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特色旅游报告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特色旅游报告范文1
【关键词】满洲故地 生态文明 和谐旅游 旅游资源整合
一、新宾满族自治县“满洲故地”的旅游业发展情况简述
1. 新宾基本情况介绍
新宾地处辽宁省东部山区,国土总面积4432平方公里,总人口32万。全县共辖16个乡镇,320个行政村。1985年经国务院批准,撤销新宾县成立新宾满族自治县,也是我国第一个成立的满族自治县。新宾历史悠久,人杰地灵。1587年努尔哈赤在新宾永陵赫图阿拉城建立女真国,奠定了清王朝三百多年基业,因此新宾成为满族的故乡,满清王朝的发祥地。目前该地区满族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70%以上,被誉为“满洲故地”。
2.新宾旅游业发展环境和发展优势阐述
新宾地处东北植物系和华北植物系交汇处,资源独特,生态环境优良,物产丰富,是辽宁省的绿色屏障和立体资源宝库。境内土壤、水和空气全部符合绿色产品生产要求,中国林蛙、野山参、陆地香菇、鹿茸被誉为“东北四宝”。人文资源独特,境内有世界文化遗产――清永陵,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赫图阿拉城等县级以上文物239处。又有国家级猴石森林公园、“辽宁屋脊”钢山等自然景观。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新宾近年来将旅游业纳入国民经济发展计划,确定并实施了“农业立县,工业富县,旅游强县”战略,做出《关于实施旅游强县战略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要把旅游业作为三产业(农业、工业、旅游业)的龙头和全县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优先发展,实现旅游业的倍增计划和旅游强县目标。
二、查找旅游业发展不足、推进民族特色旅游建设的可行性论述
1.推进民族特色旅游建设的宏观、中观、微观角度论证
从大局来讲,我国是多民族国家,除汉族的五十五个少数民族聚居地遍布全国,许多地区实行少数民族自治的行政管理模式,在当地有着较具特色的基础设施和文化氛围。这既为我们了解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文化提供了便利,也对我们追求各民族平等、发展和共同富裕提供了条件。宪法要求“国家保障各少数民族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维护和发展各民族的平等、团结、互助关系。国家根据各少数民族的特点和需要,帮助各少数民族地区加速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十七大报告中要求“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发展扶持力度”,“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这是新宾通过发展特色旅游业、推进民族特色旅游建设的远景依据。
就旅游业发展自身而言,《2007―2008年旅游业市场分析报告》中提到了“从投资环境来看,‘十一五’期间我国旅游行业管理将为旅游业的发展创造更为宽松的政策环境,旅游业必将成为新时期的优势产业”。作为第三产业、现代服务业的一支名葩,旅游经济发展尤其要关注民生,着重满足普通老百姓的需求:旅游需求、就业需求以及发展需求。
对政府(government)、企业(company)、民众(people)这些微观群体角度进行实证分析,我们认为:对于普通的游客和经营者而言,发展旅游业,尤其是发展富有特色的民族旅游业,饱了游客眼福、口福,富了经营者的钱包、腰包,这是“双赢”的好事情。对于地方政府等相关主管部门,营造良好的旅游环境,就为地区品牌建设和经济建设做了无声的宣传,就可以“旅游搭台、经济唱戏”,为推动地区特色经济发展、为发展地区生态文明和搞好“四位一体”建设、形成特色链条经济做好铺垫。
2.民族特色旅游建设的可行性分析(WOT)
PEST分析。从政治(policy)角度看,新宾发展民族特色旅游顺应民心、反映民意,尤其在巩固国家政权、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方面具有更强的现实意义;在经济(economic)方面,新宾以旅游为主业配套建设了中国北方根艺市场、东北香菇市场等旅游商品专业市场,建成了兴京宾馆、启运宾馆等星级宾馆,兴京、交通、腾飞、紫薇、方圆5家旅行社,旅游行业规模基本形成,这样以旅游业驱动餐饮、娱乐、休闲等第三产业发展,从而建设特色产业链条经济,这样具有示范效应;从社会(society)角度,安居乐业、乐得其所的调研心得让我们感佩许久;实际技术(technology)上,政府的探索、民间的支持、商业的诱导、学界的成果、个人的努力使我们看到了新宾“生态文明”、“和谐旅游”建设的累累硕果。
SWOT分析。从优势(superiority)角度看,新宾具有良好的人文、自然环境,是“满洲故地”,他处难以匹敌;从劣势(weaken)上看,新宾围绕“满洲故地”建设还是存在不足之处,将在下一部分详细阐述;从机遇(opportunity)上看,随着我国经济发展,休闲经济、假日经济方兴未艾,正是大有前途的辉煌时机;从威胁(threaten)角度看,景点重复建设、缺乏品牌保护、特色未见浓郁,都会使我们的新宾旅游业发展面临危机,过度依赖旅游业,甚至会威胁地区经济腾飞。
三、发展好“满洲故地”文化、推进新宾生态文明和和谐旅游建设的若干构想
通过对旅游业相关群体的走访,我们认为,造成新宾民族特色旅游业发展缓慢的原因主要有:
当地旅游新建景区满族文化气息淡薄,旅游项目民族特色不突出,缺乏品牌意识、名牌意识;过分依赖原有的基础设施,游客游览项目基本局限在对建筑物的参观上;知名度低,美誉度低,资源整合力度不足,生态旅游概念不明显;与外界交流较少,不能形成特色对比和良性互动,等等。对此,我们提出一些建议:
