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儿童发育康复治疗训练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儿童发育康复治疗训练范文1
1 临床资料与研究方法
1.1临床资料 依据Vojta的诊断标准,诊断中枢协调障碍患儿435例,根据家长是否选择治疗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月龄从72天-6个月,进行2年的治疗及跟踪随诊。
1.2治疗方法 采用综合干预治疗手法。
1.3疗效评定及评定标准 根据GMFM量表,分别于72天,4个月,6个月,9个月,12个月,18个月,24个月评分。
1.4统计方法 应用SPSS1.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数据以(x-±s)表示。
2 临床研究
本课题临床研究应用综合疗法,包括Bobath法、Vojta法、上田法及中国传统的按摩手法来抑制异常放射活动,促进正常运动出现,运动语言疗法来训练构音障碍及舌面肌肉、智力障碍的患儿应用引导式教育来对患儿的心理行为进行有效训练,以达到全面康复的目的。我科自2009年的1月-2010年1月,共收治中枢协调障碍患儿289例,其中早产132例,HIE65例,宫内发育迟缓92例,采用综合康复的运动疗法进行干预治疗,治疗效果明显,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干预组患儿共289例,平均治疗时间32天,最短治疗时间10天,最长2年,共有8例患者在运动语言及智力方面存在一项及多项障碍,经过治疗及训练均有明显的提高。
对照组患儿共146例,因为经济及时间等原因家长选择放弃治疗或家庭康复治疗,同干预组一样,分别在不同的月龄进行康复评定,共有14例患者在运动语言及智力方面存在一项或多项障碍,达到正常化的提高和发育速度明显低于干预组。
3 结果
治疗前后经统计处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的效果取决于治疗的年龄及坚持治疗的时间等因素。早期诊断、准确评价是使脑性瘫痪患儿得到理想的康复,有效地进行发育疗育的关键。只有早期发现、早期干预,才能有效减少脑性瘫痪的发生,不仅促进脑损伤的恢复,控制疾病的发展,还能使患儿获得正常的运动语言功能,达到运动语言的患儿,在运动发育及智力发育方面均有明显的促进作用,2岁时,在运动发育、语言发育及智力发育、儿童残疾率为0,但干预越早,效果越明显,与对照组相比更具有明显的差异性。
4 讨论
小儿脑性瘫痪是指以在妊娠期到新生儿期之间各种原因所致的脑的非进行性病变为基础,形成永存的,但可以变化和姿势异常,是儿童最常见的先天性或围生期所发生的脑功能障碍性综合征。国际上统计小儿脑性瘫痪的发病率为1-5%,其症状在2岁前出现,因为神经系统的损伤恢复机制,其自然恢复需要12-18个月,因此从可变概念讲,作为脑性瘫痪的诊断至少在今后1-1.5岁,我们习惯把做出诊断以前的具有神经发育异常的时期用Vojta的中枢协调障碍(ZKS)作为诊断中枢协调障碍的诊断可以根据高危行为的正常化。
近年来由于儿童保健工作的广泛开展,对高危儿筛查工作的有效进行,对脑性瘫痪的早期发现早期诊断的研究已经进入一个较高水平,但早期干预综合性康复的研究在国内还刚刚起步,尤其在中枢协调障碍的早期干预是空白。早期干预综合性康复是通过各种手法,主要为运动功能训练和“肌肉—骨骼系统的管理”持续的进行对神经—肌肉系统促通而作的功能训练为康复的核心和关键,Bobath法、Vojta法、上田法以及传统的中医按摩手法等治疗体系,都是基本以姿势运动的中枢神经—肌肉机构为对象,并且对肌肉—骨骼系统的变形挛缩的预防和矫正也非常重视以促进正常运动的发育,抑制异常运动姿势模式,预防合并症,促进智能和社会性的发展。
儿童发育康复治疗训练范文2
【关键词】 Peabody精细运动发育量表;精神发育迟滞
精细运动功能评估在精神发育迟滞(mental retardations MR)儿童的治疗工作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通过评估不仅可以判断MR患儿的障碍水平, 还可以对他们的精细运动能力进行量化, 为制订康复治疗方案提供依据,通过精细运动功能的提高,可以提高MR患儿的认知功能和社会适应能力。
