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心理疾病的原因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患心理疾病的原因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患心理疾病的原因

患心理疾病的原因范文1

方法:对我院2011年-2013年收治的冠心病出现便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归纳总结患者出现便秘的原因并据此制定相关护理方案。

结果:导致冠心病患者出现便秘的因素主要有环境、饮食以及药物等作用。对患者应该采取诸如调整饮食结构、指导应用排泄药物等护理。

结论:导致冠心病患者便秘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如没有对患者进行正确的护理会对患者的生命健康造成严重影响,需要提高重视。

关键词:冠心病 便秘 原因 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6-0327-02

随着人们饮食结构变化以及生活节奏加快,很多疾病都逐渐呈现出不断增加的趋势,其中冠心病对人们的生命健康以及生活质量会造成严重的影响和威胁。便秘是冠心病患者常有的临床表现,一旦患者出现便秘则会使得心理压力以及腹腔排便压力有所增加,最后心率加速、增加心肌收缩力度以及加重心脏的负担,使得患者有极高概率出现心绞痛或者是急性心肌梗死,严重的甚至会导致患者猝死。为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导致患者出现便秘的原因并据此制定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对我院2011年-2013年收治的冠心病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次研究对象选自我院2011年-2013年收治的冠心病出现便秘患者共60例,其中男性患者25例,女性患者35例;年龄最大的为78岁,年龄最小的为44岁,患者的平均年龄为62.5岁;其中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占据比例为72.0%(43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占据比例为28.0%(17例);有8例患者合并有心功能不全症状;为了更加全面了解患者便秘原因,本次研究急性便秘患者与习惯性便秘患者各有30例。

2 便秘原因分析

2.1 环境与习惯影响。已经有相关研究结果显示生物的排便是一种反射性活动,当粪便活动到人体直肠位置后肠壁就会受到一个机械性的扩张刺激,这种刺激通过神经传输然后被大脑皮层接收最后产生便意[1]。如果条件合适那么排便中枢还有盆神经会将这种冲动传出然后人体腹肌、膈肌还有骨盆底肌群会因此集体出现收缩,腹内压力升高而的括约肌则出现放松,以此反射性活动来完成排便的工作;如果条件不适合的这种反射就会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抑制程度过于严重则导致患者排便困难。所以患者所处的环境以及日常生活习惯方式等均有可能导致出现排便困难的情况。对于冠心病患者需要对其行动有所限制,一般排便是在床上或者室内,因此对于患者而言,这样的环境以及习惯改变使得他们难以适应。

2.2 饮食结构影响。生物的大便一般是由食物的残渣还有水分为主要构成部分,所以患者出现便秘的情况在很大程度上和患者的饮食成分有密切的关系。如果食物太过精细而没有相应的纤维素饮食,则有可能导致患者出现便秘的情况。

2.3 药物不良反应影响。冠心病患者需要接受药物治疗,其中某些药物诸如钙离子拮抗剂,在长期服用之后会导致患者肠壁肌出现松弛,如果没有对其进行及时的纠正可能会引发或者使便秘加重。

3 护理措施[2]

3.1 培养树立患者良好的排便习惯以及意识,督促患者每天按照一定的时间段进行排便,从而使得患者的排便条件反射得到调整,如果患者为习惯性便秘的则每一次出现便意的时候都需要对其进行试验排便,以此来达到防止便秘的作用。

3.2 均衡饮食,构建良好的饮食习惯。鼓励患者多饮水以保持肠里面能够有足够的水分,这是为了能够让大便软化进而防止患者出现便秘的情况出现。帮助患者建立其正确的饮食习惯,饮食的原则主要是含渣多、高纤维素、高维生素等,蔬菜跟水果需要大量摄入,诸如韭菜、萝卜、香蕉、苹果以及油菜等。肠蠕动的效率能够通过摄入高纤维素饮食得以促进,这样粪便的排泄就更加容易。合理的饮食结构不但能够避免大便干燥从而使得排便容易,另一方面还能够对胆固醇的吸收起到抑制的作用,血清胆固醇因此有所下降,这样更有利于人体粪便当中的胆盐还有脂肪被排出,这样做的好处在于能够同时对动脉粥样硬化以及便秘起到预防还有治疗的效果作用,且更重要的是患者不用因为排便的时候需要过于用力致使心脏负担加重。还可以让患者饮用蜂蜜,该饮品能够对便秘有显著的预防作用。

