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创意乡村旅游规划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创意乡村旅游规划范文1
(一)国内对乡村旅游产业链的研究
目前国内学者针对于乡村旅游产业链进行深入系统研究的较少,且主要集中在乡村旅游产业链整合和产业链对乡村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价值方面的研究。赵承华(2007)分析了我国乡村旅游产业链存在的问题,并认为延伸和拓展乡村旅游产业链,加强区域产业协同,建立品牌乡村旅游企业,是实现我国乡村旅游产业链整合的主要路径。张晶(2012)认为实行产业链纵深化发展是实现乡村旅游转型升级的重要战略。周格粉,肖晓(2013)首先认为全产业链模式是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的过渡模式,并提出产业融合是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的最终模式。
(二)国内对文化创意产业链的研究
目前针对文化创意产业链的研究较乡村旅游多出些许,但主要是从产业链视角出发针对于文化创意产业的研究。厉无畏,于雪梅(2007)认为培育创意人才,完善创意产业链是发展创意产业的重要环节。邢华(2009)认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有赖于价值链的整合,并提出以产业链末端—版权贸易为主线整合产业链。陈少峰(2010)认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核心是产业链的经营与运作,产业持续发展的保障是产业链的纵向延伸、横向扩展以及产业要素挖掘与整合。纵向产业链的延伸,可表现为文化创意产业内、外部资源共享,即产业内、外融合;横向产业链的拓展,可表现为产业功能的多元化发展,即产业规模效应的体现;产业要素的挖掘与整合,可表现为要素的优化配置,实现产业链的深度化和专业化经营。金元浦(2010)将文化创意产业的产业链概括为三个环节:第一环节,创意环节,秉承“创意为王”的理念;第二环节,生产环节,采取“内容为王”的措施;第三环节,销售环节,坚持“眼球为王”、“渠道为王”策略。
(三)国内对创意旅游产业链的研究
国内针对于文化创意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研究相对较多,且主要集中在融合的机理、路径、模式及策略方面的研究,专家学者的研究已十分深入且系统,并且具有浓郁的中国特色。但从产业链视角出发对二者融合发展的研究相对较少,此外有关于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方面的研究也十分欠缺,且主要集中在观光农业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方面,研究的不够全面、系统、深入。柯涌晖,赵明,陈白璧(2011)认为闽台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提升了创意产业价值链,完善了旅游产业链条。李洋洋(2011)将文化创意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的模式分为了延伸性型、重组型和渗透型三种,认为延伸型的产业融合模式出现在产业链的生产制作和消费环节,延伸了原有产业链条;重组型的产业融合模式解散了原有的产业链,构建了一种新型的产业链条;渗透型产业融合模式扩展了原有产业的价值链内涵,提高了产业增值能力。王爱玲(2009)以“紫海香堤艺术庄园”为实证研究对象,认为其成功是现代观光农业与文化创意产业从产业链的设计、经营和营销各环节充分融合的结果。
二、乡村旅游产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乡村环境恶化,生态功能弱化
乡村旅游地普遍受到不同程度农业化学物质及废弃物污染、污染企业转移农村导致的工业污染、农村生活垃圾及污水污染。但受政府对农村污染控制问题还没有系统的、足够的重视,且财政渠道的资金来源不够,扶持措施不力,以及居民的环境保护意识较差等因素影响,乡村环境持续恶化,自然美、生态好的意象日益弱化。
(二)忽略市场调研,营销模式固化
乡村旅游地的营销首先缺乏与市场的对接,乡村旅游地自发进行市场调研及市场分析的凤毛麟角,因此,营销模式和手段的选择没有实际指向性。其次,乡村旅游地的营销模式落后,网络营销、植入式营销、创意营销及联合营销所占比重极低,全国范围内建成“信息化乡村旅游景区”的数量屈指可数。
三、乡村旅游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建议
乡村旅游产业可以与文化创意产业在产业链的各个环节进行互动融合,在第一个创意阶段,要将乡村旅游的发展思维融入到创意乡村旅游研发、设计和资源规划中;在第二个生产阶段,将文化创意产业的“生产过程”作为“乡村旅游产品”进行销售,供旅游者观摩;在第三个营销阶段,建立起文化产业现代化的营销网络,起到足够吸引消费着注意力的目的,而在第二阶段的乡村旅游经历则又刺激着文化创意产品的消费,在两者的互动影响中,创意性文化旅游产业就形成了一定的文化创意旅游者;在第四个消费阶段,与第三阶段作用类似,在此阶段,对创意乡村旅游产品的消费产生感染效应,促使消费者对该文化创意相关的乡村旅游感兴趣,而反过来,在第二阶段的旅游经历又增加对该文化旅游产品的认同感;第五个后续环节,实质上是创意乡村旅游产业链的延伸和重组,通过建设主题公园,举办展览会、博览会、展销会、节庆等方式向旅游市场延伸,从而实现两大产业的融合发展。
(一)创意环节
从创意乡村旅游产业链的结构来看,创意乡村旅游产业的形成依赖于乡村旅游活动能带来的大量人流、物流和资金流,且有吸引力的创意乡村旅游产品所形成的核心要素。因此创意乡村旅游产业链的建设要从创意环节入手。针对于乡村旅游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在创意环节的融合阶段,两个产业可以在项目统筹规划,资源整合利用,创意、创作相互借鉴等方面进行互动。具体说来,首先,应将乡村旅游的发展思维融入到创意乡村旅游产业的研发、设计和资源规划中,立足乡村旅游产业乡村性的本质,深入挖掘乡村旅游产业的特色,将乡村旅游产业的特色资源作为创意乡村旅游的创意素材,增强创意乡村旅游产业的原创力;其次,立足于乡村旅游产业的现有资源,融合文化创意产业的优势资源,即: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科技化和数字化的创意理念,实现乡村旅游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在创意环节资源的互补融合。
(二)生产环节
针对于乡村旅游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在生产环节的融合阶段,一方面,将文化创意产业的“生产过程”作为“乡村旅游产品”进行销售,供乡村旅游者观摩,丰富创意乡村旅游产业的产品素材,如:独具创意的舞台演出、创意影视作品、大型歌舞“秀”等等,都可以成为旅游体验的过程;另一方面,将“乡村旅游产品”进行创意性、艺术性及科学性的包装和生产,供乡村旅游者购买,提升创意乡村旅游产业产品的综合功能价值。
(三)营销环节
针对于乡村旅游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在营销环节的融合阶段,该环节决定了策划、组织等环节成本的回收和盈利状况,创意乡村旅游产业的成功与否的关键在某种程度上取决于满足观众的文化体验质量,创意性乡村旅游产品通过现代宣传手段能更好的达到推广效果,且大大增加对消费者的吸引力;而实际的旅游经历又能刺激旅游者观看、欣赏或购买创意乡村旅游产品。如:影视作品通过现代电影技术能更好的展现实景旅游地,而且剧组拍摄往往能吸引众多媒体跟踪报道,对拍摄地会有直接或间接的宣传作用;而实际的旅游经历又能刺激消费者观看相关影视作品。因此,在营销主题、内容、形式、渠道等设置上,不拘泥于模式化的处理,实施灵活的富有创意的运用。
(四)消费环节
创意乡村旅游产品的销售是文化旅游产业链实现价值的最终环节。文化旅游消费者完成文化旅游产品的体验和消费后,一次完整的文化旅游活动才实现。销售环节是创意乡村旅游产品与受众互动体验的关键环节,旅游者的满足是保证创意乡村旅游产业持续发展的保证。创意性乡村旅游产品要具有很强的精神感染效应,成功的创意乡村旅游产品必定满足了旅游者的某种文化诉求或创意诉求,能刺激旅游者前往创意乡村旅游地体验;且旅游者在消费创意乡村旅游产品时,其相关的旅游经历又能增加对创意乡村旅游产品的亲切感和认同感。
(五)后续环节
创意乡村旅游商品、知识产权的出让、品牌的扩张、影视动漫等是创意乡村旅游产业链的衍生环节。创意乡村旅游消费结束后,一部分旅游者还可能购买相关的衍生产品,如《快乐星球》图书、《印象•刘三姐》旅游演艺的光盘等。另外创意乡村旅游品牌的扩张,创意乡村旅游企业知识产权的出让等。该环节能进一步挖掘和创造价值,对创意乡村旅游产业链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长期以来,开展有针对性的创意乡村旅游衍生项目的开发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四、结论
创意乡村旅游规划范文2
乡村旅游的开发,类型多样,其中关联到的因素很多,涉及到主要依托资源及开发主体等方方面面的问题,对于不同的开发主体、不同的资源类型,其开发模式也不尽相同,远见主要从资源利用角度将乡村旅游分为以下几种模式:
1)传统农家乐模式
农家乐是一种乡村休闲形式,是农民向城市现代人提供的一种回归自然从而获得身心放松、愉悦精神的休闲旅游方式。
一般来说,农家乐的业主利用当地的农产品进行加工,满足客人的需要,而且农家乐周围一般都是美丽的自然或田园风光,可以满足舒缓现代人的精神。
2)休闲农庄模式
休闲农庄模式是以休闲农庄作为经营单位的发展一种乡村旅游的模式。
休闲农庄是指占地有一定的规模,以农业生产和乡村生活为依托,以农耕文化为核心,利用田园景观为游客提供乡村生产生活休闲体验以及住宿、餐饮等基本服务设施的经营主体。
3)景区依托模式
