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旅游存在问题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乡村旅游存在问题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乡村旅游存在问题

乡村旅游存在问题范文1

关键词 乡村旅游;现状;问题;对策;湖北荆州;桃花村

中图分类号 F59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04-0315-01

1 桃花村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桃花村位于荆州古城西门外约6 km处,是太湖农场管理区的一个生产队。1996年几家农户在棉田里套栽桃树收益颇丰。2001年生产队组织规模栽桃,形成了40 hm2桃园。得益于桃花盛会品牌效应的推动,目前桃花村已建成80 hm2桃园、100 hm2梨园、33.3 hm2科技示范园、6.67 hm2莲花岛屿、13.33 hm2垂钓基地及58户农家特色餐店,年接待游客规模多达150万人次。如今的太湖桃花村是一个集休闲度假、观光旅游、田园采摘、田园认领、田间劳作及垂钓和水上娱乐于一体的休闲观光旅游胜地,是荆州区新农村建设示范村。

为了响应国家旅游局打出的“新农村、新旅游、新体验、新风尚”的宣传口号[2]。有关部门先后对桃花村共投入资金3 000多万元,完成了“五大基础”设施建设,如“六通一平”(供水、排水、供电、道路、广场、电信、宽带网、平整土地)基础设施建设,桃花村拥有许多文化品牌,如“桃园三结义”,还有桃花节与桃花会等丰富多彩的活动。2011年11月获得了“湖北旅游名村”的称号。

2 桃花村旅游的发展前景

桃花村“农家乐”是农业经济与旅游经济结合的产物,是以农民家庭为依托,以田园风光和别有情趣的农家生活为特色,吸引游客到此休闲度假、观光娱乐、体验劳作的一种新型旅游活动。随着城市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拥挤的交通、巨大的工作压力、紧张的生活节奏等让大量城市居民渴望到郊区乡村去满足回归自然的心理需求,逃离喧嚣的都市生活,休闲度假市场需求大幅度上升,这就为桃花村旅游的兴起创造了非常有利的条件。

桃花村旅游是响应国家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战略实施,并且得到了政府和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它为农村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并带来了新的历史机遇。科学的规划,改变了落后的农村面貌。旅游业的发展实现了农民增收,促进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解放剩余的生产力,增加农民收入,减小了城乡差距,同时也给当地居民提供一个美好的生活环境[1]。

3 桃花村旅游存在的问题

3.1 思想认识单一

经营管理者缺乏对乡村旅游基本特征的正确认识,忽视了在乡村旅游发展中应继续有效地保持“乡村性”和“乡村意象”[3]。桃花村顾名思义是以桃花为主,经营管理者就仅仅开展以赏花摘桃为主的旅游活动,特色单一,很难使游客二次或多次旅游。

3.2 基础设施落后

虽然桃花村已经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但仍然不能满足游客的需要,如道路没有明确的分级,仅有主干道和田间小路,主干道狭窄,只能并走2辆车,田间小路坑坑洼洼,不利于游人行走;没有专门的停车场,就在景区广场或路边停靠,造成旺季交通大拥挤;洗手间设置不够且内部设施不齐全;电话亭等公共设施简陋、设备不足或基本没有,缺少一些游乐健身设施;餐馆、酒家设施条件差,难以留住游客。

3.3 资金投入不足

乡村旅游区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建设及对外的宣传促销都需要一定的资金投入,桃花村引进资金力度不够,导致基础设施落后,乡村旅游经营者无力从事全面的市场调查研究,大大制约了桃花村的发展[4]。

3.4 管理不善

管理不善是大多数景区出现的问题,一到旅游旺季,交通不畅,人满为患。游客乱丢乱扔现象严重,乱踩乱踏,攀爬现象也很严重,导致许多树木的枯死。乡村旅游经营者没有很好的分配客流量,影响了游客旅游的心情。到了淡季,基本处于无人管理状态,让在淡季的游客对旅游区的印象大打折扣。

3.5 植物配置单一

植物配置主要是桃树和紫叶李,还有少量的樟树、桂花等,灌木就是海桐、大叶黄杨、红继木等。植物搭配单调导致桃花村的植物季节性非常明显,夏天景色迷人,秋冬季节萧条冷清。

4 桃花村旅游发展对策

4.1 提高认识,加强管理

一是正确理解发展乡村旅游现实意义和功能优势,认清乡村旅游的主要内容与特点;二是充分协调好旅游业与农业的关系,树立“以旅助农”、“农游合一”的开发理念;三是加强景区管理人员对景区管理的认识,组织一些员工到相近或成功的乡村旅游点去考察学习,借鉴创新使桃花村能够吸引更多的游客。针对乱踩乱踏胡乱攀爬的游客应给予一定处罚或警告,设置宣传标语,减少游客对环境的破坏,实现游客、景点双赢的局面。招收专业管理人员,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5]。

4.2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建议修建一些宽阔的主干道,设立分级公路,减轻旺季客流量的负担。在旅游旺季可以分派工作人员免费充当导游,有意识的进行分流管理,大大减轻人满为患的局面,也提高了游客的旅游质量[6-7]。桃花村应多引入一些观叶观花植物,改善目前植物配置较少的现状。植物选择时应注意做到体现植物春华秋实的本质,无论游客什么时候来到这里都感觉到强烈的季节变化。同时也应该大力发展道路两旁的绿化,如在人工桥边种上迎春花,路旁可规划出2~3 m宽的绿化带,由高大的乔木到低矮的灌木,层次分明,增加绿量以达到美化环境和净化空气的效果。

4.3 开发新型旅游项目

桃花村的主要项目是观赏桃花和采摘活动,这就形成了严重的季节性。旺季很旺,淡季游人稀少。开发一些娱乐活动如土壕对战、骑马游桃花村这样的野趣活动在淡季也能够很好地吸引游客到来。建设农业研究基地,不光是促进当地的农业发展,而且那些新型农产品也是吸引游客的一大亮点。

5 参考文献

[1] 刘德谦.关于乡村旅游、农业旅游与民俗旅游的几点辨析[J].旅游学刊,2006,21(3):12-19.

[2] 张文,安艳艳,李娜.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的社会与经济效益、问题及对策[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3):17-24.

[3] 邹统钎.中国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研究――成都农家乐与北京民俗村的比较与对策[J].旅游学刊,2005,20(3):63-68.

[4] 林伯明.关于发展桂林乡村旅游的思考[J].社会科学家,1999(4):75-77.

[5] 刘爱服.试论京郊乡村旅游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J].旅游学刊,2005,20(1):68-71.

