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有机合成的经验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有机合成的经验范文1
[关键词]区域合作;成都;乐山;比较优势
[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12)01-0012-04
一、引言
近年来,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的影响下,以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经济圈为代表的国内行政区域合作以及形式各样的行政区域内部经济一体化不断涌现。2010年1月30日,成都经济区区域合作联席会第一次会议顺利召开,成都、德阳、绵阳、遂宁、乐山、雅安、眉山、资阳8市共同签署了《成都经济区区域合作框架协议》,标志着成都经济区一体化发展开始起步。成乐(成都一乐山)次区域经济合作,是成都经济区区域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成都经济区一体化发展的重要任务。近年来,成乐两地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区域合作,一批合作项目初见成效,合作领域不断加深,合作机制逐步建立。因此,深入分析成乐区域经济合作障碍与对策,对于深化和推进成乐区域经济合作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对于促进两个地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增强成都经济区乃至四川全省区域经济凝聚力和竞争力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二、成乐区域经济发展的比较优势分析
区域经济合作的本质就是要实现区域间优势互补、分工协作,以期最终实现共同发展和共赢,所以合作各方首先一定要定位好自身的比较优势。而区域间资源禀赋、区位条件、经济基础、产业结构等众多方面的差异导致了区域间比较优势的形成。成都作为成都经济区的中心与作为该经济区南中心的乐山展开形式多样的区域经济合作是非常必要的。成乐两地在资源禀赋上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在区位条件上存在互相依存,在经济发展上具备一定基础,在产业发展上各具比较优势,这为加强两地区域经济合作开辟了新的空间和良好的前景。
1 成乐资源禀赋比较分析
一是从矿产资源上看,虽然成都乐山各具优势,但总体而言,乐山盐磷自然资源更为丰富,且具备较大的开发利用价值。二是从水电资源上看,乐山水电资源较成都丰富。乐山水能可开发量为442.5万千瓦,而成都为161.5万千瓦,这位乐山工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能源基础。三是从科教资源上看,显然成都具有绝对优势,而乐山经济社会发展的科教需求量逐年上涨,这为两地的科教交流合作奠定了基础。
2 成乐区位条件比较分析
总体而言,成都是成都经济区乃至整个西南地区的经济中心,乐山地处成都经济区和川南、攀西经济区的结合点,是成都经济区的南中心。虽然乐山的区位无法与成都相比,但是乐山既是成都综合枢纽的次级节点,也可以作为成都加强与川南、攀西乃至云南、贵州等地区区域经济合作的重要通道。而且乐山水运较成都而言具有比较优势,这也成为将来成乐区域经济合作的重要内容。
3 成乐区域经济发展基础比较分析
从经济总量上看成都远远高于乐山,从经济结构上看成都也优于乐山。因此,就经济发展水平而言,成都较乐山更为发达,乐山与成都相比经济发展差距巨大。但是,随着成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对乐山的辐射力也将逐步增强,客观上为成乐区域经济合作奠定了基础、创造了条件。
4 成乐产业发展比较分析
一是就农业发展而言,成乐两地各具优势。成都凭借良好的地理环境和农业生产条件在优质粮油、蔬菜等大宗农产品上具有优势。而由于乐山具备“一平、二丘、七山区”的地理环境特征,特色农产品资源的更为丰富,比如茶叶、竹笋等。
二是就工业发展而言,成乐两地存在一定程度的互补。成都在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领域具有绝对优势,而乐山在这两个领域比较欠缺。在机械制造和化工等领域,成乐两地侧重点明显不同。乐山偏重于小型机械和汽车零部制造以及盐磷化工,而成都偏重于整车以及石油化工。这就为成乐两地工业合作留下了良好的发展空间。在冶金建材领域存在一定的竞争,比如水泥制造行业、钢材行业。
三是就服务业发展而言,成都整体水平较高,而乐山旅游业相对突出。在整个服务业发展中,除旅游业外成都各个行业发展都比较突出,尤其是现代物流、金融业。而乐山除旅游业外其他行业发展相对滞后。因此,成乐两地服务业发展合作不能仅仅局限于当前的旅游业,还进一步应该向其他行业扩展。
三、成乐区域经济合作障碍分析
1 行政壁垒在客观上造成了成乐区域经济分割
行政壁垒主要是指地方政府出于对本区域利益最大化的考虑,凭借行政权力对市场进行不合理的干预,以行政区划为界限主观分割统一市场的行政行为和政策表现。成乐两地虽然同归四川省管辖,但是由于行政区划的不同,双方有着各自的地方利益,在客观上形成了行政壁垒。以多晶硅产业发展为例,虽然乐山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和技术优势,多晶硅产量也在四川全省占据首位。但是在地方利益的驱使下,包括成都、眉山、雅安在内的省内其他地区也纷纷上马多晶硅项目。比如成都新津工业集中区天威四川硅业有限责任公司年产3000吨多晶硅项目于2009年9月正式投产。其结果不但造成了当前多晶硅产量的严重过剩,还带来了两地产业的趋同和竞争,不利于两地产业分工整合。由此可见,行政壁垒在客观上造成了成乐两地区域经济分割,阻碍了成乐区域经济合作的深入开展。
2 经济差距过大削弱了成乐区域经济合作的动力
寻求合作的经济剩余是区域经济合作的动力所在。但是,成乐两地经济差距过大,导致了两地合作的利益目标不一致,将极大地削弱成乐区域经济合作的动力。如前所述,无论从经济总量、经济结构还是从企业实力上看,成都占据绝对优势。因此,在成乐区域经济合作中,成都理所当然占据主导地位,成都会根据自身发展需要选择与乐山合作领域。但是成都所选择的领域并不都是对乐山经济发展最有利的。其结果就有可能导致乐山希望合作的领域得不到合作,而不希望或者不需要展开合作的领域正是成都所需要的。显然,这会加剧成乐区域经济合作的矛盾,削弱双方合作的动力,从而影响合作的积极性。其次,成乐区域经济差距过大,在客观上造成了合作的经济剩余有限。作为在合作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成都,会综合考虑和成都周边地区其他城市合作的效益和成本作为对比。其结果就导致了乐山在与成都的对接过程中也会面临其他成都周边地区的竞争,在对合作经济剩余的分配上乐山处于不利地位,从而影响合作的积
极性。
3 市场机制力量发挥不充分限制了成乐区域经济合作的领域
区域经济合作的主体和推动者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各级政府推动;二是市场推动。政府力量主要在经济带建设的合理规划、产业的合理布局、科学引导、利益协调、跨地区基础设施联合建设上发挥作用;市场力量主要在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上发挥作用。显然,现阶段成乐区域经济合作主要是由政府推动的,市场力量相对较弱,导致行政干预较重,严重制约了以市场机制为核心的自组织机制力量的发挥。从长远看,推进成乐区域经济合作,必须坚持市场主导的原则,主要依靠市场的力量推动发展,应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必须打破行政藩篱和区域分割,消除体制机制障碍,构建区域一体化市场体系,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竞争,努力实现互利双赢。
4 利益调节机制的缺乏阻碍了成乐区域经济合作步伐
