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文化旅游融合规划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文化旅游融合规划范文1
作为旅游发展建设的核心属性之一,旅游资源的文化属性在旅游资源的开发过程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因此要推动旅游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必须在市场的结构调整下实现文化、旅游产业的融合,在推动文化信息传播的同时,发展区域旅游业,为社会大众提供更好的休闲文化旅游服务,促进中国整体旅游业向着休闲时展。
一、张家口文化资源和旅游产业融合的关键因素
(一)旅游产业的深化发展是融合的内在动力
在现代旅游业受到社会大环境影响,由传统的观光旅游向着休闲旅游发展过渡的过程中,表现出了一种旅游参与人员对于旅游地区文化精神的诉求。而为了满足旅游人员的时代需求特征,突出显示旅游产业在文化方面的内在需要,旅游建设过程中就必将文化元素渗透于旅游产业活动的每一个组成部分,从而在产业内部催生出了具有个性特的强烈驱动原动力,促使文化与旅游真正的开始融合发展。
(二)旅游市场的结构升级为融合发展提供了外在动力
随着张家口旅游事业的进一步发展,人们的消费需求也由传统的单一性发展需要转变为多元化、高趋向的市场整体消费需要,从而对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提出了新的时代要求,旅游业必须不断的开发新产品来满足市场结构升级的需要,从而从外部激化了融合发展的产生。
(三)科学技术的进步为融合创造了有利条件
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展开,现代科学技术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促使以科学技术为发展支撑的相关行业的划分边界也由原本的清晰逐渐转变为现代化的概念模糊。也就是说,科学技术的进步在文化发展方面对文化的深度和广度都有所拓展,为文化资源与旅游产业的进一步融合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以现代先进科学技术为依托,将旅游地域的文化内涵真正的融于到旅游产业的构建之中,才能够从深层次赋予旅游地区强大的文化感染力,进而不断推进当地旅游业的现代化发展。
二、张家口文化资源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相关建议
(一)立足于地区发展实际,充分发挥出规划设计的实践引领作用
文化与旅游在现代社会的融合发展最重要的一点便是事前规划。近年来,国家充分认识到民族文化建设对社会主义进一步发展的促进作用,所以尤其强调在旅游地区促进文化与旅游的结合发展。国务院甚至为此颁布了相应的振兴文化产业规划以及促进旅游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各省市地区也因此提出了相应的应对措施,共同推动文化旅游建设。张家口深刻了解了上级的指导意见后,结合张家口地区旅游发展的自身特色和时代形式,参照其他旅游地区的成功结合经验,对文化旅游发展规划建设进行了深入探索,最终制定出较为先进的规划措施,并在后期管理工作中贯彻落实,以其能够真正的实现本地区文化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
张家口崇礼的滑雪产业现已发展较为成熟,借助北京申办2020冬奥会这一契机,对滑雪产业进行整体规划,较为突出的是万隆滑雪场,其完备的旅游设施和合理的规划设计在世界已小有名气。
(二)对文化旅游资源进行深入挖掘
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发展并不是单纯的配对和生硬的叠加,而是通过对具备一定市场价值、旅游价值文化资源的选取与加工,将其转变为旅游文化资源,才真正做到了文化旅游资源的结合发展。张家口文化旅游资源具有相当丰富的种类,但是各种类之间的结合性不强,所以必须在深入挖掘各项资源优势的基础上对具有内在联系的资源加以整合,真正的将文化旅游资源方面的优势转变为该地区在旅游市场上的核心竞争力,提升该地区竞争优势,促进该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在具体操作方面,可以集结社会历史文化研究界的相关人员对当地的历史文化资源进行挖掘和探索,寻求这些资源与社会民俗、非物质文化遗产表演传承之间的结合点,走差异化和具有地区特色的融合发展之路。