乡村旅游存在问题范文2

【关键词】景观规划;乡村旅游;问题分析

1、乡村旅游景观规划的内涵

随着我国聚居环境的扩展以及旅游业的加速腾飞,在大量的环境建设与旅游开发实践中,景观规划与旅游规划正在走向融合。大量理论与实践表明,旅游与景观原本就是密不可分的,旅游规划需要分析时空布局、生态环保、景点建设;景观规划同样需要考虑经济效益、游客使用、运营管理。乡村旅游景观规划需要景观规划和旅游规划设计的有机融合,是景观学和旅游学两大基础学科在应用领域的交叉研究。

1.1 景观规划

“景观规划指在景观地理环境的基础上,以景观生态系统特征和规律为指导,以人居环境建设为中心,对区域景观、城市景观、乡村景观、风景名胜区景观等类型进行的景观工程化过程。”基于景观建筑学的学科背景,景观规划设计着力于环境空间的创造,擅长于物质环境、空间形态以及文化意境的调查分析、空间布局、意象创造。主要包括设计对象的视觉景观形象、环境生态绿化和大众行为心理等景观规划设计要素。

1.2 乡村旅游景观规划

乡村景观往往是区域景观结构中的一种主体景观类型,具有特定的景观特征、景观内涵和景观意象。乡村景观主要由乡村田园景观、乡村聚落景观、乡村建筑景观、乡村农耕文化景观和乡村民俗文化景观构成[2]。乡村旅游规划实际是对乡村景观所进行的时间和空间设计,着眼于乡村旅游发展、人居环境改善,乡村旅游景观规划是以游赏环境空间的创造为核心,以景区物质环境、空间形态以及文化意境的调查分析、空间布局、意象创造为重点,对乡村旅游区进行的景观工程化过程。

1.3 乡村旅游景观的特点

乡村旅游景观主要由自然环境、物质要素和非物质要素几个部分组成。同度假旅游、会展旅游、体育旅游、科技旅游等其他类型的旅游设施景观相比,具有自身的一些特点:①景观的开阔性。可以给人广袤之感;②风景的层次性。自然的山水给人天然的层次之感,再加上四季变化的美丽风景,令人流连忘返;③心理的安定性。人本身就有亲近自然的欲望,乡村的景观令人有回归之感;④人文历史性。目前很多庙宇、古建筑等都在乡村,所蕴含的深厚的人文历史也是使人前来的原因之一。开发乡村旅游,要坚持以乡村为基础,利用农业、农村资源,兴办休闲旅游事业,然后逐步过渡到旅、农、工、贸综合发展,从而在乡村这片广阔的地域上寻找并创造出城市旅游点无法与之媲美的乡村旅游景观特色。

2、乡村旅游发展中景观规划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乡村旅游起步较晚,目前尚处于从导入期向成长期过渡的阶段。乡村旅游的发展速度较快,各种农业观光园、农家乐、采摘节等乡村旅游形式也丰富多彩。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总体来看,乡村旅游还是一个新事物,正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乡村旅游缺乏科学合理的景观规划设计理论与实践指导,景观功能欠完善、形象品质不高、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等众多制约乡村旅游发展的问题非常严峻。

2.1 景观功能缺失

随着乡村旅游的深入发展,游客对乡村旅游景观功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乡村旅游景点游憩功能比较单一;交通组织缺乏系统性;③动态、体验性的参与项目缺乏;④对游客食、宿、购等方面的需求考虑不足。此外,由于乡村旅游地处市郊或乡村,各项旅游服务商品及市政配套设施不够完善。

2.2 景观形象模糊

感受乡村独有的闲趣、野趣。然而由于受到城市文明、工业文明的影响,存在着对乡村特色形象不够重视甚至无意识状态。其一是经营农户容易从自己的角度去理解城市游客的需求,常常把极具地方特色和自身特色的东西花大力气改造成大众化的东西。比如以经营园林花木为主的花农,放弃了自己的专长,把花木庭园改作露天饭堂或卡拉OK厅,追求急功近利。“你们城里有的东西我们样样不缺”常常成为他们骄傲的口头禅,这是一种“围城现象”。城市人希望在农村享受到原汁原味的农村本色生活内容,这与经营者的理解刚好错位,劳神费力却削弱了景区的特色和吸引力。其二是设计人员盲目将城市景观形象移植到乡村旅游区,用城市景观设计的手法处理乡村旅游区景观资源,乡村出现了宽阔笔直的大道,规整的布局,空旷的广场,过多人工修饰的园林,不合时宜的欧化建筑等。

2.3 景观生态破坏严重

乡村旅游开发过程中,山体受损、树木被砍、古屋被拆、湖塘被填、村道被堵、到处涂鸦的现象层出不穷,不少乡村旅游地失去了宝贵的自然生态魅力。诸多不良因素及行为,如过度地宣传与开发建设造成景观的不和谐,游客的不文明行为造成视觉的污染,随意地采石修路使得山体滑坡、水土流失等,均会影响和破坏乡村原有的生态环境,导致水质污染、生物多样性降低、生态平衡失调等,使得乡村旅游地景观质量下降,乡村旅游地的市场吸引力也随之减弱,其生态环境危机不容忽视。

3、乡村旅游发展中景观规划的几点建议

乡村旅游应是和谐发展的结果,也是可持续科学发展的结果,且因有利于乡村自身综合发展才更具生命力。在协调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保护自然景观与传统文化遗迹,发展当地适宜又具地方特色的产业,建立科学进步的生活方式,在这种背景下发展乡村旅游才具有吸引力。

3.1 加强乡村景观规划,科学设计本土景观

规划是乡村旅游发展的前提,科学有序的规划能解决乡村旅游开发中发展生产、扩大旅游规模和景观保护开发等的矛盾。乡村景观规划是围绕着人与景观共生发展的原理展开的,人类对自然改造的各种活动不能违背景观生态特点,二者互利共生、和谐统一是景观规划设计的最终目标。因此,从尊重自然、人和地方精神角度出发,在乡村旅游开发建设中应积极做好景观规划工作。同时,“乡土情结”是乡村旅游需求的根本动机,只有为游客提供本土的、原生态的乡村景观,才能长久地吸引游客。

3.2 完善庄旅游接待服务场所

①游客接待中心。游客接待中心是一定规模、等级的乡村旅游区应该具有的服务性建筑,它除了向初来乍到的游客展示旅游区概貌,还为游客提供休息、观景、娱乐的场所,多位于景区入口。

②游客食宿服务场所。乡村旅游区发展初期,很少设置独立的游客食宿服务建筑和设施,游客的食宿大多在农家宅院中进行,是为玩农家乐的游客提供的附加服务。随着乡村旅游不断发展,增加独立的食宿服务,提升食宿服务的档次和品味变得越来越有必要。止外,在一些发展较好的乡村旅游区,也正在出餐饮一条街、茶馆、酒肆、乡村酒店这类建筑。从运作的情况看,设置这样的服务场所和设施必须认真分析市场需求、开发的各方面条件,避免盲目开发。

③游客购物服务场所。旅游购物是旅游活活动的必然现象,大多数乡村旅游区都存在不小游客购物需求。乡村农产品、手工艺品以通读乡村的农副土特产品等,往往能激起游客的购买欲望。这样的买卖对游客与村民双方都是有益的,是双赢的。

3.3 乡村景观意象规划

乡村景观意象是人们对乡村景观的认知过程中的信仰、思想和感受等方面开成的一个具有个性华特征的景观意境图式。乡村景观意象具有以下牲上:①乡村景观意象的个性化;②乡村景观意象的地方性;③乡村景观意象的社会性。乡村景观意象是乡村景观建设的基础上所渗透的景观意象思想,它的形成离不开历史过程的积累、硬环境以及文化软环境的建设。

3.4 建立完善交通系统

乡村旅游区的道路交通系统主要包括线状的车行道路、步行道路、马道、自行车道等和点状的停车场地。完善的道路交通系统一方面能今功能场地空间合理组织联系起来,另一方面能为游客带来交通体验的乐趣和舒适性。