1.以新宾民族地区特色为优势,加大对该地区旅游行业和产业的公共关系宣传。抓住地区独有的文化背景,打出旅游品牌、旅游名牌、文化品牌,注重本地区的文化品牌保护。在县域经济发展建设中广泛宣传倡导“满族文化”为主的和谐文化,构建浓厚的少数民族自治地区文化氛围,试点“满族文化品牌”整合和保护工作,建设生态文明的民族友好城市。
2.在旅游区适量投入人力、财力、物力,建立正规化、系统化、专业化的现代服务体系。要在推进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的同时,注重旅游工业、尤其是轻工业,以及农副产品业的发展,合理规划当地的生态文明建设,做到与发展旅游相和谐。
3.加强当地治安、交通、文博、科考等相关基础设施和基础工程建设。营造好健康优越的旅游文化氛围,学习和借鉴北京、大连等先进城市的旅游业发展经验,以旅游业为龙头促进全县走上又好又快的良性轨道。
新宾满族自治县应当充分利用好“满洲故地”的独特优势,在科学发展观的正确指导下,搞好地区旅游资源整合,推进生态文明、生态旅游和和谐旅游建设,走出符合自身特点、顺应生态规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特色科学发展道路,最终实现资源、环境和经济的永续发展。
特色旅游报告范文2
一、2013-2017主要成绩和工作亮点
㈠旅游经济运行基本情况。XX县旅游业起步较晚,2013-2017年以来,在县委、县人民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旅游业基本形成,并在全县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开始显现,逐步实现了从无到有,从起步到快速发展的转变,旅游接待人数和旅游收入大幅度提高。2013年-2017年,全县累计接待游客人数268.4万人次,旅游总收入累计达7.79亿元。其中,2017年预计接待游客总人数75万人次,旅游总收入3.3亿元,分别比2013年增长114%,136%。
㈡坚持规划先行,科学开发的旅游业发展思路。发展旅游业,规划要先行”,为积极推动我县旅游业健康持续发展,依托规划为我县旅游发展提供决策依据,按照“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突出特色、重点发展”的原则,聘请国内知名旅游规划团队,高标准编制完成《XX县旅游业总体规划》、明确了总体布局、工作重点、步骤措施。制定了重点景区建设专项规划,先后完成巴音阿门、平安敖包和旦达盖沙漠等景点建设详规,做到了远近结合、重点突出、分步推进、全域覆盖。其中《XX县巴音阿门景区修建性详细规划》和《XX县平安敖包景区修建性详细规划》于2016年7月8日通过自治州城乡规划领导小组评审会,并已实施建设。通过资源的整合形成旅游发展的合力,从而以科学的规划、合理的开发建设、加快旅游业发展,更好的促进全县经济发展。
㈢完善旅游要素配置,提升旅游服务。我县共创建A级景区3个(3A级2个:滨河景区、巴音阿门景区,2A级1个:平安敖包);星级宾馆3个(三星级2个:XX宾馆、和?宾馆,二星级1个:鸿星楼大酒店),床位800张;经济型酒店5家,床位1056张;社会宾馆(家庭宾馆)15家,床位600张;星级农家乐14家;自治区乡村旅游示范村1个;旅行社咨询点3家;建成特色餐饮街1个;特色旅游商品购物店20余家;各种高中档旅游车辆20余辆,旅游从业人员达1000余人。我县宾馆、餐饮、特色店等服务行业的快速迅速,服务设施和服务环境的进一步改善,带动XX旅游的发展,吸引更多游客留宿XX。
㈣加大对旅游基础设施资金的投入。近五年来,共投资近5.1亿元用于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一是加强旅游道路建设。完成县城至XX敖包、黑山头国防教育基地、巴音阿门景区和滨河景区的道路改扩建项目;二是实施景区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近2亿元修建完成XX生态园,并创建为国家AAA级景区,改善了县城居民休闲娱乐环境;打造XX县平安敖包和巴音阿门景区,投资4450万元完成景区基础设施一期建设;三提升旅游住宿水平和质量。近年来,温州大酒店、馨园酒店、锦疆大酒店等进行了新建和改造工程,全县旅游接待能力和服务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
㈤旅游产品开发不断提升,品牌形象逐步确立。一是明确重点开发项目。XX旅游“六要素”的配套协调发展,促进了旅游产品的开发,形成了以巴音阿门景区、平安敖包景区、木特塔尔沙漠胡杨林景区和枸杞综合市场为重点的发展格局。二是坚持生态立县,提升城市品质。启动了国家级园林县城创建工作。2014年,XX镇成功创建为国家级生态乡镇。三是推进旅游景区品质的提升。积极开展创建工作,启动木特塔尔沙漠胡杨林4A级景区、安阜古城3A级景区、七彩红山3A级景区和星级农牧家乐创建工作,并进行专项指导和规划编制,确保景区创建工作的顺利进展。四是推进酒店行业品质提升。XX县有星级酒店3家、经济型酒店5家,目前正实施建设改造和提升的酒店1家、天祥盛达大厦和东归大厦项目建设精品酒店2家,计划2018年完工。五是大力开发特色旅游商品。突出本地民族文化特色,投资7360万元建设特色商品步行街,预计2018年10月完工,集XX枸杞、蛋白桑、民族手工艺品等旅游商品特色街。投资9780万元建设XX县枸杞交易综合市场,形成枸杞采摘体验、枸杞加工、枸杞购买的一条线服务。推动XX县枸杞系列产品、蛋白桑系列产品、大芸、牛羊肉制品、奶制品、民族手工艺品向旅游商业转化,开发XX系列旅游商品。做好产品的商标注册、深加工、包装设计工作,“XX礼物”名录,力争多纳入“新疆礼物”,提升XX旅游商品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㈥大力推介XX旅游,积极开拓旅游市场。将旅游宣传促销作为促进旅游业发展的关键。一是借助“博尔塔拉那达慕草原节”“新疆环赛里木湖公路自行车赛”“新疆·XX枸杞交易会”等旅游文化体育节庆活动全方位宣传XX。二是组织旅游企业参加新疆春季旅游博览会和第九届旅游博览会,发放旅游宣传资料5000余册,XX特色旅游产品得到了参展客商和市民游客的极大关注。三是举办多种多样的旅游活动。近年来,通过举办托托木特塔尔沙漠汽车越野赛、金桑湾桑葚采摘节、枸杞节、XX首届家用车展和旅游商品展活动、巴音阿门村敖包节,参加灵秀博州·天山圣湖“赛里木湖”杯首届全国摄影大赛等活动,吸引游客总计5万余人次,车辆5500余辆次,有力提升了XX旅游知名度。
