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经济统计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金融经济统计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金融经济统计

金融经济统计范文1

一、sna与mfs概述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世界各国的经济都在迅猛发展,但在统一向前的大步伐中,世界各国的发展仍体现出明显差异。为了增强统计的国际可比性,协调世界各国的宏观经济统计制度,联合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国际组织先后制定了《国民经济核算体系》(sna)、《国际收支手册》(bop)和《政府财政统计手册》(gfs)等国际统计准则。2008年联合国专家组又对国民经济核算体系(sna1993)进行了修订,推出了08sna。

sna以全面(综合)生产理论为基础,运用会计账户方法对一定时期一个国家或地区国民经济活动的全部内容进行系统的统计核算,为宏观经济分析、决策和管理提供客观依据。sna作为最为全面和系统的宏观经济统计国际准则,其中包含相当丰富的货币与金融统计国际准则。

但是,在2001年,经过长期研究和多次修订,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又颁发了一部专门的货币与金融统计国际准则《货币与金融统计手册》(mfs),用于指导和协调世界各国的货币与金融统计。mfs的出版,填补了货币与金融统计领域国际准则的空白,对世界各国的统计、金融事业及宏观经济管理均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在概念和原则上,mfs与1993年sna保持一致,并与《国际收支手册》(简称bop)和《政府财政统计手册》(简称gfs)等国际统计准则相互协调。

本文尝试从宏观上把握sna与mfs的区别与联系,并以金融工具分类为切入点,细致探讨两者的具体不同。

二、宏观把握sna和mfs的区别与联系

sna是关于整个宏观经济统计的国际准则,mfs则是专门针对货币与金融统计的国际准则。仅就货币与金融统计而言,两大国际准则之间既有密切的联系,又有明显的区别。

(一)核算目的不同

sna是为了核算国民经济的整体运行而设计的。它以整个社会再生产为主线,全面核算再生产的条件、过程与结果。全面测定生产、收入、分配、使用和资产负债的总量。在sna中,反映国民经济的综合指标主要有国民生产总值(gnp)、国民生产净值(nnp)、国民收入(ni)、个人可支配收入(pdi)等。国民本文由收集整理经济全部活动以账户和矩阵的形式列出。账户形式即会计账户的借贷格式,借贷双方平衡,最基本的是生产、消费、积累和国外(即国际经济往来)四大账户。体系中包括:国民收入计算,投入产出表,资金循环表,国民资产负债表与国际收支表等内容。

mfs是关于货币与金融统计表述方式的国际准则,是为了测定整个社会的金融活动状况、分析其对国民经济的影响而设计的。mfs范围覆盖了广义金融的各个方面及相关经济活动,内容包括货币与金融统计的定义、分类、指标、方法和表式等。它以经济体中的资金运动为主线,侧重于金融性公司部门以及次部门的金融资产负债的流量和存量核算,在金融领域自成体系。

核算目的的不同是sna和mfs最根本的区别。

(二)理论基础与指标体系不同

mfs和sna两套核算目的的不同导致他们建立的理论基础也不同。sna以社会再生产理论为基础。社会再生产理论认为:社会生产活动是一个生产-分配-流通-使用不断循环的过程,是一个综合物质运动与价值运动的过程,生产活动是一起经济活动的中心,以此为指导,sna全面核算社会再生产的生产-分配-流通-使用各环节的价值和实际的流量与存量。其总量指标有国内生产总值、国民总收入、国民可支配收入、消费、储蓄和资本形成总额等。

而mfs以金融理论为依据。金融理论认为:货币供应取决于基础货币和货币乘数;货币供给可以制约货币需求,进而影响国民经济的运行。以此为指导,货币与金融统计全面统计了金融交易形成的流量和存量,根据金融性公司的职能不同,核算了影响经济和金融过程的重要指标,详细描述了金融性公司部门以及次部门的债权和债务。