4 结语: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名副其实的农业大国,乡村不仅地域广阔,而且人口众多。目前,我国人口总数已13亿之多。其中乡村人口9亿多。即使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乡村仍是重要的人类集结地。广大乡村的发展对于我国经济的全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特别要注重乡村旅游发展中的景观规划,促进乡村旅游乃至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

乡村旅游存在问题范文3

关键词:乡村旅游;问题;对策

“乡村旅游”最早亦称农业旅游(agritourism) ,在习惯将旅游称为“观光”的东亚和东南亚地区,乡村旅游又被称为“农业观光旅游”,在这些地区,乡村旅游被定义为:以农业资源为基础的旅游项目的统称。上述定义从乡村旅游发展历史的角度阐释了乡村旅游发源于农业旅游的事实,但随着历史的发展,该定义已经不适应现代乡村旅游的形式与内容,笔者认为,即乡村旅游就是以乡村社区为活动场所,以乡村特有的景观环境和人文环境为旅游资源,吸引旅游者前去旅游的一种具有生态性质的旅游形式。

一、遵义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一)乡村旅游资源概况

1、由特殊地质地貌构建的自然景观的奇特性。遵义市位于贵州北部,属云贵高原向四川盆地湖南丘陵地带过渡的东斜坡北段,全市土地面积30780km2。全市喀斯特地貌发育三维空间的不断扩展,导致地形演进过程的变化十分复杂,发育于地表的漏斗落水洞、洼地、峰林、峰丛、天生桥、岩溶湖、瀑布、跌水,与发育于地下的溶洞、暗河、暗湖等纵横迭置,形成了一个极富地域特色的自然“岩溶博物馆”。

丹霞地貌是我国南方红色岩系发育的一种特殊地貌。在遵义赤水市境内以侏罗、白垩纪出露地层中,有一千多平方公里的丹霞地貌著称于世。 赤水的丹霞地貌,以其艳丽鲜红的丹霞赤壁,拔地而起的孤峰窄脊,仪态万千的奇山异石,巨大的岩廊洞穴和优美的丹霞峡谷与绿色森林、飞瀑流泉相映成趣,形成很高的旅游观赏价值,令游人倾倒。

2、多民族构建的文化原生性。全市有仡佬、苗、土家、布依、彝、侗、回等36个少数民族。据遵义市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表明,有少数民族人口89万人,占全市总人口12.2%。多种族群和不同地域的文化因子经反复对撞和相互涵化,逐渐积淀在贵州文化的各个层面中,各民族的建筑、服饰、饮食、婚俗、祭祀、节庆、艺术等等,无不富含着异彩纷呈的人文底蕴。

3、天然避暑型气候的独特性。遵义的避暑型气候资源已属于越来越稀缺和珍贵的生态环境资源。遵义的气候温暖湿润,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气温变化小,冬暖夏凉,气候宜人。降水较多,雨季明显,阴天多,日照少。丰富的乡村旅游资源为遵义乡村旅游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遵义乡村旅游开发模式

目前,遵义乡村旅游开发模式有三种:

1、环城休闲度假山庄,这种模式以遵义市汇川区董公寺镇最为典型,即以田园生态环境和各种农事活动为吸引物,将农村生态和农事风情、旅游与休闲相结合,以满足城市居民回归自然的心理需求。

2、环城休闲农家乐村寨,这种模式以遵义市红花岗区新蒲镇最为典型,主要的经营特色是休闲度假,接待的游客主要来自于遵义市两城区。全镇发展乡村旅游的农户的民居全部为黔北民居风格,村寨内民居风格统一。

3、外向型度假避暑村寨,这种模式以桐梓县最为典型,桐梓县境内交通便捷,区位优势明显,境内属亚热带高原季风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雨热同季、雨量充沛、无霜期长、四季分明。桐梓县以其良好的气候和区位优势,在每年夏季吸引力大量的重庆游客来此避暑。

二、遵义乡村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规模小

目前遵义乡村旅游开发仍呈现出一种自发状态,普遍存在着投资与经营规模小,地区分布和组织形式零散、项目低水平重复设置、市场竞争秩序乱的局面。除董公寺镇、新蒲镇、桐梓县等个别村镇已初具规模外,其余多呈“小打小闹”的零星状态。

(二)内容单一,缺乏层次性

遵义的乡村旅游还主要停留在观光层而上,乡村度假、采风、民间手工艺品的制作、民俗文化研讨、夏令营等内涵丰富的乡村旅游活动尚未展开,乡村旅游还停留在“春大赏花、秋大采果”和“品尝农家饭”等传统单一的层次上,缺乏地域性和多样性,乡村旅游商品粗制滥造,富含民族特色的旅游商品稀缺。

(三)乡村环境卫生等基础设施较差

乡村卫生设施缺乏,特别是饮水和厕所的卫生条件差;卫生观念落后,如部分地区存在“人畜同饮”、“人畜共居一楼为畜圈、一楼居幻”等,使游客望而却步。此外乡村的通达性较差,乡村生态旅游突发事件的安全应急系统也急待建设。

(四)宣传力度小,缺乏整体策划,尚未形成品牌

由于遵义目前的乡村旅游大多是农户或村镇自发进行,缺乏整体策划,难以在主流媒体或重要窗口进行捆绑宣传;加上缺乏对乡村旅游具体项目的具体策划,尚未形成知名品牌,外界对遵义乡村旅游的优势和特色知之甚少。

(五)乡村旅游从业人员匮乏、现有人员素质较低

乡村旅游从业旅游的开发和管理都需要高级别的人才,需要懂旅游、懂管理的双重人才。当前开发乡村旅游的人才奇缺,加上资金的短缺和部分政府主管人员的不重视,直接影响了旅游人才的培养和引进。乡村旅游地的管理人员主要是政府官员和村干部,且分工不到位,职责不清,管理混乱;从业人员主要是当地农户,真正懂得旅游开发和经营管理的人才极其缺乏。

三、遵义乡村旅游发展的对策

(一)进一步优化以乡村旅游为龙头的产业政策,发挥乡村旅游的带动作用

三次产业的恰当的发展比例,将形成合理的产业结构。建议做法如下:

1、调整传统农业生产结构,大力发展旅游农业。乡村旅游区第一产业要坚持走特色化、产业化之路,并逐步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通过围绕旅游业调整农业结构,引导农民由传统的计划农业向旅游农业发展。

2、以乡村旅游市场为导向,调整工业产品结构。乡村旅游区第二产业要发挥聚集效应,尽量将其布置在城郊的工业园区,以种养业和乡村旅游业为依托,构建资源加工型工业体系。其中可以主要包括:农副产品的深加工,即食品饮料工业、保健医药工业、旅游购物品加工工业。

(二)实施政府主导的社区参与乡村旅游发展战略

在乡村旅游发展的过程中,如何确立政府、企业、个人的权利及权力边界,达到社会各部分各负其责,共同承担乡村旅游区社会发展的任务至关重要。

政府主导型旅游发展模式是国家或地方政府为了给本国或本地区经济注入新的活力,在政府规划指导下,采取各种措施,对旅游开发给予积极引导和支持,营造旅游环境,有意识的发展旅游业,以带动社会经济的全面振兴。

积极创新旅游业发展模式。农村地区应在充分尊重当地农民合法权益和意愿的基础上,鼓励农民以股份合作的方式兴办乡村旅游,逐步整合分散的乡村旅游点,提高乡村旅游的组织化程度。

