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旅游文化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乡村旅游文化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乡村旅游文化

乡村旅游文化范文1

大力推进乡村旅游对乡村经济文化建设的积极作用

1.在乡村发展旅游有利于老百姓加强保护乡村经济文化和历史。在乡村旅游开发前,乡村的一些特有的经济文化和历史传承典故鲜为人所知,处于尚待开发状态中。在开发当地旅游时,经过包装宣传当地的历史传说和特有文化等一系列的促销活动,将会大大提高当地的知名度及美誉度,从内心增强村民的自豪感。与此同时,在这一过程中,当地政府和旅游的开发经营者会看到发展旅游带来的经济效益,逐渐认识到乡村经济在旅游业中产生的重要作用而加以保护和合理利用,让它成为乡村旅游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

2.乡村旅游业的发展有利于增强旅游区农民的生态环保意识。一个良好无污染的生态环境、清爽宜人的生态景观是乡村旅游能够发展下去的重要依托。而且在旅游发展过程中,乡村的原生态模式带来的价值会逐渐彰显,当地村民的生态环保意识会随着经济效益增强而逐步增强。

3.乡村旅游业的发展更利于农民健康的生活。由于经济、传统习惯的影响,村民的健康习惯并不是很好,但随着游客对旅游地餐饮、住宿的卫生状况、服务水平和居民生活态度等方面的关注,对以吃住为主的卫生与安全的要求更高。这必然就要加大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促使农民搞好环境绿化呀、道路整治呀、农村改厕呀、生活垃圾处置等建设,在我们这里很多不是搞旅游的乡镇已经搞完了改厕,就是受了旅游地方良好的卫生习惯的影响,这些影响促使农民形成健康、卫生的生活方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更利于身心健康。

4.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可以于提高农民的文化修养。因为来乡村旅游的客源大多是城市中有一定收入的群体,他们的知识层次比较高,在旅游时和农民们在接触过程中,当地农民耳濡目染在无形中会潜移默化地受到游客高水准谈话问题的影响。5.乡村旅游业的发展有助于提高农民的法制意识观念。众所周知一个良好的治安环境和诚信放心的消费购物环境是乡村旅游发展的基石。比如在凤凰古城,就是因为治安的混乱严重损毁了的旅游声誉,给当地旅游业带来重创。

乡村旅游的大力发展对乡村经济的消极作用

任何事物都具有双面性,尽管发展乡村旅游对当地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积极一面,但乡村旅游对乡村经济文化的消极影响也不可小视。

1.在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来旅游的都是城市中的人,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使得当地村民羡慕趋同他们的生活方式,就会逐步放弃原本自己生活中独有的,也就是最具有吸引力的东西,使得游客没有新鲜感,因为他们到这儿来看到的就是和他们生活中一样的,这样当地的旅游业就会走向衰落。

2.同样道理在发展乡村旅游业过程中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服务同样弱化了当地的旅游特色,使得原生态的景点变成了现代化的购物城市,失去了特色,因为发展就必须会加强乡村旅游管理,而在加强乡村旅游管理中就会注重设施配置情况和服务质量,一些标准化建设会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乡村经济文化特色,导致乡村旅游地逐步城镇化、商业化,弱化了乡村原有特色。

3.利益的驱动使得乡村旅游开发过程中可能引发原生态资源的过度开发,造成这些最具特色的资源的破坏和流失。在经济利益的诱惑下以及劳动强度不对称的对比下,许多村民会完全放弃农业生产,专心从事旅游相关的经济活动,尤其是年轻村民更是如此,传统的农作物生产无人从事,乡村性大大削弱。

增添措施,促进乡村旅游和乡村经济文化大建设

1.提高认识,促进发展。在乡村文化内涵的基础上大力宣传乡村特色经济文化的价值,随着城镇化的推进,越来越多的人注意到了乡土文化的独特价值,认识到了保护文化多元性的重要意义,认识到保护乡村文化就是促进乡村旅游,促进乡村经济发展的前提和重要途径,通过大张旗鼓的宣传来提高特色乡土经济文化的知名度成为行之有效的方法。

乡村旅游文化范文2

新农村建设

[论文摘要]乡村旅游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和谐社会的重要实践。乡村文化是乡村旅游发展的灵魂和核心,乡村旅游能够加速乡村文化体系的形成,二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都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

发展乡村旅游目前已经成为转变农村经济发展方式、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途径。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可以在增加农村经济收益的同时加速乡村文化体系的形成;而通过挖掘、塑造独特的乡村文化可以增强乡村旅游的吸引力,促进乡村旅游的发展提升。二者都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

一、发展乡村旅游对解决“三农”问题的成功探索

乡村旅游是利用农业和农村资源开发的一种综合性旅游产品,是第一产业的资源和第三产业的服务结合创造高附加值的探索,目前已经成为我国解决“三农”问题的成功探索。

(一)乡村旅游有效促进了农业增产。

乡村旅游是旅游业和农业相融合的产物,从乡村旅游的流向来看,呈现出明显的“城市客源——乡村资源”单向度流动的特征,旅游活动主要是以城市居民到乡村休闲、体验、消费为主,发展乡村旅游直接实现了以城带乡和城乡统筹发展。旅游业关联度高,带动性强,发展乡村旅游不仅带动了城市旅游者在乡村地区的多元消费,而且加速了设施、信息、技术、资金、人才等资源向农村地区的流动和共享,这在很大程度上成为农业增产的重要推动力。

同时,将传统农业资源与旅游业发展相结合,发展乡村旅游,可以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复合型循环经济项目的建设,提升产业规模和经济效益。调整农业布局,大力发展标准农业、生态农业和创汇农业,增强乡村地区的旅游吸引力,并延伸产业链条,进而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和农产品附加值已经成为乡村旅游发展的主旨。发展乡村旅游不仅可以发挥旅游业在整个第三产业中的综合、关联和拉动作用,还可以使传统农业焕发新活力,强化农业作为国民经济重要基础产业的地位。

(二)乡村旅游丰富了农民增收的途径。

乡村旅游能够增加农民收入,主要体现在:

1 资源性收入。农民是农业生产资源的最大所有者。发展乡村旅游,农民可以通过出租土地以及土地上拥有的资源,如林果业资源、花卉苗木、建筑设施等获得直接的经济收入,这部分收入主要以租金的形式兑现。同时。当前各地正在实践的农民旅游合作社作为一种新型的乡村经济合作组织,引入了股份合作的理念,将农民转化为持股人,实现股票分红收益,成为农民增收的新渠道。

2 服务性收入。广大农民是发展乡村旅游、提供旅游服务的主力军,他们通过开办农村餐馆、农家旅馆、旅游土特产品商店等旅游接待设施,为旅游者提供服务,这部分收人主要以旅游经营收入或工资的形式实现。

3 农产品收入。目前,乡村旅游发展中的农产品销售收入已经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将农产品消费融入到游、吃、购、娱、住的整个过程。并充分发挥品牌效应,可以大大提高农产品的旅游附加值。

4 转移性收入。通过发展乡村旅游,直接推动了餐饮、包装、运输等第三产业的繁荣,也推动了地方财政的增长,这更有利于一系列惠农政策的落实,使农民的转移性收入直线增加。

随着农村土地管理制度、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农村民主管理制度、现代农村金融制度以及农业支持保护制度的改革和创新,农民的增收渠道也将日益多元化、丰富化。

(三)乡村旅游加速了农村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发展乡村旅游。实现了旅游资金的多渠道筹集,实现了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完善,实现了贫困农村地区的脱贫致富,实现了城乡统筹发展,成为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并推动了农村生产力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使农村环境和村容村貌得到明显改善,农民的文明程度逐渐提高,在保存农村传统风貌、改变农村落后面貌的同时,提升了乡村形象,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创新方式。

二、乡村旅游与乡村文化建设相辅相成,共同发展

乡村文化是乡村旅游发展的灵魂和核心,是塑造乡村旅游吸引力的源泉。乡村旅游以旅游者了解乡村历史、感受乡村文化、体验乡村生活为主要目的,没有乡村文化内涵支撑,乡村旅游就缺少生命力和竞争力,农村中原有的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是乡村旅游发展的文化精髓,也是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原动力。

乡村旅游是乡村文化传承、保护和传播的有效载体。我国的历史文化之根在农村,农村深厚的文化积淀彰显了我国乡村发展的悠久历史。通过发展乡村旅游,挖掘、整理乡村文化遗存,理顺乡村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的关系,是积极保护乡村文化,实现文化长远利益的重要手段。我国的文化具有多样性特征,乡村文化更是多姿多彩,独具特色。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可以最大程度地激发当地农民对乡村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从而从保护整个乡村文化空间的高度实现乡村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同时,通过旅游者的亲身感受和体验,可以拓宽乡村优秀文化对外传播的领域和渠道,扩大先进文化的影响。增强优良文化的实力和渗透作用。

乡村文化是维系乡村全面发展的内在动力,也是提高旅游吸引力的关键性要素,乡村文化建设不仅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和谐社会建设的要求,也是我国整体文化体系建设的具体内容。乡村旅游的提升发展离不开乡村文化建设的支撑,乡村文化建设通过乡村旅游发展得以完善、深化,二者相辅相成,共同发展。

三、以乡村旅游发展为核心的乡村文化三级体系建设

结合我国目前乡村文化建设现状、乡村旅游发展特征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以乡村旅游发展为核心的乡村文化建设共包含三级体系:

(一)社区文化体系。

乡村社会学家杨懋春指出,乡村社区是以家庭为单位。以村为中坚,以集镇为范围的开放空间。乡村社区能够代表一个地理范围内的文化特征(包括传统、风尚、特色等),也能够体现乡村的群体合作,而群体合作是文化精神的重要表现。乡村社区文化建设的发展离不开整个社区的参与。乡村旅游的社区参与是指在开展乡村旅游的地区,社区群众全面而有效地参与到旅游开发中来,不仅参与旅游决策和规划,还参与旅游地环境保护、旅游地社会文化维护等多个方面。在这个过程中,主要是通过恢复或重建乡村历史文化遗迹和乡村文化传统突出历史特色和文化特色,通过生活环境和村容村貌改善、展现乡村特色,通过塑造社区居民的整体形象和举办社区文化活动形成社区核心价值体系,并最终发挥社区文化的凝聚作用。

(二)庭院文化体系。

乡村文化庭院。是在乡村旅游开发过程中根据乡镇自然村庄的布局结构选择的、能够代表乡村典型文化的农户及其庭院,目的在于通过其示范辐射作用带动整个村庄的文化建设。这既有利于对具有特殊价值的特定区域进行动态性保护,又能够逐步建立科学有效的民族民间文化传承机制。庭院文化建设要求充分挖掘乡村价值观、特色产业及生产生活民俗等,并结合旅游文化氛围营造,在赓续、保护乡村传统的同时加快乡村旅游发展,主要模式有主题院落、寄宿农庄和家庭旅馆等的建设。

乡村旅游文化范文3

内容摘要:乡村旅游体现的是一种文化,本文在分析文化对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要性基础上,阐述了乡村旅游的文化内涵,进而对如何传承乡村旅游的文化提出对策建议,以便在发展乡村旅游时体现文化意境。

关键词:乡村旅游 文化传承 对策建议

随着人类保护环境意识的不断增强,乡村旅游应运而生。所谓乡村旅游,顾名思义是在乡村地区开展的,以特有的乡村风光、乡村经济活动、乡村自然景观、乡村生态环境和乡村民族风俗文化为根本的旅游活动。乡村旅游的目标群体主要是城市居民,通过吸引城市旅游者进行乡村农耕体验、绘制乡村自然景观、拍摄乡村自然景色、乡村度假的一种新型旅游活动。

文化对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要性

乡村旅游是相对于城市而言的,其以乡村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为依托而开展的旅游活动,在进行旅游的同时,可以满足城市居民求新、求异的需求,还可以促进城市和乡村的交流。环境不断恶化,空气不够新鲜,社会生活节奏加快,人们生活压力大等等,使得生活在城市的居民渴望回归安宁、自然,乡村旅游成为城市居民追求修身养性的方向。

