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制教育的教学反思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法制教育的教学反思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法制教育的教学反思

法制教育的教学反思范文1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 德育 角色定位

1教师角色的定位

案例教学法起源于1920年代,由美国哈佛商学院(Harvard Business School)所倡导,当时是采取一种很独特的案例型式的教学,这些案例都是来自于商业管理的真实情境或事件,透过此种方式,有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实施之后,颇具绩效。老师讲、学生听,记笔记,写作业,需要到最后的笔试测试时才知道,而且学到的都是死知识。而在案例教学中,教师始终是处于引领的位置,重视双向交流。教师选取或制作案例后,学生主动地查阅各种他认为必要的理论知识.经过缜密地思考,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这一步应视为学生在能力上的升华。

2案例的界定及应用

所谓案例教学,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教学目的要求,组织学生对案例的调查、阅读、思考、分析、讨论和交流等活动,教给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或道理,进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学生对基本原理和概念的理解的一种特定的教学方法。而许多教师却没有理解透案例教学法的真正意义,只是单纯的认为以个别案例为线索,提出问题来引导学生,混淆了案例和事例的概念和界限。如教师在讲解“劳动者的权利与义务”一课时,就是在没有弄清二者的概念与区别的情况下,简单的理解后把一个事例作为案例在教学中加以应用。结果在授课中发现完全不符合案例教学的程序,教学效果非常不理想。认真反思后懂得事例是单纯的对某一故事为例子进行描述,事件的原因结果一目了然,无需分析。而案例作为一种作品,大多是由三个部分组成:案例的背景、案例的展开和案例的总结。案例展开部分的写作须突出三个要点:突出主要问题或主要任务;突出主要学习步骤;突出学习方式的转变。忽视了案例,就是在真实的教育教学情境中发生的典型事件,是围绕事件而展开的故事,是对事件的描述。所以在教学中老师应走出事例既案例的误区。教师要摆脱乏味教科书的编写方式,尽其可能调动些文学手法和视频记录。让学生在案例的阅读、思考、分析、C合讨论中,建立起一套适合自己的完整而又严密的逻辑思维方法和思考问题的方式,以便于学生在校园内就能接触并学习到大量的社会实际问题,实现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化。

3案例的形成过程与教学步骤

案例教学的教学效果主要取决于案例编撰的成功与否。作为核心,案例是师生运用教材中的一课或一节内容进行教学的典型实例。而我在教学中却轻视了案例编撰这一重要环节,只是把教学所需事例进行了简单的组合,学生剖析不出内在的本质,,结果教学效果不尽人意。经过反思,我确定案例的研制一般须经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案例策划阶段。主要任务是运用新的教学理念,正确进行教学设计。教学设计的首要工作是深入钻研教材内容,深入了解本班学生的情况。其次是提出这次执教的教学目标。第三,确定教学思路。第四,设计教学工具。第二阶段是案例展开阶段。中心任务是放手发动学生、充分依靠学生来完成学习任务。要切实贯彻“以学定教”原则,灵活运用事先设计的教学方案;引导全班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引导学生采取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性学习等学习方式;正确发挥任课教师的指导作用。第三阶段是案例总结阶段。主要任务是评析学生的学习效果,反思自己的教学理念,提炼教学经验与教训。要求任课教师把自己的认识水平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高度,从而透过现象揭示事物的本质,找出规律性的东西来。第四阶段是案例的撰写、制作阶段。撰写案例应在占有大量材料和形成理性认识的基础上进行。经过起草、反复修改和定稿,案例便以作品即科研成果的形式正式诞生了。

经实践并结合全国中等职业教育现场会精神和德育公开课学习后,笔者反思总结出案例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应囊括以下几个步骤:

(一)理清学生的问题:案例教学法的问题,最好由学生本身可能面临的问题去找,然后教师利用案例去澄清其思虑。

(二)提供案例进行阅读:案例呈现的方式可尽量多元化。

(三)指派工作:给学生作业或任务,搜集数据,才能让讨论更深入,老师要提供适当的方向,以便学生搜集。

(四)小组讨论:学生可针对教师所提供的问题进行讨论,并将讨论结果整理以备发表小组意见。

(五)让学生对个案角色有回应的机会:这个过程希望学生能做到分辨、响应、以便能理清问题,找出问题的症结点。步骤结束后会呈现出各式各样的解决方法,要让学生有机会去评估各种方法的可行性,或可能造成的后果。为后续的课堂教学提供准备。在这个阶段,可以让学生总结,也可以教师自己总结,讲明案例中的关键点,以及讨论中存在的不足和长处。在总结中,要揭示出案例中包含的理论,强化以前讨论的内容,提示后续案例,给参与者以鼓舞。

【参考文献】

法制教育的教学反思范文2

关键词:反思性教学;英语教师发展;课程改革

一、课程改革背景下的英语教师发展:问题与出路

大规模课程改革一般都伴有大规模的师资培训,意在将课程所规定的目标、内容及其实施方法等传达给教师。然而往往课程理想和课堂现实之间相差甚远,“穿新鞋、走老路”常被用来写照在新的课程或教材启用以后原有做法依然不变的情形。当前新的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全面开展,我们不能不反思传统教师培训模式的问题,寻求更为有效的教师发展途径,从而使教师真正成为课程改革的主人和新型教育理念的践行者。

传统教师培训存在两大问题。第一,理论与实践情境的分离。专家讲学式的培训课程与教师的实践需求存在距离;而观摩教学等做法往往就事论事、不触及问题实质,二者都难以形成教师建构知识的条件。第二,忽略教师的主动地位。在各种形式的教师培训活动中,教师多处于被动受训、被动接受知识的位置,教师个人实践性知识受到忽视,限制了教师的主动探索和自主发展。

国际上自20世纪80年代起,传统技术理性的教师培训模式渐被以“反思性实践”为核心的教师专业发展模式所取代,赋予教师自我教育、自主决策的责任与权利,强调教师的终身学习与发展;基于岗位、基于学校、基于具体情境,与解决现实问题密切相连的教师专业发展模式受到重视;现代教师发展还强调大学教师教育者与教育实践者的合作与互动。

