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工程学科发展趋势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机械工程学科发展趋势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机械工程学科发展趋势

机械工程学科发展趋势范文1

机械工程这门学科主要是用来研究和解决在开发设计、制造、安装、运用和维修中遇到的各种机械理论与实际问题的应用学科。它主要以自动科学(数学、力学等)和技术科学(设计学、材料学、制造学)为理论基础的。机械工程学科的两个重要内容就是机械学与机械制造工程学,机械学对应于机械系统从构思到实现的设计阶段,机械制造工程学对应于制造阶段。

2机械工程的发展与社会进步的互动

2.1社会生产和社会进步需要机械工程技术的发展

自18世纪60年代,产业革命在英国发起以后,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技术革命便开始了:蒸汽技术革命。纺织机械行业是最先应用蒸汽技术革命的行业,第一次技术革命的主要标志便是蒸汽机的广泛使用,蒸汽机的大量使用使工业生产实现了从手工工具向机械化方向的转变。蒸汽技术革命是资本主要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要求,在蒸汽机被广泛应用的推动下社会生产力开始大幅度的提高,蒸汽机的发明促进了整个工业生产机械化的进程。18~19世纪的工业革命以及资本主义大生产之所以能够顺利的进行,一个很重要的技术因素就是机械工程技术的发展。

2.2机械工业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机械工程技术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飞速发展,英国是发生工业革命最早的国家,由于在实际的工业生产中引进了机械化,工人的劳动生产率在英国提高较大,据相关资料显示,从1770年到1840年,这短短的70年,平均劳动生产率在英国提高了近20倍,其工业生产值占到了世界工业产值的50%左右,成为了“世界工场”。在近一个世纪内,很多国家都是用机械工业来支撑整个国民经济的,在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中机械工业占有重要的地位,很多国家的经济发展都是靠机械工业的发展带动的。

2.3对产业结构的影响

产业结构是指国民经济各个产业部门之间的比例关系和相互联系。一个国家的产业结构是不断变化的,它的变化主要是随着经济的发展进行的。需求因素、供给因素、技术因素、社会因素等等,都是优化产业结构的因素。而在这些因素中技术因素是最根本、最主要推动产业结构优化的因素。产业结构的优化过程实际上是通过各生产要素在各产业之间流动从而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过程。就目前的产业结构状况而言,机械工程的发展是推动现代社会产业结构变化的一个重要因素。目前我国的工业比重正在一步一步的增长,农业比重正在不断的下降,并且农业的发展正在由传统农业向着机械化,现代化的方向转变。

2.4对生产方式的影响

生产方式的变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生产方式依次更替的过程就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纵观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我们可以发现,机械工业推动了封建主义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封建社会的自然经济被机械大工业的发展彻底的瓦解了,机械工业开始逐渐的控制了整个社会的经济命脉。

2.5对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

是中国社会近代人们意识形态开始变迁的第一个。中国机械工程的发展受到了的大力推动,同时我国机械工程的发展,也为的蓬勃发展创造了条件。虽然中国的最终失败了,但在这期间好多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开始在中国渗透,为我国后来社会意识形态的突变创造了基础。机械工程技术的发展不但影响着社会生产力的变革,使社会物质基础不断的得到积累,同时对社会意识形态的变化也会产生重要的影响。

3机械工程的发展趋势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计算机、传感器、通信技术等一些高新技术正在不断的发展,市场的需要也开始出现了个性化和多样化的趋势,未来的机械工程的发展将以提高机械加工的劳动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为目的,来研制和发展一些新的机械产品。根据本人多年的学习经验预测未来的机械工程的发展将朝着以下几个方向发展:1)机械工程的信息化;2)机械工程在设计技术上的现代化;3)机械制造技术将向精密制造、绿色制造和成形制造的方向发展;4)机械制造工业的虚拟现实技术将不断完善;5)先进的机械制造生产模式将不断的出现。

4总结

机械工程学科发展趋势范文2

关键词:机械工程;自主创新;智能系统

经过20世纪的快速发展,机械工程以趋于成熟的体系进入了21世纪。科学技术如何在新世纪对经济建设和社会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呢?世界各国都十分关注。在这一历史时期,机械工程学界的重大使命就是大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在吸纳世界先进制造技术最新成就的基础上,以可持续的和谐发展为方向,加快我国机械工程的发展,为中华民族的复兴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应

有的贡献!

