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建设规划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乡村建设规划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乡村建设规划

乡村建设规划范文1

一、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紧密结合乡村实际,聚焦高质量发展和高效能治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片区(经济区)为单元编制乡村级规划,引领国土空间布局、生产力布局、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布局,着力提升乡村级(以下简称“乡村”)规划建设的科学性、实用性和前瞻性,强化规划实施管理,建设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乡村,促进乡村振兴和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二)主要目标。指导全县乡镇形成一批乡村规划编制示范样本,以先行试点编制的示范村镇为基础,根据省市目标要求及县域发展,应编尽编乡村规划,实现乡镇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全覆盖。建立健全规划建设管理机制,完善乡村规划法规政策体系。

二、重点任务

(三)加强试点示范

结合我县实际,以片区(经济区)为单元编制乡村规划。2021年5月底前选择镇开展乡镇国土空间规划编制试点,选择7个产业发展试点村,6个乡镇振兴示范村。2021年6月底前完成试点乡镇、村规划编制需求摸排。2021年前完成13个试点村和1个试点乡镇的乡村规划编制初稿,力争12月底前完成审批;2022年,全面启动乡镇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和村规划编制工作;至2025年,根据省市目标要求及县域发展,逐步推进编制余下村的村庄规划和乡镇的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力争做到应编尽编。

(四)强化规划管理

一是完善乡村建设规划管理机制,每个乡镇建立乡镇国土空间规划委员会,按区域设置自然资源所,配备专职乡村规划师,2021年底前率先在已实施的镇和13个示范村所在镇先行各设置一名专职乡村规划师,所在村设置一名兼职乡村规划员。2023年底前,实现乡镇国土空间规划委员会全覆盖,制定乡镇国土空间管理机构制度。2025年底前实现每个乡镇或片区配备专职乡村规划师,制定完善的乡村规划师管理制度。二是健全乡村规划法规政策体系。2022年前按照先规划、后许可、再建设的原则构建乡村规划法规政策文件初稿,完善审批、项目监督、验收等相关政策文件,2023年前完成乡村规划法规政策文件的宣传及试落实工作。2025年确定乡村规划法规政策体系,建立全县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监督信息系统。

(五)把握规划重点

鼓励人才下乡,因地制宜编制规划,产业用地复合高效利用,科学避让自然灾害风险,推动乡村居民点适度集聚。

突出耕地保护。建立完善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评价机制。安排专人落实新增耕地核实认定和入库监管工作,2025年底前实现对全县13个乡镇的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非农化”“非粮化”情况全覆盖动态监测。

三、保障措施

(六)加大统筹推进力度。成立自然资源局乡村规划工作领导小组,以自然资源局党组书记、局长为组长、分管规划领导为副组长、各股室及下属事业单位负责人任成员统筹力量开展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县规划设计中心,由分管规划领导兼任办公室主任。县自然资源局加强日常评估和监督检查,研究规划实施中的新情况,及时提供技术咨询、业务培训和技术指导等服务,做好规划的动态完善。同时鼓励乡镇探索研究村民民主监督机制,实施村民对规划编制、审批、实施全过程监督。

(七)多渠道强化资金保障。按照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相匹配原则,建立乡村规划编制和实施的财政保障机制,以县级财政为主,通过纳入预算、财政奖补、整合上级有关资金等方式提供必要保障,支持乡村规划建设管理工作。一是规划编制费用。目前我县2021年镇国土空间规划和13个规划编制试点村费用约405万元,其中编制村庄规划费约25万元/村,乡镇国土空间总体规划费80万元/镇(乡),如连片建设,经费可适当降低,预计剩余乡镇和村还需投入资金约3000万元。二是培训学习费用,2025年前预计投入50万元规划培训费用,每年投入约10万元。

乡村建设规划范文2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以人为本,统筹城乡,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突出重点,保护环境,满足功能,经济适用”的原则,通过政府引导、农民参与和社会推动,大力加强农村环卫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垃圾收运设备和管理作业人员配备,积极探索灵活多样的农村物业服务模式,形成与之配套的环境卫生长效管理机制,加大农村面源污染和环境卫生“脏、乱、差”现象整治力度,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高群众生活质量,提升农村文明程度,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二、规划原则

1、科学规划,统筹建设。以村镇体系规划、集镇总体规划依据,充分利用现有垃圾处理设施,编制区域垃圾处理专项规划,统筹城乡垃圾设施建设。

2、政府主导,群众参与。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加大政策和项目支持力度;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调动农民群众参与农村清洁工程建设的积极性、创造性。

3、因地制宜、查漏补缺。坚持从实际出发,以村为单位,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分步实施。在现有的农村环境整治、重点集镇等项目建设的基础上,查漏补缺,填平补齐。

4、典型带动,分步推进。按照“先行试点、逐步推广”的原则,以川道地区为重点,实施整村推进,每年建成一批农村清洁工程示范典型,以点带面,发挥示范带动作用,不断扩大建设规模和范围。