这种以反思性教学为特点的教师发展理论与实践,为我们寻求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新思路、新途径提供了借鉴。近年来,国内教育界,包括外语教学界,也在倡导以反思性教学促进教师专业发展,[1][2][3][4]但如何使更多的中国英语教师和教师教育者理解并实施反思性教学,如何真正建立起有效的反思性教学和教师发展机制,我们还面临艰巨的任务。

二、反思性教学作为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理解涵义

“反思性教学”,也称“反思性实践”,源于美国教育哲学家Dewey早在1933年How We Think一书中提出的反省性思维的概念:实践者对支持其行动的任何信念和假定性知识作积极、执著和审慎的思考;[5]后经另一位美国思想家Schn发展,在其著作The Reflective Practitioners(1983)中正式提出。作者对传统技术理性进行了深刻批判,坚持认为,能够促使从业者(包括教师)专业能力提高的并非是外来的研究性理论,而是从业者对自己的实践行动以及内隐其中的知识、观念进行有意识的思考,并把这种思考的结果回馈于行动之中,使之得以改善。[6]Schn认为这种思考可以发生在行动之中、行动之后和未来行动之前,即为行动而思考。

反思性实践的概念在80年代以来兴起的教师专业化运动中受到广泛关注和大力倡导。一方面,国外学者们从认知心理学、认识论哲学、批判社会理论等角度对其做理论上的释义和扩展;另一方面教师教育者探索反思性教学在教师教育实践中的运用,大大丰富了它的内涵。这种趋势也反映在外语教师教育领域。Wallace(1991)提出了有别于匠人学艺模式、科学应用模式的外语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反思性实践模式,其核心是实践与反思的交替进行,并以理论知识与经验知识共同为其提供依据,最终导致教师专业能力的发展。[7]随后有多名外语/二语教师教育者就反思性实践对语言教师发展的作用进行了探索性研究,[8][9][10][11][12][13][14][15]从中我们可以得到促进外语教师专业发展的许多有益启示。

当然,国外研究者在对反思性教学的概念界定和实践运作上,并不十分一致,侧重点各异;另外,国外反思性教学研究涉及的教育、社会情境与我国教师发展的情境显然有所不同。为构建我国外语教师反思性教学的概念框架和工作模式,在参阅有关文献的基础上[6][16][17][18][19],我们对反思性教学的概念作如下理解。

反思性教学是以追求实践合理性为目的的教学探究活动。教师对已经或正在发生的教学行动、对行动发生的原因与后果、对行动的有效性与合理性进行反思,并回应于下一步的行动,以提升教学实践的质量。

反思性教学是以提升专业知识为目的的教师学习活动。教师对自己行动背后的个人认识与假定进行反思,了解自认为所信奉的理论和实际所用的理论之间(espoused theory and theory-in-inaction)[6]的差距,从而促进外显理论知识的内化。

反思性教学是以问题解决为导向的教师思维方式。就过程而言,教师的反省思维体现于对教学问题的觉察与界定、对解决策略的设计和实施、对问题解决结果的自我评价。

此外,反思性教学还具有以下的特征。

反思性教学具有程序性和循环性。基于问题探究的教学反思必然表现出一定的过程;同时,伴随教学实践的问题是层出不穷的,一轮探索活动的结束意味着新一轮活动的开始。

反思性教学需借助一定的活动形式。借助一定的方式(个体的、交互的或合作的),教师才能对实践行动或相关教学事件加以观察、记录和分析,进而对其理解和认识予以揭示和思考。

反思活动的主体需具有高度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反思不是一个纯粹的认知过程。没有主体对反思的心向和需求,就是盲目的、缺乏动力的反思。反思实践者应具有Dewey所说的执著精神、责任感和开放胸襟。

反思性教学会处于不同的水平和发展阶段。受教师个人或环境因素的制约,反思性教学呈现出不同的水平。对实践合理性的认识,有人关注某个具体教学环节的设置是否提高了课时利用率,有人则关注课程目标中是否体现了个体的发展需求或社会的公正等。

三、反思性教学作为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运作模式

在理解了反思性教学的基本内涵和本质特征之后,如何将它落实到教师教育和专业发展的具体实践中?这需要将对反思性教学内涵的理解转变为可操作的工作模式。笔者尝试从参加者、活动过程和支持环境三个方面来建构反思性教学的基本要素,探讨它的工作模式与运行机制。

(一)参加者

参加者是反思性教学首先要考虑的要素,它包括两方面。

1.反思活动的主体──教师本人。我们考虑这样一些变量:从认知角度看,有反思者的知识基础、元认知水平、探究能力等;从非认知角度看,有反思者的责任心、进取心、开放态度等。考虑上述因素,有助于对我们确定适当的反思性教学目标、任务难度和合理评价反思的效果。超越教师发展水平、忽视教师个人需要和专业基础的反思性教学不可能成功。

2.反思活动的合作者和指导者。他们或是校内的同事、管理者,或是来自校外的教师培训者或专业研究者等。在现阶段,是否有校外合作者、他们以何种角色和方式参与等,是一个相当重要的参数。

(二)活动过程

根据反思性教学的涵义和特征,可以辨认出反思过程的四个主要环节。

1.确认问题:反省思维过程始于问题的觉察或困惑的出现。教师独自或在他人引导下意识到自己教学中的问题,进一步确认问题的性质并寻找其背后的主、客观原因。

2.计划对策:教师针对问题寻找应对策略和计划解决问题的行动,这里涉及寻找资源、同事探讨、求助专业人员等,并思考计划的合理性与预期结果。

3.行动与监控:将计划或策略付诸行动,观察其过程和效果,适时予以调整,使行动朝着有利于问题解决的方向进行。

4.评价成效:对根据计划行动后的结果予以评价,对教与学的有效性是否提高,教师自身的理解力和态度是否发生变化等予以考察。

上述四个环节可以分别看作是:前次行动后的反思、(本次)行动前的反思、行动中的反思、行动后的反思。除活动运行环节外,反思教学过程还包括活动方式这一要素。反思教学的活动方式主要有:写(如日记、教学案例、个人成长历程)、说(如教学故事、问题讨论)、做(如行动研究、教师学习档案)等。

