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传媒和文化传播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文化传媒和文化传播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文化传媒和文化传播

文化传媒和文化传播范文1

关键词:媒介融合;传统媒体;新媒体;地方文化传播;西游文化

一、媒介融合背景下新媒体的发展

(一)媒介融合信息传播已经由“+互联网”时代转型到了“互联网+”时代,这种转型最大的不同就是,网络传播由附加项变为了基础项,网络环境不论是从学术研究的角度还是从业内实践的角度来说,都是无法忽视的传播背景。媒介融合是从媒介技术融合层面开始的,随之带来媒介业务的融合以及媒介管理的融合,由此导致“媒介所有权及其媒介政府规制的融合”[1],媒介融合则形成了“印刷的、音频的、视频的、互动性数字媒体组织之间的战略的、操作的、文化的联盟”,由此实现媒介产业的融合。

(二)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广播、电视、报刊长期占据信息传播的制高点,随着传媒技术的革命性发展,特别是互联网的诞生,以广播、电视、报刊为主的传播媒介逐步成为传统媒体。而基于互联网技术发展起来的微博、微信、公众号、抖音等多种传播载体以极快的更新速度顺应时代的变化,如今被称为新媒体。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传播媒体和各种互联网终端、移动信息终端媒体功能的相互替代和相互融合,使不同媒体之间的边界越来越模糊,传统媒介的功能越来越弱化,新兴媒体以越来越强势的姿态进入人们的生活[2]。媒介融合时代,传播业界不断进行各种多元化、多形式、多渠道的传播尝试,新媒体越来越显示出独特的优势。在这种态势之下,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发展,实现共同提高社会舆论引导能力和文化学术传播能力,成为媒介融合时代的全新要求。

(三)快速发展的新媒体更需要与传统媒体融合当今,新媒体占据传媒制高点,公众话语权的下放让所有的发言都能掷地有声,传统媒体呆板延迟的信息传播已成“夕阳下最后的舞蹈”,这也给新媒体的发展提供了几乎一边倒的优势。从新媒体运营的角度来看,运营的标配早已经从“双微平台”扩展到了全平台。新媒体时代的来临正在压缩传统媒体的生存空间,传统媒体转型过程中遇到的层层阻碍使其转型难以为继。除了少数传统媒体在夹缝中撕开一线生机,大多数传统媒体都在艰难探索中悄无声息地败下阵来。因此,研究媒介融合,更多的是要如何帮助传统媒体实现转型发展。需要注意的是,有个明显的事实,当网络舆论是非曲直汹涌难辨的时候,最后还是传统媒体站出来辟谣。传统媒体以无可比拟的权威性和真实性独占鳌头。所以新媒体要想站稳脚跟,只有借助传统媒体的威望和内容,这是融合的必然。

二、媒介融合背景下新媒体在地方文化传播中的作用

(一)新媒体的发展与大众文化信息需求新媒体的运用基于大众文化信息的需求,特别是大众对地方文化信息的渴求,促进了文化信息的传播,随之推动了新媒体、自媒体的发展。因此,新媒体在地方文化传播中必须讲究文化品牌效应和传播效应,能够以媒体的形式传播信息;在地方文化传播过程中,让地方文化专家、广大百姓参与,以优质的传播内容提升文化传播的品质。新媒体必须了解地方的文化底蕴、挖掘地方民风民俗中的积极因素,创造性地继承和弘扬地方文化中能促进民众正确价值观形成的文化因素,运用声画同步、图文并茂的形式加以传播,增强大众对地方文化的体验性认知,激发并满足大众的文化需求,这对于实现新媒体自身的发展也有积极意义。

(二)传统媒体在地方文化传播中的局限性新媒体的崛起动摇了传统媒体在文化信息传播中的主体地位。如今,媒介融合导致传统媒体的市场严重萎缩,传统媒体传播的时间滞后、渠道窄、方式单一、成本增大,效益难以实现。除了极少数具有政府背景的媒体得到保障外,传统媒体整体上处于“守摊子”状态。随着新媒体的强势推进,文化信息传播的方式早已呈现出多元化的变化和重构态势。网络直播、网络研讨会、微博、微信、抖音、公众号、QQ等都可以在第一时间发表、传播新信息、新观点、最新评论。新媒体传播渠道宽广、传播迅速、受众面广泛且可以适时互动,使传统媒体在传播渠道中的核心地位被动摇。

