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文学专业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影视文学专业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影视文学专业

影视文学专业范文1

关键词:“影视文学” 影视艺术 文学艺术

在大众传媒日渐发达的今天,影视已经成为大众生活和娱乐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中文专业开设的课程里,已经有不少院校把对影视的研究纳入了学生学习的必修课程或者基础课程,更有一些院校把“影视文学”纳入了全校的选修课,让非中文专业的同学也能够了解影视,学会如何去鉴赏影视,对影视的存在、影视的现象都能做出自己的判断和思考。因此,大学开设“影视文学”这门课程,属于近些年来新生的事物,要想教授好这门课程,不但需要教师付出很多的时间和精力,而且要寻找“影视文学”这门课程和其他文学课程的差异性,找到适合教授“影视文学”课程的方法。所以,探讨“影视文学”课程的教学方法非常有必要。

在教学中,教师发现,大部分中文专业的同学都对“影视文学”这门课程的开设和如何学习存在着一定的误区:一,认为这门课是表演课,教师会让同学模拟“演戏”;二,要想把“影视文学”这门课程学好,只要不加鉴别地多看电影就行了,如同阅读文学作品一样,肯定“开卷有益”。针对以上两种误区,教师有必要在教学的开始就要对学生强调这门课程学习的重点和方法:“影视文学”这门课程注重培养学生对影视的鉴赏能力和评判能力,而不是表演能力。授课侧重于对经典影视的文学性分析,而技术层面的操作讲解涉及较少。建议学生多看一些经典的电影,包括不同时期、不同流派、不同风格的作品,多一些感性的认识,通过对作品本身在叙事结构、情节进展、人物关系和性格、语言描述等方面的分析和了解,对某部电影或者电视剧、甚至某种影视现象,能够表达自己独立的看法,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编故事”能力。由此,在教学中,笔者遵从“影视文学”课程的两栖性,即影视艺术和文学艺术这两个密不可分的板块来开展教学,提出自己的看法和思考,以备方家指正。

一、在叙事对比中提炼差异

文学和影视都属于叙事艺术。文学作品以时间为主线平面叙述,影视作品以空间为主线立体叙述,“文学与影视在叙事上的相通,使得二者之间形成一种互动和转化,影视在成为独立艺术之后,仍然需要从文学中汲取营养,而文学也借成熟影视艺术的推动,自觉地凸显其电影性和日益丰富自己的叙述手段”。[1]在影视艺术的发展过程中,文学是一个不可缺少的存在,虽然影视的制作过程比较繁杂,缺一不可,但文学为影视的存在提供文学脚本,即“故事”,没有故事,影视艺术就没有了载体和灵魂。所以,对于中文专业的同学来说,研究影视文学,必须从文学脚本,即研究“故事”开始,而这个“故事”的讲述,无论属于哪个母体,都无一例外地包括故事情节、人物性格、精彩对白等。

同样,影视也有助于文学作品的呈现,影视主要由声音和画面构成,在形象上具有直观性。以电影《菊豆》为例,《菊豆》改编自刘恒的小说《伏羲伏羲》,在原著里,杨金山是个小地主,菊豆是花钱娶来给他生孩子的女人。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注重分析原著和电影的差异性,电影如何呈现了文学性并且超越了原著:第一,场景的构造。在原著中,杨金山只是个家庭富有的小地主,而在《菊豆》中,杨金山是个开染坊的,家里的染池、布匹跳跃着鲜艳的大红色、金黄色、湖蓝色等,营造了一个鲜活的情境,具有情景的暗示性。在菊豆勾引杨天青时,导演特地安排四周的布景全部是大红的布匹,染池亦是鲜艳的红,而菊豆穿着红绣鞋、挽着系红头绳的髻、戴着红兜兜,用鲜艳的红色来暗示人物的心理特征,无声地说明了人物饱满的和渴望背叛的心理效应。因此,教师在讲解的时候,要注重对电影氛围的讲解。在影视时空中,环境即语言,教师可以把原著中相关的文字和电影的段落进行交叉对比,以此说明影视在对文学的呈现和表达上更为直接和鲜明。

第二,在人物塑造上。原著中的菊豆是个对生活逆来顺受的人,而在《菊豆》中,菊豆具有强烈的叛逆性,是个善于把握自己命运的女性,与此对比的是,倒是杨天青孱弱和委顿的生活状态。由此,电影中的菊豆形象更为饱满,充满着张力。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细节的挖掘和发现,如在电影中,菊豆主动夹菜给杨天青吃、往杨天青旁边凑、说一些性的语言等。而在原著中,菊豆显然比较被动,导演对原著的改动,更加丰富了人物性格特征,也使得菊豆的形象在荧幕上大放光彩。这种对比,教师可以发动学生的积极性,采取放映视频片段和组织学生讨论的方法,使学生了解影视和文学艺术的差异性。

所以,在文学艺术和影视艺术中,这两者互为关联,不可缺少。教师在授课中要提炼两者之间的差异,采用分组讨论的方法,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在这过程中,学生可以发现文学和影视艺术的互为借鉴、互有所长,这对学生学习“影视文学”这门课程是一个很好的起点。

二、在课程交叉中回归经典

对于“影视文学”的教学来说,不可回避的是解读经典。这个经典,不仅体现在影视上的经典,还体现在文学叙事上的经典,这就涉及课程交叉的问题。无可否认,众多优秀的影视作品都来源于经典的文学著作,“在中外影视作品中,有将近半数是由文学作品(主要是小说)改编而成的,特别是那些伟大的文学巨著,多次被搬上银幕荧屏。可见影视艺术与文学有着血脉相通的亲缘关系,对小说的借鉴使影视艺术创作者们获得了灵感”,[2]比如电视剧《红楼梦》、《水浒传》、《三国演义》等。而电影更多,简直不胜枚举。如何解读这些经典影视作品?笔者认为,回归经典是最好的教学方法。对于中文专业的同学来说,学习了中国现当代文学和古代文学以后,会发现众多优秀的影视作品和这两门课程息息相关,所以,解读经典影视作品,要从细读原著开始,我们以老舍的优秀作品《骆驼祥子》为例来说明这个问题。

《骆驼祥子》是老舍的一部长篇小说,故事发生在旧中国。通过祥子三次买车、卖车的经历,宣告了祥子由一个要强的、体面的、朴实的年轻人变成了堕落的、丑陋的、猥琐的个人主义末路鬼。老舍先生用带有京味的白话写这篇小说,语言非常有特色,人物的性格也极其鲜明,表达了对旧社会的控诉,也对祥子的命运提出了思考。1982年,凌子风先生把《骆驼祥子》拍成了电影,电影也同样具有经典性,但由于文学艺术和影视艺术的差异性,原著和电影各有特色,如何引导学生客观地看待和分析这部经典作品呢?

