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学前儿童艺术教育课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学前儿童艺术教育课程范文1
关键词:课程特点 课程要求
忽视幼儿在活动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和态度倾向,相反,要充分重视幼儿的艺术创作过程,因为和作品一样,这也是幼儿表达自己的认识和情感的重要方式。
学前儿童音乐教育要重视表现技能或艺术活动的结果。在这样一个基本理解的基础之上,学前儿童音乐教育课程的实施在遵循学前教育课程一般组织原则的前提下,还必须充分考虑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方面必须适应幼儿在音乐能力与音乐学习方面所表现出来的年龄特点和个体差异。现代音乐教育认为,音乐能力是每个儿童与生俱来的一项基本能力,这种能力是潜在的、需要挖掘的能力,同时也具有丰富的多样性和十分明显的个体差异性。挖掘每个幼儿潜在的音乐能力,使每个幼儿在其原有水平上获得各自的发展是儿童发展的一项基本权利,也是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基本任务。另一方面,学前儿童音乐教育必须遵循音乐艺术美的规律,充分发挥音乐艺术美的感染力,以美的音乐形象来调动幼儿的学习积极性,使幼儿能够在音乐艺术美的气氛中,在轻松愉快的情绪中主动地学习,从而使幼儿的积极的心理过程得到强化和激发。
学前儿童音乐教育课程要实现一定的教育目标、完成一定的教育任务,教给幼儿唱歌、韵律活动、音乐欣赏等方面的内容,并且在这种学歌学舞的过程中,发展幼儿的智力与才能,培养幼儿从事音乐实践活动的各种能力,使幼儿的认知,情感和社会性都得到全面发展,并且使幼儿身心愉悦,情操得到陶冶。
二、幼儿园常规性音乐活动
常规性音乐活动是学前儿童音乐教育活动中最具传统、最为常见的一种组织形成,是充分体现音乐艺术特点,最有效地发挥音乐活动审美教育功能必不可少的一种组织形式。常规性音乐活动一般由三个环节组成。
(一)开始部分
音乐活动从一开始就要有音乐艺术美的气氛,充分体现出生动活泼、富有朝气的艺术科目的特点,因此,通常用音乐伴随幼儿进入活动室,并按照本次音乐活动内容情绪的需要,或用进行曲伴随幼儿精神抖擞地走步,或用律动曲和舞曲做律动和舞步愉快活泼地进入活动室,幼儿入座以后,可以做律动练习、发声练习或听音练习,既作了节奏、发声、听音方面的基本训练,又调动了幼儿学习的积极性,集中了注意力。
在开始部分经常做的节奏练习,可以采用“节奏模仿”“节奏应答”“人名节奏”等多种游戏形式和内容。此外,还有一种“人名接龙”游戏也很有趣,它的玩法是在熟练掌握人名节奏的基础上进行的:幼儿围坐成一圈或半圆形,第一个幼儿有节奏地说自己的名字,“我叫某某”,第二个幼儿紧跟着用不同的节奏说出自己的名字,这样依次进行,直到结束。它要求幼儿在说的过程中节奏紧凑。为此,幼儿可以根据需要给自己的名字添一个字或减一个字,例如:“王小红”可以称为“小红”,“王红”也可以称为“小王红”等。注意全体幼儿的节拍应该一致,否则就很难接得上了。这个游戏还可以变换形式,让幼儿说别人的名字。比方第一个小朋友说最后一个小朋友的名字,第二个小朋友说倒数第二个小朋友的名字.......依次类推。
发生练习的目的不是为了练技巧而练技巧,去追求高难度的、成人化的东西,而是要根据幼儿自身歌唱发声的特点,以及幼儿歌曲艺术表现力的需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进行。发声练习要和本次音乐教育活动中歌唱部分的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行,尽可能为歌曲的情感表现扫除技术障碍。同时,在富有表现力的、充满感情的歌声中使幼儿自身的情绪情感得到陶冶升华。听音练习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幼儿较为精细、准确的音乐听觉分辨能力。如果幼儿园受条件的限制没有键盘乐器,也可以考虑音叉和钟琴、钢片琴等固定音高的节奏乐器来练习听辨单音,但是一定要注意保证乐器的音准质量。
常规性音乐活动开始部分的形式和方法还应该考虑与本次音乐活动内容的呼应关系。如果音乐活动的内容是关于某种动物,那么不妨作该动物的模仿动作进活动室;如果音乐活动要教一个三拍子的舞蹈,那么就可以作三拍子的舞步进活动室。还要注意开始部分的音乐及活动内容要经常加以改变,使幼儿能够始终保持一种新鲜感。否则,幼儿如果习以为常,不用心听音乐或做动作,形成了机械化的自动动作,这对于音乐活动来说就失去美的意义了。
(二)基本部分
这是音乐活动完成教育要求部分。这一部分通常可以安排2-3项音乐活动内容,如歌唱、欣赏、舞蹈,或欣赏、歌唱、节奏乐等。总之,内容安排应丰富多样,既要防止内容单一、一唱到底,令幼儿感到单调,又不要内容太多,把音乐活动搞成大杂烩、大拼盘,分量太重,超出了幼儿的接受能力。一次音乐活动还要考虑教材的新旧搭配,注意难易适当。教材的内容和情绪类型既有变化,又有统一,比方柔和抒情性的教材可以和活泼欢快的教材搭配。活动形式的安排要注意动静配合,从而使教学活动能够重点突出、生动活泼,保持幼儿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三)结束部分