(三)支持环境

反思性教学需要良好的环境,即教师所在学校或专业组织的支持。

1.领导方式:领导对教师反思性教学的支持、管理和激励机制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2.组织风尚:鼓励、支持和合作的群体氛围促进反思性教学的健康发展。

3.资源条件:是否有一定的时间保证、便捷的信息渠道、必要的设施和工具,乃至活动场所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反思活动的成效。

四、反思性教学案例:描述与反思

以下介绍的是1999~2000年在南京市两所中学所进行的以反思性教学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试验。尽管该试验案例发生在数年前,但仍可用以说明反思性教学的工作运行模式。该试验的参加者为两所学校英语教研组的部分中青年教师,其中有四名重点观察对象;笔者担任反思性教学支持者(reflection facilitator),同时与他们构成合作研究关系。本研究要回答的问题是:

反思性教学使教师的教学认识和行为发生了什么变化?

反思性教学使教师自主发展的意识及能力发生了什么变化?

什么是有效和可行的反思性教学的活动方式?

试验过程有以下几个阶段:1.准备工作──与学校建立合作关系,选择重点合作对象;2.实施反思教学──按照四个基本环节开展反思活动,反思支持者协助教师以不同形式进行反思;3.成效评价──看教师的变与未变,并分析原因。2003年秋季我们对有关学校和教师进行了追踪访问以评价实验的持续性效果。试验过程中我们通过访谈录音、课堂录像、工作日记等方式收集试验过程的有关数据。以下介绍一个阶段性的活动过程及效果。

(一)确认问题

在对教师进行初步观察和与他们深入交谈后,我们确认了高中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以此作为第一轮教学反思和探究的目标。尽管当时SEFC教材已经使用数年,教师仍感不适应,传统课文教学思路和加强阅读理解力训练的要求之间的矛盾日显突出。围绕总的目标,我们进一步分析各位参加教师的具体问题和研究目标(见下表)。

(二)开展活动

围绕所确认的问题和目标,我们开展了一系列教学反思活动。

1.临床视导

原本用于师范生教育教学实习的临床视导现被赋予新的涵义与思路,应用到在职教师的专业发展活动中:[20]反思支持者(也可以是同事和合作伙伴)听课并录音(像)和课后回放并谈话,分析行为及其动因和后果。新型临床视导突出“非指导性”的特征,视导者避免对教师行为先作判断或直接提供改进举措,而是搭建一种“支架”引发教师反思,设法让其本人判断和选择,从而达到自我监控和自主决策之目的。下面是笔者在一次听课后与教师B回看和分析录像时的谈话节录(F=反思支持者,B=教师B)。

F:你看这段活动中学生的表现怎样?

B:(神情有些不快)他们好像说不出我要他们说的话,甚至连我的原话都没听懂,我只好重复好几遍。

F:你要他们说的目的是什么?

B:我是想检测一下他们是否掌握了预习的生词。不是应该在阅读之前处理一下生词吗?

F:是啊,尤其是在可能影响理解时。看上去学生认识这些单词的,但为什么说不出你要他们说的句子呢?

B:我……不知道。

F:你的目的是检查学生是否掌握了生词,以便开始阅读;但你有没有想过recognize单词和reproduce是有区别的吗?

B:(表情一震)我没想过这个问题。

F:你想过没有,阅读涉及的只是recognize,就是说在阅读中能懂它的意思。

B:是啊。

F:而这里你让学生做的是什么?

B:我让他们说出一个含新单词的句子来替换我的原句。

F:那是不是超出了“recognize”,而是要求他们“reproduce”了?这样做符合你原来的目的吗?

B:(恍然大悟状)哦,不符合,太难了,也没有必要。

这次视导启发了教师B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反思,她认识到自己教学条理不清的原因之一是设置活动的目的不明确,这对改进她后来的教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2.谈话与讨论

反思支持者和教师之间、教师和教师之间的经常性的交谈和讨论是我们使用最多的教学反思方式,同时也构成临床视导的一部分。交谈(包括电话交谈)对反思支持者来说,提供了了解教师教学困惑的渠道;更重要的是可以为教师提供“言出心声”和清理思路的机会。以下是笔者与新手教师小X的谈话。

F:近来怎样?

X:我还是觉得与学生关系是个问题。我是他们的班主任,又是他们的英语课老师。在我的英语课上我必须严肃,如果对他们太友好,他们不拿我这个班主任当回事,班级管理很难做。但是在英语课上老对他们严肃,他们好像不喜欢我,一下课掉头就走。我也没机会了解他们。

F:呣。看来,要在保持距离和搞好关系之间找到平衡,是吗?

在以上交谈中笔者并没有直接给小X出点子,而只是让她道出了心中的烦恼和暗示她需要自己寻找对策。然而就从她说出心中烦恼的那一刻起,小X的进步已经悄然开始了。

几周以后笔者又遇到小X。以下是二人的对话。

X:我最近尝试了一些做法,与学生关系融洽多了。

F:是吗?你怎么做的?

