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思想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城市规划思想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城市规划思想

城市规划思想范文1

关键词:城市规划;影响因素;规划思想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一个城市既是居民居住,也是生产、消费、服务的一个有机整体,其建设结合了传统文化以及先进技术。当前,我国正处于城镇化进程中,即面对着大城市土地资源集约发展的问题,也面对中、小城市不断扩大规模的问题,还面对农村城镇化进程的问题。所以城市规划一定要从长远角度出发,考虑经济、文化、科技、资源、环境、人口等,然后再做出科学合理得规划,所以城市规划一定要解决长期目标以及现实需要的矛盾,防止以后需要做出重大调整以适应城市的发展。

一、 影响城市规划的因素

城市不是简单得建筑堆积,而是具有各种功能,在政治、经济上可以相互联系和影响的一个整体,既体现了权利,也体现了文化。

(一) 基地方面的因素

基地体现了地域的自然和人文环境,由气候、土地、水文、植物、地形等多种因素构成,非常得复杂。如果没有合理利用这些因素就会影响一个城市的生活和交通,甚至造成无法挽救的结果。比如,美国的洛杉矶因为没有对其山谷的特殊地理条件进行充分考虑,导致汽车尾气对当地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如果合理利用这些因素,就会给居民的生活带来便利,促使城市更加美丽,也会促进经济的发展。

(二) 政治方面的因素

因为受到政治的影响,城市规划并不能顾及所有人的利益,往往是有利于一些人,忽略了一些人,所以城市规划也是对政治地选择。如果选择正确就会促进城市的发展,比如“西部大开发”政策,促进了西部地区的发展和创新。

(三) 经济方面的因素

城市经济对国家经济地影响很大,城市经济得发展是动态的,优化升级了产业结构、不断扩大经济的规划、不断提高其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的吸引和引进外资。所以城市规划和建设受到经济地影响最大。首先,城市规划需要资金,经济从资金方面为其提供了基础,当前我国的各种城市建设项目不断得发展,可是他们为了追求经济利益,往往忽略了公共利益。此外,城市规划的目标就是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同时城市规划也是根据城市的具体情况制定的。所以城市规划和经济发展是一致的。

(四) 文化方面的因素

城市具有各种建筑,也具有不同的历史文化形象,所以一个地区具有特色的建筑等,体现了当地的物质文化和历史文化,也属于城市规划。而一个地区的文化特点是历史发展的结果,不同的地区具有不同的历史文化。目前,城市特色体现了先前的城市规划,各个时期的文化对城市风格产生影响,所以一个城市的不断发展和规划就是对历史的延续。而历史文化可以体现在建筑形式、建筑物的色彩等。可是因为各个区域文化的不同,也有不同的色彩偏好。回族人民喜欢代表生命活力的绿色、日本人喜欢代表太阳升起的橙色等。

(五) 周边地域的因素

一个城市不是单独发展的,它的发展还受到周边地域的影响。无论是周边的经济发展、政治发展、文化发展等都会对其产生影响,这种影响不是短期内产生的,而是通过历史的发展逐渐产生的,周边地域可能同化这个城市的某一方面,可能产生很小的影响。主要是因为一个城市和周边地域地联系更加紧密,人员地流动等频发,人员之间的交流增多。

二、 城市规划的思想

随着人类的不断发展,城市规划思想理论发展也不断成熟。很多城市规划思想不断的创新和改进,进而形成了一定的思想体系,比如,儒家思想、天人合一的思想等。

(一) 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重视的礼节,崇尚的是孝道和文治,因为重视礼节,所以建筑物也受到礼节的限制,比如说宫殿、府宅等,其建筑具有对称性和整齐性,是四方形的。因为重视孝道,所以建设的宅院都是二合院、三合院,供大家族住。

(二) 天人合一的思想

天人合一就是“方位自天”、“礼旭从人”、“天人感应”。我国古代选取建筑方位的依据就是“四象”,我国的合院的正位一般是东、南、西、北,其中尊位是坐北朝南。

(三) 风水思想

风水思想就是崇拜地景,这种思想赋予自然环境一定的象征意义,促使建筑物和环境形成一个整体。比如说,风水思想注重曲径通幽等,这就体现出了风水思想对城市规划的重要影响。

(四)“反规划”思想

“反规划”指的就是保护绿地、农田生态、森林系统以及自然保护区,这些都是城市的生态基础,在城市规划的时候一定不能破坏这些生态基础,也就是首先对城市的生态基础进行规划,然后再对城市建设进行规划。这种规划重视保护环境,适合当前可持续发展的主题。

(五)“非确定”思想

传统的规划思想是在预测了将来的人口、城市的格局以及发展等以后才规划城市。这种思想忽略了将来的不确定性、开放性以及复杂性。这种思想是确定性城市规划思想的发展和创新,它对城市系统的不确定性没有否定,而是通过这种思想将城市规划的效果做好。

(六)和谐思想

当前注重社会的和谐发展,所以在城市规划中也引入了和谐思想,也就是建立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为基础的生态观、经营关、区域观、调控观、安全观、发展观、社会观等思维观念体系,然后在城市规划的整个发展过程中始终坚持这个理念。这个理念重视人与精神的和谐,重视人们的城市交往过程中的行为、心理、文化等。这样促使人们的城市中物质和精神同时得到满足。