㈦依法管理旅游市场,促进全县旅游业健康发展。将规范旅游市场秩序作为旅游产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一是全面开展《旅游法》和《条例》学法活动。组织旅游执法人员、从业人员参加自治区、自治州的各类职业技能培训80余次,已累计培训专业人才2000余人次。二是广泛开展社会普法活动。结合每年的“5·19”“9·27”等旅游宣传日,集中开展《旅游法》宣传咨询服务,累计制作展版50余块、向社会各界发放宣传资料5000余册。三是严格执行旅游经营活动监管。旅游经营活动严格执行“四个必须”,即必须依法取得营业执照、必须公开服务项目、内容和收费标准、必须明码标价、必须依法办理项目审批手续(滨河景区游乐场所特殊旅游项目)。四是建立健全旅游安全预警和应急机制,向社会公布旅游场所天气、交通、住宿餐饮等基础信息。制定了旅游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严格落实“黄金周”值班和重要敏感时段的领导带班制度。自《旅游法》实施以来,全县共处理游客投诉举报15件、办结率100%,未发生旅游突发事件和安全事故。
二、完成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旅游工作基本情况
㈠旅游经济运行基本情况。1-9月,全县共接待国内外游客69.9万人次,同比增长7%,实现旅游收入2.63亿元,同比增长18%。预计2017年年底全县接待各类游客75万人次,同比增长10%,实现旅游收入3.3亿元,同比增长10%。㈠景区景点旅游接待保持稳定快速增长。1-9月共接待游客2.625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557万元。㈡酒店宾馆接待游客数稳步提升。今年新增的锦疆大酒店、领御宾馆和桔子酒店等提升旅游接待水平和需求,入住环境显著提升,共接待游客26万人次,实现综合性营业收入4568.1万元。㈢其他餐饮接待水平大幅提升。XX县美食一条街的建设提升了XX餐饮服务水平和质量,同时带动了20多家以上餐饮的发展;全县规模以上农牧家乐接待点41家,其中三星级8户、二星级6户;餐饮业共接待游客33.88万人次,实现综合性营业收入15996万元。㈣旅游企业的蓬勃发展。XX县精杞神、珊怡枸杞、金桑湾和奇石协会等旅游企业的快速发展,带动枸杞和天山青等特色产品的销售和推广,拉动本地经济发展。1-9月共接待游客7.474万人次,实现综合性营业收入5218.9万元。
㈡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2017年,着力打造XX县平安敖包AAA级景区和巴音阿门景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投资4450万元,完成木栈道、停车场、道路、人工湖等基础设施;投资11000万元实施县城至巴音阿门景区旅游公路改扩建建设工程;投资35000万元实施XX—小海子—大海子—托托镇旅游公路建设。旅游基础设施的进一步完善和提升,为XX旅游发展提供更好的平台和机会。
㈢明确主打品牌,大力推介XX旅游。以“大漠瀚海·丝路古风”为XX旅游宣传口号,依托托托镇多元化旅游资源,开展木特塔尔沙漠旅游节之“春光无限醉美托托”、木特塔尔沙漠汽车越野挑战赛、古丝绸之路新北道文化观光、艾比湖湿地和七彩红山景区、巴音阿门景区“空中草原”都拉洪徒步探险等活动,充分展示大漠瀚海·丝路古风特有的风情,2017年共举办5次活动。
㈣培育具有XX特色的文化旅游市场主体。一是投资4450万元重点打造XX县巴音阿门景区和平安敖包景区建设项目,推广土尔扈特文化,传承文化。二是投资9780万元建设XX县枸杞交易综合市场,形成枸杞采摘体验、枸杞加工、枸杞购买的一条线服务。推动XX县枸杞系列产品、蛋白桑系列产品、大芸、牛羊肉制品、奶制品、民族手工艺品向旅游商业转化,开发XX系列旅游商品。三是投资7360万元建设特色商品步行街,集XX枸杞、蛋白桑、民族手工艺品等旅游商品特色街。
2017年底可以完成县人民政府工作报告中的旅游工作任务,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巴音阿门景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因占用林业用地手续耽误项目进程,严重影响项目进度;二是缺少项目资金,致使特色商品步行街、枸杞综合市场、木特塔尔沙漠等项目未进行施工建设;三是市场开发与宣传促销力度不够。旅游宣传促销缺乏统一策划与实施,未能形成合力,宣传促销的市场针对性不强,方法和手段陈旧单一,目前只是通过参加博览会和县域内举办的小型活动,创新能力不够。
三、2018年重点工作
我县旅游业呈现健康稳步发展势头,以创建旅游强县为工作重点,以落实自治区、州、县重点工作为依据,紧扣发展“全域旅游”的战略部署,着力推进全县“全域旅游”工作有序发展。预计2018年旅游收入达3.6亿元,游客达到82万人次。
㈠加快推进旅游项目建设。一是加快推进XX县巴音阿门景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和XX县平安敖包3A景区建设项目,以便尽快完成项目的投入使用;二是启动XX县木特塔尔沙漠胡杨林景区建设项目和XX县托里镇枸杞特色小镇项目,准备项目详细规划的编制和前期准备工作,计划在2018年5月项目可以实施建设,从而进一步加快推进XX旅游产业的发展和提升。三是大力推进“厕所革命”,深入实施旅游厕所改扩建工程,结合我县实际,先在A级景区实施旅游厕所全覆盖工程,2018年计划在巴音阿门和平安敖包景区建设7个旅游厕所,逐年提升和完善旅游厕所全覆盖。
㈡切实抓好市场营销,扩大发展空间。一是要全力打造特色旅游和文化旅游品牌,要借助巴音阿门村有利时机,积极打造巴音阿门景区民俗文化游,让各地游客感受东归民俗文化。二是按照五大发展理念,以打造国家级生态县为目标,把艾比湖、甘家湖、木特塔尔沙漠和胡杨林等自然景观连片打造,重点以托托镇为旅游首站,打造好XX东大门,使之成为XX的宣传名片。三是全力拓展旅游客源市场。依托湖北省、自治区营销平台,推介东归文化、运动、休闲、体验等个性化旅游产品。进一步指导企业开展旅游产品网络销售功能,建立健全网络宣传和服务功能。