(三)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乡村旅游区软硬件环境

交通、通讯设施的完善,水利、电力设施的建设,教育、民生设施的提高等都决定着乡村旅游区开发的程度和发展前景。基础设施也会影响到农村总体经济水平,从这种角度看,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性更加增强。因此,乡村旅游区要在已有基础上,加大投入,制定优惠政策,进一步加快公路、通讯、能源、水利建设的速度,尽快改善乡村旅游区生存条件和投资环境,为其经济的全面振兴奠定基础。在加快改善硬件设施的同时,也要提高其软件环境,以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

(四)加大教育投入,提高劳动力素质

积极培养旅游人才。目前,旅游企业发展的较好的地区都十分重视人才的培养。具体的做法是,定期或不定期地对在岗人员进行培训,以提高业务人员的素质;通过与高校合作,以定向招生的方式培养发展旅游业急需的各种人才。目前,乡村旅游区旅游专业人才比较缺乏,文凭层次较低,尤其缺乏高层次人才,对农村地区的乡村旅游基础研究尤为不利。

(五)加大投资力度,促进乡村旅游进发展

制约农村地区乡村旅游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是缺乏旅游开发资金。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兴办任何事业都要解决资金问题。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国民经济实力还不很雄厚,不可能对农村地区发展乡村旅游业有多大的投入。如何筹集资金办旅游是农村地区发展乡村旅游业的一个难题。借用一些贫困地区办旅游的做法,是:不等、不靠、主动“找米下锅”,广聚社会闲散资金为我所用,坚持景区开发筹资社会化。

参考文献:

[1]车家骧,苏维词,刘瑞.贵州山区乡村生态旅游发展模式与策略[j].乡村旅游,2007,(11):39-40.

[2](英)伦纳德·j·利克里什,卡森·l·詹金斯,程尽能等译.旅游学通论[m].中国旅游出版社,2002.

乡村旅游存在问题范文4

一、张家界市旅游外汇收支情况

我中心支局选取近3年的国际收支统计申报系统和新版国际收支监测系统中跨境旅游收支数据作为收、付汇数据,银行结售汇系统旅游数据作为结、售汇数据来对进行张家界市全辖旅游外汇收支情况统计分析。统计口径选择银行结售汇系统对旅游外汇结售汇的范畴,即包括跨境从事商务、探亲、留学、就医、观光、朝觐等活动的外汇收支。

(一)近3年旅游外汇收支基本情况

2005年-2008年1季度张家界市旅游外汇收支统计数据见下表。

张家界市近3年旅游项目外汇结汇、收汇和售汇、付汇额大幅增长,年结汇额从601万美元增长到2698万美元;年收汇额从27.3万美元增长到753.3万美元;年售汇额从17万美元增长到123万美元,年付汇额从9.7万美元增长到60.7万美元。2006年与2005年同期相比,分别增长168%、991%和188%、77%;2007年与2006年同期相比,分别增长67%、153%和151%、253%。2008年1季度的结汇、收汇和售汇、付汇形势与2007年同期相比有所萎缩。从2005年到2007年,收结汇额均远大于售付汇额。

(二)近3年旅游外汇收支构成

2005年-2008年1季度张家界市旅游外汇收支结构见下表。

从银行结售汇情况来看(注:由于2005年的银行结售汇统计系统没有区分交易主体,因此无法获得个人、机构的独立统计数据),近3年来,旅游项下,结汇额远高于售汇额,结汇业务占绝对优势;个人结汇额高于机构结汇额,但二者的比例从2006年的81:19降至2008年1季度的54:46,渐趋平衡。

从国际收支跨境收付汇数据和国际收支统计申报交易项目归属来看,近3年来,张家界市的旅游外汇收汇全部为对公收汇交易,而张家界市的对私收汇中九成以上为工人汇款、侨汇和捐赠收入等非旅游项目收汇;旅游外汇付汇全部为对私付汇交易;而对公支出以外商投资企业的投资收益利润汇出等非旅游项目付汇为主,占到八成以上。

可见,张家界旅游项下银行结售汇统计数据与国际收支收付汇数据明显不一致。

(三)近3年旅游外汇收支变化

2005年-2007年旅游外汇收支变化情况见下面2个变化图。

图1 2005-2007年度张家界市旅游外汇收支变化图

从图1可见,张家界市近3年的旅游外汇收结汇和售付汇情况呈上升变化趋势,尤其是结汇形势上升幅度很大。而且结汇额远高于收汇额,售汇额高于付汇额。

图2 2005-2007年度张家界市旅游外汇收结汇率、售付汇率变化图

从图2可见,张家界市近3年的旅游外汇收结汇率和售付汇率呈下降变化趋势,尤其是收结汇率下降幅度很大,说明旅游外汇收结汇差额和售付汇差额在逐渐缩小。收结汇率高于售付汇率,但差距缩小,渐趋平衡一致。

二、旅游外汇收支特点及原因分析

(一)旅游外汇收支逐年大幅增长,结收汇和售付汇形势趋好

一方面,张家界市作为著名旅游城市,拥有特别丰厚的旅游资源,随着旅游环境的不断改善,如全市瞩目的“四路”改造工程正式完工和其沿线“穿衣戴帽”工程的启动,城市换上美丽新颜,张家界市境外游客量不断增长,全市国际旅行社以及非居民的旅游外汇收结汇形势较好;另一方面,随着我市经济持续平稳发展,居民收入水平大幅增长,其出境旅游求学的意愿和能力都得到提高。

(二)旅游外汇结售汇显著高于旅游外汇收付汇

表1显示每年张家界市的旅游外汇结汇、售汇额比收汇、付汇额高2倍以上。

从旅游结汇、收汇来分析,结汇额远高于收汇额说明:一方面,张家界市是国际、国内旅游热点地区,随着境外游客的大量增加,大量非居民携带入境的旅行支票、外币现钞等外汇不断流入我市办理外币兑换业务。而汇兑业务不纳入国际收支统计申报,因而这部分由汇兑产生的结汇没有计入国际收支跨境收汇统计申报数据,使得结汇额显著高于收汇额;另一方面,张家界市有部分旅游外汇结汇没有以旅游外汇收汇的交易项目进入境内,例如上面分析中提到张家界市没有旅游项目对私收入,九成以上的跨境对私收入为工人汇款、侨汇和捐赠收入等非旅游项目收汇,这些跨境收入里有相当大一部分实际为旅游项目收入。这是由于受现行接待入境旅游团组业务资格限制,实际上这些为个人接待入境旅游团组取得的旅游外汇收入,不能按照对公涉外收入通过“因私旅游”申报,只能按照对私涉外收入通过“侨汇”或“捐赠”申报。

从表3中可以看出,按照现行国际收支统计的对公单位和对私旅游外汇收入,加上包含了无法按照对公涉外收入通过“因私旅游”申报的个人接待入境旅游团组取得的旅游外汇收入,再加上不纳入国际收支统计申报的外汇兑换人民币收入,3项总额其实都超过了旅游结汇,因此,实际情况并不像表1统计数据显示出的结果,张家界市的旅游外汇结汇不一定高于跨境旅游收汇,应该是比较接近实际跨境旅游收入的。

