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影视文学专业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影视文学专业范文1
在大众传媒日渐发达的今天,影视已经成为大众生活和娱乐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中文专业开设的课程里,已经有不少院校把对影视的研究纳入了学生学习的必修课程或者基础课程,更有一些院校把“影视文学”纳入了全校的选修课,让非中文专业的同学也能够了解影视,学会如何去鉴赏影视,对影视的存在、影视的现象都能做出自己的判断和思考。因此,大学开设“影视文学”这门课程,属于近些年来新生的事物,要想教授好这门课程,不但需要教师付出很多的时间和精力,而且要寻找“影视文学”这门课程和其他文学课程的差异性,找到适合教授“影视文学”课程的方法。所以,探讨“影视文学”课程的教学方法非常有必要。
在教学中,教师发现,大部分中文专业的同学都对“影视文学”这门课程的开设和如何学习存在着一定的误区:一,认为这门课是表演课,教师会让同学模拟“演戏”;二,要想把“影视文学”这门课程学好,只要不加鉴别地多看电影就行了,如同阅读文学作品一样,肯定“开卷有益”。针对以上两种误区,教师有必要在教学的开始就要对学生强调这门课程学习的重点和方法:“影视文学”这门课程注重培养学生对影视的鉴赏能力和评判能力,而不是表演能力。授课侧重于对经典影视的文学性分析,而技术层面的操作讲解涉及较少。建议学生多看一些经典的电影,包括不同时期、不同流派、不同风格的作品,多一些感性的认识,通过对作品本身在叙事结构、情节进展、人物关系和性格、语言描述等方面的分析和了解,对某部电影或者电视剧、甚至某种影视现象,能够表达自己独立的看法,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编故事”能力。由此,在教学中,笔者遵从“影视文学”课程的两栖性,即影视艺术和文学艺术这两个密不可分的板块来开展教学,提出自己的看法和思考,以备方家指正。
一、在叙事对比中提炼差异
文学和影视都属于叙事艺术。文学作品以时间为主线平面叙述,影视作品以空间为主线立体叙述,“文学与影视在叙事上的相通,使得二者之间形成一种互动和转化,影视在成为独立艺术之后,仍然需要从文学中汲取营养,而文学也借成熟影视艺术的推动,自觉地凸显其电影性和日益丰富自己的叙述手段”。[1]在影视艺术的发展过程中,文学是一个不可缺少的存在,虽然影视的制作过程比较繁杂,缺一不可,但文学为影视的存在提供文学脚本,即“故事”,没有故事,影视艺术就没有了载体和灵魂。所以,对于中文专业的同学来说,研究影视文学,必须从文学脚本,即研究“故事”开始,而这个“故事”的讲述,无论属于哪个母体,都无一例外地包括故事情节、人物性格、精彩对白等。
同样,影视也有助于文学作品的呈现,影视主要由声音和画面构成,在形象上具有直观性。以电影《菊豆》为例,《菊豆》改编自刘恒的小说《伏羲伏羲》,在原著里,杨金山是个小地主,菊豆是花钱娶来给他生孩子的女人。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注重分析原著和电影的差异性,电影如何呈现了文学性并且超越了原著:第一,场景的构造。在原著中,杨金山只是个家庭富有的小地主,而在《菊豆》中,杨金山是个开染坊的,家里的染池、布匹跳跃着鲜艳的大红色、金黄色、湖蓝色等,营造了一个鲜活的情境,具有情景的暗示性。在菊豆勾引杨天青时,导演特地安排四周的布景全部是大红的布匹,染池亦是鲜艳的红,而菊豆穿着红绣鞋、挽着系红头绳的髻、戴着红兜兜,用鲜艳的红色来暗示人物的心理特征,无声地说明了人物饱满的和渴望背叛的心理效应。因此,教师在讲解的时候,要注重对电影氛围的讲解。在影视时空中,环境即语言,教师可以把原著中相关的文字和电影的段落进行交叉对比,以此说明影视在对文学的呈现和表达上更为直接和鲜明。
第二,在人物塑造上。原著中的菊豆是个对生活逆来顺受的人,而在《菊豆》中,菊豆具有强烈的叛逆性,是个善于把握自己命运的女性,与此对比的是,倒是杨天青孱弱和委顿的生活状态。由此,电影中的菊豆形象更为饱满,充满着张力。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细节的挖掘和发现,如在电影中,菊豆主动夹菜给杨天青吃、往杨天青旁边凑、说一些性的语言等。而在原著中,菊豆显然比较被动,导演对原著的改动,更加丰富了人物性格特征,也使得菊豆的形象在荧幕上大放光彩。这种对比,教师可以发动学生的积极性,采取放映视频片段和组织学生讨论的方法,使学生了解影视和文学艺术的差异性。
所以,在文学艺术和影视艺术中,这两者互为关联,不可缺少。教师在授课中要提炼两者之间的差异,采用分组讨论的方法,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在这过程中,学生可以发现文学和影视艺术的互为借鉴、互有所长,这对学生学习“影视文学”这门课程是一个很好的起点。
二、在课程交叉中回归经典
对于“影视文学”的教学来说,不可回避的是解读经典。这个经典,不仅体现在影视上的经典,还体现在文学叙事上的经典,这就涉及课程交叉的问题。无可否认,众多优秀的影视作品都来源于经典的文学著作,“在中外影视作品中,有将近半数是由文学作品(主要是小说)改编而成的,特别是那些伟大的文学巨著,多次被搬上银幕荧屏。可见影视艺术与文学有着血脉相通的亲缘关系,对小说的借鉴使影视艺术创作者们获得了灵感”,[2]比如电视剧《红楼梦》、《水浒传》、《三国演义》等。而电影更多,简直不胜枚举。如何解读这些经典影视作品?笔者认为,回归经典是最好的教学方法。对于中文专业的同学来说,学习了中国现当代文学和古代文学以后,会发现众多优秀的影视作品和这两门课程息息相关,所以,解读经典影视作品,要从细读原著开始,我们以老舍的优秀作品《骆驼祥子》为例来说明这个问题。
《骆驼祥子》是老舍的一部长篇小说,故事发生在旧中国。通过祥子三次买车、卖车的经历,宣告了祥子由一个要强的、体面的、朴实的年轻人变成了堕落的、丑陋的、猥琐的个人主义末路鬼。老舍先生用带有京味的白话写这篇小说,语言非常有特色,人物的性格也极其鲜明,表达了对旧社会的控诉,也对祥子的命运提出了思考。1982年,凌子风先生把《骆驼祥子》拍成了电影,电影也同样具有经典性,但由于文学艺术和影视艺术的差异性,原著和电影各有特色,如何引导学生客观地看待和分析这部经典作品呢?