这里不得不提的是张家口蔚县的传统民俗活动:打树花。这项古代被穷人家用来庆祝新年的方式延续至今成为一种受到世界各地游人欢迎的民俗文化,是对文化旅游资源深入挖掘的最好验证。中国民协主席、著名作家冯骥才看过打树花表演后,撰文称:"中国人过灯节的风俗成百上千,蔚县暖泉镇的打树花却独一无二。
(三)积极发展文化旅游体验活动
在旅游地区的建设和发展过程中,要注意融合发展中对传统文化单一模式的改变,将静态文化资源中相对分散的文化元素和高深的文化思想内涵转变为具备鲜明地域文化特征并且具有较强参与性质的旅游文化体验活动。要在旅游地区内注意对文化演艺作品的开发和设计,在满足社会大众心理需求的情况下,推动旅游地区文化演艺单位、场所和当期旅游公司之间的联合发展。并且通过一定的资金技术支持,鼓励承接文化表演的艺术团体能够在充足的资源支持下,创新节目表演形式,增强体验活动的实际吸引力,使游客在体验活动中感受文化精神的休闲审美享受。
三、结语
文化旅游融合规划范文2
开创文旅融合新局面
——文化旅游局长工作汇报
近年来,×县紧紧抓住文化旅游部门结构性重组机遇,牢固树立“文旅融合、全域旅游”发展理念,坚持规划先行、项目带动、市场推广、开放合作,全面推进旅游业态创新和产业融合,着力构建文旅融合的全域旅游发展格局,全面开创×县文旅融合新局面。
一、基本情况
×县历史文化悠久,旅游资源丰富,成功创建省旅游强县,并连续多年获评×县域旅游十强称号,打造了×两家4A级旅游景区,×四家3A级旅游景区。成功创建×处省级旅游强乡镇、21处省级旅游特色村、×处省级工农业旅游示范点、×处省级精品采摘园和星级农家乐。培育发展了×家四星级标准旅游饭店,×家旅行社和营业部。自2004年起,连续举办了×届文化旅游节,“中国佛都
京杭水脊”旅游品牌在国内外已有一定知名度。2017年,×县加大文化旅游资源整合力度,组建成立×开元集团,×寺旅游发展有限公司为×集团四大国有子公司之一。2019年,×县实施机构改革,文化和旅游部门组建为文化和旅游局,实现了诗和远方的结合,推进了文化旅游的融合发展。5月,×开元集团正式入股×文旅集团,划转资产×万元,股权占比×%,×寺景区融入全市文化旅游大格局,进入了跨越性发展阶段。
一是以规划为引领,明晰发展布局。
我县先后编制完成了中都佛苑景区规划、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乡村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寺景区总体提升策划、×湖湿地建设规划以及×枢纽考古遗址公园开发规划等。2018年,聘请×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编制了《×县全域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目前县政府已批准实施,为×县文旅产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二是以文化为魂,促进产业融合。
大力推进“旅游+”战略,积极拓宽旅游发展空间,重点实施“旅游+N”产业发展模式,加快推进旅游业与文化、教育、水利、交通的深度融合发展。发挥“旅游+文化”,成功策划了第×届×县文化旅游节,举办了开幕庆典、慈善捐赠、文化展演、全国书画邀请展、研学展示等活动,吸引游客达×万人次。发挥“旅游+教育”拓展文庙建设规模和层次,扶持文庙研学旅游产品开发,完善了“成人礼”、“开笔礼”、“谢师礼”等参与性项目。×运河考古遗址公园不断开发文化体验、遗址观光、考古研学、科普教育等活动,累计接待研学团队共×万人次,文庙儒家文化和×运河文化已经成为全县干部政德教育的两张亮丽名片。实施“旅游+水利”,联合水利部门开发中都水库水上休闲、垂钓等水上娱乐产品项目。实施“旅游+交通”,联合交通等部门建设了济北旅游大道、泉河景观廊道等旅游要道,指导×湖湿地开发了自行车比赛、自驾车营地、休闲旅游慢道等,构建了环×游憩带。
三是以项目为引擎,推动地域联动。
通过多年持续开发建设,先后建成了×寺景区,×湖湿地、中都民俗馆、×枢纽考古遗
址公园等景点。×宫旅游综合体项目累计投资×亿元,全面完成了外立面装饰装修工程。×枢纽考古遗址公园初步形成规模,新的提升规划即将实施。全县文化旅游配套设施建设得到完善,游客服务中心、停车场、交通指示牌和旅游干道不断健全,较好地提高了文化旅游接待和服务能力。通过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有效带动了县城和景区周边镇村改造升级,面貌更新,开启了以文化旅游产业为载体的城乡统筹发展新思路。
四是以乡村振兴为助力,推进乡村文化旅游发展。
×湖湿地新上旋转木马、碰碰车、自控飞机、森林探险等娱乐项目,种植了荷花、牡丹、玉兰、连翘、迎春花等各类乔灌木和果树,将湿地打造成儿童的乐园、花的海洋。×镇古城村以“×国故都