(三)新媒体在地方文化传播中的作用1.新媒体的灵活运用,有效挖掘地方文化资源。传播者可以不受时间、地点限制,发现有价值的地方文化信息便可随时、转发,自媒体拥有者只要发现了与地方文化相关的新资源就可以及时拍摄照片、撰写内容、制作图文音视频,及时传播信息,其灵活性对于挖掘地方文化之源有积极作用。2.超越传统媒体,实现地方文化传播内容的针对性、信息的无差别化。新媒体以其即时传播、声画兼备、互动性强、信息量大等特点超越传统媒体,可以实现无差别的传播;自媒体传播和接收信息方便灵活,不同的传播者可以有针对性地制作与传播内容,接收者也可以灵活地选择性地接收信息,这是传统媒体做不到的,因而在地方文化传播中可以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3.极强的贴近性,提供受众喜闻乐见的文化信息,也使受众辨别信息、完善信息成为可能。几乎人人都有的手机不仅汇集了无数新媒体手段,使及时信息成为可能,也成为各种媒体信息的接收终端,可以方便灵活地接收信息。特别是自媒体具有在“熟人社群”信息的优势,信息者的贴近性、地方文化信息内容的贴近性,使对象和受众成为一体,受众更加喜闻乐见,大大增强了传播的有效性。由于网络信息来源非常广泛,对内容真伪的辨别存在一定的困难,而新媒体使受众对这些信息的基本判断容易得多。

三、新媒体传播西游文化的实践与启

在新媒体传播地方文化的实践中,全国各地的《西游记》文化传播是一个成功的典型。作为享誉世界的中国古典文学名著,《西游记》具有超强的影响力,各地在地方文化宣传和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中都愿意挖掘与《西游记》的文化关联。

(一)新媒体传播西游文化的实践《西游记》总体构架是有历史事件(唐僧取经)依据的,小说里的故事是有源流的,人物是有原形的。目前,全国各地争相打“西游”牌,都在挖掘地方文化的“西游”资源。在这个过程中,新媒体发挥了积极作用。目前已经挖掘的西游文化资源有:连云港的花果山,《西游记》中花果山的原型地,孙猴子老家;淮安,《西游记》作者吴承恩;武穴,《西游记》成书背景地;蕲春,荆王府吴承恩工作地;顺昌,大圣文化背景地;随州、宜阳、盱眙,大圣的原型无支祁以及猴文化;河南嵖岈山作为《西游记》电视连续剧拍摄取景地,也在打造西游文化;很多地区也在挖掘《西游记》元素……这些西游文化资源从发现、发掘到开发利用,得益于新媒体的传播。各地都将当地的西游文化资源制作成图文并茂的文章、视频,在微信公众号推广、朋友圈,在各种会议活动场所、抖音等视频APP推送。这些推送活动成为新媒体传播西游文化的有效实践。

(二)新媒体传播西游文化的启示1.有利于地方文化资源开发利用,扩大地方西游文化的影响力。新媒体对地方文化的传播,对地方文化资源的挖掘、整理、开发利用的积极作用已经得到了全国各地开发实践的检验,通过新媒体的广泛传播扩大了地方西游文化的影响力,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和较高的经济价值。通过新媒体将线上宣传和线下推介结合起来。线上的运作,综合运用各种媒体开展西游文化宣传,普及城市历史文化知识,提高西游文化的知名度;线下的运作,通过政府及相关机构开展的西游学术研讨、文化推广推介、旅游项目招商、文化景点体验等活动,提升西游文化的美誉度[3]。线上线下相结合,实现立体化的宣传推介。2.有利于西游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徐习军认为《西游记》是一个超级IP[4],所以对于很多文化创意人员,电影、电视制片人,动漫、卡通、游戏等文化产品开发者来说,搭上了世界名著的快车,无须太大的推介投入,就能带来大量粉丝。新媒体对西游文化的传播、打造西游文化品牌,可实现西游文化创意,实现虚拟世界和实体世界的结合。网络不仅可以用来做宣传推广,还可以将历史人文资源、城市与西游文化关联内容做成游戏,让玩家去闯关,闯过某一关,可以获得某一景点的门票,再闯关可以获得去景区游览的车票,等等;开展网络知识智力测试答题,用答题的积分兑换旅游门票。这样不仅吸引了公众的眼球,提高了人们对西游文化的关注度,也促进了人们对西游文化旅游的期待,实现了虚拟世界和实体世界的有效结合。3.有利于西游学术研究和文化传承。玄奘西行取经的故事造就了《西游记》这部不朽的名著,使之成为丝绸之路文化交融与互鉴的一部灿烂的文化史。在新媒体推广宣传的基础上,各地区相互交流融合发展,在基于各种新媒体线下西游研讨的基础上,整合全国《西游记》专家学者、地方政府,为弘扬西游文化作出贡献。一些自媒体传播者说他们传播地方文化,既是缘于对生养自己的家乡的热爱,也是承载“把老一辈的事迹、有价值的地方史以及原汁原味的生活记录下来”的责任。新媒体关注地方文化传播的同时也促进了地方文献的归集、整理、研究,是对中华地域文化传承的贡献。