㈢切实抓好行业品质提升,优化发展质量。推进旅游景区和乡村旅游品质的提升。积极开展创建工作,要加强对木特塔尔沙漠胡杨林景区、平安敖包创3A级景区和星级农牧家乐创建工作力度。对上述工作进行专项指导,加强景区管理人员和农牧家乐旅游人才培训。
㈣加强旅游行业管理,继续整顿旅游市场。一是加大旅游市场秩序整顿和行业规范管理力度。二是加快旅游企业队伍建设,全面提高全县旅游行业素质。
㈤重视旅游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我县旅游专业人才缺少,根据《自治州“柔性引才”工作暂行办法》,急需引进旅游宣传营销、旅游规划、策划方面人才,以加快推进XX旅游的发展和进步。
四、今后五年(2018-2022年)重点工作
预计到2018年全县接待各类游客82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3.6亿元。力争到2020年实现旅游人次达98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4.5亿元。
㈠发展布局。整合全县旅游资源,将易开发的景区有机融合为一个整体,抱团发展。以托托镇为旅游首站(体验“一沙两湿三路”即木特塔尔国家级沙漠公园、艾比湖国家级湿地保护区、甘家湖国家级湿地保护区、古丝绸之路新北道观光文化线路、民俗观光风情线路、托--阿公路观光体验线路);依托“三线”即历史文化旅游线路、枸杞观光游线路,生态文化旅游线路,沿线路游览县城周围景区(巴音阿门、平安敖包、枸杞综合交易市场等),重点打造环XX2日游线路,借此辐射和带动XX旅游发展。
特色旅游报告范文3
“一带一路”发展战略为陕西经济文化的蓬勃发展带来了重大机遇。陕西,这一古老而又具有现代化的城市,位于古代丝绸之路的起点,是现代“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必将把关注点放在城市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努力打造西北地区敞开对外的国际开放门户,介入全球化竞争与全球交流合作,实现陕西综合影响力在国际方面的进一步提升。
作为陕西地方特色文化之一,陕西茯茶文化对外推介英译研究具有浓厚的文化属地性。弘扬丝绸之路的地方特色文化,开展陕西茯茶文化资源以及茯茶特色旅游文本对外推介的翻译研究,有利于扩大陕西地方文化品牌的知名度,带动陕西地方特色文化走向世界,对陕西经济文化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该研究拟转变传统的文化理论研究模式,通过实地调研和网络查询,搜集陕西茯茶文化对外推介的文本资料,尝试为陕西茯茶企业建设提供宣传平台,对外推介陕西茯茶文化品牌,提升陕西茯茶文化品牌的知名度,进一步扩大陕西茯茶文化的影响力。
2 研究现状
2.1 国内相关研究
陕西茯茶文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4个方面:茯茶名字起源研究;茯茶发展历史;茯茶工艺和成分研究;陕西茯茶的历史意义与地位。
茯茶名字起源研究主要集中在官茶音变之说和附会茯苓之说。持官茶音变之说的研究者们引经溯源,认为茯茶是“附茶”“副茶”“福茶”的音变,取义“官茶之附属”,或者因其保健功能而取义“福乐安康之茶”。另一些学者则认为,由于茯茶含有类似茯苓的成分而得名(韩健畅,2015)。
研究茯茶发展历史的学者从自然条件、物质基础等方面分析了陕西茯茶文化的形成过程,即在千余年前的茶马互市贸易中,由于咸阳的地理位置、政治地位、经济枢纽作用等原因,陕西形成了独特的茯茶文化(韩星海,2012;侯凯东,2013;张家琪,2016;李通,2016)。在历史上,陕西茯茶文化随着茶马交易的发展而久盛不衰。
茯茶工艺和成分研究的主力军是食品专家、微生物研究专家和茶叶成分研究者,他们从茯茶的制作过程,尤其是“金花”——冠突散囊菌的产生而带来的独特功效,以及成品化学成分分析、贮存时间与方法对“金花”的影响等方面进行了多维度的分析与研究(彭晓赟,等,2011;梁艳,2011;李适,2016)。
陕西茯茶的历史意义与地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方面:茯茶在历史上的经济作用——是茶马贸易的主要物资与交易对象;茯茶的独特的政治作用——成为维系民族团结的纽带,改变了少数民族的人口结构并缔造了少数民族城镇,促进各民族的文化交流,创造了边疆治理途径(段继业,2010)。
这些研究从理论角度和工艺角度对陕西茯茶进行了分析,但是对于如何建立立体化的茯茶文化,以及如何从新的角度对外宣传茯茶文化、促进茯茶产业发展的研究未曾提及。因此,该研究汇集整合陕西茯茶文化的各种文本资料,结合外宣翻译和宣传网页对外推介陕西茯茶文化。
2.2 项目研究的基礎条件
首先,作为咸阳师范学院“陕西丝路文化旅游资源对外推介研究团队”的核心成员,指导老师在翻译实践和教学中积累了宝贵的材料与经验,对地方文化研究也颇有见地,有助于该项目的开展。
其次,项目负责人具有组织领导能力,非常注重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对自己的动手操作能力与实践创新能力严格要求,善于总结、归纳、整理信息。成员们学习了英语翻译必修的基础课程,对翻译专业知识有了初步的认识和了解,例如专业课程《英语翻译教程》系统地讲解了英语翻译方法、步骤等理论知识,对汉英翻译实践很大的帮助。尤其重要的是,成员们对所研究对象有浓厚的兴趣,具备基本的创新研究能力,非常愿意在这方面进行一些大胆的摸索和创新。
最后,项目组成员就此项目做了一定的前期准备,收集了陕西茯茶文化对外推介文本部分资料,对已有的网络资料进行前期整理,为按时、高质量地完成该项目打下了坚实基础。项目组成员对该项目所用理论都很熟悉;具体的任务分配、实施步骤及恰当的研究方法的运用可以完全保证该研究的顺利开展。项目组成员将会发挥高校智库作用,开展陕西茯茶文化资源以及茯茶特色旅游文本对外推介的翻译,宣传中华灿烂悠久的丝路文化中的关色茶文化,培养精通地方文化的翻译人才,积极促进地方的经济、文化建设。