5、量力而行,经济适用。立足发展现状,根据地理位置和发展需求,兼顾长远,合理选择垃圾收集处理方式和技术,不贪大求全,建设经济、适用、环保的垃圾处理设施。

三、规划目标

总体目标:通过实施农村清洁工程,逐步建立清洁的田园、家园、水源,实现农村生态良性循环,建立农村生活社会化物业管理体系,创造农村生态文明新风尚。

具体目标:从2011年起,用三年时间,在全区30个镇和新城、江北、建民三个办事处(城市环卫体系覆盖区域除外),建立比较完善的环卫基础设施及配套的环卫管理与服务体系。在川道乡镇形成“户分类,村收集,乡镇转运,区集中处理”的垃圾处理模式,在山区乡镇形成户分类回收利用递进填埋覆土回耕的垃圾处理模式,实现农村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目标,使集镇建成区和示范村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0%以上,确保农业面源污染得到有效控制,农村生活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镇村容貌得到显著改观。

四、建设内容和标准

1、加强农村生活垃圾填埋场建设:距羊皮沟垃圾处理场10公里以外的镇办每镇建设一处垃圾填埋场,其余镇办送区垃圾处理厂处理。各镇办垃圾填埋场设计使用年限为10-20年。

2、完善生活垃圾收运设施设备配备:按照人口数量、分布情况合理配置,居住集中的农户每10-20户配备1-2个垃圾桶,人口集中的村庄根据规模大小建设1—2个垃圾池;集镇街道两边有人行道的每100米配备1个果皮箱;垃圾转运/收集站按照乡镇办规模、垃圾产量和运距按需建设,原则上5万人以上镇办考虑设置垃圾中转站;清洁工程示范村配备1辆垃圾清运车,人力垃圾收集车等清扫作业工具按实有保洁人员配备,原则上每60户居民配备一套。

3、加强环卫管理与服务人员配备:在30个镇和建民办事处分别设置市容环境卫生管理所,整合市容与环卫管理职能,人员编制以服务人口数按有关规定标准核定,最少不低于3人。农村清洁工程示范村卫生保洁员原则上按60户农户配备一名,集镇环卫作业人员按服务范围和实际需要配备。

五、建设计划及资金概算

详见《区2011-2013年农村清洁工程建设规划表》。

六、保障措施

(一)落实工作责任。全区农村清洁工程由区农村清洁工程领导小组统一领导,区爱卫办负责具体牵头组织实施。区爱卫办要按照项目进度安排,督促相关乡镇及时启动工程建设,强化督查考核力度,确保项目顺利实施;区城市管理局要认真做好项目初审和技术指导、培训等工作,成立专门的技术队伍,派选派得力技术人员进村入户蹲点,加强对示范村建设的技术指导和技术培训,确保各项技术措施落实到位;区财政局要按进度及时拨付项目资金;区审计局要加强对资金使用情况的监管审计;各镇办事处要按照区上总体规划要求,及时完善本镇办环卫基础设施建设的具体计划报区农村清洁工程领导小组审定后实施,明确专人包抓,夯实工作责任,确保项目推进、按期完成。

(二)加大资金投入。区政府把农村清洁工程专项资金纳入财政预算,逐年加大投入。各级各有关部门要积极包装争取项目,加大对农村清洁工程的投入。把农村清洁工程与农业综合开发、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农村环境整治示范项目等有机结合,统筹安排,制定完善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农村清洁生产管理办法等配套的规章制度,完善工作补偿机制。各镇办事处要积极探索筹措农村环境卫生管理资金的新方式、新方法,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农村清洁工程建设,多方争取资金,努力满足农村清洁工程所需。

(三)强化农村物业服务建设。各镇办事处要积极引进、消化农村环境卫生管理工作的先进经验,按照政府投入引导、资产集体所有、方式灵活多样和服务专业化、运作市场化、管理物业化的原则,以村为单元,探索建立物业管理站,实施乡村保洁制度,由专人收集处理农村生活垃圾、污水、秸秆等废弃物,并负责垃圾处理、污水净化等设施的运行、维护和服务,形成以村为基本单元、农户为基本服务对象的乡村服务体系,带动村级服务产业,提升环卫管理水平。

乡村建设规划范文3

关键词:新型城市化;美丽乡村;规划;高山养生农庄;区位

Abstract: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new urbanization development strategy, speed up the process of urban and rural areas as a whole, must be guided by modern beautiful rural construction, insist on producing development, wealthy life, polite phenomenon, the management democracy caught together, put the focus of the modern rural construction beautiful cultivate characteristic industry, promote the farmers' income, promote the comprehensive improvement of the village, to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infrastructure, strengthening the basic public services, optimizing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give play to the role of farmers' main body, etc.,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modernization of farmers live a happy life and beautiful countryside as the fundamental starting point and the foothold to build a new socialist countryside. Combining with zhejiang southeast mountain health farm planning and design as an example, discusses the main points of the new beautiful countryside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in the process of urbanization.

Key words: new urbanization; Beautiful country; Planning; Alpine health farms; The location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前言

党的十报告首次提出了“美丽中国”这一理念,指明了我国乡村建设方向。尊重生态文明的自然之美,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建设可感知、可评价的“美丽中国”。

浙江省实施美丽乡村建设,明确提出了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把建设让农民过上幸福生活的现代化美丽乡村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本文主要探讨浙江省楚门镇美丽乡村建设规划(应家村、余家村、筠岭村)的要点。

一、美丽乡村概述

美丽乡村是一个全面的、综合的、统领新农村建设工作全局的新提法,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抓手。美丽乡村建设发轫于浙江省安吉县,从2008 年初开始,安吉县开展了“中国美丽乡村”建设行动,计划用十年左右时间,把安吉建设成为“村村优美、家家创业、人人幸福、处处和谐”的现代化新农村样板,构建全国新农村建设的“安吉模式”。2010 年6月,浙江省全面推广安吉经验,把美丽乡村建设上升为全省性的战略决策。近年来,浙江美丽乡村建设成绩斐然,成为全国美丽乡村建设的排头兵,其创造的“安吉模式”、“桐庐模式”、“江山模式”等成为全国美丽乡村建设的样板。