文化传媒和文化传播范文2

对于中国电视界的国际地位而言,多年以来一直是配合欧美和日本等发达国家拍摄制作电视片,虽然这是一个电视欠发达国家必经的学习和发展之路,但是却不利于我们用自己的视角和方式向世界传达中国的形象和声音。《同饮一江水》则是一个转折点,中国在这部纪录片的拍摄和制作过程中扮演着绝对主导的角色。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这部纪录片还有另一个重要意义,那就是中国电视通过联合周边国家扩大了整个区域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当然,就纪录片本身而言,其立意、内容、拍摄手法、叙事方式和视角都为中国电视提供了一个新的典范,而其合作模式和跨文化传播的方式则对中国合拍纪录片以及电视国际合作都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 立意

《同饮一江水》片名中的“一江”指的是澜沧江――湄公河(此江在中国境内叫澜沧江,出中国境后名为湄公河),她连接了大湄公河次区域的6个国家,也就是中国、老挝、缅甸、泰国、柬埔寨和越南。这个区域极富发展潜力,也受到全球广泛关注。《同饮一江水》从不同方面讲述了这个区域在地理、历史、人文等方面的主题,不仅使观众看到文化的、习俗的、风情的表象,同时还探讨了更为深层次的话题,比如次区域人民应对现代化进程对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等的冲突。例如,《生活在水上》一集中,面对现代化对传统渔业的冲击,中国广西漓江上的渔民黄六七顺应当地形势,放弃了鱼鹰捕鱼的传统谋生方式,投入到旅游业中;越南安江的阿雄则则在湄公河上进行网箱养殖;而柬埔寨洞里萨湖上的渔民尹耿丽带领一家人,充满信心地开始了新的捕捞季。通过这些故事,这部纪录片向观众展示了次区域人民对待和利用自然资源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以及他们在传统和现代化之间找到平衡点的尝试与努力。《同饮一江水》是6个国家电视机构用共同的视角来描绘和解读澜沧江――湄公河所连结的区域,向世界介绍这块具有伟大的文化、悠久的历史以及和平友好的合作传统的土地,以表达次区域人民共同的愿望,为次区域的合作与开发进行形象推广。

二、 内容

关于湄公河次区域的纪录片很多。例如,美国国家地理频道等很多机构都曾经拍摄过有关柬埔寨吴哥窟的纪录片,但是,以整个次区域为对象的纪录片从未有过;而且,这部纪录片还探寻了次区域国家在很多领域的共性。从文化的广义角度来说,《同饮一江水》是对此区域文化的生动记录和解读。人类学家将文化分为3个层次:高级文化(哲学、文学、艺术、宗教、科学、技术等等)、大众文化(风俗习惯、生活方式、衣食住行、人际关系等等)、深层文化(价值观、个人角色、社会组织、行为准则、时间取向等等)。高级文化和大众文化均植根于深层文化,而深层文化的某一概念往往以一种习俗或生活方式反映在大众文化中,以一种艺术形式反映在高级文化中。①在《同饮一江水》中,对于文化各个层面的内容都有记录、表现和解读,这就为整部纪录片增添了深度和厚重。例如,《永远的节日》就展现了澜沧江――湄公河流域这个区域节日的丰富性,也揭示了节日在来源、庆祝方式以及置身其中的人们的共性,并解读了这个区域节日和水的特殊关系,节日和自然、宗教以及农耕生产的关系。另外,这部纪录片也提供了很多独特的内容。因为所有的节目都是由6个国家电视台合作完成,许多不曾公开的领域和内容这次都得以列入拍摄内容。例如,在《大地之宝》一集中,缅甸一个世界最著名的抹谷红宝石矿区得以呈现在观众面前,而这也是这个矿区第一次向外界展现其开采挖掘全貌。因此,这部纪录片的合作模式为选题和内容上的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 视角

对于一部纪录片而言,除了主题和内容以外,视角也很重要。不过,对于以国外风土人情或者社会生活为拍摄对象,或者定位于国外市场的纪录片而言,电视机构在拍摄和制作的时候,容易过于强调本土文化或者本国的视角,而忽略其他文化或国家的视角。北京大学关世杰教授在评价一部非常有名的涉及中国的西方拍摄的纪录片时说,“在谈东方文化文明的事例上,该片在唐、宋、元时代极力地推崇了日本的文学名著《源氏物语》和一些艺术现象,而对中国在其相应阶段所诞生的《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等文学巨著和文化成果则只字未提。而在涉及元代中国的综合评价上也颇有微词。特别是对郑和下西洋的历史背景及性质的评价给予的仍是‘西方式’的简单片面的定论。”② 而在《同饮一江水》中,在表现次区域每一个方面的内容所用的视角都是多元的,并不是偏执于某个国家的。我们知道,次区域在政治、经济、文化、历史以及宗教等方面都有自己的观点和视角,但是,在这部纪录片中,各方的视角和观点得到了尊重和体现。在每一集中,涉及到各国的内容都有各国自己对其的解读。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这种以多元的视角表现和传播关于次区域各国的内容对于各国文化的传承和传统的延续具有重要的意义,尤其是在当下全球化以及美国文化甚嚣尘上的情况下。麦奎尔曾就全球化与大众媒体这个主题说,大众传播的内容流动出现了不平衡的状况,这就破坏了各个国家或地区的文化自,或者说阻碍了本土文化的发展。③所以,在纪录片拍摄之初,6个合作媒体就强调了多元化这样一个合作理念:尊重各国人民的社会制度、生活习俗、文化传统和,片中不应有伤害任何一国人民之感情、损害任何一国之利益的表述。这无疑为这部纪录系列片确保了一个多元的视角,也为各国观众展现了一个真实、自然的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

