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病综合防控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慢性病综合防控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慢性病综合防控

慢性病综合防控范文1

一、组织建设

1、成立监测领导小组。由各县(市、区)卫生局和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县级以上医院、妇保所(院)等单位的分管领导组成,县(市、区)卫生局领导任组长。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县(市、区)卫生局防保科科长任主任。

2、成立监测业务指导小组。由各县(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妇保所(院)、医院防保科、慢病科等监测业务人员组成,县(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分管主任任组长,业务科长任副组长。

3、建立三级慢性病监测报告网络。由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妇保所(院)、县级以上医院、乡镇卫生院、街道(居委)等相关业务人员、村会计组成。

二、职责分工

卫生行政部门:慢性病监测工作在卫生行政部门统一领导下开展工作,卫生行政部门要组织部署项目实施方案,要协调公安、统计等相关部门配合做好项目实施,负责该项工作的协调、支持及人员经费落实保障,并组织有关专家对项目进行督查、评估工作。

疾控中心: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是慢性病监测工作的技术指导机构。要设置专门岗位,负责慢性病监测工作的组织实施、业务指导、技术培训、质量控制和日常管理。

市疾控中心的具体任务为:

1.制定、修订*市慢性病监测工作规范、质控方案、评价方案、漏报调查方案等。制定慢性病监测质量控制计划,组织定期质控检查和漏报调查;

2.根据各级各类机构慢性病监测工作人员的技术需求,制定培训计划,并组织培训;

3.负责日常技术指导,赴现场督导,了解检查慢性病监测工作开展情况,协调解决工作中出现的问题;

4.收集、汇总、审核各地数据库,将数据库资料上报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撰写年度分析报告及相关动态分析报告,报市卫生行政部门,并反馈有关基层单位;

5、协助市卫生局组织的项目实施情况督导和评估工作。

县(市)疾控中心具体任务:

1.组织和指导辖区内各级医疗机构开展慢性病病例登记和报告;

2.负责收集辖区内医疗机构的慢性病例报告,负责审核、整理、录入、转卡、分析,并按本规范统计要求按时编制各类统计报表上报,并反馈有关基层单位;

3.按照有关规定,对各种慢性病病例原始资料、统计资料等相关资料进行管理和保存;

4.对辖区内的慢性病病例报告工作进行督导、质控和考核。定期与公安、统计等管理部门核对相关资料,组织实施漏报调查;

5.对临床、防保等各类人员进行技术培训和技术指导;

6.负责每年到公安和/或统计部门获取出生人数和统计报表,向妇幼部门获取出生人数。

医疗机构:各级各类医疗机构是慢性病病例报告和统计工作的业务执行单位,要建立健全慢性病监测报告管理制度,明确相关科室职责,指定专人负责全院的慢性病病例的收集、整理、核查、盖章、网络直报等工作,并进行台账登记,建立慢性病病例登记册。

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村卫生室、个体医具体任务:

1、收集院内慢性病病例的个案信息,填报《发病报告卡》,进行网络直报;

2、对辖区内的慢性病病例个案进行核实,对填报不全的《发病报告卡》,入户调查;

3、收集辖区内《发病报告卡》,每月定期上报县(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4、定期汇总慢性病病例资料;

5、做好原始《发病报告卡》的保存与管理。

县级以上医疗机构具体任务:

1、收集本院慢性病病例个案信息,如实填报《发病报告卡》;

2、负责本院的医生填写《发病报告卡》的收集、审核、盖章、登记、上报、网络直报;

3、有计划地对院内相关人员进行培训;

4、做好原始《发病报告卡》存根和慢性病病例登记册的保存与管理;

5、应遵照本规范建立健全医院慢性病病例登记报告管理制度,定期开展自查。

三、工作内容

对监测区的常住人口进行慢性病监测,并在监测区开展居民漏报调查和医院漏报调查。

四、责任报告人

监测区内县级以上医疗保健机构和监测点内的各级各类医疗保健机构、个体医等为责任报告人,按照卫生行政部门的要求内容进行报告。

五、报告对象

新诊断病人报告各级医疗机构发现的冠心病急性发作、脑卒中发作病例、确诊新发糖尿病病例、确诊新发恶性肿瘤(包括中枢神经系统良性肿瘤)病例。

以往诊断病人报告在其他医院已经确诊,并且确诊时间在本规范实施时间*年1月1日以后的(*,*,*三个监测区以往诊断病人报告在其他医院已经确诊,并且确诊时间在*年1月1日以后的),但在本院为初次就诊的上述4种慢性病病例。

漏报调查发现的漏报病例报告医院漏报调查发现的漏报病例应及时填写发病报告卡补报。通过慢性病现患调查或当地医疗卫生部门在普查、筛查、健康检查时发现可疑病例,应劝其及时去医疗机构诊治。