3.3 合理选择药物使用。如果患者的情况特别严重则适当的给予缓泻药或者是润肠通便的药物。对患者进行开塞露肛注,使用剂量为(50-80)毫升的液体石蜡对患者进行低压灌肠;服用通便灵,每天服用3次,每次剂量为2颗;西利,每天服用3次,每次剂量为(5-10)mg,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对剂量有所调整,提高患者肠胃蠕动程度。作为缓泻剂,临床当前最为常用的就是番泻叶与石蜡油,这两种药物起效快且经济效益高,一般来说服用之后的(7-9)个小时会出现腹泻效果,因此患者在晚上睡觉之前服用,这样早晨大便较为符合人们生理规律。如果1天之内喝2次番泻叶,那么不但对患者的睡眠质量有影响,同时对便秘的治疗效果也差强人意。

3.4 人工排便。患者如果在服用上述药物之后依然不能够排便通畅的,如有必要则对其应用人工排便的方法。护理人员戴上无菌手套之后在手套外面涂上石蜡油,将食指插入患者之后,将里面的粪便掏出,在这个过程护理人员要注意动作轻柔,不要对患者造成损伤;病情严重的患者,在进行排便的时候要在舌下含药物消心痛,每次剂量为10mg,排便时候需要对患者进行心电以及血压监护,一旦出现异常需要立即报告医生并对症处理。

3.5 其它。如果上面的护理之后,患者的排便情况依然没有得到良好的改善或者是有患者难以耐受护理过程中产生的副作用,特别对于老年患者来说有时要尽量避免产生副作用,如果家庭条件允许的话可以通过结肠透析的方式,来缓解便秘的情况。除了上述的护理方式之外,对患者进行定时的翻身还有腹部按摩,也能够使得机体胃肠蠕动加快,促进排便。

综上所述,致使冠心病患者出现排便困难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如没有对患者有正确的护理会对患者的生命健康造成严重影响,需要提高重视。

参考文献

患心理疾病的原因范文2

【关键词】 心理干预;肺源性心脏病;生活质量; 圣乔治呼吸问卷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 and dietary guide to cor pulmonale the influence of the quality of life of the patients

Liu Yinfang

(The First Hospital of Shangqiu City, 476100 china)

【Abstract】Objective:Observe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 and dietary guide to cor pulmonale the influence of the quality of life of the patients. Methods :60 cases of cor pulmonale patien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rial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the observation group give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 and dietary guide group, no intervention, both groups give routine therapy, observation time respectively in half a year, before and after six months intervention st. George's breathing questionnaire (SGRQ applied to evaluate the quality of life of patients with changes. Results:the observation group: SGRQ rating: total score and partial integral decreased (P < 0.05) group, no change. Conclusion: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 and dietary guide can improve the quality of life of the patients cor pulmonale, the recovery of cor pulmonale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Key words】Psychological intervening;Cor pulmonale ; QOL;SGRQ

肺源性心脏病患者由于反复的急性发作、长期服药、经济原因及疾病的折磨极易产生心理问题及心理障碍,且由于长期气道阻力增加,消耗增多,以及饮食减少,营养不良的发生率亦较高,患者的生活及营养状况下降,因此对肺源性心脏病患者进行心理干预及饮食指导,有望改善其生活质量。

材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对我院门诊及住院稳定期的中重度患者,诊断依据中华医学会肺源性心脏病诊断标准[1],排除老年痴呆、精神疾病及肺结核、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及其他代谢性疾病。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组。两组各30例。其中,观察组:男性18例,女12例,年龄45~75岁,平均65岁,对照组:男性17例,女性13例,年龄47~74岁,平均64.7岁,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身高、体重及治疗前肺功能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

2方法

应用圣乔治呼吸问卷(SGRQ)[2] (总积分及分项积分), 对两组病人在干预前及干预后半年进行生活质量评估。首先医务人员认真学习圣乔治呼吸问卷总积分及分项积分的内容及操作规则,问卷由受调查患者独立完成,如受调查患者有疑问,调查员不能做任何有暗示性的提醒。两组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 观察组加用心理干预及饮食指导;观察期间病情加重,进行相应治疗。