现阶段建设美丽乡村,绝不仅仅只是为了给村庄一个美丽的外表,关键在于提升农村、农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实实在在地提升农民的幸福指数,推动城乡一体发展。从先行先试的浙江及广州的花都、增城、从化等地实践来看,美丽乡村的“美丽”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指生态良好、环境优美、布局合理、设施完善;二是指产业发展、农民富裕、特色鲜明、社会和谐。

建设现代化美丽乡村,要实现五个层面的“美”,即城乡规划科学布局美、村容村貌整洁环境美、农民创业增收生活美、乡风文明农民素质美、管理民主乡村和谐美。由此可见,美丽乡村之“美”,既体现在自然层面,也体现在社会层面。建设现代化美丽乡村是集农村生态文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建设于一身的庞大社会系统工程,更是一项关乎千万农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要民生工程。

二、新型城市化过程中美丽乡村规划的意义

(一)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是发展农村生态文明的必由之路

当前,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加快推进,加上发展方式相对粗放,浙江农村资源过度利用和环境污染的问题仍较突出,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压力日益加大。推进现代化美丽乡村建设有利于促进农民转变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和农民生活质量;有利于节约集约利用各类资源要素,从根本上促进人口与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相协调,推动农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只有加快建设现代化美丽乡村,把生态文明建设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把生态文明的发展理念、产业导向、生活方式、消费方式等融入到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和农村社会等各方面,才能把农村生态文明建设落到实处。

(二)推进现代化美丽乡村建设是缩小城乡差距的现实需要

尽管近年来浙江城乡人均收入比逐年缩小,但仍远比长三角的上海、苏州、杭州等城市及珠三角的东莞、中山、珠海等城市都要高。同时,在市政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体系等社会事业及人力资源配置等方面,浙江山区农村与市区的差距还很大。如不解决城乡差距问题,将不利于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农业和农村活力难以增强,农村社会结构矛盾和社会稳定成本有加大的风险。

(三)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是新型城市化发展的重要途径

从统筹城乡发展的高度看,新型城市化应是城乡一体、城乡和谐发展的城市化,是城乡经济互补发展的城市化,是公共资源在城乡之间均衡配置的城市化。走新型城市化道路,必须统筹城乡一体发展,从根本上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一体,共同富裕。建设美丽乡村则是城乡一体化的重要载体。通过优化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让农民群众喝上干净的水,呼吸上清新的空气,生活在景色优美宜人的环境中,感受和体会幸福,是浙江新型城市化进程的必经之路。

三、新型城市化过程中美丽乡村规划建设的要点探析

(一)浙东南山区楚门镇应家村、余家村、筠岭村美丽乡村规划的总体思路

1、区位条件

应家村、余家村、筠岭村共有规划用地423.33ha,其中建设用地39.99ha,非建设用383.34ha。农林用地占绝大部分,占到总用地的91.43%。其中应家村规划范围内总用地151.6ha,余家村规划范围内总用地45.53ha,筠岭村规划范围内总用地226.20ha。

该地区东与沙门镇相连,南与龙溪乡相连,其北部76省道复线穿楚门镇而过,三级路网等级,其中盘山道路宽度4-6米,土泥车行路3-4米,村庄步行路0.9-1.5米。基地自然生态环境优越、村庄特色鲜明、交通便利。具体区位优势见下表。

表浙东南山区楚门镇应家村、余家村、筠岭村区位优势表

2、“高山养生农庄”的总体规划思路

从上表可以看出,浙东南山区楚门镇应家村、余家村、筠岭村具有以下区位优势:高山地理环境确保了良好的自然环境免于破坏;存在多处较好的旅游景观资源,且相对集中;具有发展农家乐、乡村旅游、休闲度假的优势条件。由此,该地区规划整合现状自然要素,融入创新要素,并加以提炼,确定以下形象定位——“高山养生农庄”,即在“天人合一,回归自然”的养生 理念的指导下,发掘现状空气新鲜、环境优美、有山有水有森林、交通方便、离大城市较近的有利条件,利用高山自然村庄作为自然生态养生基地,规划成集养胃养心养体成一体、休闲娱乐为一道、“旅”“农”结合的生态养生场所。

3、“高山养生农庄”的规划理念

图1“高山养生农庄”的规划理念

①养胃

体验农业劳作的乐趣,采摘丰收果实,品尝绿色无公害食物。

②养心

回归自然,体验高山自然风光,到寺庙中会禅,都能让现代都市人群能放松工作生活压力,使游客达到调理身心的目的。

③养体

养体重要的是一个动字,动字包括劳动和运动。参加农业体验,进行户外运动,到自然中洗肺,到绿色中洗眼,到潮润中洗肤。

4、规划理念解构

图2规划理念解构

①应家村“欢乐谷”

应家村的发展应借助本村大面积的集体山林用地,促进土地流转,大力发展规模水果种植产业;借助本村的农家乐旅游业基础,充分利用本村的特色旅游资源,大力发展特色农家乐旅游产业。

②余家村“养心谷”