六、报告程序

各级医疗机构临床医师发现冠心病急性发作、脑卒中发作病例、确诊新发糖尿病病例、确诊新发恶性肿瘤(包括中枢神经系统良性肿瘤)4种需报病的病例,均应填写相应的发病报告卡,在24小时内由医疗机构防保人员收集报告卡,审核合格后,分别登记到《糖尿病发病登记册》、《冠心病急性事件、脑卒中发病登记册》和《肿瘤发病登记册》(上述各登记册可以电子格式直接登记在电脑上,下同)。并定期向所在地的县(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出卡片。监测区内的个体医、村卫生室等发现上述需要报卡的病例,应向所辖的街道、乡镇卫生院(卫生服务中心)报告,由街道、乡镇卫生院(卫生服务中心)负责该项工作的人员核对发病报告登记,如为未报病例应面访核实后填写报告卡,分别登记到上述相关登记册,并定期向所在地的县(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出卡片。县(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收到上报的慢性病发病报告卡后,按户籍地址将卡片进行整理后分发给各监测乡镇、街道,各监测乡镇、街道防保医生核实户籍与卡片内容后登记入相关登记册,并将卡片反馈县(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县(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对卡片进行审核、剔重后,将卡片内容录入计算机,向*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出月报表、发病个案数据库,同时向同级卫生行政部门上报相关报表与简报。对属于本省其他监测区定期寄至相应监测区所辖县(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病例卡片,各县(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根据户籍地址,分发给监测乡镇、街道,经监测乡镇、街道防保医生核实户籍、卡片内容后登记到相关登记册,并将卡片数据库反馈所辖县(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死亡补报病例:各县(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负责慢性病发病报告的专业人员应定期与死因系统核对,发现存在上述四种慢性病的死亡病例应按要求登记到《浙江省监测区死亡核对发病情况登记表》,按乡镇、街道分类整理后反馈基层。各级医院防保人员在收集、审核《居民死亡医学证明书》和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反馈表时,发现因上述4种慢性病导致死亡的病例时应及时核对《糖尿病发病登记册》、《冠心病急性事件、脑卒中发病登记册》和《肿瘤发病登记册》,发现未报病例应及时与主管的临床医师联系,若为需要报告的慢性病病例则补填慢性病发病卡和上述相关登记册,同时向县(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出卡片。乡镇或街道防保医师在调查死亡原因过程中,如发现不一定是上述四类慢性病直接导致死亡的病例,应及时核实,若为需要报告的病例应及时补填慢病发病卡和上述相关登记册,同时向县(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出卡片。

医院漏报病例由医院防保人员补填发病报告卡;居民漏报病例由所辖地的乡镇卫生院人员补填发病报告卡。补卡后补登记到相应的《糖尿病发病登记册》、《冠心病急性事件、脑卒防保中发病登记册》和《肿瘤登记册》后,并向所在地的县(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出卡片。

病例随访:监测乡镇防保人员对本监测区内糖尿病病人、冠心病/脑卒中急性事件患者与肿瘤患者每年至少进行1次随访,各县(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应每年年底组织人员对随访情况进行调查。要求监测乡镇防保人员将随访情况登记到《糖尿病发病登记册》、《冠心病急性事件、脑卒中发病登记册》和《肿瘤发病登记册》,如病人死亡应在原发卡片上记录死亡日期与死亡原因,并于次年1月20日前将随访结果上报所在县(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县(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审核、汇总后,将随访结果录入慢性病发病数据库,并在每年1月30日前将上年度的《慢性病发病随访结果汇总表》及追踪随访结果分析报告上报同级卫生行政部门和*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并向各乡镇监测点反馈。

七、发病报告有关注意要点

1、急性心肌梗死、脑卒中

发病统计:急性心肌梗死及脑卒中发病期限均定为急性发病后28天,28天内如有新发展或第2次急性发作均不作登记;如28天后有新发展或急性发作则按另一病例报告1次(急性心肌梗死发病28天后无新的发作即算作慢性冠心病。脑卒中急性发作28天后无新的发作,但留有后遗症者均算作慢性脑血管病)。

死亡统计:急性心肌梗死死亡发生在急性发病28天以内的为急性心肌梗死死亡,在发病28天以后的(如无再次急性发作),不作为急性心肌梗死死亡而列为冠心病死亡。脑卒中死亡发生在发病28天以内的为脑卒中死亡,在发病28天以后死亡的(如无再次急性发作)不列为脑卒中死亡,而列为慢性脑血管病死亡。如死亡与冠心病或脑血管病不相关则均按其它主要死亡原因统计。

2、恶性肿瘤

填报对象:经病理组织学、细胞学检查、手术及其它专门检查诊断,或临床诊断(排除其它疾病)确诊的;对原发恶性肿瘤漏报的复发和转移病例;对原发恶性肿瘤漏报的死亡病例。

填报时,复发和转移病例应注明原发部位及首次诊断日期;对同一患者先后出现的原发恶性肿瘤,应分别填报。报告病种主要是原发的,如找不到原发病灶则按继发的报,以后找到原发的病灶再补报或更正;对于原发病灶已切除,继发的不用报;对于同时有原发病灶和继发病灶的,只需报原发部位。

八、报告时限

月报:各级医院防保人员收集《糖尿病发病报告卡》、《冠心病急性事件、脑卒中发病报告卡》和《肿瘤发病报告卡》,每月1次向所在地的县(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上报,报告时限为次月5日前;县(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由专业人员审核上报卡片,每月录入计算机,数据清理后,并在次月10日前采用电子邮件和邮寄双轨制方式,向*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月报表和监测质量反馈表。

年报:县(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将经过核对、订正后的准确数据按病种分乡(镇、街道)、分月、分年龄性别、分职业进行统计汇总,填写统计报表,于次年1月20日前,采用邮寄和电子邮件双轨制向省、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出报表和计算机数据库,同时向同级卫行政部门报告相关报表与简报,并将结果反馈给乡(镇、街道)卫生院。

九、制度保障

(一)加强人员培训

从事慢性病发病报告工作的人员要具备一定的基础知识,必须经过培训。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每年定期组织对辖区内从事慢性病监测工作人员进行相关技术培训,提高工作质量,并进行考核。