首先,在电影放映之前,发动学生课下精读《骆驼祥子》原著,然后在课堂上分小组讨论两个问题,其一为:你对《骆驼祥子》中的哪个人物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或者是:你对《骆驼祥子》这部作品哪些地方感触最深?其二为:你认为祥子的悲剧成因是什么?之所以让学生讨论这两个问题,不过是给学生一个开放的讨论空间,引导学生对《骆驼祥子》的叙事结构、语言风格、环境描写、人物命运有着较为深入的认识,有这些认识作为基础,学生对电影的观看将会多一层理性的体会。其次,当学生对《骆驼祥子》的原著有着较为理性的认知以后,再给学生放映电影,引导学生注意电影对时空的处理、对人物类型化的塑造以及人物对白等方面的特征。第三,再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讨论的中心议题为:比较《骆驼祥子》的原著和电影之间的异同,并说明优劣之处。通过这样的教学程序,学生不但对《骆驼祥子》有了深刻的认知,而且更能清晰地知晓文学叙事和影视叙事之间的不同,如对人物类型化的塑造上:原著中的虎妞“长得像一个大黑塔”,而电影中的虎妞长得并不丑,更没有如此夸张,这无形中损害了观众对虎妞形象的想象性。所以,在对人物的想象方面,模糊性比真实性效果更好,得到这种理性的认知,必须要让学生精读了原著和观看了电影后才会有如此的体会,否则,教师讲得再多都是空谈。

不可忽视的是,在教学中,当课程之间出现交叉状况的时候,教师要充分把握这种交叉,把它运用到教学中去,以便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比如:由于电影的特殊性,一般很少过多呈现故事发生的背景和时间,它往往通过人物的行动和语言来加以说明,或者通过字幕的方式来交代,这很容易给受众造成遗漏。所以,发动学生提前阅读经典作品,能够让学生更好地把握一些叙事上的细节,领略影视不能呈现的内容,如创作主题、创作意图、时代背景、情感活动等。

三、在编造“故事”中掌握叙事

“故事”是影视艺术的灵魂,任何一部电影,如果没有一个精彩的故事,导演即使再高明,也拍不出优秀的影视作品。所以,让学生学会编“故事”,也是开设“影视文学”课程的目的之一。卡罗・葛齐曾列举过36种戏剧境遇,如机遇、求助、救援、竞争、反叛、复仇、误会等。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有选择地给学生放映不同流派、不同风格的代表电影,引导学生分析“故事”讲得是否成功、是否精彩,这是学生在学习创作剧本时最基础的也是最有效的教学方法。在此,笔者以好莱坞的电影为例,说明如何讲“故事”以及讲“故事”的重要性。

好莱坞的电影叙事是全球的风范,在叙事上,好莱坞电影已经被类型化,除了我们熟悉的爱情故事、战争故事之外,如外星人故事、灵异故事、科技故事等都是在好莱坞的电影市场上成熟并且强大起来的。好莱坞的类型化叙事为何屡试不爽,频频获得成功呢?教师在教学中不但要引导学生观看不同母题的电影,而且要对此类型的电影进行叙事上的分析。如爱情电影《美国丽人》,这部电影是全球“麻雀变凤凰”主题的开山之作,它在叙事上的成功体现在何处呢?

首先,教师在组织学生观看完这部电影后,发动学生对近些年来类似的影视作品进行回顾,并进行讨论,总结出叙事上的相似性:女主角虽贫穷但不乏善良,狡猾却又可爱,有点算计但又无伤大雅,而男主角通常都是富有、年轻、英俊,然后通过制造一系列的误会和巧合,女主角和男主角相爱了,他们为了爱情克服了很多外在的或者内在的困难,终于幸福地走到了一起。通过分析,学生不难得出结论:这种类型化的叙事是没有多少新意的,甚至在荧屏上几乎泛滥,无论是大陆、台湾或者韩剧,此种类型化的故事比比皆是。但为何《美国丽人》却获得巨大的成功呢?除却开山之作的因素之外,还有其他的原因吗?

其次,教师要引导学生看到叙事之外的重要因素。《美国丽人》的成功在于提供给受众一个梦境,一个白日梦,这与其说是电影提供的功能,更不如说是叙事提供的梦幻因素。所以,教师要让学生明白,叙事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讲故事。而如何讲好,还要考虑到受众的心理反应和情感机制,如果只是闭门造车,忽略市场和观众,那故事无论怎样精彩也不会获得成功。

第三,在教学中,还要善于总结和横向比较,并让学生参与进来,根据自己的观影经验,提出看法,敢于质疑。同样是“麻雀变凤凰”的题材,为何有的影视作品却表现得非常生硬和尴尬呢?所以,讲“故事”还要考虑到语言的当下性、故事场景布置的认同性以及人物设置的复杂性等。

因此,基于以上三点,讲“故事”有着多重的要求和束缚,而如何让学生领略到这种要求和束缚,教师只是讲授是获得不了很好的教学效果的,最好的办法是让学生自己动手编“故事”。所以,教师可以给学生一个月的准备时间,按照剧本的格式,要求学生编“故事”,然后在统一的时间上交,教师在课堂上让学生相互交换作业,然后分组讨论,选出小组认为最精彩好看的故事,并说明这个故事为什么精彩?精彩的原因是什么?通过这个教学活动,学生不但自己写了“故事”,还参与了对别人故事的评价,因此,什么是精彩的“故事”、怎么样才能够写出精彩的故事,学生一目了然、烂熟于胸,在以后观影的过程中,无论什么样的电影,他们都会对其“故事”有着自己独特的体验和评价。

综上所述,“影视文学”课程的教学方法建立在对影视艺术和文学艺术理解的基础之上,只有对这两个概念有着深刻的认知之后,教师才可以在教学中灵活应变、游刃有余。由于每个教师都具有自己的教学风格和特征,所以,教学方法是多样的、丰富的。因此,笔者以上所论的教学方法不过是自己的教学体验,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还需要逐渐完善和充实,使得“影视文学”的教学更具有当下性和科学性。

参考文献

[1] 葛春先.谈影视艺术的综合性审美特征[J].电影文学,2010

(11).