×故里”文化品牌为引领,以丰富乡村文化旅游业态为目标,建设了仿古街道、古×国博物馆、采摘大棚、药材基地,打造了×国遗址、×故里等×处景观,新上了×家农家乐、×家民宿,×处草莓采摘,成为×县首批国家3A级旅游景区村庄。×镇投资×余万元打造×山风景旅游区,建设了×等景观,完成了景区绿化、上山游览石阶、停车场、旅游厕所等配套旅游基础设施,利用土地流转等方式,联合周边村庄打造了茶园、梅园、核桃观光园、百合花观光园等,成功举办核桃丰收节、亲子挖土豆、百合园赏花等活动,丰富了乡村旅游内涵,每年吸引游客×万余人。
二、存在问题
经过反复调研座谈和分析论证,我们清醒地意识到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责任重大、任务艰巨。主要表现如下:文化
旅游资源集聚效益不够明显,游客滞留时间短,综合收入提升慢;旅游景区公司化运作、旅游项目市场化合作进展较慢;旅游产品结构单一,参与体验项目较少,缺乏演艺类、修学类旅游产品;资源整合不够、景区关联度不高、品牌影响力偏小等问题,没有把资源优势更好地转化为品牌优势、产业优势和竞争优势。
三、下步思路打算
下一步,我们将按照全域旅游发展理念,推动旅游新旧动能转换,优化文旅资源配置,加快文旅项目建设,提升品牌效应,深化公司运作,积极融入曲阜文化建设示范区和大运河文化带建设长廊,真正将旅游产业打造成为文旅融合发展的引领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动力产业、转型发展的支柱产业。到2025年,全县接待国内外游客达到×万人次,旅游消费总额达到×亿元,旅游产业对GDP的综合贡献率达到×%以上,打造一批国家3A级以上旅游景区、三星级以上旅游饭店、省级乡村旅游品牌、新业态产品等。
一是坚持多规合一,科学描绘文旅产业发展蓝图。
加强旅游规划与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等的衔接,努力构建全域打造、全业融合、全景建设、全民参与的全域旅游发展格局。依托大运河文化旅游带建设重大历史机遇,加快推进《×运河古镇建设》,积极融入全国全省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凸显×枢纽位置及作用。指导×、×等乡镇做好×山旅游风景区和古×田园的规划编制和项目建设工作。
二是深入推进文旅融合,持续加大重点项目建设。
储备打造一批重点旅游项目,不断夯实产业发展基础。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多方筹措建设资金,推动×宫旅游综合体建设。合理规划×寺景区西片区,延长游客逗留时间,将其打造成为×地区高品位、独特性的研学空间。推进文庙儒学研学基地开发建设,丰富研学旅游产品,切实增强游客的参与性、互动性,全面打造政德教育基地和研学旅游基地。完善旅游配套设施,加快推进×运河考古遗址公园项目建设。健全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启动全域旅游服务中心建设,构建多维度、立体化、全覆盖的文化旅游综合服务网络。
三是发展乡村文化旅游,助力乡村实现全面振兴。
加快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按照《×县乡村旅游提档升级工作方案》,注重文化特色,引导乡村旅游规模化、特色化、精品化发展。持续打造×湖田园综合体、×山旅游风景区、×河生态旅游度假带、×古城田园等乡村旅游项目,集中培育“×—×—×”乡村旅游集群片区。指导有关乡镇(街道)发展观光农业、休闲农业和现代农业庄园,培育旅游特色村、精品民宿和后备箱工程基地,促进乡村全面振兴。推动×古×田园景区提档升级。
四是开展精准营销,努力拓展旅游客源市场。
加大宣传资金投入,持续在主流媒体开展旅游品牌宣传,在高铁站、高速路等交通平台推广县域旅游形象。大力开发×祈福、文庙研学旅游产品,树立×研学旅游品牌形象。提升×文化旅游节举办层次,继续策划内容多样、内涵丰富的活动,营造浓厚的节庆文化氛
围。加强政策奖励扶持,大力开发周边200—300公里基础客源市场,重点加强×、×、×等地组团旅行社的对接合作。同步推进网络营销与市场开发,实现线上线下互动互补,合力共赢,大力提升“中国佛都”品牌的知名度。
文化旅游融合规划范文3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4)21―0049―01
1昆明市旅游与城镇融合旅游与城镇融合评析
1.1发展特点评析
1.1.1城市建设旅游化
昆明作为首批历史文化名城,按照“城市建设旅游化”的思路推进新城市发展,充分挖掘历史文化、创新现代文化、弘扬先进文化、展现时代特色,突出城市性格的特征,促进旅游与城市建设融合,充分展示昆明的山水城市之美,把昆明建设成为世界知名的旅游城市。