(二)建立例会制度

市、县(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定期召集辖区各医疗机构进行慢性病病例报告收集和工作研讨会;

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定期召集辖区乡村医生和社区医生召开慢性病病例报告收集、填写、审查会;县(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轮流参加各乡镇/街道会议;各医院定期召开慢性病病例报告讨论会,提高《发病报告卡》完整率、准确率、及时率,在工作开展的第二年要求责任报告人报卡的完整率、准确率、及时率要求达到95%以上,医院漏报率控制在5%以内。

(三)加强管理与核查

各级医疗机构与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要加强对主要慢性病发病报告工作的领导,要落实分管领导和管理科室,配备专兼职人员,保证必要的财物,并将此项工作纳入综合考核内容。

(四)开展考核督导

市、县(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每年2次对市、县级医院进行慢性病医院漏报调查,从中发现漏报情况,按照《居民漏报调查方案》每3年1次对监测点居民开展居民漏报调查,以校正慢性病发病报告率等;每年1次抽查乡镇卫生院慢性病监测报告工作质量;定期对辖区内医疗机构进行技术指导。*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对各县(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慢性病病例报告和统计工作依据质量标准等有关要求进行督导。市卫生局将于每年适时组织项目实施情况的考核、评估,结果纳入各县(市、区)卫生局综合目标考核内容。

十、数据整理分析和信息

各县(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负责监测的工作人员,使用浙江省下发的监测管理软件将个案数据录入计算机,并进行汇总分析,及时上报*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县(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根据本县(市)人群的出生率、粗发病率、标化发病率、生存率等统计资料,完成分析报告,上报同级卫生行政部门和*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同时反馈给各乡(镇、街道)卫生院。

慢性病综合防控范文2

关键词:慢性病; 社区; 防治; 策略

【中图分类号】R181.3+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3783(2012)10-0088-02

慢性病全称慢性非传染性疾病(Noninfectious Chronic Disease,NCD),指长期的不能自愈的,几乎不能被治愈的疾病。主要指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等一组疾病[1]。近年来,随着社会老龄化和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膳食结构的变化、生活节奏的加快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致使我国居民慢性慢性病的患病率迅速上升,不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是其最主要的原因[2]。由于慢性病死亡的人数占总人数的60% -80%,慢性病发生在低、中收入国家中,约1/2慢性病死亡发生在70岁以下人群,约1700万慢性病患者不到期望年龄就过早死亡。社区作为进行慢性病防治的平台,是促进健康的主要场所,以社区为基础的项目目的就是帮助个体和社区建立克服这些障碍的桥梁。

1社区慢性病防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社区卫生服务中用于慢性病防治的经费不足,社区医生待遇偏低:目前对慢性病的防治建设方面,资金来源主要靠国家、省、市政府投入为主,每年拨出的经费有限,主要用在社区开展几种主要慢性病和危险因素的管理和干预项目。除了基本医疗,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还没有找到更多的补偿渠道。此外,社区医生普遍报酬偏低,再加上晋升空间有限,导致其工作积极性不高,很难留住高素质人才。

1.2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慢性病管理不到位:在全国多数地区,社区卫生服务站点普遍进行了居民慢性病情况摸底调查,涉及社区中居民详细的既往病史和身体健康情况资料,并以户为单位建立了健康档案,这些资料对居民的身体健康情况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但是这些档案在建立之后疏于管理,一段时间之后几乎均成为死档,并没有跟踪居民的健康问题,因此,也不能通过健康档案体现慢性病病人的病情进展和防治情况,产生动态资料不足,管理资料不齐的现状。

1.3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疗设施有限人员素质偏低:社区卫生服务站作为基层卫生机构,其相应的医疗配置落后,在社区规模和人口结构不断变化的今天已有些不相适应。其次,全科医生缺乏必要的慢性病治疗知识技能的培训,不具备制定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计划、慢性病危险因素干预和对工作开展评估的能力。

1.4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缺乏从事慢性病管理的人员:我国幅员辽阔,城乡居民集居不平衡,乡村居民地广人稀,按国家规定 1000:1.3设置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编人员比例远远不能满足慢性病管理需要。造成偏远山区居民不能享受到慢病健康管理的成效。

2相应对策和经验

2.1加大政府财政投入,拓宽资金来源:加强政府主导的资金来源最直接的方法是将社区慢性病防治的主要指标,如政府年度财力投入、标化后的主要慢性病发病率与死亡率、主要慢性病的控制率、吸烟控制率等列入政府工作绩效考核指标。制定社区健康管理评价指标体系和考核办法,加强对责任主体的问责,明确政府作为问责“第一责任人”应承担的权利和义务。探索吸纳民间资本的投入的途径,提供优惠的扶植政策,如减免税收,政府给予适当比例的医疗投入。逐步提高全科医生待遇,各级政府可根据实际情况实施政府直接补贴,提高全科医生工作积极性,保留优秀的人员。

2.2健全长效应答机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应该将慢性病防治作为工作重点,以社区居民的个人健康档案作为根本,实施慢性病三级预防保健策略,注重早期预防,对那些在档案中表现为轻中度病症的患者,实施定期体检办法,以便及时掌握患者病情进展,并将在社区中开展以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为主的行为危险因素干预作为预防与控制慢性病的主要措施,提高防治效率。同时,对于重度病症患者,应建立实时的咨询诊断关系,对于与三甲医院建立双向导诊的社区医院应将病情异常的重度病症患者及时导诊,使慢性病的“防”和“治”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真正结合起来。