学前儿童艺术教育课程范文2
关键词: 美国 学前音乐教育 课程模式 综述
音乐教育是国民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没有音乐的文化是不完整的文化,没有音乐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柏拉图曾说:“受过某种良好音乐教育的人,可以敏捷地看出艺术作品和自然界事物的丑陋,很正常地加以厌恶,但看到美的东西,它就会赞赏它们,很快乐地把它们吸收到心灵作为滋养,因而性格也变得高尚优美。”音乐教育作为一门学科已越来越受到重视,1994年3月美国还经过立法通过《2000年目标:美国教育法》中首次将艺术(音乐、视觉艺术、戏剧和舞蹈)增列为美国基础教育的核心学科。
当今世界各个不同的国家因政治制度、文化历史背景、经济发展等方面的差异,音乐教育目标、内容和方法也各不相同,形成了各自不同的教育体系和教育模式。最典型的是美国,它在不同时期总是出台相应的政策和制度来确保音乐教育的开展。上世纪50年代末起,美国开始了音乐教育课程基础的研究,推动了音乐课程的改革,当然它的课程改革和开发基本属于研究与发展推广模式。其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课程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学前儿童音乐教育课程的目标模式
目标模式是20世纪60年代末由美国地方教育行政机构确立的一种应用于音乐教育的课程设计体系,这种课程模式萌使于博比特,发展于泰勒。
目标模式的音乐教育课程以布鲁姆等的教育目标分类学为理论框架,以教育目标为核心和基本原则,整个教育过程是围绕目标进行课程内容选择、设计、实施和评价的教育模式。基本宗旨是根据社会需求和专业自身的特点来制定教育目标,然后按教育目标塑造教育对象。提出音乐教育目标的认知、情感和操作技能三大领域分类。
典型的课程设计模式为“目的目标―内容选择―内容组织―评价”,其关键在于要把大目标分为特定的、外显可测、可分层分类的行为目标,以便于操作和评价。这种教育目标与传统的相比,具有两个明显的特征:(1)是一种行为化、操作化的目标:表现在陈述目标的语言是一种行为化的语言,能反映出儿童操作的方式,而不是惯常所用的“了解、理解、掌握”等一类心理活动的模糊描述。使用行为、操作的动词,不仅能够通过外显可察的表现来反映,同时更能使音乐教育的出发点、组织实施和评价更确切到位。(2)能体现目标的层次性。不仅以认知、情感和操作技能这三类不同心理活动领域为分类标准,同时在目标体系中也体现出层次性,分别体现在总目标、阶段目标、单元目标和具体行为目标四个层次上,这样使儿童音乐教育的目标有远到近,由宏观到具体,从不同的层次构建一个完整的体系。
这种教育模式对课程中属于人的难以预测和控制的因素是不太重视的,若音乐教育的目标仅局限于用操作动词描述的范围,就意味着音乐教育质量的高低由音乐技能及知识传授的多少、好坏决定。
此外,这种模式忽视了发挥教育对象的主体性作用。目标模式虽然注意到了技能的掌握及知识的获得这两个过程,但却把社会价值和规范的确立、思想体系的形成这两个过程忽略了,致使学生无法从作为权威的固定知识的束缚中解脱出来获得理性的自主的能力。
二、学前儿童音乐教育课程的过程模式
过程模式是强调学习者动态的一种教学模式,把课程开发作为教育对象探索、发现并获得经验的过程,着眼点放在教育对象的“音乐兴趣、自由积极的探索和创造精神、自主的存在和发展所必需的时间和空间、积极的社会情感和审美情感的养成”等方面。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狭隘的、行为主义的羁绊,充分发挥了音乐陶冶人的性情,启迪人的精神和智慧的作用。
在音乐教育中,过程模式强调课程设计的中心环节是儿童,强调以儿童为标准。教师不是去塑造和改变儿童的行为,只是为儿童创造学习音乐的环境,让儿童主动地探索、发现音乐,并在此过程中逐渐丰富经验和发展能力;教师不是考虑教学的内容和方法,而是为儿童制造、设计进行音乐探究的可能和条件,让儿童自己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例如,美国的萨蒂丝.科尔曼(satis coleman)1918年开始,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教育学院林肯学校所进行的“儿童创造性音乐教学”实验,是将过程模式应用于儿童音乐教育的早期典范。她认为,儿童天生带有热爱和探索音乐的倾向,只是这种自然的倾向,由于后天非自然的强化和训练,大多无法存活。由此她设计了一套乐器制作、即兴表演、唱歌跳舞和音乐创作为内容,以儿童自我创造活动为目的和方法的音乐课程方案,让儿童在自然音乐环境中探索学习。从最原始的音乐活动起步来体验音乐发展的历程。