余家村应依靠日照寺和自然山林,为游人提供一个远离都市喧嚣,既能亲近自然享受田园农耕之乐,又能修身养性、明心净气的恬淡雅致之所,通过日照寺上香、吃素斋、坐禅、抄经、禅修课程、朝山等一系列活动,为游人提供一次涤荡心灵的休闲之旅。

③筠岭村“逍遥谷”

筠岭村发展以古村为服务依托,以山林为娱乐空间,结合高山生态农业种植,将筠岭村打造成建设具有特色的户外运动休闲旅游区,形成极具美誉度和吸引力的城郊休闲旅游区。

(二)规划实施措施

1、道路规划设计

(1)乡村干道

①用水泥硬化泥土路面,路面宽度为5米。

②道路两旁控制0.5米到1米的绿化带,绿化植物采取“乔木+灌木+地被”的三层垂直结构。乔木建议选择本村特色果树,营造地方特色。

③道路两旁增加路灯,完善村庄亮化工程。

具体规划设计效果图如图3。

图3乡村干道规划效果图

(2)街巷规划

①清理街巷两边的杂物。

②就地取材,用青石板对街巷道路进行铺装,营造特色。

(3)景观道路

①景观游步道,采用青石对路面进行铺装,路面宽度控制在1-2米。

②部分路段,适当点缀野花,小灌木(如茶花),增添乡村气息。

2、民居整治要点

(1)石屋民居

二类建筑中类似于左边的传统石屋,其立面的整治可采取的整治策略:清洁墙面,尽量保持石屋原有的风貌;

①修缮窗户,用暗红色油漆粉刷木框架;

②用与现状相同的深灰色瓦对屋顶进行翻新;

③山墙顶部喷绘“福”字花纹;

④改用具有狮头门扣传统风格木门,展现乡村风貌。

(2)混凝土民居

二类建筑中类似于左边的采用混凝土的居民房,其立面的整治可采取策略:

①用米黄色涂料对墙面进行粉刷;

②修缮窗户,外侧增加木格栅,防风防盗;

③换用更为结实的防盗木门;

④用防水涂料对墙脚进行粉刷,防水的同时,增加层次美感。

(3)水泥民居

二类建筑中类似于左边的居民房,外层水泥涂层,其立面的整治可采取措施:

①用石灰将墙面粉刷为米白色,改善外观;

②增加木格栅,防风防盗;

③深灰色涂料粉刷墙脚,防水和增加建筑层次感;

④山墙顶部增加“福”字图纹,体现乡村特色。

游客接待服务中心

此项目位于筠岭村北部,盘山公路和村庄主路交叉口,是筠岭村的入村村口。基地南面是山坡和梯田,北面是开阔林地,整个基地地势较为平坦。

现状保留8栋石屋建筑,建筑基本结构保留完好,结合地势而建,地基多在道路水平面以下,已无人定居。规划效果图见图4。

图4游客接待服务中心

(1)功能定位为游客接待区,为游客提供餐饮、购物、休憩、娱乐功能。

(2)保留石屋结构,对建筑整体进行加固,对内部进行装修,清洗外立面,更换木质门窗,利用灯笼、廊架等突出特色风味。对部分混凝土构建进行清洗粉刷。

(3)改造外部环境,添置具有乡土气息的景观小品,规划设计休憩广场,为服务区和自行车骑车者提供休闲平台。

美丽乡村规划中农民角色的转变建设总结

通过浙东南楚门镇应家村、余家村、筠岭村“高山养生农庄”项目规划,力图使该地区发展更上一个层次,促使农民的角色从传统角色转变为农业工人和三产服务人员,实现农民增收,切实解决三农问题。

高度重视乡镇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充分考虑其在县域功能栉局中的地位。通过乡镇总体规划修编,确保乡镇总体框架更清晰、功能布局更合理,重点根据各自的资源特色,立足产业找定位,宜工则商,官商则商,宜游则游。加快形成主导产业和特色经济,努力形成一二三产相促进、协调发展的局面。

乡镇建设中则坚持生态优先,切实推进环境综合治理,积极实施垃圾化处理、污水集中治理、街面清洁保洁。突出抓好亮化、美化和绿化,健全社会治安防控

体系,完善文体活动设施,保持乡村的和谐稳定。

在城乡统筹上,浙东南楚门镇更是创新提出把整个县域作为“中国美丽乡村”进行建设,围绕“村村优美、家家创业、处处和谐、人人辛福”目标,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原则和“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业”要求,将全镇应家村、余家村、筠岭村划分为生态农业、高效农业、休闲产业、综合发展和城镇村落等类别,抓点连线扩而逐次推进,从而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和县域新型城市化进程,实现农民增收。

在该地区现有土地构成的基础上,结合乡村发展规律和特点,从它与城市的差异性中寻找潜在的经济发展机会,做到不仅为了美化环境,还要为村内产业发展寻求更多的出路。利用现有的空地规划高山养生农庄,不但结合了农村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同时也推动了高山区的经济发展,实现了农民角色的转变。

本次规划有别于单纯完成任务式的“穿衣戴帽”工程,真正从居民日常生活入手,利用现有条件,在最大限度节约成本的同时,利用自然要素来打造艺术、生态、和谐的生活环境。通过建筑立面的美化、绿化景观的增设、文化小品的布置,为村民带来真正实惠且舒适的生活。

参考文献

[1]陶德凯,彭阳,杨纯顺,等.城乡统筹背景下新农村规划工作思考[J].规划师,2010.3.

