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旅游的研究现状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乡村旅游的研究现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乡村旅游的研究现状

乡村旅游的研究现状范文1

[关键词] 乡村旅游 产生 发展 研究

乡村旅游起源于19世纪中叶的欧洲,而大规模的发展是在20世纪的二三十年代。

一、国外乡村旅游的产生和发展

1.国外乡村旅游的产生

国外的乡村旅游产生于法国。1855年,一位名叫欧贝尔的法国参议员带领一群贵族来到巴黎郊外农村度假,他们品尝野味,乘坐独木舟,学习制作肥鹅肝酱馅饼,伐木种树,清理灌木丛,挖池塘淤泥,欣赏游鱼飞鸟,学习养蜂,与当地农民同吃同住。通过这些活动,使他们重新认识了大自然的价值,加强了城乡居民之间的交往,增强了城乡居民的友谊。此后,乡村旅游在欧洲兴起并盛行起来,德国、意大利、荷兰、保加利亚、英国、美国、巴西、日本等国家和地区都开展了丰富多彩的乡村旅游活动,并取得了明显的社会、经济、生态效益。

2.国外乡村旅游的发展

20世纪30年代,匈牙利就以乡村旅游闻名世界。20世纪60年代的西班牙的乡村旅游也在国际旅游上享有盛名,把那里的路边城堡或大农场进行改造建成乡村旅游社区,吸引了大量游客前往度假。20世纪70年代以来,法国农庄旅游非常流行,每年乡村旅游可以给农民带来相当于法国旅游业收入四分之一的收入。同时日本也兴起了“务农”式乡村旅游,以唤起人们对农业和环保的重视。20世纪80年代,欧美国家的学者对乡村旅游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指导乡村旅游实践,乡村旅游得以大规模的开展。

二、国内乡村旅游的产生和发展

1.国内乡村旅游的产生

随着中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人长年生活于高楼林立、拥挤喧嚣、空气污浊、景观呆板的城市中,城市居民离幽美舒适的自然越来越远,加之生活节奏紧张、社会竞争激烈,使得城市生活缺乏兴趣,让人感到压抑。许多人产生了返朴归真,到静谧、优美、洁净开阔的环境中去感悟大自然,提高生活质量的强烈愿望,乡村旅游作为人们回归自然的一种重要生态旅游形式便应运而生了。

2.国内乡村旅游的发展

我国的乡村旅游是在国内外市场需求的促动下产生的,起步较晚。最初的乡村旅游萌芽于20世纪50年代,当时为外事接待的需要,在山东省石家庄村率先开展了乡村旅游活动,随后不久,各地便纷纷开展乡村旅游。如广西的阳朔县、河北的赞黄县嶂石景区、安徽的黄山汤口村等。经过较长时间的发展己由当初的自发阶段发展到现在的自觉阶段,并己初具规模。据不完全统计,1996年~1997年,我国从南到北涉及观光农业这一主题的旅游开发项目,累计投资达30亿元以上。1998年我国国家旅游局推出的乡村旅游精品线路涉及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旅游业和农业的发展,农村条件日益改善,城市居民收入不断增加,乡村旅游逐渐成为城市居民休闲消费中的时尚选择,加之世界各国乡村旅游发展的成功经验,促使中国乡村旅游迅速发展。

三、国内外乡村旅游研究的基本概况

最早的乡村旅游研究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64年。这一年里,在旅游研究中颇有建树的Stansfield,他在其著作的《美国旅游研究中的城乡不平衡》中首次阐述了对乡村旅游研究的不足。但整个20世纪70年代,乃至80年代初期,旅游学作为一个研究领域,无论国内还是国外,都比较忽视旅游基础理论的探讨。所以关于乡村旅游的理论研究,并没有建立起旅游学术界普遍认同的理论基础和基本概念,导致了研究陷于分散、凌乱的局面。当时绝大部分的研究都只停留在描述乡村旅游的现象上,从理论、概念上的研究明显不足。

事实上,乡村旅游研究真正发展起来是在20世纪80、90年代。而在国外,乡村旅游在这个时期的大规模发展却有其深刻的社会和历史的原因,由于现代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生态环境的恶化,以及追求个性的自由化倾向的流行,导致乡村旅游的热潮。Shaw & Williams(1994)从分析乡村在旅游业中的重要性入手,认为广大的乡村在地理上集中了各种景观与吸引物,布局于最能满足旅游者与当地居民需要的地点上,并认为乡村既有相似性,又有独特性。这在当时是对乡村旅游的研究十分有意义的探讨。

在这个阶段,国内旅游界关于乡村旅游的论文也逐渐多了起来,如贺小荣的《我国乡村旅游的起源、现状及其发展趋势探讨》比较全面的探讨了乡村旅游在我国的发展历程、现状及原因。王兵的《从中外乡村旅游的现状对比看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的未来》,在这篇论文中,他描述了许多国内外乡村旅游发展的现状以及中外乡村旅游发展的差异。此外,杨旭的《开发乡村旅游“势在必行”》一文,论述了乡村旅游兴起的历史原因以及乡村旅游的优势所在。除此之外,一些传统的教科书如王连义等著的《旅游学概论》,较为详细讨论了旅游的发展历史,这对于了解乡村旅游的产生提供了背景说明。

参考文献:

[1]贺小荣:我国乡村旅游的起源、现状及其发展趋势探讨[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1

[2]王兵:从中外乡村旅游的现状对比看我国乡村旅游的未来[J].旅游学刊,1999

[3]杨晓云:乡村体验旅游开发初步研究[EB/OL].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省略.2004

[4]杨旭:开发“乡村旅游”势在必行[J].旅游学刊,1992, No.2

乡村旅游的研究现状范文2

【关键词】农家乐、主题化设计、乡村空间

【 abstract 】 with the arrival of the era of leisure travel, leisure agriculture as a rookie rise, this paper attempts to wenzhou model of farm tourism system rebranding and planning, regional country the theme of space design, farm tourism provide new development for ideas.