旅游与文化一脉相承,文化体现了旅游的灵魂,乡村旅游也不例外。乡村旅游中所蕴含的文化,不同于城市旅游所蕴含的文化,这是乡村旅游吸引旅游者的重要原因。旅游者选择乡村旅游,不是因为其价格便宜,而是在享受乡村旅游中的文化特色,乡村旅游体现的文化,可以让旅游者享受到不同于城市的文化体验活动,如乡村的农耕、采摘活动等,还可以让旅游者享受城市不具有的自然风光,如乡村自然景观,这两者是人们旅游中必不可少的两个不同方面,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人们更加享受并体验深层次的文化活动。此外,乡村旅游可以让城市旅游者远离城市的繁华和喧闹,可以让其寻求回归大自然的亲切感觉。

开展乡村旅游,其所依赖的资源,不是依靠恢复、模仿而再现的人造景观,不是对失去原有自然环境高度浓缩的民俗风情,而是伴随人类繁衍、进化而世代留下的、富有朝气的可以让旅游者融入其中的环境、氛围和活动。“越是自然的才越是人类的,越是民族的才越是世界的。”而现今,人们无论在物质生活、精神生活,其内容都比以前要丰富的多。然而,当人们对这样相同或相似的文化氛围开始厌倦时,为了寻求不同的文化氛围,寻求一种让人精神可以得以放松,体验自然的文化氛围时,许多城市居民来到乡村,在寻求能够满足自身需求的全新生活体验时,可以对其身心进行放松。对于这些城市人来说,由于乡村所蕴涵着的文化是城市所没有的,这就成为了最具吸引力的焦点。因此,脱离文化开展乡村旅游,宛如没有地基的高楼,最终会走向消亡,所以在发展乡村旅游时,必须要走与文化相结合的道路,使乡村旅游中的文化得以继承和发展。

乡村旅游的文化内涵

(一)乡村物质文化

乡村物质文化,是指由乡村生活创造的物质产品所表现的文化,如具体的器具,以及其生产工艺和生产技术。乡村物质文化体现了乡村居民集体或个体的智慧,可以通过视觉和触觉进行欣赏和享受,包括乡村田园文化、乡村山水文化、农耕文化、乡村饮食文化、乡村建筑文化、乡村手工艺文化等。

第一,乡村田园文化。由于我国地域广阔,地形、地貌、气候等多样化,因此人们因地制宜,以不同的耕作方式进行田园生活,形成了各种各样的田园文化形态。依据地理位置不同,有江南水乡、沿海渔业、畜牧草原、丘陵盆地、高原等不同类型的田园文化形态;依据农作物不同,有花卉园、果园、林园、茶园、竹园等。乡村田园文化,体现了安宁、和谐、淳朴、自然的生活韵律,因而成为城市居民所追求的放松休憩地。

第二,乡村山水文化。它源自于最原始的乡村自然地形地貌景物,是乡村旅游资源的重要部分。乡村山水文化,依赖于优越的乡村自然地理条件,丰富多样的自然山水景物,组成了多姿多彩的山水文化。借助于这些自然赋予的环境,人们设置了凉亭台、楼阁等观赏平点,促进景与情的交融,以唤起人们对大自然的自然情感,在享受自然生命的同时,赋予了山水特殊的文化内涵,这逐渐成为人们追求大自然的所在。

第三,农耕文化。在我国,农耕文化的历史源远流长,以商鞅为代表的农耕思想,以及“重农抑商”的儒家思想,经历数千年的相传和浸润,形成了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即农耕文化。乡村中的农舍、篱笆、河流、鱼塘、鹅塘等,宁静舒适平稳的生活节奏,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节奏,修渠灌溉、打井饮水、围湖造田、采果摘茶等农事活动,充满了浓厚的乡土气息,这构成了一幅生动的、富有活力的田园农耕画面图,勾起旅游者强烈的怀旧情感,使其陶醉于世外桃源般的回归生活中。

第四,乡村饮食文化。“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体现了典型的乡村饮食文化特点。简单朴实的农家风味,由于其材料天然、味道鲜美、色泽鲜亮,成为人们追逐的饮食之一。农家自制腌菜、农家自蒸窝头、红薯烙、农家田地野菜等等,能够满足现代旅游者追求不同口味的需求、追求天然食物的心理,在品尝这些乡村美食时,人们能够闻到其中渗透的乡村的清香,吃到天然的食物滋味,给日常生活增添了不寻常的体验和感觉。此外,由于乡村饮食的独特制作风格、方法,使得这些饮食更加美味、纯真,满足人们追求天然韵味的情感等,这些无一不吸引城市游客积极主动参与和亲身体验。

第五,乡村建筑文化。乡村建筑是一种土生土长的乡村文化,其体现了建筑与自然相融合的意境,人景之美、人文之美表现得淋漓尽致。在我国,乡村建筑各有千秋,如客家五凤楼和土楼、西南少数民族的竹楼、陕西黄土高原的窑洞、青藏高原的碉房等乡村建筑,以及高大挺拔的文笔塔、高大威武的佛像、气派恢宏的祠堂等乡村宗祠建筑。

第六,乡村手工艺文化。与乡村生活紧密相关的乡村手工艺,直接反映了乡村的文化特性和审美观念,这对游客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如乡村的剪纸、手编花篮、手工刺绣、皮影、泥人工艺、彩灯等。为了感受这种手工艺所包含的文化,有的游客主动参观手工艺品的生产制作,同时购买手工艺品,因为这是他们亲身体验的成果,具有自己难以忘怀的情感,其购买的价值已经远远超过了手工艺品自身的价值。

(二)乡村制度文化

为了保证乡村的稳定、秩序正常,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乡村约定并形成多种多样的伦理道德以及礼仪规范,其带有明显的地域色彩,这组成了当地乡村的制度文化,其主要有乡村聚落权力制度、乡村礼仪文化。