1.1.2城市旅游产品复合化
昆明是滇池文化、民俗民族文化、街巷文化和革命文化融汇之地,以文化为灵魂、旅游为核心、商业为平台,推进旅游与现代农业、工业、体育教育医疗、商贸金融服务的融合,发展新兴旅游业态,实现观光旅游向体验型、度假型、休闲型旅游转变,构建适合市场需求的复合型旅游产品体系。
1.1.3城市旅游空间结构多级化
按照构建全域旅游空间格局和新昆明城市建设的发展要求,昆明旅游空间分布可分为三个层次,即,以文化体验型旅游产品为主聚在翠湖和金马碧鸡坊区块的新昆明主城区建设的核心区;以城市公园型旅游产品为主包括金殿―世博园和滇池两大片区的世博主城区和滇池休闲度假片区。以康体娱乐型旅游产品为主分布在资源丰富的周边县城的城市周边旅游带。
1.2融合发展问题评析
1.2.1昆明历史文化名城的古城特色和风貌亟待保护
目前昆明市的重点文物古迹保存大体完好,但是已经接近极限寿命年限。同时由于政策偏差导致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及规划执行不到位,使得昆明历史文化名城具有的历史与文化价值在逐步衰退和流失,古城特色和风貌急需保护和有机的更新。
1.2.2旅游与城镇建设融合有待进一步提升
昆明市旅游与城镇建设融合取得较大成就,旅游城市化得到贯彻执行,但是昆明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城市特色还不明显,配套基础设施和旅游综合服务功能还不完善,旅游业集聚发展的带动作用还未充分发挥。
2融合发展建议
2.1以城市文化传承为基础进行昆明旧城更新
首先要建立文化观,从城市文化的高度来认识城市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价值,坚持贯彻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基本原则,并具体加以落实;其次,建立系统观,从总体上对城市进行全面的研究,在城市范围内全覆盖地开展城市保护与更新规划:第三,建立经济观,了解掌握城市更新改造的经济规律,探索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文化效益的矛盾新途径。
文化旅游融合规划范文4
关键词:生态农业;观光园;规划设计
建设生态农业观光园,是当今社会建设和发展的重要方面之一。做好生态农业观光园对于城市的生态协调建设和发展以及生态和社会效益的实现都具有重要意义。如何做好生态农业观光园建设,需要在城市建设和发展中研究符合城市生态建设要求的农业观光园,同时,创新生态农业观光园设计的理念。
1生态型农业观光园区的规划设计原则
1.1因地制宜原则
由于农业发展本身就具有极强的地域性和周期性特点,因此,在规划和设计时生态农业观光园,就需要把握因地制宜的原则进行综合性规划。首先,充分利用该地区现有的原生农业资源,就地取材,创造出区域性特色的服务和产品。其次,通过技术和资金投入到受限于技术和机械的农产品中,进一步丰富园区作物的内容,创造出更多的项目。最后,集中力量建设生态农业观光园的基础设施,保障良好的交通、水电及食宿等,开发极具地方性、品牌性及文化性的旅游精品项目,不仅使农民收益提升,也要发挥服务社会的作用。
1.2绿色、环保以及可持续原则
生态农业观光园作为紧密联系自然环境的一项产业,不仅要以服务和产品来吸引客户,更需要来自于自然环境的支持。因为良好的风俗地貌、文化氛围及自然景观更能够吸引到旅客。因此,生态农业观光园的建设需要严格把握绿色、环保及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建立良性发展的生态经济模式。首先,需要禁止乱砍滥伐行为,减少大兴土木对园区环境和自然生态的影响。其次,尽量减少化工、化肥及生活垃圾对环境的影响,进行合理的规划,建立持续经营的管理模式。最后,对整体收益进行合理利用,不仅要为当地农业从事者创收,也要为社会和环境做出贡献。
2完善生态农业观光园规划设计的方法
2.1充分利用景观与植被
在生态农业观光园的建设中,顺应自然是一个重要的建设理念,如何践行顺应自然的理念,其中景观与植被就是最好利用的资源。因此,通过生态农业观光园建设,要让景观和植被的建设更好地发挥其作用,拓展现有景观植被的作用,更好地推进景观植被对生态农业观光园的建设和发展,提高植被利用率。
2.2体现本土文化和当地民族的特点
比如,苗族文化的展示,和游客一起共同参与民族的传统体育活动和民族舞蹈、篝火晚会等,旅游者的参与度提高了,当地旅游特色的美誉度也随之提高了。在这样一个竞争激烈的市场中,知名度和美誉度都很高的旅游资源可以吸引到更多的旅游者。如黔东南州黎平县侗族鼓楼文化艺术节篝火晚会,就有力推动了贵州民族文化旅游发展。
2.3发展特色旅游商品