3 项目研究的意义
陕西茯茶文化的研究及其对外推介文本材料英译,将进一步促进陕西地区茯茶产业、茯茶文化的发展。茯茶文化带来的特色旅游及其所衍生的相关产业的发展,对陕西经济文化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1)旅游效益。
陕西茯茶文化研究资料主要来源于陕西地区茯茶企业外宣文本、茯茶小镇特色旅游文本、茯茶文化研究文章、政府和茶叶协会的相关活动、研讨会公告等。高质量的翻译文本可提高茯茶文化的宣传效果,加深国外游客的旅游文化体验,提升陕西旅游文化品牌,扩大旅游特色文化景区的知名度,提高旅游服务质量。
(2)企业效益。
据统计,目前咸阳市共有茯茶生产企业40余家,销售企业53家,从事生产、研发、销售从业人员1万余人。陕西茯茶文化对外推介英译的研究与实践,使地方特色企业与高校科研创新力量相结合。地方特色企业得益于高校科研团队的助力将迅速发展,尤其是其品牌知名度的扩大以及出口贸易的发展。
此外,该研究团队将联系陕西茯茶企业,拓展产学研合作领域,培养创新型人才队伍,促进创新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服务陕西经济建设。这些对于陕西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而且对增强高校自身的科技创新实力也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4 项目实施方案
4.1 项目研究内容
(1)对近10年关于陕西茯茶及茯茶文化方面的文章逐一梳理,收集陕西茯茶文化的起源、陕西茯茶文化的发展历史与特点、茯茶文化的历史嬗变过程等文本资料,形成较为完整的陕西茯茶文化研究资料,撰写研究报告1份。
(2)实地考察,深入茯茶企业、茯茶小镇进行实地调研,收集包括茯茶工艺、茯茶文化、陕西地区茯茶企业外宣资料、泾阳茯茶小镇旅游推介文本等对各种文本资料,建设性地提供陕西茯茶文化对外推介英译文本。
(3)整合陕西茯茶文化对外推介英译文本,尝试建设陕西茯茶宣传平台,把线上与线下相结合,促進茯茶贸易、实现产品价值,扩大陕西茯茶行业辐射力,推动陕西茯茶产业发展。
(4)研究茯茶文化推介文本英译时的翻译策略的制约因素,分别从文化因素、历史因素、地域因素、文本用途、语用意义等角度探析研究,发表相关研究论文。
4.2 项目组织实施
在指导老师的组织下,通过网络等有效途径查阅语料库相关文献知识,并熟悉研究基本流程,为陕西茯茶文化的调查研究收集做好前期准备工作。
在老师的严格指导下,项目负责人与全体组员通力合作,进行项目实施。负责人全力把持项目实施具体过程,并确保组员安全和实践调研的顺利进行。各组员认真负责,及时听取指导老师的建议。
(1)2018年5~7月:整理关于陕西茯茶文化的文献资料,分析陕西茯茶文化的特点与发展阶段等;阅读关于翻译策略的有关文献,确保项目组成员夯实理论知识基础。
(2)2018年8~10月:初步设计好整体研究框架后,项目组成员对陕西的茯茶企业、茯茶文化旅游景点进行实地调研,并收集关于陕西茯茶的双语文字性介绍资料,获取茯茶文化研究的第一手真实资料与数据。
(3)2018年11至次年1月:整合陕西茯茶文化理论研究和茯茶文化对外推介英译文本,尝试建设陕西茯茶宣传平台。
(4)2019年2~5月:项目组及时总结陕西茯茶文化对外推介过程中的经验,开展基于陕西茯茶文化对外推介的英译策略研究,以实现其应用价值;撰写论文及研究报告。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及时向指导老师汇报项目进度,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调研。
4.3 项目训练预期目标
(1)在老师的指导下,搜集整理陕西茯茶文化的的文本资料,如历史起源、发展特点以及历史嬗变过程等,撰写研究报告1份。
(2)通过网络资源与实地调研相结合的方式获取陕西茯茶推介相关汉英语料,汇编陕西茯茶文化对外推介文本小册子,其文本材料包括陕西茯茶企业外宣资料、泾阳茯茶小镇的旅游文本等。
特色旅游报告范文4
年全镇共接待游客20000余人次,带来旅游收入400余万元。__水库景区自然风景秀丽,水库水域宽阔,水质纯净,有众多游客前来垂钓、避暑、休闲娱乐。__飞云温泉,为__县得天独厚的地热资源。号称"__第一烫","天下第二汤"。温泉集医疗、冬游、会议和度假于一体,分设餐饮部、客房部、沐浴部、美发保健部、娱乐部、会议部、康疗中心,还建有鱼池、停车场、果园等,另配套有蒙古包、烤全羊等项目。大量吸引了大竹、宣汉、达州、重庆周边等的游客慕名前来。
(一)乡村旅游景区的规划设计,完成两个层次的功能规划:宏观层次上,以大农业资源为依托,以区域内现有乡村自然、文化景观为基础,建立综合型乡村旅游区,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维护和美化乡村自然景观风貌,打造"牛山寺"景区和"__新农村综合体"景区。
(二)加强重点旅游项目建设:建立具有特色乡村旅游基地,开发乡村特色旅游项目。根据__镇的乡土文化气息,在乡村田园风光景观和农耕文化景观突出的地方开展生态型农业观光游,让游客参与农作劳动,精心打造__村休闲旅游为主题的"田园观光"和"做一天农人" 的农家乐旅游观光项目。
(三)确立新农村建设与乡村旅游发展紧密结合的思路,用农家旅游的鲜明特色,构筑新农村建设坚强的产业支撑。在深入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切实按照人性化要求,主动融入景区打造观念,按照新农村试点乡村实施景区打造。
特色旅游报告范文5
一、实施和田旅游精品战略的重要意义
和田旅游资源丰富,特色明显,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当前,和田经济社会发展已进入新时期、新阶段,我们应深刻认识和充分发挥旅游业对实现和田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特殊重要作用,立足实际,着眼长远,加快推进和田特色精品旅游的大繁荣、大发展。