PDMS-2量表是目前国内外应用较为广泛的儿童运动专项评估方法,该量表还配套有运动发育干预训练方案,根据测评结果可以确立训练目标和训练方案[1]。其中精细运动评估部分(PDMS-FM)可以单独应用于脑瘫和其他各种障碍儿童,这在国际上已经得到公认[2]。在国内已有PDMS-FM用于脑病患儿精细运动功能评定及治疗方面的论述[3,4]。但在MR患儿中的应用探讨甚少,本文用PDMS-FM对60例MR患儿进行精细运动功能评定,并应用其配套运动训练方案对其进行康复指导及训练,旨在探讨PDMS-FM在MR患儿中的应用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9年6月至2011年6月在本院儿童康复科和儿保门诊科就诊或进行住院治疗的,其诊断均符合精神发育迟滞诊断标准的患儿60例。其中男35例,女25例,年龄在10~66月(平均年龄32月),其中轻度53例,中度6例,重度1例,早产儿8例,足月儿52例,有缺氧窒息史者38例,有颅内出血史者1例, 胆红素脑病者2例,新生儿期感染者6例,不明原因者13例,有家族史者4例,两组儿童在性别、年龄、父母文化水平、入组患者精细运动各项评估及居住环境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1.2 评定方法 测试采用PDMS-FM,主要是对抓握能区和视觉-运动统合能区进行评定,评定结果以标准分和发育商表示,标准分包括sGr和VIs。发育商根据上述两个能区的标准分计算得出,代表该个体总的精细运动发育水平,称为FMQ。计算分值时,24个月以下的早产儿取纠正月龄。
评估环境设定为安静、独立、采光好的房间,室温控制在20~30℃,患儿衣服为0~2层。每例患儿在治疗前后都由同一位医生进行精细运动功能评定(该医生在评定时对分组情况不知情),每次评定用时30~60分。评估工具为原装测试套件。
1.3 干预方法:干预组患儿根据首次评估结果制定相应的PDMS-FM训练方案,此方案的每个单元都直接与PDMS-FM评定的亚单元相关,每个训练项目和评定项目呈对应关系,且每个训练项目都包含5种训练方法,每种方法都以活动和游戏为基础[5,6],每周三次在医院强化训练,每次时间为60 min,1年为1个观察疗程。
1.4 统计学方法 评估结果经正态性检验后采用配对t检验,以P
2 结果
干预后一年评估显示两组患儿运动技能都有所提高,但干预组FMQ、sGr和sVI均显著大于对照组(P
3 结论
PDMS-FM是目前在国内外康复界和儿童早期干预领域中被广泛应用的一个比较全面的运动功能评估量表,适用于评估6~72个月的所有儿童的运动发育水平[7],很多人对其信度和效度进行了检验,结果发现在不同的测试者、不同时间的测试之间有着较好的相关性[8,9]。在评估过程中,不仅可对这些患儿的精细运动发育水平进行定量和定性两方面的准确判断,还可以作为判断疗效的客观指标。并且还提供了针对特殊发育问题和精细运动发育训练的方案。在训练中,每个训练项目都与评定项目呈对应关系,这样就可针对患儿进行有目的的训练,使患儿在短期内迅速提高各能区的运动技能。
通过临床观察发现,虽然两组患儿各能区的精细运动技能都有所提高,1个观察疗程后干预组FMQ、sGr和sVI均显著大于对照组(P
参 考 文 献
[1] 李明,黄真主译.Peabody运动发育量表/(美).福利奥(Folio.M.R.)(美)菲威尔(Fewell.R.R.)著.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5:8.
[2] Provost B,Crowe TK, McClain C.Concurrent Validity of the Bayley Scales of Infant Development Motor Scale and the Peabody Developmental Motor Scales in two-year-old -children. Phys Occup Ther,Prediatr,2000,20(1):5-18
[3] 王素娟,李惠,张建萍,等.Peabody精细运动发育量表在脑病患儿中的应用.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3,9(8):452-454.
[4] 王素娟,李惠,史惟,等.Peabody精细运动发育量表在痉挛型脑瘫患儿中的应用.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4,19(12);900-902.
[5] B1ock M E,Davis T D.An activity based approach to physical education for preschool children with disabilities.Adapted Physical Activity Quarterly,1996,13:230-246.
[6] Linder T W.Transdisciplinary play-based assessment. Baltimore:Brookes,1993.
[7] 王素娟.Peabody运动发育量表.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6,12(2): 181-182.