2.1心理干预措施

行心理干预每两周1 次, 共12次(邀请病人和家属共同参加)。有作者本人负责实施干预计划,由另外两名主管护师以面对面交流及问卷调查,全面评估患者的生活质量及对疾病的知晓程度、自理能力、心理情绪反应、家庭经济状况及社会支持系统,以讲座、家庭访视讲授肺源性心脏病与心理情绪的关系, 协助病人和亲属制定情感支持计划, 重视加强家庭和社会方面的亲情支持, 宣传家庭支持对不良心理状态的缓冲作用。针对患者的负性情绪反映特点进行干预, 采用支持、疏导、安慰、鼓励和放松练习等方法, 缓解病人焦虑、抑郁、紧张、恐惧等情绪反应。用乐观、放松的语言引导、暗示病人自诉宣泄, 减轻病人心身反应,纠正病人某些错误认知。同时将疾病的防治知识教给患者,鼓励患者多参与社会活动,安排适宜的健身、娱乐内容的生活作业,并进行坚持。

2.2饮食指导

日常饮食要考虑数量充足,搭配合理,根据饮食及口味安排膳食。每日所需总热量应超过习惯饮食的30%左右,饮食不可太咸,忌油炸、易产气的食物,每日总热量达到126-168KJ/Kg,日常饮食应以富含维生素为主,适量增加瘦肉、鱼等高蛋白及高脂肪物质。并嘱患者尽量经口补充营养,进易消化食物,经常更换食物种类以及烹调方法,对消化功能障碍者,注意食物调配方法,少量多餐。还应创造良好的进食环境,进食前后适当休息。对具体患者,依据营养、疾病状况、家庭条件及胃肠功能制定食谱。

2.3资料统计及数据处理

有专人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问卷进行整理,应用SPASS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X±S,采用t检验。

3结果

两组患者在治疗前SGRQ总积分及分项积分无统计学差异。治疗后,观察组SGRQ总积分较前明显下降,分项积分以症状积分及影响度积分下降明显,P

2组患者治疗前后SGRQ评分变化

观察组干预前及干预后SGRQ总积分及分项积分均明显下降,*P0.05

4讨论

肺源性心脏是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的疾病,它不仅造成患者的肺功能损害,而且对患者的躯体、情感、社会活动以及从事的工作等均会产生相当大的影响。许多研究采用不同的心理评估方法均证明了在肺源性心脏病人中有较高的心理障碍发生率,而且心理障碍与躯体症状密切相关。长期的心理障碍与疾病本身所引起的静息能量消耗增加、胃肠道消化和吸收功能障碍、营养物质和必需营养摄入减少,还有某些细胞因子所介导的代谢紊乱[3]常导致营养不良。长期的营养不良不仅使呼吸肌功能及通气功能降低,而且可损害机体的细胞免疫,体液免疫以及呼吸道局部的防御功能,使其易发生肺部感染[4],急性发作次数增加,生活质量下降。因此,在对病人进行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实施系统心理干预及饮食指导,改变病人对疾病的认识水平,使其了解通过合理的治疗及自我保养,避免发病的高危因素以及增强机体免疫力,完全可以延缓甚至中止肺功能减退的进程,使病情长期保持稳定。圣乔治呼吸问卷(SGRQ量表)是评定COPD患者的生活质量的常用量表,已证明SGRQ量表评定肺源性心脏病患者生活质量与肺功能及临床症状相关性良好且可行[6、7]。通过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分析发现,经过系统的心理干预及饮食指导,对反应患者生活质量的总积分、症状积分及影响度积分较前明显降低,而生活质量的高低与SGRQ积分呈负相关,所以,笔者认为,系统心理干预及营养指导是一种提高肺源性心脏病病人生活质量的重要手段,且不加重患者的经济负担。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肺源性心脏病分会学组,肺源性心脏病.诊治指南[J] .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2 ,25 (8) :453.

[2]李连弟,蔡映云, 王晓燕, 等. 哮喘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调查. 中国行为医学科学, 1998, 7 (3) : 178, 205.

[3]Pit siou G,Kgriazis g ,hatzizisi O , et al. Tumor necrosisfactor2alpha serum levels. Weight loss and tissue oxygenation in chronic obst 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J] . Respir Med ,2002 ,96 :445.

[4] 翁心植. COPD 与肺源性心脏病[M] . 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 :366~381.