2.3定期开展预防保健宣传: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置慢性病防治健康教育宣传栏,每季度更换一次。为住户发放慢性病防治知识资料,定期举办慢性病健康知识讲座、预防保健和治疗康复技能培训讲座,开展慢性病健康咨询以及戒烟、限酒、少盐、适量运动、合理膳食的健康教育, 积极创造条件,成立高血压、糖尿病人俱乐部,定期开展活动。

2.4建立多部门协作机制,加大人员培训:建立双向转诊制度,设立专职机构,负责协调上级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之间的双向转诊,加强双向转诊信息沟通,真正形成“小病进社区、大病到医院、康复回社区”的动态转诊体系[3]。加大培训杜区卫生服务人员的力度,提高社区全科医生的医疗技术和综合素质,制定社区慢性病防控人才培养计划。各地按照实际情况制定人才计划。划出培养专款,用于师资、基地及教材的开发。通过组织大中型医院医务人员对口支援、发挥退休人员余热等多种途径大力培养和充实全科医生队伍[4]。

2.5统筹城乡人员管理,建全晋升机制:城乡慢病管理人员根据需要,按比例区别对待。保证待遇情况下多恰当安排边远山区的慢病管理人员。由于偏远地区生活水平和收入偏低等因素,导致这些地区很难吸引优秀的全科人才,而我国医疗资源分布不平衡致使偏远地区更需要专业性较强的慢性病防治人员,这就需要本地政府和卫生部门健全全科医生的晋升机制,使得专业技术水平高与经验丰富的人员有更大的晋升空间,充分发挥自身的积极性,也为新人的引入提供有效的参考。

3结语

我国自1997年开始在社区中开展社区慢性病综合防控工作。目前我国政府的卫生区域规划、医政部门、基层部门对社区卫生服务的建设已基本完成[5]。各地要制定社区卫生服务技能培训规划,将慢性病管理纳入专项和全科医生培训计划之中,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要依托自身的资源制定年度进修培训和日常学习计划,要建立健全慢性病管理工作机制。慢性病综合防治是一项艰巨而又繁琐的工作,是需要多系统的综合配合,是需要长时间的社区层面的广泛健康教育宣传、健病预防机构的联动,形成一个科学有序的筛查、管理、干预、治疗的康促进活动的开展和街道办事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三级医院以及慢性网络才能够实现。

参考文献

[1]WHO. Updated projections of global mortality and burden of disease. 2002-2030:Data sources, methods and results[R]. Geneva:WHO.2005

[2]卢建华,吴建国,吴静娜,等. 构建适合中国国情的健康管理体系[J]. 中国全科医学,2009,12(2):212

[3]孟秀焕. 社区慢性病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 医学信息,2011, 9:4618-4619

慢性病综合防控范文3

【关键词】  慢性病;减寿率;疾病负担;城乡居民

research on burden of chronic disease among residents in xuzhou  lin jingde,zhang lei,yu jiaxi,et al.xuzhou centre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xuzhou 221006,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burden of chronic isease among residents in xuzhou,and to provide basic information for strategy making.methods  life lost and direct treatment cost of the main chronic disease among the residents were analysed.results  the standardized mortality rates of cancers,diabete mellitus,cardiopathy,cerebrovascular related diseases among urban residents in 1997~2006 were 130.13,18.33,109.08 and 111.03 per hundred thousand and that of rural residents were 164.05,3.41,56.65 and 85.14 per hundred thousand,respectivly.the standardized rate of potential life lost of cancers,diabete mellitus,cardiopathy,cerebrovascular related diseases among urban residents was 11.95‰,0.80‰,4.93%,4.10‰;that of rural residents was 14.9‰,0.33‰,2.86‰,2.84‰,respectively.the direct treatment cost of main chronic disease was 99 yuan rmb per patient for urban residents and 48 yuan rmb for rural residents in 2006.conclusion  chronic disease was the main death cause and brought heavy burdens to residents in xuzhou.the preventive and control measures should be strengthened.

    key words: chronic disease;rate of potential life lost;burden of diseases;urban and rural residents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疾病谱发生变化,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成为全球疾病的主要负担〔1〕。为了解徐州市城乡居民慢性病的疾病负担状况,为政府部门制定相应的控制对策提供科学依据,对徐州市城乡居民慢性病的健康(寿命)损失和直接医疗费用负担进行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1997~2006年死因资料来自徐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死因监测统计年报;2002~2006年出院病人等有关资料来自徐州市各级医院年报数据;徐州市社会经济数据从徐州市统计局获得。

    1.2  方法  死亡率用2000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的人口构成进行标化。以1~70岁为早死年龄域,计算潜在减寿年数、减寿率及标化减寿率〔2〕。

    1.3  统计分析  采用spss 11.5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由于住院费用呈非正态分布,以中位数表示平均水平并进行秩和检验。

    2  结  果

    2.1  城乡慢性病死亡率比较(表1)  1997~2006年徐州市居民恶性肿瘤、糖尿病、心脏病、脑血管病平均粗死亡率分别为151.12/10万,7.72/10万,77.68/10万,103.96/10万;标化率分别为150.25/10万,9.48/10万,77.99/10万,95.67/10万;占总死亡人数的比例分别为27.18%,1.39%,13.97%,18.70%,合计61.23%。城市居民恶性肿瘤、心脏病、脑血管病分别占死亡总数的23.24%,18.55%,19.19%;农村居民恶性肿瘤、心脏病、脑血管病分别占总死亡的29.74%,10.99%,18.37%。农村恶性肿瘤标化死亡率显著高于城市(χ2=488.4,p=0.00),而城市糖尿病、心脏病、脑血管病标化死亡率显著高于农村(χ2=1495.9,p=0.00;χ2=2247.5,p=0.00;χ2=446.9,p=0.00)。

