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建筑业市场形势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建筑业市场形势范文1
2014 年,江苏、湖南、安徽、济南、深圳、重庆等多地相继出台了建筑产业现代化相关指导文件,这意味着建筑产业现代化的发展正逐渐由企业到城市、由城市扩展到更大区域。在横向发展上实现由点到面的新拓展,在政策的纵向深化上也在逐步推进。
与此同时,不少企业已经步入了建筑产业现代化推进的进程中。2014 年 11 月,一个以装配式集成化建筑为主要发展方式,国内首家建筑产业化联盟在北京成立。该联盟由江苏立德节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倡议,江苏沙钢集团、浙江亚厦公司等九家企业院所联合发起,首批聚合了北京、上海、湖南、辽宁七省市的 23 家建筑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和相关单位。
山东 . 济南
继国内首家建筑产业化联盟在北京成立后,2015 年 7 月 17 日,山东省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联盟在山东建筑大学成立。据悉,山东省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联盟是以济南市政府“力争用 3至5 年时间形成千亿级规模实体产业,打造全国住宅工业部品生产研发前沿阵地和集散地”为任务目标,以“一二三四五六”的济南模式为着力点而成立的机构。联盟将以打造集“产、学、研、银”于一体的建筑产业化实体联盟为宗旨,力求抢占前景广阔的建筑产业化市场,最终形成“立足济南、辐射山东、走向全国”的建筑产业链和产业集群。实际上,在今年年初召开的山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会议上,就已经明确了山东省 2015 年保障性安居工程计划开工 54.5 万套,其中济南计划开工 51168 套,基本建成 7887 套。此前,济南市已下发通知,要求新开工保障房全部用建筑产业现代化技术建设。目前,建筑产业现代化技术已运用到保障房的建设中,相关工作进展顺利。与传统方式相比,产业化建造的保障房效率更高、品质更好。
此外,济南市目前已有 6 家预制部品生产企业形成产能,已有预制内外墙板线 10 条,专用叠合板线 10 条及部分预制楼梯、梁柱的固定台式生产设备,产能达 150 万立方米,可满足建筑产业现代化住宅项目 450 万平方米。到 2015 年10 月,还将有 2 家企业投产,届时,济南市预制部品产能将达 200 万立方米,可满足建筑产业现代化住宅项目近 600 万平方米。
辽宁 . 沈阳
作为中国首个国家建筑产业现代化示范城市,沈阳在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之路上可谓“一步一个脚印”。一直以来,沈阳市把政府引导作为建筑产业现代化推进的重要基础,特别是保障性公租房建设全部应用装配式建筑技术。同时,沈阳市还出台并实施了《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建筑产业化发展指导意见》等激励扶持政策,加大了政策法规的引导和扶持。
在政策扶持下,来自国外的建筑产业现代化优势企业现已经在沈阳投资建厂,构建规模化产
能达 500 万平方米,满足了沈阳建筑产业现代化工程建设需要。同时,一大批政府投资的装配式建筑工程全面铺开。
7 月 10 日,沈阳市民见证了卓达新材模块化房屋的建筑速度,两层别墅,3 小时建成,不但完成了建筑内外精装修,而且房屋可抗九级地震,并能够释放有益于人体健康的负氧离子。施工现场没有建筑垃圾,也没有影响周边生活环境的噪音。可以说,建筑产业现代化能够有效解决施工污染问题,同时减少施工工期,并保证施工质量目前,沈阳有的楼盘已经开始应用这一技术。
安徽 . 合肥
2014 年,《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正式出台,这标志着安徽省建筑产业现代化迈入新的发展阶段。最近几年,安徽省利用保障性安居工程大力推进的时机,率先推动政府投资的保障性住房运用建筑产业现代化方式建造,加快钢结构住宅体系工业化进程,在全国产生较大影响。
目前,安徽省已确定了合肥、蚌埠、滁州等3 个省级建筑产业现代化试点城市和中建国际―安徽海龙等 6 个省级建筑产业现代化示范基地。全省已开展近 300 万平方米的建筑产业化工程试点建设。位于合肥高新区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先进技术研究院人才公寓,就是采用建筑产业现代化建造方式盖起来的。用建筑产业化方式建造的中科大项目成功实现了“五节一环保”。中科大项目每平方米用水0.15 立方,现场只有总装工作,没有湿作业,在工厂预制用水可控。中科大项目可以做到 4 至 5天一层,包括内外墙、保温、粉刷,比原定工期提前 18 天封顶。构件均在工厂生产,现场只需少量施工人员进行组装,总装到第六层就可以进行内部装修,装配式施工可立体交叉作业,大幅缩短施工总工期。
广东 . 深圳
建筑产业现代化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法规、政策和标准,以及整个产业链条的重新整合,需要充分发挥政府的规划、引导和服务作用。2014年,深圳市出台《关于加快推进深圳住宅产业化的指导意见》,明确从 2015 年起,新出让住宅用地和政府投资建设的保障性住房项目全部采用产业化方式建造。
深圳市政府通过土地招拍挂、建筑面积奖励等优惠措施引导企业自愿按产业化方式建造,如对建设单位在自有土地自愿采用产业化方式建造的可申请 3% 的建筑面积奖励。这些都为深圳市建筑产业现代化的全面推进提供了政策保障。近年来,深圳市涌现出一大批建设科技创新和产业化领军企业,形成了规模超千亿元的绿色建筑产业集群,不仅辐射全国,甚至走向香港、东南亚等地区。以深圳万科公司为例,2014 年该公司在深圳以建筑产业现代化方式建造的商品房面积超过 100 万平方米。
