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儿童艺术美学培养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儿童艺术美学培养范文1
【关键词】小学语文;电教;教育
一、电教、小学美育的概念
电化教育是一门新兴综合性跨学科的应用学科,也是形象直观的教育。它与传统教育手段相比较有其教育媒体的电子化与形声化、功能的多样化、再现性和广泛适应性。教育方式、方法的先进性、应用知识综合性和跨学科性等特点。它的作用主要表现在能提高教育质量、增进教学效率和扩大教育规模等方面。
小学语文美育――即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其目的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让儿童在识字、写字、阅读、作文或语文活动中,学习掌握基本的审美知识。具有初步的对语言、文字、文章的审美感知能力,审美欣赏能力,审美判断能力和审美创造能力。
二、小语中教美学形杰
小语教学中运用电教有其科学美。语文教学的科学性。能将抽象的概念,冀,京甚有序地表达语文认识规律,体现较深的语文知识转化为儿童易于接受的直观、形象、生动的图像或片断,将形象思维逐步过渡到逻辑思维,将具体形象的声像经过头脑加工而形成抽缘的概念。从而达到掌握语文知识运用语文知识能力学语文目的。由于这种科学理论内在的结构美和逻辑美的诱因,影响了儿童心理活动,激起了他们心中美的感受和理解,使他们在美的意境中接受教育,从而提高了儿童学习语文的兴趣,增进学习效率。
小语教学中电教的教学过程表现了美意境。有能力的教师,总是将课文中抽象、深奥的无形的语文知识,通过精心设计制作电教灯片或课件,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通过形象化、艺术图像、影调的艺术美来增强教学效率。使语文教材变得具体,形象、生动有趣。使学生在教学中保持兴奋的情绪,在振奋、愉悦环境中接受知识。以便儿童乐于学习,真正减轻学生负担。
艺术美重要体现在小语教学中运用电教时,形象美、音乐美、语言美等方面。
形象美,说的是把深奥的语言按教学原则和美学心理规律,运用艺术手法转化为声情并茂情趣感人的电教教材,在电教教材中,形和色的美是一个基本要素。这样制作电教教材审美价值也表现在形象美之中。而画面的构图必须做到准确鲜明、规范、富有真实感、力求做到布局符合美的规律,艺术形象协调完整,主题突出。画面色彩美与教学内容相关,据内容而选色,也就是内容决定形式,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美的感受,在美的陶冶中增加情趣,得到更好的感知和理解。
音乐美,音乐是运用音响、旋律、节奏来塑造形象的听觉艺术,它最能表现和激发人们的情感,语文教学中,合理逼真的音响效果,可增添画面形象,真实感和表现力,丰富教材的艺术美,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及规律。
语言美的因素体现在教学语言上,语文教材转化为电教的语言是艺术语言,有其形象思维特征,补画面内容,有助于学生观察思考,丰富教材内容,加深理解。
在小语教学中运用电教培养儿童的审美感知、欣赏、判断、创造能力。
儿童的审美感知是一种情感活动,审美感知能力和观察能力基本一致。在小语教学中运用电教让儿童从静态到动态、自然到社会,从外在形式体验到精神美。例如观自云――飘动的白云。河流――奔腾的河流,观察到物体的动态更美――充满活力,外在形式美比不上内在的心灵美。例如观察小八路外貌美,通过课件的学习,知道小八路勇敢,爱学习心灵更美,更有风度,这样使得儿童认识人物内外统一的完美。小八路确是自己的光辉榜样,同龄人的楷模油然而生。
审美感知能力是审美能力的基础,而感知发展到欣赏时才跨进审美境界进入过程。
欣赏――指人们欢快喜悦的心情赞美、赏识客观事物、领略和享受其中的美感。例如制作课件《鹅》。形象、色彩、文彩、音韵节奏、以及掩卷回味课文的余音、余味、余韵和余意引发许多动态及功能遐想。将其静画制成动片配上乐音。这样不仅表现《鹅》教材画面美,声音更美。而且表现了色彩美,意境美。学完全诗,使学生欣赏白鹅和画面的整体美。边吟诵边浮现画面,帮助学生理解和想象意境美。使之因文生情、达到情感共鸣,从而产生赞叹获得美的感受。
审美判断是审美主体在一定审美观的指导下,在感知美,欣赏美的过程中对审美对象进行审美评价。从审美心情心理的角度看,审美欣赏是一种原始情感活动,它和形象思维相联系,审美判断则是在情绪体验的基础上,由形象思维进入逻辑思维、由感知活动进入理性活动。对客观事物的美或丑同时作为对象来感受和鉴别,作出美学道德的、伦理的评价,是一种在理性指导下的情感判断。例如:“小萝卜头"课件。学生感知“小萝卜头"的外形并不美,然后通过电教教材――课件(小萝卜头)学习,得知小萝卜头在监狱里受到敌人从物质和精神折磨,但小萝卜头还是那么坚强机灵,孜孜不倦地学习,为了将来革命胜利了能更好地为人民而努力工作。学生通过比较、概括、自我揣摩、吸收领悟、最后逐渐形成自己的观点。小萝卜头再也不小了。而是~个了不起的少年英雄。这样使儿童审美判断由模仿性、不确定性,过度到用一定的价值尺度来衡量来判断美与丑。从而提高审美判断能力。
儿童艺术美学培养范文2
关键词:儿童文学;儿童教育;儿童伦理道德观念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06)12-0040-02
一、儿童文学与儿童教育有天然的血缘关系
中外儿童文学发生和发展史都在不断地叙说着这一事实:儿童文学从诞生之日起就与儿童教育有着天然的血缘关系。