    2.2  城乡慢性病潜在减寿年数及减寿率(表2)  城市居民恶性肿瘤、糖尿病、心脏病、脑血管病标化减寿率分别为11.95‰,0.80‰,4.93‰,4.10‰,农村居民分别为14.99‰,0.33‰,2.86‰,2.84‰。农村恶性肿瘤(食管癌、胃癌、肝癌、肺癌)标化减寿率高于城市,而城市糖尿病、心脏病、脑血管病标化减寿率高于农村。

    2.3  城乡慢性病患者住院费用  2006年徐州市三级综合医院出院病人63 832例,其中恶性肿瘤、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脑血管病分别占7.65%,2.36%,2.58%,4.40%,5.15%;县级综合医院(二级)出院病人54 125例,其中恶性肿瘤、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脑血管病分别占3.56%,0.78%,0.55%,3.26%,5.67%。三级综合医院慢性病平均住院费,城市居民显著高于农村居民(p<0.05)。县级综合医院恶性肿瘤、冠心病、脑血管病平均住院费,城市居民高于农村居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002~2006年徐州市三级综合医院恶性肿瘤、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脑血管病例平均住院费用年均增长率分别为6.2%,7.01%,6.02%,表1  1997~2006年城乡慢性病死亡率(1/10万)及构成比注:与城市比较,* p<0.05。表2  1997~2006年城乡慢性病潜在减寿年数与减寿率

    5.77%,0.18%,低于全部出院病人平均住院费年均增长率(8.21%)、同时期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率(13.94%)及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率(9.62%)。2002~2006年徐州市县级综合医院恶性肿瘤、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脑血管病例平均住院费用年均增长率分别为11.32%,10.91%,12.19%,14.82%,11.15%,与全部出院病人平均住院费年均增长率(11.44%)相近,高于同时期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率;仅冠心病高于同时期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率,其他慢性病低于其增长。

    2.4  城乡居民慢性病直接医疗费用负担测算  2006年徐州市各级医院门诊1 431.6万人次,出院病人45.8万人次;按照出院病人构成和例均医疗费用测算,恶性肿瘤、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脑血管病直接医疗费用(包括住院费用和门诊费用)分别为1.96,0.36,0.52,1.65,1.58亿元,合计6.07亿元,占全市各级医院医疗总收入的16.4%,占徐州地区生产总值的4.2‰;城乡居民5种主要慢性病人均直接医疗费用负担分别为99元和48元。

    3  讨  论

    第三次全国死因调查结果表明,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死亡率占总死亡率的比例从20世纪90年代初的76.5%上升到82.5%;脑血管病、恶牲肿瘤分别占死亡总数的22.45%和22.32%。本次调查显示,1997~2006年徐州市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己成为徐州城乡居民最主要的死亡原因。应结合徐州市实际,制定慢病防治规划和策略,预防和控制慢病的发生和发展。慢性病不仅严重威胁居民的生命和健康,也直接拉动了医疗费用的增长,给社会、家庭、个人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3,4〕。刘克军的研究结果显示,2003年我国5类慢性病的直接医疗费用为1 209.42亿元〔5〕。本文采取的稳健保守方法,测算了2006年徐州市城乡居民5种慢性病人均直接医疗费用负担,实际负担可能更大,这给徐州市农村居民和城市低收入人群带来极大的经济压力。为此,应积极推进医药卫生体制和医疗保障制度改革进程〔6〕,提高徐州市农村居民、低收入家庭的医疗保障水平以及慢性病患者的医疗保险待遇,从而减轻徐州居民慢性病的疾病负担。

【参考文献】

  1〕 刘健,杨晓丽,那军,等.我国慢性病信息监测模式及选择探讨[j].中国公共卫生,2006,22(3):383-384.

〔2〕 陆艳,张永红,张钧,等.2002-2005年苏州市居民死亡谱和减寿年数分析[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07,15(3):284-285.

慢性病综合防控范文4

[关键词] 慢性病;发病规律;用药时间

[中图分类号] R969.3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4-4721(2008)12(a)-117-01

近日,在卫生部、世界银行、世界卫生组织联合举行的健康与发展高层论坛上,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局公布的报告《中国慢性病预防面临的挑战与应对策略》[1]显示,慢性病已成为我国城乡居民生命安全的威胁。1993年~2003年10间,慢性病中最主要的心脑血管病医疗费用的增长速度高达17.3%。我们在社区卫生医疗工作中,通过对慢性病建档、随访,发现居民对慢性病防控缺乏主动意识,知晓率极低,甚至引发代谢性综合征亦未引起高度重视。现将通过临床对100例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并存患者防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做一分析。

