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乡村生态建设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乡村生态建设范文1
为贯彻落实省、市生态文明乡村建设现场会议精神,加强生态建设,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有效激发和持续保持农村发展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结合全镇实际,特制定如下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xx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二十字”的总体要求,坚持以人为本,把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统筹规划、因地制宜、突出地域特色和人文风貌,协调推进;坚持以政府为主导、以农民为主体,尊重农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坚持实事求是、注重实效,实现动机与效果有机统一。
二、工作目标
以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为切入点,以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为支撑,实现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和强化政府的主导作用的紧密结合,大力创新农村工作体制机制,努力使农村的环境有一个大的改观,农村产业有一个大的提升,农民自我发展的素质有一个大的提高,把我镇农村建设成为产业生态高效、环境优美宜居、生活文明健康的美好家园。使全镇农村两年内完成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五化”任务,同时三分之一的村达到生态文明乡村建设标准,利用三至五年时间三分之二的村达到生态文明乡村建设标准,到20xx年全市农村基本达到生态文明乡村建设标准,率先实现生态文明乡村建设目标。
三、重点任务
(一)迅速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提升工程,营造优美宜居新环境。
按照“一年净化、两年城乡环卫一体化、五年全面实现‘五化’”的目标,通过集中整治提升,使村庄、镇区、镇域主干道路两侧、河道及两岸环境得到全面改善。村庄进村路和大街小巷卫生得到彻底整治,无“三堆”(柴草堆、粪堆、垃圾堆)、无乱搭乱建、乱贴乱画现象,无乱倒垃圾、乱堆乱放问题,村庄绿化整齐美观,为下一步建立农村环境卫生管理长效机制奠定坚实基础;镇区的卫生、绿化、设施管理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得到有效解决;镇域主干道路两侧违章建设、各类料场、环境卫生、经营秩序等方面得到彻底整治,广告牌等宣传设施规范有序,无卫生死角,确保道路两侧无白色树挂、边沟漂浮物等垃圾杂物,无有碍观瞻的建筑物、构筑物,无外接棚舍及违章建筑,无乱堆乱放的物料和“三堆”。
(二)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提高建设标准,为生态文明乡村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三)将转方式调结构作为重点任务来抓,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
发展高效生态农业,是加快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建设生态文明乡村的关键和基础。要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认真落实市政府《关于农业主导产业调整振兴的实施意见》,进一步提升我镇农业主导产业的发展规模和产业层次。要把培育农业龙头企业作为深化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高效生态农业发展的重大任务,着力培育不同类型的农业龙头企业。发挥好中心面粉、胜大面粉、天红鸭业、汇通粮食、万亩苗木基地等典型带动作用,继续按照扩大规模、集群发展的思路,重点抓好大园区、大项目、规模化、品牌化建设,尽快形成有竞争力的重点产业和产业集群。大力培育现代农业经营主体。把将农民组织起来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工作来抓,大力实施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计划,力争用3—5年的时间,实现“一村一社”的发展目标。在此基础上,组织实施好示范社建设行动,着力培育一批实力强、覆盖面大、运行规范的高层次农民专业合作组织。