一、从代替体力的机械制造到部分代替脑力的机械制造

运用AI的理论与技术进一步提高制造单元的制造智能水平并提高其实用性。制造智能以模拟人脑的抽象思维为主。如,在智能机床的研究中,虽然人们可以获得加工过程信息、刀具信息、工件材料信息,但是由于缺乏标准的格式,而没有统一的方法将这些信息综合起来,因而使得优化目标很难实现。在智能机床的质量控制中,在线测量不可避免,测量、加工、控制一体化是其发展趋势。在未来的发展中智能机床的研究将逐步建立各个模块相应的标准,促进机床中各个部件间信息的顺畅流动和综合,过程控制技术也会得到相应的发展,最终实现机床加工的智能化和自治性。

新一代智能系统被作为重点关注的关键性技术之一,它拥有

感知环境,做出正确判断并迅速反应的能力。

二、从无生命制造到有生命制造

目前,我国在人体器官人工制造领域的研究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果,但大多数成果仍然处在实验研究或者临床前实验阶段,并未得到真正应用。结合目前我国的国情和生物制造工程领域中的重点发展技术,主要进行了以下方面的研究。

1.生理模拟系统

人工器官和药物研发是攻克疾病的两条不同途径,通过建立能真实模拟特定生理系统机能的介于细胞和人体之间的微小生理系统单元,在它们之间建立一个互动的桥梁,从而可以如实、仿真地在体外进行心、肾、肝、神经等系统的药物筛选和疾病机理研究。特别是对具有复杂药理活性的中国传统中药研究,具有重大的应用价值和意义。

2.人造人体结构性组织技术的持续开发和广泛应用

人体结构性组织是指皮肤、骨、软骨、肌肉和肌腱等一类相对内脏器官较简单的组织与器官。随着针对患者的细胞扩增技术、支架制造技术的完善和支架材料的进步以及体外培养技术的成熟,人体结构性组织必将从目前的局部临床应用发展成广泛医用。个性化的结构性组织器官可预先制造出来,通过先进贮藏技术保存,人们一旦需要就可像输血一样获得无免疫排斥的活组织器官产品,其广泛应用将极大地造福于人类。

三、从非生态制造到生态制造

加大投入,对重点行业的关键问题组织攻关突破,将有利于绿色制造技术的进一步深入研究、应用与推广。(1)与典型行业的典型产品相结合,如家电、汽车、机械等,形成集成化的绿色产品设计开发平台;(2)节能产品的节能设计与创新设计:(3)典型产品(如家电)的回收技术体系与逆向物流工程;(4)面向机械制造业的绿色化制造技术和装备开发以及机械制造传统工艺绿色化研究。

节约能源,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绿色制造之路,是关系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

机械工程是一门工程学科,其学科的进展必然要体现在工程实践中,不断提升服务于工程实践的能力是机械工程永恒的主题。在其发展历程中,还有一些非常突出的创新,如从减材型制造走向生长型制造,从他成形走向自成形,从单一企业配置资源走向虚拟企业全球优化资源配置等,在这些领域中充满了无尽的奥秘等待我们去探索,这将是一个伴随人类始终的更为漫长的历程,需要人们满怀信心地孜孜以求!

参考文献:

[1]冯子珮,宋矩之,沈鸿,等.机械工程.中国大百科全书:机械工程I[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7:1-6.

[2]姚明明,吴波.智能加工设备的研究综述[J].机械制造,2006,44(12):60-62.

机械工程学科发展趋势范文3

关键词:课程体系;体验式教学;工业工程专业

作者简介:张付英(1965-),女,河北赞皇人,天津科技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工业工程系主任,教授;郑辉(1978-),女,黑龙江齐齐哈尔人,天津科技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工业工程系,副教授。(天津 300222)

基金项目:本文系天津市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研究计划一般项目(项目编号:D02-1107)、天津科技大学教育教学改革课题、天津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项目编号:HEYP5001)、天津市高教学会十二五高等教育科学研究课题重点课题(项目编号:125Z008)、青年专项课题(课题编号:125Q135)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31-0086-02

随着我国经济的转型成功,现代企业对工业工程专门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然而,目前各高校工业工程专业都存在着以下问题: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过于泛化、针对性不强;课程体系设置零乱,缺乏整体综合性;理论教学侧重知识的掌握,工程意识和创新思维培养薄弱;实践教学硬件设施不足,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偏少,课外实训匮乏,与企业需求不匹配;教学过程重知识讲授,轻工程素质和职业能力的培养;教学内容关注学生应获得的知识,弱化知识获得的结构方式等。[1-4]这种状况导致了工业工程培养的人才知识的系统性差,无法实现素质和思维方式的高层次复合,工程意识薄弱,就业竞争力差,不能满足现代企业的需求。[5,6]为了缩小工业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之间存在的差距,引发了工业工程界对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的反思。[7,8]本文就是根据天津科技大学课程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原则,结合学校办出专业特色的要求,探讨工业工程专业体验式课程体系的建设思路,解决课程体系设置与学生能力实现之间缺乏具体关联性与实践性的问题。