首先,在电影放映之前,发动学生课下精读《骆驼祥子》原著,然后在课堂上分小组讨论两个问题,其一为:你对《骆驼祥子》中的哪个人物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或者是:你对《骆驼祥子》这部作品哪些地方感触最深?其二为:你认为祥子的悲剧成因是什么?之所以让学生讨论这两个问题,不过是给学生一个开放的讨论空间,引导学生对《骆驼祥子》的叙事结构、语言风格、环境描写、人物命运有着较为深入的认识,有这些认识作为基础,学生对电影的观看将会多一层理性的体会。其次,当学生对《骆驼祥子》的原著有着较为理性的认知以后,再给学生放映电影,引导学生注意电影对时空的处理、对人物类型化的塑造以及人物对白等方面的特征。第三,再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讨论的中心议题为:比较《骆驼祥子》的原著和电影之间的异同,并说明优劣之处。通过这样的教学程序,学生不但对《骆驼祥子》有了深刻的认知,而且更能清晰地知晓文学叙事和影视叙事之间的不同,如对人物类型化的塑造上:原著中的虎妞“长得像一个大黑塔”,而电影中的虎妞长得并不丑,更没有如此夸张,这无形中损害了观众对虎妞形象的想象性。所以,在对人物的想象方面,模糊性比真实性效果更好,得到这种理性的认知,必须要让学生精读了原著和观看了电影后才会有如此的体会,否则,教师讲得再多都是空谈。
不可忽视的是,在教学中,当课程之间出现交叉状况的时候,教师要充分把握这种交叉,把它运用到教学中去,以便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比如:由于电影的特殊性,一般很少过多呈现故事发生的背景和时间,它往往通过人物的行动和语言来加以说明,或者通过字幕的方式来交代,这很容易给受众造成遗漏。所以,发动学生提前阅读经典作品,能够让学生更好地把握一些叙事上的细节,领略影视不能呈现的内容,如创作主题、创作意图、时代背景、情感活动等。
三、在编造“故事”中掌握叙事
“故事”是影视艺术的灵魂,任何一部电影,如果没有一个精彩的故事,导演即使再高明,也拍不出优秀的影视作品。所以,让学生学会编“故事”,也是开设“影视文学”课程的目的之一。卡罗・葛齐曾列举过36种戏剧境遇,如机遇、求助、救援、竞争、反叛、复仇、误会等。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有选择地给学生放映不同流派、不同风格的代表电影,引导学生分析“故事”讲得是否成功、是否精彩,这是学生在学习创作剧本时最基础的也是最有效的教学方法。在此,笔者以好莱坞的电影为例,说明如何讲“故事”以及讲“故事”的重要性。
好莱坞的电影叙事是全球的风范,在叙事上,好莱坞电影已经被类型化,除了我们熟悉的爱情故事、战争故事之外,如外星人故事、灵异故事、科技故事等都是在好莱坞的电影市场上成熟并且强大起来的。好莱坞的类型化叙事为何屡试不爽,频频获得成功呢?教师在教学中不但要引导学生观看不同母题的电影,而且要对此类型的电影进行叙事上的分析。如爱情电影《美国丽人》,这部电影是全球“麻雀变凤凰”主题的开山之作,它在叙事上的成功体现在何处呢?
首先,教师在组织学生观看完这部电影后,发动学生对近些年来类似的影视作品进行回顾,并进行讨论,总结出叙事上的相似性:女主角虽贫穷但不乏善良,狡猾却又可爱,有点算计但又无伤大雅,而男主角通常都是富有、年轻、英俊,然后通过制造一系列的误会和巧合,女主角和男主角相爱了,他们为了爱情克服了很多外在的或者内在的困难,终于幸福地走到了一起。通过分析,学生不难得出结论:这种类型化的叙事是没有多少新意的,甚至在荧屏上几乎泛滥,无论是大陆、台湾或者韩剧,此种类型化的故事比比皆是。但为何《美国丽人》却获得巨大的成功呢?除却开山之作的因素之外,还有其他的原因吗?
其次,教师要引导学生看到叙事之外的重要因素。《美国丽人》的成功在于提供给受众一个梦境,一个白日梦,这与其说是电影提供的功能,更不如说是叙事提供的梦幻因素。所以,教师要让学生明白,叙事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讲故事。而如何讲好,还要考虑到受众的心理反应和情感机制,如果只是闭门造车,忽略市场和观众,那故事无论怎样精彩也不会获得成功。
第三,在教学中,还要善于总结和横向比较,并让学生参与进来,根据自己的观影经验,提出看法,敢于质疑。同样是“麻雀变凤凰”的题材,为何有的影视作品却表现得非常生硬和尴尬呢?所以,讲“故事”还要考虑到语言的当下性、故事场景布置的认同性以及人物设置的复杂性等。
因此,基于以上三点,讲“故事”有着多重的要求和束缚,而如何让学生领略到这种要求和束缚,教师只是讲授是获得不了很好的教学效果的,最好的办法是让学生自己动手编“故事”。所以,教师可以给学生一个月的准备时间,按照剧本的格式,要求学生编“故事”,然后在统一的时间上交,教师在课堂上让学生相互交换作业,然后分组讨论,选出小组认为最精彩好看的故事,并说明这个故事为什么精彩?精彩的原因是什么?通过这个教学活动,学生不但自己写了“故事”,还参与了对别人故事的评价,因此,什么是精彩的“故事”、怎么样才能够写出精彩的故事,学生一目了然、烂熟于胸,在以后观影的过程中,无论什么样的电影,他们都会对其“故事”有着自己独特的体验和评价。
综上所述,“影视文学”课程的教学方法建立在对影视艺术和文学艺术理解的基础之上,只有对这两个概念有着深刻的认知之后,教师才可以在教学中灵活应变、游刃有余。由于每个教师都具有自己的教学风格和特征,所以,教学方法是多样的、丰富的。因此,笔者以上所论的教学方法不过是自己的教学体验,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还需要逐渐完善和充实,使得“影视文学”的教学更具有当下性和科学性。
参考文献
[1] 葛春先.谈影视艺术的综合性审美特征[J].电影文学,2010
(11).