建筑产业现代化是集政策创新、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于一身的集成创新。深圳市先后借鉴国内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在全国率先《预制装配整体式钢筋混凝土结构技术规范》和《预制装配钢筋混凝土外墙技术规程》,已初步建立建筑产业现代化技术体系和技术标准。
目前,深圳市已建立万科、嘉达、中建国际3 个国家级住宅产业化示范基地和建科院等 35个市级示范基地项目。在保障房项目中率先推行住宅产业化试点,其中龙悦居三期全部按建筑产业现代化方式和绿色建筑要求建造,达到国家一星绿色建筑标准,荣获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首届保障性住房设计竞赛“一等奖”、“最佳产业化实践奖”和“住宅产业化技术创新奖”,是绿色建筑产业化和保障房有机结合的典范。
建筑业市场形势范文2
然而,一直以来,在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迟迟未建立一个较为完善的企业信誉制度,以至许多“害群之马”在企业的经营活动中不讲信誉,夸大自己的实力,漫无边际的许诺,到后来想方设法地不履行合同,打一枪换一个地方,在一个地方名声臭了,就到另一个地方“发展”,只想赚一把就跑,干一槌子买卖。这样的企业,不仅害了自己,使自己很快在市场经济中消亡,也使整个市场变得混乱和不规范,恶化了企业的生存环境,这一现象,在建筑市场中尤为突出。
一、建立信誉管理体系的重要性
企业信用状况差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育的一个薄弱环节,已成为影响和制约企业发展的一个突出因素。由于缺乏足够的信用,企业无法正常地使用信用工具,丧失了许多市场机会。企业信用管理问题,是当前经济生活中一个非常现实、非常突出的问题。当前企业改革的工作重点之一便是强化信用管理,建立企业内部信用风险管理制度。
市场经济中,良好的信誉对于一个企业的作用是无庸讳言的,它是巨大的无形资产,可以给企业带来良好的信用关系,稳定的供应商和客户群以及随之而来的各种社会收益。企业为了获得良好的信誉不但会增加广告宣传,树立品牌形象,还会重视提高商品、服务的质量,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参加各种公益活动,使得企业在追求本单位的经济效益的同时为提高社会效益作出贡献。因此,引导企业重视自身信誉是建立市场经济秩序的基本要求。
为了推进企业信誉评价机制的建设,各级政府建立以行政管理作为支撑的企业信誉管理体系已经成为了当务之急。利用互联网为手段,整合、共享政府各个部门所掌握的有关企业信誉的信息,是一条推进我国企业信誉机制建立的捷径。推动市场经济向信用经济过渡,有利于树立企业的信用正气,营造一种大家讲信用、共同守信用的交易环境。
二、我国建筑市场信誉状况和市场现状
企业信誉状况差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育的一个薄弱环节,已成为影响和制约企业发展的一个突出因素。由于缺乏足够的信誉,企业无法正常地使用信誉工具,丧失了许多市场机会。企业信誉管理问题,是当前经济生活中一个非常现实、非常突出的问题。据不完全统计,国内建筑企业各种拖欠工程款不断攀升,已逾6000亿元,此债务链又环环相扣,直接导致了商业信誉危机和社会信誉危机,对建筑业的发展和社会稳定造成了威胁:同时,这6000多亿元拖欠黑洞不仅长期占用了企业的效益和周转金,还使企业背上了沉重的利息包袱。当前企业改革的工作重点之一便是强化信誉管理,建立企业内部信誉风险管理制度。
信誉是市场经济的一大支点。低劣的信誉状况和脆弱的信誉关系必已影响建筑市场的发展。因此,必须加快我国建筑企业信誉制度建设。
三、建立现代建筑企业信誉制度的举措
要充分发挥政府部门和市场的作用,调动社会各界的积极性,按照“制定政策,加强监督,提高信誉”的基本原则,加快建筑企业信誉制度建设。
1.积极营造良好的信誉环境
制定和完善建筑市场规范统一的建筑企业信誉制度,建立和完善为建筑企业提供信誉服务的联合诚信中心,配套建立为企业服务的基本评价系统和信誉风险防范、监督管理与责任追究系统,构造符合建筑企业现状的信誉制度基本框架,提升企业信誉水平,提高企业综合竞争力。
2.建立统一的企业信誉评估体系
鉴于各个银行对企业信誉评定方法、评定等级的差异,有必要由建设银行牵头,在各商业银行的信誉评估制度的基础上,建立一套完整统一的对企业信誉进行评估的制度和评估体系,由建设银行管理的中介机构负责实施。信誉服务中介机构提供信誉服务,要履行客观、公正、公平、规范的职责;开展评估评级服务,其评级标准和评级方法应科学、公正,符合国际惯例。条件成熟时成立建筑信誉行业协会,其主要职能是制定行业标准,规范行业内部管理,加强行业自律。对信誉记录良好的建筑企业,有关部门可在信誉担保、贷款贴息、产业扶持政策等方面优先给予支持。对有严重失信记录的建筑企业,由信誉信息服务中心定期披露失信企业名单及行为。
3.建立建筑企业信誉服务中心
鉴于目前多方进行的信誉登记与信誉管理,有必要根据现行的企业代码制度,在现有的法律框架和相关政府部门的帮助下,通过从政府各职能部门和其它部门、中介机构收集企业信誉信息,依托某一政府部门,建立建筑市场统一的企业信誉服务中心。在此信誉服务中心,建立企业信誉档案,构筑统一的企业信誉服务平台,实现对企业信誉进行调查、监控等。
建筑业市场形势范文3
【关键词】资质;外借;寻租;贝叶斯均衡;不完全信息
一、资质产生
(一)完美但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
假设该博弈中存在甲、乙两个博弈方,甲方为某一工程的发包方,乙为参与该工程竞标的一家公司。当甲乙双方对博弈的得益清楚,但对博弈的进程不清楚即存在信息的不对称性,此博弈为完全但不完美信息动态博弈。