利益调节是成乐区域经济合作中的黏合剂。区域经济的竞争和合作都是因利益而起,即使区域内各方建立了合作关系,但合作结构中总是存在优势方和劣势方。这就需要合作优势一方给予劣势一方以必要的补偿,让区域内所有的地区都共享合作的收益;否则,合作关系就会破坏,彼此利益都会受损。显然,就成乐区域经济合作而言,成都在整体上占据优势,而乐山处于劣势。然而,在当前成乐区域经济合作现状中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由于行政区划的因素,处于劣势方的乐山在区域经济合作中想要分享利益或得到补偿还存在困难。利益分享和补偿机制的缺失,就有可能导致成乐区域经济合作关系发展就比较缓慢,甚至还可能出现一定程度的倒退。
四、成乐区域经济合作内容分析
1 加强成乐两地产业发展的协调和规划
当前成乐两地产业合作的领域主要局限于旅游业,而其他产业发展缺乏相互协调和分工。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两个地区产业发展的趋同和竞争。一个区域的产业政策的制定,往往是从本区域利益的角度出发的,当某一产业的需求空间比较大时,特别在短缺经济条件下,各区域的这一产业都会有所发展,不会存在很大的竞争。但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不同区域的同类型产业发展到一定的程度就会产生激烈的竞争,行政的分割性使得这一竞争加剧。这就需要不同地区产业发展的协调和规划,从总体上调整、优化区域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成乐两地整体区域产业结构的整合,必须抓住全球和东部产业结构大调整这一契机,积极配合成都经济区各地区的战略定位,充分发挥双方的比较优势,加强产业结构的分工与互补。必须根据成乐两地的资源察赋特征,深化产业分工,建立合理的制造业分工合作体系。在农产品加工、冶金建材、化工等行业加强成乐两地的横向分工,而在多晶硅、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行业加强成乐两地的纵向分工。成都市应重点发展其优势产业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并把其产业链向乐山扩展;而乐山也要重点发展多晶硅新能源产业,并把产业链向成都延伸。在农产品加工、冶金建材、化工等领域,双方应发挥各自优势,加强区域合作。
2 以企业为载体,建立跨地区的产业集群
成乐两地产业合作的发展方向应该是实现产业的合理布局以及产业的集群化发展。产业合作要坚持政府推进、企业主导的原则。政府推进,主要是通过有效的宏观调控,突破行政壁垒的约束,遵循区域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根据比较优势原则,形成合理的区域分工,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合理的区域产业布局,不断优化区域产业结构,实现区域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度化。产业是企业的集合,企业是产业合作的主体,企业合作是成乐两地产业合作的主要实现形式,企业合作是推动成乐两地产业合作的主要动力。而产业集群化发展,则能够强化企业之间的内在联系,以专业化分工提高企业效益,进而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
具体而言,成乐两地可以根据双方的产业发展特征建立旅游、农产品加工、化工、冶金建材、机械加工五大跨区域的产业集群。就旅游业而言,成乐两地应进一步加强旅游要素的整合,加强旅游产品结构调整和创新。就农产品加工业而言,成都的龙头企业要充分发挥自身的实力优势,把乐山作为重要的农产品加工原料基地;而乐山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应在技术、市场等领域加强与成都企业的合作,建立互利共享的技术平台和市场信息平台。就化工行业而言,成都要继续发挥石油化工领域的优势,而乐山要继续发挥盐磷化工领域的优势,在副产品处理和环境保护上加快合作。就冶金建材产业而言,乐山应在发挥不锈钢产业优势的同时,凭借良好的能源和资源条件,在水泥、炼钢等行业吸引成都企业来乐投资;而成都则应逐步退出冶金建材生产领域,利用自身的市场优势,重点发展冶金建材物流业。就机械加工而言,乐山应继续发挥小型农业机械和汽车零部件的优势,而成都应重点发展汽车制造业,并把乐山作为重要汽车零部件生产基地。
3 建立一体化的区域市场体系
市场是资源配置最重要和最基本的手段,一体化市场体系的建立,不仅可以降低市场交易费用,使市场对资源的配置更为有效,更主要的是还可以促进建立一个区域经济分工与合作的市场机制,使分工与合作通过市场来完成,从而使区域内的整体效益达到最佳。成乐两地要努力建立能够实现资源共享的跨区域的市场体系格局,共同培育、建设并开放面向本区和全国的各类商品和生产要素的统一大市场,争取实现商品市场、资金市场、技术市场、人才市场、产权市场等各类市场的一体化发展。强化区域整体发展观念,使区域内地区间生产要素能自由流动。
具体而言,在农产品市场上,乐山应借助农产品资源丰富的优势,努力向成都拓展;而成都也应凭借市场需求量大的优势,加强在乐山的农产品采购。就旅游市场而言,成乐两地应以成乐旅游线路整合为契机,对外建立共同的客源市场体系,加强联合营销;对内促进两地居民互访,互相制定优惠的门票价格制度。在人才市场上,双方通过建立共同的劳动保障政策,促进乐山农村剩余劳动力向成都城区转移,成都专业技术人才向乐山大型企业流动。就资金和产权市场而言,成都应继续发展金融中心的作用,在乐山建立各种金融和产权交易分支机构,同时建立共同的融资平台,共同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题。
4 建立科技信息共享与科技成果转化体系
首先,建设成乐两地科技合作的良好环境与平台。一是要建立区域信息互联网络,打造科技合作的信息平台,实现信息资源共建共享,为加强区际科技合作、促进高新技术的扩散和推广创造条件。二是要完善科技市场,实现技术成果的有序转让和扩散以及科技人才跨行政区自由流动,优化科技资源配置。三是要积极培育科技合作中介组织,在技术创新、技术推广、信息服务、评估咨询等方面为行政区际科技合作提供高质量的组织、促进、评估、担保、咨询及策划等中介服务。
其次,扩大成乐两地科技交流,促进产学研的紧密结合。应积极促进两个地区企业及科研院所的技术交流与合作,创新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制度和载体。推动高校、科研机构及企业集团联合建设研究开发机构,充分发挥产学研各自的比较优势,加快科技开发及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推动区域产业结构的升级和产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在科技交流与合作过程中,要完善科技合作的服务体系,推动高校和科研院所面向服务区域的全面开放,实现科研设施和人才的共享,降低科研成本,提高科研效益,推进科技进步。特别是要打破行政区壁垒,认真整合区域科技资源,实现区域科技资源的优化配置,突破科技创新的资源瓶颈,促进区域科技稳步发展。
[参考文献]
[1]高新才,改革30年来中国区域经济合作的回顾与展望[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9)
[2]王键等,“复合行政”的提出――解决当代中国区域经济一体化与行政区划冲突的新思路[J],中国行政管理,2004,(3)
[3]鲍丰彬,我国区域经济合作发展中的政府行为探析[J],山东社会科学,2008,(5)
有机合成的经验范文2
关键词:有机合成;教学改革;探索
化学一直是自然科学的中心学科,有机化学又是化学中最为重要的分支,而有机合成是有机化学的核心和灵魂。人们的生活和有机化学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从以前的有机试剂、染料到近代的药物、维生素和高分子材料以及各种具有特殊性能的现代材料等,大多数都是有机合成的产物,人类的生活越来越离不开有机合成。有机合成历来都是各高校化学、化工、医药等专业必修的课程之一,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通过已有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互学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善于思考的能力。有机合成课程主要是让学生掌握以下几方面的能力:1)掌握基本有机反应,能够合成较为复杂的有机化合物;2)分析和解决实际生产中影响反应产率的因素,为降低生产成本和提高产品质量提供技术支撑;3)能够对已有产品结构进行修饰,提高产品的附加值;4)能够设计并合成结构复杂且具有较强生物活性的药用化合物。有机合成已经成为化学、化工类学生提升自己主要课程,大量的同行也针对有机合成的教学有教学经验的总结[1-10]。为了适应社会对创新性人才的需求,使我们的教学质量能够满足社会对学生的要求,对我校的有机合成课程进行了改革,主要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考核方式进行了改革与探索,本文就所做的工作谈谈教学体会和实践。