(七)数字城市和智慧城市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在城市规划中不断的应用现代科技,因为产生了数字城市和智慧城市的发展理念,所以在城市规划的过程中也要注意这两点,这是从科技角度描述的城市规划,这可以促使人们享受到科技带来的便利和科技文明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改变。

三、 结束语

当前城市规划在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中产生着很重要的作用,这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基础,也决定了其经济发展的格局和方向,所以城市规划的相关部门一定要对这个问题进行仔细的研究和讨论,通过对影响城市规划的因素进行分析,对城市规划的思想体系进行研究,然后得出一个更适合城市发展的城市规划,为人们提供便利,为社会和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秦红岭.理想主义与人本主义:近现代西方城市规划理论的价值诉求 [J]. 现代城市研究,2009(11).

[2] 姜峰,杨光伟.文艺复兴时期的城市规划思想探究 [J]. 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08).

[3] 张文辉,张琳.现代性转向――西方现代城市规划思想转变的哲学背景 [J]. 城市规划,2008(02).

城市规划思想范文2

关键词:城市规划;中医学;整体观

中图分类号: TU984 文献标识码: A

0前言

目前,我国正处在快速城市化进程中,进行着大规模的新建、扩建、以及城市更新等行为。我国的规划主要依据西方城市设计理论思想,强调城市功能分区,城市形象元素塑造;过分追求局部地块的“手术式”改造;盲目追求美学形态的设计和城市空间元素的简单罗列。在这种片面、孤立的理论思想指导下,城市正处于亚健康状态,渐渐出现了诸多问题:人口压力过大、交通阻塞、气候灾难、环境恶化等环境问题,以及城市特色逐渐丧失,人性冷漠等社会问题。面对这些日益严重的城市问题,不禁要思考西方城市设计理论是否适合城市的未来发展,基于整体、系统地协调发展才是未来城市发展的 “健康之路”。

中国传统医学是优秀的东方哲学文化体系。中医理论强调人体的整体性,以及与环境的协调统一性。以系统的角度来把握人体结构和生命活动特征,强调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关系。当我们把城市看作为一个不断生长和发育的有机整体时,我们可以将中医学的系统理论运用于城市,以整体和系统的角度来认识、解读城市,发现城市的发展规律,探讨城市的健康问题。

1 中医视角下的城市空间结构解析

1.1中医视角下的人体构成

中医的人体结构主要由脏腑、经络和气、血、津液三大部分所组成。脏腑不单是一个形态上的概念,而一个综合的功能单位。脏主贮藏精气,腑的基本功能是消化饮食物,吸收营养,排泄糟粕。脏腑两者之间的功能和特点是有区别的,但它们在功能上又是相互为用的。中医整体观认为五脏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中心,主导人体的六腑和形体官窍、四肢百骸,形成人体的五脏系统;

经络是人体运行气血、联络脏腑形体官窍的联系通路,是人体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经络的生理作用是沟通联系,通行气血,感应传导,调节平衡;在病理情况下,病邪可以循经出入,经络而反映出各种病变特征。根据经络的循行位置和脏腑的联系关系,可以了解疾病的病位,进而指导治疗;

目前,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城市亦是一个巨大而复杂的有机系统,具有整体性、复杂性、自组织性的特点,像人体一样也也有“成、盛、衰、空”的生命周期现象。因此,可借鉴中医学对生命体的构成认识来重新了解城市空间。

1.2城市空间要素再提炼

林奇将城市空间要素拆解为节点(node)、区域(district)、地标(landmark)、路径(path)、界面(edge),这是通过物质形态的认知而对城市环境进行的拆分,要素与要素之间是孤立的,忽略了空间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和作用机制。借鉴中医学的生命观将城市空间要素进行再提炼,重新得出城市空间要素,即城市功能体和城市廊道。

城市功能体就是指在一个具有基本功能的区域内,以某种功能为主导的,以其他功能相配合的,并且通过一种内在的作用机制将各个功能之间关系复合而形成一个完整系统的功能实体或功能体系。它如同人体的五脏六腑,承载着城市的各项“生理”功能,它承载城市经济、社会等庞杂而细密的各种功能。例如城市广场、重要建筑综合体、城市环境敏感区,基于 TOD 发展模式为主的城市社区可作为城市功能体进行单元研究。

城市廊道是在城市空间范围内存在的,由一种特定“关联关系”线为主导的带状空间,在与其关联的用地范围内,建筑形态或功能呈同质特征[4]。城市廊道则如同人体经络纵横交错,贯通上下,沟通内外,如功能廊道、交通廊道、绿化廊道、水廊道等。廊道沟通连接城市各个功能子系统,是输送各种流( 人口流、物质流、能量流、资金流、信息流等)的通道系统,为城市的各个功能体提供各种营养物质,使各个系统维护正常的运行,保持城市有机体的协调和平衡。

总结来说,城市功能体和廊道两要素是基于城市空间内在运行机制的提炼,两者之间不再是孤立和可拆分的,城市空间结构犹如人体结构的内在关系,城市廊道和城市功能体之间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共同支撑起整个城市生命运转。各个系统之间具有紧密的关联,相互作用,并且保持平衡。因此,城市结构系统的协调与平衡决定了城市的“健康”与否。