(一)推进旅游精品战略是打造和田旅游品牌的重要举措。和田古称“于阗”,是古丝绸之路南道久负盛名的重镇和商埠,历史文化底蕴深厚、自然风光独特、民俗风情浓郁,物产富饶,旅游资源具有大容量、多样性、独特性和垄断性的总体特征,特别是浩瀚的塔克拉玛干沙漠;号称“万山之祖”的巍巍昆仑山;被中外考古学家称为“东方的庞贝” 的尼雅遗址;占地仅为4平方米的策勒小佛寺;被称为“天下奇观”的千里葡萄长廊;被誉为人间仙果、树龄千年以上的无花果王、核桃王以及梧桐王等一大批自然景观和历史遗存,极具新奇感、神秘感、粗犷感和原始感,对国内外游客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因此,深度挖掘整合上述资源,设计开发一批特色体验式旅游精品项目,对打造和田旅游品牌、提升和田旅游的知名度、美誉度与影响力必将发挥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推进旅游精品战略是抢抓援疆机遇、乘势而上的重要体现。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新疆已成为国家向西开放的前沿和重要区域商贸中心,现代服务业日趋活跃;航空、铁路、公路立体化交通网络日趋完善,旅游业发展的瓶颈制约得到有效缓解。特别是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的召开和全国新一轮对口援疆工作的全面启动以及喀什国家级经济开发区的设立,为和田大建设、大开放、大发展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也为和田旅游业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带来了更好的政策环境。当前正是和田旅游业的战略提升期和产业转型升级期,是旅游项目投资开发的最佳切入期。我们应紧紧抓住、切实用好这些机遇,全力推动和田特色旅游业快速发展。
(三)推进旅游精品战略具有重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旅游业是产业关联度高、覆盖面广、带动作用大、就业机会多、综合效益好的朝阳产业,是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可持续产业,也是惠及民生的富民产业。同时,也是对外开放和人文交流的窗口,带动交通、住宿、餐饮、文化等诸多产业发展的平台,是实施现代文化引领的重要载体。推进旅游精品战略,发展和田特色旅游,对于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扩大开放、推动消费升级、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高各族群众生活水平、促进和田与内地的交往交融、巩固和维护民族团结、提升和田知名度与影响力、推进和田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等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二、实施和田旅游精品战略的总体思路与主要任务
长期以来,和田地委行署高度重视旅游业发展,在北京等援疆省市的大力支持和无私援助下,全力打造以玉石之路、 丝绸南道文化为核心的特色精品旅游。但从现状看,和田旅游业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旅游发展水平还比较落后,存在资源开发程度低、旅游精品少、产业规模小、基础设施条件差、接待服务能力弱、产业体系不健全等突出问题。这在不同程度上制约了和田旅游的健康、快速发展。
面对新机遇、新挑战,如何集成政策、整合资源、打造精品、促进和田旅游发展再上新台阶,已不仅是摆在和田当地政府面前的一个严峻课题,更是北京市产业援疆的一项重要任务。为此,2012年起,北京市从全面深化、推进产业援疆的角度出发,会同和田地区(兵团农十四师)并引入北京优秀规划设计力量,按照“政府推动、政策引导、资金支持、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相结合的原则,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提高旅游产业效益、提升产业竞争力为突破口,以产品线路为纽带,以整合优化旅游资源为抓手,紧密围绕和田自然生态和历史文化两条主线,加快推进“体验性、差异性、融合性”旅游线路产品的设计与开发,大力推进旅游文化演出市场的繁荣与发展,建设实施好和田旅游集散中心,制定中远期发展规划,加强宣传推介和专业人才培养,逐步形成独具和田地域特色的旅游精品线路和品牌,力争把和田建设成为国内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中高端特色体验型旅游目的地。
围绕上述工作思路与目标,今年,北京市立足和田当地资源环境条件和发展实际,借助和依托北京旅游产业、技术、人才、市场等资源优势,启动和实施了和田旅游“425”精品工程。即:
(一)打造四条旅游精品线路。以和田自然风光、民俗风情、生态环境和历史古迹等为旅游吸引物,设计、推出“昆仑河谷缘玉之旅、大漠丝路悟佛之旅、万山之祖雪域牧场之旅及维吾尔文化风情之旅”等4条旅游精品线路,构建多元化旅游产品体系,使之成为国内知名的黄金旅游线路,并以此带动和田旅游产品升级,提升和田旅游吸引力和综合竞争力。
(二)突出两个重点项目。
1.策划、编排一台“于阗乐舞”旅游演艺节目。加强旅游文化演艺市场开发工作,整合提炼和田歌舞文化资源,策划、推出一台具有民族特点、和田特色、有一定影响力的“于阗乐舞”原创文化旅游演出剧目,并在和田市落地,面向游客开放。
2.建设一个旅游集散中心。在和田市境内,建设集“旅游交通集散、旅游咨询、旅游票务、旅游推介展示、旅游购物娱乐、旅游应急救援”等多功能一体化的旅游集散与公共服务中心,执行旅游团队和旅游散客服务接待业务,使之成为和田旅游服务接待体系的主力军。
(三)编制五个规划。围绕和墨洛地区(含兵团农十四师)特色旅游资源及发展需要,制定并逐步实施五个中远期发展规划:和田地区旅游集散与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规划、和田县渔村山庄景区规划、墨玉县红白山旅游景区规划、洛浦县阿其克山庄休闲度假旅游开发规划、兵团农十四师军垦文化红色旅游发展规划。拟通过这些规划,统筹推动和田旅游持续深入科学发展。