影视文学专业范文2

关键词:英语专业免费师范生;《英美文学》课程;培养目标与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29-0076-02

英美文学是专业主干课程,旨在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语言技能。通过对2013级英美文学课程的学习态度和动机、对文学作品的阅读等方面进行调查,采用文献资料法、抽样问卷法、数理统计法、观察法、逻辑分析法进行了统计分析,初步反映了学习中的现状和问题,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培养质量。

一、学习动机:提高人文素养和思辨能力

英美文学课重在介绍和讲授英美文学发展阶段、流派、思潮、运动、主要作家及作品,进行作品分析和欣赏,目的是让学生了解英美国家的人文思想,欣赏、学习、模仿优美的语言,陶冶情操,激感、想象和联想力,增强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理解能力,提升创新能力和审美意识。英语专业免费师范生已具有一定的文学知识储备和鉴赏能力。知识储备方面,“中国文学”占88%,而“外国文学”仅占12%。对外国文学的了解程度相对来说非常低。

赵文书指出,目前众多学者呼吁英语专业应该回归人文,新的业务培养要求体现了人文取向。在这种培养多层次多元人才的背景下,免费师范生的培养定位显得相对明确,目标就是培养基础英语教育专门人才,满足英语教育的教学、人文和社会需求。调查表明,免费师范生对英美文学课程“感兴趣”的人数占91%,“不太感兴趣”的占9%。学习动机调查表明,认为该课程可以“提高文学修养”的学生人数占40%,“出于兴趣”而学习的占42%。这表明英语专业免费师范生对于学习目标有一定的理性认识,同时也达到了《全日制普通高中英语新课程标准》对中学英语授课教师的要求。

程爱民指出,英美文学课的首要目的在于提升学生的文化修养和人文素质,而不仅仅是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或是英语水平。调查显示,学生学习英美文学课的动力来自不同方面:22%的学生认为教师的教学水平高,上课精彩,故努力学习;33%的学生认为是课程内容丰富精彩而促使他们有了学习动力;26%的学生认为是提高自身文化素质所驱动;19%的学生认为学习的动力就是为了通过考试。显然,81%的学生的学习动力来自教师授课、课程内容和人文素养,这说明英美文学课程已经在人文素养、思辩能力培养、扩充视野等方面显示出其特有的功能。

二、文学阅读:多样化和实用性相结合

教师通常会让学生通过分析、讨论、鉴赏等方式学习本课程,这种方式需要大量深层次的阅读,而阅读和学习方式非常重要。阅读能力的自我评价统计显示,67%的学生认为自身文学阅读能力比较差,这主要是文化背景、词汇量、审美经验、阅读技巧等欠缺或匮乏。要解决这个问题,教师要通过提前布置问题、指定相应参考书、课堂讲授与讨论等方式进行。学生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和主体性,课前预习、合作学习、扩充词汇量、学会听课等方面进行知识架构的扩充和问题的思考,改变接受模式,变被动接受为主动介入,形成教与学的良性循环。

文学名著阅读数量调查显示,17%的学生阅读了“1~4本”,33%的学生阅读了“5~8本”,22%的学生阅读了“9~12本”,28%的学生阅读了“13本以上”。只有50%以上的学生阅读了5本以上的文学名著,数量偏低。在文学作品样式的选择中,64%的学生喜欢阅读短篇小说,21%的学生喜欢阅读长篇小说,诗歌和戏剧阅读比例分别是10%和5%。学生文学作品阅读呈现快餐化趋势,短小精悍的作品比较受欢迎,而诗歌和戏剧对学生来说相对艰涩难懂。

当代学生最喜爱的文学类别中,阅读经典文学名著的学生占40%,观看当前流行影视作品的学生占36%,24%的学生喜欢阅读通俗文学。在经典文学原著和根据文学原著改编的电影之间选择,选择阅读文学原著的学生占33%,而52%的学生更趋向于观看电影。因为电影为学生学习文学提供更为方便、直接的输入。对于戏说、改编和大话经典的文学现象,10%的学生认为这是对经典文学的亵渎,57%的学生认为仅供消遣娱乐,无文学价值,31%的学生认为戏说类影视作品比经典名著本身更有趣味性。这说明大部分学生对文学经典的审美定位、文化价值观、自我素养提高的互动关系方面有着明确、理性的价值判断和取向。

关于参考书的阅读需求方面(此题可多选),36%的学生认为需要阅读提升赏析能力的参考书,29%的学生认为需要阅读增强阅读能力的书籍,48%的认为需要阅读关于作家生平轶事的书,55%认为要读关于英美文学作品背景知识的书。可以看出学生需求排序为:背景知识、作家生平、赏析手法和阅读能力的增强。背景知识有利于学生理解时代背景、文化思潮和运动、风俗习惯,顺利构建文本学习中知识获取的连贯性和因果性。

整体来看,免费师范生外国文学知识贮备相对欠缺,在数字文化和视觉文化的当代,他们的阅读方式多样化,阅读了一定的量。但阅读能力弱。倾向于通过影视作品来了解经典作品,对经典作品审美有理性把握,需要背景知识的输入。

三、课外学习和课堂教学:示范性和研究性

优质课程的建设需要根据培养目标合理设计教学内容。调查显示,68%的学生对课时安排感到满意。在课程设置难度方面,“可以接受”的学生占74%,认为“很难”的学生占21%,认为“容易”的学生占5%。整体来看,大部分学生认为这种设置方式在他们学习、理解、接受的范围之内。