景区依托模式是指依托旅游景区(点)开展乡村旅游,把附近旅游景区(点)的部分服务功能分离出来,吸引周边农民参与旅游接待和服务,并融入一些乡情活动,从而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和周边乡村发展的一种模式。
4)民俗风情模式
民族风情模式是指少数民族农村地区,以独特的民族风情为基础,大力改善基础设施和旅游接待设施,引导少数民族农民参与旅游开发,促进乡村旅游发展的一种模式。
5)品牌餐饮模式
品牌餐饮模式是指某一特定乡村旅游地以品牌化的特色餐饮作为吸引游客的主要手段,从而推动乡村旅游发展的一种模式。游客对旅游地的深层体验,“从味蕾开始”。特色餐饮,是乡村基于饮食传统文化,投入最少,最易于经营的旅游服务。比如:生态渔村。
6)乡村酒店模式
乡村酒店是指具有休闲、娱乐、求知、教育功能的综合性旅游住宿单位,是将农业景观、生态景观、田园景观与住宿、餐饮设施进行结合,能够为游客提供乡村休闲体验的经营主体。乡村酒店的档次介乎于城市酒店和农家住宿之间,让游客能在农村享受到酒店级的服务。
乡村酒店模式是以乡村酒店作为主要旅游接待设施,发展乡村旅游的一种模式。
7)古村聚落模式
古村聚落主要是指民国以前建村,保留了较长历史沿革,即建筑环境、建筑风貌、村落地址未有大的变动,具有独特民俗民风,虽历经年代久远,但至今仍为人们服务的村落。
古村聚落模式是指以浓厚的古村聚落文化和特色古村聚落建筑为核心吸引物,以保护为主,因势利导开发旅游,促进乡村发展的一种模式。
8)创意产业模式
创意产业是指那些从个人的创造力、技能和天分中获取发展动力的企业,以及那些通过对知识产权的开发可创造潜在财富和就业机会的活动。
创意产业模式是指依托乡村地区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发展创意产业所形成的氛围,开发艺术家社区等具有鲜明创意产业特色的乡村旅游产品,并带动当地乡村旅游业发展的一种模式。
2、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乡村旅游经过近几年的发展,摸索出了一些较为成功的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在科学性、规范化等方面还是存在着一些问题。
1)科学规划重视不够
目前,我国一些乡村旅游景区的开发大都基于业主自己的想法,没有按照科学的规范进行合理的规划开发,致使旅游景区的基础设施、安全设施等布局不合理,甚至连最基本的导向指示牌也没有。大部分乡村游客旅游归来后,都在抱怨景区停车难,停车场缺乏安全保卫人员和措施。让游客进入其中就像是无头苍蝇瞎转悠,人流量大的时候特别危险。这些问题归根结底是开发者没有对科学规划足够的重视引起的。
2)盲目开发,重复建设
有不少的景区是村集体或私营业主自行开发的,由于没有经过对资源条件、市场诉求、周边竞合等因素进行科学的分析和规划,致使开发具有很大的盲目性,开发主导者只是基于自己眼前利益,没有考虑长远的发展,甚至都没有思考开发与周边资源的协调与竞合,重复建设也在所难免。
3)管理不够规范,服务水平不高
乡村旅游服务的提供者大多是当地的农民,他们往往没有经过严格的培训,服务水平偏低,并且观念比较落后,没有统筹安排,提高服务质量的意识,致使管理比较混乱。
随着旅游形式的多样化,乡村旅游形式逐渐成为游客日常休闲的选择,以往较为混乱的服务不在能够满足游客的需要。服务“短腿现象”日渐凸现。
4)缺乏商品意识,产品单一
乡村旅游仍然处在“吃农家、住农家”这样一个基础的接待服务阶段,真正农村的本地文化没有得到挖掘,有的已经在开发乡村文化,但也没有上升到商品的层次,使乡村提供给旅游者的服务形式单一,旅游产业链条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没有真正实现旅游对乡村发展的拉动作用。
5)食品安全问题突出
不少旅游者比较在进行乡村旅游时,比较热衷于现场宰杀、烹饪还在饲养的羊、鸡、鸭等畜禽。这种做法实际上隐藏着不少问题,现场宰杀的畜禽几乎是没有经过检验检疫部门的检疫,其中暗藏的疾病游客和经营者是无法分辨出来的。而乡村的厨房、碗筷也缺乏正规的消毒措施,没有卫生防疫部门的监管,很难达到与城镇餐馆相提并论的消费要求和卫生标准。有的经营点甚至还出售明令禁止销售的保护野生动物,如野猪、蛇类、青蛙等动物。
3、乡村旅游发展方向
1)乡村旅游分布的变化与新格局的形成
随着旅游消费意识的成熟,乡村旅游的格局也由观光、餐饮为主的旅游圈向休闲、体验为主的旅游圈转变。
观光、餐饮为主的旅游圈,以城市为中心,大型城市周边50公里,中型城市周边25公里,小型城市周边15公里范围区域。
休闲、体验为主的旅游圈,以城市为中心,大型城市周边250公里,中型城市150公里,小型城市周边80公里范围区域。
2)乡村旅游从依托城市向依托景区发展
乡村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的选择不再以出游距离作为第一选择,而更多考虑的是旅游过程中的得到的服务和体验。
乡村发展旅游要么依托自身资源的吸引力,自身没有资源的只有依靠附近的景区进行联合品牌,打造特有的服务接待。借助景区的客源。
3)乡村旅游从单一观光采摘农业型向休闲、度假、体验乡村型发展
乡村旅游有待产业的升级,随着大旅游休闲时代的到来和旅游者消费心理的成熟,单一的观光采摘已经不再能够满足乡村旅游者,旅游者到乡村希望得到乡村的生活体验和心灵的安宁,那么乡村旅游必定也应该从观光旅游向休闲、度假、体验旅游转型。
4)乡村旅游从自发发展逐步走向规范化发展
乡村旅游的自发发展是初期市场主导下的一种状态,是一种被动反映,随着市场的发展和成熟,自发的旅游状态将不再适应旅游者的需求,乡村旅游必须以规范化的姿态主动出击,找到与市场的契合点,这是市场化的必然。
创意乡村旅游规划范文3
当前正处于旅游旺季,大家都很忙,在十分繁忙的情况下,我们见缝拖针,召开这样的会议,也是当务之急。因为江苏的乡村旅游已经发展到了一定的层次,产品转型升级,全面提高品质,是我们江苏乡村旅游迫切需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下面就有关问题我再补充说明三点意见:
一、关于这次会议精神的贯彻落实问题。
这次会议是面临我省乡村旅游转型升级的关键时候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刚才周局长作了一个非常好的报告,他在讲话中,对全省的乡村旅游,从改变现有状况,不断提升层次;顺应时代潮流,提高生活品质;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农民增收;推动市场复苏,实现旅游振兴等四个方面阐述了推动乡村旅游建设和全面提档升级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尤其是对下一步全省乡村旅游如何上台阶、上层次,全面提档升级,促进升级转型,不断推进乡村旅游发展,提出了七点具体意见,讲得非常好,指导性、针对性都很强,具有很实际的指导作用,对我省乡村旅游今后一个阶段的发展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周局长的讲话精神,是我省今后一段时期内乡村旅游工作的具体指导性意见。对周局长的讲话精神,请同志们回去后及时向各地方的领导同志汇报,并结合当地的具体实际认真贯彻落实。同时也希望同志们回去后能尽快召开各地的相关会议,一方面贯彻这次会议的精神,特别是周局长的讲话精神;另一方面研究并提出推进当地乡村旅游发展、全面提档升级的指导意见。建议同志们在向各地领导汇报的同时,应尽快取得政府在资金与政策上的支持,推进乡村旅游上台阶、上层次、上水平,全面提档升级。历史和实践充分证明,政府主导必不可少,没有政府的组织领导,单纯靠市场自然发展,靠农民自发行为,乡村旅游很难有大的作为,这一点很重要,对此,我们一定要形成共识。目前,在旅游行业的具体抓手中,最能迎合和牵动党委政府的抓手就是“创优”“创强”和乡村旅游,因为乡村旅游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紧密相联。
二、关于我省乡村旅游全面提档升级的问题。
这个问题是在经过对我省乡村旅游发展的过程、现状、基础、总体水平、在全国所处的位次、市场需求和发展规律等客观全面的分析、研究、判断,并广泛深入地听取社会各方面的意见的基础上而提出来的。
经过近十年的发展,尤其是近五年的发展,我省乡村旅游产品不仅在“量”上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而且在“质”上也有了重点突破。目前,全省各种形态的乡村旅游点1700多家,其中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124家,年接待量已突破四千万人次。本世纪以来,特别是04年全国创建农业旅游示范点工作会议以来,在省委省政府和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全省乡村旅游蓬勃发展,如火如荼,方兴未艾。建一处景点,保一片生态,富一方百姓。20__年以来,省政府已连续两次召开全省乡村旅游工作会议,省旅游局先后四次召开现场会和观摩会。全省各地各级旅游部门为发展乡村旅游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全省涌现出了蒋巷村、旺山村、鸿山生态园、吴楚农耕文化园、傅家边生态园、翠谷庄园、大石山休闲农庄、世外桃源、星期九农庄、沭阳苏北花卉园,以及当时的江心洲农业旅游示范点等一大批在江苏,乃至在华东地区,甚至在全国有较高知名度、认知度与美誉度的乡村旅游产品。江苏乡村旅游已经成为我省旅游产业中的新亮点和新的增长极。
国家旅游局领导曾多次赞扬江苏的乡村旅游工作,国家旅游局曾邀请全国政协常委视察团专程视察江苏省的乡村旅游工作,并向国务院提交视察报告,国务院将此报告批转给了江苏省委省政府。视察报告对江苏的乡村旅游产品,及乡村旅游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给予了高度评价。国家旅游局认为,江苏乡村旅游总体水平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并且明确要求在新一轮乡村旅游发展中,江苏的乡村旅游产品在提档升级方面,在全国应率先突破,尽快打造一批精品,塑造一批品牌,在全国发挥引领和示范作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也多次指示我们,江苏的乡村旅游现在不仅要注重量的发展,更要注重品质的提高。