一、人才培养目标

天津科技大学作为以工为主的中央和地方共建、天津市重点建设的学校,坐落于我国先进制造业、航空航天、生物医药和电子信息基地——天津滨海新区。根据天津科技大学“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总体发展目标,以及“立足轻工,服务社会,立足天津,面向全国”的服务面向定位,在深入研究国家专业指导目录的基础上,并通过现代企业对工业工程专业人才的需求调研,参考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工业大学等多所高校的工业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结合天津科技大学(以下简称“我校”)的办学条件、优势和特色,确立了我校的工业工程专业培养目标,即: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掌握现代制造工程、管理理论、信息技术和系统工程的知识,具备解决工业企业生产管理的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在工业生产与经营管理部门从事系统的分析、规划、改造、设计、研究、评价和创新等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二、工业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基本思路

课程是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培养的重要载体,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核心单元。课程体系实质上是课程的组织逻辑,它对实现学校办学定位,形成学科特色和就业竞争优势具有重要作用。工业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基本思路:一是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核心,满足学生创新、创业、创造的知识需求,集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创新创业能力、社会能力与专业能力培养为一体。二是强调宽口径、厚基础、重能力,管理与工程并重,强化工程素质的提升和学科的交叉与综合,加强真实项目情景模拟和职业岗位职责训练的实践环节。三是根据学校办学服务定位,坚持“应用型理论教学,工程技术型实践教学”的教学理念,办出专业特色。四是通过重体系、活模块,围绕完整的工作项目流程组织课程体系,强化学生获得知识的结构方式。五是将职业活动的各个元素渗透和融入到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使学生能多阶段、多层次、多途径、全过程地了解职业岗位职责和企业生产运营流程,重视工业工程教育的应用性、实践性和创新性。

三、课程体系建设框架

依据我校“加强基础、拓宽专业、突出实践、完善创新、注意综合、发展特色”的课程体系建设原则,以及实现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和综合提高的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和工业工程课程体系的建设思路,构建了工业工程专业体验式课程体系。该课程体系从现代企业对工业工程专门人才的需求出发,探索素质教育与职业能力教育相结合的有效途径,加强人文教育、科学教育与专业教育三者的有机融合。模拟企业运营环境,引入企业真实项目,并根据工作项目过程进行课程知识的集成和课程的拓朴结构设计;以职业岗位能力为导向,将工业工程岗位所需要的职业能力渗透到相关课程中,从而开发出具有我校特色、强化工程素质和提高就业竞争力的体验式教育课程和教育形式。该课程体系具有更加合理的专业知识结构和较强的适应能力、知识迁移能力,可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工业工程专业体验式课程体系由课堂教学课程体系和实践创新体系组成。

1.课堂教学课程体系

课堂教学课程体系是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适应社会发展能力、交流沟通协作能力、初步的工程能力和科技信息能力,强调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课堂教学课程体系由三个平台组成,即通识教育课程平台、学科基础课程平台、专业教育课程平台。为了适应企业需求,在考虑区域因素和天津滨海新区的特色产业优势,认真研究工业工程专业所涵盖的知识领域及其所涉及的知识单元和知识点的基础上,构建了以机械加工行业为背景,以知识能力组织为逻辑的体验式课堂教学课程体系。

(1)通识教育课程平台是对工业工程专业人才进行基础知识和能力的培养,强调宽口径、厚基础。培养学生具备较强的计算机应用技术和外语应用能力,具有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与较好的人文、社会科学基础,较系统地掌握本专业领域宽广的技术理论基础知识。通识教育课程平台由通识教育必修课程和通识教育选修课程两个模块组成,分为系统科学与信息技术基础、机械工程技术基础、人文社科基础、创新创业基础四个部分。

系统科学与信息技术基础课程组包括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大学计算机基础、网络技术。机械工程技术基础课程组包括大学物理、大学物理实验、工程材料导论。人文社科基础课程组包括英语、大学语文、思想政治理论课、自然科学史、体育。创新创业基础课程组包括创造学、创业基础。