文学课程的学习不能仅局限于课堂的习得,还需要课前预习和课后巩固。调查表明,学生平均每周用于英美文学课在“5小时以上”的为7%,“2~4小时”的为76%,“1小时以下”的为17%。显然大部分学生学习该课程的时间非常有限。课外和同学交谈对文学作品的学习体会比例显示,“经常交谈”占12%,“复习时交谈”占46%,“特殊情况下交谈”占33%,“基本不交谈”占9%。74%的学生能够充分利用网上提供的文学资源,访问文学网站主要是为了考试和撰写论文,分别占59%和62%。这些数据说明,课外学习时间付出相对较少,大部分学生的课外学习和交流有可能是为了预习、完成作业、讨论、复习考试,目的性非常明确。

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参与率和课堂气氛的活跃对学习文学也有一定影响。调查显示,文学课程小组讨论的参与度“很积极”的学生比例为9%,“比较积极”为57%,“不太积极”31%,“不积极”为3%。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能够参与小组讨论,积极进行观点的交流和沟通,提高思辨和创新能力。调查显示,94%的学生认为课堂气氛的活跃非常重要,这取决于教师课堂的组织艺术和教学模式的灵活性。多媒体教学有助于提高课堂气氛的活跃性。59%的学生认为“有一些经典故事片断,使课堂气氛活跃”。在课件制作中,必要的音频和视频相结合,注重图文并茂,有助于活跃课堂气氛。王军和石瑞指出,在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教师要改变教学模式和理念,为培养21世纪人才提高自身内涵,通过信息技术辅助和教学方法改革提高文学课的内涵。教学方法调查显示,43%的学生喜欢“讲授式”教学,即以教师讲授为主。认为这样较易掌握文学史知识及其发展脉络,可以节省阅读时间,利于突破重点。28%的学生支持“研究式”教学,即教师出示议题,学生准备材料,进行课堂讨论。认为这种方法便于活跃思维,提高语言概括和表达能力。22%的学生支持“摘桃式”教学,即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进行点拨和答疑。学生自学教材,教师在关键的知识点、学术争议处适当点拨即可,或只答疑即可。只有7%的学生支持“讲座式”教学,即由老师就某一专题进行讲座。

综合来看,49%的学生希望教师能给学生机会进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学术能力的提升训练。除了传授具体的英美文学知识和概念,还要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鉴赏能力、艺术感受和审美情趣,这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认可,目的性非常突出。这同时说明,学生初步具备问题意识和科研意识,对提高科研能力非常有帮助。为攻读教育硕士学位奠定了基础。显然,教师需要关注免费师范生在知识、素养、创新等方面的训练和提升,还要结合免费师范生的培养目标和职业定位,更多关注课程授课的示范性、方法的实用性以及和中学教学的关联性。

四、结语

英语专业免费师范生将成为中坚力量,个人专业素养和人文素质对基础英语教育非常关键。虽然英美文学课面临着边缘化情境,但是,它是一门提升学生人文素养和思辩能力的专业必修课。教师要在新形式下更新教育理念和知识结构,采用先进的教学方式和多元评价模式,增强教学的示范性和研究性。

参考文献:

[1]赵文书.从学科内涵看英美文学教学与研究[J].外语研究,2014,(4):51.

[2]程爱民,徐劲,柯可,唐晓忠.关于我国高校英美文学教学现状的调查报告[J].外语研究,2002,(1):17.

影视文学专业范文3

一、英语教师专业成长的分期

英语教师的专业成长要经过一定的阶段,不同阶段英语教师的专业成长都呈现出不同的知识要素与组织形式特征,同时教师的专业素养也具有不同的构成机制。这种差别正是决定教师专业成长的内在依据。专业成长所具有的不同特点决定了教师执教风格的差异性。而文学素养在其成长的不同阶段都有着不同的作用。因此对于英语教师专业不同成长阶段下呈现出来的特征进行归纳,是研究文学素养对于专业成长影响的重要前提。

第一,专业成长准备与初步成长期。教师专业成长的准备期主要在学校完成。就专业成长准备而言,教师主要完成以下储备:首先是专业知识的储备。作为一名未来职业规划为教师的在校生而言,拥有专门的知识体系是专业成长能否正常进行的首要条件。换而言之,英语教师需要在学校阶段完成复杂“学科知识群”的建构工作。学校学习阶段是对英语教师专业知识与能力的全方位培养。在学校教育阶段的听、说、读、写等方面的综合训练中,文学素养的培养是很重要的一环。这一时期的英语教师通过阅读英语文学作品一方面训练英文阅读能力,另一方面对于英美等国的文化进行深入的了解。而其对中国文学的学习可以拓展其知识储备与学科视野,对于未来专业成长具有重要的作用。其次,专业素养的塑造。素养是知识的内化,是知识在沉淀之后的升华,而英语专业素养在这一时期得到奠定。通过几年的学校学习,教师的英语基本素养都得到应有的锻炼,具备承担未来英语教学工作的能力。英语教师专业成长初期主要的时间节点是其刚步入职场的一到两年时间内,这一时期教师的知识要素还比较分散,缺乏实践性知识。在教师完成学校学习后,已经具有专业成长的学科知识基础。但是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教师的专业成长还需要丰富的教师知识。教师知识和学科知识不同,其不具有独立性的学科存在,教师知识是由多种学科和知识共同整合而成的。这种多种学科知识与能力有课程知识、教学法知识、教学经验与技能等方面。这种多学科知识群支撑教师教学行为。在教师专业成长的初期,教师知识存在匮乏的情况。而这一阶段又对教师的专业成长产生持续性的影响。这一时期的教师专业成长一方面表现在对英语学科知识的应用,另一方面是具体教学技巧以及教学知识的学习与模仿。

第二,渡过专业成长的初始阶段后,教师迎来专业成长的积累阶段,这一阶段专业的主要生长点表现在教师专业人格的定型以及“学科知识群”的完善。专业人格是指教师应该具有的与其专业相一致的人格。专业人格是自然人格在职业上的体现与适应。英语教师的专业人格除了具有教师专业人格所共通的要求外,还具有独特的“个性”特征。这种个性特征主要指开阔的国际化视野、较高的文学素养等。此外,教师“学科知识群”在这一阶段得到不断的完善。具体表现在:(1)教学理念的更新。通过在教学一线的实践,教师对教育本质的理解不断加深。在此基础上,教师对教育、学生以及学习开始形成基本的看法。(2)教学实践不断创新。教师教育理念的完善与定型决定了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的行为。