应该看到,当前我省的乡村旅游产品,在数量繁荣的背后,还存在着质量不高、低档次、低水平重复,以及产品附加值不高、产业链不长等问题。已推出的众多产品中,有突破性、示范性的精品并不多,更多的产品在刚刚推出、密集推销的当时热闹一阵,过后就归于沉寂,具备可持续吸引力的产品所占比例并不是很高。
尽管江苏的乡村旅游产品还存在着众多方面的品质差异,乡村旅游发展还存在着众多不平衡性,但总体来说,我省乡村旅游发展已经达到了一定的层面,已经到了一个新的阶段。这次会议实际上是江苏乡村旅游发展与转型升级过程中承上启下的一次重要会议。
事实表明,消费者需要我们的乡村旅游转型升级,市场迫使我们的乡村旅游转型升级,江苏经济社会的发展程度要求我们的乡村旅游转型升级,我省乡村旅游的发展进程推动我们的乡村旅游转型升级,乡村旅游产品的内生力也需要突破传统产品的模式转型升级。客观形势要求我们必须打造乡村旅游精品和高端产品,比如像国外的庄园和乡村俱乐部等等。好的乡村旅游产品应该给人以山水画、田园诗、文化曲、梦幻情的感觉和意境。
促进我省乡村旅游转型升级,全面提升我省乡村旅游产品的品质,是我省乡村旅游今后一段时期的首要任务和迫切需要。如果说前一阶段我省乡村旅游发展的重点是注重“量”的扩张和规模效应,那么今后一个阶段的工作重点应该是注重“质”的提高和产品品味的提升,实现更加集约化、品质化、科学化的经营和管理。
多年来的实践表明,工作是基层做的,经验是基层创造的,成功的经验来自于基层。在新一轮的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各地旅游部门要加强指导,并不断总结经验,摸索,实践,总结,创新,突破。对一些品质高,市场化程度高的产品,我们要重点关心、支持和培育。明年我们要在全省范围内开展创建“江苏十大乡村旅游精品”活动,树立典型,充分发挥典型的引领和示范作用。对一些富有潜力、可塑性大的产品,我们各级旅游部门要重点支持,省里的乡村旅游引导资金及乡村旅游点道路连接线资金,在照顾“面”的同时,将会有所侧重的进行调剂和倾斜。
三、关于乡村旅游
规划和单体产品的策划问题。
规划更多的是区域性的,是政府层面的。而对单体产品而言,策划与创意更为重要。
对于一个地区或一定范围内的区域,必须坚持统筹规划,科学规划,高起点规划,以规划来统筹和协调本地区或本区域的乡村旅游发展,这是非常必要的。要不然就会乱套,就会一哄而上,产品就会出现更多的更为严重的雷同化和同质化现象。同一区域或近区域内,必须坚持乡村旅游的错位发展,必须努力打造各自产品的特色,否则就不会有生命力。
对单体乡村旅游产品,要精心策划和创意,一个好的创意或策划,对产品的市场认知度、美誉度、影响力、市场占有率,以及产品的品质、品味和生命力,是至关重要的。
乡村旅游产品,缘于乡村,高于乡村。乡村旅游,应该具备“乡”的特色,“村”的感觉,“旅”的便捷,“游”的功能。全面提档升级,并不是一味地去讲究设施的豪华,其核心与本质是要讲求产品的品质和品味,高品位谋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管理。
当前许多乡村旅游产品品质欠缺的原因之一,就是一些产品的规划或策划者们是以一种简化和僵化的模式来开发的,规划或策划理念既不来自对旅游市场的调查研究,也不来自对乡村生活和乡村文化的深切感受。而是在规划或策划之前就设立了套路,然后按照这些套路拼凑,甚至伪造资源,这就造成了许多乡村旅游产品的形式类形化、体验表面化、项目同一化。
西方国家的乡村旅游已经有一百二十年的历史,其中的一些经典产品经久不衰。走遍世界,留下最深印象的还是那些经典的乡村旅游产品,美不胜收,令人留连往返。富有经典品质品味的乡村旅游产品,不仅生命力顽强,而且在市场上能始终保持旺盛状态。这就是精美的策划与创意的成果。
在规划中应构建乡村旅游布局模式,产品开发一般应选择在城市近郊或风景名胜区的周边地带,把握区位优势,寻找自身依托。乡村旅游业态有它的特殊性,乡村旅游产品与其他旅游产品既有相同之处,也有区别。普通旅游产品注重的是游览性,而乡村旅游产品更多的是体现休闲、放松、参与和体验。要适应现代都市人日益渴望摆脱快节奏、繁杂、喧嚣、污染严重等都市环境的需求,为都市居民提供休闲游憩的“后花园”,借助于与现代城市截然迥异的田园、村落等,以观光、参与、休闲、体验等活动吸引都市居民来度假、休息,给市民提供短期休憩度假的旅游产品。
乡村旅游产品的客源市场主要是集中在城市,其半径距离在90公里左右,基本上在一小时城市圈内。乡村旅游产品的功能要求不一样,消费群体不同,所以它的品质品味要求也不一样。城市是乡村旅游的市场主体,江苏,尤其是苏南地区处于长三角的核心地带,长三角是世界五大城市集群之一,客源市场旺盛,发展乡村旅游的潜力巨大。
在提档升级的过程中,各地应该因地制宜,一切从实际出发,发挥优势,做出特色,打出品牌,营造精品,讲求效益。对现有产品中产品化和市场化程度较高,品质品味也较高的产品,应该进行再润色,做到锦上添花,进一步创新突破,做到好中创优,谋求更高层次的发展。对一些乡村旅游发展相对滞后的地区,或不太成熟的产品,应该充分挖掘潜力,集思广益,好好谋划,发挥后发优势,高起点发展,高品质建设,后来居上。
我们要想方设法加强乡村旅游规划人才与产品策划人才的培养和培训,努力培育一支有水准的人才队伍。同时,要加强对各级旅游部门的相关人员及企业管理人员的培训,今年下半年或明年上半年我们还将组织第四期专门培训班。计划明年适当时候组织人员第三期赴境外或国外学习考察。
创意乡村旅游规划范文4
(1北京农业职业学院经济管理系,北京100093;2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国际教育学院,北京100012)摘要:在知识经济与体验时代下,消费者对乡村旅游功能凸显为精神与文化的个性化需求,而传统的旅游产品供给多以满足物质的大众型产品,一方面导致了市场的供需矛盾;另一方面,同质旅游产品间竞争异常激烈,乡村旅游的发展亟待转型升级。如何开发乡村旅游才能满足市场需求、突破解决产品间同质化竞争的问题成为推动乡村旅游转型升级的首要难题。笔者从文化创意的视角,在分析中国乡村旅游开发的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创意思维开发乡村资源、创意设计旅游产品、创新开发模式、创意文化主题活动、创意旅游营销等方面的策略,以满足消费者需求,加速乡村旅游发展的转型升级进程,推动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
关键词 :乡村旅游开发;文化创意;策略
中图分类号:F327 文献标志码:A 论文编号:cjas15010006
基金项目:北京市教育委员会社科计划面上项目“京郊山区农村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研究”(SQSM201312448004)。
第一作者简介:康杰,女,1977年出生,河北新乐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学。
通讯作者:杨欣,女,1981年出生,山西太原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企业管理、信息化管理。
收稿日期:2015-01-06,修回日期:2015-03-12。
Rural Tourism Development Strategy from Cultural Creative Perspective
Kang Jie1, Yang Xin2(1The Department of Economic Management, Beijing Vocational College of Agriculture, Beijing 100093, China;2International Education College, Beijing Vocational College of Agriculture, Beijing 100012, China)Abstract: This paper firstly analyzed problems of rural tourism: one was the contradictions of the massmaterial supply and personalized demand of spirit and culture between the consumers and suppliers; the otherwas the fierce competition among the homogeneous tourism products.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tourism wasconfronting the urgent need of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How to develop rural tourism to solve producthomogenization competition had become the primary problem of rural tourism. Then this paper analyzed thepresent situation of rural tourism development and problems in China from the cultural creative perspective.Finally, it put forward strategies like creative development of rural resources, creative design of tourismproducts, innovative development mode, creative culture theme activities, and creative tourism marketing, etc.,so as to meet the consumers’demand, accelerate the transformation of rural tourism development and promote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rural areas.