影视文学专业范文2
关键词:英语专业免费师范生;《英美文学》课程;培养目标与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29-0076-02
英美文学是专业主干课程,旨在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语言技能。通过对2013级英美文学课程的学习态度和动机、对文学作品的阅读等方面进行调查,采用文献资料法、抽样问卷法、数理统计法、观察法、逻辑分析法进行了统计分析,初步反映了学习中的现状和问题,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培养质量。
一、学习动机:提高人文素养和思辨能力
英美文学课重在介绍和讲授英美文学发展阶段、流派、思潮、运动、主要作家及作品,进行作品分析和欣赏,目的是让学生了解英美国家的人文思想,欣赏、学习、模仿优美的语言,陶冶情操,激感、想象和联想力,增强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理解能力,提升创新能力和审美意识。英语专业免费师范生已具有一定的文学知识储备和鉴赏能力。知识储备方面,“中国文学”占88%,而“外国文学”仅占12%。对外国文学的了解程度相对来说非常低。
赵文书指出,目前众多学者呼吁英语专业应该回归人文,新的业务培养要求体现了人文取向。在这种培养多层次多元人才的背景下,免费师范生的培养定位显得相对明确,目标就是培养基础英语教育专门人才,满足英语教育的教学、人文和社会需求。调查表明,免费师范生对英美文学课程“感兴趣”的人数占91%,“不太感兴趣”的占9%。学习动机调查表明,认为该课程可以“提高文学修养”的学生人数占40%,“出于兴趣”而学习的占42%。这表明英语专业免费师范生对于学习目标有一定的理性认识,同时也达到了《全日制普通高中英语新课程标准》对中学英语授课教师的要求。
程爱民指出,英美文学课的首要目的在于提升学生的文化修养和人文素质,而不仅仅是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或是英语水平。调查显示,学生学习英美文学课的动力来自不同方面:22%的学生认为教师的教学水平高,上课精彩,故努力学习;33%的学生认为是课程内容丰富精彩而促使他们有了学习动力;26%的学生认为是提高自身文化素质所驱动;19%的学生认为学习的动力就是为了通过考试。显然,81%的学生的学习动力来自教师授课、课程内容和人文素养,这说明英美文学课程已经在人文素养、思辩能力培养、扩充视野等方面显示出其特有的功能。
二、文学阅读:多样化和实用性相结合
教师通常会让学生通过分析、讨论、鉴赏等方式学习本课程,这种方式需要大量深层次的阅读,而阅读和学习方式非常重要。阅读能力的自我评价统计显示,67%的学生认为自身文学阅读能力比较差,这主要是文化背景、词汇量、审美经验、阅读技巧等欠缺或匮乏。要解决这个问题,教师要通过提前布置问题、指定相应参考书、课堂讲授与讨论等方式进行。学生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和主体性,课前预习、合作学习、扩充词汇量、学会听课等方面进行知识架构的扩充和问题的思考,改变接受模式,变被动接受为主动介入,形成教与学的良性循环。
文学名著阅读数量调查显示,17%的学生阅读了“1~4本”,33%的学生阅读了“5~8本”,22%的学生阅读了“9~12本”,28%的学生阅读了“13本以上”。只有50%以上的学生阅读了5本以上的文学名著,数量偏低。在文学作品样式的选择中,64%的学生喜欢阅读短篇小说,21%的学生喜欢阅读长篇小说,诗歌和戏剧阅读比例分别是10%和5%。学生文学作品阅读呈现快餐化趋势,短小精悍的作品比较受欢迎,而诗歌和戏剧对学生来说相对艰涩难懂。
当代学生最喜爱的文学类别中,阅读经典文学名著的学生占40%,观看当前流行影视作品的学生占36%,24%的学生喜欢阅读通俗文学。在经典文学原著和根据文学原著改编的电影之间选择,选择阅读文学原著的学生占33%,而52%的学生更趋向于观看电影。因为电影为学生学习文学提供更为方便、直接的输入。对于戏说、改编和大话经典的文学现象,10%的学生认为这是对经典文学的亵渎,57%的学生认为仅供消遣娱乐,无文学价值,31%的学生认为戏说类影视作品比经典名著本身更有趣味性。这说明大部分学生对文学经典的审美定位、文化价值观、自我素养提高的互动关系方面有着明确、理性的价值判断和取向。
关于参考书的阅读需求方面(此题可多选),36%的学生认为需要阅读提升赏析能力的参考书,29%的学生认为需要阅读增强阅读能力的书籍,48%的认为需要阅读关于作家生平轶事的书,55%认为要读关于英美文学作品背景知识的书。可以看出学生需求排序为:背景知识、作家生平、赏析手法和阅读能力的增强。背景知识有利于学生理解时代背景、文化思潮和运动、风俗习惯,顺利构建文本学习中知识获取的连贯性和因果性。
整体来看,免费师范生外国文学知识贮备相对欠缺,在数字文化和视觉文化的当代,他们的阅读方式多样化,阅读了一定的量。但阅读能力弱。倾向于通过影视作品来了解经典作品,对经典作品审美有理性把握,需要背景知识的输入。
三、课外学习和课堂教学:示范性和研究性
优质课程的建设需要根据培养目标合理设计教学内容。调查显示,68%的学生对课时安排感到满意。在课程设置难度方面,“可以接受”的学生占74%,认为“很难”的学生占21%,认为“容易”的学生占5%。整体来看,大部分学生认为这种设置方式在他们学习、理解、接受的范围之内。
文学课程的学习不能仅局限于课堂的习得,还需要课前预习和课后巩固。调查表明,学生平均每周用于英美文学课在“5小时以上”的为7%,“2~4小时”的为76%,“1小时以下”的为17%。显然大部分学生学习该课程的时间非常有限。课外和同学交谈对文学作品的学习体会比例显示,“经常交谈”占12%,“复习时交谈”占46%,“特殊情况下交谈”占33%,“基本不交谈”占9%。74%的学生能够充分利用网上提供的文学资源,访问文学网站主要是为了考试和撰写论文,分别占59%和62%。这些数据说明,课外学习时间付出相对较少,大部分学生的课外学习和交流有可能是为了预习、完成作业、讨论、复习考试,目的性非常明确。