【 key words 】 organic, topic design, in the countryside, space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一、前言

资源特色与乡土文化是乡村旅游的主要内容,现状全国农家乐发展较为迅猛,已成为全国旅游经济一朵奇葩,然而各地水平参差不齐,资源同质化现象严重,分布在城市郊区的大大小小的农家乐往往只是以“吃农家饭”吸引游客进入,呈现出无序与缺乏整体化。因而,打造主题化、体系化的乡村旅游空间尤为重要。

二、相关概念

1、乡村空间

乡村地区是指人口相对稀疏并且较少受到大城市的影响,具有明显农业经济特征的地域。乡村地区与城区的高密度定居地有明显的区别,而且,与荒野和不毛之地也有明显的不同。

2、农村与乡村

乡村,在中国传统社会中,是国家生活和伦理社会的空间基层组织。观念上,它首先是生活和社会的空间组织,其次才涉及到产业特征,乡村还是国家政治和文化精英的策源地。古人多单称为:乡、村、里、闾,指向空间的形式的构成关系,并不看重在业态差异。在欧美国家,表现出乡村空间与城市人口融合的趋势,中国自身的情况也在得到印证,居住在农村的人口,已经有极大的比例以各种形式在城市找生活,留在农村的人口也有极大的比例并不直接从事农业。

乡村生活可以是农业,却不必一定是农业,信息技术和交通的发展能够使各种产业以乡村为空间形式,乡村的业态完全可以多样化。

2、乡村旅游与农家乐

国内有关乡村旅游的定义较多,何景明和李立华认为狭义的乡村旅游是指在乡村地区,以具有乡村性的自然和人文客体为旅游吸引物的旅游活动。乡村旅游的概念包含了两个方面:一是发生在乡村地区,二是以乡村性作为旅游吸引物,二者缺一不可。

“农家乐”的雏形来自于乡村旅游,与国内特有的乡村景观、民风民俗等相结合,具有鲜明的乡土烙印。以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干农家活、享农家乐、购农家物为主要特色,是乡村旅游发展的初级阶段。同时,它也是人们旅游需求多样化、闲暇时间不断增多、生活水平逐渐提高和“文明病”、“城市病”加剧的必然产物,是旅游产品从观光层次向较高的度假休闲层次转化的典型例子。

三、国内外农家乐发展现状

国外乡村旅游发展的较早,多是依托农场、牧场或大型庄园,将农业生产过程、农村风貌、农民劳动生活场景作为旅游吸引物,吸引以城市居民为主的旅游者前往。国内农家乐旅游模式对其有一定的借鉴。

我国农家乐最初发源于四川成都。成都市锦江区三圣乡借助背靠大都市的地缘优势,因地制宜,错位发展,创造性地打造了花乡农居、幸福梅林、江家菜地、东篱菊园、荷塘月色“五朵金花”。其成功之处是一方面把现代文化与传统产业相结合,以增加传统产业的文化附加值,变单一的农业生产为吸引市民体验、休闲的文化活动,使文化产业与农业产业相得益彰;另一方面,发展农家乐不征地、不拆迁,实现了农民进厂不进城,就地市民化,保证了农民失地不失利、不失业、不失权。

四、研究区域概况

1、区位概况

瓯海区地处温州市南郊,鹿城、龙湾两区环绕其侧,隔江与永嘉县、乐清县两县相望,南接瑞安市、西邻青田县,地形狭长,自西北向东南延伸。

2、资源禀赋

瓯海区农家乐资源分为5类,主要有:生态农业旅游资源、生态度假旅游资源、山水古村落、古建筑遗址旅游资源、爱国教育乡村旅游资源、乡村民俗旅游资源。

3、现状农家乐一览

瓯海区现状农家乐主要分为两大类:

一类为景区依托型,这一类农家乐分布在著名的风景名胜区周边或内部,依托景区已有的旅游优势,作为景区周边配套旅游接待设施来吸引游客前往。

一类为农业观光型,这类农家乐的旅游主体主要是邻近城市的自驾车游客。

五、研究重点

1、利用瓯海区的区位优势与资源优势,完善落实《总规》中对温州近郊生态休闲度假文化带的构想,政策扶持,多方融资,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2、挖掘农家乐旅游的地域文化内涵,走品牌化战略,提高瓯海区农家乐的知名度;

3、充分考虑区内外农家乐发展的现状和趋势,合理整合,完善布局,避免产品同质化;

4、协调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既要利用资源发展产业改善环境,又要不破坏现状资源品质;

5、加强管理与监督,调动农民积极性,提高从业人员的整体服务意识和服务技术,适应现代消费需求。

六、体系构建

1、总体布局

根据瓯海区的地形地貌特征、旅游资源分布形态,结合农家乐旅游开发现实状况以及市场开发目标,规划确定瓯海区农家乐旅游开发的空间总体布局形态为“一带、多点、三片区”。

“一带”是指贯穿瓯海区东西的农家乐密集带,呈“S”型布局。该带距离中心城市比较近,处于城乡之间,交通发达,环境优越,具有发展农家乐的地理和资源优势。

“多点”是指分布在“S”型带上的呈多点布局的农家乐集中发展点。

“S”型带又由三大片区组成,即东部片区、中部片区和西部片区。

2、总体定位

形象定位:瓯越情韵浓 浙南乡村美

主题定位:畅游秀山美水 体验农家风情

六、结论

1、乡村空间与城市空间不同,乡村空间没有城市空间高密度的居住环境,噪杂的交通,只有大片高质量的绿色环境,传统的农业产业;而且由于存在的时期长,与乡土文化、各地景源相互包容渗透,其文化上具有独立性。乡村的人们依据营造的天赋而构筑的建筑形式和空间集合状态,是建立在具体生活条件上的原生态建筑。