一、精选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决定了教学的层次和水平,而教材又是教学内容的集中表现,选择与学生水平相适应的教学内容尤为关键,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目前我国关于有机合成的教材相对较少,且大多数都是60~100学时的,而我校的有机合成课程的学时仅为48学时,要在有限的学时里完成教学目标,就需要选择一本合适的教材。根据学校的要求:优先选择面向21世纪教材、国家级规划教材或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的获奖教材。故我们选择由河南师范大学王玉炉教授主编的“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有机合成化学》,教材的难度和内容相对于我校的学生和学时都略有偏高,难度较高可以提升我们学生的水平,为将来的考研等做好铺垫,内容偏多可以通过优化教学内容予以解决。该教材全书共11章,绪论指出有机合成化学目前备受关注的一些研究领域,接下来介绍官能团化和官能团转换的基本反应,然后介绍酸催化缩合与分子重排、碱催化缩合与烃基化反应,之后对有机合成试剂、逆合成分析法与合成路线设计、基团的保护与反应性转换、不对称合成进行说明,最后介绍氧化反应、还原反应和近代有机合成方法。由于课时的关系我们对教学内容进行了分类、分级,第一类是教师引导性的,例如官能团化、官能团转换与有机合成试剂等,这部分内容主要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复习强化知识内容;第二类是重点讲述部分,例如:酸碱催化缩合、逆合成分析法与合成路线设计等,这部分内容教师先通过典型案例进行讲解,培养学生的思维方法和习惯,随后再对大量的例题进行分析解剖,使学生对于较复杂化合物的合成形成基本的解题思路;第三类是学生以自学为主,教师答疑为辅的,例如:氧化还原反应、合成方法等,这部分知识主要是以记忆和拓展方法为主,相对学习难度较小,故在学时不足的情况下,以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为主。这样可以在较少的课时内完成教学内容,同时学生的知识面、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有提高。
二、改进教学方法
先进的教育思想、理念是优秀教学方法产生的源泉,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知识的来源和方式更加丰富多样,我们要改变以往对教学主要任务是知识传承的片面理解和认知,随着知识大爆炸时代的到来,教育主要是培养人们如何获取对自己有用的知识,更有效的从大量的知识中筛选出对自己发展有用的信息。教学方法的先进与否,直接影响创新人才的培养。如果不对落后的教学方法进行大的改革,培养创新人才就将成为一句空话。因此教学方法的改革是十分必要而又十分迫切的,可能是今后教学改革、质量提高的一个切入点和突破口[11]。教学方法多种多样,每种教学方法都有自己优势和特色,怎么样找出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至关重要,笔者认为结合教学实际将多种教学方法有机的结合起来,发挥每种教学方法的优点,摒弃其劣势,提高教学质量。有机合成设计是一门理论性强、综合性强的课程,也是较为难学的课程,容易让学生丧失学习兴趣。为了让学生学好此门课程,就要增加他们的学习兴趣,首先通过对有机化学主要内容的简略复习增加学生对课程的熟悉感和亲近感,这部分我们主要依靠讲授法进行教学,既用较少的时间又迅速提高了学生的信心和对有机合成的兴趣。其次在学习缩合反应和重排反应时,上课要适时的应用讨论式教学方法增加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参与度,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教学中给学生讲授Beckmann重排,以A为例将解,讲解后就让学生进行随堂练习,做B和C进行练习,并让学生讨论为什么结构如此相似的两个化合物在相同的反应条件下结构却不同,加深对Beckmann重排的理解,提高教学效果。再次在学习合成策略时应用启发式教学方法,拓展学生的思维和对合成的全面理解,提升学生对知识理解的深度和广度,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比如在化合物D逆合成分析中可以分别在C1-C2,C2-C3之间切断,切断后每部分都可以为正负合成子,引导学生思考那种切断方式合理,得到不同的合成子,那个有合适的试剂可供使用,首先通过简单的例子引导学生的思维发散,学生讨论后老师再分析每种方法的可行性与优缺点,通过这种启发式教学使学生对合成的理解不再是简单的设计一个路线,而是综合考虑以下几点:1)反应步骤尽可能少;2)每一步的产率尽可能高;3)反应条件尽可能温和,易于达到;4)中间产物和最终产物的分离纯化容易进行;5)起始原料、试剂尽可能廉价易得,反应时间尽可能少;6)新理念:绿色、原子经济效率等,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合社会发展需求的实用型人才,完成大学的根本使命。最后在讲复杂化合物合成时主要采取赏析式案例教学法,举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化合物的全合成方法,通过讲解让学生了解科学家在做全合成时的方法和技巧,慢慢领悟其中的奥秘,使学生对有机合成的认识有感性向理性转变,比如我们在教学中增加了学生熟悉的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屠呦呦发现的青蒿素E的合成,共有九种的全合成和5条半合成的方法与策略[12],通过这些例子的赏析拓展了学生的思维方式和空间,对于投身科学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教学中多种教学方法的联合使用使教学效果进一步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效果得到大幅改善,提高了教学质量。
三、改革考核方式
教育的目的不是培养“考生”,而是培养“学生”。“考生”是以“学会”为目的的寻找已知世界现成答案者;“学生”是以“会学”为手段的探索未知世界者[13]。考核是教学的重要环节,是评价教学质量的重要依据。科学有效的考核方式能够促进教与学,有机合成这门课程对于普通二本学校的学生是相对较难的,而传统的期末闭卷考核方式不能真实有效的反映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所付出的努力和对知识掌握的掌握程度,从而打击学生学习积极性,为此我们对考核方式进行了改革,将原来平时成绩的比例由30%升至40%,其中包括考勤20%、作业30%、课堂互动及讨论20%和单元测验30%,将原来期末考试成绩比例由70%降至60%,试题中60%是基础知识,主要以完成反应方程式、反应机理等形式考查,20%~30%是中等难度的知识,主要以合成题的形式;10%~20%是较高难度的,以逆合成分析形式进行考查,试题有4~8试题,要求学生从中选取2~4进行作答,可以更加合理科学的评价学生,对学生的学习起到促进作用。通过有机合成课程的教学改革,构建有机合成的创新性教学体系,能全面实现有机合成教学目的,激发学生们的求知欲望和探索精神,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在将来的工作中发挥骨干作用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对于提高有机合成及有机化学教师的教学水平上起到一定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刘平,刘岩,谢建伟,等.《有机合成化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研究——以石河子大学应用化学专业为例[J].时代教育,2015(1):207.