作为文学的一个重要的独立分支,儿童文学的范畴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文学的,二是儿童的。儿童文学与其他文学最大的差别在于其基本受众是儿童,因此,作家在下笔之时,必须顾及儿童的心理发展与理解能力。陈伯吹于1956年曾明白指出:“一个有成就的作家,能够和儿童站在一起,善于从儿童的角度出发,以儿童的耳朵去听,以儿童的眼睛去看,特别以儿童的心灵去体会,就必然会写出儿童所看得懂、喜欢看的作品来。”由此可见,依据儿童的年龄特点,以儿童的立场创作作品,乃儿童文学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其最大的特色。
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人类很早就发现文学是个很好的教育手段。凡属某国家某民族某地区儿童文学的发韧之作,大多因服从教育目的的需要而产生。最早可能产生于公元前1世纪的古代印度童话寓言故事集《五卷书》的序言中说:古代有一个国王有三个蠢笨的儿子。国王要他的丞相调教这三个儿子,但丞相却无能为力。后来一个年长的婆罗门愿承担这项教育任务,并保证在半年之内教会三个王子管理国家的才能。他以能吸引儿童的动物故事作为教材,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为此编成这部流传千古的故事书。17世纪被誉为“第一个为儿童写作的法国作家”费纳隆,为教育好自己的学生――王孙布哥尼公爵而写了《忒勒马科斯历险记》。……可以这样说,儿童文学的提倡是与儿童教育联系在一起的,儿童文学是因为儿童教育的需要才从大文学的母体里分离出来,并独立起来的。因此,儿童文学实际上应该是“成长文学”,可定义为“关注儿童成长,表现儿童成长,有助儿童成长的文学”。
二、儿童文学对儿童精神构建的重要性
“儿童文学的最终目的,就是要把在身体、精神、社会方面均未成熟的儿童培养引导为健全的社会人”。它在儿童的教育活动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
1.儿童文学负有培养儿童树立正确的伦理道德观念的重任
在社会道德价值上,儿童文学传达的多是人类共通的基本美德,如诚信、勇敢、合作、宽容等。当儿童为作品中的文学形象所吸引时,会在情感上产生强烈的共鸣,他们会下意识地站在各种不同的角色形象的立场来理解人与人的关系,体验各种道德情感,并随着作品的诱导作出道德判断。儿童在欣赏接受儿童文学作品时产生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判断会对他们的伦理道德观念和行为产生影响。意大利亚米契斯的《爱的教育》之所以成为世界儿童文学名著,一百多年来为世界各国儿童所喜爱,就是因为它塑造出勤奋坚韧的小抄写员叙利奥、跋涉三千里寻母的聪明勇敢的玛尔可等一系列的好少年形象,对儿童产生了很大很好的影响。茅盾上世纪30年的中篇儿童小说《少年印刷工》中,小主人公赵元生是个好学、能干、懂甘苦、自立奋斗的穷苦少年典型形象,为当时一大批由学生变为童工的少年儿童树立了独立谋生的榜样。苏联的卓娅、舒拉、铁木尔,我国的海娃、雨来、张嘎子等艺术形象引导着少年儿童走上正确的生活道路。张天翼笔下的三个栩栩如生的形象:贪玩好动的罗文应、懒惰好出风头的王葆、不动脑筋的赵大化,则从反面教育孩子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因此,我们说儿童文学是爱的文学,它源于人类的爱与期待,爱是儿童文学最基本的美学元素;儿童文学是善的文学,以善为美,是儿童文学最基本的美学特征。世界经典的儿童文学作品之所以具有永恒的魅力,就是因为它传达了深邃的爱的哲学,它具有引人向善的思想魔力。
2.儿童文学负有让儿童认识社会、认识人生、认识自然的使命
儿童文学与一样,是从整体上反映社会生活的,它包含丰富的思想内容以及作家的主观见解,也纳入不少社会、历史知识和自然科学等方面的知识。它既能把孩子引向他们幼小的足迹难以到达的遥远国度,使之增加见闻,开阔眼界;又能促进他们对人生的哲理思考,使之懂得应怎样对待社会和人生;更能激励孩子对社会以及整个世界的热情关注,以加深他们对生活的了解和认识。比如,瑞典著名女作家拉格洛芙的童话《骑鹅旅行记》就在讲述童话故事的同时,又融进了许多有关瑞典的地理概貌、神话传说、文化古迹、工农业生产等知识。它不仅使瑞典的儿童可以从这个美妙的窗口了解自己的祖国,增长知识,而日世界各国的儿童也可以从中了解这个美丽国度。
儿童文学与其他文学相比有一个优势,那就是它更能引起儿童浓厚的认知兴趣。认知心理学认为:“当个体原有的认知结构与来自外界环境中的新奇对象之间有适度的不一致时,个体就会产生‘惊讶’、‘疑问’、‘迷惑’和‘矛盾’心理,从而激发个体去探究。”儿童由于受知识所限,对外面的世界知之甚少,这恰恰就成了儿童认知的动力。儿童文学能以其生动的形象、有趣的情节、活泼的笔法,把小读者引进那个他们欲探知的世界。未知的世界展现在具有强烈好奇心和求知欲的小读者面前,就能大大激起小读者观察世界、认识世界的兴趣。这种兴趣可以促使儿童积极地去探索新事物、新世界,培养儿童观察世界、认识世界的新方法。量子力学的创始人、丹麦科学家玻尔就曾向人们说过:拉格洛芙的童话《骑鹅旅行记》对他走上科学道路有着深刻的影响。
3.儿童文学负有培育儿童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的天职
“人类应当将最宝贵的赋予儿童”,这是联合国提出的原则。赋予儿童“最宝贵的”当然首先是美。“育人始于立美,立美始于儿童”。文学作为人类审美的最高形式之一,尤其应遵循美的规律进行创作。凡文学都应该是美的,没有美就没有文学。它应以美的光辉光照人类,以美的形态感化人心。曹文轩先生认为,“美感与思想具有同等的力量,甚至大于思想的力量”。他在自己的文学创作中不遗余力地浇灌出一朵朵善的花朵,用它们的美陶冶人们的心灵。儿童文学,除了具备一般文学的美学特征外,还具有其独特的美学特征。郭沫若在《儿童文学之管见》中对这个美妙无比的艺术世界作过形象的描绘:“儿童文学当具有秋空霁月一样的澄明,然而决不像一张白纸。儿童文学当具有晶球宝玉一样的莹澈,然而决不像一片玻璃。”这样的描述,形象而生动地说明了儿童文学所独有的美学魅力。