三、实施和田旅游精品战略的保障措施
(一)成立组织机构。为更好地推动和田旅游“425”精品工程的顺利实施,北京市援疆和田指挥部与和田行署、兵团农十四师联合成立了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项目的策划指导、协调管理和实施推进。各有关县市(团场)按照项目管理方式和属地管理原则,也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形成了统一领导、齐抓共管、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领导格局和工作机制,确保了项目按计划步骤有力有序有效推进。
(二)构建运营模式。严格依照和田旅游“425”精品工程设计方案组织项目开发建设,按期保质完成工程建设任务。同时遵循科学发展观要求及市场经济规律,按照“政府主导、企业运作、社会参与”的原则,结合本地实际,改进和创新旅游资源管理模式,依法确立旅游项目运营主体,高标准、高质量做好旅游线路产品的管理与运营工作。
(三)强化安全保障。以旅游交通、旅游设施、旅游餐饮安全为重点,严格安全标准,完善安全设施,规范安全引导标识,加强安全检查,落实安全责任,消除安全隐患,建立健全旅游安全保障机制。严格执行安全事故报告制度和重大责任追究制度。完善旅游安全提示预警体系,在高山、沙漠等重点旅游区域配备安全预报预警装置和必要的应急救援设备设施。推动建立专项旅游、特种旅游紧急救援体系,完善应急处置预案,增强应急处置能力。
特色旅游报告范文6
一、恩施市发展生态文化旅游的优势分析
1、神奇的自然风光优势
恩施市地处鄂西南山区,境内有奇峰异石、溶洞飞瀑、佳林名卉,形成了雄、奇、秀、险、幽、绝的旅游资源。其中恩施大峡谷位于清江上游,集山、水、洞、情于一体,拥有清江升白云、绝壁环峰丛、天桥连洞群、暗河接飞瀑、地缝配天坑等五大奇观,总面积达300平方公里,是世界级的旅游资源。同时,境内还有形成于4.6亿年前的世界第一奥陶纪石林――梭布垭石林;有形成于5.5亿年前寒武纪的水旱兼备洞穴――龙鳞宫;有入选“中国特色旅游30佳”的神州第一漂――清江漂流等。
2、独特的文化魅力优势
恩施市是一个“大杂居、小聚居”的少数民族地区,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情和地域特色,其中以“恩施女儿会”最具代表性,其独特的民族文化形态受到了民俗专家、文化学者和各族人民的青睐,被誉为“东方情人节”;还有恩施耍耍、傩戏、灯戏、扬琴以及山民歌、土家吊脚楼、摆手舞等都展示着绚丽多彩的民族风情。恩施市还是湖北省历史文化名城,早在2000多年前,巴人先祖就在这里繁衍生息;大革命时期,曾是、周逸群等老一辈革命家浴血奋战的红色土地;时期,恩施又是湖北省临时省会。这些都为恩施融入“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集聚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3、良好的生态环境优势
恩施市位于北纬30度附近,境内气候宜人,植被丰富,有“中国硒都”、“鄂西林海”、“华中药库”、“天然植物园”之美称,是联合国科教文卫组织评定的“最适宜人类居住的地方”之一,与大兴安岭和西双版纳齐名为“中国三大后花园”。良好的气候和生态孕育了独具特色的富硒绿色无公害农产品,尤以茶叶、药材以及畜禽、蔬菜等倍受市场欢迎,其中“恩施玉露茶”自古以来就享有盛名,曾被列为“中国十大名茶”,现被专家认定为“湖北第一历史名茶”。此外,“板党”、“窑归”、“紫油厚朴”等名贵中药材享誉中外,为加速发展生态文化旅游,大力开发生态旅游商品奠定了良好基础。
4、突出的地理区位优势
恩施市是恩施自治州首府所在地,是全州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交通枢纽,是鄂西南地区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聚集地和集散地。恩施市西与重庆万州毗邻,东与长江三峡、神龙架相连,南与湘西、张家界相望,地处湘鄂渝大旅游圈的腹心地带。318、209国道在境内交汇,沪蓉西高速公路和宜万铁路恩施段即将全线建成通车,恩施机场已开通武汉、宜昌、重庆、广州、北京、上海等航线,被列入全国公路运输197个枢纽城市之一,便捷的立体交通网络即将形成,制约旅游的交通问题即将彻底解决。
二、恩施市生态文化旅游现状特征
近几年来,恩施围绕“把恩施市建成主题鲜明、特色突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旅游目的地”的奋斗目标,加大了财政投入、招商引资和政策扶持力度,形成了浓厚的旅游发展氛围,取得了初步成效。
1、景区开发建设起步良好
目前,全市共开发景区20余处,主要有恩施大峡谷、梭布垭石林、龙麟宫、柳州城、红花淌石林、清江画廊等,其中恩施大峡谷被世界旅游专家誉为世界奇观;梭布垭石林堪称“世界第一大奥陶纪石林”,已成为湖北省12大特色旅游景区之一,清江闯滩被列为全国旅游30佳;恩施土司城是全国规模最大的土家族土司文化标志性建筑。目前,恩施土司城被评为国家4A级景区,梭布垭石林、龙鳞宫创建成为国家3A级景区。
2、旅游服务功能日臻完善
恩施从2006年起开始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2008年顺利通过了国家旅游局的检查验收。几年来,恩施以“创优”为主线,不断完善旅游配套服务功能,提高旅游服务水平。大力建设市内通往各旅游景区(点)的公路;增加城区公交车、出租车辆、旅游客运车数量;全市拥有星级宾馆14家,其中四星级和三星级各3家;发展星级农家乐34家;发展旅行社23家,其中国际旅行社2家;建成高档文化娱乐和休闲场所14家。开发了“恩施玉露茶”、“中国板党”、“西兰卡普”等特色旅游商品。
3、旅游市场拓展力度逐步加大
加大旅游宣传和市场开拓力度,先后在武汉、重庆、成都、广东及周边地区举办旅游产品推介会,组织了“中外摄影家看恩施”、“恩施土家女儿会”等一系列活动,编制了多卷画册,拍摄音乐风光片。组织了武汉、重庆等地的多家旅行社负责人到恩施考察,积极开展区域联合以及国内外市场对接工作。