[2]库尔班江,欧阳艳.有机合成教学内容及教材体系的改革与实践[J].化学教育,2015(2):16-18.
[3]李江胜,李浔,黄朋勉,等.逆合成分析法在精细有机合成工艺学教学中的应用[J].广州化工,2010(7):254-255,265.
[4]张泽,吴之传,陶庭先.工科化学有机合成教学内容优选之探讨[J].滁州学院学报,2010(5):106-107.
有机合成的经验范文3
关键词:高中化学;有机合成;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1-0263-02
有机合成是高中生学习的重点部分之一,它要求学生们能够熟练掌握各种有机物的结构、物理与化学性质以及各种化学反应,还有各有机物间的转化关系。但是有机化学具有知识点多而繁琐的特点,虽然不难但是不好记忆,因此学生对于系统的掌握有机知识比较困难。从学生们的学习难点出发,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要采用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使得学生们更轻松的理解和掌握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1.知识梳理,构建体系
对于知识点繁多的有机化学基础而言,最好的应对方法就是系统的对于繁琐的知识点进行梳理,引导学生形成条理有序且客观全面的知识体系,从而方便学生们比较理解知识,同时使得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并建构起知识间联系,加固学生知识结构体系,方便学生们在学习有机合成时知识迁移。
比如,我在为学生们讲解《有机合成的过程》这一小部分内容时,因合成过程中需要很多有机化学知识的辅助,所以我先带领学生们对有机化学知识进行了疏理。我提问学生说:"我们所有学过的有机物可以分为几类,并且每类包括什么?"学生们仔细思考后回答说:"所有有机物可分为脂肪烃、芳香烃、卤代烃和烃的含氧衍生物四种。其中脂肪烃包括烷烃、烯烃、炔烃,芳香烃包括苯和苯的同系物,烃的含氧衍生物包括醇、酚、醛、羧酸和酯。"学生们回答完后,我要求学生们梳理各类型中有机物的性质和各自的化学反应,然后根据各有机反应类型将各有机物进行联系。学生们纷纷开始了知识梳理,梳理后学生们建构了有机知识体系,理清了各有机物间的转化关系。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整理,并且形成知识体系,不仅能够加强学生们对有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而且还能够使学生的基础知识更加坚固,更方便了学生们在实际运用时的合理迁移。
2.强化实验,引导探究
有机合成题是高考中的高频考点,而解开此题需要学生们具备正向有机推理和逆合成分析的能力。而实验的引入可以很好的培养学生们的这两种能力,因此在实际教学中,高中化学教师要多带领学生们进行实验,并在实验的讲解过程中引导学生依据实验现象推断可能产物或根据产物推断反应过程,以此培养学生们的推理能力和逆向思维,提高学生解题能力。
比如,我在讲解高中化学《逆合成分析法》这一小部分内容时,为了让学生们更了解合成路线、合成过程以及基本原料和辅助材料的性质,我带领学生们进行了溴乙烷与乙醇的消去反应实验,引导学生们在实验的过程中学会根据现象推断中间体和终产物。我先给学生们展示了实验装置和实验的注意事项,即混合液体积为乙醇5ml浓硫酸15ml并且温度计不可插入到混合液中。大家在清楚了注意事项后,我们开始了实验,实验中我们观察到溴的四氯化碳溶液和高锰酸钾溶液均褪色。:"根据这个现象我们可以知道终产物是什么?"学生们回答说:"终产物是乙稀"。学校们回答完后,我与学生们展开了讨论去探究实验过程中各化学用品的用处及副产物,经过讨论学生们清楚那个化学用品的用处以及反应的整个过程。
学生通过做实验可以更深刻的体会反应进行的过程并且在脑海中形成直观的记忆,同时加强实验操作不仅能够更深刻的理解和掌握知识,还能在实验操作中根据不同的实验现象培养学生们的实验探究能力。
3.链接生活,强化应用
无论是那个阶段的学习,能够将所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进行教学都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方法。高中阶段的学习也是一样的,通过链接生活进行教学不仅能够使得学生在知识的接受和掌握方面更加轻松,还可以为学生增加生活经验,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从而强化学生的应用能力。
比如,我在开始讲解高中化学《有机合成》这一部分内容时,为了让学生们清楚有机合成的必要性,我先带领学生们回顾了原油的分馏及裂化的产物和用途。我对学生说:"我们大家都熟悉汽油、煤油、柴油,这些都是煤制油工程的产物,而煤制油工程就是以有机合成为基础的。也正是由于有机合成化学工业的兴起是的,煤焦油和石油这些天然资源的综合利用得到了快速发展。那么现在大家来谈一谈有机合成给我们生活带来的便利。"学生们纷纷开始了发言,有的同学说:"汽油、煤油和柴油的出现极大的方便了我们的出行,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也有的同学回答说:"由石蜡制成的各种化工原料丰富了我们的日常生活。同时油的也增强了机器的寿命,为我们节约了钱财。"同学们发表完自己的见解后,都了解到了有机合成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链接生活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加深对知识的掌握的同时提高对于知识的应用能力。这样不仅能够高效的完成教学任务,还可以更好的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总而言之,从学科知识本身的特点出发从而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是作为一名教师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因此,在高中有机合成的教学过程中采用不同的方法对特点不同的内容进行教学,不仅能够更好的挖掘教材内容还能够使学生的学习更加轻松,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也更加牢固。同时,通过有效的方法学习化学知识还可以强化学生对于知识的运用能力,完善学生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有机合成的经验范文4
单元教学设计是指在认真解读课标、深刻理解教材并考虑到考试评价的基础上,依据学生的知能实际和心理需求对一个完整的教学主题进行的多课时整合性一体化的教学设计,其关注的焦点在于通过对同一主题多角度、多层次、不同方式的学习,将“点”状态知识结构化组合,将碎片式能力贯通性培养,将散落的科学观念统摄型建构,其目标指向为促进学生多元整体性认知结构的形成。
“有机合成”作为单独的教学内容安排在选修教材《有机化学基础》(人教版)的第三章“烃的含氧衍生物”第四节,以有机物的合成为目标,复习各种官能团之间的相互转化,在基本有机反应的应用过程中,学习有机合成的方法和途径,理解有机化学的价值,促进结构观、联系观、转化观的形成,而在后续“合成有机高分子化合物”的教学内容中,教材又从合成方法和合成原理的角度作了进一步拓展和系统化,知识应用的深广度和问题解决过程中的思维要求进一步提高。学生面对的有机合成问题,通常包括基于分析性思维能力的合成方案的解析和基于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合成方案的设计,从对化学科学的理解、信息素养、问题的探究与解决能力等学习和评价要素看,“有机合成”是有机化学知识的制高点和生长点,更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和思维能力培养的绝佳素材,因此,将“有机合成”作为一个教学单元的主题是合理的,更是必要的。