(四)做好结合文章,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精神动力。
以“三创三评三推进”活动统领生态环境建设全局,与正在开展的创先争优、新农村建设、两评一树、党务村务公开等紧密结合、相互促进,取得最大成绩。
一是形势教育与素质教育两措并举,培育新农民。以聘请专家授课、职能部门下村等为载体,做活农民政策培训和百姓科技户户通工程,普及时事政策、实用技术和卫生保健知识,崇尚科学;通过不断创新文化活动形式和机制,组织开展一系列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娱乐活动,使村级文化大院成为广大农民求知的课堂、求美的窗口、求乐的艺园、求富的良友;充分利用农村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服务点和图书室,组织党员群众在农闲或晚上学习科技文化知识,提高群众的科技致富能力;各村文艺队伍每年除参加县、镇组织的文艺汇演、体育比赛外,利用农闲时节巡回各村串演、交流,极大地丰富农民的精神文化,养成讲科学、讲卫生、讲文明的良好习惯和风气。二是实施文明创建工程,倡树新风尚。认真组织开展“和谐村庄”、“和谐家庭”、“十星级文明户”、“五好文明家庭”、“文明卫生户”、“好媳妇”、“好婆婆”、“双学双比”、“致富女能手”、“小康文明户”等群众性评选和争创活动,大张旗鼓地进行表彰奖励。各村成立道德协会、道德议事会,带领村民移风易俗,引领倡树和谐村风。三是深化平安村庄建设。要深化农村普法工作,创新乡村治理机制,及时预防和妥善化解农村社会矛盾,构筑完整的农村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严厉打击各种违法犯罪行为,为农村发展创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四、工作措施
(一)加强领导,健全机构。全镇成立以主要领导为组长的生态文明乡村建设活动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全镇生态文明乡村建设活动的组织、指导、调度和督查工作。各办事处、村,镇直各部门、单位要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强化措施,狠抓落实,推进整治工作开展。
乡村生态建设范文2
关键词:湘西北 生态文明建设 研究
中图分类号:Q14 文献标识码: A
0 序言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的农村生态环境却不容乐观,存在着很多问题,我们必须加快建设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步伐。一切要从问题根源入手,我国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所要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主要有一下几点:
(1)农民自身生态观念与生态建设生态保护意识薄弱
(2)农村生态环境基础设施不足和设施建设投入不够
(3)工业生产污染和农业生产污染日益突出
(4)农村环境保护资源分配不均匀
本次调查选取了常德市鼎城去石公桥镇作为调查对象,通过访谈和实地考察等形式,对石公桥镇的生态环境进行全面调查,了解到目前石公桥镇生态文明建设现状,以及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取得的成就和不足,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1 乡域的基本概况
石公桥镇距常德城区30公里,地处洞庭湖西滨,太阳山东麓,西接大龙站镇,东抵西洞庭管理区,北靠周家店镇,南临镇德桥镇。全境西北山丘起伏,中部平坦,东部低洼。全镇管辖26个行政村,4个居委会,1个渔场。土地面积约为97.6平方公里,其中旱地3958亩,水田39477亩。乡镇人口约3.8万人。
据史志记载,南宋抗金名将岳飞当年“经张公渡过柳堤至周家店,弃程而率之”。张公渡, 即石公桥,柳堤即石公桥东柳堤。桥西的“神仙观” 、桥东的“龙子岗”、桥南的“卧龙岗”、桥北的“仙人庵”与“白云阁”等名胜古迹迄今仍有遗址可寻。《杨氏族谱》一书中有记载杨氏普通公夫人朱妣之墓也是葬于此镇。
2 乡域内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成就
2.1 绿化建设方面:打造“绿色长廊”
2012年3月27日,石公桥镇召开全镇党员干部大会,号召全镇大兴植树造林之风,打造湖区樟树之乡,建设生态环保镇。石公桥镇依托冲柳垸环垸治理综合工程项目,在公路硬化的基础上,利用路边、沟边、坎边、田边、湖边等小块地形植树造林,全镇300公里樟树长廊建设完善。进一步改善土壤情况,加固路基,而且美化家园、净化空气,创造经济和生态效益。