X:我让他们写英文日记。这可是一石二鸟。他们既练习了英文,也与我进行了交流。当面与我用中文谈话,他们觉得不好意思,但用英文写,好像觉得容易说真话似的。现在我对他们了解多了。

F:写英文日记真是不错的主意。你知道他们改变对你态度的真正原因吗?由于你对他们的世界有了了解,你的英语课自然就多了与他们的生活有关的话题。其实让英语课贴近学生、适应他们的需求是一条重要原则,一旦你做到了这一点,好的效果自然就出现了。

谈话结束时指导者抓住机会,向小X点拨了一条简单而重要的教学原则,这是一次利用实践经验学习教学理论的机会。

3.集体议课

开展反思性教学后,教师间相互听课、评课的次数比以往多了,而且方式也有所改变。听完课后,听课者不立即评价课的得失,而是让上课教师详细回述这堂课的步骤、发生过的行动和事件。回顾行动和事件是反思性教学的初级形式,但十分重要,因为教师往往对课堂的真实面目并不十分清楚;回顾行动和事件本身,就是审视其起因、掂量其后果的过程。

4.教师日记

参加活动的每位教师各有一本反思日记本,要求定期或不定期地写教学日记,记录教学中的有意义的事件和自己的所想所感。

5.自我检测

反思支持者参考有关文献编写了一些教师自我检测工具,如阅读教学、语法教学、课堂管理、教师课堂言语行为等自我检测表,供教师使用。

(三)评价成效

上述活动进行了一个学期之后,我们通过课堂观察和访谈对反思活动的效果做了评价;对反思活动形式的有效性、可行性也向教师进行了调查。

以上述四位教师为例,分析他们在经过一轮活动后的认识和行为变化及仍然存在的困惑与问题(见下页表,表中表示出现了变化;表示没有出现变化)。

从中我们看到反思性教学活动的确使教师的教学认识和行为发生了一定改变。当笔者问起“你认为哪些方式对促进反思和提高教学最为有效?”时,教师们一致认为:大学合作者的临床视导以及与他们的交谈作用很大,相互或集体听课、评课的效果也很好。一些教师认为反思日记很难坚持,记些什么也不是很清楚。当与教师一起分析为什么有的认识和行为变化不大的原因时,他们表示担心影响考试成绩。笔者还观察到,部分老教师的怀疑态度和对传统教学的坚持,也使年轻的参加者们对教学改革和反思活动有所顾忌。

(四)追踪访问

时隔两年多,我们对参加反思性教学实验的教师专业成长做了一次追踪访问。我们关注的是:反思性教学实验对参加者专业成长的影响是否具有持续性?教师们目前是否能独立开展反思活动?

学校领导认为反思性教学的确促进了青年教师的成长、进步,“如今他们成了教学的骨干,教改的积极分子”。当问起“参加反思性教学活动对你产生什么影响?”时,教师B说:“从那以后,我觉得自己的教学思路清楚了许多,而且我养成了课后想一想的习惯”。教师D说:“几年前大学老师来我们学校开展的那些活动真的很有意义,至今印象还很深,我从中学到了很多东西。”

当问起“最近在关注什么?”“现在是否有目的地开展反思活动?”时,一位青年教师说:“现在生源扩大了,学生差距很大,差生现有课本都消化不了,很快又有新教材了,难度更大,我很担心。”另一位教师则说:“考试压力仍然很大,没有多少时间想别的。”教师们还反映,同事之间议论、探讨还是常有的,但不像当年有人指导时那样有目的和有系统地进行;似乎他们还不能自主地运用反思实践应对新的变化与挑战。教师们还认为,如果领导对教师开展教学研究和反思活动只有一般号召,而缺乏有力度的领导、管理和相应的评价机制,教师的热情难以长期维持。

从一轮反思试验及其追踪调查中我们得到的主要结论是:

有目的地开展教师反思性教学活动对教师的专业发展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探究式的、非指导性的、基于课堂证据的交谈是教学反思的有效形式;

教师日记要成为有效的反思工具,需要予以示范引导和反馈交流;

大学支持者与合作者的参与对促进中学教师的教学反思活动具有重要作用;

将大学支持者的作用转移给校内支持者是实现反思性教学持续开展的关键,而如何实现这种转移还有待研究。

健康持续的教师反思活动需要有支持性的组织氛围和行政保障。

五、结束语

通过建构概念框架和实践尝试,我们对以反思性教学为核心的教师发展机制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同时,我们认识到,这种机制的完全形成和健康运行还有大量的问题需要探究和解决。这些问题包括:如何形成有效的制度保障,改变单纯以考分评定教师的倾向,倡导教师学习的风尚与激励机制;如何与大学形成有效的合作研究关系,既借助专业研究者的资源,又形成学校自己的研究指导力量和教师自主发展能力;如何在现有反思活动形式的基础上探索更有效、更切合教师实际的手段和策略;等等。这需要我们结合当前课程改革的实际作不懈的探索。

参考文献

[1]甘正东.反思性教学:外语教师自身发展的有效途径[J].外语界,2000,(4):12—16.

[2]高翔,王蔷.反思性教学:促进外语教师自身发展的有效途径[J].外语教学,2003,(2):87—90.

[3]武继红.英语教师反思型教学实践初探[J].外语界,2003,(1):60—66.

[4]张颖.“反思性教学”离我们有多远?[J].国外外语教学,2003,(2):13—16.

[5]Dewey J.How We Think[M].New York:D.C.Heath and Company,1933.

[6]Schn D.The Reflective Practitioner:How Professionals Think in Action [M].New York:Basic Books,1983.

[7]Wallace M. Train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ers:A Reflective Approach[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1.

[8]Ho B,J Richards.Reflective Thinking Through Teacher Journal Writing:Myths and Realities [J].Prospect,1993(8):7-24.

[9]Mok W.Reflecting on Reflections:A Case Study of Experienced and Inexperienced ESL Teachers[J].System,1994,22(1):93-111.

[10]Pennington M.The Teacher Change Cycle.TESOL Quartely,1995,29(4):705-731.

[11]Kwo O.Learning to Teach English in Hong Kong Classrooms:Patterns on Reflection [A].D Freeman and J Richards(Eds.)Teacher Learning in Language Teaching [C].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6,295-319.

[12]Bailey K. Reflective Teaching:Situating Our Stories [J].Asian Journal of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 1997,(7):1-19.

[13]Stanley C.A Framework for Teacher Reflectivity [J].TESOL Quarterly 1998,32(3):584-591.

[14]Farrell T.Reflective Practice in an EFL Development Group[J].System,1999,27(2):157-172.

[15]Liou H.Reflective Practice in a Pre-service Teacher Education Program for High School English Teachers in Taiwan [J].ROC.System,2001,29(2):197-208.

[16]Richards J,C Lockhart.Reflective Teaching in Second Language Classrooms[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6.