1慢性病防治中存在的问题

1.1每天服药的时间过晚

不按医师指导的时间服药,尤其是高血压患者每天第一次服药的时间过晚,在人体生理血压高峰出现后才服药,影响治疗效果。

1.2药物剂量不足

剂量不足一般是由于服药次数不够,有不少患者恐惧药物副作用或单凭感觉决定用药次数。

1.3服药的方法不对

如需咀嚼的药物吞服,饭前服的药饭后服,睡前服的药随时服等。

1.4随意停药

部分患者当药物治疗稳定后,自感无不适症状,随意停药,致病情反复。

2常见慢性病发病高峰及合理用药最佳时间

2.1糖尿病患者最佳服药时间

绝大多数降糖药应在餐前20~30 min服用,其目的是在体内营造一个药物环境,就餐后药物就能发挥应有的作用,使血糖不升高。如餐后服药,由于药吸收需要一定时间,往往是餐后血糖先升高,药物吸收后再降低,相比较,前者降糖效果好,当然也有些药在餐后即时服用,是因该药胃肠道副作用较大,如二甲双胍等。另外有些药要求进餐开始同时服用,是因该药物吸收快,用餐时正是药物发挥降糖作用的时间,如那格列奈(康力)等。

2.2高血压患者应常测血压,找到适宜用药时间

临床上“清晨高血压”指的是:有些高血压患者在清晨醒前和醒后数小时内血压会迅速升高,容易诱发脑出血、心肌梗死等心脑血管意外,每个高血压患者真正需要关心的是自己的血压峰值时间段,因为清晨血压升高是一个普遍规律,多数人的血压呈夜底昼高的变化规律,但是并不代表每个人都是这种情况,尤其是血压控制不好的患者,最好做一个24 h动态血压监测,了解自己的血压波动规律,只有这样,医生在指导患者用药时才能将药物的降压作用峰值与病人的血压峰值结合,达到最理想的降压效果。

2.3冠心病患者的最佳用药时间

典型的冠心病发作一般在清晨到中午这段时间,最近世界卫生组织观察了400例冠心病患者,发现他们的发作大多在上午,特别是上午九点钟左右为发病高峰。因为在上午,人体血液中的纤溶活性低,血液凝集能力增强,肾上腺分泌的量在上午也是较其他时间为多,心跳往往加快,血压也上升至最高值。这时,已硬化的动脉血管可增加其腔内血液凝结的能力,这些因素均可诱导心肌梗死,故专家认为,冠心病患者应在早晨起床后就服药,也就是心梗容易发作之前就服药,这样无论对治疗或预防冠心病,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3指导患者合理用药

对于同时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和冠心病的病人,保证正确用药是一个难题,特别对于高龄、文化水平较低的病人,交待不清楚容易影响疗效,较好的办法是为他们提供一个用药时间表,把常用药物品种、服药时间、服药剂量明确、具体地说明。如表1。

实践证明,这种做法非常受患者欢迎,挂在餐厅墙上备忘,易按时服药。总之,在社区卫生慢性病防控中,如果患者两周随访,治疗效果不达标,社区医师就应该及时与患者沟通,了解医嘱执行情况,如服药品种、时间、方式、剂量、配伍等方面的细节。应该认识到指导慢性病人合理用药是社区医生的重要工作内容,也是提高临床疗效不可缺少的一环。其次,健康教育、适当合理运动、饮食调节、心理健康也是必不可少的。

[参考文献]

[1]慢病危险因素几近失控[N].健康报,2008-11-6.

慢性病综合防控范文5

【关键词】慢性病;危险因素;生活方式;检出率;抽查

中图分类号:R5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0031383.2016.03.006

【Abstract】ObjectiveTo understand the prevalence of chronic diseases and epidemic characteristics of related behavioral risk factors amongpermanent residents in some communities of Dongguan, so as to provide the experience of the regular monitoring on chronic diseases and related risk factors for the future.MethodsFour communities in two town were randomly sampled, and questionnaire survey, body measurements and laboratory tests were performed in a total of 400 householdpermanent residents.Results High blood pressure and diabetes detection rate ofpermanent residents(over 18 years old) in some communities of Dongguan were 22.8%,8.0% and 23.0% respectively. The detection rate of overweight was 29.5%, obesity was 16%, abdominal obesity was 13.7%, regular smoking was 21.2%, passive smoking was 12.5%, and excessive drinking was 23.3%. Some residents never participated in physical exercise and the detection rate was 50.0%, detection rate of inadequate intake of dairy and dairy products was 97.5%, insufficient intake of vegetables was 50.0%, insufficient intake of fruits was 88.5%, and excessive intake of salt and edible oil was 45.8% and 50.7% respectively. In addition, detection rate of residents with average daily static behavior time 3 h or above was 59%. 50.7% of residents had one or more risk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chronic diseases. Multifactor unconditioned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showed that family history, body mass index, abdominal obesity, irrational diet, excessive static time and lack of exercise were main risk factors for chronic diseases.ConclusionThe prevalence of chronic diseases and their main risk factors inresidents aged from 18 to 69 years old in some communities of Dongguan is relatively high, so suitable measures of chronic diseas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should be taken.