2、农家乐作为乡村旅游的一种,它伴随着“旅游扶贫”政策而诞生,是充分挖掘乡村空间特色与乡村原生态文化的产物,也引入了全新的产业方式,将单一的农业产业推向多元化的发展状态中。乡村不再仅仅是“农村”,观光休闲、体验度假形成了乡村空间新的聚类人群。

3、资源与文化的差异性是划分农家乐主题的最主要因素之一。以果树为主的村落,以采摘体验游为主;位于景区的,利用景区优势,也为景区提供基础服务设施配套;位于邻近城市郊区的,以原有生态农业与花卉养殖为主,发展观光农业。

把现代文化与传统产业相结合,以增加传统产业的文化附加值,变单一的农业生产为吸引市民体验、休闲的文化活动,使文化产业与农业产业相得益彰;另一方面,发展农家乐不征地、不拆迁,实现了农民进厂不离家。

4、主题的体系化也是本案试图研究的内容之一,在定位上不仅对整个区域进行定位,同时也在区域中划分出大片区,在大片区内部还可进行细分。分片明确主题,有利于避免空间的趋同性,同时通过交通、景观廊道等空间发展轴对其进行联系,形成区域的整体定位。

5、创新点:引入一些新的理念,造出一些旅游资源。如本案中出现的农家修学游,就是以原有的资源为基础,以修学为主题,吸引新的阶层进入项目内部,挖掘出了新的旅游契机。

参考文献:

1李凯生.乡村空间的清正[J].时代建筑,2007,(4):10-16

2殷杰 尹占娥.乡村旅游的发展及对策——以上海为例[J].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36(5)

乡村旅游的研究现状范文3

一、研究背景

乡村旅游最早起源于19世纪中期的欧洲,早期的乡村旅游具有贵族化的特点,普及性不强。二战以后,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进城的加快,乡村旅游以其优美的环境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赋予旅游者新的体验,显示出极强的生命力。同时,世界各国政府还将发展乡村旅游作为解救传统农业经济活动的衰退、解决农民就业、稳定农村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1]。随着20世纪50年代以后旅游业的迅速扩展,乡村旅游得到了蓬勃发展,引起学者们的极大兴趣。

北京的乡村旅游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最初是以“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干农家活、享农家乐”为主的民俗旅游。历经自发发展、数量扩张,规范发展和品质提升4个阶段,实现了由最初的自发式发展向规范式标准化、由单纯的“农家乐”向类型多分布广的“乡村游”、由粗放型外延式发展想内涵式提高的三大转变,形成了新的乡村旅游产品体系,探索形成了“政府主导、部门联动、区域分工、定位清晰、社区营销、基础完善、融资创新、标准管理”的乡村旅游的北京模式。目前,乡村旅游已成为北京市民短期观光游览、休闲度假的理想方式,是乡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是,从目前的发展现状来看,北京的乡村旅游仍然存在着产品同质化严重、形式单一、类型趋同、缺乏特色和创新、服务质量不高等不足之处。这些成为制约京郊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短板,其中服务质量不高又是其软肋之处。服务质量在乡村旅游的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也是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如何提高京郊乡村旅游的服务质量,让游客在旅游的过程中获得最大的满足,以适应北京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促进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成为摆在学者面前的一个新的课题。

二、相关理论与实践

(一)旅游的本质性规定――体验

旅游是旅游学科最基本的概念,旅游这一概念也一直是界内研究探讨的热点。国内外众多学者从各自的研究角度对其内涵和外延做了不同程度的探讨,试图给出一个明确规定,却仍未达成共识,探讨还在继续。但对于旅游的本质性规定――体验,是大家所逐渐认可和接受的。

旅游就是人们在非惯常环境(Unusual Environment)下的体验和在此环境下的一种短暂的生活方式[2]。旅游者的旅游活动主要是一种身心的体验,旅游者的体验构成了旅游现象最基本的结构性要素[3]。旅游的过程就是体验的过程。

乡村旅游作为众多旅游形式中的一种,其本质在于满足游客寻求平衡和解脱的心态,满足他们从喧嚣复杂的城市环境中脱离出来,获得一种简单和平静的生活体验[4]。所以,开发形式多样的体验性乡村旅游产品,注重给游客带来一种异于其日常生活的体验,而不仅仅是走马观花式的简单观光,提高服务质量,让旅游者通过个性化的参与过程获得美好的心理感知和享受,是促进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

(二)乡村旅游理论研究回顾

对于乡村旅游的基本概念,国内外学者尝试从不同的研究角度对其进行了界定,虽未达成共识,却也极大促进了乡村旅游研究的发展。

德诺伊(Dernoi,1991)指出,乡村旅游是发生在有与土地密切相关的经济活动的、存在永久居民的非城市地域的旅游活动,其中永久性是乡村旅游的必要条件[5]。欧洲联盟和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将乡村旅游定义为发生于乡村地区,建立在乡村世界的特殊面貌,经营规模小,空间开阔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之上的旅游类型,其中“乡村性”是乡村旅游整体推销的核心和独特卖点[6]。纳尔第(Nulty,2004)指出,“乡村旅游的概念涵盖了很多要素,其中心部分是乡村旅游社区,乡村旅游依赖于提供旅游场所的农村地区,它的遗产和文化,乡村活动和乡村生活。”[7]