2.2 生态建设方面:形成生态农业多样化
各种植业面积所占比例可以看出,该镇2012-2012年,主要以水田种植为主,且为棉花、柑橘、湘莲等种植业各占有一定的比列。结合表1的数据统计了解到该镇的种植业中水田的种植带来了主要的经济效益,棉花紧随其后,湘莲与柑橘也产生了不俗的经济效益。水田、棉花、柑橘等的种植,形成该镇生态农业多样化,必定会为村镇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推动村镇经济的快速发展。形成生态-经济一体化的模式,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表1 石公桥镇2010-2012年生态农业情况统计
2.3 环境卫生建设方面:改善环境、卫生、景观三方面
2012年4月,该镇开始对环境整治进行改造,指出集镇环境存在的突出问题,针对这些问题一一提出解决方案。对集镇的环境卫生进行整顿,从解决环境、卫生、美观三方面问题出发,积极改造,以下就是其整治内容:
3 乡域内生态文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3.1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上滞后
乡域内随着近年工业生产的不断加大,工业废水污染物排放量持续增加,生活污水污染物排放量也是并驾齐驱。乡镇生活垃圾污染和生活废水污染物排放已经逐渐阻碍了乡镇生态环境的建设。到目前仅县城建成了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填埋场,而其余的乡镇并没有完善的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厂。
3.2 生态文明价值观上缺失
调研时,不难发现该乡域的马路边上、水域内都扔了许多垃圾,市场管理不够完善,整洁度不够。居民们没有意识到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缺乏一种生态文明的价值观。建设生态文明的关键是生态文明价值观的树立,人们对待自然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也是由它直接决定着。生态文明价值观还只是点燃在社会精英群体中的星星之火,而未能在广大民众中形成燎原之势。
3.3 规划管理上较薄弱
农村生态规划管理薄弱的主要原因是环境管理机构、环境立法缺位匮乏。除了政府相应的法律规章外,石公桥镇地区很少有针对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由于很多农村地区缺乏环境保护机构,基层政府方面也没有明确的分管生态环境的领导,但是农村地区的很多生产活动又和环境密切相关的,这使得整个乡域内生态环境建设工程的管理与规划十分滞后。
产生问题的原因:
(1)环境立法不够完善是农村环境问题形成的根本原因 。
(2)财政渠道的资金来源不够,导致污染治理不力。
(3)农村人口压力过大,导致了人口、环境与经济之间的恶性循环。
(4)农村聚居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管理滞后产生的生活污染。
(5)对农村环境问题宣传上的不足,导致农民环境意识淡薄。
4 解决新农村生态环境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4.1 对面源污染进行控制并坚持走生态农业发展之路。生态农业是继传统农业、石油农业之后,在我国背景条件下产生的一种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新型农业模式,它不仅合理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使生态系统持续正常的能流通量和物质循环强度,高效益、高产出、少污染;并且强调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综合发展,从而使我国农村、农业进入稳定、协调、持续发展的轨道。
4.2 完善法律保障体系。目前,我国仍然未颁布专门针对农村环境问题的立法法规。日益严重的农村环境问题,仅根据现有的环境立法难以解决。因此,制定出台一系列针对农村环境问题的法律法规是刻不容缓的。
4.3 政府要加大对农村生态文明建设资金的投入。各级政府应确保环保部门行政开支有稳定来源,加大力度对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事业的支持,才能从本质上解决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4.4 控制农村人口数量,提高农村人口质量。计划生育政策要全面落实农村,如果人口得到控制,人口的总需求量减少,自然生态环境压力自然而然的也会相应减少。同时,农村的教育方面也不容忽视,在农村贯彻落实九年制义务教育以及环境意识教育、科学文化素质教育。要使农民意识到我国农村生态的不足之处,要有紧迫感,危机感和责任心。促使农村人口、经济与环境全面协调的发展。