儿童文学既是生活的真实反映,也是生活的审美反映。儿童文学作家在进步世界观的指导下,将生活中较粗糙、分散、处于自然形态的美的事物,形象地概括提炼为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更强烈、更丰满和更理想的艺术美,通过作品集中表现生活美、自然美与艺术美。像安徒生笔下的《海的女儿》、王尔德笔下的《快乐王子》等,尽管主人公的结局是悲惨的,但他们在读者的心里所激起的感情却愈来愈纯洁,愈来愈高尚,使读者从中获得了美的享受。同样,生活中的丑在作家笔下亦能变成具有审美价值的艺术形象。如《皇帝的新装》,就可以使读者在讥笑、否定丑恶的同时,更加神往生活中美的力量。杰出的儿童文学作家总是以适合儿童的优美形式和高度的艺术技巧,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一定时期社会生活的真实面貌,使作品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使儿童产生感情上的激动,获得精神上的愉悦和满足,同时也以此影响儿童的思想感情,陶冶和培养儿童健康的生活情趣,发展他们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4.儿童文学负有塑造儿童健全人格的任务
儿童文学作为儿童认识世界的另一扇窗口,能弥补儿童人格的某些缺憾。
首先,儿童文学有利于健全儿童的情感世界。著名作家、儿童文学委员会副主任张之路先生认为“情感缺席”是现在孩子的一大问题,曹文轩先生也认为当今社会的儿童,“情感弱化已是令人忧心忡忡的问题”,他们都认为这与孩子的阅读有关联。曹文轩先生还认为:“解决这个问题,几乎是任何一种方式、任何一个部门都无法奏效的。最能治这个世纪病的,大概就是文学。文学几乎是唯一的良药。”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总是善于以细腻的笔调来展示人与人、人与世界之间的诗意之美,从而给儿童以强烈的情感体验。如瑞典著名女作家林格伦的童话《住在屋顶上的小飞人》,写的是住在屋顶上的小飞人卡尔松与斯万特松家的小儿子小家伙相交往的有趣故事。小家伙是个自我感觉很孤独的普通小男孩,他的爸爸、妈妈、哥哥、姐姐都很忙,家人既没时间陪他玩,也没人注意到他的感受。于是小飞人卡尔松出现了。小飞人填补了小家伙心里的孤独感,给小家伙带来了无尽的快乐。作品中对于两个小伙伴纯真友谊的描写,对于小家伙渴求亲情、友情的描写,给予现实生活中缺少情感交流的孩子们一种情感的补偿,使他们体验到了人与人之间的美好情愫。类似的作品还有《爱丽丝漫游奇境记》、《彼得・潘》、《小熊温尼・普》、《玛丽・波平丝》、《洋葱头历险记》、《绿野仙踪》等,都是这方面有代表性的作品。情感的熏陶是优秀儿童文学作品奉献给儿童的美味佳肴。
其次,儿童文学在树立儿童的自信心,培养儿童的自我意识,培养儿童敢于冒险、勇于进取的品格方面有着积极的作用。如长篇童话《长袜子皮皮》塑造了一个聪明淘气、力大无穷,时常会搞些恶作剧的9岁小孤女――皮皮的童话形象。她的独立自信,她的个性十足,她的敢于冒险,处处都显示出这是一个被压抑着的、最狂野的儿童幻想的化身。这个童话形象使得现实中的孩子们被压抑的欲望得到了宣泄。感受着皮皮的自信、自立、自强、勇敢和冒险,生活中的儿童也会被激动着、鼓舞着。类似的作品还有:斯蒂文森的《金银岛》、马克・吐温的《哈克贝利・芬历险记》、《汤姆・索亚历险记》等。浸染在这样优秀的作品中,现实中的儿童的自信心、自我意识、勇于进取等个性品质就会受到一种积极的暗示,从而使儿童的这些个性特征得到启发、培养和加强。
再次,儿童文学在培养儿童勇于克服困难的精神和百折不挠的毅力方面起着积极的作用。不畏困难,不屈不挠是使儿童能够保持持之以恒的注意力、锲而不舍的探索精神的重要保证。一些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可以鼓励和发展儿童的这些可贵品质。如曹文轩的“成长小说”《古堡》中,就塑造了两个逆流而上,经受住了生活摔打的“小小男子汉”形象。作者对小说主人公的开拓、进取,勇于搏击生活等阳刚气质的热情描写,对他们坚忍不拔、不畏艰难的顽强精神的礼赞,无疑对于克服儿童性格中的柔弱、驯良等缺憾有着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儿童文学如同孩子们心灵成长的养料,我们应充分认识儿童文学对于儿童精神建构的重要性。如果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得以广泛推广和阅读,儿童文学引导儿童亲近文学,提升儿童的精神就一定不是梦想。
收稿日期:2006-06-30
作者简介:孙云凤(1969-),女,江苏淮安人,讲师,硕士,从事儿童文学的教学与研究。
儿童艺术美学培养范文3
一、加尚美教育,提高学生审美能力
尚美是不可缺少的教育组成部分。德、智、体、美应全面发展。在小学阶段,学生的心理和生理都在向成熟发展,可塑性很大,所以要懂得教育规律和美学知识,对他们从多方面进行教育和培养。首先,教师在教学中的言语、仪表和示范动作,都应表现出较高的文化素质和美学素养,让学生从内心受到美的感染。其次,通过同学们之间的共同欣赏和相互评价,使同学们感知美、鉴赏美的能力得以提高。另外,教师的动作美、造型美、组织艺术美等会使同学们在潜移默化中自然地追求美,进而去理解、鉴别和体现美。使创造美的情感趋向稳定、持续和形成自觉的行动。
二、根据儿童的年龄特征进行教育
年龄特征是儿童在不同年龄阶段所表现出来的生理和心理带有规律性的特征。小学阶段的儿童生理和心理均未成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明显的年龄特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学生年龄特征中的积极因素,运用不同教学方法,有目的、有针对性地渗透尚美教育。例如根据小学生好学爱动的特点,可运用语言反馈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促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做到语言美、动作美;根据小学生静止时间短、自控能力弱的特点,充分发挥榜样教育的作用。如学习排队快静齐,做到行动美;再如根据儿童具有较强的进取心和荣誉感的心理特征,在教学过程中,采用游戏奖励手段,加强思想教育,激励学生为集体争光,培养思想美,等等。正确掌握儿童的年龄特征,从儿童实际出发,因材施教,往往会取得积极的效果。