杜江等(杜江,向萍,1999)认为,乡村旅游是以乡野农村的风光和活动为吸引物、以都市居民为目标市场、以满足旅游者娱乐、求知和回归自然等方面需求为目的的一种旅游方式[8]。王兵(1999)则认为,“乡村旅游”即以农业文化景观、农业生态环境、农事生产活动以及农民传统的民族习俗为资源,融观赏、考察、学习、参与、娱乐、购物、度假于一体的旅游活动,旅游者到乡村旅游是对大自然的追求,对融入自然并与之和谐共存的人文环境和人类活动的追求[9]。肖佑兴等(肖佑兴,明庆忠等,2001)指出乡村旅游是指以乡村空间环境为依托,以乡村独特的生产形态、民俗风情、生活形式、乡村风光、乡村居所和乡村文化等为对象,利用城乡差异来规划设计和组合产品,集观光、游览、娱乐、休闲、度假和购物为一体的一种旅游形式[10]。

在总结以上学者的研究基础上,结合旅游的本质,笔者尝试为乡村旅游做这样一个解释:既是以乡村空间环境为依托,以农业资源以及与农业生产、农村生活相关的各种活动和民俗为基础,以都市居民为主要对象,来满足游客寻求平静、求职和回归自然为目的的一种旅游方式。

三、北京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一)京郊乡村旅游产品开发现状

1.产品类型丰富多样,结构体系逐渐完善。随着游客消费意识愈加成熟,京郊乡村旅游也正逐步向深层次发展,基于体验为主的乡村旅游产品开始逐步出现并不断更新和完善。近年来,各区县结合自身特点推出了一系列民俗文化和农耕体验产品,产品类型丰富多样,包括乡村景观、民俗旅游村(户)、休闲度假区、观光农业示范园以及节庆类旅游产品,构建了一个不断推陈出新的乡村旅游产品体系。

2.一村一品彰显特色。从2007年起,北京市旅游局针对乡村旅游产品同质化严重的问题,组织专家调研,明确了各区县的旅游特色定位。比如,房山区为“北京祖源、休闲胜地”,大兴区为“绿海甜园”,通州区为“滨水新城、漕运古镇”,昌平区为“温泉胜地”,怀柔区为“不夜怀柔”,平谷区为“休闲绿谷”,密云县为“渔乐圈”等。这些“一区一色”的定位,避免了同质化经营,形成错位发展,提高了各区县的竞争力,为乡村旅游的结构优化与品质升级确立了方向。

3.沟域带经济产业集聚效应明显。

(二)乡村旅游服务质量的不足之处

虽然北京乡村旅游成绩斐然,但在实践中,京郊体验型乡村旅游项目和产品存在着模式单一、缺乏品牌、产品层次较低、服务不规范等诸多问题,游客从中获得的服务和精神感受层次并不高。

1.缺乏品牌,主题性不强

在游客心中建立恰当的地理品牌个性,可有效地对旅游目的地进行差异化市场定位[11]。品牌营销观念落后、主题性不强已经成为北京乡村旅游进一步发展的严重桎梏。虽然北京市旅游局通过“一村一品”对各区县的旅游特色进行了准确定位,但是从实践来看,多数地区的乡村旅游活动仍然停留在吃农家饭、住农家房、赏花摘果等满足游客物质欲望的层面,甚至出现了乡村旅游等同于饮食游的倾向,造成乡村旅游地品牌定位趋同化严重。只有少量的艺术采风与传统文化研究的客人以度假的方式留宿在爨底下和遥桥峪这类古文化村落。

2.服务意识淡薄,影响体验氛围的营造

郊区农民的经济基础、生活方式和生活水平等方面仍然停留在农业文明阶段,虽然搞旅游接待使他们成为商品经济中的卖方市场,但观念、意识的发展变化迟缓,对旅游市场需求不太敏感,仅凭原始的乡村待客常识提供服务。即使是开发的其他体验项目,也是经营户服务程序简单,服务态度消极,大多需要游客提出服务要求时才予以提供。这种状况与村落离城区或景区的距离成正相关,即离城区、景区越远,乡村旅游开发的自发程度越低。

3.产品层次性较低,市场细分不明确

北京市现有的乡村旅游产品以民俗村、农家乐、采摘园、观光园等为主。但是从国际经验来看,乡村旅游未来发展的主流趋势是休闲度假和康体娱乐以及由此带来的乡村旅游的产品升级转化[12]。要引导乡村旅游与周边景区景点联动发展,既丰富游线内容,延长游客滞留时间,又形成产业集群规模效应。

4.社区居民参与度不高

乡村旅游是旅游产业新的推动力和亮点,成为贫困地区农民脱贫致富的一种有效手段,成为地方经济新的增长点。夏普利(Sharpley,2003)指出,乡村旅游开发的目的主要是满足本社区发展的需要,建设本地产品供应链,鼓励地方工艺品生产,保证收益最大程度地保留在本地,确保开发力度在环境与社会承载力之内[13]。然而京郊乡村旅游发展的过程中,有很大一部分经营者非本社区居民,当地居民并没有分享到乡村旅游发展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同时,由于本地村民参与程度不高,游客也不能从服务人员和当地居民身上感受到当地风情的热忱和当地的人文气息。

5.商业化污染严重,部分传统乡村民风民俗消失

随着乡村旅游经营的商业化、建筑的城市化与设施的标准化,乡村性中淳朴的民风与低廉的价格等受到严重挑战。在京郊乡村旅游的实际发展过程中,很多民俗村为了迎合部城里人的需要,把传统的木制门窗换成了铝合金,漫地青砖都改为地板砖,红砖外墙贴满锃亮的瓷砖。这种土洋结合的结果是游客完全不能体验到真正的“乡村味”。因为缺乏特色,一些民俗村逐渐对游客失去吸引力,失去自身发展的动力。