如上述扩展性分析,假设该市场中存在有两种企业,一种为信用好的打算长期发展的企业(规范施工),付出的成本为S,另一种为信用差的或者怀着侥幸心理参与竞标的企业(不规范施工)付出成本为L。假设发包人希望得到质量好的工程(规范施工的工程),因而出价为P,但甲方并不了解前来竞标的企业质量好坏,所以为不完美信息动态博弈。当甲方与规范施工的乙方达成交易时,可获得净收益为R(S)-P,当甲方与不规范施工的乙方达成交易时,可获得净收益为R(L)-P。而对乙方而言,未成交时规范施工乙方无损失,但不规范施工方则会损失一部分伪装成本(如为获得甲方信任而伪造一些有利于自身的证书等)。
这种情况下明显不利于甲方利益,市场接近失败,在市场中成功通过伪装而骗到甲方的乙方为部分企业,因为并不是所有的不规范施工方都可以成功伪装(特别是在中国这个关系契约占很大比例的国度)。在这种情况下,甲方这能根据乙方提供的一部分信息来以一定的概率分布选择成交企业,而如果一旦不规范乙方的伪装成本较低,就会有大量类似企业涌入市场,大家争相谋求并维系各自的关系专用性,可能以更低的价格达成交易,当然质量没什么保障,此时,甲方认为市场的大多为不规范企业,而选择报价低的乙方,将规范施工乙方挤出市场,之后甲方又会根据市场情况再次压低价格,从而造成“柠檬市场”的出现,市场完全失败。
为防止市场走向完全失败,产生了企业竞标的资质要求,企业资质是指为提高建筑市场的资源配置效率,排除无诚信或实力较弱企业,留下口碑好实力强的施工队伍或企业的一种筛选标准,也是国家规范建筑行业所选择的法定的等级标准。
资质的具体要求有:企业资信能力、企业主要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要求、企业工程业绩、企业具有与承包工程相关的施工器械与质量检测设备要求。
据此分为特级资质、一级资质、二级资质、三级资质,这其实就为接近失败的市场转向完全成功市场给予了提供了一定的转换技术支持。如果市场上的主体都严格按照法律要求根据自身实力来申请相匹配的资质,即资质完全反应了企业实力大小,则发包方可依据资质来选择最终中标企业,这样就将双方的不对称信息公开化了,发包方无需以一定概率选择竞标企业,整个博弈过程也就实现了效率最大化。
其实资质产生的原因除了可以降低风险与减少信息不对称以外,我们还应注意到一项制度的实施机制的完善其实也是一个涉及到多方利益集团的博弈过程。资质制度的创立首先对那些在市场中处于寡头地位的企业来说是百利而无一害的,他们可以凭借资质制度的设立获得更多的工程承包的权利。此外资质本身的评比标准也几乎都是围绕着这些企业来建立起来的(如技术要求、设备、人员、企业存在时间长短等)。其次,资质制度的设立对政府而言也是政绩与自身利益双收的一项制度,资质制度不断完善的过程是可以创造许多寻租空间的(比如一些招标企业可以通过与政府共同合谋来在标准上做文章,而这些对于其他竞争者来说不不透明的)。大型寡头企业等小利益集团也会通过游说以影响政府行为的选择,既实现了政治家利益,又获得了政治租金。
二、资质外借
但现实生活中却常常出现租借资质的行为,出借资质是指本身不具有资质或资质等级与建筑工程资质标准不相符的企业,用具有资质或与承包的建筑工程资质标准相符的施工企业的名义与发包方订立合同,同时向名义上工程承包人支付一定管理费用的行为。出租资质之后实质的施工者就是那些不具备资质条件的企业或个人。出租资质之后就又回到了图一的博弈中,图一中C伪装成本就为租借资质所花费的管理费用以及寻求关系资产专用性所花费的交易成本(招待费之类)。在这种情况下,经过一段时间的市场交易,发包方很快就会发现充斥在市场中的带着一级资质光环的并不一定就是真正实力很强的企业,企业又会回到以一定概率随机选择:
为便于讨论我们赋予上述符合以一定数值。P=80万,R(S)=100万,R(L)=40万,S=40万,L=30万,C=25万,并设市场中资质真实企业与虚假资质企业所占比例为PS=0.5,PL=0.5。假设资质真实企业必定会投标,而资质差的企业只有0.5的概率随机选择投标或不投,
则根据贝叶斯法则,竞标企业中具有真正资质的概率为(m表示参与竞标):
p(s|m)=ps·p(m|s)ps·p(m|s)+pl·p(m|l)
=0.5×10.5×1+0.5×0.5=23
给定乙方策略与自己判断,甲方选择达成交易的期望得益为:
p(s|m)[R(S)-P]+p(l|m)[R(L)-P]
=23×20+13×(-40)=0
所以发包方选择达成交易与不达成交易的收益相同,则其回选择混合策略以0.5的概率选择达成交易或不达成交易。
此时具有真正资质乙方的预期收益为:
0.5×(80-40)+0.5×0=20 > 0
此时具有真正资质的乙方会选择参与竞标。
最后分析具有虚假资质乙方的企业,其预期收益为:
0.5×(80-30-25)+0.5×(-25)=0
所以具有虚假资质的乙方会选择混合策略进行竞标。双方的混合策略构成了一个完美贝叶斯均衡,但这种均衡并不是具有高效率的市场均衡。因为发包方与具有虚假资质乙方都是不盈不亏的结果。显然不是我们所期望得到的一种市场效果。
下面我们分析一下企业之所以租借资质的原因:
1、发包方所设门槛过高
发包方为优化最终结果,招到综合实力较强的企业,往往设定较高施工等级的竞标要求。也许有时其工程本身并不需要如此高的标准,二三级标准足以完成。但招标方常常为方,即并不为企业或某一机构真正所有者,其成本约束的激励作用就比较弱,方用钱效率也就不高。
2、小企业节省成本动机
小企业实力相比那些具有一级资质企业较弱,在竞标过程中不占优势。另一方面小企业若想长久发展以取得一级资质需要一定的资本积累与人员要求,但资本积累的过程被大企业挤占与压制,小企业为获得积累不得不租借资质或接受大企业的转发包,因为租借资质或转发包所支付的管理费用要小于因此所获得的收益。
3、监督管理机制的不完善