过程模式强调儿童在教学过程中的发展,不仅仅着眼于事先预期的目标,这种教学模式在音乐教育课程中的运用,能更全面地在动态的教育过程中控制影响音乐教育的各个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目标模式的不足。
但是,过程目标模式的价值取向注意以“儿童”为中心,带有一定的理想性的色彩,难以在课程实践中开展,也不利于教师掌握和运用,不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作用。
三、学前儿童音乐教育课程的螺旋形模式
19世纪60年代,布鲁纳的“结构主义”课程设计理论逐渐成为课程设计的主流思想。“螺旋形”课程设计模式就是以儿童的思维方式相符合的形式,尽可能地将学科的基本结构置于课程的中心地位,并随着年级的升高,使学科的基本结构不断拓展和加深。它是以布鲁纳的学科结构课程思想理论为基础,用螺旋上升的环状序列来表示对学科的认识过程,而且每个环节中的学科结构都是不变的。一方面体现了学科的基本结构,另一方面分解了学科基本结构在认识水平上的层次和程度。教育的作用就是帮助学生去发现学科中存在的这种基本结构,进而理解事物的相互关系。
其中“曼哈顿维尔音乐课程计划”,它是螺旋性课程模式的具体应用。它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是由美国国家教育总署资助的音乐教育课程研究项目。该项目哲学基础是:真正的教育并非是关于事物的学习,而是在事物中体验,如果音乐本身包括了表达、交流、创造和意义,那么音乐教育过程就意味着让儿童到音乐活动中去体会表达交流和创造经验,去探索、发现音乐的意义所在;其教育心理学基础是:每个学科都有自己的基本结构,教育的机制就是帮助学生去发现学科中存在的这种基本结构①。
曼哈顿维尔音乐课程螺旋形模式,主要是为学龄前至低年级儿童编制的,它主要集中于音乐声音的活动,围绕音乐的基本要素来设置教学内容和目标,不是单纯的行为目标,而是包括认知目标、情感目标、技能目标和审美目标四个方面;②教学方法与过程模式类似,让幼儿在音乐课上积极主动的发现和探索;从自由探索、引导探索、即兴创作、有计划地即兴创作和强化作用五个环节展开教学。
这种课程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培养幼儿对音乐的兴趣,有助于幼儿音乐能力的提高。但是通过这种教学方式幼儿学习的知识是片面的,缺乏一定的系统性。
四、综合音乐感的课程模式
综合音乐感是20世纪60年代产生于美国的音乐教育流派。1965年4月,当代音乐研究项目在伊里诺伊的西北大学召开的研讨会,把当代音乐计划的重点拓展为广泛综合的教育内容,提出ComprehensiveMusicianship(简称CM)概念,我国译为“综合音乐感”,又称综合音乐素质,在实践中产生并成为有较大影响的教育体系。
所谓音乐感,就是能够正确地理解音乐,并能把这些理解和感受充分表达出来的能力。“综合音乐感”课程思想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音乐诸要素的综合:音高、时值、音强和音色是各种风格音乐所共有的基本构成要素,音乐感的培养是建立在这些基本构成要素的基础之上,并不断深化的过程;(2)音乐时间活动的综合;(3)教学内容的综合:采用丰富多样的音乐材料,各国、各民族、各个历史时期的各种风格音乐,不管是大师的名著,还是民间音乐,不管是古典音乐,还是现代音乐,都会充分利用,以此丰富幼儿的体验,加深他们对音乐的理解。
它的课程强调以儿童为主体,教师引导儿童主动地去探索、去发现、去创造,不断发掘、发展儿童潜在的创造能力。它把听觉作为探索的主要工具,通过教学活动训练,发展幼儿多方面的能力,并从中体验获得探索的意义和乐趣。
这种教学法不强求一定的技术或学习方法,而强调音乐教学是综合性的,音乐的各方面是相互联系并综合而成的一个整体。
实际上,“综合音乐感”课程体系借鉴了“要素主义课程”、“进步教育运动”、“社会中心课程”的合理因素,是“学科中心”、“儿童中心”和“社会中心”三种课程模式的相互融合。
五、多元文化音乐教育课程
20世纪,多元文化主义是美国教育讨论最多的议题之一。多元文化课程的真正起因是1972年第92届美国联邦大会上公共法的颁布。其中有一条款强调:在一个多民族的社会中,国家是由不同民族的人构成的。要深刻理解本民族遗产及本国其他民族遗产,对形成一个更和谐、更富有爱国情感及风险的平民社会,所具有的贡献及其意义;同时,在国家教育机构学习的所有人都应有机会学习本民族文化遗产的特色及本国其他民族文化遗产的贡献③。此法促进了多元文化教育。
美国的多元文化主义音乐教育观念的缘起和发展主要有以下方面的原因:(1)对20世纪初以来世界民族音乐调查研究形成的文化价值相对论的产生的共识;(2)60年代以来美国民权运动的冲击,以及《民权法》对少数民族接受平等教育的肯定;(3)大批非欧洲移民在美国定居,不同的文化背景对音乐教材内容提出了多样性的要求;(4)全球经济一体化要求教育内容扩展到文化的国际视野中;(5)美国音乐教育界做出的不懈努力。