乡村建设规划范文4

(草案)

一、基本情况

__街村是凤凰镇政府所在地,商贸繁荣,经济发达。总面积10平方公里,现有耕地1353亩,林地4500亩。总人口5000余人,其中农业人口2909人。现有34家机关、企事业单位驻村。村域经济以商贸业和农业为主。村内有明、清时代保存最为完整的古民居一条街,是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具有良好的保护开发和旅游价值。村内有个体工商户233户,是柞水最大的农副产品集散地。二、规划的指导思想中国文秘之家-

规划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管理民主”二十字指导方针,结合村情实际,建设工贸性旅游村庄。规划坚持实事求是,结合实际,高点起步,总体规划,分步实施。

三、规划建设期限

自20__年至20__年,力争通过5年时间,把__街村建设成为文明、富裕、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四、规划的主要内容

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1)铺设__街村五、六组(皂凤公路__街段)水泥路。

(2)架起六组两座跨皂河沟大桥。

(3)改造、扩建自来水厂,延伸输水管网,接通五、六组自来水。彻底解决五、六组的群众的人畜饮水困难。

(4)巩固、改造社川河河堤,实施交通小区外河堤水泥靠板工程。

(5)争取立项建设通子房沟的跨河大桥一座。

(6)建三间两层村两委会办公楼一幢。

2、发展高效生态农业

以子房为主发展大棚菜和设施农业,保障集镇菜篮子工程,努力提高农民收入。

3、,围绕古民民居保护开发,做大做强旅游产业。

(1)制定古民居保护开发规划。

(2)成立古民居保护开发旅游公司,实行企业化动作。

(3)抓好公厕、垃圾池等旅游配套设施建设。全面整治环境卫生。

(4)对旅游产品进行包装宣传,利用互联网建立古镇开发宣传网页。

(5)对古民居进行保护开发,建设子房寨等景点,围绕中心做大做强旅游产业。

(6)搜集整理凤凰古镇的一系列历史及人文景观。

4、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1)沿社川河堤建堤路结合工程,沿河堤栽植垂柳,营造生态景观。

(2)对山坡地带遍植速生生态林,绿化山坡,防止水土流失。

(3)有计划地对街道、村居民院落及房前屋后进行绿化美化,靓化人居环境。

(4)逐步发展沼气等清洁能源。实现资源节约。

(5)对村居民建房进行合理规划,建设高层居民建筑,节约土地。

(6)完善自来水价格调节机制,鼓励节约用水。

5、规范整顿市场,繁荣商贸经济

(1)划行规市,消除马路市场。

(2)努力改善投资环境,大力吸引外资。

(3)维护市场经济秩序,鼓励公平竞争。

6、加强村民教育,深入开展“五学”活动,不断提高村民素质。倡导科学文明新风,教育村民移风易俗。

7、繁荣文化市场,支持鼓励老年协会等群体性娱乐组织,丰富村民精神文化生活。

8、加强村级组织自身建设。

9、加强对弱势群体的帮扶支持,努力构建和谐新村。

10、维护社会大局,为村域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11、抓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

五、保障机制

本规划广泛征求各方意见和建议,进一步修改后,提交村民大会审议。由村支部、村委会具体组织实施。广大村民监督执行。不通过村民大会不得随意变更。

__街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

(草案)

一、基本情况

__街村是凤凰镇政府所在地,商贸繁荣,经济发达。总面积10平方公里,现有耕地1353亩,林地4500亩。总人口5000余人,其中农业人口2909人。现有34家机关、企事业单位驻村。村域经济以商贸业和农业为主。村内有明、清时代保存最为完整的古民居一条街,是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具有良好的保护开发和旅游价值。村内有个体工商户233户,是柞水最大的农副产品集散地。

二、规划的指导思想

规划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管理民主”二十字指导方针,结合村情实际,建设工贸性旅游村庄。规划坚持实事求是,结合实际,高点起步,总体规划,分步实施。

三、规划建设期限

自20__年至20__年,力争通过5年时间,把__街村建设成为文明、富裕、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四、规划的主要内容

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1)铺设__街村五、六组(皂凤公路__街段)水泥路。

(2)架起六组两座跨皂河沟大桥。

(3)改造、扩建自来水厂,延伸输水管网,接通五、六组自来水。彻底解决五、六组的群众的人畜饮水困难。

(4)巩固、改造社川河河堤,实施交通小区外河堤水泥靠板工程。

(5)争取立项建设通子房沟的跨河大桥一座。

(6)建三间两层村两委会办公楼一幢。

2、发展高效生态农业

以子房为主发展大棚菜和设施农业,保障集镇菜篮子工程,努力提高农民收入。

3、,围绕古民民居保护开发,做大做强旅游产业。

(1)制定古民居保护开发规划。

(2)成立古民居保护开发旅游公司,实行企业化动作。

(3)抓好公厕、垃圾池等旅游配套设施建设。全面整治环境卫生。

(4)对旅游产品进行包装宣传,利用互联网建立古镇开发宣传网页。

(5)对古民居进行保护开发,建设子房寨等景点,围绕中心做大做强旅游产业。

(6)搜集整理凤凰古镇的一系列历史及人文景观。

4、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1)沿社川河堤建堤路结合工程,沿河堤栽植垂柳,营造生态景观。