四、 手法

一部电视纪录片的拍摄和制作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物力和精力,可以说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前期筹备阶段,摄制组的主要任务是确定纪录片的主题和内容;在进入实际操作阶段后,叙事和表现手法就成为摄制组需要着重考虑的一个问题了。高峰在《电视纪录片及其审美选择》一书中说:“从一部优秀纪录片的成功经验来看,无外乎在某几点下了功夫:一是善于寻找特殊的环境,并注意环境的表现;二是善于观察细腻的情绪,并注意情绪的因由; 三是善于留心个性的语言,并注意语言的自然;四是善于捕捉积极的行动,并注意行动的过程。” 从手法这个角度来理解这几点的话,那就是在拍摄和编辑纪录片的时候,要表现好环境以及人物的情绪、语言和行为。《同饮一江水》在这方面具有很多可圈可点之处。例如在《江河变通途》一集中,内容是介绍由澜沧江――湄公河与沿途无数的支流所组成的庞大水系,以及千百年来这里的人民把河流变为交通与情感通途的美好愿望与努力。片中营造了一个由河而生的大环境,以及在这个环境中人们的生活:家居、商贸、旅行以及教育等。同时,片中还着重表现了两个人物:一位在泰国打拼的中国商人以及生活在水上的越南少女。通过对他们的语言、行为以及情绪的记录,表现了澜沧江――湄公河对于两岸民众的意义、上下游民众的交流以及澜沧江――湄公河航道的疏浚和由此带来的变化。

另外,《同饮一江水》在表现手法上还有机融合了纪实与表现的风格。高峰在《电视纪录片及其审美选择》一书中说,“纪实与表现是纪录片的两种类型,纪实是缝纫;表现是刺绣。” 《同饮一江水》可以说这两种类型兼而有之。例如,在《手工制造》一集中,内容主要是关于澜沧江――湄公河流域各国的手工艺,表现的主题是:精湛的手工艺创造是流域内灿烂悠久的文化传统的表现,流域各国都有非凡的手工艺和卓越的匠人,这是古老文明的传统,也是经济增长的巨大潜能;民族手工艺也相当脆弱,很容易在现代化的过程中迅速消亡。在手法上,片中如实记录了中国云南腾冲油纸伞的制作过程,以及缅甸漆器的制作程序。而在记录的同时,又融入了丰富的表现手法。片中引入了两位人物:云南腾冲的郑大爷和缅甸手工艺人吴茂茂,通过讲述他们的故事、探寻他们的经历,两条平行但又不乏对比的主线清晰可见,而主题思想也随之自然流露了出来。

五、 合作模式

《同饮一江水》的另一个重要意义就是对中国电视媒体与国外多国媒体合作模式进行了有益的、开创性的尝试。这部纪录片是中国中央电视台与大湄公河次区域其他5国(柬、老、缅、泰、越)国家电视台合作摄制的大型电视系列片。由中央电视台提供全部资金、全部设备和摄制人员。其他5国电视台负责在各国当地的协调、辅助工作。合作主要体现在共同商讨题目、摄制大纲方面,以保证合作协议中确定的“共同视角”的原则。根据6国媒体在2005年5月11日签订的《六国电视台合作摄制电视系列片〈澜沧江――湄公河〉的框架协议》,整个纪录片的拍摄和制作采取联合制片人的机制。所谓联合制片人机制,就是6方电视台分别委派一名代表作为联合制片人,组成摄制工作组,负责协商、沟通本系列片摄制过程的相关事宜,本着友好合作的态度积极解决摄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其中CCTV的代表担任总制片人,以负责在本系列片摄制过程中和其他合作方的联合制片人交换意见,协商并解决本系列片摄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总制片人有责任将本系列片的进展情况和有关信息及时通报给其他联合制片人。从纪录片的前期筹备、实地考察到具体拍摄的每一个步骤中,各方联合制片人都积极参与其中,就选题内容、出入境管理、电视采访拍摄法律法规、设备租赁、采访对象选择、地理气候以及历史与文化等方面的内容提出参考意见和建议,这不仅确保了前期选题、选址、立意等方面的正确与合理,而且为实地拍摄提供了很好的政策咨询和后勤保障。可以说,在这种平等而责任明确的机制下建立起来的合作模式是这次纪录片得以成功的一个