4.5 走城镇化发展之路,对农村环境保护进行大力宣传,使农村环保意识深入人心。 必须在农村进行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充分发挥公众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立足于广大公众的参与,唤醒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创造出一个人人时时注意环境保护、关心生态环境的新局面,并进一步提高农民的环保意识。
【参考文献】
[1]孙杰,浅谈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价值探析[J],法治与经济(下旬刊),2013(10):112-113
[2]路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思考[J],理论导刊,2010(9):65-66
[3]陆新元,农村环境保护与“三农“问题[J],生态环境与保护,2006(3):30-32
第一作者(通讯作者)简介:张诗倩(1995―),女(汉族),湖南常德人,湖南文理学院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学生,主要从事城市规划、城镇景观规划方面的学习研究
乡村生态建设范文3
关键词:生态型;美丽乡村;规划与建设;研究与分析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前言:面对巨大的发展压力,乡村建设必须投入大量财力、物力,立足于发展生态化美丽乡村,为我国可持续发展建设提供良好的发展平台。目前,乡村规划建设仍处在建设初期,很多建设内容和结构设计理念并不能支撑乡村整个发展体系良性发展,在城乡一体化建设中,生态型农村建设内容和结构依然存在诸多发展问题。
一、生态型美丽乡村规划与建设发展现状分析
1.1美丽乡村建设简述
乡村经济是国民经济的短板,在决策科学理论中,生态环境与经济建设是密不可分的,所以无论是小农经济发展,还是乡村生态结构建设,生态型美丽乡村都是推动乡村文化在现代化经济建设中良性发展的必然手段。
浙江安吉是典型的“生态型”美丽乡村的发源地,在以“村村优美、家家创业、处处和谐、人人幸福”为总体目标的指引下,全县乡村建设视廊的空间面积逐步扩大,形成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相互协调的生态结构,安吉中国美丽乡村模式正式成为“国家标准”和省级示范,已被授予全国唯一的“县级最佳人居环境奖”和“联合国最佳人居奖”。浙江安吉在美丽乡村建设中不仅顺利完成了编制建设目标,还为其他省市美丽乡村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示范经验。
1.2生态型美丽乡村规划特征
生态型美丽乡村是一个综合、全面的现代化建设模式,不仅要突显出乡村的“美丽”,还要本着生态循环、可持续发展理念创建新型农村,以有效提高农村居民生活质量、优化生存环境。
1.2.1尊重自然
山、水、田、宅一体化是生态型美丽乡村应具备的主要特征,农村生态环境所体现出来的秀丽风光不仅要通过规划设计来呈现,还应在尊重自然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将建设结构融合在乡村地理环境中,在乡水风格的影响下,突出自然的主导作用。
1.2.2环境优美
美丽乡村除强化自然生态的重要性之外,还需注重乡村卫生管理和监督,在公共场所、街道周围都应设置警示性标语,让居民能够时刻保护乡村环境,有利于长效保洁机制的建立。与城市相同,美丽乡村对生活垃圾的处理也逐渐变得科学化,分类收集、分类处理的垃圾处理方式为美丽乡村提供了良好的建设管理空间。
1.2.3合理规划
农村建筑的质量、结构布局可以影响整个美丽乡村的空间造型和生态结构,所以在农村特定地理风貌环境的影响下,乡村外貌形象必须与景观相适应,在契合现实发展目标的基础上,增加土地的流转、土地整合项目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同时,乡村文化也一样,传统建筑、传统文化、先进思想都需要在美丽村庄乡村建设上有所体现。综上分析可知,合理规划是生态美丽乡村建设中的重点发展项目,是集约化乡村经济发展的必要前提。
二、生态型美丽乡村规划
规划是乡村建设的前提,受村民审美意识的限制,村民对新式洋楼推崇之至,对传统建筑却是嗤之以鼻,显而易见,盲目的追求新潮会让农村脱离传统文化建设内涵。在“新村运动”的影响下,规划乡村必须以和谐美为建设目标,不仅要切实解决新农村建设中环境与资源之间的发展矛盾,还需尽可能减少机械化生产给农村环境带来的环境压力。