(2)对山坡地带遍植速生生态林,绿化山坡,防止水土流失。

(3)有计划地对街道、村居民院落及房前屋后进行绿化美化,靓化人居环境。

(4)逐步发展沼气等清洁能源。实现资源节约。

(5)对村居民建房进行合理规划,建设高层居民建筑,节约土地。

(6)完善自来水价格调节机制,鼓励节约用水。

5、规范整顿市场,繁荣商贸经济

(1)划行规市,消除马路市场。

(2)努力改善投资环境,大力吸引外资。

(3)维护市场经济秩序,鼓励公平竞争。

6、加强村民教育,深入开展“五学”活动,不断提高村民素质。倡导科学文明新风,教育村民移风易俗。

7、繁荣文化市场,支持鼓励老年协会等群体性娱乐组织,丰富村民精神文化生活。

8、加强村级组织自身建设。

9、加强对弱势群体的帮扶支持,努力构建和谐新村。

10、维护社会大局,为村域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11、抓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

乡村建设规划范文5

关键词:乡村聚落;新农村规划;思考;建议

随着经济建设速度的加快,我国正步入快速城市化时期。在城市中社会、经济和空间结构发生急剧变化的同时乡村也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冲击,无论是政府、生产者、居住者还是规划人员都受到经济水平、思想观念和实践经验等的制约,新农村建设发展缺乏合理有效的规划管理机制,出现了以下一些问题: ①盲目贪大求洋,牺牲自身传统特色与环境,偏重于眼前的短期利益,甚至不惜以毁林、毁草、开荒为代价,而对所具有的生态功能、文化及美学内涵考虑很少或忽略。②有些政府虽有品牌意识,但由于对乡村景观意象概念不清,构成要素把握不够,深层次的乡村意象景观的实地研究欠缺,造成对本地特色定位不足,雷同现象普遍,从而降低了乡村的自身价值和综合竞争力。③规划人员素质差异,对乡村理解不透,同时又缺少这方面的专业理论指导,生搬硬套地沿用城市规划理论的静态处理模式,忽视村民及公众的乡村景观认知、环境和心理接纳意识,导致乡村整体景观形象特色退化。

这些低层次建设迅速蔓延,侵占了良田耕地,还对乡村自然生态环境造成破坏,留下一大堆与乡村自然秀丽的风格失调的建设,对传统乡村景观的整体性造成了极大的破坏,使乡村景观功能退化乃至完全消失,对整体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产生负面影响。

在全面开展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保护传统乡村景观意象的完整和特色,挖掘其无形价值,完善乡村风貌,形成完整、高效和多功能的新时期乡村地域景观,是乡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任务。

为此,规划师不应只是扮演裁缝师的角色,还应充当修补匠的角色。也就是说,新农村规划决不是简单的推倒重来,而是如何更好地完善聚落的布局。

1、聚落的定义及组成和发展

聚落是一定地域范围中人的生活和生存环境。《汉书. 沟洫志》中记载:“或久无害,稍筑室宅,遂成聚落”。《史记. 五帝本纪》:“一年所居成聚,两年成邑,三年成都”。《中国大百科全书》解释:“聚落是人类各种形式聚居地的总称。古代指村落,近代泛指一切居民点,它由各种建筑物、道路、绿地、水源地等物质要素组成,其结构和形态受经济、社会、历史、地理诸条件的制约。”随着人类社会的第一次大分工,即农业与畜牧业相分离,人类开始定居,出现了乡村聚落。

2、乡村聚落的地缘性及内部体系和功能混合空间

2. 1乡村聚落的地缘性和人缘性

早期人类的聚居是人们为了在自然条件下保护自己,根据自然的特点而逐步建造形成的。人们总是选择那些对生活和生产来说最方便最有利的地方,如河流、墁坡、有大片的水域或能够提供狩猎采集的森林等;人们总是要选择易于防守的地方,甚至修筑人工地形(沟渠、城墙等) ,有效地辅助聚落的防御能力。人类对自然的依附在乡村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无论是生产生活还是情感上都与大地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以血缘氏族为纽带的族类聚居,千百年来总是相对稳定生活在某一自然条件较好的地点上。由于地缘、人缘等因素,外来人口在沿海发达地区的城市和工厂大量聚集,虽然职业五花八门,在居住地上形成村落化聚集,形成河南村、安徽村、湖南村等;他们这种自然而然的聚集,也充分说明了具有相同文化背景的人存在千丝万屡的联系,给了我们“聚”的缘由。

2.2乡村聚落的空间特征和内在体系

聚落历经数百年乃至数千年的历史变化延续至今,在它的身后是厚重的历史底蕴和沉淀。各种宗教、宇宙观、空间概念、社会制度和家庭制度等会反映在传统的聚落和住居当中。如我国大部分村庄都有自己的传说、故事和英雄人物等,这些事物反映在空间上就形成了该村的标志:一口老井、一棵古树、一座庙宇、一对石狮、一个牌坊等等,它们都包涵着特定的意义。他们在聚落中位置以及分布方式不同,所具有的意义就不同,这些事物的配置、排列使空间形式化,使场所秩序化,如此聚落的纹理宛若天成。

传统乡村聚落空间的秩序是经过岁月的长久积累酝酿而成的,相对于城市聚落,其受工业化冲击还不是那么严重。它们日常活动的空间还是人性化的小尺度空间:平房、狭窄的街道、村头小广场、十字路口大树下的空地等等。小空间更适合人门的日常交往,这些场所是村民门忙碌一天后放松休闲的好去处。