从旅游售汇、付汇来分析,售汇额高于付汇额说明:一方面,随着城市经济发展和居民收入的不断提高,居民出境旅游、留学的意愿逐渐增强,办理了出境旅游或留学等旅游项下人民币兑换外汇业务,同样由于汇兑业务不纳入国际收支统计申报,因而这部分由汇兑产生的售汇没有计入国际收支跨境付汇统计申报数据,使得售汇额高于付汇额。2005-2007年,张家界市旅游付汇数据(见表1)加上人民币兑换外汇数据分别为23.45万美元、43.74万美元和107.57万美元,和2005-2007年的旅游售汇数据很接近,明显说明了这一现象;另一方面,张家界市有小部分旅游外汇售汇后并没有汇出境外,而是保留在其账户中。由于我国逐渐提高个人用汇额度,简便相关手续,尤其是2006年底《个人外汇管理办法》的出台,促使居民购买外汇的意愿比以往大大增强。他们购买了外汇却并非都出境使用或汇出境外,而是保留在账户中或者提取持有部分外币现钞,是因为认为一些外国货币比人民币存储的收益更高而选择了外汇存储,另外,由于可以更方便的购买外汇而收藏不同外币满足好奇好玩的心理,他们购买持有少量的外币现钞或存储在账户中。

(三)旅游外汇收结汇率和售付汇率逐渐下降

数据说明旅游外汇收结汇差额和售付汇差额逐渐缩小,渐趋平衡一致,图2很直观的表现了这个趋势。

旅游外汇收结汇率逐渐下降,收结汇差额逐渐缩小,这是因为我中心支局大力创新改善旅游外汇管理工作产生了积极显著的效果。我中心支局2007年出台和实施了《加强张家界市旅游外汇管理和服务工作,促进世界旅游精品建设的十条意见》,不仅大力协调外汇指定银行和资信优良的国际旅行社之间加强信贷合作,发挥金融对国际旅行社的信贷支持作用;而且积极支持外汇指定银行在国际旅行社旅游外汇账户下设分户,力争国际旅行社下属承包部门收取的外汇团款进入银行结售汇体系。这些举措对张家界市的旅游外汇管理工作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旅游外汇售付汇率逐渐下降,售付汇差额逐渐缩小,这是因为受人民币汇率持续升值的影响,人们选择人民币作为储蓄投资的意愿增强。因此,更多的人选择需要用汇时才购买外汇,而不是购买外汇后保留在账户中因汇率贬值而受损。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个人接待入境旅游团组取得的旅游外汇收入无法通过旅游外汇收入途径进行国际收支统计申报,不利于对其实施相关的外汇监管

我中心支局在对国际旅行社的检查中发现,国际旅行社的旅游外汇收入绝大部分是通过居民个人外汇账户进行收支的,这部分旅游外汇收入大部分通过居民个人以侨汇、捐赠等名义收汇。由于直接接待境外团组形成的旅游外汇收入通过个人外汇账户汇入,在外汇管理政策上没有配套的相关的处理措施,个人外汇收入在结汇、存取、提现等方面管理比较宽松,导致外汇指定银行、外汇管理部门不能对个人旅游外汇收入进行有效的监管,带来诸多不良后果。第一是不能真实反映外汇收支的性质,影响国际收支统计申报工作的准确性。第二是外汇管理部门只能按照因私外汇业务对其进行监测,不能按照公司外汇业务对其实施必要的外汇监管,导致这部分外汇收入基本游离于必要的外汇监管之外。第三,这部分外汇收入成为了外汇黑市交易人员重点关注的对象。按照个人储蓄有关规定,这部分外汇能随时以现钞方式从银行流出进入黑市交易渠道,给外汇市场秩序带来一定的冲击。

(二)人民币汇率升值对国际旅行社产生不利影响

经过调查,我中心支局了解到人民币汇率持续升值对张家界市国际旅行社主要产生了以下3个方面的不利影响:一是人民币汇率升值直接降低了国际旅行社接待境外游客的数量。据统计,张家界市2007年接待境外游客量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了2%。二是人民币汇率升值直接降低了国际旅行社接待境外游客的经营利润。人民币汇率升值给国际旅行社带来的最直接影响就是降低了其经营利润空间,对国际旅行社的竞争力和从业人员的就业问题产生了一定压力。三是人民币汇率升值减少了国外游客在旅游风景区内的休闲、购物等直接消费额。受人民币升值的影响,外国游客随身携带的外币现钞、旅行支票、信用卡等在国内兑换成人民币时要承担汇率调整后的汇兑损失,因此境外游客为规避物价上涨和汇率变动带来的不利影响,选择应该消费的少消费,可消费可不消费的不消费,以减少汇率损失。

四、对策建议

(一)调整完善相关旅游外汇管理政策

一是建议国家旅游主管部门对接待入境旅游团组业务资格限制规则进行相应调整,适应完全市场条件下国际旅行社以及个人承包经营管理模式的需要。二是国家应进一步调整现行旅游外汇收支管理政策,严格规范旅行社及个人接待外联团组入境旅游的合同文本,确保旅游外汇来源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三是尽快出台个人接待入境旅游团组旅游外汇收支管理办法。四是进一步规范个人旅游外汇收支国际收支的统计申报,在现行国际收支统计申报系统中增设相应的统计项目归属科目,真实反映个人旅游外汇收支的本来面貌。五是允许居民个人开立入境旅游外汇专用账户,为其提供安全、便捷的旅游收汇资金运行通道。

(二)提高企业应对汇率影响的能力

乡村旅游存在问题范文5

关键词:凉姜乡;乡村旅游;发展策略

乡村旅游是近年来深受旅游者喜爱的一项旅游形式。乡村旅游有其天然的气候、水土文化等作为背景依托,对久居都市的居民来说,是休闲放松和观赏的非常好的一个去处。针对目前凉姜乡乡村旅游的发展形势,虽然前景非常广阔,但是不免有些问题亟待解决。

一.乡村旅游的概述

(一)乡村旅游的概念

乡村旅游是指以农村社区为活动场所,以乡村田园风光、森林景观、农林生产经营活动、乡村自然生态环境和社会文化风俗为吸引物,以都市居民为目标市场,以领略农村乡野风光、体验农事生产劳作、了解风土民俗和回归自然为旅游目的的一种旅游方式。[1]乡村与城市是两个不同性质的概念。这里所提到的乡村,并不单指经济落后的偏远地区,而是指环境清晰、自然、纯朴、恬静的格调,脱离了大城市的繁华与喧嚣,乡村对于长久居住在城市的居民独具吸引力。品农家菜、看乡村景、摘农蔬果品,呼吸田野的自然空气,这样的休闲方式渐渐成为一种时尚。乡村旅游的开展,既满足了人们对回归自然,放松身心的渴望,也为农民增加了收入,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