Key words: Rural Tourism Development; Cultural Creativity; Strategy
0 引言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人们收入水平不断增加,以休闲消费达到释放压力、放松心情的乡村旅游成为城市居民假日游的最佳选择。自2006 年国家旅游局将旅游主题年确定为“乡村游”、“和谐城乡游”、“生态旅游”以来,乡村旅游进入快速发展的增长期。据统计,2013 年中国农家乐的数量有170 多万家,乡村旅游的重点村有10.6 万个,全年接待游客将近10 亿人次,旅游收入达到2800 多亿元人民币,直接受惠的农民有3000 多万[1]。乡村旅游已成为城市居民休闲娱乐的重要消费领域,是解决三农问题和推动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路径。但与此同时,快速发展中也产生了诸多的问题:资源的有限与粗放式的开发相矛盾;产品缺乏文化特色,没有核心竞争力;旅游产品间极高的相似度,导致同类产品的激烈竞争;资源配置未优化、重复建设与浪费等现象比较严重[2];尤其在中国迈入知识经济与体验时代后,创意引领消费,传统的农家乐、民俗村、采摘园、观光农园、渔家乐等主打旅游产品与消费者对精神文化的多样化、差异化、体验化、个性化需求相矛盾,乡村旅游的发展亟待转型升级,如何开发乡村旅游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成为首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文化创意是通过发挥个人的创造力、智慧,以资源为载体,赋予产品独特的文化内涵,强调的是产品的差异性和提升产品的附加值,以此来满足人们对多样化、多层次的精神与文化需求[3]。从众多的文献分析来看,许多学者以乡村旅游发展的转型升级为研究对象,但以文化创意的视角探究较少,更鲜有从创意视角来研究乡村旅游开发,来解决乡村旅游转型升级的问题。因此,笔者以乡村旅游开发为研究对象,从文化创意视角,提出乡村旅游在资源、产品、模式、市场、产业链等方面的开发策略,以满足消费者异质化的精神文化的需求,并试图解决产品缺乏特色、同质竞争激烈、资源重叠等难题,对加速乡村旅游的转型升级、推动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都有重要意义。
1 文化创意视角下研究乡村旅游开发的现实意义知识经济时代下,文化与创意成为推动社会发展与进步的重要力量。将文化创意理念、思维方式融入到农村的开发生产、生态、生活资源中,创新旅游开发的模式,完善旅游产业链,这势必加速乡村旅游健康快速发展。
1.1 实现乡村旅游开发的可持续发展
乡村旅游开发可持续发展是指在合理利用和保护乡村旅游资源的前提下,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能满足后代人自身需求的行为[4]。文化创意是运用人的创造力,对乡村旅游资源进行深层的挖掘,体现其旅游的文化价值和内涵,并对已开发旅游资源的再整合利用,运用无限的创意突破物质要素类旅游资源的约束,进一步拓宽了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空间,克服了物质要素类旅游资源的脆弱性和不可再生性[5],为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必要条件;同时创新传统文化资源的利用方式和渠道,在生产、运作、销售等环节融入文化创意,解决了乡村旅游面临的资源有限、生态环境压力、旅游产品单一、无特色等一系列问题。因此,文化创意下的乡村旅游开发成为确保实现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1.2 保护、传承乡村传统文化
中国广大乡村地区拥有源源流长的历史文化资源,承载着丰富的乡村习俗、民族风情和农耕文化[6]。但随着社会变迁与发展,乡村与城市、传统与现代文化之间不断的撞击和融合,许多传统的乡村文化已濒临灭亡或是转化、模仿为城市文化的符号,失去了乡土文化的“土”特色。文化创意是在既有文化资源的基础上进行的创新与突破,其第一步就是对乡村文化资源的整理和挖掘,使传统的历史文化在保护中得以传承,在传承中创新与发展,赋予了乡村文化旺盛的生命力,并结合新时代的理念,开发出有文化内涵的旅游创意产品,如一些濒临破坏的古遗址和亟待维修的古建筑经过文化创意开发成为具有特殊文化旅游的胜地[7],文化创意下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过程实质上就是乡村文化保护与传承的过程。
1.3 乡村旅游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
目前,国内乡村旅游市场竞争异常激烈,消费者对产品的需求正转变为文化性、层次性、个性化精神与文化需求,乡村旅游的发展面临着转型升级。文化创意依靠个人的创造力、技能和天分突破常规思维的模式和观念,在一定的载体上,赋予产品精神文化含义,提升产品的文化内涵,满足消费者对文化的需求;并通过其强大的融合性,助推乡村旅游业打破与其他产业之间的壁垒和界限,实现对不同行业、不同部门和不同领域的资源整合[8],创意出融合生产、生态、生活等多种功能的旅游产品,成为实现乡村旅游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
2 国内乡村旅游开发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乡村旅游开发是指发挥和挖掘潜在的乡村旅游资源,为消费者提供新、奇、特的旅游产品,并把这种潜在的资源优势转化成为现实的经济优势,以提高旅游资源对游客的吸引力[9]。近几年,国内乡村旅游进入快速发展的扩张期。在乡村旅游开发方面,主要是以农业观光和休闲农业为主,其功能正处于由单一观光向以观光、考察、学习、体验、休闲、度假、娱乐等多功能综合型方向转变与发展,如农场类旅游,包括观光果园、茶园、花园、休闲广场,还有以休闲、娱乐和知识为目的的农业教育园、科普示范园,以及参与、体验各种农民农事生活,以康体疗养和健身娱乐为主题的康乐型乡村旅游等新型乡村旅游产品[10]。但与此同时,乡村旅游在开发中也不可避免产生了一些新的问题。
(1)乡村旅游的开发多强调以自然资源为依托的开发,对农业资源过度依赖[11],多以自然景观、农业观光类的旅游项目的开发,未重视乡村历史文化、民风民俗等文化资源的开发,致使开发的产品缺乏文化内涵,乡村的地域特色不突出,造成乡村旅游产品间的严重雷同,产品未形成根本的核心竞争力。
(2)开发多处于盲目、自发式的状态中,模仿、照搬发展模式的现象还很普遍,相邻相近的乡村旅游提供的农家餐饮、住宿、采摘、垂钓、农事体验等乡村旅游产品相似度很高,乡村特色不突出,并多是以承包租赁的个体行为,很多类似的旅游开发项目根本没有考虑旅游产业链的上、下延伸,如旅游产品未进行精、深加工和高端产品延伸,缺少衍生产品和伴生产品,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体系[12]。
(3)乡村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模式单一,所采用的模式多局限于文化观光型模式,以观赏观光型活动为主,如观赏田园景观、观看民俗风情文化、参观手工艺品、观光农业园、主题公园展览等[13],以农村生活、历史文化、探险体验、生态科考游等体验类旅游发展尚处于初期,层次相对较低,致使游客满意度降低,游客滞留时间较短,对消费者形成不了一定的影响力。
(4)开发的旅游产品中缺乏创意,许多项目依托地域的自然环境进行开发,始终保持原状,开发一次就此停滞,旅游活动的文化性、娱乐性和参与性都较低[14],致使开发的旅游商品不能刺激和满足新时代下乡村旅游的新需求。