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参与率和课堂气氛的活跃对学习文学也有一定影响。调查显示,文学课程小组讨论的参与度“很积极”的学生比例为9%,“比较积极”为57%,“不太积极”31%,“不积极”为3%。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能够参与小组讨论,积极进行观点的交流和沟通,提高思辨和创新能力。调查显示,94%的学生认为课堂气氛的活跃非常重要,这取决于教师课堂的组织艺术和教学模式的灵活性。多媒体教学有助于提高课堂气氛的活跃性。59%的学生认为“有一些经典故事片断,使课堂气氛活跃”。在课件制作中,必要的音频和视频相结合,注重图文并茂,有助于活跃课堂气氛。王军和石瑞指出,在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教师要改变教学模式和理念,为培养21世纪人才提高自身内涵,通过信息技术辅助和教学方法改革提高文学课的内涵。教学方法调查显示,43%的学生喜欢“讲授式”教学,即以教师讲授为主。认为这样较易掌握文学史知识及其发展脉络,可以节省阅读时间,利于突破重点。28%的学生支持“研究式”教学,即教师出示议题,学生准备材料,进行课堂讨论。认为这种方法便于活跃思维,提高语言概括和表达能力。22%的学生支持“摘桃式”教学,即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进行点拨和答疑。学生自学教材,教师在关键的知识点、学术争议处适当点拨即可,或只答疑即可。只有7%的学生支持“讲座式”教学,即由老师就某一专题进行讲座。
综合来看,49%的学生希望教师能给学生机会进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学术能力的提升训练。除了传授具体的英美文学知识和概念,还要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鉴赏能力、艺术感受和审美情趣,这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认可,目的性非常突出。这同时说明,学生初步具备问题意识和科研意识,对提高科研能力非常有帮助。为攻读教育硕士学位奠定了基础。显然,教师需要关注免费师范生在知识、素养、创新等方面的训练和提升,还要结合免费师范生的培养目标和职业定位,更多关注课程授课的示范性、方法的实用性以及和中学教学的关联性。
四、结语
英语专业免费师范生将成为中坚力量,个人专业素养和人文素质对基础英语教育非常关键。虽然英美文学课面临着边缘化情境,但是,它是一门提升学生人文素养和思辩能力的专业必修课。教师要在新形式下更新教育理念和知识结构,采用先进的教学方式和多元评价模式,增强教学的示范性和研究性。
参考文献:
[1]赵文书.从学科内涵看英美文学教学与研究[J].外语研究,2014,(4):51.
[2]程爱民,徐劲,柯可,唐晓忠.关于我国高校英美文学教学现状的调查报告[J].外语研究,2002,(1):17.
影视文学专业范文3
一、英语教师专业成长的分期
英语教师的专业成长要经过一定的阶段,不同阶段英语教师的专业成长都呈现出不同的知识要素与组织形式特征,同时教师的专业素养也具有不同的构成机制。这种差别正是决定教师专业成长的内在依据。专业成长所具有的不同特点决定了教师执教风格的差异性。而文学素养在其成长的不同阶段都有着不同的作用。因此对于英语教师专业不同成长阶段下呈现出来的特征进行归纳,是研究文学素养对于专业成长影响的重要前提。
第一,专业成长准备与初步成长期。教师专业成长的准备期主要在学校完成。就专业成长准备而言,教师主要完成以下储备:首先是专业知识的储备。作为一名未来职业规划为教师的在校生而言,拥有专门的知识体系是专业成长能否正常进行的首要条件。换而言之,英语教师需要在学校阶段完成复杂“学科知识群”的建构工作。学校学习阶段是对英语教师专业知识与能力的全方位培养。在学校教育阶段的听、说、读、写等方面的综合训练中,文学素养的培养是很重要的一环。这一时期的英语教师通过阅读英语文学作品一方面训练英文阅读能力,另一方面对于英美等国的文化进行深入的了解。而其对中国文学的学习可以拓展其知识储备与学科视野,对于未来专业成长具有重要的作用。其次,专业素养的塑造。素养是知识的内化,是知识在沉淀之后的升华,而英语专业素养在这一时期得到奠定。通过几年的学校学习,教师的英语基本素养都得到应有的锻炼,具备承担未来英语教学工作的能力。英语教师专业成长初期主要的时间节点是其刚步入职场的一到两年时间内,这一时期教师的知识要素还比较分散,缺乏实践性知识。在教师完成学校学习后,已经具有专业成长的学科知识基础。但是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教师的专业成长还需要丰富的教师知识。教师知识和学科知识不同,其不具有独立性的学科存在,教师知识是由多种学科和知识共同整合而成的。这种多种学科知识与能力有课程知识、教学法知识、教学经验与技能等方面。这种多学科知识群支撑教师教学行为。在教师专业成长的初期,教师知识存在匮乏的情况。而这一阶段又对教师的专业成长产生持续性的影响。这一时期的教师专业成长一方面表现在对英语学科知识的应用,另一方面是具体教学技巧以及教学知识的学习与模仿。
第二,渡过专业成长的初始阶段后,教师迎来专业成长的积累阶段,这一阶段专业的主要生长点表现在教师专业人格的定型以及“学科知识群”的完善。专业人格是指教师应该具有的与其专业相一致的人格。专业人格是自然人格在职业上的体现与适应。英语教师的专业人格除了具有教师专业人格所共通的要求外,还具有独特的“个性”特征。这种个性特征主要指开阔的国际化视野、较高的文学素养等。此外,教师“学科知识群”在这一阶段得到不断的完善。具体表现在:(1)教学理念的更新。通过在教学一线的实践,教师对教育本质的理解不断加深。在此基础上,教师对教育、学生以及学习开始形成基本的看法。(2)教学实践不断创新。教师教育理念的完善与定型决定了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的行为。