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在于批判地思考世界各种不同的音乐,有助于形成一种全球性的视野。强调的是音乐与其他艺术学科、非艺术学科的结合,提倡关联、整合的课程观念。其中力度和影响最大的是“DBME”(Discipline-Based Music Education)―“基于多学科的音乐教育”,DBME包含四个方面:创作(Production,指广义的音乐艺术活动)、即兴、作曲和表演。“创作”不是十分贴切的译词,Production在这里包含着所有参与性质的过程和结果)、美学、历史和评论,音乐是DBME的核心。音乐课程内容涵盖了非洲、亚洲、巴西、墨西哥、美国本土的传统音乐等。DBME本身不是课程,它关注的主要是教学的观念、方法和多学科模式的教师培训④。
以上是美国学前音乐教育课程模式的转变,从中我们不难发现:(1)虽然在不同的时期出现了不同的课程模式,但是都是立足于当时音乐教育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为了不断改进学前音乐教育的状况而进行的;(2)对音乐教育的性质与价值认识也不断深化,并提高了音乐课程在整个学科中的地位,由音乐课程模式的演变不难看出,音乐不断从作为单一的、孤立的、非核心的学科逐步转变为与其他学科综合的、核心的学科;(3)对于音乐的学习从开始的关注知识和技能,逐渐过渡到重视儿童在音乐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
总体而言,美国学前音乐教育课程是不断进步和发展的过程,其课程模式不是单一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呈现出多样化、综合化、实用化、现代化和个性化的趋势。
通过对美国的学前音乐教育课程模式发展脉络的整理,获得以下几点启示。
1.根据实际需要选择课程模式。
学前音乐教育课程本身是没有对与错的,虽然我们在分析的时候发现各种课程模式都有其利弊,但是这也说明在不同的背景下产生的课程模式的侧重点各不相同而已,就好像没有用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一样。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地认为以前的课程模式就不好,现在的课程模式就是最好。实际上,这些课程模式本身是前后相继的。因此,我们只有明确我们的学前音乐教育需要什么,而不是简单照搬国外的课程模式,这样才能找出更适合我们需要的课程模式,或者是更适合我国学前音乐教育课程的教学方法,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学前音乐教育的发展。
2.我们要提高音乐在教育中的地位。
我们要充分重视学前音乐教育的重要价值。我国的教育模式,音乐一直是作为副科,音乐教育的价值没有得到充分体现,严重忽视了音乐在教育中的价值。而加德纳提出了人的智能,其中之一就是音乐智能。因此,我们要重新认识学前音乐教育的重要性,让它充分发挥其优势作用。
3.重视科学的、发展的幼儿音乐教育评价。
我国目前幼儿音乐教育评价很少,幼儿园几乎没有做这样的工作。即使有评价,也是通过看老师的音乐教学活动进行的,体现的是“评教学评幼儿”的模式,目的在于通过教学更好地促进孩子的发展。
注释:
①许卓娅.学前儿童音乐教育[M].人民出版社,1996:75.
②黄虹.引入音乐概念学习建构普通音乐教育课程模式[J].中国音乐教育,1998(3).
③刘沛.美国学校音乐课程和教材的思想基础及形态[J].中国音乐,2003,1.
④刘沛.美国学校音乐课程和教材的思想基础及形态[J].中国音乐,2003,1.
参考文献:
[1][美]马克.管建华,译.当代音乐教育[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1.
[2]桂勤.多元社会的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历史背景与哲学基础的探寻[J].中国音乐,1995.3.
[3]许卓娅.学前儿童音乐教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4]黄虹.引入音乐概念学习建构普通音乐教育课程模式[J].中国音乐教育,1998(3).
[5]管建华.21世纪中国音乐教育面临的挑战:课程改革与文化[J].天津音乐学院学报,1999(3).
[6]尹爱青.外国儿童音乐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7]孟凡玉.20世纪美国课程改革与音乐教育的发展[J].中国音乐学,2001(2).
[8]严仲连.当代国外课程改革与发展[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1(2).
[9]黄瑾.学前儿童音乐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10]刘沛.美国学校音乐课程和教材的思想基础及形态[J].中国音乐,2003(1).
[11]马学斌.布鲁纳课程理论的人本主义转向探析[J].云梦学刊,2003(3).