在农业观光园规划中,将农业文化资源融合到旅游商品设计中,以此吸引游客购买,并提高商品的农业文化价值。一方面应使商品彰显文化内涵,赋予旅游商品浓厚的文化气息,文化底蕴的深厚直接影响到商品的销售,加入特色的农业文化,不仅增加了商品的美学韵味,还能够提升其纪念意义。另一方面重点考虑地方特色旅游商品。如在进行商品设计时,将特色的农耕文明、历史典故、传说等构造商品图案、造型,并利用当地富有特色的材料进行制作,突显观光园的农业文化和民族特色。
2.4创新旅游业态
创新旅游业态是实现旅游产业永保活力的重要路径。贵州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要从产业要素、产业空间、产业融合3个方面来实现旅游业态的创新。一是产业的要素集聚。贵州要以旅游6要素为重点内容和出发点,对现有的旅游业态体系结构进行分析,通过对已有业态的补充和提升,创新开发旅游景区综合体、城市旅游综合体、乡村旅游综合体。二是产业的空间复合。不同旅游地的不同功能分区,孕育着差异化的产业形态。贵州在旅游目的地建设过程中可以通过对游客不同需求的认知,把差异化的产业形态和旅游业态融合共生,形成多功能复合的空间。三是产业的融合发展。贵州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要在发挥自然资源禀赋的基础上,融合区域的特色文化,以文化作为引领,发展文化旅游创新区。
3结语
将传统的农田景观与农业观光旅游相结合,实现观光休闲农业园区景观的经济效益,优化产业结构,使人们拥有更多休闲娱乐的场所,也能够进一步增加农民的经济收入,实现经济、社会以及生态效益的统一发展。
参考文献
1徐宝辉.农业生态观光园规划设计研究[J].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4(6)
文化旅游融合规划范文5
天水市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现状
(一)天水市文化与旅游融合发
展具备良好的资源和基础天水历史文化悠久,旅游资源富集,具有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良好资源和基础。作为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天水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有8000多年的文明史、3000多年的文字记载史和2700年的建城史,是“三皇之首”伏羲氏的诞生地和伏羲文化的发祥地。以伏羲文化、大地湾文化、秦早期文化、石窟文化和三国古战场文化为代表的五大文化,构成了天水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全市共有旅游景点228处,有海内外炎黄子孙寻根祭祖圣地伏羲庙、5A级麦积山风景名胜区等众多景点。境内古民居、古建筑、古墓群、古战场、古石窟等名胜古迹众多,山、水、林、泉等自然资源和城、寺、观、阁等人文资源交相辉映,旅游资源十分丰富。2014年,全市接待国内外游客1703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96.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8.02%和28.20%。
(二)天水市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迅速
近年来,天水市紧紧抓住国家扶持甘肃发展的一系列优惠政策,特别是关中—天水经济区、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以及丝绸之路经济带甘肃黄金段的建设机遇,在促进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和实践。1.科学制定文化旅游产业融合规划2013年6月,天水市制定出台了《天水市建设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总体方案》,以建立特色文化大市为目标,确定了“一长廊”(丝绸之路文化发展带天水百里石窟艺术长廊)引领、“三园区”(中华始祖文化园、大地湾国家级考古遗址公园、麦积山文化旅游区)支撑、“六工程”(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工程、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程、文化产业发展壮大工程、文化服务基础建设工程、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工程、文化品牌打造提升工程)推进的总体思路,全力打造全球华人寻根祭祖圣地,全面推进以始祖文化为核心的文化历史区建设工程。