4、旅游业对市域经济的拉动作用日趋明显
2008年,全市景点景区接待游客125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6.28亿元,比上年增长19.6%,旅游收入已达全市生产总值的10.68%。生态文化旅游的发展对绿色富硒食品加工业和农业特色产业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拉动作用。
三、加速发展恩施市生态文化旅游的抉择
2009年7月,省委书记罗清泉到恩施调研时指出:要把恩施打造成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上最重要的战略支点、旅游目的地和旅游集散地,把恩施大峡谷打造成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上最重要的核心景区,以旅游业为引擎,带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据此,在加速发展恩施生态文化旅游的着力点上必须积极实施“四大对接”。
1、旅游规划对接,全力构建生态文化旅游发展格局
按照“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总体战略构想,坚持做到“四个衔接”。一是全市生态文化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与“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总体规划相衔接。做好基础设施、品牌塑造、发展机制、营销策划、客源市场的规划对接工作。二是旅游总体发展规划与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相衔接。以旅游产业为抓手,构建市域旅游经济发展框架体系。三是生态文化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与城市建设、路网交通、生态环境保护等专项规划相衔接。四是重点景区建设详规与“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规划相衔接。
2、项目建设对接,切实改善旅游发展条件
为落实“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战略构想,湖北省委、省政府将在未来两年内启动圈内基础设施建设,规划项目520个,预计投资1664亿元。恩施必须抢抓发展机遇,积极搞好相关项目对接,争取更多的项目进入政策支持范围,改善旅游发展条件。一是加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打造快速便捷的交通运输网络,增强区域旅游的可进入性和集散能力。积极争取增加通达恩施的航线和航班密度,降低和稳定票价,形成方便快捷的空中进出通道。不断加强生态文化旅游交通道路线路建设,重点抓好恩施―大峡谷奉节―长江三峡、恩施―巴东―神农架、恩施―黔江等旅游道路线路建设,打造无障碍旅游圈,实现客源市场对接。积极改善恩施城区至各景区的可进入条件。全力打造好“1-2小时旅游圈”,提高旅游舒适度和旅游品位。二是加大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力度。要围绕把恩施打造成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最重要的旅游目的地,积极做好相关配套基础设施项目,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改善旅游发展条件。在成功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的基础上,继续强力推进“全国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文明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创建工作,提升城市形象水平,提高旅游知名度。三是加强景区景点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景区景点的供水、供电、通信、标示、公厕等配套设施和垃圾、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全面改善景区形象,提高景区接待能力和服务水平。
3、发展机制对接,不断优化旅游发展环境
一是建立和完善生态文化旅游投融资机制。努力争取国家财政专款、转移支付和贴息资金,对旅游发展专项资金和天然林保护、农业综合开发、农村能源、乡村公路、民族发展、扶贫开发、新农村建设资金实行整合使用,进一步加大恩施生态文化旅游发展投入。在不破坏生态的前提下,降低市场准入门槛,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加快景区开发建设步伐,建立完善“吃、住、行、游、购、娱”配套产业体系,提高旅游整体接待能力。重点是做好恩施大峡谷、清江画廊、红花淌石林、梭布垭石林、星级酒店、旅游车队等旅游项目的策划和包装工作,着力解决当前旅游开发企业实力偏弱、投资不足的问题。
二是搞活生态文化旅游开发经营机制。力争在旅游开发权和经营权出让、以资源和土地入股合作开发、投资商以基础入股参与开发等方面实现根本性突破,鼓励国内外企业集团以参股、控股、联合、兼并等形式参与市内旅游企业重组,壮大旅游市场主体实力。
三是创新生态文化旅游人才培养、引进和使用机制。突出抓好旅游行政管理人才队伍、导游员队伍、服务员队伍和旅游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培养壮大,积极培养引进一批懂专业、善管理、素质好、能力强的旅游人才,强化旅游业发展的人才支撑。四是不断优化生态文化旅游服务环境。牢固树立“人人都是旅游环境,人人都是旅游形象”的观念,大力推进生态文化旅游诚信体系建设,规范旅游经营秩序,确保旅游市场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