第三,经过将近十年的教学生涯,英语教师专业成长进入成熟阶段。教师开始形成独特的个人教学风格,教学的自我反思开始成为教师专业成长中重要的动力。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为反思对象,在反思过程中不断对自己的“学科知识群”进行分析与再认识,从而使自己的专业获得成长。

二、文学素养在专业成长初期的辅地位

英语教师的专业成长是动态的过程。在专业成长的不同阶段,其素养构成具有不同的样态。不同的素养构成影响了英语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表现,而文学素养在教师专业成长的三个阶段中都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在专业成长初期,文学素养主要处于辅助的地位。在英语教师专业成长的储备阶段与初期,文学素养在英语教师知识素养体系中处于辅的地位。这一时期英语教师的学习侧重点是对英语专业性知识的学习与储备。同时,步入职场初期,模仿学习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老教师,学习教学技巧与方法是英语教师在专业成长初期的主要任务。因此在这一时期,构成英语教师专业成长知识与素养的是英语专业性知识以及教学技巧与方法。但是这并不是完全否定文学素养在英语教师专业成长中的作用。相反,虽然处于辅助地位,但是文学素养一方面是大英语素养的一部分,另外一方面,对教学素养的形成具有补充与激励作用。一般意义上讲,英语教师专业性主要体现在学科与职业的专业性。学科的专业性立足于英语教师对进行教育教学的学科知识的熟练掌握上。目前英语学科知识主要表现在:(1)对教育部课程标准要求课程知识的熟练掌握。(2)英语作为一门工具性学科,要求英语教师熟练掌握英语的听、说、读、写、译等技巧。(3)对英语语言学知识的掌握。英语教师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需要对词法、句法以及语篇结构等知识有熟练的掌握。一直以来,文学素养一直没有被归入英语教师专业成长必须培养的素养之中。一方面英语长期被当做交流的工具,使得人们忽视其人文内涵。另一方面,文学素养一直被严格划分的现代学科切割。这一切都导致了文学素养的培养在英语教师专业知识储备以及成长初期处于忽视的地位。但是文学素养可以熔炼英语教师专业知识。英语教师通过对英语文学作品的阅读与赏析一方面加深了其对英语语系国家文化的认知,另一方面英语词法、句法等知识也在文学素养的提升中得到熔炼。在专业成长的初期,出色的文学素养对于教学技巧具有推动作用。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适当地将自身丰富的文学素养融入课堂气氛中,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实践证明,文学素养对于教师在入职初期专业成长具有明显的促进效果。

三、文学素养对英语教师专业成长中后期的影响

(一)潜在影响地位

在英语教师专业成长的积累阶段,文学素养对于专业成长的影响已经从辅助地位成长为隐性的主体地位。首先,处于专业成长积累阶段英语教师的专业知识在教学中的应用已经相当纯熟,专业知识在教学活动中的应用已经不再是教师关注的重点。而随着教学实践的深入,教师在教学技巧以及理念上都开始形成自己的观念,教师的专业人格也在此期间定型。在英语教学活动中,专业知识的传授仍然是课堂的主体,但是文学素养深刻影响着教师教学技巧以及专业人格的形成。而后者正是这一时期教师教学活动的支撑。因此,文学素养是教师专业成长中的隐性主体。

(二)主体地位

步入专业成长成熟期的教师在这一时期已经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专业成长中的“学科知识群”已经构建完成。单纯的专业知识以及在教学活动中形成的教学技巧与教学目标的差距使得其开始进行教学反思。就近年来教学调研的案例来看,文化知识与人文素养的缺失是中国教师提升自身专业水准的瓶颈。而在这一时期文学素养塑造正好是突破这一瓶颈的有效手段。通过提升自己文学素养带动教师突破单一的专业知识局限,超越现有的教学模式,在英语教学活动中真正实现习得语言技巧,进行人文关怀教育,传播先进文化的教学目的。此外,英语文学素养是英语素养极为重要的一面。文学素养,不仅拓展了英语教师的国际视野。而且,阅读过程对英语教师的人文情怀的养成具有决定性意义。这正是英语教师能否成为一名优秀教师的先决条件。英语教师专业成长与文学素养的养成是密切相关的。英语教师专业成长的不同阶段是“专业知识”不断储积与运用、“学科知识群”建立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文学素养始终都促进英语教师的专业成长:从辅助英语教师开展教学活动,到教师专业人格以及教学理念的塑造,最后成为教师进行教学创新活动的重要突破手段。随着英语教学从单纯英语知识性教授向文化教学的转变,教师专业成长面临更多的挑战,而文学素养的培养成为英语教师优化专业成长、应对新变化的有效手段。

[参考文献]

[1]章洁帆.提升英语专业教师的文学素养的必要性与策略[J].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04).

[2]王莹,秦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深化背景下英语教师的专业知识调查研究[J].外语学刊,2014(03).

影视文学专业范文4

关键词:市场营销;实践教学;策略

从近年的人才需求状况看,用人单位的营销人才需求量始终居于前列,但从其反馈信息来看,用人单位对我院营销专业毕业生满意度并不高。造成该结果的原因主要是我院实践教学薄弱,学生在学校参与的实训、实践与企业实际联系不大,毕业生缺乏经验,进入企业之后一切都要从零开始。因此,构建一个适应市场需要的、能培养学生营销实战能力的实践教学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重庆科创职业学院营销专业实践教学现状分析

1.教师素质方面

从我院的实际情况来看,一方面,该专业专职教师大多是从学校到学校的年轻教师,他们的理论专业知识较全面,但实践经验普遍不足。另一方面,有经验的行业专家由于时间安排及课时费用等原因,难以聘请。因此,从整体来看,现有教师的实践教学经验严重不足,难以承担实践教学任务。