2014年,启动了《天水市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规划纲要》编制工作,经过多番论证、修订。通过科学规划,确定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目标和思路,增强对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指导,确保文化旅游产业规范、有序发展。2.深入发掘整合文化旅游资源随着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提出,天水市以此为契机,深入挖掘地域特色文化,开展精品旅游营销,积极发展羲皇故里寻根祭祖游、百里石窟艺术走廊游、丝绸之路名城古韵游、陇上江南生态休闲游、天河沐浴温泉度假游、现代农业观光游,对西安——天水——兰州——敦煌丝路文化旅游线、炎帝陵——伏羲庙——卦台山——大地湾始祖文化旅游线、麦积山——大像山——水帘洞——木梯寺石窟文化旅游线等三条特色文化旅游线路进行了重点宣传和营销,逐步形成了以天水为旅游目的地的文化旅游市场营销发展新格局。3.实施文化旅游龙头企业培育工程企业是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市场主体。通过扶持飞天雕漆、汉唐陶艺、大漠行麻鞋等文化旅游骨干企业,培育文化旅游龙头企业,形成了以“五大文化”、民间工艺、民俗风情等为内涵的文化产业基地,文化旅游产业集群已现雏形,大大提高了天水市文化旅游产业增加值。4.发展壮大旅游演艺市场天水市将发展壮大旅游演艺市场作为文化旅游深度融合的主攻方向,通过建立文化演艺公司、景区、旅行社、宾馆饭店、旅游交通企业合作共赢机制,将《麦积圣歌》《一画开天》《大秦文公》等一批优秀新创剧目推向文化旅游演艺市场,并在重点精品景区进行定时驻场演出,改变了游客在景区单一观光的旅游模式,延长了游客的观光时间,从而带来了更多的旅游收入。同时,依托天水市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创排的旅游版“天水大舞台”民俗艺术精粹展演节目及《张川花儿》《武山旋鼓》《清水轩辕鼓舞》《秦安老调》等民间民俗艺术作品在景区、宾馆饭店、文化广场等场所进行定时演出,提供了展现天水民俗文化的平台,同时提升了景区的文化内涵。
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背景下金融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文化旅游融合规划范文6
20世纪70年代以来,由于高新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扩散,原本具有分工的一些产业边界逐渐模糊,产业之间相互渗透并融合形成新的产业态,这些新业态的出现成为拉动经济的新的增长点。经济学家提出了产业融合理论来解释这种现象。旅游业是一个高关联度的产业,在这一浪潮的带动下,也显露出融合发展的迹象,旅游也逐步与其他产业相互融合和渗透。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发展的重要载体。根据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的Nicholas Negroponte用三个重叠的圆圈来描述三产业的技术边界,认为三个圆圈的交叉处将成为成长最快、创新最多的领域,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相融合,可以充分发挥两个产业的自身优势,增强文化旅游的核心竞争力,促进旅游地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一、河南文化旅游产业融合的基础
中原文化历经数千年文明的积淀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也造就了河南极其丰厚的文化旅游资源。河南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具有三大优势:
其一,资源优势。河南历史文化底蕴深厚,蕴藏在这里的中原文化乃至东方文化博大精深。无论是有胜迹存在的文化资源,还是流传于社会的非物质文化资源都很丰富,而且不少文化旅游资源禀赋极高,具有唯一性和垄断性,完全具备打造为旅游精品、绝品和极品的潜质,深度开发的市场前景非常广阔。河南历史文化遗存达28168处,拥有一大批垄断性、多种类、高品位、高密度的文化旅游资源。 “中华之根”、“少林故乡”和“豫剧源头”这些都为河南特色旅游的发展提供了条件,可以加大对类似品牌的培育力度,积极打造更多的富有中原文化特色的品牌。其二,交通优势。河南交通区位优势非常凸显,“河南地处九州腹地,十省通衢”,东西南北四方交通的要道,旅游通达性极佳。 从大通道建设来看,河南连接各核心景区的快速旅游通道逐步建成,大交通必然迎来旅游的“井喷”式发展。其三,市场优势。从经济发展的规律来看,全国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进入大众消费提速期,有利于旅游业的加快发展,这为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提供了广阔空间。河南地处中国人口最稠密,经济总量最大的大中原地区中心,以郑州为中心,半径1000公里的区域内,集中了豫、陕、晋、冀、京、津、鲁、苏、沪、浙、皖、鄂、湘、赣等十四个省市,拥有“长三角”和“环渤海”两大经济发达区,总人口达七亿多,各省市年人均GDP都已超过1000美元,最高的省市超过3000美元。因此,河南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拥有庞大的一、二级市场优势。
二、河南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面临困难
经过近30年的改革发展,河南省文化旅游产业已初具规模。河南旅游文化产业融合互动,优化了生产要素的配置,拓展了旅游产业的内涵与外延,拓宽了文化产业的发展空间,激发了新产品,提高了文化旅游产业在整个经济体系中获取资源的能力,形成互生共赢的多重效应。
但从已开发成的经营性文化旅游单位数量和效益来看,与全省可开发文化资源总量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应该说,相对于丰厚的资源优势,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空间还很大。制约河南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主要因素集中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观念落后,缺乏创意
中国旅游产业发展正在经历从资源导向到市场导向的转型,现在又被纳入文化创意产业。在这个发展阶段,不少从业者对文化旅游产业的理解,依然停留在对历史文化资源的浅层开发上。河南省内众多文化内涵较高的资源,只是通过复古和再造来实现对本地人文历史的重新认知和认同,未能挖掘其文化内涵、激活旅游资源的“文化之魂”,也就难以达到预期效果。
再一点就是开发的特点不突出――景点雷同现象严重,节目表演大同小异,相互模仿,没有使自己的品牌产品凸显出来。
(二)体制束缚
长期以来,河南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受体制束缚,文化系统与旅游经济各自为政,没有形成共识和合力。许多很有开发潜力的文化类旅游资源,同时归多个部门管辖。各部门之间相互掣肘,根本无法在市场竞争中抢占先机,常常是处于不死不活状态,浪费了大好资源。这种现象无疑是制约产业发展的一个大问题。
(三)实力不足
首先体现在经济实力不足。开发文化旅游资源需要大量财力物力,经济相对不发达地方政府部门无法投入充足的资金,主要依赖招商引资。其次是缺少资本对接,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缺少一个健全而活跃的资本市场作支撑。再次是缺少优秀的经营管理人才,文化类旅游产业资源的开发,需要既懂文化更懂市场的复合型人才,还需要具有很高超的经营管理才能。不仅需要高水平的经理人,更需要高素质的经营管理团队。目前河南的文化产业界和旅游产业界,缺乏这类高素质的人才,许多开发项目都是一些“摸着石头过河”的“民兵连”在支撑着,因而其开发和经营的盲目性很大。
(四)执行力差
执行力差长期制约河南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十多年来,全省旅游只有少林和龙门两家人文景区年收入达到1亿元。还有一批巨额投资大项目,如黄河大观、河洛文化村、官渡文化园、永昭陵、百泉、影视城、中州乐园等都因执行不力而最终归于失败,不仅直接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而且严重挫伤了当地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积极性。
三、河南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对策
(一)加强科学规划