【Key words】chronic diseases;risk factors;lifestyle; detection rate;spot test

随着全球经济增长、人口老龄化、城镇化发展和人类生活方式等改变,慢性非传染性疾病(Noncommunicable diseases,NCD,以下简称:慢性病)已经严重危害人民的身体健康,目前已成为全球最为重要的公共卫生和社会经济学问题[1,2]。我国有超过2亿高血压患者、1.2亿肥胖患者、9700万糖尿病患者、2200万高胆固醇血症患者,确诊的慢性病患者已超过2.6亿,因慢性病导致的死亡占我国居民总死亡人数的85%,慢性病造成的疾病负担占总负担的70%[3]。为初步了解东莞市部分社区18岁及以上成人常住户籍居民慢性病(高血压和糖尿病)及危险因素流行状况,我市在2013年3~4月期间对2个镇的4个社区进行慢性病(高血压和糖尿病)及相关危险因素调查,旨在为今后定期开展慢性病及相关危险因素监测提供可以借鉴的经验。

1资料与方法1.1调查对象随机抽取东莞市18~69岁户籍成人常住(在户籍所在地居住满5年及以上)居民400人。

1.2抽样方法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法,在全市33个镇(区)中抽取2个镇,在每个镇中各随机抽取2个社区(村、居委会),每个社区(村、居委会)各随机抽取100户本市户籍居民户,在抽中的每户中按照KISH表法随机抽取1名18~69岁户籍常住居民进行调查。

1.3调查方法采用入户或集中调查法,对调查对象进行问卷调查、身体测量和实验室检测。问卷调查采用统一制定的《中国慢性病危险因素监测调查表》进行调查,内容包括:家庭基本情况、个人吸烟、饮酒、饮食和身体活动等。身体测量包括:身高、体重、腰围和血压。实验室检测:采集所有调查对象空腹静脉血、指尖血和口服75 g葡萄糖后2 h静脉血,化验指标主要包括血糖[3]。

1.4诊断标准、危险因素定义

1.4.1诊断标准高血压参照《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年版)诊断标准,糖尿病参照2010年世界卫生组织(WHO)诊断标准。

1.4.2危险因素定义①经常吸烟:调查时累计吸烟达100支以上,且调查时仍在每天吸烟。②被动吸烟:本人不吸烟但每周至少1次,每次暴露于烟雾中达15分钟以上。③过量饮酒:男性平均每天摄入纯酒精量达60 g以上(6个标准饮酒单位以上),女性平均每天摄入纯酒精量40 g以上(4个标准饮酒单位以上)。④体重指数(BMI):体重/(身高)2,计量单位为kg/m2,BMI

1.5质量控制实施全程质量控制,内容包含:方案修订、问卷修订、人员培训、抽样、物质准备、问卷调查、身体测量、实验室检测、数据录入、数据清理与分析等方面,调查时抽查1%的问卷进行复访。

1.6统计学方法资料用双人平行录入EpiData 30数据库,用SPSS 20.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选择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慢性病发病危险因素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结果2.1一般人口学特征共调查400人,其中:男性251人(62.8%),女性149人(37.2%),男女性别比为1.68∶1。最小年龄为18岁,最大年龄为69岁,平均(40.8±16.4)岁;按被调查者的文化程度进行分组,以初中文化程度者构成比最高(占31.8%);按被调查者的职业进行分组,以企业工人职业构成比最高(占21.0%)。具体见表1。

2.2主要慢性病可能发病相关危险因素有50.7%的人群有一种或一种以上慢性病相关危险因素。

2.2.1吸烟行为经常吸烟率为21.2%(85/400),男女之间经常吸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6235,P

2.2.2过量饮酒行为过量饮酒比例为23.2%(93/400),男女之间过量饮酒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580,P

2.2.3超重与腹型肥胖超重率为29.5%(118/400),男女之间超重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350,P0.05)。见表2。

2.2.4异常饮食行为膳食中乳类及其乳制品摄入不足比例为97.5%(390/400),男女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0.239,P>0.05);蔬菜摄入不足的比例为50.0%(200/400),水果摄入不足比例为88.5%(354/400),男女之间蔬菜及水果摄入不足的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2.5静态(行为)时间平均每日静态行为时间在 3 h及以上者所占比例为59.0%(236/400),男女之间平均每日静态行为时间在 3 h及以上者所占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180,P

2.2.6体育锻炼行为经常锻炼比例为17.8%(71/400),男女之间经常锻炼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359,P

2.2.7危险因素年龄构成各年龄组可能与慢性病的发病相关危险因素检出情况见表3。

2.3高血压和糖尿病检出情况及可能发病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2.3.1高血压检出情况共检出高血压患者91例,检出率为22.8%,男女高血压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49,P>0.05)。男女性均以65~69岁组高血压患者检出率最高,检出率分别为44.8%和444%。见表4。

2.3.2糖尿病检出情况共检出糖尿病患者32例,检出率为8.0%,男女糖尿病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2.421,P

2.3.3慢性病可能发病相关危险因素的多因素分析对待选慢性病发病危险因素进行变量赋值见表5。对慢性病发病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将单因素分析中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引入多因素模型,采用向前逐步法进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慢性病发病的主要危险因素有:家族史、超重、腹型肥胖、吸烟、酗酒、静态时间长、缺乏体育锻炼、高盐油饮食和不食水果蔬菜。见表6、表7。

3讨论

慢性病是由多种发病相关危险因素长期综合叠加作用所导致的全身系统性疾病,难以根治。世界卫生组织(WHO)报告的慢性病的主要危险因素有:吸烟、高盐饮食、肥胖、身体活动不足及有害酒精使用等[1]。