[17]Richards J.Beyond Training[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8.

[18]熊川武.试析反思性教学[J].教育研究,2000,(2):59—63(76).

法制教育的教学反思范文3

本文以多元智能理论为指导,以课堂教学为案例,是理论与实践并重、教学与教研并举的行动研究的回顾和升华。

信息技术把静态的文本学习转化为多彩教学情境的体验

根据多元智能理论,学习活动是一个多种智能协调发展的过程,学生对问题和事物的观察和理解是多方面的,学习不是简单的逻辑推演、语言交流,而是与学生的生活经历、知识层次、人际沟通、文化背景有密切相关的“智能场”;不仅要注意数学的逻辑推理,更要注意问题情境的生动性、直观性、活动性、趣味性。利用信息技术可以真正实现情景再现、人机对话、动静结合等教学场景,为数学教学展现出别样景色。如笔者在《数列的应用》一节中借助《超级画板》设计这样的问题情境:让学生观察渐开线的逐帧形成过程,(说出螺线的组成规律,着眼于培养学生在动画的情景下的数学观察能力)请同学们找出它们的组成规律,从而发现这个渐开线是由半径为1、2、3、4、……n的四分之一圆弧组成的螺线图案,并且圆心是逆时针以正方形的各个顶点为圆心。接着教师把问题情境转化为数学问题:能求出第n次展开所得的螺线的总长吗?(图1)(师生互动讨论,经过由特殊到一般的归纳、论证,得到展开第n次后得到的螺线的长度为),再把这个数学问题变成一个一般性问题,如果将这里的正方形变为正三角形,那么它画出的是否还是光滑的螺线呢?(通过《超级画板》演示和讨论,学生可以得到其他正边形画出的螺线图(如图2),这些图形的转换通过《超级画板》顷刻间就可以实现,学生看了啧啧称奇,计算机激活了数学课堂。最后把这个问题再拓展为开放式的探究问题,上述的圆的半径成等差数列,如果是成等比数列,是否还能画出光滑的螺线等等。整个教学过程学生的思维随着动态图象变化、数学问题的逐步深入、发展和深化,充分再现了知识发生、发展、深化的过程,具有良好的直观性、挑战性、思辨性,“动”化了教材、“深”化了知识、“活”化了思维。

信息技术把传统的教学模式转化为多样的“教―学―习”和谐发展的形态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学习知识的心理表征是主体在对独特类型神经活动的体验时产生的一些“可构建性”的神经事件。这其实也是一个调动身体―运动智能,并结合言语―语言智能逻辑―数学智能自然观察智能等来学习数学的过程。通过键盘、鼠标可以实现测算、推理、作图、动画、演示等数学活动,让数学学习成为一个“教―学―习”心智和谐发展的动态过程。

(一)信息技术为“做中学”数学提供了很好的教具、“学具”

高中数学新课程根据社会、经济、技术发展对数学教学提出的新要求,补充了许多新内容、新知识,而这些新内容常常需要新技术的配合,用传统的教学手段难以实施,使得许多内容形同虚设。值得关注的是信息技术(如《超级画板》、《几何画板》、TI图形计算器、maple等数学软件)提供的成熟、全面、强大的数学功能(如:函数作图、数据处理、程序设计、化简求值等)为数学教学提供强大的工具和手段,它们不仅是一种教具、更是一种“学具”,有助于让学生在“做”中学数学。如笔者在《回归方程》教学中借助TI图形计算器,以麦当劳的图标为例,让学生利用坐标纸,在商标上建立适当的直角坐标系,描点来准确地描绘商标图案,依次描出16个点(见下表):将数据输入数表,做出散点图,并根据散点图的分布情况尝试使用二次函数、三次函数、四次函数拟合(如图3、图4、图5、图6),结果出乎学生的意料,四次曲线拟合的可靠系数是0.9978,高于二次拟合函数、三次拟合函数的相关系数。学生通过亲手操作TI图形计算器,实验、交流、研讨,通过点击按键、思考调试等真正认识到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认识到科学的力量,对回归直线方程预测的实际意义就会有切身的体会。信息技术让数学学习的“听”―“想”―“做”实现多种智能的和谐发展。

(二)信息技术是开展新型数学学习(数学实验、数学探究)方式的“利器”

多元智能理论强调智能培养的多样性、生动性和创造性。今天的数学教学应该超越传统意义下的“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用”等例题教学模式,跳出“纸上谈兵”的窠臼,让学生从多个侧面、多种方法去发现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学会实验、学会探究、学会创新。有了信息技术这一“利器”,数学教学就不仅是一种符号、字母、数字的逻辑推演活动,而且也是一种“所见即所得”的数学实验和数学探究活动。如笔者以《超级画板》为平台的一节高三复习课,以椭圆殊角的性质为线索,从问题1若是椭圆的两个顶点,P是椭圆上任意异于的点,则(图7)?由此引发学生提出如下问题2:若是椭圆的两个焦点,P是椭圆上任意异于的点,则(定量问题,图8);问题3,是椭圆的两个焦点,是椭圆的两个顶点,P是椭圆上任意异于,求的最大值(定性问题,图8);问题4,是椭圆的两个焦点,则椭圆上是否存在点P,使得?并求相应的的取值范围?(图9:动态背景问题)等等。

通过演示、变形、探究、学生不仅求得问题的解决方法,(即可以用坐标法、向量法、几何法),而且会进行发散、会进行探究发现(通过发现椭圆上从特殊(顶点、焦点、轴上点引起相应角的变化:定性―定量,定值―最值),再现数学探究学习过程中的观察、分析、实验、证明、概括等。同时在技术背景的启发下,学生还提出许多教师事先也未曾预设的问题:如①椭圆准线上的点P与椭圆两定点A、B连线的夹角范围,与两焦点连线的夹角范围;②椭圆上点P与椭圆通径两端点连线的夹角问题;③椭圆上点P与椭圆上关于原点对称两点连线的夹角问题;等等。有道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信息技术让单一的应试教学转化到多元的素质教育