“官民一体”是生态型美丽乡村规划理念的核心,在全面了解农村居民生活需求和发展诉求的基础上,农村政府还应以提高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为重点规划项目。规划需要具体建设项目落实,建设项目需要在严格落实规划内容的基础上,完成乡村发展目标,因此,从规划和建设两方面来讲,规划是前提,而建设是整体生态型美丽乡村的项目核心。
生态型美丽乡村规划、建设内容包括主体建筑、环境优化、村庄用地布局等方面。
三、生态型美丽乡村建设实践
本文以浙江安吉乡村建设内容为主要研究对象,对规划范围内的主体建筑、环境优化内容、村庄用地布局等三方面展开详细讨论。
3.1主体建筑
浙江安吉乡村的主体建筑大多为新型建筑,在保护传统乡村文化特色的同时,设置了保温结构和装饰模型,对老式建筑进行了全面的扩建和重建。在原有建筑的基础上,进行细节调整。控制建筑立面与住宅结构之间的协同作用之后,施工单位还增设了多个保护性装置,以烘托建筑特征为基准,将新型建筑的主体高度提高了2、3层(如图1所示)。同时,农林、农田以及其他景观建筑结构还需进行拓展改革,山体公园和休闲活动广场应联合相关经济项目发展,与传统发展项目不同,旅游开发建设可以帮助农村经济转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图1 递铺镇横山坞村主体建筑设计样图
3.2村庄用地布局
主体建筑特征确定之后,村庄的用地布局也需要进行逐步改革,无论是结合经济发展,还是策划经济项目,景观环境是必须围绕主体建筑,形成一个具有经济价值和使用功能的生态景观建筑群(如图2所示)。在核心景观的带动下,一系列规划服务项目设施也应随之增加。以景观轴为中心,各农业种植、经济建设项目为景观节点,如鱼塘、驳岸、生态公园等。在浙江安吉乡村的生态农业基地上,核心景观是由生态公园和新型建筑构成的,不仅承担着为农村居民提供生活空间的责任,还承载着促进经济发展的重任。同时,与景观建筑交相辉映的还有公共服务建设,在核心服务项目的影响和促进作用下,村民对生态型美丽乡村的创新式发展的认可度越来越高。从目前来看,生态环境与新型建筑景观建设已成为浙江安吉村下一阶段建设的重点和难点内容。
图2 递铺镇横山坞村功能建筑规划示意图
3.3空间环境规划
在新建住房中有很多农具、储藏、养殖禽类的空间设计都需要进行“增值”设计,村民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需求选择不同的空间环境,每个村民居住空间应形成高度的统一性,在统一的基础上,增加道路系统、水利工程、农田建设、道路景观等方面的空间结构调整(如图3所示)。公共活动空间在平面设计的基础上需按照考察内容完成空间环境设计内容,对特色传统建筑――文化古寨、宗祠实施保护制度,以居民建筑和旅游景观为机理的双重结构模式,可以突出生态型美丽乡村的地形特点,使形成的空间环境与传统乡村形态呈现和谐统一的发展关系。
图3 递铺镇横山坞村空间环境规划示意图
结论:通过上文对生态型美丽乡村的规划和建设内容进行深入分析可知,从本质上讲,乡村的美化过程不仅体现在现代化建设上,也不仅表现在经济增长上。乡村是目前我国生态环境非常好的地区,在地域经济上虽然存在薄弱环节,但是其发展的意义和公益能力却非常重大。因此,要创建生态型美丽乡村不仅要注重考虑提升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还需在整顿农村经济建设空间结构、环境上多下功夫。政府必须正确把握角色,在乡村建设中与农村居民做好沟通,让农村居民可以加入到建设“美丽中国”的队伍中来。
参考文献:
[1]周源.基于新农村建设的村庄规划和村庄管理研究[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3(09):110-125.
[2]季秀丽,陶涛.旅游型美丽乡村规划对策研究――以安吉天荒坪为例[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2013,12(07):109-114.
[3]吴玲娜.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生态文明建设研究[J].城市规划,2011,12(23):110-130.
[4]马玲燕,肖淑娟.乡村空间资源化视角下的乡村规划设计探索[J].浙江农林大学学报,2013,14(04):109-114.
[5]葛丹东.基于浙江省美丽乡村建设背景的产业型乡村绿道规划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4(29):179-183.
乡村生态建设范文4
关键词:生态文明 乡村 建设 思考
中图分类号:C17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4)09-0375-01
一、必须始终坚持生态发展战略