患心理疾病的原因范文3

[中图分类号] R47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7)11(b)-0183-03

[Abstract]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causes of arrhythmia after total lobectomy in patients with lung cancer, and put forward relevant nursing countermeasures.Methods 68 patients with lung cancer with total lobectomy from March 2015 to March 2017 of our hospital were selected as study objects.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groups according to whether or not there was arrhythmia after the operation.12 patients with arrhythmia after operation were selected as observation group.56 patients without arrhythmia after operation were selected as control group. The related data of two groups were analyzed, and the causes of arrhythmia after operation were analyzed, and the corresponding nursing countermeasures were put forward.Results The reason of arrhythmia after total lobectomy was related with age, smoking history, history of pulmonary function impairment, heart history, operation time, intraoperative blood loss, postoperative hypoxemia, postoperative hemodynamic changes, postoperative mediastinal swing, postoperative severe pain and postoperative constipation (P

[Key words]Lung cancer;Total lobectomy;Arrhythmia;Cause;Nursing

肺癌是?R床上常见恶性肿瘤,死亡率、发生率均较高,且近年来,肺癌发病率有上升趋势[1-2]。临床上主要应用手术方法来对肺癌患者进行治疗,其中,全肺切除术由于创伤大,会严重影响患者呼吸系统、循环系统,使得患者术后容易发生心律失常等各类并发症[3]。全肺切除术后心律失常是导致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需要采取积极措施来减少心律失常的发生[4]。本文为了探究全肺叶切除术后心律失常发生的原因以及对应护理措施,选取在本院进行全肺叶切除术的肺癌患者68例,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5年3月~2017年3月在我院接受全肺叶切除术的肺癌患者68例,其中男39例,女29例,年龄52~78岁,平均(59.23±5.78)岁。

1.2方法

根据患者术后是否发生心律失常进行分组,术后发生心律失常患者12例设为观察组,术后未发生心律失常患者56例设为对照组。收集两组患者相关临床资料,分析术后心律失常发生的原因。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18.0分析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

2 结果

2.1两组肺癌患者全肺叶切除术后心律失常发生的原因分析

全肺叶切除术后心律失常发生的原因与年龄、吸烟史、肺功能受损史、心脏病史、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低氧血症、术后血液动力学改变、术后纵隔摆动、术后剧烈疼痛、术后便秘有相关性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肺癌患者全肺叶切除术后心律失常多因素分析

经Logistic回归分析,全肺叶切除术后心律失常的独立危险因素有年龄>65岁、肺功能受损史、心脏病史、术后低氧血症、术后血液动力学改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3.1原因分析

目前,随着社会环境改变以及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肺癌发病率有上升趋势,但是该病死亡率高,严重威胁着人们的身体健康[5]。重大手术创伤后,患者容易发生心律失常,而全肺切除术是治疗肺癌的重要方式[6]。本次研究中,经Logistic回归分析,全肺叶切除术后心律失常的独立危险因素有年龄>65岁、肺功能受损史、心脏病史、术后低氧血症、术后血液动力学改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2护理对策

患心理疾病的原因范文4

[关键词] 冠状动脉疾病;抑郁;预后

[中图分类号] R541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4-4721(2009)02(a)-086-02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节奏及紧张程度的改变,使冠心病的发生率明显增高,人们对心脏病的部分认知、躯体的不适及经济及其他方面的压力等,使一部分患者产生心理障碍,如抑郁及焦虑。有临床观察指出:住院冠心病合并抑郁的发生率46.6%[1],心理问题对冠心病的影响逐渐被重视。我们通过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合并抑郁患者心血管事件的发生进行分析,了解心理问题对ACS的影响,予以足够重视并在临床上加以干预。

1 对象及方法

1.1对象

选取2006年10月~2008年8月在我科住院的ACS患者176例,临床情况不允许访谈的情况除外(如严重的心功能不全者)。

1.2一般资料

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176例,男102 例,女74例,年龄34~89(平均62±11)岁,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58例、急性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25例、不稳定心绞痛93例。

1.3方法

住院1周内,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评估,异常者(SDS总分≥41分为异常)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RSD)进一步评估(HRSD总分≥7分为异常)[2]。

1.4观察项目

观察两组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包括:短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心力衰竭、再发心肌梗死、心脏性死亡。

1.5统计学方法

两组间计量资料率比较采用t检验。

2结果

2.1一般资料

全部病例中,通过评估合并抑郁的患者67例(占38.06%),其中:急性心肌梗死(包括ST段抬高、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合并抑郁 39例(占心肌梗死的46.98%,占ACS的22.15%),不稳定心绞痛合并抑郁22例(占心绞痛的23.65%,占ACS的12.50%)。

2.2 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情况

3讨论

通过本观察发现,冠状动脉综合征合并抑郁的患者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明显增加,与无抑郁组比较,两者有显著性差异(P<0.05)。