新课标倡导的数学教学教育的目标应该是多元、多层次的,而在实际教学中热衷于“高考应试”,“去生活化”、“去文化化”的现象却比比皆是。信息技术所创设的逼真的数学学习情境,用录像、影碟以及计算机软件的方式呈现数学问题,以视听色彩更为丰富的视觉形式让数学材料的呈现更具有活动性、可视性和审美感,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的科学性、文化性、历史性、审美性,文理相融、多元沟通,拓展视野,陶冶人文情怀,促进学生心智的和谐发展。如笔者在讲授选修内容《数学史选讲》时,查找大量的资料,根据罗宾・威尔逊编著的《邮票上的数学》利用flash、photoshop制作了PPT《看邮票知数学史》的系列讲座,引起了学生的极大兴趣。又如笔者在《螺线-数列的应用》一节中,从欣赏自然界、艺术设计中的螺线图像入手,引导学生从现实中发现数学之美,从问题解决中感悟数学魅力,其中一个环节是让学生思考什么样的矩形和正方形才可以构成如图最美丽的螺线图形(图10)。通过演示几种不同情况下的图形引导学生对数学构图、数学论证、数学审美的探索,并从数学上加以论证,设第一个正方形的边长为1,第n个正方形的边长为(即第n个圆弧的半径),则由黄金螺线的定义知,,解得,组成以为首项,公比为q=的无穷等比递缩数列,通过人机对话、师生互动(图11),学生可以发现矩形应该是长宽之比成黄金比例才能构成最完美的螺线。数学理性之妙、数学审美之绝、大自然造化之巧在计算机的平台上如此天衣无缝的精妙交汇令学生惊喜不已,啧啧叫绝。本节课的阶段笔者播放通过笔者制作的一段flash《美丽的螺线》(图12),展现数学历史、数学特征、数学应用、数学人物、数学文化相融合的内容。以知识背景为载体,以探究发现为素材,为理解数学作铺垫,为多元发展作准备,在文理交融的情景中使数学教学成为“多元文化”的载体,从而真正落实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发展,充实教育内涵,这也是信息技术带给数学教学的一个可喜的变化和提升。

信息技术让教学从狭小的课堂教学拓展为广阔的校本教学活动

信息技术正在改变数学教学的时空观念和学习方式(地点、时间、环境、资源),课堂将是一个大空间、大天地,多元智能理论所倡导的学习多样性、研究性、个性化、区别化、协作化可以得到体现和满足,我们根据信息技术的特点,开展各种校本教学,探索教学新方式。如借助TI图形计算器的数学实验课(如《变量的相关性》)、借助网络教室的网络交流课(如《欧拉定理的发现与证明》)、借助多媒体教室的整合课(如《直线螺线》),以开展校本教研为目的的研究性学习,如借助信息技术的研究性课题《我国医疗险制度的现状与发展对策》获第22届福州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二等奖(学生),《邮票上的数学》(flash作品)获福建省青少年电脑作品制作一等奖(学生)等。以开展校园科艺活动为目的(用TI图形计算器进行TI图形计算器的作图秀比赛、程序设计大PK、数学建模比赛等),以拓展师生交流为目的的班级数学科有数学信箱、定期交流、讨论教学中的问题、定点定期地给不同层次的学生发放学习辅导资料。实现网络环境下教学、师生交流的新途径,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以信息技术为手段和平台的新型教学,不仅关注“教教材”,更重要的是拓展“用教材”教,不仅有重视讲授的课堂教学、更有丰富多彩的校本教学,信息技术成为串起教学活动的“链子”。

法制教育的教学反思范文4

【摘 要】“研究物质的实验方法”是高中化学实验的最根本所在,在基础实验的教学中融入一点的计算更加能够让学生体会到化学实验方法在化学这门学科中的作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严谨的实验态度。由于融入了计算,实验就显得更精致,对学生也更有震撼力。

关键词 实验;计算;融合;科学素养

近些年高考摒弃了“偏难繁旧”和纯计算大题,而是将化学计算与有关的实验、元素及化合物知识有机地融合,试题更注重对学生化学科学素养的检测与选拔,特别是在江苏高考实施新方案以后尤为明显。

而苏教版《化学1》的第二单元“研究物质的实验方法”是高中化学实验的最根本所在,而且其教学目标为:初步认识实验方案设计、实验条件控制、实验现象分析和实验数据处理在化学学习和科学研究中的应用。从知识内容上看,本单元更加侧重于总结和归纳初中化学中已学知识,更加重视让学生从“研究物质的实验方法”这个角度来重新审视和梳理已有的化学基础知识。对学生来讲,本单元新增加的知识不多,主要侧重于实验方法的学习,让学生从中体会化学研究方法,体验化学家研究化学物质的基本思路。

因此在基础实验的教学中融入一点的计算更加能够让学生体会到化学实验方法在化学这门学科中的作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严谨的实验态度。下面就物质的分离与提纯为例,融入一点的计算。

在课本第18页,交流与讨论的内容1,实验室中用KClO3在MnO2催化下受热分解制取氧气。从反应后的KCl和MnO2的混合物中分离、回收这两种物质,需要使用哪些分离方法?请简述理由?

这部分内容好多老师会设计成实验让学生来体验过滤跟蒸发结晶的操作。而在这里面设计一些与计算的融合会有“意外”效果。我是这样设计的:让学生取12.3g的KClO3和1.0g的MnO2固体,充分混合于大试管中,加热充分反应,冷却。接下来让学生先思考,设计实验步骤。

学生采取的方法基本都是:1、加水溶解;2、过滤;3滤液蒸发结晶。

然而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会存在很大的问题,首先加水溶解时加多少水的问题,加水加得少可能使KCl能完全溶解,加水太多后面的蒸发结晶又要太费时间,浪费能源。