儿童发育康复治疗训练范文3
【关键词】语言发育迟缓;儿童;小组训练
【中图分类号】R749.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455(2010)08-0159-02
To observe the effect of grouptherapy on the children with language retardation
Hu Jihong Zhang Huijia Wang Paoqiu Zhou Pingqiu Guo Chunguang
【Abstract】Objective:To observe the effect of grouptherapy on the children with language delay. Methods: 75 children with language retardation wer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32 in observational group trained by the form of group therapy,43 in control group trained by the form of one by one. Effect evaluation was made with Gesell after 6 months. Results:12 cases were significant effective,14 effective, 6 invalid,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was 81.3% in the observational group, 13 cases were significant,17 effective, 13invalid,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was 69.6% in the control group,.There wassignificant difference about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s between two groups(P
【Key words】language retardation;child; group therapy
语言发育迟缓(language retardation,简称语迟)是指在语言发育期的儿童因各种原因所致在预期的时间内,不能够象正常同龄儿童一样表达和理解语言以及用语言进行交流[1]。它不仅影响儿童的语言理解力和表达力,还将影响儿童与他人、社会间的交往, 与亲人或他人的交流往往消极被动,加之家庭、社会等环境因素的一些负面影响,限制了患儿的主动交流欲望,从而阻碍了患儿的交流能力的发展,阻碍儿童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并使注意力缺陷和学习困难等心理行为问题的发生率大大增加。常规语言训练形式以一对一训练为主,患儿的主动参与性往往欠佳。为了充分调动患儿训练治疗的积极性,改善患儿的社交能力,我们特选择性地对语迟患儿进行语言小组训练,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现总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入选标准:2008年1月-6月间湖南省儿童医院康复中心门诊就诊的语言落后儿童75例, 行中国版s-s语言发育迟缓检查确诊为语言发育迟缓,同时需符合以下要求:脑干听觉诱发电位检查排除听力障碍;经盖泽尔量表进行智力测定为轻度(DQ 56-75分)和中度智力发育迟缓(DQ 41-55分),儿童孤独症ABC量表检测排除孤独症;年龄2-6岁间。
1.2 一般资料:将75例患儿按智力水平随机分为观察组32例和对照组43例。观察组男21例,女11例,平均年龄2.1±1.6岁, 智力发育迟缓轻度27例,中度5例,s-s法语迟检查结果:交流态度不良22例,交流态度良好10例,水平为2-3阶段4例,3-1阶段12例,3-2阶段12例,4-1阶段4例,;对照组男28例,女15例,平均年龄2.0±1.6岁, 智力发育迟缓轻度34例,中度9例,语迟检查结果:交流态度不良29例,交流态度良好14例,水平为2-3阶段5例,3-1阶段16例,3-2阶段16例,4-1阶段6例。