(三)sna和mfs的主要联系

1 核算主体一致

一国之内的单位、个人和国外的单位、个人参与的经济与金融活动,是sna和mfs核算的主体。

2 核算客体一致

尽管sna和mfs在核算内容上与有关于生产、分配、使用等方面的差异,但是金融资产和负债额流量与存量是二者相同的核算客体。

3 基本概念一致

sna和mfs在经济核算的许多基本概念上取得完全的一致。比如常住单位。机构部门、金融交易、金融资产、负债等,两套核算体系采用了完全相同的定义。

三、sna与mfs金融工具分类比较

mfs的统计标准是以sna的统计标准为基础的,sna的统计标准是组织、计量、处理经济体中非金融和金融活动的完整框架。因此,sna的基本原则决定了mfs的统计原则。但是,由于两者统计的目的不同,因而sna货币与金融统计与mfs无论在体系结构和具体内容上均存在较大的差异,下面就以金融工具的分类为例,具体来比较sna和mfs的不同。

sna没有明确提出对金融工具进行分类,只从存量(金融资产)与流量(金融交易)出发将金融工具分为不同的七个类别。它采用复合分类法,在第一层次上把金融资产和负债划分为七种:货币黄金和特别提款权、通货和存款、股票以外的证券、贷款、股票和其他权证、保险技术准备金、其他应收/应付账款。同时对一些一级分类做了二级分类,例如保险准备金分为住户对人寿保险准备金和养老保险的净权益。保险费预付和未决索赔准备金。对于贷款和债券分为长期和短期。

金融经济统计范文2

摘要:经济物理学是一门新兴的综合性的边缘叉学科,随着现代经济的发展,交叉性学科越来越受到国内外物理学家、经济学家的关注和研究兴趣,经济物理学综合了经济学和物理学的特点和优势,既包含了物理学科的严密性又涵盖了金融学的实际性,这样将两方面结合起来有利于解决实际问题。本文在研究物理学和金融学的基本概念基础之上,就经济物理学的概念、内涵和发展过程展开论述,简单的介绍经济物理学的研究内容,几个重要的理论模型及发展趋势,对解决金融市场的问题,探索经济发展规律、规避一定的金融风险有着重要的参考和实际意义。

关键词:经济物理学;金融系统;应用

经济物理学的内涵主要是将物理学的实证和实验的经验、理论的、实践的方法,例如统计学、动力学、流体力学、量子力学等应用于经济学和金融学,这样就创造出一个新的学科--金融物理学。简言之,经济物理的研究有两个目的,一是研究经济或金融系统中的物理问题,把金融市场看到是一个物理分析系统,其中的影响因素的动态变化看作是可以量化分析的数据,通过分析数据、建立模型,力图寻找和阐释其中的“物理”规律。二是运用物理学的思想和方法去解决市场中的经济或金融问题。在第一部的基础上,通过分析的数据发现金融市场存在的问题,然后利用物理分析的方法,找出最大的影响因素和次要因素,从而发现联系,发挥着解释金融现象,揭示规律和问题的作用。经济物理学的主要研究方向有三个:一是对金融市场的数据如股票价格进行分析研究以发现其中蕴含的规律;二是可以用来分析一个公司的经营状况达到预测一个国家的GDP指数。三是可以用来建立实验数据和模型,寻找普遍性规律以帮助其他案例作为参考。

一、经济物理学的产生

第一个提出“经济物理学”概念的人是美国波士顿大学物理学教授H.EugeneStanley。1996年,在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召开了首届国际经济物理学专题研讨会:EconophysicsWorkshop,全世界很多优秀的物理学家、经济学家和金融学家共同参与了此次会议,从此经济物理学以一门学科的身份正式诞生。为了说明经济物理学的实质,首先要探究一下他的发展进程。他的产生式外部和内部原因综合作用的结果。就外部原因而言,二十世纪的经济学往往通过数学数据加以解释,只能通过数学的研究方法和手段解释经济现象,但是出现了大量的观察事实与研究结果不一致的情况,由此对许多通过数学理论解释经济现象的方法提出了质疑;另一方面,物理学是属于科学的规范,他的主要形式是推理分析,实验数据证明检测结果,通过处理实验数据和构建理论模型才能得出简论,再与假设的结果作比对。一般来说,做实验时常常需要收集的大量数据,为统计分析提供了可能和可靠性,以帮助经济物理学家类比分析,找出规律,解释现象,预测未来。

二、经济物理学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一,探索经济运行中一些相关变量的统计规律,主要包括收益率、波动率、变量、价差等,探索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普遍适用性的规律以总结经验为类似的情况提出分析方法和解决措施。第二,对宏观市场的模型建立和对未来经济运行规律的预测,这一部分主要针对的是实证研究。第三,对金融市场的微观状态进行模型建立,主要包括逾渗模型、伊辛模型等,模型是建立在大量的实验和实证基础之上的,所以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三、经济物理学理论模型