合理规划是科学发展的奠基石,只有一流的规划,才打造一流的旅游项目。近年来,河南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突飞猛进,原有的规划已经不能满足文化旅游产业发展需求,应从现实需要出发,重新制订全省的文化旅游资源开发规划,为河南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奠定扎实基础。
(二)加速资源整合
一是破除部门和行业限制,在统一的规划和共同的目标下真正实现各类文化旅游资源互通、互动、共享、共赢;二是突破地域限制,树立整体旅游宣传营销理念,整合全省旅游资源,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三)坚定产业化发展思路
河南省所谓的文化旅游产业多数仍是政府部门管辖下的国有事业单位。即使有的成立了公司,其实质性管理体制仍是非市场化的事业性质。而更多的文化旅游资源,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仍然保持其原始的无形性,没有进行产品和产业化开发,无法投入市场,这就造成了文化旅游资源的巨大浪费。由此可见,文化旅游产业化亟待解决的核心问题就是组织上的企业化改造,经营上的市场化运作。
(四)选择文化创意路子走
旅游的一个重要特性就是寻求创意的差异。从文化创意的角度对历史遗迹等旅游产品进行重新打造,让沉寂的历史活起来,是激活市场和满足市场的重要一着。充分发挥河南省丰厚文化资源优势,进行再创造,再包装,用现代的、创新的、商品化的形式表现出来,创造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比如新郑黄帝故里连续8年成功举办的拜祖大典,让新郑市在春天有了秋天般的收获,据了解,在2013年拜祖大典期间的经贸洽谈活动中,新郑市共签订投资项目53个,总金额达476亿元。电影《少林寺》是对少林武术文化资源的挖掘和创新,它为少林寺景区带来了经久不衰的滚滚客源。
(五)建立文化旅游产业示范区
不少地区利用当地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实施“旅游兴区”战略,创建文化旅游产业示范园区,对景区扩建升级,依托民俗文化背景,开发重点文化旅游项目,扩大宣传力度,使当地文化旅游产业走上了快速发展的轨道。河南也可以选择基础较好的地方建立这样的示范区,比如登封市就有优越的条件:其一,所处地理位置较好,距郑州仅60公里,交通便利;其二,登封市的社会经济基础和文化旅游产业基础都很好;其三,旅游资源优势,拥有嵩山少林寺这样的世界级旅游品牌,在文化创意领域也培育出像《禅宗少林・音乐大典》这样的市场化程度很高的精品。在这样的地区简历文化旅游产业示范区,将为河南省发展以文化旅游产业为先导的文化创意产业发挥引领作用。
(六)努力打造产业链
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游客满意度的提升,核心要依托于景区、景点,但不能把眼睛只盯在门票上,而是要在产品深度开发和拉长产业链条上下工夫。从旅游环节角度看,文化旅游产业是以文化旅游为核心,集食、住、行、游、购、娱于一体的产业,并在每一个旅游环节中与当地特色文化的对接,赋予了更为丰富的文化内容,增强了旅游的文化属性,为旅游者提供了一次完善的文化旅游经历。
从产业链的纵向来看,文化旅游产业具有延展性,可以在原有产业链要素的基础上衍生出一些新的要素实现文化旅游产业链的纵向延伸。文化旅游产业延伸已涉及出版传媒、影视、会展、动漫游戏、文艺演出、体育等,而这些动漫、文艺表演等又可以衍生出新的商品市场。如开封可以整合文化旅游资源,根据包公、杨家将等传说和历史遗留下来的典故,创作影视剧本,发展动漫产业等。
(七)加大投入力度
1、资金投入
加大资金投入是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落实文化旅游产业项目必须坚持多方筹资、多元投入的原则。放开、放活、放宽旅游市场准入,建立政府、企业、社会和个人多元化投融资体制。一是政府引导。加大政府财政投入是发挥政府对社会资本导向作用的重要体现,也是突破现有景区建设资金短缺瓶颈的关键。二是市场化运作。尽快制定出台促进旅游业发展的优惠政策,以良好的软环境吸引投资者。三是多渠道争取。积极引导民间投资,鼓励非公有资本参与文化旅游项目建设和经营,兴办文化旅游经济实体,投资开发文化旅游项目。积极探索景区使用所有权、经营权或门票收入作抵押进行融资的新方式,更多地争取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资金投入。
2、构筑坚实人才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