3 中医视角下的“健康城市”解读

3.1中医学的健康理念

《素问•调经论》曰:“阴阳匀平,以充其形,九候若一,命日平人”,这句话体现中医认为阴阳平和,充盛形体,三部九候之脉一致,是健康的表现。其完全包含了WHO的对健康的定义——“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而且是身体、心理和社会上的完好状态”,甚至范围更广。中医思想强调人的“形神合一”。其中,“神”不仅有心理、情绪的含义, 更有对人的整个精神状态的概括。健康人必是形神合一,和谐一体之人[5]。

中医哲学的健康理念讲求的是动态平衡的思想,这种动态平衡不仅包含人体内环境的平衡,还有人与自然、人的身心、人与人之间保持和谐平衡。中医治病以人为本,强调给予患者人。根据以上对中医学健康理念的阐述分析,可以总结提炼出了关于“健康”的关键因素——整体、和谐、以人为本、平衡。

3.2“健康城市”的塑造

对应于城市这个有机整体,它的健康也需要满足整体、和谐、以人为本、平衡四个因素。

(1)整体观

将中医学的整体、系统观运用到城市有机体上,我们可以清晰地分析出城市空间结构要素的功能、发展变化以及与城市的关系。同时还能了解城市客观发展规律,寻找城市空间内在系统联系,遵循客观规律和内在联系来建设和发展城市,可以使城市科学、有机、健康的发展。中医从整体观视角了解病因,察外知内,分析其病理关系,确定施治方法。借鉴人体经络理论,映射城市空间结构的内在关系。经络“不通则痛”,如果交通廊道出现拥堵,会导致某些城市局部空间运行异常,甚至整个城市出现严重的问题。另外,借助经络学穴位原理,通过舒经活络,来疏通城市空间结构系统;采用针灸穴位,来激活城市功能体,带动整体区域的发展,从而解决城市的疾病。

目前,国际上已有一些学者借鉴中医理论进行城市设计研究,例如“城市针灸”概念,此概念是由西班牙的建筑师和城市学家马拉勒斯(Morales)于 1982 年提出了,它是指一种催化式的小尺度介入的城市设计手段。我国近期也出现了一些相关性的研究,主要是从建筑,城市交通、城市中心的小尺度介入,来激发、带动城市整体发展。例如在温哥华唐人街的复兴计划中,采用了城市针灸的方式,选择历史重建区域的四个社区建筑进行重新开发建设,采用穴位点激活理论,对社区建筑进行改造,使其具有现代的居住和公共空间,使每一座社团建筑成为文化活动的衍生物,利用文化的复兴带动整个社区的可持续发展[6]。

(2)和谐观

中医哲学思想观强调人与自然保持和谐统一。我国传统城市建设也一直非常重视与自然环境相结合,这种思想与西方城市规划理念有较大的区别。《管子》一书中写到,“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这种规划布局方式充分体现出了顺应自然、因地制宜的建设思想。将“天人合一”的和谐观运用的最好的当属中国古典园林建设[7]。江南山水园林自古以来便有人间天堂的美誉,体现了古代与自然完美结合的人居环境。

目前,我国城市进行大规模机械式发展,忽略了城市与自然,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导致城市缺乏特色,生态环境恶化,人与自然亲近感越来越低。现在人们逐渐认识到城市与自然的和谐关系的重要性。“山水城市”是近代最具有中国特色的当代城市乌托邦思想理论。“山水城市”具有明显的理想化特征,是传统理想“天人合一”的哲学观、生态观的体现。

(3)以人为本观

中医的以人为本思想体现于重视人的主观感受,徐灵胎的《医学源流论》一书曰:“病者之爱恶苦乐,即病情虚实寒热之征”,说明中医诊断时通过人的爱、恶、苦、乐等主观体验,来帮助判断患者病情。

当今的城市建设,过于重视城市空间形态的营造,缺乏关注在城市中生活的人的感受。超大尺度的城市广场,缺少活力的城市灰空间等常常出现于我们的城市中,这都是因为城市设计缺乏以人为本的思想观。城市规划的主体对象是人,而不是为规划而规划。因此,城市的规划建设应该从人的角度出发,建设合理的城市空间布局,打造人性化尺度的公共空间,拥有完善的配套设施等,增强邻里之间的交流,增加城市空间的人情味,使人们对城市产生安全感和归属感。真正做到“自平其心”,“其德不孤”。这样的城市才是一个以人为本的城市。

(4)平衡观

“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乖戾,疾病乃起”这句话所表达的含义是人体内外环境的相对平衡是健康的表现,太过不及,均非常态。当人体内环境处于失衡状态下,去调理阴阳的偏倾,使其阴阳归于平和,形成人体内环境相对平衡的趋稳态体系。

现今,大多数的城市都是以一种非平衡方式在发展:城市人口过剩,交通压力紧张,资源消耗严重,环境破坏恶劣等等,这些都是城市非平衡状态发展的表现。如果放任城市继续以这样的方式发展,那么我们未来的城市将会“死亡”。城市发展也应该遵循这种平衡观,遵循城市内部的平衡发展规律,实现城市系统各功能之间高效组合,使其综合效益的最佳平衡点。

4 结束语

中医学是我国传统文化哲学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含有丰富、独特的理论体系。将中医学理论运用到城市规划中去,可以构建出中国本土化的城市设计思想体系。未来的城市发展目标一定是“健康城市”,是一个整体、和谐、一人为本、平衡发展的城市。

(本文核心思想来源于导师金广君、副导师赵宏宇的启迪,行文过程中得到了师兄蔡瑞定博士和同学胡海洋、段明瑞的大力支持,在此深表感谢。)

参考文献

[1]周学胜.中医基础理论图解表[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P5-14.