要树立正确的发展观,把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做到既不为发展而牺牲环境,也不为单纯保护环境而放弃发展;既遵循自然规律合理开发,又按照经济规律搞好建设;既创建一流的生态环境和生活质量,又确保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实现资源的有序高效利用,城乡统筹协调发展,把生态文明建设贯穿经济社会发展主线。
二、必须坚定不移发展生态经济
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积极培育生态农业,推动经济发展向生态亲和型转变,增长方式向资源节约、生态环保型转变。以莱州市为例:一是发展生态农业。以莱州市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为主平台,加快发展高效生态的第一产业。综合实施粮食丰产工程、千亿斤粮食莱州田间工程、全国农技推广示范县等项目,继续实现粮食稳产、增产。以莱州浅滩升级为国家级海洋生态特别保护区为契机,放流水产苗种,发展无公害养殖面积。围绕食品安全、排放无公害的目标,规范升级畜禽养殖行业。二是发展生态工业。注重引进大型生态工业项目,增强支撑能力,替代落后产能,引领全市乡村工业转型升级。加大淘汰力度,坚决关停石材、废旧塑料、轻烧镁等破坏环境的小型加工企业。三是发展生态旅游。在沿海,以东海神庙和省级旅游度假区为主体,打造滨海旅游板块。在山区,以云峰山生态文化旅游区、大基山颐和生态园、中华月季园为重点,打造环山旅游板块。在镇村,创建省级旅游强乡镇、旅游特色村。
三、必须持之以恒打造生态环境
以莱州为例:一是抓牢省级农村环境连片整治,打造全省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市,实现农村生活垃圾处理设施覆盖所有村,生活污水处理覆盖到所有镇驻地和重点村,突破石材、镁石历史遗留问题整治、畜禽养殖污染整治、水源地污染整治。二是抓牢城乡环卫一体化运行。大力推进“户保洁、村收集、镇清运、市处理”的环卫一体化运行,实行“全天候、全区域”的定时定点定路线管理。按照“市场化运作、公司化模式、精细化管理”的模式,逐步实施镇街环卫一体化运行由服务公司托管。开展建筑垃圾集中收集试点。坚持每年四次垃圾清底、每季度一次观摩、每月一次暗访,对运转不畅镇村,实行通报和约谈。开展“卫生街巷”、“卫生家庭”创建,促进文明习惯养成。三是抓牢生态文明示范片建设。抓规划,将生态文明示范片村庄规划做成视频,由专家组逐村评审通过。抓清底,在示范片村庄的进出环村路、大街小巷、房前屋后等重点位置,高标准开展“四大堆”清理。对清理后的空闲地,实施各具特色的绿化,有效防止“四大堆”反弹,保证了村内环境的长洁久净。抓亮化,对村庄路灯进行实物奖补,实现农村亮化全覆盖。抓建设,坚持规划请群众参与、清底请群众动手、建设请群众参与、质量请群众监督、效果请群众评议的原则,突出农村韵味,坚持就地取材,保护遗迹遗存,弘扬和放大传统文化影响力。四是抓牢生态环境改善工程。建设生态水系,高标准完成小农水重点县建设任务,构筑生态林网,重点抓好“一区两线四流域八水库”水系造林绿化工程。打造生态路段,配套绿化、环卫、排水等设施,高标建设示范路段。借助“全省村级公路网化示范县”创建,实施村内路、连村路硬化绿化工程,实现村村大街、连村路硬化绿化全覆盖。
乡村生态建设范文5
上半年,我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生态乡村建设工作,严格按照有关文件要求,积极开展了农村垃圾治理、示范村屯打造等工作,并做好长效机制保持工作,有效促进了村容村貌整洁,全镇生态乡村建设工作取得明显成效,现将活动开展情况总结如下:
一、乡村建设推进总体情况:
1、全面完成生态乡村“三化”专项活动目标任务
我镇高度重视“三化”专项活动的开展,通过完善基础设施,开展示范村建设,打造示范基地等措施,先后完成了村屯道路硬化2.5公里,打造了村级示范区2个,完成了5个村屯绿化工作,全镇 “三化”活动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2、积极推进农村垃圾专项治理攻坚工作
我镇认真开展了农村垃圾专项治理攻坚行动,实行网格化管理,将工作层层落实,积极开展农村环境卫生整治活动,对全镇的农村环境卫生进行全面治理,重点整治公路铁路沿线村屯、重点示范村的散落垃圾、垃圾池、垃圾桶满溢情况,多措并举,确保农村垃圾专项治理攻坚行动保持长效管理态势。
3、示范村屯和示范条带、区块创建情况
我镇示范村屯为螺寨、麦岭两个自然村屯,示范村屯道路畅通,规划齐整,村容村貌整洁,群众精神面貌焕然一新,达到了创建示范点的要求。全镇基本完成了村村通硬化道路,螺寨示范村完成了50亩金银花示范基地种植,麦岭村的生态园建成了葡萄园基地、桑果基地、百香果基地,初步形成了观光、游玩、体验农家乐一体生态示范区,建设规模初见成效;肉牛基地通过“公司+农户”的发展模式逐步发展壮大,辐射带动成效显著。
4、乡土特色建设和传统村落保护工作情况