四、结论与对策

面对北京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为顺应它的发展前景趋势,有必要采取一系列措施和对策提升其服务质量和品质,以促进其长期的可持续发展。

(一)准确定位乡村旅游体验主题,开发特色旅游产品

个性鲜明、定位明确的主题是给游客带来独特体验的基础,如果缺乏鲜明的主题,无法给游客留下长久深刻的印象。乡村旅游作为典型的体验性行业,其产品定位应集中体现在主题上,即体验主题化。主题性不强直接导致了游览和活动项目设计时的混杂,市场定位和营销工作难以开展,从而难以对潜在游客产生足够的拉力,前来旅游的顾客对服务的整体感知也不能满意。因此,在开发乡村旅游产品时应多做市场调查与分析,根据主导客源市场的需求提炼其体验主题,通过细节强化主题,加快特色旅游产品的开发,形成高、中、低档乡村旅游产品相结合的发展模式。同时,还需要有感召力和参与性,体现各自本土化的特色与文化,以利于体验活动的开展和体验附加值的提升,使游客真正享受到农家乐趣,为他们带来不同于城市的生活体验,更大程度地满足游客的多种需求。

(二)重视旅游地宣传,塑造品牌形象

乡村性一直被认为是乡村旅游推销的整体核心和独特卖点[6]。但从长远看,只有将市场对乡村性的诉求和认可凝聚在乡村旅游地品牌上,才能形成鲜明的品牌个性,获得游客忠诚,以实现长足的持续发展。作为品牌对应消费群体情感需求的核心,旅游地品牌个性如何取得游客认同,形成游客忠诚就成为问题的关键。因此,旅游地应立足本地特色,在开发特色乡村旅游体验产品的基础上,加强旅游地宣传,塑造旅游地品牌形象,以获得游客忠诚,实现长期的可持续发展。

(三)加强行业管理,提升从业人员素质

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素质的高低对能否发挥乡村旅游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至关重要。 而现在的自发性、自觉性、无序性的服务,甚至缺乏诚信性和欺诈性的服务时有出现,影响了乡村旅游的良性发展。因此,政府应加强对乡村旅游从业者的培训和教育,对相关培训项目的开展提供财政支持。同时,乡村旅游的从业人员也应自觉学习旅游服务的基本知识和礼仪,提升自身素质,提升服务品质,以此促进乡村旅游的良性发展。

乡村旅游的研究现状范文4

关键词: 秦皇岛 乡村生态旅游 开发模式

1.前言

“生态旅游”一词最早是由学者赫克特在1983年提出的,原意是指在强调某种教育目的的基础上到那些相对受到较少干扰和污染的区域进行自然旅行[1]。生态旅游所强调的基本原则主要体现在:(1)不以破坏环境为基础;(2)以亲近自然、感受自然、热爱自然和接受大自然教育为基本内容和特征;(3)自然生态和人文生态都是生态旅游的重要内容。基于“生态旅游”概念发展起来的乡村生态旅游主要是在可持续发展观念指导下,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和乡村旅游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旅游方式。同时乡村生态旅游也是一种经济活动方式,利用乡村独特的自然资源和环境,以乡村独特的人文生态环境为吸引物,在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引导下,强调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和谐,在旅游活动中融教育、观光、游览、休闲、度假、考察、体验、娱乐等旅游需求于一体,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

2.秦皇岛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秦皇岛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使秦皇岛生态旅游发展前景广阔。2008年,秦皇岛市荣获“中国生态旅游百强市”、“中国休闲生态旅游魅力之都”等荣誉称号。2009年,秦皇岛正式确立了“旅游立市”的发展战略,而这无疑给秦皇岛乡村旅游的发展带来了良好的机遇。根据《秦皇岛市乡村旅游发展规划纲要(2007—2010年)》统计,秦皇岛市建成或部分建成的旅游地共计42处(已建成的乡村旅游地为28处,部分建成的乡村旅游地为14处),其中海港区4处,北戴河区5处,山海关区9处,抚宁县5处,吕黎县5处,卢龙县9处,青龙县5处。其中国家4A级景区1处,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4处,省级乡村旅游示范点2处,市级乡村旅游示范点4处[2]。虽然秦皇岛市在生态旅游方面已取得了一些成就,但还存在一系列的问题,如缺少精品,生态旅游管理制度不够完善,缺少高素质的生态旅游导游员,当地居民参与性差等问题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等等。

3.秦皇岛市发展乡村生态旅游的优势条件

3.1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

秦皇岛市境内有丰富的乡村旅游资源,为乡村旅游业发展和繁荣奠定了资源基础。全市乡村旅游地旅游发展所依托的旅游资源可以分为地质地貌、山地生态、水域风光、乡村风情、农业资源等6大主类:凸显地质地貌的板厂峪火山遗迹,温泉村的地热山泉;展现自然山地生态风光的董家口,蟠桃峪,桃林口,上梨峪等;水域风光明媚的新建村、蟠桃峪、草场、唐子寨等;历史文化悠久的英武山、五峰山等;乡村风情浓厚的户远寨、唐子寨、董家口、西山场、鲍子沟等;农业资源丰富的北戴河、小高庄、姚周寨、兴富庄等。

3.2便利的交通优势

秦皇岛地处河北省东北部,南临渤海,北依燕山,东接辽宁省葫芦岛市,西近京津,位于最具发展潜力的环渤海经济圈中心地带,是东北与华北两大经济区的结合部。秦皇岛交通便捷,通讯发达。秦沈、京哈、京秦、大秦四条铁路干线,京秦高速公路及102、205国道贯穿全境。民航开通了至上海、广州等国内数十条航线。海上客运开通了至大连、烟台和韩国仁川等城市的航线。便利的交通优势为秦皇岛市生态旅游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3良好的前期基础