1单元教学目标的设计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包括有机合成方案的解析与设计。从知识的精髓看,两者是一致的,都是有机物官能团的结构、性质、转化及其应用;从面临的问题看,合成方案的解析侧重于通过对已知方案中未知物质的分析、线路的评价和探究结果的表达,在方案的理解和体会过程中达成逆合成分析法的形成,而合成方案的设计,则是通过新合成方案的构造和反思优化,在逆合成分析法的应用过程中,促进学生综合思维能力的提升,两者对素养与能力的要求具有明显的递进性;再从问题解决的策略与过程看(见图1所示),两者具有较强的关联性和融合性。
依据以上分析,“有机合成”单元教学目标的设计为:以有机合成为主线,将有机化合物的结构、性质、转化等知识点串联起来,使之系统化;以合成方法原理和特点的分析为重点,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感受有机合成的本质、价值,培养问题解决策略,提升问题解决的思维能力,形成正确的科学观念和价值观念。
本单元的设计教学时段为三课时,课时教学目标的预设为:第一课时,整理回顾各类官能团的结构特征,引导学生从化学键的断裂与形成的角度理解有机化学反应及有机物之间相互转化的本质;关注有机物碳架的构建和官能团引入方法;在简单问题的解决过程中,穿插问题解决基本策略的培养。第二课时,在熟练掌握各类有机物转化关系的基础上,通过对实际生产实验中的合成方案的分析评价,体会有机合成的含义,学会多种问题解决策略的应用。第二课时是将第一课时中掌握的系统化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由此形成的问题解决能力还将对综合性更强、开放度更大的有机合成方案的设计起到先行组织者的作用。第三课时,综合应用有机化学知识和各种问题解决策略,完成对新物质或功能高分子化合物的合成方案设计;体验有机合成在生产、生活及高新技术领域的重要作用。
2 单元教学活动的设计
单元教学活动的设计包括单元学习主线的设计和课时学习活动的设计。
基于单元教学总体目标,本单元学习活动主线设计为:官能团与有机物的转化,在分析各种有机物官能团结构的基础上,理解有机物转化的本质,进而形成官能团转化的系统知识和基本策略合成方案解析,应用有机化学知识和问题解决策略,分析、评价真实背景下的实际合成方案合成方案设计,综合考虑各种因素,构造科学合理的合成方案。
基于课时教学目标服务于单元教学总体目标的原则,课时学习活动的设计既要保持单课时的独立性又要关注前后各课时之间教学目标的一体化达成、知识和能力的递进性和螺旋式上升,鉴于此,本单元课时学习活动设计如下:
第一课时,(1)回顾各类有机物的官能团,从化学键和基团之间的相互影响分析官能团对有机物化学特性的决定性作用,从旧键的断裂与新键的形成理解有机反应的本质。(2)以有机代表物间的相互转化将各类官能团的联系系统化。如要求学生以有机代表物为例,用方程式说明“醇醛酸酯一条线,乙烯联系一大片”的含义。(3)设计恰当“问题串”,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形成问题解决的基本策略。
[教学片断1]问题1:①环氧氯丙烷是制备树脂的主要原料,工业上有不同的合成路线,以下是其中的两条合成践线(有些反应未注明条件)。
(问题转化策略、正逆向递归策略)
2. ①当一取代苯继续发生取代反应时,新引进的取代基受到原取代基的影响而取代邻位、对位或间位。使新的取代基进入它的邻位、对位的取代基:-CH3、-NH2、-X;使新的取代基进入它的间位的取代基有:-COOH、-NO2等。
若将②、③两步反应顺序颠倒,也可以得到C,但实际上是不妥的。请你指出不妥之处_____。
②反应步骤BC的目的是什么?
(新信息介入策略、反思评价策略)
3.①多沙唑嗪盐酸盐是一种用于治疗高血压的药物。多沙唑嗪的合成路线如下:
EF的反应中还可能生成一种有机副产物,该副产物的结构简式为_____。由F制备多沙唑嗪的反应中要加入试剂X(C10H10N3O2Cl),X的结构简式为_______。
②合成有机高分子化合物的途径有哪些?
[师生交流]见图2所示。
(式型匹配策略、模型建构策略)
(4)学习反思,由官能团间的转化反应到新物质的获取策略进而引发对合成方案的关注。第一课时作为对已学知识的回顾整理,学生的学习活动更多地以内省式的独立思考、生生间的讨论交流为主要形式展开,教师主导问题的提出并作为问题讨论的首席参与者,融入学生的学习活动。
第二课时:提出核心任务,应用逆合成方法的原理解析有机合成方案。把第一课时获得的学习成果置于真实的问题情境中检验反馈、拓展应用。选取经残缺设置后的实际生产或实验中真实的合成方案作为课堂教学素材,引导学生解决问题、掌握方法:物质分析原料的正向推衍、产物的片断解析、新信息的合理插入、官能团的正逆向对接,直至全部合成线路的贯通并将分析结果运行检验。线路分析合成顺序的科学性、合成路径的简约性、目标产品的产率、环境保护等。准确表达按要求正确书写有机物结构简式、有机反应方程式、同分异构体、识别反应类型等。
[教学片断2]问题1:尼龙-66被广泛用于制造机械、汽车、化学与电气装置的零件,亦可制成薄膜用作包装材料,其合成路线如下图所示(中间产物E给出两条合成路线)。
完成下列填空:
(1)写出反应类型:反应②_________反应③_________。
(2)写出化合物D的结构简式:_________ 。
(3)写出一种与C互为同分异构体,且能发生银镜反应的化合物的结构简式:_________。
(4)写出反应①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
(5)试评价中间产物E的两条合成路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化合物B的另一种制备方法(原料任选):_________。
(知识应用,在分析、判断、比较和评价等过程中提高分析性思维能力)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交流]略
2. 以苯乙酮为原料的苯氧布洛芬钙合成路线如下,试回答下列问题:
信息一:氯化亚砜(SOCl2)可与醇发生反应,醇的羟基被氯原子取代而生成氯代烃。
信息二:已知:
(1)写出A_____,B_____,C_____,D_____,E_____,F_____的结构简式;
(2)写出苯乙酮的其他同分异构体(必须含有苯环和羰基)
(应用多种问题解决策略解析有机合成方案)
[交流](1)物质分析的策略与过程:见图3所示。
(2)同分异构体书写(见图4所示):
合成方案的解析是对第一课时知识和方法的拓展、组合型应用,而合成方案本身又是第三课时方案设计的范例,方案解析过程中形成的问题解决策略对第三课时学习活动具有内在的支撑价值,因此,本课时在全单元学习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课时的学习活动形式主要为问题解决驱动下的小组合作、师生交流。
第三课时,教师发挥主导作用,根据学生实际设定问题的综合度,提出若干目标产物的合成方案设计任务,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内交流合作、小组间比较优化、个体体验内化等学习活动,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提升思维品质。本课时以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目标产物的合成为问题背景,要求学生综合应用有机化学知识和各种问题解决策略,依据逆合成方法的原理,在联想创新中设计方案,在比较评价中优化方案。本课时的学习活动有利于学生进一步构建完善自己的知识网络和方法体系。
[教学片断3]问题1:香豆素( )
是一种用途广泛的香料,可用于配制香精及制造日用化妆品和香皂等。请用合成反应流程图表示出以
乙醇和邻羟基苯甲醛()合成香豆素的合成方案。