传统乡村聚落的空间秩序是有生命力的,是村民日常生产生活的见证和再现,他们的背后是一整套完善的内在体系(价值观、信仰等)控制着村庄的格局,这种体系本身就是村民所共有的空间概念,将这个空间概念很好地转化为形式的聚落就是现存的一切。

2.3乡村聚落的功能混合空间

工业化、城市化、现代技术和现代化交通的发展打破了农村的静态平衡,村庄的边界很快被突破了,宽马路、小洋楼、大广场等一并进入农村。为加快城镇化进程,统一完善广大农村的基础设施,减少重复投资,当前许多新农村规划采取拆乡建镇、拆村建乡、迁村并点等强行规划措施。这些措施出发点无疑是好的,但农村不同于城市,它自有一整套“聚”的内在体系,并且有相应的空间形态与其协调,这样的聚落能保证村民正常的休息。

如农村的大院落,农民不仅要安放各种农具(包括机动三轮、四轮等) ,还要喂养家禽家畜,有些还要和池塘结合起来,乡村生活与生产在土地和空间使用上的混合性是一种有效率的存在。又如乡村街道长期以来形成了平时人车混行、集市日又成了商业空间和谐场景,严格的车道划分并不适应乡村的人性化街道。

3、村庄规划设计实践探索

3.1项目概况

新会天马村位于会城街道南部,南临银洲湖,与新会经济技术开发区紧邻,属于新会城区南部拓展的衔接区域。天马村共有村民小组33个,居住户数2713户,户籍总人口为10273人,户均人口3.8人,合计房屋4022间,现状村庄建设用地85.50公顷,人均建设用地78.8平方米。作为新会形象标志的生命之树“小鸟天堂”,就位于天马村内,这个闻名中外的生态旅游景点,是天然的赏鸟胜地。

3.2规划思路和方法的调整

由于村庄的物质空间的形成有其内在的支撑体系,所以规划师要深入了解村民在该村内的生产生活,预测未来他们在空间中的各种活动,并且可以将这样的“情景”连续起来形成模拟空间。农村规划不同于城市规划,规划师要更注重自下而上和村民参与,从调研到方案阶段,规划师都要以农民为主体,他们对村庄的发展、村庄的布局和建设需求对规划师有很重要的启发作用。对功能分区的规划方法要慎用,农村是有机形成的,同样规划应顺其肌理,如生产和生活混合,商业和居住混合,商业和生产混合,祭祀和商业混合,生产、旅游和娱乐休闲(农家乐)混合等。

3.3保留生态空间

农村是生态生命线,在做规划时不仅要保留天马村的农业用地、森林用地、水面等保护区,还要把昔日生命线系统(水系、山脉、旧村遗址、沟渠等)进行统一调查,划为不可建设区,虽然有的已失去以往的物质功能,现在可以把它们作为记忆与绿化相结合。老井、古树、庙宇、宗祠……不仅是村民的精神寄托,它们更是空间定位的基点,不能轻易拆除。

3.4积极组织人性化的“聚”空间

如果对待城市要大手笔的话,那么对农村需要小细琢。天马村的街道、老井、古树、宗祠等是规划做文章的依据和基点,把每家每户的入口同街道自然衔接,使他们的交往空间由家门口、巷道、街道边到村头大树下等,形成一系列过度空间,再由交往空间的点(巷道,大树下等)、线(各级街道和巷道等)、面(庙宇前广场、大型集市等)形成整个村落的交往的空间体系,既自然又安全。把戏台、老年人活动中心、新增加的康乐设施结合起来布置;把宗祠、庙宇和文化大院结合布置;把街道边大树下的广场与少儿游戏场地结合布置;将集市点与商业服务设施相融合;传统场地与现代化设施结合布置,不断给村落增加新鲜血液,使其生命有机体得到可持续延伸。

天马村聚落布局的演变史就是村庄从山麓高地向平原放射扩张的过程,是新会传统村庄演化的典型代表。根据该村在不同时期的板块聚落特点,村庄规划还灵活采取了各具针对性的“聚”合措施。

3.4.1 老村理顺发掘

主要指围绕马山的内圈层居住用地,也包括二联组长熊(音“泥”)山北麓一些民宅,是天马村的发祥地,历史悠久,是早期先民择依山麓高爽之地集聚而居的最早居民点,不少地段仍保留着过百年前的村庄风貌,但随着设施的陈旧破损,不可避免的出现了部分住宅无人居住的“空心化”现象,但近期内对该区域进行大规模清拆的条件仍不成熟。

规划重点:进行适当强度的理顺,改善交通、疏散、消防,并发掘其蕴涵历史文化的一面,丰富“宜游”的历史文化层面。将历史悠久的凝聚力重新活化,把人们吸引过来。这对于弘扬传统文化、优化村庄环境有着深刻意义。

3.4.2 旧村整治

指老村向外拓展的第二圈层,主要形成于上世纪中期到改革开放初期,当时属于人口高速增长期,物质水平有限,出现“聚”而欠序的问题,建设追求经济性,式样比较单调,基本设施也开始进入“更年期”,需要进行整治。

环绕天马旧村的月湾河长1326米,在水运为重的年代曾经是本村的交通要道,但两岸的建筑大量占用岸线,严重影响陆路交通,对于道路标准较低、存在明显防灾隐患的老旧村来说,改造月湾河岸线,对于改善天马旧村整体环境,有着深远意义。月湾河需要整治的主要河段就位于该区域内。