(5)在当代新媒体技术下,市场营销模式比较老旧,宣传的渠道与力度不足,缺少对整体项目的精心包装、策划与推介,市场辐射能力较弱,知名度、吸引力和影响力非常有限,导致市场占有率低[15],未形成有影响力的旅游品牌,导致宣传和影响的辐射范围小,新媒体的作用没有发挥。
3 文化创意视角下乡村旅游开发的策略
针对上述问题的解决,在乡村旅游资源开发中,首先要从思想观念上加强文化创新意识,把它贯穿于乡村旅游开发的各环节及各层面,突出产品自身的文化内涵和特色,满足当代乡村旅游者对文化多元性和新奇性的需求[16]。
3.1 创意思维开发乡村资源,挖掘文化价值和内涵创意思维是一种对既有文化进行的创新与突破,将知识的原创性与变化性融入具有丰富内涵文化的一种思维方式[17]。乡村是传统文化的发源地,承载着自然田园风光、农耕文化资源、乡村建筑景观、民俗文化资源等丰富的旅游资源,这为文化创意思维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例如重庆巴渝的文化村,游览区由三院一寺庙一牌坊构成游览主体,并在原有遗址的基础上进行,创意有横跨水面的连接大门和牌坊的跨度长达100 米悬空索桥,并在通衢大道旁建立压邪的“泰山石敢当”,伴有错落有致的故乡人农家乐及农耕机具操作展出,使旅游者更加感受到传统的巴渝民间文化[18]。在这些历史积淀的文化资源和一些古城遗址基础上,通过利用科技、文化、社会、人文等方面的创意元素,将一些物质载体、故事和社会生活元素融入到资源中[19],赋予有形的、无形的乡村资源新的文化性及强大的生命力,体现历史资源和古城的文化价值和内涵,更好地迎合乡村旅游者对旅游文化差异性的精神文化需求。
3.2 文化创意设计开发旅游产品
国内乡村旅游开发的层次相对较低,多数以乡村自然原始的生态环境和传统文化为开发对象,乡村旅游资源间的相似性,导致各乡村以景观游为主打产品的严重趋同化。文化创意设计突破了对乡村旅游开发的就地经营思路[20],在开发乡村旅游产品过程中,运用文化创意设计,将当地特色文化如民俗风情、历史文化、乡村节庆、农事农活,或是培育的新的特色文化融入在设计的旅游产品中,并将创意产业的思维及时尚元素一并引入旅游商品的生产与销售环节[21],这将特色文化的内涵赋予到鲜活的旅游文化产品中,并设计具有参与性、互动性和体验性的综合旅游活动,强调产品间的差异性,使消费者在旅游活动中产生独特的感受和深刻的体验。如北京的怀柔雁栖镇的村落,前身是京城的“虹鳟鱼一条沟”,后进行美化环境、营造节点景观、改造民居、增加文化元素等建设,注重旅游和文化创意产业的结合,融入农耕农具展、文化长廊等众多文化元素,还可以参与到风筝、皮影等民间手工艺品制作,在夜晚,还可欣赏七彩栈道、古烽火台等众多文化夜景[22]。
3.3 创新乡村旅游开发模式
国内乡村旅游开发模式多是以自然资源、景观为依托进行开发的,雷同的发展模式不能形成区域的竞争力,致使乡村旅游效益低下[23]。乡村旅游应当依据开发地的旅游资源状况,并结合自身的资源优势,运用文化创意,借助乡村旅游资源载体,强调经营的特色和差异性,创新开发模式,由单一功能向多功能型发展。如“生态农业+旅游业模式”的北京市朝阳金盏乡的蟹岛[24];“特色庄园旅游发展模式”的台湾南投县埔里镇的台一生态休闲农场兴建了亮眼雅致且温馨舒适的花卉驿栈,设计充满浪漫与新奇感的水上花屋;“科技引导现代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的海南省兴隆镇,建立了集科研、科普、生产、加工、观光和种质资源保护为一体的热带植物园,并形成观赏园林、教育园林、认养园林等多种形态,承载农事参与、自然教育、观赏等功能[25]。
3.4 创意文化主题活动,完善旅游产业链
创意文化主题旅游活动是依托旅游资源中的文化元素,围绕创造旅游新价值,并以消费者在旅游过程中获得更多的感知、体验为目的进行的旅游活动,通过对乡村中的文化资源进行深度创意开发,优化乡村资源的配置,拓展旅游的功能和产业链-既有向产业上游的研发[26],又有下游关于品牌销售渠道的延伸,并以消费者的需求设计产品、优化功能,创造全新的产业空间。如北京怀柔琉璃庙镇白河北村,以“美丽琉璃”文化节为载体,先后开展了“中华瑰宝·美丽琉璃”摄影作品征集大赛、慈善捐赠笔会活动、“书画琉璃之雅韵”、“琉璃山水间·古琴旗袍秀”等系列活动[27]。依托创意的乡村节庆活动,设计开发出具有差异化、特色化的乡村旅游体验性活动,增加乡村旅游产品种类和提升产品结构的优化和品牌[28],宣传当地区域特色,充分发挥产业的关联带动效应,完善整个价值链,实现价值体系的整体增值。
3.5 创意旅游营销,开发乡村旅游市场
旅游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营销的策划、方式、手段在开发市场中的作用显得越来越重要[29]。当今,中国已步入信息化时代,网络及数字技术飞速发展,文化创意可通过各种新媒体技术融入到乡村旅游营销策划、方式、手段中,形成创意旅游营销,这将为乡村旅游发展塑造、提升品牌形象,开拓乡村旅游的市场空间[30],提供了更为灵活和有效的传播渠道。如利用网络技术平台,进行微博、微信营销、APP上线,扩大其影响面,增加更多的潜在消费者;以乡村体验营销、品牌营销、网络营销、互动营销等多种方式,通过给消费者留有深刻的良好印象,激发消费者再次消费的欲望,并保持对产品忠诚度[31];通过创意宣传片、举办主题文化特色的大型活动或庆典营销活动,多渠道、多方位地宣传并塑造乡村旅游的形象,从而增加对消费者的吸引力。如北京房山区韩村河镇的村落开展了打造旅游品牌的活动,通过文化主题活动推出“月满中秋”烟花节、“上方山杯”书画摄影大赛以及“天开花海”油菜花节、长跑节等一系列观光季活动;并结合媒体发挥宣传优势,邀约主流多家媒体,如电视台、网络平台进行多角度宣传,加强了乡村旅游产品的主题宣传,突出乡村旅游特性,加大了乡村旅游的知名度,拓宽乡村旅游市场[32]。
4 结语
乡村旅游面临着产品同质化、供需矛盾、历史文化资源亟待保护、自然环境压力大等一系列问题[33],其发展处于关键的转型升级时期,而乡村旅游开发是乡村旅游发展转型升级重要的第一步,传统的乡村旅游开发主要是依据当地农村的地形地貌、生态资源优势,如农林类资源丰富,生态环境这些自然资源为主要开发对象,这类旅游开发容易造成乡村间同质产品的激烈竞争、旅游产品特色不明显、产品单一等问题[34]。笔者以文化创意的视角进行乡村旅游开发,旨在通过创意深层挖掘乡村旅游资源的文化性,强调乡村旅游经营中的文化特色和其差异性,并提出运用创意思维、创意设计理念、创新开发模式、创意文化主题、创意旅游营销打造旅游产业链,来拓宽乡村旅游开发的空间,解决乡村旅游发展面临的问题。在信息知识时代下,文化创意成为当地农村经济发展的驱动力,借鉴依靠融入文化创意取得成功发展的乡村旅游开发的经验,但同时也要注意不同的乡村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在今后乡村旅游开发研究的重点应放在如何因地宜地利用当地的文化特色进行创意,这不仅可以解决乡村旅游产品同质化的问题,还把乡村旅游开发中对可再生资源的消耗转移到对“活”的科技与人才方面的利用,不仅促进乡村旅游发展由规模“量”的扩张到“质”的提升[35],并推动乡村旅游业发展转型升级。
参考文献
[1] 刘文曦.乡村游火爆年接待近10 亿人次[EB/OL].(2014-10-01)[2015-01-06].Http://finance.inewsweek.cn/20141001,82941.html[2] 李学术,刘楠.论农村创意经济及其实现路径[J].经济问题探索,2010(2):51-55.
[3] 杜继勇.关于河北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策略的思考[J].特区经济,2011(4):69-70.
[4] 兰岚.重构传统文化和传播,用文化创意打造文化品牌[N].贵州都市报,2013-05-20(4).