1.3 方法
1.3.1 对照组进行一对一语言训练,训练方法参照卫冬洁[2]儿童语言发育迟缓的语言治疗,辅以感觉统合、针灸、小脑顶核电刺激治疗。
1.3.2 观察组接受与对照组相同的康复治疗,其语言训练采用小组训练形式。根据s-s语迟检查结果进行编组,水平同一阶段者每两人一组,以组为单位进行语言训练,两个孩子均坐在矫正椅内,在安静、宽敞、安全、充满儿童所喜爱的气氛的房间内进行,具体训练方法包括:
1.3.2.1 交流训练:患儿入室后治疗师即给予热情的大声喊其名字,与其打招呼,并可伴随有拥抱,握手等肢体语言,并引导孩子也与老师和同组的小伙伴打招呼,强调孩子与他人的视线交流,利用患儿感兴趣的玩具或食物进行交换游戏,并把患儿最基本的生理需要,即吃、喝导入游戏中,如给可以吃的食物来诱发患儿学会要及与人交换到主动给予。进行交换游戏时,采用患儿容易理解的幼儿语、拟声语,并可伴随手势加强治疗师的表达,并在此过程中强调患儿的主动发音。创造条件让患儿参与需要两人才能玩的游戏,如互动抛球,可治疗师自己先玩,逗引患儿关注至其主动参与与同组的小朋友同玩,充分调动孩子的主动参与性。一旦患儿完成行为项目,马上鼓励和表扬,与其同乐。训练过程中注意诱发患儿的主动交流欲望,如展示患儿感兴趣的玩具时,不要急于给与,要引导其发音,并促使患儿向治疗师主动索要。通过扩大交流对象,进一步使患儿体会到交流的乐趣。
1.3.2.2 操作能力训练:采用患儿感兴趣的玩具进行其能力范围的操作训练, 给两孩子同时给予一样的训练用品。根据患儿的现有水平给予相应的训练项目如放置镶嵌板、分类捡小球、穿珠子、套杯、摆积木、捏橡皮泥等训练,主要训练孩子手指的精细动作、手眼协调性,训练过程中注意互相比较,激发孩子的竞争意识和培养孩子积极学习的态度。
1.3.2.3 游戏疗法:游戏是儿童的通用语言, 它能让儿童快速认识周围的人和事物, 并建立联系的机会。不同的发育阶段加入不同的游戏内容。语言未掌握阶段的患儿,通过游戏养成、提高他们对外界事物的反应能力,如进行变脸(变换脸谱)、过家家、切菜等;语言符号获得期的患儿,要通过游戏使其应用已学过的词汇和词句,增加新词汇和词句,促进交往行为的发展,如治疗师利用实物演示一些简单的情节并予叙述,然后由两患儿分别进行演示和叙述:如买东西,先给孩子特定的实物作为货币,治疗师用孩子喜爱的玩具作为货物激发孩子的购物热情,指导孩子完成货币实物的交换,并帮助孩子建立数的概念。
1.3.2.4 手势符号的训练及符号形式与指示内容关系阶段的训练和文字训练方法参照卫冬洁[2]儿童语言发育迟缓的语言治疗。
1.3.2.5 小组训练的注意事项:配备两套相同的训练用物,训练进行中注意激发两个孩子的好胜心,注意互动交流,及时给予物资或精神上的奖励。每个训练项目持续约5-10分钟,实物与卡片训练交替, 30分钟/次,1次/日,5次/周,连续训练6个月。
1.4 疗效评估标准:患儿训练前和训练6个月后各进行一次Gesell评诂。疗效标准:显效 个人-社交发育商提高>15分;有效 个人-社交发育商提高11-14分;无效 个人-社交发育商提高
1.5 统计方法:利用SPSS10.0软件,对治疗组和对照组干预前后个人-社交DQ值(用均数±标准差形式表示)进行t检验,对治疗组和对照组干预前后有效率进行卡方检验。
2 结果
对照组治疗前个人-社交DQ值66.5±12.8,训练后74.3±15.2,总有效率69.6%;观察组治疗前个人-社交DQ值67.9±13.6,训练后82.7±16.9,总有效率81.3%,见表1,语言小组训练与非小组训练均能提高患儿的个人-社交能力,小组训练能更显著的提高患儿的社交能力。
3 讨论
儿童语言发育迟缓的症状有:(1)言语表达障碍;(2)交流障碍;(3)对事物或口语理解障碍。儿童脑损伤后极易出现语言发育障碍,而脑损伤后的语言康复治疗,主要是提高患儿的语言理解和表达能力,最终恢复患儿的言语交流能力,在维持定期连续的治疗中获得疗效[3]。