[12][美]特里斯.M.沃尔克.田林,译.音乐教育与多元文化―基础与原理[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学前儿童艺术教育课程范文3
个人信息
姓名
女 23岁 (幼教,3000-5000元)
学历: 大专
工作年限: 2-3年
期望薪资: 3000-5000元
工作地点: 广州 - 不限
求职意向:幼教 | 教师
沟通能力强 学习能力强 有亲和力 诚信 正直 责任心强
工作经验(工作了2年4个月,做了1份工作)
穗石童星幼儿园
工作时间:20XX年8月 至 20XX年12月[2年4个月]
职位名称:幼师
教育经历
20XX年1月毕业肇庆学院学前教育
自我描述
工作经历
20XX年在工贸幼儿园实习一个星期
20XX年在肇庆市一幼实习一个星期
20XX年在肇庆市一幼当实习生一个月
20XX年在广州市番禺区大学城穗石童星幼儿园工作(班主任)
教育背景
20XX年9月在肇庆市工业贸易学校就读20XX年9月在肇庆学院就读
主修课程:
学前教育学、学前心理学、学前卫生学、学前教育课程论、学前教育史、游戏理论与指导、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与教育、幼儿园组织与管理、儿童文学、美学、学前艺术教育概论、学前儿童美术教育、学前儿童音乐教育、学前儿童体育教育、学前儿童语言教育、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学前儿童健康教育、幼儿园玩教具设计与制作、声乐、绘画、舞蹈
辅修课程:
大学英语、大学语文、计算机文化基础、书法修养、大学体育、哲学原理。
本专业能力:
学前儿童艺术教育课程范文4
论文关键词:学前教育 培养目标 课程设置
论文摘要:学前教育是终身学习的开端,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重要的社会公益事业。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在知识层面与能力层面、理论层面与实践层面都还存在一定问题,要想真正达到培养的学生为实践服务、满足市场需求的目的,就要针对其原因采取积极的、行之有效的教学发展方式进行解决,全面实现课程教学与学生就业的实际更接近。
2010年11月24日,《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学前教育是终身学习的开端,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重要的社会公益事业。办好学前教育,关系亿万儿童的健康成长,关系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关系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如何创新培养模式,优化课程设置,培养一定职业能力应用型的人才,仍是学前教育专业教师们思考的问题。
一、专业培养目标与要求
学前教育是指对出生至六七岁前儿童的教育,包括幼儿园教育、学前社会教育和学前家庭教育,可见,学前教育是一项教育性,艺术性、综合性、广泛性、实用性很强的教育事业。独特的专业特性要求从事学前教育的教师不仅要具备广博的文化知识、多维的兴趣爱好,还要具备基本的教育理论和教学技能;不仅要开展教育工作,而且还要能够胜任班级管理工作,这就需要幼儿教师具有相应的从业能力和专业认知能力。
普通高等学校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的是各类学前教育机构的教师、科研人员及相关教育行政部门的管理人员,广播、影视、书刊等各类大众传媒的策划与制作人员,相关企业(如儿童玩具、儿童服装和食品等)的设计与制作专业人员。因此从培养目标到课程的设置都应从市场需求出发,充分利用自身专业的特点与优势,把相关的专业科目有机的结合,经过综合素质的训练,提升学生职业能力,使其具备良好的文化素质和一定的创新精神,适应社会发展并为之服务。
当前,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在知识层面与能力层面、理论层面与实践层面都还存在一定问题,要想真正达到培养的学生为实践服务、满足市场需求的目的,就要针对其原因采取积极的、行之有效的适合高等学校教学发展的方式进行解决,全面实现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教学与学生未来就业的实际更接近,促进学校教学不断改革创新。
二、专业课程设置现状分析
学前教育专业开设的课程范围比较广,既有普通心理学、教育通论、教育统计与测量、中外国教育史、教育心理学、课程与教学论等专业基础课;又有儿童发展心理学、学前教育史、学前卫生学、幼儿园课程、幼儿游戏、中外幼儿教育史、学前教育研究方法、幼儿玩具设计与制作、学前教育管理学等专业主干课;还有钢琴、舞蹈,乐理与视唱练耳、素描、水粉、速写、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等专业技能技巧课。
课程设置梳理后发现主要存在如下问题:课程结构脱离实际、实践性课程薄弱、专业技能课程针对性不强;课程内容重复性大、理论与实践脱节、内容零散不系统;教学资源匮乏,机制不合理,忽视了隐性课程对培养目标的影响。
(一)课程结构合理性分析
在目前的培养方案中,大一大二开设的课程有:普通心理学、教育通论、学前卫生学、乐理、素描、教育统计与测量、学前心理学、学前教育史、声乐、水粉、钢琴、幼儿园课程概论、教育心理学、学前教育概论、儿童简笔画。明显可以看出,在各类课程层次安排以及安排的时间与顺序不十分理想。这一阶段专业类课程安排较多,而减少了实践类和艺术技能类课程的时间,这无法满足学生对幼儿园进行了解的需求,更没有安排了解农村幼儿园实际的课程;艺术类课程过于专业化,超出了学生的理解水平,大多数学生比较喜欢儿童舞蹈、儿童简笔画、钢琴演奏等技能技巧课,对于难以理解的专业主干课程与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热情不高。因此,课程结构应当考虑到学生的心理接受能力,一旦忽略了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忽略了课程的实用性,课程的开设就不能很好地为学生未来的就业服务。
(二)课程内容合理性分析