抑郁与心血管事件关系,目前的资料都认为抑郁是ACS患者死亡率增加的独立危险因素。抑郁使冠心病预后恶化的机制比较公认的有以下几个方面:①抑郁患者常见有不良的生活方式,对治疗的依从性差。②内分泌和神经系统功能紊乱,交感神经的兴奋与心脏迷走节律的异常,心率变异性(HRV)降低与心率失常及猝死的发生相关。③高皮质醇血症,此类病人血浆肾上腺皮质激素水平较高,而且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对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RH )反应明显下降。④血小板异常激活,抑郁患者血小板处于一种异常激活状态,在应激的情况下容易发生冠脉痉挛和易损斑块破裂、血小板活性异常导致局部血栓形成,从而容易再次发生心肌梗死甚至是猝死。⑤内皮损伤及功能异常,心理障碍的患者的血管内皮在慢性压力及急性应激的情况下易出现明显的损伤和功能异常。上述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使心血管事件的危险明显提高[3]。

在对病人的评估中发现,一部分患者在出现冠心病症状之前就有抑郁的表现,故冠心病的患者是否在发病前就存在心理疾病的基础需进一步探讨。但是否有心理疾病的基础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ACS的病人因大部分住冠心病监护病房,自身疾病的严重程度,医务人员救治过程中严肃的工作态度,监护设备的使用,介入治疗的了解及应用,其他危重患者实施抢救的过程的目睹,以上可能都是导致抑郁的主要诱因。

冠心病与心理疾病之间互为因果[4],相互加重,无论是否在住院前已经有心理疾病,还是ACS等原因诱导心理疾病的发生,负性的心理疾病都对冠心病的预后造成严重的影响。SADHART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对心血管病抑郁患者抑郁症状的治疗证实,能安全有效地改善病人的生存质量,故冠心病病人在治疗躯体疾病的同时,要重视心理疾病的发现,以进行有效的干预。

[参考文献]

[1]王雪莱,马叶新,程龙献,等.冠心病住院患者情绪障碍的现患率观察[J].湖北省卫生职工医学院学报,2004,17:60-61.

[2]胡大一.心脏病人精神卫生培训教程[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6.217-241.

[3]吴炜,张抒扬.心理疾病与冠心病[J].中华内科杂志,2008,48:340-341.

患心理疾病的原因范文5

心理健康;管理模式;干预措施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医学模式已经由单纯的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而是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完满状态[1]。近年来由于生活节奏的加快、工作和生活压力的增加,心理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日益增加,对人们的生活、工作、家庭、社会都带来了极严重的影响。可悲的是很多人面对它却感到束手无策,不知如何是好,只能任其发展,或者相当一部分人根本就意识不到这也是一种病,总认为这是一个人本身的性格或个性问题,直到悲剧发生后才恍然大悟,后悔不已。这样的案例举不胜举。基于此,本文认为开展切实可行的心理健康体检项目、建立优质高效的心理健康管理模式和干预措施势在必行。健康管理是医疗卫生保健事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涉及到人民大众自身健康安危的任重而道远的永恒命题。健康管理中心是承载这一重任的领导者和执行者。因此,为了国家的未来,为了人民大众的健康安危,为了整个家庭、社会的和谐稳定,探讨有效可行的心理健康管理模式和干预措施在心理疾病高发的今天显得尤为重要。那么,如何开展心理健康体检项目和有效可行的心理健康管理模式和干预措施呢?针对这个命题,本文有以下几方面的见解,希望能给祖国的医疗卫生健康管理事业和个体家庭的幸福安康奉献自己一点微薄之力。