语言发育迟缓患儿除语言能力明显落后于正常儿童外,普遍还伴有各种心理和行为问题如自卑、孤僻、依赖性强、退缩、恐惧、敌意等,有些患儿还会出现破坏、自残或攻击行为。常规的一对一训练模式虽有针对性强、受干扰少的优点,但对于适应行为不良的孩子,独立面对治疗师往往让他们感到恐慌,他们常哭闹不安,使训练无法进行。小组集体训练为幼儿提供相互了解、学习、合作的机会,能够使患儿相互模仿、修正与强化自己的行为,逐渐增强能力,建立交往能力[4]。本组病例采用小组训练形式,将语言水平相同者编入同一组,我们体会到因为有同龄儿作伴,患儿的适应性能得到较快的改善;治疗师适时对其二者进行比较,向患儿灌输竟争意识,激发其好胜心,患儿的学习积极性更高;适当地加入些游戏能使训练更容易进行,治疗师从游戏中能了解到患儿在游戏时借助游戏所表达的愿望、困惑和隐含意义,便于及时进行辅导,患儿在游戏中获得乐趣,从而对训练本身产生兴趣,患儿在训练课题中的参与性更好。
语言发育迟缓在儿童语言障碍中发病率较高,由于患儿的大脑功能不全,理解分析、接受、记忆能力极度低下,治疗是艰巨而长期的工作,但目前语言治疗师相对匮乏,很多患儿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小组训练形式可让更多的孩子得到康复训练的机会,节约了医疗资源,而且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故可作为语言发育迟缓儿童训练治疗的一个有效的治疗形式,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吴海生,主编.实用语言治疗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1995.140~166
[2] 卫冬洁,儿童语言发育迟缓的语言治疗, 现代康复[J].2001.5(8):24~25
儿童发育康复治疗训练范文4
我国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显示,60岁以上老年人患听力残疾的比例高达11%。据此推算,我国60岁以上老年听力残疾人总数超过2000万。年老失聪是常见的现象,但是这些患有听力障碍的老年人中的一部分是从小甚至从出生时开始就没有听见过声音的。
关注儿童听力障碍的原因,最大限度地避免;关注儿童听力障碍的康复,最大程度的恢复;关注听力障碍儿童的心理,最大程度的帮助。上海新华医院耳鼻喉头颈外科黄治物
为听障儿童尽早搭建语言输入方式
生后第1年是语言发育的关键时期,因为小儿必须从聆听语言直至自发地学说。听障儿童只有通过特殊训练才有语言的发育,最理想的是一旦诊断为听力障碍时就开始,必须为听障儿童提供一种语言输入方式,例如,可视性符号语言,能为以后的口头语言发育提供基础。
由中耳炎导致传导性听力障碍者,可通过助听器或外科手术来改善(根据儿童年龄行经鼓膜切开术伴或不伴增殖体切开术)。
感觉神经性听力障碍可通过各种助听器得到帮助,在诊断后尽可能早地安装放大助听器(即使只有6个月的婴儿)。
对双侧性感觉神经性耳聋,可将双耳放大器放在耳廓后或用耳内助听器以获得最大听力,并使听力定位发育。
双侧性听力极度丧失的2岁以上儿童,不能完全从安置这样的放大助听器中获益,而适宜作电子耳蜗植入。无论耳聋是先天性或后天性,耳蜗植入在许多极度耳聋的小儿中可形成听音交流,但似乎对那些已有语言发育小儿的效果更好。
脑膜炎后耳聋的小儿可发生内耳骨化。他们必须尽早植入耳蜗以获得最佳效果。通过植入脑干刺激电极可帮助由于肿瘤破坏听神经而导致耳聋的小儿。
听障儿童要因材施教
听障儿童听力语言康复的发展经历了手语法、口语法和全面交流3个时期。从20世纪80年代起,全面交流训练法得到了广泛应用。
目前国内外文献报道的常用的听力语言康复方法有如下几种——
口语训练
采用多种方法对听障儿童进行口语训练,主要包括发音器官训练、让听障儿童掌握发音方法和加强对听障儿童的语句训练三个方面。
公文式教学学习法
其教育思想是强调培养“生存技能”,具体学习方法包括因材施教、重视自学、小步渐进、让听障儿童主动学习、立足于家庭教育等。
情景自然口语法
本法关键是通过设置真实或虚拟的生活情景,让老师或家长和听障儿童在丰富听语言环境下对话,启发听障儿童学习语言及知识,使听障儿童学习兴趣盎然,为听障儿童学习语言、全面康复提供物质基础,增强康复效果。
听障儿童教学模式