一是课程内容的出现重复现象、学习内容不系统。在实际教学中任科教师之间应经常沟通,就可以系统的整合重复的课程内容,不致资源浪费。二是学生不能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课程与幼儿园的教育实践联系起来,造成实践与理论的脱节。而在实际的工作中,幼儿园老师是在平时工作中遇到问题,反馈出来后,然后去学习理论,这自然就能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得很密切。目前的教学实践中理论教学占主体,学生所学的理论不知道用在哪里、怎么用,因此学生普遍认为应该增加见习时间,丰富见习内容。
(三)教学资源合理性分析
首先,见习、实习基地匮乏,层次单一,活动缺乏专业的指导与评价。现有的培养方案中见习、实习活动没有明确详细的目标,缺少反思,成效评价机制没有建立。学生在幼儿园见习目标不明确,幼儿园老师不会解决实习生提出的问题,而带队老师只是负责领队,学生缺乏和老师交流的机会,影响了实习效果,也导致实习资源浪费。其次,学校对专业发展的重视程度不够,资金投入不足,艺术教育资源的欠缺制约了学生发展。对于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说,艺术技能类课程非常重要,由于教育资源的匮乏,学生练琴都是利用吃饭或休息时间去的,但还是没有琴点安排,琴房非常紧张。
(四)课程目标合理性分析
目前的培养方案中突出显性课程目标对学前儿童发展的作用,忽视隐性课程目标对学前儿童的影响。显性课程就是我们通常在幼儿园中看到的课程表中所列出的课程,隐性课程是相对于显性课程而言,除显性课程之外,对学前儿童发展所产生影响的所有因素。目前的培养方案中课程设置是针对“课程表”开课,忽略了教师对班级的管理方式、教师对学前儿童的评价等这些隐性课程因素对学前儿童发展产生的重要影响。因此,教师要适当改变理论知识的教学模式,较多地关注实际问题,展开教学,对影响学前儿童发展的各种隐性课程因素必须有目标地加以选择和利用,培养全面发展的学前教育师资。
三、培养目标与课程设置的对策
(一)调整培养目标,明确培养规格
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的具体规格标准,它决定了所要培养人才的品质与规格。基于学前教育学科内部的发展考虑,建议确立“能力本位”主导思想,培养目标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主,力求每个学生都成为一名高素质的学前教育工作者。高素质的学前教育工作者需要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具有现代教育思想和观念,熟知学前教育的基本理论和工作规范,具备在学前教育机构从业的能力、专业认知能力、应用能力及发展能力,从而成为适应社会需求的复合型应用人才。
(二)优化课程结构,突出专业特色
1.以学科特点为依据,建立开放动态的课程体系
在课程结构方面,学前教育专业应遵循学科特点及实用性的原则安排课程,突出广博、厚实、专业特色,建立开放、动态的课程体系。专业课程中可开设有关早教机构管理及幼儿园各领域教育活动设计课程,经常邀请学前教育方面的资深专家做国际前沿的幼教理论指导或聘请幼儿园一线教师现场授课。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所学的课程理论,深入幼儿教育机构学习课程开发经验。另外,学前专业还要将幼儿电教使用技术、早期教育、亲子关系等课程纳入到专业课程结构中来。同时还要组织学生深入农村,培养学生结合农村地区情况开发适宜课程内容,从而在更广程度上让学生了解他们即将工作的环境。 转贴于
2.以培养复合型人才为向导,整合理论课程
首先,专业课教师要及时根据幼儿园教育发展的实际情况来调整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贴近幼儿教育实际,这样学生可以有效地将所学理论知识内化,并在实践中得到应用。其次,要适当压缩专业课程比例,针对重复性过高的课程内容及时进行必要的整合。再次,改变理论课程的教学模式,引入案例教学,通过大量活生生的幼儿园教育活动案例,解释和分析所渗透的理论,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从而来培养学生积极思索、独立思考的习惯。最后,还要调整理论知识类课程的时间比例,兼顾艺术类和实践类课程的时间安排,并且要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
3.以应用为根本,加大实践课比重
在设置课程时,应把实践课程放在重要位置。教育实践课程包括教育实践和社会实践,教育实践包括教育见习和教育实习,社会实践可以采取社会调查等方式进行。
首先,保证学生的实践时间。学生一入学就接触未来的工作实际,每月开展至少一次见习活动,直到毕业。在寒暑假期,要鼓励并创造机会让学生到幼儿园实习,做调查研究,撰写调查报告。到了大四再集中长时间实习,提高学生的实际教育能力。
其次,保证学生的实习基地。每次见习和实习都要有具体明确的目标,教师要加强指导和评价,细化对学生教育实践的要求,使学生能将理论与实践较好的结合。不仅让学生到城市的实践基地去见习和实习,还要安排学生到农村实践,让学生尽早将所学理论知识更好地和农村学前教育实践相结合,找到自己学习的目标和未来的工作方向,从而让学生在较为真实、稳定的教育教学环境中培养自己的教育能力。
再次,加强实践课与其他课程间的渗透。实践课与专业课、艺术课不是各自孤立的,而是一个整体。对各门课的实践环节都要做出明确规定,并规范操作程序和学习目标,为专业课建立专门实验室,将实践理念渗透到各门课程中。
4.加大资源整合力度,提高艺术素养
艺术技能课的培养目标是为了让学生获得一定的艺术基础知识和技能。学校首先要在思想上和行动上对学前教育专业重视起来,改善基础设施缺乏的现状,增加设备,为学生技能的练习提供物质基础。其次要调整技能类课程比例,学时的多少、学年时间的安排要适宜,整个大学四年应贯穿艺术技能课的学习。再次,艺术课要遵循学生的心理逻辑,开设课程的难易程度要适合学生的发展需要。最后,要提高学生的动手和动脑能力,教师要结合农村艺术课资源匮乏的实际情况,培养学生实际开发和利用资源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卢长娥.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复合型应用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10,(2).