深入研究实际问题可以探讨其中的数学物理问题,发现其中蕴藏的规律和机理,实质是将过程系统化,简单化,抽象出普遍性的规律。经济物理学模型有以下几种具有代表性的分类:第一类是基本面交易者和噪声交易者博弈理论模型。基本面交易者认为市场价格遵循价值规律,市场价格虽然一直在基础价格周围上下波动,但是最后仍然会回归到基础价格;与之不同的是噪声交易者,他们偏向于技术和图形,所以也称之为技术交易者或者图形交易者,通常利用技术或者图形分析市场行情,预测未来的走向和趋势。第二类是逾渗模型。物理学家Cont和Bouchaud提出了这个模型,所以将之命名为CB模型,此理论只考虑内部因素的影响,忽略外部因素的作用,认为最根本的是交易者之间的相互影响发挥作用,由于交易者之间的相互影响就会产生一个个的簇,每个簇内的交易者采取相同的交易策略,这一集体是同步的、静态的。再此基础上发展了一个新的模型,即EZ模型,其进步之处在于此模型不受限制,并且可以通过演化方程并解析求解,完全利用数学和物理学分析方法解决问题。第三类,自旋模型。经济市场中存在着买和卖两种状态,认为市场价格由N个市场参与者的买和卖的行为决定。而模型仿造了这一变量,类似于一维磁铁由N个向上或者向下的自旋组成。这个模型假定市场参与者分为极少的知情者和绝大多的跟风者,跟风者会模仿大多数人的行为而更改自己的行为从而影响整个市场状态。第四类,少数者博弈理论模型。1997年,瑞士华人张翼成提出这个理论模型,它的提出完全是根据实际问题引发的,人们的实际生活离不开社会群体,一旦决策者多了就会产生利益分配问题,如果决策人的选择是少数人的选择,那么决策人就将获益;否则就会遭受损失。简单的说,少数者博弈问题就是在不考虑道德因素的前提下,决策人如何决策的问题。少数者博弈理论模型主要研究针对在有限资源的条件下,在复杂的竞争系统里如何决策问题的博弈模型,它源于经济学家阿瑟(W.B.Arthur)提出的“酒吧问题”,并由华人张翼成以博弈论的形式提出。他是研究金融市场的规律,是研究经济个体之间关系的有力武器,经济个体之间的关系是既相互竞争又相互协作的复杂关系。

四、结语

金融市场是一个复杂的非线性动力系统,其中包含着复杂的理论和实证研究,将物理学、数学等学科的方法应用于经济学的研究已经成为边缘性学科的发展趋势和学术界的用三年就方向,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碰撞、融合发展是时代的进步和学术发展的新思路,能够在新的时代背景和发展中提供新的理论支持。经济物理学的产生和应用对宏观经济发展、个人理财,公司组织与管理等有着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王有贵,郭良鹏.经济研究中的物理学[J].物理.2010(02)

金融经济统计范文3

互联网金融主要业态发展迅速,业务模式不断创新,已经成为传统金融的重要补充。以P2P网贷平台为例,2010年末P2P网贷运营平台数量仅有10家,2015年末运营平台数量为2595家,年均增长幅度为203.9%。随着P2P网贷运营平台的快速增加,贷款余额大幅增长,2014年初P2P网贷平台贷款余额为118亿元,2015年12月末借贷成交量达到4394亿元,增长37.24倍;P2P网贷平台上的投资者和借款人同样急剧增加,分别从2014年初的17.19万人和3.77万人增加到2015年12月的298.02万人和78.49万人,分别增加16.34倍和19.82倍。

P2P网络信贷和众筹融资是互联网金融新模式的典型代表,但此类互联网金融领域均暴露出一定风险,对金融稳定造成冲击,譬如e租宝和泛亚事件等。据网贷之家数据,2015年12月末P2P网贷正常运营平台2595家,问题平台累计1263家,比年初增加896家,增长1.4倍,占正常运营平台总数比重达32.7%从区域分布看,P2P?W贷问题平台数激增且风险集中于沿海发达省市,其中累计问题平台数最多的3个地区分别是山东(234家)、广东(214家)、浙江(144家),累计问题平台居前8位的省市主要是沿海省市以及四川、湖北等内地经济大省,占全国问题平台总数的72.8%,风险较为集中。股权众筹融资在资金托管、信息披露、投资者保护和退出机制等方面问题较多,利益纠纷时常发生。2015年5月12日,股权众筹平台“人人投”与餐饮企业诺米多的众筹融资诉讼案由北京市海淀区法院正式受理,成为我国首例股权众筹的司法案件。互联网金融因发展迅速且参与者众多,风险极易蔓延式传播,对当前金融稳定已造成一定影响。因此,将其纳入金融统计与监测范围,可以及时提示、预警和防范相关金融风险。