[2]杨裕华, 解力.中西医学整体思维差异和中医系统观[J].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8(8).

[3]同1.

[4].金广君,吴小洁. 对“城市廊道”概念的思考[J]. 建筑学报,2010(11)90-95.

[5]王阶,汤艳莉.试论中医学健康观[J].中医杂志,2011(6):995-997.

城市规划思想范文3

关键词:生态理论思想;城市规划应用

中图分类号:TU-856 文献标识码:A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的出现、人类居住环境的复杂化,产生了城市规划思想并得到不断发展。在中国,汉代以前没有城市规划,城市规划应从曹操建造邺城时算起,但那也仅仅是以王权思想为指导的简单规划。 城市规划是在塑造一个城市的灵魂,是对一个城市的文化与魅力的准确解读。可以说一个城市所展现出来的风格与神韵都尽在规划师们的手中,一个成功的规划为城市带来无限的生机与吸引力,人们会因为城市环境的美丽而驻足。因此,城市景观的生态规划显的尤为重要。 一、做好城市景观的生态规划要坚持科学性。 城市景观规划牵动着城市的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全方位系统工程。规划是前提,也是保证。因此城市景观的生态规划编制要坚持科学性。我们在编制规划时,首先,必须充分认识城市的历史文化背景,在此基础上塑造城市形象,改造城市形象,创造更佳的城市形象;其次,我们的规划要符合当地的实际,要以科学、严谨的态度,使城市规划具有战略性、广域性、前瞻性、综合性和可操作性。科学地编制城市景观的生态规划,可以有效地指导城市的建设,以免造成一个城市和区域的重复建设,避免“今天铺路,明天挖坑”的现象而导致资源的浪费。 二、做好城市景观的生态规划要正确对待外来文化,强调民族和本地文化。 历史证明,唯有地方的、民族的传统文化才能立足于世界之林,这就是所谓“越是民族的,就越是国际的”道理。当然,强调民族文化,并不意味着排斥外来文化,关键要做到“洋为用”的原则。城市景观的生态规划包括生态绿地、城市建筑、道路交通等,要体现民族特色,展现民族和地区的文化。当然也可以借鉴优秀的外来文化,使民族和地区的文化得以创新和发展。以大连市金州区“向应广场”景观规划为例,编制规划时我们既要考虑到沿海地区的文化特点,又要体现金州区的传统历史文化的延续。我们也可以在此基础上加一些外来的优秀元素,以更好的体现“向应广场”的生态景观。 三、做好城市景观的生态规划要体现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所谓可持续发展是指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城市景观的生态规划中的人本主义其主旨是确立以人为本思想的核心地位,即一切以人的权利和利益为最高原则。其目的是使任何景观都成为纯粹意义上的服务于人的生产和生活的工具,满足人民的需要,使人们能充分享受高度舒服、便利的条件,真正体现景观的价值。城市景观的生态规划是一项非常严肃的工作,要坚持“规划一张图,审批一支笔,一张蓝图绘到底”的原则。规划是严格按照程序进行的,具有权威性和法律效力。因此,市、县(区)政府应该按照上级批准的规划进行实施。城市景观的生态规划不应该因为领导的变化而变化,应该做到可持续发展,保持城市规划的连续性。城市景观的可持续发展在于以战略的角度,做到城市景观发展与城市经济发展、人们生活质量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环境保护之间确立一种协调发展的辩证比例关系。可持续发展原则在景观生态规划中体现以下四个方面:资源利用最优、景观成本最小化、系统最好、环境友好。坚持可持续发展为原则的城市景观的生态规划,才能在复杂变化的社会发展中持续发展、与时俱进,也才能体现规划的正确性与科学性。 四、做好城市景观的生态规划要“师法自然”,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 自然地理环境是构成城市形象的得天独厚的条件。这种条件绝非人工可以制造,正可谓“三分人工,七分天成”。这就要求我们塑造城市形象时,需要认识自然、利用自然、师法自然。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使城市复合生态系统,达到优化的目标,城市与自然环境浑然一体。要处理好城市规划与城市生态平衡的关系,追求生态城市。在搞好生态平衡的思想指导下建立山水城市、森林城市、海滨城市、园林城市。自然生态合理的城市能成为拉动经济、改善环境、美化城市、方便市民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同样,这样的城市也具备适应性、超前性和进化性,使我们的城市规划真正融入到大自然之中,把我们的城市建成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一个城市的景观生态规划,就是要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创造优美的城市景观。因此,想要做好我们的城市景观生态规划,就必须遵循以下几个原则:协调人与自然关系,注重环境容量与可持续发展,考虑对未来变化的灵活性;保护环境敏感区,对不得已的破坏加以补偿,提高城市景观的异质性;在人工环境中努力显现自然,避免物种单调、结构简单,合理安排、调整空间结构,增加生态多样性;考虑规划区外较广阔的空间背景,较长的历史背景包括生物地理史、人文历史和自然干扰状况;居住环境—生活质量—城市文化的相互促进,以绿色空间体系为中心的绿化、美化与净化;环境管理与生态工程相结合。 优美的城市环境,宜人的城市景观是对一个地区和城市第一印象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城市景观的生态规划理念入手,以此来指导生态景观规划。在生态景观规划的整个过程中都要以生态思想作为指导。另外,生态景观规划理念也是从根本上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