我镇的乡土特色建设实行早谋划、早规划,立足长远,着眼全局的发展思路,围绕xx米、茶叶、腐竹、生姜等特色产业作文章,积极发展合作社、产业协会,较好地促进了特色产业发展壮大。传统村落保护工作也扎实有序开展。我镇积极向上级有关部门汇报对接,确认了全镇古村落保护的范围,并积极向群众宣传保护工作的实质意义,强化群众的保护意识,激发社会参与的积极性,取得了明显成效。
5、生态养殖、农村改厕和沼气池建设工作情况
我镇的生态养殖、农村改厕和沼气池建设也得到了扎实推进,目前,全镇的生态养殖主要品种为肉牛、养鸡养鱼等,均实现了规模化和产业化。农村改厕工作和沼气池建设属于公共卫生事业,我镇积极向上级争取指标,认真动员群众踊跃报名,强力推动工作,目前,全镇集镇农户、主体道路村屯、示范点的新建农户,均100%完成了改厕工作,沼气池建设也达到了80%。
6、乡村建设督查工作情况
我镇专门成立了乡村建设督查工作领导小组,由主要领导作组长,抽调了相关单位人员,分片分阶段不定期开展全镇范围的乡村建设督查工作,在排查发现问题,立即下发整改函到各工作组、村委,要求其限期整改,整改不彻底的工作组、村委,将在全镇进行通报,真正做到责任到人,落实到位,确保所辖责任区干净整洁。
7、乡村建设活动宣传情况
我镇高度重视乡村建设的宣传工作,通过广泛征求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认真制定了垃圾分类宣传教育工作计划,先后出专栏、展板12个,在集镇和村委组织召开有关座谈会6场250多人次,发放宣传资料1500多份,全面宣传了乡村建设有关的垃圾分类、村屯绿化、环境整治等工作,让社会各界和广大农民群众进一步掌握了相关知识,主动参与乡村建设活动,较好地营造了乡村建设活动的社会氛围。
二、乡村建设的主要特点和亮点
我镇乡村建设和主要特点和亮点主要有:一是基础设施改善较大。从全镇逐步形成以螺寨、黄姜2个重点示范村为引领、带动了桃加、必岭、xx村等基础较好的村屯的美丽乡村建设发展格局。硬化村屯2.5公里、机耕道3公里,完善水利.河道建设1.5公里,解决群众饮水安全2.2万人。二是产业提质成效明显。以烤烟、粉马蹄、腐竹加工等特色产业为依托,镇新增农民合作社、产业协会10多个,峰江生态园、肉牛基地等项目扎实推进,让我镇的特色产业实现了质的提升,2016年上半年,全镇完成税收60多万元,实现农村群众人均增收300多元。三是农村人居环境进一步改善。通过开展卫生整治、村屯绿化、完善基础、加大产业扶贫开发等一系列工作,有效扭转了农村“脏、乱、差”的现象,让群众看到实质性的变化,积极主动参与建设美丽家园的活动,有效促进了农村人居环境的全面改观,
三、存在问题和困难及下一步工作计划
我镇开展乡村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困难主要是资金投入力度不够,工作经费不足、群众主动参与的热情不高,村屯保洁经费的筹措困难等。
下一步,我镇将针对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多渠道融资,努力向上级多争取项目,向社会多方筹措资金,加大工作经费投入力度,以项目实施带动乡村建设的开展,同时要制定完善村规民约,全面消除群众事不关已的心理,加大村屯保洁员经费的筹措力度。要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广泛动员,全面提高群众的参与乡村建设积极性,形成镇、村、屯多方联动,相互促进,全面发展的良好局面。
乡村生态建设范文6
关键词:林业生态建设项目;安化县;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S718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0332060
引言
安化县,作为湖南省有名的林业资源大县,根据相关的调查数据显示,截止到2015年安化林业用地面积40.8万hm2,占国土总面积的79%,其中有林地面积368.93万hm2,森林覆盖率达到了76.51%。为了响应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建设生态文明的号召,安化县目前开展了森林生态景观工程、森林生态保护工程、森林生态修复工程、森林文化发展工程等林业生态建设项目,并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效果。可见,解决目前林业生态建设项目中存在的问题是相关林业部门的当务之急,推动安化县林业生态建设项目成为全国范围内的优秀典范是安化县政府的重要职责和任务。
1 安化县林业生态建设项目中存在的问题
1.1 林农的整体文化素质亟待提升
安化县虽然资源丰富,可是地区经济发展亟待提高,安化县林区大部分都是依靠家庭小规模形式来经营的,政府部门忽视对林农的教育,致使部分林农整体文化素质较低,接纳新科技的能力较差。此外,林农并没有通过养林育林富裕起来,林区经济水平较落后。这样一来,林农就不会将自己的来之不易的收入作为投入林业生态建设项目的资本。由于从事林业产业并不能发家致富,所以许多年轻人都会选择外出务工来赚钱,只会留下年龄较大,体质条件更弱的中老年人来勉强支撑林业的发展。而传统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严重束缚了林农的思维和生产经营方式的更新,建设林业生态工程的观念比较淡薄,要想改变林农长期以来形成的务林思维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