该模式由集体教育、个别化康复和家庭康复三部分组成,从集体教学、个别化康复和家庭康复三方面入手,将听觉康复、言语矫治和语言教育的内容渗透其中,真正做到机构康复与家庭康复相结合、集体教学与个别化康复相补充、教师、家长和治疗师相配合,共同实现听障儿童全面康复的目标。
全纳教育
全纳教育不是针对某一类别的残疾儿童,而是面对所有正常、超常、残疾及介乎于正常与残疾之间的各类儿童,帮助每一个儿童接受适合其需要的普通教育。全纳教育认为,全纳是一种态度、价值和信仰,它强调尊重每个儿童特殊的禀赋和需要,强调给予儿童平等参与所有教育活动的机会。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全纳教育将越来越受到重视,“聋健合一”就是听障儿童早期康复全纳教育的有益尝试。
计算机辅助言语训练系统
不依赖于专业语音设备和言语康复训练师,主要依靠计算机系统软件的方法,其主要根据听障儿童言语训练的特点以及语音的声学性和生理性的关系,基于语音特征视觉反馈的训练方式,提出了目标训练法和对比训练法,并针对听障儿童的发音异常和构音异常,设计了从基础训练、构音训练到清晰度训练的计算机言语辅助训练模块。该训练系统以言语刺激中的重要语音对比作为目标,提供声音和视觉反馈,并结合先进的训练技术维持人工耳蜗患儿接受训练的兴趣,比较人工耳蜗患儿训练前后言语要素的识别正确率以衡量其言语识别能力的提高情况,从而增强人工耳蜗患儿对提高言语识别能力的信心。
影响语言恢复的不仅仅是听力
以下是影响听障儿童语言恢复的主要影响因素,主要有三个方面。其中残余听力是首要因素,但是影响语言恢复快慢好坏的却不仅仅是听力。
残余听力
听障儿童残余听力保留的好坏是其听力语言恢复或重建的先决条件,决定着其听力语言最终恢复的效果。一般认为,听力损失达到70分贝左右的儿童中89%经过完整周期的科学、秩序、有效的语言恢复训练,均能达到听力语言的全面康复,一般可入正常小学就读并接受正常教育,完成高中及大学教育,此后和正常人一起工作,回归主流社会。
听力损失在80分贝左右的儿童配戴高功率优质助听器后经过长期刻苦、科学、有效的听力语言恢复训练,配合望唇、触震觉功能的应用,在很大程度上也能恢复听力语言,大部分及部分也能进入正常小学并接受正常教育,以后和正常人一起生活学习。
听力损失在90分贝以上者即使配带高功率优质助听器也毫无作用,患儿只能靠视觉和其他知觉通道,除智能极高者外,靠听力语言训练恢复听力语言,一般没有效果,近似徒劳,所以,听力损失在90分贝以上的听障儿童仍要争取各种积极而有效的治疗和电子耳蜗技术,使听力恢复到70~80分贝以上,然后进行听力和语言恢复训练,最终恢复听力和语言。
智力和观察力
智力和观察力是听障儿童聋而不哑的重要条件。有的患儿听力稍差,但智能高,观察力敏锐,对语言十分敏感,表现在对他人的表情、动作、唇动、周围情景配合的综合分析和判断能力好,也能对别人的语言心领神会。
听障的年龄
3岁后和婴幼儿时期发生听障者,在相同听力损失情况下,语言差异很大。3岁后大脑已发育到70%~80%左右,基础语言已趋于成熟,所以3岁后听障者多有良好的保留听能和语言。因此,对3岁前发生听障的儿童或婴幼儿应当尽早开展听力语言恢复训练,巩固和发展保留听力和语言,使听力和语言恢复更为容易。
小贴士:婴幼儿听力损失的简易判断
1~3个月,对于突然而来的巨响(如关门声、鞭炮、耳边拍手)等毫无反应。
3~6个月,有声音时不会张望寻找声源。
6~9个月,不会望向讲话时被提及的人或物体。
9~12个月,无法听从动作指示作出反应,如:把球给我。
12~15个月,还未能说出第一个单字,如:爸、妈、灯、车。
15~18个月,对隔壁房间或距离较远的呼唤声无动于衷。
18~24个月,还未能运用两个字的词句。
24~30个月,能说出的字少于100个。
儿童发育康复治疗训练范文5
关键词:脑瘫儿童 康复训练 康复教育 社会支持
【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1879(2012)01-0024-02
脑性瘫痪简称脑瘫,是自受孕开始至婴儿期非进行性脑损伤和发育缺陷所导致的综合征,主要表现为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1]。除主要症状外,脑瘫儿童往往伴有智力障碍、语言障碍、视觉障碍、知觉障碍、癫痫、情绪障碍和学习障碍中的一种或几种[2,3],我国的发生率比较高[4]。近年随着人类文明程度的提高和高科技手段的使用,推动、加快了各个领域对脑瘫儿童的研究。为了进一步加深对学龄前脑瘫儿童的认识、研究,本文分析、总结了学龄前脑瘫儿童的康复训练和教育状况。