(2)学科教育平台是对工业工程专业人才工程意识和创新思维的培养,强调工程素养和适应性。培养学生具有机械工程的基本技术和基本的工程素质,掌握管理理论、信息技术和系统工程的基本方法,了解现代工业工程的理论前沿、应用前景和发展动态,掌握工业工程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学科教育平台由学科教育必修和学科教育选修两个模块组成,由机械工程学科、管理科学工程学科和工业工程学科三个学科组成。机械工程学科课程组包括工程力学、电工与电子技术基础、机械设计基础、机械制造技术基础、工程制图、材料与成型、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基础、机械制造装备。管理科学工程课程组包括管理学原理、运筹学、供应链管理、工程统计学、工程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工业工程学科课程组包括基础工业工程、系统建模与仿真、数据库原理与应用、专业概论、标准化工程。

(3)专业教育平台是对学生职业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强调职业能力的实现和创新精神。培养学生具有解决工业企业生产管理的实际问题,运用机械工程的基本理论方法解决产品的设计、工艺问题和具备从事系统的分析、规划、改造、设计、研究、评价和创新等工作的能力。专业教育平台由专业教育必修和专业教育选修两个模块,由系统规划和改善能力、系统设计与优化能力、系统研究与创新能力三个核心能力组成。系统规划和改善能力课程组包括:管理信息系统、生产计划与控制、成本控制、精益生产、设施规划与物流分析。系统设计与优化能力课程组包括安全系统工程、人因工程、系统工程导论、质量管理与可靠性。系统研究与创新能力课程组包括新产品开发创新理论、可持续设计与制造技术、先进制造系统。

2.实践创新体系

实践创新体系训练学生从事职业岗位所需要的基本条件和职业能力,强调企业运营流程、岗位意识和职业能力等职业工作完整性的训练。实践创新体系包括基础训练、学科专业实践、毕业综合实践三个平台和第二课堂一个模块,共计42周。为了使学生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具有较高的工程素养,适应不同企业的环境要求,在毕业后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工业工程师,构建了如图1所示的基于体验平台的工业工程专业实践创新体系。

(1)基础训练平台训练学生的思想政治、职业道德、身体素质,强调从事职业岗位所需要的基本条件。基础训练平台由军事训练和入学教育、思政课实践、形势与政策教育、毕业教育环节组成。

(2)学科专业实践平台训练学生的职业意识、工程素养和职业能力,强调从事职业岗位工作所需要的专业知识、操作技能和创新思维的体验。通过现代企业认知和企业运营流程实践,分阶段、分层次完成单项角色、各项角色和综合职业角色的体验训练。学科专业实践平台由认知实习、金工实习、生产实习、电子工艺实习、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基础工业工程课程设计、质量管理与可靠性课程设计、管理信息系统课程设计、设计规划与物流管理课程设计、生产计划与控制课程设计环节组成。

(3)毕业综合实践平台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训练学生综合工程能力、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强调职业工作的完整性和就业竞争力。毕业综合实践平台由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两个环节组成。

(4)第二课堂是指学生在课外从事的学术科技创新活动。该模块培养学生的信息综合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强调复合能力和个性特征的训练,通过完整的项目开发体验和企业工作流程体验来完成。第二课堂模块包括参加学术学科竞赛,参与教师科研课题、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听学术报告和讲座,企业的顶岗实习,课外兴趣项目小组,计算机辅助软件模拟仿真训练。形成的科技成果:如、各种专利、产品开发;参加各级各类活动;文化艺术体育竞赛;演讲、辩论以及艺术节重大文艺演出;参加社会实践和社会活动等。

四、结束语

随着现代企业对工业工程专门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工业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必须符合现代企业的发展趋势,满足企业需求。本文根据天津科技大学的人才培养发展目标和服务面向定位,从现代企业对工业工程专业人才的需求出发,制订了工业工程人才培养目标;结合现代企业人员岗位的工作过程来系统规划课程体系,使新的课程体系能体现工业工程专业的核心,即包含人才的系统优化,更重视工业工程教育的应用性、实践性和创新性,更适合现代企业对IE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胡罗克,杨其华,陈勇.国内外工业工程人才培养和课程设置比较研究[J].煤炭高考教育,2011,29(5):102-106.

[2]杨丽颖,赵秀霞,昃向博,等.工业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J].工业工程,2004,7(5):61-64.

[3]姚健,王知强,吴越.浅谈工业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J].煤炭技术,2013,32(4):218-220.