一是乡村聚落制度。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乡村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制度规范体系,即为了保障乡村的集体凝聚力,为乡村树立自我形象而逐渐形成的具有权威性的规范,其中乡村聚落权力体系体现了该点。乡村聚落权力制度,一般由权力人,即村长或族长等,权力组织,奖惩体制等组成。在乡村,如果村民间存在矛盾,权力人就会主持公道,对其进行协调解决,若协调解决未果,可以在组织内部进行解决。如西南地区独具特色的客家土楼聚落,其聚落生活既体现人际关系中权威的一面,又体现了和谐相处的一面。通过对乡村聚落权力制度的了解和认识,可以让游客感受到乡村群落的集体凝聚力,为其人际交往和关系维护提供了十分重要的现实依据和来源。

二是乡村礼仪文化。素有“礼仪之邦”盛誉的我国,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礼仪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我国,乡村礼仪多样化,如诞生礼、婚礼、寿礼等人生礼仪。尽管礼仪多样化,但是每种礼仪都有完整的程序和规范,如孩子诞生后的大喜、小喜、满月礼、百日礼等;婚礼有提亲、选吉日、迎亲等;丧礼有头七、一七、二七、三七、三年等,这些淳朴的礼仪与生活节奏快且机械化的城市生活形成了强烈鲜明的对比,因此对游客来说具有陌生感与新鲜感。

(三)乡村精神文化

一是乡村节日文化。乡村节日体现了特定地域的风土人情,是长期积淀的结果。如盛行于汉族的传统节日,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中元节、腊八节等;苗族传统节日,农事活动节庆、物质交流节庆、男女社交、恋爱、择偶节庆、祭祀性节庆、纪念性、庆贺性节庆等;彝族传统节日火把节;畲族传统节日,农历三月三、分龙节等,以及每年农历二月十五、七月十五、八月十五是畲族的祭祖日。傣族传统节日泼水节等。节日不同其民俗活动也不同,如春节贴春联、贴年画、贴福字等,端午节悬艾叶和菖蒲、赛龙舟、吃粽子,中秋节赏月、吃月饼、家人团聚,重阳节插茱萸、登高、饮酒等。

二是乡村家庭生活文化。社会的基本组成单位是家庭,因此若社会文化体现的是共性文化,则家庭生活文化体现的就是个性文化,它由家庭成员间的关系、劳作分工、饮食、家庭用语、婚丧嫁娶、生儿育女等组成。快节奏文化的城市生活文化,与慢节奏文化的乡村家庭生活文化差异很大。因此,在乡村旅游时,游客在享受乡村家庭生活文化的同时,会感受到浓厚的家庭亲情关系,这可以增进其家庭成员间的深层次了解,有利于感情更加融洽和家庭更加和睦。

三是乡村艺术文化。乡村艺术文化具有浓厚的乡土审美特征。乡村书法家、乡村作家等的创作,具有特色的乡村审美想象,游客在欣赏时,既可欣赏到世外桃源般优美的乡村自然风光,又可体会到与世无争的心境。与此同时,在乡村长久流传的音乐、戏曲、舞蹈、杂技等艺术文化,种类多种多样,在体现古朴纯真清新乡村味道的同时深受城市游客的喜爱。

乡村旅游文化传承的对策思考

(一)在发展乡村旅游时,注重与乡村生态环境和文化相结合

在发展乡村旅游时,政府政策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而政府政策应该倾向在发展乡村旅游时,注重乡村生态环境和文化的结合,以促进乡村旅游所体现的文化传承,进而有利于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具体做法有:地区不同其扶持政策不同,在改善乡村基础设施的同时,限制对乡村自然环境景观进行任何改变,以保证其特色;颁布符合当地建筑风格的管理办法和标准,在保障乡村建筑文化的前提下,促进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

(二)突出乡村特色文化,少开发、多利用

处于起步阶段的我国乡村旅游,加之各地区经济基础不平衡,因此发展乡村旅游必须统筹规划,因地制宜。由于旅游发展的阶段局限性,以及乡村资源基础薄弱,所以乡村旅游发展必须少开发、多利用,避免盲目开发毁坏乡村旅游当地的自然环境。乡村旅游发展,不能为了短期经济效益,丢掉乡村中最本质的东西,使乡村“城市化”,那就失去乡村旅游的根基。如新西兰旅游人类学专家科林•比姆在2004年举办的中国贵州乡村旅游国际论坛上所说:“一个地方的独特之处就是这个地方的主要财富,你们的首要任务就是保护好这些财富。如果你们有山有河,那么让它们永远干干净净,绿油油的;如果你们有独特的建筑,那么就让它们永远保持古雅的模样;如果你们有独特的音乐、歌谣或舞蹈,那么就保护它们,并熏陶他人。”

在乡村旅游发展的初中期,容易出现的问题就是趋于大众化,或者失去乡村本地特色。因此,开发乡村旅游项目或产品设计,必须要具有当地特色,挖掘当地乡村乡土文化,真正给游客不同的体验和感觉。以乡村旅馆为例,可以用现代生活设备为内饰,但是外观形状必须采用与自然融为一体的乡村民居形式,如陕西延安窑洞、福建客家土楼等。因此,我国在乡村旅游时,要在不断创新的前提下,保证乡村旅游的文化内涵不走味,使其得以在乡村旅游发展中传承,促进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朱月双.论乡村旅游文化的继承与发展.现代商业,2009.5

2.赛江涛,乌恩.乡村旅游文化内涵的界定.河北林果研究,2006,21(3)

3.林轶.乡村旅游应走生态文化道路.今日南国,2008(1)

乡村旅游文化范文4

【关键词】乡村温泉旅游;龙泉山庄;差异化开发

一、前言

福建省乡村旅游起步较晚,但发展速度较快,目前乡村旅游开发已形成雏形。全省大多数乡村旅游资源点已得到不同程度的开发[1]。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中,对自然类乡村旅游资源利用较为充分,以龙泉山庄为代表的乡村旅游景区便是依托山水资源和田园风光而开发的乡村观光度假类旅游产品。