脑瘫儿童入学前的6年是该类儿童治疗、康复和教育的关键时期。在此阶段,他们各种能力发展状况将对其一生的生存状况和生命质量产生直接的和重大的影响。他们的主要症状、伴随障碍以及儿童基本能力发展特点决定了在入学前的这段时期,他们需要发展的能力是多方面的。与此相适应,他们的支持需求也是多方面的,如临床诊断和治疗、康复训练、文化教育、政府和社会支持以及相关政策和法规的制定和完善等。所以,脑瘫儿童的早期康复训练和教育是一项系统性很强的工作,需要社会多种资源的积极介入和政府的协调运作,而不仅仅是个人和家庭的个别问题。
本次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等方式对我中心的120例脑瘫儿童进行了调查,尝试探索上述问题。
1 对象和方法
本调查对象是目前就我中心2010年收治的120例贫困脑瘫儿童,其中男生81名( 占总数的67.5% ),女生39名( 占总数的32.5%),3岁至6岁脑瘫儿童为102名(占总数的85%),平均年龄4.8岁。问卷和访谈均由家长配合完成。经筛选,符合本次调查访谈目的,愿意积极配合,信息来源基本是儿童的亲生父母,比较可靠。
2 问卷结构
自编调查问卷,分为5 部分:儿童及家庭基本状况,临床治疗和康复训练,儿童家庭康复训练与教育,政府、社会福利机构和爱心人士的支持,家长期望得到的支持。
3 结果
3.1 儿童及家庭基本状况。脑瘫儿童入学年龄普遍较晚,接受正规早期教育机会较少。本组有15%的儿童进幼儿园接受过学前教育,但由于治疗、训练,自身体质问题和学校支持系统不完善等因素,他们的教育的连续性和持续性较差。85%的家庭经济实力远远不能满足该类儿童治疗、康复训练和教育需要。大多数父母文化程度低。在儿童的成长中,主要由父母一方照料的占52%,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照料的占40%,其他情况占8%,父母双方共同照料比例较小。在孩子诊断是脑瘫后夫妻关系不和睦的占总数的18%,夫妻有一方扔下孩子不管的占7%,这其中女方背负的压力和屈辱更大。
3.2 临床治疗和康复训练。在早期发现和诊断上,相当多的父母对脑瘫知识认识缺乏;1岁前疑为脑瘫的占36%;在临床治疗方面,1岁左右开始接受治疗的占25%,其中断断续续持续5年左右的占19.2%。独立承担就医费用的家庭占84.6%,有42.3%家庭的就医花费高达家庭收入的50~ 80%,几乎倾家荡产。在康复训练方面,在3岁之前介入和接受康复训练的占45.4%,43%在3 岁后才开始康复训练,至今未介入训练的占19.5%;持续训练5年左右的占20.8%。在康复训练方法上,理疗和针灸占34.5%,运动治疗和作业治疗占46%,而且认为运动治疗和作业治疗及针灸有效的占52.8%。在康复训练中,完全由治疗师独立训练的占87.3%,在治疗师示范指导后由家长或其他人员来训练的占很小一部分。尽早进行康复训练的占41.2%,少数人认为训练与否及早晚不能解决儿童的根本问题。调查和访谈均表明,国家资助的康复训练费用一万元远远不能满足三个月的训练经费需求,绝大部分家庭不愿承担超出部分的费用,外界资助非常有限。
3.3 儿童家庭康复训练与教育。在家庭康复训练上,经常自主开展家庭康复训练的占40%,家里或医疗机构没进行过多少正规训练的占21.5%,其他家庭受经济、技术等因素的限制只能进行间断的简单的训练;在家庭训练的技术支持上,24%的家长靠自学,32.5% 的经医生或治疗师指导。在文化教育方面,家长每天坚持1~ 2小时家庭文化教育的占20%,经常教但无规律的占26.9%,其他为偶尔教和很少教。家庭早期教育的主要内容是言语训练、生活自理能力训练和认知教育(认字和简单数学),分别占57.7%,61.8% 和53.7%。认为家庭早期教育效果较好的占20.8%,一般的占57.7%,无效的占3.8%,认为没法教的占17.7%;家长认为自己有教育能力的占12.9%,一般的占43.8%,力不从心需要帮助的占33.3%;在早期教育上,76.9%的家长最需要的是适合脑瘫儿童的教法指导。在学校教育方面,有8.5%的儿童上过幼儿园,91.5%的没有上过,其中68.4% 是因为学前教育机构不接纳,23%是要进行治疗和康复训练,还有部分未入托者,家长担心在校得不到应有的支持甚至歧视等。