城市规划思想范文4

【关键词】城乡规划;存在现状;原因分析;新时期

【中图分类号】TU982.29 【文章标识码】C 【文章编号】1326-3587(2014)01-0084-01

一、引言

为加快两化互动,顺应城乡一体化的时代潮流发展,城乡规划工作应建立起科学严谨的规划体系和实施制度,不断的创新新的途径,正确处理好城乡建设与局部利益、与经济发展、环境和历史文化保护,真正有机融为一体,实现后期地方城乡管理更能体现出适应社会经济快速增长与发展的优越性。因此,笔者凭借多年城乡规划工作经验,在此对目前规划工作存在现状及原因进行了概要性指出,并提出了肤浅实践对策意见,供同行参考交流。

二、城乡规划目前存在的现状及其产生原因

尽管《城乡规划法》颁布出台,近年也促使规划工作取得实质性进步,但工作中还是存在着不少问题,目前现状与产生原因如下:

1、城乡规划统筹理念深入不够。目前,地方在城乡规划工作中,存在郊区和农村地区规划远不及城市规划到位,编制指导思想和实施过程都需有待进一步提升。尤其表现在对乡镇规划管理上,规划人员常用城市规划思维习惯性去解决农村规划发生错位,也尚没形成对农村地区规划建设有效管理方法,还由于人手单薄,对规划农村地区的生活形态与经济发展方式等调研不够深入充分,导致规划定位不能准确反映当地现状与发展规律等。

2、规划面对资源与环境的考验。构建生态环境已在党的十报告中明确提出,一个地区的城乡生态环境是否优美与健康直接关系到人们享有高质量的良好生活环境,也对社会和谐稳定、城乡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意义。然而在城乡规划管理中,大多地方都是原有遗留问题还没得到基本解决,规划产生新的问题又接踵而来,致使自然资源破坏严重,生态环境失衡恶化。

3、城乡交通规划缺少通盘考虑。在城乡道路规划上,综合协调性差,实施建设重复性多,常有实施的规划道路被移位或取消,从而无相应规划执行技术要求与规范,也与周边生态环境关系不协调、不配套,为后期城乡建设留下隐患。

4、公众参与规划广度拓展不够。虽然近年一些地方对城乡规划通过积极探索,让公众参与的范围越来越大,参与的形式也是多样,但是,一方面公众对规划了解不深,参与渠道还不够畅通,未能真正建立起良性互动机制,时有矛盾发生,反而给城乡规划工作带来了消极影响。另一方面,规划上吸引公众参与的操作上规范程度还不够,对公众意见不能及时有效加以吸收,同时在实施中监督作用也未能充分体现。

5、专业规划人才出现短缺匮乏。目前,城乡规划专业人才普遍短缺,特别是基层规划部门和乡镇更为突出,导致在实施过程中存在有规不用,有规乱用,甚至不会用。

导致上述现状的因素有多方面的,综合分析来看,主要存在四个方面,一是对城乡规划管理不得力,一些地方对规划工作重视程度不高,不舍得投入经费,一些软件投入如制度订立与执行不到位,或者实践操作不科学,不严谨,未能发挥出有效监督效能;二是城乡规划社会舆论导向差,虽然大多规划方案都吸收有公民参与,但因宣传不到位,参与公众对涉及自己利益的,出于私心杂念争论不休,对不涉及的,表现出参与意识不强,忽视整体与长远协调,导致矛盾层出不穷,问题不断出现;三是规划机制管理不科学,许多规划部门配置不健全,职责不明确,工作中统筹引导地位差并在管理手段上缺少创新,执行难以到位等。

三、新时期下城乡规划实践的对策措施探讨

城乡规划是一项复杂系统的工程,城乡规划人员要站立在新的历史起点,在建设总体目标指导下,面对存在的实际问题与产生原因,积极探索一条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符合“两化互动” 要求实践途径,确保城乡规划更好适应社会经济快速增长与发展需要。

1、提高城乡规划统筹能力,盘活城乡一体化建设水平。地方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城乡规划特别是农村规划工作,重新梳理评价现有规划实施体系,构建起总-分或总-分-再分层次分明体系,将乡镇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和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等一并纳入到城市规划中整体编制,体现在一张图纸上,。要认真开展实地调研,进一步改革规划内容与成果形式,将城乡用地布局、空间管制和城乡功能发展作出安排,在按照规划公共政策向农村福射、倾斜,设施向农村延伸,服务向农村覆盖的引导控制,突出新农村建设理念和地方特色,放眼目光,因地制宜,不过分看重眼前利益,尊重当地历史文化,自然生态和农民意愿,进一步深化完善功能布局,促进城乡间前后连贯,基础对接等。并对编制好规划方案,经反复论证后方才进入到建设实施阶段,让人民群众真正得实惠。