[4]黄丽,李泽蓉.工业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攀枝花学院学报,2009,26(6):98-100.

[5]陈保国.应用型工业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J].新西部,

2013,(2-3):192-194.

[6]杨英慧.关于工业工程专业生产实践教学的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23):32-33.

[7]孔繁森.工业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工业工程,2009,

机械工程学科发展趋势范文4

关键词:课程体系;教学内容;课程建设;应用能力

作者简介:王新荣(1965-),女,黑龙江佳木斯人,佳木斯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教授;王俊发(1958-),男,黑龙江佳木斯人,佳木斯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教授。(黑龙江?佳木斯?154007)

基金项目:本文系黑龙江省高等教育科学研究“十二五”重点规划课题“机械专业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研究”(课题编号:HGJXHB1110102)、佳木斯大学教学研究重点项目“高等理工科课程教学整体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JYA2011-068)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29-0062-02

课程教学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是直接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要素。精品课程建设是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在根本上提高教学质量进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奠基性工作,[1]课程体系改革和教学内容更新是精品课建设的核心。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在精简学时的同时,必须对课程体系、教学内容等进行改革与创新。[2]突破传统课程体系内容框架,构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课程体系。正确处理课程内容经典与现代的关系,增添与现代科技发展相适应的新知识;注意学科交叉,及时把学科最新发展成果及信息引入教学中。在教学内容上,做到理论联系实际,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教育于一体。我们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思考,勇于探索,使教学质量得到了明显提高。

本文结合佳木斯大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机械制造工艺与夹具设计”省级精品课建设,对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进行了探索性的改革与研究。

一、明确课程定位,更新教学观念

“机械制造工艺与夹具设计”是高校机械类专业开设的一门主要专业课程,其教学目标是使学生系统地掌握机器产品加工、装配的基本理论知识,培养学生工艺设计、夹具设计、装配技术等方面的专业技能,了解机械制造中的新工艺、新技术及发展动向等。通过本课程学习,学生获得机械工程师的基本训练,为培养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奠定基础。此课程的实践性和综合性很强,知识面广,基础要求高,内容更新快,致使教与学的难度不断加大,原有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已经不能满足教学和科技发展的需要,因此,必须对这门课程进行与时俱进的改革与创新。

课程定位要与本校的人才培养目标相一致。佳木斯大学是地方院校,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在课程教学中,树立先进教学理念,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能力为主线,以工程为背景,以问题为纽带,以综合为导向,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二、调整课程体系,促进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全面发展

合理的课程体系设置是保证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机械制造工艺与夹具设计”课程体系由过去的以知识为中心,转向注重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在课程体系设置上,以“拓宽基础、强调应用、培养能力、突出创新”为指导思想,注重课程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训练的同时,加强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1.以培养学生专业理论和应用能力为目标,构建课程理论教学体系

以我国机械制造业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为背景,以机械系列课程基本分工为前提,以学科为依托,以培养学生专业理论和创新实践能力为目标,构建“少而精、新而实、博而通”的课程教学体系。在课程体系上,正确处理好经典与现代的关系,减少重复的课程内容,加强课程内容整合,按照机器产品的制造过程,将原《机械制造工艺学》及《机床夹具设计》两本教材的内容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由浅入深地安排机器产品加工、装配及夹具设计的基本内容。同时增加了独立成章的反映本学科发展方向的“机械加工新技术”等内容。

2.以培养学生专业操作能力为目标,设计实践教学体系

在注重理论教学同时,适当加大实践环节的比重,合理调配理论与实践学时比例,建立理论与实践课的合理结构。使课程理论教学与实验、实习、工程训练等有机结合,相互融合、相互渗透、相互衔接。在实验课中,除了安排验证性的基础训练外,增设了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等实验类别,实验内容向工程延伸,实验方法向多元化发展。重视训练学生对专业技能的融会贯通和实际应用能力,构建了由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技能、专业技能和行业综合技术三个层次构成的开放式实践教学体系。这种多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有助于学生理解和巩固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

3.积极开展大学生的科研实训活动,注重调整学生的知识结构

机械工程学科发展趋势范文5

关键词: 微课 专业英语 机械工程 教学应用

1.引言

机械类专业英语主要是面向机械设计制造、机械电子工程、车辆工程等专业,培养类似专业的学生对英文文献的阅读理解和翻译及对外交流能力的学科。随着国际化、信息化的发展,传统的机械工程学科不断地得到改造,机械工程类人才对其专业领域内的英文文献接触和国际合作的机会不断增多。因此,在机械工程学科中开设机械类专业英语,打造专业交流的平台,培养学生阅读和翻译机械工程英文材料的能力具有重大的意义。一直以来,如何创新机械类专业英语的教学模式、改革教学方法都是专业英语教学研究中的热点问题[1,2]。