企业作为理性经济人,租借资质自然除了要考虑租借带来的收益以外,还应考虑到被查出的风险,如果我国的监督监理体制完善的话,企业可能采取这一行为的动机就会很弱或采取混合策略的方式,但如果企业知道自己即使采取这种方式也不会被查处,或者即使被查处也会因为庞大的利益链或关系资产而不了了之。企业绝对会选择这种行为,这也是我国租借资质、做假资质猖狂的原因,我们从小偷与警察的博弈中就可以了解到这一博弈制约关键在于对监管部门的惩罚力度,使其不得不加强自身的监管水平。
三、资质市场
在工程招标过程中,发包方倾向于与资质水平高的承包方定了合同,这是因为资质水平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改施工队伍的能力大小(虽然市场上仍有很多假资质),发包方就是运用这种信号机制来挑选高水平企业的。我们假设企业真实能力水平标准分布于[0,1]区间上,企业的真实能力水平越高,施工的效率与质量越好。我们假设同等工期条件下工程质量与企业真实能力水平的关系如下图所示。途中QQ'线表示各种企业真实水平对应的工程质量水平。CC'表示企业发出资质良好信号的成本(因为申报资质过程要耗费大量成本)。d为企业发出信号的收益,当d大于C时,企业有发出良好信号的动机与激励机制,并进而决定了企业真实能力水平e。
关于d的设定:d过高会导致企业真实水平的均衡点下移降低了e,但过低又会又会使得能力强的企业不愿意承包,或承包后不会选择自己做,反而采取转包或分包,这种逐级下放,分担给成本较低的企业,成本较低的企业再分包给成本更低的企业,最终工程的质量可想而知,就如体型庞大的次级贷款,本身就是一个庞大的定时炸弹,必将出现问题。这其实就是我们耳熟能详的“豆腐渣”工程的由来。所以不论监管体系如何完善建设,首先要从市场出发,保证企业可以按照其规模与特色取得一定的平均利润。大企业占优势的工程交给大企业,小企业占优势的过程放给小企业,这样大企业可以集中力量做大型过程,小企业也不用在夹缝中以寻求转包或分包来求得一些利润。
以上是从企业发出资质信号的成本与企业真实水平成线性关系的角度说的,在这样的假定条件下,小企业只能根据自身的能力水平选择一定的发包方,占有主动优势的是大企业,市场的无效从大企业以及达成合同后监管角度入手分析(豆腐渣工程);但在完全信息博弈中我们分析到关于租借资质的问题,也就是说现实生活中发出良好信号的成本不一定与企业真实水平呈完全线性关系,或者说相关性其实并不大,在这种条件下,CC′斜率降低C′C″,这就意味着企业真实水平的均衡点有e到了e′。此时无法用市场来选择企业,这也就为非生产性地寻租活动创造了沃土。
现实市场中的资质的设定分为硬指标以及软指标,硬指标指的就是特级、一级、二级资质等硬性规定(企业资产、人员资质水平等)。软指标方面我们来看一下某个工程评标打分的技术部分评分细则的部分规定:
施工组织设计:施工方法及主要技术措施(5分)
——科学、合理得3-5分
基本合理得1-3分
缺项得0分
在这个方面,招标方并未给出具体评分细则,主要以主观判断来确定标书所示内容的分数,而且技术部分评分占比较大,这就变相给了各评审员很大的权利。即便是关于企业综合实力的硬性规定也不一定可以完全作为市场选择与维持行业公平的渠道,不同工程要求获得的认证与荣誉并不完全相同。
下面我们来看一下工程资质市场的博弈模型
1、自然随机选择一个企业的真实能力水平A(高H、低L),概率分别为P(A=H)和P(A=L)且为竞标企业与招标方共同知识。
2、企业清楚自身能力水平,并选择一个e的资质水平。
3、市场上有两个企业同时竞标,招标方根据企业资质选择中标方。
企业受益为r-c(A,e),c(A,e)是企业真实能力水平为A,资质为e的实施工程所耗费的成本;招标方在达成交易时得益为R(A,e)-r,R(A,e)该企业施工创造的价值。当双方未达成交易时,双方的得益为0,招标方根据企业资质信号选择中标者。
当前招标过程为防止企业之间的串谋或以获得寻租方式得到标底,往往选择拦标价方式,即最终标底为各方报价的均值。所以各方在报价时,如果利润空间较大,每个博弈方往往也不大会冒险选择保高价策略(抑制了串谋行为),反而可能更多选择接近正常利润的报价水平。
但参与竞标企业能力有大有小,大企业获得正常利润可能报价高些,能力差的小企业可能报一个低一些的价格(原料、机器设备、企业人员等等差异)。
最终达到完美贝叶斯均衡,博弈过程类似上面的完美但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只不过此处通过海萨尼转换将企业的类型融入双方的得益函数中来,将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转化为了完全但不完美信息动态博弈。最初由一个自然方随机选择能力强能力弱的企业。最终达到均衡时,招标方愿意所定的拦标价的上限为:r(e)=p(H|e)·R(H|e)+(1-p(H|e))·R(L|e)其中的p为包含且略低于社会平均利润率的价格。这样测算下,其实企业很清楚利润空间为多少,真正技术水平高超的企业可能可以获取可观的利润,大部分只能获得社会平均利润水平,少部分无法达到盈亏平衡点,如真实施工程,则质量问题将凸显出来。对于企业本身就是要尽量达到:maxe[r(A,e)-c(A,e)]。当r*(L)-c[(L,e*(L)]
下面我们讨论下不完全博弈中的合并均衡、分开均衡和混合均衡。
合并均衡:
r(e)=R(L,e)当e≠ep时
r(ep) 当e=ep时企业选择ep
分开均衡:
r(e)=R(L,e)当e
R(H,e)当e≥e*(H)时
对于企业来说,高水平企业则出示高资质,低水平企业出示低资质。
上述两种均衡均为纯策略贝叶斯均衡,下面我们要说一下混合策略的贝叶斯均衡,类似上面租借资质所用到的混合均衡例子。即真正具有高水平的企业选择相同的高水平资质,而真实水平较低的企业则以概率m和1-m在高资质与某种较低水平的资质之间随机选择。
招标方判断:p(H|e*H)=p(H)p(H)+(1-p(H))·m
p(L|e*H)=1-p(H|eH*)
p(H|e*L)=0
p(H|e*L)=1
企业判断:r(L)-c(L,e*L)=r*(e*H)-C(H,e*H)
最终达到的完美贝叶斯均衡为
当企业资质为e*L时
r*(L)=R(L,e*L)
当企业资质为e*H时
r*(e*H)=p(H)p(H)+(1-p(H))·m·R(H,e*H)