二、互联网金融对现行金融统计指标造成影响

互联网金融之所以要纳入到金融统计监测体系之中,另一重要原因是互联网金融已经对当前的金融统计结构和重要统计指标造成影响,而且随着互联网金融的进一步发展,必然会对宏观政策的相应指标造成更大冲击。

首先,互联网金融导致存款结构变动。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尤其是第三方支付的兴起虽不改变各项存款的总体规模,但会引起存款结构发生变动。譬如,通过互联网金融产品分流了银行客户存款和理财资金,虽最终借助各种渠道回流到银行体系内部,但已转化为企业存款、同业存款、大额存单、协议存款等,导致存款的品种、期限结构、利率水平等均可能发生改变,弱化了相关结构指标的有效性。

其次,大量互联网金融产品和业务未纳入统计,不利于准确完整反映金融活动总量及金融业的发展状况。互联网金融扩大了金融的外延,其各业态的资金游离于金融统计体系之外,使得金融统计指标无法全面监测新型金融业态变化情况,影响到金融统计数据的准确性、科学性和完整性。尤其是网络贷款、众筹等互联网业态融资对象大部分是在银行没有贷款资质的中小企业及个人,与小微实体经济密切联系,其未纳入统计弱化了货币政策支持中小微企业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三、互联网金融统计面临的挑战

(一)现行金融统计框架难以满足互联网金融统计要求

互联网金融业态众多,参与主体的性质及规模不一,生命周期有长有短。另外,互联网金融涉及范围广泛、交易对手繁杂,其涉及支付结算业务、投融资业务、财富管理业务等诸多领域,跨越了多个金融市场;交易对手既有个人、单位、传统金融机构,也包括SPV、小贷公司、融资租赁公司等其他影子银行中介,所以制定一套科学、全面、完整的金融统计制度存在较大的困难。监管方面看,互联网金融不同业态分属不同机构监管,其中第三方支付牌照纳入人民银行审批,P2P网贷归入银监会监管范围,证监会管理私募股权众筹融资规则,其他互联网业务暂没有明确监管机构,各业态分头监管就需要厘清互联网金融业务性质,明确各参与主体监管机构及制定相关业务规范。

(二)传统金融机构的互联网金融业务未明确分类

互联网金融统计与监测的内容从宏观上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银行业、证券、保险等传统金融机构开展的互联网金融业务,另一类是互联网企业开展的互联网金融业务。由于现有监管情况不同,对这两类互联网金融业务进行统计与监测的难点有所不同。

目前,银行业、证券、保险等传统金融机构开展的互联网金融业务多包含在相关金融业务中,没有专门设置互联网金融业务的统计指标和科目,不利于监测传统金融机构的在互联网金融业务上的开展情况、动态变化以及风险预警等。银行承接的互联网金融企业资金存管、支付结算等业务,与银行的一般存款账户、同类支付结算业务混同一起开展统计,无法区分、统计与监测互联网金融从业机构的资金整体规模、资金流向和发展情况。另外,网贷平台在银行存放资金的账户多属于一般存款账户,难以监测网贷资金流向、项目用途等详细内容。

四、开展互联网金融监测统计相关建议

(一)完善金融统计法规,保障金融业综合统计成功落地

随着我国金融市场创新速度加快,金融业态多元化,金融产品和金融工具快速创新,金融市场日趋复杂,“互联网+”金融迅速兴起。为适应金融创新和新型金融业态的发展,必须改革完善金融统计制度,扩大统计监测范围,建立包括银行、证券、保险在内统一、全面、共享的金融业综合统计监测体系。建议由人民银行牵头,起草修订《金融统计管理条例》,在机构上覆盖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金融机构以及各行业交叉环节;在业务上覆盖金融机构全部的表内、表外业务;在标准上保证金融统计的统一性和权威性,提高金融统计工作效率。