重要因素。

六、 跨文化传播

从跨文化传播的角度来审视这部纪录片也有很多富于启发性的地方。日本学者在就跨文化传播探讨文化多元性所面临的危机时说到,“即使在先进国家之间,也加大了否定各国文化的多元性,强加美国文化的危险性。”④而要化解美国文化对其他文化的侵蚀,重要的手段之一就是对本国和本区域文化的重视和传播。《同饮一江水》不仅用自己的视角表现了次区域各国的方方面面,而且,对各国的文化都怀有同样的尊重,并用了同等的力度。此外,这部纪录片不仅是各国共同拍摄,而且还在彼此的国家播放。这样,次区域的观众可以更好地了解次区域伟大的文化、悠久的历史及和平友好的合作传统,以及次区域有哪些宝贵的资源,有哪些值得骄傲的文明,什么是人们的担忧,什么是人们的创痛。通过真实客观地描述和解读,《同饮一江水》无疑将对次区域各国民众加深对自身和彼此的了解具有重要的作用。例如《不变的虔诚》一集讲述和介绍了寺院的日常生活、佛寺的建筑和装饰艺术、缅甸万塔之城――蒲甘、孩子们的成人礼、佛寺学校、收集保护贝叶经的故事、藏传佛教的彩粉坛城等等。我们知道,澜沧江――湄公河从源头到入海,两岸散落着无数的祭坛、寺院、灵塔以及各式各样的宗教建筑。它是构成澜沧江――湄公河流域人民精神世界的重要因素,也是形成这里生活习俗的重要因素。但是,各个国家奉行的宗教并不是完全一样的,存在着流派的差异以及传承中发生的变化。而片中通过对宗教建筑与艺术、宗教仪式与活动以及宗教文化的保护等内容的叙述,呈现了次区域宗教的一些差别,更突出了次区域宗教在催人向善、促进社会和谐、保护和传承历史与文化等方面的共同点。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国力的增强,中国在国际传播领域,尤其是电视领域必将担负越来越多的责任;这在客观上将提升中国乃至亚洲国家在世界传媒领域的地位,但同时也要求中国电视机构在制作经营理念和硬件软件技术等方面应对更多的挑战。可以说,《同饮一江水》为中国电视机构拓展国际合作和国际市场、开展国际传播与跨文化传播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同时也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题图:与柬埔寨电视台同仁在讨论节目方案)

注释

①蔡国芬、徐琴媛、主编:《国际新闻与跨文化传播》 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第306页

② 关世杰著: 《国际传播学》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第555页

③ [英]格雷姆・伯顿著:《媒体与社会批判的视角》,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374页

文化传媒和文化传播范文3

>> 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行为的理性维度 探究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行为的理性维度 回溯历史 观照现实 有效运用新媒体手段 多维度传播企业文化 新媒介环境下的中国迷文化:理论取向与现实观照 新媒体传播中的文化构建 新媒体时代“山寨”文化的传播 新媒体时代“礼”文化的传播 法学需要历史的积淀和观照 央视利用网络新媒体进行传播的新探索 新媒体格局下利用院报院刊进行医院文化传播的实践与体会 后殖民技科学:科学跨文化传播研究的新维度 浅谈如何利用媒体增强地方文化的传播力 打造地域文化特色的传播平台 “人文齐鲁”的地域文化传播特质 地域文化的电视传播策略 城市历史文化的多媒体传播 生命教育:学校体育的现实观照和本源回归 岭南文化的新媒体传播策略 新媒体与我国的跨文化传播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刘坚.媒介文化生态与地域文化传播――以吉林省地域文化传播为例[J].华夏文化论坛,2011(06).

[3]杨金花.地市高校引领区域文化的战略构想[J].继续教育研究,2009(12).

[4]唐永进.繁荣地域文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地域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研讨会”述要天府新论,2004(05).

[5]周欣.地域文化传播的历史维度和现实观照[J].新闻界,2011(09):121-122.