温泉旅游开发是福建省旅游业现阶段重点之一,福州市正基于海西旅游区着力打造“中国温泉城”品牌。福建省的温泉资源虽然丰富,却主要分布在乡村地区。旅游消费需求的提升加速带动福州周边一批上规模、上档次的温泉旅游景区景点的建设,温泉休闲旅游度假品牌及规模效应日益显现,初步形成了环福州市区温泉休憩圈[2]。加上福州市道路交通跨越式的大发展,“大福州”的半小时生活圈逐渐形成与扩大,市区周边众多游憩设施和游憩土地利用构成的游憩活动空间形成了福州市的环城游憩带(ReBAM)[3]。类似龙泉山庄结合乡村旅游与温泉旅游的旅游产品达16处之多,概之以乡村温泉旅游产品。

福州市的乡村温泉旅游产品经历了十余年的探索与发展之后,面临着产业转型升级:同类型产品集中度和开发等级偏低,缺乏独特性和吸引力,市场出现了无序竞争。因此,如何有效利用资源和开发市场,做大做强福州的乡村温泉旅游产品,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龙泉山庄乡村温泉旅游发展现状

1.龙泉山庄概况

始建于2004年初的龙泉山庄地处福州市闽侯县南屿镇双龙村,距离福州中心市区仅20多公里,车程30分钟,交通十分便捷。依托该地区得天独厚的双龙温泉资源优势,当地村民依靠勤劳和智慧建设集农业观光、休闲温泉度假等为一体的农家乐旅游产品。而双龙温泉自唐代被发现以来,就辟为天然露天浴池。温泉为碳酸氢钠泉,面积100多亩,水温38-70℃。

龙泉山庄周围山峦秀美,林木葱郁、空气清新、自然环境优美。景区内既有百亩农家菜园和千亩果林、登山古道、小溪漂流、宋朝石人石马、石观音、千年古榕树等景观,又有深层矿泉、古温泉老池、天然温泉与冰泉,全方位诠释双龙温泉的独特魅力。龙泉山庄是集农业观光度假与商务休闲于一体的省级农业旅游示范点,深受广大游客喜欢。

2.龙泉山庄乡村温泉旅游产品开发存在的主要问题

(1)资源开发利用模式单一,缺乏有效保护

目前龙泉山庄所采用的开发模式较为单一,是简单的乡村农家乐与温泉度假区结合的模式。经历多年发展建设,目前的龙泉山庄正处在由小规模、项目单一、以沐浴项目为主的第一代温泉旅游度假区向规模大、设施项目齐全的第二代温泉旅游度假区过渡。资源开发利用中对发展推动力、产业对接、主题文化选择等其他模式的结合利用十分欠缺[4],生产经营模式粗放单一。

虽然福州市在温泉资源保护管理方面,通过制定法规、制度和加强监管等措施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但是对市郊周边的地热资源管理尚存在不足。2003年融侨集团以勘探的名义获得有关部门审批,从双龙温泉凿井2口将温泉引水至融侨水乡温泉别墅和融侨锦江花园等,日输送温泉3000吨[5]。虽然该工程有建设配套的回灌水饮水水渠工程防止了地质沉降,但是温泉水的过度开采对温泉的品质将产生较大的影响。

(2)产品设计同质化明显,缺乏特色增值空间小

纵观福州市周边乡村温泉旅游产品现有的开发模式、产品结构、经营体制等来看,普遍存在着开发设计重复,项目建设雷同的情况。龙泉山庄是基于原有乡村旅游产品或温泉旅游产品的基础上进行简单的叠加开发,与福州市其他乡村温泉旅游产品存在明显的“同曲同工”的特征。同质化的日趋严重将使得龙泉山庄乡村温泉旅游产品核心竞争力下降。

龙泉山庄旅游产品开发缺乏文化内涵的挖掘,产品开发主要集中在洗浴、餐饮和乡村休闲活动,对于娱乐、购物、民俗文化体验、历史遗存考察、科普等项目均未有效开发,还不能全面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在产品设计上没有与周边区域产品或产业形成较好的关联。同时现有产品的精细化开发不足,产品经营方法方式单一,使得产品增值空间有限,进而使产品整体发展也很有限。

(3)产品营销理念滞后,对客源市场的细分较为简单

与国内外同类型产品相比,龙泉山庄此类乡村温泉旅游产品没有景区自有品牌标志,缺乏主题建设宣传,没有景区官方网站或论坛,鲜有参加大型旅游会展招商宣传活动,缺乏宣传画册、图书、光盘等宣传品,没有景区主题特色的旅游纪念品,产品宣传推广形式单一等等,限制了乡村温泉旅游产品的发展,导致产品在国内外市场乃至福建省内市场的知名度都偏低。这些都反应了目前的福州市乡村温泉旅游产品的营销理念滞后的现状。

随着国民经济迈入第十二个五年规划,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休闲和出行的需求正在日趋复杂全面,旅游者的审美情操和追求品味也在日臻全面提升,加之以当前人口老龄化对旅游消费结构和消费需求的影响,必然要求经营者对客源市场作进一步的细分。但是目前福州市周边的乡村温泉旅游产品如龙泉山庄所体现的情况普遍存在着市场细分过于简单,经营差异化、个性化不足的问题。

三、龙泉山庄乡村温泉旅游产品差异化开发思考

所谓产品差异化是指是指企业以某种方式改变那些基本相同的产品,以使消费者相信这些产品存在差异而产生不同的偏好。差异化发展战略是迈克尔·波特提出的企业基本竞争战略之一,是指产品提供及服务等方面与竞争对手形成差别,通过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以获取稳定的市场或者扩大市场份额的企业经营战略。

对于龙泉山庄的乡村温泉旅游的开发,应重视乡村旅游其本身所具有的多维性和复杂性[6],通过产品差异化开发,有效利用产品的温泉资源和乡村休闲游憩资源优势,科学整合,塑造品牌,实现产品升级和价值提升,力求在发展内涵和综合服务水平上有更大提升。

1.资源开发利用模式的差异化

加速资源开发利用模式的改进,综合多种开发模式的长处,坚持可持续发展,实现资源开发利用模式的差异化。

针对龙泉山庄现有乡村温泉旅游资源的现状,应改进现有单一的温泉旅游度假区模式,引入发展推动力模式、产业对接模式、主题文化选择模式等开发模式,向第四代温泉旅游度假区发展,成长为规模化、综合性、复合型的度假区,以1+N模式延伸温泉产品链。