+(1-p(H)·mp(H)+(1-p(H))·m·R(L,e*H)
对于混合策略而言,降低m值很关键,因为当企业很难租借资质时,资质也就起到了分开市场,实现资源最优配置的功效。
参考文献:
[1]谢识予.经济博弈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1
建筑业市场形势范文4
2005年10月保监会下发《关于开展保险资金托管工作的通知》一文,要求保险公司全面实行保险资金托管,托管银行要提供高质量服务,保险资金托管随着保险市场的快速发展而发展。截至2014年末,保险业的资产规模已达8.95万亿元,较2008年增长167.84%。笔者结合对某商业银行保险资产托管业务开展的审计项目,分析了保险资金托管中最常见的主要风险形式,并对查证方法进行了归纳总结。
一、突破审批权限办理保险资产托管业务
(一)风险形式
主要表现为一级分行突破权限规定办理证券类保险资产托管业务;一级分行办理保险实业投资托管未经分管行领导审批;一级分行未按规定将保险资金实业投资托管业务的审批权限转至归口部门负责人;二级分行超授权办理保险资产托管业务等,存在一定的操作风险。该问题造成的风险影响较大,往往是机构行为,主要是相关人员授权意识淡薄导致。
(二)查证方法
调阅总行对一级分行及一级分行对所辖二级分行的授权文件,并结合保险托管业务台账,调阅托管业务协议,查找是否存在一级分行办理证券类保险资金托管业务、是否存在二级分行办理实业类保险资金托管直接签订协议办理业务问题;根据保险资金实业托管业务台账调阅一级分行行领导审批记录,审阅是否履行审批手续,是否留有书面审批记录,如为相关部门负责人审批,审阅是否经过相关授权;根据一级分行保险资金托管业务台账,并调阅托管账户明细账,选取资金用于证券投资的记录,逆查一级分行否存在超越权限办理证券类保险资金托管业务问题。
二、保险资金托管合约管理不到位
(一)风险形式
主要表现为未签订协议办理保险资金托管协议;一级分行签订实业保险资金托管协议未使用总行格式文本;使用非格式协议签订合同未经总行或一级分行审批;逆程序先办理保险资金托管业务,再签订托管合同;保险资金托管协议中存在对我行不利的相关条款或超出总行规定的相关职责等,存在一定的合同和法律风险。该风险是造成托管业务其他问题的源头,影响较大,是保险托管业务的基础问题。
(二)查证方法
根据保险资金托管业务台账,调阅托管业务协议,审阅是否存在办理托管业务未签订协议的情况,也可选取有托管业务发生明细的“保险公司存款”分户账,并与托管业务台账进行比较,选取未能找到业务台账的托管账户调阅协议,可查找未签订协议办理业务情况;对照总行下发的格式协议文本,审阅是否使用格式文本进行签订协议,若非协议文本格式,则进一步调阅总行或一级分行法律部门审核记录,判断使用非格式文本签订协议是否经相应的法律部门审核;将托管业务签订协议时间与托管账户开立时间进行比对,若在协议签订之前就存在托管账户开立并办理托管业务,可判断存在逆程办理业务情况;认真审核协议内容,查找协议条款中是否存在超越托管职责,承担隐性担保责任等不利于被审行行条件的条款。
三、保险资金托管划款指令管理控制不足
(一)风险形式
主要表现为无划款指令办理资金划款交易;未严格审核划款指令用途,托管资金用途与协议约定不符;未严格审核划款指令印章,划款指令的印章及印鉴与预留不符,相应的证明资料是否齐全;未及时处理划款指令,导致资金支付错失时机,给客户造成一定的投资损失等,存在一定的操作风险。该风险是托管业务风险管控的核心,是商业银行开展托管服务的重要控制风险。
(二)查证方法
选取保险资金托管账户明细账,抽取金额较大、且覆盖各种交易对手的明细账,并从核心系统中调阅相应划款指令,若有无指令的交易,则可判断存在无相应指令办理托管资金划款情况;根据抽取的托管账户明细调阅托管业务协议,核对划款指令的托管资金用途,审阅其是否与协议约定相符,是否存在资金流向协议约定的范围之外现象;审核相关划款指令要件是否齐全、完整,如债权投资计划是否附有合同原件或复印件、受益凭证持有证明原件,未上市企业股权是否附有投资协议原件或复印件、投资款项划拨凭证和股权证书原件等,投资不动产是否有保险公司移交的不动产所有权证书或不动产购买合同原件或复印件等;根据抽取的托管账户,调阅客户预留的划款指令印鉴,并与选取的划款指令逐一比对,审阅是否存在留鉴不相符的情况;将划款指令、托管资金支付时间与协议约定的划款时间进行比对,审阅是否存在未及时审核划款指令,导致资金支付时间晚于协议约定时间的情况;也可调阅客户投诉相关记录,逆查是否存在指令审核不及时,导致客户存在损失的现象。
四、保险资金托管核算管理不规范
(一)风险形式
主要表现为证券类保险资金托管部分资产未及时入账、保险资产托管结束资金未划回托管账户核算、保险资金托管账户核算不准确、保险资金托管未收取手续费、保险资金托管手续费收入核算不准确等,存在一定的监管风险和操作风险。部分资产未及时入账,易导致核算估值不准确,存在一定的操作风险;托管结束未划回托管账户核算,易导致保险资金脱离监控范围,存在监管风险;保险资产托管收入不入账及保险资金或收入核算不准确,存在一定的操作风险,易导致相关核算信息失真,一定程度上影响商业银行的权益。
(二)查证方法
调阅保险公司移交的定期大额存单资产明细清单,并与某一时点该保险公司资产估值表的定期存款进行核对,若存在差异则进行明细核对,同时找出未入账进行核算的定期存款;根据保险公司移交的定期存款资产信息,选取已到期的相关资产信息并调阅托管账户资金划回明细,若无相应的资金划回记录,则可查找出未划回托管账户核算的资产;选取“保险公司存款”账户,并与保险资产托管账户台账进行核对,若存在差异则存在核算不准确问题,通过比对则可查找出核算不准确明细;根据保险资产托管台账,并筛选相关收入明细账,若未能找到对应的入账记录,进一步查找其入账的记录,若在其他收入科目入账,则判断该问题为手续费收入核算不准确问题,若未在相关收入科目核算,则需了解收入未入账的原因,是否存在收取收入但未入账问题、是否存在收入被挪用问题。
五、保险资产托管对账管理存在缺陷
(一)风险形式