“微课”作为一种崭新的教学方式,正随着信息新技术的发展,逐渐进入各所学校的教学活动中[3]。我国教育部开始推广“微课”这一新颖的教学方式,教育部所属的单位在积极地推动微课比赛,比如教育部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组织的全国高校微课大赛[4]。另外,不少省、自治区及其所属教育行政机构也在推广微课的设计开发[5,6]。在此基础上,将微课教学模式与机械类专业英语教学深度融合起来,必然会大幅提高机械专业类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学习效果,有利于增强机械类学生的专业英语应用能力,培养学生早日适应未来岗位的职业发展能力。

2.微课程简介

“微课”是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以教师录制的教学视频为载体开展的简短却完整的教学活动。它并不是指为微型教学而开发的微内容,而是运用建构主义方法形成的、以在线或者移动学习为主要目的的实际教学内容。微课程是在5分钟~10分钟的时间内将教学的重点、难点、考点及疑点等内容以视频教学的形式呈现给学生,较小的视频方便学生从网上观看或者下载,更重要的是它能够重复利用、修改方便,更好地满足师生的个性化教学与个性化学习的要求。具体来说,微课程主要有如下几个特点:(1)教学视频时间较短;(2)教学内容较少;(3)教学资源容量小却种类丰富;(4)制作简单便于传播。

3.微课在机械类专业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通过对机械工程类专业英语教学的特点进行分析,发现教学中主要存在的问题如下:(1)专业英语学习兴趣不浓;(2)专业英语教师的知识不能与时俱进;(3)测试题的形式单一;(4)教学手段不够先进。

针对当前机械类专业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促进教学相长,在此基础上促进英语教学和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是一个重要的课题。在机械类专业英语教学中,微课可以作为一种积极的尝试,用于专业英语的课程教学、自主学习及教师职业发展等众多方向。

3.1课程教学。微课的核心是教学视频,它可以非常灵活地用于课程的教学中,在引入课程、重点学习、难点掌握、课后习题及测试环节应用。所以,微课程的诞生,将会使之前枯燥无味的专业英语课程变得有趣,这样会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更多的学生关注专业英语。

3.1.1温故。在专业英语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依据教学目的、教学的具体要求,制作已学课程的教学视频,让学生课程结束之后进行复习,以达到巩固教学重点、难点的目的。

3.1.2知新。教师可以依据所授新课的课程内容,开发设计有新意的问题,利用常用的教学视频引出课程核心,在学生上课之前或者上课伊始,让学生在线学习或者现场观看,提高学生的关注度,使学生对所学课程感兴趣。

3.1.3突破难点。对于专业英语的学习,由于既有“专业”的特点,又包含语言理解的问题,使得有一些难以理解的知识点存在。对于这些难点,教师可以另一种方式呈现出来,诸如采用讲解、图示、列表等形式呈现给学生,这样他们可以更容易、方便地突破教学难点。

3.1.4深入学习。在课程结束之后,教师可以准备一些深入学习的视频给学生在线学习或者下载观看。这些教学视频可以是课程相关的英文文献、相关知识的专业论述、相关课程的练习题,等等,从而让学生深入学习知识点,不断地进行练习,得到锻炼和提高。

3.2自主学习。微课应用于机械类专业英语学生的自主学习有以下的优势:

3.2.1与内容知识点众多的学习材料相比较,微课的知识点比较单一,具有短小简练的特点,故学生可以抓住重点进行学习。专业英语的文献一般都比较长,学生会觉得较难理解。微课可以把众多的知识点细化成一个个的知识点,学生学习起来相对容易。

3.2.2学习方式自由灵活,学生可以任意选择时间、地点对课程进行学习,自主学习的自由度大,随时随地想学就学。与传统课堂教学相比,学习不再仅仅局限于课堂上,不需要重复面对课本上的专业词汇和长长的专业语句。学习方式越灵活,学习的自主性越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越浓。通过长期的积累,学生就有一个较好的学习状态。