1目前国内的健康管理状况及心理疾病的发展现状概述

随着经济、物质、文化的发展,人民的健康观念正由传统的疾病治疗向“早预防”、“早介入”、“早诊断”、“早治疗”、“早康复”及“全程的健康管理”思想转变。健康体检这一预防疾病和早期发现疾病的有效手段已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2]。近几年,健康管理服务机构在我国各地快速兴起,参与投资的社会人对这个行业的前景普遍看好,然而掌握了健康管理核心技术的综合医院大多对其在医院未来发展中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或者仅仅限于口头文章,没有实质性的工作去做。很多单位的健康管理项目目前大多也基本形同虚设。健康管理的学术理论研究、学科体系建设和行业规范管理等都明显滞后于其他学科。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就业、物价、房价、生活成本等压力的增加,人们固有的工作、生活、思维模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抑郁症、焦虑症、狂躁症、自闭症等心理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逐渐增高。资料估算,我国目前有重性精神疾病患者1600万,抑郁症患者3000万,心理障碍问题已经成为一项严重的公共卫生和社会问题[3]。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抑郁症在世界范围内大约影响154000000人[4]。美国男性抑郁症的终生患病率为5%~12%,女性更高达10%~25%[5]。抑郁症已成为人们丧失社会功能的主要原因,并在全球疾病负担中位列第3[6]。另外,除了发病率增加外,发病年龄也有年轻化趋势。目前中国社会的大学生和处于青春期的其他人群基本都迎来了独生子女时代,即从幼稚向成熟发展的过渡时期,此期缺乏社会经验,克服困难的意志力和承受挫折的压力相对薄弱,主要表现为反抗与依赖的矛盾,闭锁与开放的矛盾,勇敢与怯懦的矛盾,高傲与自卑的矛盾等,这一时期也正是各类精神心理障碍的高发期。因此,有针对性地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行为训练对于减少精神心理疾病的发生起着重要作用[7]。据统计,我国心理不健康的大学生人数逐年上升,且在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比同年龄的其他青年人差。我国高校学生的心理障碍发生率1999年是29.30%,2012年某高校对5327名在校大学生进行抽样调查,存在心理问题的大学生比例是53.21%,近2%的学生出现过轻生的想法。可以看出,我国心理不健康的学生人数呈上升趋势。一项全国中小学生心理抽样检测结果表明,约有32%的学生存在心理异常情况。有个地区测查发现,小学生心理素质达到优秀水准的仅占56%,不及格和接近不及格的竟占一半。不少地区调所得的数据都表明,大学生非自然死亡、退学休学的原因中居于首位的是患严重心理疾病,且比例很高。这表明近些年来青少年的心理疾病出现高发率和低龄化的趋势,应引起各界尤其是教育者的高度警觉,对青少年进行心理教育与心理素质培养已刻不容缓。综上所述,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

2常见心理问题的种类、特点及早期发现的途径和方法

2.1常见心理问题的种类可根据不同的标准或其严重程度分类,可分为感觉障碍、知觉障碍、注意障碍、记忆障碍、思维障碍、情感障碍、意志障碍、行为障碍、意识障碍、智力障碍、人格障碍等[8]。最常见的有抑郁症、焦虑症、狂躁症、妄想症、强迫症、恐怖症、精神分裂症、离退休综合征等。2.2常见心理疾病的特点高发性、隐匿性、就诊率低、识别率低、治疗周期长、复发率高。

2.3早期发现的途径和方法积极宣传心理健康相关知识,积极举办心理健康讲座,提高公众心理健康理念和心理健康管理的意识,积极开展心理健康体检项目,积极主动建议有问题的亲属或同事朋友接受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

3人们对心理疾病的认识存在的误区与不足

对心理健康相关知识了解甚少,对心理疾病认识不足,认为是性格或遗传,从不往疾病方面想,直到症状非常严重或者悲剧发生才意识到问题所在,没有进行心理健康体检、咨询,更没有心理健康管理的理念。

4心理疾病诊疗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瓶颈

患者和家属有思想顾虑,不能如实跟医生反应问题;治疗周期长,以至于部分患者症状好转就停药,不能完全按照疗程治疗;易复发。

5建立有效可行的心理健康管理模式和干预机制的具体措施

5.1健康管理师和心理咨询师的培养培养合格有效的健康管理师和心理咨询师,创造温馨和谐的健康管理、心理咨询服务环境和平台。

5.2加大心理健康和心理疾病的宣传力度通过社区报栏、院报、健康杂志、健康讲座、中心网站、信息平台、前台服务等各种途径宣传心理健康、心理疾病相关知识及心理疾病对家庭和社会的危害性,提高老百姓对健康管理理念尤其是心理健康管理、心理咨询的认知度和接受度。

5.3制定合理的心理健康体检方案和路径设计科学的心理健康体检调查问卷和家属、同事反馈问卷,引进先进的心理测评软件、管理系统和各种心理疾病调查量表,制定合理的心理健康体检方案和路径。

5.4心理健康风险评估针对健康体检调查问卷及心理测评软件和管理系统测评结果,结合心理医生问诊家属、同事反馈情况,由专业的心理医生对其做出心理健康风险评估,确定客户心理健康风险类型、疾病种类及等级。

5.5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建立个人电子和纸质双重心理健康档案,优化和规范心理疾病诊治流程。

5.6制定心理健康管理方案,规范心理健康管理流程成立专门的健康管理小组,根据心理健康体检结果,分门别类对其进行健康教育、咨询服务、风险分析、推荐就诊医生、评估治疗效果等一系列的健康管理流程。