第三,经过将近十年的教学生涯,英语教师专业成长进入成熟阶段。教师开始形成独特的个人教学风格,教学的自我反思开始成为教师专业成长中重要的动力。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为反思对象,在反思过程中不断对自己的“学科知识群”进行分析与再认识,从而使自己的专业获得成长。
二、文学素养在专业成长初期的辅地位
英语教师的专业成长是动态的过程。在专业成长的不同阶段,其素养构成具有不同的样态。不同的素养构成影响了英语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表现,而文学素养在教师专业成长的三个阶段中都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在专业成长初期,文学素养主要处于辅助的地位。在英语教师专业成长的储备阶段与初期,文学素养在英语教师知识素养体系中处于辅的地位。这一时期英语教师的学习侧重点是对英语专业性知识的学习与储备。同时,步入职场初期,模仿学习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老教师,学习教学技巧与方法是英语教师在专业成长初期的主要任务。因此在这一时期,构成英语教师专业成长知识与素养的是英语专业性知识以及教学技巧与方法。但是这并不是完全否定文学素养在英语教师专业成长中的作用。相反,虽然处于辅助地位,但是文学素养一方面是大英语素养的一部分,另外一方面,对教学素养的形成具有补充与激励作用。一般意义上讲,英语教师专业性主要体现在学科与职业的专业性。学科的专业性立足于英语教师对进行教育教学的学科知识的熟练掌握上。目前英语学科知识主要表现在:(1)对教育部课程标准要求课程知识的熟练掌握。(2)英语作为一门工具性学科,要求英语教师熟练掌握英语的听、说、读、写、译等技巧。(3)对英语语言学知识的掌握。英语教师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需要对词法、句法以及语篇结构等知识有熟练的掌握。一直以来,文学素养一直没有被归入英语教师专业成长必须培养的素养之中。一方面英语长期被当做交流的工具,使得人们忽视其人文内涵。另一方面,文学素养一直被严格划分的现代学科切割。这一切都导致了文学素养的培养在英语教师专业知识储备以及成长初期处于忽视的地位。但是文学素养可以熔炼英语教师专业知识。英语教师通过对英语文学作品的阅读与赏析一方面加深了其对英语语系国家文化的认知,另一方面英语词法、句法等知识也在文学素养的提升中得到熔炼。在专业成长的初期,出色的文学素养对于教学技巧具有推动作用。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适当地将自身丰富的文学素养融入课堂气氛中,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实践证明,文学素养对于教师在入职初期专业成长具有明显的促进效果。
三、文学素养对英语教师专业成长中后期的影响
(一)潜在影响地位
在英语教师专业成长的积累阶段,文学素养对于专业成长的影响已经从辅助地位成长为隐性的主体地位。首先,处于专业成长积累阶段英语教师的专业知识在教学中的应用已经相当纯熟,专业知识在教学活动中的应用已经不再是教师关注的重点。而随着教学实践的深入,教师在教学技巧以及理念上都开始形成自己的观念,教师的专业人格也在此期间定型。在英语教学活动中,专业知识的传授仍然是课堂的主体,但是文学素养深刻影响着教师教学技巧以及专业人格的形成。而后者正是这一时期教师教学活动的支撑。因此,文学素养是教师专业成长中的隐性主体。
(二)主体地位
步入专业成长成熟期的教师在这一时期已经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专业成长中的“学科知识群”已经构建完成。单纯的专业知识以及在教学活动中形成的教学技巧与教学目标的差距使得其开始进行教学反思。就近年来教学调研的案例来看,文化知识与人文素养的缺失是中国教师提升自身专业水准的瓶颈。而在这一时期文学素养塑造正好是突破这一瓶颈的有效手段。通过提升自己文学素养带动教师突破单一的专业知识局限,超越现有的教学模式,在英语教学活动中真正实现习得语言技巧,进行人文关怀教育,传播先进文化的教学目的。此外,英语文学素养是英语素养极为重要的一面。文学素养,不仅拓展了英语教师的国际视野。而且,阅读过程对英语教师的人文情怀的养成具有决定性意义。这正是英语教师能否成为一名优秀教师的先决条件。英语教师专业成长与文学素养的养成是密切相关的。英语教师专业成长的不同阶段是“专业知识”不断储积与运用、“学科知识群”建立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文学素养始终都促进英语教师的专业成长:从辅助英语教师开展教学活动,到教师专业人格以及教学理念的塑造,最后成为教师进行教学创新活动的重要突破手段。随着英语教学从单纯英语知识性教授向文化教学的转变,教师专业成长面临更多的挑战,而文学素养的培养成为英语教师优化专业成长、应对新变化的有效手段。
[参考文献]
[1]章洁帆.提升英语专业教师的文学素养的必要性与策略[J].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04).
[2]王莹,秦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深化背景下英语教师的专业知识调查研究[J].外语学刊,2014(03).