2.实训项目设置方面

我院市场营销专业校内实训一般包括市场调查、商业活动策划、现场推销等,这些实训都要求学生对企业实际有一定了解才能真正起到作用,但学生由于缺少与企业打交道的机会,在问卷的设计、方案的制定等过程中都更多的是网上查阅资料,校内实训流于形式,学生敷衍了事。

3.教学方法方面

目前,我院广泛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有传统的讲授法、案例分析法等。这些方法更注重理论知识的介绍,对学生技能的掌握和提高收效甚微。有部分教师尝试采用角色扮演法,设置情境将学生代入其中来进行理论知识到实践技能的转化,但单纯的模拟对学生的吸引力仍然不大。

二、完善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策略

1.“两条腿走路”,提高教师实战能力

即一方面鼓励中青年教师积极参加全国的资格认证考试,形成“双师型”“多师型”的教师队伍;另一方面,鼓励营销专业教师到企业顶岗实习、挂职锻炼,让教师能够真正掌握推销、调研、客户服务等营销专业所需的一般技能。

2.改进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积极性

首先,教学过程中可采用其他学校已取得一定成效的项目教学法和企业全程营销运作模拟。该方法是以实际的项目为对象,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项目进行资料的搜集和选择,通过小组协作共同完成项目任务。教学过程中先由教师对项目进行分析、分解并示范,然后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及操作。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仅仅起一个指导和辅助的作用。分组讨论并自主决策的教学方式能较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使学生最大限度利用所学理论知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从而提升学生团队协作、人际沟通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3.调整实训项目,落实实训成果

目前的实训项目操作中大多数学生由于缺少资料,更多的是网上查阅甚至杜撰,实训收效甚微。可由学院出面与校企合作的单位联系,学生实训时以合作单位为依托,所需资料由单位提供,学生的实训成果如方案策划、现场推销等都在单位实施,一方面让学生感觉自己所做的实训工作有实际意义,一方面通过实际验证来检验学生的动手能力。

4.加大投入力度,完善模拟实训室的建设

模拟实训室是实践性教学体系得以实施的基本载体。目前我院建有商务谈判、推销、电子商务等有关课程的实训室,但实训能力、实训效果却存在较大差异。应该说,普遍不能真正完全满足教学需求。因此学院应加大投入,尽量完善营销专业实训室。在实训室的建设上,应突出环境的仿真性,实训室所需设施设备应与全程营销运作模拟所需条件一致,力争学生在实训中能够真正完成客户接待、服务提供、异议化解、开票、收银、打包等一系列工作流程。

5.深化校企合作,建立实践教学基地

目前我院校企合作的企业数量充足,但学生普遍反映实习工作与专业不对口,基本都是进工厂,上流水线,对经验的积累起不到直接作用。也有部分学生进入人人乐等卖场实习,但实习时间较短,对工作流程还未熟悉实习就已结束。因此,学院应在校企合作的企业选择上下功夫,争取更多商业企业的配合,建立营销专业实践教学基地,为学生提供更有针对性的实习岗位,同时可在校企合作的企业中选择合适的人员对学生进行指导,帮助学生真正掌握营销技能。

6.依托创新创业科技园,创造兼职机会

以学院双创项目“永川大学生兼职网”为平台,为学生提供有偿且有针对性的兼职机会,利于学生积累工作经验,改善人际沟通能力。

作者:龙娟 单位:重庆科创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董静洁.高职实践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构建刍议[J].教育探索,2010

影视文学专业范文5

经过多年的实践,相比传统的英语本科专业毕业学术论文写作,目前的实践性研究所倡导的行动研究,为电大英语专业学生带来了多方面的学习和实践的机会。在问题提出阶段,学生们学会了自主地发现一个可控或可操作的教学现象的能力,同时掌握了如何在经过观察、反思、参与和实践的基础上进行归纳和提炼问题的能力。行动研究重视理论和教学实践的参照作用,研究的问题或称之为选题具有典型性和示范性,研究过程注重初始调查。传统意义上的教学研究中,实践者是被研究者,是研究的客体或对象,而在行动研究中,他们成了研究的主体,具体体现在项目研究的第一阶段中,选题的提出是研究者本人根据自身教学实践自己提出来的,而非传统意义上的学生就一个教学现象进行有感而发的叙述或者辩论。这个选题一定是困扰教学实践者的一个难题,并且在实践者可解决能力之内,具有可控制性和合理性。在问题归因阶段,学生们学会了运用科学方法开展调查研究的能力。这一阶段要求学生完成的任务重视理论和经验的启发作用,并且使用实证的调查为最终的依据,以期找到导致问题或现象的原因,并为下一步解决问题奠定基础或指明方向,学生们运用到的学习策略有观察、实验、探究、分析、综合能力等。要求学生使用到的分析方法有:解析法(ana-lyticmethod)、苏格拉底式对话法(Socraticdia-logue)、原因分析法(causeanalysis)、问卷调查法(questionnaire)、观察法(observation)和头脑风暴法(brainstorming)。学生在做问卷调查过程当中,充分使用行动研究策略,实践环节指导教师要始终坚持要求每个学生必须至少使用三种以上的方法,其中必须使用问卷调查法,每位学生至少要做两个问卷调查表,其中一个是在研究进入第三阶段前要求学生调查出导致问题的真正原因,另一份则是要求学生在项目实施阶段调查出学生对于教学改革的反馈。在做两个问卷调查时,学生必须实实在在地走进他们的学生当中、教学任务当中和教室当中,针对他们在上一个阶段中所选定的课题,设计出问题以及若干个可能是问题答案的选项,那么,如何设计出切中问题要害的题干和尽可能覆盖面广的答案选项就成为行动研究的主要任务。比较成功的做法是,要求学生结合英语教学法的相关理论,以及学生自身在日常教学实践过程中的观察积累,先提出问题,然后,在设计答案选项时,真实地倾听学生的困惑是什么,还建议学生真实地去走访他们的同行,横向地去了解这些问题的潜在原因。在方案设计及实施阶段,即教学改革措施建立在调查归因的基础上,并体现在课堂教学和班级管理的行动中,整个实践活动注重收集日常教学活动,尤其是教学改革过程中学生和作为教学实践者的教师的反响和变化,日常资料的收集包括课堂实录、课堂笔记和学生日记。在课堂教学方案设计阶段和项目实施阶段,学生们借助行动研究实现了为行动而研究的目的,完成了以解决实际问题为主要任务的实践工作,做到了为实践本身的改善而展开研究,而不是理论上的构建。通过行动与研究的结合,透过实践行动来改善教学情境中所面临的实际问题,并且关注问题的解决方案及其与之相随的连带问题的产生和应对策略。通过实际地去实施他们自己所设计教学改革方案,亲身体验改革进程、观察改革中学生的变化以及记录改革过程中的成功与失败的经验,实践者们获得了第一手的教学数据、直接感受到了理论应用于实践的愉悦、主动地践行了教学设计所体现的教学理念并且最终感受到了行动研究带给他们的经验和启示。在评估反思及报告撰写阶段,学生们学会了如何在互动与交流环境、问题与解决环境、发现与反思环境、评估与提升环境中对自身所做的研究工作给予评价和反思的能力,以及如何在实证基础上对措施和行动的有效性进行评估和反思。实践活动进行到第五阶段时,要求学生对前面四个阶段的研究任务做一个总结和反思。有一种公认的说法是,行动研究即指教师对具体教学情境所做的一种反思性研究,实践证明,借助行动研究,学生的反思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了提高,面临复杂多变的教学现象,他们依靠教育实践中创造性研究和实践,有意识地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主动去思考和解决教学难题。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不仅锻炼了自己的教学能力,还提高了他们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感知力,培养了自身的创新能力。