提示:①合成过程中无机试剂任选
本单元教学设计始终定位于以有机物之间官能团转化的知识为载体,通过合成方案的解析与设计,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培养问题解决策略,提升问题解决能力,所以,本单元设计了两类反馈检测题,一是对给定合成线路的解析,以考察学生对逆合成方法的理解水平;二是合成方案的构造,如“有机玻璃、涤纶的合成方案设计”,以考察学生对逆合成方法的应用水平。
3 单元教学设计的思考
单元教学主题的确定要突出“生本性”。课堂学习过程是师生和谐共创的心理能动过程,特别需要注重师生间的内在心理共鸣与外显教学共振的和谐统一。因此,一定要重视 “学情调研”,从学生实际出发,切实考虑学生当前已有的经验、思维方法和态度及心理需求(包括应对考试的需求), 把有利于学生基础知识的有效加强、认知结构的有效改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思维能力的有效培养,直至化学科学观念的有效形成,作为我们单元教学设计的出发点和追求目标。这就需要教师真正走近学生,通过作业与考试分析、学习过程观察、交流与访谈等,了解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看法和自己对学习内容的想法,师生共同确定单元教学主题。
单元教学设计要落实整体性、发展性。一方面单元教学应服务于学科整体知识系统的理解、科学观念的形成和科学思维方法的培养;另一方面“单元”又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教学单位,有一个相对完整的教学主题,其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内容的整合和教学活动的安排自然具有整体性特征。单元内课时教学活动服务于单元教学目标的达成,各课时教学活动中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具有内在的联系性和发展性。如“有机合成”单元教学设计的整体性应落实在理解有机反应本质,将有机化学知识系统化,形成结构观、转化观、应用观,培养问题解决策略与问题解决的思维能力等教学目标的设定上;发展性则应落实在官能团转化知识、应用知识分析合成方案、应用知识设计合成方案的学习活动预设中。
参考文献:
有机合成的经验范文5
【关键词】香料;苯乙醛;环境友好;工业化;环氧苯乙烷;氮气保护
An Environmental Friendly Industrial Processes Of Phenyl Acetaldehyde As A Perfume
Author: Bai Ruigang Tianjin Freeworld Industry Co., Ltd. Zip 301600
Abstract: In this paper,with the mordenite catalytic oxidation,Styrene oxide is isomerized to Phenylacetaldehyde perfume,after a lot of the tests, the technology used in industrial production,the advantages of the zero discharge of wastewater and Catalyst can be reused, is green environment-friendly processes.
Keywords: Perfume Phenylacetaldehyde Environmentally Friendly Styrene oxide Isomerization.
一、前言
苯乙醛天然存在于玫瑰油、柑橘油等精油里。具有强烈的风信子香气和绿叶似得清香香气,苯乙醛应用于食品添加剂、化妆品及香皂等方面。同时苯乙醛是一类应用广泛的有机合成中间体,香料方面可以制备缩醛香料,缩醛类物质是重要的香料调和剂; 在环境方面可以制备Schiff 碱净化废水【8】; 在农药方面是高效的病虫抑制剂。
多年来苯乙醛的合成方法研究一直没有间断,现在仍然很活跃,如以固体酸催化剂氧化苯乙烯液相重排[1]、苯乙炔为原料在双相催化体系中对甲醇发生烯基化反应生成甲基苯乙烯基醚,进而直接水解生成苯乙醛[2]、以苯基乙二醇在酸性条件下分子筛为催化剂脱氢反应生成苯乙醛,收率70%【3】、或以酸处理活性炭为催化剂异构化环氧苯乙烷制备苯乙醛[4]。这些方法中或收率不高、质量不稳定或步骤较复杂、时间长。
同时,寻找高效且环境友好的制备苯乙醛的催化剂也吸引了众多研究者,是有机合成化学研究的一个热点【5】【7】。固体酸催化剂是性能优良的多功能催化剂,在有机合成中广泛应用,其中的沸石分子筛ZSM- 5分子筛属耐酸性沸石,可直接用稀盐酸交换,将质子引入[6]。还有金属催化剂存在下的气相反应【9】【10】,用苯乙醇氧化制苯乙醛,这种方法空着条件非常严格,容易产生苯乙酸副产品。
目前,苯乙醛普遍的工业生产方法是以苯乙醇经氧化或由苯乙酸乙酯经还原制备,由于苯乙醛性质活泼,易于氧化、聚合,所以目前的工业方法不能得到高产率、高纯度的苯乙醛,随着苯乙醛应用范围的不断扩大, 苯乙醛的产量将远远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本文作者在总结之前人们的经验的基础上,发明了能够高效催化异构环氧苯乙烷,高转化率、高选择性的分子筛催化剂,而且此催化剂可以反复循环使用而活性不降低,溶剂回收循环使用,该工艺使用氮气保护技术使产物不聚合可以直接达到香料级苯乙醛的标准和用于其它产品的生产中,真正实现工业化的零排放无污染的绿色合成工艺,为该产品的进一步应用开拓了道路。
二、试验部分
1、原料及仪器
1,4-二氧六环( p-dioxane) 又称:二恶烷;工业溶剂,工业级。环氧苯乙烷(Styrene oxide)又称1,2-环氧乙基苯,工业级。合成沸石催化剂:天津南开大学催化剂厂。马弗炉,气相色谱。
2、催化剂制备
500ml四口瓶加入6g金属盐,纯净水100g,搅拌使完全溶解,加入10g沸石催化剂,充氮气置换3次,升温至沸腾(在100℃)。加热50h以上,抽滤后用纯净水洗至少三遍。放入烘箱烘干,后在电阻炉里先升温300℃,而后升温到600℃完全煅烧5h备用。
3、实验步骤
1000ml四口瓶加入2g催化剂和300ml1,4二氧六环,将反应系统全封闭后充入氮气置换3次,搅拌加热至回流。回流后滴加500g的环氧苯乙烷。大约5小时滴完。滴完后回流保温2小时。冷却,抽虑回收催化剂下批次继续使用,记录数据。将反应液水泵减压蒸馏回收溶剂后换油泵蒸馏至150℃得到成品苯乙醛。称量成品得量和高聚物得量,评价试验结果。
三、结果与讨论
1、溶剂使用量对反应结果的影响(催化剂为2g,均为循环使用)
批号 1 2 3 4 5
溶剂使用量(%) 30 40 50 60 70
氧化苯乙烯 转化率(%) 95 98 99.5 99.4 99.5
苯乙醛选择性(%) 99.5 99.4 99.5 99.6 99.4
2.催化剂使用量对反应结果的影响(溶剂使用量为物料总重的50%)
批号 1 2 3 4 5
催化剂使用量(g) 0.5 1 2 3 4
氧化苯乙烯 转化率(%) 95 98 99.5 99.4 99.5
苯乙醛选择性(%) 99.5 99.4 99.5 99.6 99.4
3.氮气对反应结果的影响(溶剂量为物料总重50%,催化剂2g,循环使用)
批 次 氮气保护 氮气保护 未保护 未保护
成品得量 480 482 400 410
聚合物得量 20 18 100 90
根据以上结果可以看出溶剂量和催化剂使用量对原料环氧苯乙烷的转化率影响较大,考虑物料最佳耗用量为溶剂为物料总重的50%,催化剂为2g.溶剂量和催化剂使用量对产品的选择性影响不大说明催化剂的性能是非常好的,通过对比4批次的使用和未使用氮气的结果可以看出,氮气的使用可以大大减少聚合物的产生,提高产品的收率。该工艺是高效可行的,并且整个过程无废水排放,真正实现了绿色合成。
参考文献
[1]李谦和,尹笃林.氧化苯乙烯液相重排制苯乙醛的固体酸催化剂[J].精细石油化工,1996, (2) :40.