昌黎葡萄沟生态旅游观光园、鲍子沟生态旅游度假村及集发农业观光园等田园风光生态旅游资源秦皇岛最早进行农业旅游的景区,现已被国家旅游局公布为农业旅游示范点。在开发乡村生态旅游方面已积累了一定的旅游经验,具备了初步的项目开发的能力。在政府“旅游立市”观念的引导下,村集体和村民对旅游市场都有一定的基本概念和信心,对于进一步开发乡村生态旅游,提高服务质量,开发产品档次等都有一定的引导作用。

3.4巨大的客源市场

秦皇岛市旅游业以北京、天津、河北等周边及东北地区近距离客源为主,随着秦皇岛市旅游局将开发力度向远距离市场倾斜,使秦皇岛市有了巨大的国内客源市场和国际客源市场。2009年,秦皇岛市共接待国内游客1638.4万人次,比上年增长33.6%;接待海外游客22.42万人次,增长19.7%;实现旅游总收入96.06亿元,增长32.0%。巨大的客源市场为秦皇岛市生态旅游的开展提供了充足的客源。

4.乡村生态旅游开发模式

通过对秦皇岛乡村生态农业旅游现状进行调研和分析,结合秦皇岛市地理、人文优势,本研究尝试提出了以下符合秦皇岛乡村生态旅游的模式。

4.1农园观光体验型

农业生态旅游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体验性。秦皇岛乡村可利用昌黎葡萄沟生态旅游观光园、鲍子沟生态旅游度假村及集发农业观光园等资源,根据不同农作物、水果的季节性特点,采取吸引游客入园活动的方式亲自体验自摘、自食、自取的生活乐趣和享受田园风光。同时可以向游客提供租赁农园的服务,让其在体验农家劳作乐趣的同时一览农事风情。既满足了游客的需求,又提高了农民的经济收入。

4.2乡村民俗文化型

乡村的文化和乡村遗产旅游最能够代表乡村旅游的文化内涵,民俗文化可以体现在乡村旅游的每一个环节。昌黎地秧歌,皮影戏曲表演,抚宁太平鼓,以及青龙剪纸都是秦皇岛乡村地区著名的民俗文化。游客可以通过去农家体验,欣赏特色民居建筑,欣赏原汁原味的民族歌舞,充分享受到乡村浓郁的风情和民俗文化。通过对当地文化习俗的了解还可以达到教育游客的目的。

4.3休闲度假型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高度发展,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旅游度假活动迅速兴起,游客对能参与具有个性的回归自然、轻松娱乐、康复健身、增长知识等项目的需求不断上涨。秦皇岛乡村地区完全可以根据游客的这一需求开发包括周末节日度假游、家庭度假游、疗养度假游和学生夏令营等活动,既充分利用了村里闲置的客房和生活设施,又为农民增加了收入。

4.4修学度假型

利用乡村拥有的丰富的乡土资源和科普教育资源,可以使城市的孩子了解乡村生活,开阔视野,增长知识,陶冶情操。学生们在考察实习的过程中,开始热爱自然,认识劳动,珍惜资源,从农业技术上得到启发,从乡村的微循环模式里深刻了解人地和谐的意义,秦皇岛乡村地区可开发的此类产品如青少年自然科学实习游,青少年环境保护学习游,社会实践游等。

5.结语

乡村生态旅游是在原有农业的基础上,实现农业生产与旅游相结合,相对于单纯的农业或单纯的旅游业而言,具有投资少、风险小、高效益的优势。发展农业生态旅游可以使农村良好的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使农村的基础设施得到完善,同时加强农村与外界的交流,促进农民意识的转变,实现以旅游促发展带动农村经济增长,改善人民生活,帮助农村尽快实现小康。开发秦皇岛乡村生态旅游一定会为秦皇岛旅游业的发展带来新的生机和活力。

参考文献:

[1]黄震方.海滨生态旅游地的开发模式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2.

[2]李剑峰.秦皇岛市乡村旅游地空间分布及其驱动力机制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9.

基金项目:秦皇岛市社科联2012年社会科学重点应用性课题

乡村旅游的研究现状范文5

关键词:天津蓟县;乡村旅游;电子商务;

文章编号:1674-3520(2015)-10-00-01

一、天津蓟县乡村旅游电子商务发展现状

现代科技和信息产业的发展趋势下,互联网的兴起给旅游业带来了新的契机,网络的交互性、实时性、丰富性、便捷性等优势促使传统旅游业迅速融入网络旅游的浪潮。天津蓟县乡村旅游资源内容丰富、种类齐全,区位优势明显,交通通信便捷,消费群体集中,具有广阔的市场空间。经过多年的发展,天津蓟县乡村旅游发展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与进步,出现了许多以休闲旅游、观光旅游为主的乡村旅游形式,但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该地区乡村旅游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和无序性,产品雷同,特色服务不明显,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难以适应市场需求,再加上没有科学规划,资金投入不足等因素,导致旅游规模效应不大,知名度低,品牌影响力不强,开放度不高等现状。目前存在的这些不利因素已经阻碍了天津蓟县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但在传统的经营模式下,这种现状很难短期内得以改变。而旅游电子商务能有效地把乡村旅游产品的需求方和供给方最大限度地集中起来,最大限度地满足旅游者个性化旅游的愿望。