这个时候可以提高给学生一个数据,常温下KCl的溶解度大约为33g,让学生计算出需要加水的量。这个地方的计算融合进去可以培养学生实验的严谨性,又可以巩固刚刚学的有关物质的量的计算,并解决加水量的问题。

n(KClO3)=n(KCl)≈0.1mol

m(KCl)=0.1mol×74.5g/mol=7.45g

33g/100g=m(KCl)/m(H2O)

m(H2O)=V(H2O)≈23mL

通过计算得到加水量V(H2O) ≈23mL

学生接下来就是溶解、过滤操作,将MnO2固体过滤出来,晾干即可得。

老师引出问题:此时得到的固体全部是MnO2吗?如果不是可能还有什么?大家可以称量一下晾干后固体的质量。m≈1.1g。此处先留下伏笔。

学生继续蒸发结晶实验,将结晶出的KCl称出其质量约为7.2g。这时候设计一个计算:算出此次实验产物中KCl的理论产量(MnO2为催化剂)。

m(理论)=7.45g。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实际的KCl产量为什么会比理论值要小,是不是实验操作中有什么问题或者是什么细节没有考虑到位?学生交流讨论。

原因1:过滤后的MnO2固体上残留有KCl溶液,晾干后有KCl固体附着在其表面,从而引起实验数据的偏大。

原因2:在蒸发结晶时可能有KCl损失。(MnO2上多出0.1gKCl,而实际值少了0.25g)

那如何才能解决这些问题呢?

原因1的解决:引入过滤操作后的一个关键的操作:沉淀的洗涤。

沉淀的洗涤问题,最近高考中考察得比较多,主要是洗涤操作的方法、洗涤剂的选择、如何判断是否洗涤干净等方面。

洗涤操作方法:沿玻璃棒向漏斗(过滤器)中的沉淀上加清水至浸没沉淀,静置,使其全部流出后,重复操作两到三次;洗涤剂的选择:可以用蒸馏水、有机溶剂酒精(好处:干燥快)、被洗涤固体的饱和溶液…;判断是否洗净的方法:关键是取最后一次的洗涤液来进行验证。

原因2的解决:蒸发结晶的操作要点:不能将溶液蒸干,出现较多固体即停止加热,且用玻璃棒不断地进行搅拌。

所以,改进后的实验方案为:1、于小烧杯加入约23mL的水溶解固体样品;2、过滤,并用水洗涤MnO2固体;3、蒸发结晶,冷却后称量KCl固体的质量。

这样一个实验方案的形成,由于融入了计算,就显得更精致,对学生更有震撼力。

法制教育的教学反思范文5

道德与法治

年级/册

六年级(下)

教材版本

部编版

课题名称

第一单元

《学会反思》

教学目标

通过反思,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思考自己的生活,将我们的过去、现在和将来联系在一起,让自己在将来做得更好

重难点分析

重点分析

从反思的内涵、反思的意义、反思的方法,以及反思的影响这几个方面去理解反思。反思是一种内心活动,比较抽象,学生比较难以理解。

难点分析

六年级的孩子,虽然有了一定抽象思维,但仍以形象思维为主,要把反思作为一种自我教育的手段,需要在体验中不断地内化。

难点教学

方法

1.

这节课的内容应化抽象为形象,深入浅出。

2.通过讨论及问题探究,将之与孩子的内心活动与实际体验结合起来。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

导入

1.听音频:深刻的检讨

2.讨论:你有做过检讨吗?检讨的实质是什么?

知识讲解

(难点突破)

3.以问题推进课堂:

(1)什么是反思呢?(结合最平常的一些心理活动,引导学生理解反思的内涵)

反思进行时:图片展示进行反思的方式。①自从我认真学习后,进步可大了。②为什么我总是考不好?③我为什么这么害怕“山羊跳”?

提示:当你这样回忆和思考的时候,其实就是在反思。

总结:反思,听起来感觉很抽象。其实,我们都进行过反思,都有一定的反思能力。当我们思考过去的事情,并从中得到经验或教训时,就是在反思。

(2)小学阶段你印象最深刻的一件事是什么?为什么这件事给你留下这么深刻的印象?(结合自己的实际经历,去感知其实反思一直陪伴着我们的成长。)

①竞选班长落选这件事令我印象最深。当时我很难过,也从中知道了自己的不足。

②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第一次参加夏令营。第一次离开父母,生活中的问题都要自己解决,我才发现自己有很多事情都不会做。

③我印象最深的是,去年跳绳比赛前,我练了半个月,成绩提高很快。真的是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3)反思有什么意义呢?(通过对比对待反思的不同观点,引导学生感受反思的意义,学会正确、科学反思。)

观点一:晚上,白天的事情经常在我眼前“过电影”,我总是想到自己的失败和错误。反思这件事一点都不让人开心。

观点二:过去的事就让它过去呗!想来想去也不会有多少改变,还有什么好想的呢,多累啊!

交流、反馈:对以上的两个观点,你怎么看呢?

a.通过反思,我们可以总结经验,进一步提升自己;也可以看到自己的缺点与不足,更好地完善自己,还能明确自己努力的方向,判断自己的行为是否有助于目标的实现。

b.如果反思的方向不正确、过度反思也会带来一定的消极影响。但这并不说明我们不需要反思,而是应该在不断反思的过程中积累经验,进行更加科学、合理的反思,从而更好地完善自我。

c.反思小抢答:通过刚才的反思,我们对反思这件事情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和认知。那么,下面我们一起来抢答(题目见课堂练习)。

(4)怎样反思,养成反思的好习惯,做一个善于反思的人?

①我的反思小故事:说说我的反思经历。

思考:请你结合自己的反思经历,说说反思是怎样的一种过程,它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总结:反思作为内心活动,是自我完善的一种方式,能帮助我们回顾、分析和总结过去。如果主动反思,则能更好地把握现在和未来。

反思的方法:掌握反思的方法,可以让我们更好地进行反思。

a.选择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某件事情,回忆事情的经过。

b.在这件事情中,哪些地方自己做得对?有哪些成功的经验?

c.在这件事情中,哪些地方自己做得不对?有哪些失败的教训?

d.如果能够重来,或以后遇到类似的事情,自己会怎样做?

②在平常的生活中,你喜欢反思吗?你会通过哪些方式进行反思?