影视文学专业范文4
关键词:市场营销;实践教学;策略
从近年的人才需求状况看,用人单位的营销人才需求量始终居于前列,但从其反馈信息来看,用人单位对我院营销专业毕业生满意度并不高。造成该结果的原因主要是我院实践教学薄弱,学生在学校参与的实训、实践与企业实际联系不大,毕业生缺乏经验,进入企业之后一切都要从零开始。因此,构建一个适应市场需要的、能培养学生营销实战能力的实践教学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重庆科创职业学院营销专业实践教学现状分析
1.教师素质方面
从我院的实际情况来看,一方面,该专业专职教师大多是从学校到学校的年轻教师,他们的理论专业知识较全面,但实践经验普遍不足。另一方面,有经验的行业专家由于时间安排及课时费用等原因,难以聘请。因此,从整体来看,现有教师的实践教学经验严重不足,难以承担实践教学任务。
2.实训项目设置方面
我院市场营销专业校内实训一般包括市场调查、商业活动策划、现场推销等,这些实训都要求学生对企业实际有一定了解才能真正起到作用,但学生由于缺少与企业打交道的机会,在问卷的设计、方案的制定等过程中都更多的是网上查阅资料,校内实训流于形式,学生敷衍了事。
3.教学方法方面
目前,我院广泛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有传统的讲授法、案例分析法等。这些方法更注重理论知识的介绍,对学生技能的掌握和提高收效甚微。有部分教师尝试采用角色扮演法,设置情境将学生代入其中来进行理论知识到实践技能的转化,但单纯的模拟对学生的吸引力仍然不大。
二、完善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策略
1.“两条腿走路”,提高教师实战能力
即一方面鼓励中青年教师积极参加全国的资格认证考试,形成“双师型”“多师型”的教师队伍;另一方面,鼓励营销专业教师到企业顶岗实习、挂职锻炼,让教师能够真正掌握推销、调研、客户服务等营销专业所需的一般技能。
2.改进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积极性
首先,教学过程中可采用其他学校已取得一定成效的项目教学法和企业全程营销运作模拟。该方法是以实际的项目为对象,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项目进行资料的搜集和选择,通过小组协作共同完成项目任务。教学过程中先由教师对项目进行分析、分解并示范,然后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及操作。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仅仅起一个指导和辅助的作用。分组讨论并自主决策的教学方式能较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使学生最大限度利用所学理论知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从而提升学生团队协作、人际沟通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3.调整实训项目,落实实训成果
目前的实训项目操作中大多数学生由于缺少资料,更多的是网上查阅甚至杜撰,实训收效甚微。可由学院出面与校企合作的单位联系,学生实训时以合作单位为依托,所需资料由单位提供,学生的实训成果如方案策划、现场推销等都在单位实施,一方面让学生感觉自己所做的实训工作有实际意义,一方面通过实际验证来检验学生的动手能力。
4.加大投入力度,完善模拟实训室的建设
模拟实训室是实践性教学体系得以实施的基本载体。目前我院建有商务谈判、推销、电子商务等有关课程的实训室,但实训能力、实训效果却存在较大差异。应该说,普遍不能真正完全满足教学需求。因此学院应加大投入,尽量完善营销专业实训室。在实训室的建设上,应突出环境的仿真性,实训室所需设施设备应与全程营销运作模拟所需条件一致,力争学生在实训中能够真正完成客户接待、服务提供、异议化解、开票、收银、打包等一系列工作流程。
5.深化校企合作,建立实践教学基地
目前我院校企合作的企业数量充足,但学生普遍反映实习工作与专业不对口,基本都是进工厂,上流水线,对经验的积累起不到直接作用。也有部分学生进入人人乐等卖场实习,但实习时间较短,对工作流程还未熟悉实习就已结束。因此,学院应在校企合作的企业选择上下功夫,争取更多商业企业的配合,建立营销专业实践教学基地,为学生提供更有针对性的实习岗位,同时可在校企合作的企业中选择合适的人员对学生进行指导,帮助学生真正掌握营销技能。
6.依托创新创业科技园,创造兼职机会
以学院双创项目“永川大学生兼职网”为平台,为学生提供有偿且有针对性的兼职机会,利于学生积累工作经验,改善人际沟通能力。
作者:龙娟 单位:重庆科创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董静洁.高职实践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构建刍议[J].教育探索,2010
影视文学专业范文5
经过多年的实践,相比传统的英语本科专业毕业学术论文写作,目前的实践性研究所倡导的行动研究,为电大英语专业学生带来了多方面的学习和实践的机会。在问题提出阶段,学生们学会了自主地发现一个可控或可操作的教学现象的能力,同时掌握了如何在经过观察、反思、参与和实践的基础上进行归纳和提炼问题的能力。行动研究重视理论和教学实践的参照作用,研究的问题或称之为选题具有典型性和示范性,研究过程注重初始调查。传统意义上的教学研究中,实践者是被研究者,是研究的客体或对象,而在行动研究中,他们成了研究的主体,具体体现在项目研究的第一阶段中,选题的提出是研究者本人根据自身教学实践自己提出来的,而非传统意义上的学生就一个教学现象进行有感而发的叙述或者辩论。这个选题一定是困扰教学实践者的一个难题,并且在实践者可解决能力之内,具有可控制性和合理性。在问题归因阶段,学生们学会了运用科学方法开展调查研究的能力。这一阶段要求学生完成的任务重视理论和经验的启发作用,并且使用实证的调查为最终的依据,以期找到导致问题或现象的原因,并为下一步解决问题奠定基础或指明方向,学生们运用到的学习策略有观察、实验、探究、分析、综合能力等。要求学生使用到的分析方法有:解析法(ana-lyticmethod)、苏格拉底式对话法(Socraticdia-logue)、原因分析法(causeanalysis)、问卷调查法(questionnaire)、观察法(observation)和头脑风暴法(brainstorming)。学生在做问卷调查过程当中,充分使用行动研究策略,实践环节指导教师要始终坚持要求每个学生必须至少使用三种以上的方法,其中必须使用问卷调查法,每位学生至少要做两个问卷调查表,其中一个是在研究进入第三阶段前要求学生调查出导致问题的真正原因,另一份则是要求学生在项目实施阶段调查出学生对于教学改革的反馈。在做两个问卷调查时,学生必须实实在在地走进他们的学生当中、教学任务当中和教室当中,针对他们在上一个阶段中所选定的课题,设计出问题以及若干个可能是问题答案的选项,那么,如何设计出切中问题要害的题干和尽可能覆盖面广的答案选项就成为行动研究的主要任务。比较成功的做法是,要求学生结合英语教学法的相关理论,以及学生自身在日常教学实践过程中的观察积累,先提出问题,然后,在设计答案选项时,真实地倾听学生的困惑是什么,还建议学生真实地去走访他们的同行,横向地去了解这些问题的潜在原因。在方案设计及实施阶段,即教学改革措施建立在调查归因的基础上,并体现在课堂教学和班级管理的行动中,整个实践活动注重收集日常教学活动,尤其是教学改革过程中学生和作为教学实践者的教师的反响和变化,日常资料的收集包括课堂实录、课堂笔记和学生日记。在课堂教学方案设计阶段和项目实施阶段,学生们借助行动研究实现了为行动而研究的目的,完成了以解决实际问题为主要任务的实践工作,做到了为实践本身的改善而展开研究,而不是理论上的构建。通过行动与研究的结合,透过实践行动来改善教学情境中所面临的实际问题,并且关注问题的解决方案及其与之相随的连带问题的产生和应对策略。通过实际地去实施他们自己所设计教学改革方案,亲身体验改革进程、观察改革中学生的变化以及记录改革过程中的成功与失败的经验,实践者们获得了第一手的教学数据、直接感受到了理论应用于实践的愉悦、主动地践行了教学设计所体现的教学理念并且最终感受到了行动研究带给他们的经验和启示。在评估反思及报告撰写阶段,学生们学会了如何在互动与交流环境、问题与解决环境、发现与反思环境、评估与提升环境中对自身所做的研究工作给予评价和反思的能力,以及如何在实证基础上对措施和行动的有效性进行评估和反思。实践活动进行到第五阶段时,要求学生对前面四个阶段的研究任务做一个总结和反思。有一种公认的说法是,行动研究即指教师对具体教学情境所做的一种反思性研究,实践证明,借助行动研究,学生的反思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了提高,面临复杂多变的教学现象,他们依靠教育实践中创造性研究和实践,有意识地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主动去思考和解决教学难题。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不仅锻炼了自己的教学能力,还提高了他们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感知力,培养了自身的创新能力。