主要表现为未按协议要求进行对账;对账流于形式,未及时查找核对不符账项;针对对账不符问题,未及时采取应对措施解决;对账频率不符合要求等,存在一定的操作风险。对账环节是托管服务中较为关键的业务环节,对账执行不到位将导致不能及时发现保险资产托管核算估值差错,影响托管服务质量。
建筑业市场形势范文5
建筑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行业,是一个地区城市发展的重点。如何进一步加快建筑业又好又快发展,只有深入分析当前我市建筑业发展面临的形势和问题,找准突破口,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建筑业做大做强,整顿和规范建筑市场秩序,紧紧抓住当前城市建设低成本扩张的机遇,攻艰克难,顺势而上,才能使建筑业真正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阳光产业。
(一)当前建筑业及建筑市场面临的形势和问题
自20__年9月份以来,国际金融经济形势风云突变、急剧恶化,全球引发了一系列连锁反应,次贷危机迅速演变成上世纪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金融危机。在这种宏观经济形势下,我市建筑业的发展将面临多重困难和影响,主要表现在:
一是我市建筑业企业所能承接的项目在萎缩。虽然中央出台了一系列扩大内需的政策和措施,安排了一大批重大的建设项目,但是更多的项目还是处在观望的状态,不敢直接投入。加之一些大城市的建筑业企业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实施向中小城市、欠发达地区转移的策略,加剧了市场竞争,我市建筑业企业所能承接的项目还在萎缩。
二是市内建筑业企业竞争力不强。建筑业发展的必由之路是走出去,走出去的关键在于企业的资质。目前我市建筑业企业有52家,一级资质企业2家,二级资质企业4家,其余全为三级资质企业,总体上存在企业资质不高的情况,在“走出去”的市场竞争中整体上处于竞争劣势。此外,单个企业规模不大、总量不多,企业竞争力相对较弱。
三是企业内部管理体制还不够完善。企业内部经营管理水平不高,普遍存在高资质低管理的现象,导致监管不到位,造成企业在资金管理、项目管理、人员管理等方面普遍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
四是从建筑市场自身发展方面看,我市建筑市场结构性失衡的矛盾较为突出,建筑施工企业虽多,但大部分企业规模小、集约化程度低,特色企业少,行业结构不合理,整体素质偏低,设备陈旧,资金匮乏,经营粗放,管理落后。建筑施工企业总量过剩,结构失衡,企业缺乏必要的投入,引不来、留不住高层次管理人才,缺乏核心竞争力。
五是从从建筑市场各方主体方面看:1、在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方面,部分设计和图纸审查单位迁就业主要求,擅自修改和变更设计图纸。2、一些单位在履行基本建设程序时,不执行法定建设程序,先开工后补办施工许可的现象时有发生,一些装饰装修工程项目直接规避建筑市场管理,尤其在城乡结合部监管上存在盲区和死角。3、在工程招投标中仍存在规避工程招标、设置障碍排斥他人投标、假借资质、围标串标、非法转包获得利润等问题,对工程质量、安全既不管理也不负责任,留下许多质量安全隐患。4、一些监理单位施工现场配备监理人员不足,人员素质低,旁站监理不到位,难以发挥监理单位对工程质量应有的监控。在争创精品工程方面,由于没有激励政策,施工企业争创精品工程的积极性不高。5、一些施工企业安全生产意识淡薄,存有侥幸心理,责任制落实不到位,未能从安全发展的高度处理好安全与投入、安全与效益的关系,重生产、轻安全。
六是从建筑市场执法主体方面看:由于职责不清、责任不明,各相关职能部门之间存在错位管理、重复管理现象,缺乏必要的协调联动,出现问题相互推诿扯皮。在监管区域上执法力度不够,尤其是强制执行力量不足,方法不多,对恶意违法而拒不接受处罚的单位和个人,缺乏必要的强制手段。
(二)坚定信心,努力推进建筑业健康发展
面对新一轮经济波动,建筑业企业必须树立信心,以稳求实,以实求进,千方百计寻求出路,千方百计做好各项工作,千方百计保持建筑业稳定健康发展。
第一,坚定信心是基础。
面对全球经济危机,更需要坚定信心,冷静应对。从一定意义上讲,经济危机在一定程度上就是机遇,建筑业要实现科学发展,必须抓住机遇,坚定三个信心:一是坚定金融危机一定会走出去的信心。每当经济出现较大波动下滑的时候,即将到来的一定是新一轮的发展机遇,理论上是如此,实践上更是如此。国家为应对当前的全球经济危机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这是我们树立信心的坚实基础。二是坚定建筑业产业前途光明的信心。建筑业是一种文明的象征,是一种符号、是一张名片。要充分认识到,只要人类存在,建筑业始终属于朝阳产业,一定会不断向前发展。三是坚定长期走下去的信心。企业发展的过程中不可能一帆风顺,必定会遇到不同程度的困难和挫折,这对企业成长是一种磨炼和考验。当前中央采取了一系列扩大内需的措施和政策,为建筑业发展提供了新的市场机遇,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的出台,为建筑业发展创造了条件,只有坚定信心,克服困难,持之以恒地走下去,才能迎来新的更大的发展。
第二,苦练内功是根本。
建筑业要发展,关键靠企业。建筑业企业必须善于苦练内功,夯实基础,厚积薄发,这才是企业发展的立身之本。首先,要继续做好企业资质升级的文章。资质不高,或者没有好的资质,要想走出去,在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比登天还难。其次,要不断完善企业内部管理,建立健全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和体系,完善相应配套措施,靠管理出效益;要改革企业管理模式,加强项目经理管理,减少管理成本,提高工作效益,靠改革创效益;要提升产品质量,创建企业品牌,靠质量、品牌和信誉开拓市场增效益。再次,要重视人才,善于创造条件,让各类人才脱颖而出,这也是企业做大做强的一项基本功。