我喜欢完成作业后,把当天的事情在眼前“过电影”,这时候反思正合适。

晚饭后,我经常和爸爸妈妈一起散步,聊聊一天中发生的各种事情,互相出出主意,这也是一种反思。

③你有专属自己的反思时间吗?

反思时时都能进行,在特定情况下,反思尤其必要。反思时间无须太长,每日坚持,必有收获。生活中需要反思的情况有很多。反思一开始也许有难度,一旦形成习惯,做起来就非常轻松了。

④怎样正确地对待反思的结果呢?

反思的过程很重要,反思的结果更应该记录下来。²

4.课堂延伸:从《曾子自省》故事中,体会反思对自己人生的重要影响。

5.

课堂反思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都有哪些收获?

课堂练习

(难点巩固)

反思可以让我们发现自己做得好的地方,下次继续努力。

反思可以让我学习别人的优点。

反思的内容不仅仅是失败与错误,还有经验和教训。

反思虽然不能改变已经发生的事情,但是可以改变未来的路。

反思可能会带来一些情绪上的波动,不过这不是没有意义的,它可以使我们更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不足。

法制教育的教学反思范文6

关键词:法制教育;渗透;物理;课堂教学;素质教育

所谓的课堂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双向活动,在这个活动过程中,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同时获得一定的发展,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法制教育是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落实中央关于《中小学法制教育指导纲要》要求将法制教育与学科教育相结合,渗透到相关学科的要求。更是素质教育在落实环节中的需要。我们知道,物理课堂教学,它是以观察、实验为主的知识探究性过程。这样一来,很多物理教师课堂只注重知识的传授 ,忽视法制教育的问题。实际上,物理学科知识点上都能与法制教育相联系,只要教师们做到课前有准备,上课精安排。在渗透过程中科学导入、分量适中、目标恰当、有机统一,就能够将两者有机结合。那么,如何将法制教育全面走进物理课堂教学呢?

一、法制教育可以在在课堂引入环节中有条件带入

课堂引入,是教学的导入语,是师生共同探究新知识的前奏曲。它形式多样,有上节复习、新知识内容导语、图片、课件乃至优美的肢体语言等。如果教师们注重这一过程的有效应用,既能将学生带进新课学习的路口,又能在片刻中进入一个与新知识紧扣的法制场景。但带入情节必须紧扣新课知识的主题,否则冲淡了进入新课的教学趣味。例如,在学习《摩擦力》一节课堂引入时。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生活中一个老年人在走路时,脚踩着香蕉皮被摔伤,而送进医院的片段。引导学生讨论,老年人为什么会摔跤?会产生什么后果?让学生带着疑问,告诉学生我们共同来学习《摩擦力》一节后再来确定其答案。场景巧妙的设置既是课前引入,又是法制场景。

二、法制教育可以在授新过程中在尊重教学的前提下渗透

授新过程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是师生共同探究新知识的中心环节。但物理知识来源于生活,实践性较强,便于渗透法制知识。只要我们认真挖掘教学内容中所包含的法制知识,融入适当的法律法规是轻而易举的。在教学中处处留心,积累资料,便能结合教材内容,不知不觉地让学生掌握了物理知识,增强了法制意识。例如:在传授《远距离输电》一节时,在学生知道电力远距离输送知识后,适当地介绍我国的《电力法》,让学生懂得电和电力设施是国家财产,偷电、破坏电力设施都是违法的,从中教育学生不能破坏公共电力设备。又如在学习《声波》一节时,从物理学角度,噪声是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从环境保护的角度,凡是影响人们工作、学习、休息等声音都是噪声。这是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条例》的。像这样在不破坏教学结构和教学程序的情况下,合情合理地顺势而出,在教学中恰当地把握分量,潜移默化地进行渗透。久而久之,便会习惯的把法制知识和物理学科教学融入一体。

三、法制教育可以在课堂练题习设计中建立

课堂练习是课堂教学的中学生知识应用环节,也是学生对该节所学知识的反思活动,是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当然这个过程也是渗透法制教育的一个契机。例如,在讲授《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相应知识后,可以设计这样的习题:

(1)某汽车在高速公路上以108km/h的速度行驶,如果驾驶员发现前方80m处发生了交通事故,马上紧急刹车,汽车以恒定的加速度经过4s才停下来,问汽车是否会有安全问题?

(2)上题中驾驶员的反应时间是0.5s该汽车有安全问题吗?

(3)如果驾驶员酒后开车,反应时间为2s,上述汽车是否有安全问题?

(4)通过上面计算思考,为什么要根据不同的道路或道路周边环境,对行驶车辆都有一个最高速度限制,不允许超速?

同学们都知道解题知识完全来自于运动学原理。在解题过程中,我们应用了运动学的公式,明确了一般的解题程序。如果教师在课堂上对这个题知识跟超速、追尾、酒驾等联系起来,提出一些简单问题:①汽车在高速公路上行驶为什么要保持车距?②为什么不允许超速?③为什么不能酒后开车?从科学的角度,指导学生遵守《道路交通安全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一道简单课堂练习题,在进行练习的同时,向学生渗透一定的安全与法制意识。

四、法制教育可以在课堂小结过程中可体现

课堂小结是授新后的反思过程,是对整节课知识的重新梳理,这样使学生在认知的基础上能够进一步把握重点。这个过程同时也是加深法律知识的印象的环节,只要在尊重学生的认知能力的情况下,适当在课堂小结中渗透法制教育,就能增强学生吸引力和感染力。例如:在讲授《行星运动》一节,在课堂小结时告诉学生行星在万有引力提供向心力条件下,绕太阳作椭圆轨道运动,遵循规律,才不会相互干扰或碰撞。我们呢?也应在法律的范围内,遵守各种法律制度,在社会大家庭中我们才能和谐生活,我相信大家都能做到。简单明了小结,既归纳知识,又贴切法制教育,达到意想效果。

总之,一节好课,可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达到学科教学的目的,如果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又实现法制教育渗透的目标,就真正实现了素质教育过程中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要求。

参考文献:

[1]贵州省中小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教师培训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