5.7个性化的干预和规范治疗方案根据体检结果开展团体或个性化的健康教育,包括定期召开心理健康专题讲座,提供心理咨询和提供有效可行的综合性干预措施,为心理疾病患者或有潜在心理问题的客户提供包括建议阳光户外运动、饮食调整、亲属关爱等人文关怀,并建议结合心理医生提供的正规药物治疗方案和流程等综合性干预措施。

5.8定期跟踪随访,实行人文关怀建立和心理疾病患者家属、同事的联系沟通机制,定期回访,调查问题客户家属、同事的反馈情况和客户自身的自诉,及时了解其心理变化和精神状态,督促其对患者的人文关怀,并根据反馈情况及实际效果及时采取干预措施配合治疗或调整治疗方案,并定期跟踪随访治疗效果。

6进一步的建议和思考

相关卫生行政部门和健康管理机构应该加大对健康管理师的培训,引进部分优质心理医生积极参与健康管理行业工作,宣传举办心理健康讲座,并积极开展心理健康体检项目,评估心理健康程度,规范心理疾病诊治流程。主动给人们灌输心理健康的相关知识和危害,让人们逐渐认识到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同等重要,心理疾病甚至比身体疾病对家庭和社会的影响和危害更大,提高老百姓对于心理健康和心理疾病的认识程度,增加心理健康管理这一理念,进而主动要求进行心理健康评估,并积极参与心理健康管理过程。“早预防”、“早介入”、“早诊断”、“早治疗”、“早康复”,让疾病消灭或冻结在萌芽状态。

参考文献

[1]龚幼龙.社会医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21-22.

[2]王晓征,朱江,张丰,等.我国健康检查市场目前架构及发展方向[J].职业与健康,2009,25(7):764-766.

[3]郝伟.精神病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2.

[7]李金亮,周玉来,谢磊.武警某部官兵10年住院心理疾病分析及对策探讨[J].武警医学,2013,24(9):813-815.

患心理疾病的原因范文6

吴先生患焦虑症近30年,症状时轻时重,退休养老后病情日趋严重。他l病时不是感到胃肠不适就是胸闷,要么就是不明原因的头痛。为此,吴先生多年来没少看医生,他先后看过消化内科、呼吸内科、心血管内科及中医科,但总是查不出具体原因。吴先生为此还去北京、上海等地的大医院看过病,也没发现问题。近10年来,他多数时间都是待在家里不愿出门。

而韦女士出现心理疾病的导火索是存款被偷了。韦女士家离银行较远,她把平时节省下来的钱和儿女给她的零花钱,都直接存在家里。但前不久她的家里被贼光顾,辛辛苦苦存下的1万多元钱全被偷走了。韦女士发现钱被偷后非常难过,她的子女听到消息后,非但不去安慰她,还一个劲指责她为什么不把钱存到银行去。

“个个都骂我傻!”在医院心理门诊,韦女士告诉医生。后来,每天晚上只要听到房外有汽车发动或有人走动的声音,她都会惊醒,开始出现失眠、情绪紧张等状况。

“这是典型的应激障碍。”医生对韦女士进行了心理疏导,同时给予药物治疗,“这种情况只是尽量解决她的睡眠问题和心理障碍,最关键的还是要取得家里人的安慰和理解。”在与老人的家人接触后,医生建议他们在老人遇到事情后,不要一味指责,造成二次伤害,而是要学会关心慰问老人,让老人的心理障碍缓解得快一些。

■一成的老年人患心理疾病?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测算,患抑郁症的老年人约占老年人口的7%~10%,患有躯体疾病的老年人患上抑郁症的可能性更是高达50%。抑郁严重时,甚至会有生不如死、自杀轻生的意念和行为。有研究显示,随着我国对居民心理健康的重视,中国人的自杀率正在逐渐回落,唯独老年人群体的自杀率不降反升,近5年来每年至少有10万名55岁以上的老年人自杀死亡,这些死者中高达95%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

南宁市第五人民医院心理门诊主任蒋春雷指出,老年人同样也有精神追求,当其精神需求得不到满足时就会造成精神和心理打击。一般情况下,老年人出现精神心理障碍始发于生理功能下降,随后表现为疼痛、食欲不振、失眠、心慌、易疲劳、低落等身心问题,进而产生抑郁症状况。如果没有及时干预,会导致病情逐渐恶化,造成严重抑郁或痴呆等疾病。