3.4 政府、社会福利机构和爱心人士的支持。调查显示,脑瘫儿童的治疗、康复训练和教育主要由家庭承担,家庭外的支持非常有限。只有14%的家长知道有贫困脑瘫儿童抢救性康复项目,5%的家长知道有长江新里程项目。79%的脑瘫儿童是初次接受贫困残疾儿童抢救性康复项目的救助,76.9% 的脑瘫儿童没有得到过社会福利机构的帮助和支持;80.8%的脑瘫儿童没有得到过慈善组织的帮助和支持。
3.5 期望得到的帮助和支持。缘于抚养脑瘫儿童艰辛历程的切身体验,脑瘫儿童家庭期望政府出台操作性强的政策和法规,期望能增加救助时间和经费。包括从脑瘫发生前的家长教育和医疗监护到脑瘫的早期诊断、治疗、康复训练和文化教育的各个方面。其次他们期望医疗和康复机构能降低或减免治疗和训练费用,并期望社区的学前教育机构能创造条件,让脑瘫或其他残疾的孩子接受早期学前教育,与正常孩子平等融合,培养孩子健全人格;为家长提供有效教育残疾儿童的教育技能和方法;降低或减免残疾儿童的教育训练费用等,为脑瘫儿童及其他残疾儿童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
4 讨论
与正常儿童相同,脑瘫患者的儿童期是他们一生中可塑性最强的时期,是人生生存和发展的最为关键的时期,既是动作发育的主要时期,也是智慧发展和开发的关键时期。出生后的6~ 8 年,约占人生的1/10左右,是一段非常珍贵而重要的时期。所以,如何充分利用这段宝贵时间,使脑瘫儿童的动作和智慧技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不仅涉及到临床医学和康复医学,还涉及到教育、政策法规和社会支持问题。脑性瘫痪儿童的主要症状和伴随症状决定脑瘫不是一个独立分散的个体,而是一类特定的复杂的社会问题。但是,在他们的早期发展中,我们面临的问题非常多,亟待深入研究并制定有效的方案逐步加以解决。主要是因为早期诊断和康复训练意识和水平较低、家长有关出生缺陷及其干预的科普知识相当缺乏和学龄前教育问题严重造成如此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观念和政策法规及医疗保险的问题,也有技术和社会支持问题。为了促进该群体的有效发展,提高他们的生存和生活质量,需要加强策法规建设,需要社会多个系统的共同参与和协同运作。让我们共同努力,为脑瘫儿童的治疗、康复、教育创造一个良好的条件,让关爱的阳光照耀每个残疾孩子的心灵!
参考文献
[1] 陈秀洁.儿童运动障碍和精神障碍的诊断与治疗[M] 人民卫 生出版社
[2] 魏书珍,张秋业主编.儿童生长发育性疾病.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
儿童发育康复治疗训练范文6
为什么会发生斜视?
斜视的发生主要是眼外肌收缩功能不协调所导致的,我们先了解一下眼外肌的功能。每只眼睛都有6条肌肉控制眼球的运动,学名称为眼外肌。双眼是在6对眼外肌的协同收缩下保持正位或聚焦目标的,如果因为各种原因导致的力量不平衡就会出现斜视。
如果内侧肌肉发育不良,收缩力量较弱,外侧肌肉力量相对较强,就会出现外斜视,这时的治疗就需要促进弱小的肌肉发育,增强肌力,眼睛就又回到正位了。内斜视的发生也是同样道理。儿童的眼球较小,存在着生理性远视的现象。由于孩子2岁以后,看近物的需求逐渐增加,而且儿童眼球的调节能力很强,眼外肌收缩力很好,如果从小就有看东西太近的习惯,使两眼经常保持高度的调节,同时必然伴随过多的双眼球向内转,这最容易引起内斜视。此外,先天因素和产伤,视神经发育不健全也会引起斜视。
斜视的危害有哪些?
斜视不仅会引起患儿视觉功能障碍和自我形象紊乱,还会造成其身心发展障碍,产生孤独、自卑和焦虑。研究表明,斜视患儿的负面情绪大约出现在5~6岁,且年龄超过6岁的斜视患儿常常不愿意和其他同龄儿童一起玩耍与学习。因此,尽早干预,促进视觉功能的正常发育对儿童非常重要。
如何矫正儿童斜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