文化传媒和文化传播范文4

新形势下应怎样构建现代传媒体系的一些设想

本世纪的第一个十年已走过了九年,国际国内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对现代文化传播体系的认识和管理、运用也发生了很大变化。直辖以来,xx市的文化传播体系有了长足的进步,但与大众需要相比,与形势发展需要比,与周边、境外比,不少地方还存在差距。本文就此做一些粗浅的探讨。

一、 xx媒体发展存在的主要成效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成效

1、 传统媒体。纸媒:直辖以来,xx传统媒体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优胜劣汰的媒体运作机制开始发挥作用,媒体数量增长:新增了xx晨报、xx时报、时代信报等一批纸媒;商界、电脑报等一批行业性质强的纸媒脱颖而出;一些不适应媒体发展要求的媒体如xx工人报、xx经济报、西南经济日报等消亡。

电视。xx电视台通过系列整合,人、财、物、政策等资源配置得到很大优化,收视率和整体影响力比直辖前有较大提高,在全国的综合排名也靠前。

电台。随着电视和网络的普及,在一般广播类节目受众锐减的情况下,交通广播电台的兴起成为直辖以来广播类媒体发展的一个耀眼亮点,xx200多万各阶层驾驶员成为交广台的最大受众群;音乐台的发展也标志着电台专业化细分对市场拓展更为有利,这也给xx广播电台的重新组合提供了有益的参照体。

新兴媒体。网络、手机报等新兴媒体的迅速兴起,对传统媒体带来巨大冲击。xx在这方面起步较早,已积累一定应对经验。除国内各地网络媒体在渝都设有分频道或分站外,本地网络媒体的发展也各有千秋:华龙网得益于官方的大力扶持渐渐做大,在国内已有一定影响;腾讯与大渝网的合作,使大渝网后来居上,在区域市场的影响力迅速上升,这是运作方式巧妙带来的结果;市委宣传部与新华网、人民网、新浪网等各大网络媒体也有较密切联系和良好的合作,使网络媒新体在本地“扬正抑负“的作用发挥明显。

(二)存在问题

纸媒。1、同质化竞争仍没有得到根本解决,这严重影响了本地媒体的成长壮大;市民们看都市类纸媒,买一张基本可不用再买其他的了,这造成了媒体资源浪费;2、本地一些媒体短期行为倾向性较强,向外扩张动力不足,更缺乏这方面的长远规划;3、宣传部门把本地媒体作为产业来发展的思路不够清晰,在管住不出问题方面下功夫多,在政策、资金向产业化方向引导发展较少,对本地媒体缺乏足够吸引力,本地纸媒始终难以冲出去,制约了发展;相反,我们看到的是外地纸媒频频向xx市场发起冲击。

电视。1、缺乏有影响力的品牌栏目;2、时常表现出以注重收视率为名过于媚俗的倾向,导致一批栏目和节目粗制滥造,在市内外造成不好影响;3、作为现代最具影响力的大众传媒,电视台应注意兼顾各方要求,既要有适应普通大众、收视率较高的通俗栏目,也要有起教化和培养情操作用的高雅栏目,必要时可给高雅栏目一定补贴,这方面xx电视台有较明显缺陷;4、反映xx人日常生活的“龙门阵”、“雾都夜话”等栏目的一些节目内容没有准确反映出现代xx人工作生活的精气神;一些本地题材的电视剧粗制滥造,演员形象和艺术功底差,导致不少外地人对xx人整体印象不佳(外地人评价看了xx电视台的节目后感到:“出美女的地方无美女;女人缺乏应有的气质和女人味,一些举止粗俗、怪异的男演员打破了外地人认为xx男人阳刚、阳光的好印象”,认为xx人无文化或低俗文化盛行),我们传播出去的xx人形象一定要注意,不能弄成“形象误导”。5、主城区电视台的存在有地方党政及辖区内受众的客观需求,但受播出时间和频道限制,主城区电视台大都没能很好发挥应有的作用,区县党政领导和需有贴近性电视节目的辖区受众对此颇有意见。希望能认真研究,拿出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

电台。作为拥有听众最多的空中传播平台,xx交广台的内容还不够丰富,还有不少时段的节目安排不够精彩、精细,还没有真正起到电台类节目的领军作用;人民台和经济台影响力相对较弱。

网络。对本地网媒在资金和部分政策上支持不错,但对网站运作机制、人才引进机制等机制建设方面指导和支持力度不够,华龙网竞争和创新意识与其他网站相比有差距。

二、 加强媒体建设构建现代文化传媒体系的有效途径

(一)针对现代传媒传播特点构建新体系。由报纸、广播、电视、网络构成的现代文化传媒集合形成了文化工业,其对人类的影响是巨大的。文化工业利用现代传媒普及、快捷、形式多样、易于接受的特点,在现代人生活中无孔不入地渗透着。它既传播人们需要的东西,也传播一部分人不需要的东西;既传播意识形态的信息,也传播如体育、娱乐、生产、社会生活类非意识形态的信息。我们这里讲的实际上是指构建我们需要的、能为传播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和党政工作需要信息服务的现代文化传媒体系。这就要求这个体系要具备筛除有害信息、关闭有害管道的职责和机能。