三、塑造健康优美的体态
身体形态是一个人外在气质的表现形式,其质量的好坏不仅会影响到个体的成长和发展,而且还直接关系到整个民族的素质和形象。小学生中最常见的不良体态有脊椎侧弯和驼背。少年正处于身体发育的高峰期,骨的弹性好,可塑性大。所以,培养学生塑造一个健康优美的体态,首先要向学生介绍生长发育的基本知识,使其懂得,不良的姿势不仅易造成体形变态,还会影响心肺功能,危害身体健康。其次加强体育锻炼,经常从事体育锻炼可使学生全身骨骼、肌肉全面增强。在体育练习过程中,体育教师应督导脊椎畸形的学生多做专项的矫正练习,帮助他们矫正不良体态,只要每个人通过循序渐进、持之以恒的练习,并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养成正确的身体姿态、良好的生活习惯,就能有逐渐矫正不良的生活状况,获得健美的形体。
四、合理安排场地器材,营造环境美
“孟母三迁而择邻”的故事启示我们环境对人的发展的重要性。善于创设、营造良好的体育学习环境,是体育教学获得成功的一个重要环节。在教学中,我们应根据教学内容和要求,以及学生的心理,用美学的观点来设计安排场地器材,使其布局合理,场地上的各种标志清晰、醒目,不仅会给学生一个完美的印象,一种耳目一新、赏心悦目的感受,而且有利学生的身心健康,增强了学生审美的深刻性和强度,又能陶冶学生情操,使之在体育学习过程中享受到新颖的氛围和美的感受,能够在安全舒适的环境中完成教学任务。因此,我们要利用课余时间,多学习一些美学知识,从教材中去思考美,挖掘美,根据教材的特点,精心设计美育过程,让美的形象深深融入学生的心灵。同时,我们要利用美学中的线条、图形等美学知识,精心策划,合理设计,把场地设计得美观清晰,给学生增添美感,引发好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创新激情,使学生的情绪受到感染,从而唤起学生内在的审美感情,产生积极的效应,才能扩展他们的艺术视野,提升审美境界,均衡理性情感,培养美育素质,实现高效课堂。
五、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培养对美的表现力和创造力
教学中要运用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寓教于乐,寓美于教,如耐力跑教材可以运用跑各种图形、跳健美操或花样跳绳(规定时间次数)等方法、手段进行教学,提高学生练习兴趣,在发展耐力素质的同时丰富学生美的想象力、创造力和表现力。随着体育运动的发展,配乐体育练习在学校体育教学中已被广泛运用,让学生在优美悦耳的音乐伴奏下进行身体练习,不仅可以缓解和消除由运动引起的单调感和疲劳感,而且可以让学生进入美的境界。使其美的想象力、创造力和表现力得到最大限度发挥,增强学生对美的创造力和表现力。教学中运用配乐练习,要注意掌握好音乐的节奏和旋律,课的准备部分进行准备活动练习时应配以清晰明快的音乐;基本部分应根据教材的内容、特点,选择相宜的音乐,使音乐的节奏、旋律与练习的内容相吻合,达到统一和谐;结束部分进行放松活动时,应配以轻松愉悦的音乐。实践证明,配乐练习不失为一种对学生进行尚美教育的有效的教学方法。
儿童艺术美学培养范文4
关键词:语文教学;审美教育;自然美;艺术美
美育与德、智、体、劳教育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整个学校教育中,它们的作用是相互促进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作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
语文教学中对真、善、美的颂扬,或是对假、丑、恶的鞭笞,就是对学生的审美教育。美育是学校教育工作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它对学生的审美观、审美能力的培养有着重大作用。郭沫若说:“人类社会根本改造的步骤之一,应当是人的改造。人的根本改造应当从儿童的感情教育、美的教育入手。”随着小学素质教育的深入展开,审美教育已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
在智育教育中,几乎所有的课程都包含着“美育之元素”。如语文中的思想美、意境美、人物美、结构美和语言美等都具有美的魅力。这里我就以语文教学为例谈谈审美教育的渗透。审美教育渗透到语文教学中去可以使学生在得到专门知识的同时,伴随着愉悦感,获得美的享受,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同时它也能潜移默化地使学生感染美的法则,获得美的知识和审美技能,陶冶美好的情操,使人整个心理功能和心理结构趋向完美,实现人格美。
要想很好地在语文课中渗透美的教育,首要的条件就要从教师的自身做起。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自身具备一定的修养,有良好的素质,要心灵美、教态美、语言美、教法美等。我这里只从语文课中的美学知识浅谈它们的关系。
语文教学是围绕课文进行传授知识的,教材历来都精选了古今中外许多优秀的诗歌、散文、小说等,其中有对真善美的褒扬,也有对假恶丑的鞭挞;既有表现自然风光的美,也有表现建筑园林的美;不仅有诉诸情感的形象,也有理性的论证,或表现为艺术美或表现为理性美。所以,我在语文教学中要渗透这些审美教育。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我总结了如下几种审美教育。