(二)乡村旅游的特点

1.乡村旅游的内容丰富:乡村旅游涵括了优美自然的山水风景、风格各异的风土人情、民族风俗特色建筑、农事节气、农家生活、农产品现场加工、以及具有地方特色的工艺制作等等。这样一些乡村旅游内容很受旅游者青睐。2.乡村旅游受季节影响较大:乡村旅游的大部分目的地是在乡村,所以由于农业生产等受到自然条件如光、热、水、土等的制约,其过程具有明显的季节性,所以导致乡村旅游活动也存在季节性因素。3.乡村旅游的形式受地域因素影响:中国是个地大物博的国家,不同地域受多方面的影响,呈现出不同的自然条件、特色农事生产及农产品以及各地不同的文化风俗等,所以农事生产如农业、林业、渔业、副业等不尽相同。这也就极大的增加了乡村旅游对于游客的吸引力。4.乡村旅游具有很强的参与性:乡村旅游突破了传统的陈列式旅游形式,转而上升到了游客参与式,使得旅游者不仅能用眼睛观赏展现在面前的景物,更能亲手操作,亲自活得一种全新大的旅游体验。5.乡村旅游的目标市场多是城市居民:随着城市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生活节奏日益加快,在这样的高压下,使得越来越多的城市居民渴望投身乡村之中,尽情舒缓身心,调整疲惫的心理状态,获得美妙的乡村旅游体验。6.乡村旅游投资少,收益高:乡村旅游在发展中依托现有资源,再稍对其进行整理和开发,就能满足旅游者的需求,且农业本身也能为其创造可观的经济效益,所以,乡村旅游投资少,见效快,收益高。

(三)乡村旅游的类型

1.观光农业型乡村旅游:观光农业是大农业的概念,包括了农林牧渔业,分传统农业和现代高科技农业,以各个季节的时令蔬菜水果采摘或四季花卉观赏为主要内容;高科技农业园利用现在农业技术或栽培手段,集农业观光、科普教育、时令水果、蔬菜采摘以及休闲娱乐为一体,向人们展示最新成果;另外,还有休闲垂钓、水产养殖等将旅游业与渔业相结合。[2]2.休闲度假型乡村旅游:这种类型的乡村旅游以“吃农家饭、住农家屋、享农家乐”为主,大多距市区不远,适合市民半天或一天的出游计划,其特点是饭菜有特色,休闲娱乐项目繁多,如延安柳沟村、重庆石牛片区农家乐等[3]。3.乡村民俗风情游:乡村民俗游是依靠独特的乡土民风民情、节事活动、饮食习俗来吸引旅游者前去的,这种乡村游的发生地主要是在距离市区较远或者是有独到文化的乡村。北京的民俗游、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民族游都属于此类。福建个畲乡风情游、贵州村寨游等民族乡村游也相对较为突出。

(四)国内乡村旅游的发展情况

我国的乡村旅游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1998年以来,随着生态旅游的展开,农家旅馆在我国经济发达地区悄然兴起,并成为乡村度假旅游的重要承载。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乡村旅游发展亦非常迅速,涌现出了一大批具有鲜明乡土特色和时代特点的乡村旅游地与乡村旅游区,如北京平谷的蟠桃采摘园、淮北平原的“绿洲仙境”小张庄、江苏江阴华西村、上海的都市农业园等。[5]

二.宜宾市凉姜乡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一)宜宾市凉姜乡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分析

1.乡村旅游发展资源丰富:凉姜乡是闻名的川南水果之乡,据资料统计,该乡的森林覆盖率达到约40%,水果种植面积1.5万亩之多,品种主要有水蜜桃、葡萄、枇杷、李、梨等,年产水果几千甚至上万余吨。桃花潭风景区年接待游客达30余万人次,创旅游收入达240万元以上,储量达396万立方米的水库——“桃花潭”,潭边有桃树、竹木以及潭内的桃花坞等,以及在周围湖边荡漾的小船只,形成了格外鲜明的格调,景区内有10多个景点,环之以农作物和果蔬种植,给原本吸引游客的风景又增添了一番风味。2012年,凉姜乡在九里村成功举办了第9届桃花节,宜宾市政协主席尹德宏出席并宣布了第9届桃花节开幕。从3月6号到4月16号,桃花节持续了整整40天,吸引了大批游客前来观光和游玩。2.乡村旅游发展背景很好:从地理位置分析,宜宾市翠屏区凉姜乡位于翠屏区东北部,距市区中心约15公里,整个凉姜乡面积约44平方公里,是典型的城郊乡镇。而且与宜宾集装箱码头、宜宾机场、宜宾火车站、均约10公里的路程,地理位置十分优越。从人口分析,宜宾的辖8县2区,人口在520万以上,此外,宜宾是云、贵、川三省交接地带,往来人员很多。这是一个明显的人口优势。从气候条件分析,凉姜乡的气候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类型,气候温和、降雨充沛,年平均气温18℃,凉姜乡是闻名的川南水果之乡,而且每年的水果产量也以千万吨计数,宜宾市、区、乡党委政府对凉姜乡桃花潭风景区的旅游发展十分重视,立足在这样的优势之下,凉姜乡已连续9年成功举办桃花节,是宜宾市春季郊游的一大亮点。3.乡村旅游带动效应很强:旅游是是集食、住、行、游、购、娱于一体的一项活动,凉姜乡在依托自身资源开展乡村旅游的同时,也带动了这些相关产业的发展。在乡村旅游旺季,特别是桃花节的时候,农民自售桃花、桃花酒、以及其他具有乡土特色的东西,许多的农家乐每天的收入额可达上千元,甚至更多。当农产品等上市的季节,出售方式多样化,可以是统一外销或者自销还或者是再经过深加工出售。还有很多的娱乐节目和当地人周末或者假日表演的花枪、腰鼓、快板等。既为旅游者创造了一个休闲、旅游的好去处,也使得当地人的收入与日俱增。旅游发展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后,既改善了农业生产环境,又提高了农业及农业生产活动的效益,使得农业生产和农业生产活动不仅仅是为了生产农作物,乡村农业景观、农事生产活动以及其产品形式都能通过旅游业的发展成为不同形式的旅游资源,同时带动了交通、住宿、餐饮娱乐休闲等一系列的产业发展成为农村发展新的经济途径。

(二)宜宾市凉姜乡乡村旅游存在问题分析

1.各类旅游设施设备不完善:从目前凉姜乡的乡村旅游发展情况来看,前景是非常好的,但是,其旅游基础设施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与乡村旅游的发展相关度非常大的主要包括了食宿、交通、娱乐休闲、景区导航以及游客服务中心等方面的旅游基础设施。很多游客会因为很多的因素选择某些旅游景区景点,但也会因为很多的因素放弃对旅游景区景点的选择,而旅游景区的可进入性对游客造成的不便也会成为游客放弃该地旅游的原因之一,由此我们可知旅游交通的重要性。2.产品形式少、层次低、缺乏深度开发:凉姜乡是闻名的川南水果之乡,影响力还是不错的,而且每年举办的桃花节是凉姜乡的一大热点,整个;凉姜乡的水果种植面积达到了一万多亩,这些水果的品种繁多,主要有李子、水蜜桃、葡萄、枇杷、梨等等,而且每年的水果产量也以千万吨计数,在产品总产量和销售值上,的确不可小估。但是,基于这样大的一个产量,很多都是直接被大量运输上市场,其实这些在产销季节的时候,是可以作为直接对客销售的,可以销售完美的采摘体验,也可以销售采摘体验后的成果,这将是对游客的吸引力的极具提升,可以吸引更多的直接的或者是潜在性的游客前来。3.景区管理缺乏规范性:景区的管理如果缺少了规范性的制约措施,那就相当于一个没有人管理的综合市场,可想而知,情况会多糟糕。针对凉姜乡的景区管理,从很多方面是存在问题的。很多自驾出游的游客会为拥挤不堪的路段感到懊恼,甚至去了一次都不想再去。在乡村旅游景区内,很多东西都是需要有一定的规范的管理的,一方面是为了本身的乡村旅游环境,另外,对游客的出行也会增加很多的便利。