3.2.3解决学生“众口难调”问题,学生英语水平和专业知识的能力差别较大,微课的诞生能够较好地解决学生对教师讲解课程要求差异大的问题。微课的教学视频可以反复播放,不同水平的学生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教学视频进行在线学习。他们完全能够进行针对性的学习,对于基础比较差的学生,他们所能做的选择面更广。这样就避免了在传统课堂中,教师不会反复讲解某一知识点,即使未能听懂学会,学生也基本都选择不懂装懂。

3.3教师专业发展。微课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专业英语教师需要随着专业知识的不断更新而不断补充新的知识,从而能够更好地完成专业英语的教学任务。

3.3.1促进教师专业知识增长。教师在开发设计微课的过程中,发现自己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从而进一步找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在此过程中,通过教学反复进行,能够促进教师专业知识的增长。

3.3.2促进教师使用信息技术。微课的开发制作需要用到很多现代化的教学工具和手段,例如视频拍摄技术、视频剪辑修改、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互联网知识等众多技术。教师在微课的制作过程中,可以更好地掌握信息技术的使用技能,促使教师的教学与信息技术的融合,使教学的综合能力大幅提升。

3.3.3保证教师间资源共享。教师在制作微课的同时,可以在线观看国内外其他教师的相关微课程视频。在此基础上,进行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的积累、分享,通过不断交流,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并且开阔视野。通过教师的相互学习,专业英语教师就能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不断成长。

4.结语

为了进一步贯彻落实应用型地方大学的奋斗目标,推动机械工程专业英语教师教学水平和能力的提高,努力实现专业英语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整合,可以将微课作为一种重要的资源。随着微课这一崭新的教学手段的出现和应用不断扩大,必然能够改变机械类专业英语的教学模式,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使学生对专业英语的学习产生兴趣。在此基础上,可以培养出具有良好的专业英语水平的应用型机械类人才。

参考文献:

[1]蔡跃.微课程设计与制作教程[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2]胡铁生.微课的内涵理解与教学设计方法[J].广东教育(综合版),2014,04:33-35.

[3]胡铁生,黄明燕,李民.我国微课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其启示[J].远程教育杂志,2013,04:36-42.

[4]黄建军,郭绍青.论微课程的设计与开发[J].现代教育技术,2013,05:31-35.

机械工程学科发展趋势范文6

【论文摘要】:介绍了光机电一体化技术特征,研究了国内外技术现状和发展趋势,指出了未来发展前景和一些重要技术热点。

近些年来,光机电一体化技术得到迅猛发展,在民用工业和军事领域得到广泛地应用。因此,光机电一体化技术成为当今机械工业技术发展的一个主要趋势。

1.光机电一体化技术特征

光机电一体化系统主要由动力、机构、执行器、计算机和传感器五个部分组成,相互构成一个功能完善的柔性自动化系统。其中计算机软硬件和传感器是光机电一体化技术的重要组成要素。与传统的机械产品比较,光机电一体化产品具有以下技术特征。

1.1体积小,重量轻,适应性强,操作更方便

光机电一体化技术使得操作人员摆脱了以往必须按规定操作程序或节后频繁紧张地进行单调重复操作的工作方式,可以灵活方便地按需控制和改变生产操作程序,任何一台光机电一体化装置的动作,可由预设的程序一步一步控制实现,甚至实现操作全自动化和智能化。

1.2功能增加,精度大幅提高

光机电一体化系统包括以激光、电脑等现代技术集成开发的自动化、智能化机构设备、仪器仪表和元器件。电子技术的采用使得包馈控制水平提高,运算速度加快,通过电子自动控制系统可精确按预设动作,其自行诊断、校正、补偿功能可减少误差,达到靠单纯机械方式所不能实现的工作精度。同时,由于机械传动部件减少,机械磨损及配合间隙等引起的误差也大大减小。

1.3部分硬件实现软件化,智能化程度提高

传统机械设备一般不具有自维修或自诊断功能。光机电一体化技术使得电子装置能按照人的意图进行自动控制、自动检测、信息采集及处理、调节、修正、补偿、自诊断、自动保护直至自动记录、显示、打印工作结果。通过改变程序,指令等软件内容而无需改动硬件部分就可变换产品的功能,使机械控制功能内容的确定和变化趋势向"软件化"和"智能化"。

1.4产品可靠性得到提高,使用寿命增长

传统的机械装置的运动部分,一般都伴随着磨损及运动部件配合间隙所引起的动作误差,导致可动摩擦、撞击、振动等加重,严格影响装置寿命、稳定性和可靠性。而光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使装置的可动部件减少,磨损也大为减少,像集成化接近开关甚至无可动部件、无机械磨损。因此,装置的寿命提高,故障率降低,从而提高了产品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1.5融合了多种学科新技术,衍生出许多功能更强、性能更好的新产品