二、行动研究在开放教育本科英语专业教学设计中的实施效果

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教学模式的宗旨就是倡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教师学会转变角色,教会学生如何自主学习、发现式学习、反思型学习等学习策略。学生们通过做教学设计,了解了行动研究的相关理论及其在英语语言教学中的应用,较为充分地实践了自己在电大学习期间学到的英语语言知识以及英语教学法的相关内容,真实地体验到了如何做基于课堂教学活动的科学研究,对于学生的教学职业生涯产生较大的实践指导意义,并且对于他们日后的学习、科研和个人发展都具有相当明显的促进作用。学生们给于教学设计中的行动研究更多正面的评价。对6个分校连续5届157名毕业生进行的面对面访谈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相比传统的毕业作业或设计,将行动研究应用于英语专业教学设计这一模式得到了多数学生的肯定。问卷调查表数据显示63%的学生认为通过实践“我学会了科学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89%的学生认为“我学会了记录教学过程”;79%的学生认为“我学会了从同行和学生中寻求思路以解决困难”;91%的学生认为“我学会了做问卷调查表”;74%的学生认为“我学会了根据学生需求设计教学活动”;88%的学生认为“我开始对教学研究感兴趣了”。

三、总结与反思

(一)存在问题

尽管行动研究增强了教师对教学过程的自我意识,提高了教师的自我决策能力、自我评价能力和自我更新能力,但是,在具体操作过程中,也发现了很多不足:1.绝大多数学生对课堂教学行动研究不熟悉,容易和传统意义上的学术论文写作混为一谈。2.有的学生选题太大,无法在规定时间和有限条件下完成;有的学生选题脱离课堂教学实际;还有些学生选题过分相似等等。3.部分学生未能就提出的问题做仔细分析和文献综述,因此也就不能设计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4.很多同学对于项目实施阶段的跟踪监控不够,只是流于形式,导致对于项目研究的反思不够深入、全面。

(二)改进措施

影视文学专业范文6

关键词: 背景文化知识 英语专业 听力教学

根据美国教学法专家P.J.Cooper的研究,人在处于清醒状态时。70%的时间用于各种形式的社交活动:其中写占11%,读占15%,说占32%,而听则占了42%的时间。由此可见,听在人类交际活动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英语专业听力课程是高校英语专业的一门主干课,同时也是英语专业教学的难点和薄弱环节之一。实践证明,英语专业的学生进入高年级阶段时,交际的主要障碍已经不在语言本身,而在于对英语国家社会文化知识的了解程度,以及对其文化和交际模式的适应性。因此,在帮助学生学习和掌握英语语言基本功的同时,必须引导学生自觉了解和适应英语国家的文化,从而切实提高其英语听力水平。

一、文化与语言的关系

美国已故的语言学教授萨皮尔(Edward Sapir)说:“语言的背后是有东西的。并且,语言不能离文化而存在。所谓文化就是社会遗传下来的习惯和信仰的总和,由它可以决定我们的生活组织。”语言与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要学习语言就必须了解其所属的文化背景。反过来说,越深刻细致地了解所学语言国家的文化,就越能够正确理解和准确使用这一语言。

从一定意义上说,语言就是某个民族文化、风俗、习惯的一面镜子。语言既是文化的表现形式,又是文化的组成部分,而文化则制约着语言形式,成为语言表现的基本内容。因此,语言学习与文化学习相互依存、不可分割。如果忽视这二者之间的关系,只注重语言学习,则非常不利于语言学习的进步,从而在实际使用中引起误解或矛盾。例如,中西方对“感谢”这一礼貌行为的态度和使用存在着极为明显的差别,说一声“Thank you”在美国生活中已成为一种公式化的习惯,而中国人只是在感到受恩或受惠之后才使用“Thank you”这一礼貌用语。[1]

由此可见,文化在交际中的地位非同一般,制约着人们的一切行为,包括人们的语言行为。离开对所学语言国家的社会和文化的了解,人们很难学到真正地道的英语。因此,处理好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是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

二、文化对听力教学的影响

这里所说的听力并非简单地辨别声音的能力,而是理解所听内容的能力。尽管一个人有着大量的词汇,很好地掌握了英语的语法结构,但不能就此断定他的听力很好,因为除了语言和听觉本身,还有其它重要的因素决定听力的优劣。