二、行动研究在开放教育本科英语专业教学设计中的实施效果
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教学模式的宗旨就是倡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教师学会转变角色,教会学生如何自主学习、发现式学习、反思型学习等学习策略。学生们通过做教学设计,了解了行动研究的相关理论及其在英语语言教学中的应用,较为充分地实践了自己在电大学习期间学到的英语语言知识以及英语教学法的相关内容,真实地体验到了如何做基于课堂教学活动的科学研究,对于学生的教学职业生涯产生较大的实践指导意义,并且对于他们日后的学习、科研和个人发展都具有相当明显的促进作用。学生们给于教学设计中的行动研究更多正面的评价。对6个分校连续5届157名毕业生进行的面对面访谈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相比传统的毕业作业或设计,将行动研究应用于英语专业教学设计这一模式得到了多数学生的肯定。问卷调查表数据显示63%的学生认为通过实践“我学会了科学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89%的学生认为“我学会了记录教学过程”;79%的学生认为“我学会了从同行和学生中寻求思路以解决困难”;91%的学生认为“我学会了做问卷调查表”;74%的学生认为“我学会了根据学生需求设计教学活动”;88%的学生认为“我开始对教学研究感兴趣了”。
三、总结与反思
(一)存在问题
尽管行动研究增强了教师对教学过程的自我意识,提高了教师的自我决策能力、自我评价能力和自我更新能力,但是,在具体操作过程中,也发现了很多不足:1.绝大多数学生对课堂教学行动研究不熟悉,容易和传统意义上的学术论文写作混为一谈。2.有的学生选题太大,无法在规定时间和有限条件下完成;有的学生选题脱离课堂教学实际;还有些学生选题过分相似等等。3.部分学生未能就提出的问题做仔细分析和文献综述,因此也就不能设计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4.很多同学对于项目实施阶段的跟踪监控不够,只是流于形式,导致对于项目研究的反思不够深入、全面。
(二)改进措施
影视文学专业范文6
关键词:中国文化失语症;中国文化意识;《阅读中国》; 教学改革
on the cultivation of chinese cultural awareness in the teaching of english majors
— a report of the cultural teaching reform based on the using of read about china
guo jia
(changzhi college, changzhi 046011, china)
english learners often have chinese culture aphasia in their process of language learning and communication, therefore, we have conducted a cultural teaching reform, in which read about china, a book containing reading materials on chinese culture, is taught as a complementary material for english majors in their sophomore year, aiming at helping them to learn the language and to enrich the knowledge of chinese culture. the research methods include questionnaires, tests, and interviews. data were collected before and after the reform.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data of the questionnaires show that the students’ cultural awareness is cultivated, especially their eagerness to learn chinese culture, through the reform. the results of the students’ performance in the pretest and the after test show that the reform is useful in helping to improve students’ language ability of expressing chinese culture in english. the interviews find that the students’ chinese cultural awareness is strengthened. through this reform, one realization is reached that in the process of elt the cultivation of chinese cultural awareness should be paid attention to while the cultivation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is always one of our focuses, and that the teaching of culture should be conducted in a broader sense which covers cultures of the native speakers and those of non-native speakers.
key words:chinese culture aphasia; chinese cultural awareness; read about china; teaching reform
1 引言
近年来,人们愈发重视消除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障碍。各种媒体对外国文化,尤其是英美文化的介绍铺天盖地(王勇 杨晶 2009)。应该看到,在世界走向中国、中国走向世界的今天,我们既要借鉴和吸收外国的先进技术和文化精华,又要向全世界介绍自己的优秀文化和科技成果。然而,在现实交际、在国际交往中屡屡出现“中国文化失语症”(从丛 1997)。单向导入西方文化,无法满足当今社会对外语人才的需求。中国本土文化需要通过英语实现“全球化”,如果中国学者不能用英语向世界讲述中国本土文化,文化对话可能成为自话自说,在世界多元文化格局中听不到来自中国的声音。
2011年郭 佳 英语专业教学中的中国文化意识培养第3期
那么,在英语教学融入中国文化的内容是否会对学生中国文化意识的培养及陈述中国文化的英语水平有帮助,在多大程度上产生积极作用?我们从2009年2月起在我校英语专业2年级学生中进行文化教学改革,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2 教学改革的主要内容