同时,坚持可持续开发利用资源,通过地方政府、行业协会的统一协调管理控制,采取缩减每日温泉开采的总量和外输供应,提高温泉水外输价格,建设大型先进的水循环利用系统,来有效节约利用现有温泉资源,进而逐步提升温泉产品的品质,实现与福州市同类乡村温泉旅游产品的开发利用的差异化。

2.产品设计的差异化

龙泉山庄以农家乐、观光农园结合温泉洗浴为主体的产品设计形式,虽然产品设计较为多样,项目设施设备也逐步配套齐全,但是在产品档次、产品主题品味等方面起点较低。其设计思路与桂湖温泉度假村、贵安温泉度假村、旗山温泉度假村、赤壁温泉景区、黄楮林温泉景区等都十分相似。

针对龙泉山庄乡村温泉旅游产品设计思路,应侧重突出该产品休闲游憩功能,以此为主线设计产品,同时兼顾观光、保健、度假、娱乐、文化审美等多种功能,建设大规模乡村温泉旅游品牌产品,实现产品设计差异化。例如以休闲理念为核心,设计乡村休闲“第二住宅”的差异化产品:在景区内或景区边建设闽侯乡村特色民居,可售卖产权或使用权,满足城市消费群对假日乡野休闲居宿的需求,进而带动乡村休闲体验、温泉休闲享受以及景区其他休闲、娱乐、保健等产品,促进景区差异化发展。

3.产品文化内涵的差异化

产品文化内涵的差异化,可以通过借鉴国内外乡村旅游与温泉旅游的成功经验,创新乡村温泉旅游产品开发,通过引入文化内涵产品满足游客审美需求,形成和完善自身特色拓宽产品增值空间。

借鉴日本近年旅游活动中取得的经验和智慧,通过温泉文化国际会议、温泉音乐会、温泉浴衣与乒乓球节、温泉雾气文化节等活动深化温泉旅游文化内涵,通过观景露天温泉、温泉猪肉包子店、温泉遗产解读石碑(11处)等设施充实温泉旅游文化内容,通过温泉探险队、温泉妈妈导游、温泉遗产调查委员会、温泉观光巴士等组织扩大温泉旅游文化影响[7]。

同时以闽茶文化为主题,将温泉品茶和双龙建盏融合起来,深化产品文化内涵:可以利用龙泉山庄东北的碗窑山文化和南侧兔毫盏遗址,结合双龙温泉悠久历史打造建盏文化。特别是碗窑山窑址的新发现为中国古代茶道、茶文化发展和传播的研究提供丰富的资料,对福建及东南沿海地区宋代窑业技术以及以福建为起点的海上丝绸之路的研究具有重大意义[8]。再结合福建省多元的茶文化,利用双龙温泉独有的温泉水资源开展乡村温泉品茶休闲旅游产品开发,能够有效凸显产品文化内涵的差异化。

4.产品服务的差异化

打造福州休闲度假后花园,突出乡村温泉旅游产品的服务的差异化。

可以通过与毗邻的福州黎明职业技术学院旅游专业学生进行专业实训实践合作,提高产品综合服务技能水平和服务质量。同时把握当今旅游者心理需求,从对旅游者的贴心服务着手,强调服务的细节体现:突出休闲度假核心的亲水、观鸟、望山、亲近田野、炊烟、花草等淳朴乡村风情,引入福州农村民俗文化体验、温泉疗养保健体验、自然探险体验、温泉品茶文化体验、温泉亲子乐园体验等细致的特色产品服务,再结合高级酒店所采用的“金钥匙服务”提升产品服务的个性化水平,以服务质量的提升促进服务附加值的提升,形成与其他乡村温泉旅游产品的服务差异化发展优势。

5.营销理念的差异化

通过进一步地深入研究市场,细分游客的社会属性、偏好和行为等方面的特征,有针对性的展开差异化营销。信息化社会强调对网络传媒的应用,龙泉山庄需要运用好网络营销工具,优化信息平台[9]。设计龙泉山庄旅游品牌标志,形成独立品牌形象,并拓宽营销渠道,通过多方合作建立信息传递媒介网络,并树立地区品牌影响力。

同时,在加大宣传力度的基础上实施差异化营销,通过投放主题广告和专题节目、制作赠售主题纪念品、宣传册、参加大型会展和承办专题会议比赛、与临近景点景区协助组合营销等方式突出龙泉山庄乡村温泉旅游产品特色,坚持“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新,人新我奇”的原则,实现市场营销差异化。

四、结语

龙泉山庄乡村温泉旅游产品正在不断探索实践,通过产品差异化开发,寻求合理的市场定位,谋求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市场的有序发展,加强乡村温泉旅游产品竞争力的对策。通过对龙泉山庄乡村温泉旅游产品的差异化开发探索研究,期待福州温泉旅游产业实现全面转型升级和有序发展,树立的“中国温泉城”旅游品牌,为海西经济圈建设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林绍华,郑耀星.福建省乡村旅游发展的SWOT分析[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6):169-171

[2]沈秋贵.打造福州“中国温泉城”的对策研究[J].福州党校学报,2010,(1):74-75.

[3]吴必虎. 大城市环城游憩带(ReBAM) 研究——以上海市为例[J]地理科学,2001,(8):354-355

[4]林东,郑耀星. 福建乡村温泉旅游开发模式研究——以闽侯光明温泉为例[J]资源开发与市场?旅游资源,2011(10),938-940.

[5]融侨温矿泉开发有限公司. 融侨温泉引水创全国长距离温泉输送管道之最[OL] 省略/read.php?tid=7629,2005-5-24

[6]Molera,L.,Albaladejo,I..Profiling segments of tourists in rural areas of South2Eastern Spain[J].TourismManagement,2007,28:757-767.

[7]王艳平,孙巧耘. 温泉旅游研究导论[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7:249.