(二)形成“大数据”思维的互联网金融监测方法

对于互联网金融开展的统计,应尽力摒弃现行的统计思维模式,着力依托“大数据”思维,借助互联网分析平台,以开展互联网金融统计及分析框架构建。具体建议为:一是构建总量与结构、数量与价格、存量与流量相结合的高效金融统计框架,全面反映金融体系资金变化、货币创造、资金流量和流向等状况。二是建立专项统计制度,细化影响金融稳定监测统计指标,为宏观审慎监管提供全面风险评估和决策信息。三是将金融统计的信息源直接扩展到金融消费者层面,在更加及时准确收集数据的同时,建立更加灵活、多样的货币政策监测指标。

金融经济统计范文4

关键词:城乡统筹;金融服务;金融创新

一、引言

《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指出,积极探索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路子,是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核心任务,要建立健全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河南省城镇化率仅为38.8%,落后同期全国平均水平近11.2个百分点,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比重占45%,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为5523.73元,是同期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的约三分之一,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悬殊,二元化格局依旧显著,推进中原经济区城乡统筹发展,形势艰巨,意义重大。

统筹城乡发展要发挥市场调节机制和政府引导作用,促进资本、人才、技术、土地和信息等生产要素的跨城乡流动与优化配置。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是经济体系中最具活力和潜力的行业,也是服务业中的新兴产业,城乡统筹发展需要有现代金融的强力支持。培育一个创新、竞争、多层次的城乡金融体系,形成城市和农村金融分工协作、和谐共生的格局,是推进中原经济区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实现城乡统筹的重要支撑因素。当前,金融在支持中原经济区城乡统筹发展上,还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为金融市场体系的城乡二元差异。

(一)城乡金融市场主体差异

中原经济区作为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和现代农业基地,农业生产经营多以家庭为单位,形成了农业地域广阔、农村人口分散的局面。相比城市多元化、竞争化的金融市场主体,农村金融市场主体较为单一,主要是提供资金信贷的银行机构,村镇银行还处在试点发展阶段,其他金融市场主体如证券经纪公司、农业保险公司、信用担保基金和农村养老基金等金融机构尚未得到有效发展,适应现代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特点的商业性金融发展滞后。

(二)城乡金融产品和服务差异

在推进中原经济区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城市金融业态齐备,服务网点密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经济活动的规模和密度都低于城市,短期货币信贷产品多,中长期金融产品少。在商业利益导向下,金融机构发展农村业务和推进农村金融产品创新的动力不足,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产生的金融需求得不到有效满足,农民享受的金融服务远低于城市居民,农村经济发展所需融资可得性也远低于城市经济。

(三)城乡金融市场融资机制差异

农村金融发展相对落后,缺乏引导城市金融资源流向农村的有效体制机制。农村金融机构基本以盈利为主要目的,其不愿向缺乏抵押担保的农村经营主体提供贷款。农业现代化发展中,对农村信贷市场产品和服务方式产生了多样化、差异化的需求,农村生产经营主体受到单纯依靠信贷市场融资的限制,需要在融资机制方面进行金融创新。

(四)城乡金融生态环境差异

城乡信用环境和征信体系差别较大,农村地区金融中介机构发展相对滞后,广大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对金融的认识和自身金融意识还比较薄弱。涉及农村金融的法律规范不健全。农村征信体系没有整体建立。农村承包地、宅基地和房屋无法在市场中自由流转和交换,限制了农村金融发展的信用环境。

中原经济区建设的过程中,无论是以产业集聚区为承载的新型工业化的推进、以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的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的深入实施,还是以现代规模经营和科技投入为特点的农业现代化发展,对金融服务的需求都大大超过了原来既有的规模。同时,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扩大国内市场消费需求,促进城乡居民创业兴业,培养信贷消费模式等都将产生巨大的金融需求。统筹城乡发展,需要大力发展现代金融服务业,充分发挥金融对经济的支持和促进作用。

二、金融支持城乡统筹发展的政策建议

金融支持城乡统筹发展,关键是要在发展过程中拉长农村金融这一“短板”。在农业不具备比较收益优势的前提下,需要发挥政府部门的政策引导,促进城乡各种要素资源进一步优化互动。虽然目前农村金融发展相对滞后,但困难孕育着机遇,中原经济区建设为完善城乡金融市场体系、创新金融组织和产品服务及提升服务运行功能提供了历史契机。

第一,从金融市场体系建设上,构建一体化的金融市场来有效整合城乡金融资源。要消除金融市场的城乡分割,改变金融机构将大量农村存款资金转化为城市信贷的现状,为资金与资本的双向流动提供基础平台。一个开放、竞争、有序的且能和城市对接的多元化、多层次的农村金融体系尤为迫切,要发展和健全适应不同地方实际、分工合理、层级完善、兼顾商业性的可持续发展的农村金融市场体系。