[2]沈长洲,游思慧.香料物质苯乙醛及其缩醛合成的新途径[J].精细化工,1996,(13) :12.
[3]王苹,王世铭,张建成.香料苯乙醛合成的新途径.1004- 9533(2004) 05- 0383- 02
[4]朱,王锦堂,李玉峰等.环氧苯乙烷催化异构为苯乙醛[J].南京化工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2000,(3) :55.
[5]校大伟,成春雷,张金,李剑利.苯乙醛合成研究进展化学试剂, 2008,30(12),899~ 902;926
[6]田部浩三,御园生诚,小野嘉夫等.新固体酸和碱及其催化作用[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1992.
[7]LEMINI C, ORDONEZ M, PEREZ FLORES. Synthesis of aldehydes from oxiranes using silica gel as reagent [J] .Synthetic Communications,1995,25(18):2695.
[8]李海虹,李荣,张田林.壳聚糖与苯乙醛得缩合反应 [J].淮海工学院学报,2007,16(1):51- 53.
有机合成的经验范文6
关键词: 机合成题 解题策略 特征条件 信息方程式 题设问题信息
引言
一条完整的有机合成路线是一个严谨的思维过程,它要求学生在熟练掌握各类有机物性质的基础上,并能够结合相关信息综合分析在生活中一些重要有机物的合成过程和原理。有机推断的总体思路是快速浏览整个有机题目(包括已知的信息方程式和题设问题),寻找合适的突破口,再采用正向推断、逆向断或者正逆推断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有效推导。因此,有机推断最核心的地方就是寻找突破口,根据安徽近五年高考有机题的特征,寻找合适的突破口有以下几种主要方法。
一、以已知的信息方程式为突破口
【说明】题目中若已知信息方程式,则往往可以作为突破口。认真分析该已知信息方程式反应的机理和注意反应条件,并会套用在合成路线上推导相应的物质或必含结构。
【典型例题】(2012年安徽)
PBS是一种可降解的聚酯类高分子材料,可由马来酸酐等原料经下列路线合成:
分析:此信息方程式反应的机理为RCCH中三键碳连氢的碳氢键断裂与另一个有机物中羰基发生加成反应获得炔醇。明显在推导C的结构时要利用此信息方程式,原因是生成C的反应物乙炔含有三键碳连氢的碳氢键和甲醛含有羰基(注意乙炔中含两个三键碳连氢,故反应时乙炔和甲醛按照物质的量1:2反应),由此可分析出C的结构为HOCHCCCHOH。
【解题策略】对于给出的已知信息方程式的有机合成题,题目解决思路较简单,肯定利用信息方程式做突破口进行推导。但信息方程式的套用过程相当较难,要求考生必须分析出反应的机理,即有机物发生反应的部分或官能团及反应过程中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过程。因此,在教学各类有机物的不同性质时要透彻讲解在反应过程中有机物的反应机理,切忌死记硬背有机方程式。并且在涉及陌生信息方程式时要引导学生分析和运用。这对学生的分析理解运用能力要求很高,因此要注意在日常练习中的能力培养,不可一蹴而就。
二、以题设的问题中信息为突破口
【说明】有些题目的突破口不出现在合成路线上,也不在已知的信息或信息方程式中,而是出现在题设的问题中。
分析:B的结构简式推导若直接利用路线中B生成C的条件(可能是醇脱水成醚),可能误推出B也是一种醇。但回答题设问题1时发现所推得B的结构不吻合A生成B的反应类型。因此B结构的推断利用题设问题中信息“AB为加成反应”可知B为CH=CH-CCH。
【解题策略】要求学生通读整个题目,切忌只把重点放在合成路线和信息方程式。并且在快速读题中梳理出重要信息的能力。特别是发现只根据合成路线和信息无法推断时,一定要注意下面的题设问题。
以上是结合近几年高考试题的特点并符合有机考查的规律总结出有机推断的两种常用方法。当然,有机合成的推断突破口不止这两种。但无论何种方法,它都要求学生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较高的逻辑推理能力、完整的综合能力,因此教师要积极引导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要不断练习、总结、反思,提高解决有机推断的能力。
一、引言
“学科馆员”制度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20世纪末期才盛行于国内本科院校图书馆。而近十年国内高职院校图书馆也逐渐开始这一领域的工作,并取得了一些突破性的进展,但高职院校图书馆建立“学科馆员”制度还远未像本科院校图书馆那样普及,有的甚至根本没有涉及,即使正在实施“学科馆员”制度的离真正“学科馆员”制度的理念和要求也相距甚远,二者之间还是有比较大的差距。而高职院校图书馆近几年发展迅猛,人才济济,博士、硕士、正高、副高大有人在,专业辐射面也非常广泛。仅以我馆为例,符合“学科馆员”标准的图书馆员就占全馆总人数的1/3以上,具备了在图书馆尝试建立具有高职院校特色的“学科馆员”制度的基础条件。
二、图书馆建立“学科馆员”制度的必要性
1.提供主动性、个性化服务,提高文献资源利用率。
电子信息资源的盛行,导致图书馆每年花费大量经费购买的各类图书信息文献资源的利用率很低,有些信息文献资源从新的放成旧的都没有被读者查阅过一次,读者人数逐年下滑,尤其是教师读者逐年减少,高职院校图书馆尤为突出,图书馆已经快要沦落到学生自修室的地步,图书馆前景堪忧,必须创新服务。“学科馆员”是既具有专业学科背景又受过图书文献资料专业训练,为特定学科领域的读者提供深层次的、个性化的综合的复合型专业人才。如今网络环境下的各类信息文献资源急剧扩张,内容十分庞杂,面对繁杂无序的海量信息文献资源,学科教师、专家们在短时间内,很难全面准确地搜寻到自己所需的信息文献资源,正所谓隔行如隔山,“学科馆员”可以利用自己的专业学科背景和图书文献检索知识提供代查代检服务、定题跟踪服务、文献资源的开发与推广服务等,密切关注专业、学科教师的学术动态,及时将专业、学科教师的教学科研需求反馈给图书馆相关部门,主动参与专业、学科的科研活动,提供个性化服务,提高文献资源的利用率。