1.2 相关推广部门能力不足
林业生态建设项目负责人员年龄结构呈现老化趋势,而且个人的知识结构有待更进一步的更新和提高,建设人员专业素质过于狭隘,难以为文化素质较低的林农提供全方位的服务,某些负责建设林业生态工程的部门中人员都是其他部门人员的兼职,缺乏一定的林学专业知识的指导;由于林业生态建设项目工作人员的福利待遇较差,造成林业生态建设工程人才流失严重;由于资金短缺或者是部门领导的不重视,导致安化县林业生态建设工程推广机构,缺乏先进的新型仪器设备和试验示范基地,科技信息严重滞后;林业生态建设工程部门内部欠缺完善的投资机制以及激励机制。
1.3 造林成活率低,造林质量亟待提高
就安化县的造林质量来说,虽然每年定期造林,可是某些造林的成活率和保存率都远远低于国家整体水平。造林质量偏低的原因在于:树种结构不合理,有些树种并不适合在安化县种植,可是在林业生态工程建设过程中,项目前期规划设计忽视了林业生态建设项目树种的选择,缺乏一定的实验检测;树种抵御病虫害灾害的能力不强,缺乏相关的防控林木病虫害的体制机制,这就造成在病虫害灾害发生时,许多林木由于得不到必要的救治,造成大面积的林木死亡。
2 解决安化县林业生态建设项目中存在的问题的对策
2.1 加大对林业生态建设项目的资金投入
资金投入是实现林业生态建设项目的物质基础和前提条件,由于林业生态建设项目带有极强的社会公益性的性质,虽然安化县自然资源极其丰富,由于其地势以及地理位置,严重制约了安化县的经济发展,所以林业生态建设项目的开展自然离不开国家对林业发展的资金和政策支持。政府要制定出对林业生态建设项目的投资机制,监督各项经费都落实到位,对林业生态建设项目专项资金做出细致的支出规划,确保资金应用到实处。林业生态建设工程部门要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加大力度推广林业生态建设项目成果,推动传统的林业发展模式向现代化的方向发展。
2.2 提高林农的科学技术素质
相关林业生态建设工程负责部门以及林业科技推广部门要注重提高林农的技术素质,通过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多种大众传媒手段在广大林区普及林业生态建设项目推广知识,并向广大林农发放实用技术资料,在广大林农之间形成重视对林业科学技术成果的转化率,宣传“科技兴林”的战略思想,在林区营造“科技致富”的发展氛围。可以率先选择试点进行试验,由点及面,让广大林农真真切切的看到林业生态建设项目给林业产业所带来的经济效益,从而林农自主自愿的在生产和经营过程中自觉推广林业生态建设项目,加快林业生态建设工程的推广。因此,提高安化县林农的科学技术素质,对于提高林业生态建设项目的质量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2.3 提高造林质量,充分调动林农参与林业生态建设项目的积极性
林业生态建设项目的顺利开展,不仅需要当地政府资金和政策的支持,更离不开本地区林农的支持、配合以及参与。要想提供造林质量,笔者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健全林业生态建设工程实施期间相关的配套机制,比如病虫害防控机制、林木栽种机制、土地资源利用机制、水电机制等制度,从细节之处提高造林质量;在正式开展林业生态建设项目之前,要重视准备工作,做好科学规划和调研试验,要明确造林要实现的何种功能,分析记录造林目标区域的土地、水源、地势等自然地理因素,确定树种结构,把林业生态建设工程的提前工作做得充分了,无疑是在提高林业工程建设工程的施工速度;要把好树种、整地、栽植的质量关,严格按照规划期间制定的标准来,杜绝投机取巧的现象发生。
3 结语
笔者从安化县林业生态建设项目中出现的问题出发,并且对症下药,探讨了一些缓解、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促进安化县的林业生态建设项目早日走上科学化、制度化以及现代化的发展道路;笔者呼吁各位服务于不同地区林业生态建设工程的读者,能够集思广益,不断创新,把握好林业生态建设项目的特殊性和普遍性,为推动全国的林业生态建设项目的开展进程献出自身最大力量。
参考文献
[1]时文友.我国林业生态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5(18):177-178.
[2]付万江.我国林业生态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北京农业,2015(36):99-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