第二,发展农村保险市场,建立和完善农业保险体系,增强金融在农业现代化发展中的经营风险规避和化解功能。中原经济区的农业发展事关国家粮食安全问题,农业现代化的建设应依托金融保险市场降低和化解市场风险,逐步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与财政补助相结合的农业风险防范与救助机制。

金融经济统计范文5

关键词:机构投资者;综述;金融体制

一、引言

“25年前高层管理者不知道,也不关心他们的主要持股人是谁;但是今天,他们已经深深的意识到了这点,而且也保持着与最有影响力的持股人的频繁接触,不断为满足持股人意愿而做出努力,当然也很清楚,他们的工作被攥在这些投资者的手里。”(Connelly et al. 2010)。

二、机构投资者影响管理层的能力

Brinkley等在最早的研究中阐述了不同机构投资者之间的区别。在此研究框架中投资者被分为压力敏感型和压力抵制型。机构投资者也许和他们投资的企业有合作关系,这种业务上的联系通常会对机构投资者的投资目标及行为产生影响,也许会引发冲突,也许会带来利润。管理者可以 “利用这种联系,如果他们违反管理者偏好就实施惩罚”。为维护原有业务往来,以及未来合作的潜在机会,机构投资者也许会顺从管理者,这样的机构投资者也因此被贴上“压力敏感”的标签,包括保险公司,非银行受托基金。相反,如果机构投资者没有这种业务联系,就不会轻易因为利益冲突而屈服,也不会轻易受管理层影响。压力抵制型机构投资者通常不会和其投资的企业有直接的业务往来。

世界银行(2001)的报告认为,机构投资者持股比率只有达到某个临界值(一般认为是占股票市场总额的20%),他们才有积极性参与公司治理。而据证监会统计,至2006 年末,机构投资者占我国股市流通市值已达30%,而且还将呈快速增长势头。

由此可见,大股东持股在能解决一些问题的同时也会产生其他的问题。

1.基于市场金融体制研究

美国的研究发现,压力抵制型机构投资者与压力敏感型机构投资者相比,在对反接收修正案时更积极,当管理层支持的时候,会反对修正案。Kochhar和David(1996)发现,压力抵制型机构投资者更能激发企业创新,压力敏感型机构投资者不然,简言之,压力敏感型机构投资者不能影响管理层决策。整体上看,这些研究都表明,压力敏感型机构投资者对企业管理者的影响力十分有限。

机构投资者对管理层的影响力取决于对该企业的持股多少。如果投资者占企业股份比例很大,甚至能够影响管理层制定企业政策。最大的股东,在能够影响人选举的同时,也会受到管理层的特别关注。Heflin和Shaw(2000)认为大股东能够获取“绝密的,有价值的信息”。任何投资者只要持有较多股份都可以被认定为是该企业的相关投资者。然而,许多学者发现,只有最大的股东才能得到企业内部有价值的绝密信息。对小的股东而言,在获取企业信息的方面,也没有太多有利条件。

2.银行为中心的金融体制

银行和金融机构已然是金融市场的主要力量,并且在公司治理中扮演重要角色。所有权程度在银行为中心的金融体制中没有起到调节缓和的作用,因为银行自己就控制着企业的大多数股份。这对其他机构投资者来说十分不利。

银行虽然是压力敏感型,但同时控制利润的优势也使其有能力影响管理层。这使得企业与银行之间的关系市场变化,充满对抗。也削弱了其他机构投资者对企业的影响,同时使其不得不违背有控制权银行的利益。因此,在银行为中心的金融体制中,所有没有控制权的金融机构都是压力敏感型的。此种金融体制下,银行通过拥有的普通股和经济体制中资金的主要提供者的身份来控制管理者。

3.家族为中心的金融体制研究

与前两种金融体制相比,家族为中心的金融体制强调家族建立和控制企业的重要性。例如在法国这些国家,普通股所有者对家族所有权构不成任何威胁。家族通过所拥有的投票表决全来控制管理者,其他少数股东拥有的表决权很少,甚至一点都没有。有控制权的股东利用内部信息直接或间接占有普通股,并且将利润占为己有。