光机电一体化产品的研究开发涉及到许多学科和专业知识,包括数学、物理学、化学、声学、机械工程学、电力电子学、电工学、系统工程学、光学、控制论、信息论和计算机科学等。例如人们很熟悉的静电复印机、彩色印像机等,就是一种由机、电、光、磁、化学等多种学科和技术复合创新的新型产品。光机电一体化技术将光电子技术、传感器技术、控制技术与机械技术各自的优势结合起来,衍生出许多功能更强、性能更好的新一代技术装备。

1.6产品系统性增强,各部分系统间协调性要求提高

光机电一体化是一门学科的边缘科学技术,多种技术的综合及多个部分的组合,使得光机电一体化技术及产品更具有系统性、完整性和科学性。其各个组成部分在综合成一个完整的系统中相互配合有严格的要求,这就要求各种技术扬长避短,提高系统协调性。

2.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2.1研究现状

自从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科技领域急起直追,我国的光机电一体化技术已取得明显的成效,数控产品有了很大的提高,尤其是经济型灵敏数控装置发展很快,是我国特有的经济实用产品,不但适用国内市场的需要,部分产品还随主机配套出口。国内的机械产品采用可编程控制器(PC)和微电子技术控制设备也越来越多,覆盖面也日益扩大,从纺织机械、轴承加工设备、机床、注塑机到橡胶轮胎成型机、重型机械、轻工业机械都是如此,我国自行研制和生产的光机电设备,在质量上也有重大突破,为今后的推广应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2发展趋势

光机电一体化技术已经渗透到各个学科、领域,成为一种新兴的学科,并逐渐成为一种产业,而这些产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越来越受到高度重视。从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情况来看,光机电一体化技术的未来技术热点主要包括:

(1)激光技术

1)高单色性,利用激光高单色性作精密测量时,可极大地提高测量精度和量程。

2)高方向性,因具有很远距离传输光能和传输控制指令的能力,从而可以进行远距离激光通信、激光测距、激光雷达、激光导航以及遥控。

3)高亮度性,利用激光的高亮度特性,中等亮度激光束在焦点附近可产生几千到几万度的高温,可使照射点物体熔化或汽化,对各种各样材料和产品进行特种加工。

4)相干性,由于激光速频率单一、相位方向相同。适用于激光通信、全息照相、激光印刷以及光学计算机的研制,而在实际运用中也会通过一些激光技术改变激光辐射的特性,应用范围更广。

(2)传感检测技术

1)激光准直,能够测量平直度、平面度、平行度、垂直度,也可以做三维空间的基准测量。

2)激光测距,其探测距离远,测距精度高,抗干扰性强,体积小,重量轻,但受天然影响大。

3)光纤探测器,在目标很小,间隔受限或危险的环境中,最常选用的是光纤探测器。

其他还有激光打孔、刻槽=标记、光化学沉积等加工技术。

(3)激光快速成型技术

激光快速成型是利用计算机将复杂的三维物体转化为二维层,将热塑性塑料粉末或胶粘衬底片材纸张烧结,由点、线构造零件的面(层),然后逐层成型。激光快速成型技术可使新产品及早投放市场,极大地提高了汽车生产企业对市场的适应能力和产品的竞争能力。

(4)光能驱动技术

利用光致变形材料可制作光致动器和光机器人。现已研制成功一种光致动器,其工作原理是将光照在形状记忆合金上,反复地通、断使材料伸缩,再利用感温磁性体的温度特性,将材料末端吸附在衬底上。利用材料本身的伸缩和端部的吸附特性,加上光的通断便能实现所要求的动作。实验验证,该致动器能可在顶面步行。这种状态目标处于初级阶段,如果能发现具有优异光作用特性的动态物质,则可使光能驱动技术广泛应用。

3.结语

技术上的改革和与之相配套的技术支持是创新技术的基础。开发光机电一体化产品有不同的层次和灵活的自由度。在机械技术中恰当地引入电子技术,产品的面貌和行业的面貌就可以迅速发生巨大变化。产品一旦实现光机电一体化,便具有很高的功能水平和附加价值,将给开发生产者和用户带来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刘志,朱文坚.光机电一体化技术,现代制造工程,2001(12)

[2]梁进秋.微光机电系统国内外研究进展.光机电信息,2000(8)

[3]宋云夺编译.光机电一体化业的未来.光机电信息,200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