2、全面开展资源节约利用,保护城乡自然与生态环境。根据区位用地规模及交通等条件,加强城市用地建设强度管理,积极鼓励公共开放空间建设,力争建成“疏、高、退”空间模式,有效提升人居环境品质和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要广泛吸引各方投资,盘活老工业基地产业转型闲置资源,发展与城市功能、生态环境相协调新型工业园区;要在全面构建城乡一体化规划布局上,集中以城区为核心拓展城镇辐射,进一步整合乡村选址布局、空间资源和生态要素,尽量依托自然生态格局实现城镇空间发展。同时以城区充沛交通网络为基点,强化周边交通走廊配套建设,实现与市政设施“一盘棋”。

3、健全法律制度建设宣传,畅通渠道公众参与和监督。在《城乡规划法》纲领性指导下,一方面加快对城乡法律配套法规出台,完善具体操作实施细则,建设出更多合理、科学、符合当地文化特色的城乡功能。同时加大对城乡法律法规宣传力度,让更多的人对规划工作重视并积极参与,树立起《城乡规划法》法律观念,牢固法律意识,并严格遵守。另一方面要形成良性互动监督机制,积极探索和拓展公众参与深度,保持公众参与方式多样化,参与途径扩大化,除原有规划草案公示,座谈会,论证会等形式外,进一步通过听证会或互联网手段,让公众参与活动渗透到城乡规划中来,确保规划的民主性。并对信息后的意见收集,处理和反馈等每一过程增加透明度,提高除常有监督机构外社会监督作用的发挥。

城市规划思想范文5

【关键词】职教城;新城市主义;开放性;弹性;多样性

近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蓬勃发展,为现代化建设培养了大量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对高等教育大众化作出了重要贡献;丰富了高等教育体系结构,形成了高等职业教育体系框架;顺应了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的强烈需求。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在我国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时代的进步,传统的职业教育模式也面临着种种挑战。

乐都职教城就是在职业教育大发展的背景下,在西部大开发的浪潮中应运而生的。乐都职教城位于青海省乐都县,规划地块总面积约257公顷,建成后将成为整个青海省的职业教育基地,并具备辐射整个中西部地区的能力。项目伊始,当地政府就对职教城的建设提出了较高要求,要求以“以城辅教,以教助城”的模式,通过职教城的发展来带动乐都的城市建设。所以在规划设计中,我们首先确定了“城”的概念,即职教城不只是一个职业教育的片区,更是整个乐都城市的一部分。

一.乐都职教城规划设计中遇到的现实问题

1.教育社会化对传统高校规划模式的挑战

社会化对我国传统高等校园规划模式产生了一定冲击。传统高等校园规划模式强调创造象牙塔式的环境,因此,独立和内敛成为校园环境的追求目标,校园空间相对封闭。然而社会化注重教学的开放性和交流,现代高等职业教育校园规划正面临这种变化的挑战;与此同时学院的管理与运作也开始发生变化,后勤服务逐渐社会化是发展的趋势。后勤服务社会化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后勤管理的社会化,另一方面是后勤功能的社会化,例如相当部分的校舍将在校外按市场规律进行供给,但是实现完全社会化需要时序,这样在校园规划中必须考虑在其中找到平衡。必须把社会化作为校区规划的重要要素。

2.不确定的开发模式对传统高校规划模式的挑战

由于是政府主导的规划项目,目前还没有具体的开发企业或单位介入,所以为职教城将来的开发建设带来很多不确定性。有可能是由当地教育主管部门组织建设一个大型的高职院校,也有可能把当地现有的职教院校统一整合在职教城内各自独立办学,还有可能……这种种的不确定性也对传统的校园规划模式提出挑战,要求我们在规划设计必须留有弹性,增强其可操作性。

3.职教院校自身特点对传统高校规划模式的挑战

相对于传统的高校,职教院校有其自身的特点。第一,高等职业教育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的,产学结合、校企合作是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第二,在教学过程中,高职院校重视相关专业的教学实践环节,以强化技能训练为特点。因此,要重视校内实验、实训设施和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加强学生动手操作和模拟实习的能力培养。这些特点要求职教院校的规划要充分考虑职教城内功能的复合,给学生创造便捷高效的学习、实训环境。

二.新城市主义思想的基本内涵

新城市主义是20世纪90年代初提出的城市规划一个新的城市设计运动。主张借鉴二战前美国小城镇和城镇规划优秀传统,塑造具有城镇生活氛围、紧凑的社区,取代郊区蔓延的发展模式。其主要主张有:

1、 适宜步行的邻里环境。

2、 连通性,格网式街道。

3、 功能混合。

4、 多样化的住宅。

5、 高质量的建筑和城市设计。

6、 传统的邻里结构。

7、 高密度。

8、 精明的交通体系。

9、 可持续发展。

10、 追求高生活质量。

三.新城市主义思想对乐都职教城规划的指导意义

通过研究新都市主义的各项主张,结合规划实际,我们总结了乐都职教城规划设计中主要应该遵循的原则,并在规划中逐一落实。

1、 开放性原则

开放性包含功能的开放和文化的开放,开放的职教城有利于迎接教育社会化带来的挑战,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乐都职教城的融合。

规划中,我们打破传统的象牙塔式的教学模式,采用开放式的布局,打破学校围墙,分街坊按院系管理。同时将职教城的资源对城市开放,职教城也共享城市的资源,将学校和城市有机联系,真正做到“城市以职教为特色,职教以城市为依托”。职教城规划的图书馆和体育场,定位为将来的海东市的次文化体育中心,同时肩负了为城市和职教城服务的双重功能。职教城的中心广场设计为开放式的城市市政广场,向全体市民开放,是职教城与外界交流和展示的城市客厅。

职教城的开放还体现在文化的开放上,职教城的文化以河湟文化为中心,多风格多民族文化共生共荣。河湟,当指黄河上游、湟水流域、大通河流域,古称“三河间”。这一地区自古以来多民族繁衍生息,至少从秦汉以来,众多民族的先民耕牧于其间,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河湟文化。乐都是河湟文化的发源地,职教城的文化主题必然以河湟文化为中心。同时乐都自古以来又是中原文明和西域文明的交汇地,文化包容性很强,所以各民族的文化都可以在职教城落地生根,蓬勃发展。

2、 连通性原则

规划网格状路网,划小街坊,有利于各功能区块间的相互联系。格网式相互连通的街道成网络结构分布,可以疏解交通。大多数街道都较窄,适宜步行。高质量的步行网络以及公共空间使得步行更舒适、愉快、有趣。规划中我们在总体规划路网的基础上,增加了道路网密度,城市支路间距一般不大于250米,每个街坊面积一般不大于6公顷,使得整个职教城区形成“大城市、小街坊”的总体布局。

3、 弹性原则

网格状、开放的路网体系,为乐都职教城的弹性规划创造了必要条件。规划打破常规的学校布局模式,以街坊为基本单位组织布局,每个小街坊安排一到两个院系。各种服务配套设施比如食堂、宿舍、超市等按规模分级设置,每个街坊内配置街坊级的服务设施,几个街坊组合形成的街区配置街区级的服务设施,整个职教城还配有职教城级的服务设施。配套资源的分级配置与共享,实现了园区资源设施的效能最大化。这种布局以及配套模式,也为将来的开发和管理留足了弹性。可以每个街坊独立办学,形成一所专业性强、规模不大的职业院校;也可以几个院系、几个街坊组合形成一所综合性的高职院校。

4、 功能复合(多样性)原则

反对僵化的绝对的功能分区,尤其反对尺度巨大的功能单一化,倡导每个区段(尤其是邻里街坊)的功能多样化和完善化,从而促使各个区段独自生长成为有机的城市细胞,有利于职教城自身对功能多样化的需求。乐都职教城是一个综合性的城市片区。其功能主要包含高等职业教育和培训、就业服务、公共实训、生产科研、生活居住、旅游、休闲游憩等。

城市规划思想范文6

【关键词】城市规划;房地产开发;影响

一、前言

城市规划是通过规划方案对城市土地利用进行控制,对城市空间布局、空间发展的合理组织,创造良好的城市生活和生产环境,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技术手段。而房地产开发是把多种原材料组合在一起,为人们提供各种用途建筑物的活动,是一个把土地开发,或转变成房屋的过程。这两者既相互对立,有相互统一。本文首先对城市规划与房地产开发的概念和特点进行了介绍,并对城市规划对房地产开发造成的影响进行了分析。

二、城市规划与房地产开发的定义及特点

1、城市规划的定义及其特点

城市规划:指根据国家城市发展和建设方针、经济技术政策、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长远计划、区域规划,以及城市所在地区的自然条件、历史情况、现状特点和建设条件,布置城市体系,研究城市的未来发展和合理布局,综合安排城市各项工程建设,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布局,统一规划城市土地用途,保证城市有序发展,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城市规划的特点:他是城市发展的规划蓝图,是城市建设和管理的依据,是城市管理的重要构成,是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城市运行三个管理阶段的“龙头”,是一种政府干预行为,具有很强的计划性和政策性,考虑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协调各方面关系,使城市建设经济合理、坏境优美,为城市生活创造良好条件。

2、房地产开发的定义及特点

房地产开发:《城市房地产管理法》中指在依据本法取得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土地上进行基础建设、房屋建设的行为。从经济学意义上讲,房地产开发指企业或个人以赢利为目的投资开发房地产项目,从立项、规划、土地出让或转让、拆迁、建设、到销售等一系列经营行为,是以城市规划为基础,结合自身利益实现城市规划目标的经济活动。