三、机构投资者监督管理者的动机

许多研究认为,不同的机构投资者有不同的交易行为,而且这会影响到他们监督管理的动机。一些机构投资者只追求短期利益,因此没有必要为监督管理层付出过高代价。其他有长期所有权的机构投资者注重企业长期业绩,比如dividend income股息收入,股价升值。Zahra(1996)将联合基金,养老金和退休基金看作是长期机构所有者,投资银行和私募银行是短期投资者。Gilson和Kraakman 1991年发现,养老金经常持某企业股份超过十年,而不像联合基金和投行那样频繁地进出股票市场。养老金管理者对支出有可预见的时间跨度,而且公共养老金计划资金周转率较低。联合基金的支出相对不那么可预测,因此需要能迅速创造资金流。因此,他们的投资时间跨度较短。

1、基于市场金融体制的研究

Bushee根据投资者以往交易行为建立了投资者时间跨度和持有单支股票较大股权倾向的衡量方法。养老金有较长时间跨度的特性,这一说法只部分正确。46%的养老基金和58%的联合基金有长期时间跨度。这些发现使得简单根据机构投资者的类型来概括其行为变得十分困难,并且他建议每个机构投资者过去的交易行为都必须被慎重考虑。

过去曾持较多股份,或者经常倒手股票的机构投资者还会继续坚持这一做法。

2、银行为中心的金融体制研究

相对于美国和英国以市场为中心的体制,银行为中心的金融体制没有完善的本地市场,银行和金融机构是资本市场的主角,在公司治理体制中也扮演重要角色。Suto和Toshino发现,日本的基金管理公司是短期时间跨度,Morck和Nakamura发现银行在关注集团内部企业的时候是长期时间跨度,但是当对待集团外部的企业的时候,是短期投资者。

因此,银行为中心的金融体制下,银行是占统治地位的长期投资者,其他所有机构投资者都是小股东,或者短期投资者,银行才是唯一能监督管理层的机构。银行会尽力维持这种统治地位,但是公共和企业养老基金的投资需要能对其所投资的企业有更多的影响力,所以两者相互博弈的过程中,这种情况会有所改变。

3、家族为中心的金融体制研究

如前所述,家族为中心的金融体制的股票市场的发展已经落后于基于市场的金融体制。家族为中心的金融体制被认为对其他股东保护不足,金融市场发展缓慢。在家族控制的公司中,企业价值会随着家族增加自己控制权而减少。此种经济中实力强的家族控制了股票市场, 使得其他投资者被迫转而投资政府债券。

因此,在这样的情况下,这些投资者更可能对相对较小的股票进行长期投资,因为家族控制交大的股份。机构投资者既无足够的动机也没有有效地方法积极监督管理层,即便如此,多数仍是长期投资者。

四、机构所有者的法律类型

虽然前文已经提到,根据机构投资者过去的交易行为分类比单纯根据其所属类型分为长期或短期投资者更加准确,但是机构投资者之间法律属性的不同也十分重要。从法律的角度看,机构投资者的分类依据是其组织方式以及注册方式,他们也因为法律属性不同面临不同的法律管制以及规范性压力。机构所有者的法律类型包括养老基金、银行和尹拓基金、保险公司以及联合基金。相关领域的文献研究显示机构所有者在规模、成长潜力和革新能力等公司特性方面有重大差别。

所有的机构投资者都面临着法规的压力,这也产生了一些每个机构投资者内部的强制性压力。比如,养老金计划有相应的法律义务,提供退休收入,因此面临诸多的法律限制。显著的规范性压力也会影响机构投资者,但是这种压力形式各有不同。例如,因为领取养老金这的时间跨度更长,基金管理者就没有迅速收取回报的压力。联合基金经常会面临与投资选择相关的规范性压力,因为法律上来看,要求其比其他机构投资者有更高的资金流动性,强制性压力会引发规范性压力。同时也因为他们的业绩更易于观测,而且也更频繁地被评估,这也直接制造了规范性压力。