[2]彭海蕾,王潞.师范生免费教育背景下对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目标与课程设置的思考[J].当代教育论坛,2010,(10).
[3]乔丽.市场因素对学前教育课程的消极影响及应对措施[J].科技文汇,2010,(9).
学前儿童艺术教育课程范文5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策略研究结硕果
10月10日至11日,广东省学前儿童家庭贯彻《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策略研究成果暨研讨交流会在广州召开。会议了广东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项资金资助项目“广东省学前儿童家庭贯彻《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策略研究”成果――《写给爸爸妈妈的教育故事》丛书,并研讨交流学前儿童家庭贯彻《指南》的有效策略。省教育研究院院长、党委书记汤贞敏,省教育厅和省教育研究院相关处室负责人出席会议开幕式。项目负责人、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院长郑福明教授作项目结题报告。全省各级学前教育管理者和教研员、有关专家学者、幼儿园园长共300余人参加会议。
汤贞敏在开幕式致辞中指出,儿童是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基础,认识儿童的成长规律和特点,保证儿童健康、快乐成长,是国家、幼儿园和家庭的共同责任。为此,一要加强宣传,认清家庭学前儿童教育的重要性。继续加大科学教育理念和方法的宣传力度,让《指南》及相关的政策文件精神融入每个学前儿童家庭,提高家长育儿水平。二要深度研究,提供家庭贯彻《指南》策略支持。针对家庭对《指南》理念的实践转化能力存在差异的状况,学前教育有关学者和幼儿园教师要深入研究,探索开发适合不同家庭的学前儿童教育策略和工具。三要家园合作,营造科学共育和谐环境。家庭和幼儿园加强沟通,建立良好合作关系,形成和谐一统一的学前教育文化,共同保障儿童健康快乐成长。四要专业指导,促进科学理论、理念全面转化为实践。学前教育专家、园长、教师要对家庭进行专业指导,促进科学育儿理念转化为正确的家庭教育行为。汤贞敏寄望《写给爸爸妈妈的教育故事》丛书发挥切实有效的家庭教育指导作用,所有学前教育同行和学前教育儿童家庭齐心协力,加强研究和实践,推进学前教育健康发展,为成就无数“中国少年”和一个“少年中国”奠定坚实基础。
会上,丛书主编、区域学前教育管理者、幼儿园园长围绕家庭教育相关策略展开了研讨交流。丛书各分册主编分别从健康、科学、艺术、语言、社会五个领域,围绕《指南》精神解读了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策略。来自佛山、深圳、广州的学前教育管理者和园长分享了区域及幼儿园家园共育的成功经验。项目负责人、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院长郑福明教授作项目结题报告,针对项目起源、研究设计、调研结果、研究成果概括作了讲解分析。
省教育研究院副院长劳汉生在会议总结发言中表示,学前教育对儿童成长和发展的重要性已经得到社会认同及国内、国际研究证实,但还要持续不懈加强宣传和引导,尤其对经济欠发达地区和农村地区要加强针对性宣传和指导。幼儿园要强化合作意识,政府、幼儿园、家庭、社会等各司其职,共同承担学前教育责任。要拓宽路径,在政策文件等自上而下推进基础上,根据各地、各类人群特征,研究和探索有针对性、形式多样的措施和路径,加强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交流,全面推进学前教育科学发展。
学前儿童艺术教育课程范文6
关键字:学前儿童音乐教育;有效教学
音乐是反映社会现实生活和表达人们思想感情的一门艺术,音乐有它特殊的艺术表现手段。西方古代学者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也都曾一度指出:音乐对人性格的形成有着极大的影响,特别是在净化、美化人的心灵世界方面,有着不可取代的特殊作用。
音乐教育是符合21世纪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要。当前,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基础,是素质教育的摇篮,是终身教育的起点,其重要性越来越受到党和政府及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重视。2001年教育部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将“艺术”作为幼儿教育五大领域的其中一个主要组成部分,同时强调“艺术”在不同领域的交叉和融合过程中发挥中介作用,这中介作用是其他领域所不能达到的。
热爱音乐是儿童的天性,因此对学龄前儿童实施音乐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学前儿童音乐教育是用音乐打动和熏陶儿童的心灵,引导儿童热爱音乐、热爱生活,在音乐活动中焕发儿童生命和智慧的活力,最终促进儿童健康快乐、全面和谐的成长。