规划重点:进行较大力度的整治,将村庄聚落方式进行重新调整,实现“聚”而有序,适当降低建筑密度,改善交通、疏散、消防、排水、景观,进行路堤结合的月湾河改造,并需要对闲置的空地进行环境美化改造。

3.4.3 新村完善

指老村向外拓展的第三圈层,形成于改革开放之后,由于经济条件好转,该区域建设标准比以前明显提高,村容村貌趋向现代化,但部分地段仍有设施欠缺,计划近期逐步完善。该时期的物质资产从集有化向个人化分散,村庄集聚力下降,具体表现为该区村民集体活动场所缺乏。

规划重点:进行补遗性的完善工作。增加群众公共活动场所,如文体康乐设施、并结合绿地休闲空间建设,利用群众互动交流平台,增强村庄的凝聚力,提升“宜居”环境;完成主要巷道的硬面化改造,增加消防供水设施。

乡村建设规划范文6

关键词:园林学视角;美丽乡村;生态性;文化性;地域性

受我国基本国策影响,建设美丽乡村是当下我国新农村发展的主要方向。基于美丽乡村建设的背景下,诸多地区都建设了属于自己的美丽乡村,也成为了联系城市与乡村的枢纽。在对乡村进行大规模的建设中,因为构建步伐较快,对乡村一些基础要素或是实质原则有所忽略。因此,本文从园林学的角度去探究思考美丽乡村建设。

1园林学视角的概述

1.1生态性

景观生态学是把乡村景观看作是在自然景观基础上形成的生态系统,其研究对象包含农业、生物、湿地景观、农田等。当前乡村面临着污染严重、生态环境脆弱等问题,园林研究者以保护环境为原则规划村庄,对环境进行改造,有效改善乡村生态环境,从而促进其发展。基于此展现乡村生态的优点,推动乡村生态文明建设。

1.2地域性

乡村的地域性包括了情感记忆、生活特征以及地域特征等。当地居民居住的环境以及一些植物、建筑等都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基础,可以充分体现出人文情怀以及乡土气息。这些要素不单单依赖于具有特征性的建筑以及山水等,同时,也依附在地域的文化认知与情怀中。

1.3文化性

基于园林视角下的乡土情怀不单单包含了传统文化形态,还包含交流方式与精神情怀等。在古典园林中经常会用到对联与牌匾等一些具有文化特征的元素,一方面可以传达该地域的特色,另一方面就是应用牌匾或是对联本身就是文化特质组成元素的。美丽乡村中的文化要与其他乡村的文化进行区分,从而突显乡土特点。延续乡土文化是确保乡村建设的基础,可以使美丽乡村的构建更加多样化,使乡土民情得以保留,进而增加乡民的自豪感。

2基于园林学视角的乡村建设

2.1生态性建设

在对村庄进行规划建设中,充分体现了乡村生态的特性。村庄的布局与溪流、河道、山体等诸多元素进行有机结合,或是与自然风景进行有机融合,充分体现出当前已有的景观资源。绿化建设是体现乡村生态的基础,不论是在山水风貌上,还是生物保护中,都是属于生态建设的组成部分。通过对自然流水的添加,可以有效还原出自然生态的美观,对于一些垂柳或是滨水植物等基调树种的配置,创建出一个适合生物与乡民栖息的场所。植物需要应用适地适树原则,时刻注重季节变化,建设出一个美丽且生态的景观环境。在树种选择上基本使用乡土树种,搭配使用引种驯化的景观树种。

2.2地域性建设

在建筑改造方面,保留乡村区域中具有较高价值的历史建筑,对于一些破损的建筑作复原处理,既能确保乡村具有文化特色以及地域特色,还能对其地区的文化传承与保留带来极大帮助。一些新建的建筑物需要通过门楣、门窗等在形式或是颜色上进行处理,使其充分与原有的建筑物协调统一。同时,应用传统的设计元素展现出该地区的文化特色与地方特色。例如,在建设美丽新疆乡村建设中,更要加入民族团结的设计元素,使其空间具有领域性与识别性。对于目前因住宅而形成的巷道,在满足原有机理的状况下,可以对其空间进行梳理,使其空间结构更加合理有序。在景观建设上,可以通过种植植被的方式,有机融合景观建筑物,从而构成统一有序的整体。

2.3文化性建设

依据乡村用地设计与该区域地质地貌的特点,依附该地区的人文景观建设文化风景区。可以在一些具有明显文化特征的建筑物旁边构建休闲公园,使其成为邻里情感交流的主要场所,或是组织一些文化活动的区域,构造出一个可以供乡民娱乐休闲的活动场地。公园可以充分结合一些我国传统文化,例如,结合孝道,自古以来我国都在提倡孝道的重要性,将其作为公园的核心雕饰,形成地域文化特色。除此之外,还可以构建乡村文化广场,提供给乡民一个休憩、锻炼的场所,可供村民品茗下棋等,不仅满足乡民的心理需求,同时也满足了其精神需要。

3结语

基于园林学视角下的美丽乡村建设所涉及到的学科较多,统一的目的就是使乡村更加美丽。在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的今天,构建美丽乡村不单单是口号,而是需要通过实际构建,满足现代化发展。与城市发展相比,农村建设中出现的问题是多样的,在构建美丽农村时需要重点加强文化、生态、地域的建设,基于此,才可以真正将乡村之美充分体现出来,从而改善居民居住环境。

作者:赵晓忠 单位:哈密市园林管理处

参考文献

1王佳.美丽乡村建设中的景观规划设计分析[J].江西建材,20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