东莞市位于广东省珠江三角洲珠江口东岸,濒邻海洋,属亚热带温暖高湿度地区,本地居民普遍喜好甜食,客家居民的口味重(偏咸),喜饮自制黄酒。本次调查结果显示,东莞市部分社区l8~69岁成年人常住户籍居民的高血压检出率为22.8%,明显低于2010年全国高血压患病率33.5%的水平;糖尿病检出率为8.0%,低于2010年全国糖尿病患病率97%的水平,高血压和糖尿病检出率随年龄增加有升高趋势,这表明45岁以上中老年人群是慢性病防治的重点人群。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东莞市部分社区l8~69岁成年人常住户籍居民的现在吸烟率为21.2%,低于2010年全国现在吸烟率28.3%的水平;过量饮酒率为23.2%,明显高于2010年全国过量饮酒率9.3%的水平,初步分析认为这可能与本地居民有饮自制黄酒的习俗有关;蔬菜摄入不足的比例为50.0%,略低于2010年全国蔬菜摄入不足的比例52.8%的水平;水果摄入严重不足的比例为88.5%,明显高于2010年全国水果摄入不足的比例46.8%的水平;盐和食用油摄入过高的比例分别为45.8%和50.7%,两者分别低于2010年全国80.9%和83.4%的水平;从不锻炼的人为50.0%,低于2010年全国从不锻炼率83.8%的水平;平均每日静态时间为3.0小时,略高于2010年全国平均每日静态时间2.7小时的水平[2]。

虽然东莞市部分社区l8~69岁成年人常住户籍居民的部分慢性病及发病相关危险因素检出率低于2010年全国平均水平,但是仍然不能忽视慢性病给人群健康带来的危害。本次调查得出的主要问题是蔬菜水果摄入量呈明显不足,其主要原因可能与价格过高导致消费力明显下降有关。本次调查结果显示,东莞市的部分社区常住成年户籍居民慢性病呈较高流行状态,与慢性病发病相关的行为危险因素主要包括:家族史、超重、腹型肥胖、吸烟、酗酒、不合理膳食、静态时间长和缺乏体育锻炼。

有研究表明,减少相关危险行为的一级预防可减少35%~60%的慢性病发病[1~5]。李立明等认为既要针对个体的慢性病发病高风险因素进行干预,同时应该有自然环境、建设环境、政策环境和信息环境等支持性环境的创建,只有这样才能更加有效遏制慢性病流行态势[4,6]。

由于样本量过少,本研究存在不足之处:①本次调查的结果不能用于推断东莞市慢性病及相关危险因素的总体状况;②只能计算样本慢性病及相关危险因素的检出率,不能计算样本慢性病患病率。今后要按照抽样调查的样本量要求进行慢性病及相关危险因素研究[7]。

参考文献

[1]詹思延.流行病学进展[M].12卷.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17.

[2]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国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报告(2010)[M].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12:1575.

[3]张锡明,张尊永,刘新民.糖尿病多学科防治与行为干预[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300316.

[4]李立明.中国慢性病防治工作系统研究结题报告[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11:210.

[5]李晓燕,姜勇,胡楠,等.2010年我国成人超重及肥胖流行特征[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12,46(8):683686.

慢性病综合防控范文6

关键词:老年人 慢性非传染病 瑞昌

中图分类号:R592 文献标示码:B 文章编号:1005-0019(2008)4-0027-01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医疗条件的改善,急性传染病患病率已得到有效控制,而以非传染性疾病为主的慢性病,逐渐替代了原先的发病顺位,成为人们健康的主要威胁。为了解老年人慢性非传染病的分布特点,探讨防控该类疾病的策略,我们于近期对瑞昌市60岁以上老年人慢性非传染病的患病现状进行了调查,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瑞昌市区60岁以上(含60岁)的老年人。

1.2 方法

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对1252人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基本情况(性别、年龄、职业)、患病情况、生活习惯和个人嗜好等条目。

1.3 统计方法

调查数据用 检验进行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慢性病的患病情况

被调查者1252人,1123人患有各种慢性疾病,患病率为89.7%。位居前10位的慢性病顺序是:高血压(21.2%),糖尿病(14.3%),冠心病(11.2%),脑血管病(9.0%),慢性气管炎(8.1%),慢性胃炎(8.0%),胆囊炎(4.1%),前列腺增生(3.0%),泌尿道感染(1.6%),骨关节病(1.1%)。其中患1种病的占25.65%,同时患2种病的占29.92%,患3种及以上疾病的占44.88%。患病总人次为2919,平均每个患者有2.6种疾病。

2.2 性别与所患疾病的关系

调查的1252人中男性575人,患病率91.3%;女性677人,患病率88.3%。调查发现,高血压及与其相关的糖尿病、冠心病、脑血管病,男性发病率明显高于女性,可能与他们工作压力较大、吸烟、饮酒等不良生活习惯有关。而胆囊炎、泌尿道感染和骨关节病的患病率,女性高于男性,这可能与老年期男女两性的生理变化有关。

3 讨论

3.1 老年人患病特点

总体上看,老年人口是一个高患病群体,本次调查显示,瑞昌市老年人慢性非传染病的患病率达89.7%,这与老年人组织结构的老化、器官功能的障碍、身体抵抗力的减弱、活动能力的下降以及协调功能的丧失有关。慢性非传染病的顺位提示,严重威胁老年人健康的主要疾病有: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脑血管病、慢性气管炎、慢性胃炎等。尤其是占总患病人数21.2%的高血压,已成为危害老年人健康的“无声杀手”。

由于老年人的病理性老化和机体免疫功能下降,老年人往往同时患有多种疾病。调查显示,平均每个患者身上存在2.6种疾病,某些人甚至有时要超过6种以上。而且大多数具有“一病多因”或“一因多病”的特点,各危险因素与疾病之间、各危险因素之间存在着错综复杂的相互作用。如何在这些疾病的发生、发展的复杂关系中,找出主要的或关健的因素,实施健康促进策略,进行有效干预,是开展老年人慢性非传染病综合防治的当务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