一、正确的审美观念教育
审美只有按照正确的观点去指导,才会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道德观。如,在《大理石街》这篇课文中,在教学中我结合“大理石并不是生来就那么美丽的,要经过人的选择和琢磨”,“是的,美是人在劳动中创造出来的”,给学生讲解劳动对显示大理石的美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提出“劳动创造了美,劳动是伟大的”这一劳动美的观点,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
在《手》这篇课文中,在《落花生》教学中,我都告诉学生不能光凭外表来辨析美丑,而要深入到事物的实质中,去发现它的内涵美,使学生树立正确的美丑观。
二、语文课文中自然美的教育
如,《鸟的天堂》是我国著名作家巴金的散文,他以优美的文字、活泼的笔调、先抑后扬的写法,描绘了鸟的天堂的美丽景色。在教学中,我就以下几点进行审美教育。环境美:有河有树,有山有塔,环境幽静;树美:横展的姿态,绿得可爱,亮得发光耀眼的叶;鸟声美:一声鸟叫划破静寂的林空,由领唱到众鸟争鸣的合唱,由清脆悦耳到雄壮有力,再由交响乐到独奏;鸟色美:“花的”美丽多姿,“黑的”英姿潇洒;鸟形美:大的魁伟,小的玲珑;鸟姿美:鸟儿左顾右盼地叫,精神抖擞地飞,刚健有力地扑,无不给人以美的享受。所以在教学中,我紧紧围绕课文进行自然美的教育,培养学生从小爱观察美、爱发现美的习惯,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感。
三、在语文课文中实际上也包含了音乐、美术等艺术美
为了提高学生的素质,使他们全面发展,我们可以在语文教学中渗透音乐、美术美的教育。如,《月光曲》这篇课文中就渗透了音乐知识、音乐审美的教育。
在教学这篇课文时可以适当地介绍一下钢琴曲方面的知识,在教学中可以配合课文描写播放《月光曲》的钢琴曲给学生听,并结合课文中的描写使学生感受到钢琴曲由轻柔到激越的过程,使学生学会欣赏音乐。另外,在一些古诗教学中,因为古诗很注重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样就可以进行美术的审美教育。
四、其他审美教育在语文课中也有体现
如,《未来的房屋》中的科学技术美,还有散文的语言美,小说中的人物美,以及文章的结构美等。
儿童艺术美学培养范文5
本文主要从美术教师的角度去探讨在农村初中美术欣赏课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作为农村初中的美术教师,应把美育放到一个关系到整个中华民族素质提高的高度来认识。不要因为某些现状,而影响教师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积极性。
二、审美能力在美育中的地位
美育的内容虽然很广,但其中的审美教育和美感教育是基础,最本质。审美能力的培养在浙江省《义务教育初级中学美术教学指导纲要(试用)》中就明确指出:美术课程的教育目标首先是学生具备正确的审美观和一定的审美能力。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和陶冶高尚的情感。美术欣赏课以它外在形式的艺术语言展示内在灵魂,教师结合教材引导学生在审美实践中提高对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的认识,培养他们对美的事物的感受力和鉴别美与丑的能力。
歌德曾说:“只有优秀的作品才能培养人的对美的感受力和鉴赏力。”初中美术教材为了突出它的审美价值,在内容的精选、容量(欣赏课约是总课时20%)等方面做了较科学的编排。
三、欣赏课审美能力培养的途径
初中阶段的美术教材专题欣赏共有18节,另外以技能训练为主的课中也安排有随堂欣赏。如何在有限的课时里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达成教育目标,现作管窥之见,以求教大方之家:
1.了解学生学习活动的发展
初中学生在新的学习条件下,在学习的动机、态度、兴趣和能力的发展上,出现了一系列的变化。
首先,出现了远大的、与社会意义相联系的学习动机,同时,直接与学习活动本身相联系的学习动机仍起作用。学习的自觉性也比小学儿童有了很大提高。
其次学习的态度,包括对教师、对集体、对作业、对分数的态度都有了新的表现。比如他们开始更加尊敬那些师德好、教学态度和教学方法好的老师。
第三,学习兴趣比小学生更有广阔性、多样性、选择性、深刻性和自觉性。据一些观察和调查研究,初中学生喜爱某一门学科首先和教师的教育质量有关,教师教的好,兴趣就高,教得不好,兴趣就低。另外跟这门学科的成绩和分数有关,成绩不好了就没兴趣,一旦连续获得好成绩或分数,就又对这门学科感到有兴趣。美术教师应积极地培养学生的兴趣。进入初中,由于有些美术教师的教学方法不对,教育目标把握不准,使很多同学感到美术难、枯燥,这是十分反常的。
第四,学生能力的发展,主要表现在逐步掌握新的学习方法,逐步形成创造性的独立学习能力。教师在作品评价和欣赏中,要善于耐心地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和创造地学习,这是独立学习能力形成的关键。
2.初中学生认识过程的发展
(1)感觉的发展。在初中时期,各个学科和各个活动都要求他们具有更高感觉和知觉能力,所以他们此方面会发展很快。首先少年的视觉感觉性不断提高,区别各种颜色和色度的精确度不断增加,比小学阶段区别色度的能力要高出60%,有时超过成人。这为审美教育的深层展开作好了准备。
(2)知觉的发展。初中阶段空间知觉的长足进步,对美术欣赏是个很大帮助,两者相互促进。观察力的发展表现在观察活动更有目的性、计划性和系统性。
(3)注意力、记忆力有了新的发展