第三,强强联合是关键。
建筑业企业不做大、做不大,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就会受到市场竞争的冲击,只有做大,才能“船大能抗浪”,才能在市场上争得一席之地。因此,要善于走强强联合之路,既可以市内企业之间相互联合,也可以与市外企业进行联合,充分发挥企业之间的人才、资金等合力,取长补短,共同做大市场,提高竞争力,促进在更高层面上的竞争与发展。
第四,走出去是出路。
建筑业只有走出去才有路,这是建筑业发展的一条重要出路。建筑业企业一定要充分认识我市建筑市场总量的局限性,把眼光放宽一些,放远一些,抓住机遇,坚定走出去战略,在市场竞争中占得一席之地。
(三)强化措施,全面整顿规范建筑市场秩序
整顿规范建筑市场秩序,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是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通过治理整顿,使建筑市场各方主体的遵法、守法意识以及安全意识明显增强,建筑市场执法主体依法行政和执法水平明显提高,规避招标和招投标弄虚作假以及转包、违法分包等问题得到有效治理,不履行法定建设程序和不执行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状况基本扭转,安全生产形势和文明施工状况全面好转。
一、严肃查处各类违法违规问题,全面治理整顿建筑市场秩序。
整顿和规范建筑市场秩序工作能否取得成效、能否达到目标要求、能否让人民群众满意,关键要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查处工作。一是重点查处在招投标活动中弄虚作假、规避招标和勘察、设计、施工单位转包、违法分包、监理单位违法转
让监理业务,以及无证或越级承接工程业务的问题;二是重点查处不办理施工许可证或开工报告、不办理竣工验收备案,以及依法必须实行监理而不委托监理等违反法定建设程序的问题;三是重点查处不执行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偷工减料等质量安全方面的问题。
二、大力规范交易行为,着力解决规避招标和招投标弄虚作假问题。
1、进一步完善招标公告、资格审查、筛选、评标办法、专家选择、合同签订、执行监督、资格预审、评标专家准入清出等各个环节的制度,以公示促透明,真正建成一个高效、权威的统一招投标平台。2、以加大投标企业与中介机构违规处罚成本为重点,健全完善招投标惩处激励机制,建立招投标信用档案和公示制度,对全市范围内的建设工程招投标活动进行信用记录,并对不良行为予以公示。3、全面实行建设工程分包备案制度,强化对招标工作的后续跟踪检查,打击招标投标弄虚作假、围标串标、工程转包和违法分包等违法行为,有效遏制工程建设交易中的商业贿赂行为。
三、奖优罚劣,强化资质管理,严格建筑市场准入清除制度。
进一步完善《建筑市场责任主体不良行为记录公示制度》,把企业的不良行为记录列为参加投标、资质年检和晋级审查、评优选先的重要条件。对发生违法违规行为、质量安全事故或严重违反强制性标准建筑业企业,要依法进行严厉处罚;对文明施工、安全管理、无拖欠工资、依法纳税以及积极参与区市组织的各种评选活动,并取得优异成绩的建筑业企业,在招投标活动中要优先考虑,提高企业参与竞争的积极性。
四、强化责任意识,完善监督管理,确保工程质量和安全生产。
建筑业市场形势范文6
关键词:建筑业;企业发展战略;多元化发展
中图分类号:F27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166(2011)026(C)-0277-02
一、建筑业的特点
建筑业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和劳动力,特别是劳动力方面的投入巨大,因而它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由于建筑业所涉及的面比较广,因而建筑业的发展给很多例如运输、采矿、材料业的蓬勃发展。正因为建筑业的特殊存在,世界上大部分国家都将建筑业作为其支柱产业。建筑业发展的程度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经济的好坏。
对于我国来说,在目前国内经济形势的大背景下,建筑业更具积极意义。首先,建筑业的发展可以带动一大批低素质劳动力就业,直接降低了人民的就业压力。再者,建筑业对拉动国内消费、扩大内需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建筑业的产值在国内GDP中所占的比重也相当大。近年来,国家对基础设施的建设投入巨大,这样直接促进了建筑业的发展。
纵观历史,建筑业由计划经济时代的公有制企业走向市场经济时代的私营企业。将国有资金撤出建筑业,让更多的民营资本进驻其中,打破原有的市场格局,对市场进行从新洗牌,加大了市场竞争,同时对建筑企业的要求逐步提高,促进了建筑业的蓬勃发展。
二、新形势下建筑企业发展战略的制定
新世纪,我们面临更加复杂的发展环境和更加严峻的生存考验,要想挟制世纪之势,凭借开放之风,要实现振兴建筑企业的目标,就必须面对市场、迎难而上,实施战略创新,使企业在未来市场竞争中赢得优势,保持健康、快速、可持续地成长。
(一)信息战略
当今社会是信息的社会,信息已成为企业发展的重要途径,充分、及时、准确的信息必将为企业带来高效率和高收益。建筑企业要重视信息工作,全面推广计算机管理,成立信息调研组织机构,构建信息网络平台,建立全方位、开放性信息管理体系,多渠道、多角度收集于工程建设、工程投标、施工动态、施工管理等有关的信息,以便及时掌握国际、国内建筑市场政策、法规、新材料、新设备、新工艺及先进管理经验等方面的信息资料,强化工程招投标工作,从而为企业获取建筑市场信息,提高工程投标中标率创造有利的条件。
(二)结盟战略
