财会研究,2008(21):2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