Piaget提出了认知理论,认为语言能力的习得过程停驶又是向周围环境学习并与之相互作用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有四种机制在起作用,其中主要机制之一是“图式”理论[2],它是人们向环境学习的结果,这一理论表明了背景知识的重要性。“图式”(schema)一词用于描绘外界知识是如何在人的记忆中被组织起来并在理解过程中的。它所指的是在人的记忆中有一个囊括一个人全部知识的储蓄库。当遇到新情况时,它就会从中挑选出有关的信息并用以确定新情况的意义。有这样的一个句子:“We had lunch at a drive-in.”许多学生在听到“drive-in”时,大脑中没有相应的知识储存,不能真正理解这句话的含义。事实上。“drive-in”是一种顾客们不必下车就可买到食物的“汽车饭店”。美国被称作是车轮上的国家,自动化发展程度较高,人们生活的节奏也较快,因此许多便利的设施也应运而生了。[3]如果学生不了解这方面的文化,就很难结合上下文作出合理的猜测。

在我们平常的听力教学中,常常碰到一些学生对听力材料在语音、词汇和语法方面没有任何困难,但由于缺乏文化背景知识而不能正确理解的例子。下面选自BBC的材料就是典型一例:As you know,the general election left no party able to command a majority in the House of Commons.这是前英国首相布朗在其辞职演讲中提到的一句话,意为:“正如你们所知道的,在此次大选中没有哪个政党能够在下议院中拥有多数席位。”一些学生听到这里会有疑惑,即为什么下议院能够直接影响首相选举的结果呢?英国国会的首领为英国君主,它还包括上议院(The House of Lords)和下议院(The House of Commons)。上议院议员分为两种:上议院神职议员(Lords Spiritual)[即英国国教(Church of England)中的高级神职人员]和上议院世俗议员(Lords Temporal)(即贵族成员)。上议院议员大部分是以指派方式产生。下议院则恰恰相反,是由民主选举产生。在一个民主国家,民主选举出来的民意代表通常比指派的贵族权力大,因而对选举结果有决定性的影响。

上述例子告诉我们,要想进一步提高听力水平,单纯地依靠扩大词汇量、延长练习听力的时间是不够的。教师应该树立新的语言观,打破传统的教学方法,把文化教学引入到听力教学中去,引导学生了解英美文化,帮助学生克服文化障碍。

三、英语专业听力课堂文化教学的几点建议

人们常说:“To be bilingual,one must be bicultural.(要掌握两种语言,必须掌握两种文化。)”[4]学习一种语言,不单单是学会其语音、词汇与语法知识,而且必须同时学习有关国家和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和社会风俗习惯,这样才能真正掌握这种语言的精髓,才能保证正确理解和运用这种语言。[7]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重视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把文化教学引入到听力课上,指导学生在听的同时,有意识地学习英美文化。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注重词语文化内涵的教学

英语词汇与文化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英语中许多词汇除了概念意义外,还有它特定的文化内涵。它们在不同程度上反映着民族的政治、经济、历史、地理、文化艺术和风俗民情。如果我们望文生义或根据中国的文化传统加以理解,要么迷惑不解,要么闹出笑话。对那些具有文化内涵的词汇,在听教材之前,教师不仅要让学生了解其字面意义,而且还要了解它们的文化内涵。例如,在学到“part-time student”一词时,教师不仅告诉学生这个词的汉语意思是“半工半读的学生”,而且还应该进一步指出这个词所包含的文化内涵。一边读书一边工作是美国大学生的一个重要特征,用自己赚来的钱支付学费在美国大学生中十分普遍,这表达了美国青年不靠父母的愿望,体现着美国人“自立”(independence)的价值观念。

对于那些在两国语言中字面意思对等而含义不同的词汇,教师也需要加以说明,引导学生从社会文化的角度正确理解这些词汇的真正含义。如汉语中的“猫头鹰”和英语中的“owl”直接意义是相同的,但附着在这个词语中的民族文化、色彩却是不同的。在英语国家,人们把猫头鹰当作智慧的象征,因此,英语中有as wise as an owl(像猫头鹰一样聪明)这样的说法;而在我国,不少人把猫头鹰看作是一种不祥之兆,认为看见它就要倒霉。因此,如果你称赞一个中国人像猫头鹰一样聪明,他肯定感到不舒服,进而引起误解。

2.结合修饰手段强化背景知识

在语言修饰手段方面,不同民族对喻体的选择受到文化各个层次的制约,而表现出各自的鲜明个性。例如:He is so hungry now.He is eating like a horse.由于喻体的差异,中国学生在听懂这句话后,基本能推测出“他很饿,现在正在狼吞虎咽”,而对用“马”来作喻体产生疑惑。在任何语言的修辞手段中,喻体的选择时常与人们的生产活动和物质生活息息相关,英语还有to drink like a fish(如牛饮水)。听力理解与阅读理解不同,听到的话语转瞬即逝。因此在听力中要求听者对一些习惯表达及修辞手段,作出迅速反应,特别是与文化习俗相关的句子。

3.结合影视欣赏强化文化认知

在听力教学中,教师可以适当向学生推荐英语国家不同时期的影视作品,让文化知识形象具体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语言和文化,更好地体验原汁原味的英语。这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语感,培养他们对英语的感性认识,从而尽可能地避免语用失误现象,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的能力。经常看美剧,学生可以发现,在美国,媳妇通常会对婆婆直呼其名;而在中国这样一个儒家思想根深蒂固的国家,这种现象是绝对不允许发生的。英语国家影视作品的耳濡目染,可以让学生不断积累文化知识,在潜意识中培养语言学习的文化氛围。

4.营造轻松的语言学习环境

笔者在听力教学中,经常从网上下载一些学生们喜欢的英文歌曲,向学生介绍相关的乐队或歌手的背景及创作背景,并在课堂上利用小部分时间与他们一同欣赏学习。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品味到折射英语国家文化的音乐大餐,在进入听力教学主题前进行“热身”(warm-up)运动,还可以在听力课堂上营造一个既轻松又非常英语化的文化氛围。

每一门语言都深深植根于其所属的民族文化的土壤中,文化以语言为外显的载体,脱离了文化的语言或抛弃了语言的文化都会变成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总之,文化是语言中的文化,语言是文化中的语言。专业英语听力教学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决定了听力教学中不能只单纯注重语言教学,必须要加强文化教学。

参考文献:

[1]赵玉敏.听力教学中的文化延伸[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51.

[2]马辉,岳成.英语专业听力教学中的文化缺失[J].绥化学院学报,2009: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