二、天津蓟县乡村旅游电子商务存在的问题

(一)电子商务建设滞后。2007年12月,中国休闲农业网的开通,标志着我国乡村旅游与电子商务结合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全国相继建立起很多乡村旅游网站。蓟县建立的网站开辟了乡村旅游专题,但大多数仅局限在对乡村风光、农家乐园、农家产品的介绍,乡村旅游线路的推介并没有深入。游客对网站只能是简单的浏览,尚未建成统一、高效、权威的乡村旅游信息资源库,网络优势难以发挥。这远远不能满足乡村旅游快速发展的需求,极大地阻碍了蓟县乡村旅游电子商务的发展。

(二)旅游企业参与不够充分。在对蓟县乡村旅游电子商务网站调查时发现,蓟县乡村旅游企业只着眼于建设自己的企业网站,基本处于信息孤岛状态,旅游企业之间没有很好地进行横向与纵向联合。多数企业的网站也只是把线下产品直接搬到网上,主要起着网上宣传的作用,缺乏自己的特色和卖点,没能充分发挥互联网的网络特性和市场作用。

(三)发展资金短缺。由于蓟县乡村旅游资源比较富集的山区和农村地区,相对封闭且经济落后,资金缺乏,阻碍了蓟县乡村旅游的进一步发展。旅游资源的开发需要强大的资本作后盾,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更需要大量资金做支撑,加之农民收入有限,资金短缺制约着乡村旅游电子商务的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四)专业人才缺乏。蓟县乡村旅游的发展近年来如火如荼,但专业性人才严重匮乏。高素质人才的缺乏直接导致了旅游市场的营销落后。旅游产品低层次、粗放式开发,很多高价值旅游资源处于原始状态,严重影响了乡村旅游的更大发展。而电子商务专业人才队伍在农村更加缺乏,阻碍了网络业务的拓展和完善。专业人才的缺乏是乡村旅游电子商务发展的又一制约因素,严重制约了乡村旅游健康、持续、快速地发展。

(五)网站信息和服务缺乏个性。蓟县乡村旅游网站在建设时,大多照搬照抄国外网站的现成模式,缺乏特色,服务项目单一,较少涉及旅游线路设计、网上虚拟实景旅游等项目。而且,这些网站信息更新缓慢,在线交易少,无法吸引游客,网站定位面太窄,无法面向世界各地游客,没有提供个性化的互动式旅游产品和服务。

三、蓟县乡村旅游电子商务发展对策

(一)政府主导,构建乡村旅游电子商务网络平台。在网络化和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旅游网络化是时展的必然。蓟县政府应以国家“金旅工程”为指引,建立政府主导型的乡村旅游信息化建设组织管理机构,制定信息化发展的全局性和长远性总体规划,和一系列旅游电子商务规范体系,加强对电子商务发展的宏观指导。在旅游信息网建设、旅游信息网络上的电子商务等各个方面提供相应的法规和政策保障,以实现乡村旅游信息化建设的法制化和规范化。

(二)加强特色品牌竞争。在互联网上的经营不做到一流,就很难“抢占”到更多的市场份额。蓟县应增加自己的品牌竞争力,如提高服务的质量、处理好营销环节、广告宣传和树立形象等,换句话来说,也就是要树立服务的信誉度和美誉度。从网络的考察研究中可以发现,很多交易是产生在回头客身上的,说明这些网络都具有较高的信誉度和美誉度,特色品牌的力量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三)引导和培养民众网上消费的观念。电子商务离不开消费者的参与,消费者对它的认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它的进程。蓟县政府和企业应当运用舆论工具,比如,广告,讲座等媒体手段引导和培养人们网上消费的新观念,调动消费者广泛参与的积极性。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推广蓟县乡村旅游,带动当地乡村旅游点的发展。

(四)重视用户体验。当下旅游市场营销中出现了许多试吃员、DIY等新名词,旅游体验也逐渐成为了一种职业,为许多人提供了就业岗位。用户体验在旅游电子商务中的作用越来越大。乡村旅游的本质是向游客提供一种或多种经历和体验,天津蓟县乡村旅游企业,应跟踪游客需求,分析游客消费特点,推出个性化服务。蓟县乡村旅游电子商务平台可以考虑提供个性化定制服务,把游客的消费需求和自己的设想在平台上,请游客试玩,并不断改善,从而更好地发挥电子商务在乡村体验旅游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杨路明.巫宁.现代旅游电子商务教程[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7. 67-84

[2]李胜利.论中国旅游电子商务发展的现状、模式与前景[J].经济师,2003(4).112-164

[3]韩彩霞,张永林.旅游电子商务传统旅游业的未来[J].经济论坛,2006(12).156-185

乡村旅游的研究现状范文6

当前,制约天津市宝坻区发展乡村旅游的因素主要有以下方面。

(一)与乡村旅游相关的机构设置、制度体系尚不健全与大众旅游产业相同,乡村旅游是一项系统化的工程,其与众多的行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服务业、建筑业、农业等,另外还设计到特色农业生产、生态资源管理以及历史文化遗产的运用等。所以,乡村旅游的发展需要一个全面、综合的管理体系来支撑。虽然,天津市宝坻区的农村旅游发展已经具有一定的基础,但是尚没有得到地方政府的全面关注,没有成立综合化、针对性的机构或者部门来管理以及协调整个农村的旅游工作,存在管理粗放、机构设置不健全、协调性不强等问题。另外,宝坻区尚还没有出台具体的规章、制度来规范和约束地区的乡村旅游事业。上述为与农民、乡村以及农业经济发展相关的基础性工作,其体系的不健全会直接影响到乡村旅游的持续、健康发展。