学前儿童音乐教学法是幼师专业的必修课,也是幼师专业的一项核心技能操作课,它是根据学前儿童生理和心理发展的特点对儿童实施音乐教育的,是儿童音乐学与学前儿童教育学相互交叉的产物,其实践性、实用性极强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绝不仅仅是知识的教育或技能技巧的教育,而应该是音乐的教育、审美的教育、情感的教育。因此,在教育的目标、内容、方法、过程、手段等各个方面都必须以幼儿对音乐美的感受和表现为线索,突出音乐本身形式与内容的统一,将音乐的知识与技术服务于音乐感受和表现的需要。事实上,音乐教学方法只是手段,不能当成目标。在实施音乐课程时,不能为了某种教学方式,生搬硬套,从而忽略了音乐教育的本质。在学前儿童音乐活动过程中,许多因素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儿童学习的过程和结果,使音乐活动没有得到有效的实施。国家音乐课程标准指出:“音乐课的教学过程就是音乐艺术的实践过程,所有的音乐教学领域都应重视学生的艺术实践,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各项音乐活动,将其作为学生走进音乐获得音乐审美体验的基本途径。强调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创造机会。发挥他们的创造潜力。”学生离不开音乐实践,“读书”是学习,“实践”是更重要的学习,学以致用,永远是教育的直接目的。因此,引导学生将学习纳入一种以认知内化为基础的实践活动的轨道,给学生提供充分的试讲机会,让学生参与大量的实践体验,是学生优化学习,有效学习和健康成长的必要条件。我希望通过目标制定、教育情境、活动形式、教学语言、师幼互动这几个方面加以把握,促使学前儿童音乐活动富有实效,真正促进幼儿的发展。
因此,做为中职学校的幼教学生在指导幼儿音乐活动的能力和水平急待提高。我希望通过实施“学前儿童音乐有效教学方法”,将现有教材精简、整合,调整教学顺序,使之更有利于开展教学,同时还利用互联网等教学资源,查阅大量相关资料,用最前沿的音乐教学理论来充实教学内容。
“奥尔夫音乐”教学体系中最突出、最重要的原则是即兴性原则得以充分运用,以即兴活动形式,发展儿童的音乐体验,尝试创造音乐的能力,即兴活动重视儿童在“做”的过程中主动学习,以及想象编创性的发展。因此,为真正实现“学前儿童音乐教学法”的有效性,突出“学前儿童音乐教学法”的创新型原则,在音乐教法的研究过程中,我大胆的尝试并有效的运用了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教育理念作为前沿、指导理论,将理论
与实践、创新与趣味性融于一体,努力开拓创新,力争成为学生
学习活动中的组织者、合作者和欣赏者,使“学前儿童音乐教学
法”的课堂更加生动、更加吸引人,从而实现“学前儿童音乐教
学法”的有效教学。我做出如下的实践研究学习:
1.如何有效的让学生了解学前儿童音乐教育概论及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作用和任务?(1)了解音乐的本质、基本特征及其功能;(2)了解学前儿童音乐的特点及其能力的发展(3)在理解学前儿童音乐教育含义的基础上,充分认识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作用;(4)明确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任务。
2.关于实现“学前儿童音乐教育课程的实践内容,具体包括:幼儿歌唱教学,幼儿韵律活动,音乐欣赏,音乐游戏,节奏乐活动与指导”的有效教学方法。
音乐教育是在学前儿童参与音乐实践活动中进行的,音乐教育的内容是实现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目标的重要中间环节,对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其内容包括:歌唱、韵律活动、音乐欣赏活动、音乐游戏、节奏乐等方面。(1)明确幼儿音乐教育的基本内容;(2)掌握幼儿音乐教育的基本方法。
3.通过学习“学前儿童音乐教学活动的设计与组织”,使学生了解并把握学前儿童教学活动的目标,活动过程及有效的组织形式与教学活动评价的原则,内容和方法。(1)了解并把握学前儿童音乐教育活动的组织形式:明确学前儿童音乐教育活动设。计的原则,掌握学前儿童音乐教育活动的目标、活动过程等的设计;(2)了解学前儿童音乐教育活动评价的原则、内容和方法。
4.通过对国外先进的儿童音乐教学理论,即“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学习,有效的拓展学生对学前儿童音乐教学法的教学思路,使学生能够有效的将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与自身的实践教学相结合。随着我国的对外开放政策及日益繁荣的国际文化交流,世界上较有影响的奥尔夫音乐教学体系通过各种转播媒介传入我国,这对于我国正在进行的音乐教学改革是非常有益处的。它开拓了我们的改革思路,促进我国的音乐教学改革。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是德国作曲家、音乐教育家卡尔奥尔夫创立的音乐教育体系和教学法。奥尔夫教学法不仅是一种具体的教学方法,它从理论、原则、教材、教法及成功的教学实践等,都具备一个完整的音乐教育体系,“元素性音乐教育”是该体系的独创风格和特点。
5.开展“教学实践课”,即通过模拟幼儿园教学活动,有效的发展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通过教师评价学生的教学实践活动,让学生从实践中掌握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的评价指标,有效的提升学生的教学能力。指导学生完成备课、讲课、总结、指导的过程。
通过对幼师学生实施“学前儿童音乐有效教学法”,使学生更好的了解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对音乐的感知能力,并更好更准确地为小班、中班和大班的孩子设计音乐教学内容与有效的教学方法,从而激发幼儿学习音乐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而且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幼儿园音乐教学方法,并且通过对优秀课例的观看和情景模拟教学活动,使学生在原来理论学习的基础上加上她们自己丰富的联想、想象和小组的合作精神,创作出更加丰富多彩的优秀音乐课堂,使学生在今后的幼儿园音乐课堂中更加从容不迫,信心百倍。
参考文献:
1.《中等职业学校有效教学研究》李兴洲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学前儿童音乐教育活动指导》郭亦勤复旦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