南宁市第五人民医院老年科主治医师周龙川称,子女在外,老两口或一位老人独居,最容易发生空巢综合征。老年人出现精神健康问题,有一定的生理基础。人到老年,其生理功能一般都会快速退化,加上环境、社会及文化等多因素的综合影响,老年人就会产生心理问题。老年人的应激反应下降,情感变得脆弱,尤其是长期重病缠身的老年人,很容易激发抑郁情绪。另外,老年人的大脑某些神经递质会发生改变,内分泌也跟着改变,也容易引起抑郁心态。

周龙川认为,除了生理上的改变,老年人本身的心理特征也是引发老年人心理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有心理疾病的老年人多是焦虑症或抑郁症,或两者混合发作。还有就是老年人的兴趣狭窄,退休后无所事事,容易感到孤单、孤独,抑郁症的一个表现就是兴趣下降。当老年人常常感到无助、无用时,一旦身体有病,就容易产生自责的想法,自杀的念头也随之而来。

南宁市第五人民医院森田病区主任张进祥称,人到老年免不了会“整合”人生,如果个人生涯中工作、生活顺利,就会有成就感,晚年也会积极向上一些,能够安享晚年;如果老年人感到整个人生很失败,挫折感强烈,他就很容易悲观,产生抑郁情绪和心理。

■老年人需要精神“按摩”――子女关爱胜过良药。

如何解决老年人的精神心理障碍,周龙川认为应从三方面入手。首先是政府、社会对老年人的精神心理健康要关注。现在提倡居家养老,最好能通过社区对老人进行有效管理,经常联系老人,看老人需要什么帮助。特别是卧床不起的老人,如果发现其情绪低落、有自责想死的念头,要及时进行心理干预。同时,社区可经常性开展一些老年活动,让老年人老有所乐,增强老年人的社会功能。

其次对于老年人自身来说,应做好退休后的生活规划,心理上有所准备,退休后应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积极参与家庭和社会活动。对子女在外工作很少回来看望自己,老人要清楚情况并理解子女,要意识到子女已经成熟了,应该为他们高兴才对,不要为子女操心。在所居住的社区,老人可与左邻右舍多交往、多聊天、多娱乐,只要有事情可做,一些不好的想法就会减少。

最重要的是,和谐的家庭、孝顺的子女对老人的心理健康和生活质量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子女在老人身边的,应经常看看父母,陪着聊聊天,多关心一下老人需要什么。如果子女离家远,老两口就要相互关心,正所谓少来夫妻老来伴,有时间还可以去子女处住一段时间,增进亲情。

专家指出,在治疗老年精神心理障碍上,如果患病老人的家庭支持系统较好,他就会恢复得很快。老年人自己也要学习了解正确的健康医疗知识,饮食平衡,不要相信包治百病的保健品,做到心态平和。如果出现头疼脑热等不舒服的状况,去医院检查又没有明确病因时,可考虑去专业的临床心理门诊就医。

■相关链接:克服焦虑情绪试试他的这些方法

前文提到患焦虑症近30年的吴先生,本身也曾是一位文字工作者,如今经过4个多月的积极配合治疗,他的恢复效果很不错。吴先生特别结合心理医生的指导,自己总结出了一些培养健康身心、摆脱焦虑情绪的方法,他建议老年朋友们不妨在日常生活中试一试,相信对于老年人预防精神心理障碍会有一定的帮助。

1.正确认识恐惧感。恐惧感不完全是坏的东西,它有些时候可以让我们避免危险,只要正确认识它,焦虑情绪就会很快消除。

2.每天要多想愉悦的事情,保持愉快乐观的心态。可以把每天、每星期自己觉得最快乐的事情记录下来,可渐渐增加愉悦的感觉,不再过多沉溺于病痛和不好的事情。

3.工作上认真细致、一丝不苟是好的,但不应该把这种过于严谨的作风带到生活中来。要学会放松,生活过得潇洒一些。

4.不要做什么事情都想分出个对与不对,错与不错。这样为人处事才能心胸开阔,避免许多不必要的烦恼。

5.恐慌、焦虑情绪或心慌、心悸现象的出现,往往有一个从低到高、再从高到低的短暂过程,不要过于担心和紧张。应该学会冷静分析,认识到自己的身体没有什么大的毛病,精神就能够很快恢复到正常状态。

6.要把自己看成一个正常人,把独自活动当作一种正常行为。这样才能不断提高独自活动的质量。

7.每天坚持散步。在散步过程中注意发现美好的事物,学会欣赏它们,放松心情。

相关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