(二)经济效益与生态保护间的权衡没有受到充分重视对农村旅游可以简要理解为依托生态环境等客观条件来实现开发地区经济效益的提升。可见,农村旅游经济效益的获得很大一部分是建立在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对于天津市宝坻区而言,也是这种情况。但是,纵观当前宝坻区的发展现状,普遍存在着乡村旅游项目缺乏总体规划,重经济效益忽视生态保护的问题,经常会发生诸多破坏生态环境的现象,如景点的乱搭乱建、生态资源没有给予硬性的保护措施等,这些都会导致随意破坏生态环境的现象出现。这些行为虽然在短时间内能够取得一定的经济效益,但是对于乡村旅游的持续发展以及前景非常不利。

(三)基层缺乏与乡村旅游相关的专业建设人才乡村旅游的起源地为广大的农村,其绝大多数的从业人员为农民和基层政府的工作人员。这些人员因为受到文化教育水平的限制,在素质水平、文化程度以及专业能力方面远远不能满足当前乡村旅游经营管理的需要。另外,相关部门对于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的教育以及培训体系也处于缺失的状态。上述现象都导致了乡村旅游专业人才的匮乏,这必然会导致在乡村旅游的推进过程中产生一系列的问题,最终会制约其战略性发展。

(四)农村对于乡村旅游的认同存在差别乡村旅游在宝坻区的发展时间尚短,在其经济效益、经营目的以及发展前景方面,农村地区的很多居民都处于一知半解的阶段,没有深入的有深入地认识与理解乡村旅游的意义和价值。这些人员由于认识上的不足,难免对乡村旅游项目存在一定的偏见,可能会认为其会打破乡村原有的生活格局,影响其一贯的生产和生活活动。另外,大量旅游人员的进入也会使一部分人感到恐慌,认为其侵犯了其生活领域,进而对乡村旅游存在一定的偏见。这种消极情绪的存在势必会影响乡村旅游的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准。

二、天津市宝坻区发展乡村旅游的前提

振农村经济的措施分析针对上述提及的制约因素,笔者结合多年的基层经济工作经验以及当前的乡村旅游发展现状,认为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发展乡村旅游、振兴地方经济。

(一)建立健全与乡村旅游发展相关的机构以及制度建设,为乡村旅游提供基础支持天津市宝坻区经过一段时期的农村旅游的发展,在基层农村已经初具规模,如当前宝坻区的每个镇都有农家院等旅游、休闲景点。但是,目前还是个人化的行为,每个镇的政府没有相关的部门以及制度对其进行专门负责管理和规范。这一问题在前文已经提到。为了改善这一状况,为乡村旅游提供必要的基础支持,地方政府必须要针对各自的乡村旅游发展特色、现状成立综合事务办公室,用来管理、协调、推进各自地区的农家院建设,使之形成特色化、规模化,提升品质,创造出自有的独特品牌。另外,要在对乡村旅游进行充分考察的基础上,综合各方面的专业、社会人士以及基层农民的意见制定出相应的制度,用来规范和约束乡村旅游。总之,通过机构以及制度体系的建设,能够对宝坻区的乡村旅游起到导向作用,使之协调、健康前进。

(二)全方位平衡经济效益与生态保护间的关系,实现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为了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保护的双赢,实现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一定要对将要进行的各个乡村旅游子项目进行严格、全面的科学调查、研究和论证,对所涉及的生态环境影响力做出正确评估。在以生态保护为前提下,充分地、秩序化地发展乡村旅游,通过科学的措施来提高生态资源的利用率。例如,当前宝坻区一些地区开始尝试生态村项目建设,即将农村的乡村旅游项目和文明生态村(美丽村庄)项目结合起来,在发展农村经济的同时建设美丽的家园,给与生态环境充分的保护,而不是一味盲目的发展经济。其中文明生态村建设包括村内道路硬化、街道亮化、街边绿化、能源清洁化、垃圾污水处理无害化、生活健康化、等主要项目。随着乡村旅游地区对于生态保护意识的增强,这些地区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搞好生态文明的同时也能吸引更多的游客,进而获得了更高的经济效益。

(三)多途径构建乡村旅游建设人才队伍,夯实人力资源面对当前宝坻区乡村旅游人才队伍匮乏的现状,当地政府以及相关的从业人员要积极构建多个途径来完善乡村旅游人才队伍建设,夯实人力资源,为乡村旅游项目的发展提供坚实的主力军和后备军。首先,要对现有的乡村旅游从业进行全方面的培训工作。即基层政府要针对各自地区的发展现状,通过外聘教师培训、视频教程、组织观摩会等形式对本地区的主要从业人员进行培训,然后再通过这些人员的推介,以点带面,从而推动整体从业人员的素质水平。其次,要积极引进优秀的专业旅游人才来充实和壮大基层乡村旅游管理部门人才队伍,要给与人才充分的重视,在物质和精神双方面给与其支持。这样能够通过人才的引进来创新管理理念、方法和途径。同时还能够带动现有工作人员对专业知识的渴求,激励其不断地追求自身的成长。

(四)向农民大力推介乡村旅游,获取其大力支持,提供旅游和谐环境针对宝坻区当地农民对乡村旅游认识肤浅,存在一定偏见的问题,基层政府要积极地向农民推介乡村旅游,通过播放宣传片、基层走访、座谈等途径来加大对乡村旅游的宣传力度,将其实现途径、最终目的、社会价值以及经济价值等向农民详细的说明,可以通过成功案例说明的途径来完成,这样能够使对方从感官上体会到乡村旅游的益处。另外,还可以合理安排一部分村干部到乡村旅游开发成功地区进行观摩,切实感受到乡村旅游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农民就业以及改善农村生存环境等方面的作用。最终争取获得广大农民的大力支持,为乡村旅游提供一个和谐的环境。

三、结语