本次教改的对象为我校英语专业2年级本科学生,总人数为183人。教改内容为在阅读课程中增加有关中国文化的阅读材料,以高等教育出版社的《阅读中国》(read about china)为教材。《阅读中国》是一本关于中国文化的英语学习读物,括有关中国历史文化和社会习俗的各类英语文章,配有相应练习。阅读课程总课时为144学时,开设4个学期,每学期36学时,周学时为2。在2年级阅读课程中增加《阅读中国》并未增加学时,而是在原有学时中隔周安排该教材的教学。目的是通过这些阅读材料让学生既能学习英语知识,又能掌握和了解中国文化。选择在2年级进行教改的原因是我校在2年级开设英语国家概况课程,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对英语国家的文化已有所了解。选择在阅读课程中进行文化教学改革而不是专门开设一门中国文化课程的原因有:(1)学习一门外语就意味着学习跨文化交际,学习另外一种思维方式和习惯。因此,语言教学不能脱离文化教学,学习目标语国家文化知识不是目的而是手段,学生只有通过具体语言实践,才能不断提高跨文化意识,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2)本次教改的结果如果与假设中的预计相符,我们会将教改扩大到全校大学英语教学。
3 研究过程
我们对学生在教改前后的中国文化意识和陈述中国文化的英语水平进行问卷调查、测试与访谈。问卷主要调查学生对文化与语言了解和认识的现状,测试受测者用英语陈述具有中国文化特色事物的能力。访谈了解受试者更深层次的原因。问卷和测试随堂进行,问卷不限时间,测试时间为20分钟,要求学生不借助参考资料独立完成。访谈是在答卷收取分析后,在答卷者中分别抽取具有代表性的12位和18位受测者进行,仍按教改前后分别进行。数据收集于2009年2月份和9月份完成。问卷题目参考王振亚(1994)和钟华等(2001)的问卷题目设计。试题参照张为民等(2002)测试题目,分别为食物、民俗以及历史名胜古迹。选题依据为《朗文汉英中华文化图解词典》(舆水优等 2000)与《实用汉英情景分类词典》(黄关福等 1995)。这两本词典都将上述3道选题列为最具中国文化特色的事物分条目,同时它们提供的译文也是本次测试的参考答案。
4 结果分析
4.1调查问卷
教改前的问卷调查中发放问卷183份,收回有效问卷175份;教改后问卷的问卷调查中发放问卷183份,收回有效问卷181份。教改前后的问卷内容大致相同。答案采用4级分级制。为方便统计,教改前后的问卷以下均称问卷1和问卷2。两次问卷的回答情况见下表:
在问卷2中增加1个问题:你认为英语学习中学习中国文化时的难点在哪里?该题为开放式问题,30.1%的学生认为他们对中国文化知识了解不够,47.8%学生认为自己缺乏表达中国文化的相关英语知识,5.9%的学生表示他们对用英语学习中国文化知识不感兴趣,16.2%的学生没有给出明确的回答或给出其他回答。从问卷调查结果看,大多数学生认为文化没有优劣之分;已经认识到语言学习中文化学习和文化因素在交际中的重要性。另外,大多数学生认为应该在英语学习中涉及中国文化。相关数据差异表明,通过教改,学生对文化的认识有了提高,尤其对学习中国文化有了迫切要求。
4.2 测试
教改前后均发放测试卷183份,收回测试卷183份。为方便统计,教改前后的测试卷分别称试卷1和试卷2。试卷1和试卷2的内容涉及方面大致相同,但调换了食物、民俗以及历史名胜古迹的选题。根据上文中提到的两部词典中的答案,参考其他工具书,评判答案。
结果:第一道题,给出10种食品的英语表达式,试卷1可取的答案有34个,占18.6%;试卷2可取的答案有58个,占31.7%。受试对5种常见菜肴的处理多为解释性意译,试卷1可取的完整答案有27个,占14.8%;试卷2可取的完整答案有50个,占27.3%。介绍民俗,试卷1受试能用英语较完整地表达出所选节日庆祝活动的答卷有42份,占22.9%;试卷2有68份,占37.2%。在第三项介绍一处历史名胜古迹的测试中,试卷1可取的叙述有28份,占15.3%,试卷2可取的叙述46,占25.1%。由于试卷1和试2的题目有所调整,可能造成在评判答案时的差别,但为自然差别,并非评判者主观造成,因此分析结果时不予考虑。
4.3 访谈
分析答卷1后,笔者访谈12个具有代表性的受试,其中6位答题最佳、6位答题较差。在解释答题困难时,6位测试效果不佳者认为主要是平时没有接触过有关英文版的中国文化介绍,平时没有注意吸收有关中国文化的英文介绍。在谈到成功答题的原因时,6位答题最佳者列举的原因有:阅读过有关中国文化方面的英语书籍;经常浏览一些国内出的英文杂志和报纸,如beijing review, china daily, 21st century等;平时游览时注意看英文介绍,随时随地学英语;教师在课堂上注意补充有关中国文化的英文表达;等。
分析答卷2后,笔者访谈18位具有代表性的受试,其中6位答题最佳,6位答题成绩进步较大,6位答题较差。6位答题最佳者中有4位也是答卷1表现最佳者,6位答题较差者中有3位也是答卷1表现较差者。在回答本次教改对他们的影响时,13位受试认为有帮助,其中5位最佳者、5位进步较大者、3位较差者认为本次教改不仅有助于提高学习语言能力,还有助于中国文化学习,更重要的是帮助他们认识到弘扬中国文化的使命感。同时,1位最佳者和1位进步较大者认为教改意义不大,只是多学一些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达法;2位较差者感觉这种学习给英语学习增加了负担;1位较差者没有明确表态。
5 讨论
数据表明,在英语教学中融入中国文化元素有助于培养学生中国文化意识和用英语表述中国文化的能力。
当今世界,一方面,相对于以英语作为本族语的强势文化社团来说,汉语文化社团处于弱势地位。然而,我们没有必要一味认同和从属于英语强势文化,不需要完全依从文化中强势社团的语用规约,而是要超越这种特定文化。另一方面,在传承中国文化、加强跨文化交际时,应该认识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通过语言学习加强对中国文化意识的培养。但是,针对目前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缺失的现状,应当加强对学生中国文化意识和中国文化英语表述能力的培养。于是,应该注意跨文化交际的本质,潘洞庭说, “我国跨文化交际研究起步不久,学科体系还有待发展……我们的精力应该较多地放在科学的教学模式的研究上,放在文化的思维模式建构上,放在两语或多语文化对比上,并将我国优秀文化遗产向世界推介”(潘洞庭 2007:142)。
参考文献
从 丛.“中国文化失语”:我国英语教学的缺陷[n]. 光明日报, 2000-10-19(1).
黄关福等. 实用汉英情景分类词典[m]. 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1997.
李文中. 全球化及其在中国本土化的人文影响[j].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6(5)
潘洞庭. 文化意识与外语教学[j]. 外语学刊, 2007(6).
钱汉东. 语文教学要弘扬传统文化[n]. 文汇报, 2006-06-19(3).
王 勇杨 晶. 数据驱动的研究路径在英美文化教学中的应用[j]. 外语学刊,2009(5).
吴锡平. 拯救世界上最美丽的语言[n]. 中国教育报, 2006-04-13(7).
舆水优等. 朗文汉英中华文化图解词典[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
张为民 朱红梅. 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j].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02(1).
张祥龙. 中国传统文化的危机[j]. 国学论坛文萃, 2004(2).
张 蕴. 在英语研究性学习中传承与弘扬传统文化[j]. 教育探索, 2007(4).
byram, m. & morgan, c. teaching and learning language and culture[m]. clevedon: multilingual matters ltd., 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