(4)思维能力。抽象逻辑思维日益占主导地位,具体形象思维仍起很大作用。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有了显著的发展,容易产生片面性和表面性。
(5)言语表达能力有了进步,但往往不够成熟。
只有对初中学生学习活动的发展和认识过程的发展有了较为全面的认识,才能保证教师的教学活动更科学、更符合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
3.美术教育的寓教于乐应注意教学情境的创设
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创设有利于学生学习的特定情境,激发学生积极思维的主动学习欲望。而学生一旦有了学习的兴趣与欲望,就会把学习变成一种乐趣,内心感到由衷的兴奋,产生巨大的内部推动力,产生学习的自主性。
浓郁、良好的艺术氛围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动力。比如在生活中我们一走进歌厅就会被这里的灯光、节奏打动,不管水平如何,都会情不自禁地翩翩起舞或放声高歌。这些都是因为特定的情感氛围感染了你,使你产生了要做好这些事的欲望与动力。我们想搞好美术教育,同样课堂的情境创设也非常重要。
要提高一个学校的美术教育,使学生提高审美能力和树立正确的审美观。首先要把整个学校作为一个美育的大课堂,环境育人很有道理,优美环境能对人起潜移默化的作用。把学生的优秀书画作品悬挂于墙,已经有很多学校行动起来,我想这最起码有以下几个优点:1.美化了校园,给外界、家长暸望学校的窗口。2.使学生感到学校与他们是多么地贴近,同龄人的优秀是他们学习的榜样,内心产生一种无形的驱动力,如果这作品是自己的,会产生一种十分积极的情感,自信、自豪,再加上老师的不断鼓励,会更上一层楼。
其次,安排有美术教室,这对于负有审美教育重任的欣赏课来说尤为重要,走入文化教室上美术课,我们很容易把欣赏课变成说教课,历史课。一旦美术教师用心把教室布置成一个小型博物馆,墙上挂了精美的绘画或壁饰,橱上摆满了各种工艺制作,黑板上布置了根据欣赏课内容而精心挑选的优秀作品,这样学生一步入美术教室就会被气氛所感染,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与学习兴趣。比如,在第二册《探求文明古国瑰宝──我国优秀的工艺美术传统》课堂中,可以事先布置同学从自家带来一件工艺美术作品加上老师平时的积累,把美术教室布置成一个小型展览会,周围张贴精美文化瑰宝的图片,最好配以文字叙述。教学时让学生徜徉在一个艺术海洋中,让他们互相发表意见,互相讨论,互相提出疑问,教师作临场指导。总之,先充分发挥他们学习的自主性,最后教师作必要的引导,这对于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与对周围艺术美的发现能力是很有帮助的。
第三,课堂中的情境创设也是十分重要的,教师要根据学生心理水平,设计好教学的各个环节,注重形式的多变,营造一个适合初中学生认知的环境。比如在欣赏课中由于学生个体的欣赏水平、看法不一样,往往会发表“不同凡响”的言论,可能会引起课堂的空前活跃,教师不应训斥制止,而是应该适度宽容,灵活管理,作出必要的评价,使每个同学保留一种独特的感觉,而不应该去限止,束缚他。另外,谈活法、讨论法、观赏图片、幻灯、穿插音乐等方法都可以配合使用。
转贴于 4.欣赏课要树立正确的审美导向
根据教材中安排的欣赏课,树立进步、健康的审美观,这正是大纲所要求的。美术的“美”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它包含了自然社会的一切美好,也包括最为可贵的真、善。有人曾研究得出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犯罪的可能是很小的,可见正确审美能力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
(1)认识自然美
自然美,就是现实生活中自然事物的美。日月星辰,山川草木,花鸟虫鱼等等的美,都属于自然美。古代有很多赞美自然风光景物和咏叹事物的诗句,比如谢眺曾写道:“不对芳春酒,还望青山郭。”周敦颐的“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足见自然美有着何等感染力。人类依赖自然而生存,同时它也是人类精神、情感的发祥地。大自然的美是无私的、和谐的。孔子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随着时展,人类对大自然的美又升华至畅神,所谓畅就是认为自然美景能使人心情愉悦、陶冶情操。对自然美的正确认识,还必须认识我们人类对自然的改造,正因为人类生产力的提高,改造自然的能力的提高,才会对大自然有了更多的留意,有了更多的看法。
(2)正确认识社会美
结合欣赏课从现实生活中发现和培养高尚的情操和美德。美的根源在于社会实践,社会美的内涵最丰富,在学生审美能力中也最关键,它直接影响着一个人的品行与修养,所以在欣赏课中对学生进行社会美的教育是非常重要的。生产劳动是人类最基本的社会实践,要学生体会劳动的美、勤劳朴素的美。比如:初一第二册《我国优秀的工艺美术传统》,让学生体验劳动能创造财富,能创造奇迹,正因为无数不知名的劳动者,用智慧和汗水浇铸了我们灿烂辉煌的中华民族文明。第六册的外国美术作品欣赏中有一幅米勒的作品《拾穗》,其平凡的构图、色彩、内容体裁,会让大家觉得很亲切,有种勤劳朴素的美。社会美的认识在欣赏课程中体现的还有争取民族解放与自由和平、科研活动的成功、竞技场上的奋力拼搏、人与人之间的真挚友谊、爱人之间忠贞的爱情等诸多方面。