[5] 高丽华.营销视角下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探究[J].农业经济,2014(3):127-128.
[6] 蒙丽琴.建立乡村旅游与民俗文化的良性互动机制研究[J].农业经济,2014(3):105-106.
[7] 刘孝蓉.基于产业融合的传统农业与乡村旅游互动发展模式[J].贵州农业科学,2013,41(3):219-222.
[8] 马亮,颜亭玉.乡村旅游创新体系构建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13,29(32):404-408.
[9] 方亮.乡村旅游的开发与建设研究综述[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41(6):69-70.
[10] 魏敏,马连君,冯永军.农业生态旅游及其旅游地的可持续发展[J].农机化研究,2008(2):250-252.
[11] 蒋敬.日本乡村旅游发展对我国的借鉴意义[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3(3):176-1773.
[12] 何艳琳.窦店镇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建议[J].北京农业职业院学报,2013(5):28-32.
[13] 张媛.乡村旅游带动我国城镇化发展研究[J].农村经济,2013(4):55-57.
[14] 陈雯婷,金权杰,程澄,等.基于城市化背景下的旅游综合体研究[J].管理科学文摘,2011(2):27-28.
[15] 刘军.关于湖南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建设规划的思考[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0,31(5):62-65.
[16] 王春林.广西特色农业与农村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优势与策略[J].创新,2013,3(7):112-117.
[17] 王灵恩,何露,成升魁,等.驱动因素视角的我国农业旅游发展模式与策略研究[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2,20(6):681-687.
[18] 姚海琴.浙江农业文化产业发展路径探寻-基于国内外成功模式的分析[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10):158-160.
[19] 李学术,刘楠,王奇.论农村创意经济的理论特征[J].经济研究导刊,2012,(2):51-54.
[20] 陈焱霞.创意人才能力素质模型的构建及其应用研究[D].泉州:华侨大学,2011:27-31.
[21] 刘为民.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报告[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11:56.
[22] 葛继红,王艳.农村文化社群是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有效载体[J].科学社会主义,2009(6):31-32.
[23] 张振鹏.文化创意产业的中国特性和中国道路[J].经济问题探索,2011(11):37-41.
[24] 赵磊.旅游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研究[D].合肥:安徽大学,2012:15-16.
[25] 王璠.对构建完备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思考——以甘肃省为例[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1(6):8-13.[26] 厉无畏,王慧敏.创意农业的发展理念与模式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09(2):11-15.
[27] 吴倩,宋维山.艺术与市场整合:河北民间艺术产业化的发展路径[J].河北学刊,2009(29):33-35.
[28] 章继刚.创意农业学[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98.[29] 刘景枝,单厚军.我省文化产业项目开发的品牌化策略[N].河北日报,2009-5-26(7).
[30] 张振鹏.文化创意产业的中国特性和中国道路[J].经济问题探索,2011(11):37-42.
[31] 刘军.创意休闲农业的渊源、特征及与休闲农业的区别[A].中国(宁国)休闲农业与魅力乡村发展论坛论文集[C].2011:132-139.
[32] 张友臣.发达国家文化品牌培育经验探析[J].东岳论丛.2010,31(12):144-146.
[33] 舒川根.文化创意与新农村建设的有机结合——以安吉县创建“美丽乡村”为例[J].浙江社会科学,2010(7):120-125.
创意乡村旅游规划范文5
突出区域特色明确功能定位
在北京市首次旅游产业发展大会上,北京市副市长丁向阳指出,未来北京旅游产业发展的总体思路是:全面树立大旅游观,积极调整旅游产业结构,转变旅游发展方式,以投资、消费双轮驱动,打造城市、郊区两个市场,坚持“一区(县)一色”、“一沟(村)一品”的特色发展道路,积极培育具有首都特色的旅游新产品、新业态,大力推动首都旅游产业优化升级,努力把旅游产业培育发展成为首都经济的支柱产业,把北京建设成为国际一流旅游城市。
北京市旅游局在乡村旅游发展中遵照国家旅游局主张的:坚持以农为本、以人为本、以和为本的“三为本”原则;走产业化、标准化、市场化的路子;坚持政府主导、农民主体、品牌主体的发展思路。积极推进城乡旅游产业一体化发展。把发展旅游产业与统筹城乡发展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积极培育旅游新产品,打造旅游新业态。
北京市旅游局张慧光局长指出:“走特色发展道路,大力促进民俗旅游向乡村度假旅游产业转型,提升郊区民俗旅游的质量和水平”。各远郊区县紧紧围绕自身资源特征,实施差异化发展战略,最终形成各具特色的旅游小城镇、特色村落、特色乡村酒店、特色民俗活动和特色沟域文化的乡村旅游产业体系。通过市场化手段引进旅游公司、专业酒店管理集团和职业经理人参与乡村旅游的经营管理,促进乡村旅游产业升级。把乡村旅游发展与山区生态搬迁和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大力实施“乡村旅游促进计划”,加大政策和资金支持力度,扩大农民就业,促进农民增收,以旅游发展带动郊区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一区(县)一色
实现13个区县乡村旅游功能特色的清晰定位
“一区(县)一色”是挖掘区域特色,形成错位经营的重要手段。深入挖掘北京郊区的乡村民俗文化,协调好区域分工,在研究现有地域文化的基础上,实施差异化的空间战略,不同的空间板块吸引不同的市场人群,提供各有特色的吸引物,以特色吸引游客。不同区位的空间产品出现雷同是不可避免的,有时相互之间也并不冲突,针对这点问题,采取的态度是“求异存同”,满足市场的多方需要。明确区县旅游定位,实现“一区(县)一色”,提高了各区县的竞争力。
各区县乡村旅游功能特色分别为:朝阳区为“中国商务旅游第一区”,海淀区为“皇家园林旅游区”,丰台区为“国家生态休闲旅游示范区”,门头沟区为“山都水谷、北京第一山水庄园”,房山区为“北京祖源、休闲胜地”,通州区为“滨水新城、漕运古镇”,顺义区为“临空型商务会展旅游之都”,昌平区为“温泉胜地”,大兴区为“绿海甜园休闲旅游区”,平谷区为“休闲绿谷”,怀柔区为“不夜怀柔”,密云县为“渔乐圈”,延庆县为“国际旅游休闲名区”。
一沟(带)一品
构造26条乡村旅游沟(带)的聚合产业
在土地、森林、山庄、湖泊、农田、农作物、观光园、民俗民风等各方面深入挖掘乡村旅游增量,在发展过程中结合农委调整农业产业(果、牧、林、农等)和新农村建设的机遇,从规划、产业布置及公共设施等角度打造“一沟(带)一品”。通过“一沟(带)一品”的实现解决了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的散、小、重复建设问题,形成规模经营。