现代传媒体系为一些专家 学者所诟病的是其异化功能和破坏文化多样性的作用(比如西方文化通过现代文化传媒体系的传播,引导多元文化向其靠拢,削弱或消灭了许多其他文化),在意识形态领域也是如此,强大的现代传媒体系对意识形态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现代传媒体系较弱是造成我市舆论和文化影响力在市外、境外还很弱的重要原因之一。

现代传媒的这些特点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在尽力保持文化多样性的同时,在意识形态领域抑制多样性,促使人们对党和国家的发展目标及政治追求形成共识;在文明和道德领域重塑中国的形象。这个问题现在已引起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已开始拨巨款打造现代传媒体系。我市也应该积极行动起来,这既是对党和国家行动的呼应,也是xx地位发生变化和贯彻落实“314”部署和科学发展观的客观需要:我们需要一个强大、有效的现代文化传媒体系来提升自己、影响周边。

(二)构建我们的现代文化传媒体系应注重几个结合:1、具备国际视野和立足实际相结合。即:既要有远大目标,又不能脱离实际干没有可操作性的事;2、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相互结合(融合);报纸、电视、广播这些传统媒体现在仍是传播主流,即使在网络迅猛发展的今天,这些传统媒体也仍然生命力旺盛,3、表现方式上注意中西方结合。既要使国内的受众能够接受,又要国(境)外的受众能够接受。在现阶段,我们应更多地学习和掌握西方现代传媒体系的传播方式和语言体系,并注意与我们的方式相融合,这才能使我们的影响力有效扩大到国(境)外。

(三)、媒体管理部门应加大对媒体向产业化发展的支持力度

媒体向产业化发展是构建现代文化传播体系的重要途径。这已成为不管是国内还是国外现代文化传播体系发展的一个基本规律。不向产业化发展的媒体是没有竞争力的,其传播影响力也是有限甚至逐步消退的。媒体向产业化方向发展,就需要在政策、资金、机制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还要鼓励本地媒体向外发展,吸收域外的各方面“营养”,以助成长壮大。

三、加强媒体建设构建现代文化传播体系的对策措施

1、全力扩大覆盖面、提高技术含量。不论哪类媒体,进入现代文化传播体系都要求尽可能的扩大覆盖面。能“到达”,才能传播;提高技术含量则是保障传播能够即时、不失真和表现形式多样化。应加强对外合作,积极争取进入市外、境外的传播网络体系。

2、同一区域体系内尽量避免同质化竞争。不管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兴媒体,严重的同质化竞争必然带来无谓的资源浪费。同一区域体系内的媒体应根据市场细分的实情,按“分得越细,做得越专业”的原则,尽量确立自己独特的核心竞争力,并积极向外扩张,使信息传播向更广、更深发展。

3、电视、电台等媒体应该以建立品牌栏目(或频道)、塑造名主持人为抓手打造有影响力的传播平台。如电台系列,交广台有优质平台就应配置优势资源,而不应以照顾其他台的名义限制交广台使用资源。当受到扶持的交广台成为火车头时,就会对其他台的发展起到有力的拉动作用。电视台的优势资源同样应向品牌栏目倾斜:大多数受众记住的都是电视台的具体栏目而不是一个“电视台”的概念。比如很多外地人一说起xx电视台想到的就是“雾都夜话”、“龙门阵”这几个栏目。同时,应千方百计培养更多的李加明、韩咏秋、林海一类名主持人。

文化传媒和文化传播范文5

1、家常菜剧情介绍:八十年代初某城市。在国营二食堂工作的大龄青年刘洪昌爱上了因家境贫寒而放弃了上大学机会的文惠。虽然遭到了刘洪昌的母亲和哥哥百般阻拦,但刘洪昌仍然和文惠结婚了。而文惠的弟弟文涛和妹妹文远对这个姐夫也充满敌意。文惠第二次怀孕之后,家里陡生灾变。十七岁的文远因为和刘洪昌赌气离家,被其街面上的小混混大黄猫糟蹋了。为了给姐姐复仇,十六岁的文涛刺杀了大黄猫。文惠受到这个强烈的刺激出血死在了医院。一系列的家庭变故使刘洪昌只能将悲痛深深地压抑在心底,扛起了这个风雨飘摇的家。多年过去,文达考上了大学;而于秋花却在一次意外的车祸中丧生。为了兑现自己在于秋花生命最后时刻的许诺,刘洪昌守着一间小屋,默默地等待亲人们的归来。

2、《家常菜》是北京颐和尚品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及兄弟时代影视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继出品的年代情感剧,由安建执导,黄志忠、左小青、宋春丽及童瑶领衔主演。该剧讲述了国营食堂大厨刘洪昌,在妻子文慧去世后,不求回报的一人支撑起生活窘迫的妻子娘家,用自己的一生完成了对妻子“一句话,一辈子”的承诺。

(来源:文章屋网 )