社会美还有一个重要的话题,那就是人的美,在整个审美教育中是至关重要的,它的教育成败与否,直接会影响一代人的品德修养。结合美术欣赏课应该使学生明白人的美包括人体美和心灵美。人的美是两者的统一,如果一个人光有漂亮的外表,而缺乏内在的修养(精神品质、心灵、情操、智慧)那样的美是肤浅的,是动物性的,人的内在美重于外在美。例如为了人类幸福而献身的普罗米修斯是美的。人体欣赏是审美教育的一个难点。教学中要让学生明白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同时人又是改造自然的实践者,没有人就没有社会生活。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学会欣赏人体美的方法。如人的体形,是那么富有造型美,健康的肤色是那么富有色彩的变化,人的姿态是那么富有节奏和韵律……人体的美首先表现在身材相貌的美,身材的美首先体现在健康的基础上,竞技场上的运动员那充满力量与灵巧的身姿赢得了大家的喝彩;舞蹈演员那轻盈、洒脱的表现令我们赏心悦目。第二,美的身材应有匀称的比例,五官端正,身材各部分的比例和谐、统一。除此之外,还要正确引导人体美与低级、图片的本质区别,优秀的人体艺术作品能使人产生崇高、纯洁、健康、优美的心理体验,而作品只能使人精神委靡,追求某种感官的刺激,根本没有美感可言。
(3)正确认识艺术美
现实美是客观存在的,而艺术美是艺术家对现实生活进行再创造的产物。艺术美是作者心灵的反映,所以它往往主观性强,又具有隐蔽性。通过欣赏课中对优秀作品的欣赏,可以让学生集中地、长久地去体验作品给我们带来的情感和认知。艺术美在提高人的审美能力方面有着特殊的作用,艺术美能征服人心,鼓舞人心,从而推动人的发展。如何通过欣赏课教学来提高学生对艺术美的认识?首先应提高学生对艺术语言的认识,艺术语言包括表现艺术形象及感情的点、线、面、体、色彩、明暗、质感、量感。
线是最古老的造型手段,它是点移动的轨迹,有直线、曲线、折线之分。有粗细、长短、曲折、浓淡等变化,不同的线给人以不同的心理感觉。
另外,对抽象艺术作品的审美,全凭学生对艺术语言的认识与理解能力。比如曲线代表优美,折线代表愤怒与反抗,色彩的和谐代表优美、舒畅,色彩对比强代表悲哀、反叛等。
色彩的审美特性是十分明显的,它具有表情性,能够向我们传达出一定的感情意味,传达出能够引起人的情感的信息。比如红色是热烈而兴奋的,黄色是明朗而欢乐的,蓝色是抑郁而悲哀的,绿色是和平而稳定的。色彩的表情性包括色彩的热烈与沉静、冷暖、前进与后退、活泼与忧郁、华丽与朴素等。在第六册的欣赏课中,根据色彩的表情性,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对比欣赏米勒的作品和巴洛克风格的作品,学生可以得出米勒的作品折射出勤劳朴素的美,巴洛克风格表现出的华丽、繁缛的美。梵高的《向日葵》扑面而来的金黄色,使我们看到了阳光,看到他追求幸福、光明的心。
5.创设自主性学习模式
美术欣赏课教学中常用的方法是讲授法、谈话法、参观法、讨论法等。这些方法的合理运用都会取得一些成效,教师应积极创设一个轻快、和谐、民主的环境,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的欣赏活动,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审美能力。在农村初中更应该加强这方面的活动。
教学中教师应明确教学目标与学生学习的兴趣点、知识的难点、模糊点,欣赏方法与模糊点的关系。只有当教师做到知己知彼,才会在教学中做出有效的引导。
[参考文献]
1.程明太 《美术教育学》1998年6月。
2.孙美兰 《艺术概论》1996年5月。
3.刘叔成、夏之放、楼昔勇《美学基本原理》1995年11月。
4.《教育文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年版。
儿童艺术美学培养范文6
1、儿童文学是小学语文课堂重要教学内容
语文教材内容是课堂教学的中心,在教材内容中,儿童文学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而且容量也非常多,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资源。据教育部相关统计资料显示,新课改之后,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儿童文学已经占据教材内容的六成,相对以往的教材内容有了大幅上升。由此,我们发现,儿童文学已经成为小学语文教材中的重要内容,其发挥的作用更是无法预估。打开当今小学语文教材,《最后一课》,《皇帝的新装》等传统优秀文学作品仍然保留其中,当然也增加许多新的优秀文学作品。语文教学不仅具有强烈的趣味性,同时还具备很强的教育意义。在文学作品中,学生能够感受到亲情,真诚、感恩等多方面的教育,同时也可以理解爱慕虚荣,自欺欺人等不健康的心态,能够自觉地远离不健康的东西。所以,语文教材中的儿童文学作品具有强烈的可读性,同时还将丰富的做人道理融入到课堂教学当中,使语文课堂更加充满教育意义,寓教于乐,潜移默化,让学生在轻松和谐的环境中形成良好的价值观,并不断提高审美意识。
2、儿童文学作品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延伸
语文教学和文学作品天生有着密切的联系,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课外文学作品阅读是学生丰富课余生活的重要部分。学生广泛涉猎文学作品,不仅可以提高自己的语文知识,扩展视野,还可以在提高语文能力的基础上提高理解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文学读写能力。近几年,文化领域有大量不健康文化侵入,加上很多家长忙于工作,疏忽对孩子的关心,很多学生的课外阅读量严重不足,这促使学生的语言能力和理解能力都不断下降,同时,学生的课外生活被一些不健康的垃圾文化占领,这就更加不利于学生文化知识的提高,同时不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小学语文教学是其他学科开展的基础,如果在小学阶段学生没能打好扎实的基础,这对今后的学习会造成一种恶性循环。