金融经济统计范文6

关键词:范式 金融 实体循环经济 超循环 耦合

一、引言

“十二·五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指出十二·五时期:“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发展循环经济,推广低碳技术,...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推进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循环经济发展,推广循环经济典型模式”,从中国目前转型攻坚之难,可以发现实体循环经济通过在领域、规模方面的扩展,对于可持续发展范式的重要战略意义。湖北省“十二五”谋划“跨越式发展”,一个重要的源动力来自于成为“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而在国家整体战略取向降速(GDP增长率预期下调)、转方式(资源利用方式)、调结构(产业结构、利益分配结构)的大背景下,湖北的“跨越式发展”不能是传统范式的发展:既不能是对相对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的被动承接式发展、也不能是对相对发达地区过去发展模式的复制式发展,而必须是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约束条件下,基于发展范式创新的可持续发展。就“五个统筹”布局的国家战略而言,湖北的发展应是以突出“两型社会”特征为基础的“跨越”,而是否能够可持续深入推进“两型社会”发展实践,应是湖北“跨越式发展”范式的核心要义。

二、全球价值的“金融内生”循环经济新范式

(一)金融“脱耦”限制了实体循环经济发展空间 传统循环经济理论,视角集中于实体经济物质循环,虽然可以在物质循环载体上讨论价值循环与信息循环(罗丽艳,2005),但属于虚拟经济范畴的金融运行却在理论和实际运行机制上,外生于循环经济系统。而在金融运行核心化的现代经济中,这意味着将不存在由循环经济理论指导的、以新增长范式姿态出现、以循环经济革命及循环经济产业发展为核心绿色生态经济革命。从“两型社会”建设的实践看,一方面,由于与金融 “脱耦”局限了应用领域,使得循环经济难以成为整体经济系统的生态增长范式,无法满足以“两型社会”循环经济发展,带动综合配套改革成功的国家战略目标;另一方面,传统循环经济本身在“两型建设”中的发展势头,也因主要依赖财政渠道的计划资金支持,而来自更加市场化渠道的“金融支持”,虽然在政策的一再支持鼓励下,却因缺乏融入循环经济运行的内生动力,使得抑制实体循环经济发展的“金融瓶颈”难以消除。因此,如果没有循环经济理论的更新,就难以为金融与实体循环经济的“耦合”提供理论支持,而“纲要”关于十二·五时期“引导投资…向生态环保、资源节约等领域倾斜”,“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强…财税金融等政策支持”的规划,其效能未免存疑。

(二)范式变革是全球经济金融格局重构的核心 所谓全球经济金融格局、金融规则重构,全球金融危机无疑是最大诱因。而如能从“过度金融化”角度剖析危机的策源,也就可以从金融危机与“低碳经济”、“绿色经济”、“低碳金融”之兴起,察觉国际金融着眼于“绿色产业革命”的竞争,正始于金融资本在实体循环经济领域的布局。一个金融与实体循环经济深入融合(耦合)的时代正不可阻挡的到来。为了讨论作为“跨越式发展”核心的“两型建设”范式,本文提出了一个“范式形成模型”,如图(1)。由于金融危机所带来的金融可持续竞争力重构的压力,以美国为代表的强势金融资本,借传统增长方式所带来的环境压力,借“生态责任”之名,力求主导“绿色经济”、“低碳经济”思想的话语权,主要从提前布局“绿色循环经济产业革命”的角度,推动全球经济增长结构与范式转变,从而实现以话语权、资本、技术优势主控全球经济金融新格局的战略转移。由于这是出于长期利益的战略安排,因此足以逐渐克服制约金融资本内生融入循环经济的障碍,虽然金融资本从来不会真正从“生态责任”出发、推动金融与实体循环经济的耦合,但受长期竞争优势的利益驱动,属于“金融与实体循环经济协同优化耦合”的新增长范式的时代将不可避免的到来。对我国而言,如果在思想、行为、范式形成方面,不能摆脱被动反应路径,势必在以范式变革为核心的全球经济金融格局变迁中丧失先机,面临长期的不利竞争格局。因此,有必要调整生态利益分配的政策组合、主动树立包括金融系统在内的整体经济系统“生态责任”意识,谋取“绿色经济”话语权,充分利用循环经济起步低,应用空间大的“后发优势”,明确“金融与实体循环经济协同优化耦合”为“两型社会”的建设范式,切实推金融与实体循环经济耦合的理论研究与实践。而承载这一国家战略的最合适地区,莫过于已开展“两型建设”综合改革试验有年、正谋划“十二五”跨越发展的湖北。金融与实体循环经济系统的协同优化耦合,是“两型社会”建设的理想范式,在2012年初露端倪的“中三角合作平台”,包含了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两个国家“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以及鄱阳湖生态经济圈,是该范式最佳的功能辐射平台。系统学超循环理论,对于研究金融与实体循环经济这两个复杂的非线性系统的相互耦合行为,是最恰当的理论研究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