房地产开发的特点:是在依法取得土地使用权后,对土地进行综合开发,是一种商品生产和管理行为。

三、从近几年发生的城市突发性安全危机层面看城市规划对房地产的影响

1、2008年的南方雪灾

2008年我国南方地区的雪灾已造成房屋倒塌22.3万间;大量电线、电杆和铁塔被积冰压断、倒塌,从而造成交通中断和断电、断水,导致部分地区停电停水、通信中断、交通事故频发,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受到较大影响。灾后重建,虽然在几个月内就能完成,但这几个月的重建得慎重规划。将更加注重基础设施的建设、注重安居工程的建设。这种重视将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加大投入;第二,提高建设标准。尤其是应对灾害性天气的基础设施,各地还应该加大力度投资。

2、2010年多省区的洪涝灾害

2010年5月以来,中国南部多个省市遭受了多轮特大暴雨袭击及洪涝灾害。与常年同期相比,江南大部、华南北部降雨量较常年同期偏多二成以上,其中江西、福建、广东等部分地区偏多五成至一倍。截至7月16日止,全国11省市已经有12.4间房屋倒塌,损坏32.7万间。连续的罕见暴雨让不少城市市区频繁“浮起来”,暴露出当前我国一些地方在加快城市化进程中,过度追求“‘水泥硬化’,重地上轻地下、重建设轻规划”等不可忽视的问题。在一栋栋漂亮的现代高楼大厦下面,排涝系统几乎一片空白,遇到极端天气时往往不是“敌手”。城市的排水系统设计标准应该适当提高。应急之后更要着重建立长效防范机制,水务、市政、城建等部门要对整个城市排污、排涝情况进行一次大排查,先从治理低洼地区等脆弱点入手,随后整体推开,尽快理顺标准,进行扩建补建工作。

四、从城市规划的主要内容层面看城市规划对房地产市场的影响

1、开发用途确定

为适应开发要求,土地地块用途的确定应当比较明确,同时有一定灵活性,确定地块用途时应着眼下述几方面:

第一,地块用途分类要适中,与开发的要求相适应。

第二,城市土地的等级差异影响着城市的空间布局,按照最高租金原则,必须是越往中心地区,对土地用途、开发活动的收益要求亦越高,在制定规划、确定土地用途时,必须反映和适应这种要求。

第三,为抑制开发的随意或与规划要求背离的倾向,在制定规划时,应对土地用途的规定留有一定弹性,即对土地用途之间的相容性作出说明。

第四,在确定地块用途的规划中,必须抑制高收益用途过度开发,甚至以收益高的用途挤占收益低的开发用途的现象,保证一些低收益的用途。

2、开发强度的确定

第一,根据城市的规模、总体规划要求以及土地开发容量等估算城市开发备用地的多少,进一步确定每类用地的最大开发强度。

第二,具体确定地块的开发强度时,应体现不同区位、不同性质的地块之间的差异。

第三,根据现状因素,包括现有基础设施负荷能力,改造的一次性费用多少等,确定再开发中可能承受的开发强度。

第四,对居住片区的开发强度宜加强控制,通过较为详细明确的强度控制指标(台密度、层数、间距等等),限制开发过密的倾向,以保证良好的生活居住环境质量。

3、形体景观控制

规划时形体景观的控制,主要是通过城市设计的胜仗、方法,对开发活动从景观构成的角度提出控制要求,对建筑的风格、色彩、轮廓空间组合等方面加以控制。随着城市设计的日益深化,它在开发前期确定规划干预内容时发挥的作用越来越显著。

4、环境容量控制

指标一般包括:人口密度、绿化率、空间率等。人口密度规定建设用地上的人口聚集量;绿地率和空地率显出公共绿地和开放空间在建设用地在的比例。

5、设施配套控制

即是对居住、商业、工业、仓储等用地上的公共设施和市政设施建设提出定量配置要求。公共设施配套一般包括文化、教育、体育、公共卫生等公共设施和商业、服务业等生活服务设施的配置要求,市政设施配套一般包括道路、停车场以及基础设施容量的规定等。

五、探索城市规划与房地产开发管理相适应的新的规划方法

各国城市规划的体系由于具体国情不同而有差异,但总的来看,大致上都包含两大基本层次,即城市发展规划和开发控制规划。前者重于城市总体发展策略、空间结构框架的制定,后者则偏于对城市开发建设具体的规定。我国缺乏与后者对应的规划层次(传统的详细规划与此不同),城市开发的实践呼唤规划体系的改革和完善,目前兴起的控制性详细规划正是在这样背景下产生的。这是我国近年来在西方国家区划管理经验的基础上,适应城市土地有偿使用和房地产开发管理而发展起来的一个新的规划层次。在上海、温州、广州等城市已有成功经验。它一般规定8-9项控制指标(用地界线、建筑性质、容积率、建筑高度、出入口等)来控制划定地块的用地性质、开发强度和建筑形态。

六、结束语

综上所述,城市规划与房地开发是既矛盾又统一的整体,二者相互依赖又相互独立,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没有城市规划,房地产开发无从谈起;没有房地产开发,城市规划就无法实现。 因此,地产开发必须接受城市规划的统一管理,同时城市规划也能从城市规划中得到指导和促进。双方既要协调长远和短期利益相结合,又要协调城市利益与房地产企业利益,这样才能共同促进城市建设良性循环发展。

参考文献:

[1]陈袁.城市规划对房地产开发的影响与思考.现代商业.20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