和两年时间内,北京市乡村旅游充分发挥北京市的人才智力优势,委托国内外著名规划设计单位,完成了26条“一沟(带)一品”乡村旅游沟(带)产品规划。包括:朝阳区的“温榆河运动休闲游憩带”,海淀区的“大西山乡村旅游示范沟带”和“温泉镇红楼名源乡村旅游带”,丰台区的“河西生态走廊乡村旅游”和“花卉旅游区”,门头沟区的“妙峰山镇乡村旅游示范沟带”和“赵家台沟域旅游”,房山区的“十渡山水文化休闲走廊”和“北线山野奇趣乡村旅游沟域”,通州区的“京东运河湿地文化休闲区”和“回族风情乡村旅游区”,顺义区的“旅游‘金光大道’(东北部浅山地区乡村民俗旅游沟带)”,昌平区的“‘阳光流村’山地休闲旅游区”、“叠翠燕平国际乡村旅游度假区”和“温榆河丽水温泉现代休闲旅游集聚区”,大兴区的“采育葡萄大世界”和“庞安田园休闲大道”,平谷区的“‘桃花深处’国际乡村汽车营地旅游休闲度假区”、“‘金海17里’乡村休闲旅游沟域”和“‘桃源静谷’山地休闲度假区”,怀柔区的“‘燕山满韵’风情大道”和“汤河川满族风情体验区”,密云县的“云蒙风情大道”和“古北口镇汤河‘沟域经济’”,延庆县的“妫河乡村旅游带”和“仓米古道乡村旅游沟域”。
一村一品
开展30个特色乡村民俗旅游村的创意策划
民俗村作为乡村旅游产品的重要微观基础,长久以来处于单独生产和经营的状态,大量的经验和事实表明,这种局面越来越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从起,北京市旅游局以“以点带面、打造精品、提升品牌”为目标,进一步促进乡村旅游精品项目和典型示范区的建设,以现有民俗村为基础,选择旅游要素丰富、特点鲜明的民俗村落,共对30个特色乡村民俗旅游村进行了创意策划,包括海淀区的“法兰西乡情·管家岭村”和“京西妙高文化·七王坟村”,丰台区的“地热温泉·南宫村”,门头沟区的“生态养生休闲·韭
园村”、“京味文化·水峪嘴村”和“农禅合一·樱桃沟村”,房山区的“穆桂英故里文化·穆家口村”、“都市人的精神家园·水头村”和“养生山吧、创意空间·中英水北台村”、通州区的“宠物犬休闲文化·大邓村”和“盆景文化创意·大营村”,顺义区的“红色经典·焦庄户村”,昌平区的“边城文化·长峪城村”、“原生态自然文化·东水峪村”和“异国风情·瓦窑村”,大兴区的“采育人家,葡萄酒坊·东营二村”、“梨花之乡,休闲庄园·梨花村”和“生态休闲,有机蔬菜大观园·留民营村”,平谷区的“边关山寨·玻璃台村”、“乡土旅游的金凤凰·雕窝村”和“生态新农村·挂甲峪村”,怀柔区的“长城壁画·北沟村”、“栗花深处、休闲溪谷·六渡河村”和“青山、碧湖、农家·上王峪村”,密云县的“体验古镇魅力、寻访边关文化·古北口村”、“东极避暑、养生花园·花园村”和“京都游憩,渔味人家·口门子村”,延庆县的“奶牛风情,魅力新村·大柏老村”、“凤凰城、火盆锅、豆腐宴·柳沟村”和“妫水源·上磨村”。生态旅游度假区
未来郊区旅游发展方向
休闲和生态已经成为游客的两个主要旅游诉求,北京市旅游局以生态旅游度假区为未来郊区旅游发展的方向。根据由国家旅游局和环境保护部共同主办的全国生态旅游发展工作会议所倡导的大力发展生态旅游的精神,北京市旅游局与环保局共同编制了《生态旅游度假区评定规范》,并已通过了由乡村旅游行业专家、市环保局和市质监局专家组成的专家评审组的评审,将申请成为地方标准,即充分利用现有生态资源和旅游资源,以休闲度假游为重点,挖掘“都市休闲、山水休闲、生态野趣、温泉保健、民俗风情、养生健体、漂流历险、美食养生、红色经典”等特色旅游产品,创建市级生态旅游度假区,延庆龙庆峡、昌平温都水城、丰台南宫、怀柔夜渤海、密云云蒙风情大道都在积极申报市级生态旅游度假区,并争创国家级生态旅游度假区。
促进京郊乡村旅游产业发展,树立乡村旅游的产品品牌,“一区(县)一色、一沟(带)一品、一村一品”的特色发展道路正是建设新时期乡村旅游产品体系的必由之路。“一区(县)一色、一沟(带)一品、一村一品”的特色发展道路初步建立了区县、区域、沟域、村镇四个不同梯度的产品层次,同时通过“旅游新型业态”塑造新产品形成了网状产品体系结构,并通过“生态旅游度假区”引领乡村旅游新方向,使整个乡村旅游产品体系更加完善。这一多层次、多业态、特色鲜明的乡村旅游产品体系扩大规模、提升档次,并最终形成品牌,必将引导未来旅游者的消费需求。
北京市旅游局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在市农委等相关部门紧密协作下,积极探索建立符合产业实际的乡村旅游发展道路,不断创新思路、谋求发展,实现了乡村旅游产业发展壮大。
规划引导,标准管理
7月,北京市旅游局牵头,会同相关部门制定的《北京市乡村旅游发展规划(-20__年)》通过专家评审;12月,北京市旅游局制定的《北京市乡村旅游产业升级规划》通过专家评审;从开始,北京市乡村旅游形成了完善的乡村旅游产品体系,逐步走上了品牌化发展的道路。
伴随着北京市旅游局制定的一系列乡村旅游行业标准,北京市乡村旅游逐步实现有序化发展。,北京市农委和市旅游局联合制定推行《北京市郊区民俗旅游接待户评定标准(试行)》和《北京市郊区民俗旅游接待户评定暂行办法》。至,北京市旅游局牵头,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北京市乡村民俗旅游村等级划分及评定标准》和《北京市乡村民俗旅游户等级划分及评定标准》;1月,北京市旅游局与市技术监督局制定《乡村旅游特色业态标准及评定》,规定了养生山吧等八个乡村旅游新业态的地方标准,成为全国首批乡村旅游新业态地方标准;5月,北京旅游局在率先制定《北京市乡村旅游景观管理公约》;5月,北京市旅游局制定的《生态旅游度假区评定规范》通过专家评审。北京旅游局的一系列乡村旅游标准从不同侧面指导着北京市乡村旅游的规范发展,全面推进了乡村旅游产业的升级。
北京市旅游局还组织进行了一系列乡村旅游的专项调研,为北京市乡村旅游发展规划和升级规划的具体实施、乡村旅游规范标准的落实提供了智力支持。
部门联动,政策集成
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是管理体制不顺,多头管理,支持力量分散,难以形成集聚效应。乡村旅游的管理机构主要涉及:旅游局、农委、发改委、园林局、国土局等十几个部门,这种多部门条块分割的管理状况,使得乡村旅游要素难以整合,整体功能不能有效发挥,影响和制约了乡村旅游的进一步发展。
北京市旅游局针对乡村旅游发展中普遍存在的多头管理、条块分割的问题,前瞻性地提出了北京乡村旅游部门联动制度,即:旅游局牵头,农委、发改委、园林、国土、卫生、工商、税务、公安、民政、环保、妇联等行政管理部门通力协作,形成合力,共同做好乡村旅游的指导、监督、管理,以促进北京市乡村旅游的持续健康发展。
北京发改委划拨专项资金,用于打造生态涵养发展区,完善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乡村酒店和乡村旅馆,促进新农村建设,为北京市乡村旅游提供了强有力的资金支持;北京市水务局制定了《北京市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规划》,大力开展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改善了农村基础设施条件,美化了乡村环境;北京市园林局一方面通过建立山区生态林补偿机制,加强了对山区生态林的建设与管理,实现了山区农民由“靠山吃山”向“养山就业”转变,促进了乡村旅游景观的保护,此外,还启动了绿化隔离地区“郊野公园环”建设,大力进行绿化,打造了一大批天然氧吧和郊野公园,初步形成了环绕北京城市的森林景观;北京市环保局深入开展污水治理、生态环境改善等工作,整治了乡村旅游环境,为乡村旅游创造了
更干净的服务、接待环境;北京市科委实施“太阳能照亮百村示范工程”,改善了农村地区道路照明状况和农民生活、居住条件,大力推动了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北京市妇联组织农村妇女成立了34个“巧娘工作室”,参与北京乡村旅游商品设计制作大赛,推进了乡村旅游商品的设计与制作,完善了乡村旅游产业链。景观保护,社区参与
乡村景观是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在发展乡村旅游的过程中应高度重视乡村景观的保护。北京市旅游局为了提高乡村旅游对乡村环境优化及文化遗产保护的效用,实现北京乡村旅游健康持续地发展,率先制定了《北京市乡村旅游景观保护公约》,建立了乡村文化景观保护同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紧密联系的协同机制,使北京市乡村文化景观保护不仅强调单体的、有形的、物资性(如建筑等)的遗产保护,更重视无形的、非物资性(如艺术、民俗等)的文化遗产的保护。
《北京市乡村旅游景观保护公约》分别从村落景观保护、田园景观保护、生态环境保护、文化景观保护四个方面提出了全面、切实可行的管理方案,以加强民俗旅游村的规范自律治理,使乡村旅游的行业管理与自律管理相结合,促进民俗旅游村落风貌的保护和建设工作,创造环保、整洁、优美的北京乡村旅游休闲度假环境。
创意乡村旅游规划范文6
关键词:休闲农业;景观设计;地域文化
引言
休闲农业园是以农业为基础,在空间布局上充分利用周边独特的自然资源、人文资源作为质朴的内涵。通过合理的规划,发挥休闲农业的旅游功能,增加政府财政收入,使民众享受到农村与农业风光。同时,它又使中国传统文化得到人们的关注,让更多的人了解历史,向人们展示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