乡村旅游文化范文5

乡村文化是我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进一步营建良好协调的村庄文化,增强文化建设,提高村庄综合竞争力,我们总结了近年来我镇村庄文化建设的做法与经验,深入分析存在的艰苦与成绩,发展村庄旅游,是城乡兼顾发展的有效措施,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村庄的重要内容。

乡村文化建设几点思考

村庄文化建设正处于重要时期:一是县委、县政府加速了“文化强县”建设措施,为我们加速推进村庄文化建设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二是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日趋强烈,为我们加速村庄文化建设增加了内涵能源;三是近年来文化建设本身积累了一些好的做法和经验,特色文化发展呈现了好的势头,这为我们加速村庄文化建设奠定了一定的根基。但新村庄文化建设要真正取得实效,必需突出一个“新”字,要有新招子、新作派、新气象、新面貌。这就要求村庄文化必须加倍重视自发创新,完成文化内容、文化形势、文化方法的创新,尽力找准契合点,不断打造新亮点,能更好地满足村庄大众日趋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具体来说,可以从三个方面促进乡村文化的自主创新:

把农民致富奔小康作为完成文化自发创新的原动力。致富奔小康是新村庄建设的首要任务,也是广大农民最急切的希望。所以,村庄文化建设必须很好地与农民致富奔小康联合起来,尽力拓展文化发展的空间,不断增强文化创新的原动力。村庄文化建设要自动顺应广大农民“求富、求知、求乐”的综合性文化需要,突破文化活动即是唱唱跳跳的成见,将狭义文化向广义文化延长,在满足农民大众文化娱乐需要的同时,在活动中融入更多的科技、司法、市场常识,让村庄大众从活动中学到更多致富本领。要积极领导、搀扶农民发展村庄特色文化财产,让农民在致富奔小康的过程中真正尝到文化的甜头,真切领会到文化的价值,从而引发他们在新村庄文化建设中的自主性和创造性。丰富内在,增强活力,使之成为有力的宣传手段。

要把特色文化建设作为村庄文化自发创新的最好切入点。村庄有着极为丰富的文化资源,有的甚至就“活”在广大农民的日常生活中。这些文化接近农民的认知方法和审美习气,有一种自然而然的亲切感。积极发掘村庄现有的、本身身旁的奇特的汗青文化遗产或民族文化资本,为农民提供丰富多彩的官方文化活动和精神产物,可使他们在休息之余不出村就可以感受到文化的陶冶。应用特色文化展开村庄文化活动,最好的方法就是在坚持其脍炙人口风格的同时,充分其内容,创新其情势,付与时代性、教育性,使其成为流传先进文化的载体。应用这类“旧瓶装新酒”的方法,完成村庄文化的创新,大众最容易接受,也最乐于介入。同时,积极发展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展开生态旅行县开发,丰富汗青文化资本,争取在5年内构成一条欣赏性强、内在丰富的汗青文化旅行带。在有效保护的前提下,重点开发我镇独具特色的万国寺等汗青文化遗产资本,让广大大众可以或凭借本身拥有的资本前提积极介入文化资源开发,在村庄经济发展和文化提高两个方面间接受益。

以队伍建设推进村庄文化的自发创新。首先,要继承落实好村庄文化工作者的相关政策,尽量地激发其工作的积极性。实在地增强对村庄文化工作者的培训,提高他们的实践水平和业务素质,不断增强其自主创新的才能,尽力树立一支思维、政治、文化、业务素质强的文化管理人才队伍。同时,经由流程制度上墙,使人人都能自发遵守,稳固下层文化队伍。其次,要大力增强农民专业文化队伍建设。农民是文化建设的受惠者,更是文化建设的新力量。只要最大限度地把农民吸纳到文化队伍中来,才能更好地摸清农民大众的文化需要,提高村庄文化自发创新的科学性和针对性。同时,农民专业文化队伍的建设,也有利于施展典范示范作用,吸引越来越多的农民从事村庄文化建设、介入村庄文化建设。

乡村旅游开发对文化生态的负面影响

乡村文化过度商业化。“在旅游的发展对目的地文化的负面影响方面,最显著的影响是本地文化的不正常商品化。”因为开发程度较低,缺乏经验,还有的是出于逢迎旅客的需要。有些处所特别是晚期开发的村庄,将本地的民风节庆文化舞台化、商品化,这类功利商业性生产和加工,造成了村庄文化的失真和歪曲,失去了原真性的村庄文化的价值也就大打折扣,不只使旅客不能真正熟悉和懂得村庄文化,久而久之,甚至本地农民对自我文化的懂得和继承都存在严重问题。

淳朴民风受到冲击。旅游活动中的文化树模效应客观存在,这主要是旅游活动的文化性质所决定的。旅游的发展,对旅游目的地的社会风尚影响较大,特别是经济发达的村庄。抵挡旅游者生活方法和价值观点带来的不好影响,侵蚀和污染才能较弱。因为经济好处的驱动,质朴的农民学会了“宰客”,五花八门的手腕甚至是巧取豪夺、坑蒙拐骗,惹起旅客的激烈不满;村民之间的和气平和也被冲破,经济纠纷时有发生;有的农民过于依附旅游业,产生了一些不健康的行动方法。

乡村旅游文化范文6

(一)温江区乡村旅游现状

2012年,温江区旅游总收入15.29亿元,接待游客1170.55万人。其中全区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年总收入达5.85亿元,占旅游总收入的38%。但同期,成都市全年旅游总收入为1050.78亿元,温江区仅占1%;全年全市共接待旅游总人数12246.47万人次,温江区仅占10%。2013年,温江区旅游总收入21.11亿元,同比增长38.70%,接待游客1482.73万人次,同比增长26.67%,旅游总收入占全区GDP比重达到5.8%,安置就业2万余人。同年,成都市旅游总收入1330.66亿元,温江区占到1.5%;2013年成都市共接待15539万人次,温江区占到9.5%。此外,温江区乡村旅游从业人员达46240人,从业人员中农民就业比例达到83%,从业人员职业技能培训面达到85%以上。