三.宜宾市凉姜乡乡村旅游发展策略分析

1.健全相关基础设备设施

(1)交通体系:在乡村旅游的开展中,主要的交通工具便是私家车、小车一类的陆上交通工具。在针对凉姜乡目前的旅游交通体系上,我们不难发现,道路依旧是乡村的小道,并不宽敞,车辆通行是相当的困难,特别是错车的时候,所以对道路的修建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另外,很多时候私家车的停放都是在农家小院,当地居民只负责提供场地停车,所以农家院的简易停车场也应该加以整修,方便游客。

(2)食宿体系:凉姜乡在2011年吸引了近45万的游客前来赏花,2012年又举办了为期40天的桃花节,盛大的场面,优美的歌舞,趣味的杂技表演,以及当地人的热情好客,使得游客数量与日剧增。食宿成为游客在旺季比较关注的问题,切实提高农家乐基本的餐饮和住宿服务质量,加大农家乐经营多样化、特色化的建设,以满足游客的不同需求。

(3)娱乐休闲体系:游客虽然对泡泡茶水嗑嗑瓜子闲聊,或者打打纸牌或者玩玩麻将。这些娱乐项目这些都比较的单一,在景区内可以进一步的增设。特别是部分在农家乐中的娱乐项目。凉姜乡自身存在的山、水旅游资源比较丰富,比如泛舟湖上,小憩,游玩更是别有一番享受的感觉,在山顶设置不同类型的娱乐项目,既使游客们贴近自然,沐浴温暖的阳光,还可以提升景区的娱乐设施总体质量。

(4)游客服务中心和景区导航设施体系:游客服务中心和景区导航设施的设立是非常有意义和价值的,这样方便很多游客的游览观光。针对凉姜乡目前的游客服务中心体系和景区导航设施这两方面,景区内做的不是很完善。很多的指示标牌不是很让人清楚,甚至标牌很少,对很多相关的产品可以设置标牌指引,还应该针对性的完善。

2.政府主导,加大宣传力

凉姜乡乡村旅游的开展,很大程度上和当地政府的态度有关。政府积极支持的,无论是从资金还是设备设施上,都会很有益当地人。乡党委和政府对加强凉姜乡水果发展的全方位引导,打造了“川南优质水果之乡”“川南优质水果示范基地”的凉姜乡新形象,这样大大加深了凉姜乡在世人心目中的影响力和魅力。所以,政府在乡村旅游发展中的左右不可小觑。另外,当地也可以通过很多的途径来做好自身的宣传,现在流行的宣传方式有网络、广告、报纸、广播、海报、电子杂志、论坛等等,每年举办的桃花节也做了很好的宣传。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全新打造后展现在世人面前,想必在做足了宣传过后,知晓并前来凉姜乡的游客人数会多。

3.对产品进行多方面、深层次的开发

凉姜乡在这样天然的优势下,加上政府的大力扶持,现在不论是从产品的种植面积还是产品对外销售的产值,总体都是呈现上升的趋势。但是,面对现有的产品形式少,层次低和深度开发不够的问题,我们还是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对产品实施深加工或者技术性的研究,使我们的产品有别于同类型的其他产品。但是,总体来说,凉姜乡的果蔬成熟或者花开遍地或者成熟的季节,很多的果品是直接整装销售的,有部分农家也在零零散散大的出售自家的产品,旅游者购物,当地人单一的产品销售,没有具有当地特色的购物体系。我们应该体现乡村和城市不一样的地方,让每一位到来乡村的游客感受有更清新的体验,游客可以有属于自己的一块沃土,村民管理,到成熟的季节的时候,可以亲自回来采摘;村民提供可供游客亲自采摘的空间,自己也可以拿到亲自采摘的东西,感觉很不一样,让游客体会独有的乐趣。

4.实施规范性管理制度

景区的管理制度会在一定程度上给游客造成一种视觉冲击,因为这些规范性制度的实施效果会被游客在心里定上某个标准,更会在不同的乡村旅游中进行对比。加强景区治安,确保游客生命财产以及人生安全;综合环境卫生管理,对小摊贩的自主营业给予卫生督促和食品检查,增设垃圾桶等等。

四.总结

乡村旅游的市场发展前景空前广阔,发展势头也非常的好。凉姜乡依托本身的自然资源景观,再加上农业种植的面积不断加大,对城市中的高压人群和周边的人们产生地影响也较大,目前的发展效益和前景表现乐观,但是,为了更加突出凉姜乡的资源优势,把川南水果基地扩向市场,吸引更多的旅游者前来,我们分析凉姜乡现有的问题以及提出对应的措施以帮助凉姜乡以更好的一面展现在旅游者的面前,既为旅游者的出行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旅游环境,也使得当地的经济收益日益增加,带动周围相关产业的发展,极大的促进经济带来的新的突破。

注释:

[1] 引自王云才,郭焕成,徐辉林.乡村旅游规划原理与方法[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1

[2] 引自张文,安艳艳, 李娜. 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的社会与经济效益、问题及对策.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

乡村旅游存在问题范文6

    关键词:乡村旅游;动力机制;生态旅游;农村经济

    1 引 言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城市生活的人们对田园风光的向往,寻求对大自然的真实感受,开拓了乡村旅游市场。乡村生活牵引着城市居民走出城市,走进乡村,去体验与城市截然不同的生活。乡村旅游的这个过程,拉近城市与乡村的距离,缓解城市居民生活、工作压力,使人们回归自然,享受乡村绿色。同时,可持续的乡村旅游开发将会促进城乡资源的合理化利用与城乡产业结构的战略调整;乡村旅游也可缓解就业压力,促进乡村社区劳动力素质的提高,共建乡村人居和谐环境。

    2乡村旅游的概念界定

    通过大量对先行研究的文献考察,国内外学者和学术机构从不同的视角,对乡村旅游做了不同的界定。较有代表性的是欧洲联盟(EU)和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 OECD)将乡村旅游定义为发生在乡村的旅游活动,其中“乡村性”是乡村旅游整体营销的核心和独特卖点。

    笔者综合众多学者的研究成果,将乡村旅游作如下定义:在乡村地域内,利用自然环境、田园景观、农林水牧业生产作业、农耕或游牧文化、民俗传统、历史古迹、农家民居等资源条件,通过科学规划和开发,为到访者提供观光考察、休闲娱乐、健身疗养、交流结友等体验的一种有别于传统大众旅游的新式旅游开发活动。乡村旅游包括农业观光旅游、乡土文化旅游、乡村度假旅游以及乡村生态旅游等多方面,是一项区别于城市旅游,具有地域性、乡土性和综合性的新型旅游形式。

    3 乡村旅游开发动力系统分析

    乡村旅游开发不是单纯的旅游资源及接待设施的开发,而是所在地域社会经济和文化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所以,乡村旅游开发既不能游离于国家经济实力和政治制度等宏观环境之外,同时在微观上又要受到开发者的思维和意识的影响。

    3.1 乡村旅游开发的一般动力因素

    1)经济发展。乡村经济基础的农业、林业、牧业和渔业等收益下滑,迫切需要新的经济增长点。旅游业具有高度的产业聚合效应,发展乡村旅游是实现乡村经济振兴,寻求自我发展的重要手段。