所以,教师和家长必须重视课外阅读的重要性,适时推荐适宜学生阅读的文学作品,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积累知识,丰富生活经验,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操,提高逻辑思维能力,进而领悟深刻的人生道理,实现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3、儿童文学可以辅助语文教学,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小学语文不仅具有一般的教育功能,还具备审美教育功能,可以帮助学生树立健康的价值观和良好的审美观,但是小学语文教材的儿童文学容量很少,教育功能和审美功能无法充分发挥作用,但儿童文学恰好可以弥补这一缺陷。儿童文学主要通过文学艺术来打动孩子幼小纯真的心灵,让学生获得理性的认知与感性的体验,进而受到教育和熏陶。儿童文学作品树立了无数的英雄少年形象,在少年儿童的心理,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可以对青少年儿童性格的培养及今后的人生发展都起到极为深刻的影响。此外,儿童文学作品形式多样,具有多元化的审美特征,通过优美的语言和生动的图像为孩子们在文字领域中营造一个充满文学气息和艺术美的环境,让学生在整个阅读过程中都能体会到生活乐趣,同时还能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二、如何实现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教学的结合
1、提高语文教师的文学素养
作为小学语文教师,首先要确立正确的、现代的儿童文学观念。小学语文教师必须紧跟时代的脉动和文化发展的前沿及现代化的儿童文学观念,根据学生不断变化的心理特点不断深化发展儿童文学的精神内涵。教师要对那些能够满足儿童心灵和精神的儿童文学题材进行全面地了解,能够站在少年儿童心理发展的角度对其进行深入的阐述。具体来说,小学语文教师要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必须明确三点。第一,儿童读者是精神独立的个体,需要有独特的精神需求及审美续期,所以,教师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教育能力,认知能力三者相结合的儿童文学素养。第二,儿童文学是文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同其他文学作品一样需要采用文学艺术语言进行表达,塑造生动的人物形象,所以,教师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学艺术修养。第三,儿童文学主要针对儿童,在文学体系上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教师必须以这些特殊性为主要依据和标准,培养自身能够适应儿童理解和接受的语言动作表达方式。教师还可以通过大量阅读儿童文学来提高自身的文学修养,提高对儿童文学的审美能力及感悟能力。小学语文对儿童形成正确价值观起到重要作用,所以,小学语文教师需要广泛涉猎中外优秀儿童文学,从作品中不断汲取营养,转化为自身的教学能力。在阅读儿童文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全面了解各种儿童文学作品,不能完全根据个人喜好在题材阅读上发生偏颇。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不仅可以养成儿童健康的价值观,同样可以拓宽教师的感性和理性认知,提高教师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教师在大量阅读作品之后,才能够深入儿童内心,了解学生的真正需求,这更加有利于实现教师同学生的交流,有利于开展素质教育。
2、深入了解儿童文学的美学特征和文学特征,融入语文课堂教学
儿童文学的美学特征主要指的是文学作品中的基本审美特征或者是艺术性。和相比较来说,儿童文学作品更多的是提到真善美,强调生命最本真的状态,其独特的思维、丰富的想象力、单纯的思想对儿童的身心健康都可以起到积极的作用。所以,小学语文教学能够把握住儿童的兴趣、抓住儿童文学美学特征的本质是语文教学成败的关键。语文教师需要不断发掘文学作品中的兴趣。儿童情趣总是微妙地渗透在文学作品当中,主要通过儿童的动作、语言、心理活动、神态表现出来,教师需要利用好这些内容对儿童进行知识和美学的引导和灌输。例如,《白雪公主》的故事有非常漂亮的插图和优美的文字,不仅视觉上向学生传递了美的特征,故事语言也极尽完美,让读者欣赏完作品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此外,故事本身就传递着一种真爱、善良、友谊的真谛,让学生在欣赏故事的同时体会到真善美,沐浴着美的阳光,沉浸在爱的世界。抓住儿童文学课文的文体特征进行教学。教师首先要了解儿童文学文体系统的构成及分类情况。由于儿童文学文体形式独特,其划分也更加细致,有儿歌、儿诗、童话、儿童寓言、儿童故事、儿童小说、儿童散文、儿童戏剧、儿童科学等多种体裁形式。教师应该了解这些文体形成的内外部因素,恰当地将其运用到教学中。其次,教师要了解和掌握各种文体的特点以及相互之间的区别。儿童文学的各种体裁在形式、语言、风格特征等方面都有着鲜明的独特性。如儿童文学的儿歌、诗歌与的诗歌类似,都讲究语言的音乐美,但儿歌和儿诗对语言的音乐美的要求更高。同时,在儿童文学文体系统内部,二者也有明显区别:从侧重点上看,儿歌侧重于“歌”,儿诗侧重于“诗”。因此,教师要注意在教学中凸显各种文体的特色,以实现个性鲜明的文学引导。
3、保持童心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