(二)温江区乡村旅游现状分析

从以上几组数据不难看出,温江区的旅游产业发展势头较好,增长幅度也较大。尤其2013年,整个成都市受国际形势的影响,入境游客增幅下降的大背景下,依然保持了良好的增幅。乡村旅游的发展,对解决农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等问题也都起到了较大的积极作用。但同时,也不难分析得出,温江区的旅游业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一,温江区的全区旅游收入在成都市范围来看,所占份额较少,最近两年都只占到了全成都市的1%。旅游接待人数也远远不足,近两年也仅占到全成都市的10%左右。二,就温江区自身的旅游结构而言,乡村旅游总收入在全区旅游总收入中仅占到了三分之一。就目前温江区乡村旅游现状、产业结构以及区位条件来看,乡村旅游还大有潜力可挖掘。

二、温江区乡村旅游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品牌产品

通过对温江区乡村旅游的调查可以看出,温江区的乡村旅游虽然起步早,资源多,但真正的乡村旅游品牌并不多,可以说根本还没有“叫得响,拿得出”的品牌产品。究其原因,其一是从业人员多数都是农民,素质参差不齐,文化素质普遍偏低,没有品牌意识和品牌营销观念。其二,政府缺乏有力的引导。某些地区出现了一些品牌,比如“万春卤菜”、“红枫基地”等,但对品牌定位不准,挖掘度不够深入;其三对品牌的宣传力度也有限。所以温江区虽然乡村旅游产品众多但还没有形成如“郫县农科村”,“锦江三圣花乡”这样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品牌产品,自然也就难以发挥出品牌效应。

(二)缺乏对文化的深入挖掘

作为文化重镇的温江区,一直以“金温江”的美名享誉海内外。不仅有着丰富的物产,还因为温江区独有的文化积淀。温江区不仅是4000多年前古蜀鱼凫王国的发祥地,更有文庙、陈家桅杆等名胜古迹。可惜的是,温江区的乡村旅游发展依然停留在传统的形式和定位上,就是“吃农家饭、干农家话,住农家屋”,以休闲娱乐为主,形式单调,缺乏特色。没有更好的深入挖掘温江的地方文化特色,形成自己独有的核心竞争力。

(三)缺乏与产业的结合

温江区是我国三大花木基地之一,同时也是中国西部最大的花卉苗木集散地、中国第二大花卉苗木生产销售市场。此外,温江盆景还是川西盆艺的代表。但目前温江区的乡村旅游很少和花卉苗木产业相结合进行发展,还处在单纯的农家乐阶段,形式也是以私人老板为主,规模较小,基础设施和接待能力也有限。不仅没有利用好当地的产业优势,使得乡村旅游本身也缺乏长久持续的吸引力。

(四)缺乏区域间的合作和统一规划

以温江区为例,其核心产业主要是花卉苗木,与周边接壤的郫县在产业上有很多交集。但这两个区县并没有就乡村旅游展开深入的合作。两区县的乡村旅游基本还是以家庭为单位,政府也没有在区域间进行更深入与更全面的统筹规划。使得这些农家乐不仅接待能力有限,同时还容易在同片区内造成产品同质化,缺乏差异性和特色性。从而出现低价竞争,形成恶性循环。导致乡村旅游产品无法更进一步的提档升级,也无法出精品。

三、新型城镇化建设对温江区乡村旅游的影响

对温江区乡村旅游问题的总结,可以发现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人民需求的提高,城乡结合进程的加快,乡村旅游不再是简单的第三产业的发展。我们对乡村旅游的定位也不能仅从旅游产业单一发展的角度来思考,应该更加多元化,产业之间的结合也更加的密切,随着国家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提出,温江区的乡村旅游应以发展现代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乡村旅游为目标,以内需为导向进行产业发展。同时应当通过内需型产业的深度融合与发展(如温江区的花卉苗木产业等),拉动乡村旅游产业的规模化发展和全面质量提升,并推动乡村土地配置市场化、农村土地资本化,提升和保证农民的基本财产权利,优化农村资源配置和产业结构,直接带动农民就地就业、农业就地转型、农产就地增值、农村就地城镇化。

四、温江区乡村旅游提档升级的对策

(一)以“大区域”的整体理念进一步打造温江区乡村旅游

在乡村旅游产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独立发展逐渐不能满足旅游市场的需求。统筹区域旅游发展对促进区域产业结构优化、推动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都会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国家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提出后,区域旅游发展对促进形成高效的产业协同发展机制,实现旅游产业经营的大型旅游企业集团化、中型旅游企业连锁化、小型旅游企业专业化都有着积极的作用。而温江区地理位置优越,产业基础好,更有着良好的区位交通优势,因此更应利用自身优势,树立“大区域”的理念,对旅游产业链进行更加有机的整合,推行和打造区域之间的无障碍旅游和无缝隙服务。积极推进合作区域内旅游交通体系化、旅游服务一体化、旅游信息联动化。

(二)打造精品特色旅游村的同时对基础设施提档升级

温江区乡村旅游的进一步发展应抓住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契机,打造一批精品文化特色旅游村。在建设乡村公共文化服务圈,基本医疗服务圈,整体带动农民生活水平和乡风文明水平的提高的同时,提高旅游基础设施的等级。如:村级道路、沟渠、田园绿道等基础设施的进一步建设,移动光纤、WIFI等信息化资源的进一步覆盖等。

(三)引导乡村旅游项目集群发展

温江区应充分利用自己的产业优势,加快乡村旅游项目的集群发展。以旅游为主导,带动花卉苗木业、奇石产业、有机农产品产业等与旅游相关的泛旅游产业的发展。形成一批以特色产业聚集为依托的旅游产品。如:川西特色林盘、鱼凫民俗文化村落、特色花木产业区等特色旅游产品。

(四)强化乡村旅游品牌创新

温江区的乡村旅游虽然起步早,发展快,但缺乏叫得响的品牌。温江区应在做响温江休闲农业名片上加大力度。不仅要加强国家A级景点和景区申报评审,更应通过开发特色旅游产品、节庆营销等手段,打造出一批能享誉四川乃至全国的旅游精品,扩大温江都市休闲农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五)加强对复合型旅游人才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