文化传媒和文化传播范文6

业内人士认为,广电总局与新闻出版署之间的整合在有效促进三网融合发展的同时,也将有力推动文化强国和大传媒产业全面繁荣。文化传媒产业的整合阻力减弱,拥有资金和融资优势的传媒集团有望通过跨行业、跨媒体重组迅速做大,传统媒体将迎来整体投资机会。

进一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

统筹新闻出版广播影视资源

近些年来,中国文化体制改革取得重大成就,新闻出版、广播电影电视事业产业快速发展,尤其是随着以数字技术、网络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现代信息传播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广泛应用,多种媒体综合发展。在这种背景下,中央积极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统筹新闻出版广播影视资源,组建新闻出版和广电总局,这是值得充分肯定的。

现实中新闻出版总署和国家广电总局在职能上出现一些交叉,导致基层“一个人要对上头三个部门的现象”。此语境下,正如中央编办相关负责人所言,如今组建新版总局可以用四个“有利于”来概括:有利于减少职责交叉,提高管理效率,落实管理责任;有利于统筹推动报刊、出版社、通讯社、电台电视台和互联网等新媒体发展,加快构建现代传播体系,提高文化传播能力;有利于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业做大做强,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有利于整合新闻出版和广播影视领域公共服务资源,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质量和水平。事实上,新闻出版总署和国家广电总局合并还有着较好的现实基础,这不仅是因为广电和新闻出版的相近,最起码是管理对象的相近,更是因为“文广新”的合并早前基本上都已经从县实行到市、省,大部制推行的现实阻力相对较小。

从宏观层面上讲,我们并不能奢望机构改革和职能调整一步到位或一蹴而就,尤其是在国情复杂的背景下,任何制度的建设必有先后顺序,倘使我们总是对一些改革措施贬斥多于褒扬,否定多于肯定,那么这项制度建设就很可能永远原地踏步;换言之,一项制度的建设和完善总要经历一个长期而艰巨的历程,倘使我们对一切有益尝试都持观望态度,或因为依然存在一些问题而裹足不前贻误良机,恐怕大部制要永远搁浅。

合并有望带出大传媒集团

图书、报纸、杂志、音像等和新闻出版相关的事,都归新闻出版总署管理;广播、电影、电视和网络上的视听节目都归广电总局管理。整合后的国家新闻出版广播电影电视总局的主要职责是:统筹规划新闻出版、广播电影电视事业产业发展,监督管理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机构和业务,以及出版物、广播影视节目的内容和质量,负责著作权管理等。

据国家广电总局党组书记、局长蔡赴朝表示,这次改革意义重大。“新闻出版和广播电影电视都同属于传媒领域,这两个部门整合了,就把管理职责进一步优化了,管理效率进一步提高了,反过来也有利于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企事业单位的资源整合。”

新闻出版总署党组书记、副署长蒋建国表示,组建新的国家新闻出版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可以减少两个部门之间的职责交叉,进一步落实好管理责任,提高行政效率,促进政府职能转变,有利于这些行业的管理部门更好地履行政策调节、行业监管、公共服务的职能。

十二五规划明确将文化产业发展为支柱性产业,新闻出版与广电的整合,将使文化传媒产业的整合阻力减弱,拥有资金和融资优势的传媒集团有望通过跨行业、跨媒体重组迅速做大,规模化经营的大传媒集团有望诞生。蒋建国说:“可以预见,这项改革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它有利于综合利用新闻出版和广播电影电视等多方面的文化资源;有利于建立健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有利于协调推进这些行业、体制和机制深化改革;最重要的是有利于服务人民,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

打破行业壁垒 推进三网融合

广电总局与新闻出版署的整合被解读为中国大传媒时代将阔步到来。大传媒时代格局形成后,广电业的制播分离、电台电视台的转企改制要向出版集团的市场化程度看齐,这将直接推动国内发展缓慢的三网融合进程。就在两会期间,北京IPTV业务悄然推出,北京市普通光纤入户家庭可申请尝试名为“沃·家庭TV版”IPTV业务。北京是我国三网融合首批试点城市,也是最早建成本地IPTV集成播控分平台并与总平台实现对接的城市之一。去年7月,中国网络电视台、北京电视台、北京联通正式签署IPTV业务合作协议。根据协议,全部内容经北京IPTV集成播控平台接入北京联通IPTV传输网络送达千家万户。

在两会期间,北京IPTV重装推出颇耐人寻味,众所周知,之前的IPTV乃至整个三网融合进程主要受阻于广电体制。其实广电自身在三网融合方面一直也在加紧发展推动,但无论其全国的市场化整合还是业务拓展都难见亮点,而且在很多地方因强力限制IPTV业务发展引发媒体批评。在此背景下,此次机构整合后,明确了管理职责、消除了冗余环节,在内容集中统一管控下,播控权的问题将会更好地被解决,这将直接推动三网融合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