2.在图书馆与系部、学科之间起到“桥梁”作用。
所谓的“桥梁”作用,就是要求“学科馆员”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娴熟的公关技巧,深入到系部、学科教师的科研或教学活动中,帮助他们发现并提供更多专业信息文献资源,为他们的研究和工作提供针对性强的个性化服务,以恰当的言谈举止取得他们的欢迎和配合,是图书馆创新精神和学科化服务特征的具体体现。只有当系部、学科的教师深刻体会到“学科馆员”的巨大作用时,图书馆在学院的地位才能真正提高,图书馆人的人生价值和自我实现的心理需求才可能得到满足,通过建立“学科馆员”制度,可以切实架起图书馆与教研第一线的“桥梁”,带动整个图书馆服务的深化,这也是图书馆改革和发展的需要。
3.高职院校图书馆形势发展的需要。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的数量已超过了本科院校,高职教育已占据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高职院校图书馆的服务对象发生了很大变化,高学历、高职称的教师成为师资队伍的主干力量,需求也越来越高,了解读者,研究读者,已成为图书馆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环节。为适应高职院校图书馆的发展,先进的办馆理念和全新的服务模式应运而生。随着高职院校图书馆“学科馆员”制度的引入和深化,“学科馆员”对口服务已成为图书馆读者服务的一项重要内容,与以前传统的借借还还、参考咨询等浅层次服务等相比,是一项开拓性的参与式的创新服务,也是图书馆摆脱当前办馆困境的重要举措。一所合格的高职院校与合格的图书馆是分不开的,在信息高度发展的今天,图书馆的服务方式也在不断变革,在做好传统服务工作的同时,图书馆要适应学院专业、学科的发展和建设的需要,必须拥有结构合理的各方面专业人才,创新图书馆的服务模式,必须顺应大潮引入“学科馆员”制度。
三、图书馆“学科馆员”制度建立的具体措施
1.建立具有高职院校特色的“学科馆员”选拔条件。
“学科馆员”制度建立的根本是组建一支专业素质、综合素质、思想素质高的“学科馆员”队伍。按照目前本科院校选拔学科馆员的基本标准:硕士及以上学历,拥有一定的专业背景,具备良好的外语和计算机操作能力;或具有中级及以上职称,2年以上图书馆工作经验,熟悉图书馆业务。因本科院校推行“学科馆员”制度的目的重在科研,高职院校的重点应立足于应用方面,不能照搬本科院校模式,“学科馆员”制度的建立也就有截然不同的特点和追求。故高职院校图书馆选拔“学科馆员”的条件标准应不能等同本科院校,应考虑高职院校教学特点和目的及高职院校图书馆自身实际,建立一套有高职院校特色的“学科馆员”选拔条件,规范运作,不应片面追求高学历、高职称等硬件为唯一目标,应兼顾创新意识、进取精神、主观能动性、优良的服务意识等软件条件,这样在图书馆内选拔“学科馆员”的余地就比较大,可以精挑细选出专业知识扎实、知识面广、适应性强,真正符合“学科馆员”条件、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和良好的敬业精神,能够胜任“学科馆员”的人加入到“学科馆员”队伍中。
2.导入竞聘制度,落实绩效机制。
本科院校图书馆经过多年的实践,逐渐完善了“学科馆员”管理体制,对高职院校建立“学科馆员”制度起到了参考作用。高职院校图书馆应结合本馆实际情况,借鉴本科院校实施“学科馆员”制度的成功经验,适时引入“学科馆员”竞聘制度和绩效考评机制。由于“学科馆员”的特殊性,为了增强“学科馆员”的竞争意识和敬业精神,必须建立一套科学的适合高职院校图书馆操作运行的“学科馆员”竞聘、考评及奖励制度。图书馆需要对“学科馆员”的待遇给予一定的提高和提供优于普通馆员外出进修学习的机会,把“学科馆员”的一整套规章制度落实到实处,增强竞争意识,调动全体馆员的积极性,主动参与到“学科馆员”的竞聘选拔中,同时通过公开、规范的绩效考评,使压力变成动力,促使“学科馆员”积极改进服务方式,从而提高图书馆的整体服务水平,提升图书馆馆员的地位,不能使“学科馆员”仅仅起到系部、学科的联络员的作用。
3.优先选取重点学科试行,以点带面,积累经验。
高职院校图书馆“学科馆员”制度因有诸多本科院校的实践经验做基础,对高职院校图书馆建立“学科馆员”制度有良好的参考和借鉴作用。然而,因“学科馆员”制度介入高职院校图书馆的时间还较短,图书馆在“学科馆员”制度的试行尚处于摸索发展阶段,实践经验相对不足,前期肯定困难不少,这都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加之高职院校图书馆的规模没有本科院校图书馆规模大,人才多,馆员自身专业知识涉及面广,“学科馆员”队伍建设的摊子不必铺得太大。可以先选取学院几个重点专业、学科安排拥有相关专业背景的“学科馆员”进行科技查新、文献资源开发与应用、课题跟踪、推荐新书的采购与查阅等全方位的对口服务。取得了一定效果、经验后,以点带面,再在全院专业、学科开展“学科馆员”的对口服务,实现人力、物力、财力的最优化利用,使得“学科馆员”队伍发挥最大优势并为图书馆深化服务提供展示舞台,把它打造成为图书馆对学院教学科研服务的一张名片。
四、结语
图书馆要发展,就需要因需而变。可以说,“学科馆员”制度的建立,造就了图书馆新的服务时代,使图书馆的服务迈上一个新台阶,也使以读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得以真正实现,更使图书馆的服务具有互动性、参与性、开放性等时代特征。通过“学科馆员”的不懈努力,扩大图书馆的读者群体,提高读者满意度。高职院校图书馆“学科馆员”们只有具备良好的思想素质和职业道德,牢固树立“读者第一”的工作理念,才能针对不同专业、学科读者的不同需求,提供更专业化、规范化、个性化的服务。
参考文献:
[1]孙翌.学科化服务技术与应用[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