面对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新格局,建筑企业要想弥补目前环境与人才等方面与发达地区建筑企业存在的差距,只有实施“联盟”战略,才有可能实现快速发展。目前,应与其他建筑企业、开发商、供销商、教学机构组成联合体,促进企业之间合理流动,形成大企业的规模优势。通过关键技术、核心能力等方面的协作,使优势内部化,减少成本和风险,产生巨大的整体效应,进一步拓宽外部信息渠道,提高在市场竞争中取胜的机会。
(三)人才战略
当今的市场竞争说到底就是人才的竞争,企业要发展,人才是关键。对于建筑企业来说必须把人才放到相应高度来认识,制定适应本市建筑企业发展的人才战略,为人才的成长和发展创造良好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环境,营造出一种“素质高低使用不一样;管理好坏待遇不一样;技能强弱岗位不一样;贡献大小薪酬不一样”的工作氛围。靠环境吸引人、靠机制感染人、靠政策留住人,使他们有一种安全感、信任感和归属感,从而一心一意地去工作,为企业创造宝贵的财富。同时,通过政策吸引、高薪聘请等激励手段,网罗各地优秀的高层技术管理人才,为全市建筑企业提供充足的人力资源。只有掌握了大量的优秀人才,企业发展就有了重要的保障。
(四)精品战略
“精品”就是企业的形象,推行“精品”战略有助于推进建筑企业建立良好的竞争机制,建筑企业必须按“精品”要求来规范企业的行为,当前应全面组织开展IS0 9000 质量体系认证工作,参与“金马奖”、“鲁班奖”等竞赛评比活动,不断提高管理与产品质量,实现企业整体进步,塑造既有企业特征又符合时代要求的建筑精品。
(五)形象战略
企业形象是经营理念、行为识别和视觉识别三者的综合统一体。在当前建筑市场竞争激烈的情况下,消费者对建筑产品选择的余地越来越大。对产品的质量、服务更加百般挑剔。建筑企业要想赢得市场、取信于民,必须树立“用户第一”的思想,围绕用户所想,捕捉用户的心理,靠优质的产品、诚信的服务,最大限度地满足顾客的需求,在用户心目中树立起企业良好的形象。
(六)服务战略
服务已成为企业形象的重要工作,建筑企业要想提高在国内外建筑市场中的知名度、信誉度,必须树立用户永远是对的经营理念,靠服务争创品牌,靠服务拓宽市场,靠服务推动创新。服务永无止境,服务是一种竞争优势,努力发掘顾客需求,绝对尊重顾客,针对用户需求的各个环节,确立终身服务的服务原则,并严守承诺,为用户提供最优、最佳的服务,使建筑企业实现由生产型向服务型的转变,通过向用户提供多方位优质的服务,在感动中得到用户资源,从而赢得整个建筑市场。
三、新形势下建筑企业发展战略的实施
(一)改革企业制度,创新经营机制
虽然我国目前已经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但对于非常多的国有建筑企业来讲,还残留着计划经济体制形成的市场条形分割的旧有思维,企业缺乏开拓思维,只考虑在本行业的生存和发展,排斥进入新的行业和市场。因此,国有建筑企业若要采取多元化经营战略,首先需要从自身出发,为企业树立多元化发展的理念,并对企业进行有效的改革,使之适应多元化经营发展的需要。如对培养和引进人才时不能仅仅局限于传统的行业以保持人才的多样化。此外,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建立一套完善的劳动用工、人事、分配、财务、市场营销等制度体系,使企业建立起适应市场激烈竞争的激励和约束机制,这样国有建筑企业多元化经营战略才有基本保障。
(二)以技术为先导,走产业化发展道路
当前已有不少国有建筑企业采用多元化发展战略,但部分企业经营过程中不但没有为企业带来可观的利润,反而对企业主营业务造成了负面影响。总的来看,许多建筑企业往往存在着过度依附主业发展的思路,造成了多元化发展道路越走越窄,最终又回归单一产业经营体制。因此,建筑企业在进行多元化经营之前,首先需要进行充分的市场调研,并对企业本身进行可观详细的分析,以市场为先导,基于企业自身良好的技术条件,选择具有良好发展远景的领域发展。只有这样,多元化经营才能够为企业的发展真正提供支持。
(三)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多元化和主业协调发展
企业的核心能力是企业成长中最有力、最主要的驱动力。国有建筑企业在实施多元化经营的过程中,必须坚持以主业为核心、多元化发展与主业协调发展的原则。因为多元化经营也带来了企业资金的投入和资源的大量分散,这也是许多规模一般的建筑企业贸然投入到其他行业而遭遇失败的重要原因。因此,多元化经营的核心仍然是主营产业,只有主业在本行业具备了竞争优势,企业才有可能拥有多元化经营所要求的资源。而保证企业在行业的竞争优势就需要企业培育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进而在依托自身的核心能力向上、下游及横向产业渗透发展,等待时机成熟后,最终跨行业产业发展。海尔就是著名的例子,海尔集团首先在白色家电行业具备了其他公司无法抗衡的核心竞争力,从而在行业内建立起了巨大的竞争优势,在此基础上,集团勇于开拓,积极进取,继而向黑色家电、信息产业等行业发展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为现在的全球化经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结束语:总之,在市场日益国际化的情况下,面对建筑市场不断出现的机遇和挑战,中国建筑企业应认清形势,根据自身特点,扬长避短,通过不断完善和调整发展战略,提高企业的竞争实力,迈向国际市场,在激烈的竞争中站稳脚跟,并持续发展。
作者单位:安徽三建工程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张光灿.绿色建筑与我国建筑企业发展战略[J].建筑经济.2007(9)1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