一、地域文化与休闲农业园
(一)地域文化
地域文化反映其生产水平和物质成果思维水平以及精神成果的总和[1]。人类活动差异导致文化差异不同,造就中国各具特色、千姿百态的地域文化。地域文化的景观在社会中发挥人文精神,有独特的特征,传承特定区域的景观并通过多种形态表现出来的文化形态[2]。因此,基于地域文化的休闲农业园在景观规划设计中,尽量根据各地的农业资源、区位交通条件,因地制宜不断完善和提升地域文化特色,形成相互制约发展的特性。乡村旅游本身也是一种文化行为,应当在规划中发挥积极作用,发展特色文化旅游、延续地域文化。
(二)休闲农业园
休闲农业园是一个综合园区,是在人们生活品质意识和文明程度不断增强的需求下产生的。我国休闲农业园发展迅速,从最初的产业观光模式到休闲度假模式,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21世纪初,我国人民生活由温饱型向小康型转变,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发展下,对休闲旅游的需求呈现出多样化趋势。因此,许多休闲农业项目的开发也逐渐与文化、生态、健康、科技等主题紧密结合起来,极大地丰富了休闲农业旅游产品的内容,形成“可览、可游、可居”的环境空间。
二、我国休闲农业园的发展问题
近年来,我国农业园迅速发展,但与发展较早的国家相比较,还存在以下几点不足之处。(1)部分休闲农业建设大多以高昂的造价去追求视觉效果,缺乏特色。要结合地方生态和人文资源,打造个性化的农业园。(2)忽视空间布局,功能缺乏统一,使整个场景显得生硬,失去了原本的意义。要合理规划各个功能区和旅游规划发展,因地制宜的摆放景点。(3)缺乏创新理念,景点雷同,形式单一,导致逐渐被市场所遗弃,难以进行深度开发。(4)不合理的开发导致人文环境、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在规划和设计中太强调人工景观营造,破坏了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建筑整体风格与村落景观背道而驰,应该选取地方材料,地方材料是地域文化一脉相承的延续,使休闲农业的发展越来越接近可持续发展与生态文明的目标。
三、文化传承与创新思想引入
基于文化的休闲农业园是一种可持续发展,将其赋予文化内涵才能独具特色。因此根据园林规划理论和现代人的价值取向,结合传统文化借助科学手段,现代演绎创新的表达,为其提供指导。形成多元化、个性化、高水平,使其区别于其他农业园,在文化旅游中独树一帜。譬如休闲农业园以农耕文化为主题。在菜园区,注重不同菜种类的搭配,设计有特色的小道,形成“迷宫田”。在园区设立游客互动场所,弘扬乡俗文化。如:开设剪纸、彩塑和特色餐饮的体验,设立科教文化中心,将民俗文化制作成视频、展板、宣传栏供游客欣赏。
四、案例分析
(一)项目基础条件分析
“田园东方”地处长三角洲中心地带,位于江苏无锡城南15km的惠山区阳山镇,独特的地理位置促成了水陆交通便利。项目规划面积约为6000多亩,是国内首个田园综合体项目,堪称“都市人的梦里桃花源”。无锡具有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底蕴。如手工艺习俗、居住习俗和民间文化习俗等渗透吴越地区文化的内涵,凸显地域特色。在这样的经济、文化背景下,“田园东方”应运而生。
(二)目标定位
人与环境是相互作用发展,无论乡村或城市,我们都需要自然环境。尊重、顺应自然,从自然中寻找启示和规律,促进休闲农业园多样性的发展。通过保护现有自然环境,重建广大农村区域的聚落与农业景象。宏观上创造一种田园生活,留下“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文化意向的休闲活动空间。同尊,即风土、风物、风俗和景观,都应该保持乡村实际的、原汁风味的风貌。风土;特有的地理环境;风物:地方特有的特产,即特定地理环境下形成乡村特有文化中培养的产物;风俗:作为具有地域性的代表,为文化的传承、创新提供良好的平台;景观:指自然景观、地形地貌和可供欣赏的美丽景象,包括农田、草地、池塘、菜园、山体、河溪等自然风景和建筑风格及人文风景。
(三)详细规划及创意分区
根据地理环境和文化旅游休闲的理念,将规划区分为五大板块:文化展示区、创意农园、文化教育区、健康养生建筑群及农业产业项。1.文化展示区为了方便旅游者对“桃文化”有直接的认识,以阳山水蜜桃的栽种历史为背景,阳山流传着的美丽传说为主线,通过文化旅游的方式来呈现阳山水蜜桃文化。桃文化博览馆是国内首个以“桃”为主题的文化展览馆,整体布局错落有致,江南园林特色鲜明。室内展馆设“感觉、感知、感受”三个篇章,采用高科技手段诠释桃文化的博大精深,展示阳山桃花的秀美、民风的淳美。重视地方特色的表现,营造浓郁的文化氛围。满足游客在视觉上,领略地方文化带来的美感,加深对园区的印象。阳山火山地质文化展示厅,以火山地质为核心素材,阐述火山的形成、分布、火山与人类的关系,以及阳山火山的形成与演变、区域地质概况和地貌特征,充分展示了阳山的地质演化史,是游客了解地球和阳山地质历史文化的理想场所。2.创意农业区在大力发展旅游农业、休闲农业及体验农业的同时,创意农业是延伸拓展休闲农业产业链的首选。创意农业赋予农产品和农业生产过程的文化内涵和价值,给人以超越物质层面的精神享受。园区的游客可以参加创意作品的制作。譬如,用枯枝落叶或农作物秸秆作画;也可以编织手提袋、杂物篮等(如图1)。也可以用废弃的树根雕刻根雕,或是用杏核、桃核等做雕刻工艺品等,使之变成精美的艺术品。园区还可以组织绘画写生和摄影活动,并进行集中展出和评价,加强了与外界的文化交流。3.文化教育休闲以“创新发展”为思路,最大限度地结合农业环境和产业资源改造成学校的户外教室或者实习之地。拾房书院:是以“师法自然,复兴文化”为主题的书院。维系着建筑对土地流露出最真实的感情,沉静浓郁的书香氛围,为游客提供学习和了解历史的机会。实现文化教育功能,让游客从中感受古代乡村社会的生活方式。手工艺品品种多样,如手工剪纸,手工绣花,木雕,泥塑,蓝印花布等。由于不同的民族、地理环境、社会历史、审美观点等不同,形成鲜明特色,各富浓烈的地方文化艺术价值。来到“花泥里”的客人不仅可以率性地玩泥巴,或是将手工艺品作为最具文化价值的礼品,在这座田园旅游度假区收获来自原乡田园的感动。绿乐园是国内首个专业创造儿童教育品牌的第二课堂模式,绿乐园(如图2)包括5大主题区:蚂蚁王国主题区、香草园主题区、农夫果园主题区、小农夫主题区、白鹭牧场主题区。让人们可以在此了解农产品的生成过程,增进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共同参与农业活动体验农村生活。4.健康养生建筑群建筑文化是人类文明长河中亮丽景观,建筑设计风格直接表现地方文化的外在特征[3]。因此农业园规划应该延续村落色彩、自然形态、肌理等。如江浙地区的农业园区可以紧扣水的特色,结合江南建筑风格,通过修补与再创造,展现建筑文化艺术。“田园东方”规划改造曾经的拾房村旧址为生活服务区,为旅客提供餐饮、住宿等服务,并保留一部分江南典型的民居为传统居民的展示。新建筑以“修缮如旧”的理念,就地取材,选择当地木、石灰、青砖等。这样园区的整体建筑风格不仅让游客重温童年田园人居,可成为园区宣传标志或者当地标志性建筑。5.农业产业板块为了使旅客经历一次难忘的体验活动,园区保持现有田园风情的农田。一方面,可以对“江南文化”进行保护;另一方面游客身临其境地感受当地传统的农村生产生活、田园风光。田园东方的农业板块共规划四园(水蜜桃生产示范园、水果蔬菜设施栽培示范园、有机农场示范园、蔬果水产种养示范园)、三区(休闲农业观光示范区、水果加工物流园区、苗木苗圃区)、一中心(综合管理服务中心)。通过展示现代农业的最新发展,突出现代休闲农业园“以农为本”的本质[4]。开拓农业发展新方向、新面貌,全面建成空间布局合理、生态环境友好、区域特色突出的园区。结论休闲农业园在现展进程中与文化传承、创新相辅相成,凸显农业优势,在这一新兴的产业中显得越发重要。休闲农业园既要展示自然美又要考虑社会意义,也要实现农业的美学价值、生态价值、经济价值。本文是在景观规划与文化传承、创新方面论述休闲农业园的景观规划设计,并结合实际案例“田园东方”。“田园东方”是对现有资源实现最佳的合理利用,通过文化内涵的设计延伸、功能的分区表达,为休闲农业确定了新颖的新形象。此外对农业进行提升设计,追求精品的质量转变,重新定义了内在的创意特性、景观与人的关系,为休闲农业园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参考文献
[1]李敏.基于楚地域文化因素多层级转化的创意产品设计研究[J].设计,2016,24(1):116-117.
[2]王婷婷.地域文化影响下的现代旅游景观设计研究——以山东滕州微山湖旅游景观设计为例[D].沈阳建筑大学,2013.
[3]侯幼彬."建筑文明"与"建筑文化"[J].城市建筑,2004(1):2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