    2)政府推动。为了促进落后地区的发展,法国、日本等西方国家政府相继制订了“休假法”、“度假区法”等法律法规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并加大对乡村旅游开发的资金投入和基础设施建设。我国政府不断推出的振兴农村经济的“三农”政策和兴起的“建设新农村”活动等都有力地推动了农村的发展。

    3)乡村活性化与平衡年龄结构。通过完善社会福利设施、创造舒适环境与大量就业机会等旅游开发项目,既满足老年人修养生息需求,又吸引大批年轻居民留守,改善当地人口年龄结构,永保乡村发展的“动力源泉”。

    4)旅游需求多样化。旅游业面临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和供需求不平衡的矛盾,旅游业需要寻求进一步拓展市场,满足客户的多样化需求。

    5)环境保护。乡村地区特有的垄断性资源面临环境保护的压力,而乡村旅游规划开发从某种程度上促进当地环境的保护与利用,如图1所示。

    3.2 乡村旅游开发动力系统模式

    从上述的分析可以发现,乡村旅游开发涉及到众多宏观、微观因素,其发展的动力系统需要政府、企业和个人等多方主体共同驱使。众多学者对如何协调各关系主体而进行了多方位的研究。其中,学者邹统钎从战略的角度提出乡村旅游地的社区主导开发CBD( Community-Based Development)模型。它包括3个方面的内涵:产业链本地化、经营者共生化和决策****化。所涉及的主要利益相关者有当地居民、外来投资企业以及政府与非政府组织,如图2所示。该模式作为一个理论框架模式,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但是在我国现阶段,农村的社区居民在涉及到国土资源整备和地区经济结构布局的旅游开发事业时候,涉及社区居民的主导权以及软实力(管理能力)和硬实力(经济实力)等问题需要协调解决。一般而言,当旅游产业链利益分配机制合理,景点和旅行社合作关系密切,景点和旅游产品信息宣介成本较低,投入的回收期较短。如何协调好乡村旅游开发过程中各方的权益,在现有的机制上建立一个操作性强的动力因素协调系统成为该类课题进一步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

    4大连乡村旅游开发现状、存在问题以及动力机制构建

    4.1大连乡村旅游发展的现状与存在问题

    乡村旅游的开发模式大致可概括为:村落民居旅游模式(包括以古民居、古宅为凭借进行开发,以新农村新风貌为凭借进行开发)、民俗风情旅游模式、田园生态旅游模式和综合旅游模式四种模式。

    经过实地考察发现,大连市乡村旅游开发的主要模式是田园生态旅游。这种开发模式即以农村田园生态环境和各种农事活动为凭借和吸引物,“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干农家活、摘农家果、做农家事”为特色,把生态与风情结合起来,旅游与休闲结合起来,大力开发诸如竹乡游、花乡游、渔乡游、水乡游、樵乡游、果乡游等不同特色的主题旅游产品,满足游客回归自然、寻找梦想的心理需求。该开发模式在大连乡村又主要表现为娱乐体验型农园和农业公园两种形式。笔者根据相关资料整理,利用软件绘制了大连市乡村旅游地分布图,如图3所示,大连大部分县市区都有各据特色的生态农业旅游区,、

    总体来看,大连市的娱乐体验型田园生态旅游仍处于自发阶段,没有明确的旅游主题,也没有系统的产品设计和市场开拓计划,开发主体和经营主体多为个人或自发结成的小团体。休闲农业公园型田园生态旅游,虽然有一定的主题和活动安排,也有较具规模的事业主体,但也仍然处于一种缺乏总体规划自发形成、自主小规模运营的状态。

    通过进一步考察笔者发现,现阶段大连的乡村旅游存在以下问题:乡村旅游深度开发的“机车”动力不足;乡村旅游开发理念空泛方法陈旧;没有健全乡村旅游供需销售网络;完全承包制的经营模式严重地影响了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分布散、规模小、档次低、旅游服务质量亟待规范;旅游产品单一、缺少创新、季节性强;乡村资源利用不完全与乡村环境的破坏等。

    4.2大连市乡村旅游深度开发的动力机制构建

    针对基于上述的理论考察和大连市乡村旅游的实地调查而形成的大连乡村旅游深度开发所面临的问题分析,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健全大连市乡村旅游开发的动力机制。

    第一,健全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对乡村旅游资源开发的推动机制。乡村旅游具有投资小、风险小、经营灵活、不误农时,明显的本土性,非常适合农民经营,可以看作是广大农民脱贫致富的最佳途径之一。农村的资源优势就是以葱郁的绿色和优美的环境为依托的产业资源,而这些资源正是最为重要的旅游业资源。通过发展乡村旅游而新兴的旅游产业以其高度的产业关联度和聚合作用,会不断加强对乡村其他经济成分的带动,实现农村经济的振兴。这种对以发展乡村旅游而振兴农村经济的期待是发展乡村旅游的经济推动因素。

    第二,乡土情粘合的开发管理团队为乡村旅游深度开发提供了牵引机制。乡村旅游开发是一个对地区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多方面产生重大影响的行为,协调各关系主体,实现旅游发展的可持续性,需要一个强有力的推进机构。这个机制包括:促进乡村旅游事业蓬勃发展的旅游经营者、有能力协调代内各关系体权利的旅****a>行政管理机构和有代际公平利用意识的乡村居民。以法国和日本的开发经验而沦,成功的乡村旅游开发都是有一些认识到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要并成为发起者、赞助者、投资者,热心地推进旅游发展的人,而且这些人结成组织,通过彼此相互合作,促成了当地旅游的发展。

    第三,健全乡村旅游开发的吸引力机制。旅游资源是旅游业资源中最为重要的资源,而旅游资源的核心要素是吸引力要素。乡村的环境资源和产业资源的旅游价值越来越大,成为农村发展乡村旅游最大的优势。在开发乡村旅游时,应将新导入的旅游产业与既存产业(农林渔牧业)之间建立起互为依存的关系,协同发展。对旅游资源或旅游产品的开发应突出乡土性,不断提升现有资源开发,其形成步骤和运行机制包括:①居民开发构想;②专门机构的设计案;③社会组织的建议案和政府机构的宏观控制;④旅游资源开发方案;⑤旅游资源开发施工。如图4所示。

    第四,网络营销的开展为乡村旅游深度开发引入了新的销售机制。旅游宣传是旅游业赖以生存的重要手段,可瞄准市场,利用多途径、多媒体进行多方位、多角度的宣传。电子时代的旅游业能够实现旅游商品信息的自由流动。过去由于旅游信息不对称导致的不平等交易现象,现在得到了较大地改善。相对于其它大众媒体,网上宣传有着节省成本,传播范围广,信息更新方便,可以时时查阅和方便调取等优点,但由于需要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专门人员来维护,这使得很多乡村旅游经营者望而却步。如果当地能联合起来形成一个联合体,委托某一网页开发业者就有望解决这一实际问题。

    第五,生态环境的改善为乡村旅游的开发利用提供了保障机制。以往生产活动的过度开发容易造成资源的退化和枯竭,生态质量下降,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和谐统一的生态旅游经济关系是消除生态危机的途径,是生态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通过发展旅游,使农村的旅游产业资源和自然环境得以保全和改善,从而替代了高能耗企业的引入。此外,为了维系或提高乡村旅游业赖以生存的环境资源,必须将旅游业的一部分收入,返还于环境的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